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探索与创新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5 22:42:24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例1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 探索 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努力学习、探索,获得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一代新人的想象。仅基于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巧导激趣,培养参与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参与”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巧导激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始终是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学习主人。在主体中确立参与意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中,当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充满自信地对学生说:“随便你举一个自然数,我都能立即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都抢着说。有的同学还特意举出较大的数,力求难倒老师。当老师做出准确判断后(有的学生马上用笔验证),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高昂至极,好奇心随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知道老师判断得又对又快的奥秘。我便抓住这一黄金时机,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教材关于“能被2或5整除数的特征”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接着我便因势利导,出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同学们都能一一解答出来;然后,我又让同桌之间出问题进一步巩固。通过这样巧妙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操作实践,强化探索意识

巴甫洛夫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操作实践不但符合儿童的特点,而且让学生手、口、脑、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拓宽思路,从而改变对知识“现成接受”的态度。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感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仔细看一看、瞧一瞧,可以拼摆成哪些几何图形;动脑想一想、忆一忆,拼摆成的图形哪些是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面积,这些图形与原三角形有何关系;再张口议一议、说一说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顺利地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再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并分别在每个面上写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然后展开,让学生想一想,纸盒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总和?接着让学生沿着棱分别把各面剪开,再把相对的面重叠,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样?由此,学生发现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分别相等;最后让学生议一议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在操作实践中,学生不难得出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宽,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高,再经教师一点拨,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这样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乐于动手、动口、动脑,从实践到理论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所学知识和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注重讨论,深化创新意识

积极变革,勇于开拓的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体现和特征。“课标”的出发点是参与,而参与的表现形式是探索,探索的最终目的则在于创造。

现代小学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身“再创造”的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旋律,鼓励学生自学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

1.质疑问难,引发讨论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抓住知识的链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开拓学生思维。新课伊始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例题、小组讨论,为自主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提出了反馈性的问题:“老师,能否把除数和被除数都转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呢?”

2.布置习题,组织讨论

为了内化新知,在学习了每一新知以后,我都让学生对照旧知讨论讨论,对应“练习”里的哪些习题可以检测、巩固新知,哪些习题可以应用、强化新知,然后独立完成。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学生内化新知的一个自觉行为,冲破了获取新知的传统方法和思维定式的局限,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编制习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学习了“角的认识”之后,我便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活动题:请你回家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直接兴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创造的快乐。

4.测试评价,指导讨论

探索与创新例2

二、立足学情,创新教法

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多式多样的,政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定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导读式、讨论式、质疑式、游戏式、辩论式、演讲式等等。

如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合作,竞争》一课,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活动一: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几道有关团队合作的知识竞赛题,学生分组参与竞赛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组成员的团结合作精神。活动结束,说一说:获胜是竞争的结果?还是合作的结果?还是……

活动二:辩论赛:合作与竞争,谁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反方:竞争比合作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正方辩论: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就是力量;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都是合作共享的结果。

反方辩论:竞争是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教师小结,竞争能使我们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我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合作能使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拓展延伸,融会贯通

教师在使用好政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自然而然地由政治教材延伸至课外阅读,能紧密结合并涉及到的各种时事政治与现实社会情境,学以致用地延伸课外知识。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把所学的政治知识融会贯通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的博物馆等展室,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治理方面的建议与实践行动,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政治理论知识竞赛、各种法律法规常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品德修养,达到政治教学的目标。

四、创新思维,探索研究

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呢?

首先,从事科研活动需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以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该于百忙之中挤时间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内涵,储备大量的教育信息。

探索与创新例3

25年前,深圳得政策之惠,实现了率先发展。

最近10年,当政策“优惠”变成“普惠” 之后,深圳还会持续高速发展吗?深圳以“不仅要特,而且要高”的作为,实现了总书记提出的:“深圳要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的要求。是什么创造了效益倍增的奇迹?是什么样的DNA让深圳青春长在?

深圳中商国际管理研究院总结的经验,破解了深圳从超常规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基因密码,并通过详实的案例说明:掌握了这些密码,内地同样可以后人发而先人至……

一、自造优势的启示――自主创新持续发展之根本

深圳的持续发展中,效益与人才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它们是深圳DNA的双螺旋结构?为什么全国创新大会提出“自主创新看深圳”?

二、超常规发展的启示――模式创新超越竞争

深圳的企业在哪三度空间层面上发展,深圳一个小企业,投资20万元,靠什么在半年间创造35亿的奇迹?深圳最近的新动向:在竞争上游中瞄准了哪8个高端产业?

三、学习型城市建设启示――从累加式学习到裂变学习

都在谈转变观念,什么才是真转变?20务虚80务实,这就是深圳的不同之处。都在谈提升领导力,深圳领导者如何提升领导力的,如何获得二元能量的?

四、企业群体形成的启示――政府引导“旗舰”,旗舰引领舰队

政府如何培育企业,企业如何引领员工?深圳的经验不是万舰齐发,而是“旗舰”先行,那么如何打造“旗舰”,又是如何通过标杆管理引领群体的呢?

五、卓越绩效管理的启示――从单一指标到六维体系

绩效是检验政府和企业的根本标准,实行绩效管理的组织越来越多,但是老办法用之不灵,高绩效求之不得,深圳政府为什么把《深圳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21项指标作为工作的指挥棒和检验尺,深圳的企业绩效管理是怎样由一维到多维的呢?

六、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从输血到造血,从人才到团队

探索与创新例4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探索与创新例5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探索与创新例6

1981年,新华通讯社创办以时事政治为重点报道内容的《 望》杂志,初为月刊,1984年1月改为周刊,这是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新闻性周刊。但新闻性周刊在国内媒介市场真正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一批所谓新锐的新闻性期刊(90年代中期以后创办的一批新闻周刊,他们因在办刊理念、运作模式上与传统的《望》等新闻周刊有别,我们把它称之为新锐新闻周刊 )的创办并迅速走红,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凤凰周刊》等。而伴随着新闻性周刊在媒介市场的兴起,对它的研究也渐次在学界和业界逐步开展。

我国近年来一些新锐新闻周刊从编排与运营都做了一些极有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1、投资模式的探索

就办刊的投资模式,其实国内媒介已经进行过许多大胆的尝试,包括与境外资本的合作等,都不乏成功的范例。但时政周刊不同于时尚类杂志,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外资本直接合作,操作起来既不合规范,难度也大。所以,新闻类期刊一开始就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探索。目前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就是国内有实力的集团以买断广告或经营权的形式对新闻性刊物投资。这种投资方式的变革比起原有期刊固定国有资金来源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

投资方式的变革在中国期刊市场发展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业外资本的注入,冲击着原有的期刊社体制,从人财物的管理到经济利益的分配,都与国有事业单位的模式迥然不同,一切都按市场规则操作。这种“榜样式”的效应对其他期刊的发展具有极强的激励式刺激作用。与此同时,强大的资金优势,令人耳目一新的商业宣传,精美的包装,也在加剧期刊市场的竞争,提升了中国期刊的品位;另一方面,这种由民间摸索的投资方式为中国期刊政策管理变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或教训。

2、品牌意识的树立与推广

在传统观念中,期刊的发展总是三步走:编好刊争取读者――发好刊获得发行利润――刊登广告作为补充。在目前国内发行排列前几位的大刊(如《知音》、《家庭》、《读者》)莫不如此。即使到现在,大部分期刊还是发行利润远远大于广告利润。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期刊的“品牌”指涉的仍然只是“发行量”,甚至是同义词。《读者》、《知音》是世界名刊,但很难说是世界“品牌”,因其作为商业品牌的“潜利”远远没有开发出来,在这方面,新锐周刊的一些做法则进步得多。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新锐周刊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意识:他们经营的应该是一个整体传媒品牌,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他们经常在在媒体上登广告,连续在各大城市举办媒介推广会,举办明星演唱会,发起“电视节目主持人”评选和颁奖。这些都是有意识的品牌宣传举措。《新周刊》的负责人明确提出品牌经营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单纯的广告营销,第二个层面是利用网络赚钱,第三个层面是能够运用品牌本身的影响创造新价值。不管这些做法或说法有多大意义,有一点可以肯定:《新周刊》确实是在做“品牌市场”,而不仅仅是在做杂志。

新锐周刊大都有指向明确的宗旨和宣传口号:《新周刊》自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是“更深入更全面关注社会进程中引人注目的大事件”;《新闻周刊》则是“信息管家,意见领袖”;《深圳周刊》是“比消息更生动的内幕,比内幕更深刻的见解”。这些口号不能概括其刊物的全部特色,但都明确强调自己的声音,有的甚至要当“领袖”,这种强调和以前的“权威性”有很大的不同。

不仅如此,新锐周刊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尝试输出一种观念,输出一种审美方式,或者说是在创造一种流行。《新周刊》被认为是“目前中国个性最强的杂志,……图片比文字强,标题比内容强,编辑比采访强”。这种概括很能说明问题。“图片比文字强”说的是《新周刊》强调形式和视觉冲击,大胆革新版面形式,引领阅读时尚,和其面向年轻人的读者定位吻合;“编辑比采访强”指的是其强烈的选题策划意识,如引起争议和注意的 “中国不踢球”、“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第四城”等等。这些“专题”强调的是办刊人的策划和把握流行的能力,主体意识相当强烈,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新锐周刊的看家功夫和标志。《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新闻周刊》也策划了很多有震撼力、直面现实的“新闻专题”。《新闻周刊》推出的“广西现象”、“黑色经济”、“两会关键词”、“县城经济”被有关媒体纷纷转载,影响很大。

新锐周刊还创造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期刊的文体风格,这一点,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很直接地感觉到。新型报道文体的形成与各自的读者定位息息相关。

新闻性周刊是我们新闻市场中正在成长的媒体,对其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视野比较狭窄

中国媒介市场中新闻性周刊的兴起,是中国近年来城市社会结构演化发展的一种折射,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它既有利于我们认识新闻周刊的媒介特征,同时还可能成为我们探讨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切入点,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少有把新闻周刊放在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研究的,大多数是点到为止。有些文章虽试图运用一些其他学科的成果来分析研究新闻周刊,但作者对该理论理解明显不足,所以论述显得牵强附会,不但没有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拓展研究视野,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研究者视野狭窄,缺少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准备。

探索与创新例7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地去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了不善于分析与归纳、不敢于想象和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不良习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身体练习的机器,教学过程中的配角,使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变成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作一探索。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教学实践法与经验总结归纳法

3 研究成果

3.1 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每位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它的不变性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

3.1.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分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就不能以偏概全。教学过程应强调分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具体策略上,应重点辅导低层次的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反复练习,解决疑点、难点,使他们上一个层次。让高层次的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创编出其他练习方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自信。

3.1.2 倡导有目的的尝试、质疑、实践

尝试的实质就是实践。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要通过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有目的地尝试。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 师提出质疑并进行逆向性思维。而教师要学会倾听并启发帮助学生不照搬教师的方法去完成动作。对于那些好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时推广、发扬,即使是错的也不要多加指责,要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尝试、质疑、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思考,去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在尝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

3.1.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让学生创造想象。

①寓意情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及录象、电视,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在“抢救伤员”游戏中,我用录音机播放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令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生动的音乐使得“抢救伤员”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趣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

②成功情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都有争取成功的强烈愿望,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却制约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从一束赞许的目光、一句表扬激励的话来创设成功情境,让这些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自信心。

③疑难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设“疑”布“障”,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多角度思维,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角度 、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通过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己攻 克难关,获得知识。如在实心球的教学中,学生在最后用力时普遍存在着出手角度低、重心低、弓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故意按照错误动作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相互讨论辨析,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答案,降低了再错率。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多角度并积极尝试解决疑点、难点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④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教,学生练,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方法正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何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尝试,并且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实践……只要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2.1 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原理及方法。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①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②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③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最为合理?④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证实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身高的指数法的理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⑤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⑥实践提高:50m反复跑,确定自己步频和步长,摸索改进技术。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2.3 创编教学法

创编教学法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认知水平,在平时已经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性地学习,去创造新的知识。它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例如初三女生,她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健身操的基本动作,对音乐的节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到最后考核时,就要求每人创编一套健身操,给她们同一首音乐曲子,要求同学按照音乐的节奏、旋律,按照健身操的科学、新颖、实用的创编原则,从头部、颈部、上肢、下肢、躯干到全身,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动作,创编各种不同风格的健身操,然后由她们自己来表演。学生在编排和表演过程中,既能领悟和加深对全身运动规律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她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2.4 合作讨论法

探索与创新例8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探索与创新例9

2以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引领方法创新,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做新贡献

在学习、应用、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的基础上,全矿形成比学习、精业务、比创新、精管理的学习氛围。全矿各单位职工纷纷根据自身工作岗位的特点,总结出了20余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操作法,通过在全矿各单位积极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安全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比如:通安队谢亚阁班长总结的KJ4N监测监控操作法。她结合自身岗位特点,总结出谢亚阁KJ4N监测监控操作法。此操作法体现了监测机房“三确保、三及时、三规范”的管理信念。同时提高了监控监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为安全生产调度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数据,在高效调度准确指挥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创建“四位一体”工作法,提高协管员工作热情,筑牢安全第二道防线

近年来,七矿工会女工委从实际出发,总结出了“四位一体”(安全协管、巾帼建功、权益维护、能力培养)工作法。通过调整充实协管队伍,提高女工协管员津贴待遇,开展协管员安全知识培训班、女工协管安全知识演讲比赛、女职工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提高协管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再通过农民工家属座谈会、安全文艺下区队等活动与“五个一”(每日一学: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协管服务水平;每周一问:与结对职工打电话或见面,问结对职工工作动态、安全状况;每月一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送安全警句、送温馨叮嘱;每季一考:考协管知识,考技术水平;每年一看:看优秀协管员工作方法,看职责履行)工作方式相结合,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减少杜绝“三违”现象发生,为矿山安全生产筑起了第二道防线。

探索与创新例10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