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茶艺和茶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1 16:40:31

茶艺和茶文化

茶艺和茶文化例1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而我所说的中华的传统茶艺则是具有纯粹的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何谓中华传统茶艺呢?

一、对中华传统茶艺的理解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中华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茶艺的分类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三、民俗茶艺与中华茶艺的契合点

所谓民俗茶艺,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由于各民族在现今的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渗透和融合,所以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尤其是茶艺表演风格都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民俗茶艺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民俗茶艺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但是经过民族茶艺师的精心提炼,很多传统的茶艺文化都融入到了民俗茶艺中,使得很多的民俗茶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茶艺,例如“昆明的九道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可以看到这里既有民俗又有传统茶艺的影子。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可以说是侗族和瑶族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光从原始和纯粹的制茶方式来看,是单调且特色不鲜明的,但是在行茶的程序中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意境和手法之后,无论从音乐、服饰和器具上来说,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打油茶,在民俗茶艺表演中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和艺术性。

茶艺和茶文化例2

今年是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修编年,各级政府正在抓紧规划的制定工作。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中国茶艺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和如何品饮一壶茶的艺术。茶艺分为三种类型,即(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和表演型茶艺),本文则特指表演型茶艺。表演型茶艺是将泡茶技艺和艺术相结合,经过艺术加工的茶艺表演。表演型茶艺较之其它“茶艺”,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具艺术性。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文艺形式”,它是通过对茶叶的冲泡、品饮等一系列的形体动作,反映的一种生活现象,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节,讲究舞台艺术和音乐的配合,在使人得到感染和启示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

一、茶艺概述

什么叫“茶艺”?当今茶文化界专家的解释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而非常明确的定义。

台湾的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融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台湾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1、技艺,科学地泡好一盏茶的技术;2、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的美,欣赏茶艺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认为:“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学专家童启庆教授认为:“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美与心灵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道专家滕军教授认为:“关于茶艺的界定,一直是个大难题,一种意见认为应该专指泡茶时的技法及艺术氛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从采茶、制茶、泡茶、赏具乃至茶诗、茶画等有关茶的所有茶事活动。到底是狭义一些的好呢?还是广义一些的好呢?若选前者,会让人觉得其内容有些单调,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内容丰富;然而,如果从后者,又会让人觉得中国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畴,艺术性不高,没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学专家丁以寿先生认为:“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茶艺文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艺术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茶文化学者林治先生认为:“作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茶艺’是研究科学泡茶、艺术品茶的过程。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要素以及这六要素协调与组合”。无论怎样对“茶艺”评说,或是各自对“茶艺”表述的差异性,但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茶艺”的狭义之说。也就是:“1.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2.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3.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并且也已正式写进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用于国家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程。而我认为,“茶艺”正是上述泡、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门类看待。而这种形式也正是通过茶来完成一种心灵语言与与肢体语言对话形式。茶艺,即是修行的载体,也是一门表演艺术。茶艺是用茶和茶具及水冲泡出来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当论茶、品茶的技巧与艺术相结合,缔造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中国茶艺。当“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三者聚集在“中国茶艺”的名下,作为宏扬中国茶文化行动“纲领”,从此揭开了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国茶艺想表现的应该是代表一个国家冲泡和品饮茶的律动,叫“中国茶艺韵律”。

二.中国茶艺“创意”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四川乃至全国举办了不少茶艺师技能大赛,但在这些大赛结束之后,观众对茶艺师们的表演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而且,在全国的茶乡也出现了许多茶文化或茶艺表演专题演出,如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四川峨眉山的“圣象峨眉”等大型文艺表演中也有茶艺表演的节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茶艺”轻“茶理”

目前茶艺表演主要注重茶艺的创新或创意,而忽略了泡茶的原理,茶艺师们或表演者们认为只要音乐好听、动作好看、茶具漂亮,是否就对了。但实际上中国茶艺不是这样的,他需要茶艺师们或表演者们将茶艺与泡茶原理相结合。不能在表演的舞台上出现违背泡茶的手法、动作或表情等。

(二)重“表演”轻“实用”

近年来茶艺表演的表演性太强,在2006年以前,四川的长嘴壶茶艺的表演基本上都是玩的是冷水,只具有观赏性,一点实用的价值都没有,在2006年的四川省“娇子杯”茶艺师电视大赛上,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就专门规定,长嘴壶茶艺也必须用开水,泡真茶,在那年的茶艺师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周晓芳高级茶艺技师,在同年还被派往新西兰巡回演出,影响深远。

(三)重“茶席”轻“流程”

重“茶席设计”轻“泡茶的流程”,在现在的茶艺表演中也占很大比重,茶艺师们精心准备了茶席设计,但对泡茶此种的茶的流程一点也不精,

三.茶艺的创意与茶理的有机结合

茶艺在编创过程中应该很好的与茶理有机结合起来,茶理就是茶艺的创意要符合泡茶和品茶的原理。笔者认为,在中国茶艺的编创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茶艺在创意的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的原则

很多茶艺师在茶艺编创的过程中只注重动作的优雅,有些动作很危险,如提随手泡、烫杯等,如果茶艺师只想到动作好看,而忽略了安全,就容易把自己的手给烫伤。就违背了泡茶的茶理。

(二)茶艺在创意的过程中应注意实用的原则

茶艺师在编创的过程中就注意动作的实用性,不要为了创意,而忽略了茶理,如对泡茶水温的控制,对投茶量的把握,对浸泡时间的掌握等都要注意,否则,就容易偏离茶的主题,泡茶要以茶为主,而不是以艺为主,茶艺就应该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让品茶的人既能欣赏到茶艺的美,也能品尝到茶的甘香浓郁。所以,在编创的过程中要体现茶艺的创意与茶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在那里做秀,而茶却很难喝,让人难以下咽。

(三)茶艺在创意的过程中应注意美观的原则

所谓茶艺是茶与艺术的结合体,所以,在编创的过程中应注意茶介意的美感,让品茶人能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到泡茶艺术的美,让茶客还能从中体会到茶与人的完美融合。

(四)茶艺在创意的过程中应注意卫生的原则

茶艺师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卫生的原则,因为茶艺师泡好的茶是要分给客人品的,所以卫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泡茶前先净手、备具,泡茶的过程中茶盖正放在茶盘上或茶桌上都是不卫生的。

四.总结

中国茶艺尚处于新兴的发育阶段,目前很多创意都是不成熟的,脱离实际的,但也有的表演型茶艺打着“创意”旗号刻意做作,哗众取宠,故作笑脸,表情夸张,动作僵化,令人头晕目眩。既不符合生活实际,也缺乏艺术美感。客观上,创新者是想把整台茶艺从茶席设计到动作创意及主题创意设计得更完美一些;但主观上却无法理解中国茶艺的“哲理为先,审美为重,个性为要,实用为佳”的四大特点。也感受不到某些茶艺表演作品传达一种艺术之“美”。中国茶艺要走的路还很长,所以,茶艺的创意跟群众“艺术感”的文化差距太大,还有一些茶艺表演有些“强迫性的泡茶”,这导致个性化创意跟设计者自身孤立。

参考文献:

[1] 阮浩耕、王建荣、吴胜天. 《中国茶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

[2] 陆羽. 《茶经》.黑龙江美术出版,2004.(11).

茶艺和茶文化例3

前言: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艺混为一谈,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馆。有的称茶艺表演,有的称茶道表演。

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了茶艺一词,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却已被日本使用在前,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比较高高在上,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才定案。茶艺一词就这么产生了。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第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第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欣赏茶艺之,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艺就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和艺术。也就是说,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然而什么是茶道呢?因为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开始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它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了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观点。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提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在《中国茶史散论》中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陈香白先生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的精神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综合各家学说之后,我们认为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茶艺与茶道精神共同构成茶文化,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是茶文化的重点。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亨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但就目前存在的很多茶艺表演,就表演者而言,从备器、选茗到温杯、投茶、冲泡、奉茶、谢客整个过程中,能够体现一种人生志趣和追求,体现一种“道”境界者甚少,能够表达一种优雅美韵就算是高水平了。例如婺源的“文士茶”,其优雅美韵可谓茶艺之典范,而其精神文化内涵是“儒家精神”,是“积极入世”,是“非淡泊无以励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感文化”追求。表演者对这些精神内涵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进入到这种意境中,因此也就不可能让品饮和观赏者入“道”,充其量赏美而已。“看茶艺”可,“悟”茶道则无。

就品饮者和观赏者而言,由于受文化素质、人生追求、美学修养制约,进入“道”的境界,感悟茶道真谛者同样甚少,一般而言,看茶艺主要是感受美、鉴赏美、接受美的熏陶。当然,这也是一种精神洗礼但距“悟道”相去甚远。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因此,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我们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余悦.茶艺师基础知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茶艺和茶文化例4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49

茶艺师是指具有一定的茶叶专业知识,并具有较高茶叶泡制表演技术的人员。随着茶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追求丰富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茶艺师的地位和需求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茶艺师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而时尚的职业。

1信阳茶艺师培训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信阳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种茶历史,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色绿”的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荣获金奖,1959年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在茶艺师培训方面的普及度和推广度却不能够与信阳悠久的茶文化相匹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起步较晚。信阳正式开设茶艺师资格考试始于2007年,当时仅有一家机构――原信阳农业高等学校(现信阳农林学院)组织中级茶艺师资格考试,且仅限于本校茶学专业学生参加考试。二是培训人员少。目前市场上参加茶艺师培训的学生和学员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年龄不一、职业不同。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需求型”,他们多来自茶行业的销售、服务和管理领域,既有茶艺师持证上岗职业门槛的要求,也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另一类是“兴趣爱好型”,他们对茶学、茶艺感兴趣,希望通过专业机构的培训,增加知识,提高素养,缴纳几百到上万元不等的学费参加培训。但目前信阳参加茶艺师培训的社会学员较少,培训规模也小;现有的茶艺师培训以中级茶艺师为主,高级茶艺师较少;现有的培训机构主要是以公办院校办学为主,其规模和知名度仍在不断提高中,且目前尚未开展针对社会学员的茶艺师培训。三是经信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中仅有1家(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能够进行中级茶艺师、高级茶艺师的职业资格评定。

2信阳茶艺师培训市场发展对策研究

21大力弘扬信阳茶文化

信阳地区产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陆羽在《茶经》中评价信阳茶为淮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好茶;北宋时茶叶的集散地十三茶场,信阳就占有其三:光山、商城、子安。以信阳茶为载体的信阳茶文化,千百年来始终根植于茶区人民心中,融入普通百姓的精神世界,在日常饮茶习俗中得到充分体现。据《重修信阳志》记载,信阳古风,除夕祭祖要“并陈果实酒茗”并“祀土地神、灶神、中溜神、门神、行神、井神”。茶的地位与酒并论,成为敬神祭祖的必备物品。据《茶德》载:“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足见信阳茶区,以茶忠君、敬父母早有传统,且已融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当中。

但是,如今的信阳已经很少见到如此茶风茶俗,以前的茶馆变成茶会所、茶餐厅,饮酒、打牌成为习以为常的聚会活动之一,喝茶、泡茶似乎已变味许多。年轻一代的信阳人接受的更多是咖啡、红酒、可乐、果汁、奶茶等饮品,对茶的认知程度很低,对饮茶、泡茶、喝茶的耐心缺失,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没落,更多的是意识上的淡化。因此,弘扬信阳地区茶风茶俗,让年青一代逐渐树立饮茶风尚,是目前推广信阳茶文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从政府层面,以信阳市茶叶办公室为政策实体,大力开展“全民饮茶日”的推广活动,同时深挖信阳古老的茶民俗,通过现代多元化的媒体和渠道向大众传播,从精神层面让新一代信阳人关注茶、了解茶文化;从企业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艺活动,树立信阳茶文化品牌,让茶更加深入人心。比如茶叶企业在春茶上市期间开展“信阳毛尖开放日”活动,带领年轻消费者参观茶园、茶叶加工厂,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茶叶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从而重视饮茶;茶馆企业可开展带有信阳特色的信阳毛尖茶艺表演活动,优美的茶艺表演通过独具特色的茶艺解说词、信阳民俗曲调为背景的音乐,将更好地展现信阳茶文化的特色。

22开展特色茶事活动

近年来,信阳茶文化、茶事活动逐渐丰富起来,除了常规每年举办的信阳国际茶文化节、茶业博览会之外,信阳毛尖春茶开采活动、茶文化进校园、小学生茶艺表演比赛等活动也都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活动举办规模、频率和水平逐步提高,通过以茶为媒的各种茶文化活动的高水平展示,良好实现了信阳茶文化产业的升级发展。但目前信阳现有的茶事活动主要是经济发展层面通过茶叶带动农业、商业发展,茶叶和教育行业的结合只是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活动,茶文化与民风民俗的融合、茶文化与具体艺术形态的结合等领域的茶事活动尚未开展。因此,开展更多以茶兴文、以茶育人、以茶入艺、以茶作礼等具有特色的茶事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信阳人深刻感受到茶文化、茶艺的吸引力,推动茶叶与经济、文化、商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23拓宽茶艺师培训渠道

目前信阳市茶艺师培训机构有两种,一种

是社会培训机构,主要针对社会人员开办;另一种是高等院校(以信阳农林学院为典型代表),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开展茶艺师职业资格评定活动。但随着社会对茶艺师职业需求的增加,一方面,现有的茶艺师数量尤其是高级茶艺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茶叶企业、茶馆、茶会所、酒店、旅游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信阳现有的茶艺师社会培训机构数量较少,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也不高,企业的认可程度、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都有待提高。对于茶艺师培训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师资水平、教育经验等条件决定了茶艺师培训的效果。结合信阳市现有资源来看,整合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的教学资源匹配社会化学员的需要,将是解决目前信阳市茶艺师培训渠道问题的关键。高等院校开展茶艺师的培训工作,以多年的茶学专业教育为积淀、以双师双能的教师资源为主导、以职业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独特优势,可以有效保障茶艺师的培训水平;同时,这种结合将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大大拓宽了教师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了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重要功能的体现。

3结论

综上所述,信阳作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发展迅猛,已逐渐成为信阳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之一。在经济繁荣带动下,信阳茶文化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复苏发展,但是还是难以满足消费者日渐增加的实际需求。因此,加大弘扬茶文化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拓宽茶艺师培训渠道,进而促进茶艺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从而推动信阳茶文化、茶产业的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琴,王荣华茶艺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5(12):87

[2]卢祺义上海茶艺培训工作的回顾和现状分析[J].农业考古,2005(2):78-81

[3]公刘子茶艺师职业培训之由来[J].中国茶叶,2012(7):32-33

茶艺和茶文化例5

中国茶艺的演变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的茶文化的发展,而当代的茶文化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茶艺的演变,也代表着我国茶文化在不断进步,它的进步,使得人对茶文化的研究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茶文化的缘起、茶文化的定型以及茶文化的转型都有了深入探讨。本文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兴起、演变及发展等过程的研究,让更多国人了解中国茶艺。

一、茶艺馆的兴起

(一)台湾茶艺馆

台湾虽与大陆隔岸相对,但是茶叶的产地由于大量移民,从而把饮茶这一习惯带到了台湾。但是在70年代之前,台湾的饮茶不算盛行于世。台湾的茶室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城市中的茶室很少见,有的也只是一个以饮茶为由的风化业场所。70年代之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台湾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优越。传统文化在这时盛起,茶文化也在这时重新兴起。

茶文化的复兴需要继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所创新。茶文化的研究者,应当研究出能够适应台湾人生活的饮茶方式。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茶文化需要高雅的环境。茶艺的出现,很多关于茶文化的协会也相继成立,茶艺馆也就出现了。

茶艺馆的兴起,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艺馆就是一个能够表现茶文化的地方,它与之前的饮茶场所有所区别,它对环境的装饰要求体现出茶文化的要素,对于泡茶、饮茶的日常方式也要求形成茶文化的艺术特点。茶艺馆的发展,推动了台湾茶叶的销量,茶文化也成为了台湾文化的一种文化标志,把茶文化传播到更多国家、地区。

(二)大陆茶艺馆

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关于茶文化的著作也有很多,这些专著对于茶文化是一种宣传。茶文化的推广,也能够促进茶叶的销量,从而提升了经济发展。

对于中国的饮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馆的兴起,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首先是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70年代前,茶叶的信息会出现在报刊上,但并没有对于茶文化的报道。198年中国的第一个茶文化团体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的记载。

80年代,茶文化的报道出现在了电视节目中,茶叶的停滞销售成为一大问题,通过电视的传播,缓解了滞销问题。报刊、电视的传播,使茶文化得到社会更多关注。

其次,茶文化的影响与医学也有关联。人们对茶叶缺乏认知,通过医学的解释与传播,让人们更加了解茶叶与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这样也能够促进热门对茶叶的消费欲望。医学界对于茶叶的药用价值也有所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媒体的传播、医学的见证,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前进的条件。因此,曾经消失的传统茶艺馆,也得到恢复。茶艺馆主要宣传茶文化,其中,包含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报刊杂志,通过公益活动弘扬茶文化,让更多大陆人民了解茶,了解茶艺。

中国的茶艺馆在国内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一种是以宣传茶文化为主提出创新,一种是茶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弘扬中国文化。当时茶艺馆有新兴起的茶艺馆和传统的茶艺馆。

(三)两地区的茶文化交流

社会的变革,使人们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茶文化也有了更多的需要。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茶文化的进入台湾后,为大陆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使得大陆茶馆逐渐兴起。

80年代,两岸的人民不能自由来往,茶文化在台湾盛行时,大陆人民只能通过报纸的介绍了解茶文化。

1988年台湾回归,两岸终于不用隔海相望。台湾的文化代表团进入大陆,针对茶文化有所交流,这也是大陆茶文化发展的新开端。在交流会上,呼吁茶文化的发展,对茶文化进行大肆宣传。茶艺的传入,使得两岸的文化关系更进一步,之后台湾与大陆便有了频繁的茶文化的交流。

之后,茶叶文化的专家与大陆的同行专家互相探讨,对于茶叶的生产、制作以及销售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台湾茶文化团体的频繁来往,复兴了大陆茶艺文化。后来也有了在同一个舞台讲述中国的茶艺。

二、茶艺的演变

(一)唐展

唐代是中国茶艺的成熟时期。唐代期间,大量文人从事茶事,也写了大量的诗歌去赞颂茶艺,从而让茶的品味有所提升。唐代很多诗人都撰写了关于茶的诗句。著名的诗人有李白、白居易、杜牧等为代表。这些诗人对茶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们品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对茶在各方面特点的心理感受,他们的诗句借助茶的特点,突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品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情趣,借茶抒情,使得茶有了文化意蕴,有了艺术价值。

唐代陆羽有高超的煮茶技巧。简而言之就是9个步骤,对茶叶进行精心采造;鉴别茶叶的好与差;品茶的茶具也有讲究;煮茶时的火候要掌握恰当;添加适量的水;进行炙茶;对茶的碾末;进行煮茶以及饮茶。

由此看来,唐代不仅茶艺文化发展,茶艺的技巧也基本形成。

(二)宋代以后的发展

宋代人对茶的追求在于真味。宋代品茶在于茶的香味,因此宋代诗人描述茶的诗句大多称赞其美味。宋代茶的三大标准是色、香、味。

与唐代相同的是宋代的点茶,宋代所使用的茶叶仍然是唐代茶叶。宋代喜欢茶汤泡沫,蒸青容易使味道损失,于是在民间传播的直接烘焙的散茶受到很大欢迎。

明代的茶艺技巧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炒青。茶叶经过炒青,味道更佳,色泽也更青绿,茶的滋味也更使人陶醉,茶叶也开始使用直接用开水冲泡。于是宋元时期出现了散茶冲泡。

中国茶艺的演变历程,由混煮到煮茶再到点茶最后到泡茶。中国茶艺不断发展,而茶艺的方式也更加简约化,为茶艺增添了生活与艺术气息。

三、茶艺的发展

茶艺发展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是明代。中国的饮茶发展,从前主要用于药材的使用,到唐代便成为了饮茶。唐代饮茶的发展,关键人物便是陆羽,他对茶艺技巧的使用,使茶文化上升到更高一层。宋代的茶艺法是点茶,使茶文化真正成为艺术文化。明代,是泡茶的兴起开端,属于茶艺的转型。

茶艺是中国的一门艺术,从茶艺的学习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品茶成为一种生活的享受,在茶中感受生活,平静内心。

茶艺和茶文化例6

茶艺是将茶的冲泡和品饮艺术化。茶艺表演,则是将这门艺术在有限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境雅、茶美、水清、器净、艺精的品茗意境,通过茶艺表演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冲泡技艺,去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体会美,显示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创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文化艺术氛围,它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我国是世界公认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以儒、释、道家思想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弘扬茶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茶艺表演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载体。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 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 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 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饮茶和饮食一样,也需要格外讲求环境气氛的营造。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等之外,还需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古人饮茶,其目的大都不在于满足解渴、疗疾、去腻等生理需要,而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古人在促进品茶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注重在优雅的意境中去享受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茶文化深受我国古代文化迎新爱国的必然结果,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体的。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也以主客体的相互统一作为最高境界。茶艺表演则正是将饮茶这种生活方式融进了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技艺、以及茶、水、器具的质量、茶室的意境等共同传达出一种人生状态。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转化为有形物境和情感载体的过程。 #p#分页标题#e# 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极富发展前景和艺术观赏行的最佳途径,应当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茶艺和茶文化例7

陆:您认为茶艺与茶道有区别吗?

范:茶道与茶艺是“体”和“用”的关系,可以用方法论来清楚区别。“道”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是形而上的;

“艺”是有形的,表现于外的。是有形的器物、制度等,是形而下的。在茶中,能表现出来的就是艺。只有艺才能真正表演,道是无法表演的。茶艺偏向科学,茶道偏向哲学。

我把茶艺的界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如何泡好一壶茶是属于科学,是一种技艺。泡茶的方法有千百种。但要泡好一壶茶一定有个公式,一个最好的方法。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有一条是最省时、省力、最便捷的路,最适合您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我们茶艺学要寻找、探讨的目的。

我常举例说“以茶道为圆心,茶艺为半径,画一个圆即茶文化。”圆心是生命的定位、是生命的立足点。有立足点才能决定方向,才能选择目标。有了方向、目标,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才是人生之道。学茶艺的目的,为的是追求人生之道。圆心定位在此,半径愈长,画出的范围就愈大,茶文化的范围也越大。

茶文化包括茶道和茶艺,其中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故茶文化中有行为、有物态、有思想、有制度,必须是物质加精神才是完整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形上与形下以茶艺来贯穿,茶道与茶艺的总和才是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因没有做科学的整理,用词不准确、规范不明确,所以不够有深度和高度,无法提升,也就不能形成茶道。中国人向来喜欢以茶会友,在品茶之余。谈天说道,意兴遄飞,人人自以为离“道”不远,但曲终人散后。则依然故我。似这般的清谈聊天,哪能把“道”聊出来?“道”可以自由地表达,但需要“悟”,没有悟的道未必是真道。道要传达给别人理解,一般庶民需要有工具、载体和过程。茶艺即是这个部分。

学习茶艺是为了修习茶道。艺是助人进入道的工具、载体,是过程,同时艺也是道的形式、道的呈现。《庄子》中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的刀法是艺,但解牛于无形是道,运刀能如此神妙靠的是艺中有道。

陆:现在的茶艺表演,表演者年纪很轻,应该没有太深的茶道修养,但他“艺”的表现非常完美。这中间的“道”和“艺”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范:艺的表现需要有道,才会有深度的美;而道的体会是需要悟。悟。是积累起来的。人的聪明智能是修行来的,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学习实践的功德来,累积得越多,聪明智慧就越高。年纪虽然轻,有悟性,聪明智慧高,表现出来的艺是有深度的美,自然就完美,因为它是有道的艺。

陆:“茶艺”这名词,古人为何没有想到?

范:茶文化发展已经几千年了,过去的人,或说古人,并没有把应用茶和对茶体会的哲学、思想,清楚地、系统地以科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思想的表达或表现是需要方法的训练和学习。现代人提出“茶艺”,是领悟到茶文化的核心,且能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能表现出来才能传承,才能普世接受。茶艺可以说是实践、务实的茶文化表现。针对事物用准确的语词来表达。这代表我们现代人的进步吧!

陆:当年娄子匡先生提出的“茶艺”是何意义?

范:基本上是等于“茶道”,是茶道具体的一面,也就是说要把茶道让人实践,务实地享受茶的生活。茶艺是茶道的具体实践。走向茶道的一步一步过程,就是“艺”,就是“茶艺”。茶道和茶艺,可以说是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语词的~种表达。但是,在表达一种事物时必须具体,表示一种技能、一种职业时。更应该具体清楚。“茶艺”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应用,是一种技艺。可以拿来表演,让人欣赏的技艺。那就应该是“艺”了;“道”是无形无相的,怎么表演?所以“茶艺”这个名词才是较准确的,“茶艺师”的称呼才是较正确的。“茶艺师”这名词是我提出来的,是经官方认定的,这就是正统。如果说“茶道师”或“泡茶师”,那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还要懂得茶性,懂得与之相关艺术的运用;泡茶师只是泡茶,那是不够的。

陆:您所阐释的“茶艺”和陆羽当年提出的“茶法”有没有区别?

范: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的理论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只是一个开拓者,提出一个方向,可能要经过弟子、再传弟子的努力,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学理、一个坚实的理论架构。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茶能彰显道时,道就寄托在茶中;当茶不能彰显道时,道又会寄托在别物中,或许寄托在咖啡为咖啡道,或许寄托在餐饮为餐饮道……而茶为何能彰显道,适合道寄托?因人类发现和应用茶已有数千年,经过数千年来前贤、大德不断的从各个方面探讨研究应用茶,建设茶的技艺、礼法,使茶中有艺,而艺可入道。

“茶艺”和“茶法”是相通而不相同的。“茶艺”、“茶法”、“茶道”,甚至于“茶技”,都有所不同。

范: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学茶并不是学大道理,就是学习注意生活小节、注意细微的地方,果真如此,一生行事必定失误少,累积的成就自然就比较大,从茶艺的规矩中学习成就大事的能量。

范:我认为依人类思想的发展进程来看,未来应该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的就是茶,茶人是社会上的君子,有一点使命感、有一点作为、有一点绅士风度,像一个人的样子。而人能成为一个人的特质,就是有个“礼”在,而礼就是规矩。喝茶有规矩,把规矩表现出来即“茶艺”。如果不提茶艺。喝茶用塑料杯、纸杯就好了。为什么大家会不满足于塑料杯、纸杯?

英国著名的文学家汤姆士・德昆西说:“茶永远是最聪慧人的饮料”。我们茶人对建立社会规范这件事,是可以有贡献的。

陆:中国茶中,道家的成分是不是占得比较重?

范:道家讲修道,非常讲究阴阳调和。现在中国人讲泡茶是“道”,近年来又流行起茶席设计,但却没有把道家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的元素考虑进去,那么茶中所谓的道就没有了根据。现在许多人讲茶道,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

陆:范先生您能不受意识型态左右,客观、科学地评论观念性的东西,这是我很敬佩的。您的“道”是很自然地引导人改变。我们大陆现在也在改变,人们的观念逐渐往客观方面走。

茶艺和茶文化例8

2008年10月,中国茶文化展开幕之时,芬兰迎来了漫长的冬季,世界则遭遇了罕见的金融危机。这一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在芬兰埃斯堡现代艺术馆如期展出,而且一展就是3个月。

埃斯堡现代艺术馆是芬兰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艺术作品相当丰富。它位于芬兰第二大城市埃斯堡市。该馆热爱中国文化,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文化处也与其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早在2004年,该馆就曾成功举办过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副总经理阎东、副总监孙毅告诉笔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经费紧张起来,但芬方对中国茶文化非常感兴趣,坚持要促成这一展览。该馆馆长Markku Valkonen一直钟情于中国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也有较深的认同感。为了完美展现中国茶文化,馆长选派的专家在筹展期间不下5次来到中国,亲自挑选展品,看茶艺表演,与专家接触。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看到拥有千百年历史的珍贵茶具,看到赏心悦目的当代中国茶艺,人们才有可能真正开始体验中国茶的文化韵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的策展构想不谋而合,“我们要办的不仅仅是一次茶产品的展览,还要有高级茶艺师现场表演给人以感性的互动体验,更要有博物馆专家讲演,给大家带去理性的文化知识”。

在中芬双方历时一年的共同努力下,这次展览与以往茶展大不相同:它在展出中国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及黑茶,以及造型各异的饼茶、沱茶和砖茶等各种茶产品的同时,还展出了共119件茶文化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件(明陈洪绶所绘蕉林畅饮图轴)、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3件、一般文物87件。展品时代跨度从汉代一直到近代,展品材质不仅有欧洲人所熟悉的陶瓷器,也有金属、木器以及书法、绘画作品,力图通过茶具变化反映出中国人喝茶方式的演变和丰富深厚的文化。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则为整个茶展增添了茶文化氛围和内涵。

主流社会倾心中国茶文化

2008年10月7日晚6点,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内嘉宾云集,700余位芬兰主流社会的友人参加了此次茶展的开幕式。为茶文化展揭幕的中国驻芬兰大使马克卿热情洋溢地说,数百年来,中国茶文化通过文化交流与贸易香飘万里,架起了华夏文明和异域文明之间的桥梁。“以茶会友”的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和道德风范。和谐,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不朽灵魂。

前来观展的芬兰友人们在多媒体展示台前流连忘返,认真观看中国传统采茶、制茶和品茶视频,与高级茶艺师一起细细品味中国茶艺的韵味。众多展品中,最引入注目的是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征集自法国的清代青花诗文茶具。茶具器身以青花手写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唐宋诗文,并配以在法国加工的铜鎏金提梁,中西合璧的茶文化器具反映了中西茶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为了便于芬兰观众更好地理解这套茶具的装饰,埃斯堡艺术博物馆还特别选择几首唐诗翻译成芬兰文。当人们得知展品中最古老的文物是来自近2000年前东汉时期的茶壶时,更是不约而同地赞叹中国茶文化的悠久、绵长。人们为能够在寒冷冬季里感受如此清雅的茶香感到温暖,从而对中国茶文化显示出浓厚的兴趣。

10月11日、12日,来自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艺师为芬兰观众献上了西湖龙井茶和乌龙茶的茶艺表演。茶艺表演所用的仿古茶桌,即是埃斯堡现代艺术馆专家用数天时间在北京朝阳区古玩店“淘”来的。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参观者对茶具、服装以及精湛娴熟的表演技艺的赞叹声不绝于耳,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的中国当代茶艺获得了堪称“惊艳”的现场效果。此后,茶艺师们还为中国驻芬兰使馆的女外交官进行了简单的茶艺培训。10月14日,芬兰总统哈洛宁造访使馆,使馆外交官们为哈洛宁总统献上了正宗的中华茶艺。

10月26日,作为展览的延续活动之一,中华茶文化讲座再次吸引了众多观展者。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的专家们分别以中国茶文化历史、中国茶艺、中国六大茶类的分类与加工为主题,将茶文化娓娓道来。芬兰观众兴趣浓厚、反馈踊跃,一位女士当场询问外国人是否可以到茶叶博物馆学习茶艺,一位观众则称自己所饮的是40年的老普洱……

埃斯堡博物馆基金会主席赫米女士表示,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现展成就使很多芬兰人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17世纪以来,中国与欧洲的茶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大量的中国茶叶及茶具输入欧洲。茶,作为健康的饮料随之传入芬兰,芬兰人民也喜欢上了饮茶。通过茶这种媒介,中国与芬兰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加强。

把茶文化推向世界

茶艺和茶文化例9

二、茶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茶文化可以提升个人品格的修养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饮用、品尝过程中,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期,茶文化反映了当时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理——“理者,品茶论理,理智和气之意。两人对饮,以茶引言,促进相互理解;和谈商事,以茶待客,以礼相处,理智和气,造成和谈气氛;解决矛盾纠纷,面对一杯茶,以理服人,明理消气,促进和解;写文章、搞创作,以茶理想,益智醒脑,思路敏捷。”敬——“敬者,客来敬茶,以茶示礼之意。无论是过去的以茶祭祖,还是今日的客来敬茶,都充分表明了上茶的敬意。久逢知己,敬茶洗尘,品茶叙旧,增进情谊;客人来访,初次见面,敬茶以示礼貌,以茶媒介,边喝茶边交谈,增进相互了解;朋友相聚,以茶传情,互爱同乐,既文明又敬重,是文明敬爱之举;长辈上级来临,更以敬茶为尊重之意,祝寿贺喜,以精美的包装茶作礼品,是现代生活的高尚表现。”清——“清者,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之意。清茶一杯,以茶代酒,是古代清官的廉政之举,也是现代提倡精神文明的高尚表现。‘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之意,因此提倡饮茶保健是有科学根据的。”融——“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之意。举行茶话会,往往是大家欢聚一堂,手捧香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朋友,亲人见面,清茶一杯,交流情感,气氛融洽,有水融之感。团体商谈、议事,在融洽的气氛中更能促进互谅互让,有益于联合与协作,使交流交往活动更有成效。由此可见,茶文化在提升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茶文化可以调解心态,缓解心理压力

茶不仅是一种安全的饮料,也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能够应付人生挑战的良师益友。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的精神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需要有些东西来调节我们紧张的心态,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而人们进入茶楼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在享受茶的冲泡艺术,在饮茶、品茶过程及茶叶自身的各种功效共同作用下,对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茶文化显然起着一种重要催化剂的作用。

茶艺和茶文化例10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6-02

一、高职茶艺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现象。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步入茶文化的研究领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也纷纷开设茶艺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旅游管理等专业更是将茶艺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开设。通过茶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长学生见识

茶文化源远流长, 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如茶的历史、茶叶知识、择器选水、茶席设计、茶类冲泡、饮茶风俗、茶与文学等。通过良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陶冶学生情操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培养大学生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四)弘扬中国文化

将茶艺课程纳入高职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了解保存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但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工业文明成为社会的主导,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正在逐步消失。在学生中传播茶文化,可以使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至于在现代文明中丢失,这也是保证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

由于茶艺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许多高职院校都将茶艺课程作为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拓展课程。然而,由于高职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各校从教学大纲的设定到具体教学的实施可谓百花齐放,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构建独具特色的茶艺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茶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茶艺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其实用性,所以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茶艺理论的学习为指导。一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茶艺与茶道;二是从茶叶基础知识的学习入手对学生进行行茶礼仪、行茶技艺、常见茶类的冲泡技艺等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技巧;四是让学生了解茶与健康的重要性,走进茶艺馆等茶企业,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茶艺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茶艺课程要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掌握和运用如下茶艺技能:一是通过行茶礼仪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个人修养;二是运用行茶技艺、茶艺表演等技能展示个人的魅力,提升个人形象;三是通过具体茶席设计的展示和比赛,提高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四是运用茶与健康的知识,提升自己健康生活的品位;五是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运用行茶技艺、茶艺表演、茶席设计等技能,培养个人的真才实学。

3.以就业岗位的要求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是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的不同和修课方式的不同,选取适当的项目组成教学内容;二是借鉴《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对茶艺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评的要求靠拢,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便利;三是考虑茶艺的前瞻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当今社会,我们培养的职业型人才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茶艺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与国际大势同步。

(二)茶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适合不同专业的教材,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将高职茶艺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十个项目:项目1,茶文化概述;项目2,茶树与茶叶;项目3,茶叶的识别与审评;项目4,茶艺礼仪;项目5,基本行茶法;项目6,常见茶艺;项目7,择器论泉;项目8,茶席设计;项目9,茶与健康;项目10,走进茶艺馆。每项任务下分别设若干模块,具体学习任务设置在相应的模块之下。

(三)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的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茶艺课程设置的影响,建议按一个学期72个课时的学时量来对高职院校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详见表1。

三、高职院校茶艺课程体系的应用

(一)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进入茶艺课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目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设置参差不齐的状态下,教育部门可考虑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统一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教育指标,建议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秘等)作为必修课开设,其他类型的专业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开设。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茶艺素养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茶艺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训课让学生练出扎实的茶艺技能,使学生在获得相应理论知识以及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三)创造良好的茶艺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茶艺实践机会,争取茶艺馆、茶行等茶企业的支持,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走进茶企业,安排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到茶企业顶岗见习、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茶企业兼职;通过举办茶艺表演赛、茶席设计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茶艺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茶艺师(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乔木森.茶席设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4]樊丽丽.茶技茶艺与茶馆经营全攻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