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42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1

提高各族市民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主要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物质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性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卫生、计划、财政、教育、公安、广电、体育、劳动、工商、妇联、老龄委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审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搞好社区协调。

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防治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和健康教育等机构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协作,共同完成综合防治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计划,进行社区诊断、干预、健康指导、监测和评估等;

医疗机构负责病人和高危人群的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三)技术指导机构。

成立由医疗、预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业务咨询、技术培训、设计方案论证、评估及效果评价、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示范点社区的选择原则

(一)该社区是至少含有一级政府在内的生活社区;

(二)该社区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三)社区领导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能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具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素质高的防治队伍,并有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做保障;

(五)具有较为健全的医疗保健网及与社区合作融洽的工作作风;

(六)具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基础,居民有机会获得健康促进信息并愿意参与和积极配合;

(七)社区人口相对稳定。

四、阶段目标(20**—20**年)

(一)20**年。

1.在天山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性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

2.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性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

(二)20**年。

1.完成示范点社区慢性病的社区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慢性病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慢性病种类作为防治重点;

2.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慢性病调查,为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对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

4.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每2个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5.建立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报表制度,拟定每半年上报1次。

(三)20**年。

1.社区内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知晓率达70%,治疗率为50%,控制率为30%;

2.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

3.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COPD、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防治;

4.总结该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经验,向全市推广,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治覆盖面。

五、社区诊断

在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性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

1.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

2.本社区的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3.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

4.本社区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

5.本社区已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

6.本社区人群防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二)方法。

1.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2.对本社区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性病的入户调查;

3.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软科学研究;

4.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

(1)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

(2)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

(3)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

(4)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等。

六、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一)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性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二)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三)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1.政策环境支持: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制度等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补偿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促进社区健康教育;控烟政策;合理膳食政策;全民健身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2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面积604 km2,常住人口124万,其中户籍人口52万。全区有10个镇、4个街道。有二级医院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其中泗泾医院既是二级医院,同时兼管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 9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中心卫生室,78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05年9月,松江区按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了“三医(医疗、医药、医保)联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三医联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价廉、便捷、质优的社区卫生服务,努力减轻病人医疗负担,受到国家卫生部和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主要做法

2.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

松江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2000年制订了《松江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整合卫生、环保、绿化、宣传、社区等的资源和力量共同防治慢性病。2004年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列入区政府的重点工作,并成立了区政府领导、各相关委办局参加的多部门合作和协调组织―公共卫生联席会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区、街道(镇)两级健康促进委员会,组建了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学校、家庭参与慢病防治工作。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治管理体系,形成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防治服务网络。

2.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共享

2000年6月起,松江区在全区范围开展了居民健康档案调查。至2006年12月止,为14.59万户家庭中15岁以上的居民368 980人建立健康档案。同时,为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地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我们开发了“居民健康档案”网站,建立了健康危险度评估,并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与糖尿病、牙防等软件进行了整合,达到了多档合一、动态更新、信息共享。目前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61个社区卫生服务点与松江区疾控中心《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同步,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全区联网。

2.3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社区优先项目

利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日常疾病监测及专题调查资料等,开展慢病社区诊断,确定了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良的行为危险因素为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饮酒、超重、肥胖、精神因素等;社区综合防治优先项目为慢性病及其高危因素干预、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等;社区重点干预对象为慢性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和60岁以上老年人。社区诊断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4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综合干预措施

根据慢性病患病特点及过程,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三级预防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把慢病作为一组疾病进行共同防治。

2.4.1开展社区全人群慢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针对“健康人群”的“共同危险因素”,我们以建设“健康社区”为载体,开展了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促进行为危险因素综合干预。一是抓阵地建设,全区建立了538个宣传专栏,16所社区学校,建健康教育咨询点189个,定期为居民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讲座。二是抓宣传。2001―2006年,利用阵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1041场次,参加人员54 492人次;开展健康行为大讨论110场,有24 216人次参加;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余种,近90万份(册),制作大型公益宣传广告16幅,2 500多m2,宣传物品10万多件,还利用千场电影进社区,向居民宣传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健康保健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由2001年的79.9%上升到2006年的90.5%,卫生行为的正确率由2001年的74.0%上升到2006年的87.8%。三是抓无烟单位的创建。按照《“无烟单位”的标准和考核办法》先后在医院、学校、工矿企业中广泛开展控烟工作。2001―2006年,有9所学校成功地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占全区中小学的18.7%;有28所学校成功创建无烟学校,占全区各类学校的30.8%。已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市级无烟医疗机构验收,占全区医疗机构的60.0%。有497家企业开展有毒有害和控烟工作培训,有27家企业成为无烟企业。

2.4.2实施有价值的慢病高危人群监测利用居民健康档案筛选慢病高危人群进行监测。2006年全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监测10462例,发现血糖异常者4 878例,经复查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为584例。肝癌高危人群监测1 600人次,检出原发性肝癌5例;临床医院大肠癌因症就诊登记554人,确诊大肠癌106例,其中早期大肠癌10例。全区共设立测压点305个,首诊登记血压37 835例,首诊测压率为81.34%。首次血压≥140/90mmHg的2357例,新确诊高血压848例,高血压检出率为2.24%。

2.4.3探索慢病综合管理模式慢病防治工作涉及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需要医疗和卫生防病机构密切配合,优势互补。我们建立了临床与预防结合、优势互补的慢病防治管理网络。

① 建立慢病的双向转诊制度:为确保慢病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发挥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松江综合性医院的优势和协同作用,采取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先在车墩镇实施社区-医院糖尿病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工作,松江区中心医院负责新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调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患者的维持治疗和常规复查,并逐步向全区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从而规范了慢性病的诊治活动。目前,全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区中心医院设立社区医疗网络服务部,24 h开放各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畅通村、镇、区三级医疗机构转诊、就诊渠道,并对转诊患者实行免收挂号费,优先就诊、住院等措施,简便的流程和优惠的措施大大方便了群众到二级医院就诊。

②探索临床与预防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岳阳和方松街道建立“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心”,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服务入手,开展慢病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临床指导,把慢病的预防贯穿于临床诊治的全过程,使慢病防治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06年全区管理高血压病28047人 ,糖尿病5 048例,规范管理率为76.45%。至2006年12月31日,现患癌症病人4039例,规范随访率为98.66 %。

③发挥志愿服务,倡导互帮互助:以岳阳街道为试点,探索慢病群组干预和自我管理模式。2006年岳阳街道自愿参加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的患者或家属380人,糖尿病自我管理344人,充分发挥了病人及其家人的潜能,社区病友的互助以及专业人员的作用。

2.4.4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2001年参与市疾控中心《社区肝癌高危人群干预效果及其经济学评估》课题;2002年参与上海市重点项目《社区糖尿病综合防治推广的应用》;2004年承担卫生部《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探索》项目。2005年申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和效果评估》和《社区健康诊断和对策研究》分别在市卫生局和区卫生局立项。2005年经WHO、卫生部专家的多次考证,居民健康档案列入卫生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标准化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档案》研究项目。2006年《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服务的筹资与补偿机制研究》在中国疾控中心立项。

3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的成效

3.1社区行危险因素水平的变化

2001―2005年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结果,居民吸烟率由2001年的23%下降到2005年的21%。其中男性医务人员吸烟率由2003年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4%;社区医院门诊病人的男性吸烟率由45%下降到37%。

3.2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率、控制率明显提高

2001―2003年上海市心脑防治点(新桥、永丰、佘山)高血压控制率由2001年的38.4%提高到40.5%,提前达到了《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5年)》2005年中期工作指标。2006年全区高血压管理人数28047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由2001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50.9%,全区高血压控制率由2004年的19.8%提高到53.7%。全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由2005年的46.5%提高到2006年的47.0%。

3.3恶性肿瘤死亡率和生存率发生了明显变化

1988―2002年期间,松江区男女全部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明显下降。男性常见部位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明显下降的瘤别为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肝癌和白血病;女性中呈下降趋势瘤别有食管癌、胃癌、肝癌和乳腺癌。

比较1990―1992年和1998―2000年两个时期的生存率,结果显示,男性食管癌、胃癌、肺癌、直肠癌、白血病5年相对生存率有上升的趋势;女性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显著提高。

3.4社区卫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社区-医院之间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有效地利用了社区医疗资源,推进了区域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从农村合作医疗统计数据显示,参保农民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0%、23%、31%、6%,2006年仅有6%的参保农民在市三级医院就诊,在社区及社区以下机构就诊的参保农民超过了63%,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区域内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3.5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明显下降

2005年9月“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以来,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明显下降。2006年全区门急诊均次费用122.25元,同比下降5.2%,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76元,同比下降7.1%;全区平均住院床日费用219.77元,同比下降4.9%,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9.26元,同比下降11.6%。由于均次费下降,全区全年病人减少医药费合计4 203.7万元(其中门急诊医药费2 873.2万元,住院费1 330.5万元),大大降低了群众就医的医疗费用。

3.6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逐步上升

2005年6月全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为77.3%,2006年7月为86.2%,2006年12月达到90.5%。90.9%的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看病便捷、经济、有效。

4存在的问题

①“四癌”早发现监测失访率较高,尤其是肝癌高危人群的监测,2001―2006年连续监测的人数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医生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二是肝癌高危对象对每半年1次的甲胎蛋白+B超检查依从性差。②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尚未覆盖到全区。③ 社区慢病防治队伍不稳定,专职人员调换频繁,影响社区慢病防治的工作进度和质量。

5建议

预防与控制慢性病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并实施综合治理。我们将继续以 “三医联动”综合改革为契机,把慢病综合防治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5.1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人群策略虽然可以给整个人群带来巨大的健康收益,但能给人群中的每个个体带来的却很少。因此,在实施慢病防治的策略时,要协调运用高危策略与人群策略。

5.2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开展慢性病防治

社区卫生服务的优点是居民就医方便(医疗可及性强),医疗费用低易于接受(可用性强)等,由于该组织形式具有综合性卫生服务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可发挥组织的多用途性,从而节约卫生资源。慢病防治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人力资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载体,实施慢病的防治可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3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同时在理化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我国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多趋势。对慢性病展开规范性管理,是有效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诸多社区中,慢性病管理工作仍停留于表层,管理工作的效果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证实。近年来,一些社区在慢性病管理中引入全科医师为主体的社区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开展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管理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

1社区慢性病管理对象及工作内容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是各全科团队管辖范围内慢性疾病患者,如已确诊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在进行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时新发生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有慢性疾病危险因素潜伏的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陪护人员及其家属。

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主要工作内容是展开针对性防治工作,展开血压及血糖免费测定、健康体检与健康教育,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中慢性病发病情况予以准确掌握,对糖尿病、高血压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资料收集、登记。同时,全科服务团队成员应积极与居民展开面对面交流,对居民基本信息予以获取,同时对居民健康需求予以准确把握。

2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全科模式管理的意义

全科模式管理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有重大指导意义。如高血压与糖尿病是对人民健康有严重威胁的重要慢性疾病,通过对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开展全科模式管理,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管理制度进行建立,根据各自分工对相应患者进行筛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有效指导,由公共医师对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而护士对健康档案中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在此基础上展开健康教育,提供自家庭至社区、自门诊至住院的全过程线性管理,促使患者和全科医师建立深厚感情,大幅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同时可促使致残或并发症等有害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

3社区慢性病全科模式管理措施

3.1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定期随访对全科医师团队管辖区域中居民基本信息加以准确获取,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同时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建立慢性疾病专项档案。全科医师应展开定期上门随访。糖尿病患者可每3个月展开1次随访,高血压患者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在随访完成后将随访记录与患者信息资料向电脑中及时、准确输入,在此基础上展开归档管理。对社区内慢性疾病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展开防治效果评估,对慢性病预防效果进行分析。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对慢性病防治方法进行不断改进。

3.2对社区内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分类管理对慢性疾病患者展开首次管理时,应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登记,主要包括档案号、管理日期、姓名、出生时间、职业、性别、联系方式、住址、血压值、尿常规、心电图、确诊单位、体检结果、血脂、体重指数等内容,对患者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予以准确了解,在对患者病情准确评估基础上展开个性化防治方案制定。每月对慢性疾病登记人数、随访人数、管理人数进行统计并定期报备。

3.3对慢性病给予行为干预

3.3.1展开有效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站应于每季度展开1次健康教育,免费发放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相关知识与非药物治疗指导等健康教育手册,对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邀请专科医院中专家或志愿人员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对门诊、社区咨询等机会加以利用,为居民展开体检、上门随访、家庭病床及电话咨询等服务,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每3个月对健康教育栏进行1次更换,倡导居民关注黑板报与宣传栏。在健康教育时,对于不同人群展开分级管理,对一般人强化健康教育,对卫生知识加以普及,促使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对高危人群实行免费体检、定期体检与医疗机构日常诊疗,准确登记并给予有效干预,对其不良生活方式加以纠正。

3.3.2根据慢性病危险因子实施有效预防对于慢性病危险因子主要实施一级预防,同时将一二三级预防加以结合,促使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提高,使之主动摒弃不良生活行为,促使危险因素降低或消除。社区慢性疾病全科模式管理需展开积极宣传,引导居民禁烟控酒,展开低盐饮食,对不合理膳食结构加以改变,对体重加以控制,从而对慢性疾病发生予以长期、有效预防。

3.3.3对高危人群加强管理对经门诊、咨询或体检发现有血压比正常值高者、高血压患者一、二级亲属、肥胖、高血脂、糖耐量受损、超重或空腹血糖受损等高危人群进行登记,并对这些患者展开分级健康教育,指导其对疾病发生加以有效预防;展开定期检测,如有必要给予药物干预,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展开规范、合理、科学管理,防止并发症发生,促使慢性病致死率与致残率显著下降。

3.4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慢性病患者对相关健康知识予以准确掌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科学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可成立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将15-20名同类慢性病患者组织起来,由两名患者作为小组长,引导组员展开互学互助,并进行经验分享,促使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不断查漏补缺,对行为改变计划加以实施,使其对常见健康问题加以处理的能力大幅提高。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4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①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②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③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④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⑤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⑤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 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2]。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 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 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3]。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4]。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8-02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一组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慢性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社区作为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促进健康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和社区建立克服这些障碍的桥梁。

1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不足,社区医生待遇偏低: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建设方面,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省、市政府投入为主,每年拨出的经费有限,主要用在社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除了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补偿渠道。此外,社区医生普遍报酬偏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多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进行了居民慢性病情况摸底调查,涉及社区中居民详细的既往病史和身体健康情况资料,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资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档案在建立之后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均成为死档,并没有跟踪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也不能通过健康档案体现慢性病病人的病情进展和防治情况,产生动态资料不足,管理资料不齐的现状。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其相应的医疗配置落后,在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已有些不相适应。其次,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慢性病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具备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对工作开展评估的能力。

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从事慢性病管理的人员: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居民集居不平衡,乡村居民地广人稀,按国家规定 1000:1.3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慢性病管理需要。造成偏远山区居民不能享受到慢病健康管理的成效。

2相应对策和经验

2.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将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主要指标,如政府年度财力投入、标化后的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主要慢性病的控制率、吸烟控制率等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社区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对责任主体的问责,明确政府作为问责“第一责任人”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的途径,提供优惠的扶植政策,如减免税收,政府给予适当比例的医疗投入。逐步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政府直接补贴,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积极性,保留优秀的人员。

2.2健全长效应答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以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作为根本,实施慢性病三级预防保健策略,注重早期预防,对那些在档案中表现为轻中度病症的患者,实施定期体检办法,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并将在社区中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作为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对于重度病症患者,应建立实时的咨询诊断关系,对于与三甲医院建立双向导诊的社区医院应将病情异常的重度病症患者及时导诊,使慢性病的“防”和“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结合起来。

2.3定期开展预防保健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为住户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资料,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预防保健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讲座,开展慢性病健康咨询以及戒烟、限酒、少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2.4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人员培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动态转诊体系[3]。加大培训杜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力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和综合素质,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控人才培养计划。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人才计划。划出培养专款,用于师资、基地及教材的开发。通过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发挥退休人员余热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充实全科医生队伍[4]。

2.5统筹城乡人员管理,建全晋升机制:城乡慢病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比例区别对待。保证待遇情况下多恰当安排边远山区的慢病管理人员。由于偏远地区生活水平和收入偏低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很难吸引优秀的全科人才,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偏远地区更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慢性病防治人员,这就需要本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健全全科医生的晋升机制,使得专业技术水平高与经验丰富的人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为新人的引入提供有效的参考。

3结语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卫生区域规划、医政部门、基层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5]。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规划,将慢性病管理纳入专项和全科医生培训计划之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制定年度进修培训和日常学习计划,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工作机制。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是需要多系统的综合配合,是需要长时间的社区层面的广泛健康教育宣传、健病预防机构的联动,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筛查、管理、干预、治疗的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医院以及慢性网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WHO. Update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2002-2030: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results[R]. Geneva:WHO.2005

[2]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2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6

全面做好慢病基础信息收集和利用工作。

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动出击,在人群密集场所设置体检站,结合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健康查体、职工查体、学生查体等查体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完善居民家庭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对辖区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专病档案,并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更新档案,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慢病建档率逐年提高。为政府制定慢病防治工作计划、措施,进行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范重点慢病综合管理工作,在疾病管理上下工夫。

慢性病管理上水平。

根据我市实际,中心调整充实了慢病防治队伍,专门成立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科,积极指导两区成立相应机构,各乡镇也充实了人员,年初及早召开了由各区分管主任、慢病科长、各乡镇卫生院分管院长、慢病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全市慢病防治工作座谈会,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了市、区、乡镇(社区)三级慢病防控网络。通过加强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两个层面的培训力度来提高管理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规范慢性病人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莱芜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方案》、《莱芜市糖尿病防治工作方案》,积极督导落实好35岁首诊测血压制度,利用各种体检工作机会和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社区免费筛查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血压和血糖异常的人员进行登记和复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确诊慢病患者开展定期随访,进行规范管理,慢病规范管理率、慢病控制率均达到国家要求目标。积极指导各区开展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检测管理工作。

二、 完善慢病检测工作,丰富健康教育手段,强化行为

危险因素干预工作。

积极深入开展死因监测工作,4月份对各区疾控中心和二级以上医院死因监测报告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各单位分析,找出问题症结,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从4月份,坚持死因监测月分析报告制度,对全市死因监测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进行分析,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将结果发送至分管领导的手机或邮箱,使死因监测工作质量大大提高。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的同时,积极推动健康教育五进活动,广泛开辟健康教育阵地,结合全国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健康生活方式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和咨询,有针对性的对健康人、高危人群、慢病患者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革除活动不足、膳食不合理、吸烟酗酒等陋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病危险因素的暴露,达到控制慢病的目的,同时积极做好干预效果评价,为科学有效的控制慢病提供依据。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7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73-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悄悄的”成为了中老年人的健康的杀手。针对慢性病日益高发,且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苏州充分调动社区资源,积极运用健康学的先进理念,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方式上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本文对苏州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作法与经验加以阐释。

一、苏州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具体形式

为了更好防治慢性病,苏州高度重视社区作用的发挥,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方面,主要开展形式是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健康干预以及社区慢性病监察站。

1.社区健康教育

苏州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从完善健康教育体系、丰富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入手,较大地提高了社区人群中对慢性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促使了慢性病患者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心理状态,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其一,完善健康教育体系。苏州在社区层面落实了健康教育机构的具体人员,建立健全了相关治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责任;配合健康教育,加强了社区中老年人员检测,把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发现慢性病患者,同时健全社区慢性病防治档案。

其二,丰富健康教育内容。苏州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通过区分对象、讲求实效的原则来进行,做到有的放矢,不强求一律。例如,一般高血压患者的宣教重点在于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方式指导;高危人群的宣教重点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求他们进一步做好身体各方面的筛查和监测;大众化健康教育的宣教重点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防患于未然。

其三,采用多种健康教育的方式。在慢性病健康教育方式选择上,近年来,苏州社区坚持面对面的个体化指导和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以及知识普及与防护技能、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其中包括群体教育、个体教育、随机性教育、社区宣传画,书面教育、影像宣传及电话咨询等多种方式。

几年来,通过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部分患者对慢性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患者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方法,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其生活行为的改变,有效地控制慢性病;通过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部分患者的慢性病不良卫生行为有了较大改变,在食盐、吸烟、饮酒、运动、服药方面都有了显著好转;另外,一批“潜在患者”由于接受了相关宣传,在生活方式上积极变革,避免了疾病的发生。

2.社区健康干预

社区健康干预是指以社区为单位,多部门协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健康危险因子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方面,苏州养蚕里第一社区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更好地加强社区健康干预,该社区工作人员与相关机构合作,对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经过调查476名居民发现:近44%的居民饮食结构不合理,近40%的居民体力活动缺乏,近28%的居民吸烟,近13%的居民经常熬夜。调查还发现,体力活动不足、经常熬夜、吸烟和饮食过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超重、脂肪肝、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异常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在了解了该社区居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和因素的基础上,社区制定了详细的干预策略。社区居委会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发展社团,形成社区支持体系。竹辉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对目标人群给予指导,促进人群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一年半的健康干预,居民参与度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增强了自我健康管理的技能和信心,部分居民主动承担起社区日常的健康管理任务,自觉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养蚕里第一社区的慢性病社区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风貌均有了提高。《苏州日报》做了大篇幅的专题报道:73岁的独居老人邹某在干预前,因为缺乏有效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体重达到100公斤,高血压、高血糖一个都不缺,在接受了社区健康干预后,逐步改正了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来了个健康“大翻身”;与邹某相似,居民石某参加了干预后,困扰多年的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都得到了明显控制,后来的体检指标均达到了正常。

3.社区慢性病监察站

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西门社区于2008年初成立慢性病监察站,整合了方方面面的资源,改建了社区活动室和会议室,增加了多媒体等通讯器材和音响设备。在志愿者与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之间架起了桥梁,以病友会的形式,在多名专职志愿者和众多病患者之间开展了简单易行的监察防治工作。

其一,注重健康宣传,促进慢性病监察。该社区提出了“形式要多、受益要广、效果要好”的十二字方针,通过组建健康俱乐部,向每家每户发放慢病宣传资料和物品、在社区建立慢病宣传专栏、在社区活动室播放慢病宣传片等营造出了浓郁的慢病防治氛围。该社区还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向大众宣传科普知识。在每个卫生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创新宣传办法,拓宽宣传渠道。在糖尿病宣传周,社区首次尝试了使用短信宣传方式,共向居民发送健康短信300条;并把宣传领域延伸到了社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其二,重视疾病对人的危害,提高自我防范意识。疾病筛查是发现病人最有效与最经济的手段之一。该社区通过疾病普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掌握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最大限度地普及高血压等慢病的防治知识。同时为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提高病友对疾病的自我重视和预防能力。社区病友会以健康台账的形式,对每一位病友进行监察,建立人手一册健康台账。病人通过自身对慢病的监察,再告诉医生自己适合服用哪一种药比较有效果,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三,扶持弱势群体,做到病有所医。该社区慢病监察站对弱势群体的慢病患者进行倾斜,建有一本以残疾人、革命伤残军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为主的定向服务台帐,和一本7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根据他们的需求和服务站实力开展了力所能及的服务,除了监察站的基本服务外,还为社区的低保户设立了特定的免费体检项目等。

二、苏州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基本经验

苏州在社区慢性病有着不少经验,值得借鉴,总结如下:

1.提升慢病防治理念

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不是单纯的卫生业务行为,更是一种群体行为,一种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也是一项惠及百姓、非常有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苏州运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前瞻性的卫生服务模式,将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和维护,教会患者自我管理健康的方法,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健康效益。

2.完善政策扶持措施

慢性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具有公共卫生产品属性,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为了促进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长远发展,苏州政府将社区慢性病的行为干预和健康管理逐步列为由政府购买的公共卫生项目,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日常工作考核,同时把慢性病防治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为慢性病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相互促进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3.转变居民健康意识

在慢性病防治中,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调动社区多方资源,将疾病防治从医生为主体向医生和个人互动转变,使病人知道自己的健康危险因素,了解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及其后果,掌握控制危险因素的方法,从而更多地发挥慢性病患者的主体能动性,促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服务向主动地寻求服务转变,积极参与决策自己的健康管理,承担自身保健责任。事实上,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并实施之后,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居民的健康观念。为此苏州社区的市民学校不定期的聘请老师,给社区居民讲授关于健康的知识讲座;苏州各级部门邀请医院医生讲授了慢性病的防治,积极向广大市民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教给人们基本的防病常识,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生活习惯,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4.提高卫技人员素质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是一种综合性干预手段,涉及预防医学、社会学、健康促进等多项专业知识。为此苏州通过建立专项人才引进制度和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专业业务技术水平,转变健康服务理念,推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轸麒,章扬熙,邵梦■,林乔芬.苏州市1993年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J].疾病监测,1995,(2):54-56.

[2]刘玉琴.浅析健康档案管理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6):195.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8

(一)在全区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四)探索适合于本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利用4-5年时间,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相结合,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并通过国家达标验收。

(五)主要指标

1.知晓率:到年,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到年,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到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率不低于全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线调查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到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到年,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二、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确定基线数据。充分利用我区年社区卫生诊断所得的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确定基线数据。分析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为评估综合防控效果提供基线资料。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至少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肿瘤登记、重性精神病、新发糖尿病、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慢性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进行心理干预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基本要求如下:

1.主要媒体(电视台、报纸或网站等)要设置固定宣传专栏,定期传播慢性病预防、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

2.区健康教育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到年,90%的社区(村)在辖区内设置能对居民开放的健康教育活动室,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居民提供每年不少于4次的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至少两个月更新1次,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和理念。

4.区属学校为学生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幼儿园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类居民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定期开展“如何树立正确心理”、“如何减压”等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及社区医生心理辅导工作。

5.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爱牙日”等大型健康咨询宣传活动。

(四)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基本要求如下: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支持以乡、街道、村、社区为单位组织居民开展有益于身心的体育、体操、舞蹈等比赛,在适宜工作场所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卫生部门牵头,创建无烟医疗机构,逐步在学校、机关单位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到年至少创建10家无烟学校、1家无烟机关单位。

4.在条件适宜的社区、单位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到年以上各类示范创建不少于6家。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到年,每两年1次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区直单位覆盖率达50%以上,及早发现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到年,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设置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共10个。

2.到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达到90%以上。

3.从年开始,对超重肥胖、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和指导。

4.从年开始,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龋齿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指导及早充填;到年,符合适宜症儿童窝沟封闭率达50%。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开展慢性病管理效果评估。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患者,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小组

成立楼区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区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民政、教育、城管、文体、计生、工会、妇联、团委、残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爱卫、新闻中心等相关部门及各乡、街道办事处行政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区卫生局),由区卫生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技术指导专家组

成立慢性病综合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负责方案制定、技术指导、效果评估和业务咨询等工作,由区卫生局局长任组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区卫生局分管疾控工作副局长任副组长,三甲医院、市(区)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治专家为成员。

(三)各相关单位职责与任务

1.共同职责与任务

各相关单位设兼职联络员,负责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做好本单位职工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发动和教育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在本单位创建促进身体健康活动的支持性环境,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每两年为职工提供一次健康体检,主动发现高危人群和患者并实施管理;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每年在本系统至少新建一家无烟单位(如学校、车站、机关等),成年男性人群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以上资料须及时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分管职责和任务

区委宣传部:制定媒体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传播计划,引导市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众媒体上设置慢性病宣传专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区政府办:统筹协调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区发改局: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区财政局:做好示范区建设有关经费保障,按照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将慢性病防控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并安排专项经费。建立资金扶持长效机制,实现防治工作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常见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区卫生局:负责制定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积极协调开展多部门合作,加强与医保部门的协作,制定鼓励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和接受服务的优惠政策。组织做好慢性病防控试点工作的督导考核。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计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组织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慢性病信息收集,掌握全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的危险因素分布状况及趋势,并加以分析和利用,必要时开展慢性病流行因素与防控效果调查。对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日常督导,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参与区卫生局组织的慢性病防控工作考核评估。制定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方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深入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收集、汇总健康教育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和反馈。评估健康教育实施效果,开展社区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驻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贯彻35岁以上人群社区首诊测血压制度,指导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慢性病的筛查、康复期的治疗及稳定期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临床路径要求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治,并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回社区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负责组织实施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筛查、登记、随访管理和转诊等。落实社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开展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筛查,做好社区人群健康教育工作。与辖区范围内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定期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一支慢性病、出生死亡等相关信息的报告、搜集、核实的网络队伍,落实社区责任医师制度,为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病人配备责任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成立3个以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发挥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建立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和信息互通机制,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

区农合办:将常见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区民政局:对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涉及的五保户、低保户和重症精神病患者家庭给予救济;协助提供全区人口及死亡资料。

区教育局:指导学校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开设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督促学校落实课间操和体检制度;督促幼儿园组织家长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知识讲座;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推广学生营养午餐制度;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示范食堂、无烟学校、无烟机关的创建。

区城管局:为慢性病防控知识户外宣传活动提供支持性环境。

区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多部门参与的集体群众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开展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提供全区各年龄段人口资料并及时更新,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对示范餐厅或食堂给予大力宣传和政策支持。督促规模较大的30家药店设立血压和体重测量免费服务点。

区爱卫办及区健康教育所:与全市的爱国卫生城市创建和“五创”提质工作相衔接,利用全区健康教育的网络组织将慢性病防治知识作为重点内容贯穿于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时段的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好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技术支撑。

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群众组织要组织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职工工间操制度。

乡、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在辖区范围内设置对居民开放的健康教育活动室,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有益于身心的体育、体操、舞蹈等活动,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居民提供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和理念。搜集、摸底、核实、报告辖区慢性病患者及人口出生、死亡等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健康宣教等工作。从年开始,全区每年创建2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年12月-年3月):在全区范围内随机选点开展慢性病基线调查工作,根据基线调查结果确定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点,以点带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第二阶段(年4月-年12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建立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并形成长效防控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区人民政府召集各相关单位负责人开动员会并签订责任状,明确职责,建立督查制度并纳入政府年终绩效考核。建立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至少召开4次联络员会议,听取前段工作开展情况及实际困难,形成合议并提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年召开1-2次工作会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统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63-01

1 基本情况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服务区域常住人口约2.8万人,流动人口约6000人。自2010年开始逐步对辖区内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进行动态跟踪管理。统计2012年对Ⅱ型糖尿病治疗管理基本情况:管理人数331人,其中男94人,女237人;年龄组:35-40岁3人,41-50岁32人,51-60岁97人,61-70岁122人;71-80岁 67人,81岁以上10人。管理流程:经临床确诊患者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及记录患者各项资料。治疗方案由二、三级医院或本中心制定,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可服一种或联合用药或注射用中、短效胰岛素。每月取药1次,取药前测空腹血糖(需要时测HbA1c,将HbA1c≤7.0%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血糖控制符合要求的取药继续治疗,血糖检测不符合要求的分析治疗不佳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干预,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连续3次监测血糖不符合者建议转二、三级医院治疗,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患者每年体检一次,按2型糖尿病控制目标(见表1)及有无并发症等信息进行评估,以便决定下一步治疗、干预方案。通过近几年来的治疗和监测,达标率逐年提高。2012年统计管理达标率为63%,2010、2011年达标率分别是41%、45%。居民自觉参与率逐年提高,2010、2011年管理患者分别为176人、257人,2013年目前管理407人。

2 治疗管理情况

2型糖尿病防治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目标是在确诊患者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经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由专科医生制定,我们动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跟踪患者疾病的治疗、宣教、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收集防治信息,重点是监测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疗效因素或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专科医生提供相关信息。例如在降糖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有低血糖反应,是常见的降糖治疗危险因素,我们要事先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诊断和正确处理。再例如在降糖治疗中,降糖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应用降糖药物、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对降糖药物(见表2)的使用容易接受,其他有些治疗措施如饮食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等往往认识不够,甚至有“吃过药了就能治好病”的错误想法,加上因患者个体因素同时有降压、调脂、抗凝等治疗措施,影响糖尿病疗效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也值得我们逐步归纳总结,积累管理经验。几年来管理统计表明目前仍有近40%的患者治疗不能达标,其中有医务人员对个性化指导及治疗不到位、有患者对疾病认识及配合治疗等自我管理能力不到位、有并发多系统疾病等因素。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点、难点是血糖控制不达标人群,分析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措施及宣教方案,对比几年来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有了提升。

3 几点体会

3.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己成为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1]。2型糖尿病是慢病常见病之一,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有较快增长,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学会在全国14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1]。慢病管理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对2型糖尿病动态管理来积累慢病管理经验,以便更好实施其他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肿瘤等管理工作。

3.2 慢病管理面对辖区具体人群,工作量非常大。如何行之有效地做好慢病管理工作,我们建立、健全管理网络,辖区内一个卫生服务中心和十个卫生服务站,形成全覆盖的卫生网络;根据国家慢病防治指南及主管局慢病防治具体要求制定慢病管理各项措施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行连续的管理机制;建成中心与站互通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统一的慢病管理软件,信息化平台为推行慢病管理起到重要作用。2型尿病糖动态管理实践证明只有针对慢病管理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才能保证慢病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3 在慢病防治工作中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普及卫生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慢病的危害及防治知识是慢病管理必需的环节,这样可以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慢病防治很重要。由于部分患者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防治知识认知不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不够。分析这部分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卫生宣教,逐步让患者从被动接受慢病管理向主动防治慢病的转变。

慢性病的预防教案例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95-02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在社区的慢病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经费问题,基层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组织管理问题,基层社区对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完整的计划和实施配档,很多事都处于走形式、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评估问题,没有落实好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使基层社区没有感觉到慢性病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比如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自我管理等慢病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差距。

1.2认识与宣传力度不够,各实施单位对项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上门建档、年体检工作和随访工作存在一定困难,致使我区项目管理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1.3老年人病人管理率、高血压病人管理率、糖尿病人管理率都达不到年目标要求。

1.4有部分社区服务站(中心)没有设立专人负责资料的收集、汇总和管理致使资料比较散乱,较难找到。

1.5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慢性病管理工作起步晚,人员专业技术不高,经验不足,社区管理人员不固定,很多人身兼数职。多项工作认为人员不足,时间不够就可以随意臆造。

1.6部分实施单位缺少技术人员和设备不足,使辅助检查项目难以开展;档案质量不高,随访质量不能保证,档案信息与体检表内项目填写不完整、漏项、缺项、错误填写,从我们对档案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每季度的一次随访记录墨迹相同,年初与年终随访记录出自同一个人的笔迹,造假迹象一目了然,电话访问部分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与指导,甚至联系电话是空号。

2慢性病社区管理模式

2.1组织管理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工作,以提高相关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2.2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③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④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针对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

2.3重点人群患者的健康管理现场查看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资料,随机抽查10份档案,核查档案完整性和动态使用情况,完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1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4次面对面随访,血压是否得到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回访核实档案的真实性。

2.4慢性病患者信息收集多措并举,提高慢性病人的发现率,增加自助点的建立,每个村、居建立一个自助点,充分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体检、主动筛查等形式,提高病人的发现率,使慢性病病人早诊早治。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建立重点人群档案,并由社区专业人员每年为患者提供4次随访,1次免费体检。加强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对发现的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测一次空腹血糖和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落实山东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综合干预项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规范,进行高血压与食盐摄入量相关因素调查、高血压患者低盐膳食干预,继续推广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模式,抓好自我管理小组的建立和管理工作,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2.5考核评估为了把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落到实处,我区加大了督导评估的力度,每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每季度进行慢病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挂钩,从而促进了社区管理慢性病的积极性,提高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

3结论

近年来,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全人类的慢性病预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以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提升,不仅依靠目前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不断的迎合群众需求,不断的拓宽思路是工作提高的原动力。慢性病规范管理,加强了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干预、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合作,达到管理目的。提高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