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慢性病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57

慢性病工作计划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1

积极开展对公卫工作人员及村医的慢性病防控政策与知识宣讲工作,拟对公卫人员开展一次慢病防治工作现状的知识讲座,让其了解当前的慢病防控形势及慢病所带来的严重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从而有利于慢病防治政策开发及工作开展。

二、加强慢性病监测,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

加强慢性病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慢病监测质量。在死因监测工作中,要求全镇10个村卫生室严格按照死因监测中的相关工作规范,正确填写医学死亡证明书并按规定时间上交到我院进行网络直报。与此同时,规范村医对新发肿瘤纸质版报告的填写,保质保量地完成新发肿瘤监测工作任务;在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报告中,要求各村卫生室对新发的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病例进行详细的登记,进一步完善心肌梗及及脑卒中病例的既往慢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的信息。

三、大力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打造健康云阳平台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有效地促进慢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在2018年,我镇将继续在全镇的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宣传慢病防治知识;搞好健康主题日,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世界糖尿病日”、“全国高血压防治日”、“全国爱牙日”、“世界无烟日”等活动日中开展大型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宣传活动,计划2018年开展宣传活动12期。

四、搞好社区慢病管理工作 探索慢病高危人群干预模式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2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名;

2、对至少×××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名;

2、至少对其中×××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名,每年至少测×××次血糖的比例达×××;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3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1、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九、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3 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由于入户收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此方法仅作为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

4 通过计划免疫反向追踪慢病人群信息

我国从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国家对计划免疫非常重视,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及宣传力度,广大市民免疫预防的自觉性已相当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规范而顺畅,这为社区人深入居民家庭,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孩子计划免疫档案入手,收集其家庭的慢病档案信息的方法经济有效。

5 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扩展慢病资料采集途径

通过与二、三级医院的联网,实现住院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医疗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慢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数据。

总之,如何加大社区慢病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慢病管理的优势,慢病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以上方法的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是在目前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解决慢病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5

提高各族市民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建立有利于主要慢性病防治的社会物质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性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卫生、计划、财政、教育、公安、广电、体育、劳动、工商、妇联、老龄委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明确各部门职责,审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搞好社区协调。

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防治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和健康教育等机构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积极协作,共同完成综合防治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计划,进行社区诊断、干预、健康指导、监测和评估等;

医疗机构负责病人和高危人群的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

健康教育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工作。

(三)技术指导机构。

成立由医疗、预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业务咨询、技术培训、设计方案论证、评估及效果评价、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示范点社区的选择原则

(一)该社区是至少含有一级政府在内的生活社区;

(二)该社区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三)社区领导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能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具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素质高的防治队伍,并有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做保障;

(五)具有较为健全的医疗保健网及与社区合作融洽的工作作风;

(六)具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基础,居民有机会获得健康促进信息并愿意参与和积极配合;

(七)社区人口相对稳定。

四、阶段目标(20**—20**年)

(一)20**年。

1.在天山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性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

2.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性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

(二)20**年。

1.完成示范点社区慢性病的社区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慢性病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慢性病种类作为防治重点;

2.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慢性病调查,为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对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

4.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每2个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5.建立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报表制度,拟定每半年上报1次。

(三)20**年。

1.社区内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知晓率达70%,治疗率为50%,控制率为30%;

2.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

3.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COPD、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防治;

4.总结该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经验,向全市推广,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治覆盖面。

五、社区诊断

在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性病的基本情况,找出本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

1.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

2.本社区的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

3.本社区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

4.本社区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

5.本社区已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

6.本社区人群防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二)方法。

1.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

2.对本社区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性病的入户调查;

3.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软科学研究;

4.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

(1)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

(2)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

(3)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

(4)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等。

六、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一)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性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二)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三)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1.政策环境支持:将慢性病的综合防治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制度等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补偿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建设;促进社区健康教育;控烟政策;合理膳食政策;全民健身政策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37-03

健康促进工作的含义是用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等,从而将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包括健康教育和可以让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经济以及政策支持等方法。社区健康促进可以从大局上对社区群众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贯穿于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每个方面,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医疗保健质量,帮助社区人们形成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1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在慢病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与意义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社区健康促进工作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它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将健康管理思想引入到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中,通过健康管理手段、方式以及理念,将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协调、整合在一起,为居民的健康而服务[1]。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对于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居民通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让居民实现健康目标。健康促进工作让人们保持健康状态。健康促进工作不仅是将社会的人文关怀进行完善,还是一套详细的健康服务程序。实际上,健康促进工作将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利用起来,指导居民如何防范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对他们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居民实施全程的健康信息管理[2],慢性病或者处于慢性病风险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以及健康指导,使社区居民的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对居民慢性病的防治还不是那么理想,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还不够完善

当前,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的单一,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多停留在健康教育上,健康促进工作开展不积极。有的社区还是通过惯用的一般病症诊断、治疗,或者是用医务室的传统模式来实施卫生服务[3]。这样一来,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就不能根据慢性病的特点来提供专业的服务,从而难以满足社区人们的健康需要,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促进工作。

2.2 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很多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资金都是靠政府补贴,往往会导致资金不到位,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跟不上健康形势的发展,不能使其更好的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另外,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不佳使得服务人员的经济效益不能受到保障,不能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由此不能真正的落实“六位一体”功能[4]。

2.3 社区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

很多的慢性病患者都是去大医院接受治疗,而不是在社区,因此治疗费高。并且,当前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缺乏完整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能根据慢性病自身的特点来实施干预措施,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慢性病不能被很好的控制,治疗效果不佳。城市社区的慢性病患者较多,社区健康促进工作需要干预和预防患者的饮食、锻炼、营养等方面,并将其作为卫生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3 慢病综合防治中社区健康促进工作时如何实施

3.1 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运作程序

新形势下,我国社区健康促进工作必须要结合国情,根据当前社区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情况,整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全面推动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重视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探索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重难点,通过科学的健康管理理念来综合防治慢性病。社区医疗服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资源,形成具有科学理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运作模式。具体来说,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

资源、社区健康管理协调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尤其要重视社区健康管理协调体系的构建,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撑体系,确立科学的健康管理目标理念,提高社区健康管理的硬件设施。制定群体健康计划、家庭保健方案、个体健康处方。通过服务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人群,以科学的管理方式防治慢性病的蔓延。

3.2 如何做好社区健康促进工作

当前,有的慢性病还无法被治愈,需要患者进行终身治疗,这会影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容易使他们出现不积极配合治疗的状况,心情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加重了社区健康促进工作的难度。在慢性病综合防治过程中,健康服务机构需要组织患者进行交流,让他们相互倾谈,彼此诚心交往。通过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对自身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有更多的了解,树立他们的治疗信心。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要坚持“以患者为本”的预防理念,为患者制定持续的健康测量计划。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医务人员要根据他们的病情为他们制定定期测量计划,以此有效的指导慢性病防治工作。医务人员要让他们通过用药、养生、健身以及饮食来调理病情[5],具体来说,医务人员要认真嘱咐患者按时用药,患者需要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让患者通过病情的检查、治疗、预防来防治慢性病的蔓延。要鼓励患者实施健康、有规律的生活计划,坚持养生锻炼。

3.3 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工作思路

由于慢性病的控制涉及了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所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让患者在治疗中放松心情,引导患者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通过心理援助疏通他们的不良反应。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患者了解慢性病的危害以及治疗途径。通过知识讲座、传单发放、卫生知识宣传、健康咨询等方式,向社区群众宣传慢性病及其相关健康保健知识,让患者对疾病有更多了解,也让健康人群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有计划的实施慢性病防治工作,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特长,利用新思路开拓医疗服务市场,加强医疗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在社会社区慢性病防治运作模式中,医疗机构要为社区患者提供优质、优惠的医疗保健服务,聘请专家上门服务,为患者和健康居民提供医疗咨询和诊治服务[6]。 康促进工作新模式探讨

新时期,健康教育促进工作较之以前有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的方法有了新变化。以前是将疾病卫生知识传播作为工作重点,而现在是以干预人的行为危险因素为重点;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的策略发生了变化,以前只重视慢性病的信息传播,而现代将传播和教育都同等看待、同等重视。而对于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方式来说,以前只是重视传播材料的制作,而现在既会重视材料的制作与讲解,还会重视指导、评价工作;随着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的研究范围不断的扩大,以前只是重视疾病亚健康人群的慢性病防治工作,而现在更加注重面向社区和社会,点面结合的普及、推广慢性病防治工作。其次,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的管理和组织更加的规范了,其工作方式更加的多元化和科学化。当前,政府更加重视慢性病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并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提出各种方法来规划和考核当前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情况,不断的加强检查和验收力度,让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促进工作能够更加规范的进行。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内容系列化,其实是为了更加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对慢性病人群进行疾病预防工作培训指导,结合社会资源建立和普及网络知识健康教育,通过互联网深入实践健康教育促进工作互动模式[7]。慢性病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模式的具有科学性,具体表现就是更加有明确目标的实施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合理的计划以及恰当的干预来让健康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化,指导性更加明确。最后,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正在由传播医学知识向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构建健康城市等领域拓展,尤其是是通过控烟、农村及城市健康教育来进行慢性病的预防宣传和控制,而成效也比较明显。根据“建设健康社区”的目标,社区健康促进从整体上对社区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影响社区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干预[8]。其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个人、家庭、群体身心健康,影响着人的一生。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社区慢性病的传播;既可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保

健服务的利用,又可促进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质量的提高,为社区居民创造健康、文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黄建始. 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与服务模式探讨[j]. 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6.

[2] 丁兴荣. 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9):72-73.

[3] 顾君.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思考[j]. 江苏卫生保健,2007,9(4):69-70.

[4] 余加席. 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9):106-107.

[5] 倪静晕,卞鹰,王一涛. 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j]. 卫生经济研究,2006,6(8):15-16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7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慢性病危险因素预防与干预策略,落实健康促进和综合防控措施,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将慢性病综合防治与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省减盐防控高血压等有机结合,探索以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实施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服务单元,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为重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切实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确保完成各项创建工作要求,力争年内顺利通过省卫生厅评审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

2、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3、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建立完善政府投入为主体、医保政策为支撑的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辖区内18岁以上人群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区和农村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不低于85%,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知晓率不低于9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6、网络直报率:建立死因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逐步开展肿瘤、冠心病、脑卒中、意外伤害等重点慢性病的网络直报工作。

7、社区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

三、创建内容

(一)技术支持。加强慢性病防控队伍建设,建立指导和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人员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技术水平。

1、加强防控队伍建设。全市成立流行病学、临床专家等组成的技术专家组;市疾控中心设立慢性病防治科,专业人员数量不低于3人;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设专人负责慢性病防治管理;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从事慢性病防治的专兼职人员。

2、建立定期逐级指导和培训制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1次以上技术指导,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计提供健康教育讲座课件、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宣传材料模板合计不少于20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2次。

(二)慢性病综合监测与评价。建立和完善慢性病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慢性病信息管理,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

1、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制定社区卫生诊断调查方案,调查社区人口、社会、经济、政策与环境等情况,以及居民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提出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措施。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告审核率不低于95%,最近1年全人群居民粗死亡率不低于6‰,不明原因疾病死、亡构成比不高于5%,编码错误率5%以下,每年开展1次漏报调查,每年进行1次综合分析。

3、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每年进行1次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体重、腰围、血糖、血压)监测,为制定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基础数据,为评估卫生和相关政策及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4、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和肿瘤登记。建立医疗机构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发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展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肿瘤发病及死亡监测;医疗机构报告覆盖率100%;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报告发病率、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不低于死亡率;每年度进行综合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膳食、慢性病防控知识、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加强媒体宣传。市广播电视台开设健康之友栏目,每月至少1次;在公共场所设立公益广告,定期开展慢性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群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

2、做好卫生宣传日活动。结合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等重大卫生宣传日,开展慢性病防控相关主题活动,每年至少5次。

3、抓好社区、学校(幼儿园)宣传教育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室和健康教育宣传栏,覆盖率达到90%以上;开展社区健康讲座每年不少于1次。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慢性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中小学、幼儿园健康教育课和家长健康讲座覆盖率不低于60%;在幼儿园利用家长会的形式每年举办2次合理膳食家长健康讲座;学校和幼儿园每年举行1次参与式主题教育活动。

4、加快城乡居民健康宣传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健康广场”、“卫生知识园地”等宣传教育阵地,在乡镇街道驻地、学校、重点公共场所等建立固定的慢性病宣传栏,至少每季度更新1次。

(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结合慢性病综合防控相关的公共政策建设,制定实施烟草控制、促进合理膳食、体育活动、媒体宣传等相关公共政策与制度,开展以控制吸烟、健康膳食、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召开启动仪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慢性病危险因素。#p#分页标题#e#

1、大力开展控烟活动。广泛开展控烟和履约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禁烟,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学校等场所禁止吸烟。组织开展无烟单位和无烟场所创建活动,无烟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100%,每年创建2家以上卫生系统外的无烟单位。

2、开展限盐、控油等膳食干预工作。通过向居民家庭免费发放限盐勺、控油壶,逐渐改变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把合理膳食和科学健康观念传播到每个家庭,居民家庭限盐勺等控盐工具使用率60%以上,人群低盐膳食知识知晓率30%以上。对餐饮业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集体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率80%以上。

3、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健全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继续建设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提高健身场所15分钟步行覆盖率,城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健身适宜性好。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为重要活动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有趣味性的群众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每年至少组织1次群众性健身活动,社区健身站点覆盖率和群众性健身团体社区覆盖率均达到60%以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健身制度,每天不少于20分钟,单位工间操覆盖率达到30%以上。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中小学校的比例不低于50%,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在全市范围内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村)、示范学校、健康步道、示范餐厅(食堂)、示范单位各1处。

(五)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通过多种途径发现慢性病高危个体,建立高危人群(包括正常高值血压者、现在吸烟者、超重加中心性肥胖者、血脂异常者、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低减者等)档案,实施健康管理和强化行为干预,提高高危人群对慢性病的认知水平,降低个体慢性病危险水平,防止和延缓慢性病发生。

1、高危人群的筛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时机,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对35岁以上居民免费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的初筛。在居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立血压和体重免费测量自助服务点不少于10个。

2、高危人群的发现。所有医疗机构实行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测量结果记录在门诊日志上,同时在门诊病历首页上注明血压值及测量日期。初诊为高血压的病人要同时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处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不低于90%。每两年1次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体检的单位比例不低于50%。

3、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发现的慢性病高危个体,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对慢性病防控知识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健意识;并通过了解其吸烟、饮酒、膳食和运动等情况,对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进行评估,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开展个体化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完成2次随访。高危人群体重、腰围、血压知晓率达到70%,血糖知晓率达到30%。

(六)患者管理。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要求,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档案、规范管理等工作。

1、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慢性病患者电子档案,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及1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整合和有效使用,建立集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于一体的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料动态管理。

2、规范慢性病信息制度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月定期将慢性病建档数、管理数等管理信息上报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负责全市慢性病管理信息的汇总、分析、上报,开展全市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评价。

3、把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出台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相关政策,社区建立自我管理小组10个以上,并开展培训,逐步扩大自我管理人员队伍及覆盖面。

四、职责分工

(一)财政部门。负责做好慢性病综合防控活动工作必要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的落实和使用。

(二)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全市慢性病宣传工作,把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列入全市宣传工作年度计划。

(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餐饮业管理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机关、学校、企事业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创建示范餐厅(食堂)。

(四)盐务部门。负责对碘盐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引进低钠盐,并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五)文广新部门。在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报纸大力宣传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活动。

(六)教育部门。负责制定学生健康教育计划,督促学校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口腔卫生知识等各类健康教育活动。

(七)体育部门。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联合,负责组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

(八)人社部门。负责完善城镇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九)机关工委、经信部门。负责制定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为职工提供体检。

(十)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公共卫生设施和公众体育健身场所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十一)民政部门。负责配合做好死因调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办理火化手续。

(十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全市人口及死亡资料,严格落实凭死亡推断(证明)书进行户口注销。

(十三)发改部门。负责将慢性病防控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十四)统计部门。负责提供相关人口资料数据。

(十五)交通部门。负责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控烟和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

(十六)卫生系统

1、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方案的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组织、实施、督导评估和总结,并在政府的领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落实各项措施;将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对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年度考核内容。

2、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方案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等工作。根据方案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对基层医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供适宜的防治方法和技术。#p#分页标题#e#

3、市爱卫办。负责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工作。

4、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完善农村慢性病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机制,将慢性病检查、治疗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和住院统筹补偿范围,并有相应的优惠政策。

5、医疗机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负责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救治,将已确诊且病情平稳的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规范化双向转诊;开展慢性病宣传、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工作;参与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参与疾控机构组织的慢性病方案制定、督导、质控和效果评价。

6、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辖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12次;负责乡村、社区医生慢性病防治知识教育的培训;开展乡村、社区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负责健康教育大课堂、同伴教育等活动的计划制订、组织实施及管理工作;开展社区诊断,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收集居民健康基础信息,尽早发现高危人群并予以干预,实施患者管理、随访和干预;承担公共卫生职责,开展慢性病发病报告和死亡登记报告等。

7、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村、社区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每年不少于6次;发放宣传材料,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咨询工作,重点进行高危人群和病人咨询管理工作;负责本村、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和患病、高危个体的随访管理。

(十七)妇联、工会、共青团组织和计划生育部门。参与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八)质监部门。督促食品加工企业落实食品标签,标注食盐(钠)含量。

(十九)各乡镇街道、社区、村(居)委员会。负责做好辖区内居民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报告、通知发放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慢性病综合防控有关的宣传、教育、组织、动员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创建省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把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综合防治规划;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8

慢性肾衰竭(CRF)是指慢性肾脏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症[1]。慢性肾衰竭中晚期患者病情复杂,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各脏器功能逐渐老化衰退,更容易引起并发症,且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低,在出院后有较高的护理需求。出院计划是保证患者从一个健康机构顺利转到另一个机构或家庭的一系列活动,它是包括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合作过程,其目的是改善连续性照护服务。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阶段[2]。实施出院计划已被认为是连续护理的基础[3]。自我效能是指个体进行某项活动的“自信心”[4],该概念涉及的不是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5]。本研究采用出院计划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并评价其对CRF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慢性肾衰竭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2例。

1.1.1纳入标准 ①慢性肾衰竭中晚期患者(Ccr 443 umol/L);②能正确理解问卷内容并作出回答的患者;③居住在油田矿区;④病情许可,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1.2排除标准 ①既往精神病史的患者;②听力、认知障碍患者;③不能接受出院后随访的患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DL评分、居住方式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方法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电话随访。

1.2.2干预组实施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48 h内,由小组成员向患者说明目的及内容,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签字,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出院时除实施常规出院健康宣教外,应用出院计划模式对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1制订出院计划服务规范 按照美国医院协会(AHA)有关出院计划的指南[6]制订:出院计划评估单、出院计划单、出院计划质量评价标准。

1.2.2.2成立出院计划服务团队 ①基本团队:由院相关科室护士长、专科护士、主管医师和其他分院、社区护士、医生等组成,主要负责出院计划的评估、制订、实施工作。②资源团队:由多学科专家组成,主要为基本团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出建议。③管理团队:由院护理部负责出院计划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与评估;院社区健康服务部负责协调、转介、考核工作。

1.2.2.3培训相关知识 培训出院计划定义、基本内容及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有关老年病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心理学知识、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技巧等知识。

1.2.2.4出院计划实施流程 ①入院时出院计划评估工作。评估的目的是为患者制订合适的出院计划做好准备,评估在患者入院后尽早进行,评估过程由护士长或专科护士承担,根据出院计划评估单的内容仔细评估。②住院时制订修改出院计划。为了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计划由主管医生、护士长、专科护士、患者和家属、社区护士等共同制订,并根据病情及需要修改出院计划。③出院前患者和照顾者的详细指导。专科疾病指导、特殊护理指导、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详细交待出院后的用药、饮食、运动、复诊、科室电话号码、责任医生及责任护士联系方式,服务方式,紧急情况下急救电话。④出院后患者转介和随访。患者出院前一天,护士长通知患者所在辖区的分院或社区服务中心,将患者纳入出院计划服务范围,与社区护士共同管理和跟踪服务,医院专科护士在患者出院一周内电话回访,也可利用短信、QQ、微信平台,发送温馨提示信息;进行医患交流;成立病友之家,每月集中专业授课一次。同时将每次随访的内容、形式、效果及时记录。

1.2.2.5出院计划护理服务的具体内容 ①饮食指导:优质低蛋白质奶、蛋、鱼、瘦肉及足量热卡,控制液体摄入,限制钠盐、钾、磷的摄入,不宜食用豆制品、花生、精致淀粉,适当补充维生素。②自我监护:尿量、尿色、尿蛋白观察,尿常规检查,皮肤观察及护理。③常规的体格检查,如测血压、心率、血糖、做心电图,生化指标复查等。④用药指导,慎用各种药物。⑤并发症的预防,危险因素的识别及预防,紧急救护知识。⑥必要时帮助联系预约挂号、住院,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对家属进行预防疾病及安全知识宣教。

1.3评价指标

1.3.1评价指标 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评价患者自我效能水平。

1.3.2研究工具

1.3.2.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为自行设计,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ADL评分、居住方式等内容。

1.3.2.2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 该量表是专门为慢性疾病患者设计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表中文版[7]进行效果测评。该量表共2个维度、6个条目,其中1~4项反映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管理疼痛、疲劳、乏力、情绪低落等症状的自信心),5~6项反映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如按医嘱服药、加强营养等的自信心)。每个条目按1~10分测量,1分为毫无自信,10分为完全有自信。整个量表或各维度的得分为相应条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得分≥7分为自我效能水平高,≥5分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用来检验两组中各变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出院时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出院时,两组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得分及总分比较,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出院后6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电话随访,干预组通过出院计划模式进行延续护理,及时解决了出院返家后相关照顾需求、治疗护理等方面的问题。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出院计划干预模式可促使患者采纳健康行为方式并提高其生存质量[8]。患者在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后能否将其应用于日常的疾病管理中,受到自我效能的影响[9]。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饮食、生活、服药、预防并发症等多方面健康管理。出院计划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针对性健康教育,给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坚持饮食控制,保持大便通畅,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保持充足睡眠和乐观情绪,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尿量、体重、水肿等指标,及早识别肾衰加重征兆。通过家庭访视、QQ及微信与患者互动交流沟通,及时解决患者需求,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注重家庭支持,使患者充分感受到家庭温暖,提高治疗信心。干预6个月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自身疾病症状的管理、治疗依从性以及自我急救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表2显示,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较自身干预前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且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出院计划服务模式能更好地将医院与社区治疗、康复、护理等工作有效衔接,团队成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挖掘患者进行疾病自我管理的潜能,满足患者对相关学科专业指导的需求,促进患者积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缓疾病的临床进展,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出院计划在我国慢性疾病护理中应用尚处于起步阶 段[10],国内出院计划服务受到较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不完善,社区卫生人员在观念、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等方面存在问题。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各部门的职能尚未形成体系。如何应用出院计划服务模式,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24.

[2]Watts RJ ,Pierson J,Gardner H. How do critical care nurses define the discharge planning process[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05,21(1):39-46.

[3]Naylor M,Bowles K,Campbell RL,et a1.Discharge panning:design and plementation[M].New York:Springer Pubishing Company,2001:197-212.

[4]Bandura A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

[5]Chang LY,Huang LM,Gau SS,et al.Neuro-development and cognition in children after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N Engl J Med,2007,356(12):1226-1234.

[6]American Hospital Association.Guildelines:Discharge ing,Chicago,Author,1984.

[7]LorigKR,Sobel,DS,Ritterpl,etal.Effect of a self-management Program for Patients.with ehronie disease.Effetive clineal praetice[J].Eff.Clin.praet,

2001,4(6):256-262.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9

在总体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近三分之二是由慢性疾病所致。许多慢性疾病患者不能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或者不能坚持疾病治疗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病假和住院,致使医疗费用大肆膨胀。疾病管理计划一般是从花费最高的慢性疾病入手,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风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癌症等等。

疾病管理并不是直接为患者提供治疗建议或诊断,而是提供和疾病有关的推荐疗法和生活方式的实际信息。

首先,健康顾问公司旗下的医疗专业人员将对这些具有慢性疾病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自我管理培训;然后按照推荐的疗方,定期观察和监督患者的执行情况,检查这些患者是否按时正确服药,是否真正地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最后通过这些医疗专业人员的正确引导,帮助那些慢性疾病患者,做出有利于健康的正确选择。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这些慢性疾病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直接降低了企业医疗费用的支出。

虽然疾病管理计划的发展在美国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先后已经有60多家的企业通过雇佣健康顾问公司对员工进行疾病管理,其中包括可口可乐公司、大陆航空公司、IBM公司等等。单是IBM公司的医疗费用在一年内就降低了百分之四,节约了2520万美元。所以疾病管理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被看好,它将在更加宽广的领域中拓展。例如疾病预防领域,通过对不健康饮食、吸烟和滥用药品等致病原因的控制,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疾病管理计划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广泛兴趣,在德国,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相当重视。早在1996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就超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法国、荷兰、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都控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内。具体到2002年德国的医疗费用支出已经上升到2300亿欧元。

面对如此庞大的医疗费用,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改革。自2002年起开始引进了疾病管理计划。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是,德国是个社会民主国家,90%的德国公民拥有由国家提供的法定健康保险。所以采用疾病管理计划的并不是各大企业,而是联邦保险机构,即法定健康保险公司。

疾病管理计划在德国的发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演绎:旨在提高医疗质量,追求成本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医疗结构的变化,它也被称为结构性的治疗计划。是法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统计学和临床流行病学对治疗方案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疾病风险和降低慢性疾病治疗费用的目的。具体的操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严格挑选适合疾病管理要求的患者。

2.选取已经在临床上取得显著意义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EbM)。

3.加强医生和其他医疗服务人员的沟通,以便取得更好的医疗合作方案。

4.强化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的培训,让患者依从并认同治疗方案。

5.对获得的医疗结果和经济影响进行评估。

6.形成例行评估制度,对个别案例进行反馈评价,最终形成永久性的、高质量的管理工作程序。

慢性病工作计划例10

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硬件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机构效益的高低,而对这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共卫生机构的人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伤害、口腔疾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结核病、性病、麻L病等)的预防控制、诊疗与疾病管理等工作以及控烟行动工作,根据疾病特点和防治规划要求实施预防-治疗-管理一体化的卫生保健服务。所以,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才水平和加强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对于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实力及其效益具有关键性作用。

一、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用人观念落后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会对防治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培训内容不科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防治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培训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则不够重视。其次,培训方式落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选择的培训方式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然后测试,缺乏实践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理念,建立优秀领导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优秀的领导团队非常重要,首先是机构领导的选择。机构领导是整个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的核心,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和机构领导自身素质具有直接关系。机构领导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则会促进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益。另外,优秀领导团队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水平和优秀的品格。

(二)注重发展,建立高效核心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建立核心团队。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核心团队建立计划。然后反复论证计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其次,从现有的防治人员中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公共卫生水平和能力。再次,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为公共卫生机构招聘新型人才,为核心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建设力量,扩大核心团队规模以及提高团队实力。

(三)深化建设,加强管理中间力量

管理阶层中的中间力量指的是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是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和核心管理层的纽带,在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层干部是公共卫生机构领导层所下达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层领导干部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维护,也要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科室主任的行为、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素质

普通的防治人员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声誉和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所以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培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其思想觉悟,而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做到自律,以身作则,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普通防治人员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定期对普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来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培训计划进行讨论分析,保障计划的适用性,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最后,建立晋升通道,为表现好,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热情。

(五)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根本要求。公共卫生机构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聘用和薪酬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其中,培训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固定的培训时间、科学的培训模式以及合理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公共卫生机构在考核和聘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例分析

慢性病分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科、结核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麻风病防治科、皮肤性病门诊、肺部疾病门诊和四个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科室,并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结核病防治学科两个深圳市重点学科。开展防治项目近40项,其中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等已成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品牌”。我中心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桂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欧盟(EU)、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项目。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随着硬件、软件建设的不断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因此,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引入了平衡计分卡,其作为一种战略绩效评价及管理工具,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进行慢性病防治过程中,从患者角度、财务角度、学习与创新角度和内部流程角度对慢性病进行治疗和管理,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考核和评价。通常情况下,要想更好的突出慢性病防治工作,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知道哪些是管理的重点,使人力资源管理结果能够更好的反映到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未来发展之中。平衡计分卡的引用还需要与薪酬及奖励制度相结合,慢性病防治中心属于卫生技术人员密集型产业,慢性病防治效益、质量和公平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而影响公共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和整体水平。将慢性病防治工作与薪酬及奖励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的激发慢性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对自身的工作绩效给予更高的关注,从而更好的达到慢性病防治中心构建战略目标,推动慢性病防治中心的科学发展。

四、Y语

通过创新理论、加强人员管理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的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达到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而且,根据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和目标的不同,需要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措施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共卫生机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