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庭艺术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6 16:08:48

家庭艺术教育

家庭艺术教育例1

一、教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首先教孩子认识时间。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从小特别爱模仿成人戴手表,他们常常要求父母字啊他们的小手腕上画上一个小手表,戴上“手表”的孩子不知有多兴奋呢!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对手表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或制作各种各样的钟表,一次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其次是教孩子充分利用时间。孩子做任何事,父母都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设定一定的限制。此外,要帮助孩子克服急躁情绪。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有平静的心态,及早反而会把本来可以很快做好的事情搞复杂,浪费时间和精力。当孩子学习做事性急时,不妨采用“暂停”的办法,想法设法使孩子先平静下来,如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一下,或者听首轻松地音乐,同时告诉孩子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等孩子平静下来,学习的效率就很高了。虽然前面说过要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但这并不是说父母要经常催促孩子,只要孩子适应习惯了自己的时间安排,父母就不要再让“快点”“赶紧”这些词围绕在孩子的耳边。始终保持孩子对每一件事情的极大热情。

二、教孩子学会微笑和幽默

微笑和幽默是积极态度的另一源泉。微笑和快乐十分不开的,那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呢?首先父母必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夫妻间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密切关系。经常和孩子做些亲子游戏,和孩子组织家庭野炊,郊游活动等。父母的情绪会感染孩子,因此父母也要常常微笑,保持快乐的心情。不管在外工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进入家门之前,请先把这些不愉快都放在门外,向往擦常一样打开家门后兴奋地喊一句:“儿子/乖女儿,老爸回来了”然后等待孩子高兴地替你拿拖鞋,帮你放下手提包。每天早上以最美好的微笑迎接孩子的眼睛,然后寻找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孩子一同赞美。这些美好可以是妈妈做的美味的早餐,可以是窗外温暖的阳光,甚至是雨天“滴答滴答”的雨点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微笑就会时时漾在你的脸上。其次,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的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快乐的学习是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在自然中的学习。所以,每天是孩子呆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孩子在游戏中,在自然中去自由探索吧。

幽默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也是快乐的源泉。父母自身要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这样才能用言语,行动吧这种幽默艺术“传染”给孩子。 和孩子一起看些名人幽默故事,积累幽默素材,多和身边幽默的朋友交往,是自己和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家中,也可以经常制造点小幽默,让孩子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幽默。

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俗话说:“老不歇心少不歇意”,为人之父母总想让自己的子女比其更有出息更有才华,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往往从父母心愿上更迫切使号及早成才,由于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家长应该“量其力而教之。”孩子的身心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规律可寻,违背规律的做法非但无益,反而会伤害儿女的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应因材因时因地制教,视其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更实际一些,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做法只能视之为笑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发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们的盲目培养。想要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无可厚非,但是家长要先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孩子是否达到了学钢琴、学写毛笔字的合适年龄?孩子在数学方面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天赋?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起来都有点吃力,你还让他学奥数?……诸如此类的培养都无异于“揠苗助长”“按着牛头喝水”。

四、要“以身说教”提高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家庭艺术教育例2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庭艺术教育例3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所拥有的心态直接体现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种:

1、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因为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艺术氛围等各异,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家长的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其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即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原无固定意向而随大流思想;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即碍于情面或者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如此,如“其他人的小孩都学,我的孩子不得不学”。这样的家长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为数不少,也是很大一部分家庭很难将家庭艺术教育长期坚持下去的原因。

2、功利心理。

功利主义是“一种以人们行为的功利效果作为道德价值之基础或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又强调行为实际效果的价值普遍性和最大现实的伦理学说。”中国家长都有传统“望子成龙”的情结,再加上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较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误区。很多家长让孩子选择学艺术,就是为了使小孩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的立足社会;有的直接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之后能进入到演艺圈,成为名演员、大歌星,或者升学时有特长加分等,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目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带有一些功利性因素,但绝对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偏离学习本身的目的,不利于学习的正常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一旦艺术成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它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那我们的艺术教育培养的将是一个个艺术工匠,而不是一个有着较高艺术修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如果家长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来对幼儿进行家庭艺术教育,这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将来发展。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有些家长因为工作在外或者忙,很少有时间来陪伴孩子,便应孩子的要求,甚至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给予孩子某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来对孩子进行补偿。有的家庭给孩子学声乐、器乐、美术,却因为家长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等而放纵孩子在艺术教育中遇到困难就逃避,什么都学,什么都半途而废。这样的家长过分溺爱放纵孩子,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4、心理投射。

心理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直接体现为父母将自己小时候所渴望而没有得到的艺术教育强加在小孩身上,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剥夺了他们决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利,使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追求兴趣的勇气。在满足了父母的要求以后,孩子会由于失去目标而变得迷茫。由于通过孩子进行投射的过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过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识到,有时即使意识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因此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怀有“心理投射”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不仅违背了幼儿家庭艺术教育的初衷,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敌视艺术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家长应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消除功利思想,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与理解幼儿,从而促进幼儿自身全面发展。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客观的规律,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其选择的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拔苗助长。同时,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由于幼儿家庭环境不一样,幼儿个体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进行家庭艺术教育。

2、尊重与理解幼儿。

在幼儿家庭艺术教育中,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理解和尊重儿童。首先家长要意识到,儿童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儿童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家长要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的鼓励。幼儿的很多艺术作品无法用成人的眼光去解读,但是,要意识到幼儿有他自己的表达方式,可以倾听幼儿对自身创作的解读,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家庭艺术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

3、消除功利思想。

家庭艺术教育例4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家庭成员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艺术教育让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更加亲密,构建家庭和谐氛围,同时让社区文化得以发展,使得邻里之间更友爱,生活更美好。

2011年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方松街道联合成立彩虹公益艺术团,为社区家庭提供免费艺术教育服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专业特长,以原创形式研发一套艺术类课程――彩虹课。课程共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中国文化、革命历史知识;绿色――环保手工艺;橙色――小主持、舞蹈、合唱、表演等;蓝色――亲子活动、心理指导。彩虹公益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学校每周派出20名学生,为社区以及农民工小学提供服务,目前受益人数达到500余名,辐射面涵盖100余户家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志愿者定期接受培训,互相改进教学方法,并设计标准的教案和教学计划提供给被服务对象,由其监督教学效果。在彩虹公益艺术团里,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的彩虹课深受学生喜爱,大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小朋友教授主持、舞蹈、合唱、手工设计等课程,还与社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并由校方免费提供给他们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为了能够提供有的放矢的志愿者服务,也为了保障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学生设计了调研问卷(见附表),调查内容包括了对社区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家长关于艺术教育的看法和能力,了解家庭需要的艺术教育种类,以及对彩虹公益艺术团认知程度和工作建议等等。调研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达83.6%,调研涉及家庭300余户,现就调研问卷内容分析如下:

一、社区家庭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度

本次调研过程中,家庭孩子的年龄3岁以下占17%,3至6岁占33%,6至12岁占40%,12岁以上占10%。每年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的艺术教育经费2000元到5000元的占到60%,40%的家长经常指导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活动,却只有15%的家长很懂艺术教育方法,80%的家长认为家庭艺术教育很重要。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每个家庭的构成情况各有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虽然对于艺术教育的认可有着普适性,但懂得艺术教育的家庭毕竟不占多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一个需求问题,即家庭对艺术教育指导的需求。而我们通过家庭艺术教育支出经费的选项看到,60%的家庭为孩子艺术教育全年支付2000元到5000元,这笔开销看似不大,但我们所调研的社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他们并不宽裕的家庭收入中,划分这样一块教育经费给孩子提供艺术熏陶,实属不易。如何让他们能减少艺术教育开支,同时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服务,高校与社区结合的艺术教育志愿者活动无疑是对社区家庭最好的帮助。

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服务内容

问卷中,为了了解社区家庭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服务,我们设定了几大选项:器乐类――钢琴、小提琴、笛子等;形体类――民族舞、国标舞、芭蕾等;声乐――民族、美声、流行等;美术类――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表演类――主持人,小品等。在这项问题中,社区家庭的选择比较平均,器乐类占17%,形体类占23%,声乐类占22%,美术类占20%,表演类占18%。其中,根据孩子的性别来看,男孩的家庭更倾向于美术类选项,女孩的家庭更倾向形体类选项。而在问及家长关注教师的品质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水平,其次是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

这些调研内容都为彩虹公益艺术团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要求,首先,我们要保证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以便给社区家庭更多的选择,我们的课程从初期就以红、黄、蓝、绿四个方向提供,满足了家庭对艺术教育的多项选择;其次,除了考虑课程的广泛性,我们还需要考虑课程的个性化,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再者,我们要在保障自身专业艺术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让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到位、真正可靠的服务。

三、社区家庭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家庭艺术教育例5

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所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是不够的,教育好孩子需要的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教师与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他们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沟通效果,是沟通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怎样与学生家长沟通,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掌握好一些技巧,就会大大提高沟通效果。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联系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很强的工程,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国情,小孩子往往成了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人物;再加上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每个家庭都忙于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往往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造成当今的孩子的状况并非十分乐观,这就对学校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深深感到肩上的胆子沉重,如何突破这样的困局呢,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样的教育现状,对于当好一个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班主任除了做好学校的工作,学生的工作,还要做学生家长的工作,引导他们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由于家长往往没有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出的教育行为常常事与愿违,这就需要班主任与家长相互沟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加以指导,我们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掌握更多更新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服务的意识和水平,才能为家长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二、尊重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果。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年级时所有接送的家长在门口窝成一团,互相间议论学校发生的事。而到了三四年级对孩子的学习闭口不谈,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的家长,因为家长间的互相联系,在他们的内心,也有一种因为子女读书成绩差这个问题而感到自卑的因素。而往往这样的家长,也很不愿意和学校老师做沟通工作,甚至有部分家长会因此而觉得老师对他们也有偏见。像这样的家长,老师一定要注意多主动去表扬他们的孩子。切忌见面就告状,注意交流的方式,只要努力孩子一定会进步的,让他们看到希望。

三、赢得家长的信任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关键

爱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主题,教师用爱心开启家长的心扉,家长将无比信任你,为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我们班的付一搏同学很调皮,经常不做作业,当我得知他爸爸工作比较忙,妈妈在外地打工,没人关心孩子的学习这一情况时,我主动接近孩子,上课多提问,并及时表扬孩子。现在一搏同学学习进步多啦,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我把这个喜讯通过校信通转告给他的妈妈,他妈妈来电话说:“孩子有你我就放心啦!” 一句放心,那是多么大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源于教师至情至信的一颗爱心!

四、家访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家访,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是否一致。总之,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常常是事与愿违。我们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访:1、帮助家长走出一些“教育误区”,认识教育的规律;2、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3、帮助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创造爱学习的环境;4、帮助家长给孩子危机感,适当制造一些压力。帮助家长引导学生将兴趣与学习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透过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充分明白他们的权责,反思自己能否承担种种后果,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我对家长说,与其给孩子买这买那,不如给他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有安静的环境,必须消除可能影响孩子学习的干扰原因。值得与家长探讨的是,要让孩子有危机感,有压力,要让他们对好的生活的向往不是停留在白日梦的边缘,要让他们知道不好的前途有多么的糟糕。又要让孩子感到有护佑,有父母与他们一起努力一起奔跑,使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

五、家长协作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保障

教师的才华对家长而言是颗定心丸,学生的才华对家长而言是颗开心丸,与家长沟通时,用才华开启家长的心扉,让家长佩服你,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如沐春风般顺畅。我们班汤子愈父母文化层次都很高,他们是知识分子。跟这个层次的家长沟通,压力很大,但动力也很大。因此,我认为和这样的家长沟通,无须说得太多,表现出你的才华是最好的沟通材料,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可以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展示,让家长从心底里佩服你,然后才会很好地协助你的工作。做教师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赞美,赞美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他能调动起人的所有积极因素,激发其源于内心的责任感,我们与家长沟通时,也要善于赞美家长,用赞美开启家长的心扉,会使家长高兴地与你结为同盟,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合力,协助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我的赞美工作常常安排在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因为家长会影响面广、带动性强,并且是赞美全体家长与个别家长相结合,赞美家长素质高、赞美家长懂教育、赞美家长爱孩子但不护短、赞美家长不仅爱自己的孩子,也关心全班的孩子,为班上孩子做了许许多多的事,这样的赞美常常带来的是更多的家长对班级更多的关注。

当然,与家长沟通的方式还有许多,比如电话访问、、学生联系册等,只要以诚相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我们班主任工作才会日见成效,学生才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你期望家长为你的工作做些什么的时候,我们也要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相信世间事付出与收获最终都是等值的!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家庭艺术教育例6

艺术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受艺术专业特点影响,他们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特殊性。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此关注很少,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艺术高职生需要真正地被认识、理解和尊重,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其身心和谐成长的教育方式,使其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艺术人才。

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家庭,个体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化目标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自尊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应对能力是个体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家庭教育方式对个体的自尊发展和应对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它不仅影响着个体自尊的总体水平,而且影响着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外研究者从家庭系统内外的诸多因素,较全面地探究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自尊,国外学者提出了本质论,认为自尊是人们在应对生活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力的意志。国内学者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于应对能力,研究者认为个体的应对水平不同,相应的应激反应水平则不同,从而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同。

高职艺术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是其步入社会的准备,良好的自尊水平和出色的应对能力是其顺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众所周知,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方式与高职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的关系如何,家庭教育方式对艺术生心理行为方式产生怎样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具有哪些复杂性与特殊性,这是本研究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已有的调查结果中,普通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相当程度的假性自尊,高职艺术生群体虽具有特殊性,但也不乏假性自尊的存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艺术者具有多重人格气质和倾向,每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正是由于多重人格倾向的丰富多彩,才使灵感永不枯竭、常变常新。这种多重人格特征因素对于高职艺术生的应对能力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艺术生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必然会对其心理行为特征产生影响。

本研究以河北艺术职业学院6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艺术生的心理行为特征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从而进行应用对策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提出科学的建议,为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文化艺术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合教育方式预测应付方式的复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在教育方式、自尊和应付方式三者之间,自尊起中介作用,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通过自尊对艺术生成熟型应付方式产生影响,父亲的过度保护和母亲拒绝否认亦可以通过自尊来影响艺术生不成熟应付方式的应用。因此,改善艺术类大学生父母教育观念,增加积极教育方式的使用,有利于真正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从而促进其良好应付能力的形成,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强大的、高素质的、“德艺双馨”的后备人才。

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艺术生的自尊水平虽然较高,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假性自尊问题,艺术生面对问题时应付方式是灵活的,但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中与他们的多重人格有关。由此可见,对于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艺术生的自尊水平真正的提高,应付能力真正成熟起来。因此,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一、家庭教育方面

艺术生的家庭条件往往比较优越,家长为子女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工作繁忙,缺乏与子女的日常交流沟通。而学艺术的孩子,由于长期从事表演活动,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表演性的人格特点。总是力求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挫折避而不谈,使得一些心理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家长应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学会接纳子女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对错误的认识和行为给予耐心地引导,并以善意和令人舒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对子女进行约束的同时,让子女有表现自我的自由,培养子女善于协商的处事态度;在家庭中让子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使其充分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正面支持,从而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认可程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自己有价值,这样他们即使遭遇失败也会充满自信,从而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形成较高的自尊水平和较强的应付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一)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学生找到解除烦恼的金钥匙,使其心态保持平稳。要想做好艺术生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换”,要获得学生的充分信任,让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找出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最后,每天用固定的时间,采取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设立心理信箱,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等,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在艺术院校开展心理活动课

艺术生天性活泼好动,理论化的心理教育课程往往不能够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因此具有实际训练操作性质的心理活动课是在艺术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愤怒、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心理调节手段,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

由于艺术院校多是采取“一对一”专门授课或是小班上课的专业授课模式,所以艺术院校大学生往往与专业教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对艺术生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专业教师,首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相信自己的学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掘;其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还要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以良好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

(四)创建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一所艺术院校的成长都会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成就,而这些都是无形的财富。因此,在艺术院校有必要开展“校训”“校歌”“校史”教育。通过对学校名师、名学生的真实事迹的宣传, 突出追求“真、善、美”的艺术精神和学校精神,净化学生的灵魂,在学生中形成追求高尚道德品质和艺术真谛的风尚,使艺术生在校园中充分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而很好地传承优秀的艺术文化。

三、社会教育作用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自古以来,艺术就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孔于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艺术可以陶冶性情、涵养人格、建没道德风尚。在当今社会的艺术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由于利益驱动的影响,那些被大众所推崇的艺术家们,往往一首歌出场费要10万元、一幅画售价在20万元、一笔设计业务要50万元……,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强烈地刺激着艺术类学生的神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大学生的金钱观、物欲观被进行了不正确的强化。因此,净化艺术市场,发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精神,为艺术大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文娟.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

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

[2]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家庭艺术教育例7

一、 养心,助力根本茁壮

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父母情绪的平和,这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如果我们一家几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脑子里面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也等于说这样的孩子的家里面没有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心没有人“养”。现在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营养不足。小学四年级以上开始表现出一种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内心缺乏关注、缺乏营养,而“养”孩子心的人恰恰是家长,环境恰恰是在家庭,这是第一个要弄清楚的概念。

如果把学校的老师比做是园丁,那么家长就是农民。农民最在乎的是土质和土下的庄家的根,地表以上长出来的部分由学校老师修剪、移接。但是现在很多家长都爬到孩子的“树干”上、“树头”上、“树冠”上去修剪,而忘记了根的存在,更忽视了孩子的“根”所依附的这片土壤。这片土壤是什么?就是父母身上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智慧、教育意识,包括家庭变化。

二、如何解释父母的角色和含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

1、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

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2、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看出问题,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能够虚下来的母亲,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因为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三、作为父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那里

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四、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1、“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家长先不急、不躁,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2、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

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内心平静下来,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效果浅显。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内心,内化为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都是无效的。

3、“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

4、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

家庭艺术教育例8

一、从希腊文化到罗马精神

古罗马本身艺术并不发达,当罗马人试图征服邻国并将来自各地的大量雕塑和绘画艺术品运回罗马的同时,也将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作为俘虏集中到罗马,这为繁荣罗马艺术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如诗人贺拉斯于《上奥古斯都书》中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古罗马城交一带,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市)。”①古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达到几十万,罗马的艺术浸染了浓重的希腊色彩,二者风格极为相近,准确地分辨希腊和罗马艺术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道难题。

而古罗马艺术教育自共和时期末崛起,“至于文学和艺术,罗马在很长时间都试图模仿古希腊,虽然希腊指引的方向与全凭自然引领的方向并不一致,这也是事实。”②正如《罗马精神》一书中的表述,“那才是真正的罗马艺术,是罗马精神的自发表达,也表现了它真正将实用手段用于实际目标的急切态度,表现了它的意志力和坚韧度,表现了它的无穷力量、无所畏惧和无上骄傲。”③希腊文艺的宗旨倾向于神圣的崇拜,古罗马精神却强调艺术的实用主义。

二、艺术教育三阶段

(一)王政时期

《罗马史》第二卷第二十六章中提及“父权法”:“古罗马的立法赋予父对子绝对的、终身有效的权力。父亲有权监禁和鞭打儿子,役使他在农场劳动,甚至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即使儿子已经参与政治,并小有成就,已经享有声誉,父亲仍然可以行使上述权力。”④王政时期,古罗马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度著称,帝国建立之初,军事力量仍是国家拓展帝国的主要手段,因此,早期的古罗马儿童教育均由父亲担当导师,教育区域仅限于家庭。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尽管现代东西方教育体制已经明确反对体罚的方式,但在古罗马建国初期的家庭教育中却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此外就是游戏,家长们已经意识到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罗马小孩最初玩的是用小塑像穿成的项链,还有斧子、剑、剪刀、鱼叉等形象的玩具;他们还喜欢玩捉迷藏、蒙住眼睛猜人、扮士兵游戏。”⑤“男孩子经常在庭院里或对着墙,或用棍棒和拍子玩各种球类游戏;而女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是各种各样的玩偶,她们也喜欢玩抛兽骨的游戏。除此之外,棋盘游戏亦很盛行。”⑥这就是西方最早处于教育体制中的文娱活动。体罚和游戏是王政时期家庭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初衷在于使古罗马人的后代成为更加合格的公民。这个时期的孩童更多地追随父亲学习文法以及军事谋略,对艺术则并不重视。

(二)共和时期

当罗马征服希腊,大量的艺术品被引入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不再全部集中在文法、演讲和军事以及思想的培养,希腊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品位深深地影响了古罗马公民,艺术熏陶带来了艺术教育的觉醒,“格拉古兄弟的母亲科尔耐丽娅,普鲁塔克描述道:‘她很有教养,广泛阅读,能演奏七弦琴,也擅长数学,在哲学方面的讨论中见解独到,她多才多艺。’”⑦可以看到,早期的家庭艺术教育已经在妇女身上产生明显的作用。男人们忙着军事、政治和演讲,女人们则接受并探索文学和艺术,从不放过向希腊文化汲取智慧的机会。

共和末期,古罗马的非正式教育系统被专门的学校教育代替,比较普遍的专业学校包括修辞学校、建筑学校、医学校、法律学校以及音乐门类学校,这些专业学校门类依然要为社会和统治阶级服务。统治者希望用雕塑、绘画以及歌咏的形式将古罗马帝国辉煌的战绩和鼎盛富饶的领土实况记录下来以供后人瞻仰,如现存最早的提图斯凯旋门就是由罗马帝国皇帝提图斯下令建造。这段时期的艺术教育通常以师徒之间直接传艺的途径作为当时最主要的教授方式。

(三)帝国时期

古罗马共和时期艺术教育尚不能说真正的成熟,至帝国时期艺术教育才随着文化、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繁荣达到成熟阶段,艺术教育机制仍属于国家机构。家庭式教育的没落一定程度上也为罗马平民带来了同上等家庭平等的受教机会。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古罗马公民受教程度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对希腊艺术的模仿,更多的青年罗马公民希望能够另辟蹊径,统治阶级的政策支持也刺激了古罗马的艺术教育机构,但这些仍未改变艺术家是做技术工的事实。“在罗马,真正的艺术家是工程师。”⑧仅强调实践也是当代东西方艺术教育摒弃的传统艺术教育体制中的糟粕之一。

三、古罗马阶层艺术教育

古罗马的阶层艺术教育可以分为贵族艺术教育和世俗艺术教育。有趣的是,贵族阶层的家庭艺术教育通常由教仆和母亲担当这一角色。

(一)贵族艺术教育

贵族家庭使用教仆的现象极其普遍,早在希腊文献中就能找到教仆存在的痕迹,如希罗多德文学作品中的斯奇努斯是地米斯托克里斯儿子们的教仆。⑨教仆的权力广泛,“如监督他们的道德培养,接送他们上学、携带学习用具, 保护安全, 辅导家庭功课, 甚至充当外出求学青少年父母的人等。”⑩教仆的选择非常苛刻,因而,多才多艺的希腊俘虏成了最佳人选。希腊教仆将良好的学识修养带入罗马家庭中,同样包括有关艺术的教育。“尽管音乐在罗马教育中不像在希腊教育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 但音乐作为一项技艺远不能忽视。男孩和女孩要在宗教节日参加合唱队表演, 还有伴着弦乐器进行个人表演。”?这大部分儿童所具有的音乐素养很可能就是希腊教仆的功劳。

贵族家庭中艺术的教育又益于母亲的培养。“7岁之前的抚养和教育由母亲负责。女孩们从母亲那里学到如何做到妇道母仪,例如生火、汲水、做饭、纺纱和缝制衣服等都是罗马女孩必须掌握的技艺,长久以来,这些技艺从母传女,世代相传,成为罗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这段文字可推测上等家庭的妇女具备的修养和技能或许不仅限于妇道礼仪的体现,拥有高雅艺术品位并有教养的女性亦是古罗马男性追求的典范。艺术的修养水平也很大程度上是从母亲传到了子女,自然的艺术熏陶乃是必然的结果,教仆和母亲带来的这种家庭式艺术教育实际上更类似于国内学者提倡的“染缸式”环境教育。

(二)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教育是古罗马帝国文化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以及各级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东西方的教育制度仍十分相似。古罗马的学前教育是以学校制度为主要存在形式,受国家机构的直接管理,继家庭式教育没落后,世俗教育成为古罗马公民受教的主要途径,古罗马艺术教育由此得到广泛、快速地普及,音乐学校、建筑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尽管学校教育最终在帝国末期由于帝国的衰退、基督教教育的兴起及其自身的缺陷逐渐消失殆尽,但不能否认,古罗马的这种系统的世俗教育制度、教育方向和教育对象的普及的确是罗马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共和末期,学校教育开始普及一定程度上也给古罗马平民儿童带来了平等的受教机会。

结语

研究古罗马艺术教育对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不少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曾对古罗马教仆制度大加赞赏并将其视作最早的教师源头。在今天,这种教仆制度已不可能重现,公共艺术教育亦不同于专业学校针对性的艺术人才培养,如古罗马艺术的繁荣和昌盛离不开全民的艺术审美认同和技艺的培养,耳濡目染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精髓。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教育或当引用更为普遍的“染缸式”艺术熏陶,尽快摆脱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将专业艺术教育融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

注释:

①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72.

②③⑧⑨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179;18;180;182.

④⑤⑥⑦转引自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J].2012(16).

⑩??转引自姬庆红.古罗马教仆与贵族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参考文献:

[1]章安祺.谬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一卷)[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汉密尔顿.罗马精神[M].王昆,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3]陈砚玲.古代罗马早期家庭教育初探.科技资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J].2012(16).

家庭艺术教育例9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孩子们生活的二分之一时间来源于家庭,因此,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与活动环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在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大胆设计,主动调研分析了智慧型家庭对孩子的美术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影响。

一、家庭的学习氛围与艺术思维在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在与孩子及其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的艺术思维及对艺术的了解及产生的兴趣,与孩子的家庭艺术氛围和家庭学习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曾经培养了一位名叫钱嘉伟的中学生,他的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并荣获金奖的好成绩,令学生与教师赞赏有加,对其父母也是心灵上的极大鼓舞。据了解,该生儿童时代就在母亲艺术思维的熏陶下,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中受到感染,小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晚上将他带在身边,给他讲美好感人且充满情趣的古今中外的故事,给他看精美的图画,给他讲解图画中的人物故事和蕴涵的道理……上小学后,他的母亲开始让他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指导他对此进行思考与分析,对于书中的情境与蕴含的思想感情,他们常常在一起共同交流,就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他的母亲开始对其进行美术绘画基本功激发兴趣式的训练,首先帮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并指导孩子树立空间思维的想象力,又不断指导孩子大胆想象。长期如此训练与培养,不但树立了孩子的艺术创作自信心,而且还切实让孩子在父母的艺术思维的熏陶和艺术教育指导下,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可见家庭学习氛围与父母艺术思维层次对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家庭对孩子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循循善诱式培养是孩子艺术思维得以贯彻与大胆创作的重要方法保证

智慧型家庭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还能够关注孩子的艺术心理与艺术习惯的培养。这对家长来说是高层次的要求了,然而家长只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教育的心理规则,寻求一定的艺术教育的方法,是可以教育好孩子认真贯彻自己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实践的。我曾有一名学生叫程强俊,他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荣获金奖,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探究他书法练字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的父母从小就特别注重指导他端正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和运笔技巧,他们的做法对他现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亲无论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始终都鼓励、教育他发扬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坚持、坚持、再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显然,这是离不开家庭对他的艺术习惯的培养与指导的,而这一过程充分地显示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家庭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悉心投入与执著探索是孩子取得艺术进步与收获的重要原动力

家庭艺术教育例10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步转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波及面广,受益人多,普遍提升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形势下,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发现,艺术考试热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升温,考生在急剧膨胀,办学规模在盲目扩张,有些地区经济甚至都因此而获益匪浅,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社会、媒体、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关注。

据说,现在大概只有医学院没有开设相关专业了。可见,“艺考热”并非耸人听闻。当然,从艺术普及的角度看,也许是多年来教育改革中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结果吧!这么多的家长考生来关注艺术教育令人欣喜,尤其令艺术教育办学单位欣喜。但我们应该透过表象来看实质,就会发现诸多问题。随着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招生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但成才、就业等诸多问题却生硬地摆在一个对人生未来怀着美好憧憬的学生面前,使他们难以跨越,心理压力难以排解。

有些家长让孩子背负了过多过重的心理负担,没有哪个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父母的认同,通过父母的认同,他们可以从中获得自信、自尊甚至成就感。然而,一个违心遵从父母而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孩子失去的是快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根本上忽略了孩子健康人格的成长。

当今好多家长把孩子是否能上大学是否能上名牌大学,作为自己在社会攀比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所以往往结合切身体验,甚至将自己的理想也强行摊派,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谋划了未来,扼杀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选择权。家长们不辞辛劳、绞尽脑汁的大量投入,使孩子懵懵懂懂、无所适从,心中既有自己的理想又怕让父母失望,孩子们不情愿不喜欢也只得听从家长的安排。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甚至有些地区的中学为了保证高升学率,从高中二年级开始就强行要那些文化课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选择艺术类考试方向,否则就以各种理由劝退.这种形势下学生在家长和学校双重压力下,不得已只好选择了艺术,可是艺术专业的自身特点注定又是一个投入大,竞争残酷,市场需求量小,就业机会少的专业。

好在艺术招生由于扩招的新形势使入口的瓶颈被打破,大量的艺考大军,在家长和学校要求下只经过很短时间急训的学生便轻而易举的顺利通过专业课的加试,文化课稍加努力即可圆来自方方面面的大学梦想,同时各种层次的大学又圆满完成招生任务,中学提高了升学率,地区经济获益匪浅等等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背后危机重重……

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打破了孩子们天真的梦想,随着美丽泡沫的破裂,一个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扩招后,老师反映学生素质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管理部门反映学生多素质差,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就业市场反映大学生总体水平下降,自身素质不能适应要求。面对不喜欢的专业,学生往往无心学习投入,可艺术专业除要求有一定的天赋外,必须经过艰苦的训练才能掌握,同时又要必须面对大量的文化课的学习,同时又必须面对学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又要面对考试、毕业、就业等压力,迫切需要得到来自家长的理解、支持和指导性意见,对那些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的家庭来说,可能孩子的承受能力会相对好些。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考学阶段就几乎耗尽了所有财力,家庭为他们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他们所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无法想象,所以面对现实自控能力强危机意识强的学生,会刻苦努力迎头赶上,而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又处在一个家庭监管失利和经济相对独立的时期,各种社会问题随时有发生的可能。而此时的家长,正沉浸在孩子考上大学如释重负的喜悦中,再加又逢中年来自方方面面的应酬应接不暇,忙忙碌碌,所以将孩子的教育责任甚至是不负责任地不加考虑地交与学校。此时,孩子正处在由成人阶段到成才阶段的飞速转变时期,身体思想正处于剧烈演变过程中,家庭教育又处在一个相对薄弱期,学校虽然有许多工作措施,包括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来尽可能帮助学生们答疑解惑,但针对性依然是有限的,终究不如家庭沟通能对症下药。大学终究是一个以传播人类文明知识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可国家、社会和家长又对它寄予了过高过重的期望值,其实有些是大学所无力承担的,力所不能及的。

威廉・格拉瑟认为,如果学生不愿意读书,任何处罚都无法逼他们就范,生命不像机器,可以由操纵者来掌控。如果你信奉控制理论,在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时就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规则,逼迫学生去完成。如果你信奉选择理论,就会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征,设法给孩子创设能够满足其内在需求的学习动力,是学习成为自觉的行为。

结合新时期大学教育的特点,正确调查研究在校大学生的对社会的正当需求,对教育的正当需求,对家庭的正当需求,结合需求正确教育引导,适时国家宣传部门、媒体加强引导,教育部门与学生家庭应密切联系,密切协作。难点在于通过研究成果,督促家长及时进行包扩成才观、就业观、价值观等在内的更新观念速度,能做到与时俱进,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所以,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应引起社会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家庭等相关方面足够重视,正确面对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现实。在广泛问卷调查分析基础上,准确把握此阶段成长期孩子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从细微处入手关爱学生。比如,学校要切实加大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建立学校、家长、学生三方沟通平台实现零距离交流,各种咨询可频繁广泛迅捷交流,在这样的沟通环境中将有效缩小心理沟通距离,多方都会获得坦诚交流的幸福感,适时了解掌握学生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需求.加强管理,加强教育。充分结合艺术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工作的特点,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在校学生的特点,摸索出一套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育方法,利用多交叉,多立体的沟通、教育形式,使艺术专业在校大学生能在学校、家庭双方各负其责,加强教育环境,保护其健康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让大学与家庭共同携手,相互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成才加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架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