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9 16:56:25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1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于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但并没有对其作出强制要求。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取得了长足发展。2000年底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根据资产的本质,明确提出“资产减值”概念,并把资产减值明细表纳入会计报表体系中,作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在资产减值计提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其适用的企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人大常委会会议厅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会,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国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8号会计准则为《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主要规范了企业非流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内容。

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采用了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进行了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当企业资产的未来可收回金额或者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是与资产计价相关的,是对资产计价的一种调整。

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问题。企业在对非流动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后,若非流动资产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则确认资产减值,其金额等于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之差。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其历史成本。下面分析对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一、估计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基本方法

根据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的规定,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因此,要估计可收回金额。通常需要同时估计该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二、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

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通常反映的是非流动资产如果被出售或者处置时可以收回的净现金收入。其中,非流动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处置费用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资产处置的增量成本,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但是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等不包括在内。

企业在估计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首先。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非流动资产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的金额确定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这是估计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最佳方法,企业应当优先采用这一方法。

其次,在非流动资产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该非流动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按照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但是如果难以获得资产在估计日的买方出价的,企业可以以非流动资产最近的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基础,其前提是非流动资产的交易日和估计日之间。经济、市场环境等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最后,在既不存在非流动资产销售协议又不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根据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处置非流动资产时。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公平交易愿意提供的交易价格减去非流动资产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在实务中。该金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非流动资产最近的交易价格或结果进行估计。

如果企业按照上述要求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以该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三、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估计

非流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非流动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因此,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非流动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2、非流动资产的使用寿命;3、折现率。其中,非流动资产使用寿命的预计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等规定的使用寿命预计方法相同。

为了估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需要首先预计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为此,企业管理层应当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非流动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企业的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并将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建立在经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之上。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非流动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为实现非流动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和非流动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非流动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主要有传统法和期望现金流量法等。

为了实现非流动资产减值测试的目的,计算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所使用的折现率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该折现率是企业在购置或者投资非流动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企业在确定折现率时,应当首先以该非流动资产的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该非流动资产的利率无法从市场获得,可以使用替代利率估计。在估计替代利率时,可以根据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者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调整时,应当考虑与非流动资产预计现金流量有关的特定风险以及其他有关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企业在估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通常应当使用单一的折现率,但是,如果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未来不同时期间的风险差异或者利率的期间结构反应敏感的,企业应当在未来各

个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折现率。

在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基础上,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需将该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按照预计的折现率在预计期限内加以折现即可确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PV)=∑[第t年预计非流动资产未来现金流量(NCFt)÷(1+折现率R)t]

企业在对非流动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算了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后,如果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将非流动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

从以上我国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中可以看出:

1 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的确定体现出企业将资产视为一项风险投资决策。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在确定非流动资产减值金额中,非流动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确定。当非流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企业确定未来资产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因为企业继续持有该非流动资产在未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比现在若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所获得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金额更大,企业会继续持有或继续使用该非流动资产而不出售或处置它。所以,企业将非流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可收回金额。相反,如果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高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企业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作为非流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因为企业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获得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金额比继续持有该非流动资产在未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流入金额更大,企业会出售或处置该非流动资产并将获得的现金流量用于其他投资,所以,企业将非流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作为可收回金额。

2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体现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观,从理论上能够科学地代表资产的实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企业持有非流动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企业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变现,较好地反映了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考虑了资产的货币时间价值和面临的风险。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9日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涵义及特点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价值链管理思想被逐渐引入企业管理之中。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价值活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有序的联系的,这些有序联系的价值活动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涵盖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企业的资金流贯穿整个价值链,流动的资金在数量上最大化、在流速上保持顺畅是维系价值链的关键。

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链中的营运资金活动为对象,从价值链管理视角出发,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优化价值链,对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实时反映和控制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运用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资金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于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时间上对营运资金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反映与评价,强调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生成、披露和分析评价的实时性。在空间上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多维立体控制,企业的价值链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价值链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都是营运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使营运资金管理对象由以前的以营运资金收支为管理对象扩展到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管理对象,强调计量方式的多维性。

二、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传统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划分的局限性。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统称,营运资金管理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关注于资金收支,研究如何确定各种营运资金项目的最佳持有量,忽视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以及营运资金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对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甚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是集权式管理,主要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而实质上营运资金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贯穿价值链的各环节,如何优化价值链、协调各业务活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关系应成为研究重点。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划分。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主线,以营运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及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从价值链角度审视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首先,企业必须为生产投入必要的资金;其次,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不断消耗资金,在顾客价值实现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可划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其他的营运资金项目如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和短期借款等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称为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这种划分能够明确地反映营运资金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状况,为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是为价值创造事先需投入各类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的项目包括原材料、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采购活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可以节约成本、降低库存,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生产渠道营运资金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实际耗用的营运资金,货币资金被耗用并转移到产品当中,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项目体现为在产品、应付职工薪酬等;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得以实现,营运资金体现为产成品、应收账款、应交税费等项目。

三、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营运资金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价值链、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合理重组、进行资金流程再造来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可以实现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一)价值链优化。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能更有效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构,使企业采取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审视、梳理和整合,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作业进行外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生产的协调合作和库存可见性,会改善订单实现率,降低库存水平。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间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价值链联盟的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为价值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业务流程重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业务流程重组,传统的业务流程是按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常见的是直线职能型的结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按照“链”的特征进行再造,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链,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适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内部各层次的有效沟通,灵活性更强。业务流程重组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将企业内部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起来,共享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企业部门之间打破原有界限而更好地协作。通过业务流程重组,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价值增值。

(三)营运资金流程再造。伴随业务流程改造的是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加方便。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只集中于财务部门,忽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存在资金流动和资金信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价值链上战略联盟的信息共享,对上、下游市场的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减少不必要的营运资金占用,提高营运资金流通速度和效率,降低周转成本,实现增值最大化。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备的信息流,通过信息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库存成本。

建立适时管理系统(存货JIT系统),实行零库存管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缩短订货周期、降低与供应商之间联系成本,企业在购货时可选择延迟付款,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非增值作业,缩短产品完工时间,降低在产品库存,减少非增值营运资金的占用量、缩短其占用时间。健全应收账款体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内部建立协调机制,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等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从销售活动开始,应进行事前调查了解和事后追踪。首先调查了解客户的支付能力、经营状况等信息,充分掌握信息后决定交易与否,确定交易的赊销额度、期限结算方式以及信用政策等,事后对客户信息进行追踪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随时掌握客户信誉程度并进行风险规避。

主要参考文献: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3

一、引言

价值创造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现代价值管理理论的核心。由于企业价值的表现形式具有层次性,价值创造能力的衡量和评价相应地也需要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去考虑。一方面是从价值创造的最终结果看,重点在于考察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创造价值。反映价值创造结果的指标主要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EVA指标的缺陷是计算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对传统会计数据进行多项调整之后才能得出可用的数据,而这些调整复杂难懂容易出错的缺陷阻碍了EVA在价值增值评价中的广泛使用。另一方面是从价值创造的源泉来追溯,现金流量是最可靠有效的创造价值源泉,只有源源不断地创造现金流量才能够创造价值进而增加股东财富。反映价值源泉的指标是自由现金流量(Free Cash Flow,FCF),FCF是指扣除新增资本投资后公司核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反映公司在会计期间支付所有现金成本和费用后剩余的现金。因为只有FCF的增加才能说明企业价值创造的潜能。同样,FCF的确定本身就比较复杂,同样涉及对传统报表项目的众多调整和重构,实际应用中会有诸多不便。

为适应价值管理时代企业财务目标的变化,弥补在会计准则规范下的传统财务报表本身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求的现实,管理用财务报表应运而生。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产生为分析企业价值创造提供了便利,它是将传统财务报表的列报项目按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分类并经过调整之后形成的,从另一视角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能够满足价值创造能力评价需要。管理用财务报表的编制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完整方法和流程为指导,容易理解和运用,不同于单纯的为得到所需财务数据而进行的报表项目的复杂调整。本文正是利用管理用财务报表提供的便利,从EVA和FCF两个角度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充分发挥EVA和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高度契合,自由现金流量和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密切相关的优势。

二、从管理用财务报表识别企业价值信息

(一)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原理。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按业务性质可以划分为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产品经营属于企业实体运营层面的活动,资本经营属于金融活动,管理用财务报表就是基于这一基本理念,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重新构造和编排,形成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的管理用报表系统,具有以价值创造为主线,三张报表紧密联系的内在一致性优势,提高了报表的使用价值和分析价值。管理用财务报表的形式如表1-表3所示。

价值管理的实践需要把创造企业价值的产品经营活动和资本经营活动分开来考察,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中把资产区分为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与此相关联,在利润表中企业的损益也需要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管理用财务报表克服了传统财务报表在企业价值管理上的不足和局限性,使得报表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形成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的三张报表紧密关联的报告形式,有利于将关注的重点从利润转移到现金流量上,有利于对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和结果做出更加全面真实的分析。

(二)管理用财务报表的企业价值创造信息分析。

1.EVA视角。EVA是公司税后经营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的差额,是一个考虑了资本机会成本的经济利润概念。经济增加值为正,表明企业在考察期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增加了企业价值,为股东创造了财富;相反,若经济增加值为负,表明企业在考察期的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是毁损了企业价值。因此,EVA是一个增量的概念,同时是一个从最终结果来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指标。EVA的计算如下:

EVA=NOPLAT-IC×WACC=NOPLAT/IC-(IC×WACC)/IC=(ROIC-WACC)×IC (1)

其中,NOPLAT(Net Operating Profits Less Adjusted Taxes)为息前税后经营利润,NOPLAT=EBIT×(1-T);IC(Invested Capital)为投入资本;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OIC(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为投入资本收益率,ROIC=NOPLAT/IC。

公式(1)体现了EVA是企业投入资本所产生的全部收益扣除全部资本成本之后的余额,也就是净增加的企业价值。这里的ROIC衡量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并且去除了企业不同的融资决策和金融活动损益的影响,能更加清晰地反映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创造能力。而管理用财务报表正是将产品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分开列示的。

管理用利润表中的第14项税后经营净利润正是企业产品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收益;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中的第7项净经营资产指经营性资产减去经营性负债的差额,其来源是净负债和股东权益,反映的是企业的全部投入资本,因此将其转化为管理用财务报表项目,如公式(2)所示。

ROIC=税后经营净利润/投入资本=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2)

对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计算,我们稍作修正也将其转化为管理用财务报表项目,如公式(3)所示。

修正的WACC=净负债的资本成本×(净负债/净经营资产)+股东权益的资本成本×(股东权益/净经营资产) (3)

修正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净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剔除了本身无成本的经营负债,更加科学合理。

这样,EVA就变成了可以用管理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数据计算的指标,解决了原来EVA计算调整项目众多且无统一模式而带来的麻烦和困难。

2.FCF视角。以价值创造为目标、自由现金流为对象的现金流创值财务学的诞生,标志着以自由现金流管理为核心、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财务管理理念已受到广泛关注。自由现金流和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予以解析:从产业资本循环角度看,资本增值或价值创造来源于资本的不断高效循环和周转,而贯穿资本循环全过程并保障资本顺利周转的就是现金流或者自由现金流,因此自由现金流量代表企业的价值创造;从企业价值评估角度看,折现自由现金流量公司价值观是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价值评估理念,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多也就代表着企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价值创造之源泉。

自由现金流量是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第8项实体现金流量,即经营净利润扣除净经营资产的增加额之后剩余的部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满足了生产性再投资之后多余的部分,可以供企业自由支配,故称之为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为正,表明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满足投资需求之后还有剩余,那么企业就会将其分配至“净负债”或者权益下的相关项目;相反,若自由现金流量为负,表明企业的资金不足,需要增加净负债或权益。也就是说,企业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多其价值创造能力就越强,因为价值来源于现金流量,只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量才能保证企业价值不断提升。自由现金流量的计算在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中有明确列示,主要是利用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据得出的。分析管理用财务报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现金流量的形成路径、构成要素及其去向,进而分析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分析

EVA和FCF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创造,但影响这两个指标的驱动因素有明显差异还是表现为同源性?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一)EVA的驱动因素分析。将公式(2)、(3)代入公式(1)进一步化简:

EVA=[税后经营净利润/净经营资产-(净负债的资本成本×净负债/净经营资产+权益资本成本×股东权益/净经营资产)]×净经营资产=税后经营净利润-(净负债的资本成本×净负债+权益资本成本×股东权益)

根据EVA的计算公式,依托管理用财务报表,我们将EVA的驱动因素分解如图1所示。税后经营净利润、所投入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总成本是影响EVA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企业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主要依赖于高效率的经营活动,提高税后经营净利润、提高所投入的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同时控制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才能促使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图中所得到的价值驱动要素还可以进一步分解,分解的结果就是与管理用财务报表项目契合,例如税后经营净利润的驱动因素可以从管理用利润表中进一步分析,净负债和股东权益又能在管理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更详尽的信息。

(二)FCF的驱动因素分析。根据管理用现金流量表中自由现金流量的形成路径,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驱动因素。自由现金流量的驱动因素主要有税后经营净利润和经营资产净投资(本期新增加的经营资产),这两个要素的进一步分解就形成了一张完整的管理用现金流量表。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量主要依赖于高效率的经营活动,提高税后经营净利润、提高所投入的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控制经营资产的过度投资,才能使企业创造更多的自由现金流量。

(三)EVA和FCF的比较。从以上两个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解析模型可以看出,无论评价指标是以价值创造结果为导向的EVA还是以价值创造来源为主导的FCF,价值创造的初始驱动因素是相似的,关键因素都是税前经营利润、所得税税率。EVA的另一项驱动因素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而FCF的另一项驱动因素是经营资产净投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代表的是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右边的项目,经营资产代表的是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左边的项目,两者在数量上具有等量关系。所不同的是,EVA考虑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右边项目的资本成本,即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问题;而FCF关注管理用资产负债表左边项目的增减变动,即是否扩大投入或规模的问题。两者的经济实质是一致的,不管是EVA所考虑的资本成本,还是FCF所关注的投入规模,其实都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一种方式。

企业税后经营净利润扣除全部资产成本之后的余额视为企业价值的净增加,即EVA;税后经营净利润扣除本期新增加的经营资产后的余额即为FCF;前者扣除的是资本的成本,后者扣除的是资产的成本,而资产就是资本在企业内部的具体存在形式。也就是说,EVA和FCF在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是一致的,均可以从管理用财务报表中予以分析,也说明管理用财务报表用于管理的科学性。

EVA和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启示

由于EVA和FCF两个价值创造评价指标的驱动因素具有内在一致性,其中税后经营净利润是决定性因素,是价值创造的源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经营资产净投资分别是EVA和FCF的重要负面影响因素。因此,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共同努力。

一方面,提高经营效率,增加税后经营净利润。增加税后经营净利润要求企业必须增加税前经营利润,并有效使用纳税筹划策略降低税收负担。而提高税前经营利润,从管理用利润表中可以看出,就是要提高营业收入、增加营业外收支净额,将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资产价值损失降至最低程度。要实现这些,主要靠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营业收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支出。

另一方面,降低投入或成本。从资本的角度来讲,要求尽量降低所用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从资产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减少净经营资产的投资,包括经营性营运资本和经营性长期资产。具体方法是,减少经营性流动资产和经营性长期资产,增加经营性流动负债和经营性长期负债,也就是充分利用经营性负债而尽量减少资本投入,从而降低净投入资本。S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4

IFRS9的出台并非一蹴而就。IASB为此了6份征求意见稿、1份补充文件和1份讨论稿 ,共收到1000多封评论回函,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不过IASB始终忠实地执行了分三步走的策略―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套期保值会计。2009年11月IFRS9,将IAS39中关于确认的内容照单拿来,新增的只是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由IAS39的四分法变为两分法;2010年10月加入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主要解决企业自身信用恶化导致的金融负债利得问题,金融负债的分类和计量则与IAS39无异;2013年11月加入套期保值会计的内容,旨在改进企业特别是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活动的财务报告;2014年7月,加入金融资产减值的内容,将IAS39的“已发生损失模式”变为“预期损失模式”,同时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作出修正,增加一类公允价值变动进其他综合收益的债权性金融资产。至此,IFRS9尘埃落定,全面取代IAS39。

虽然IFRS9的生效日期是2018年1月1日(可以提前使用),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及早关注这一准则对金融工具计量所带来的变化,及其对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报表产生的影响,未雨绸缪从容应对。这是因为:一方面,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可能需要更早接轨新准则;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目前关于金融工具分类与计量的会计准则与IAS39基本相同)向IFRS9的趋同几无悬念。

下面我们就分别针对IFRS9的三块主要内容―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套期保值会计一探究竟。

二、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

IFRS9继承了IAS39关于金融负债的分类与计量原则,即金融负债仍分为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和按摊余成本计量两类。不过,对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当报告主体由于自身信用风险增加导致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下降时,IAS39将此利得确认于当期损益,于是企业自身信用质量的下降反而成就了企业利润的增加,即所谓“自身信用”(Own credit)问题。这个结果不但逆天而且费解。IFRS9开出应对之方,将报告主体自身信用风险变化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在2018年IFRS9生效之前,企业无需全盘转向IFRS9即可提前运用这一规定。

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与计量方面,IFRS9与IAS39有天壤之别。IAS39对金融资产的分类是规则导向的,没有就为何某一金融工具属于某一类别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依据,其所采用的四分法不仅复杂而且应用困难。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如图1所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包含衍生金融工具)和指定属于此类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均按摊余成本计量,只是后者强调持有到期的管理意图且有活跃市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上相当于“其他金融资产”,前三类放不进去的就归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复杂且弹性的分类系统之下,出现不同报告主体对相同金融工具按不同类别处理的情况固然不足为奇,即使纳入某类金融工具的项目具备不同特征似也无可厚非(比如,贷款和应收款类里同时包括源自报告主体的贷款、购买的贷款和CDO中的股权档)。这一方面可能使报表阅读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充足的空间,比如企业在对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初始分类时,可能更倾向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此一来,当公允价值下降时不至于立即影响利润,而需要做大利润时则可通过操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处置(出售时累计于权益的利得可通过再分类调整进入损益)时机来实现。

IAS39关于再分类问题的规定进一步增加了无所适从感和盈余管理空间。交易性金融资产一般不能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重新分类;但在特定环境下(比如金融危机)报告主体可将除初始确认时指定为第一类金融资产以外的其他非衍生金融资产从“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类转入“贷款和应收款”类;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IAS39规定若主体当年或前两年对重要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到期日前进行出售或重分类,则其他所有持有至到期投资都需重分类(所谓“感染条款”),当然也有若干例外情况,比如,因被投资企业信用状况恶化导致的投资出售,就不影响其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分类;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可以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IAS39貌似规定了很严格的再分类门槛,如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感染条款”,但是充斥其间的“特定环境”、“例外情况”、“可以”等词语,要么左右逢源要么语焉不详,企业相应作出趋避之择。比如,为了规避“感染条款”,企业较少选择将金融资产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又如,当公允价值持续下跌甚至出现计入当期损益的减值损失时,企业将可供出售债务工具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避免公允价值进一步下跌对损益的不利影响。复杂而缺乏内在逻辑的的金融资产分类,导致金融资产减值问题也异常复杂,这一点稍后再言。

针对IAS39的复杂与缺乏逻辑依据,IFRS9给出变革良方,对所有金融工具采取同一分类方法,废除了嵌入衍生工具与主合同金融工具的分离核算 ,围绕“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两条标准,确定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计量,如图2所示。

乍看之下,IFRS9与IAS39的分类结果差不多,也是摊余成本、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公允价值变动进入其他综合收益三种结果,但IAS39对如何分类含糊其辞,IFRS9则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如果合同现金流仅为本金和利息,且商业模式是收取合同现金流,在没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况下,就属于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果合同现金流仅为本金和利息,商业模式是收取合同现金流与出售目的并存,在没有公允价值选择权的情况下,这类债权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其他综合收益 ,这类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按照公允价值列示,对利润表的影响则与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一样,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于其他综合收益。除此而外的金融资产都属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一般情况下公允价值变动进入损益,对于非交易性的权益投资(如战略投资),报告主体也可选择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一旦选定不能改变。可以看到,在IFRS9的分类计量体系下,“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损益”是“其他金融资产”,这与IAS39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其他金融资产”截然不同。在此,还有必要强调一下IFRS9的“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其他综合收益”与IAS39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完全不同,虽然这两者表面看来颇为相似。但是,IFRS9的“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其他综合收益”是债权性金融资产,其分类经过严格的路径判断;IAS39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是“其他金融资产”,既可能是债权性金融资产也可能是权益性金融资产,其分类是企业自由选择的结果。再者,IFRS9的“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进入其他综合收益”包含了公允价值和摊余成本两种计量属性的信息,且使用与其他债权性金融资产一样的减值模式;IAS39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涉及公允价值,其减值处理也是另起炉灶(详见三、金融资产减值)。

鉴于“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是IFRS9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的逻辑依据,我们不妨细析。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5

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链中的营运资金活动为对象,从价值链管理视角出发,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优化价值链,对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实时反映和控制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运用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资金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于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时间上对营运资金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反映与评价,强调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生成、披露和分析评价的实时性。在空间上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多维立体控制,企业的价值链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价值链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都是营运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使营运资金管理对象由以前的以营运资金收支为管理对象扩展到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管理对象,强调计量方式的多维性。

二、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传统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划分的局限性。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统称,营运资金管理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关注于资金收支,研究如何确定各种营运资金项目的最佳持有量,忽视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以及营运资金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对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甚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是集权式管理,主要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而实质上营运资金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贯穿价值链的各环节,如何优化价值链、协调各业务活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关系应成为研究重点。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划分。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主线,以营运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及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从价值链角度审视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首先,企业必须为生产投入必要的资金;其次,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不断消耗资金,在顾客价值实现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可划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其他的营运资金项目如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和短期借款等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称为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这种划分能够明确地反映营运资金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状况,为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是为价值创造事先需投入各类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的项目包括原材料、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采购活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可以节约成本、降低库存,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生产渠道营运资金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实际耗用的营运资金,货币资金被耗用并转移到产品当中,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项目体现为在产品、应付职工薪酬等;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得以实现,营运资金体现为产成品、应收账款、应交税费等项目。

三、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营运资金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价值链、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合理重组、进行资金流程再造来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可以实现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一)价值链优化。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能更有效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构,使企业采取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审视、梳理和整合,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作业进行外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生产的协调合作和库存可见性,会改善订单实现率,降低库存水平。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间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价值链联盟的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为价值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业务流程重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业务流程重组,传统的业务流程是按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常见的是直线职能型的结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按照“链”的特征进行再造,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链,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适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内部各层次的有效沟通,灵活性更强。业务流程重组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将企业内部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起来,共享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企业部门之间打破原有界限而更好地协作。通过业务流程重组,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价值增值。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6

现金流量贴现模型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评估理论,从基本构成因素来说,要考虑四个要素:现金流量、折现率、预测期和终值。

(一)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支付劳务费、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现金流入,企业的价值就是一种泡沫。

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发生的性质可以将企业一定期间内产生的现金流量归为三类,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构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反映了不同性质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单独分析可以剖析各现金流的细节,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把握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最关键部分。

(二)折现率。折现率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的同样收益或利益,并随收益的时间向将来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同时,折现率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同样的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从企业投资者的角度,不同性质投资者的各自不同的要求报酬率,共同构成了企业对投资项目最低的、总的要求报酬率,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必须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折现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实质上折现率就是一种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它与报酬率、利润率、回报率、盈利率和利率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折现率的本质揭示了确定折现率的基本思路,即折现率应等同于具有同等风险的资本收益率。折现率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折现率应高于国债利率和银行利率;二是折现率水平应以行业平均收益率为基础。

(三)预测期和终值。运用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进行估价隐含着一项基本假设,即目标企业在被并购后能够持续经营,但“持续”并不意味着“永久”。任何企业都有一个生命周期。预测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目标公司所在行业整体稳定性和目标公司个体经营稳定性的预期;2、宏观因素(如通货膨胀、利率及税率)稳定性预期;3、分析人员自身进行预测的经验水平。

在评估中,企业终值是指预测期终了时目标企业的价值。终值在目标企业的总体价值中占有极大比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释: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期不可能太长,因而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对目标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当预测期恰好是企业的成长或发展期时,该期间的现金流往往被同期的资本支出或营运资本投资所抵消,但这些投资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要在预测期之后才变得明显。企业作为持续经营的整体,其残值的估计方法与一般资产残值的估计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确定企业终值常用到的模型主要有永续增长模型和市盈率模型。

二、基于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思路

企业价值是一个多重价值的集合体,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模型,以满足不同的目标和用途。在新的财务理念中,现金流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现金流量贴现法已经成为当今企业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但对于方法的理解,我们不能留于表面,被纷繁复杂的公式和符号迷惑,而是要更深入地理解它的内涵:资产的价值都是其未来收益依照一定折现率折现的现值。用公式可表示为:

V=

其中:n为资产使用年限;r反映所估计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率;CFt为第t期现金流量。

公式中的参数CFt依照公式所评估资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可以指股票的股利、债券的利息或是指实物资产或项目的税后现金流量。正是由于这个公式广泛的实用性、变通性和科学性决定了以现金流量折现为特点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主流地位。

按照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不同定义,在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可以划分为两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思路:一种是把股东作为企业最终剩余的所有者,企业的价值就是股东权益的价值,在这种思路下,形成被称之为“权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另一种思路则是把企业资金提供者整体(包括所有的股东和债权人)作为企业最终剩余的索取者,企业的价值为整个企业的价值(其中包括股东权益、债券、优先股的价值),在这种思路下形成了实体现金流量折现的评估模式,可称之为“实体法”模型或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型。

(一)权益法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在权益法的评估思路下,企业股东被认为是企业剩余权利的最终索取者,企业的价值不包括债权人权益的价值,企业的价值仅为股东权益的价值,它是股东未来收益的现值。但是,股东的未来收益既可以指股东获得的红利和资本利得,又可以定义为股东得到的自由现金流量。因此,权益法又可分为股利折现模式和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式。

1、股利折现模式。股利折现模型是将股东在持有期内获得的红利和股票价格波动收益进行折现的评估方法,计算公式为:

每股股票价值=+

企业价值=每股价值×企业总股份数

其中:Pt为第t期股票价格波动收益;DVt为第t期每股股票的红利;r为股票的必要回报率。

由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是不确定的,于是出现了许多股利分配方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固定增长模式,即高登增长模型,则有:

DVt=DVt-1×(1+g)

每股股票价值==

DV1为第1期末股票红利;r为股东权益必要回报率;g为固定的股利增长率。

企业价值=每股价值×企业总股份数

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业绩稳定增长的企业,该类企业一般都处于成熟期,市场占有率高、利润稳定、现金流量充足,可以使股利支付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但该公式也存在突出的缺点。首先,公式的假设条件是企业股利依照固定比率增长很难满足。特别是当企业收益发生波动时,长时间的股利增长很难维持;其次,该模型的结果使企业价值对于股利增长比率过于敏感。特别是当股利增长比率趋于企业资本成本时,企业的价值趋向于无穷,这是不合理的。基于该公式的缺陷,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修改,按企业处于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股利增长比率,于是出现了两阶段股利折现模型、三阶段股利折现模型等方法,在此不再详述。

企业价值评估的股利折现模型,以它的简洁和明了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主要原因在于该模型缺乏广泛的适用性,除在企业经营状况稳定、有较高股利分配的情况之外,公式的适用性受到很大制约。

2、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股权资本价值评估的普遍形式,而股利折现模型只不过是该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全部是股利,股利是股东所获得的唯一现金流量。造成FCFE(即股权自由现金流量)不同于股利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股利稳定性的要求、未来投资有需要、税收因素以及股利的信号作用等。用公式来表示:

FCFE=净收益+折旧-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如果公司以目标债务比率?茁为资本净损耗和营运资本追加额进行融资,而且通过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的本金,那么FCFE就可以表达为:

FCFE=净收益+(1-?茁)(资本性支出-折旧)+(1-?茁)营运资本增量

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为:

P0=

其中:P0为当前的每股股票价值;FCFE1为第一期初预期的FCFE;R为企业权益成本;g为企业FCFE的固定增长率。

与股利增长模型相似,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也同样存在两阶段和多阶段模型。

(二)实体法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是公司所有权利要求人,包括普通股股东、债权人和优先股股东的现金流量的总和。FCFF(即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是债务偿还前的现金流量,所以使用该评估模型的好处是不需要明确考虑与债务相关的现金流量,而在估计FCFE时必须考虑这些与债务有关的现金流量。其实在某些情况下,用实体法评估模型和股东权益自由现金流量评估模型计算出来的公司价值是相等的,但要满足下列条件:首先,在这两种评估模型中对公司未来增长情况的假定要一致;其次,债务的定价要正确。其基本模型为:

V=

其中:FCFFt为第t期末所能得到的FCFF;WACC为企业加权平均成本;FCFF=EBIT(1-税率)+折旧-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追加额;EBIT=销售收入-经营费用-折旧和摊销=净收益+所得税+利息费用。

如果公司在n年后达到稳定增长状态,稳定增长率为gn,则该公司的价值可以表示为:

V=+

其中:WACCn为稳定增长阶段的资本加权平均成本。

实体法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获利能力,并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有利于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统筹兼顾,使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特别是我们可以从实体法的评估公式中确定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这是其他现金流量法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就目前实体法在价值评估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三)对现金流量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总结。精确地估计企业资本化率,使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日趋完善,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同,但是现金流量折现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该方法不适用于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成长期企业的获利前景以及股利支付比例尚不固定,股利的长期增长率难以确定;又如,随着经济周期有较大变化的企业,企业的销售额、利润、股利支付率等很难预测等等,像这样的情况现金流量折现方法都无法适用。在实践中,该方法的应用是以能较准确地预计所评估资产未来现金流和相应期间的贴现率为基础的,如传统的公用事业领域,像电力事业、公路事业等。

三、后续问题与结论

对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本文所列述的各种方法和模型只是择其要点,没有展开论述。下面将集中说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局限性。

(一)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局限性。从以上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到,企业价值与预期现金流量的各类指标是密切相关的,但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使用并不是想像中那样便捷,它同样存在许多的限制条件和自身的严重缺陷。

1、不适用于处于重组期间的企业。处于重组期间的企业,企业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人事结构以及股利政策等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不可能利用历史数据对企业的未来作出令人信服的预言。况且企业重组期间的任何变革都会改变企业的风险状况,相关模型的折现因子也要随着重组的发生进行调整,所有的一切增加了企业价值的不确定性。

2、不适用于评估处于投资期企业的价值。投资期企业的获利前景以及股利支付比例尚不固定,人们难以确定企业股利长期的增长比率。

3、不适用于经济周期有较大变化的企业。企业的经营周期如果与经济周期有较大的相关性或不确定性,企业的销售额、利润、股利支付率就很难预测,与相关模型所使用企业状况比较稳定的假设相悖。

4、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并不考虑企业战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该方法假设企业的战略一经确定便不会改变。实际上,企业不但是市场中的企业,而且是客观的社会法律制度中的企业,企业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要不断地适应所面临的环境。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对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他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盈利能力的预期,因而它能影响企业的价值。但现金流量贴现方法忽视了战略对企业价值的作用。

5、现金流量贴现模型隐含的假说是企业的价值与企业评估的时间无关,它并不考虑企业投资和评估的时间选择。实际上,企业价值是时间的函数,企业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由于对同一投资项目而言,投资的时间不同,完工日期就会不同,产品价格也会不同,用现金流量贴现方法计算的项目收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7

1 引言

根据 现代 财务理论的观点,所谓公司价值是一项资产或索取权为其所有者提供税后现金流量的基本能力,即用现有业务在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都希望在未来获得现金,公司价值本质上仍是一个现金流量权衡的概念。现金流量反映了公司的收益质量,公司的收益质量决定了其内在价值,公司价值的判断最终仍依赖现金流量。公司现金流量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价值。衡量现金流量质量高低的指标主要有: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结构。现金净流量的结构分析,是通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公司一定时期内运行的资金的来源及其组成,进而可以了解公司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公司经营状况、创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现金总流量的比重越大,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量结构较为合理。

(2)每股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隐含着上市公司在维持期初现金流量情况下,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金额。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股利支付能力。

(3)现金流量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便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判断公司的偿债风险。在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通过举债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但是举债是以能偿债为前提的,如果公司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则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以至危害公司生存。

(4)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该指标从现金流量角度反映了每股普通股的产出效率与分配水平,反映了公司实际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的能力。由于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 计算 不涉及有关 会计 政策的主观选择,因而分析该指标比分析每股盈利更能说明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

(5)价现比。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获利能力,价现比越高,公司价值越大。许多投资者一直采用市盈率作为投资选股指标,实际上它存在弊端,因为每股收益容易受到人为操纵。用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替代每股收益更好地反映了上市公司价值的真实性。

(6)销售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反映了公司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该指标越高,公司价值越大。另外,该指标也表明公司收益的含金量高低,揭示了公司盈利能力的质量,因此它在现金流量分析中占主导作用。

2 相关 文献 回顾

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主要有以myers、jensen和mcconnell & servaes为代表的分析公司债务结构、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采用tobin' q值作为度量公司价值的指标。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对自1976年,jensen & mecking开始的资本结构成本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继承;另一个则是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对公司价值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shleifer & vishny( 1986) 认为,如果把公司股东分为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两类,公司价值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公司股份的比例,内部股东占有公司股份比例越大,公司的价值也就越高;他们还发现,公司价值与股权结构具有正相关性;而la potrta等( 1986)也从 法律 体系和投资者保护的角度给该结论以支持。

myers( 1997)提出,公司的价值是由公司的现值与未来的成长价值的现值构成,并认为公司价值增长是公司现有资产真实价值的选择权价格,而该价格包括了公司现有资产的价值和人们对该公司未来价值的预期,因此实际出售或选择权价格要高于现有资产的价格,这个高出的部份,就是公司价值增长在市场上的现值。myers还指出,公司的价值增长与公司负债和股权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过多的公司负债会使 企业 经理放弃些正净现值的项目,缩减对外投资,一些成长性好的公司会由于负债而放弃 发展 机会,减小公司的价值增长。

jensen & mecking( 1976)从现代 金融 与债务角度,分析公司负债与公司价值的关系,认为债务融资可以抑制公司经理的个人价值目标,对公司起到了减少成本的作用,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myeong-hyeon,cho(1998)研究了股权结构、投资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股权结构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公司价值。

目前,关于公司价值的研究主要都是从公司的治理机制、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朱武祥、宋勇(2001)以家电行业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并无显著相关关系。陈晓、单鑫(1999)从资本结构的角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我国债务融资成本较低,债务融资的比例与公司价值具有正相关关系。对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分析的论述尚未见到。随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现金流量指标日益成为评价上市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基于此,本文以我国沪市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剔除了st pt公司,选取2003年——2005年的年报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现金流量与上市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3 关于沪市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一个实证研究

3.1 变量设计与模型选择

采用相对价值指标,即托宾q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 参考 mitchrll & lehn 的方法,近似认为托宾q值=(公司流通市值+公司非流通市值+债务账面价值)/资产账面价值,采用证券市场12月31日收盘价代替流通股每股价值,用每股净资产代替非流通股每股价值,分别乘以流通股股数和非流通股股数,得到公司的流通市值和非流通市值。另外,还选取了6个指标作解释变量,具体见表1。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以公司价值为因变量,以x1—x6共6个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剔除不显著的解析变量,并进行相关的检验,分别得到如下回归模型,具体见表2、表3。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结构、现金流量比率以及销售现金比率与该行业上市公司价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在总现金净流量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现金流量比率与销售现金比率越大,公司价值越大。因此,必须要加强现金管理,保证现金流持续、健康、有序的周转,保障 企业 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以提高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和债务偿还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提高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不损害企业的信誉情况下,尽快加速现金的收款速度和延缓现金的付款时间。

参考 文献 

[1]jensen, michael.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86,76:323-329.

[2]蔡昌. 价值管理:增进现金流与提升企业价值[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2-13.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8

经验告诉我们,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是现金流,最能反映企业本质的是现金流,在众多价值评价指标中基于现金流的评价是最具权威性的,实际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如果关注现金、利润是自然的结果,但如果仅仅关注利润指标企业并不一定有现金流,现金流管理是价值创造的根本,但是,问题是价值创造与现金流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管理现金流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创造价值的目标?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应该如何进行管理?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所以,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现金流决定价值创造

有关现金流的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现金流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影响现金流的因素分析研究,主要研究企业内外和企业营运对现金流产生的影响,代表性的是丹尼森关于销售增长和通货膨胀压力对现金短缺诱导效应的研究;现金流量指标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中的作用研究,代表性的是瓦尔特的现金流指标与危机预警的财务分析;现金流与投融资活动关系、投资决策和融资决策及股利支付行为与现金流关系的研究,主要以詹森的自由现金流理论和梅耶斯、麦吉娅夫的啄食顺序理论为代表;尤金。法玛(Eugene Fama)、詹森(Jensen)等人的现金流信息对外部市场有效性影响的研究;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的研究等。

但价值创造与现金流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研究发现现金流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

(一)现金流决定价值创造。根据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全面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的意义。马克思认为资本循环与周转包括货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生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从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过程中可以看出:货币资金也就是现金流决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价值创造离不开生产经营活动,如公式

首先,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一要素。企业只有持有足够的现金,才能从市场上取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价值创造提供必要条件。“它是每单位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的形式。因此,它是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市场经济中,企业一旦创立并开始经营,就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支付劳动力工资及其他费用,“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资料和生产资料,都必须用货币购买。”因此获得充足的现金,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

其次,只有通过销售收回现金才能实现价值的创造。虽然价值创造的过程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但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能否实现还要看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销售并收回现金。资本循环原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企业生产的商品,只有全部转化为现金,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价值创造才能得以实现。当然,销售过程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它的正常开展也需要相应的现金流,由此可见,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离开了现金流就会发生中断。

(二)现金流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收益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利润却无钱”的企业,不少企业因此而出现了“借钱缴纳所得税”的情况。根据权责发生制确定的利润指标在反映企业的收益方面确实容易导致一定的“水份”,而现金流指标,恰恰弥补了权责发生制在这方面的不足,关注现金流指标,甩干利润指标的“水分”,剔除了企业可能发生坏帐的因素,使投资者、债权人等更能充分地、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以考察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情况可以较好的评判企业的盈利质量,确定企业真实的价值创造。另外,国外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利润指标的相关性越来越小,与此相对应,与企业现金流的相关性却越来越强。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亦反证了价值创造与现金流管理息息相关。

(三)现金流状况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生存乃价值创造之基础。据国外文献记载,破产倒闭的企业中有85%是盈利情况非常好的企业,现实中的案例以及上个世纪末令世人难忘的金融危机使人对“现金为王”的道理有了更深的感悟。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利润作为反映一个会计期间企业财务成果的指标,在通常情况下,其大小固然与偿债能力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而现金流在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比传统的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传统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通常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而这些指标都是以总资产、流动资产或者速动资产为基础来衡量其与应偿还债务的匹配情况,这些指标或多或少会掩盖企业经营中的一些问题。有的企业尽管资产质量低下,流动性、可变观能力较低,存在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但单看这些数字指标非常好,其真实的偿债能力被掩盖。其实,企业的偿债能力取决于它的现金流,比如,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全部债务的比率,就比资产负债率更能反映企业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现金性流动资产与筹资性流动负债的比率①,就比流动比率更能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从偿债能力指标角度看,毫无疑问现金流量比利润指标更具说服力。

综上所述,有关现金流指标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生存是创造价值的基础。

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现金流管理

理清了现金流与价值创造的关系,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如何进行现金流管理。我们认为现金流的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是为价值创造所进行的现金流的流向、流量、流程、结构、流速的安全、效率、效益等的管理,具体又分为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和现金流的战术性管理两个方面,分别涉及到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等。

(一)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现金流的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企业战略的确定、方案评价标杆的选择、实施控制与反馈。首先,企业战略不仅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决定企业的大宗项目决策。这两个方面组合在一起不仅对企业现金流具有长远的影响,而且决定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模式,比如成本优势战略或产品差异化能力会直接影响公司价值,所以,战略对企业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其次,方案评价标杆的选择影响企业战略的决策,基于现金流的评价指标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战略的选择;最后,战略的贯彻和决策的实施有赖于反馈和控制,立足于现金流的控制和反馈才能做到前后呼应,控制有据,激励有效。

1.企业战略决定现金流流向,是企业价值创造之源。企业实现最佳现金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现金流流向的优化,流向决策是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关键,而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企业现金流的流向。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创造价值,所以,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现金流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现金流问战略的确定是企业根据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对现金流流向进行整体性和长期性谋划,是一项全方位的战略工程,对企业全部现金运动乃至全部资源运用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从程序上讲,企业进行现金流向战略决策首先要进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和企业战略分析,现金流向要与环境变化相协调。这是由于企业战略对于企业全局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作用决定的,领会企业战略精神,可以使企业现金流流向不偏离企业战略所规定的大方向和总目标,从而极大提高战略现金流向效果。其次要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和投资客观规律制定企业现金流向战略目标与原则。寻求并确定各种可能的现金流向战略机会并生成现金流向战略。(如图1所示)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准则)解决了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入资产的成本确定和资产交换产生损益的确认问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因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因此,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基础以及对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与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不同,需要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以及换入资产、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进而确定运用不同的计量基础。

一、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

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的一个重要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是换入资产能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条件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条件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

企业在确定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应当重点考虑由于发生了该项资产交换预期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通过比较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只有当换出资产和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或其现值两者之间的差额较大时,才能表明交易的发生使企业经济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变,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实质。

(一)基本判断

1.根据条件一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要考虑该项交换的发生,预计使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变动的程度,比较换入、换出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时间、金额和风险方面的差异。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存在显著不同,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设备,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设备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因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则可以判断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以备出租,该企业预计未来每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与房屋租金在金额和流入时间上相同,但是国库券利息通常风险很小,租金的取得需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因两者现金流量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则可以判断上述国库券与房屋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

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某企业以一项商标权换入另一企业的一项专利技术,预计两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相同,在使用寿命内预计为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但是换入的专利技术是新开发的,预计开始阶段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明显少于后期,而该企业拥有的商标每年产生的现金流量比较均衡,两者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差异明显,则可以判断上述商标权与专利技术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因而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如按照上述第一个条件难以判断某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即可再根据第二个条件,通过计算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比较后判断。换入资产在本企业的使用预计将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要大大超出换出资产在本企业的使用预计将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且超出数与交换时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占有较大的比例,该项资产交换才具有商业价值。

例如,甲企业有一批钢材,公允价值为20万元,若在甲企业使用这批钢材,预计能够为甲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8万元;乙企业有一台机器设备,公允价值21万元,若在乙企业使用这台设备,预计能够为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5万元。如果甲、乙企业将钢材与设备相互交换,甲企业使用这台设备,预计能够为甲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40万元,乙企业使用这批钢材,预计能够为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38万元。甲乙企业钢材与设备互换,均能为企业带来大大超出原换出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且超出的现金流量现值部分与原有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则可以判断上述钢材与设备相互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二)判断商业实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换入资产对企业的使用价值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分析,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但是鉴于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因素,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比换出资产产生更大的作用,使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的经营活动部分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即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使用价值与换出资产对该企业的使用价值明显不同,使换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发生明显差异,因而可以判断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例如,甲企业以一项专利权换入乙企业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假定从市场参与者来看,该项专利权与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同,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也相同,但是甲企业来讲,换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使该企业对被投资方由重大影响变为控制关系,从而对甲企业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专利权有较大差异;乙企业换入的专利权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从而对乙企业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有明显差异。因而可以判断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交换涉及的资产类别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企业在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可以从资产是否属于同一类别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类别的非货币性资产因其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不同,一般来说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时间和金额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类别的非货币性资产之间的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通常较易判断。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不同大类的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都是不同类别的资产。例如,企业以一项用于出租的投资性房地产交换一项固定资产自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将未来现金流量由每期产生的租金流,转化为该项资产独立产生、或包括该项资产的资产组协同产生的现金流。通常情况下,由定期租金带来的现金流量与用于生产经营用的固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有所差异,因此,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应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企业应当重点关注的是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为同类资产的情况。同类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既可能相同,也可能显著不同,因而同类资产交换可能具有商业实质,也可能不具有商业实质。比如企业将自己拥有的一幢建筑物,与另一企业拥有的在同一地点的另一幢建筑物相交换,两幢建筑物的建造时间、建造成本等均相同,但两者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可能不同。比如,其中一项资产立即可供出售且企业管理层也打算将其立即出售,另一项难以出售或只能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出售,从而表明两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流入的时间明显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该两项资产的交换应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3.关联方之间交换资产与商业实质的关系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三、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的判断

资产存在活跃市场,是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明显证据,但不是唯一要求。属于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公允价值应视为能够可靠计量:

1.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

3.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应视为能够可靠计量:

①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这种情况是指虽然企业通过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不是一个单一的数据,但是介于一个变动范围很小的区间内,可以视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②在公允价值估计数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确定。这种情况是指采用估值技术确定的资产公允价值在一个变动区间内,区间内出现各种情况的概率或可能性能够合理确定,企业可以采用类似《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计算最佳估计数的方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这种情况可以视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四、不同的判断结果对账务处理的影响

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其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则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来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举例说明如下:

例如,甲公司以其拥有的一项固定资产换入乙公司的一项无形资产,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180万元,累计折旧为90万元,公允价值110万元,甲公司另支付补价5万元,假如不考虑其他因素。

1.假设判断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则甲公司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为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11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5万元共计115万元;同时应按换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资产交换收益20万元。

2.假设判断该项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地计量,则甲公司换入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为换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90万元加上支付的补价5万元共计95万元,同时不应确认资产交换收益。

由此可见,不同的判断结果对换入资产成本的计量及换出资产损益的确定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财务人员必须根据准则规定的判断条件,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及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做出准确的判断。

资金流动产生价值例10

会计利润是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以提供企业某一特定期间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这种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资源、持续经营的基本保证,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它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但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权责发生制、资产减值等会计政策的选用以及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运用,使得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意味具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支撑,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属性、收益观点、利润的确认以及财务报告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利润与现金之间的不同一性,因此在关注利润绝对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深入本质,对利润与现金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的特点

财政部2006 年2 月15 日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实现了实质性的趋同,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为与国际财务报告的趋同,更重要的是要放弃已经熟悉的东西,掌握不熟悉的东西,这种不熟悉的东西灵活性和难度更大。比如人们广泛讨论的公允价值的计量,相比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的优势是相关性比较强,但也存在主观判断较多的缺陷。由于现行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的评定需要由评估机构来进行,人为因素的介入使公允度的确定存在差异性。过去为避免利润虚增而僵化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一般会使企业利润缩水,现行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公平地体现了企业的现时资产价值,但也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公司为追求业绩,可能会操控可变现资产的价值。由于新会计准则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许多经济业务的性质需要管理者做出合理判断等,对这种业务的处理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管理层更多的判断和选择的余地。基于此,正确理解利润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新会计准则下利润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营业绩的波动性增强

新准则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利润。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按历史成本计价财务报表不能反映资产现时价值的局限,使一些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当时的市场价值从而使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财务分析更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会计估计,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由于公允价值损益可进入当期损益,广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势必影响企业会计上表现的经营业绩。同时资产负债表项目的金额是时点数字,编表日后几乎所有的公允价值都会发生变化。

(二)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增大

公允价值表明了资产最近的价值,但应当注意到进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损益是未实现的收益和未支付的损失,使得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变得更大,而且,长期资产公允价值损益与现金流量的差异时间更长。如投资性房地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实际上,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等同于资产的变现值,因此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不能等同于将来的现金收益,这不仅仅是因为资产在变现时价值会发生变动,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是估计出来的。从精确角度看,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永远不等于将来的变现金额。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差额给报表的阅读者增加了难度。

(三)会计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受到管理者主观判断的影响

会计上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但对经济业务的实质判断是人为的,它取决于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和业务能力。例如公允价值的估计除存在唯一市场的债券、股票外,很多时候需要判断,如投资性房地产有价值,市场价格并不是唯一的,即使是同类的房地产,价格也不是唯一的;再如长期资产减值时需要估计可回收金额,其中未来现金流量和取得现金流量的年份带有很强的估计因素。

(四)利润报告变化对利润信息的影响

1.不再区分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新准则的会计科目仍然保留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支出、其它业务收入、其它业务支出,但在利润表中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将这些业务产生的收入、成本统一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反映,使一些财务分析无法进行。如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的构成情况分析、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的分析、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等。

2.改变了营业利润的范围。对投资收益重新分类,并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将所有资产减值项目合并为一个项目,并且都属于营业利润的计算范围;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对这种变化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营业利润中的一些项目如固定资产减值、无形资产减值、存货跌价损失等并不具有经常性的特征;第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种未实现的损益,没有现金流量支持,同时未来的变现金额也很可能与利润表中已确认的损益不等。

3.少数股东损益不再从净利润中扣除,使得净利润成为企业的实际利润,而不再是属于股东的利润。

二、新准则下利润与现金流的趋同性分析

从上述新准则下利润信息的特点可以看出,利润表在收益观念、会计确认、计量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光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项目的引入和原有项目“营业利润”、“净利润”等概念范围的扩大,还体现在个别项目的单独披露和披露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对利润的数量、质量及利润与现金的趋同性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有必要重建一些概念,重构利润质量及利润与现金趋同性分析体系。

(一)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趋同性分析

由于新准则扩大了“营业利润”的范围,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包括在营业利润中,使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的关系变得模糊,笔者认为在评价企业的利润质量和与现金的趋同性时,有必要重建利润结构的概念,在此提出核心利润的概念。

1.核心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

核心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此概念基本等同于原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但新准则对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计量方法发生了变化,因此财务费用虽然名称完全一样,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建立核心利润概念后,用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的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相比较,有利于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对应关系。张新民(2008)也提出核心利润的概念,他所提出的核心利润的概念是报表项目的营业利润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后的利润。本文认为新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规定不能转回,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频繁地利用这一政策调整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可靠性提高。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也是企业经营失败的一个方面,如坏账损失是企业信用政策的失败。基于此本文所提出的核心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损益,但包括了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做也是为了和以前年度的利润进行比较,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2.对核心利润可以计算以下相关指标  (1)核心利润贡献率=核心利润/利润总额

核心利润增长率=(本期核心利润-上期核心利润)/上期核心利润

核心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由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组成。因而,在评判利润质量时,应着重分析这部分利润在企业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变动趋势。核心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大,增长速度快,说明企业的利润质量比较高,也预示着公司较具发展潜力;反之,核心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或波动较大,增长速度慢,则说明利润结构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应引起管理当局的注意,要仔细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化解可能发生的风险。

(2)核心利润现金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核心利润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一元的核心利润对应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的多少,体现了公司核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公司利润的质量,该指标越大,表明核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越高,利润的现金流量状况越高, 利润质量越高。

但应注意,该指标的分母(核心利润)还必须注意与分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之间的趋同性,即两者包含的基本项目应该相同。核心利润在计算口径上已经减除了当期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财务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而没有减除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但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不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却减除了企业支付的各种税费,同时资产减值损失也没有相对应的现金流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规定,对企业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列为筹资活动项目,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则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只有将核心利润调整为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口径大体一致,该指标才更具有可比性。

同口径核心利润=核心利润+固定资产折旧+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额+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所得税费用

调整后的核心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接近,说明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的质量就越高;调整后的核心利润越大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说明企业当期的核心利润的质量越低,企业利润中存在的潜亏风险也就可能越大。

(二)投资收益与现金获取趋同性分析。

投资收益项目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所取得的收益;二是出售投资时发生的损益。在年度内有投资转让的情况下,由于投资收益中所包含的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和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收益最终一般都会带来现金流入,因此,只需重点考察按成本法和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及利息收益带来现金流入量的能力即可。

可计算以下指标:

投资净收益现金比=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投资净收益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金融资产处置收益-长期股权投资转让收益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的投资净收益中实际收到的现金是多少,反映公司投资净收益的质量。通过该指标的行业分析和趋势分析,便于辨别公司是否虚构投资收益,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准则对子公司的投资由原来的权益法改按成本法核算,也就是说,只有在子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的情况下,母公司才能将分得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这样一来,母公司的“投资收益”产生现金流入量的能力会因此而大大提升,泡沫利润与泡沫资产情况会最大程度地得以消除,从而会极大地改善相关的利润与资产质量。

(三)经营利润与现金趋同性的分析

1.经营利润:是指企业利用经营性资产和投资性资产从事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产生的直接利润。

经营利润=核心利润+投资收益

随着企业运用资金的权力日益扩大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投资活动中获得收益和承担损失是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也是利润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利润可以反映企业利用经营资产和投资资产获利的能力,也可利用和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中产生的净现金流量相对比,分析利润与现金的适配性。

2.对经营利润可以计算以下指标:

经营利润贡献率=经营利润/利润总额

经营利润现金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经营利润

经营利润是利润的主要来源,它由核心利润和投资收益组成。经营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大,说明企业的效益好,利润质量比较高,也预示着公司较具发展潜力;反之,经营利润在总利润中所占的比重小,而其他估计项目和营业外收支所占的比例大,则说明利润质量有问题,应引起管理当局的注意,仔细分析其成因,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化解可能发生的风险。经营利润现金比越高说明经营利润的收现能力越强,企业的利润质量越高

(四)净利润与现金趋同性分析

净利润现金含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该指标反映公司每一元的净利润对应的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的多少,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现金净流量的最重要构成部分,该指标体现了公司净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 真实反映了公司利润的质量,该指标越大, 表明净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越高, 利润的现金流量状况越高, 利润质量越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