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31 16:40: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铜陵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如何防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并重发展,是铜陵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这迫使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发展和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探索一条符合铜陵实际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经济——环境系统中,产业结构决定着资源的消耗种类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使得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产业向利用效率高的产业转移,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双向反馈机制见下图。
就铜陵而言,资源、环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最大瓶颈,而铜陵的产业结构(见下表)以及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又进一步加大了对能耗的需求、污染的排放。因此,当前铜陵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养和发展生态工业。
2009-2012铜陵与安徽及全国产业结构比较
(一)积极实践环保新道路
面对铜陵所处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客观现实, 积极实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重点做到两点:一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定位;二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或程度)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简而言之,就是在发展中守住环境保护的底线,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并将“环保底线”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红线”,把环保一票否决拓展到各个领域,通过“底线”上的“倒逼”,促使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研究如何在满足“底线”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结合铜陵的产业分析,我们认为,德国鲁尔老工业区改造、“新产业化”政策尤其是注重现代产业升级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鲁尔区的措施主要有:对传统技术进行革新,在煤炭、钢铁领域采用新技术,继续组织合理生产;加强科研开发,在区内老工业部门的基础上,发展新型产业,重点开发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等12个新产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意文化及展会经济等。20多年后,鲁尔区已由第二产业占主导变为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成功走出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之路。鉴于铜陵的三产结构,铜陵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产业的转型放在第一位,加强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的调整,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整体耗能相对较低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至于第一产业,由于其能源消费总水平一般来说比较小,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对铜陵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作用不是很大,况且,铜陵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已经大幅降低到1.9%,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随便加以限制,因此,第一产业降低能源消费的关键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示范”优势
构筑以循环型工业为载体,农业、服务业全面参与的循环经济产业圈。一要坚决做好旧污染源的治理。坚决淘汰和关闭技术落后、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企业,重点推进冶炼、化工、建材等污染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推进漆包线生产为代表的有机废气污染、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程,实现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二要坚决遏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依法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对新的污染项目,在环评通不过的情况下,坚决堵住,园区也不容许进入;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为黄色以下的继续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创建市级环境友好企业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三要大力开发“城市矿山”。 所谓“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各种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废弃物资。开发“城市矿山”可以大大减少因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和冶炼矿石所需要的能源消耗,铜陵要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把开发“城市矿山”作为铜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方向培养和发展生态农业
(一)拓展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示范效应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在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乡镇或专业村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城山现代农业示范区,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特种畜禽水产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在示范区净化产地环境,控制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通过循环的方式,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循环经济试验区、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梧桐树标准蔬菜园、三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4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及品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全面带动生态农业的推广。
(二)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乡村旅游
铜陵的农业观光园建设要注意以下方面:产业布局要具有小、巧、精、全等特色,组织形式多样化;认清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观光园产生品牌效应;配合生态农业观光园有针对性地开发特点鲜明的旅游线路、旅游项目与产品。如开发建设天门镇天目湖渔业休闲带、西联乡梦里水乡休闲带、老洲乡与胥坝乡洲岛风情观光休闲带、凤凰山景区山区休闲带、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带等5大乡村旅游线路,配合农产品品尝、乡村娱乐及土特产品购物等项目,建设一批观光型、度假型、休闲型“农家乐”,争创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
(三)因地制宜,创新多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如以生态庭院或生态户为单位的低投入模式,这对农户经营为主而又积累不足的农村来说是最佳选择;围绕农业产业生态化的产业组织建设,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进行“公司+农户”等制度创新,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深化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土地向生产能手、经营能手集中,推广以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农场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等。
三、以重点领域为主发展生态服务业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把铜陵打造成为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成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区域中转枢纽和泛长三角物流内联腹地。” 规划明确把铜陵打造成“皖中南现代商贸中心城市”。《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草案)提出铜陵城市性质是“国际铜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皖江地区商务贸易、休闲旅游服务中心。” 可以说,物流、商贸、旅游一直是铜陵服务业努力的方向,应该成为铜陵生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抓住重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搞好服务业布局。比如,老城商业中心、天井湖区域,发展定位可以是以商业、休闲、娱乐为主导;西湖滨水区,发展定位可以是商务、会展、政务、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为主导;横港物流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车站新区物流园区可利用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条件,建设商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大通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丰厚,可以借此形成以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服务业;江南文化园、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可形成铜文化艺术产品研发、评估、生产、交易与展示中心。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服务业所消耗能源比重不大,但也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必须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同时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努力形成与铜陵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参考文献: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城镇化进程有的社会现象,国外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类似我国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在国外,埃塞俄比亚学者Nigussie以巴赫达尔市的城乡结合部附近的一个小规模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城市扩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估。印度学者Veena以晨奈为例,通过人类-环境耦合系统建模方法(CHES)考察并得出城市化和水的脆弱性之间的关系。Franziska等提出用标准化的方法来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尺度,重点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生态系统供给与需求之间如何权衡,并对实现可持续的资源供给和需求如何平衡进行了阐述。国内学者专门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较有限。魏东辉等从哈尔滨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划、管理、法律等方面多角度地提出了生态环境改造对策。沈清基从城乡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总体状态及类型评价、关联性分析、协调性分析等方面阐述城乡生态效益的分析内容与分析框架,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的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规划框架。姜英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的论述,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纵观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为针对经济发达城市、地区或生态环境破坏相当严重等地区的研究,而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研究比较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关于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解决方案中专门针对政府提出的对策建议比较多,目前还没有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和方案。针对这些不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
1.2研究方法
(1)样本城市及样本人群。本文选取湖南省湘潭市作为样本城市。“湘潭市总人口约289万人,总面积约5015km2,下辖湘潭县、岳塘区、雨湖区、湘乡市和韶山市五个县市区。湘潭市是湖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化率达61%左右”,工业是湘潭经济的主导产业,企业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主体。湘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锰、铝、铅等金属矿产,因此矿业开发和生产加工比较发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所以环境治理离不开企业的积极配合。走访了几家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目前已逐步建立起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矿山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基于政府是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力量,对湘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同时对生活在九华经济区域内的居民及周边的村民、部分流动人口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步骤。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访谈、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法等。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政策主体、政策执行者、决策制定者、受众进行多角度考察分析,了解不同主体对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感知和认知。
2研究发现
2.1公众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受教育程度及媒体的影响呈正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素质的高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呈正相关。生态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湘潭市九华经济区的生态环境良好与该区重视利用媒体对生态环保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
2.2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且缺乏执行力,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有待完善
中国自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以来,至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数已达2000多条。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在不断完善,但与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难以界定生态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生态环境破坏难以量化,对奖惩如何做到公正合理等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有效执行。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保机制不够完善除了法律机制不完善,还体现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方面。总之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2.3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但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分工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方案
通过对湘潭市环保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数十位官员进行访谈,借助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通过整理了解到政府部门对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逐步出台。但生态环境治理面大范围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同与配合,还需要政府与各非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务之急,可持续治理与维护是保障。但现阶段如何克服部门分割等执行障碍,政府官员感到困惑,并期望学术界给予理论支持。
2.4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
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有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督,监管不到位,此外,考核指标少而泛,缺乏灵活性、科学性,不能根据具体问题具体考量。甚至有的考核流于表面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应该由谁来监管,应该对哪些主体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的结果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产生积极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思考与探索。
3政策建议
3.1加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教育,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手段十分重要,尤其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教育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教育能使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并养成正确认识、理解、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先污染后治理不如防患于未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培养民众生态环保意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宣传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对不同人群分别采取其利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无处不在,接触网络的人群不断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治理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便于接受、影响力大等特点积极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完善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需要完善政策、法律、财力、技术等方面的保障。党和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结合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情况制定适宜的政策,并给予相应的法律保障。充实的财力保障必不可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活动,仅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主动性,扩大筹资范围、拓宽筹资渠道,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科学的指导和先进的技术是治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有力法宝。探讨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破坏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总之,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持久战,需集思广益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3.3重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监督与考核
在多元主体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应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即政府、居民、村民、企业等众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对于非政府主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政府有权对其惩戒并追究法律责任;对于政府损害其他主体利益的决策,其相关主体有权提出控告。同时非政府组织之间也可以相互监督,任何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活动都应被制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重视生态环境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实行捆绑制,将生态环境考核与经济考核一并纳入考核体系。考核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考核的对象应多元化,根据不同主体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总之,不论是监督还是考核都离不开多元主体共同配合协作。
Abstract: The m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destruction is very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 subsidence,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water pollution, mine earthquake and other improper mining, to the state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and endanger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Do a good job of mine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minen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由此可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势在必行!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1.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1.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1.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措施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2.1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2.2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2.3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系统开展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监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机制,治理区内环境。借鉴外国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比如日本菱刈金矿矿山开发复耕绿化,保护环境的成功经验说明.高度机械化开采矿石,不仅节约人力以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利用矿渣回填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真正实现矿区乃至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矿山“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业。加强矿山开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治理的研究。
3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政策创新
3.1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责任。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的思路,应该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模式,明确以企业为中心的治理模式。首先,矿山企业是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责任者。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该成为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的主体。当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谁污染,谁治理”是一个经济原则,而不是技术原则,因为有些污染问题不是单个企业能够从技术上治理的,而是一种经济上的补偿。第二,企业治理比政府治理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企业清楚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以排污收费为例,理想的费率要求政府知道企业的边际环境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而企业显然没有积极性将收益曲线告诉给政府,而政府要了解边际外部成本也非常复杂,因此,考虑到企业的负担,制定的排污费率比较低,也就导致一些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从表面上看,矿山企业为环境成本买单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从长远和综合效益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会更强。矿山企业不仅是生产者,而且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不明确企业的治理主体责任,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环境保护技术或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只有当企业意识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成本时,才是合理的。
1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但对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影响,而且还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现状,发现近年来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且资源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产生了一定污染。所以必须要坚持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摒弃过去的粗放式、污染式发展模式,减少对农村的环境污染[1],也能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维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耕地面积减少,能源及水源不充足
如今国内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耕地面积也逐渐减少,水源和能源更是越来越少。这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少。而且城市化进程得以加快,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非常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此外,一些偏远农村的水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导致农村的生产受到阻碍,甚至无法提升农村经济水平。
2.2生活废弃物造成了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生活废弃物也逐渐增多。因为我国并未对废弃物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和处理,而且也没有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所以很多不能降解的塑料包装,以及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电池、电子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便随便乱扔,污染了土壤与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及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2.3工农业生产加剧了污染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城市造成污染,会将生产地设在偏远的农村。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大量污染物会对农村的水源、粮食、土地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提高污染的程度[2]。而且农药、化肥等药物的使用,也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甚至污染农村的水源和土地。
3基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为了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环保的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也要对农村居民普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促使他们意识到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而且也要减少传统落后的观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遏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模式。还要在学校开展生态农业知识讲座,促使学生们了解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
3.2加强监督管理,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强化法律监督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会对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也明确了工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处理细则,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
3.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由政府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加强生态农业产业的建设。而且要制定出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型农业。也可以促使企业享有环境治理权,使企业能够行使环境治理的资源再利用权,从而激发企业对治理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在各个地区建立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并使这些试点区域能发挥出模范带头作用,促使更多的地区都开始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3]。
3.4增强对绿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084-01
查清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积极推进矿产土地复垦,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在不断加强,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力度却没有跟上,甚至远远落后于环境破坏的速度[1]。必须根据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以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1 深入开展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1.1 实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并实行政府主导、矿产企业配合、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调查评价制度,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地质环境背景、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矿废弃地状况、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情况等调查评价工作,查清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及其变化趋势,合理评价和划分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影响区域,提出改善环境的对策建议,为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矿产企业要依法加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
1.2 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特别是基层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建立重点区域和重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矿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及时预报信息,开发应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及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报告制度。
2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把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开发矿产资源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建、改建、扩建矿产企业必须执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提交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应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制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和资金预算,经有关部门参与的规划论证后作为申办矿产企业许可证的依据。制定和完善矿产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切实加强矿产建设项目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禁止新建对地质环境产生不可恢复的、破坏性影响的矿产资源开采项目。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定完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引导并强制矿产企业边开发,边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行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检查制度和不定期抽查制度,生产企业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反映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年度报告,并接受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要求,造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2.1 新建矿产企业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不允许在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2 改扩建矿产企业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产企业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
2.3 生产企业
矿产企业应编制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产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对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3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
3.1 因地制宜地进行环境恢复治理
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必须依法明确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按期完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环境恢复治理工作。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引发地质灾害的,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处理。针对矿产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依据其诱发原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采用恢复治理措施和方法。
3.2 多渠道投资进行环境治理恢复
按照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多元经济成分投入环境恢复治理之中,加快环境恢复治理的进程。对于新建和生产企业,全面实施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已关闭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竞争出让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等方式,鼓励多元化投资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3 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土地复垦
要建立土地复垦监管和监测制度。新建企业没有土地复垦方案不予受理开采矿产资源申请。加强生产企业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实行并完善损毁土地复垦的鼓励政策,引导和鼓励各方力量从事土地复垦,扩大投资主体范围,加快废弃地的复垦。明晰复垦土地的产权,在优先安排农业利用的前提下,鼓励多用途使用。
3.4 学习开采资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经验[1]
黑龙江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生态省建设启动阶段的各项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大量存在着。如何将我们的环境治理工作搞得更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1.全省环境保护现状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项环境工作都在全面开展着,全省各城市的空气质量都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基本得到了初步控制。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都取得了实效,松花江等重大水体污染治理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全省环境治理保护的投入正在逐步的增加,2001年全省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GDP的1.42%,为53.48亿元,2005年则占同期GDP的1.50%,投入资金增加为82.66亿元。但是进步的同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来说全省很多地方的污染排放量仍是超标的,农村的农业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危险废物、辐射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由于有些地方重经济而轻环境,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这种竭泽而渔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当地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城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也很不足,环境保护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全省环境问题分析
我省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以及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很多地区的污染排放量超标,环境检查技术运用不当,环境治理力度轻。大多城市仍然采取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也在催生着环境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必要途径。我们也在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但是很多时候这些环境监测技术无法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所以不能准确地对数据进行测取、分析和综合应用。拥有一支专业的环境保护团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我省很多地方的专业环境工作者知识老化,专业知识不够,大多对引进人才工作不重视。
3.解决措施
3.1思想上高度重视环保问题
各地方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基础性。必须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万不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环境是资源也是资产的环境价值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
3.2加强监管机制
各级地方政府在思想上重视的同时也要在行动上积极体现,必须定期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考察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要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将相关工作分配到每一个部门,各部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必须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纳入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中。各地方必须定期的进行环境治理进展汇报,不同地区间相互指出不足、交流成功经验。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及个人必须严格执法,依据相应的环境管理条例给予相应的处罚。要严格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于执法犯法、滥用权利的行为必须视情节予以严肃查处。
3.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到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中。要把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监察监测、危险废物、辐射管理等行政和事业经费纳入到本级财政的预算中,保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必须坚持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在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区域要全面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保障机制,利用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进行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工作。
3.4技术与人才并进
要大力开展技术示范和成果推广,鼓励自主创新,在环保领域积极利用高新技术。要加大发展环保产业的力度,积极推动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和环境服务机构的快发展,努力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环境保护产业的咨询与服务,认真推进环境保护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认真规范执法行为,争取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行、管理棒的专业环境保护队伍。
3.5全民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它也是每一个社会大众的职责。所以各级政府必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对群众进行综合环境教育,充分发挥各团体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全民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积极开展绿色文明、绿色家园和环境警示等教育活动,利用媒体的力量积极引导大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政府环境工作全民监督,让公众有效的行使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任务也变得越发艰巨。国家不断地提高着对环境质量要求的同时污染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地方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越发的困难。因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遏止生态恶化。要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质量,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积极保护和恢复重要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水环境的安全和水生态的平衡。大力实施农村小康环境保护计划,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尹江涛.四川甘孜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及其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03).
一、落实制度,划定责任。我局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成文任组长,刘政、龙戈同志为专干,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到人,经常研究和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2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举措
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通过这些农村环保措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环境问题。
2.1加大政府对农村环保投资力度,推进环保产业形成我国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除了对受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外,国家近年来还专门出台了一些针对农村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各级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推出了具体的植树造林项目和防护林工程;同时,各地陆续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另外,政府部门在农村进行了改路工程,有效避免农村因路况问题引起的扬尘,机动车排放的大量烟尘有所减少,较为直接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国家通过三农资金扶持农村的能源优化,推行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减少传统的薪柴的植被破环和燃烧后的气体灰尘排放。所有的这些政府措施,积极推进了环保产业的形成。
国家重要的水能开发基地
四川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
全国知名阳光康养旅游度假胜地
攀西经济区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扎实的工业基础,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发展,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攀西经济区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着力打造“生态名片”。新兴增长极正在攀西地区加速推进。
科技创新提升经效益
以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攀西经济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动能切换。2016年,攀枝花市深入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工作,淘汰钢铁产能150万吨,关闭小煤矿10处、退出产能114万吨。此外,2012年起,攀枝花还借助阳光等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康养+农业”“康养+工业”等相关产业链。近五年来,凉山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化解过剩产能794万吨。今年还将稳妥推进西昌合力锌业、康西铜业环保搬迁,引导煤矿逐步关闭退出,坚决打击制售“地条钢”等违法行为。
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效益。攀钢集团在掌握高炉渣提钛技术之后,现每年从700万吨高炉渣中提取140万吨钛白粉,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科技创新创造效益。2016年,攀枝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实现1014.7亿元、同比增长8.0%。钒钛产业工业总产值约143.5亿元,同比增长71.8%。五氧化二钒、白粉、钛精矿等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产量均与同期相比大幅度增加。
生态环境修复建设显成效
近年来,攀西经济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对区域内山水田林湖统筹规划、系统治理、综合开发。
攀枝花市抓住建设全国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机遇,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同时,狠抓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开展大规模绿化攀枝花行动,争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恢复与治理示范区。
凉山州确立生态立州战略,把绿色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拟在安宁河谷及其流域打造阳光生态走廊,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旅游景区,推动凉山由国内旅游热点向国际旅游目的地加速提升。
第二步我们需要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建构判断矩阵并赋值,将图中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左上角)元素,依次排列隶属于它的各个元素。在依据准则层的基本定位比较各类因素的重要程度按1-9赋值,其中偶数作为判断的中间值,奇数分别代表两个元素相比后的重要程度,倒数即为元素间重要程度的相对比例。据此作上三角或下三角的判断矩阵为第三步是进行层次单排序针对其准则的相对权重,运用和法计算权向量,因为该矩阵非一致性判断矩阵,需先利用数学方法将矩阵归一化,再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权重,也即通过对排序结果我们发现总排序的C.R<0.1,故一致性良好,且各类因素中,产业结构与布局以及环境的监督与管理对环境治理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且以实施地方性环境治理措施为宜。下面我们依据层次分析结果对决策层进行拓展分析。
提高环境治理效果有效措施
根据层次分析法实验结论表明,在进行地方性环境治理时,我们要依据影响环境治理的地方性因素分析结果,来作环保决策。对于社会经济因素,我们主要采取一下治理措施:首先我们要立足于环境保护服从经济发展的重要观念,进行认知重构,并找到两者间最佳契合点,由此着眼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从宏观上调整工业布局,并实现工业布局的“三大转移”———“中心城市—远郊城镇”、“外延发展—调整改造”、“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加强环保资金筹集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促进水体净化、垃圾回收、废弃处理以及资源的再利用。
对于自然地理因素,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土地结构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加大绿化覆盖率。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优化,尤其是水质环境、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与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对于知识人文因素,主要的环境治理措施有加强环保执法和环保意识宣传;创新环保机制,多渠道筹金,加快环保基础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和管理措施,严格把关环境治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