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8 07:01:37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1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

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曾经对美国1 000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工作时间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的时间几乎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显然,选择恰当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保持适度的营运资金,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此,本文在“中国知网”上就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以营运资金(或资本)管理策略(或政策)为关键词分别按“题名”和“主题”进行了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检索可知,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题名的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主题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研究中,主题中包含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呈连续研究趋势,从2007年开始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较为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总的研究数量较少。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及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及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更好地梳理和把握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促进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及选择的研究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研究取得的成果

钟璐(2001)主要从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和筹集策略两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企业面临不同环境条件时应采取的相应策略及不同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下应采取的不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其研究符合广义营运资金的观点,并为企业选择不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供思路,但该文并未详细深入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具体类型。

李亚鲁(2006)则在剖析投资和融资的基础上,从行业特征角度分析了产品类型、生产周期、销售水平、存货策略、信用策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等对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影响,进而指出营运资金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他将营运资金持有策略划分为宽松、紧缩和适中三大策略,将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划分为配合、激进和稳健型三大策略,从而为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标准,但其研究仍是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范畴,各项策略中的风险与收益水平难以量化,也没有涉及管理人员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问题。

鞠成雯(2000)从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评析,提出了自动清偿策略、保守策略、激进策略和平衡策略四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并描述和分析了各种策略收益与风险共存的特征。然而,该文主要从筹集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利弊,忽视了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以及二者结合的利弊分析。

谢丽达(2012)基于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基本概念,从理论角度将营运资金分为适中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筹资策略。但并未就其具体应用提出详细政策建议,也没有划分政策建议的实施主体。

可见,通过规范研究,基本厘清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并对其选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逻辑分析。虽然此类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理论较为成熟,但尚缺乏大量实践数据的支持。

(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研究取得的成果

刘运国等(2001)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庸型策略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呈同向变动,不同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他们认为,中庸型策略的选择倾向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等。但该文并未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作细分研究。

周纹羽(2009)选取了79家制造业公司,从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三个营运资金来源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选择时倾向于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的选择却出现了差异,即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但该文未涉及其他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特点。

黄燕(2012)从营运资金持有量角度,分析了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得出不同行业营运资金要求也不一样的结论,并对不同行业应采取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其分析虽然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细化到了不同行业,但每个行业只针对一个企业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普适性较差。

可见,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从上市公司整体、不同营运资金来源以及不同行业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其选择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来源、行业类型等的关系,但在研究假设、指标设定、模型构建、样本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王新平等(2010)对沪市30家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度与盈利能力成反比关系,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均衡原理”相悖。其选取的样本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且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营运资金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吴娜(2012)采用2007-2010年沪深1 210家公司4年的数据,检验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衡量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业绩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王新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发现检验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最有效指标是总资产收益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但其研究并未涉及行业因素的影响。

刁伍钧等(2011)通过对2002-2008年沪深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发现,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息率以及资产组合策略和筹资组合的激进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资产组合和资产规模的大小与营运资金周转期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白酒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此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成熟期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忽视了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石意如(2012)针对首批创业板28家上市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汪平(2007)关于我国成长期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成长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研究只选择了28家公司三年的数据,其代表性尚值得商榷。

由上分析可见,从不同行业及不同生命周期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揭示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此类研究成果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样本数据选择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

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

(一)基于零营运资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常叶青(2006)对海尔的零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后认为,它属于广义的零营运资金管理。总结了其实施零营运资本管理的具体策略,即资金管理与物流管理必须结合,资金管理与商流管理、订单信息化管理必须相结合,现款现货制度的推行要慎重。但此文没有对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

周静(2007)则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而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提出了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系统、健全合理的应收账款系统、制定稳定的信用政策,充分利用应付账款延长资金占用时间等,但并未深入研究各项措施的具体适用条件。

陈桂兰(2009)提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在保证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上,使营运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趋于最小。同时分析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基于供应链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苗亚娟(2011)基于供应链思想将营运资金划分为采购活动营运资金、生产活动营运资金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进而从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采购活动、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但会计核算角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秦书亚等(2011)以戴尔和联想为例,分别从营销渠道管理模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网络合作联盟战略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通过戴尔和联想的对比分析,突出了客户导向型营销渠道、提高供应商参与度、供应链联盟策略的优势。

(三)基于营运资金风险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徐晓玲(2011)在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内涵及三种风险类型(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存货风险)的基础上,阐述了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并提出了应对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策略,针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有较强的配比性,但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纳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英(2007)将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为四类(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流动性风险),比徐晓玲的分类增加了现金风险,并在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显然,她对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更加具体,但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配比性较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主要从零营运资金、供应链、营运资金风险三方面展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应加强零营运资金本质的研究;从供应链的某个关键节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网络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但此类研究目前并不多,其本质、基本原理及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营运资金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目前对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展望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规范性

上述分析表明,实证研究是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等的主要方法,它将在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实务提供指导。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弥补了规范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加以运用。然而,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无论在样本的选择、假设的提出,还是实证分析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不尽规范,从而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基于某个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等角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地区差异及企业生命周期等显然对营运资金管理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因而不管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进行研究,还是对整体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都应该充分分析影响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因素,同时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运用,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行业范围和实证分析的视野。

(三)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一是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传统领域,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多见;二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的划分上,而对其营运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缺乏量化研究;三是主要集中在零营运资金理论、供应链理论、风险理论等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结合上,而从营运资金管理“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的实质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引入价值链理论,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乃是必然。

(四)企业应注重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周转速度。营运资金周转速度的衡量一般可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如果周转速度过慢,说明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尚有销售潜力可以挖掘。因此,从实践意义上,应加强对营运资金周转效率的研究。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的家电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130105)

参考文献:

1.鞠成雯.浅析企业营运资金策略[J].发展论坛,2000,(5).

2.钟璐.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

3.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3).

4.谢丽达.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7).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周纹羽.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7.黄燕.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2).

8.刁伍钧,扈文秀.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与其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白酒行业上市公司[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9.常叶青.海尔零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6,(24).

10.陈桂兰.企业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14).

11.苗亚娟.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1,(29).

12.秦书亚,李小娜.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1,(5).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2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 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指标, 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 V. 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 A .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 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 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 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 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 Cavinato.Accelerating Your Product-to-cash Cycle [J].Chilton’s 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 Colina.Working Capital Optimization[J].Plup Paper,2002,(7):64.

3.Martin Gosman,Trish Kelly.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ies Resulting from Large Retailers’Power[J]. 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J].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risk,return and Opportunity[J].Management 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 The Danger of High Growth Combined with a Large Non-cash Working Capital Base-A Descrip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3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企业财务总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营运资金管理,大量的企业倒闭仍然要归因于财务管理人员无法正确地规划和控制各自公司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Smith,1973)。有必要探求可持续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内容已经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转移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也从流动资产周转率转移到了营运资金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则从单纯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优化和管理为重心(王竹泉,2007)。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制度的实施,营运资金概念才开始被引入我国。毛付根(1995)认为要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应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从总体上观察和研究如何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杨雄胜等(2000)认为周转额应是某一形态的垫支资金不断回到其原有状态的数额,并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对现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指标进行修改和细化补充的若干建议。王竹泉、马广林(2005)认为应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要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自1997年始,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开始对美国最大的1 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调查(The Working Capital Survey),并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DWC=DSO+DIO-DPO)①,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排名。使用同样的方法Manoj Anand(2002)对印度427家上市公司1999到2001年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排名,Mohammad Moniruzzaman Siddiqueet和Shaem Mahmud Khan(2009)则对孟加拉国83家上市公司2003到2007年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排名。王竹泉等(2007)按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分别了“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榜”,此后王竹泉等(2010)分行业考察了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

以上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调查研究中,一般使用Excel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虽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实际状况,但没有对不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的规律性作更进一步的系统分析,这难免会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排行在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混合最小二乘、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作系统研究和实证检验,以期发现不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的规律性,为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尽绵薄之力。

二、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一)样本选择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信息来自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系统CCER金融数据库。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公司上市时间选择在1999年12月31日之前;2.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3.剔除在2000―2009年之间无法连续获得相关数据以及数据缺损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最终得到842家分布12个行业门类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以这842家公司2000―2009年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Balance panel data)为研究样本。

表1是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3月6日颁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这842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共8 420个样本观察值按行业门类进行分类的结果。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分布在制造业中,842家公司中有507家公司分布在制造业中,占总样本的60.21%。

(二)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异的规律性,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开展营运资金调查(The Working Capital Survey)中采用的变现效率(CCE,Cash Conversion Efficiency),也就是现金销售毛利率,用以表示如何有效地将公司收入转化为现金流量。它同时也是衡量公司自身增长率的重要指标,这个比率越高,公司增长速度也越快。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一个公司运营资金管理效率,本文把它作为一个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重要基准指标。

变现效率(CCE)=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公式中的营业收入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项目金额,经营现金净流量来源于上市公司年度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三、趋势分析

本文首先采用描述性统计对这842家非金融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绩效趋势(2000―2009年)进行描述(见表2)。从表2可见,样本公司(842家公司)在2000年12月31日的变现效率的均值为9.573%,并呈下降趋势,2005年后波动明显增大,2008年下降到最低的3.02%,2009年回升至8.13%。图1进一步形象地描述了样本公司(2000―2009年)变现效率的年度变化趋势。另外,混合样本的平均现金周转效率为7.93%,中值为8.34。总的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周转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效率都明显偏低。

四、行业特征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行业特征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的绩效,但相关研究只是在回归模型中加入行业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没有对行业特征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的关系作系统研究。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描述性统计、混合最小二乘、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混合样本行业特征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作系统研究。

表3报告了混合样本12个行业门类变现效率的均值、标准差和行业虚拟变量系数。从表3可见,混合样本(2000―2009年)行业门类中房地产业现金周转效率为负,是-15.71%,交通运输业变现效率最高,为32.31%。为了检验行业门类之间平均运营资金管理绩效的差异的统计显著性,本文采用了Bradley、Jarrell和Kim(1984)的方法,使用行业虚拟变量的方差标准分析。表3报告了混合样本12个行业虚拟变量对变现效率的回归系数(由于制造业和综合业的变现效率均值与混合样本均值接近,为了减缓多重共线性问题,分别被删去)。表3报告的R统计量表明:变现效率22.2%的变异可以由行业门类加以解释。

五、上市公司区域分布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在中国,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地方政府管制、市场化程度、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信用文化甚至是法规或法律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他们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可能存在差异。

表4报告了混合样本不同地区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区域虚拟变量系数。从表4可见,混合样本不同地区上市公司变现效率从最低的-1%(吉林省)到最高的13.5%(广西),地区之间的平均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检验地区之间平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均值所观察到的差异的统计显著性,本文使用地区虚拟变量方差标准分析。表4中的“区域虚拟变量系数”栏报告了混合样本31个地区虚拟变量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结构的混合回归系数(为了减缓多重共线性问题,海南省和天津市被删去)。

表4中“地区虚拟变量系数”下第Ⅰ栏报告的R统计量表明:变现效率3.4%的变异可以由地区虚拟变量加以解释。表4中“地区虚拟变量系数”下第Ⅱ栏是在控制行业特征下的混合回归结果。在控制行业特征下,R和F统计量都大大提高,变现效率4.0%的变异可以由地区虚拟变量加以解释。变现效率(CCE)的F统计量从10.2上升到11.72,在各地区虚拟变量回归系数中变现效率(CCE)有18个回归系数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

表5是对2000―2009年混合数据进行参数(多元方差分析――使用行业门类和地区为因素)和非参数检验(Kruksal-Wallis H检验)的结果。从表5可见,方差分析的F统计量和Kruskal-Wallis检验的Chi-Square值都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检验结果支持上市公司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论点。

六、结论

西方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如成本假说、信号传递假说和税收假说等,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制度背景下形成的。这些理论能否解释中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有待经验分析。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中,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特殊制度环境(如股权结构较独特,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等等)。中国的特殊制度背景可能会使中国上市公司形成其自身特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本文以深、沪上市的842家公司2000―2009年10年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总共8420个年・公司观察值)为研究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混合最小二乘、参数和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主要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中国上市公司地域分布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等方面来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本文研究发现,混合样本的平均现金周转效率为7.93%,中值为8.34。总的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周转效率偏低。行业虚拟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显著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变现效率22.2%的变异可以由行业门类加以解释。在控制行业特征下,变现效率4.0%的变异可以由地区虚拟变量加以解释。

【参考文献】

[1] Smith, Keith V (1973)“State of the art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J]. Financial Management, Autumn,.50-55.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2.

[3] 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J].会计研究,1995(1).

[4] 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0(4).

[5] 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

[6] Manoj Anand:“Working Capital Performance of Corporate India: An Empirical Survey for the Year 2000-2001”[EB/OL].省略/abstract=621103.

[7] Mohammad Moniruzzaman Siddiquee, Shaem Mahmud Khan:“Analyzing Working Capi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Dhaka Stock Exchange(DSE)Ltd.省略/abstract=1374210.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4

(一)营运资金管理目的 科斯认为,管理的目的是对市场上的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下重新安排生产,以实现收益的增加。同理,营运资金管理也服从收益增加这个总目标。营运资金管理可以看作是使企业掌握尽量多的流动资源(自己的或者客户的),并使这些资源为自己获取收益。Grey Filbeck和Thomas M.Krueger认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目标是保持营运资金的最佳余额从而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John C.Groth(1992)将营运资金看做企业的一项投资活动,其目的是以最低的资本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Hyun—Han Shin和Luc Soenen(1998)指出,有效的营运资本管理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应时刻关注在营运资金上投资的风险,考虑机会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可以看出,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目标在于在企业经营中维持其最佳余额,由此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同样符合现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营运资金管理内容 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内容大多是针对各项营运资金要素孤立展开,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单项营运资金要素维持最佳余额,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收益。W.D.Knight(1972)提出了存在保险储备量情况下,使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存货最优订货模型。Hampton C. Hager(1976)探讨了企业生产流程中现金流转状况,提出缩短现金周期的措施。在此基础上,Gentry、Vaidyanathan和Lee(1990),建立了一个修正的现金周期(A Weigh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WCCC)指标——加权现金周期。Jensen(1986)认为,短期债务的增加可以经常性的减少自由现金流,但是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破产风险。尽管上述文献经典的阐述了单项营运资金要素如何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但是却忽略了存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孤立的考察单项要素的管理情况,势必会在运用这些策略时出现冲突和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时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内容开始走向系统化、全面化,并且此时的研究开始立足于企业战略,而非仅仅停留在财务层面。

Kenneth P.Nunn(1981)认为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应该上升到企业战略的范畴,而非仅仅停留在财务层面。这个观点的提出为营运资金管理重点转移到供应链的优化方面奠定了基础。John Antanies(2002)指出企业几乎不可能同时做到存货的占用量最小、资产的利用程度最高以及顾客服务水平的最好。John Antanies在制定营运资本管理计划时,全面考虑了营运资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公司的战略目标最优化作为最终目标。

Juan Colina(2002)指出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包括收入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支出管理三个部分。Colina细化了营运资金管理,使营运资金管理扩展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Andrew Harris(2002)认为公司必须考虑内部和外部所有营运资本的动因,并且还要考虑到这些动因的敏感性。Andrew Harris的观点使营运资金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供应链和企业的外部宏观市场环境。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法 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法以单纯的数学方法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Keith V.Smith9(1973)归纳的八种营运资金管理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单纯的数学分析,是营运资金管理的传统理论,但是大量的数学运算限制了其在财务领域的发展。

之后,一些学者展开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公司盈利性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ose等(1996)、Deloof(2003)、Lazaridis等(2006)分别以美国(1974-1993年)、比利时(1992- 1996年)、雅典股票市场(2001- 2004年)公司为样本,研究现金周期(CCC)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CC与公司绩效负相关。Azhagaiah Ramachandran和Muralidha Janakiraman(2009)、Ali Uyar(2009)、Haitham Nobanee(2009)分别选取印度造纸业、伊斯坦布尔证交所2007年的样本数据、东京证券市场上市的212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

验证了现金周期与公司利润存在负相关关系。实证方法的运用,更加科学的证实了关于营运资金的各种理论设想,但是并没有给营运资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直至20世纪90年代,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提出,才使得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到了长足的发展。DELL在2000年为降低存货,节约现金提出了提炼基于网络的供应链结构的方法,以此来为企业带来额外收益。2001年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的营运资金调查报告12指出,在经济低迷时企业压缩营运资金周转期的水平要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能力相配合,以避免出现负面影响。之后陆续几年的调查报告都强调了供应链优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供应商、企业、客户”之间无伤痕链接的新思路。综上所述,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方法经历了由单纯的数学方法向以供应链的优化为重心的方向发展。

二、营运资金管理国内研究综述

(一)国内早期营运资金研究内容 毛付根(1995)指出营运资本一般是指企业流动资产总额,而净营运资本则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差额。现代企业理财必须对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两者之间的变动所引起的盈利与风险之间的消长关系进行全面的估量,正确地进行营运资金的结构性管理。这是国内最全面介绍营运资金的开山之作,定义了营运资本和净营运资本,并结合风险和收益,分析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风险的关系。

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2000)提出了对现行周转率指标的质疑,并提出用“应收账款周转率”代替“应收账款平均账龄”, “存货周转率”代替“存货平均占用期”的建议,该研究是对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的深刻剖析,使营运资金指标的确定更加符合企业资金管理的初衷,促进了营运资金理论的发展。李文(2010)提出了营运资金的占用比例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的评价指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的概念,其中营运资金占用比例评价指标包括:营运资金需求占比营运资金占用率、净流动余额销售规划比率;营运资金来源结构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占有率、流动负债占有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现金周转期、营运资金周转期、剩余日、营运资金生产率、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

杨雄胜(2000)对资产负债表重新分类,并得出如下结论:就一个特定企业而言,当流动资产中的经常性资金占用数额等于流动负债中非筹资性负债的经常性资金数额时,企业流动资本成本较低,甚至为零,是较为理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状态。该文章打破了营运资金管理的固有思路,完善了流行已久的营运资金的理论,对以后营运资金理论和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曾昭武(2001)认为,营运资金管理必须从流动资产的最佳投资水平和为维持这一流动资产水平而进行的短期、长期融资组合两个方面入手。该观点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营运资金的管理问题。邹运权(2006)提出,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需要做到加强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加快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周转速度,降低资金占用成本;利用商业信用,解决资金短期周转困难三个方面。这一观点给出了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日常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但是营运资金的管理内容仍然是仅限于公司财务的范围。

(二)国内营运资金理论的新发展 王竹泉、马广林(2005)提出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分销渠道控制上来,实施分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方法,并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拉式分销渠道管理模式,保持分销渠道畅通,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该项研究建造了一种创新的理念框架,并且为国内跨区分销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建议。

罗福凯、车艳华(2006)指出营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流动,会形成一条跨区分销企业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只有价值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价值链才能畅通。另外还指出品牌、特许经营权、广告、信息等无形流动资产在将来也会成为公司营运资产管理组成部分。该项研究一方面将营运资本的管理归属于连接上下游企业和终端客户的价值链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宽了营运资金的研究范围,品牌、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的介入,使得营运资金管理的思想更加宽泛,也更加复杂。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2007)回顾了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新框架,即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并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随之提出了营运资金周转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的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这就将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移到了渠道关系管理上,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此后,由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先后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该项调查从渠道和要素(《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1997-2006》仅从要素角度进行研究)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每年度年报的营运资金进行排名,并且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行业分析、企业分析、地区比较分析和外向型行业专题分析等方面对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分析。该项研究使得营运资金的渠道管理落实到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实务中,并且保留了上市公司各年度的营运资金数额及变动额等大量信息,为开展营运资金实证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鉴于各个上市公司公司性质、分属行业、金融环境等的不同,营运资金管理方法也千差万别,因此,以各个行业为范例的营运资金研究也逐渐展开。侯升平、王亚斌、李香梅(2010)认为在后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目标应发生变化。由于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筹资结构不合理、负债比重偏高、资产结构单调、质量低下的问题,企业应完善房地产企业金融市场,拓宽其融资渠道;改革房地产企业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房地产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体系,优化房地产企业的供应链,积极尝试“零营运资金管理”。 杨方、杨荣彦(2010)以金地集团为例,通过对分渠道测算营运资金,可以明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从而保持优势,重点改善薄弱环节,使整个环节得到良好运转。王竹泉、徐金泉(2010)通过对农林牧渔行业四家龙头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渠道融合、协同成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业务创新模式。分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更加具体详细的分析了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综上所述,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是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的上的,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在方法上有数学方法转变到基于供应链和渠道的营运资经研究方法。国内营运资金管理从过去仅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孤立研究,到只限于公司投资融资范围的研究,再到现在基于渠道和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度。但是相对于国外讲,营运资金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内仍有欠缺。

参考文献:

[1]Andrew Harri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Difficult, but Rewarding [J]. Financial Executive, 2002 (5): 52-53.

[2]Hager, Hampton C. Cash Management and the Cash Cycle.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76, March:19-21

[3]Hyun Han shin,Luc Soenen .Efficiency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J] .Finan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1998,(11):37-5

[4]James A .Gentry, R. Vaidyanathan, Hei Wei Lee. A Weighted Cash Conversion Cycle. Financial Management,1990,Spring:90-99

[5]Jensen, Michael C, 19861,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pp, 323-339.

[6]John Antanies. Recognizing the Effects of Uncertainty to Achieve Working Capital Efficiency [J]. PULP & PAPER, July 2002: 46

[7]John C.Groth.The Operating Cycle: Risk, Return and Opportunities. Management Decision,1992:3-11

[8]毛付根:《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研究》1995年第1期。

[9]杨雄胜、缪艳娟、刘彩霞:《改进周转率指标的现实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10]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11]王竹泉、马广林:《拱肖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会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2]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13]杨雄胜:《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4]罗福凯、车艳华:《公司营运资本日常管理的改进——来自海信集团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财会通讯(综合)》2006年第7期。

[15]曾昭武:《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财务总监的基本技能》,《企业经济》2001年第10期。

[16]邹运权:《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审计月刊》2006年第9期。

[17]中国海洋大学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18]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年第5期。

[19]董秋萍:《营运资本管理理论综述与展望管理》, 《Manage-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F406.71 文献标识码: A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营运资金具体项目(主要是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进行优化。W.D.Knight(1972)对当时的存货订货量基本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在保险储备量下的最优订货模型。这一模型提出了在保险储备的情况下,如何使存货的订购成本和储存成本最小化的订货方法。1976年Hampton C.Hager在《现金管理和现金周期》一文中提出了“现金周期”这一概念,提出了改进现金管理,缩短现金周期的措施。 Keithv.Smith(1979)指出:关于每个营运资金项目管理的研究己有很大进展,但将营运资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却没有多少进展,并首次探讨了整体营运资金规划与控制的内容。从当时的研究情况来看,营运资金管理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尚未系统化、只是停留在孤立研究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和应收账款管理的层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化,其逐渐成为财务管理学科一个独立的重要领域。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内容从营运资金各项目扩展到企业战略高度。 KennethP.Nunn(1981)以1971一1978年间1700多家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对包括产品、销售、会计、竞争地位、行业因素等19个变量的多重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揭示了营运资金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的影响因素,指出营运资金政策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他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营运资金管理不仅停留在日常的财务运作上,而且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关,决定企业的价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起来。Herbert J.Weinaub和Sue Visseher(1998)通过调查10个不同行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激进型和保守型营运资金政策的相对关系,发现不同行业的流动资产管理政策和流动负债管理政策明显不同。此外,Senen(1993)和Wang,Yung一Jang(2002)等研究也提出行业因素对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影响。John Antanies(2002)提出了“三角难题”。所谓的三角,其实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几个方面:客户的满意度、存货功能的发挥情况,还有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情况等。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对于上面几方面往往难以两全,很容易顾此失彼,顾全一个方面的时候,很容易损害到其他方面的利益,那么就容易造成整个企业利益受损的局面。考虑到这些,企业在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的顾全大局,力求各方面均衡,不要在照顾一方面的时候妨碍到其他方面的工作,尤其要注意不要发生本来是要达到营运资金管理最优化,最终却造成公司战略目标的优化程度降低,损害到了整个公司的利益。与此同时,Juan Co1ina(2002)在管理类型上重新阐释了营运资金管理。他指出,一个全面的营运资金管理计划包括三个部分:(1)收入管理(应收账款、订购程序、支付账单和收款);(2)供应链管理(存货和物流);(3)支出管理(购买和付款)。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细化,强调了营运资金三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将会给公司带来最佳效果。Colina的这一论述使人们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观念不再局限于资产负债表部分,而是扩展到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将公司日常琐碎的经营管理统一于营运资金管理之下。

在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营运资金的管理实践也一直在不断创新。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已明显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重心。2000年,DELL提出提炼其基于网络的供应链结构,以便降低存货,节约现金,为企业带来利息收益以及再投资为股东创利的机会。自2001年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经济低迷时企业压缩营运资金周转期(DWC)的能力需要客户和债权人(供应商)的配合,否则,可能出现负面影响。过紧催收客户款,可能将客户推到竞争对手的怀抱,受惊吓的供应商也会拒绝赊销,公司必须有充分的获利能力,才能获得其供应商的信任,才能在采取紧缩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后提升获利能力。

我国营运资金管理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跟国外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相距甚远。并且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的,且少有系统的研究分析,还不够科学、合理,大多数是对某个营运资金项目的独立研究探讨,多为对营运资金内容中的某一部分的单独研究,甚至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借鉴引用了西方的成功管理经验。

毛付根(1995)发表了题为“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文章,指出:要想合理管理营运资金,就要先从资产负债表入手,理清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运行趋势,二者的资金是如何运作的,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是怎样的,抓住其联系而后进行分析研究,这样才能提出管理营运资金的有效对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张维迎(1995)站在博弈论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应收账款不外乎是通过赊销形成的,因此在赊销时就应该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步。

杨雄胜等(2000)指出营运资金周转额应为垫支的营运资金在某一形态下周而复始回归到其原有形态的数额,他认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比率的计算尚不完善,由于我国企业的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上述比率的应用也并不容易。由此总结得出,在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时,可以不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而是去计算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以及存货周转期,这两者计算起来相对容易,从企业中资料比较容易取得,依据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和原材料出入库汇总表、在产品和产成品汇总表就能够通过简易的方法计算取得,以此作为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使得评价效果更为简便、准确。

王竹泉、马广林(2005)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名为“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的文章,作者认为渠道控制才一是跨地区经营企业管理营运资金的重点内容,营运资金管理要和企业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相挂钩,企业要与供应商和客户保持良好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营运资金的有效管理,降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吴剑东、肖云(2006)认为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和企业正常经营的基本保证在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使其日常交易活动正常化,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因此,企业就迫切的需要建立一个能“科学、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征信系统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并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管理。马程琳(2007)通过对我国四大类型企业(即信心十足的成长型企业、稳健的绩优企业、危机四伏的地雷型企业和经营衰退的夕阳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及其同比数据的研究,分析其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灿(2010)在《现代商贸工业》上发表了题目为“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文中对企业集团这种特殊企业模式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研究,文中提出由于企业集团规模大、层次多、经营管理难度大,因此造成营运资金风险大、结构比例失调、资金成本高等问题,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目前,我国的研究普遍缺乏对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都偏重于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制度的简单罗列、具体汇总,并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到底要怎样合理的筹融资,怎样有效的利用资金,不让其闲置浪费,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约资本、提高效益。我国的研究还没有上升到这样一个阶段,也还没有经验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在营运资金管理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政策,也迫切需要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因况制宜的来给予指导。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6

王教授早期学术研究多是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他有意识地将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发现研究课的机会,井对捕捉到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1999年,王教授考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导师罗飞教授。他谦虚好学,很快发现了自己学术研究的不足,“就会计论会计”,缺乏系统的理论创新。从此,王教授开始研读经济学、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从中寻求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在此期间,他尝试将会计监督、财务管理等纳入公司治理结构中进行考察,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与会计研究,财务研究紧密联系起来,井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会计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论国家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等关于“国有企业财务与会计监督”的系列论文,该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7

对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现今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渠道管理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渠道理论为其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影响。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营运资金的需求量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这其中全行业规模,企业发展状况、市场利率变化和物价水平是最重要的几种影响因素。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逐一分述这些因素对营运资金需求量的影响。

一、行业行为因素

我国的上市公司,是最能体现出行业因素对营运资金的影响的例子,他们中间需求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也就是说,行业因素不仅仅是从一点出发对单独的企业造成影响,而是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对其全行业营运资金带来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由其带来的交易方式和产品生产周期造成。

1.交易方式带来的影响

一个企业的最主要营销过程中即是其交易过程,其交易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营运资金的利用和管理模式。相较于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以及加工制造业,不少第三产业的公司企业对于营运资金的需求不大,其需求量较小且并无扩展的意愿。而为了达到固定的销售水准,现金交易的模式能有效地规避交易过程中带来的种种问题,减少了交易的风险。与此同时,如果减少存货的规模,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增强,被占用的资金量减少,相应的资金管理水平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2.产品生产周期带来的影响

同上,不同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行业内部产品的完全不同的生产周期。从采购到生产再到最终的销售,o论哪个环节出现对资金的需求,都会给营运资金的需求量带来大幅度的增长。以第二产业为例,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加工如果占用了更多的时间,就会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上升,因为公司需要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完成整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这同时导致了整个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受限,阻碍了整体水平的上升,也导致了管理的难以进行。

二、企业发展因素

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多数公司产生聚集时,能在促进全行业发展进步的同时,加强企业的发展优势。而一旦公司的声誉等得到扩大,他的客户忠诚度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在行业中取得领先地位。但与此同时,发展的壮大使得营运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如果受限,便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管理。企业的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问题给营运资金需求量造成困扰。

1.层级跨度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日新月异,各个行业内部出现了白热化的竞争态势。整个公司的运营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地,而是扩张到全省全国乃是其他国家。这带来了跨度大的问题,也因此出现了渠道管理的困难,营运资金的需求无法有效衡量。

2.未知性增强

在中国由于各地区存在着独特的风土人情,如何实现各地区完全不同的渠道管理下营运资金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很让人头痛的问题。这在要求母公司制定准确战略的前提下,各分公司也要因地制宜,既要从行业的角度出发也要考虑到彼此之前完全不同的利益划分,要做好详细的规划。而为了避免未知情况带来的损失,公司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争取扩大营运资金的需求量,利用更多的资金实现自己的发展保障。

三、市场利率变化因素

现今社会银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想要发展或者扩大运营规模的企业,银行更是他们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与银行息息相关。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市场的营运资金需求已被银行牢牢地掌控,由此银行贷款利率等的变化可以对企业尤其是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银行的利率上升,公司为了自身的信用问题,极大可能缩小现金流,减少自己对于营运资金的需求,减少营运资金。反之,银行的利率下降,企业可能为进一步扩大规模而增加债务,从而扩大对营运资金的需求。由此,各种宏观调控的政策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也可以看出利率变化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的重要影响。

四、物价水平因素

对一个公司来说,对其营运资金需求影响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莫过于产品的定价。无论产品价格出现上涨或是下跌,都会直接反映在公司的营运资金上面,例如,现在处于通货紧缩时期,实物形态的资产很可能出现大规模贬值,这也就导致了整个企业相较于原来的运营资金水平出现较大下滑。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或资金利润不得不选择融资来筹集资金。这样会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出现上扬。反之,如果现在是通货膨胀时期,公司往往会付出更多的成本来改善自身的营运资金情况。由此会出现更加严厉的监管控制,也会提高全公司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要从行业内公司的发展角度和宏观角度共同入手,消除不利影响管控营运资金需求量。

参考文献: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8

本文结合渠道理论探索营运资金的管理方法,研究如何提高美菱电器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首先介绍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美菱电器的营运资金管理现状,然后从渠道与要素两个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发现其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析原因,最后提出对策,从不同层面优化营运资金的结构、降低营运资金风险、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营运资金的成本管理及其他。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绩效评价、将渠道管理理论应用于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研究中,希望能为美菱电器及其他企业解决营运资金管理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Abstract

Businesses plagued by working capital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and some even go bankrupt.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cholars attention. Collaborativemanagement of corporate procurement, production, and sales of working capital, improving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alleviating financial pressure are issues that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and are trying to solve.

Research on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progressing; from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working capital funds to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working capital, to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based on channels, value chains, or supply chains. At the same time,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working capital has also shifted from a single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focusing on the optimization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n the value chain or supply chain.

New perspectives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nd attracted scholars to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is relatively weak, and it doesnot occupy the necessa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Moreover, a completetheoretical framework system is not formed. The management of working capital requires scientific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test.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9

于西方国家一直都把管理会计当作一种应用技术,因此目前西方所有涉及管理会计的书籍几乎都没有提及管理会计对象的问题。然而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作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都应具备归属于它自身的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这不仅有助于划分管理会计工作与非管理会计工作的边界,更为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提供前提条件。

一、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对象的观点

针对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现金流量论

现金流量论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应是现金的流量。由于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存在差别,因此在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在现金流动这个动态过程中,可以把现金流量在数量上进行比较,从而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利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提供重要依据。

(二)价值差量论

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各种价值差量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可以说,价值差量是企业利润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价值差量。

(三)价值运动论

王正德(1981)、陈美华(1990)等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并不超出作为会计学整体对象的范围,管理会计仍然是以价值运动为对象的。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在于它们各自提供信息的对象、性质和方法不同,在于它们研究问题的侧重不同。因此,价值运动应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

(四)资金运动论

资金运动作为价值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描述管理会计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断增值过程,而货币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故在商品经济社会,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都顺利开展。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同时,资金运动便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资金运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显得更为合理。

(五)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使企业资金运动的方向、数量、时间三者实现最优的组合

管理会计并不对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而仅是针对特定的方向,如经营决策、成本管理、责任中心等;特定的数量,如在资金的投入与收回比例上,力求使资金流入最多而流出最少;特定的时间,如因为等额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具有不同的价值,所以要考虑时间价值等因素。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表述为以获取最大利润而使企I资金运动的方向、数量、时间三者实现最优的组合。

(六)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李天民(1992)、田菁(2009)等认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对于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应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剖析,现代会计是现代化经济管理大系统的分系统,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从属于现代会计分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因此,分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的对象在整体上应是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会计直接面对的是经济活动状态和特征综合反映的信息,即综合的经济信息,而不是经济活动本身。因此,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视角来分析,管理会计的对象是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

(七)价值增值论

孙茂竹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价值增值。在商品经济社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两个过程:一是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另一是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管理会计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优化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并针对有关信息提供决策支持,以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增值是管理会计的对象。

(八)管理成本论

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使得成本-效益分析法贯穿于管理会计工作的始终,因此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将成为管理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如果把经营管理层面的成本分析叫做管理成本,那么管理会计的对象便是管理成本。同时,管理成本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决策成本、控制成本和责任成本。

由上可见,尽管国内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其实,以上两种观点所说的管理会计对象意义等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资金是货币的表现形式,而以资金为载体的运动即是价值运动,亦可称为资金运动。对于“资金运动在方向、数量和时间三者基础上实现最优组合”及“能反映和控制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出的信息”,则属于资金运动规划和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非管理会计对象的本质。其次,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管理会计运用的技术或手段而产生的结果,如现金流量论、价值差量论、成本管理论等。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现金流量论,现金流量不能代表全部的经济活动,现金流量仅能反映资本的收支状况,对于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却不能真正体现,因此不能完全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于价值差量论,虽然“差量分析”作为一种基本的分析方法贯穿始终,但是随着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却并未体现此种方法的运用,因此,差量分析只是管理会计多种技术方法中的一种。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是对象决定方法,而不是方法倒推对象,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但现象并不等于本质。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通过某种方法比较的结果,因为比较的过程已存在主观的判断。最后,对于成本管理论,管理会计的主要对象或许是对成本的管理,但是不只是对成本的管理,比如对劳动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对顾客的偏好动机的分析等都不涉及成本的问题,但却也是管理会计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以上几种观点,对于管理会计对象的问题考虑的不够全面。

二、管理会计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会计学和管理学两方面来考虑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而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是两者的结合。从会计学角度来说,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正如余绪缨教授所说:“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同源分流的。”因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流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化并不是因为对象不同而相互分离,只是侧重点不同。

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对于资金运动的过程,在时间方面上,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金运动所形成的一系列持续不断的资金流循环。从空间方面来看,则可分为企业及其所属的各分支机构、子公司等多层次运动。因此,在时间上,财务会计更加侧重于过去一个会计期间的资金的运动状况,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对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状况的处理。在空间上,财务会计侧重于经济主体全面、系统、连续、综合的资金循环与资金收支,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各级责任单位部分的、非连续的、特定的资金运动状况及其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资金运动而言,财务会计体现出反映和监督的职能,而管理会计则体现出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的职能。而两者的对象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但却辩证统一。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规律。而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应运而生,作为主要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除了要考虑资金运动的信息,还应该考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信息、顾客需求信息、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诸多因素。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内部经营管理所需的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该从广义管理会计的角度去考虑管理会计的对象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对象,与会计和管理的对象应该有下图的关系:

同时,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反映管理会计的本质。因此,如果说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价值增值,那么管理会计的对象也应该是为价值增值服务的。同时,管理会计的对象也应该满足管理会计计划、决策、控制、考核等职能的需要。即能回答管理会计“是什么”和“干什么”的问题。(2)管理会计的对象应该具有客观性。管理会计对象应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影响,独立于管理会计行为之外,不依管理会计行为而存在。(3)管理会计的对象应具有概括性。管理会计对象应是管理会计作用客体所涉及范围的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其具体内容的简单罗列或归集,应当简洁、概括,而不冗长、零散。(4)管理会计的对象所涉及的范围能根据其服务对象的需要而灵活变动。管理会计有时仅是对某个责任单位部分的、非连续的或特定的信息进行处理,因此,管理会计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的特殊的管理会计对象的集合,从而适应这种灵活多变的特点。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对象不仅涉及了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更结合了一些与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有关的非资金运动。由于会计的主要特征是货币计量,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从发展变化的动态角度来说,管理会计的对象更多是以面向未来的、以风险为导向的资金运动。而管理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由于管理会计对象的客观性,使得管理会计对象本身不能被贴上“有益于计划、决策、控制及考核等”这一具有主观判断特征的标签限定。由此,管理会计的对象应是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2]余绪缨.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4):11-20.

[3]侯本领.也谈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与青光源同志商榷[J].会计研究,1986,(06):41-42.

[4]青光源.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J].会计研究,1986,(03):19-20.

[5]王正德,宋建文.价值差量不能作为管理会计的对象[J].会计研究,1987,(02):41-42.

[6]陈美华.关于管理会计对象的思考[J].广西会计,1990,(12):17-18.

[7]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J].财会月刊,1999,(11):12-13.

[8]吴健敏,项有志,林钟高.也谈管理会计对象[J].会计研究,1988,(02):26-29.

[9]李天民.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会计研究,1992,(01):12-16.

[10]田菁.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金融经济,2009,(14):176-177.

资金运行管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23-05

一、引言

营运资金对于企业如同人体内的血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部分。如果企业营运资金周转不畅,则可能会陷入“黑字破产”的困境。从2007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企业破产案例来看,资金链断裂成为公司破产倒闭的最大杀手。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企业经营目标是不同的:在经济上行期,企业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在经济下行期,将转为流动性最大化(吴娜,2013)。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CFO的关注。根据美国CFO杂志调查,美国企业财务总监花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营运资金管理。既然企业CFO如此重视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那么CFO个人背景特征是否会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CFO个人背景特征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作用机理中,公司的高管激励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营运资金管理模式、营运资金管理影响因素等。以往的研究成果为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开端和基础,但也留下了一些未被考虑的内在因素。本文运用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理论,考察企业CFO个人背景特征以及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相关关系。在当今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与业务流程密切联系的发展趋势下,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企业高管选聘、高管激励机制设计、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有意义的现实指导与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关于营运资金基本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营运资金即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第二种观点。2008年IASB/FASB联合概念公告中将主体的两类信息即营业活动和筹资活动分开列示,投资活动成为企业营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竹泉(2013)在界定营业活动范畴的基础上,从资金使用和资金融通两个角度探讨营运资金的基本内涵,并将营运资金重新界定为企业在营业活动中净投入的流动资金,即“营业活动流动资金净需求”(简称NCFNB):营运资金(NCFNB)=流动资产(CA)-经营性流动负债(COL)。这一界定反映了当前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CFO对营运资金管理不能再局限于对现金、存货、应收账款等要素的单独管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分销渠道管理(Distribution Channel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等理论逐渐兴起,为企业改善营运资金管理打开了新的思路,也为企业CFO管理营运资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Hambrick & Mason(1984)提出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认为高层管理团队人口特征不仅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间接影响企业绩效。该理论将易于获取并观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研究变量,主要考察高管的年龄(Age)、职业背景(Function Track)、其他工作经验(Other Career Experience)、教育(Formal Education)、社会经济背景(Soeial Economic Background)、财务状况(Financial Position)等。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选取了年龄、教育程度、专业背景、工作经验、任期作为CFO个人背景特征的变量进行分析。何霞(2011)对高管背景特征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三种研究路径:(1)直接效应,即研究TMT背景特征与企业创新及绩效的直接关系;(2)中介效应,即研究TMT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影响是否通过团队内部的某种运作机制或中介过程而发生作用;(3)情境效应,即引入某种重要的调节变量,以考察不同情境下TMT背景特征对企业创新及绩效的影响。

委托理论揭示了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的委托冲突。委托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Jensen & Meckling,1976),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委托人为了保证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事,必须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趋于一致,减少监督成本,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主要包括:收益激励(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和晋升激励。委托人与人签订的契约通常将激励措施的实施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随着上市公司薪酬制度改革和薪酬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与高管薪酬水平的相关度在逐渐提高,股权激励作用有待提高。

(二)研究假设

年轻的管理者与年长的管理者在精力、体力、学习能力、记忆力、风险意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高管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越大,决策行为越趋于保守,越不愿意采取进攻型战略(Bantel,Jackson,Wiersem,1992)。年轻的管理人员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目前广为流行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模式有建立全球视角的现金池归集资金统一管理、应收账款银行保理、使用EIPP(电子发票首付制)加速资金收回等。这些对企业管理人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轻的CFO更容易紧跟行业市场发展的节奏,在日常经营决策时倾向于更多元化、先进性、风险性决策和战略。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团队背景特征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之间具有相关关系。

H1a:CFO平均年龄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个人受教育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和决策的视野与高度。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教育程度与高管团队的社会认知水平正相关Ginsberg,1990)。高学历的高管团队成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愿意进行财务战略变革和创新,找出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财务高管不仅需要精通财务领域的知识技能,还需要了解企业的主营产品和服务生产流程、法律、国际贸易、税务等相关常识。教育程度较高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更强,更有可能担当跨职能的角色(Bantel,Wiersem,Smith,1994)。高学历高管人员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b:CFO平均学历水平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专业知识是高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背景基础。Smart(1986)认为,高管团队成员先前的教育课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认知结构及价值观,而这种认知结构及价值观又决定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进而体现在个体的专业技能上。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流动资金管理活动。与未接受过正式财会专业知识学习的高管相比,拥有财务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CFO在日常经营决策时可以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高质量的决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c:CFO财会专业背景的成员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高层管理者日常决策无不受到个人过去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影响。高层管理者是否具有丰富的职能背景,决定了他们对企业战略重点及风险的不同认知和偏好,并影响着高层管理者乃至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所采取的战略类型(Hambrick & Mason,1984)。曾经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过的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能够更具多元化和灵活性,不会拘泥于已有单一的经历和经验。高管职业经历越丰富,越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H1d:CFO职业经验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高层管理团队的任期对企业战略调整与变革具有显著影响。任期较长的管理者通常对企业具有较高的责任感,从企业全局长远发展考虑制定清晰详细的战略规划,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任期较短的管理者往往具有“短视行为”。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不敏感、认识不充分,而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张平,2006)。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已经突破企业已有的经营边界,提倡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就必须杜绝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着眼于未来整条价值链价值最大化。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e:CFO平均任期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高层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除了受自身性格、知识水平、职业经历的影响,还会考虑自身利益。只有当采取某项决策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管理者才会执行。公司的高管激励政策对CFO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在高管激励政策下,CFO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年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职业经验的积极作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以往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薪酬仅与ROA显著正相关,而与资产获现率和股票收益率都没有显著正相关(吴育辉、吴世农,2010);整体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呈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张雪改,2011);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公司以及股东财富前后两期的变化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本期托宾Q值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与上期托宾Q值的变化成正相关关系(杜兴强,2007);无论是高管总薪酬、平均薪酬还是高管持股比例均与上市公司会计业绩显著正相关,而这种正向的薪酬业绩关系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成长性的提升而减弱,随着企业风险水平和负债水平的提升而增强(李瑞、马德芳等,2011)。

H2:高管激励对CFO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具有正向相关性。

H2a: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H2b:高管股权激励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的行业分类标准,选择了2012年在沪深两市电子行业A股上市公司。在获得初始样本后,剔除CFO背景资料及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以及营运资金周转期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样本数177家。本文CFO背景特征数据和高管激励政策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咨询网下载的公司年报、CCER色诺芬数据库,以及中国财经首页人工数据搜集。营运资金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

(二)变量设定(见表1)

由于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CFO专业背景,鉴于国际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如未披露专业背景但具有以上资格证书者视为CFO具有财务专业背景。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衡量,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所采用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为:DWC=DSO+DIO-DPO。Ruth Banomyong(2005)认为现金周转期(Cash Conversion Cycle)是评价企业管理资本好坏的重要标准。王竹泉等(2007)对营运资金进行重新分类,将企业的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再按照渠道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进一步分为三部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本文选取按渠道分类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衡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替代变量。按渠道分类的营运资金周转期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原理和假设,设立模型如下:

D=β0+β1Age+β2Edu+β3Pro+β4Exp+β5Time+

β6Size+β7Own+β8Lev+β9Roe+ε (1)

其中,β0为截距项,ε为残差项,β1至β9为回归系数。

通过t检验对β是否显著为零进行验证(j=1,

2,…,9),若t检验表明βj显著不为零,则证明所作第j个假设成立,从而验证第j个背景特征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系。

D=β0+β1Pay+β2Sto+β3Size+β4Own+β5Lev+

β6Roe+ε (2)

其中,β0为截距项,ε为残差项,β1至β6为回归系数。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表2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总监CFO年龄跨度很大,从30岁到64岁。以本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多数CFO财会相关专业毕业并且拥有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高级会计师职称。CFO的职业经历较为丰富,大多数CFO拥有非财会岗位或者非本行业本公司的工作经历。上市公司CFO平均任期为3年,拥有公司股份的CFO数量较少。

(二)相关分析(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年龄显著正相关,即CFO年龄越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低。营运资金周转期与学历、专业背景显著负相关,即学历越高,拥有财会专业学习背景和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的(CFO),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好。营运资金周转期与职业背景和任期相关性不显著。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正相关。一些解释变量(包括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某些相关系数绝对值超过了0.3,因此需要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接下来的回归分析中,需将解释变量分别带入模型中检验,以减少多重共线性问题对结果的影响。

(三)回归分析

表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FO背景特征和公司高管激励政策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产生一定影响。年龄(Age)变量符号为正,CFO年龄越大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越长,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低,不符合H1a。学历、专业背景和职业经历变量符号为负,说明CFO学历越高且是财会相关专业、职业经历越丰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越好,符合H1b、H1c、H1d。CFO任期变量符号为正,即任期时间越长,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越长。这与H1e结论相反。上市公司对CFO的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符合H2a和H2b。

五、结论

本文选用我国沪深两市2012年C5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财务总监(CFO)背景特征、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政策对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CFO背景特征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中发现,CFO学历、专业和职业经历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正相关,其中学历和专业背景影响显著。接受过正规高等学历教育、系统学习财会专业知识,拥有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质的CFO在营运资金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会计学知识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企业业务流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渠道管理、价值链管理相结合,全面提升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CFO的年龄和任期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负相关。从我国上市公司公告中可以发现,上市公司CFO辞职跳槽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CFO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偏向短视、激进策略。从短期来看,企业营运资金占用较少、周转速度快,但是企业忽视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客户合作共赢带来的长期效益。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对CFO管理营运资金起到促进作用,与股权激励政策相比,薪酬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企业选聘财务高管人员应充分重视其个人学历教育与专业背景,综合考虑年龄、职业经历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管激励政策,激励CFO发挥个人最大价值,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吴娜.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与营运资本的动态协同选择[J].会计研究,2013(8):54-62.

[2] 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2.

[3] 王竹泉.重新认识营业活动和营运资金[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3(4):1.

[4] Hambrick.D.C,Mason.P.A.Upper echelons: the 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r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2):193-206.

[5] 何霞.高管团队背景特征、高管激励与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Jenson.M.C,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1976, 3(4):305-360.

[7] 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等.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7):116-129.

[8] 张雪改.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2(5):50-59.

[10] 胡亚权,周宏.高管薪酬、公司成长性水平与相对业绩评价――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2(5):22-28.

[11] 杜兴强,王丽华.高层管理当局薪酬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58-66.

[12] 吴育辉,吴世农.高管薪酬: 激励还是自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10(11):40-48.

[13] 李瑞,马德芳,祁怀锦.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1(9):14-16.

[14] Wiersema.M.F,Bantel.K.A.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1):91-121.

[15] Bantel.K.A,Jackson.S.E.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1):1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