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4 16:14:58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1

一、音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主体价值歪曲,学生参与度不高。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主体价值歪曲现象普遍。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部分学校依然是以音乐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教案展开,不允许任何违背“备课本”教学计划情况出现。过分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夸大教师主观价值,教师神化、权威化现象严重,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如部分教师在音乐作品欣赏课的教学课堂上,谈及对该作品的理解,教师备课时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答案,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堂里,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与教师“意见”吻合,就会得到表扬;相反,一旦学生观点与教师“意见”相左,就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种课堂教学的危害是极大的,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答案“标准化”、“唯一化”,遏制学生想象力和思考力发展,教学内容理解单一肤浅。

2.部分教师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许多中学教师过度追求升学率,在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关注较多,往往未能将音乐欣赏课放在相应位置,对音乐欣赏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欣赏,为了应对考试,压缩欣赏课课时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取消音乐欣赏环节,未能发挥音乐课程学习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意识的作用。

二、互动合作教学,提升课堂实效

1.转变教学主体,加强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未来的初中音乐课堂,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乐园。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能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与过去音乐环境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音乐课不再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唯一场所,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无时无刻不在输出音乐。通过日常生活音乐的积累,初中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音乐喜好和修养。音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自身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兴趣及审美情趣形成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巧妙创设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见解。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音乐做适当延伸,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如在教《青春舞曲》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分别对该乐曲故事背景、内容情节和欣赏做好基本了解,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选出部分小组代表按照课程设计对该乐曲进行分析,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学生代表在台上提问时,教师也参与回答,将台下学生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最后对乐曲欣赏作出总结和升华,并对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师生之间通过互动,加深了学生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2.有效互助合作,营造教学氛围。鉴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营造出“时时有音乐、处处有音乐”的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协作欣赏音乐之美。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制作音乐小报、音乐明信片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另一种角度理解音乐;充分利用校广播台的作用,播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且富有欣赏价值的音乐作品,并对作品加以解析,在宽松的环境中达到音乐教育与欣赏的目的。

初中生多处于13―15岁,这一年龄段学生群体活泼好动,记忆力与模仿力都极强,对音乐学习充满了热情;音乐教师作为活跃在教育事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因子,音乐理论素养较高,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加强师生合作,取长补短,将学生的青春活力与教师的知识理论紧密联系起来,体现音乐教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应积极向音乐教师推荐教学素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好音乐、好作品介绍给老师,丰富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时代特色;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外音乐生活的引导,通过建设班级群的方式实现现代化管理,为师生互动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班级群和朋友圈中分享音乐,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3.重视欣赏环节,培养审美意识。音乐本身是一门高雅艺术,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具有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教育意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欣赏环节,通过倾听音乐,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透过作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作者创设的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情绪,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听音乐上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过多时间听音乐而耽误学习的做法偏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其他学科学习。重视欣赏环节,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可通过观看音乐纪录片、专题片,写鉴赏小品文等方式将音乐欣赏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工作在教育事业一线的部分教师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纵观我国整体基础教育,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全面普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模式单一、传统、封闭,存在明显问题。初中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模式上也亟待改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转变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教学、合作教学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2

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结合自身的条件,营造出音乐艺术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建立情感体验的观念,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音乐教室创造了音乐教学基地、展现了多个著名音乐家的图像和信息,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影响着学生;第二,依据校园课间循环播放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提供优美德育音乐资源,在课前时间展示,从而拓展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提升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教师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学生是教师提出问题和知识的接受者,但是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是依据“灌输式”教学方案,这样会影响实际教学工作质量。由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案,依据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形式展现音乐艺术独特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项工作:(1)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2)依据媒体技术创造优质的情感教学场景;(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流行歌曲。实际案例证明,情感的表现不只在古典音乐中,在流行音乐中情感也非常丰富,流行音乐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在音乐情感中自主展现和理解。例如,教师在上课之前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播放几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如《十七岁的雨季》《同桌的你》《中国话》《水手》《稻香》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流行歌曲,有助于教师进行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三、支持学生创造,完善情感体验

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证明,提升学生音乐欣赏水平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是一种思维学习,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等,这些情感的终点就是人们的内心,而想象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塞?约翰生提出:“理智像太阳,它的光是恒久的、不变的、持续的;而想象,则像发光的流星,不过是稍瞬即逝的闪耀,其活动无规律,其方向亦不固定。”由此可见,在实际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指导学生发现和明确音乐教学中的魅力,支持学生更多地去创造,不断地去想象和整理活动,以此提升情感体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梁祝”这一曲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次欣赏过程之前明确梁祝故事的情节,并且依据学生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想象当时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故事中最为经典的两位主人公分别化蝶而去的场景,就是学生蕴含情感最为丰富的时期。还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法国圣桑创造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动物狂欢的场景,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动物们在狂欢节的形态有效地描绘在自己的脑海中,理解歌曲中动物的心态和情感。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3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4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设备的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征,可全方面地拓开人的视野、开发人的大脑熟悉功能、发展人的形象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此外,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弥补我国大多数初中学校的音乐类书籍、音像资料非常匮乏这一缺陷。这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向广大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协助中学音乐欣赏教育更好地达到教育宗旨、教育理念的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个高科技资源以及它的辅助工具,让它为我们的音乐欣赏教育服务。

2.信息技术满足了音乐教学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随处可听,欣赏音乐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音乐作为艺术作品,也有高低良莠之分,由于中学生自身的年龄、心理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转化。优化中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变教师外部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内在感悟渗透式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直觉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方面发展。

3.信息技术符合了音乐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从素质教育工作的角度讲,教育的核心是全面强化人,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个人多方面的素质。提倡素质教育,就要求在紧紧依靠学科特色的基础上,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能够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启迪学生去想象音乐和创造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创设情境策略指的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材料单元,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案例、课件等,组织成多媒体技术下的模拟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完全能够为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声形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情境。在多媒体的情境下,学生可以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大脑想,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并缩短音乐作品欣赏的时空距离,使音乐欣赏的过程更加直观化,以便更直接地走进音乐作品当中,推动学生接触作品――了解作品――体会作品――情感升华的审美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以视频、音频技术为工具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还要求在教学中要大量地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学习热情。这种课堂活动的组织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其中运用最多的载体是视频、音频技术。例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运用视频剪辑和音频剪辑的技术手段,自己操作计算机来处理音乐,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用音频资料配上图片和文字等视频资料,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在创作过程当中获得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5

一、主要工作目标

认真制订体音美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学期教学进度,课时计划等。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认真备好课,上好每堂体育课。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逐步加以完善。认真上好“操,课,活动”,做到保质保量,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继续抓好学校运动队的业余训练。组织好全校各项比赛等。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全组配合高杨老师做好初三年级体育测试工作。

二、教研工作具体措施

1、组内采用参与式、互动式、进行教学设计、案例的研讨。

2、加强体育组的教育教学研讨。以课程标准为主体,结合学校的情况,学生的特点,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课的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3、坚持教研组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相互切磋,相互帮助,通过努力和不断完善,以促进全组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学校体育常规工作

1、加强广播操的队列队形训练,纠正广播操的错误动作及规范动作教学,提高广播操的质量。各教师主动协助班主任老师组织落实好各班级的广播操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互协调,不断提高我校广播操的做操水平。

2、根据各年级具体情况,从初一至高二年级举办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小型多样的竞赛。

3、全面提高广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初三年级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高工作,迎接中考体育加试;抓紧高三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并针对高三学生的特殊性,合理安排课堂内容,给予轻松的环境。

4、加强课堂常规管理,减少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四.搞好校业余运动队的训练工作。

1、篮球、田径、拳击训练队应加强训练,不断结和学生实际状况,改进训练方法,提升训练效果,争取在参加比赛是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2、本学期力争能够进行新的运动项目的开展。

音乐:

本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由于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较好,但大部分学生的功底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教学要求:

音乐欣赏教学应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

2、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性的音乐教具与学具,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

3、课堂欣赏教学与课外欣赏活动(音乐会、音乐欣赏讲座、教师推荐的音乐作品录音等)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欣赏教学对课外欣赏活动的指导作用。

教学措施: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1、强化管理,突出重点,抓住高考生命线

2、树立坚定的事业心,虚心好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平

3、加强教研教改,注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教学内容:

1、欣赏民歌、艺术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剧、舞剧音乐、器乐曲、室内乐、交响音乐等音乐作品。介绍有关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织体、曲式等及其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及其发展变化。

4、通过欣赏音乐,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功能及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要求

5、欣赏内容是中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作曲家及其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经典性原则。

6、欣赏曲目的选择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弘扬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考试考核制度

音乐欣赏课是考查学科。考查的方法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两类。平时考查可采用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期末考查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查的内容重点为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音乐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美术

为做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如下计划,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作为本学科重要的内容和目标。

一、教学目标:

1.创新精神培养目标

(1)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大胆,质询并提出个人见解。具有初步的独立构思、表现主题与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有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自己的特质并能自我评析的能力。

(2)初步具有在美术活动中进行富有新意的构思与设计,并运用新媒材、新手法进行造型表现的能力。

2.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掌握临摹、写生等基本造型技能和色彩、构图、透视等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图案、进行平面和立体设计、工艺制作等美术学习的必要技能。

(2)能初步将习得的美术知识及技能运用到社会生活实际之中,解决具体问题。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校本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二、教学措施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6

音乐欣赏作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其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心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学会在探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校园文化的音乐教学新方法,从而使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和音乐欣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一、音乐欣赏的概述

1.审美心理的重要性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必将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审美心理活动,比如感知能力、审美心理因素等,从而使欣赏者得到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审美体验。但由于审美心理因素的进入,使得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清楚了解审美心理与现实音乐欣赏教学的联系,从而证实审美心理是音乐欣赏的良好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也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在教学课堂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导致学生审美心理提升不够明显,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保障。此时教师应做好表率工作,在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欣赏审美能力的同时,了解审美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并带动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与学习。音乐教师对审美心理的研究,是推进音乐欣赏教学更好地发展的坚实后盾。

2.音乐教学的追求目标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音乐的形式过于单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这需要教师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带动学生,引领学生专注聆听,从而提升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变化来提升自身修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让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在聆听中陶冶情操,深入理解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已成为高职院校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灵魂得到升华与净化。

二、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

音乐欣赏审美心理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授课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音乐欣赏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音乐欣赏本身具有的净化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充分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下,可以使学生懂得寻找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提升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心理教学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在情感的交流中,能够独立自主地感受音乐、学习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乐器、舞蹈、歌唱等多种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体会与满足。

三、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施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欣赏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丰富课堂形式,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这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创建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可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感受与接受音乐。

教师要不断推陈出新,在以往教学案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运用到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教材是固定的,教师应灵活授课,一味地沿袭前人的课堂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活动方式,如节奏感练习、多声部和声练习等,既可以磨合学生间的默契程度,又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音乐欣赏教学在实行的过程中,从被忽视到被重视,走过许多弯路。随着现代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音乐欣赏教学也在不断进步,但由于起步过晚而处于劣势。欣赏课上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本身也无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定了音乐教学的失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号召教师寻找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思路,教师应当努力设计音乐欣赏课程教案,从更深层次探索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从而激励学生聆听音乐带来的美感。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7

关键词:多媒体 欣赏 运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是音乐课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欣赏就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作者从事音乐教育多年,经历了从传统音乐教育到现代音乐教育的过程,因此作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上好音乐欣赏课作一些尝试和探讨,欠妥之处还望同行指正。

一、音乐欣赏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对作品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欣赏。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培养音乐审美感知基础,包括培养审美感、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和音乐记忆力。(二)培养审美感情,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和音乐情感表现力度感情理解力。(三)音乐欣赏使学生有机会接能更多的优秀作品,扩大他们的音乐眼界,提高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区别。

多媒体是指包含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声音信息、触觉信息和嗅觉信息中两种或以上的复合信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管理、储存、交互和传播的技术和平台。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多媒体的运用使音乐知识变得简洁直观,音乐变得形象具体;(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突破时空、地域限制,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四)电脑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提高效率;(五)电脑多媒体的运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提高音乐课教学水平;(六)电脑多媒体运用,在增大了课堂的容量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学器材只有磁带录放机,很多时候老师只能靠嘴和乐器上课。只听“声音”进行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主要表现在:(一)形式单一;(二)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等。

而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课不再是以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因为信息技术现代化极大地扩展,利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经济、量大,资源宽广等正在为我们的音乐欣赏课程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

三、结合实际,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的探索。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只有一间多功能阶梯教室,其设备有幻灯机、电脑、音箱、投影仪等,当这些设施空闲时,我就利用它们进行教学,让自己的上课内容丰富一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用多媒体学习的好处。

1.我校音乐教材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充分把握教材,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上好音乐欣赏课程。

案例1:在《共青团员之歌》欣赏教学时,在导入环节,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影片片段,并在部队行军画面中配上《共青团员之歌》的音乐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欲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音画结合,效果较好。

案例2:在《动物狂欢节》的欣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如用动画制成各种动物,用mi制作各种动物音色, 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音乐、文字、画面、画外音等课件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让音乐课堂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提高了教学质量。

案例3:《牧歌》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教学中我利用电脑软件将有关图象如蒙古大草原、蓝天、白云及羊群等制成课件,在配上蒙古长调音乐,在导入时,先用多媒体影音让同学们感受蒙古的美丽风光和音乐,多媒体强大的立体音画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置身在蓝天百云的茫茫大草原上牧着羊群,进而会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2.结合本地音乐文化特色,自选乡土教材,运用多媒体上好民间音乐欣赏课。

我们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县有十一个少数民族,有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如花灯歌舞、高腔山、歌傩堂戏、唢呐音乐等等。

案例1: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每年春节各村寨都要组建花灯班子闹元宵,因此我就在春节期间用摄像机录下,用音视频软件编辑好,以备在民间音乐艺术欣赏课上教学用。

案例2:唢呐是表现百姓喜怒哀乐情绪,营造和渲染气氛的吹打乐器,唢呐高音如高飞百灵,高亢嘹亮:唢呐低音如鸾凤和鸣,园润清幽。唢呐音乐深受我县人民青睐,是继承和弘扬爱家爱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也是我民间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媒体上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欣赏课不要过分依耐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尺度,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要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处理。即何处运用多媒体,何时运用多媒体,让现代化的手段为实现最终教学目的服务。运用多媒体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准确定位,分清主次。

运用用多媒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产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需要,在运用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找准使用的最佳时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力量,提高音乐欣赏的审美能力。 结语:把现代化的教学实施用于课堂教学,丰富其教学手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需求,我们要遵循教学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在自身实际的情况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好音乐欣赏课。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8

一、体验,感受音乐

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音乐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人内心深处思想的自述,是一种感情的独白。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并在我们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所以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受的过程。是敞开心扉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情绪并与之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在正确感受的基础上才能加深理解。而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感受。如何体验、感受音乐呢?首先听教师介绍乐曲的作者和时代背景,感受音乐的时代性。教师通过对作者或创作背景的介绍,把学生带入到音所表现的情景之中。其次,聆听整首音乐,感受音乐形象的完整性。听前,出示标题、歌曲歌词,若无标题乐曲,教师根据欣赏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作适当的提示。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感受理解音乐

形象思维是音乐欣赏的重要思维方式,而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如在欣赏《大河之舞》时,第一遍初听时我请学生们听录音,学生们往往在听音乐时只是感性的去欣赏,再加上个体经历、理解力、欣赏水平层次的不同,不能真正理解这首作品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触动,只是浮在音乐的表面。《大河之舞》的音乐创作,以传统爱尔兰民族舞和踢踏舞为主轴,融合了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并吸取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的精髓,共同营造出一场气势如虹,剧力万钧的精彩舞作。在第二遍复听时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欣赏,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爱尔兰踢踏舞特色,还可以从舞者的肢体语言中,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内涵,拓宽欣赏者的想象空间。事实证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音乐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功能,立即生动、形象起来,这样在帮助欣赏者理解作品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欣赏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演唱主题旋律仿奏音乐主题

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在欣赏教学中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是一种重要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感受以理解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因此,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欣

赏《瑶族舞曲》时,我首先将《瑶族舞曲》的旋律出示在大屏幕上,请同学们唱熟并且加上简单的节奏,后来运用多媒体将不同版本的《瑶族舞曲》让学生们欣赏,同学们边听音乐一边模仿乐曲演唱乐曲,学生兴致很高,完全沉浸在乐曲的表现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相信这些学生将终身难忘该乐曲的旋律。

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师生互动

欣赏教学,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和适当的激励,这样既能维持学生上课的热情,又能提高学生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有很多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能使得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激情。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语言评价、表情评价、竞争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音乐。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9

我们平时所说“欣赏音乐”中的“欣赏”,其含义不单是人们常说音乐是供我们欣赏的,它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也不是单指的是“欣赏”这个词,而是指欣赏与鉴赏。“鉴赏”和“欣赏”虽只一字之差,其意义却大不相同。

鉴赏和欣赏的区别,要阐述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先从二者的定义出发,首先要明确何谓音乐欣赏与鉴赏。 音乐鉴赏:主要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主要通道。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欣赏: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如阅读分析乐谱和介绍有关背景材料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什么样的音乐都离不开“听”。当人们听到音乐的时候,首先就会去听这个音乐作品的大体风格,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是否接受它或者不再去听它。就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这个音乐作品的初步的欣赏。之后,当按自己的感觉决定再对这个音乐作品进行聆听时,这个欣赏的过程正式开始。而这时,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上以及情感的感官上来进行的。所以这个过程能够达到的效果仅仅是“好听”、“不错”,最多就是“我要学会唱”。而这种程度就是“浅海”程度。 在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鉴赏。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拿现在高中音乐教学来做个例子:现在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让学生在听觉中感知,在情感中体验,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并将其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进行音乐审美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在高中音乐课程中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课堂中的教与学。当学生进入教师设定好的音乐情景时,他就会对本节课的音乐课有所初步的认识(主题是什么,风格是什么等),这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对音乐的欣赏。之后,通过教师对教材、知识背景等讯息的传达,使学生在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后,再次聆听音乐,并让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的进行发言和探索,不论对错,教师先不发表意见,这就是对欣赏的进一步深化。最后,教师再将有依据的理论答案或方向告知学生,让学生分辨自己的不足在何处,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再次聆听作品,看是否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再对这个作品进行最后的有根据的评价。这就是让学生用鉴赏的眼光和耳朵去对待这个作品,也是对这个作品进行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做出否定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当前,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多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能够自己欣赏作品和鉴赏作品。老师在其中只不过起着引导作用。这样鉴赏的效果才能充分的体现。

“欣赏”与“鉴赏”,虽然二者都有“赏”的意思,但“欣赏”的意思是侧重于对音乐的领略与爱赏,而“鉴赏”则是侧重于鉴定音乐的风格与评价其艺术价值。无疑,“鉴赏”是“欣赏”的升华,鉴赏是高于欣赏的。

初中音乐欣赏课教案例10

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音乐欣赏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主动地感受,欣赏音乐也要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一堂欣赏课上不仅要有老师的形象生动地讲解,也要有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样音乐欣赏课堂才能丰富充实。引导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通过结合上述四方面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使学生和老师有很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