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经营成本的构成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5 16:32:43

经营成本的构成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1

跨国经营的企业与纯粹国内经营的企业相比,具有独特的运作形式,其资本结构问题的复杂程度随之增加。正因如此,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受到国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相比之下,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十分少见,关于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绝大多数着眼于国内经营企业的传统模式,这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日益蓬勃发展的现状已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对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研究已是势在必行,本文即对此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一、跨国经营企业资本结构的目标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资本构成就是指这两者各占多大比例,企业通过债务工具和权益工具筹集资金时,要分别承担相应的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此时就要寻找一个最佳组合比例,即目标资本结构,使得债务与权益两者综合而成的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跨国经营对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企业权益资本包括留存收益和股票筹资,权益资本成本就是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该企业股份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根据CAPM模型,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溢价:Ks=Rf+β(Km—Rf),其中Ks代表企业权益资本成本,Rf代表无风险收益率(常以国库券收益率代替),Km代表市场组合收益率(即市场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β系数反映该企业股票的系统性风险。可见,企业权益成本受以下三个因素影响: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该股票的β系数。

对某个企业来说,无风险收益率、市场组合收益率都是既定的,自身无法影响,但β值却与企业自身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情况下,CAPM模型中的市场组合代表的是国内市场组合,衡量企业系统性风险的指标β值也只表明用国内市场组合衡量的风险。而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后,可以更多地考虑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权益筹资,这时的β值是根据国际市场投资组合计算出来的,相应便会降低。其原因在于,国际股票市场比国内股票市场有更多的选择,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通过投资范围的扩大将在国内市场上无法分散的某些系统性风险给规避掉。企业的β值下降,导致权益成本的下降,也即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

三、跨国经营时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影响

与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情况不同,债务资本成本会受到企业跨国经营行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

首先,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可以涉及较广泛的范围,在多个市场获得收入,这些现金流是不完全相关的。与投资组合理论相类似,企业整体现金流波动的方差就会减小,即出现现金流危机的概率降低。这样无疑能够提高债权人的信心,从而降低跨国经营企业利用债务筹集资本的成本。

其次,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如果在海外设立子公司,还可以拥有财务灵活性以降低债务资本成本。比如当子公司所处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率较低时,该子公司可能比处于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有较高的税后收益,而这种税率差异优势可以通过跨国经营企业内部协调来实现,即通过跨国运作调节所属子公司的资本结构来减少公司收益的税收侵蚀。因此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在削减债务融资风险和降低债务融资成本方面的能力要强于纯粹的国内经营企业。

2.跨国经营对债务资本成本的拉升作用

首先,公司跨国经营后会面临较高的财务拮据成本。这是指当财务拮据发生,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时有破产风险,即使不会破产,也会发生大量的额外费用和机会成本。跨国经营的企业由于面临着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财务拮据成本比纯粹的国内企业要高。如在非固定汇率制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容易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公司现金流波动变大;同时,东道国不确定的税收政策,存在侵夺公司资产的可能性等国际政治风险也加大了跨国经营企业的现金流的波动,同样会增加财务拮据成本,提高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其次,债权人在提供资金时会考虑成本的因素。企业在国外开展经营使得债权人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比国内经营时更加严重,债权人很难监督企业是否将债务资本投资到借款合同条款规定以外的用途,也很难根据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来掌握公司内部真实的财务状况,因此,债权人必然要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了跨国经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会对其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在资本成本特别是债务资本成本方面的优势,因为相比股权筹资,债务筹资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成分并非越高越好,因为随着债务比重的不断上升,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慎重决定资本结构,把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设定在最优的水平,并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不断调整,以使得整体资本成本最低,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瑞:国际财务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其发展的瓶颈。本文将通过对中小企业上市公司08年-10年的数据分析,了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性以及其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一、研究背景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它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盈利水平,更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问题。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国家财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历了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两个阶段。旧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一系列严格假设进行研究的,包括传统理论、MM理论和权衡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1)在理想条件下,MM理论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结论; (2)存在公司所得税条件下,MM理论得出公司价值随负债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 (3)存在破产成本的条件下,权衡理论得出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要权衡避税利益和破产成本的结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是基于非对称信息进行研究的,包括理论、控制权理论、信号理论等。主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分析了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成长性分析

本文选取的为197家2008年以前上市的中小企业,列取了这些企业08、09、10年各项财务指标的均值对比情况(如表一)。我们可以看出:1.样本企业在上市之后规模不断的扩大,速度较快。2.样本企业负债能力较弱。样本企业的平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可见样本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离国际上推荐的6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3.样本企业的资金增值能力不强。

三、上市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1.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截至2011年12月20日,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644只,本文所选用的样本将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筛选:①本文研究的时间区间是2008年—2010年,所以剔除08年以后上市的中小板公司。②ST、*ST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经营存在问题,造成某些财务指标偏离,会导致实证研究的结果存在偏差,所以也将其排除。③为了消除个别畸形数据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极个别畸高畸低的异常数据剔除,如剔除个别总资产负债率大于1000%的极端值和绩效极差的公司。余下197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wind)

2.控制变量的度量

本文从广义资本结构的多个方面, 即从狭义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 、负债结构以及股权集中度三个角度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各变量名及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3.实证假设

(1)假设1: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负相关。

由于绩效较好的公司能够产生足够的内部现金流, 无需向外融资, 所以, 负债比率较低; 而绩效较差的公司无法由内部产生足够的资金来应付投资支出, 而需向外融资, 而且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公司向外融资以负债第一选择, 因此, 获利性较低的公司其负债比率较高。

(2)假设2: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公司的规模是影响公司财务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规模较大的公司, 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 其在本行业市场上占据相对优势, 在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后续研发上更有竞争力, 相比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更容易创造好的财务绩效。

(3)假设3:中小企业上市股权集中度和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说明股权集中度就越高, 就越有利于对管理人员实施监督和激励, 从而提高经营绩效。董事会规模越大, 越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如果大股东、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确实发挥着积极的监管作用, 将有利于监督管理者使其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公司的长期投资机会。因此, 股权集中程度越高, 董事会规模越大, 则

公司绩效越高。

4.模型构建

model :roe=β0+β1 Dbassrt+β2 sum10+β3 pl+β4 Dirnum+β5 Curtotlia +β6 Noncurtotlia +β7 lntotal+μ

(2)实证结果分析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1)08-10年的数据线性拟合较好,08-10年均通过了F 检验, 即可以认为模型方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2)Dbassrt(资产负债率)和roe(净资产报酬率)成反比,这与假设一一致。(3)反应股权集中度的指标:Sum10(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roe(资产报酬率)成正比,其中08年关系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收入减少或者市场非理性的行为导致。但是P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与roe(净资产报酬率)的关系不显著。(4)Dirnum(董事会规模)、Curtotlia (流动负债率)、 Noncurtotlia(非流动负债率)与roe(资产报酬率)均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5)Intotal(公司规模)与roe(资产报酬率)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假设二相一致。

由此可见,假设一、假设二成立、假设三存在争议。

四、研究结论

第一、我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结构与绩效存在负相关,这也反应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融资顺序和优序融资理论的差异。优序融资理论放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而我国公司首先考虑的是权益融资。这是由于内源不足、债券市场发展不健全造成的。此外很多绩效好的企业不愿意负债,认为负债会给外部传递公司经营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的信息, 同时,固定的债务利息支出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因此, 在我国负债融资多的往往是企业绩效较差的公司。我国债务融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门槛较高。

第二、公司规模和企业绩效成显著正相关。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的初始阶段,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均较大,而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通常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其在本行业市场上占据相对优势, 在产品质量、价格以及后续研发上更有竞争力,也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相比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更容易创造好的财务绩效。

第三、股权集中度和企业绩效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假设三至少是不显著成立的。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可能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目前股权资本对企业的控制仍不完善。也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约束力的不足,造成对管理者约束的缺失,使得他们的行为往往偏离投资者的利益, 导致股权集中程度和董事会规模与企业业绩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黎东升 ,郑芳芳.中小企业成长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07年上市的中小企业板数据[J].企业经济,2011,(3):367

[2]乐娜. 上市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3)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3

在研究上述诸杠杆时,必须揭示各杠杆的动因,即杠杆变化的原因,从而将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联系起来,进而与成本结构理论、资产结构理论、财务结构理论联系起来,与风险控制理论联系起来,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资产结构、财务结构、成本结构,防范风险的失控。

一、经营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经营杠杆是由于营业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所谓营业固定成本是指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固定成本,包括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中的固定部分,但它不包括筹资固定成本,如利息、融资租赁费用、优先股股利等。

由于经营杠杆反映营业风险,也反映经营盈利能力,故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度衡量)就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根据经营杠杆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经营杠杆取决于营业固定成本,也可以说经营杠杆取决于营业成本结构,即:取决于营业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而营业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问题本是利润表中的问题。如果采取变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严格说来,如果我们采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利润表格式,即设置息税前利润(一般称为营业利润,但其含义与我国的营业利润不同,为了避免混淆,暂用此名)作为利润表上下部分的分水岭,则营业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只影响利润表的上方。就是说,在业务量变动的情况下,不同的营业成本结构,对息税前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经营杠杆与利润表的上方存在密切联系。

什么决定营业成本的结构?应该是资产结构。也就是说,营业成本结构取决于资产结构。即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下同)比重较大的企业,其固定营业成本比重较高,变动营业成本的比重就较低,因此其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等等就高,而它们基本属于固定费用(除非固定资产采用工作量折旧法)。同时由于设备先进,材料的利用率高,人工效率也高,因而变动成本就低。反之,固定资产比重较小的企业,其固定营业成本比重就较低,变动营业成本的比重就较高,道理同前。这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结构构成的企业的成本结构得到说明。因而经营杠杆与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存在密切联系。

当然,影响资产结构的因素很多,其中受行业的影响较大,重工业与轻工业,制造业与商业,不同行业的重工业、轻工业,其资产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区别。资产结构也受企业规模的影响。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其资产结构可能存在很大差别。但是,这并不否认人的作用的发挥。选择什么样的设备,采用什么样的折旧方法,在法定年限幅度内按照多少年限进行折旧,采用什么样的无形资产策略,如何摊销,采用什么样的信用政策,采用什么样的存货管理制度,甚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流程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资产结构,影响营业成本结构,影响经营杠杆的大小。

由于资产结构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左方,营业成本结构反映利润表的上方(以税息前利润为分界线,我国利润表目前没有该项),因此可以说,经营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利润表的上方。资产负债表左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利润表上方的变化,影响到营业成本结构,进而都将影响到经营杠杆。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为了避免经营杠杆度的过高或过低,经营风险的过大或赢利能力的过低,企业应当综合考虑有关因素,进行合理运筹,科学确定资产结构。

二、财务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财务杠杆是由于筹资固定成本的存在而产生的。所谓筹资固定成本是指筹资中发生的负债利息、融资租赁费用、优先股股利等。

由于财务杠杆反映财务风险,也反映财务盈利能力。故财务杠杆的大小(一般用财务杠杆度衡量)也是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更是财务主管责无旁贷的工作。

根据财务杠杆的概念,不难看出,财务杠杆取决于筹资固定成本,也可以说财务杠杆取决于筹资成本结构(一般称为资本成本结构),即:资本成本中利息、优先股利与普通股利之间的内部构成。其中,利息、优先股利等一般是刚性的,普通股利则是柔性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普通股利是变动的,如采取低息加分红的股利形式,其分红部分就是可多可少的;即使采取固定股利政策,也不是非发不可的,股利也是可有可无的,最起码从法律角度来讲是如此的。在利润表中,不论是以净利润为终点的利润表,还是以每股收益为终点的利润表,都要将筹资固定费用计入表内,则筹资中的成本结构问题,也是利润表中的问题。但筹资成本中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内部构成只影响利润表的下方,与利润表的上方不发生关系。也就是说,在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情况下,不同的筹资成本结构,只对净利润或每股收益而不能对息税前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财务杠杆与利润表的下方存在密切联系。

什么决定筹资成本结构?应该是筹资结构或称为财务结构。也就是说,筹资成本结构取决于财务结构。即固定费用性资金来源比重较大的企业,其固定筹资成本就较高,这不仅表现在筹资基数的大小上,也表现在筹资费用率(主要是利息率、优先股利率)的高低上。筹资中固定费用筹资比重越高,筹资固定成本越高,净利润就越少。反之,筹资中固定费用筹资比重越低,筹资固定成本越低,净利润就越多。

当然,影响财务结构的因素也很多,笔者曾归纳为10个方面,它至少包括:资产结构状况、盈利水平状况、业务风险状况、适应变能力状况、举债能力状况、利率、股利状况、投资心理状况、经营环境状况、法令约束状况、权力控制状况。(苏万贵,1990年)其中尤以资产结构状况的影响最大。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财务结构,影响资本成本结构,影响财务杠杆的大小。

由于财务结构反映资产负债表的右方,筹资成本结构反映利润表的下方,因此可以说,财务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和利润表的下方。资产负债表右方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利润表下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筹资成本结构,进而都将影响到财务杠杆的大小。

财务管理同时是一项职能管理,为了避免财务杠杆度的过高或过低,财务风险的过大或赢利能力的过低,就应当根据企业的产业状况、规模状况等,在科学确定资产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科学确定财务结构。应该说,这是财务工作的本职,是与其它部门工作不相交叉的内容,是没有理由推卸的责任,也正是财务工作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尽管重大筹资决策要经过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决议,但相关的方案往往是由财务部门提出的。

三、联合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

根据联合杠杆的概念,不难看出,联合杠杆取决于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即:它既取决于营业固定成本,也取决于筹资固定成本。或者说既取决于营业成本结构,也取决于筹资成本结构。而这两种成本结构,又分别取决于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经营杠杆、财务杠杆分别反映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分别反映经营盈利能力和财务盈利能力。因此,联合杠杆反映了综合盈利能力,也反映了综合风险。可见,联合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右方,也反映了利润表的上方和下方。任何资产项目的变化,都将引起资产结构的变化,也都将引起营业成本结构的变化,引起经营杠杆的变化;任何负债项目或权益项目的变化,也都将引起财务结构的变化,引起筹资成本结构的变化,引起财务杠杆的变化,进而都将引起联合杠杆度的变化。

上述关系可图示如下:

资产结构营业成本结构经营风险经营杠杆经营杠杆度

财务结构筹资成本结构财务风险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度

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营业成本结构和筹资成本结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度和财务杠杆度联合杠杆联合杠杆度

这样,我们就将财务中的杠杆与财务报表,与资金结构理论结合了起来。可见,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分别是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的根源。要改变杠杆,就必须从改变资产结构和财务结构入手。由于资产结构与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经营前景等因素有关,故资产结构就不能完全以主观愿望为转移,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相对而言,财务结构调整的主观意志可以强一些。当然,财务结构必须与资产结构相协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必须协调,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必须协调,经营杠杆度与财务杠杆度必须协调,联合杠杆必须做到适度。在经营杠杆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调节财务结构,控制财务杠杆,从而使联合杠杆保持合理水平,不至于过高;只有经营杠杆较低的情况下,才可以扩大固定费用筹资比重,增大财务杠杆,从而使联合杠杆保持合理水平,不至于过低。

四、现行杠杆理论之局限

在研究杠杆理论与财务报表时,还必须看到杠杆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杠杆本身未能反映现金流量表

虽然经营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和利润表的上方,财务杠杆同时反映了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和利润表的下方,但由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是权责发生制的产物,因而杠杆未能反映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的现金流量表。而财务工作不仅要按权责发生制计算折旧,计算利润,而且更主要的还要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的变化。而对这一点,目前的杠杆理论未能解决。

风险可能导致危机,危机可能导致破产。而破产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赤字破产,即经营严重亏损而破产;二是黑字破产,即资金周转不灵而破产。现行的杠杆理论警示的是赤字破产,对黑字破产却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杠杆理论的重要性,又要认识到杠杆理论的局限性。如何设计并计算一个反映现金流量表以避免黑字破产的杠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我国现行利润表不便于杠杆度的计算

杠杆度的计算要涉及税息前利润指标。税息前利润在国外一般称为营业利润,然而我国的营业利润概念却不是息前的,而是息后的,这就导致了名同实异的现象。不论是利用绝对数公式(即贡献毛益/税息前利润),还是利用相对数公式(即税息前利润变动%/业务量变动%),都涉及到税息前利润指标。由于我国现行的利润表不设置税息前利润项目,造成各种杠杆度计算的不便,这是应该解决的。为了更方便地计算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应按国际惯例对现行的利润表作一改变,即增设税息前利润一项,从而将经营成果与财务成果乃至最终成果区分开来,进而直接利用利润表上的当前数字计算经营杠杆度和财务杠杆度。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4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的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对于提升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和其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对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研究匮乏,缺少对民营企业这一特殊组织形式下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影响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就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关系

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结构,因为债权人的索取权和股东的索取权之和等于企业期末的价值(StephenA.Ross etc,2002)。所有者及其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达成均衡,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机制,落实契约条款,最大限度地激发经营者优化资本结构的积极性(李小萍,2003),由此可见,治理结构的完善对于资本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一)内外融资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从整个企业角度定义的,如图1所示: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是指从企业外部获取的融资,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实现的融资行为,内部资金可以通过企业相关部门在内部进行流转。

民营企业的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引起不同的委托关系,外部融资中的股票融资会引起股东和内部股东之间的股权关系,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贷款会引起债权人和企业内部人之间的债权关系,而且由于外部融资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会引起一系列存在于委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这就使得民营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层有更多的机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加大道德风险的可能。由于外部资金的介入,还会导致民营企业控制权的分散或在某种条件下的转移,这就会引起各利益集团对控制权的争夺,从而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设置与变化,即企业对融资结构和相应的资本结构的控制机制形成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

按照融资优序理论,内源融资是放在第一位的。内部融资是企业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主要包括:一是留存收益,来源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现的利润。这是民营企业最基础、最根本的融资渠道;二是折旧资金,民营企业的折旧不需变现,可以加以利用;三是内部集资,民营企业可以向内部职工集资;四是盘活企业内部存量资产,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筹资方式,而且主要适用于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比,融资成本较小,并且内部融资产生的问题较小,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内部融资可以由公司总部统一进行分配,在公司内部进行纵横融通使用,可以加强民营企业成员之间的联系,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

(二)股票合约的民营企业治理机制

股票合约的民营企业治理机制主要体现在股票的所有者—股东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股权融资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作用机制通过对企业的控制来实现。内部控制是股东以其所拥有的投票权,通过投票选举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将企业日常经营的决定管理权委托给经营管理者来实现的(潘敏,2002)。民营企业股权的安排对治理结构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股权结构上,而且还表现在股东的性质(或身份)上,因此,本文分别分析股权结构和股东的性质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1.股权结构对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股权结构是指各股东在公司股份中所占的比重。一定的股权结构体现着不同股东对剩余分配权进而对剩余控制权的配制,并通过激励、接管、权争夺及监督等治理机制发挥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治理结构(李小萍,2003)。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5

一、收入结构分析

企业收入取得的途径有二:一是在主业中获取的经常性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经常性收入具有可持续性、可再生性及稳定性;二是在非营业活动中取得的非经常性收入,包括营业外收入、投资损益、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收入具有偶然性、间断性。因此,通过分析经常性收入或非经常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就可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非经常性收入比重越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经营风险越小。但在进行收入结构分析时,不仅要重视收入的量,更要关注收入的质。收入的本质是经济利益流入,而经济利益流入的主要形式就是现金的回收。因此,要判断企业收入的品质与有效性,还须结合现金流量表计算销售净现率,该指标可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所获取的变现收益水平。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货款回笼越及时,坏账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收入质量越高。

二、销售结构分析

销售结构是指每一种产品的销额在总销额中所占比重,该指标可用来观察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战略和经营风险。若企业每一种产品的销售比重很小或相差无几,说明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较高;若企业某一产品的销售比重占绝大部分,说明企业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多元化战略是与专业化经营相对应的企业经营战略,而专业化经营又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 企业在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需要主营业务提供雄厚实力和稳定保障来支持,这不仅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前提,更是企业避免因多元化的风险而遭受灭顶之灾的客观要求。如果主营业务已经陷入困境,欲用多元化使企业摆脱困境,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内建立新的优势,甚至还会使原来的经营领域受到连累而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多元化进入的程度,与原企业业务在资源和能力的运用上有较强的关联性。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一元化”与“多元化”。

三、成本结构分析

企业总成本由主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主营业务成本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绝大部分,它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用。不同的成本项目,其习性和控制方法也不同。主营业务成本主要靠改进和创新工艺技术、使用熟练工等途径来降低消耗,企业可通过弹性预算来控制成本水平;而期间费用大多与产销量无关,一般属固定性成本,企业可通过固定预算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因此,通过成本结构分析,就能找准成本控制方向、重点及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法。成本结构分析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成本与总成本比、期间费用与总成本比、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率等。

四、收入成本结构分析

收入成本结构是用来反映所得与所费、资金耗费与资金产出的关系。收入成本结构分析指标主要有收入成本率、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期间费用率等。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还可以再分解为收入材料费用率、收入人工费用率、收入制造费用率。收入期间费用率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收入管理费用率、收入财务费用率、收入营业费用率、收入研发费用率等指标。

1、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毛利率,该指标越小,企业毛利率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可分解为:

(1)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收入材料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收入材料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材料费用率

(2)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人工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收入人工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人工费用率

(3)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收入制造费用率×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收入制造费用率×1/主营业务成本制造费用率

2、 收入期间费用率

收入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

由于期间费用大多属于固定成本且有无效消耗的成分,因此收入期间费用率越大,企业经营风险就越大,企业盈利能力越弱。收入期间费用率可分解为:

(1)收入期间费用率=收入研发费用率×期间费用/研发费用=收入研发费用率×1/期间费用研发费用率。对于高科技行业,在成本费用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研发费用的比重应提高。这既是知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只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和趋势。

(2)收入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管理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期间费用/管理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1/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率

(3)收入期间费用率=收入财务费用率×期间费用/财务费用=收入管理费用率×1/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率

(4)收入期间费用率=收入营业费用率×期间费用/营业费用=收入营业费用率×1/期间费用营业费用率

3、 收入成本率

收入成本率=总成本/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总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1/主营业务成本比率

=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乘数

或 收入成本率=收入期间费用率×总成本/期间费用

=收入期间费用率×1/期间费用比率

=收入期间费用率×期间费用乘数

五、成本利润结构分析

成本利润结构是用来反映投入与产出、资金耗费与资金产出的关系,该指标与收入成本结构负相关,成本利润率越高,收入成本率就越低,该指标应越小越好。成本利润结构指标主要有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等。

1、 成本利润率

成本利润率=利润/总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总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比重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用来反映主营业务成本的盈利能力,而主营业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反映的是成本构成中的风险程度。

2、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

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毛利/毛利

=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利润/毛利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可进一步分解为:

(1)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毛利/主营业务成本×材料成本/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毛利率×材料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2)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人工成本毛利率×人工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3)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 制造费用毛利率×制造费用/主营业务成本

我们还可用期间费用对成本利润率进行分解:

成本利润率 = 管理费用利润率×管理费用/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利润率×管理费用比重

或 =财务费用利润率×财务费用比重

或 =营业费用利润率×营业费用比重

六、利润结构分析

企业利润按来源分营业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营业利润是企业在主业中赚取的,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效果、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可再生性、风险小等特点;非经常性损益来源于非营业活动中,大多与企业资产处置和证券交易等业务有关,具有偶发性、间断性、易操纵、风险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净收益营运指数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

净收益营运指数=营业利润/净利=1-非经常性损益/净利

非经常性损益占比越大,因营业利润的比重就越小,企业盈利能力就越差,经营风险就越大。

净收益营运指数只能用来反映企业盈利的数量,却不能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因为企业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和计量的,在没有取得实际性现金流入之前,账面上的利润永远是纸上的收益,是抽象的,特别在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利润虚假的成分更大。因此报表上的利润规模大,并不能得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结论,我们还应结合现金流量表,通过计算现金营运指数和销售净现率等指标才能做出正确的评判。

七、利润分配结构分析

企业实现的净利,一部分形成企业积累,即留存收益或“内源性融资”;另一部分用于向投资者分配。而留存收益与股利支付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提高留存盈利,必然会降低股利支付额。用来表达

利润分配结构的指标是股利支付率和留存盈利比率。

1、股利支付率=股利/净利=每股股利/每股盈余

股利支付率的大小,净利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取决于企业股利分配政策。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6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才能构成。

1、非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能否单独构成本罪。根据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公司、企业分为:国有公司、企业;集体所有制公司、企业;私有公司、企业;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国有公司、企业是指资产全部为国有的公司、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发起方式设立的全部资产为国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集体所有制、私有公司、企业不属于国有公司、企业是十分清楚的。尽管集体所有制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以及私有公司、企业的经理经营与任职企业的同类营业,对企业同样具有利益相争的危害性,但97刑法设立本罪是鉴于国有公司、企业监督机制的特殊性而对国有公司、企业利益的特有保护,非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不能单独构成本罪。

2、有国有资产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能否单独构成本罪。可能有人主张只要公司、企业有国有资产  成分,不论比例多少,其董事、经理均可构成;可能也有人主张国有资产比例占到51%以上的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可以单独构成本罪;笔者主张有国有资产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企业不能视为国有公司、企业,其董事、经理不能单独构成本罪。

3、国有公司、企业的副经理能否单独构成本罪。笔者认为不能。理由如下:(1)经理、副经理系法律条文中的概念,自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混同。97刑法对本罪的设立系来源于《公司法》第61条对董事、经理竞业禁止义务的规定。《公司法》中经理、副经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产生程序、不同的职权,如第50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经理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经理。(2)经理具有 《公司法》规定的法定职权,而副经理则没有。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副经理只是协助经理工作。(3)《公司法》对经理设定了竞业禁止义务,而没有对副经理设定该项义务。(4)经理与副经理在公司内部职权的强度、独立度均不同,尽管副经理也可能从事经营同类营业行为,也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但立法机关认为不需要用刑法来调整,未将其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5)根据法律的系统解释规则,对同一个法律概念,在不同的部门法律之间,应做同一的解释,而不是相反,《公司法》中的“经理”与刑法中的“经理”涵义应是同一的。

4、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企业的经理如分公司经理、部门经理能否单独构成本罪。笔者认为不能,其理由如下:(1)《公司法》中的经理不包括分公司经理和部门经理,《公司法》第50条、第119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设经理,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解聘。(2)《公司法》中公司与分公司是不同的两个法律概念,分公司不等于公司,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第13条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分公司。(3)《公司法》没有对分公司经理、部门经理设定竞业禁止义务,他们无论在职权强度、独立度方面与经理都不可相齐并论,所以刑法未将其作为本罪的主体。

二、“同类营业”的认定

同类营业是指行为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相同的营业。那么判断“相同营业”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人主张以所任职公司、企业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为标准;有人主张以所任职公司、企业实际经营范围为标准。笔者主张符合下列标准之一即为相同营业。(1)行为人所经营的项目被所任职企业登记的经营范围所包括,不论本企业是否实际经营,因为行为人完全可能为了自己经营或为他人经营而故意放弃本企业的经营,使本国有公司、企业蒙受损失;(2)所任职企业实际经营了其注册登记的经营范围以外的项目,而该项目不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的规定,行为人也利用职务便利经营该项目。因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已明确当事人只要不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经营规定,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法院不因此认定无效,这就意味着此种情形下所任职企业的该项目经营行为和经营利益受到法律保护,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自己经营或为他人经营该相同项目,就具有违法性,符合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特怔。

三、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的行为形态

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的行为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竞争。即行为人的经营行为与所任职企业经营在市场份额、市场价格等方面进行竞争。另一种是纵向链接。即行为人的经营行为与所任职企业的经营为纵向链接关系,比如行为人向所任职的钢铁生产企业销售所需要的矿石,再如行为人所任职的电信公司需要向客户赠送电话机,行为人自己经营销售话机给所任职的公司。

四、对所任职企业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不是本罪的构成要件

有人认为行为人具有非法经营同类营业行为,是否构成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还要以对行为人所任职企业造成实际损害为条件。笔者认为对所任职企业是否造成实际损害不是本罪的构成要件,因为根据罪行法定原则,犯罪的构成要件只能由法律规定,而刑法对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只规定了(1)利用职务便利;(2)经营同类营业;(3)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没有将实际损害规定为构成要件,如果任意添加构成要件,不仅违背罪行法定原则,而且会导致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不应有的困难,放纵犯罪。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7

一、资本结构与负债经营的涵义

资本结构与负债经营是一对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资本结构属于静态的概念范畴,是从理论上来体现一个企业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的,即明确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而负债经营则需要从动态意义上加以理解,它所强调的是资本结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当资本结构用以赚取利益时,即被赋予了负债经营的内涵,即企业以资本结构理论为指导,通过借入资金弥补自有资金不足,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最大收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资本结构理论是负债经营的基础

(一)MM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任何企业的价值,不论其有无负债,都等于经营利润除以适用于其风险等级的报酬率。风险相同的企业,其价值不受有无负债影响;在有所得税的情况下,存在税额庇护利益,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

(二)权衡理论。该理论认为,MM理论忽略了现代社会中的两个因素:财务困境成本和成本。在考虑这两项因素后,运用负债企业的价值应按以下公式确定:

运用负债时企业价值=无负债时企业价值+负债减税收益-预期财务困境成本现值-预期成本现值

上式表明,负债可以给企业带来减税效应,使企业价值增大,随之,两种成本的现值也会增加。只有减税利益和两种成本保持平衡,才能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即最佳资本结构应为减税收益等于两种成本现值之和时的负债比例。

(三)理论启示。由上可知: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3.最佳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三、资本结构对负债经营的影响

资本结构又称“杠杆资本结构”,财务杠杆利益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评价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负债经营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影响。

合理的资本结构对负债经营企业的利益主要有:

(一)产生“财务杠杆正效应”。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利息的存在会给权益资本带来更大幅度的波动,从而产生“财务杠杆正效应”。因此,当

企业税前利润率高于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额度对企业有利。

(二)具有节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在所得税前与收入抵扣,使企业少交所得税,而且,利息费用越高,节税额越大。

(三)可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债务资本成本较权益资本成本低,负债经营可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即综合资本成本。

(四)可减轻通货膨胀的损失。在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情况下,原有负债额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企业仍按账面价值还本付息,实际上是将货币贬值的后果转嫁给了债权人,减轻了企业的损失。

(五)有利于控制权保持。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的同时,不分散企业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

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将带给企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负债率过低时,不能充分发挥上述提及的资金结构中负债对企业的良好作用,不利于企业价值的有效提升;当负债率过高时,企业会面临如下风险:

第一,引起“财务杠杆负效应”。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低谷时,由于固定利息支出,会使企业的利润迅速了清,权益资本收益更快下滑。

第二,引发财务风险。对于负债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权益资本收益大幅下降,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

第三,导致财务困境成本。如果企业无力承担偿付义务,则会面临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由此会产生财务困境成本,而增加企业费用,减少企业所创造的现金流量。

第四,再筹资风险。由于企业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保证程度降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今后的负债筹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加大,筹资难度增加。

第五,道德风险。企业资本不足,负债率过高,会产生道德风险。

四、优化资本结构,实现负债经营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任何企业都应该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过高的负债率会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增大破产风险;过低的负债率影响企业的价值提升;合理的负债率就是由于企业负债率上升导致的企业价值增加与同时引起的企业破产风险增加和债务成本上升导致的企业价值下降在边际上相等。只有把握合理的负债比率,不断地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利益,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问题与风险的产生,从而实现企业负债经营的良性循环。

(一)资本结构优化决策的方法

资本结构的优化决策就是根据若干个可行的资本结构优化方案,从中选择企业最佳资本方案的过程。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资本结构。比较资本成本法是在充分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条件下,以公司价值最大同时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作为最佳资本结构,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它是通过计算不同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

(二)资本结构优化要处理好的关系

1.企业收益能力和负债比率的关系。优化资本结构,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时应分析企业的收益能力。当企业预计资金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资本结构中的负债比率可适当提高。

2.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企业的总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是否最优,还必须考虑经营风险的大小而定。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去年6月财政部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首次将民营民营企业列为检查对象。今年1月8号,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报告显示,大部分民营民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士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人、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很多企业之所以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英年早逝,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破产与持续经营只是一步之遥。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导致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现金支付能力,不管其规模多大都会破产。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对于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确定资本的最优结构,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确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出发,分析财务管理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运用资本结构的计量指标(财务疚杆利益),对我国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民营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并通过关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主要观点的比较,认为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作为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一)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弥补了利润最大化的不足

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没有考虑民营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与投人资本之间的关系,不利于不同资本规模的民营企业或同一民营企业不同时期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它没有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取得的同一利润额所用的时间不同,其价值不同,承担的风险也可能不同。如果以追求民营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还可能会忽视产品开发、生产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导致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进行财务管理就是要权衡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二者的最佳平衡,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将民营企业取得的报酬按时间价值进行计量,考虑了报酬与风险的关系,使民营企业的前当收益与未来收益都对民营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有效地避免民营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对务管理目标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我国,有人认为应将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因为经济效益是指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即以一定限度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这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是三类量化指标的综合:一是以资本、成本、利润的绝对数及相对数表示的价值指标;二是以产量、质量、市场份额等表示的实物量指标;三是以劳动生产率、资产利润率、保值增值率等表示的效率指标。并认为第一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现实的盈利水平,第二类、第三类指标反映的是民营企业潜在的盈利水平或未来的增值能力,因此该指标在利润中加人了时间因素,可以认为该指标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由于反映民营企业盈利水平的利润指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并没有考虑时间价值。这种认为潜在的盈利能力或未来增值能力反映了时间价值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缺乏依据的,在实践上也是难以计量的。而以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体现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不仅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还将影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及各利益关系人的关系协调起来,使民营企业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政府都能够在民营企业价值的增长中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使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和经济效益均进人良性循环状态。因此,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

二、资本结构理论与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

资本结构理论是西方当代财务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由于民营企业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民营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民营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的结构。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与民营企业价值处于怎样的关系?当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处于什么状态能使民营企业价值最大?这种关系构成了资本结构理论的焦点。其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创立的MM定理,被认为是当代财务管理理论的经典。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是否存在最佳资本结构即这一财务命题;而且认为客观上存在资本结构的最优组合,并使我们对资本结构有了以下几点明确认识:

1、负债筹资是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

在民营企业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由于债务资金的利息在民营企业所得税前支付,而且,债权人比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要求的报酬率较低,因此,债务资金的成本通常是最低的。当存在公司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筹资,可降低综合资本成本,增加公司收益。

2、成本最低的筹资方式,未必是最佳筹资方式

由于财务拮据成本和成本的作用和影响,过度负债会抵消减税增加的收益。因为,随着负债比重的增加,民营企业利息费用在增加,民营企业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在加大,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时,无论是民营企业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会要求获得相应的补偿,即要求提高资金报酬率,从而使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大大提高。

3、最优资本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

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虽然低于其它筹资式,但不能用单琐资本成本的高低作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当民营企业总资本成本最低时的负债水平才是较为合理的。因此,资本结构在客观上存在最优组合,民营企业在筹资决策中,要通过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使其趋于合理,直至达到民营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方能实现民营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

三、衡,资本结构孟要指标一一财务杠杆利益

由于民营企业一般都采用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的组合,由此形成的资本结构一般称为”杠杆资本结构”,其杠杆比率即为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财务杠杆利益就成为衡量民营企业资本结构,评价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重要指标。

财务杠杆利益是民营企业运用负债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额。财务杠杆理论的重心是负债对股东报酬的扩张作用。其计量公式如下:

普通股利润率=投资利润率+负债股东权益x投资利润率一负债利率x(1一所得税率)。由上式可见,当民营企业全部资金为权益资金,或当民营企业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一致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不会形成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高于举债利率时,借人资金的存在可提高普通股的每股利润,表现为正财务杠杆利益。当投资利润率低于举债利率时,则普通股的利润率将低于税后投资利润率,股东收益下降,表现为负财务杠杆利益。在实际工作中除要考虑财务杠杆利益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经济周期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既不会较长时间的增长,也不会较长时间的衰退,而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上呈现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的阶段性周期循环,即为经济周期。一般而言,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由于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多数民营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财务状况常常陷人窘境,甚至恶化,经济效益较差。在此期间,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压缩负债,甚至采用即零负债朋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而在经济复苏、繁荣阶段,一般来说,由于经济走出低谷,市场供求趋旺,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销售顺畅,利润水平不断上升,此时,民营企业应增加负债,以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二)市场竞争环境因素

即使处于同一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民营企业,因各自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同,其负债水平也不应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垄断性行业的民营企业,如我国目前的煤气、自来水、电力等民营企业,以及在同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民营企业,由于这类民营企业的销售不会发生问题,生产经营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利润稳中有升,因此,可适当提高负债比率,以利用债务资金,提高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巩固其垄断地位;而对于一般竞争性民营企业,由于其销售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价格易于波动,利润难以稳定,因此,不宜过多地采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

(三)行业因素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9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经纪业务一直是在制度壁垒的层层保护下生存的,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限制了竞争者的进入,这使证券公司在粗放式经营模式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利润率。近年来,管理层从政策导向上放松了对经纪业务经营资格的管制,使证券经纪业务的进入壁垒大大降低。在这种政策背景下,证券公司和证券营业网点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各证券公司大举进行增资扩股 .到 2002 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 124 家,证券营业部 2895 个,同时 2001 年共 30 家证券公司进行了增资扩股。随着证券经营机构的数量和规模的迅速增加,行业内的竞争加剧。

    在行业内竞争加剧的同时,潜在的竞争者逐步对经纪业务进行渗透。 2001 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经审批可以开展证券业务。当前通过各种银证合作方式,银行业正逐步向证券经纪业务渗透。在世界金融界混业经营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经纪业务领域只是时间问题。另外, 随着证监会《证券网上交易暂行办法》和新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 IT 公司可以通过从事网上交易涉足证券经纪业务。可见,证券经纪业务垄断经营的格局已被打破,意味着证券经纪业务已经告别垄断经营下的高盈利时代,进入行业生命周期的微利阶段。

    ( 2 )我国正式加入 WTO ,经纪业务将直面国际竞争对手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 WTO ,我国证券市场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2002 年 11 月 6 日,日本内藤证券株式会社获准成为首家直接获得B股席位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 2002 年 10 月份 , 首家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获准筹建; 2003 年 4 月,入世后首家合资证券公司——华欧国际证券成立。随着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上海证券交易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实施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实施细则》, 2003 年 5 月第一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准投资 A 股市场,宣告我国 QFII 机制正式进入实施。国际化将推动 证券行业快速发展,但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 3 )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经纪业务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改变

    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使证券经纪业务的经营成本大幅降低 ,导致 传统的以营业部为中心的经纪业务经营模式受到冲击。网上交易改变了客户与券商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空对业务拓展的限制。同时,网上交易规模效益巨大,令通道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为佣金下调提供了巨大空间,也为营业部提供的现场交易模式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技术进步推动经纪业务转变盈利模式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集中交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券商采用的是以营业部为中心的分散型的交易系统,与之对应,经纪业务的管理也是以营业部为核心的分权式管理,营业部获得“小而全”的业务功能。实行集中交易后,它将交易事务集中到了公司层面,相应的风险控制、客户分析和客户服务策略、方案策划和各种金融服务产品的设计制作将会在更高层面上统一起来。证券公司可集中研究力量,形成大研发中心,各个营业部成为券商在各地的营销服务中心或信息散布终端,这将极大地降低营业部运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公司市场反应速度,而客户得到的服务产品也会更专业,投资更安全更方便。

    3. 重构经纪业务盈利模式

    传统经纪业务盈利模式存在的内生矛盾已不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佣金浮动制的实施和网上交易的快速增长使这种盈利模式存在的弊端更为突出,构建经纪业务新盈利模式是经纪业务经营机构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继续生存的必然选择。

    3.1 重构后的经纪业务盈利模式:

    3.1.1 服务模式

    目标:经纪业务成为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服务,追求客户资产增殖的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业。

    方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经纪业务经营机构的管理重心和资源配置从交易硬件转向营销和研究咨询产品的开发。

    金融服务行业的实质是创造客户价值的服务行业,但传统的经纪业务由于市场的高速发展和严格的进入壁垒的保护享受着可观的利润率,偏离了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模式。当经纪业务赖以产生超额垄断利润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重构经纪业务服务模式的过程就是推动经纪业务回归金融服务行业的经营模式的过程。

    3.1.2 收入模式

    目标:经纪业务收入从佣金模式转变为费用模式。

    方式:改变按照客户完成交易量的一定比例收取佣金的方式,转变为经纪业务经营机构按照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和产品来制定收费标准的费用模式。

    费用收入模式的优势体现在:

    ( 1 )鼓励经纪业务经营机构实施差异化战略。由于收费内容的细分,各种类型的证券经营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选择细分客户群,提供具有相对优势的服务内容,从而改善了经纪业务竞争同质化局面,全面提高经纪业务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行业内的资源配置水平。

    ( 2 )激励经营机构进行业务创新。费用模式下,各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都会为先行者带来产品生命周期初期的高额利润,而跟随者则丧失了一次发展机遇,及相应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这为经纪业务开展创新业务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激励机制,而创新正是经纪业务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 3 )拓宽经纪业务来源。在交易佣金收入和利差收入之外,增加了服务收费项目,具体包括咨询产品收费、投资理财收费以及与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的各项中间业务的收费项目,如代销基金、保险产品,推出金融超市服务,等等。

    ( 4 )改善收入结构,降低了经纪业务经营中的系统风险。改变了经纪业务收入过度依赖交易佣金收入的局面,降低了市场波动对经纪业务收入的影响程度,使证券公司在经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回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 5 )有利于新的服务模式的实现。收费方式的标准化对应着服务内容的标准化,客户的资产增值情况、客户的满意度与券商的收入直接相关,促使以客户投资增殖水平为核心的市场评价体系的形成,将推动重构后经纪业务服务模式的目标实现。

    3.1.3 成本模式

    目标: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收入弹性的成本控制体系。

    方式:全面改造传统经纪业务以营业部为经营管理中心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将固定成本的规模压缩到最小,强调管理集约化,通过制度建设使资源的分配与成本的控制和经纪业务收入紧密挂钩。

    重构的经纪业务成本具有以下优势:

    ( 1 )改变了经纪业务长期以来高投入的投资方式,与当前经纪业务经营环境下利润趋于平均化的趋势相适应,投入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经纪业务成本的总规模。

    ( 2 )改善了经纪业务成本刚性特征,成本结构中变动成本替代固定成本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经纪业务的成本结构得到优化,直接提升了经纪业务在经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 3 ) 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金融服务业是高风险的行业,这种行业属性要求经营机构具有精细化的管理水平,重构后的经纪业务成本模式在投资管理、成本控制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成本模式的改变涉及到经纪业务经营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职能划分等全方位的改变。所以重构经纪业务成本模式的过程将推动经纪业务的管理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全面提高行业的管理效率,同时降低管理成本。

    3.2 重构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具体实施

    要实现重构经纪业务盈利模式的目标,必须打破现行的经纪业务经营管理模式。我们选取营业网点众多、地域分布广泛、经营模式复杂的综合类大型券商为例。以下是这类券商普遍采用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下的组织架构:

    传统经纪业务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以营业部作为经纪业务的交易中心,地区管理总部主要职能是出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所辖营业部的运营进行指导和监督,总公司各部门对应营业部的相关部门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管理上的沟通。

    这种经营模式的劣势表现在,在整个业务体系中,管理职能占据了过多的资源,直接创造利润的部分实在有限。在总公司——地区管理总部——营业部三级管理的模式下机构设置重复,人浮于事,导致管理成本高企,各机构的职能定位模糊,整个组织架构中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协作缺乏责、权、利相对应的有效约束,管理效率低下。这样的业务流程架构无法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下面是我们对新的盈利模式下经纪业务经营模式的设计:

    新的经营模式把经纪业务职能一分为二,分为运营和营销两部分。

    运营的职能是保证证券交易和机构运转的正常进行,包括了原来的交易、财务、电脑、综合管理的职能;营销则担负着开发客户、服务客户,创造利润的重任。

经营成本的构成例10

结构优化,由单一的传统银行业务结构向综合的现代金融业务结构。业务结构上,由公司业务主导转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并重,其中零售业务逐步由存款为主的被动型负责业务转向负责业务、增值型个人理财、效益型个人信贷业务并重,培育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优势业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客户结构上,逐步改变片面偏向大客户的策略,应以效益为中心,重视中小企业,个人客户,重视发展个人中高端客户。资产结构上,应该以经济资本为导向配置风险资产。收入结构上,应该由利差收入为主转向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均衡协调。

资源优化,实现内部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经营效用的最大化。在服务渠道方面,以现代科技委支撑,大力发展低成本业务分销方式,如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在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再造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加强网点布局和功能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和网点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围绕组织架构调整和核心业务的培养,精简机构和冗员,推动银行“瘦身”,降低经营费用。

内控优化,实现在充满市场变数的条件下的安全运营。适应业务品种、经营范围和盈利来源的多元化,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信贷资产、交易资产、投资资产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领域,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取最大的经验效益。

二、经营转型要求:做到“四个树立”

树立资本约束观。改变单一的以存款和贷款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彻底杜绝“速度情结”与“规模重的”,强化资本约束,摆脱片面、盲目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和经营取向,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讲效益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作为规模扩张的前提。

树立长期绩效观。经营转型的根本目的是价值创造的持续稳定提升。有效控制全部风险,在收益计量中考虑到所有风险成本、资本成本等成本因素,强化对市场、资本、风险、成本、价值的认识,确立业绩价值最大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成本的全面管理和准确计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持续化。

树立协调发展观。经营结构调整优化是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经验结构产生不同风险敞口,不同的风险概率对应不同的资本支持。包括产品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发展结构等在内的业务结构,将直接影响风险的计量和经济资本的占用,而人力资源结构、财务资源结构和网点结构又通过影响业务结构而影响经济资本的占用和回报水平。结构调整将成为今后贯穿县支行经营专业中经营管理活动的主线。

树立现代服务观。突出为客户创造价值,突出差别化服务,由单一产品的分散营销服务向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链服务转变,由单个账户的分散管理和价值估算向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账户价值转变,通过深入挖掘客户内在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提供“超值”、“增值”服务,增强对市场和客户的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三、经营转型思路:坚持“五个并举”

一是坚持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经营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既要有适当的增长速度、合理的规模效应、有利的市场地位,又要彻底摆脱传统的粗放经营模式,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好自由配置的结果和效率问题;经营转型的过程是“进”中的“调”,要通过持续的发展、动态的调整来实现结构优化,并在结构的调整中寻找商机、以结构调整促进发展,从而在结构优化基础上推进总量的持续有效增长。

二是坚持传统优势与改革创新并举。经营转型是对现行发展方式、增长模式、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改造,在这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产品服务和体制机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加快推进在体制、机制、业务、产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