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规划的基本要求模板(10篇)

时间:2023-07-30 10:09:43

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1

一、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规模的加大和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参考建议。(l)尺度的把握。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尺度。设计工作可能包括大范围的绿色通道及水系规划或景观规划、公共机构总体规划、植物园规划、城市设计、住宅、休闲娱乐场地或公共花园设计。项目类型为景观设计师制定了基本的尺度概念。例如,森林管理、校园规划和花园详细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设计类型、尺度和基础资料。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景观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设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尺度的把握,也即是对整体性的考虑,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对项目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等关系之间整体性的考虑。(2)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特定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源自这些不可见过程的大格局对人类感宫尺度的影响。相反,影响大面积土地利用的规划政策和规划观念则需要对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体验的内涵有所了解。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空间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事实上,一个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二、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的组织严重影响着区域空间环境质量。以汽车为工具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现代城市街区模式的形成也使城镇传统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消失了,城市的尺度成了为汽车服务的尺度,而不是为人服务的尺度,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身心上疏远着城市、疏远着自然、疏远着传统。在城市滨水区这种影响也毫不例外。许多城市与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车流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人们感受不到滨水区的存在,步行者也很难由市中心方向方便快捷地到达滨水区。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由城市至滨水区因而是尽端式的交通。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而滨水区缺乏足够的停车场也使驾驶者难以滞留下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大的尺度上来做安排,对相邻的交通布局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停车场安排在滨水区的空间,人则由步行道进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邻近街区和滨水区之间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也可采用地下车道的方式,车辆由地下穿越,行人可直接进入滨水区。如费城德拉瓦河岸的开发,穿越市区与滨水区的高速公路标高降低,局部覆有顶盖,与街区标高相同。

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滨水区的开发中,保护水体及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不适当的开发建设而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为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场造成的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威胁居民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安全。而控制污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理污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逐步广和建立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和卫生掩埋场,以净化环境,回收资源。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沿岸垃圾场加强管理,严禁任意倾倒。加强垃圾场边坡保护,防止垃圾流入水中。

四、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对滨水区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与改建,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滨水区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在失去它旧有的传统街区模式和滨水的生活方式。例如,江南水乡城镇的多变空间形态和水乡生活正面临消逝怠尽的危险。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是一个连续、匀质、细密、开放、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水系而生的城市街巷总是以“步行城市”确定尺度,因而空间形式密实,街巷狭窄而连续,构成致密清晰的街廓,最后由逛街的人流完成了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完全的、易辨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生活情趣的水乡城镇模式,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区模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水乡的生活形态,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保留和延续。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上也非常成功,传统的街巷沿水系布置,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沿河道留存,这里的人们和设计师非常珍视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仔细的推敲,尽量杜绝破坏传统水城特色的建设行为。

五、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

开发和规划管理是规划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由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涉及到多类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机构对各类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目前针对我国公众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问卷调查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可以先将对象分为三类:使用者、区内使用居民和专家学者。根据规划设计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例如,针对使用者的问题:去滨水区的目的;吸引你到滨水区的主要因素;到达滨水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目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六、结语

本文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要点做了分析,在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 规划师. 2004(03)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2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与改造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来说,针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特点和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利用先进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在满足城市建设的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中GPS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进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

1 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城市规划设计是指利用一定的手段或者工具对整座城市的市貌、城市功能、规划布局进行规划设计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城市的基本职能,同时还要满足市民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说是一个系统而又繁杂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GPS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不仅提高了城市规划效率,同时更好的满足了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通常而言,城市规划设计需要结合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程度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同时规划和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城市职能需求对于规划设计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结合各方面因素来选择最佳的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比如城市的人文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居住人数等。在传统模式下,有很多方面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和实地勘探,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GPS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不仅提高了规划效率,还更好的满足了市民的生活需求。

2 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基本生活需求应该加以区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虑,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相关工作应该有所创新和发展。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综合动态,围绕城市发展战略进行发展,利用系统工程学以及工程控制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系统而又繁杂,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加强研究,在满足城市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在面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在城市规划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同时还可以完善城市职能,更好的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模式的城市规划设计体系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求,要学会改变传统的模式思维,有效开展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效的满足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3 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分析

3.1 城市规划设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面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时间以及空间的精确性需求等,这些都需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因此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需求,相关的信息电子技术需要加以规范,同时针对一些电子信息技术要加以创新和发展,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效率,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目前而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不规范、技术不成熟、技术存在缺陷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针对信息技术,必须严加要求,针对相关电子信息技术加以开发和应用,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2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相关应用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包括数据处理、布局设计、城市市貌设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可缺少。针对数据处理来说,利用电子计算机或者信息处理工具等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规划效率,同时还可以使得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更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针对城市布局设计来说,电子信息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城市的地理环境,同时还更加快捷简单,更具有实用性。在城市布局设计中,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交通环境等都需要严格进行考察,这样才可以更加规范的执行城市中交通、绿化规划设计,满足现代市民的生活需求。针对这种情况,电子信息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及时的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规划设计信息,保证了城市规划工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另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城市空间分析和模型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信息分布以及管理方式,保障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准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信息来源渠道也在不断的拓展,利用信息技术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信息保障,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城市规划效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要,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城市规划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保证工作质量。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规范性使用信息技术,有效的开展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妍.现阶段面向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103-104.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3

一、关于基本农田保护问题

(—)基本农田保护数量。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是根据我国未来人口高峰年人口对农产品需要和国家对农产品商品需求进行测算的。这个目标已经党中央、国务院确定,并要求在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中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主要控制指标在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明确并层层分解,作为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求,国家必须对现有耕地实行全面保护,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期内需要占用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末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耕地、江河泄洪区内的耕地等作为一般农田保护外,其它耕地都应当作为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各地应按照要求切实纠正划定基本农田数量过少的问题。

(二)基本农田的范围。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下列耕地必须划为基本农田:①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下的城镇、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需要占用以外的耕地;②大中城市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③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耕地;④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的耕地;⑤国家需要保护的其它农田。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大城市建成区周围的耕地,原则上也应划为基本农田。

二、关于试点验收问题

目前,国家土地管理局土地规划管理试点单位的规划修编工作已进入评审、验收阶段。为及时总结试点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国家土地管理局委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尽快组织评审、验收工作,并及时将评审、验收结果上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将适时对评审、验收工作进行抽查并召开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各试点单位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认真总结规划修编经验。

三、关于规划文本问题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4

《通知》强调,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及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任务。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5

关键词:线性规划问题 数学模型 运筹学

线性规划问题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们所研究的问题是讨论在众多的方案中什么样的方案是最优的、以及怎么找出这些最优方案。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这类问题普遍存在,例如在生产计划安排中,选择什么样的生产方案才能提高产值、利润;在原料配给问题中,怎样确定各种成分的比例,才能使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资源的分配问题中,怎样分配有限的资源,使得分配方案既能满足于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又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农田规划中,怎样安排各种农作物的合理布局,才能保持高产、稳定,以发挥地区优势;在经济管理中如何使产出率最大,即单位成本的产值最大,或者赢利率最大。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线性规划就是为了求解这类问题并为求解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而应运而生的、实用性强的学科。

线性规划问题的发展

1947年美国数学家G.B.丹齐克提出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和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通用方法──单纯形法,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 同年美国数学家J.von诺伊曼提出对偶理论,开创了线性规划的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和解题能力。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T.C.库普曼斯把线性规划应用到经济领域,为此与康托罗维奇一起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世纪50年代后对线性规划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并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算法。例如,1954年C.莱姆基提出对偶单纯形法,1954年S.加斯和T.萨迪等人解决了线性规划的灵敏度分析和参数规划问题,1956年A.塔克提出互补松弛定理,1960年G.B.丹齐克和P.沃尔夫提出分解算法等。

线性规划的研究成果还直接推动了其他数学规划问题包括整数规划、随机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的算法研究。由于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线性规划软件,如MPSX,OPHEIE,UMPIRE等,可以很方便地求解几千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1979年苏联数学家L. G. Khachian提出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椭球算法,并证明它是多项式时间算法。198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印度数学家N.卡马卡提出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新的多项式时间算法。用这种方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在变量个数为5000时只要单纯形法所用时间的1/50。现已形成线性规划多项式算法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线性规划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线性规划问题应用的特点及一般步骤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

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是线性规划的三要素。

许多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后均可以归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因此线性规划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实际问题经过数学抽象后成数学模型,均可归结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并且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就是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也就是指导现实生产生活的最优方案,由此可见,线性规划问题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最优性,它们能为生产生活中的配置提供最优方案。

线性规划问题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第一,列出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第二,画出约束条件所表示的可行域;第三,在可行域内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及最优值。

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

常规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推直线法

对于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可以用推直线的办法求其最优解,其做法是建立目标函数等值线方程,等值线的法向量元就是目标函数中各未知数系数组成的向量c,它也称为目标函数的梯度,指向目标函数的增长方向,因此沿方向n移动等值线时,线上各点目标函数值均增大,而沿-n方向移动等值线时,目标函数值减少。所以求极大值点就沿着n方向移动等值线,直至它到达极限位置,如再移动就到达与可行域的交为空集的位置。若求目标函数的最小值,就沿-n方向移动目标函数等值线直至极限位置,这种方法在处理两元问题时非常有效。

(二)单纯形法

单纯形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从一个基本可行解出发,求一个使目标函数值有所改善的基本可行解,通过不断改进基本可行解,力图得到最优基本可行解;单纯形法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它们首先要找出一组基本可行解,再从这个基本可行解出发求改进的基本可行解,目前较常见的求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两阶段法;另外一种是大M法。

(三)Karmarkar算法

1984年印度数学家N.Karmarka提出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种新算法,这就是关于线性规划的多项式时间算法,轰动了有关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多项式算法就是如果用一个算法解一种问题时需要的计算时间在最坏的情况下不超过输入长度的某个多项式所确定的数值P(L),则称这个算法是解这种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简称多项式算法。

(四)凸单纯形法

若线性分式规划问题有最优解,则必存在最优极点。凸单纯形方法的基本思想也是从一个基本可行解出发,沿着既约梯度方向,求一个使目标函数值有所改善的基本可行解,通过不断改进基本可行解,力图得到最优基本可行解。

(五)代换法

代换法又称Charnes-Cooper方法,它是Charnes和Cooper于1962年提出来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代换思想将目标函数转化为线性函数,然后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去求解。

线性规划问题应用实例

线性规划问题是经济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许多实际课题属于线性规划问题,而且运筹学中一些分支中的问题也可以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来计算,因此线性规划问题在最优化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模是解决线性规划问题极为重要的环节。一个正确数学模型的建立要求建模者熟悉规划问题的具体实际内容。当面对文字长、数据多的应用题,要明确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有相当的难度。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并从数学角度有条理地表述出来。

单位生产成本的最大增值问题。某工厂在计划期内要生产三种A,B,C产品,假定产品畅销,已知生产的固定成本为10000元,即生产期内的固定资产损耗量。并且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设备台时、原材料、变动成本以及产值如表1所示。厂方规定总生产成本不要超过130000元,问应如何安排生产才能使得成本产出率最大?

建立数学模型:

设工厂在计划期内生产A,B,C三种产品的数量分别为 x1,x2和x3,显然成本产出率的表达式是:

(1)

且A、B、C三种产品的数量受4种资源量的限制:

劳动力量的限制:

15x1+20x2+30x3=8000 (2)

设备台时的限制:

20x1+10x2+25x3=12000 (3)

原材料的限制:

30x1+40x2+45x3=15000 (4)

变动成本的限制:

260x1+280x2+385x3=120000(5)

此外A,B,C三种产品的产量不能为负数,即x1,x2,x3≥0。

综上所述,本文的问题就是在条件(2)至(5)以及未知数非负的限制条件下求使得(1)最大的解,(1)式称为目标函数。(2)至(5)式称为约束条件,和工业资源配置问题一样的还有农业生产计划安排问题,商业流动资金的分配问题以及食谱问题等,这些问题经数学抽象后,均可建立起线性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在经济生活中运用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其获利能力,在生产、销售、新产品研发等一系列过程中只有自己的优势,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去很多企业在生产、运输、市场营销等方面没有利用线性规划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生产,使企业的利润不能达到最大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方式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就有必要利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对战略计划、生产、销售各个环节进行优化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各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生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统筹安排,改进生产组织或计划,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组织生产过程,使总的经济效益最好。这样的问题常常可以化成或近似地化成所谓的“线性规划”问题。线性规划是应用分析、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有效管理。利用线性规划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在不违反一定资源限制下,组织安排生产,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产量最多、利润最大、效用最高)。也可以在满足一定需求条件下,进行合理配置,使成本最小。同时还可以在任务或目标确定后,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如资金、设备、原材料、人工、时间等)去完成任务。

把线性规划的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可以使企业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及时、准确、科学的制定生产计划、投资计划、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去企业在制定计划,调整分配方面很困难,既要考虑生产成本,又要考虑获利水平,人工测算需要很长时间,不易做到机动灵活,运用线性规划并配合计算机进行测算非常简便易行,很快就可以得到最优方案,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其决策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基础之上,运用大量基础数据,经严格的数学运算得到的,能使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对企业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陈宝林.最优化理论与算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管梅谷,郑汉鼎.线性规划.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6

各地在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和推动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不一的问题。

(一)关于“基本草原”的界定。目前,基本草原没有权威的定义,大家对什么是基本草原的理解各不相同。《草原法》规定了应该划为基本草原的七种类型,但比较笼统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草原,找不出不应划为基本草原的情形,应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但如何细化、什么草原不应划为基本草原等争议很大,各地在部署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中,为保险起见,都基本照搬了《草原法》的七种类型规定。我们认为,基本草原的定义可以较为原则,但范围应该更加明确,将已承包给牧民经营使用的草原、国家草原生态工程项目区和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区,以及城镇化扩张、工矿开发等对草原生态破坏较大的区域,优先划为基本草原,对于地域偏远、人烟稀少、牲畜承载压力较小的荒漠化草原可暂不列为基本草原划定范围。

(二)关于划设比例。2011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依法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基本草原划定面积达到本地草原面积的80%。当时提出这一划设比例要求,主要参照了基本农田80%的划设比例。大部分省区也作出了80%的比例要求,内蒙古规定要求达到牧区草原面积的80%,东北等一些半牧区省份要求将确权的面积或生态补奖区域划为基本草原。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认为80%的比例过高过严,应当宽松一点,有的认为不应事先规定比例,应按规定的类型实际划出多少就是多少。我们认为,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还是需要规定一个比例,以对基本草原划定工作进行宏观指导。

(三)关于划定主体。目前,各地划定基本草原的组织方式、划定主体不尽相同,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辽宁等5省区由当地政府组织划定,、贵州由农牧部门与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划定,其他省区除由县级政府公示外基本以农牧部门组织划定为主。由政府主导组织划定的,政府领导均比较重视,工作力度较大,各部门间工作比较协调,基本草原划定的权威性较高。由农牧部门单独组织划定的,大都不扎实不彻底,权威性不够,作用效果发挥不明显。我们认为,划定基本草原属于国土空间规划管制的重大调整,属于政府职能,而且2011年国务院文件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基本草地的划定、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必须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为推动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落实,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7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5-1

1 上一轮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执行情况

1.1 上轮规划主要指标

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是1998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的。规划中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是63773.18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是55286.7公顷,耕地减少量是775公顷,建设占用指标是117公顷,补充耕地量是1135公顷。

1.2 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从上一轮规划实施到2006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为63788.83公顷,略高于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仍为55286.7公顷,保证了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1997~2006年全县耕地减少量为576.67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279.49公顷;共补充耕地1133.94公顷。另外,柳河县建设占用耕地量已远远突破了规划时确定的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1.3 规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数据上来看,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数量均在规划范围内,耕地减少量也没有突破规划,补充耕地量也基本达到规划确定的数量。但是,建设占用一项却远远高于规划确定的数量。建设占用的279.49公顷耕地中,仅营白公路、通梅一级公路、柳新线水泥路占地就总计205.15公顷,其他建设占地为74.34公顷。

在上一轮规划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是对全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预测不足,前瞻性不够,使原规划形成一些先天不足;各部门配合与沟通较少、基础资料不详、调查研究不够,基础工作不扎实。

2 新一轮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修编工作情况

2.1 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情况

按照上级要求,柳河县专门成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为规划修编及前期工作拨付了专项经费,组织了全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对上一轮规划实施到现在的各类用地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进行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对各行业、各部门在新一轮规划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及各类用地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完成了规划修编前期工作调研和数据的汇总工作。

2.2 规划修编工作进展情况

按照上级要求科学分配全县各项用地指标。本轮规划修编的基期是2005年,近期为2010年,远期到2020年。根据柳河县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地域空间上,强化各级中心镇的极点作用,提高次级交通线路等级,扩大干线交通与县域的接触面,形成“点――轴――面”联动发展的空间结构。

柳河县现有一个百强镇――柳河镇和一个经济强镇――三源浦镇,这两个乡(镇)地理位置也比较重要,工业集中区位于柳河镇境内,空港服务区位于三源浦境内和一级路沿线,所以指标分配重点也主要是这两个乡(镇)。

基本农田调整情况。一是基本农田现状。截止到2005年,柳河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5286.7公顷,新一轮规划上级给全县的基本农田指标为55452.05公顷,另外,在此基础上市局要求柳河县再增加600公顷基本农田作为今后补划基本农田用。二是基本农田局部调整。全县可调整不超过20%的基本农田,主要思路是:柳河镇伊通河北作为建设预留地,将此处基本农田调出,通梅一级路沿线经济走廊500米内的基本农田原则上调出,做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上级下达的保护指标,且质量等别有所提高、集中连片程度有所提高。

3 柳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方法

3.1 全国规划大纲通过后,对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进行了多次调研和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后,县政府又结合二次调查,要求国土资源局对各部门及各乡(镇)在新一轮规划开展前进行了一次详细调研,内容包括规划期内各部门用地打算、各乡(镇)近期和远期用地打算。

2009年末,规划大纲初稿形成后,又将规划大纲中分配给乡(镇)的各项指标下发到各乡(镇),国土所向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按指标进行了落位,同时结合二调基本农田上图工作,确定了各乡(镇)基本农田的分布和落位。

2010年,由主管县长带队,由国土局、建设局、发改局、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局、柳河镇人民政府、工业集中区负责同志参加,下到实地进行了调研,各部门对柳河镇中心城发展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71-0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编制大学发展规划已被提上我国大学的议事日程。大学制订与实施各种发展规划归根到底是为了大学能更为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地实现大学的发展愿景。众所周知,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管理与大学教育活动孜孜不断的追求,同样也是大学制订各种发展规划的出发点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实现的重要目标。美国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乔治?凯勒认为,“规划的三要素主要是信息、质量与人员”[1]163。其中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第一要素,决定着大学相关信息的收集状况与规划文本的撰写水平;信息与人员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决定因素,决定着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质量程度,最终影响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效果,而高质量是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所应追求的目的。

由于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编制的发展战略规划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重规划轻战略,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实施机制不完善,文本语言问题[2]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某些大学并没有认识到高校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忽略了基本要求与原则。本文从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进而阐述提高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质量的策略。

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文本形成过程,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从理念到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对大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从组织的视角来看,大学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群体的复杂组织,大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协调组织内外部相关者的利益冲突、不同群体间相互斗争且使彼此间不断妥协发展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系统是由不同等级的团队、不同层次的组织以及形式多样的各种资源所构成的,大学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发展理念以及人、财、物的合理分配与调控。在大学现实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层的知识、经历、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对大学的健康发展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发展战略规划形成文本的过程,规划文本的编制不仅包括大学的发展理念与使命、发展方向与目标、实现路径和方法,还包括对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目标,同时还包括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的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如此之多的选择,不同的领导团队会有不同的决策结果。为了谋求学校的共同发展,大学组织内外部利益群体在编制规划的平台上集思广益,形成强大的大学发展思想库,各种思想交集的过程迫使不同的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比较与反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战略规划的最终决策应是经过多方验证、深思熟虑决定的结果,这也让更多的不同群体信服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文本的指引目标,并为规划目标的实现而统一思想、服从大局,无形中缓解或减少了大学组织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为调整学校资源分配的额度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学校资源利用效率发挥到最大提供了一种可能。

2.有利于大学组织成员形成忧患意识

大学制订发展战略规划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组织自身发展的需求。从人的感知层面来看,外部的压力往往比组织自身需求更容易让人察觉与感知。在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前期准备与信息收集分析阶段可以让大学组织的内部成员了解所属的大学组织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与地位上,引起大学组织成员的关注与思考,激发不同群体的忧患意识。外部力量的冲击与压力的不断强化无形地促使大学内部形成以学校发展为中心的活力氛围与主动谋求大学发展的动力机制。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平台可以将个人的忧患意识传递给组织团队,进而引起大学组织内部成员的共鸣。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学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就是调动众人的热情与智慧参与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来的凝聚力量谋求发展的过程。

总之,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是大学组织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的过程,是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为大学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与评估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9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正在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事关整个城市的格局和特色,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建设能为整座城市添光。所以城市规划设计正在日益受到重视。针对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要求,理应加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利用高新技术的优势,提高城市规划效率、为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性。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们在城市规划的实现中也是随处可见。从传统的单片机,到现在的GPS全面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普及,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推广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1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需求分析

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和需求会随着时代、地区和城市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改变,根据当代城市化水平设计理念,城市规划建设应该不断提高对技术层面上的需求。应该形成以城市动态为基础、立足城市发展战略、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化。在这个宏伟蓝图里,需要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方式的应用,从而有效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进程。应该着力改变传统的二维空间思想,加入三维空间思想,以三维空间为布局理念,不断引入其他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时间、空间、社会需求、经济需求、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多方面因素,实现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发展,满足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需求。

2 信息技术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分析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越来越偏向于高科技,由于新时期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也完成了升级,所以单单依靠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所以在这个背景下,规划设计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多层次服务对象、时间空间的精确性要求、类型数据的处理等等都需要城市规划设计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满足现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存在着不规范、开发企业各自为战的局面,城市规划设计既然依托信息技术,当然也会出现各种不规范、不智能化、可视化不足等缺陷。当然这些缺陷都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被克服。

2.2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城市设计图更加美观,这就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数据处理。利用GPS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能够使得规划者对整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了然于心,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PS技术和CAD技术,能让城市规划设计图设计得更加美观和清晰。另外,通过计算机遥感技术,可以让规划者宏观的了解整个城市的基本地形地貌,从而为更进一步规划城市交通和标志性建筑提供了技术基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地理信息系统含盖了整个城市的地理信息,为设计规划设计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地理数据库,同时地理信息系统里的详细数据,并且也提供了空间模型和模型分析,可以让设计者可以从容的计算出各种交通要道的位置和长度,从而促进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展。

2.3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自动化、高速化、智能化,运用机械代替人脑,实现运算的高速化。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城市规划,也显现出高效率的一面。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信息共享等等应用能够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管理需求。计算机的IO口输入输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能够对传统图形设计作业进行修正,让设计者一有灵感就可以进行设计,把设计方案体现在图纸上,而不必进行繁琐的画图。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上网人数逐年升高,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信息化网络化的崛起,给城市规划设计带来了集思广益的效应,设计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起投票或者征集方案,聆听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人们的心声,倾听他们对城市设计有哪些需求,通过这些需求的征集,可以让城市规划设计更加人性,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

2.4 信息时代促进了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

现在城市设计人才非常紧缺,设计人员迫切与从业人员进行沟通,交换心得和体会,这样能让设计工作更好的开展,这时候,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沟通媒介,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成立一个交流平台,各个地方的设计人员和从业人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新技术和新方法得以传播和分享,使得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更加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最新成果,从而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进展。

3 信息时代促进了城市规划设计规范性的建立

现代信息网络化时代,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设计者通过不断在网络平台上城市设计信息,从而让这些城市设计信息接受人民的审核和评价,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到设计者的设计方案,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会比较清楚,同时他们也可以提出自身的意见和建议,所谓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来自城市各个区域的意见在网络上得到汇总,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思路,也避免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导致重复建设等问题,对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规范化和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我国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而城市化水平正是反映和谐小康社会建设程度的指标。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幸福指数和宜居水平还有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城市规划设计的新需求,不断加快信息化、数字化,才能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效率。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辅助技术高度渗透,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的高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色正在弥补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种种不足。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立足群众的心理需求,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服务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对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地块面积、保护设施、保护责任的落实。

2、坚持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的原则。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土地供应能力,综合平衡各业用地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引导和确定各业用地布局和规模。

3、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发节约为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各业用地走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道路,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确保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5、坚持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占用耕地的法定义务,确保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四)《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五)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六)《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九)《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

(十一)《*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通知》

(十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十四)20*年*县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三、土地规划编制的期限和规划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以20*年为规划基期,以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

(二)规划范围

1、县级规划范围:本县行政辖区范围。

2、乡镇规划范围:本县22个乡镇行政管辖范围,以乡镇为单位开展乡镇级规划修编工作。

四、土地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宏观利用和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区域、各部门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科学分区和功能定位。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打下基础,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县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1、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土地资源个性特点,发展思路,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原则;

2、根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确定的土地利用方向,结合本县土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提出土地利用任务和目标;规划目标通过控制性指标即约束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包括园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村工矿用地总规模、交通水利及其它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面积及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等)的量化来体现。

3、根据本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吸收部门相关专项规划成果,将市级下达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落实并分解到乡镇;

4、对市级已确定跨区县线状、块状工程衔接一致;

5、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深入论证,科学确定园区及重点镇用地规模,并对园区重点镇进行产业和功能定位;按照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和园区城镇发展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减少挂钩的政策要求,通过改造空心村或向空间发展,走集约节地挖潜的路子,农村居民点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满足新农村建设和布局调整的需要。

6、依据本县土地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和上级规划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建设用地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保护区、其它用地区等;

7、同步做好土地整理开发,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

8、制定规划实施有关政策措施。

(二)乡镇级规划的主要任务: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五级规划中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单独且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进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应当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主要任务是落实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乡镇土地资源特点,确定本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方向;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群众参与、政策引导、分步实施方针和发展小城镇、合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与乡村规划的有机结合。具体确定并落实乡(镇)居民点的规模与范围;

3、具体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将各类用地的用途落实在图斑上,做到文字、表册、图、实地一致;

5、切实抓好村级规划。村庄规划以旧村庄为依托,优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内各种闲置地。鼓励利用村落中的旧宅基地、闲置宅基地。

五、技术路线和方法

依据20*年统计年鉴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取指标控制与功能分区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市人民政府下达给本县的主要控制性指标,对各类用地需求、结构、布局和功能,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理论预测与实地调查、专家预测与各行业预测、多方案预测与综合择优相结合的方法。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县、乡镇两级规划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

六、步骤安排

(一)准备阶段

组织成立县、乡镇部门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修编工作班子(包括技术组成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和技术指导及技术组,落实经费和人员,商定技术协作单位;县政府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乡镇业务骨干及联络员、各部门联络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和工作布置。

(二)调查研究阶段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工作人员及各乡镇部门联络员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等状况基础资料调查,对20*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进行更新补充调查,收集并分析相关规划资料,特别是发展目标相关资料要重点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目标要落实到用地位置、面积),研究规划修编思路,明确规划任务和重点内容,确定土地利用战略和结构布局,同时作好与各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

(三)编制规划阶段

根据规划目标和土地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各类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初步拟订规划供选方案,形成初步成果

(四)规划成果论证、完善和上报

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和乡镇规划审查和论证,并完善规划成果,上报县和乡镇规划成果。

七、规划成果

(一)县规划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3、中心城镇建设规模控制图。

4、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5、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6、县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图。

7、县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图。

8、县1:1万土地规划数据库。

9、规划附件:

(1)土地规划编制工作报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报告等。

(二)乡镇规划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及编制说明。

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状图。

3、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图。

4、村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图。

八、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按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强力推进,保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修编任务,达到报批条件。各乡镇、各部门也应及时成立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将组织机构、联络员在动员大会后报县国土资源局,切实加强对修编工作的组织领导,从组织上、经费上保障修编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设技术指导组、技术组及工作班子,具体负责修编和协调论证具体工作,指导乡镇规划修编工作,重大控制指标的协调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