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34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1

二“、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

(一)“赛训融通”训练体系的构建1.以竞赛项目为指导,在学生技能实训的教学设计中引入竞赛任务。我们以课程为基础,以竞赛任务为项目导向,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竞赛活动的主题,按核心技能进行编排,每一项核心技能又由若干技能单元组成。将模块式设计成的具体技能训练任务作为课堂操作项目,采用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导入,将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1]。2.在核心课程综合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在一定学时内设计制作一个和课程相对应的、以竞赛项目为主题的综合设计任务。例如,电信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电子设计与制作”“传感器技术”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在综合实训环节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够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奖,这就是班级技能竞赛模式。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成立学生电子社团。电子社团的成员,是一帮热衷于电子技术,充满激情、创意无限的学生,他们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团结协作,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子社团将根据成员爱好,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专题项目制作,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组织新颖、内容充实有趣的各项活动,能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节点工厂核心人员都是具有一定电子技术和制作功底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成员,并经常与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电子社团成员是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核心力量。4.探索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方式,形成训练项目结构。赛训融通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将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培养岗位技能相对应的其他课程中,扩大了其效益。一个岗位技能的培养有系列相关课程组成,与之相对应,也有不同的竞赛项目,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这些以职业岗位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所建立的模块课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

(二)校内电子技能大赛每年5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在信息工程学院文化周均举办“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核学生的元器件识别、元器件选择、电路图看图识图、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职业技能。2014年学院的此项大赛已是第六届,由学院联合装饰艺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共同举办,共吸引了105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创了历年之最。每年11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均举办“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历时一个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主题紧紧围绕着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到目前为止此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2014年参赛学生作品的最大亮点就是大量应用了3D打印技术,此届参赛作品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外观设计上都较往届得到显著提升。

(三)省级电子技能大赛通过每年校内的两次竞赛,电信专业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级大赛,2013年该项赛事参赛人数突破两万人,电子赛项的比赛高职生与本科生同组竞技,获奖难度较大,对选手的综合技能要求较高。电信专业从2009年开始参加“蓝桥杯”大赛,至今已连续参加四届,2014年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是由教育厅主办的省级大赛,参赛对象为湖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对电子产品在规定设计方案(规定原理框图与结构要求)下的电子产品电路设计能力、工艺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对电子产品电路设计和工艺的操作,相关工艺技术文件的编制,常用电子产品制作工具的应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安全、环保等意识,引导高职院校关注电子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和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面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年是学院电信专业第二次参加该项大赛,全省共有五十余支参赛队伍。最终,在11月16日的比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了三等奖,在全部参赛队中排名第16位,距离二等奖只相差两个位置。

(四)全国性电子技能大赛“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是由北京达盛科技公司主办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其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学生,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九届,进驻全国各大院校200-300所。此项赛事由于不限题材,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同组竞技,因此,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参赛学校均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争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的电子产品。很多获奖作品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并且部分作品在赛后申请了专利保护。电信专业从2008年开始参加“毕杯”大赛,至今已参加四届,2014年12级电信专业学生作品3D扫描仪勇夺大赛一等奖。

三“、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实践证明,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赛水平。通过竞赛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显著提高;通过小组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执着的信念,坚韧的品质,最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这方面的素质正是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人才培养理念进入到良性循环。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良性循环从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2]。3.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对参赛学生培训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吸收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赛训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为了了解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对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数据表明,这种技能培养模式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缩短了上岗实习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部分在省、部级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较高,学生在上岗初期,因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为自己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用人单位的满意率比较高。5.学校受益。学院通过在各类电子技能大赛中获奖,在兄弟院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行业及领域中,也开创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专业知名度及学校形象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2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于1997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是相对于工学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它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为了满足军队人才培养的需要,装备指挥技术学院招收项目管理专业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程硕士,笔者们有幸连续五年承担了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任务,最初的教学我们还是秉承了已有工学硕士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矛盾集中体现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很多的公式推导和证明,同时与本科阶段学习的某些课程紧密相关,前来学习的工程硕士学员大多工作了很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远离了课本很长时间。感受到学员们面对成串公式的难耐之情,我们不得不进行认真的思考,原有的工学硕士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于工程硕士的教学特点,只有结合工程硕士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课程的特点,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程硕士的教学质量。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从回忆中获取新的知识

工程硕士研究生均来自各单位的一线岗位,大都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一般都具有较多的独立工作经验,是本单位有一定发展前途的技术骨干。这些学员的最大优点就是参加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然而,从学校毕业时间长也是他们的缺陷所在,他们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部分如果本职工作中几乎不用的话,在他们最初攻读工程硕士学位课程的时候已经是所剩无几,甚至有些知识已经陈旧,亟须更新。即使是由于有机会经常使用,对某些知识还比较熟练,但这也是很有局限性的,因此,旧知识的遗忘和现有知识的不系统性成为了工程硕士学员们要通过的第一难关。

笔者所在学院为工程硕士开设的课程统一都是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其有最大的收获是每一位教员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刚开课的时候先拿出4学时对本科阶段的有关专业知识进行复习,唤起学员们的记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复习不是面面俱到的复习,而是有针对性的复习,即只复习与后续课程息息相关的内容,

如《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卷积、傅立叶变换、滤波器设计和系统的变换域等内容;《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我们只复习概率、随机过程和随机信号与线性系统等内容。复习的过程也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启发式的回忆,即教员先提出一些关键信息。启发学员进行回忆,通过对学员零碎的知识片断进行有序整合,最终在学员的脑海中搭建出本课程的体系结构。

正如那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回忆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有助于学员状态的调整,使其从一个习惯于工作的忙碌的骨干转变为一个勤奋学习的学生;有助于学员对新知识的掌握,我们相信从一个高的起点出发,总会收获更多的成功。当然这样的做法无形中提高了对教员的要求,任课教员必须非常熟悉本课程的内容,清晰地理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甚至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有失必有得

经过4学时的回忆之后学员们逐渐有了一些信心,但当他们打开厚厚的课本时,还是会感到一丝厌烦。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工程硕士课程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工学硕士的教材是相同的,这些教材无论从体系结构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过于强调基础理论,强调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于工程硕士而言,他们更加渴望的是教材内容的宽广性、综合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在尚未寻找到专门为工程硕士编写的教材的条件下,我们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结合相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和所面临的新技术新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和重新的组织,使其既能够保证足够高的学术水平,又能适应工程硕士的实际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例如,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同态滤波、K—L变换、DHT变换等应用范围比较小的内容作为自学内容,供学员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行选择,而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平稳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上,着重研究各种经典谱估计方法和现代谱估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方法的估计性能比较、改善措施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条件等,同时,根据当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适当地加入软件无线电技术相关的知识。

对教学内容合理的取舍有助于带领学员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的钻研,而面面俱到的教学,表面上学了很多知识,事实上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

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

无论我们翻开到《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教材的哪一页,通常映入眼帘的都会是密密麻麻的公式,这是一种科学的语言,用数学符号来描述物理现实,是对物理现象高度的抽象,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找寻和建立一些通用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公式的得来源于现实,而公式的终极目标又是要服务于现实的,即需要利用公式去解决现实中更多的问题。

对于实际工程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不够系统的工程硕士而言,直接铺天盖地的推导公式只能让他们望而却步,甚至会使其失去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只有让抽象的知识“活”起来,才能使得学员更好地理解、接受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针对这两门课程“公式繁多”但“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设计。

(一)从熟知的现象中引入新的知识

尽量从学员熟悉的事物中引出新的知识,这样可以增加学员对新知识的亲近感和熟悉感,更有信心学习掌握新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新的知识。未必是一个新的事物,而是与各种已有的旧知识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这种新的知识很可能仅仅是诸多旧知识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新知识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旧的知识而是为了优化旧知识而已。

帮助学员在脑海里建立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这样更有助于让学员认清知识的本质。因此在引入新知识的时候,我们尽量注意先分析原有方法的性能、优缺点、局限性,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即为学员描述新知识的“来龙”。而后,从找到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而转入对新知识的讨论。最后,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学员指明该方法的“去脉”。在对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都非常熟知的情况下,在工程中究竟应该选取什么样的方法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即使是忘记了公式的具体符号,也可以很快地在资料中找到。

(二)注重物理意义的解释,简化繁琐的公式推导

繁琐的公式推导是会让大多数人厌烦的,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是需要我们对已有公式进行推导,而是正确应用。影响了公式正确应用的不是能否推导出该公式,而是是否理解了该公式,是否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参数与实际物理世界中的对应关系。所以,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统计信号处理》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们一般只选取最重要的公式进行最简单的推导,很快得出结论,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结论性公式的解释上。

(三)使用多种仿真软件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技术手段的提高。近些年来在信息与信号系统学科领域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以用于辅助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的软件,例如,Systemview、Matlab、Lab Win—dows/CVI等。将这些仿真软件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的公式变成形象的波形和频谱,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另外,学员在课后也可以使用这些仿真软件,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处理显示功能和某些软件的图形编成语言使得学员仿佛置身在“示波器”“频谱仪”“矢量分析仪”等仪器旁边,每当自己有一些新想法的时候,不再需要闷头推导公式去论证自己的想法,而是在仿真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想法,轻松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系统,运行之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之后的效果,如果对自己的想法并不满意,则可以继续进行调整。经过这样的磨炼,他们的科研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四、以工程实例为牵引

对工程技术型工程硕士的学位要求是“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工程技术;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包括开发研究、工程分析和设计工作的能力。”可见,对于工程技术型的工程硕士的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培养是齐头并进的,更加侧重于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事物,而是紧密联系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理论知识是工程技术的基础,而工程技术则是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要想提高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水平,教员应当先具备足够的工程经验,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员顺利地从理论过渡到实践。

笔者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比较有限,但是还是尝试着将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适当的简化,作为案例进行使用,以工程实例作为课程的牵引。根据课程的进程,在一定的阶段以某些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该项目的基本技术指标要求,根据任务的要求在学员问展开讨论,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归纳总结成不同的实现方案,再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对方案中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仿真分析,对其所能够达到的指标进行论证,回溯到原始的技术指标进行比对,对各个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最后教员给出已完成的工程实例的技术方案,并解释每一项关键技术的选择、论证的过程,以及该项目所获得的收益。

这样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学员的积极性,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引入的“记录分系统”项目为例,当该课程的进程过半,学员已经熟悉了模拟信号数字化方法、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等知识,教员介绍“记录分系统”项目的指标要求,对中心频率70MHz、带宽23MHz的中频信号进行采集并存储于介质中,要求因“记录”操作所造成的信号损失不超过ldB。接受项目后学员很快将项目分解为“采集”“传输”和“存储”三个主要环节。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3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3-0092-03

信息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把信息技术列在21世纪发展战略的首位。按照信息产业部电子强国战略课题组对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预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总额的1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软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视听、电子元器件等基础产业是信息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人才需求的重点领域。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创造性地推出了“五业贯通”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能生产、懂经营、善创新、敢创业的高级人才提供了保障。

一、电子信息专业建设思路

(一)“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

在学业教育上,除专业相关知识外,还有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创新创业拓展知识等,辅以专业实训课程,技术应用拓展项目,并将这些活动与信息产业结合,在常州科教城信息产业基地进行产业体验,顶岗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组建专家团队,帮助学生制订创业方案,扶上马,送一程。

(二)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实现方案

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订职业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订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技能考核标准(试题库),组织技能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技能成绩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多证制)的依据。

在课程体系开发方面,聘请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教育改革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创业校友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团队。实施“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孵化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现场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任教师的全程参与,构建集“产学研创”于一体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在该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兼顾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训练。专业课程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程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创新创业等拓展课程则是以产品开发、创业实践等为背景,全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适当地安排四大类课程的学时比例,以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群),由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践基地,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离开社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置于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培养符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措施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过程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几年来,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职业、养成――课程实训――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行“专业+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以 “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为载体(车间: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信息公司,协会: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创业基地:常州纺织学院创业园),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工学结合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创业体验及实践,实现零距离上岗或创业。教师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创业指导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能创业”的双师。

(二)建设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训基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按照“车间+公司+行业协会+创业基地”的专业建设模式,将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建成一个拥有五个技术应用研发场所和两个生产车间的生产基地;通过这些公司和车间来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学生的课程实训、顶岗实训、技术推广及产品研发三个层次训练;达到学生专业实践,企业培训,企业员工及学生的技能鉴定,产品研发等四种功能,如图3所示:

真实企业环境的实践基地建设是五业贯通的专业建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我们借助常州科教城电子信息协会及科教城管委会与相关企业和高校进行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与电子信息类企业(如常州置安计算机公司、常州乔森控制电器有限公司等)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与每个训练层次相对应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做到每一个校内实训场地都有1~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与之对应,有效地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

2.与大学城其他高校合作,共同建设生产车间,为学生提供仿真环境的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场所。

3.借助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企业先进的仪器设备、企业产品生产线与企业完善的产品营销进行应用技术产品的研制和生产,同时让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过程。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常州科教城建设了专门的创新实验室,购置了100余套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工具、仪器设备和常用元器件;并配置了分别拥有40台(套)DSP、ARM、EDA设备的实验室。尽量让学有余力、动手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进行各种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科技制作发明等,为更多感兴趣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锻炼、提高的场所和机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努力,目前本专业建有校外实训基地6个。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顶岗实习达到160人次以上,同时,鼓励部分教师到校外实践基地带薪见习,打造了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团队。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产品设计、生产、测试、营销一条龙的真实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贯穿始终。再选择若干与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搭建一个“实践与学习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让学生“边学边练、边练边学”。

我们坚持校内实践场地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专业技能,课外实践的时间比在课堂的多,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开放式管理。在校园网开辟师生互动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网络论坛,实现开放式辅导。建设包括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和融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材、学生学习指导书、多媒体课件、试卷库、习题库等多维教学软件包,通过专业课程网站,建成开放式专业资源共享平台。营造一个开放式管理、开放式教学的共享教学环境。

按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开设面广量多的电子信息技术与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选修课,让学生有足够选择余地,确定个性化发展方向。开拓第二课堂,通过组织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与技术应用中心开发和产品生产;各种培训与技能鉴定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学生开展信息产品、办公设备维修等社区服务;举办SYB创业培训等活动。搭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个性化发展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和提高。

(四)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支持学生创业

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我们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有多年的创业教育史,是江苏省创业示范院校。为支持学生创业,学院专门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在创业教育方面,我们以“创业课程教学、讲座――创业规划――择优进创业园体验――创业孵化――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为创业培养模式。如图5所示。创业园的建设,搭建了一座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开辟一条学生走进市场的通道,提供一方角色表演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结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的各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国内外IT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信息技术专业能既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挑战・探索・实践(第三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卞华珍,潘荷新.计算机网络专业工程化教学改革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23).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4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傻傻分不清楚

不少同学面对“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三个非常相近的专业名词时,会感到迷惑。作为“电子”相关的专业,就像是三胞胎一样,在一些院校被俗称为“三电”。相对于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而言,它们都是较宽口径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广,当然就业面也会更广。通信工程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更有针对性,更加深入,也比较精细。现如今,高校开设“三电”专业的大学非常多,一般的理工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有,甚至一些文科类大学也开始尝试开设。那么这三个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从教授的课程来看,这三个专业在大一、大二、大三上学期所学的基础课程基本一样,只是在大三下学期、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有不同的侧重点――电子信息工程重“信息”,即信号处理,学习硬件电路、软件编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电子”,即硬件电路设计,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和微电子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电路设计,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最为接近,它作为后者的子专业,学习范围更广,包括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三大知识板块,可以说是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于一体。

其次,从就业来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当软件工程师(设计开发各种软件)、电子工程设计师(设计开发一些电子、通信器件)。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开发计算机硬件工作,当电路设计工程师(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就业方向,一是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二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口径最宽,有着“万金油”之称,电子方面,可以做电路设计工程师;信息方面,可以做电信工程师;计算机方面,可以开发软件、硬件。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通信工程:“信息”中的王牌专业

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通信行业涉及领域广,可以说是横跨了电子和计算机行业。而通信工程专业跟前文介绍的“三电”专业不同之处在于,通信工程专业知识更加有针对性,侧重于“信息”,理论学习更加深入,课程难度大,可以达到“基本掌握”。而同样是侧重于“信息”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只能说是“基本了解”。主干课程中,如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讯、计算机网络通讯、光纤通讯等,都是“三电”专业不会开设的。该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方法。

通信工程专业在本文提及的所有专业中,开设最早,招生的分数线最高,得益于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一直是非常热门的“王牌专业”。因为其在信息、信号处理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比较深入,毕业生选择考研,特别是报考信号处理、无线电波等方向优势会比较明显。当然,就业也非常不错,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的工作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的工作。比如选择去电子信息类技术研发的相关科研院所,中兴、华为、大唐、富士康等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三星、贝尔等外资企业;也可以去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从事信号处理类的研发、设计工作。随着现在国家大力推广的3G移动通信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优势明显,专业对口,相信在就业时,可以得到更多被青睐的机会。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徜徉在光的海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抽象,其实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同美国亲友之间的越洋电话联系,依靠的是太平洋海底长长的光纤;我们上网所用的宽带、用超大规模彩色LED(液晶)显示器欣赏色彩艳丽的画面,都是对光信息技术最直接的体验。

本专业培养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光学、电子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5

城市轨道的建设工程属于多专业、多单位参与的综合性的工程项目,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复杂的借口体系。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技术接口形式,不仅是对子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等的检测。同时也是确定各种设备功能以及工程项目规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保持相应系统完整性和协调运作的一致性,有效发挥了工程项目的整体协和施工中的作用。

一、轨道工程接口管理

1、概述

轨道工程接口管理是由多家单位以及多专业所构成的系统工程项目。由此接口的管理涉及工程项目的各个单位,其建设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施工、设计、安装以及运营等过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接口的数量较多、影响较大,接口管理能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的控制,实现对工程项目变更的规范,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同时通过协调和统筹规划,建立了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系。

2、专业接口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量较大,相应的建设技术也较为复杂,由此在实际的接口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多方面参与。然而参与的各方又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缺乏沟通,甚至相互敌视,由此容易在界面的设计上产生矛盾和争执,造成工期的延误,甚至导致质量问题,带来安全隐患。

建立接口管理和沟通模式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轨道工程项目的内部以及外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明确了不同参与方之间接口的质量控制和进度等等,同时也明确了不同参与方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制定的管理措施和决策。由此,通过加强接口的交流和管理,明确项目参与方在信息、资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解决不同专业在接口实施上的管理与协作等方面的矛盾,实现动态管理和控制,是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方面。

二、接口管理的内容

1、接口信息流的管理

轨道工程中接口的矛盾最终都将在信息流上得到反映。接口信息流是项目相关参与方在接口进度、技术、质量、财务、资源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通过有效解决接口上的信息流,从而保证轨道工程接口的顺利实施。当前轨道工程中接口矛盾无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畅所导致的。项目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将穿插多种信息流。不同专业的承包商或者项目部仅仅关注与自身领域相关的信息,而不注重其他专业的信息;同时还将无意识地封闭自身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阻碍。要实现轨道工程的接口管理,只有将信息流传递到参与工程项目的每一个专业以及流程当中,建立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开放与沟通模式,保证接口目标的协调。由此,在轨道工程接口施工中,要建立起信息流的沟通渠道,建立信息流程图以及信息管理制度,从而实现信息的专门收集、存储以及检索利用等等,建立接口的服务信息。然而接口管理渠道的建设应与接口的沟通规划以及接口信息平台结合起来。明确了信息流的沟通方向,而信息平台的建设则能保证信息流的传递。

2、建筑专业接口分析

与接口管理利益相关的则为接口的参与方。建设与各方面的积极沟通和管理体系,从而推动了轨道工程项目沿着既定的轨道进行,减少接口设计以及实施之间的矛盾和障碍。接口的分析实质上是确定不同利益者之间的不同需求,同时在接口的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以及满足到不同专业的需求,从而提高了不同参与方的协作精神,减少以及限制其由于利益不一致而导致的任何干扰因素。在实现了对建筑专业相关的接口识别以及需求分析之后,才能进行接口的沟通规划,为接口的利益相关人员确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建筑专业为例,与其存在接口关系的轨道接口专业包括基础、轨道、供电、机电、电控、土建以及其他方面。而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客流、车辆、线路、限界以及行车专业;轨道方面则为轨道专业;供电方面包括变电、接触网、动力照明以及通风空调专业;机电方面包括给排水、自动灭火、电/扶梯、防淹门、屏蔽门/安全门专业;电控方面包括信号、通信、BAS、FAS、ACS、AFC、ISCS专业;土建在在于车站专业,而其他专业包括环保、人防以及防灾专业等等。

3、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规划

要明确不同专业之间对接口的要求,则应进行接口的管理规划,实现利益相关者对信心以及沟通的实际要求。通过建立接口管理的规划,在项目的前期就确定好各个参与方面对接口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接口方的责任、工作范围;统一信息的格式、内容;信息的要求方面,也就是接口的相关专业所需要其他专业所提供的信息;要求的回复方;接口问题的处理程序;信息沟通的途径、轨道工程的信息平台;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上报等等。同时还应编制好轨道工程项目的沟通规划表格。

在项目实施之前,要进行好项目接口的沟通以及规划,处理好不同合同以及不同管理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接口,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要保证不同专业的接口对接以及跟踪,同时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进行调整和协调,保证接口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造价控制。

三、结语

具体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接口管理至关重要,涉及到多个专业的参与,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涉及。通过对项目接口建立高效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能在很大程度上上解决项目管理的相关问题。由此,在轨道工程建筑专业的接口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应在分析相关专业接口信息流的基础之上,建立全面协调的沟通和管理规划体系,完善相关信息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顺利实施,实现轨道工程涉及的各专业之间的顺利衔接以及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 孙济匡,朱峰.通风与空调系统支吊架预制及安装工艺[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09) .

[2] 袁大卫.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设备系统施工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 2011(21) .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4-02

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直接面向工程、面向应用的专业领域。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高级专门人才。自2001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新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开始,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发展了十年。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教学体系尚不成熟,许多问题,诸如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和课程建设等,尚在研究、摸索阶段。而且,由于各个高校的特色专业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主要从学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

一、信息安全专业特点

信息安全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领域,而且其内涵在随着信息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归纳起来,信息安全专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多学科交叉。涉及到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生物、法律、管理等多个学科;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掌握的理论知识熟练、灵活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专业素养高。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素养。这样才可能到一些很重要的部门承担信息安全工作;系统工程。鉴于“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的木桶原则,绝不可忽视法律、管理、教育的作用;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从整体、底层硬件方面系统采取措施才能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二、教学体系建设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7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等方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要有坚实的数学知识,同时对物理学的要求也很高,并且主要是电学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学习很多电路知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控制原理、通信原理等基本课程。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还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加入一些电路,基于计算机进行实验,对操作能力和使用工具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例如,自己连接传感器的电路,通过计算机建立小型通信系统,还会参观一些大公司的电子和信息处理设备,理解手机信号、有线电视是如何传输的等等,并能有机会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大的工程设计。学习电子信息工程,要求学生喜欢思考问题,善于动脑筋发现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的信息化,大多数行业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工资是非常高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例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一些电子和通讯设备,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和开发各种相关软件和硬件;做项目主管,策划一些大的系统,这就要求有充足的经验和知识,还可以继续学习成为教师,从事科研,等。中国IT行业开始了将近十年,很年轻。人们总是高度关注新鲜事物,关注新朝阳产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计算机专业迅速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很多同学为了能踏入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而挤破了头,努力向这一目标奋进,有些人出于兴趣,有些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项技能,还有的是希望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习目标

与前几年计算机专业的火爆相比,近年来,人们对这个专业的选择趋于一个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学生和父母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更有利于个人长远自我发展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在毕业前掌握下列知识和技能。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范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计算机电子技术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工艺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掌握电子电器类维修焊接技术具有按工艺文件完成复杂产品的全部装接焊接能力;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和按高度文件调试设备排除故障的能力;具有电子工程的现场安装与调试基本能力。

三、就业展望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据推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此类人才仍将供不应求。据调查,现阶段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需要量十分巨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对缓解当前该类人才的供需矛盾是非常必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

1.电子系统方向(原雷达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雷达 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面向雷达和通信等行业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 力,掌握雷达、通信等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的产生、获取、传输、处理和系统控制等方面 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以从事雷达、导航、通信、制导等各种电子信息系统 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2. 信息处理方向(原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方向依托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和硕士点)和 雷达信号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处理研究和开发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及其信息处理的软、 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 业生可以从事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 科的硕士研究生。

3.空天电子技术方向

本专业方向是为适应空间科学与应用迅速发展而设立的宽口径专业方向,面向航天电 子信息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微波遥感及其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掌握空间电子 信息传输与处理、深空探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毕业生可从事空间科学与应 用和航天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工作,或报考本专业相关学科的硕士 研究生。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向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62-03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高等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特别是社会急需的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国内外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总结。

一、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概况

在我国,早期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少数的军校和研究机构承担,主要培养数字通信和编码方面的人才。2001年,信息安全正式作为本科专业率先在武汉大学招生,从此开始培养信息安全本科人才。截至2013年6月,全国已有78所大学开办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信息安全作为计算机类的一个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2006年,教育部下达了“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的教学科研项目,这个项目由武汉大学张焕国教授牵头,在国内信息安全领域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国内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都以此规范作为蓝本。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信息安全专业设在通信工程学院,因此,教学计划在遵循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前提下,又具有通信学科特色。除开设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外,通信方面的课程包括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和通信安全技术等。我们明确提出培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同时具备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等方面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部门和机构中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科研、设计、开发、运行与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简言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类型分析

我国《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两套方案,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型,并分别给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体系。那么何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内涵是什么,因此,首先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的结构谈起。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要认识世界,二要改造世界。所谓认识世界,即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及其客观规律,需要把客观规律提炼成科学原理,形成知识,这个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才可以称为研究型人才。所谓改造世界,即利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实践,要把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个过程也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

1.研究型人才,也称为学术型人才,是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客观规律,以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事学术性的工作为主。这些研究工作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并不是十分直接和紧密,可能在将来某个时间才能真正发现其研究价值。

2.应用型人才,也称为技能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如何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人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应用科学原理(或称为客观规律)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二是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难把这两种转化分开,因此,我们提出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按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不同岗位,可将工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和技术支持工程师。

三、国内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培养分析

国内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人才的定位;二是基本规格要求,即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备基本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三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一般本科院校比较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下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专门人才。就信息安全专业而言,这类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研究开发类人才,具备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能力,能将信息安全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转化为信息安全产品,涉及软、硬件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设计和测试几方面的基本能力;二是应用技术类人才,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方案设计、产品选型、方案实施和安全维护的基本能力,能够将信息安全原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于企事业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三是管理服务类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共性特点是能使理论学术型人才的很多理论成果转变成信息安全产品,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之所以我们提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因为它不同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前者是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定位,后者倾向于技术应用,主要强调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力。

2.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我国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初期,专业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各校的专业定位和特色各不相同,导致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设置大相径庭。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安全学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学科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或数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具有通信学科特色。教学计划中课程的知识领域包含信号与通信基础、计算机基础、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

3.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试验环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术。因此,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以我校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为例,实践环节24学分,包含必修课金工实习、算法与编程实习、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实验、密码学实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网络安全实验、信息安全工程与测评实践、毕业设计与实习等,计22学分,选修课程网络攻防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实验等,计2学分。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盾,信息安全原理验证性实验、信息安全产品操作性实验都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动手能力,但这还达不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实践环节,开设了较多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编程开发等内容。

四、国外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分析

1.在信息安全领域,美国无疑是全世界头号强国,从最基本的TCP/IP协议架构、最底层的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系列开发与推广到信息安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2010年4月,美国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出台了一项专门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此项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全民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教育各个阶段,增加信息安全教育与技术方面的内容,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保护与防范意识。美国信息人才的教育主要突出的是强化数理化及基本工程原理的教学,打下深厚的功底。美国信息人才培养的教材更新很快,并且课程的选择以市场为导向,而每个学校又有自己的特色。采用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活模块教育方式,培养具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日本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侧重宽度,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日本教材很有特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可反映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教材的更新频率很高。主要采用的是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企业把培训当作对劳动力的长期投资,而学校同时也接受职员定期到学校学习,并配合讲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3.德国主要以学生毕业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企业来学习实用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接受教育时,学生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强调实践培训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正好符合了信息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

4.印度根据“人人用电脑,人人懂电脑”的总目标树立了信息教育初等化,信息教育职业化,信息教育层次化的教育理念,并采取职业化教育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课程学习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士比例大致为68:100,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和实践项目的学习中大大提高实践和科研能力。上述几个国家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①目标明确、层次清晰;②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③实践才是硬道理。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概况,对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国内、国外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并进而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只有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基金的教学计划,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98-100.

[2]王练,陈龙.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08-110.

[3]蒋文保,李忱.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信息安全和通信保密,2007,(09):172-174.

[4]杨立军.国外信息人才培养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7):15-17.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9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及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号的产生 ,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 ,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光纤通信、数字程控交换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 通信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内涵都具有时效性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及经济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 ,如电报、模拟电视等技术的逐步衰亡就证明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信工程专业所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根据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不断探索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设计新的传送速度更快的通信系统 ,开发可以更加准确地传送各种信息的通信工具。 本专业的前沿技术为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压缩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微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等。我国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特征在于以技术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市场为导向 ,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通信技术人才和工程人员。 当前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接受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 ,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二、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与现状

通信工程专业是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解放前 ,我国大学多为综合性的 ,只设系科 ,不分专业 ,实行通才教育 ,以适应求学者自谋职业的需要。 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电机系电机工程专业 ,并由有线电、无线通信、电子技术、邮电通信等专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发展而来。 上海交通大学于 1917年在电机工程专业内设立“无线电门” ,此后 ,于 1921年设立“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门”。清华大学于 1934年在电机系设立电讯组。20世纪 30年代初 ,浙江大学在电机系中设立了一个学科分组―― 电信组 (或称电信门 ) ,它是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最初形式。 1952年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的电讯组合并后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这些可以说是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雏形。 建国初期 ,有关学校分别在原有的电信工程、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的基础上 ,开设了与通信工程专业相近或相关的专业 ,为通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积蓄了雄厚的力量。1952年 ,我国以原苏联高等教育为基础 ,对院系开始进行调整 ,专业模式逐步定型。 1957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招生升学指导专业介绍》中虽然没有通信工程专业 ,但设置了通信类专业 ,包括电话电报通信、无线电通信及广播、邮电通信经济与组成三个专业。 1962年 ,《高等学校招生专业介绍》在通信类中又增设了有线电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专业,而且把与通信工程相关的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从电机制造和电气器材制造类分离开来 ,专门设立了无线电技术和电子学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1979年教育部相继召开了部属综合大学理科专业和工科院校工科专业调整会议 ,确定了专业调整原则。 1983年 ,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修订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目录工作的通知》。 1986年 ,我国出版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及毕业生使用方向介绍》,目录中通信类被单独设立为一个学科门类 ,原通信工程、电信工程、电力系统通信、通信系统工程、电讯技术、地面通信设备维修、数字通信、铁道数字通信、运动及通信、气象通信专业都被统一调整为通信工程专业。在 199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中 ,工学门类中与电有关的专业被分成“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两个分支。 1997年 4月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以教高 [1997]13号文发出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 ,开始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于 1998年颁布 ,该目录考虑到强、弱电的相互融合及其发展趋势 ,将原来的“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两个分支合并成“电气信息类” ,同时单独设立了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隶属于理学门类。 此时通信工程 ( 080604)归属于“电气信息类”, 1998年前的通信工程 ( 080712)和计算机通信两个专业 ( 080724W)都被统称为通信工程。目前 ,我国通信工程专业的招生及专业设置仍以 1998年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基础。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通信技术不断进步和对通信人才培养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 ,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逐年增加 ,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特别是进入 21世纪以来 ,通信工程专业迎来其广阔发展的新天地 ,各大高校看到了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陆续增设了通信工程专业 ,特别是如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国家重点“ 211 ”院校先后开设了通信工程专业。 同时在我国原有的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首的一大批老牌通信工程专业院校的带领下 ,我国的通信工程专业正在蓬勃发展 ,为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因此 ,在未来若干年 ,我国势必会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更加重视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 ,提高人才质量。截止到 2006年 6月 ,我国设有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 246所 ,而且由于社会对通信人才的广泛需求 ,这一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都很大。每个学校平均每年约以 100 ~ 200人的数量招生 ,年招生人数已达到 3万人左右。

三、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通信业的普及 ,对通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通信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任。 当前 ,通信人才培养应从几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要立足本校 ,搞好专业定位 ,明确培养目标;其次要修订好教学计划 ,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第三 ,该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要加强实验教学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通信人才。

参考文献: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例10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 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 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 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 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 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 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 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 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 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 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 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 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