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家庭保健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10

家庭保健论文

家庭保健论文例1

1.1培训内容及教程

以《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和我科自编的《糖尿病家庭保健员计划指导书》为基本教材,向糖尿病家庭保健员讲解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指导、低血糖知识指导、自我管理、血糖监测、并发症、胰岛素泵的管理、心理及自我管理技能的支持等内容,同时对其他慢性病的防治、心肺复苏、医学伦理学等知识进行培训。

1.2培训方式

①理论培训与互动、讨论、相互交流相结合。考虑到家庭保健员年龄偏大,记忆力和接受能力较差等原因,我们将培训内容制成幻灯片,并将控制血糖的各个方法做成看图说话,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大家学习简单易懂。一周学习两次,一次理论培训,一次互动讨论。可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增进保健员之间的互动,便于保健员带领患者进行运动。进行糖尿病低血糖知识指导时,制作并发放糖尿病自救卡,以便于发生低血糖时快速纠正低血糖。②分类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糖尿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的患者、糖尿病足的患者等,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家庭保健员,进行补课或个别辅导,对于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入户进行分析指导,要求家庭保健员定期向医务人员汇报实施情况,以便及时指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③指导自学,向家庭保健员下发《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并发放科室自编的《糖尿病家庭保健员计划指导书》。医护人员根据季节安排学习内容,提出知识点,并下发模拟病例卷宗,让家庭保健员进行判断处理,定时由医护人员回收,专家点评,避免单调乏味的理论讲解,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3评价内容

①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价。采用世界健康基金会中国糖尿病教育项目组提供的“糖尿病知识问卷”,共25题,每题4分,满分100分。②自我管理能力评价。由笔者参照相关资料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遵守饮食和运动计划、遵医用药、监测血糖和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参加糖尿病讲座次数及自学次数等内容,共20题,每题5分,评分为3级,好计5分,一般计3分,差计0分,满分100分;问卷经100例家庭保健员前后间隔10周的两次评定比较,重测信度0.89,效度0.84。

1.4评价方式

满10周后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评价及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共发放调查表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分标准:糖尿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能力知识掌握合格率两项内容按100分计算,得分在7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

2结果

100名家庭保健员掌握的合格率明显优于培训前,且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体会

家庭保健论文例2

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舒尔茨在《人力资本》中将这种综合能力描述为“人身上的体力、知识、技能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总和。”他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的就是教育。[1] 

加里·贝克尔在著作《人力资本》中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以及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为人力资本的性质、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2] 

经过舒尔茨、贝克尔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长期探索,人力资本理论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与界定、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贡献、在经济增长中教育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计算模型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方面。 

国内人力资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传播人力资本理论并对理论本身进行大胆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利用它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目前针对农村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农村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特征、农村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和建议等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一些学者在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定义。本文比较赞同徐丽杰的观点,他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迁移投资等形式形成的、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3]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白菊红运用Mincer收入函数模型对教育和农民收入进行静态考察,得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4]。许能锐、傅国华通过定量研究,分析了海南农村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村人口收入的作用,其主要考虑了教育水平和农村人口的工龄对农村收入的影响[5]。张兴杰、张沁洁通过对12个省份农村的家庭人力资本结构,即家庭规模、家庭成员的年龄和性别特征、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职业和技能掌握因素,与农村内部贫富差距形成之间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做出了较好的理论铺垫,但研究内容不够完善。实证研究中对人力资本投资存量的核算因素不统一。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具有相当广泛的多样性,根据国内著名学者葛玉辉的总结,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种:保健投资、教育投资、职业培训投资、人力迁移投资和信息投资等[7] 。 

我们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本文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保健投资和教育投资两种主要形式。 

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增加的实证分析 

(一)定性分析保健投资和教育投资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关系(图1、表1) 

(二)实证研究 

1. 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是用保健投资和教育投资来度量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保健投资和教育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衡量保健教育投资时,将医疗、卫生、衣食住行等项服务计入保健因素中,文教娱乐等等治理活动加入教育投资中,这里的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等。 

2. 建立模型 

因此本文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投资作为解释变量X1,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作为解释变量X2,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3. 实证分析 

取1980年—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投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保健投资的回归分析 

从解释变量符号及t值显著性检验可以得出保健投资X1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成较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投资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成显著正向影响。 

4. 实证结果分析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存在线性关系,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保健投资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显著影响 

(1)保健投资X1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Y成较显著正向影响。 

家庭保健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4-0062-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将长期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功能,只有三者达到完美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健康的需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求更加迫切。

全国政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有85%以上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约70%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引起。空巢家庭的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在当前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正式的、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不健全的现象,同时家庭养老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国外研究学者对老年人家庭支持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权利与协商论(power and bargaining model),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在家庭中对资源(财产、收入等)的控制增强了其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在提供支持方面讨价还价的能力,子女对父母丰厚财产的期待会促使其对老年父母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二是互助论(mutual aid model),该理论认为在家庭成员间存在着广泛的互助与各种非自愿的交换,这种互助与交换涉及很多方面,如照看孩子、做家务及物品与资源的共享等,老年人以交换来获取各种支持;三是合作群体论(corporate groupmodel),该理论认为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代际之间)存在着有效的利益共同性。父母投在子女身上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等是一种长期投资,而子女对老年人的各种支持是对这种投资的回报或投资的收益。此外,国外关于老年人家庭支持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居住意愿、子女性别等方面。在老年人的居住意愿研究中,Stephen.WK发现,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多老年人愿意独自居住,家庭规模越发核心化,其接受家庭支持在逐渐减少;在子女性别的研究中,Silverstein指出,代际感情是激励女儿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主要因素,而孝顺义务、合法继承和接触频率是激励儿子向老年父母提供支持的重要因素。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情况。国外学者关于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家庭关系等。Adams提出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积极的支持性资源增强个体心理弹性或阻碍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发展。Barron CR和Foxall MJ等人关于婚姻状况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表明,独居老年人孤独感显著高于非独居者,这与独居老年人缺乏家庭温暖、家庭交流有关。此外,家庭完整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支持和基础,丧偶则是老年人经历的最严重的负面生活事件与负性体验,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中,Burkanuser和Duncan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丧偶不仅意味着最佳家庭照料资源的缺失,而且伴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Umberson提出,婚姻对男性老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而实现;对于女性来说,则更多是通过从配偶处获得心理慰藉及可能的经济支持而实现。此外,Kendig有关居住安排与子女赡养行为的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上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心理健康状态也较好。在家庭关系方面,Morris的研究揭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

(二)国内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现状

1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家庭支持主要指家庭的其他成员为父母所提供的帮助。这些帮助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部分。其中,经济支持包括金钱、物质上支持两个方面;生活照料包括身体照料及家务料理两个方面;精神慰藉指老年人在精神层面上获得的来自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安慰及鼓励。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受到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子女数等诸多因素在内的影响。在传统文化方面,刘爱玉、杨善华认为,“孝”和家庭义务的思想依然对子女的行为起调节作用,是父母得到足够的家庭支持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社会变迁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已转变甚至取代了传统的社会风俗和行为模式,导致老年人获得较从前低的家庭支持。在子女数方面,子女少的老年人在家务料理、金钱支持和物质支持上对亲戚、朋友、政府的依赖增强,在情感支持上配偶作为感情慰藉提供者的比例相对较高。此外,老年人的家庭支持与家庭结构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认为与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多的家务料理等日常活动的照料,并且在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也更强。而分开居住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子女对父母日常生活照料及经济和情感上的赡养支持的削弱。老年人的健康、年龄、经济情况也是影响其获得家庭支持的因素。刘爱玉、杨善华的研究表明,年老体衰的父母能够从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处得到身体照料和家务料理方面的支持,而经济能力差、需要帮助的父母也能获得相应的金钱支持与物质支持。

2 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老年人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及老年人的经济状况是组成家庭支持的四个重要维度,并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在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上,刘向红指出婚姻为促进精神和躯体健康提供了各种有效资源。陈嘉贤的研究表明,老伴在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丧偶会导致老年人生活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恶化。在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导致老年人获得家庭成员的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明显减少,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高国武、王新认为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郭晋武的研究指出,生活在联合家庭和直系型家庭中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生活在核心家庭及独身生活的老年人。方菲认为,独居老人往往缺乏情感交流和诉说心事的对象,有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再加上年龄增大,生活上处于无助状态,更易损害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有配偶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双方通过相互照料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精神的满足。在家庭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方面,许淑莲、吴志平指出,家庭关系是与老年人社会情感关系密切的重要因素。杨晶晶、郑涌提出,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方菲同样认为,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使老年人精神愉快,心理健康状态良好。马丽娜、汤哲等人的研究指出家庭不和睦、不受家人尊敬、不与家庭沟通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抑郁症状发生率高。此外,经济独立是老年人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重要条件。有一定经济保障能力的老年人大多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且经济上的自立可能换来子女对自己更好的照顾和精神上更多的慰藉,从而心理状态也较好;相反,缺乏经济收入导致老年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易使老人产生自卑和消极情绪,从而损害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栾文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个人经济能力对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向促进影响。

三、经验分析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家庭及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社会参与及养老需求。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

(二)研究设计

1 老年人的界定。文章中的老年人是指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人口。

2 心理健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指老年人的自评心理健康。当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时赋值为“1”,不太好时赋值为“2”,一般时赋值为“3”,比较好时赋值为“4”,很好时赋值为“5”。针对这种定序变量,文章采用OrderedProbit模型研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3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本项研究中的自变量是家庭支持,特指来自子女对父母在经济、精神和生活三个层面的支持。其中,经济支持层面以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定距变量)作为变量;精神慰藉层面以向子女倾诉心事(0为否,1为是)和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关系(定序变量,1为很不好,2为不太好,3为一般,4为比较好,5为很好)作为变量;生活照料层面以老年人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0为否,1为是)作为变量。

4 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1)老年人个人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是否丧偶、身体健康和受教育年限。其中将年龄定义为低龄(即60岁及以上至80岁以下的老年人)和高龄(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受教育年限都是定距变量;将性别为女的赋值为“0”,性别为男的赋值为“1”;对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正向五级赋值。(2)老年人家庭特征,包括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否与子女同住和拥有子女的个数。其中,老年人家庭总收入是定距变量,指老年人自身与其配偶的每年的所有收入。(3)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选取老年人是否具有社会保障和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总体地位(以下简称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来反映。帮助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定序变量,取值从1至3,分别表示低、中等和高。

变量选取及基本描述结果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72.22%,但一般及其以下的比例为27.78%,可见目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关注。

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给予父母赡养费的平均值为3168.66元,可见总体来说,子女每年给予父母的赡养费非常少;与子女不同住的老年人比例为59.6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平均来说,每个老年人家庭拥有的子女个数为3.08,从该数量来说,多数老年人都有家庭养老的基础条件;只有29.68%的老年人有心事时会向子女诉说;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不好的老年人的比例为0.75%,一般的为10.04%,比较好和很好的比例分别为36.28%和52.92%,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与子女都有着较好的关系。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提供帮助的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为中等以上的有81.57%,可见,老年人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很大的支持。

(三)回归分析结果

变量描述分析仅仅反映了因变量与自变量的一般状况与特征,并没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家庭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以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因为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是取值从1至5的定序变量,所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另以家庭支持特征为自变量,以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为控制变量做出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结果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支持特征中,经济支持、有心事首先向子女诉说倾诉、生活由子女照料为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无显著影响,而与赡养人关系正向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原因可能在于“孝”文化给予了老年人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和子女关系好的老年家庭也比较和睦,“家和万事兴”的理念使得老年人精神状况处于良好状态;此外,与子女关系较好,也使得老年人获得了子女的尊重与爱戴,这是老年人在年老退休后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后重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在个人特征方面,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其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健康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这一结果符合已有研究成果;在家庭特征方面,家庭收入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也即家庭收入越高,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高;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差。

在社会经济方面,社会保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即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未享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这一结论与一般经验不符,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四、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家庭支持特征中,与赡养人关系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与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就越好,而且这一影响非常显著;而子女的经济支持、生活主要由子女照顾、有心事时首先向子女倾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无显著影响。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家庭始终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支持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就是要进一步鼓励家庭支持作用的发挥。其一,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要互相关心,自觉树立并践行尊老、爱老、敬老的责任理念,尊重孝敬老人,主动履行对老人的“反哺”义务,既要重视物质养老,更要重视精神养老。其二,针对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家庭观念淡薄、代际之间沟通不善的现象,应借鉴新加坡家庭观念教育的方式,加大对家庭观念的宣传与教育,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儒家孝道的教育,深化子女的家庭观念。其三,可借助正规机构与社区的力量,通过讲座、交流会、电话咨询等形式,向家庭成员提供专业化照料的知识、技巧和经验,提高家庭成员专业照料水平,进而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照料。

第二,在个人特征中,年龄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即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龄的好;身体健康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身体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

因此,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要增强老年人自身的自我调适能力。衰老是人必经的一个阶段,老年人应正确对待衰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积极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从而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老年人还要学会自我心理安慰,增强自我独立意识,把一些注意力转向子孙、家庭以外的范围,通过适当的社会交往来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提高老年生活乐趣。

家庭保健论文例4

一、前言

近几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社会保障事业探索发展与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框架。特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坚持“引进来”对外战略,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制度与技术和资本发展本国经济与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西方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也传入中国,、、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泛滥。本人认为这些落后的思想、价值观之所以会在改革开放以后传播、泛滥是与当代中国市井平民倡导性解放有重要的关系,这里不做论述。、、犯罪、艾滋病等在国内传播与扩散严重威胁了妇女与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所以国家加大了对妇女儿童的权利保障与救助。妇联的发展使妇女儿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重大成效。一般认为儿童和母亲是作为一个天然整体,所以把两者的保障划入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方面中。本人认为这样划分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空间,至于妇女与儿童社会保障分不分开并不是本文所讨论范围。本文从保护儿童权利出发讨论农村儿童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

二、我国儿童现状概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儿童权利保护是政府、社会和家庭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对儿童权利保护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儿童现状问题。

据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儿童是指0¬—14周岁孩子【1】,中国人口调查中划分年龄阶段的第一档也是0—14周岁【2】。所以本文所指的儿童概念是指0—14周岁的我国大陆孩子(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所以本次调查的人口数量比较新的也是比较准确的数据。全国人口中(未包括港澳台地区),0—14周岁的儿童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周岁儿童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3】。

(一) 教育方面

我国近2.7亿儿童中未入学率约1%,也即大约有270万儿童失学,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村儿童【4】。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0年的96.3%提高到2000年的99.1%;小学5年巩固率由1990年的71.4%提高到2000年的94.5%;小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92%,男生为90.2%;中学净入学率中女生为48%,男生为52.2%【5】。由于发展不平衡,我国贫困地区仍有适龄儿童无法入学。

(二)健康卫生方面

我国有许多贫困儿童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得不到良好的健康营养与卫生医疗保证。营养不良的儿童约占9%(占儿童总人数,1997—1999年数据),相对于年龄体重不足的儿童10%(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相对于年龄身高不足的儿童17%(占5岁以下儿童的比例,1995—2000年数据)【6】。

儿童卫生保健方面投入不足,虽然在儿童计划免疫项目增加了乙肝疫苗、水痘疫苗等的接种保证了儿童的健康成长【7】,但农村中的医疗水平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儿童保健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中国儿童现在有7.6万人感染艾滋病【8】,虽然相对于全国儿童总数比例不高,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三)儿童福利院服务方面

1995年全国共有儿童福利院73所,收养孤儿、弃婴和残疾儿童7000多名【9】。全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共18万家,在园儿童2711万人,教职工共116万人,其中教育者87万人【10】。对流浪儿童的服务由过去通常是纳入收容遣送范畴改为专项的儿童福利范畴,到1997年底,全国已投入资金8000万元,建成72个这样的场所,能为流浪儿童提供健康检查、医疗、衣食住、非正式教育、心里咨询和行为偏差矫治等多方面服务【11】。

(四)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儿童有232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农村平均每四个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结构如下:

从这图中可以得到农村留守儿童(0—14周岁)为4799.5万人【12】。

三、我国儿童福利政策与分析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国家通过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享受抚养人的连带社会保险等几个渠道,推出一系列保障儿童健康、教育的措施【13】。

这些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分析如下:

(一)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

儿童保健与儿童计划免疫旨在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从小就预防疾病做到了从源预防,成效非常大。

在计划免疫项目有一些项目是免费接种的,但也有一些是收取费用的,虽然近几年来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但新增的大多需要收费,本文认为收费不可取。职工子女的接种劳务费可由家属医疗或子女筹医疗项下部分报销【14】,而且职工族收入高又稳定,可以支付得起这项开支。可农村子女的这项计划免疫费用是家庭生活开支,虽然金额不大,但也是不小数目,农村农民由于“近视”效应,认为花费金钱去做免疫不划算,更有令人费解的是打三针预防就打一针或二针,原因是“打了这个没用,没有看到孩子异常,挺健康的,少打一阵可以省些钱买包奶粉”。

农村儿童保健近几年来发展很快,乡村医生医疗水平和设备大大提高和改善,儿童的健康得到了很大的保障。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投入不足,医生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生活保障,医疗设备也相对落后,这一点城市儿童保健做得比较好。所以农村儿童保健事业不容乐观,大多数医生不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医生只是跟其他医生做了一二年学徒,参加医生培训个把月就在当地开个诊所,其中有不少是庸医,值得政府和社会关注。农村中缺乏一支良好素质的技术医疗队伍和良好医疗设备是制约农村儿童保健事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二)儿童抚育津贴和儿童福利设施

凡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职工独生可以享受儿童抚育津贴,而且可以享受托儿补助费【15】,而农村儿童则不能享受抚育津贴。在英国,国家为家庭内第一个子女(未满16岁,学生未满19岁)每周发放10.4英镑(约合15美元)的津贴,其余子女每人每周8.45英镑。此外许多国家的政府还为婴儿提供一定的食品和婴儿用品或者提供相应的现金补助,这些津贴都是给本国国民所有的儿童【16】。这一点我们还做得不够,有些观点认为给所有儿童提供津贴有两个障碍,国家经济实力和家庭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国家经济基础条件方面本文想指出“少儿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若想更强大必须让儿童“强大”,从本文第一栏中儿童健康、卫生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儿童有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欠缺,用一部分财政预算给儿童津贴上从国家长远战略考虑非常值得,关于如何保证津贴费用真正到儿童身上,下文再做论述。无论哪个产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无贵贱,农民子女有权利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用家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来限制儿童平等享受儿童抚育津贴是错误的观念,国家有责任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利。

在儿童福利设施方面国家加大投入,目前已经建立起比较规模的托儿所、儿童福利院等,但是农村的儿童福利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从上文指出的农村留守约有5800万可以看出农村儿童福利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儿童免费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六岁的儿童都要接受教育,从2007年开始,全国开始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只交书本费即可,从理论上保证了全国所有儿童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事实上,我国仍有许多儿童失学和辍学,如上文指出我国约有270万儿童失学,大部分是农村儿童,中学净入学率比小学经入学率低,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的一生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兴衰。保证所以儿童能够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儿童失学有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家庭经济贫困使有些父母支付不起孩子的书本费及相关费用,同时有些儿童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引起了内心的自卑感不能与同学相处从而导致失学和辍学。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农村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一般由祖父母、亲戚、邻居等照顾。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十分大,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祖父母年龄大,知识水平低根本不能教育和监管孩子,他们只能督促不能教导,在亲朋好友家的那些留守儿童,因为不是自己生的小孩,往往不会尽心教导。许多家长也知道这一点,可是他们最无奈的事“要想出去赚钱,孩子不放在祖父母、亲朋好友家管放哪管”。可见农村的儿童设施水平比较低,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人身权、受监护权、发展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社会福利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儿童和农村的权益。

四、加强儿童社会保障的措施

国家对于保护儿童权利的许多措施取得很大的成效,儿童的整体平均素质和健康水平有很大提升,但由于政府把保护儿童利益放置于保护妇女权利一起,限制了儿童社会保障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目前儿童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农村有许多儿童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及失依儿童的社会保障做得不够到位,究其深层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许多儿童失依与留守农村。有些观点认为儿童的生活水平不能与国家挂钩,这是家庭家长原因怨不得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在保护儿童权益身上,不能破坏游戏竞争规则。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核心目的是倡导拉开距离,保证竞争的不对称性。中国人有一种弊病观念:自己富,则不希望别人富,喜欢别人都穷;自己穷,不希望别人变富,自己不能富则希望人人都穷,这里不做讨论。认为国家没有太大责任保护儿童权益的观点不可取,完全忽视了国家、政府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儿童的事都不是小事,不能因为个例而忽视,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儿童的权益不受侵犯和损失,保证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同时社会和家庭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儿童权益,本文从政府、社会、家庭三方面分析如何加强儿童社会保障。

(一)政府方面

1、儿童计划免费免疫与加强儿童保健投入

扩大儿童计划免疫项目,普及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的接种,对计划免疫内的项目全部实行免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付,同时增加预付新疾病的财政预算,防止新增的疾病对儿童健康造成威胁,延长儿童免疫年龄,保证0—14周岁儿童均可获得免费免疫,切实从源头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增加对儿童保健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儿童保健投入。农村农民对卫生健康方面并不熟悉,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由相当一部分儿童存在营养不良,体重不足,身高不足等健康问题,如何消除这些健康问题是政府的一大任务。加大投入,培养一支素质比较高的农村医疗队、巡回各个乡村,免费为农村儿童做健康咨询,推广营养配餐,保证儿童营养健康;培养农村当地医生,提高农村医生素质与技术水平,严厉打击农村的庸医与高收费情况;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投入,更新医疗设备,特别加大对儿童常见病门诊的投入,降低医疗费用;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配备1名或若干名专业医疗师,维护当地儿童的健康权。

2、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

(1) 扩大抚育津贴范围,保证农村儿童也可以享受抚育津贴,给每一个0—14周岁儿童发放现金或购物券津贴,由于农村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可能会把儿童现金津贴转化为生活所用。为了保证儿童津贴真正服务于儿童可以发少许现金津贴,更多的发放购物券:0—3周岁发放奶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若干奶粉超市购买奶粉,边远山区的由超市运载到村委会,然后家长持券购买,这样可以减少家长变卖购物券;4—9周岁发放营养配餐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地点购买;10—14周岁发放食品如鱼、肉等购物券,由家长持购物券到指定的地点购买。

这里须指出一点比较好的奶粉和营养配餐一般都只是超市有,所以家长也比较愿意上超市为孩子购买。但农民没有去超市购买肉、鱼等食品习惯,一般都认为集市比较便宜又方面。可以在乡镇集市设立一换券站点,持券者持食物到站点,站点服务员见物换券给予现金补贴,站点服务员由当地银行在每次市集时派出一名工作人员即可,这样就可以避免家长因缺乏购物的选择性而不去购物,也考虑到购物券不能在自由市场流通。在这里有人会问要是这家长到站点换券之后再把食物退回买主而把钱变为他用,那该如何?首先要明确农民并不是不想为孩子营养着想,而是怕麻烦,担心在指定地点购物吃反亏,所以才不去购物而想着变卖购物券。如果给予他们方面,自然会取得预期效果,如果真是人人都是那样换到钱而退货那就真没办法了,除非看到孩子吃到食物,否则什么措施都没用,购物券更多的考虑到家长是为孩子健康着想的。

对于担心给农村儿童发放抚育津贴而引起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落实,只要把抚育津贴和母亲节育联系在一起即可,母亲在一年内节育后,她的孩子即可获得儿童津贴,这样既可以把计划生育真正落实到农村,也可以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关于母亲节育年限可以视各地具体情况而定)。

(2) 增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缓解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救助问题。从农村中每4个儿童中就有1个儿童是留守儿童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儿童福利系统是非常脆弱的。本文认为我国的福利设施建设更多是从城市角度出发的,政府及多数人认为城市时非常必要建设儿童福利设施。因为城市人“不善良”,大多数城市人不愿意照顾他家孩子、收留街上浪儿,城市居民一般都有工作,也没有时间照顾儿童,所以必须给城市中的儿童提供福利帮助。而农村人民因为善良,看见流浪儿动了恻隐之心会收留,也会愿意照顾他家小孩,农民因为时间比较空闲所以本家孩子可以很好照顾,把整个农村看成是儿童收养站,所以农村中儿童福利设施比较少。其实应该加大对农村儿童福利设施的投入,给农村失依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外出工作农民的后顾之忧,如农民工的孩子有比较好的安置,他们就会安心在城里工作,农民农忙的时候也可以专心耕作。

3、儿童教育全免费与免费午餐

(1) 虽然我国实行免费九年教育,但还是有一部分儿童因为贫困而失学。对于九年义务教育不仅学杂费免除而且要免除书本、资料费,免费提供书本和相关资料(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小学不提供相关书籍,初中每门课程提供一本辅导书)。给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助学金、奖学金,而且要落实到每一所中小学(从笔者角度出发,当地县城乡村中小学暂无助学金、奖学金制度,生活补助也很少有,但并不代表学校没有贫困生,而是没有这项资金)。让每一位贫困生不会因为贫困产生自卑感和失去自信心而失学。

取消小学和初中生不能留级的规定,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鉴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条件,实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补助有很大的困难,但至少要保证小学要全免费和补助。因为小学生往往没有判断力,很高兴能不去学校上学,要是家长因为贫困而不关心孩子学习则会产生很大的失学率。如果国家不介入会使义务教育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对小学生一定要“狠抓”。至于初中生已有一定的判断力,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更多的会主动争取。

落实教育公平的政策,改善外来民工子弟就学条件。政府要统筹管理,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可利用已有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放宽按户籍入学的政策,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在父母工作地入学。

(2) 在乡村中小学提供免费午餐,推广营养配餐,既可以节约农村家庭开支也可以保证儿童营养健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4、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加强农村治安建设

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和不断增多的原因,儿童卫生健康和教育问题的产生,主要都是农民生活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收入增多自然会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与健康饮食,同时也不会“丢妻弃子”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措施。为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

政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净化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犯罪、吸毒、等不良现象在农村大量存在和扩散,这些丑恶现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非常不利,他们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执法部门必须对农村治安加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不良行为,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二)社会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逐步开始市场化,官办机构竞争导致了分层日益明显,拥有众多资源的机构收取高费用,于是可以投更多的资金用于改进服务设施(从而再次提高收费标准),而资源较少的机构则因为缺乏资金而难以发展,服务水平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已经为贫困者获得公共服务设置了经济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力量则是填补公共服务缺口的一种重要方式,政府必须支持社会力量的救助措施。

1、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

本文主张政府建设福利设施,然后由社会力量管理福利设施,但同时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儿童福利设施领域,这里不再赘述。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改变政府“万能型”的儿童福利行政模式,寻求管理模式社会化、资金来源社会化、服务队伍社会化的新型福利模式【17】。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服务队伍管理福利设施给儿童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配备专业医疗师、心理专家解决儿童困惑和心理阴影。社会应该关注福利院中儿童的成长,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不友善,帮助儿童走出心理困境。农村福利机构更多地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在管理儿童过程中实行“一对一”管理模式,并不是要求为每一位儿童配备一位服务人员,而是在管理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管理而不是大众化管理,那样会陷入“万能型”政府行政模式。

实行资金来源社会化可以扩大资金来源,保证儿童福利机构正常运转。

2、保护失依儿童权益

失依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身父母和其他具有亲情关系的成人照顾的儿童,他们或是由于父母亡故;或是由于法律原因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或是其他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成年人的正式照顾(更多是流浪儿童),只能由社会中的他人或是福利机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18】。对于失依儿童推行福利社会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让失依儿童有所“依”除了儿童福利院收养,更多的让社会家庭接纳,让失依儿童体会到“家”的温暖。对于家庭收养失依儿童办法在下文讨论。

3、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在社区内加强各户家长合作,把留守儿童组成几个队,并由当地服务机构或志愿者带领,家长参与监护。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思想道德的修养活动,使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留守儿童能在社区继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4、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学校要增强孩子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怀,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于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建立留守子女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多向管理,真正形成家长、学校、临时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系统。

学校要多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许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母爱或父爱而变得沉默寡言,学校应该帮助他们走出消沉,培养以学校为家,以同学友情为关爱的制度,多开展一些班级、校级集体活动,提高儿童的合作、协调能力,从集体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19】。

5、社会关注及预防艾滋病在儿童身上传播

目前中国大约有7.6万儿童被艾滋病感染,预防艾滋病传播不是一个家庭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三方合作才能预防。社会应该加强让艾滋病源远离儿童,教导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应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家庭应该关注孩子成长,不能把病源带入家庭,感染儿童。

社会对于艾滋病儿童应该给予温情关怀,而不是仅仅捐钱,这样会使儿童认为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孤儿”。社会更多的要给予感情关怀,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给予他们精神安慰,一个微笑、一次握手都是温馨的情感关怀。

大多人忽视儿童的恋爱,认为儿童无恋爱或没有可谈的,一般都不讨论它。但在儿童的恋爱方面,本文想指出人生的恋爱观是从儿童小时候不知觉与知觉中培养和树立的,培养良好的恋爱观(这恋爱观是人生恋爱的启蒙思想观)是儿童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家庭方面

1、农村家庭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出现的诸多问题,除了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外,也有做父母的自身认识和观念上的偏差,大多数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有书读就行了,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以及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对于孩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庭温暖,而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如果父母真是无能力教育孩子,可以在社区组成一个团体(如上文所指),由服务机构或当地知识分子志愿者给予教育指导。家长除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也需要同他们建立情感沟通,一个电话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一年至少要回一次家看望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经常也要与学校联系,形成“家庭—孩子—学校”三边管理,重视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儿童的营养问题,所有农村家庭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是让孩子吃饱饭就可以,更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点政府、福利机构与家庭必须建立信任模式,推广儿童营养配餐,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2、家庭收养

本文认为对于失依儿童更多的实行家庭收养,家庭收养可以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让孩子有所依,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精彩,同时也可以减少福利机构人员和资金投入。

对于家庭收养首先应鼓励城市居民收养,名额不限,以不影响收养儿童正常发展为前提。本文认为鼓励城市居民收养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城市居民素质高;第二是经济基础好;第二是户籍制度。家庭收养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关系失依儿童长远发展和终身大事。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城市居民一般都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由收养关系登记到城市户口,对失依儿童将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鼓励乡镇经济基础较好的居民收养失依儿童,乡镇居民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失依儿童进入乡镇家庭也是比较好的选择。

最后是让农村家庭无子女但确实希望收养一孩子的家庭收养。

基于这样的排序选择并不是本文观点利益化,而是基于孩子的长远考虑,若一家庭经济困难而给与他们收养,一方面增加家庭经济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更有可能的是会被受到家庭虐待。

五、评估

本文从现行的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出发,讨论如何做好农村儿童社会保障,虽然分为三个大部分:政府,社会,家庭。但其中有些措施并非一方可以完成,它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的努力。

扩大儿童抚育津贴范围和加强儿童保健措施可以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的基础教育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真正落实儿童免费教育和提供免费午餐,使每一位孩子同等享受教育权,保证儿童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众多农民的利益,改善儿童福利机构管理服务,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和加强学校教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这项措施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也可以保护儿童的切实利益,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家庭收养是一种有效解决失依儿童的措施,体现给失依儿童提供社会温情关怀,真正改变失依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庭环境。推广家庭收养可以减少福利机构投入。对于家庭收养还需要注意一点,应避免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虐待,所以在收养前必须考核收养者家庭背景及家长文化素质,以免家庭收养产生负效应。

在儿童社会保障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与联系,净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给无助儿童多一些关怀,给农村儿童多一些帮助。

六、总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对农村儿童权利保护,是我国各方力量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政府重视儿童福利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力量加强服务范围,填补公共服务缺口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家庭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千千万万儿童权利和父母的利益,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困难而放弃对儿童权利的保护,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推广儿童社会保障,使全国儿童都可以享受到社会保障发展的成果。儿童社会保障是一项“网络型”项目,许多措施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作才能实行与落实,在儿童服务社会化过程可以提倡志愿者服务,让更多的人关心儿童的成长,构建和谐社会。本文提出的措施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在推行儿童保障过程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评估与完善。

七、后语

本文主要讨论农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多偏向于讨论失依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很少涉及残疾儿童等社会福利问题,并不是指残疾儿童社会保障不属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范围,而是限于相关数据与篇幅条件限制以及本文在构思中是把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划入残疾人社会保障范畴,所以没有纳入讨论范围。未出生婴儿其实也是儿童范畴,许多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与他们在母亲怀孕时期健康发育分不开的,如果从儿童大范围内讲,儿童社会保障年龄应该从母亲怀孕开始计算,但由于数据和操作性问题本文最终没有把未出生婴儿纳入讨论范围。

文中许多数据是从《2002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和相关文献获得,所以有不少数据是过时的,本文已在相关数据标出年限,其中只作本文写作参考。文中有不少观点是超越目前国家经济实力的,如国家向全社会儿童提供抚育津贴,暂时不符合国家经济现实条件,但这是我国儿童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本文并不强调实行过激的儿童社会保障,而是从实情出发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1],[5],[6],资料来源,《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2、[2],[3] ,资料来源中国网,.cn,中国人口结构。

3、[4],资料来源,百度知道,中国失学儿童数量。

4、[7],[13],[14],[15],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72页。

5、[8],资料来源,央视国际,。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

6、[9],白益华,吴忠泽主编:《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128页。

7、[10],资料来源,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658页。

8、[11],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81页。

9、[12],资料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5800万。

10、[16],美国社会保障署编:《全球社会保障.1995》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96年,366页。

家庭保健论文例5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也是不断的完善。但是,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却显露出不少问题。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青少年的生长环境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因此针对目前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现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对他们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从而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青少年学生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

文献资料法是指:通过电子检阅手段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体育事件和论文资料。访谈法是指:对部分万州中学学生所在社区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了访谈。同时,对万州中学学校的体育老师、班主任和有关领导进行相关的访谈询问,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实地考察法是指:通过对万州中学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实施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大量资料,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二、关键概念及相关理论解析

(一)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概念

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对青少年来说这三大社会生活环境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青少年服务。

(二)体质健康干预的概念

健康干预是从社会、心理、营养、运动的角度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本课题着重从体育锻炼的角度,人为的通过外界手段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健康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和促进。

三、实施“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学校、家庭、社区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环境和途径,学校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是青少年接受身心教育的第二个主要场所,社区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辅助场所。我们应有效利用能够影响青少年发展的这些途径,把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干预学生的体质健康,在帮助青少年达到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做到心理健康;但学校、家庭、社区在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存在很多弊端。

四、学校、家庭、社区在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落后的教学模式,单调的课堂组织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遏制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加上变相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老师也被迫把体育课让给其他课程的老师。

(二)家庭方面

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成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罪魁祸首。再者青少年受家长的影响很大,如果家长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那么青少年也会耳濡目染。如果家长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不足,让孩子喜欢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社区方面

学生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体育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体育宣传不够。其次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严重缺乏,社区也缺乏专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体育指导员严重缺少。

五、实施“三维一体”体质健康干预的措施

(一)学校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首先学校要增加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经费,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活动空间,并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体育运动干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以生命科学和健身理论知识为依据,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合理的运动处方。再者学校要层层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定期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

(二)家庭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是家长要有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必须意识到对家庭体育投资的增大就意味着对医疗费用投资的减少,增加对其子女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支持力度。第二是要注重青少年学生合理膳食,及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以满足孩子身体发育的需要,并且注重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从而让孩子保持充沛的精力。第三是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家庭网,使家庭体育呈现网络化的发展态势,联合多个家庭共同进行体育活动,既能增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和交际的能力。

(三)社区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是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指导工作,针对当前社区活动项目、运动量、锻炼的时间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应该在结构上缩短与社会体育需求的差距,提高社区体育的层次,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再者关部门应当大力支持社区体育场所的建设,加场地设施和增强场地设施管理。

(四)“三维一体”干预体质健康的途径

第一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时向学生家长汇报。第二要通过城市家庭网的网络平台,建立起有青少年学生家长参与的社区、家庭、学校和青少年的桥梁。

六、结论

提高学生的体质状况刻不容缓,可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青少年体质教育干预长效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力量,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青少年体质教育干预长效机制,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力量,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着手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研究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的干预途径或措施,以此来考察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区层面三个层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以引起家长,学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

家庭保健论文例6

二、目标任务

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成果,坚持以家庭为阵地,以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为目标,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讲卫生、讲文明、除陋习、扬新风的理念,带动广大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活动,实现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妇联组织要巩固成果、增添措施,按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闻乐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原则,继续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引导家庭成员树立起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营造整洁、优美、舒适的家庭环境。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营造家庭环境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广场文艺、坝坝演出,宣传家庭环境治理意义、方法和措施,带动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进文明新风的形成。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县城绿化、环境保护、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等工作的宣传,提高广大妇女参与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的意识和知晓率。

(二)切实开展“四个一”活动,积极营造家庭环境治理美化的良好舆论氛围。1、组织妇女开展一次文明、健康、环保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2、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工作是否达标作为文明细胞评选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则;3、要进一步加大巾帼志愿者招募工作力度,壮大巾帼志愿者队伍,通过有效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家庭主妇和家庭志愿者的宣传、示范、监督作用,推动庭院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4、要树立一批巾帼环境卫生示范点,树立先进榜样,以点带面,带动妇女转变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境。

家庭保健论文例7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家庭保健论文例8

一、 引言

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对抗个体健康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因此理论上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可以对扩大居民消费起到积极作用。中国自1998年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职保),2003年和2007年又分别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保),从制度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而且政策制定者也希望基本医疗保险的推广和普及能成为打开国内居民消费的“金钥匙”。那么,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对居民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能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指导,进而能为制定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二、 文献综述

国外许多文献集中讨论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家庭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Chou(2003)使用1995年台湾国民健康保险(NHI)的自然实验数据,通过DID方法研究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家庭储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能显著降低储蓄、提高消费;与劳工保险相比,国民健康保险使家庭储蓄平均降低8.6%~13.7%,而家庭消费支出则平均上升2.9%~3.6%。Wagstaff(2005)通过对比1992年和1997年的越南家庭面板数据,发现越南健康保险项目(VHI)能使居民家庭非医疗消费增加,且非食品消费受到的影响比食品消费更大。

而目前关于中国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特别是非医疗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并不多见。相关研究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时间不长,同时包含家庭消费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微观数据较难获得。在仅有的几篇文献中,马双等(2010)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参保家庭比未参保家庭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摄入量,参与新农合使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约81元。臧文斌等(2012)使用中国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探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消费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提高了参保家庭的非医疗消费支出,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提高的幅度分别为20.2%和12.6%。马双和甘犁(2010)研究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发现城职保能增加11%的居民消费。

现有的研究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或者仅仅关注居民食物消费,而未将居民家庭全部消费支出作为分析对象;或者只关注某一种社会医疗保险,而未将城居保和城职保两种基本医疗保险综合考虑,未从整体上考察城镇医疗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此,目前国内对医疗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鉴于此,本文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拟对医疗保险与城镇家庭消费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 数据与模型

1. 关于数据。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 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较大规模的入户调查,抽样和数据处理方法与国家统计局其他调查大致相同。该调查自2005年开始,每年1至2次,通过更新数据建立了《中国投资者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库。调查问卷设置了受访者的个人特征、家庭财务情况和投资选择等方面的35个~50个具体问题,包含详细的家庭资产、负债、收入、消费以及其他家庭特征信息。李涛(2006)、陈彦斌等(2009)以及梁运文等(2010)利用该数据库进行了有关居民投资行为、居民财产分布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较为可靠。

虽然该数据库最初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居民的投资行为,偏向于宏观研究,但由于调查数据中不仅包含丰富的家庭收入和消费等信息,而且有家庭是否参与医疗保险、是否有成员患有大病以及医疗支出等信息(自2009年开始有医疗保险相关信息),因此本文尝试利用该数据库进行医疗保险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微观研究。

本文采用的是奥尔多2009年调查的A卷调查数据,在12个省的41个市(区、县)进行,调查地范围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与目前实证研究使用较多的CHNS数据相比,奥尔多调查数据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家庭消费支出信息,因此在家庭总消费支出、非医疗消费支出等关键变量上有准确的数据,而不必如现有文献一样使用耐用消费品存量数据替代消费支出的流量数据。同时,奥尔多2009年调查收集到的样本量也比较大,经过数据整理,本文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4 694个家庭。

2. 计量模型。研究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必须解决两种由自我选择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一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与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相关。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参加医疗保险;同时,家庭的风险厌恶程度越高,预防性储蓄越高而当期消费越少。二是,医疗保险和家庭消费都受到家庭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更可能参与医疗保险;同时,身体健康情况较差的家庭会有更多的医疗消费支出和相对较少的非医疗消费支出。

为了解决这两种自我选择问题,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作为控制变量。这样就可以在给定相同的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条件下,研究家庭参与医疗保险对其消费支出的影响,从而很好地解决了上述自我选择问题。同时,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家庭收入、家庭规模、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程度、女性比例等家庭特征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将各类控制变量逐步加入,本文得到三组计量模型来分别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以及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

其中EXP、MEDEXP和NONMEDEXP分别为家庭总消费支出、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和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HI为家庭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SAH为家庭成员平均健康状况,问卷中调查了每个家庭成员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非常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SAH。RAV为家庭平均风险厌恶程度,调查数据中包含每个家庭成员的风险厌恶程度信息,数值从1到5分别对应“很喜欢冒险”、“喜欢冒险”、“一般”、“不喜欢冒险”、“很不喜欢冒险”,与SAH一样,本文取每个家庭该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RAV。Xi为控制变量,包含一系列家庭特征变量,主要有:(1)INC,即家庭总收入,在回归中取对数。(2)SCA,即家庭规模(家庭人数)。(3)AGE,家庭成员平均年龄。(4)EDU,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程度。(5)FEM,家庭成员中女性占比。(6)PTY,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党员,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7)MIN,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少数民族,是二值变量(1代表是,0代表否)。

四、 实证结果

1. 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本文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使用了异方差―稳健估计,以使回归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表1报告了家庭总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第一列只估计了参与医疗保险对家庭总消费支出的影响,第二列和第三列分别加入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变量。三个回归模型都表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显著增加家庭总消费支出。具体来说,与没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相比,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家庭的总消费支出会高出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个结果与Gruber和Yelowitz(1999)对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医疗保险制度的研究结果非常接近,他们发现放宽Medicaid 条件会使美国家庭消费上升5.2%。

2. 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2报告了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虽然在前两个模型中,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显著为正,但加入其他家庭特征的控制变量之后,该项系数变得不再显著(即使在10%的水平上也没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是否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并无显著影响。虽然现有的研究曾认为医疗保险的普及会使家庭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但是本文的回归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一观点。事实上,苏春红等(2013)利用2009年CHNS微观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未对居民患病就诊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并不能使城镇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加。

3. 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表3报告了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估计结果。医疗保险对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本文的关注重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提高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模型(3.1)到模型(3.4),是否参与医保的系数始终显著为正;在控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风险厌恶程度和其他家庭特征系列变量之后,参与基本医疗保险会使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增加6%,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能够降低预防性储蓄,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消费起到保障作用。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首次采用奥尔多2009年的调查数据,在收集到较为丰富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医疗保险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支出、医疗支出和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对中国城镇家庭医疗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非医疗消费和总消费的促进作用却十分显著。社会医疗保险的推广降低了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即期消费。同时,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家庭非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影响并不显著。

目前,中国政府医疗支出不足,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就各地制度规定上看,不仅医疗费用报销有规定的支付范围,而且在支付范围内的报销额度还要受到报销起付线和最高支付额的限制。有学者研究了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广东省的医疗保障水平,结果发现职工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分别仅为62%和56.3%,居民医保的住院实际补偿比均值更是只有9.4%和30.8%(李亚青,2012)。因此,尽管参与了医疗保险,居民看病所需医疗的大部分还是要由自己承担。同时,不同参保群体所受到的保障水平也呈现巨大的差异。在现行的三大基本医疗保险中,全国职工医保的保障水平远高于居民医保和新农合,2010年其人均筹资额约为后两者的9倍和11倍。

因此,在已经实现较高覆盖率的情况下,政府应当着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降低居民的医疗负担,才能更好地发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国民健康,特别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的作用。而为实现此目标,政府一方面应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统筹,整合和对接各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医疗服务的均等化。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霍震,陈军.灾难风险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经济研究,2009,(11):144-158.

2. 李涛.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经济研究,2006,(8):45-57.

3. 李亚青.社会医疗保险的真实保障水平研究――兼论“保障水平幻觉”.人口与经济,2012,(5):65-71.

4. 梁运文,霍震,刘凯.中国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0,(10):33-47.

5. 马双,甘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居民食物消费.工作论文,2010.

6. 马双,臧文斌,甘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10):249-270.

7. 苏春红,李齐云,王大海.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的影响――基于CHNS微观调查数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23-31.

家庭保健论文例9

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创建标准和要求,从人口计生工作的角度,建立“家庭视角下的人口计生工作”理念,使每一项计生工作都能回应家庭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人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通过“七大引领行动”的实施,实现“七彩幸福家庭共度美好人生”目标,构建特色的“七大引领行动七彩幸福家庭”创建模式。

二、主要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段群众和家庭的生殖健康需求,设计推出“七彩生活”套餐,着力打造人口文化建设行动、家庭健康促进行动、人口素质提升行动、家庭发展帮扶行动、亲情关怀服务行动、感恩回报温情行动、家庭和谐推进行动等“七大引领行动”,实施“婚、孕、产、育、教、养、享”全程生命关怀。

(一)绿色摇篮(绿)——人口文化建设行动

发展目标:文化引领,传承先进。认真贯彻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倡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为努力方向,以培育和创建“幸福家庭”为目标,努力实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繁荣人口文化艺术,广泛开展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优化夯实人口文化环境,加强人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5月份计划举办“幸福瞬间”摄影巡展,从基层发现和挖掘辖区美丽的幸福瞬间进行展示,感染辖区居民向好的生活状态。

(二)孕育希望(橙)——人口素质提升行动

发展目标:科学育儿,提升素质。延伸服务触角,对辖区所有新婚家庭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并相应做好记录。为他们提供免费孕前风险评估和优生检查,扎实做好全区“助您好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宣传发动工作,紧贴受众需求,将重要工作内容与现代传媒新形式紧密结合,制作出注入动漫元素的孕前检查动漫宣传公益广告,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关注孕前优生工作的浓厚氛围。6月份计划举办“送你一份幸福——助您好孕”发放仪式,将设计制作的孕前检查动漫宣传公益广告宣传碟片作为新婚礼物赠送给新婚夫妇,并将涵盖避孕和孕育知识、人口计生政策、优生优育“幸福家庭手册”进行集中发放,同时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咨询。7月份计划开办“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孕产期知识大讲堂,通过生动的例子和问答互动的形式展开,将涉及孕产期生理心理、卫生保健、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广泛宣传,以提高准妈妈、准爸爸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区0—3岁早教基地和各分支机构,特邀早教专家对该辖区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科学育儿方法。对婴幼儿家庭分批次开展免费亲子体验活动,用理论加实践的方法,寓教于乐。促进孩子和家长的感情和沟通,开发孩子的智力,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让整个家庭的幸福感同在起跑线上。

(三)笑迎花季(青)——家庭健康促进行动

发展目标:身心健康,成长成才。青春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环节,以幸福家庭健康促进行动活动为契机,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人格教育模式。依托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和工地青春健康驿站,举办不同层次的研讨会、培训班。各社区在青春期学生中积极开展“快乐”服务,建立全区青少年健康人格咨询服务网络,开办健康人格大讲堂和网站,编制健康人格教育图书和宣传品,开展健康人格教育巡展,举办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开展的健康人格教育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开展主题教育、“同伴教育”活动,办好学生沙龙、家长沙龙,帮助家长“当好父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品德与智力健康发展。通过“新家庭人口文化书屋”、“社区人口学校”传播生殖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心港”、“青春健康驿站”、“青少年假日俱乐部”等青春健康援助基地,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应对青春期心理变化。每逢寒暑假、双休日,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如走进托老所、福利院送服务、送慰问、送关爱,并积极开展绿色环保公益实践等活动,丰富青少年阅历,增强青少年奉献意识。5月份计划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青春家园论坛(与团区委联合举办),组织开展青春健康倡议书、授牌(包括授旗)、关爱健康签名及“大声说出少年维特的烦恼”活动,引发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青春健康教育,调动广大人群接受和学习青春健康教育知识的兴趣。开展关爱女孩行动10周年宣传活动,深化活动内容,挖掘典型,在全区开展寻找“最美自强女孩”活动,营造出全区关爱女孩的强势氛围。

(四)携手一生(黄)——家庭发展帮扶行动

发展目标:掌握本领,勤劳致富。主要面向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等,落实优先优惠政策,扶持广大群众致富;充分发挥人口文化活动中心、计生协会会员之家、“新家庭人口文化屋”等人口文化阵地优势,为家庭搭建培训、交流平台,引导广大群众不断自立、自强,培养自主创新、创业精神,努力提高致富本领;举办各类科技、技能、技术培训班,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举办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致富能力,发挥致富典型的传帮带作用。强大的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计生家庭创业工程计划持续发挥着“热能效应”,为构建幸福家庭增光添彩。大力实施、精心部署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将其作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为民办实事工程的一项有效载体,为计生家庭敲开“致富门”。制定全区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一村一品”的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将种植、养殖、加工等作为发展的主要项目,全面做好项目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坚持“扶持、服务、维权”的方针,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使各项计生创业致富项目蓬勃发展。8月份在全区开展“展示计生家庭发展成果分享幸福美好快乐生活”创建幸福家庭成果展示会。

(五)关爱相随(紫)——亲情关怀服务行动

发展目标:战胜困难,自强自立。针对特殊人群建立“政府牵头、政策覆盖,虚实结合、实体支撑,志愿参与、亲情关爱”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扶助保障服务体系,以硬措施作为强力支撑点,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解决特殊家庭生活保障。建立虚实结合的养老机构体系。提高特殊家庭的虚拟养老补助资金比例。积极支持社区养老,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各类民营机构示范建立幸福寓所等特殊家庭实体养老机构。建立志愿救助帮扶体系,将计生特殊家庭救助关爱与志愿者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实施亲情牵手、心理慰藉、包户服务、爱心联盟、兵儿子干闺女认领等活动,从经济扶助、精神慰藉、生活帮扶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和人群给予关怀帮助。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提供人力支持和心理健康疏导;通过开展“一帮一”、“手拉手”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家庭在平等、真诚、宽容的基础上互帮互爱、和睦友善,使特殊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生活上有依靠、精神上得到慰藉,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自信、坚强、乐观、奋斗的的良好环境。

(六)穿越美丽(蓝)——感恩回报温情行动

发展目标:身心愉悦,健康长寿。主要面向鳏寡孤独老人家庭、老年空巢家庭等,发挥人口计生宣传服务阵地作用,利用家庭人口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举办健康讲座,向育龄后期妇女讲授围绝经期生理知识和相关生殖保健知识,提高他们自我保健能力;关注更年期人群的生殖健康,针对当今社会更年期的提前来临导致的生理、心理等一系列变化,在更年期妇女中开展“健康”服务,普及生殖健康科普知识,实施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和更年期保健服务;开展“爱在金秋”、“俏夕阳”等多种帮老助老活动,为他们提供科学饮食、健康生活等信息,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指导。通过举办更年期保健知识讲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更年期保健知识,帮助更年期妇女健康、快乐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举办“穿越美丽——晒晒你的美丽和幸福”中老年模特大赛,展示更年期的风采;通过建立健全空巢老人档案库,依托家庭保健一体化服务站实现网格化管理格局;撰写回忆录,总结交流提高,树立推广典型,表彰奖励先进。继续举办寻找“最美金婚老人”活动。9月份,在全区开展“2013年幸福家庭”和“新农村新家庭·幸福工程”颁奖礼。10月份组织开展情暖计生空巢家庭行动——构建“3+X”志愿服务成果汇报。

(七)美好人生(赤)——家庭和谐推进行动

发展目标:家庭幸福,助推梦想。抓住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的机遇,努力探索幸福家庭创建的方法途径,密切关注家庭发展理论研究的动向,积极创新幸福家庭建设载体,将宣传教育、利益导向、性别平等、健康促进等各项人口计生工作都落脚在家庭,不仅注重应急和修补,更要重视预防和早期干预,不仅要为个体服务,还要强调家庭整体功能的提升,根据家庭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针对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难点热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践探索,在制度、机制、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积极创新,力求形成一批富有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打造出特色品牌活动,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避孕节育、生殖健康服务向人的生命周期全程的公共服务和创建幸福家庭上转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使得“小家美丽梦想”的实现成为助推“中国梦”的凝聚力量,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三、活动要求

家庭保健论文例10

关键词: 家庭体育;服务体系

1我国对家庭体育的研究

家庭体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庭为为单位开展体育活动,实现体育常态化,是一项新创举,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实施“阳光体育工程”新思路的新方案。在现行的全民健身服务系统中会产生新的效应,并推动全民健身深入开展。然而,把家庭体育作为完整概念,把家庭体育在群体体育建构网络中的地位、功能和特点作为一个独立体系来认识、研究和开展工作,目前则未见有报道。认识和倡导家庭体育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着重大意义,特别对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落实全民健身效益有应用的价值。

大力开展家庭体育工作,规范其服务体系,扩展其服务功能,组建其服务网络,对于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构建,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闫丽慧(2003)《浅议国内外家庭体育健身的兴起与新理念》一文中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家庭体育健身活动兴起的动因和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新观念、新看法。何强、夏思永(2004)《家庭体育模式》研究指出,打破学校与社区界限,把体育健身活动指导纳入日常家庭事务内容,提高了我国社会体育的科学化程度,缓解了体育经费有限、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群众体育健身缺乏科学的指导等矛盾。

2家庭体育服务需求与供给基本形态

需求与供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探究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形态是评判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状态的关键。目前,家庭成员的经济收入成倍增加(家庭体育的投资额)、余暇时间不断延长、营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文化程度逐步提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追求和谐活跃家庭气势的人越来越多,我国家庭体育服务需求趋势主要由防病治病型向健康长寿型发展、由封闭型心态向开放型心态发展、由身体健康向心理健康发展、由单一兴趣爱好向多元兴趣爱好发展、由独立型向联合型发展、体育器材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

家庭体育服务的供给是一定时期内体育健身服务的提供主体在各种价格条件下愿意且有能力提供的某种体育健身服务的数量。公共部门供给是目前我国家庭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形式,具有层次性供给特点。对于任何提供家庭体育健身服务的企业而言,服务都是在一道道程序中所采用的行动,包括经营系统和营销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健身服务项目和传递系统设计、服务传递系统五个核心部分。如:河南卫视体育娱乐节目“智勇大冲关”的设计,就很好的迎合了家庭体育情感的需求,吸引了很多家庭成员协同参加。

3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家庭体育服务体系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追求健康的主流趋向已经形成,健康的身心是人们期盼和理想中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努力构建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民族性、地方性、大众性等体育服务体系。

自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到十六大明确把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到2020年形成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随后中共中央(中发[2002]8号)提出了“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始,“家庭体育”和“家庭体育服务”就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3.2 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方式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是从服务的功能角度出发,突出 “服务”的涵义,即家庭体育最终要落在“服务”上。“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功能应该是不断满足社会群体各单元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在体育服务方面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基本任务就是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体育生活方面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家庭生活更加美满”。其基本特征是它的全面性、系统化、多元化、服务性、保障性和平民化,而服务性和保障性则应该是其核心。同时,家庭体育服务体系应该具有运作主体的多样化、运作方式的自觉性、运作手段的多元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并能从动态方面规范服务提供主体的管理行为。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是构建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基础;引入市场机制是构建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关键;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构建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保证。构建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如组织系统化、筹资的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人员专门化、参与普遍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实现社区体育服务与家庭体育服务相结合、社区体育经营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社区体育专业队伍与家庭相互服务相结合,提高家庭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建立政府与企业的不同关系模式,根据经济与文化的关系,选择构建家庭体育服务体系的路径。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