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5:08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1

0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进行体育锻炼意愿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有82.54%的人在30岁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当然不参加或中断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学校体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2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3 大学体育在我院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校的特点来说,我校学生属于医学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体质不好,但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以后学生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的基础,所以培养我院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院应注重体育教学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以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我院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4.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院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比赛形式不仅是传统的竞技项目间的比赛,而且也可以是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并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院要重视体育运动会、篮球赛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学院、各班级之间的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比赛。

4.3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还包括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需要的能力。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性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比赛中,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使他们在参与比赛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

5 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5.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要讨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首要的是知道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简而言之,就是具有本民族特色,承载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思想内涵的体育项目。那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是怎样的现状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况还是很不错的,很多地区很多高校都在这方面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开设和自己民族相关的体育项目。如内蒙古地区的高校开设蒙古摔跤等课程,而延边地区高校开设朝鲜族特有的长鼓舞等项目,新疆地区高校开设维吾尔族民族舞蹈等课程。二是在汉族聚居区的高校会开设汉民族传承依已久、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在两广地区的高校会开设舞狮(南狮)项目,在中原地区会开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武术项目。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我国高校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还有像满族的珍珠球等项目没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上还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

汉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武术、舞狮、杂技等项目。武术又按照地区大范围分为南拳和拳。按照流派又分为太极拳、八卦掌、梅花拳、洪拳、铁线拳和咏春等许多门派。当然门派和地区的分类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舞狮上按照地区划分为北狮和南狮。南狮以其更灵活,更有难度,历史更久从而更受人们喜爱。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按照内容又可以分为舞蹈类、技巧类和对抗类。舞蹈类顾名思义,就是各民族的舞蹈,如前文所述,有维吾尔族民族舞,有蒙古族民族舞、有藏族的民族舞,有朝鲜族的象帽舞和鼓舞等等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技巧类项目,如杂技项目,舞狮项目、回族重刀以及各类武术项目等等。对抗类项目就是分为两方相对抗,如满族的珍珠球运动,蒙古族的摔跤运动和马球等项目。技巧类项目以杂技为主、如舞狮、武术等都属于技巧类。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

(一)竞争性

竞争性是诸多体育项目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最能抓捕人心的特征。国际上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以及现在正火热比赛的世界杯,都十分突出的表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具有这令人着迷的竞技性,尤其是对抗类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具有极强的竞技性的。如蒙古族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和蒙古族搏克有着非常强的竞技性,比起摔跤散打等比赛项目精彩程度也毫不逊色。满族的珍珠球也是一项竞技性极强的运动,两队选手场上比拼的激烈比起羽毛球、乒乓球也是自有光彩。

(二)娱乐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着极为强烈的娱乐性,比如各民族的舞蹈,有很多都是起源于各族先民在劳作后的娱悦神明和愉悦自身,所以现今仍保留着强烈的娱乐性。少数民族的舞蹈类项目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别且有着相当之大的运动量,是娱乐与健身合二为一的好项目。而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带有竞技性又觉有娱乐性。

(三)观赏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观赏性其实是娱乐性的延伸和升华,观赏性是在娱悦自身的基础上又愉悦他人,给他人带来视觉享受就具有了观赏性。不论是对抗类体育项目的激烈与精彩,还是舞蹈类项目的动人与优美,都是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的。最具有观赏性的应当属于技巧类项目了。如武术,我国现有的高校武术教学多以观赏性为主,比赛也是以打分制,这给了本来就讲求形神兼备的传统武术给好的空间展示它的观赏性。

(四)传承性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难以替代文化传承性。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族先民们在劳动以及宗教活动中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又经过历史的淘洗才流传至今。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延续,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镌刻着本民族的文化基因,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这巨大的传承性。

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它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更具多样性也更具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有趣味性也更具娱乐性还有观赏性再加之以竞技性是具有全面优势的体育项目,在学生间推广更易被接受,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能传承文化,一举两得。第二点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极强的民族独特性,高校体育教学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更有民族性和独特性。各地区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学校所在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推进该项目的延续发展,更能对该项目进行更好的研究。从而在侧面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学,又是一举两得的。最后一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基因链条,在高校大力展开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总而言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3

1茶文化

茶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华夏文化一样,它有其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作为一种比较稀罕的植物存在,被少数人发现。神农尝百草中提到茶作为一种药材存在,是极其珍贵的。直到魏晋时期,茶才作为一种饮品出现,但在当时,茶只是士大夫们体现身份中的一种象征。茶只是一些文人雅士的饮品,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喝茶的条件。到了唐宋时期,茶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茶饮的普及,采茶戏采茶舞蹈等开始出现。而明清时期则是茶业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茶园茶室在这时期出现。对外茶叶贸易也是非常频繁,有一度甚至造成了贸易顺差。也是由于茶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沉淀,这才导致现在的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现在茶诗,茶室,茶艺表演等等在我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2高校体育的特点

2.1综合性

高校体育有其自己的特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像专门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学校,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一般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专科学校往往以培养学生一种竞技体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于体育这样一个课程也不是抱着好玩或者娱乐的心去对待的,相反,他们把体育当成了任务和以后生活经济的来源。而高校体育目的性没有专业体校那么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自我。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2.2人文性

高校体育第二大特点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人文性,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的人文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锻炼和运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魄,娱乐课余生活等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大多是符合学生期望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有些高校甚至还咨询学生的意见,咨询他们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增加。另外,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学生自己挑选的,大部分学生也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及喜欢的老师。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增强了其自身的魅力。最后,教学方式的人文性。大部分高校其体育教学方式富有人文气息。体育教学方式活泼有趣,以室外教学为主,内容精彩纷呈。老师和学生经常互动,手把手教学。考试方式也主要以室外教学内容为主。考试内容比较多样化,难度却不大。这样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课程,从而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2.3娱乐性

高校体育第三大特点就是富有娱乐性。首先,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次,其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大多数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爱好来定,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是一门让学生和老师都放松的课程。很少有听到高校学生因为体育考试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尊重学生意见,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喜爱的项目为主。

3茶文化与高校体育的共通性

3.1富有娱乐性

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本身具有娱乐性。从其形成的历史渊源来看,不管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饮茶聚会,还是明清时期的走入寻常百姓家。饮茶都是一项富有娱乐性质的饮食习惯。是在正常生活之余的一种作料,让生活更加富有色彩。而后出现的茶室,茶诗以及茶艺表演更加富有娱乐性质,其出现的本质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设置本身也含有很强的娱乐性质,对学生的考核也比其他课程更加松懈,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愿意上的课就是大学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课程有其共通性,其一就是两者都富有娱乐性。

3.2有利于陶冶情操

茶文化作为一种可追溯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也是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陶冶情操的功效。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具有舒缓人压力的功效,容易让人放松和释放压力。再者,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也让生活过得更加完美。茶诗的制作本是文人热爱的一个项目,更加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个有利通道,是情操的一大表现。现代茶艺表演,结合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富有艺术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多多欣赏这样的艺术表演对于人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高校体育同样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一方面,运动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体魄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让人心情愉悦。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感悟更多的人生,养成更多好的习惯。比如团队合作,积极拼搏等等。这些性格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认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的共通之二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3.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

茶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让人更加放松和释放。能够从精神上提升人的素质,让人的精神层次再上一个台阶。其次,茶诗的制作也能让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不管是从文化还是语言功底的角度。再次,茶艺表演的欣赏也是展现人素质的一个体现。懂茶艺的人才看得懂茶艺表演,而其中的境界和玄妙之处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的。高校体育项目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一方面,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比如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和奋力拼搏等等品质。这些品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用处。因此,本文认为高校体育与茶文化的第三大共通性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4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4.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一大作用就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现阶段,体育教学越来越多样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多变。有的体育老师在传授体育项目的同时,还教学生一些体育外的东西。比如体育精神的讲解,中国文化的讲解和分析等等。茶文化的加入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茶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新时代青年的帮助和热爱。在高校中推广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茶文化的普及,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丰富体育生活,也有利于弘扬茶文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表现。

4.2完善体育教育的理念

茶文化提倡清新淡雅,争即不争,不争即争这样的境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也能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体育教学理念的缺失。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追求短平快,要快速见效等等,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有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放松。茶文化的融入,使得高校体育需要完善其教学理念。在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对于文化的培养不可以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期望。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学生的,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茶文化也是这样的一个理念。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

4.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能够抵抗更多的疾病。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例如,在团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努力为集体贡献自我的意识,同时还能够养成团结协作,小组配合的好习惯。在单项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奋发向上以及积极拼搏的精神。这和茶文化是相通的。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良的品质。比如可以让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不骄不躁,顺应规律和自然等等美好的品质。

4.4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茶文化的融入高校体育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听课,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和兴趣。以前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在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后,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枯燥的体育教学配上生动活泼的茶文化讲解,可以缓解学生枯燥的心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项目,更加对体育教学感兴趣。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有很多的共通性,比如富有娱乐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理念以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本文想通过分析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来进一步展望茶文化在高校体育应用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2]张文波.探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体用品与科技,2014(18):123-123.

[3]史文清,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87-89.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4

        一、引言

        形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身体姿态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内容包括:仪表、谈吐、举止、服饰、行为、形态等方面,用优美的体姿表达礼仪,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细节。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有时候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职场的成败。目前高校已经普及了形体课程,但开设形体礼仪课程的高校很少。各高校应加强形体礼仪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场形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形象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形体礼仪教育的认识

        面对现代社会呈现的多元化和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形体礼仪也在高速的全面推进,并已进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体现在高校中的客运管理、酒店管理、空乘、护理、旅游等服务性、管理性专业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形体礼仪训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要拥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其次,要让学生既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意志坚强,善于自我克制做到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形体礼仪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加以示范,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形体礼仪知识的

        感性认知。实践证明,形体礼仪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形体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形体礼仪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放眼世界、立足未来,我们只有做到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创新,形体礼仪的教学才能形成特色,高校的形体礼仪课才会结出更为美丽的硕果。

       四、形体礼仪课的意义及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形体训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是以培养良好站姿、走姿,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表现力为目的的身体素质训练。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首先它的上课环境很美,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其次,它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形体训练是以舞蹈和体操动作为素材的身体形态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审美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主动积极,善解人意,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形体训练能让学生感受这项运动的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在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五、结语

        形体礼仪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顺利适应社会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礼仪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一点点的学会了自信、尊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在碰到困难、失败、痛苦和矛盾时,能正确自如的运用礼仪的交往方法解决问题,且随着困苦和矛盾的不断解决,学生有了成功的成就感,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育林.健与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5

1.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教师形象艺术设计方面的资料,由于专门的书籍资料非常少,所以主要通过网络收集了关于教师形象艺术设计的信息、视频和姊妹学科的相关资料。

1.2观课分析法

通过听、看课,主要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课程的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专家访谈法专门访问权威形象艺术设计人士和资深教师,针对高校对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和审美的要求进行访谈讨论,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并在访问记录的基础上总结整理。

2研究内容

2.1高校体育教师形象的重要性

2.1.1形象艺术设计对教师的作用这里的形象艺术设计是要对教师角色定位、分析、设计,运用美学、美发、美容、化妆、服饰、礼仪等手段塑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形象,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形象,升华精神境界。形象设计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如识别、归类、吸引等作用。形象传递出的信息是非常广而丰富的,最直观的是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是知识层次、家庭出身、价值观念等。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构成元素在清楚地为教师下着定义:这位教师是否热爱他的职业?是否平易近人?生活习惯好不好?对学生来说是否是可以学习参考的对象……同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大多情况下也会根据对教师印象而将其加以归类,再对这个人加以推论并做出判断。良好的形象总会给人愉悦的感受,内外兼修的形象更够帮助教师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积极人格的建立,达到美育的目的。2.1.2体育教师形象设计的意义体育课的教学是一种健与美有机结合的教学,健与美同等重要,在体育教学的美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依靠讲解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身体运动做示范,而依赖教师的形象示范这一点正是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大区别,所以说体育教师的形象至关重要。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通过大量的形象动作向学生讲解、示范和传递运动的美、身体的美、体育的美、人文的美等,这与其他一些学科单调、枯燥的室内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如何设计并发挥积极作用

2.2.1外在的积极作用明确体育教师进行形象塑造的目的,从外在形象入手,进行色彩分析,根据皮肤色、毛发色、瞳孔色等身体色特征测试出最合适的服饰用色范围,包括色彩的明度、纯度、冷暖以及不同色彩在人物身上的面积比。并结合年龄、课程的场合需求、体态特征等,测试出最合适的配色方案。根据五官、神态以及个人服饰风格诊断辅助工具及身材特征,判断与体型,气质,最具有共性的、最适合从头到脚的装扮方式。其中包括人物的服装款式、质地、图案、鞋帽款式。试想如果一个体育教师穿着西装、皮鞋来上课,或是穿着皮衣、高跟鞋,那么学生们一看到这种形象,就对这位老师产生质疑,对这节体育课也就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外在形象最直观、很重要,针对脸型与发型的分析以及饰品、鞋包等综合诊断,帮助人物树立鲜明的个人形象与和谐的着装品位,可以弥补缺陷、美化包装、提升气质,甚至是改头换面。以女性青年教师的形象设计为例: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其形象一定要是端庄、得体的,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选择比较干净的妆容、利落的发型、较整洁、运动风的服装和配饰。其次,作为一名女性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符合其性别、年龄、身体条件、性格、和审美等,展现其女性魅力的优势,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受的同时,注重个人特色的展现,可从适合的且个人喜欢的颜色、款式、图案入手,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从青年女教师的角度考虑,形象上还应更富有年轻朝气,可以选择自然妆、清新的发型等,再配合平时的教姿教态,让同学们觉得这位老师很有亲和力,这样从外在形象的设计,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一开始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方便在教学中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2.2.2内在的熏陶影响形象的内在构成包括性格、修养、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爱好等。从内在培养体育教师注重形象的意识,学会如何打造良好的日常形象和职业形象,并养成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形象是无声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对形象暗示有着较强的敏感度,如果接收到的视、听信息是不美的、粗鄙的、丑陋的,那么学生会产生反感、不愉悦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不靠近、不接纳,而采取回避和抵触的态度。相反,如果面对的是美好的、端正的,学生们会自然地产生喜欢、羡慕、愉快的情绪,体现在行为上则会主动接近、模仿、学习,所以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都应注意自己的形象的美,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美的熏陶和启迪,使学生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好基础。体育教师应该培养注重形象的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从内在到外在最直观体现就是教师的仪态教姿“仪态属于人的行为美学范畴。它既依赖于人的内在气质的支撑,同时又取决于个人是否接受过规范和严格的体态训练。”仪态的美丑,往往还是鉴别一个人的高雅还是粗俗、是严谨还是轻浮的标准之一。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小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大到整体风格和气场,良好的仪态教姿会加强教学效果,达到美育的目的。首先,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在表情的互动、交流中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其次,得体、规范的体育课常用手势动作和口令同时运用,做到动作、语言和口令的统一,能够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再者,除了此类通用的仪态和教姿之外,体育教师的形象还应该结合具体的专业来设计。以瑜伽专业教师为例,在进行教师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瑜伽专业的特点,结合瑜伽的体形塑造心灵修炼和现代形象色彩搭配综合打造内外双修的形象,需遵照潜能瑜伽自知,自律,自我臣服三大支点,从道德,知识,心智模式,形体外貌,口才演讲等核心内容综合塑造。教师对仪态教姿规范不仅会对学生和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反作用这教师本身,良好的形象使人自信自重,能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长期习惯性地塑造、维持良好形象的意识和行动的积累下,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和文化内涵,进而由内而外地提升气质,产生更强的气场。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借助于科技表现出来,使艺术融于科技。这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媒体为基础,将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汇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盛行,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学科,是一种动态艺术,包括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其更多的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高校教育、网络媒体、产品展示、游戏动画、舞台设计等方面。在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较晚,但成长迅速,使得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而且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将数字电影、数字绘画、动画、数码影像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强化了美学设计,注重美化画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给学生带来了美得享受和美的教育,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更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变高等,这足以显示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这些表现形式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艺术会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领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将课程内容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器官,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各项心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利用就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板书整理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创新意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在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利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1.3教学媒体数字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扩展的内容很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多为板书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游戏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数字媒体会把常规的媒体数字化,电视、报纸、期刊等这些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都会变成数字电视、数字报刊,这些数字媒体使得教学变得很便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源获取方便,费用低廉。

1.4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交互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遵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而应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板书与枯燥的讲解,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变为辅助者,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是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上课发言来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则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数字媒体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绘画技法很难用语言形容,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绘画,就解决了课堂演示覆盖的全面性,和与学生互动的交互性。

1.5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板书都是以文字为主、个别学科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就会使授课过程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图片,可以利用数字短片的播放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

2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多种媒体元素构成,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元素的美学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强数字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文将在三个方面阐述美学理论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应用。

2.1文字美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文字除了有表达意思的用途之外还要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文字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黑体的醒目、稳重;宋体的端庄秀丽等,使用字体应根据授课内容来定,避免过于杂乱。第二、文字风格要统一。同一层次的标题、正文、备注,应用同一大小、同一字体、同一颜色的文字来表示。第三、文字的内容要简明。文字的使用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

2.2色彩美

色彩的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上尤为重要,它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色彩可以强调重点,提示区别,增强注意力等,色彩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用。前景色和背景色要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强烈的画面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第二、颜色的使用要适度。颜色的使用上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颜色会使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看不到重点。第三、颜色的色调要统一。整体颜色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背景色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颜色要和谐统一。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7

在民族传统文化当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历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同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丰富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状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稳定性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活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中开展,并且有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但大多以武术等项目为主。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并且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男生和女生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往往采取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方法,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单独安排。高校男女学生在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根据男女学生不同的特点,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男生通常对具有对抗性、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较为喜欢,而女生往往愿意参与激烈程度相对不高的运动项目。

六、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高校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而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8

自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全面商用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9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广东调研期间,指示“要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加大对互联网、手机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强调了高度重视以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应用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环境治理工作对于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2009年12月15日,李长春在出席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时,发表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强调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在正式官方场合强调以手机等新载体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无疑,3G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高校的育人环境产生了新变化,对高校的育人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主动适应新情况,及时掌握高校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中的新变化,借助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勇于应战有害思想,自觉占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阵地的制高点;同时要善于利用3G技术进步提供的新的载体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工作体制和机制、工作模式与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得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环境同步发展。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使然。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它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不断拥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在3G背景下,新媒体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手机媒体。

(一)手机媒体的概念

麦克卢汉曾预言:“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是把人给“淹没”了的。而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在时空中的无缝链接,让人感觉到拥有控制媒体的能力,手机媒体不是和人分离的,也不是人的主宰者,而是“人的延伸”。手机媒体是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建的媒体。传媒理论学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数字时代的特征,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那么,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我们则期待与之类似的表现个人选择的载体。只不过将来载体的用法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也不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媒体将是互联网出现后,新媒体克服原有媒体的不足,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

由于是新生事物,关于手机媒体的概念,到目前来说还没有定论,概念尚比较模糊。经查阅文献,我认为,从狭义上来看,“手机媒体”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从广义上来看,“手机媒体”是所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负载、传播信息符号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递、传播机构或组织的总称。简言之,手机媒体是一种以移动终端(手机)为媒介,以通讯网络为基础、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为主要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是通过手机进行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

手机媒体目前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阅读、手机即时通讯、手机微博客等。

(二)手机媒体的特征

1.便携性

手机媒体几乎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信息传递。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信息,于是,人就从机器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

2.分众性

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都逃不开“同质化传播”的路径,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个人需求的差异化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于个性信息内容产品的需求。手机媒体的硬件终端同用户一对一进行绑定,使得小众传播、信息订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信息传播也会更加人性化、个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就是一种分众媒体,分众是说一部手机对应一个人,直接面向每个受众,手机媒体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

3.个性化

手机是与生俱来就是一种个人化的信息交流产物,在这一点上它与电脑网络有着巨大的区别。同时,由于接发手机传递信息容易操作,因此,信息接收者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及时方便地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让手机媒体真正成为“自己的媒体”。甚至可以说,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不用领取职业资格的信息传播者。

4.受众的广普性

根据国家工信部2010年2月3日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手机用户人数达到7.47亿人,根据国际著名调研公司iSuppli的预测,到2014年底,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达到11亿人,而3G手机用户的数量也将达到2.3亿人。可见,手机的普及性要远高于个人电脑的普及性,这就使得手机媒体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同时,由于手机的使用门槛低,使用者众多,服务应用丰富,因而其传播成本也相对于其他媒介形式更加低廉。

5.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其他媒体本身不具有强制性,都需要读者主动去获得信息,而一个拥有手机的人不可能总不开手机或者总不随身携带,因此手机可以通过短信息等形式将信息强制性地传播给受众。同时,由于短信息本身简单明了,以及手机屏幕小造成的信息阅读焦点集中,使得用户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地接受了强制性的信息。

6.内容和形式的多媒体融合性

一方面,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例如,当手机与电视相结合,就产生了“手机电视”,当手机与互联网相结合,就产生了“手机上网”。同时,手机还可以配合其他媒体进行互动,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新局面。手机媒体是一种整合之前一切媒体形式的“新兴复合多媒体”。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传播方式也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一对一和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张相对复杂的传播网。①

可以说,手机媒体不仅集以往四大媒体优势特征于一身,而且是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比四大媒体更精准的个众化传播媒体,它相对于其他媒体更能影响到目标受众,传播更有效。

二、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行性

目前,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提出新的课题与要求。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18至25岁的高校学生已经构成了手机媒体用户的主体,高校成为了中国手机媒体应用的前沿。在3G浪潮的推动下,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手机媒体应用日益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手机媒体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在这种背景下,手机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运而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要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这种媒介形式就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必须能够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二是必须能够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双向互动。手机媒体不仅具备这种特征,而且其自身特性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一,手机媒体具有信息丰富性及形式多样性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手机媒体能够承载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手机媒体作为载体可以承载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

第二,手机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和细致的分众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教育主体或教育客体单方面的活动过程,而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主要的因素,缺少了任何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而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可以使教育主客体通过手机媒体的交流产生互动。

第三,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广普性和信息传播的强制性,既提高了手机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信息传递效率,又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既便于教育主体掌控,又易于教育客体接受,因而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手机媒体有能力成为3G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色载体。

三、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重要意义

(一)手机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研究手机媒体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理论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理论,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手机媒体应用的重要地方,是手机媒体得到大力推广和快速发展的地方,也是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使用手机媒体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手机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面的影响,也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式方法。正确认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规律,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应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又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高校中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有许多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他们善于运用原有的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运行的实践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看法,进而丰富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2.研究手机媒体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手机媒体在高校迅速发展,它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推动意义。对高校学生而言,手机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极其复杂,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我们通过研究手机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规律,加强学生对手机媒体的重视和利用,可以有效地强化手机媒体对高校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手机媒体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运行规律,对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便携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而言,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等特点,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进而改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手机媒体能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虽然也指出要发挥高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高校学生更多地居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手机媒体的应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角色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1.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观念发生转化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倾向于认为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主导作用。而手机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首先,手机媒体强调信息传播的分众性,每个手机号码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实体的人,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已经不再是抽象的某一群体了,而是活生生的个体,这势必要求教育功能的开展和教育信息的传播更有针对性,更加人性化。同时,手机媒体提升了每个高校学生的话语权,这就使得原本的沟通模式由“一对多”瞬间转变为了“多对一”,使得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得到极大的削弱。其次,手机媒体拥有便携性的特点,通过手机媒体,高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理论灌输者和信息垄断者存在的现实基础。最后,手机媒体信息的多元与不确定导致高校学生的无所适从性,又迫切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为高校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条件,帮助他们汲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养分,指导他们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资源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获得新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帮助高校学生再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绩效的评估者、解决问题的咨询者和引导者。

2.促进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观念发生转化

教育客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广泛应用中,教育客体是一支日益强大起来的队伍,他们的特点与以往明显不同。高校学生比较年轻,对新的信息充满求知欲,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这些青年人同传统的受教育者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手机媒体中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就自己的疑问进行主动的检索查询和寻找答案,是积极的自我教育者;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通过手机媒体更加经常性地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喜欢交流信息、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来影响其他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可以被说成“业余”或“兼职”教育者。这样一来,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动性,甚至具有主体性。高校学生不仅可以主动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评论员或反馈者。这种参与性和交互性拉近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双方沟通地位的平等,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充满了互动性和融合性。

(三)手机媒体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手机载体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枯燥,高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面对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信息传播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对新一代高校学生很难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红色网站”也陷入尴尬的困境。手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已显露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1.手机载体的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教育手段

手机媒体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以往所有媒体功能的“全媒体”,能够整合并发展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教育手段。例如,QQ群、博客等都是网络载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育手段,而随着手机媒体的介入,通过手机连接移动互联网,以往只能在家中或办公室中实现的教育手段现在已经可以无处不在,例如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微博客等手机媒体应用方式都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2.手机载体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些新的教育手段

以手机媒体为载体,可以设计制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内容的手机报、手机广播或手机电视,将其发送给每个教育客体;可以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短信平台打造“校园手机教育平台”,将各式各样的教育信息发送给教育客体;可以依托移动通信网络打造教育主体的“校园手机办公平台”,提高教育者办公的效率。例如我所在的山东大学2009年就和济南联通共建了“山东大学校内手机网”,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山东大学党委组织部也于2010年元旦推出了“山东大学党建手机报”,使手机媒体成为了高校党建工作的载体。手机媒体提供的新的教育手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手机媒体能够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平面传媒、广播、电视、电脑等,由于自身实体的限制,既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共享,又不可能被需求者随时随地使用,而手机媒体不仅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实现与网络的交互,随时随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每部手机都是一个便携的存储体,可以将用户认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储存,随身携带。这不仅便于用户个人的使用,而且可以通过手机传播进而极大地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响面。另一方面,尽管思想政治的网络载体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载体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及时、互动性强等优势,但是由于实体网线或无线路由等的羁绊,不可能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远距离的随时随地运用,而手机媒体具有独特的便携性,只要有手机信号覆盖的地方,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2008年12月),2009-2-1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4.

[2][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夏晓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9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例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对中国思想界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师生的素质,还关系着高校如何办学、怎样教学、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问题。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工作尤为重要。

一、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高校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新形势下引领了社会思潮,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了创造活力,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只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建设,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

(二)是高校提升形象、塑造精神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其内容涵盖高校政治、文化、教学、生活等多个方面,为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高校只有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聚气凝人,才能稳固思想基础,深化文化品位,才能突出学术主导,积极进取的高校精神。

(三)是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体育人才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才能完成。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素质,有较强的理想信念、政治意识,经得住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重担的考验,帮助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使其健康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二、是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加深入、集中、丰富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是提高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根本方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高校大学生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如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扭曲。因此,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政治上迅速的成熟起来。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教育,是增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根本举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高校大学生面对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信仰上迷失方向,在“三观”上发生偏差。因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国情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还可以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承担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教育,是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规范。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最高层次的概括和总结形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它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荣辱,坚决反对和抵制大学生容易受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三、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在高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多种方式方法的延伸和具体化。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实理论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其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还要通过专题或案例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增强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正面教育、正面灌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实践平台。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正确思想、先进理论和高尚道德认知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东西,激发潜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对于大学生凝聚正能量,激发战斗力,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式教育,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综上所述,突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所以,在高校中要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习的高潮,以此为契机,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