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46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1

“休闲农业”最早于1989年在中国台湾学术会议上提出,但其自传入中国大陆后,由于专家和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在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的“荔枝节”为我国内地休闲农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随之兴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4]。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独特的发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再向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②依托从城市转向景区。起初是出于自身考虑发展,如今已向景区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③形式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功能发展。过去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如今已赋予它新的内容,并且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为一体。④从自发地发展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的自发发展管理不规范,如今已对休闲农业予以定期评估,分为一、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互动。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密切结合[5]。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改革开放前期,一些农村依靠区位优势,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举行农业节庆活动。②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休闲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和农户们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环境和饱含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兴办各类观光农业园。③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闲农业在功能上得到升级,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了综合农业的特点[6]。

1.2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产品的季节性特别明显而且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观光休闲农业并没有克服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淡旺季之分,旺季人来人往,淡季门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占全国乡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项目雷同,粗放经营,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都用网上“开心农场”经营方式运行,没有特色[7]。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指导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区都未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备持续发展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其经营者大多是农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差。同时,政府也缺乏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关系问题的政策,资金补助力度不够,缺少对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③不合理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很多农民开发新产品时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内涵和价值[8]。④缺少专门性的休闲农业法律。目前,涉及休闲农业方面的法规只有旅游类的,对休闲农业只能打“球”,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9]。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是中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1990年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各个方面支持了休闲农业的发展[10]。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971~1989年)。最早在台湾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现观光果园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和购买农产品,农民也获得很大收益,由此证明观光农业大有可为。②成长阶段(1989~1994年)。1989年台湾“农委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③拓展阶段(1994~200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休闲农业出现法律规章和现实脱离、部分经营者经营方向偏离的现象。为了及时步入正轨,台湾“农委会”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闲农业办法》,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④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台北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在“国际观光水准”,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4个阶段的发展历时30多年,一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台湾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特点:①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直在进行策动、规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收益颇低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才得以立足。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台湾休闲农业将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同时突出主题,使经营具有自身特色。项目形式多样化,有休闲农场、农业公园、观光公园、教育农园等,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则走生态旅游路线,水资源丰富的则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区,各地形成不同休闲农业主题。④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服务周到为经营特色,产品设计别具一格,将奇观、风景、氛围、主题融为一体,同时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实现持续发展。⑤建立中介,加强服务。台湾农民独树一帜,自主成立了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11]。台湾的成功发展无疑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楷模,它的发展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首先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过研究法国农村旅游业,证明旅游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12]。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发展,大致经历萌芽(19世纪初)、发展(20世纪中后期)、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阶段[13]。但是不同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观光村。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专门研究乡村旅游,表明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西班牙参与乡村旅游的多为25~45岁购买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体,这些乡村活动包括运动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活动。1962年后,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度假农庄和观光牧场为主,而且成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中,近2/3的人参与过休闲农业,90%以休闲为目的,可见,休闲农业在美国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亚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推行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包括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进行的插秧、割稻、挤奶等体验活动和学生在假期进行的农林业实习等活动。日本典型休闲农业包括:体验式农业生产与观赏性农业生产两种;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作为休闲农业特区,可进行风筝节、插秧比赛等活动。三是农民根据当地习俗和自然资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15]。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只是模式和项目大多相似,但也给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4对策与建议

4.1“点-线-面”式经营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具规模阶段,而且各地独自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不同步,因此提出“点-线-面”式经营模式。①“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和人文条件各自发展,使自己的产业独具特色,在竞争中加强竞争优势,使自身条件成为软实力,具备一定品牌效应。②“线”。实现相邻地区的合作,在产品上和项目上加强协作,在各个节日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③“面”。将全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色,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形成优势并走向世界,打开全球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共同富裕无疑是有利的,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解决技术壁垒,农民对于当地文化相当了解,稍微培训即可参加休闲旅游。

4.2对策与建议

4.2.1克服季节障碍,推出特色产品,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有些地区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赏荷,秋季可看菊,让各个季节的旅游都不会“冷”,在各个季节保持均衡。就像台湾一样,在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需要更加丰富的供给。各地可以将原有的观光发展成为游客实际参与的活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样也可调动游客积极性。可在休闲农村设立婚纱摄影,学生也可去写生和进行林业实习。休闲农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改变自身模式,积极创新,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水。美国休闲农业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也可将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此外,加大政策优惠,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优惠,也可吸引社会积极投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6]。学校可设立观光农业专业,专门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帮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能力。各省也可设立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使休闲农业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7]。总之,要把从事休闲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相关标准,让休闲农业做到诚信经营、创新经营,使其发挥品牌效应。

4.2.3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在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结合实践,可采用生态型种养方式,如稻田牧鸭、桑基鱼塘等,在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同时美化环境,同时应该设立有机垃圾回收机构,用于发酵工艺[18]。借鉴日本经验,坚持绿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而不是人为改变。在创收益的同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土地广袤,民俗丰富多彩,而工业化进程相对较缓慢,休闲农业开发潜力巨大,故探讨其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休闲农业的概述

休闲农业是当今社会逐渐热门的一种新型产业,其将农业发展第一产业和旅游业第三产业有机的相结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体验学习,科技创新和加工销售,挖掘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对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格局有很大的改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刺激了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阿尔文托夫勒认为,人类社会第五次浪潮应该是娱乐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而与旅游业集成的农村休闲农业的成长,顺应了这一经济和文化的潮流。农业休闲体验,新技术栽培园区,自然生态产品的消费成了城市居民消费娱乐的理想选择,而且此种娱乐项目的消费群体多数为收入水平较高生活质量较高的城市居民,多分布与发达或较发达城市和地区的边缘。于此同时休闲农业改善了农业经济的结构,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休闲农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补偿。就此,对于我国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析展开。

二、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在我国,休闲农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以及大城市和周边旅游景点区。虽然我国产业出现的时间晚,但由于我国是世界的农业大国,所以发展速度迅猛,很快能够改观农业结构,促进农村GDP增长,并成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的早期兴起阶段以观光为主,90年代之后,休闲和观光相结合的格局发展起来,21世纪后,就步入了功能拓宽为休闲,体验,观光,旅游,健身,教育,学习,度假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

目前,我国发展了150多万家具有休闲农业特色的农家乐,有相当规模的休闲农业观光园区有12000多家,直接地的从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年接待游客大约有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900亿元左右,我国当前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亮点之一。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分布不均,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城市化和居民收入的差异。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早先发展了该产业,而现在也逐渐向中小城市蔓延。旅游行业较发达的省市如云南、新疆、四川、河南等地也较早引进先进休闲农业技术并发展了旅游农渔牧业。

当前阶段,休闲农业的形式种类琳琅,范围广泛,不仅局限于农业,种植业、渔牧业和民间文化习俗也随同出现了类似模式的与旅游业结合的发展,而其实质上都属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范畴。我国近些年来出现了多种自然生态的产业结构,如:农业上,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新型瓜果蔬菜供游客观赏,引进先进栽培技术建设人工阳光房,无土栽培的应用等,像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一些大城市的近郊就出现了引进国际高端农业设备的农业观光园。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龙化农业大观园等。传统耕作民俗则有引导游人参与农作,体验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的,体验采摘,品尝,购买原生态农产品等休闲活动。牧业则有在森林开展野营攀岩、烧烤、植林等活动,亦有特殊植被品种引进的林园或当地林业资源发达的地区开展的生态生物学教育和参观体验活动,亦可发展体验牧民本土风情的产业。渔业则利用现有的江河湖海或滩涂发展渔村文化,垂钓织网,烹饪海鲜河鲜,体验非同寻常的渔家乐。有利用当地特殊的民俗风情的例如有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的体验教育。在现阶段,我国多有综合农林牧渔等多方面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如珠江三角洲的田园公园则以基塘生态农业园为主,同时综合农林牧渔发展农业休闲产业。涉猎广泛的发展方式使得各方面差异较大的省市自治区都能够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能挖掘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所以休闲农业的挖掘和发展成为了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我国休闲农业经历了从自发式到自主式再到开发式的转变。以下以江西婺源为例展示一幅我国休闲农业转变的快照。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3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6

1 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

1.1 有助于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据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高质量进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今社会,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使农业生产由最初的落后形式转变为与城市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的新思路农业生产模式,其存在意义十分重大,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2 促进农村的产业类型及规模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标准

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灵活性,使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得到有效管理,增加就业率,由于休闲农业更加强调的是生产力及劳动服务质量,这就说明休闲农业在运行过程中不但对劳动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更加需要部分从事餐饮及商务管理的服务类工作人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而使得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3 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

休闲农业增强了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性,使农村生活更加贴近城市,促进城乡之间的文化及信息交流,使城市人民能够深入到农村对农业文化进行体验及了解,促进城乡的共同发展。

1.4 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

休闲农业可以对农村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保护及发扬,这既可以使农村的基础文化得以保留,更能够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

2 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具有如下形式:休闲农业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而兴起,从1980到之后的10a时间内,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改革开放地区推行了可供观赏的采摘农业;在1991年之后的10a时间内,休闲农业逐步进入探索发展阶段,其主要在部分发展较快的大城市及海水分布广的沿海区域,使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得到了落实;在2001年至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是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的阶段,生产经营模式已经逐步趋于现代化应用水平,各项与农业有关的观光旅游项目得以较好发展,并且对其发展规模及价值定位制定了具体的评判方案,使经营方式更加科学化及长远化。

通过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休闲农业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延伸至目前,已经具备基本的流程规范;休闲农业的规模由最初的小试牛刀,到目前的广泛发展,已经逐步向着扩大经营方向进行运作;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单调、单向特点向着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向进化,并从只能采摘观赏到目前的休闲度假胜地,集交流、体验、观赏为一体的全面经营;经营管理意识已经从最初的注重于生产及经营为主转移为休闲与体验,使休闲农业更具观赏性及休闲性,并将生态意识及环保意识始终贯穿于休闲农业运行始终;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村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农村内部结构更加稳固,并能使农村经济与人民生活质量共同提高;休闲农业的发展前进趋势为从东部向西部进行拓展,从城市向郊区拓展,从大城市向小城市发展,因此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是有理论依据的。

3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

我农业建设面积较广,农业基础好,自然环境比较美观,植物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储备量大,农业类型多种多样;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文化景观;农业发展过程较为漫长,农作经验较为丰富;不同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农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休闲的人会越来越多,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大;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广大人民的心声。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力条件。因此可以说未来中国不仅是旅游大国,而且也应是农业休闲旅游大国。展望未来,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

4 总结

休闲农业就是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休闲农业,处于不断发展的进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4

记者:朱处长您好,党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崭新的亮点,国家对此也很重视。请您谈一谈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的含义,现在提出的休闲农业于传统农业有哪些不同特点?

朱立英: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和经营、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经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为游客提供观光、度假、体验、推广、示范、娱乐、健身等多项休闲需求,以增进城市居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提高农民收益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新型产业。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农庄、采摘园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

休闲农业具有不同于传统农业的鲜明特点,它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体现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它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它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无法连续生产;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记者:我国休闲农业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朱立英: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主要是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等,呈现单一的农村观光特点。二是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主要是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体现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的特点。三是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以后)。主要是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加上各级政府逐步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体现拓展农业综合功能的特点。

休闲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形式

记者: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在哪里?

朱立英:发展休闲农业是调整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经济功能,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社会功能,休闲农业为都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三是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普园地。四是文化功能,休闲农业包涵农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和农业产业文化,在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能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五是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六是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陶冶性情。七是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有利于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

另外,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渠道。日益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增加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推动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也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近年来,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等资源条件,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休闲和旅游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同时,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支撑,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去努力,但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着力点体现之一是:努力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的多功能农业,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满足城乡居民陶冶情操、休闲娱乐、体验农趣和乡村风土人情的需要,使农业成为传承中华农业文明、对青少年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载体。以现代农业建设为首要任务的新农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而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5

研究方法

在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是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反应其发展内涵和发展目标,还要能够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系统性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休闲农业发展可以视为一个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整体,子系统又可以细分为若干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则有各评价因子构成。同时,评价指标体系还应根据研究需要和指标功能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表现为隶属关系,层次内部各分量之间则是并列关系。可行性原则。构建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因子概念清晰,内容简单明了,数据易于获取,计算结果便于分析和对比,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另外可行性原则还有要求定性指标可以间接赋值量化,定量指标直接量化,以尽量减少主观色彩。代表性原则。休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要有足够的覆盖面,既要全面反映休闲农业发展的结构组成和本质特点,而且要清晰地表达各个主题,既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又要避免相近的评价指标重复出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上述原则,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由游客接待量等27个评价因子组成的休闲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其中制约层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文化3个子系统构成,要素层由产业规模、产业基础、资源基础、生态环境、旅游社区和传统文化6个方面组成,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本研究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该方法是对同一层次内所有被评价指标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表,然后根据某一评价标准对每2个配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的权衡[25]。两两比较法多用来选择最优方案,所以一般采用0~1分打分法即可。但是本研究利用两两比较法是用来确定各指标间的权重。而很多指标间的权重大小差异比较小,所以必须采用更加多层次的打分方式。有2种常用的更多层次打分方式,分别是0分~4分打分法和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计算更加复杂,但是为保证权重确定的科学性,本文将采用多比例打分法。多比例打分法要求两两比较中两项的得分之和为1即可。具体示例如下:当2个指标i与j同等重要时,则令(式略)为了使评价因子权重结果更加客观、科学,邀请了地理、资源、生态、旅游和农业方面的10名专家进行打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加权平均,最后进行归一化化处理,最终得出评价指标的权重。数据来源和处理在各项评价因子中,定量指标D1至D22均来自《奉化市统计年鉴》、《奉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奉化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分析》、《宁波市统计年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及其他相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报告和资料等。而后,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aj=a/A,其中,aj为标准化后的结果,a为原始值,A为标准值。指标赋分标准在评价休闲农业发展状态时,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分采用10分制对评价因子层各指标进行评分,以确定各项因子得分。定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向有关专家和旅游、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征询的方式进行。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某一地域休闲农业的发展时,该研究地域的各指标评分值综合起来反映了休闲农业发展状态,假设用向量δ表示这个状态,那么δ的每一个分量从不同侧面反映该系统在特定阶段的发展状态,因此向量(式略)而后根据事物的持续发展论和发展阶段论,将休闲农业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评价结果与分析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6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7

⑴创意。创意是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设计等,具体指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设计发明,具有原创性、效用性和独特性,体现为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创意是人类社会为了面向未来,把握发展脉络,引领创造与创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与想法、意念与意向、愿景与企盼来指导生产实践,并使之产生效益的行为。⑵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英国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为了快速推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理查德•凯夫斯(文化经济理论学家)、张传伟(2008)等部门、学者从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界定。由于各国本身经济文化的差异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创意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指利用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干,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商标、版权、设计、自然科学研发成果、就业机会潜力、财富等并表现出具有科学技术性、文化艺术性、服务娱乐性特征的产业。

2、创意农业

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从而使一种新兴特色农业业态—创意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起来,而我国的创意农业也于21世纪初在发达省、直辖市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国内学者冯建国(2010)、王爱玲(2010)、王银芹(2010)、章继刚(2010)围绕创意农业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创意农业是指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品牌、景观创意等途径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效益,实现农业增产与增值、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形成产业规划。我国大陆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兴起,本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冯建国(2011)、舒伯阳(2006)、郑辽吉(2006)等国内学者和农委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等部门对休闲农业相关领域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并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用科技、创新等手段,精心打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与科普展示、农事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4、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工具、形式、技术、过程、环境、方法、模式、产品、产业、销售、物流等通过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通过对创意休闲农业内涵的初步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发展阶段。

二、创意休闲农业的特征

1、外溢效应与渗透性

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知识、信息等核心元素,通过创意手段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产生大量衍生产品的高附加值产业。根据调查统计,美国工业企业平均投入一美元就能产生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而日本日立公司的设计工作在每1000日元销售收入中所发挥的作用约为51%;可见创意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好的创意可以渗透到多种产品甚至产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创意手段积极开发、生产创意休闲农产品,在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下,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也将对其他相关产业甚至区域整体发展产生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高附加值与高风险

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分为核心与附加两部分,其中核心部分通过人类智慧的应用,产生独特的、深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而附加部分则通过劳动、资本等传统资源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产品。同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发展为前提,如没有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附加部分难以产生高附加值。一般来说利润越高的行业其风险就越高,但行业的差异导致风险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高风险性主要包括交易主体的利润回收方式、创意休闲农产品的生产机制、属于农业的范畴等三个方面。创意产生的时间、市场的认可度等都难以科学的预测,即使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也难以保证所生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是人们所需的产品,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部分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如方形西瓜、企鹅茄子等),很容易被复制,产品本身缺乏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需要生产者不断翻新新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才能保证市场的新鲜感。

3、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由于创意休闲农业这一词本身,我们便可直观地看出“创意”是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类型,随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是新型资源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可再生性。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现代创意激活传统农业产业的精华或者对其改造提升,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能够被国民所接受的创意休闲农产品。二是创意休闲农业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功能,可以作为资源要素输入经济系统中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意休闲农业本身还能够产生需求,创造市场,具有放大效果。三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科技、节能环保、文化的突出优势,创意休闲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创意观念、科技、文化等等。

4、创新性对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创意休闲农业以创意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意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意的独特性、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意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无论对于何种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新性都是其赖以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特征所在;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5、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其概念上来看,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食品加工业、包装业、咨询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延伸与拓展,促进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催化产业。

三、创意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区别

1、创意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一般都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而来,环城游憩带理论与人们休闲消费理念的提升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由于区域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资源相似等问题而使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经营者等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满足人们对刺激、惊险、时尚、养生、美容等创新性、新颖性休闲产品的更大需求。休闲农业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进行创新性设计,融入科技、人文历史、科技、创意等众多元素,为广大休闲消费者提供乡野质朴与时尚韵味、生态自然与养生美容、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休闲产品,促进休闲农业由低端性生产型产业向高端性创造型产业(创意休闲农业)升级,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的新一轮发展高潮;同样创意农业的发展,只有融合休闲的元素与功能,才能提升创意农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向休闲创意的新一轮转变趋势。为此两者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向更高一级的创意休闲农业升级已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

2、创意休闲农业体现“创意”与“休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8

【引言】:现阶段农业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体验旅游发展,使得探索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相关理论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对低山丘陵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探索,主要通^利用低山山丘陵地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项目,对促进丘陵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协调的农业生产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现状研究

1.1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休闲农业是城市化进程、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源于世纪上半叶,开始建设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都市农业的形式出现,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一部分。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市民农园法制化的国家,经过不断地发展,市民农园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转为注重体验的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态和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是德国休闲农业的代表之一。日本土地资源虽然十分有限,但其休闲农业相当发达且类型多样。农业特区是日本开发山地农业的特色模式,能让城市市民租用土地亲身体验农耕的乐趣,并且注重其对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国外发展休闲农业对我国的启示有三个主要方面:特色鲜明、政府扶持作用较强、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

1.2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相比起国外对休闲农业应用性的广泛研究,国内学者则注重对休闲农业的理论研究。有关休闲农业的性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观点,台湾学者多数认为其属于农业范畴,是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休闲农业属于旅游业范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最主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型产业。我国内地休闲业兴起于改革开发以后,第一阶段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第二阶段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主要兴建了具有采摘、垂钓、野餐等各种旅游活动的休闲园区;第三阶段是休闲农业项目多将“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融入其中,创设很多既新颖又具有生态性的体验项目,极大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2.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特征

2.1地形

地形构成了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骨架,也可作为重要的造景元素,利用地形的起伏和高低变化可以营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植被也相应的随着地形变化而高低错落,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2水文

山地丘陵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大,形成的地下和地表径流若处理不当会对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应合理规划设计丘陵山地型农业生态园的排水路径和排水方式,也可巧妙利用地表沟壑营造独特的景观环境。

2.3植被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山地丘陵地区原生植被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上表现出丰富的植物群落特色。经过后期规划,在原自然植被景观的基底上种植规划果树或茶树等品种,使人工植被镶嵌在自然之中,韵味知足。

3.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设计原则

3.1结合地形优势明确规划目标、达到最优规划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的基地现状分析首先应了解其高差变化,明确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最重要的是局部高差变化,为园区各分区的布局和各项设施的建设位置提供重要依据。结合丘陵走向考虑汇水方向和方式,从而得出水系规划。

3.2明确农业生态园规划目标

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态园规划的目标是结合特殊的丘陵地形,开发休闲体验、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以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为目的,并增长农业产业链,把农事体验作为园区的核心内容布置安排,并且结合地域文化打造以休闲体验为灵魂的综合性农业休闲观光园。

3.3内外交通联动、特色突出

休闲农业园一般位于市郊,交通不是太便利,并且与周边环境相近,出入口不明显。所以,合理解决外部和内部的交通显得尤为重要。外部道路引导线规划应以便捷为主,主入口要选位得当,易于发现,设计应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效果,同时给游客留下深刻且向往的印象。内部道路规划设计应主要考虑人流量,根据接待能力的估算值来确定道路承载能力,确定道路宽度、景观设置等内容,主要分类包括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游步道。

5.总结

随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生态园园是休闲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全球发展迅速,不仅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能够协调两大产业与环境间的矛盾。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将生态农业和循环理念融入到农业生态园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何斌,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D]河南农业大学,2010,1-40

[3]程红波,农业观光园规划理论探索[D]南京林业大学,2001,5-6

[4]林文雄,吴志强.农业生态设计与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0,42-52

[5]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农业[J]生态经济,2001(8):30-33

[6]杨金娥,张建林.以山地景观为特征的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探[J]究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56-10557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9

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农游交叉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对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台湾的休闲农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色,并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受海岛空间限制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农业资金、技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开始向岛外移动,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宁德的休闲农业目前正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技术还不够成熟、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借鉴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积极吸引台资投资建设宁德休闲农业区。宁德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较为丰富,对台商前来宁德开展休闲农业项目的合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

(一)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大体经历2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0一1980年。这是台湾地区第一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1)从农业内部发展来看,随着工商业的快速成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到1980年,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下降到9.2%,与此同时面临着农场规模小、农民收人降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稻米生产过剩等问题,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2)从农业外部环境来看,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需要除住宅空间、工作空间以外的“第三空间”来放松身心,而且当时台湾地区民众收人较高,发达的经济以及便利的交通等诸多因素,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需求环境。因此,为了有效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提升农业附加值,活络地方经济,同时满足城市人的休闲消费,1970年台北市首先在木栅区组织53户茶农,推出“木栅观光茶园”,开启了观光农园的先河,使农业从初级产业开始转变为多元经营的产业。这一时期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模式是观光农园,有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等。经营方式以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采摘、品尝及购买农产品为主,尚没有住宿、餐饮、娱乐等休闲设施。到1979年台湾地区有3家观光农园。由于单一的观光农园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观光时间短,吸引力不够,效益有限,发展较慢,处于休闲农业的萌芽阶段。

1980年台湾地区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发展休闲农业。1982年在其颁布的“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收人所得方案”中将观光农业列为重点内容;1983年推出“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建立了彰化县东势农场、台南县走马赖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等示范点。到1989 年,全台观光农场增至141家。

第二阶段1909年以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参与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991年台湾地区在其颁布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确立了建设“富丽农村”长期目标。1992年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1997台湾地区在“建设富丽农村计划”中,把休闲农业作为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此后,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地区富丽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迅速发展。至2000年,台湾地区各种休闲农场达到610家。2001年5月有关管理部门在“旅游发展方案”中把“辅导建设农渔牧休闲度假区”列为重点工作项目,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的策略,使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进一步相结合。2004年11月在“服务业发展纲领及行动方案”中,将“规划与推动具国际观光水准之休闲农业区”作为观光及运动休闲服务业的主轴措施,促使休闲农业超越传统农业范畴,而成为与服务业密切结合的现代新型产业,休闲农业随着富丽农村建设的深人发展而进人鼎盛时期。据统计,2000一2004年,新成立的休闲农场就达584家。这个阶段,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特点是:(1)从观光农业向多功能的休闲农业、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区方向发展;(2)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3)休闲农业与农村建设密切结合,成为拓宽农村产业,促进农业功能转换的重要举措。

目前,台湾地区共有Ho多家休闲农业园区,年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提供了18万多个就业机会,预计到2008年底休闲农业产业产值可达17・5亿元人民币。

(二)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

1.观光农园。观光农园主要有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圃、观光渔池等。但如今的观光农园已摆脱最初以生产性为主的特点,注人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有的设有附属设施,为游客提供餐饮、娱乐、教育、休憩等场所,有些还为游客提供参与生产、加工等作业活动,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链。如南投县仁爱乡的清境小瑞士花园,种植世界各地奇花异草,设施充满异国情调;又如挪威森林广场、阿尔卑斯双塔、主题花园等皆环绕着天鹅湖而建,悠然地徒步其间犹如置身在欧洲。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另一种观光享受。

2.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集观光、农作体验、住宿、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可分为4类:(1)教育休闲农场。主要是利用农场环境和农村产业资源,对人们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这类农场大多具有较完整的原生植被,动、植物种类丰富,是中小学生户外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2)有机休闲农场。以经营有机蔬果为主。(3)生态休闲农场。这类农场大多利用原有地形地貌,维持原植被物种,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较著名的有“绿世界生态农场”、“八卦山昆虫生态休闲农场”等。(4)专业休闲农场。有从事果园采摘、蔬菜采收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等。台湾地区土地银行经营的初鹿牧场较具代表性,该休闲牧场地处台东县卑南乡,占地约54公顷,为全省坡地休闲牧场之最,主要经营乳牛及乳制品,游客可以品尝到自产牛奶、奶酪、牛肉。牧场地域辽阔,景色宜人,有露营区、产品贩卖部、菠萝园茶园、槟榔园、批把园和竹林等分区,2000年度仅门票收人就达30万人民币。

3.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利用乡村的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为游客提供住宿,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体验乡村生活。此类典型的有南投县青境地区和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清境地区民宿通过策略联盟经营的方式,成立清境观光发展促进会,统一进行对外事务联络和民俗资源分配等方面的组织营销活动。台北黄金山城金瓜石则利用丰富的人文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把原先的台湾地区冶金矿区进行规划开发,以独特的景观吸引游客。

4.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经营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园区。这些农园大多地处都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约半小时车程的地方。1989年,台北市农会辅导北投区设立台湾地区第一家市民农园,到1998年底,台湾地区已设置58处市民农园。

20多年来,为了发展休闲农业,台湾地区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并在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辅导、扶持。目前,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在内涵、形式、规模、外延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的观光农业朝综合性、多功能的休闲农业方向发展;从种植业、渔业、牧业、林业生产性的观光园向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与农村建设、农业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而且形成一个具有田园之乐的休闲生活区、长宿休闲区,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又可达到提高农民收益与推动农村建设的目的。休闲农业成为集农业生产、观光、休闲、度假、教育、文化于一体,横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新型产业,对促进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人,推动农村永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三)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缺乏完整性和长远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地区休闲农场经营面积有限,经费不足,无法兼顾地区经济、社会、环境、教育等层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未能产生有效推动作用。部分地区休闲农场整体规划缺失,各自为战,造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破坏;有的地方先开发后规划,园区杂乱无章,场所分布零散,经营单调、乏味;还有一些园区偏向游乐开发,设施趋向人工化、商业化,破坏了生态环境和农村风貌。农民的短视及规划的滞后,使休闲农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2.相关管理措施尚不配套,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休闲农场经营管理涉及各个管理部门,涉及的相关措施包括都市计划、区域计划、水土保持、农业发展、山坡地保育、建筑、环境影响评估等等。由于没有单一窗口服务,农民难以适应,违章建设或未经检验认证的非法经营随处可见。

3.管理部门辅导滞后。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经营者,除农民团体(如农会)外,多数为农民以共同经营方式进行,缺乏综合经营能力。由于管理部门辅导力量有限,对于诸如广告促销、田园体验活动、导览解说、资源管理维护、盈余分配、权利与义务分担以及纠纷调解、安全及公共关系等难题,一般农场难以处理,以致成效不大。

4.缺乏差异性。目前,台湾地区到处都有观光果园、生态农园、土鸡城等,但模式大同小异,大部分都以提供烤肉、炒野菜、采水果、吃土鸡及住宿等服务为主,缺乏差异性,造成区域间同类型休闲农场彼此恶性竞争,利润削减,服务质量下降。

二、宁台农业合作的优势与潜力

宁德的主要优势与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宁德长期被定位为山区,同时受交通滞后的影响,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市,但同时由于发展步伐慢,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要素在沿海各地生产成本攀高、资源要素困乏的情况下,显示出后发优势,主要有:

区位优势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背靠欧亚大陆,面临浩瀚东海,不仅是福建连接南北两大金三角的重要通道,而且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也是对台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开展宁台经贸合作与交流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近年来,海陆交通、邮电通讯、城市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宁德市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出来,宁德巨大的山海资源潜力必将激活,促使宁德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港口优势

宁德的港口资源相当丰富,有29个港湾密布沿海岸线,可建的深水泊位居福建省之首,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尤其三都澳是全国最好、世界少有的深水良港,被誉为超级良港。优良的港口是投资钢铁、化工、电子、机械、加工业等行业的理想之地。如今,由于制约港口资源开发的交通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些重大项目开始布局建设,宁德港,这个中国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天然超级良港已经从长期休眠期进入“蓄势待发”期,并将进入“喷发期”。

旅游优势

宁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太姥山、鸳鸯溪两个部级重点名胜风景区.有九龙际瀑布、支提山、东狮山、翠屏湖四个省级名胜风景区,同时还有一批部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统计,宁德总共有大小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支提山是我国历史上的佛教胜地,闻名海外。在人文景观方面,闽东是畲族聚居地,畲族人民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畲族风情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农业资源优势

宁德依山傍海,农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农业在三产中约占25%,农村人口占全省的26.9%,农村劳动力占全省的9.5%,耕地占全省的12%。海岸线占全省1/3,海域面积占全省1/3,潮间带面积占全省28.1 3% ,浅海海域面积占全省21.27%,全区人均占有海洋面积1.67公顷。由于海的优势,宁德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统计,闽东海域10―100米等深线内有5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约有100多种,甲壳类60多种,贝类约有70种。

生态优势

宁德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品质、水质在全省都名列前茅。

上述优势不能单项看,而要从整体上看,因为1+1可以大于2。而且这些资源优势也都可以为发展宁台农业所用。如果能很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宁德将不仅成为福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将成为福建东出西进,连接世界的战略要道。有人说,三都澳是宁德未来的希望,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宁德是福建未来的希望。

三、宁台农业存在的阶段差异性与要素互补性

宁台农业由于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在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等资源禀赋和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表现在经营观念、体制和机制等方面。

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积累了资本、技术、市场经验、营销网络等丰富的现代生产要素。但由于台湾农地、劳动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短缺,农产品市场小、劳动力价格日益昂贵、承受风险的弹性变小等因素,农业资本与技术要素投入的机会成本增高,成为限制台湾农业,从而限制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宁德当前总体上还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资本、技术、营销渠道、市场经济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较缺乏。但与台湾相比,土地、劳力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相对丰沛,有着较广阔的农业生产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宁德农业的发展需要注入更多的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因此,通过宁台农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既是降低台湾农业生产成本,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宁德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

总体上看,宁德初级农业资源和潜在农业资源较丰富,可利用资源较多,包括市场、劳力、土地等,且发展潜力较大;台湾则在农业相对资源量、资金供给、农业技术、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宁德农业受体制和技术面制约较大,科技及资金投入较少,投入产出率和成果转化率较低;台湾则受资源和要素成本的制约较大,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宁台之间这些差异性和互补性就成为宁台两地合作的潜在优势。

四、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思路

凭借着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区位优势,宁德一直是台湾民众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将宁台旅游对接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宁德可以借此大力吸引台湾与宁德进行休闲农业合作项目,同时打造旅游品牌。具体的思路有:

(一)强化政府服务,形成有利于休闲农业合作的运行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和大力扶持。市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农业、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内外贸、科技、证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协作.保证两地休闲农业合作能顺利推进。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虽然宁德市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休闲农业这个系统工程来说还远远不够。鉴于政府财力有限,政府不要成为投入的主角,而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推动各级财政逐步增加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规模,金融机构放宽贷款担保条件、增加贷款额度、改善金融服务。

再次,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和多功能性开发的基本条件.而且休闲农业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科教基地等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改善休闲农业区的硬件条件。

(二)把“休闲农业”列入对台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领域

宁德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加之基础底子薄,发展休闲农业所需的资金缺较大。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要祖籍地,800多万台胞不仅是来闽观光旅游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也是投资大户。环三都澳战略规划将宁台旅游对接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台湾观光客可以通过宁德前往长江三角洲,宁德成为台湾对大陆的一个重要通道。宁德也可以借此吸引大量台湾游客,提升管理服务,打造旅游品牌。因此,应要做好宣传,打好这张“侨牌”。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台湾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并且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区。宁台两地优势互补、合作领域十分广泛,积极吸引合资。开展宁台休闲农业合作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休闲农业行业本身就是招商引资最好的行业之一,所以,应积极吸引台商到宁德投资开发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区。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休闲农业把农户的生产活动与游客的消费活动结合在同一时空,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紧密结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社会风险。近年来,已落户福建的台湾涉农企业,开始慢慢转型升级为多功能性产业。把原来的科技型种养业和加工业、旅游业结合起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工商一体化,获得了不错的成效,成为了发展休闲农业最有潜力的主体之一。而且产业链的延长,可以加快吸收劳动力。实践证明,这些涉农企业产前和产后部门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产中部门的近十倍。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拓展宁台农业合作的空间,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培育和发展。当前,宁德应抓住这一契机,着力促进台资涉农企业转向农业多功能性开发,把落户宁德的台湾涉农企业培育成为闽台休闲农业合作的先锋队伍。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加快休闲农业合作步伐;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合作基础,实现跨跃式发展。

(四)依托太姥山、杨家溪、鸳鸯溪等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对台乡村旅游

打造妈祖 、陈靖姑 、关帝等对台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高档次的对台招商项目,吸引台商来闽投资旅游项目。这些都为宁台旅游合作提供了机遇。 据研究,在自然资源、市场需求 、资金 、 人力、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等l5项旅游业发展指标中,闽台具有高度互补性的指标有5项,中度互补性指标8项,二者占总数的86.6%。闽台旅游资源的高度互补性 ,来之于深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文化渊源 ,这是任何第三者都无法比拟的,也是宁德发展对台乡村旅游的先天优势。

农业旅游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因为农业发展、农民生活 、农村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生产领域,农业就不可能现代化、农民收入就不可能有大的提高、农村环境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台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农村建设到9o年代实施 “富丽农村”建设, 都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宁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从设施、管理到理念都还有待提升。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大力开展与台湾的农业旅游合作,使宁德成为海峡两岸重要的旅游基地。

参考文献:

[1]邹芳芳.以台湾经验促福建休闲农业发展田[J].台湾农业探索,2009(1).

[2]陈励颖.福建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开发的实证研究[M].中国农学通报,007(9).

[3]郑青.闽台农业资源配置模式演进及前景展望[J].亚太经济,2010(4).

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例10

2长沙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