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休闲与旅游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7 14:54:26

休闲与旅游管理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7)05-0597-03

本文试以杭州市为例,重点对体育休闲旅游的资源(Resource A nalysis)、市场(Market Analysis)、产品(Product Analysis)三方面特点进行分析,进 而就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出一些设想,为其它相似的大中城市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 供一定的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杭州市城市常住居民与杭州城市 周边地区旅游相关部门管理人员。

1.2研究方法和样本构成 本研究采取了对体育市场管理部门和目的地旅游相关部门访谈和对居民问卷调查的方式 收集原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5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调查 于2004年7~8月间在杭州市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萧山区等主要城区 居民小区发放问卷1 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有效率为78%。调查统计中,本研究以100 份 问卷为统计量距,当累计到800份时,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和反映调查意图的相对数量特征变 化趋于缓和。因此,本次调查样本总量达到能够反映调查区域的问卷表现量。本次调查样本 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1) 性别构成。男性468%,女性532%。2) 年龄构成。18岁以下7 7%,18~25岁223%,26~35岁232%,36~45岁212%,46~55岁170%,55岁以上86% 。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95%,大学专科315%,中专及高中337%,初中及以下15 2%。 4) 家庭月收入。30 000元以上68%,20 000~30 000元79%,10 000~20 000元143% ,5 000~10 000元193%,5 000元以下517%。

2分析与讨论

2.1体育休闲旅游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 体育休闲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既具有旅游的普遍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同时旅游 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又具有特殊的规律。通过对杭州市城市居民的调查分析,体育 休闲旅游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体育休闲旅游以短途游和近距离游为主。进 行过体育休闲旅游的被试者中,体育休闲旅游花费时间为2 d的比例最高,达35.2%;2 d以上者的比例逐渐降低。选择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大约为1 h车程的占24 .7%;2 h路程的为38.6%;3 h路程的占19.5%;更远的占17.2%。从中可以看出1~2 h 路程之间,随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提高;在2 h以上路程,随 着旅行时间的增加,体育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降低。从上可以看出远距离的体育休闲旅游 由于存在着距离障碍,体育休闲旅游者出游的频率降低。居民在城市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 的出游率远远高于较远距离的目的地。二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以大众产品为主。调查结果 表 明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希望提供的产品是花费相对低又比较熟悉的大众性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对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的选择情况见表1,其中有57%的居民希望提供的旅游产品类型 为大众产品,其次为专业产品占到28%。这与城市居民目前的家庭收入、体育能力和生活现 状相符。进行过体育休闲旅游被试者参与的运动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游泳(49.6%)、表1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类型选择大众产品专业产品高档产品竞技产品合计频数5312619347932百分比/%57.028.010.05.0100.0

划船(47.1%)、漂流(43.7%)、钓鱼(35.2%)等。三是体育休闲旅游以中青年为主。年龄通常 是影响个人休闲参与及休闲形态的最重要因素。调查也表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城市居 民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年龄影响着城市居民的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 18~45岁年龄段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的参与率普遍的高,但年龄对体育休闲旅游参与率 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表2可以看出,男性在18~25岁和36~45岁年龄段体育休闲旅游 的 参与率较高,分别达58%和52%。45岁以上又呈下降趋势;女性在26~35岁年龄段的参与率最 高,达52%。35~55岁之间又呈下降趋势,但55岁以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调查分析中(表2) 也证明,在不同年龄段男女间体育休闲旅游出游率又表现出差异,其中在25~35岁(性别比 为1.30)和55岁以上年龄段(性别比为1.87)的女性出游率明显高于男性。25~35岁年龄段的 男性面临成家立业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大都缺乏时间和考虑经济因素而很少选择出游。 55岁以上年龄段的女性大都已退休赋闲暇在家,身体状况往往好于男性,所以这两个年龄段 的女性比男性又表现出较高的出游率。

2.2体育休闲旅游R性分析(Resource Analysis) 对于旅游资源的定义在旅游学界就有多种,但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属性是它的理论核心。[10]体育旅游资源是吸引体育旅游者参与的客体,是体育旅游活动得以实施和体育 旅游得 以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主要是指能适宜于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山脉、湖泊、森林 、沙地、雪地、气候等自然资源。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区别在于体育休闲旅 游资源是体育活动的载体。由于追求自然与健康是体育休闲旅游需求的原动力,根据资源的 理论核心和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动力,体育休闲旅游的吸引物主要由自然资源和适宜于自然资 源的休闲体育活动共同组成。旅游产品多以资源为基础开发而来,但一种资源如果不能或仅 提供较少的体验机会,那么这种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自然资源和休闲体 育活动都可以使参与者产生体验,而二者的结合会使旅游者产生非凡的体验,同时满足了参 与者对自然和健康的追求。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专业化的加剧,使得人们的 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紧张的工作,使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更迫切。 根据市场特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以环城市地区自然资源为基础进行适宜性开发。体育休 闲与旅游都是建立在闲暇时间基础上的行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获得一种愉悦的 心理体验。由于参与喜欢的体育休闲活动能使居民获得某种非凡体验,所以居民进行体育休 闲旅游的主要动机就是在参与体育活动和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获得非凡体验。以参与体育活动 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除了旅游的普遍功能外主要还有以下的功能和作用:1)有规律 的运动有助于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在它能减少消极反应(如焦虑和抑郁等)和增强积极反映 (如自我效能、精力充沛和身心健康等)。2)体育活动能提高居民承受生活压力影响的 能力,即提高压力免疫能力。体育休闲活动可改善人的情绪并增强人的免疫能力。3)体 育活动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较佳的体验状态。

2.3体育休闲旅游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 旅游产品是一种复合概念,是吸引物、交通、住宿、服务等的组合。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与其 它旅游产品的不同主要是吸引物的不同,即体育休闲旅游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以及与其适宜的 休闲体育活动为吸引物。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样是一个复合产品。这决定体育休闲旅游产品 的开发和创新不能独立完成,需要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体育与旅游等相关部门的通 力合作。城市周边地区旅游目的地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须首先根据地方资源特点,在市 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相适宜的产品理念,这是规划和开发的基础。进行体育休闲旅游产 品开发,首先要对环城市周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定位开发产品并 确定其产品开发层次。其次,重点解决开发资源和体育休闲旅游产品(P-R关系)间的关系 ,即目的地旅游资源与适宜性体育休闲产品开发的关系。以自然资源为基础,配之以相适宜 的休闲体育项目,这种资源-产品共生型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 资金投入、开发强度相应较小。第三,体育休闲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必须在确定市场目标的基 础上分层次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居民对体育休闲旅游的意愿性主要以兴趣爱好选择,但由 于经济、年龄等因素,居民对不同体育休闲项目的需求差异较大。所以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 开发应根据市场和资源特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进行开发。

3基于RMP分析的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开发设想

3.1以资源特色为依托,开发适宜性产品 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应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的体验角度来理解和 开发。这就是说,只有能够向旅游者提供某种非凡体验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合格产品。 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有品级旅游资源的支撑,资源品级越高,资源依托型体育休 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就越容易成功,越能为体育休闲旅游者提供非凡的体验。一流的旅游资源 ,是一流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开发的物质基础。资源品级的高低是体育休闲旅游开发成功与否 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和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对杭州市旅游资源的普查 得出:杭州市旅游资源的特点是数量多,类型丰,品质优,分布广,各类都有特色。杭州缺失的 资源有冰雪地、沙丘地等。综合上述,杭州市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点是以山水著称,开发体 育休闲旅游项目要突出山和水的资源。

3.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近程产品 由于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自身的特性,旅游者对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需求呈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从对杭州市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的调查和分析中得出:旅游者的中青年化和旅游方 式的短途游选择是体育休闲旅游的重要特征。所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对中青 年市场,在环城游憩带区域进行。根据空间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主要应开发社区体育休闲 产品、市域体育休闲产品和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其中社区体育休闲产品、市域体育 休闲产品开发应重点针对本市居民体育休闲的需求,对周边区域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应主要针 对本市居民和区域周边城市居民的需求进行开发。杭州市周边区域如千岛湖、临安等都提出 打造运动休闲胜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口号,开发了野外拓展、水上休闲体育公园、漂流、 野外生存、森林探险、登山、攀岩、徒步行走、快艇、热气球、划船、钓鱼等体育休闲旅游 产品。

3.3制定专项区域规划,加强重点产品或项目建设 通过对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杭州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存在低层次、产品雷同以及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或对于某些开发产品过于乐观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人们对体育休闲旅游需求将不断膨胀。对此问 题,杭州市目前还没有进行专门的体育休闲旅游专项规划,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市场地位还 没有明确。体育休闲旅游具有旅游和休闲体育的双重特性,所以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必须联 合旅游和体育等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规划。同时在重点满足本地和区域城市居民运动休闲需求 的基础上,用大旅游的观念(包括从社区、本地、区域、国内、国际等渐变的体育休闲游憩 活动谱)对体育休闲旅游进行全面的规划。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产品开发的低层次和产品雷 同等造成的各旅游地的恶性竞争,同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各地自身的资源特色,建设一些 体育休闲旅游目的地或综合旅游目的地。通过体育休闲旅游重点产品和目的地的建设,来带 动整个城市周边地区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综合旅游目的地在规划时既要考虑满足本地居民 休闲需求的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同时又要考虑能吸引区域、国内甚至国际游客的观光型旅游 产品,将二者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3.4提升社区参与度和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密切相关。社区在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是一个城市发展体育休闲旅 游,倡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城市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杭州市以2006世 界休闲博览会为契机,举办和筹备各类各级别的会议和活动,在向世界展示杭州的同时,通 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向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倡导休闲理念,为杭州市体育休 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获取社区的参与和协作保障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必 须培养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现阶段,制约杭州市居民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居民缺乏体育休闲技能。因此,培养能指导和培训居民进行体育休闲的专业人才,是城市 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同时,加强对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体育休闲 旅游产品开发能否成功也十分重要。培养出的管理者要具备有关法律、专业和执行规划等的 基本知识和能力,特别是那些危险性比较大的休闲体育项目管理者必须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 教育和培训,以使参与者的伤害事故和因疏忽原因引起的法律事件最小化。杭州市在筹 备休博会期间,创办了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中心,开启了我国休闲教育的新时代,建议也 能设立专门的体育休闲管理和技能培训机构。据此,可以清楚地看到,提升社区参与度和对 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城市能否成功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2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68-04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尽管我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中,休闲度假消费占全部旅游消费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在社会经济结构成功转型和国民收入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休闲旅游将会呈现更快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休闲旅游市场的迅速成长,休闲旅游人才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瓶颈,并引起了政府及旅游组织对休闲旅游教育的普遍重视。

目前,在我国有千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专业或旅游专业方向,而开设休闲旅游相关专业或休闲旅游专业方向的院校却不足百所。即便如此,已开设休闲专业的高等院校,在学位建设、学科建制、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只是刚刚起步,远远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休闲旅游人才的要求。

一、国外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都设有休闲旅游或类似的学院,如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设有体育和休闲研究所;英国白金汉郡大学设有休闲和旅游学部;日本东海大学设有体育休闲系;加拿大雷克黑大学设有户外娱乐、公园与旅游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设有旅游与休闲管理学院等。此外,国外休闲旅游专业学科体系十分完备,不仅培养层次多,课程设置门类广,并且相互交叉融合,各有特色,涵盖了与休闲旅游相关的运动、管理、旅游、康复、保健等领域,为休闲旅游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

(一)美国

美国现有 122 所大学设有运动休闲及其相关科系,其内容涵盖休闲社会学与哲学、运动休闲与娱乐管理、休闲与健康、运动休闲项目设计与管理、公园与主题公园管理等领域。各高等院校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针对产业培养专门的管理、技术和研究人才[1]。

美国高校所开设的运动休闲专业偏重人文社科和管理类。理论类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休闲行为的本质和休闲对社会、对个人的影响;经济类的课程则让学生从休闲旅游产业的角度认识休闲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培养学生作为休闲旅游产业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应用类课程则从操作层面上让学生更多、更具体地了解休闲旅游事业或休闲旅游产业,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管理类课程除了介绍一般管理学知识以外,还突出了休闲和运动休闲的管理[2]。

(二)英国

英国政府较早地认识到了培养高水平休闲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了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学科体系。英国的许多著名学府,如拉夫堡大学、阿伯丁大学、伯明翰大学等都开设有休闲旅游相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休闲管理、运动娱乐管理、文化遗产管理、旅游与经济发展、娱乐与体育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体育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休闲政策与管理、体育教育和教育学、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关系等。

(三)日本

日本旅游专业授予的相关学位有休闲管理学士、旅游管理学士、节事管理硕士。在本科主干课程中,休闲管理方向不仅开设有休闲理论课程,而且还开设了许多与休闲运动、休闲旅游有关的专业课程。如休闲的多样化澳大利亚休闲,休闲服务和设施管理,休闲、运动和旅游社会文化基础,休闲和旅游研究,休闲运动和旅游公共政策,休闲运动和旅游法,休闲和旅游环境规划,旅游和休闲战略管理,休闲和运动行为基础,休闲体验设计和规划,休闲管理规划,休闲管理领队等。

二、中国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除台湾高校休闲旅游专业已趋于完善外,大陆各高校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台湾

1968年,铭传大学成立观光专业,成为第一个培育休闲人才的高校。此后,台湾陆续有许多高校相继成立观光学、餐饮与旅馆管理等专业。1993年,台湾体育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带有“休闲”名称的休闲专业,即体育休闲专业。

至2009年,台湾有40多所大学设有观光旅游教育相关科系,在163所大专院校中设有休闲相关专业的高达101所,培养了大批高级休闲旅游管理人才。在学生数量上,台湾地区休闲相关专业学生数量由1993年的9 083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689 185人的1.32%)增长到2009年的64 190人(占当届大专院校生1 313 993人的4.89%);毕业学生数则由1993年的2 702人(占当届大专毕业生172 849人的1.56%)增加到2009年的12 484 人(占当届大专院校毕业生325 106人的3.85%)。由此可见,台湾的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已具规模。

台湾各高校休闲旅游教育强调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休闲旅游、 旅游管理、 社会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人员作为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大量休闲运动、 休闲观光解说、 休闲产业管理、休闲旅游活动规划、体适能管理咨询、健康事业及文化生态旅游规划等相关人才[3]。

(二)大陆

休闲旅游教育在国外虽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却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欠缺,休闲旅游企业的管理人才大都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而旅游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又极少涉及休闲旅游教育。不仅如此,在我国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方向的千余所高等院校中,仅有极少数院校设置了休闲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也不长,学术研究成果有限(见表1)。

从表1可知,虽然目前在我国开设有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学科的并不多,但许多院校依托原有的旅游或体育专业,逐渐将休闲教育渗透到旅游或体育教育之中,并潜伏着向建设休闲专业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在高校已具备建立完整的休闲旅游学科与休闲旅游专业的现实基础。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发展

中国休闲旅游专业的硕士、博士教育发展较晚,即便休闲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仍未见到休闲旅游学科的身影。此外,据国际权威旅游研究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近30年发表的论文的术语统计,发现地理学(旅游资源)与管理学(旅游管理)对旅游研究最为集中[4],从休闲角度研究旅游的论文则几乎没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我国休闲旅游硕士、博士等高等人才的极度缺乏。

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提供的“2010年硕士招生目录查询系统”统计,设有“休闲”研究方向的硕士点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2可知,休闲旅游学科仅在上海体育学院、浙江大学等少数几所学校属于自设专业,而在其他学校休闲旅游则是以旅游管理二级学科下的研究方向出现。此外,东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系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5]。目前,除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博士点外,开设有独立的“休闲旅游”博士点的学校几乎没有。

三、中国休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评估

(一)休闲旅游课程设置

与国外休闲旅游课程设置相比,我国休闲科系设置仍然是依托现有的旅游类专业,将休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设计;同时对休闲研究也没有超出旅游研究的范畴。国内大学几乎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 所以休闲类课程也难以体现。部分大学虽然设置有休闲旅游方向,但休闲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的课程。国外休闲专业和课程设置相对成熟,多以运动休闲为主要方向。因此,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休闲旅游方向人才的极度匮乏,在国内高校中设置休闲旅游专业和相关课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北京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具体分析国内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情况。这几所高校作为我国休闲旅游科系发展的先驱基本可以代表内地高校休闲专业的发展现状。

从表3可知,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休闲与旅游管理系没有设置独立的休闲旅游专业,所以休闲旅游类课程难以体现;中山大学虽然专门设置休闲旅游方向, 但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范围狭窄,几乎没有涉及旅游休闲或休闲事业管理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将相关休闲旅游课程融入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休闲旅游管理,但休闲旅游学科仍没有形成完整课程体系。

四、结论

在学科建设方面,虽然旅游学科下的休闲旅游方向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休闲旅游教育只有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等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要符合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以及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实行休闲旅游教育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在休闲旅游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注重休闲旅游课程的理论性、文化性等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其国际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注重与体育娱乐、节事活动相结合,以对接休闲旅游产业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彩壮,闫万军.美国部分大学运动休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8):41-43.

[2] 方百寿,刘河.中国高校休闲类课程设置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4):9-15.

[3] 吴必虎,黎悠悠.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R].旅游学刊,2006,(21):9-15.

[4] 宋瑞.国内外休闲研究扫描――兼谈建立中国休闲学科体系的设想[J].旅游学刊,2004,19(3):51.

China leisure tou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WU Jian-hua,WU Qiong,XIE Rui-jun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51-02

一、广西休闲旅游教育现状

(一)专业开设情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广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西休闲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休闲旅游消费人群增长迅速。休闲旅游作为服务性行业,它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广西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较早,形成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旅游专业群,然而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才刚刚起步。休闲旅游是指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因此,休闲旅游专业人才与传统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有所区别。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休闲旅游专业与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根据这一调整,本研究将休闲旅游专业、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归为同一专业。从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可以发现,截至2015年,广西高校中开设与休闲旅游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则有桂林旅游学院、广西经济职业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北海职业学院等高校。

(二)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它决定着一个专业将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广西各高校结合市场需求,充分考虑本校特点和优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其中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将休闲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在各级休闲旅游活动管理部门、休闲园区、休闲运动俱乐部、休闲会所等单位从事休闲旅游服务与管理、休闲旅游项目的组织策划与推广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桂林旅游学院则培养面向高尔夫球会及高尔夫营销企业,具备高尔夫球会管理能力、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能力、高尔夫球场管理能力,掌握高尔夫运动技术、熟悉国际高尔夫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经济职业学院主要培养的是具有休闲会所运营与管理、项目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能力,并掌握民族、民俗表演的专门技能及相关的理论知识等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北海职业技术学院则主要为国内外高尔夫俱乐部、高级休闲会所、大型健身中心等各种休闲企事业培养高尔夫俱乐部球童、休闲企业客户接待和领班、休闲运动教练、各类休闲企业客户经理、营销总监、项目策划与运行经理、旅行社相关休闲产品设计人员。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必须考虑到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外部联系包括与人才培养目标、职业素养要求等的联系;内部联系则主要体现的是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即课程体系。广西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特别是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侧重。广西各高校主干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 主干课程设置

学校 主干课程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休闲学、休闲体育、游泳与救护、户外运动组织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资源学、市场营销实务、俱乐部经营与管理、旅游公共关系实务、体育旅游策划与营销、服务礼仪、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 旅游概论、旅游服务英语、休闲学概论、旅游礼宾礼仪、民族民俗学、会所(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会所服务管理技能实训、SPA设计与运营管理、会所(俱乐部)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市场营销、会所休闲项目策划、旅游企业财务管理、康乐管理

桂林旅游学院 高尔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实务、高尔夫规则、高尔夫运动技巧、高尔夫俱乐部服务技能、高尔夫营销、高尔夫运动竞赛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草坪养护与管理、度假酒店管理实务、高尔夫专业英语等

北海职业学院 休闲产业、高尔夫运动技能、会所管理、高尔夫赛事组织和服务、游艇实务、运动休闲指导、茶艺与茶道、定向运动与户外拓展、休闲市场营销、休闲活动策划、休闲企业经营与管理、现代服务礼仪等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学概论、社会休闲学、休闲人力资源管理、休闲英语听说、休闲产业市场营销、现代酒店管理实务、休闲服务英语、酒吧服务与管理、庆典与赛事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休闲业服务质量管理、休闲策划原理与实务、康乐服务与管理等

(四)实习实训。广西开设休闲旅游专业和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均为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而实习实训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习实训方面各院校都十分重视,在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采取“一年级见习、二年级实践、三年级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习实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实习安排上,该专业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于每年6月底安排学生外出实习,实习时间为9个月。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该专业学生可以在休闲旅游企业进行多岗位锻炼,大大提升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及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桂林旅游学院则依托桂林优势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将校内教学与校外高尔夫球会教学进行对接,并与国内大型高尔夫连锁集团达成紧密的实习合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二、休闲旅游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岗位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迅速,休闲旅游人群不断增加,但休闲旅游市场细分还不够明确。从总体上看,休闲娱乐产品水平还不高,还不能进入国际休闲旅游的主流消费市场,在我国旅游产业的体系结构中,休闲度假产品和休闲旅游装备十分薄弱。由于休闲旅游产品的缺乏,人们参与休闲旅游消费的热情不高,多以自助休闲游形式为主。在各大旅游企业或休闲度假企业中,可以细分出来为休闲旅游某一具体岗位的还不多。虽然我国休闲旅游行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不能形成明确稳定的就业岗位,与传统旅游行业的岗位区别不大,这就导致许多休闲旅游专业学生不得不选择传统旅游行业的就业岗位。

(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休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而对于休闲旅游专业教育来说,也带了很大挑战。因为休闲旅游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教师之前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已不能满足休闲旅游专业的要求,而教师的转型升级仍需花较长时间。另外,由于教师数量的有限,而新课程数量又比较多,很多情况下一位老师需要承担多门新课程,这无疑给教师带了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广西各高校休闲旅专业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三)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广西各高校的休闲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科体系课程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多沿用传统学科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主要强调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理论性。由于缺乏深度的市场调研,广西休闲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较好地结合休闲旅游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开设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上,部分出现形式化现象,主要依靠顶岗实习课程来解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是新兴专业的原因,部分课程缺乏教材,许多课程讲授内容大多都是任课教师通过收集资料和整理而成的,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

三、广西休闲旅游专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加强专业市场调研。在专业建设中,市场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专业来说,市场调研是否精准直接影响到这个专业的发展。在市场调研中首先要对休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精确分析,包括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等等。其次,要到休闲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主要包括行业企业数量规模、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具体就业岗位等。最后,还需要对与休闲旅游专业有关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度分析,包括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素质素养、岗位工作任务,等等。只有加强市场调研才能更好地对休闲旅游专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提高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提高专任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水平并建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的方式,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其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兼职教师实行“校企互聘,双向流动”,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时,结合企业兼职教师的特长,把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安排给兼职教师承担。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组织他们参与专业教研活动等途径,使兼职教师能够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提高职教水平,以适应高职教学岗位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培训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三)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在考试考核形式上,通过笔试、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考试等多种形式,制定评价标准实施考核。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围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又为专业课服务的这一基础性要求,逐步构建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群红.发展我国旅游休闲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J].求实,2000(8)

[2]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4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01-07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常居住地,依托冰雪运动资源与场地设施,以参加冰上、雪上积极性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休闲性活动。上世纪80年代始,到东北赏冰玩雪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2010-2011年冬季,哈尔滨机场平均每天客流2.5万人左右,高出平日3成多。对于这些游客来说体验冰雪运动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滑雪,作为一种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很多本地居民也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滑雪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很多居民以亲朋好友结伴和参加滑雪俱乐部的形式加入到短途滑雪游的行列中来,壮大了冰雪运动休闲游的规模,也使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群体不断分层。在这个群体中,年龄不一、运动水平不

一、肖费意愿不一,进而服务需求也不一样,很多游客,特别是发烧友级游客,更是对服务提出了深入细致高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局限于几付雪板、几条索道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冰雪休闲运动旅游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眼务,以满足众多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客源和大众市场份额。目前,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旅游,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经济回报得到全国多个省市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除了东北地区外,北京、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均不同程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雪场,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地区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东北地区的客源。尽管从目前看,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优势,更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佳化。

基于以上原因,此研究在对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对未来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功能定位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服务与运动服务的统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应具备以下功能。

1.1指导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营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冰雪旅游的发展进程,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缺少具有指导作用的、详尽而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是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涉及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内容,但这些标准并未覆盖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全部,并且仅针对滑雪旅游。因此,构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必定要以指导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相关单位实际运营为主要目标,为旅游企业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升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

1.2评价监督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有关部门明晰的指导,更依赖于管理部门的评价和监督。由于多年服务体系缺失,对服务内容的不确定,导致了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评价的不到位。因此,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评价监督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体系的内容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进行评价、监督。

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与服务体系框架

2.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即属旅游的范畴,又属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涉及交通、住宿、消费、运动指导等多方面因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服务体系的构建决不是几个简单眼务内容的迭加,必定是由多系统、多元素的融合的整体,其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的统一整体。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休闲旅游的实际隋况,服务体系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服务的管理系统,指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统筹、协调的机构和部门。

服务的供给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高满意度,与游客发生互动的组织、部门、企业的集合。

服务的产品系统,包括所有经过资源开发,最终提供给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服务的内容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方向和具体服务措施。

2.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系统要素,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应以服务管理系统为引领,供给主体围绕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特点,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具体框架见图1。

3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服务管理系统是整个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顺畅运行的根本保障,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实践,研究认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分为3个层次,首先应以各省市政府为总指挥,下接旅游局、体育局、公路铁路等部门,第三层应设立行业协会,具体见图2。

3.1第一层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整个服务体系全面负责,在整个服务的管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掌握服务体系的大政方针,制定服务的总体规划、总目标、总策略、政策性保障及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

此外,作为政府部门,也有责任对本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群了解冰雪运动,了解冰雪运动旅游,吸引更多人群参加。

3.2第二层次: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层次包含的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等行政单位,承担着服务体系中各自所属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等任务。

旅游局:旅游局下属的旅行社、旅游公司承担着大部分初次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休闲体验游顾客的旅游组织任务,特别是外省市的远途游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旅游局对如何促进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具有管理监督作用。具体包括对组织冰雪运动体验游的旅行社具有服务资质认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组织旅行社通过低收费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冬季体育旅游的热隋和兴趣等等。此外,旅游局还负责滑雪场及其它冰雪运动旅游场所的等级标准的制定、等级认定等问题。

体育局:负责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发、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资质认证。目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框架下的冰雪运动项目还不够丰富,虽然近几年体育局与旅游局能够合作,将一些竞技类的冰雪项目和民俗类的冰雪体育活动纳入到旅游活动过程当中,但总体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局有责任全面开发这些资源,为冰雪运动休闲游游客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强,冰雪运动项目技巧陛高的特性,使运动指导员成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近几年,由于大量冰雪运动人才外流,也使当前运动指导员队伍质量产生波动,因此,体育局必须承担起对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与监测机制,严格实行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避免出运动指导员工作不到位,讲解不清楚而影响游客旅游质量。

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为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冰雪运动休闲场所快捷到达的公路铁路钱路,绘制相关的冰雪运动场所旅游路线图,有效地提高公众冰雪体育旅游的参与规模和满意程度。

3.3第三层次: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近几年学者们多次提出强烈建议设立的社会组织,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部门加以协调,部门间只有关心各自的利益,随意制定政策,甚至与国家法律的要求相违背,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使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挫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其实在整个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上一层管理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铁路局等部门与下一层服务供给系统各企业之间的连接中枢。一方面,行业协会需要与上层管理部门发生互动,明晰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向上反映各服务供给企业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向下需要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产生互动,协调、指导、监督各旅游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及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见,图3)。

4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供给主体

根据当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现况,对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部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包括滑雪场)、旅游公司(旅行社)、公益性俱乐部、营利性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市场化团体等。

4.1供给主体之一: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

最常见的就是滑雪场,其次包括室内外冰壶场地、冰场,冰雪欢乐谷等群众性、民俗类的冰雪活动主题园区。一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运动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运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有显形服务和隐的载体,诸如像滑雪场这样多功能场所,除运动相关软硬件支持和服务外,更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钦、住宿、购物、停车、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

4.2供给主体之二:旅游公司

旅行社、旅游公司是最常见的旅游服务供给部门,在冰雪运动休闲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了第一次接触冰雪的远途省外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组织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优质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当地人参与滑雪,到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类冰雪运动休闲活动,这其中有一些游客之前是从未接触或较少参与过冰雪运动,其特征表现为初次性、初级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建立对冰雪运动的认识。

4.3供给主体之三: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

近几年,随着滑雪等冰雪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大众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俱乐部中有依托冬季运动器材销售店门成长起来的公益性俱乐部,也有一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营利性俱乐部。这两种冰雪运动俱乐部正成为本地游客、为具有一定冰雪运动基础的发烧友级的游客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这些俱乐部负责提供召集游客、组织交通工具、代买门票等服务。

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公益性俱乐部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冰雪运动文化、为冰雪运动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营利性俱乐部则更追求利润。目前,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营利性俱乐部已有14家之多,而公益性俱乐部仅有4~5家。

4.4供给主体之四:运动指导员团体

运动指导员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冰雪体育旅游由于其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及具有较高损伤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冬季运动专项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特别是对首次尝试冰雪体育活动的远途休闲体验游的游客,运动指导员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5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产品系统

产品系统包含的是游客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具体冰雪体育活动内容,依据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可分为四类: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包括单板滑雪、双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越野滑雪等滑雪运动形式,以及依附于滑雪场地的雪地摩托、雪地冰圈等附加型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指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冬奥会竞技类冰雪运动项目,经过改良能够被旅客接受并尝试的冰雪运动内容,比如说冰壶运动、速滑滑冰。

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传统性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及部分创新性冰上趣味体育活动的集合,包括冰帆、打冰嘎、冰爬犁、打冰道、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等。

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具有浓郁东北地区民族特色冰雪运动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众多, 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尽管这部分冰雪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没有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尝试。但随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定会成为与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并行的产品系统的重要内容。

6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服务内容的确定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基础,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现有研究无论是体育旅游方面还是旅游相关研究,都未能提供一个现成的体系。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旅游眼务包。旅游眼务包是指“某种环境下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支持性设备设施、辅物品、显和隐。

研究在对文献资料整理及对黑龙江省部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组织者访谈的基础上,从冰雪运动条件与旅游要素两方面确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具体内容见图4,

支持性设备设施:从冰雪运动的角度看,运动场所、运动设备、运动器材是保证旅游者是否得到优质服务的首要因素。诸如,在滑雪旅游活动中,雪道、缆车、雪具等设备,这些设备设施的数量、质量、整洁度、难易度,直接影响着游客运动的满意度。除了运动相关设备设施外,运动损伤的救护救治设施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必须要素。相比其它运动形式,大部分冰雪运动休闲活动具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其主要活动形式更在某些场合被定义为极限运动。不仅是有些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速度、高度、技巧性强的因素,冰雪运动所处的低温、运动场所地面复杂坚硬的运动环境也促使伤病损伤救治成为旅游服务部门必须的服务要素。从旅游的角度看,住、行是任何旅游形式关注的服务重点。此外,根据旅游服务包的界定,预定与支付也是支持性设施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支持性设备设施的角度,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场所、设施、器材、运动损伤救治设施、交通、住宿及预定与支付系统。

辅物品:根据旅游服务包对辅物品内涵“购买和肖费的物质产品”、“物品小”、“是顾客满意度中的保健因素”等定义。研究把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购物列为辅物品。

显形服务:显形服务是构成旅游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本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显形服务也应围绕游客冰雪运动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冰雪运动活动开发与设置、冰雪运动活动相关管理、冰雪运动指导人员行为、冰雪运动管理人员行为。

隐:根据隐带来精神上的收获的特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中的隐包括冰雪运动场所的气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等。

四个部分对应的冰雪运动休闲服务的具体分项和评价标准见表1:

7结语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眼务与运动服务的统

一,是公共与营利的统一。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包括服务管理系统、服务供给系统、旅游产品系统、服务内容系统等四个大系统。服务管理系统包括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局交通局体育局、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三个层次;服务供给系统包括经营性场所、旅游公司、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团体等四个供给主体。产品系统包括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服务内容系统包括支持性设备设施服务、辅物品服务、显形服务、隐四个系统及下属16个子系统构成。

区域合作有助于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整体水平的提升。区域合作包括应实现区域内运动设备设施等级核定标准的统一;建立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实现相关服务人员资质认证的统一和区域内资质互认;制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区域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区域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宣传营销网络。以此来推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成为强大的统一体,实现共赢。参考文献:

[1]门彦阁,影响黑龙江省滑雪旅游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6):124-126.

[2]陈亚男,对哈尔滨市冰雪体育旅游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6(2):105-107,

[3]张文建,王

晖,旅游服务管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8-19,

[4]苏长斌,论冰雪旅游、体育文化与经济腾飞的多元发展[J],冰雪运动,2006(1):80-81,

[5]徐丽娟,姜海英,孙志东,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探析[J],冰雪运动,2008(5):94-96,

[6]李程程,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冰雪体育旅游的区域特点与发展趋势[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49-152.

[7]柳伯力,体育旅游与社会休闲的互动关系[J],四川体育科学,2006(2):1-3;20.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5

1.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目前的发展现状

乐山,古称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高山众多、河流充沛,人文古迹遍布,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有山体、水体、特殊地貌和少数民族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近几年,随着休闲体育旅游的兴起,乐山各大景区也相继开发一些休闲体育旅游项目,目前做得比较好的主要有峨眉山景区、嘉州绿心公园、五通桥小西湖景区。峨眉山景区在低山区形成了吃、住、游、娱、乐综合休闲服务区,在中山区的清音阁形成了亲水度假休闲区,在高山区形成了滑雪等娱乐休闲区等,“峨眉山冰雪节”的隆重召开、“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的盛大登台等都是峨眉山景区的特色和亮点。嘉州绿心公园自建设开放起,“骑游绿心路”不仅成为市民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更成为了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在2014年4月举办了首次“2014年四川?乐山环绿心自行车公开赛”,赛事以体育搭台,旅游唱戏的方式,将文体、旅游巧妙融合,亮点颇多,新颖独特。五通桥城区素有“小西湖”之美誉,自古盐业兴盛,水上交通发达。从清乾隆年间开始,几乎年年都要举办龙舟会。现在推出龙舟竞渡夺标、抢鸭子、龙舟造型比赛等项目后,五通桥龙舟会的娱乐性、经贸性则日益突出。从1997年开始,五通桥龙舟会定为每四年举办一次。

尽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总的来说,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力度不够,发展缓慢,缺乏宏观规划与指导,尚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发展状况,已开发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较为零散、单一,规模尚不大,其他大部分区域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还处在未开发状态,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2.1没有形成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规划

迄今为止,乐山市只有旅游规划方案和体育产业规划及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没有制定统一的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和规划方案,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只是散见于各旅游景点中。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复、浪费和破坏,损坏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2.2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未成系统

尽管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峨眉山景区一枝独秀,其余景区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较少,景区之间各自为政,相互间缺乏合作,没有形成合力,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处于零散状态。

2.3 缺乏名牌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乐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体育文化传统十分悠久。峨眉武术与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并称我国三大武术流派,但是由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影响力有限。乐山尚未形成名牌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2.4休闲体育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乐山尽管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但是交通相比周边城市发展滞后。由于尚未实现铁路、飞机直达,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乐山旅游的发展。体育场馆、体育设施数量有限,市中区仅有一家中心体育场,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

2.5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开发休闲体育旅游产品不应脱离地方特色、本地文化,乐山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应成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大众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缺少文化性、娱乐性与参与性,应深入挖掘乐山本土体育文化,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体育旅游项目,才能满足游客对知识性、体验性旅游消费的需求。

2.6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

目前,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忽视了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需求,导致项目开发缺乏针对性。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设计,应考虑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消费需求。在旅游行程中,安排游客乐于接受的休闲体育活动。例如针对少年儿童,可开展放风筝、转陀螺等活动;针对女性游客,可开展健身操、户外瑜伽等体育活动;针对老年游客,可开展养生太极拳、门球等活动;针对外国游客,可开展峨眉武术培训、彝族跳板、打磨秋等具有民族风情的休闲体育活动等。同时,产品定价应考虑游客消费能力。

2.7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工作较少

在旅游产品的宣传中,更多是对于传统旅游观光产品的宣传,针对体育爱好者的旅游产品宣传不够。在广告宣传的时候,旅游公司往往注重的是在传统媒体上对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宣传,针对性不高,这就使得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无从下手,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认识不清,无法吸引他们对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关注。

2.8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完善

体育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漂流、攀岩、探险等户外活动需要专业教练指导,以及具有资质的救护人员。由于休闲体育旅游属于新兴旅游业,相关管理制度尚不规范,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也十分缺乏。在经营管理、服务方面亟需出台法规,规范休闲体育旅游发展。

3.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应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不断满足旅游者对于休闲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注重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新颖性、趣味性、参与性。

3.1统筹规划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开发

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协调,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规划,全局兼顾,提高总体规划中对休闲体育旅游的重视程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政府决策层面形成共识,提出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的构想,将其纳入《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内容,把休闲体育旅游开发列入乐山旅游发展规划,各景区旅游规划都围绕《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规划》而进行,为这一最具魅力的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政策导向和支持。

3.2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乐山拥有丰富的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为了加快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及产业优势,在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前,要做好资源的全面评估,进行可行性评价。根据乐山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对区域内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布局和档次进行统筹规划,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以避免对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和重复的建设。在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乐山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喜欢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同时休闲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融入到乐山历史文化、山水资源和民俗风情中,以增加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吸引力,满足游客多样性旅游需求。在产品设计和定位上既要开发高端的休闲体育旅游产品,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品位,也要兼顾大众旅游泛化的特点,满足大多数游客休闲、娱乐、康体的旅游需求,实现休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市场培育

休闲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属于旅游产业调整升级而创造出的旅游新业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是发展此产业的重要前提,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重视旅游营销工作。①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健身意识,使人们树立科学健身的价值观念,积极参加休闲体育旅游活动。②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全方位开展线上营销,力争扩大乐山休闲体育旅游项目影响力,提升产品知名度。③与电视台合作,在景区录制趣味体育节目,培育休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休闲体育旅游消费。④体育与旅游部门通力合作,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假日休闲体育旅游武术表演等形式,提升峨眉武术知名度,打造峨眉武术品牌产品。

3.4加强场馆建设,优化配套设施

随着乐山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到乐山旅行并参与休闲健身的游客将会越来越多,对体育场馆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乐山现有的体育接待设施已现老旧,加之场馆少、设施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民及游客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已成为制约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新建体育设施,依托旅游环线及干道建设,修建健身步道、体育广场、体育公园,体育公园根据不同功能可划分为以下区域,即安静休息区、文化休闲区、水景游览区、体育活动区和儿童游嬉区,全面提升全民健身服务设施的基础配置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投资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构建休闲体育旅游市场投入多元化,确保休闲体育旅游产业获得足够的市场推动力。

3.5重视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

休闲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急需大批既懂体育又懂旅游知识的人才,目前,专业休闲体育旅游人才匮乏。因此,乐山市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相关院校应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既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又精通旅游的人才。乐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为我市休闲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加大对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开发方面的研究,以便为乐山休闲体育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

3.6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拓宽乐山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加强与乐山市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旅游宣传的合力。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任何市场经济活动都难以孤立地实现。乐山发展休闲体育旅游,应把加强区域合作摆在重要位置,整合精品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编排跨区域产品,发展无障碍旅游,加快形成区域性一体化的旅游协作体系。积极加强乐山市内各景区之间的合作,乐山与周边省区、经济发达省区的旅游合作,不断拓宽国内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

3.7完善休闲体育旅游管理、安全保障体系

休闲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有些体育项目在放松身心的同时,带有刺激性与危险性,但正是这种刺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加入到挑战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因此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障游客人身安全。例如滑雪、漂流、森林探险等活动,存在一定危险性。在开展休闲体育旅游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加强休闲体育项目场地、设施的安全防护,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救护人员,确保游客安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结束语

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科学制定休闲体育旅游开发策略,建立健全休闲体育旅游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统筹规划,有序开发,科学设计乐山市休闲旅游产品,塑造乐山市国际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加强休闲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养休闲体育旅游的专项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云学容.对乐山市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06,5(2):49-50.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6

作者:马瑞,沈建华,刘春华,冉令华,李明阳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01-07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常居住地,依托冰雪运动资源与场地设施,以参加冰上、雪上积极性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休闲性活动。上世纪80年代始,到东北赏冰玩雪已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项目,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2010-2011年冬季,哈尔滨机场平均每天客流2.5万人左右,高出平日3成多。对于这些游客来说体验冰雪运动是冰雪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滑雪,作为一种新鲜时尚的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很多本地居民也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滑雪旅游旺季,每逢周末,很多居民以亲朋好友结伴和参加滑雪俱乐部的形式加入到短途滑雪游的行列中来,壮大了冰雪运动休闲游的规模,也使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群体不断分层。在这个群体中,年龄不一、运动水平不

一、肖费意愿不一,进而服务需求也不一样,很多游客,特别是发烧友级游客,更是对服务提出了深入细致高品质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局限于几付雪板、几条索道的简单服务已不能满足如此大规模、如此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必须及时构建合理的冰雪休闲运动旅游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眼务,以满足众多冰雪运动休闲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增添或减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作用。只有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扩大知名度,赢得更多的客源和大众市场份额。目前,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活动,特别是滑雪旅游,由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及经济回报得到全国多个省市政府部门的关注,目前除了东北地区外,北京、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均不同程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雪场,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地区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截流了东北地区的客源。尽管从目前看,东北地区的冰雪运动旅游以其优质的自然资源在全国范围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如果不尽快改变管理粗放、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在未来很难继续保持优势,更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佳化。

基于以上原因,此研究在对东北三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对未来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的功能定位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服务与运动服务的统一,是公共性服务与营利性服务的统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构建,应具备以下功能。

1.1指导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经营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政府管理部门的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北冰雪旅游的发展进程,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究其原因,缺少具有指导作用的、详尽而操作性强的服务体系是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标准》,标准涉及雪场设备及设施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游览、安全、保险、卫生、通讯、旅游购物、综合管理、资源与环境保护等9个方面内容,但这些标准并未覆盖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全部,并且仅针对滑雪旅游。因此,构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必定要以指导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相关单位实际运营为主要目标,为旅游企业和相关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切实可行、有据可依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提升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

1.2评价监督功能

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有关部门明晰的指导,更依赖于管理部门的评价和监督。由于多年服务体系缺失,对服务内容的不确定,导致了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评价的不到位。因此,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评价监督功能,便于相关管理部门依据服务体系的内容对冰雪运动休闲经营单位进行评价、监督。

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与服务体系框架

2.1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要素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即属旅游的范畴,又属体育运动的范畴,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涉及交通、住宿、消费、运动指导等多方面因素,本身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部门的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其服务体系的构建决不是几个简单眼务内容的迭加,必定是由多系统、多元素的融合的整体,其各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了的统一整体。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休闲旅游的实际隋况,服务体系的要素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服务的管理系统,指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活动进行组织、统筹、协调的机构和部门。

服务的供给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高满意度,与游客发生互动的组织、部门、企业的集合。

服务的产品系统,包括所有经过资源开发,最终提供给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服务的内容系统,指为使游客获得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方向和具体服务措施。

2.2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系统要素,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应以服务管理系统为引领,供给主体围绕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内各项活动的特点,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具体框架见图1。

3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服务管理系统是整个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顺畅运行的根本保障,结合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的实践,研究认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分为3个层次,首先应以各省市政府为总指挥,下接旅游局、体育局、公路铁路等部门,第三层应设立行业协会,具体见图2。

3.1第一层次:政府行政管理部门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整个服务体系全面负责,在整个服务的管理系统中,其主要作用包括,对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宏观的行政管理,掌握服务体系的大政方针,制定服务的总体规划、总目标、总策略、政策性保障及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

此外,作为政府部门,也有责任对本地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让更多人群了解冰雪运动,了解冰雪运动旅游,吸引更多人群参加。3.2第二层次: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

第二层次包含的旅游局、体育局、交通管理部门等行政单位,承担着服务体系中各自所属工作的组织、管理、指导等任务。

旅游局:旅游局下属的旅行社、旅游公司承担着大部分初次参加冰雪体育活动的休闲体验游顾客的旅游组织任务,特别是外省市的远途游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旅游局对如何促进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具有管理监督作用。具体包括对组织冰雪运动体验游的旅行社具有服务资质认证、制定服务质量标准等工作,组织旅行社通过低收费的冰雪运动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冰雪体育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冬季体育旅游的热隋和兴趣等等。此外,旅游局还负责滑雪场及其它冰雪运动旅游场所的等级标准的制定、等级认定等问题。

体育局:负责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开发、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资质认证。目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框架下的冰雪运动项目还不够丰富,虽然近几年体育局与旅游局能够合作,将一些竞技类的冰雪项目和民俗类的冰雪体育活动纳入到旅游活动过程当中,但总体看,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作为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体育局有责任全面开发这些资源,为冰雪运动休闲游游客提供更多更具特色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游客参与性强,冰雪运动项目技巧陛高的特性,使运动指导员成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近几年,由于大量冰雪运动人才外流,也使当前运动指导员队伍质量产生波动,因此,体育局必须承担起对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与监测机制,严格实行冰雪运动指导员的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避免出运动指导员工作不到位,讲解不清楚而影响游客旅游质量。

交通管理部门:主要任务为组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冰雪运动休闲场所快捷到达的公路铁路钱路,绘制相关的冰雪运动场所旅游路线图,有效地提高公众冰雪体育旅游的参与规模和满意程度。

3.3第三层次:冰雪运动旅游行业协会

成立行业协会是近几年学者们多次提出强烈建议设立的社会组织,由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涉及的部门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的部门加以协调,部门间只有关心各自的利益,随意制定政策,甚至与国家法律的要求相违背,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市场运作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使正当经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的积极性也将受到挫伤。”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行业协会其实在整个服务体系的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上一层管理体育局、旅游局、交通局、铁路局等部门与下一层服务供给系统各企业之间的连接中枢。一方面,行业协会需要与上层管理部门发生互动,明晰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向上反映各服务供给企业的意见和问题。另一方面,向下需要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企业产生互动,协调、指导、监督各旅游供给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冰雪运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及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见,图3)。

4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供给主体

根据当前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现况,对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部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包括滑雪场)、旅游公司(旅行社)、公益性俱乐部、营利性俱乐部、运动指导员市场化团体等。

4.1供给主体之一: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

最常见的就是滑雪场,其次包括室内外冰壶场地、冰场,冰雪欢乐谷等群众性、民俗类的冰雪活动主题园区。一方面运动休闲经营性场所为旅游者提供运动相关设施设备器材和运动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所有显形服务和隐性服务的载体,诸如像滑雪场这样多功能场所,除运动相关软硬件支持和服务外,更要为旅游者提供餐钦、住宿、购物、停车、安全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设施及配套服务。

4.2供给主体之二:旅游公司

旅行社、旅游公司是最常见的旅游服务供给部门,在冰雪运动休闲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承担了第一次接触冰雪的远途省外游客的冰雪运动休闲活动的组织工作。

自上世纪80年代,东北地区优质的冰雪运动旅游资源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从最初只有少部分当地人参与滑雪,到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客如火如荼地参加各类冰雪运动休闲活动,这其中有一些游客之前是从未接触或较少参与过冰雪运动,其特征表现为初次性、初级陛。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建立对冰雪运动的认识。

4.3供给主体之三:公益性和营利性冰雪运动俱乐部

近几年,随着滑雪等冰雪休闲活动的普及和大众化,在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些俱乐部中有依托冬季运动器材销售店门成长起来的公益性俱乐部,也有一些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营利性俱乐部。这两种冰雪运动俱乐部正成为本地游客、为具有一定冰雪运动基础的发烧友级的游客提供服务的重要机构。这些俱乐部负责提供召集游客、组织交通工具、代买门票等服务。

二者间的区别在于公益性俱乐部更多的目的在于宣传冰雪运动文化、为冰雪运动迷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营利性俱乐部则更追求利润。目前,在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营利性俱乐部已有14家之多,而公益性俱乐部仅有4~5家。

4.4供给主体之四:运动指导员团体

运动指导员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重要的服务人员:冰雪体育旅游由于其参与性、刺激性、挑战性及具有较高损伤风险的特点,

“决定了旅游者在参与冰雪体育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他们需要有人帮助自己解疑、克服障碍,这就需要具有冬季运动专项知识的服务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安全保护和讲解服务等。特别是对首次尝试冰雪体育活动的远途休闲体验游的游客,运动指导员的帮助更是必不可少。

5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产品系统

产品系统包含的是游客参与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的具体冰雪体育活动内容,依据东北地区冰雪运动资源,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统可分为四类: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

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包括单板滑雪、双板滑雪、u型场地滑雪、越野滑雪等滑雪运动形式,以及依附于滑雪场地的雪地摩托、雪地冰圈等附加型冰雪运动休闲活动。

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主要指部分技术难度较低的冬奥会竞技类冰雪运动项目,经过改良能够被旅客接受并尝试的冰雪运动内容,比如说冰壶运动、速滑滑冰。

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本土特色的传统性群众性冰雪运动项目及部分创新性冰上趣味体育活动的集合,包括冰帆、打冰嘎、冰爬犁、打冰道、冰上保龄球、雪地足球等。

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主要指具有浓郁东北地区民族特色冰雪运动项目。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满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冰雪体育活动,尽管这部分冰雪体育活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整合,没有被广大游客认识和尝试。但随着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冬季民族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定会成为与滑雪运动旅游产品、冬季群体性传统运动休闲产品、冬季竞技性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并行的产品系统的重要内容。

6东北地区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具体内容

对服务内容的确定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基础,但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现有研究无论是体育旅游方面还是旅游相关研究,都未能提供一个现成的体系。从旅游的角度看,旅游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概念:旅游眼务包。旅游眼务包是指“某种环境下服务性企业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支持性设备设施、辅助性物品、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

研究在对文献资料整理及对黑龙江省部分滑雪俱乐部负责人、组织者访谈的基础上,从冰雪运动条件与旅游要素两方面确定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具体内容见图4,

支持性设备设施:从冰雪运动的角度看,运动场所、运动设备、运动器材是保证旅游者是否得到优质服务的首要因素。诸如,在滑雪旅游活动中,雪道、缆车、雪具等设备,这些设备设施的数量、质量、整洁度、难易度,直接影响着游客运动的满意度。除了运动相关设备设施外,运动损伤的救护救治设施是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必须要素。相比其它运动形式,大部分冰雪运动休闲活动具有较高的损伤风险,其主要活动形式更在某些场合被定义为极限运动。不仅是有些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速度、高度、技巧性强的因素,冰雪运动所处的低温、运动场所地面复杂坚硬的运动环境也促使伤病损伤救治成为旅游服务部门必须的服务要素。从旅游的角度看,住、行是任何旅游形式关注的服务重点。此外,根据旅游服务包的界定,预定与支付也是支持性设施的重要内容。因此,从支持性设备设施的角度,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内容包括运动场所、设施、器材、运动损伤救治设施、交通、住宿及预定与支付系统。

辅助性物品:根据旅游服务包对辅助性物品内涵“购买和肖费的物质产品”、“物品小”、“是顾客满意度中的保健因素”等定义。研究把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的餐饮、购物列为辅助性物品。

显形服务:显形服务是构成旅游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根据冰雪运动休闲旅游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本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的显形服务也应围绕游客冰雪运动活动展开。具体包括:冰雪运动活动开发与设置、冰雪运动活动相关管理、冰雪运动指导人员行为、冰雪运动管理人员行为。

隐性服务:根据隐性服务带来精神上的收获的特征,冰雪运动休闲旅游服务中的隐性服务包括冰雪运动场所的气氛、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等。

四个部分对应的冰雪运动休闲服务的具体分项和评价标准见表1:

7结语

“冰雪运动休闲旅游眼务”是旅游企业及相关组织在游客在冰雪运动休闲旅游过程中,为保证游客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而采取的与旅客有意识、有目的的互动过程。是旅游眼务与运动服务的统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7

近年来,休闲旅游区域合作成为国内区域旅游发展的热点与趋势,出现了许多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组织。区域旅游合作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如袁新华针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对湖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李树民对区域旅游的合作动力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协作。我们认为,休闲旅游合作的高级阶段也是如此,必须加大协同发展的力度。在经济学领域,协同发展研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黎鹏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的基础研究。冷志明对湘鄂渝黔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尹少华、冷志明以武夷山区相关行政区为例,分析了边缘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朱俊成结合共生理论,从多中心主体角度研究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机制和模式。但就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问题,还较少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以长株潭市区为中心,以各景区为支撑的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然而,由于三市在行政上并没有实现合并,在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整个城市群的区域休闲旅游市场还难以建立,地方利益难协调,休闲旅游产品趋同现象普遍,各地休闲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休闲旅游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综合效益不高。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协同学理论为基础和指导,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以期为长株潭城市群未来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经济一体化指原先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通过某种形式结合成一个经济联合体的过程和状态, 地理上的关联是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也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的休闲旅游商品和休闲旅游生产要素由各自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向整合的区域空间转化的动态过程, 它的额外支出成本等于零。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说到底是3市休闲旅游运行秩序的调整和优化, 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解决好3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分割、重复建设、地方保护、行政封锁等一系列政策问题。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包括3大城市, 12个县市, 177个建制镇,人口1238 万。长株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南方的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将3市整合起来, 构筑湖南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和辐射源, 有利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大力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 把长株潭构筑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城市,有助于长株潭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湖南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长株潭3市是湖南旅游业的中心和重轴,号称“金三角”,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一半以上。3市旅游资源种类齐、品位高、配套精、组合优,是湖南旅游实现“一个中心,一个龙头,四条黄金线”战略的中心和重点。如果3市能互动起来, 将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 在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率先推进休闲旅游一体化,便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大联合―大旅游―大市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相应建成―整个经济合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不仅有助于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对打造湖南休闲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协同学理论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一)协同学及其基本原理

协同学主要分析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合作以产生新的宏观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或功能结构,并分析在一个系统发生变化时,因为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从而引起宏观结构的质变,进而产生总系统新的结构和功能。协同学的这种统一的观点处理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最终导致总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结构和功能的协同。笔者认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包括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管理结构、企业组织、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人口素质等子系统。由于“人口素质”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因此必须把“人”这一要素(子系统)纳入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这种“自组织”过程中,以便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系统及各子系统的运动发展能更好地得到调控与引导,确保协同发展的顺利实现。

(二)协同学理论对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作用

(1)协同发展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必经之路。协同学理论认为,当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分散变为整合,从抵触变为协作时,协同效益便开始产生了,并形成合力,产生整体功能;反之则无法形成合力和产生整体功能,不能发挥整体效益。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每个城市又包括县(市) ,其下又有镇、村等等子子系统,层次多,数量大,如果不走协同发展的道路,内部子系统就变得“无序”,内部消耗巨大,对城市群内各地区、各层次的休闲旅游业发展都十分不利,因此协同发展才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2)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良好的自组织。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是一个巨系统, 包括许多子休闲旅游系统, 同时, 由于休闲旅游业的综合性, 还包括不同行业的诸多企业组织,它们都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子“系统”中。所有的系统,包括大系统及子系统,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包含的子系统的自主性(自组织)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协同效应。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的协同发展必须避免政府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性干预,要清除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行政性休闲旅游市场壁垒等不合理现象,建立良好的自组织环境。

(3)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要建立开放系统。协同学理论所指的系统是全面开放的系统,所有子系统应向同一层次及上下层次的其他系统全方位开放,具体包括在空间、时间及组成要素上的开放等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各系统及子系统只有全面开放才能不断使系统与其他子系统进行物质、资源、能量、科技、信息、管理、人才等的方面交换和流动,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抵触走向协作, 从冲突走向融合, 从而形成更有利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新的系统结构与组织功能,使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同时走向最大化。

(4)注重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县区、乡镇、景区等作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必须认识到自身在休闲旅游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并根据自身特征,充分发挥优势,为整个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大系统的高效协同作出最大贡献,从而产生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协同效应。

三、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与瓶颈

(一)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条件

(1)区位与交通条件。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省“金三角”。从全省看,三市处于湖南的心脏地带,成“品”字形分布,地域相接,山水相依,依江相连,两两相距在50千米内。从全国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处在中国中部腹地,联结东、中、西三大地带,承东启西、接北进南。在交通条件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并进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是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

(2)休闲旅游资源条件。长株潭城市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多样,集神奇的伟人故里、悠久的湖湘文化、浪漫的都市风情、迷人的自然山水于一身,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而且它们之间休闲旅游资源结构合理,地域组合优良,各地休闲旅游资源存在着互补性和优势叠加性。其中长沙休闲旅游资源以人文休闲旅游资源,尤以都市休闲、历史文化见长,株洲以先祖文化、工业休闲旅游为特色,湘潭以伟人故里为最大特色。丰富多样、优势互补的休闲旅游资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3)基础设施条件。从1997年启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开始,湖南省委、省政府及时组织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专题网络规划,基础设施注重共建共享。通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除了前面所述的交通建设方面的成就外,在电力、金融、信息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长足进展,初步达到了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目标。基础设施条件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

(4)一体化管理体制。从2006年在长沙成功举办第一届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开始,长株潭城市群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三市一体化发展管理。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加速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2009年初成立了长株潭“两型办”,行政级别为正厅级。“两型办”负责全面统筹、谋划、协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中的规划引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体系建设、政策支持、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两型办”的设立标志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管理体制开始形成,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体制保证。

(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瓶颈

虽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已具备了诸多条件,但还存在较多障碍因素,只有有效克服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1)地区利益障碍。政府在区域休闲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行政区经济还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各级政府仍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包括政策制订、规划建设、市场促销等等,这自然会产生一些地方休闲旅游管理部门为了地方利益、短期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长株潭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影响各市参与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在休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认真考虑自身在横向合作的区际分工,导致休闲旅游产品趋同化,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

(2)体制及制度障碍。由于行政区划管理的原因,在管理体制上,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仍归属于各自的休闲旅游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这些旅游主管部门之间不是隶属关系,还是一种横向关系。这样,难免有些行政官员为了尽快体现政绩,“急功近利”地只顾眼前利益和辖区内的局部利益,并为了本地方利益,不惜大肆掠夺式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争夺休闲旅游资金、大建雷同休闲旅游项目,抢占休闲旅游市场,争夺客源、各自为政、互筑壁垒、画地为牢,人为割断休闲旅游经济联系,形成行政区休闲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和格局,不去考虑三市之间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难免有些地方休闲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保证地方眼前利益,制订不合理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这样城市群的休闲旅游资源不能优化整合,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城市群区际之间有序整合、协同发展流于形式和口号,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3)促销机制障碍。由于现有休闲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还缺乏统一休闲旅游促销机制。目前的情况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分别进行促销,各自宣传自己的主题口号、各自促销自己辖区内的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产品、各自宣传自己的旅游线路。宣传促销上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整体性,没有形成统一休闲旅游形象和休闲旅游品牌,极大地降低了休闲旅游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促销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样,导致休闲旅游线路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整合。

四、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战略对策

要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要各子系统从多层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以“地方利益为基础,协同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各市(区、县、镇、村)的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以市场交易为协同方式,以政府机制为协同保障”发展道路,其中协同途径包括企业跨区联营、各区联合促销、分享信息资源、共建网络平台、共推休闲旅游线路等方面的内容; 协同保障措施包括管理体制一体化、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空间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人才培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实现自组织的良性发展,进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树立协同观念,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管理机制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需有通畅的管理机制、组织协调机构和合理的组织协调机制。建议依托现有的“两型办”,成立“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执行委员会”和“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执行机构,由成员大会选举产生,负责具体开始各地的各项活动。咨询委员会由各成员区前政府人士、专家。企业界和学术界人士组成,不定期举行工作会议,就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相关重要事务提出咨询和建议。

(二)整合休闲旅游资源,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休闲旅游资源是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分散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地方利益主义”等方面影响下,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资源处于分散状态,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形成聚集效益。因此需要树立“大休闲旅游”思想,按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要求, 本着“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点”原则, 整合长株潭城市群内所有休闲旅游资源,实现休闲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各地根据自身休闲旅游资源特征,对重点休闲旅游区进行重点和详细规划,开发出特色各异的休闲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全面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要以湖湘文化、名人名城、风景名胜等资源特色为脉络,围绕“一个中心”、“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四条特色旅游带”的空间布局,一个龙头即为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作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突出其历史文化内涵和其“山、水、洲、城”的奇特灵气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利用省会城市的重要窗口作用,广为宣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产品,成为带动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的龙头;两个休闲旅游集散地即是把湘潭和株洲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大重要的休闲旅游客源集散地;四条特色休闲旅游带是青年之旅、红三角之旅、长株潭绿色休闲之旅和长株潭文化溯源之旅。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休闲旅游形象,增强吸引力,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三)制定政策法规,营造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合作行为能否发生,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能否实现,很在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群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以软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确保,制订并出台《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管理办法》、《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法规、条例,规范相应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各组织(子系统)的行为规则,尤其是要建立完整的衡量城市群内休闲旅游发展与考核办法。要求城市群内各级政府树立强烈的休闲旅游协同发展意识,能有效处理自身与他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握自身在城市群休闲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应起的作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长株潭城市群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完善联合市场机制,积极培育长株潭区域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实现长株潭旅游一体化, 要完善旅游景区建设, 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 整合3 市旅游资源,打造红太阳之旅、湖湘文化之旅、农耕文化之旅、现代文明工业之旅、自然山水风光之旅5大品牌,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休闲旅游产品。

(五)加强基础建设,构筑长株潭休闲旅游一体化的交通体系

长株潭区域大交通体系由对外交通、市际交通、市区交通3个层次组成。其基本框架为一场(机场)、一轨(轻轨)、一江(湘江航道)和七铁(铁路)、三高(高速公路)、两环(公路内、外环)以及3 市城市道路和站场换乘中心所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市际交通规划包括市际公路、铁路。公路:3市之间的原107国道、320国道和形成的Y形公路与3市主干道相融合, 按城市道路标准进行拓宽拉直、改造, 使其成为双向6车道快速公路;建设长潭西线高速, 株洲至黄花机场3市外环线;建设湘江沿江大道。铁路:建设长潭线, 形成3市铁路交通网。水运:整顿、疏导湘江航道。这样,构建成外有环线,内有京珠高速、潭邵高速、107国道、320 国道、湘江沿江大道形成的Y字形公路和轻轨、铁路、水运的综合交通体系。

Abstrac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synergetics, analyses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in the process of bottleneck,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leisure tourism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way.

Key words: Changzhutan integration Leisure touris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rategic

参考文献:

[1]袁新华.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湖南休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休闲旅游学刊,2005.

[2]李树民.区域休闲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休闲旅游学刊,2005.

[3]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及其理论依据与实施途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

[4]冷志明.湘鄂渝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尹少华,冷志明.基于共生理论的行政区边缘经济协同发展――以武夷山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

[6]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0.

[7]杨洪等.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J].热带地理,2012.

[8]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8

二、主要收获

1、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历史

休闲农业是台湾近二十年才涌现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经营发展形态,它对突破农业发展瓶颈、提高农民收入及繁荣农村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息、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乡村花园、农家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牧场以及市民农园、教育农园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不仅有上规模的农耕田园、渔业风情、森林旅游、乡野畜牧活动,还有别具特色的农耕教育、生态保育、民宿体验、乡土民俗等休闲活动项目。

2、总结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管理机构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台湾休闲农业由“农委会”主管,“观光局”和“经建会”协同管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等。经“农委会”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并由“农委会”拨出专项经费,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农园、科研、展示厅、科普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宣传等方面的补贴。

(2)法规制度完善,保证有序发展。

(3)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协会是由休闲农业经营业主组成的人民团体,是联结产、官、学界的桥梁,兼负着休闲农业发展的使命。协会接受“农委会”委托,致力于休闲农业的法规制定、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及农村文化的传承、发扬等工作,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化,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在开展具体工作中,协会制订出各种辅导策略及执行方案,协助辅导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及服务人员,提升经营企业的服务品质、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推动整合营销等,同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责任,对整个休闲农业产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高度重视休闲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对休闲农业进入门坎要求非常严格,2007年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已达到1244家,但经过农委会、观光局准设许可的只有456家。“农委会”与协会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的检查和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农委会”规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景点,需聘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个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台湾休闲农业检查评证分别以核心特色、园区规划、创意运用、解说与行销、组织与人力管理、环境与景观管理、社区参与、观光资源等八项进行评证。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认定挂牌经营,并提供资助经费,用于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台湾对休闲农业发展既持鼓励支持态度,又强调法制管理,使企业依法经营,既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又限制和制约了一部分人利用休闲农业的名义,进行超范围建设和经营,有力地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5)系统开展休闲农业宣传促销活动。

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通过网络信息,游客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台湾休闲农业网站内容主要有:新闻、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路线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定房、定门票服务等。促销手段也较为多样化,在机场、车站设置统一识别标志的旅游服务中心,向游客推介旅游路线、景点;利用国际互联网开展旅游宣传和电子商务;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编印“台湾休闲农场”观光旅游地图,各景区点都有自己编印的主题特色宣传画册。

(6)强化园区产品深度开发与推广。

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企业园区的产品开发,根据企业的特点特色研发出自己的主导产品、系列产品、创意精品,如中原食品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蔬菜、水果系列产品、台一教育休闲农园的蜂蜜系列产品、阿里山有机茶农场的茶系列产品、走马濑休闲农场的牧草系列产品、莲花生物科技公司的莲花系列产品、兰花生物科技休闲园区的兰花系列产品、立康生物科技健康养生有限公司医药系列产品等,食品、用品、药品、保健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目不暇接;做工上乘、质量保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使游客爱不释手。企业本着一乡一品牌一产业的经营理念,成功深度挖掘企业产品、研制、开发,增加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带动了商品的发展,延长了产品链条,增加了企业收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

(7)注重景点导游培训。台湾休闲农业十分注重对景点、产品导游的培养,景点和产品解说是台湾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

三、启示与建议

纵观台湾休闲农业20多年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建设阶段,相比之下,得到一些启示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做好海南休闲农业的前提条件。

台湾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包括政策宣传、景点整体形象宣传、休闲旅游线路宣传、特色产品宣传等。建议: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加大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完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是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台湾休闲农业从起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强大,每一步都是在“农委会”、“农会”以及“休闲农业协会”的引领、监督、呵护下完成的。我省虽然率先于全国成立“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但仍然挂牌省乡镇企业局,大部分市县都没有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建议:省政府将省休闲农业发展局作为省农业厅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全省休闲农业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省农业厅可成立“省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发展规划等事业性的工作,市县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工作班子和人员,专门负责休闲农业行政管理工作,打破目前市县休闲农业管理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的局面。同时加快成立“省休闲农业协会”作为政府联系企业的纽带和桥梁,加强行业的自律,共同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3)制定政策法规,规范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为保证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台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内容包括:休闲农业区设立的基本条件,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标章核发使用要点、休闲农场设置管理要点等。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从一开始就要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当务之急是省政府应尽快出台《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若干意见》,从企业基本条件、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税收缴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优惠扶持。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分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要借鉴台湾的做法,做出在不改变土地使用用途硬性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50年。资金投入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保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资金投入与资金投入使用办法,建议海南政府部门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基金,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4)做好发展规划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台湾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与台湾政府部门长期注重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海南休闲农业仍处在自发发展的起步阶段,与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初期相类似。因此,建议借鉴台湾经验,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调查研究,摸准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优势、潜力和特点,理清发展思路,编制全省近期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将纳入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县也要根据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做好规划工作,形成省、市县、乡镇三级一体的规划蓝图。策划规模项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雷同,避免走弯路,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5)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起点不同,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方面要借鉴台湾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是200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指出“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是海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好机遇。

二是海南省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实施“绿色宝岛大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切入点。

三是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优势突出,农业发展条件良好;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完备;民族文化丰富,海南有汉、黎、苗、回、壮等37个民族;旅游业发达,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是文明生态村建设比较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

五是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资本。总之要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各市县各乡镇独特品牌优势,打造“一乡一品牌一产业”,“一县多品牌多产业”的格局,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气候中,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快速发展。

(6)以“农”为本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

台湾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规定,规划休闲农业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我们考察的台湾企业,无不是以发展农业为依托的。建议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做好定位,以农业为本,以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目的。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服务“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单有“休闲”,没有“农业”,不是休闲农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采取“公司+农民”、“公司+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促进增长、增加收入,同时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施“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赢。

(7)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80年展至今天,台湾休闲农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除了有一个强有力的严密的管理机构,一套切合实际政策措施支持以及一个因地制宜的合理规划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台湾休闲农业始终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坚持以创意产品支撑。因此,建议海南定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一定要与大宗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农产品区别开来,突出创意产品,在精致品牌特色上做好文章。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评定活动和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大赛等活动。

(8)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9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二、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三、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四、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

休闲与旅游管理例10

国务院于2007年12月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两项政府法规,形成了新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和休假方案。新方案体现了“丰富内涵、优化结构、完善制度、提高质量、有利发展、促进和谐”的总体思路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冲击、体现社会公平和充分考虑国民旅游需求”等原则。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提高,休闲度假旅游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并逐渐改变着传统的旅游市场结构。如何适应新休假制度以加快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是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休假制度的效果及其意义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我国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需求主流。休闲度假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必然趋势,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有支付能力和旅游的时间。我国旅游客源三大产出地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人均gdp均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三区域的33个城市中70%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休闲度假旅游以上的需求水准,休闲度假旅游已成为这些地区居民更高层次的旅游消费热点。

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休闲度假旅游的“有闲”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形成了两天双休日、三天小长假、七天黄金周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达到了115天,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准。尤其是法定的职工带薪休假条例出台,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强制实行休假制度,会激发更多的工薪阶层加入到休闲度假旅游队伍中来。

传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一)旅游消费偏好变化

一改黄金周“人满为患”的假日旅游传统,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旅游者消费行为、消费格局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对个性化、多元化、精品化休闲度假产品需求更为迫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五个长周末的出现将逐渐改变当前国内旅游观光为主的方式,推动远郊度假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旅游者出游方式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加上携程、同程等旅游网商运营的日渐成熟,未来自助游将占更大比重。

(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满足游客需求是旅游业的生命线,由于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消费格局的改变,也必将对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冲击。对旅行社而言,由于旅游者对旅行社的依赖度降低,传统的组团旅游减少,常规的线路设计及促销规程将被打破,经营风险及压力增大,尤其是门市化的小旅行社将步履维艰。但对于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旅行社来说不啻是一个趁势发展壮大的机遇。仅负责安排交通和住宿的半自助旅游则是当前市场最受欢迎的产品类型,作为以团队接待为主的旅行社应当重视自助游市场,逐渐从观光团队旅游转向自助度假旅游的操作上来。

对景区而言,新休假制度催生的多样化游憩方式,会使以旅游团队为主要客源支撑的观光景区减少客流、减少收入。环境优美的开放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齐全的城郊休闲度假地、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景区和乡村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热点。对住宿业而言,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等个性住宿需求趋于旺盛,而以接待团队为主的传统型宾馆必将受到冲击,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也亟需调整。各景区和旅游目的地要相应提供从青年旅馆、经济型酒店、高端度假酒店到豪华私人酒店的多层级住宿系统,提供多功能合一的自助游客服务中心。

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而言,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远景,原有的项目规划、产品建设、服务体系等都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的休假制度实行后,旅游市场预测难度加大。当务之急是要抓住机遇把握旅游市场动态。同时,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管压力加大,而且游客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多样化的个性旅游方式会给旅游安全监管带来严峻考验,城市旅游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面临的困难

休闲度假旅游是旅游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已引起政府和旅游业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如何协调各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休闲度假这一新型的产品融于原有的旅游产品,是新休假制度实施后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观光旅游及其他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之间的关系,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中融入休闲度假的概念。休闲娱乐项目的设置要符合消费能力与消费习惯,对高档的娱乐产品要适当控制,增加大众休闲项目,特别是对民间丰富的传统游艺项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深度挖掘。

休闲度假旅游由于其涉及面广、要求高,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与观光并重型转化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土地利用中的矛盾、管理体制上的矛盾以及与风景名胜区的矛盾。由于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日渐稀缺成为开发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旅游用地属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

然而旅游项目是产业关联度较大的长线投资项目,综合效益好但直接效益并不一定很好,如果没有部分旅游房产等直接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作为补偿,投资热情并不高。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不仅要有固定的度假区的建设,而且还要有各种休闲活动的配合,如闲适性的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与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系统、文化产业、商贸业等其他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加强与相关产业的系统整合,特别是深层次体制上的整合对于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很重要的。

发展国内休闲度假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驱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

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新的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加强对休闲经济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休闲度假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地位。休闲度假旅游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合理配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科学考虑景区或者旅游目的地的长远发展战略。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要符合国情和旅游环境的特色,符合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互动、参与、文化性强的休闲产品成为新休假制度下旅游业转型的特征。

要处理好观光、会议、居住、奖励与度假等的关系,在功能与方式分类上可以突出会议度假、奖励度假、亲子型家庭度假、情侣度假、银发度假、分时度假、休闲农庄等重点市场的驱动。要加强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交通条件、娱乐设施、文化设施、景观建设的改善,重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和休闲文化品牌的培育。结合城市特色,推广基于休闲活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各类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媒体,组织车迷俱乐部、驴友俱乐部和热心读者参与一些个性化的旅游活动,例如乡村采摘游、自驾游以及户外探险等新兴旅游休闲方式。作为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应当顺应形势,必须考虑自驾车因素,建设多层级服务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形成旅游目的地基营式度假体系。

(二)构建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传统民俗文化品位

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假日经济格局,游客的出游时间将更具灵活性,形成从短线到长线,从春季到冬季的多时段、多季节、多线路的多元化旅游形式。旅游部门要以旅游新需求为出发点,增加休闲内涵。要加快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推动城郊旅游发展,规范提升乡村旅游。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培育,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一批能适应大众休闲需求的旅游产品。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游憩商务区和环城游憩带,开拓夜间娱乐市场,开发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项目,启动精品节庆工程,开发特色表演项目。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增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传统文化影响力,旅游区域可能出现以近郊、祖地为目的地的清明扫墓旅游和以赏月、家乡为目的地的中秋亲情旅游两轮旅游小高峰,并将促进传统土特产的热销,兴旺传统旅游商品市场。旅游经营部门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旅游产品和线路安排,加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色,努力用文化休闲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建设之中。要积极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

(三)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整合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加强地域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基于不同等级旅游交通节点以及不同等级旅游交通通道构成互动的地域旅游交通体系。不同旅游交通枢纽之间的体系协调的组织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加强通往主要休闲度假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加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加快建设道路交通、通讯、环卫等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旅游区内、通往旅游区的通道以及休闲者主要活动场所的专业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包括各种指路牌、景点指示牌、景点介绍、游览安全设施,为满足游客在旅游区最基本的饮食等需求的服务设施。旅游城市要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最终实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与旅行社、景区、饭店等各类旅游企业以及与机场、铁路、公路、气象、银行等各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结,构建适应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系统,从而引导广大游客理性出游,维护旅游市场的正常秩序。

随着法定假日的调整与带薪休假制度的设施,积极开发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内容、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府既要强调本地休闲度假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特色的度假产品,同时也要顾全大局、通力合作,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避免出现过度开发、环境质量退化、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投入产出比率低下等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