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模板(10篇)

时间:2023-07-17 16:21:39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1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16-02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与需求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业态迅速兴起,它延伸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近年来,大丰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在用心打造“麋鹿、湿地、知青、水浒”等旅游品牌的同时,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摸索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途径与方向,朝着地方特色浓、生态环境优、经济效益好、运转机制灵的目标努力。

1 发展现状

大丰市在《现代农业“十二五”规划 》中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今后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通过有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购物、饮食于一体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拓宽农业生产功能,培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整合农业农村现有自然及生态资源,把休闲观光农业与造林绿化、生态修复、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示范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路线。发展丰收大地、盐土大地、恒北早酥梨生态观光园,荷兰花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等一批既具有示范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又能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美化环境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丰收大地、大中镇梨园风光被评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12年丰收大地还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九洲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评为江苏省乡村二星级旅游景点。希望的田野、荷兰花海等现代农业园区都将打造各具文化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对外展现[1-2]。

2 发展措施

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与苏南其他一些地区或周边县市相比起步较迟,同时缺乏先进的发展规划理念,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高,赶超速度较快,差距正逐渐缩小。

2.1 行政推动

大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提出“以工强市、两海齐抓、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四大战略,重点突出“请到麋鹿故乡来”这一主题形象,整合现有旅游和文化资源,打造湿地、森林旅游品牌和知青文化品牌。但鉴于景点少、分布乱、缺品牌的现状,提出积极推动现有景区创建升级。把长三角(国际)森林旅游度假目的地建成综合性旅游目的地,以部级麋鹿保护区为核心,加快景点开发,2~3年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旅游线,并把乡村游作为重要补充穿插到旅游线路中[3-4]。

2.2 科学规划

为提升休闲观光农业的品味与层次,科学规划是前提。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聘请国内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园区农业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既突出生产示范又体现观光休闲功能。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要求,各镇要建1个规划面积666.67 hm2,核心区200 hm2的现代农业园区,并将休闲、体验、旅游元素融入园区设计中,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一、三产业联动发展。

2.3 宣传推介

大丰市通过举办麋鹿生态旅游节、麋鹿节和其他农事节庆活动,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宣传推介,唱响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丰富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目前该市主要举办的节庆活动有4月的梨花节和郁金香观赏活动、5月的麋鹿生态旅游节和10月的国际麋鹿节,对宣传休闲观光农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12年丰收大地金品苑“城市氧吧”荣获华东赛区创意精品优秀奖。大丰市盐土农业休闲观光一日游线路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丰市休闲观光农业亮点不断呈现,但由于起步晚,体系建设滞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上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随意性大,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创意元素不多。二是片面注重观赏性而忽视农业主体功能。片面追求人造景点建设,不注重在农产品产、加、销上做文章。三是带动农民致富能力不强。开发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多数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意图,未能从休闲观光农业的内涵上去挖掘价值。五是重建设、轻管理。地方政府投入巨资负债打造,但后续管理费用大无力承受,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生命力不强。六是品牌不响,影响不大,游客不多,收益不高。作为农业部门只能帮助引导,出谋划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4 发展对策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乡村的客观需要,是集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一是科学规划休闲观光农业。积极对接《江苏省“十二五”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和《盐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统筹发展”的原则,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挖掘资源特色和农耕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二是着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充分挖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田园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满足多种类型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打造休闲观光与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包括以生态景观、乡村风光为依托,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城郊休闲型,以特色农作物观赏、采摘、游乐为依托的观光休闲型,以沿海风光渔海一体化为特色的沿海风光游。三是切实加大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农事节庆活动、农产品博览会、大中城市旅游产品宣传活动,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把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串联到周边大中城市旅游线路中去,实现合作共赢。此外,还应积极参加美丽乡村、美丽田园、魅力休闲乡村评选活动,宣传推介一批在省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

5 参考文献

[1] 姚海琴.休闲观光农业从业劳动力现状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455-458.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2

中图分类号 F592;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37-01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兴的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的农村产业。建设观光农业游览项目,可以为人们观光农业旅游、体验农村生活、丰富农业知识等提供场所,它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良好去处,也在满足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农民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生产功能,还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观光、休闲和度假的空间。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观光旅游投资少、效益大,通过利用农村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富有新疆特色,农产品也多样化。随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办发〔2010〕21号文件的出台,明确提出了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产业,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新疆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新疆休闲观光农业的策略。

1 新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1.1 经营实体快速增长,典型示范点多样

截至2013年底,自治区休闲观光各类组织共有4 227家,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4个,示范点11个,入选“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个,入选“中国重要农业遗产”2个,入选“中国美丽田园”4个,自治区共有9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95个示范点。发展类型多样,有以新疆吐鲁番皇家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观光类型,以库尔勒市普惠胡杨林旅游度假村为代表的农园采摘型,以水西沟方家庄村为代表的自然生态型等。

1.2 经营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农业增长的新亮点

近年来,自治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实力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3年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收入21.4亿元,比2012年增长16.3%,旅游接待12 082万人次,提供农民就业逾4.55万人,直接受惠农户5.37万户。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了餐饮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贮藏等行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1]。

1.3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对农村接待能力的要求,人流量的加大带动了农村观光道路、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也被带入农村的发展模式中,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以95家自治区休闲农业示范点来看,规划合理,建筑布局合理,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融,成为亮丽的风景[2]。

1.4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空间

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与其配套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促进了农牧民的就业增收。有专家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

2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2.1 创新发展理念

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全国有大部分省区和地区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应该说目前农村旅游竞争非常激烈,这对于自治区的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自治区必须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将自治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强烈的竞争优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克服困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提高旅游资源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品位。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加大招商力度,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科技含量高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积极协调道路、水利、电利、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经营机制,推行“公司+个户”的发展模式,吸引农户参与,壮大休闲观光农业规模[3]。

2.2 政府主导,改善投资环境

政府是农业休闲观光产业的主导,政府的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政府应该从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推动自治区产业各方面的发展。自治区政府应制定科学完整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保持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的开发设计要考虑土地资源等各方面的利益,政府在规划产业项目用地、资源供给方面应给予极大的支持,积极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开发商,发挥资源最大的商业价值。自治区政府应加强交通、通讯、商业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向旅游者提供完备的信息支持,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旅游业发展。

2.3 推进精品示范点建设,带动观光休闲农业集群发展

观光农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高含量以及服务水平高质量方面。旅游产品的开发如果没有特色,全部一致,大同小异,那就不能说具备竞争力。因此,自治区必须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质量,对现有的精品示范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新的观光线路,让游客有完美的体验。创造品牌的文化价值,推动地区旅游文化建设。建立旅游产业发展的地方案例,带动全区旅游借鉴,推动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2.4 注重因地制宜开发

观光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当地的传统产业优势,调整品种结构,培育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发展[4]。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资源、农业田园景观、农耕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注重模式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兴趣爱好者的需求,形成多样新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局面。

3 结语

农业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的农村产业,它不仅为城镇居民提供了休闲纳凉的良好去处,也在满足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农民收入。新疆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要创新发展理念,改善投资环境,着重精品示范点建设,注重因地制宜开发,才能不断提高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郭存德.我国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问题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1):95-96.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3

中图分类号:17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73-03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娱乐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丰富城镇居民休闲生活、拓宽农民致富门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之一。

1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

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规划构建桂林市“一个中心(桂林市区),两个次中心(兴安、阳朔两县城),‘一江三路’黄金观光农业带,东西部两大环”的农业旅游网络。规划实施后,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桂林市已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68个;阳朔、恭城、灌阳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3个示范县;恭城瑶家菌业生态博览园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建园(区)”;创建了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竹山村被认定为"2012年中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1.2构建了发展格局,形成了精品路线

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基本格局,在空间上,基本形成了“一核三区”发展框架。即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3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区;在时间上,基本形成了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中外游客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以龙胜一临桂,桂林市城区一灵川一阳朔一恭城为重点的“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被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列为“2012中国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向全国、全世界推荐。

1.3农业与旅游结合,实现互促双赢

桂林市注重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分别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00hm2,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133.3hm2、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206.67hm2等。这些农业特色产业都分布在桂林市布局的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上,形成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功能,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互促双赢。

2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资金支持上,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农村交通、饮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农户在改厕、改厨、改浴、通网络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休闲农业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建设标准等尚不健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优惠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2.2缺乏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不够规范

休闲农业旅游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明,导致某些职能相互重叠而另些职能无人承担。在发展规模上,休闲农业旅游规模还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尚缺乏统筹安排。除了特殊自然风景或人文风貌外,其余多大同小异。各旅游点间的沟通与合作比较松散,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未能体现整合效应。游客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安全、卫生问题有待规范。

2.3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桂林市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工作的人员,缺乏旅游业管理经验,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缺少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虽然参加过短期培训,但时间短、不够规范,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2.4形式内容单一,经济效益较低

桂林市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停留在吃农家饭的层次,活动内容以、钓鱼为主,形式较单一,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游客停留时间多为一日,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仍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上,缺乏特色,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体现文化品位和内涵以及各地乡村民俗、乡村生活、农耕文化等的休闲产品较少。

3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扶持、宣传促销、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开支;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3.2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牵头,旅游、发改委、财政、农业、建设、交通、环保、国土、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协调各种关系,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桂林农业产业特点和旅游资源,编制《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和评定办法,从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接待设施等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制定休闲农业旅游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引导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方面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应鼓励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或增设相关专业,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

3.4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4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5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28-01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就已经开始着手开发以庄园和城堡为主体的农业旅游资源。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一个个农场、林地、村庄改建成一座座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农业成为消费时尚。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繁闹中生活的市民日益向往安静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成片的森林、空旷的田野和美丽的风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农业开始在我国逐步兴起,首先在沿海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和著名景区的周边地带发展[1]。

1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形成以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绿色购物、品农家酒菜、赏农家风景、体验农家生活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据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连云港市现有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农家乐、采摘园、垂钓园等多类经营主体92个,从业人数130 676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19 141人),带动农户20 997户,年利润总额58 919万元,资产总额1 018 191万元,经营面积13 059.6 hm2。

1.1 区位优势明显

一是绝大部分的休闲农业园区(农庄、农家乐)处于城市周边或城乡结合部,有的由于城市的扩张,已成为城中村,具有交通快捷、便利的优势,是人们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二是连云港市有众多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许多休闲农业园区就在景区边缘,在经济、服务功能、人气上很容易受到景点的辐射,为园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机制形式灵活

目前,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是民间资本,经营形式一般为个人独资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园区业主既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优势、经济实力和当地资源特点,灵活确定经营项目,又可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随时变更经营项目,以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在用工上更加灵活,根据季节、客流量的多少吸纳园区周边的农民工就业。这些从业人员随喊随到,来去自由,离土不离乡,既能创收,又不耽搁农时,为园区降低了经营成本。

1.3 发展迅速

休闲观光农业适应社会需要及市场需求,符合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标准,且具有投资规模灵活、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从一推出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已建和在建的休闲农业项目近百个,逐步形成为一大产业,特别是连云港市的赣榆县,个别经营主体已把特色餐饮、特色住宿、特色休闲、特色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上升到一条龙服务,具有一定的规模档次。

2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的论证,发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多数休闲园区规模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区域特色不明显,标准化程度低。园区业主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跟风现象严重,在小范围内有着过强的竞争,很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能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农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综合型休闲点较少,知名度不高,缺少吸引力。另一方面因内容少,容易造成资源闲置,资金利用率低,影响业主的经济收入。

3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3.1 适时制定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中长期规划

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农业产业之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路子,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011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2011年全省园艺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的宣传推介力度;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园艺业转型升级调研的通知》,2012年将休闲观光农业列入省财政补贴发展项目。休闲观光农业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连云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交通便利,地处苏北鲁南,民风民情多姿多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充分认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3.2 加强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的服务能力

依托协会协调维护会员权益并协助解决困难;进行行业星级评优;开展资金互助服务;国内外合作招商交流;项目环评、贷款信用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成果鉴定资格评审;项目投资及贷款,并提供行业规划指导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3.3 落实有关优惠政策

在景区内建立多个农家乐,并给予优惠政策。争取有关休闲观光农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切实改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借助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小城镇建设、农村能源和农村文化、环保等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涉农培训项目资金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资金针对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3.4 加强指导与扶持力度

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已经过几年的运作发展,但终究还是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当地丰富的旅游业相比,仍明显处于劣势。要突破市场瓶颈,赢得客源,关键是做好规划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搞好科学规划,根据各县区自有资源,制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尽量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重复发展。二是规范管理,对辖区内的休闲观光农业点要如实登记备案、审核,以便管理部门的检查指导及日后政策上的倾斜。三是争取尽快出台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可享受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关特惠政策[3]。

3.5 打造有特色的精品

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要立足于新、奇、特、优,打造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精品,休闲农业根植的基地是农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特色。对连云港市这样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更没有竞争力。为此,连云港市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精品示范点,给予人才、技术、资金上的支持,帮助其尽快转型升级,使其达到具有一般旅游景点的竞争能力。

4 结语

总之,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挖掘了农业在塑造良好乡村风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潜在作用;进一步诠释和丰富了现代农业的内涵,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开辟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渠道[4]。相信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在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共同指导下会发展得更好,会越来越成为连云港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 参考文献

[1] 陈宗元.观光农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6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0-03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处于部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区域面积913.75 km2,耕地2.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37.58%,常住总人口74.94万人,户籍总人口64.28万人,户籍乡村总人口72 827人。全区下辖江浦、泰山、沿江、顶山、汤泉、桥林、盘城、星甸、永宁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汤泉农场、老山林场2个区管国有农林场圃。

近年来,浦口区以创新农业业态为动力,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46.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5%和4.79%。2016年11月,浦口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县)”[1-2]。

1 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以美丽田园为韵,打造南京休闲农业精品景点

近年来,浦口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以乡村自然风貌为重点,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

1.1.1 打造市级农家乐专业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了落桥、联合、瓦殿、九华、大埝和侯冲村(社区)在内的6个“市农家乐专业村”。

1.1.2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形成了江浦街道白马村山村风貌型景点的“老山不老村”和桃园静谷;汤泉街道瓦殿村文化挖掘型的景点“楚韵花香”;星甸街道田园风光型景点的九华村“九华茶坊”和水乡风情型景点的“山贡里人家”;永宁街道知青文化生活型景点“知青故里”、休闲体验型景点的“水墨大埝”、赏荷观光休闲型景点的“西埂莲乡”;盘城街道落桥村产业带动型的“葡萄庄园”以及桥林街道石碛村水乡特色型景点“芳香草甸”等“十颗珍珠”,以及永宁滁河风光带的田园美景型“河岸花海”、雨发生态园的四季大地花坛、麦浦生态园樱花园、望月农庄海棠园等,彰显了浦口生态资源魅力和灵性的乡间美景。

1.1.3 休闲农业景点精彩纷呈。目前全区现有的各类农庄、农园53家,总投资达16.8亿元,农庄、农园从业人员3 358人,带动农户数7 746户;有接待能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单位45家,可供餐位人数10 496人、可供住宿床位1 398张,其中有部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景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胜景46个和10个美丽乡村“珍珠村”。永宁联合村入选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村,永宁滁河湿地景观荣获南京市“十大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雨发生态园为市“十大最具人气”休闲农业景点,侯冲风景区为市“十大最高人文底蕴休闲农业景点”,水墨大埝农家乐专业村、浦口万成生态园、浦口望月海棠主题园为市“十大最具原生态休闲农业景点”,这些多样的休闲农业景点和“十颗珍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美食、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着市民纷纷到浦口区休闲观光,体验快乐[3-4]。

1.2 以农耕文化为魂,实施创意农业发展

1.2.1 创意农业嘉年华活动模式。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2014年,雨发生态园大力推进南京农业嘉年华园建设,重点打造了雨发“一馆三区四园八景”,突出“都市农业、多彩生活”的活动主题,第十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这是南京继成功举办9届农业嘉年华后新一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活动期间历时15 d,共接待游客31.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3 180万元。在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雨发农业嘉年华的基础上,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20.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 126万元。

1.2.2 创意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埂莲乡创意荷园等创意农业,西埂莲乡创意荷园自2016年6月25日举办开园仪式以来,社会反响良好,荷花盛开时,景区日均接待量在3 000人次左右,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门票、营业点销售收入约150万元,自有品牌“西埂莲乡”牌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约200万元。

1.2.3 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永宁街道在张圩等社区通过规模种植油菜,精心塑造区域农业色块和季节色带,发展滁河北岸“万亩油菜一片花,笑脸迎接你、我、他”的农业大地景观,在整个“油菜花海”中融入了落红桥、凌波桥、荷塘月色、清泉石流、梦驿飞鹭等景观点,并设置有趣味竞技场、滁河沿岸草坪活动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果蔬采摘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成为市民春季踏青赏花、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了荷文化长廊、茶文化长廊、瓜果文化长廊、石文化长廊、孔府学堂、幸福大“莲”欢等,向城市游客展示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赭落山茶园与文化结合,挖掘了茶文化内涵,推出了“茶文化主题园”活动,成为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带动了当地333.33 hm2近1 000户农户茶叶种植发展,成为浦口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

1.3 以生态农业为基,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1.3.1 发展“一村一品”。2014年7月和2016年7月,盘城街道落桥社区(滁河湾葡萄)和汤泉街道(“汤泉”牌苗木)先后荣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星甸九华村等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汤泉瓦殿村、永宁大桥村、星甸后圩村和盘城渡桥村、落桥村等5个村成为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个(汤泉街道苗木专业镇、盘城街道葡萄专业镇)、专业村23个。

1.3.2 着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建。2013年12月,雨发生态农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11月,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江苏格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创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1.3.3 全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区(点)创建。近年来,浦口区还大力实施了“五万工程”(万亩茶园、万亩葡萄园、万亩水产养殖区、万亩老山森林体验区、万亩高产良田示范区或万亩油菜花海观光区),突出自然生态主题,进一步整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批部级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市级各类休闲农业胜景,构筑了浦口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荣获“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6年9月,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跻身全国23个“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历史古村”行列。汤泉陈庄村陈庄自然村、江浦华光社区响堂自然村、永宁侯冲社区、盘城落桥社区等被授予“2013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6年11月15日,浦口区荣获“2016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农业部2016年认定的7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之一。近日,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被省农委授予“2016年首批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1.4 挖掘人文禀赋,做强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1.4.1 擦亮引领全国休闲农业金字招牌――“南京农业嘉年华”。2014年,“南京农业嘉年华园”暨第十弥泄・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015―2016年,雨发生态园又连续举办了2届雨发农业嘉年华,让市民亲身感受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农园、从美景到美食、从室内展馆到生态园区、从简单购买到互动体验的转变。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中,67架动力伞携国旗同时升空的编队飞行表演成功申创了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动力伞空中编队飞行”纪录。

1.4.2 打造南京市民休闲“夏都”。作为南京市“四季之都”休闲农业游专题活动品牌,浦口区连续举办了6届南京“夏之韵”休闲农业游和系列主题活动。从“茶文化之旅”“沐浴老山风”到“百里滁河溢香地”,相继举办了苗木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莲花艺术节、青虾节和垂钓节、莲藕文化旅游节和两届望月海棠节等,让市民在炎炎夏日找到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使浦口区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夏都”。

1.4.3 创新浦口盘城葡萄采摘节举办模式。在连续举办浦口区5届盘城葡萄采摘节的基础上,2016年8月6―21日,以“盛夏葡萄香,盘城欢乐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浦口区第六届盘城葡萄采摘节,举行了“休闲盘城”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9 100 t,累计收入1.092亿元。

1.5 拓展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在与南京电视台打造全新栏目《周末生态行》与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三农时空》《金陵t望》期刊等电视杂志媒体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又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地铁、社区及都市圈人群。打造了地铁十号线“农业嘉年华”专列;设计主题海报覆盖主城居民社区;通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主流报媒版面宣传以及投放专题夹页;与新浪微博“南京”“浦口”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活动信息;通过整合浦口区休闲农业资源推出“天剪一个浦口”“春季赏花休闲游”等导游图及摄影大赛,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当家人连线采访或走进南京经济广播直播间《美丽乡村行・周末去哪儿》专题栏目,在黄金时间内向听众预报本周最值得一去的休闲农业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花情、果情、乡情;组织有关休闲农业企业及人员参加南京休闲农业进上海活动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进行现场推介。有效地提升了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庄和农园农业产品的开发品位不高,缺乏旅游农业拳头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庄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较少;三是农庄和农园自我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四是农庄的开发和建设与现有政策规定出现不一致现象,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3 对策

浦口区将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365万人次,年递增11.9%,综合收入达8.67亿元,年递增3.5%;新建市级农家乐专业村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60户;申报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3.1 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一是结合实际,确立重点。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休闲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3.2 落实规划,推进良性发展

着力推进《浦口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一是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发展契机乘势而为,重点在山南山北的街道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休闲、农民赚钱、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滁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把沿滁街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单位的分布、布局、交通串联、景点设计等融入区美丽乡村与滁河风光带建设发展中去,打破目前相对割裂、分离的状态,整合全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扮靓滁河沿岸的同时,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增色;三是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同步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重点对有文化、可旅游的村庄进行包装塑造,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农家乐专业村,带动形成一批集生产、服务、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3.3 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注重农庄、农园、农家乐以及美丽乡村“珍珠村”的特色化,坚持差异性发展,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是提升“茶文化、荷文化”产业园内涵,重点打造九华茶文化园基地、联合荷文化基地等建设,拓展观光休验和认识学习等功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渔业精品园水平,重点打造永宁三合圩、星甸后圩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丽铭农庄、强蕾农庄的休闲渔业;三是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重点打造雨发生态园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重点打造林大、麦浦、中德、格冠等生态园建设,通过注入“休闲”功能,打造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度假等功能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区;五是全力打造“十颗珍珠”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将“十颗珍珠”打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花”“一户一特”。突出创意农业开发,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体验、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需求。

3.4 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一是保证休闲农业用地。吸引“三资”开发休闲农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土地,也可以农户用承包地参与入股,采取保底分红、定额分工、按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对旅游农业经营户实行税收优惠。对已营业的旅游农业经营户,经税务部门核准,积极实行最优惠征收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以社会投入为主进行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浦口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3.5 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3.6 扩大宣传,规范发展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节庆假日和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带动员工服务水平跟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7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1休闲农业的概念

所谓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云南休闲农业的现状

云南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云南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区。

丘北县是一个农业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产品组合度好,品位高,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绚丽多彩,被国内外旅游专家誉为“世间罕见、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田园风光。”该县紧紧依托这一优势,以山水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立体生态等融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观为依托,走旅游扶贫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新路子。适时在普者黑景区实施了“农业生态观光综合示范园区”工程,对示范区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对水利工程、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进行建设,种植葡萄、莲藕、油菜、辣椒、经济林果和园林绿化工程,使普者黑形成“春揽万亩油菜花、夏观湖中万亩荷、秋赏果实满技头、冬看生态博览园”的特色田园风光。与此同时,丘北县还定期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辣椒节”、“花脸节”,并在景区举行国际钓鱼大赛、龙舟赛、斗牛赛马大奖赛等。使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充分领略山村的田园生活、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又可到果园里采摘品尝时鲜水果,到农家乐品尝别具特色的“全藕席”,咬一咬丘北辣椒的香味;还可到湖里和塘里垂钓。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尽情地体验丘北带有“农味”的旅游套餐,沉醉在风光宜人的大自然里,乐不思归。

罗平地处滇、黔、桂结合部,是两广和华南等地区游客入滇和云南游客从东部出滇的重要门户。特殊的喀斯特地貌、2万公顷连片的油菜花、“一目十瀑”的九龙河瀑布群、景色迷人的多依河和鲁布革峡湖共同造就了罗平雄、奇、险、幽、秀的自然风光,再加上浓郁的民族风情,使罗平已发展成为云南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今后,靠“菜花”做大做强旅游的罗平不仅可以继续巩固和提升其本身在滇东旅游圈的重要地位,还有望把自己建设成为连接滇、黔、桂旅游圈的核心中转站和主要目的地,把罗平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农业观光和山水旅游城市”。

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南部,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个颇有名气的山区县,境内世居着哈尼、彝、傣、苗、瑶、壮、汉7种民族。古朴典雅的山村,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元阳梯田素有“甲天下”之美称,县境内逾2.4万公顷梯田遍部山山岭岭,其气势之磅礴,面积之广阔,堪称世界一绝。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园;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好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景色;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黄的沙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江山竟如此多娇。每逢冬春初,绚丽多姿的茫茫云海,时而像温驯的少女,静卧山川,胸怀,山峰、树木、房舍点缀其间,如同蓬莱仙境;时而像狂暴的海潮,汹涌澎湃,拍打着露于云海的悬崖,奔腾不息,一泻千里。雄姿勃发的元阳县城漂浮于茫茫云海之上,构成独特的云中奇观,中外游客为之倾倒,纷至沓来。

休闲农业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它不仅利用了生物资源,而且还挖掘了景点资源,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直接为旅游业服务,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路。休闲农业不仅促进了经济振兴,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而且为云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

3云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在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在为城乡居民拓展休闲度假的第二空间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应大力扶持和引导,并争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发展休闲农业要与旅游景区紧密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并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建成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

(3)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例如: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品种、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有条件的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8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9

[3] 唐山市政府.2016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

[4] 沧州市政府.2016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http:///zwbz/jrcz/369122.shtml.

[5] 俞史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10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现代社会经济的产物,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休闲产业的供给现状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商贸、交通、金融、信息中心。全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全市总人口639.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07万。本次研究以长沙市建城区范围为主,其中部分资料涵盖3县1市。长沙的休闲产业伴随着长沙市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娱乐电视、歌厅文化、酒吧一条街、周边经济实惠又特色各具的“农家乐”……长沙越来越向世人呈现出“休闲之都”的面貌,长沙市休闲产业成为城市的特色和亮点。

2.1 长沙市休闲产业的类型

根据休闲活动发生的场所和休闲的方式,可将长沙市休闲产业分为歌厅休闲、酒吧休闲、洗浴休闲、“农家乐”休闲、广场与公园休闲等主要类型。

2.1.1歌厅休闲

长沙的歌厅休闲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以来,成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颇具特色的一面旗帜。长沙的歌厅面世后一直深得消费者的青睐,数量曾达到100多家,经过十几年的市场淘汰,如今颇具竞争力的有10来家。它们大多具有一定规模。最大的一家超过2000个座位,全年平均上座率达90%以上。2003年,长沙歌厅发展到鼎盛时期,据随机抽样的6家歌厅统计,平均每晚接待观众就达4500人次,总营业额约35万元,年接待观众170万人次,营业收入逾亿元。

长沙的歌厅休闲最显著的特点是雅俗共赏。根据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歌厅文化格调的定位进行的调查(图1),有36.10%的被调查者(包括休闲者、经营者、专家)认为是雅俗共赏,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别占33.60%和27.50%。可见,长沙市歌厅休闲是适应潮流的,市场前景广阔。

2.1.2 酒吧休闲

长沙市解放西路自21世纪初发展成为火爆全城的“酒吧一条街”,并成为与北京三里屯、上海新天地齐名的全国性酒吧集中区之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近两年长沙市酒吧数量虽较鼎盛时有所下降,但上规模的酒吧仍有20多家,“魅力四射”、“苏荷”、“水木年华”、“酒库”等酒吧在长沙市休闲产业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2.1.3 洗浴休闲

自2001年以来,长沙的洗脚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长沙市已注册的大大小小的足浴城达到17000多家。长沙市作协主席于建初的作品《脚都》的出版,更是引起社会各界对长沙足浴业的关注。洗浴休闲业在满足消费者休闲需求的同时,为社会特别是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1.4 电视休闲

电视娱乐休闲是长沙休闲产业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以1997年湖南卫视上星为契机,湖南的电视传媒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一大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电视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并长期高居地方电视台收视率榜首。

2.1.5 “农家乐”休闲

截至2004年底,长沙市(包括城区和郊县)共有“农家乐”877家,床位数5459个,接待人数达273.18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1149.6万元(表1)。

长沙市“农家乐”休闲具有4种发展模式: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2004年,长沙市在全国首推的“农家乐”星级评定制度(表2),使得长沙市“农家乐”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并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长沙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2.1.6 广场与公园休闲

广场与公园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长沙市可供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的广场与公园有五一广场、劳动广场、芙蓉广场、湘江风光带、南郊公园、烈士公园、晓园公园等20多处。傍晚或节假日,这些广场和公园充满了散步、聊天、放风筝等市民,这些场所成为最日常化的休闲场所之一。

2.1.7其他类型休闲

此外,长沙市休闲产业还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户外游憩休闲、家庭休闲以及在陶吧、清吧、茶馆、咖啡厅等场所进行的休闲。

2.2 长沙市休闲产业经营现状分析

2.2.1 投资主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投资主体不但适应不了休闲产业的市场,而且制约着休闲文化、休闲 方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沙市民营资本在休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到2001年,作为休闲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娱乐产业中已有80%以上为民营资本,而“农家乐”则为100%民营资本。

与国营、集体投资相比,民营资本参与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得经营者能够根据市场导向,对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经营规模等进行灵活选择;自负盈亏则迫使经营者的一切决策都必须满足休闲者的休闲需求。

2.2.2 档次品位

笔者2007年1月对长沙市休闲产业的档次品位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51.3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高档,39.30%的人认为是中档(图2)。这说明在大众心目中,长沙的休闲产业具有一定的档次和水准。

2.2.3 管理方式

休闲产业因其覆盖面广,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长沙市的休闲产业按不同类型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歌厅、酒吧、KTV、网吧等文化娱乐产业属于文化部门管辖,电视娱乐产业属于广播电视局管辖,洗浴按摩属于商业部门管辖,“农家乐”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游憩景点属于旅游部门管辖,公园属于园林部门管辖,广场属于市政部门管辖。就目前情况而言,作为长沙市休闲产业重中之重的文化娱乐产业一直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下运行。湖

南省暨长沙市文化主管部门为所属行业提供了积极主动的服务与管理,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优秀节目和演员的引进、日常事务的办理等方面的工作也是保证长沙文化娱乐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居民休闲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居民的休闲现状,笔者于2007元旦前后在长沙市建城区范围内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0%。本次调查结果反映了居民休闲目的、休闲方式、休闲频率及对休闲的心理需求和建议措施。

3.1 休闲目的

分析被调查的休闲目的(图3),可以看出,放松自己、朋友聚会、娱乐游憩是人们休闲的主要目的,其中放松自己为最主要的目的。休闲的实质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解除疲劳、愉悦身心的活动,放松自己成为人们从事休闲的最主要目的。

朋友聚会也是人们热衷休闲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居民喜欢选择公众场所作为聚会的地点,一是受住房条件的限制,二是像长沙这样的城市,休闲消费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服务却较为丰富。

3.2 休闲方式

休闲活动覆盖面广,休闲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本次调查针对长沙市民的基本特征提供了家庭休闲(包括看书、读报、看电视等)、看电影、酒吧、歌厅、KTV、上网、洗浴按摩、健身娱乐、茶室咖啡厅、餐饮夜宵、“农家乐”十余种主要休闲方式供被调查者选择,并要求被调查者按喜好程度进行排列。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方式(图4),可以看出:被动式休闲(如看书读报、看电视、看电影等)在人们的休闲安排中占重要地位,同时主动式休闲(酒吧、歌厅、KTV、洗浴按摩等)也受到市民热衷。

在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和较能代表长沙休闲产业特色的几种休闲方式之间的关系(图5)进一步的分析后,得

出这样的结论:年轻人最热衷的是上网和KTV,而中老年则对洗浴按摩、看书读报更感兴趣。

3.3 休闲频率

分析被调查者的休闲频率(图6),可以看出:长沙市民从事休闲活动的频率较高,一周内至少从事一次休闲活动的占到73%。随着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这组数字将逐步提升。

分析被调查者对现有休闲消费价格的评价(图7),近95%的被调查者认为长沙市休闲消费水平勉强可以接受。由此可见,长沙现有休闲产业消费水平基本能为长沙市民接受,性价比较高是长沙市现有休闲产业崛起的重要因素。

分析被调查期望的休闲消费水平,有51%的被调查者希望每次休闲消费不超过100元,而选择300元以上的仅有8.10%(图8)。可见休闲产业的大众化,应将普通市民作为休闲消费的主要阶层。

4 休闲产业的发展前景

4.1 休闲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劳动时间日益减少,物质财富不断丰富,加上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休闲必将成为人们度假闲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选择。杰弗瑞・戈比预测,“未来社会将以休闲为中心”。在未来,一个以休闲为基础的新社会取代以就业为基础的工作社会必将成为现实。

就长沙市而言,休闲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未来几年内,由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坚持、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长沙休闲产业将迎来发展的良机,休闲产业在长沙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重要。

4.2 休闲产业将更加市场化

休闲产业目前的供求关系尚存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必要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部分产品,例如足浴、“农家乐”存在供大于求现象,还有部分产品质量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小型的未注册的洗浴按摩室、网吧、麻将馆存在着不规范的、不健康的服务,亟须相关主管部门严格监督、经营者加强管理,改善经营场所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技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使自身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休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配置休闲产品、改进休闲方式,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长沙市目前的休闲市场,在运动健身、老年休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能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必将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4.3 休闲产业将更为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