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9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1

1.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高校生源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加上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风险与日俱增。高校只有全面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强化过程管控,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确保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市场经济倒逼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发生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是整齐划一的,到了市场经济时期,高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自主发展的空间较大,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毕业生与其他技术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必须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人才,从而紧紧跟上市场经济发展脚步。[1]

(3)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质量的反馈,可以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运行情况作出科学的诊断与反馈,全面系统地获取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相关信息,进而固化先进的经验与做法,及时纠正错误和过时的做法,深入教学管理改革。

2.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一是存在管理本位思想。习惯于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服务意识不够浓厚,注重机械执行规章制度,经常以检查代替管理,以管理代替服务,管理过程比较程序化、机械化,教师疲于应付。二是管理缺乏人性化。教学质量管理实行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见物不见人,要么等领导指示,要么凭经验,缺乏对教师需求、教学需求的深入调查研究、对现有教学资源的统筹使用。三是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缺乏新思路、新方法,仍然奉行唯分数论,凭分数判断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没有创新精神。

(2)管理手段落后。主要是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控体系。评价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均衡,偏重于对课程理论教学的评价,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面不广,只注重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缺乏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监控方面,主要是过程监控不够有力,只注重研究评价标准,而忽视反馈信息的跟踪和解决,特别是对跨部门的反馈信息,更难跟踪落实。[2]

(3)队伍建设落后。一是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件事务性、辅、服务性的工作,十分细小和繁琐,没有显性工作业绩,学校对这支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经常是注重实用,忽视培养,注重干活,缺乏认同,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晋升空间有限。在高校,教师可以参加职称评定,学生辅导员有双层通道,但教学管理人员既不能参加职称评定,也很难选拔进中层教学管理领导干部,晋升的渠道和空间狭窄,看不到发展前景,级别低,待遇低,工作稳定差,很难安心工作。三是整体素质依然不高。教学管理人员主要有两类,即专业教师兼任和行政管理人员转岗,专业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教学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一般来说学历层次较低,加上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平常忙于事务性工作很难提升管理水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3.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措施

(1)强化教学管理质量意识。高校必须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及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推动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双提升。具体来说,要强化三个层面的质量意识:一是增强管理层的质量意识。建立健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体系,落实教学质量管理主体责任和每一层级一把手的第一责任,真正把加强教学管理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牢固树立教学为本、质量第一的思想,明确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决策、抓好教学管理,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利用科学的评价机制、有效的监控机制,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认真对待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设计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将学习与人生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从平时抓起,从点滴做起,不断增强提高学习质量意识,以学习质量的提高,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机制。重点是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统筹协调、多元评价、过程监控三大工作机制。一是完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按照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执行与监控分开的思路,建立教学质量决策体系、评价体系和督导体系,解决好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集政策制订者、执行者、监督者于一身的弊端,充分发挥学校、院系、教研室等各层级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完善多元评价工作机制。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要改变以往单一评价、内部评价的模式,将学校相关部门、教师、学生有机纳入教学评价之中,使教学评价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积极行动,通过全方位评价、多渠道反馈,确保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进一步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三是完善过程监控工作机制。构建相对完备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广泛采集各科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质量信息、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导信息及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反馈信息,建立健全定期和不定期教学督导检查制度、随堂听课制度、学生评课制度等,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监控。

(3)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全面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将之放到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一是进一步充实队伍。按照新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吸纳一批优秀教师的思路,把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才引进教学管理岗位,使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与学校办学规模相匹配,与教学管理的形势与要求相适应。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坚持加强业务培训与提升学历层次两手抓,既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也鼓励他们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管理水平。三是保持队伍稳定。按照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要求,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立足岗位做贡献,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2

一、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1.健全常规制度,确保教学管理有条不紊。五四小学十分重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创新,近年来,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五四小学小学教学管理细则》《五四小学五项教学常规制度》《作业批改要求》《备课要求》《教育教学违规制度》,明确“备课、上课、听课、测试、辅导”各教学环节的要求,关注细节,强化教学管理。更精细地给教师以指导,更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2.为确保校本研训活动的正常有效开展,学校制订了《五四小学教研组综合评估细则及奖惩实施方案》《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对每个教研组进行考评,实行奖励,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3.学校建立了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墙,规范执行。我校还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科学评价学生,制定《功能室使用记录手册》,并实行检查制度。

为确保各项教学常规管理落到实处,学校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督查,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年级组,层层负责的教学管理流程。校长深入教学一线和教师交流,及时帮助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分到年级组、教研组联点蹲点指导,及时了解和反馈教学情况,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带头上示范课、调研课。

4.强化听课制度,促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听课评课是学校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动态,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制定了严格的听课制度。每学期行政听课30节以上,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听课17节,组员听课 15节,听课后行政、组长、及时反馈听课情况,对学校组织的重大教学活动,实行听课签到制度,期末对教师的听课情况作统计,并列入绩效考核。

二、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找准提高质量的突破口,聚焦课堂教学,深入推进课改。

为了提高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十分关注课堂教学实效。为了深入推进二期课改,聚焦课堂教学,全神贯注抓教学质量,总结推广优秀教师经验,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研讨活动。

1.家常课  

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诊断课堂,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措施跟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健康发展。每堂家常课后,总是以教师说课—交流研讨—教后反思这“三部曲”展开研讨。针对比较有问题的课,我校实行由分管学科领导负责“跟踪听课”的方法,加强对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和课后交流,不让任何一位教师掉队。

2.教学研讨课系列

通过组内一堂课,组内同课异构,师徒系列课,青年教师风采展示课,骨干教师献课,开展课例研讨课,搭建展示平台,以教研组为团队,教研组长负责,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内功,每次活动都互课,交流,研讨、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教提高教师业务发展。

3.教学评比,深化研究

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升高,为了尽快让青年教师成长,学校非常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围绕“职业道德、教学技能、名师带教、校际交流、教学展示、基本功比武、专业化考核”等途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1—5年教龄青年教师 “1、2、3、4、5”培养模式。1为第一年入门,2第二年磨练,3第三年亮相(上区级公开课或参加校际、区级教学评比),4第四年跟岗(跟随教研组长等提升能力)5第五年压担(让他们担任备课组长等或负责校内重要活动策划、主持)通过各类活动以评促研,浓厚了我校的教研氛围;以评督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也是我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4.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促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加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增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管理规范、有序;教师参与面广,形成学校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有效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和科研活动;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专业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我校结合省级课题《关注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进行了联片教研活动,邀请田科教师进行了绘本的解读,亢雅利校长进行了文本解读,通过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我校省级课题《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思想方法的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我们根据课题研究将一至六年级的数学核心知识点梳理成《小学数学核心单元知识树》,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资源,也有利于老师对一至六年级核心知识点的梳理。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确保教研活动扎实有效

1.组内小教研和中心组专题教研活动相结合 

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学科组要求一学期至少有4次专题活动,每次活动有主题,继续成立语文、数学、英三个学科的大教研组和每周学科教研组集中教研相结合,由联点领导负责并主持教研组的活动,做到活动有专项记录和小结。加强各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每次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内容、定主持人”,各学科组紧紧围绕课题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形成了集体备课制度、学习制度、反思制度等,开展课堂教学研讨,通过创设新课程的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教学观摩活动,在平等的合作探讨中相互学习借鉴,

提升专业水平,

2.建立校际、联片间的学习交流平台。

我校与古小、昆小、新小为片区联片交流学校,与湟中日月乡完小手拉手学校,借鉴兄弟学校先进教学经验,更快地培养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更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实了地基。

3.发挥“优秀人才库”的优势和作用,让身边的优秀骨干教师做讲座,上示范课,带新教师,带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承担主持人和主发言人,树立榜样,建起标兵,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电子白板”“云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做好使用和经验交流的工作。

四、积极创设学生发展平台,在活动中育人

1.“规范书写、写漂亮字”为主题的写字教学已经持续了3年。重视写字教学,学生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汉字,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们以正确、认真的书写作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结合美术课和学习周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教导处定期对写字教学、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等工作进行检查,并举行教师、学生的书法大赛活动。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3

一、前言

目前,各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能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界成功运用的经验,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教领域,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值得探索。

1、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 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 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 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 学生属性。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 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我国在产业划分中,把教育服务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第三产业的范畴,使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从这个定位来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所用的“服务”就包括高等教育服务,所适用的“各种类型组织”就包括从事高等教育服务的高等院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介绍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有12个特点, “标准”中的这些特点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和内容十分相似,是弥补现行教学质量管理各种缺陷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德毅、赵伟建.论基于ISO质量标准的高等航海院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航海教育出版研究社,2002.

[2]江小明、程建芳.ISO9000族标准引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出版社,2002.

[3]魏峥、姜运生、万凯.高校ISO9000族标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出版社,2002.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4

学校要制定好发展规划,采取有力的措施,让发展规划获得通过并积极实施,使学校不断发展。

学校在制定规划时,要根据教育督导的要求,制定符合办学规范的规划,使学校办学更加规范化。如,教育质量目标的制定,可根据督导的要求和当地的教学质量的平均水平,制定出本校未来发展的教育质量目标。

在制定《发展规划》后,学校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再制订出年度工作计划,并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做到分工合理,责任到位,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工作成效大。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在完成《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后,还要制定好学习管理制度,并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提升学校的行政执行力,努力完成阶段性发展任务和目标。

在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应使制度尽可能科学、合理,易于执行;尽可能平衡好各部门和个体的利益,确保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始终如一。要避免制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为这样的制度都不利于执行。还要避免因人而异、感情用事、标准不一,这样也很难使制度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力。因此,应该保证制度的权威性。

三、坚持不懈,狠抓管理

只有坚持不懈,狠抓管理,才能够获得稳定的教育教学效益。如何加强学校管理呢?首先要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追求特色发展。要有创新发展的理念,在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中,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其次,认真抓好学校管理。具体要求有:1.要实施目标管理,强化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监督到位。2.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教职工,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提高行政执行力。3.要认真负责,通过学习培训,转变教师的思想态度,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4.要建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要提高工作效率,不拖沓,不扯皮,今日事今日毕。

此外,还要细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每一环节,抓实、抓严、抓细每一项工作,力争使每项工作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地抓管理,才能够提高管理的成效。

四、及时检查指导,促进工作落实

学校应及时对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促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工作效率。

学校开展检查指导工作,一是聘请政府教育督导人员督导检查或者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检查指导工作。如进行推门进班,开展听课、评课等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认真的指导,或者对学校某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二是聘请校内督学监督检查指导。学校聘请资历丰富、教育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为视导员(或称校内督学),帮助学校开展日常工作的评比检查。如聘请专人巡查,每天对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日常卫生纪律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三是开展专项工作督促检查。学校从校内有关部门中抽调人员对某专项工作展开检查评比考核工作。通过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如,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评比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学校开展全校专项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隐患。

五、做好教师评价

学校应该从多元角度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避免评价的严重偏差,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让教师自评,让他们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反思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对今后工作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意见。如,让教师提供阶段性工作成果,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教研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多从提供的材料中考查教师的工作绩效。

要有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让他们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工作态度、课堂表现、讲授效果、课外辅导等方面展开评价,以帮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召开学生或者家长座谈会,听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发放问卷调查表,分析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等工作情况,形成对教师工作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还要有专业评价。即学校聘任督学、教研员、本校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专家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做出评价。如通过听课、评课,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学态度和效果,以及检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情况,形成对该教师的专业评价。

最后,要有学校领导的综合评价。学校领导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专业知识、教研能力、师德表现等情况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进行综合,最终形成对教师工作的全面评价。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核教师,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以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5

1 传统升学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特点

传统升学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单一,基本由学校和政府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学校内部管理又分为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两大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教务处和督导处等机构,对教育教学进行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则是借助于教育活动和对学生日常纪律的考核,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养成。学校外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授权的专门监督部门及机构,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实施。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参与上基本还是政府和学校自身,缺少人才需求的行业、企业、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

第二,在人才培养上,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企业人才的综合分析及进行培养的系统规划。

第三,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体系,是学科体系内容的简化,其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直接针对行业、企业及社会的现实需求,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无法无缝对接。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验证,缺乏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第五,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来源于校内和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校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一般局限于考试,作业等评价;校外行政监督主管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则主要是同行专家的评估,其主要形式是听汇报,查资料,听课,缺乏社会其它力量有效参与,缺乏对学校办学与企业、社会需求符合度的权威、客观、有效地评价。

2 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根源

2.1 观念尚需更新

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只关心学生成绩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符合度,这是一种片面的管理。这种管理只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发展,忽视学生对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训练,是一种片面、僵化的管理,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2.2 高职院校质量管理机构还需健全

管理机构中还缺少将行业、企业作为质量管理重要参与力量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校内,教学和实训分离,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也不符合“教、学、做一体”的需要,无法使质量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2.3 配套制度还需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需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相关制度。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跟踪,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制度建设,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过程及评价,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4 在质量管理中,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足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院的信息及时采集、传递、处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职院校虽然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但还没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信息采集,学习效果测评、多方评价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反馈,还没有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的格局。教育教学相关信息的滞后性,影响到了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2.5 评价信息来源单一,可信度不高

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评估,政府还是唯一主体,行业、企业、社会参与较少,就很难反映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同时评价以学校提供的自我信息为基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信息的信度和效度都不高。

3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提高的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就是让行业、企业等各相关力量有效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诊断效果,完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1 充分关注行业、企业等各方需求,并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参与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而行业、企业作为最终的使用者应该直接参与学院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成立董事会、教育集团理事会将行业、企业纳入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以互利共赢为纽带,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及时调查、跟踪行业、企业的需求,提出建议,学院在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基础,拟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将教育教学质量直接与行业、企业的目前和长远需求挂钩,并作为考核目标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3.2 全员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氛围

全员参与,全员管理首先应该在全员中普遍建立质量意识和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应该不仅包括在校教职工,而且包括行业、企业的代表和兼职教师,将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转化成为对人才培养过程投入和监控,参与对人才培养阶段性评价,形成学校围绕企业需求不断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3.3 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科学化,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成立各专业委员会,构建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直接与企业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挂钩,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的需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检查制度,进行过程监控。

3.4 大力依据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提高决策和改进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要建立在信息及时有效分析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实时的管理,决不是事后的弥补,更不是让问题遗留。教育教学实时的管理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汇总和分析之上的,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采集统计、分析信息,为及时性决策奠定基础。扩大教育教学的信息来源,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采用教育教学计划与实际施教进程的对比,教育教学质量的及时测评,学生日常的网上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抽查、系(部)教研室同行听课评比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不断发现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向开放型和实时化转变。

3.5 加强对行业、企业的服务,建立长期互利的关系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6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教学活动作为系统而庞杂的工程,不仅涉及学风与教风的建设,而且离不开考风建设,教、学、考三者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因此,强化考务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提高考务管理水平,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长远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考务管理工作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科学的考试管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考试是检查教学任务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具体体现在师生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上,而这个差距的体现就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其次,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直接调控,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检查自身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强化考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考务管理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设做保障,规范的过程管理为平台,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1.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对考试的思想认知。

高校应持续致力于考试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已制定的考试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不断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同时对已经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增强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对直接参与考务工作的岗位或个人制定科学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制约外,由于考试涉及面广,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及实际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做到有章必依。为避免考试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或执法不到位,检查监督机制可实行两级管理的方式:学院负责对课程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成绩的评定、试卷的分析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务处对学院的考试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并将学院的考试工作业绩纳入到学院考评体系当中。同时,对整个考务工作过程的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做到执法必严,违规必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强化,即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实行领导负责制,做到令行禁止;强化责任落实,要将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加强考试制度执行过程监管,保证制度建设切实有效。

提高认识是一切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要让师生对考试有科学的认知,应该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年复一年的考试难免会使考务人员滋生懈怠思想和应付情绪。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的考试观,认识考试的目的及重要性:考试和阅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考务工作的结束,要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考试结果是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应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应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考试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对策依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是故考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学生方面,高校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考试作用和目的的同时,还应在奖学金、保送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遴选上更加侧重对综合素质的考量,避免学生陷入“分数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减少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功利化倾向,实现教、学、考和谐统一。

2.优化组织管理,规范考试过程。

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科学丰富的考试方法,规范的考试过程作为考务管理工作的载体必不可少。盲目倡导目标管理是不行的,没有严谨的环节,就谈不上严格的管理,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没有规范、透明、令人信服的考试过程,就难以呈现公平、公正、令人信服的考试结果,因此优化过程管理不容忽视。广义的考试过程至少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考试方式和试题内容的设计(考试前)、考试过程的组织(考试中)、试卷评阅及结果分析与反馈(考试后)。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详细规范的考务工作细则,将诸项工作细化和量化,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各方面人员的优势,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考务管理体系。

考试前,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内涵,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实现考试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考试内容不但要考查知识,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加强过程考核,将期末静态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考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实验报告、课内外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这些都是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任课老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考试方式,经教研室和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实施。为避免命题教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内容要经过教研室严格把关和筛选,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多样化的试题库,随机抽取。为保证试卷质量,命题老师须认真研究命题的范围、重点和难点,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使用规范文字,措词严谨明确,避免引起多义、歧义,杜绝不加改动直接选用近年已在同类考试中出现的试题。除此之外,各门课程应同时命出难度和题量大致相同的两套题目(即A、B卷),并做出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标准答案要规范、严谨,评分标准应与试题同时拟定,不得随意改动。最后,做好试题与试卷保密工作。

考试中,高校应推行标准化考试与标准化考场建设,将流程量化、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监考老师按规定时间领卷、监考;随机编排考试座位号,检查学生是否对号就座;核查学生有效证件是否与本人相符;督促学生自我检查座位附近的地面、课桌上、抽屉内有无书本、纸张等并报告监考老师,由监考老师收集处理,保证考场清洁;督促学生将非考试规定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学生签到;在发卷前宣读或播放考场纪律;按时发卷,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禁止学生进入考场;核准考试人数;监考老师对试卷内容不做解释;严肃认真维持考场纪律,坚守岗位,在考场内不准聊天、吸烟、阅读书报或做与考试无关的其他事情;监考老师按规定收试卷;填写考场情况报告表,如实做好考试记录;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认真检查试卷份数,按顺序整理考卷,课程负责人逐份对试卷进行验收,等等,这些指标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主管考务的部门还应在大型考试前协调各相关部门制订周密的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考试后,严格掌握评分标准,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阅卷评分是对考试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因此,阅卷老师要严格掌握评分标准,防止发生偏宽、偏严、错评、漏评和统分错误等现象。为此,应采用封闭集体阅卷,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流水作业,阅完的试卷由另外一名教师核对分数,并由评卷人和复核人亲笔签名,保证阅卷评分的效度和信度,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该课程试卷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应建立透明严谨的补考制度,把好补考质量关,如开学重修考试、期末重修考试等,重修试卷的难度和正常考试试卷的难度、广度等相当,也可随下一届学生的正常考试进行,考试过程和平时考试一样,不能放松每一个细节,保证重修考试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3.增强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考务管理。

管理和服务并行不悖,并不矛盾,在考务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管理,从而使教师、学生及考务管理人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

考务管理的人性化,已成为发展“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保障考生的权利,也是保障考试信度及效度的重要前提。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考生、教师与考务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师生之间要架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就要求我们努力改进现行的考务管理工作,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内在和外部考试环境,使考务管理的人性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安排。考试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参加考试的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实际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导致考务人员和考生形成“天然”的对立,考务人员行使管理权是一种责任而并非特权,教师及考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尊重考生,就是尊重考试”的观念,以平等、包容的心态行使这项权利。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以考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开展管理,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尽量减少其他活动对考试的影响,课程考试要为考生保留充分的复习时间且安排不宜过密,监考人员不得随意打搅学生考试,这都是在管理中体现的服务;同时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的相关规定,考前播放或宣读考试纪律;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考试违纪的后果有充分的了解,在各种大型考试前,组织监考教师集中培训,明确监考教师职责,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哪项工作先做,哪项工作后做,使监考老师的各种管理行为都有理有据,体现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总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与不断加强考务管理,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不可分的。考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优化考务管理工作,为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7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窭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人,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踉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人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人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髙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髙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髙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向各个专业收集技术参数,让各部门对需要购进的物品明细列出清单,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审批;其次,采购单位必须严格根据学校的要求,控制好经费的开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再次,采购单位(国资处等)提供经学校政府采购领导小组审定的详细设备清单和技术参数报财务处进行网上申报,进入政府采购程序;最后,项目的实施和结算必须符合规定,能够保证及时的登记人库。

3.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开展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工作不是单方面的工作,必须调动政府和高校双方的积极性。高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报表的时候,要将采购成本预算纳入其中,一些大型的设备还需要进行明细处理,表明生产的厂家、品牌名称以及一些规格型号等等。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要多与学校进行联系,对采购数量大,对时间没有明确要求的设备进行统一购买,以便节约更多的资金。对于科研亟需的设备则要较快速的完成购买,一些价格高、精确度准确的设备则可以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完成进购,降低采购花销。

4.开展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一些高校政府采购人员由于素质道德的限制,使得工作中会暴露出一些不足,甚至存在私密财产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高等院校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相关人员的廉洁自律性,杜绝以权谋私的现象,从而更好的为学校服务。

五、讨论与建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8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系:(基本思路)

1、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1)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等;(2)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实施、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等;(3)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优秀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等。

2、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教导处、教研组及教师构成三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3、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1)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通过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2)教学督导监控一-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溃(3)调整控制方法——根据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进行及时的调控。

4、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1)教学研究制度(2)听评课制度一-行政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及同行相结合的听评课制。(3)学生评教制——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学生作为课程教学评估的主体,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4)教学常规制度(涉及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试等环节)。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

1、教学质量意识的强化。

结合专题及事例,渗透并树立教师的质量管理意识,让“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观念达成共识,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2、加强教学质量的三全管理。

A、全面性管理:要求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劳技等方面素质的提高进行全面的评价监控。不仅强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教学所获得的作为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

B、全员性管理: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中。

C、全程性管理:加强教学工作过程的环节性管理,明确教学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我校制定的《教学规程》指明了各环节的质量要求。使教师在备课质量、上课、作业、辅导质量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使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质量等方面得到监控。

3、教学质量的检查。“四结合”

A、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B、普遍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

C、检查与指导相结合;

D、自检与互查相结合。

4、教学质量的评价。“三结合”

A、过程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B、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C、与教师学期评价相结合。

5、教学质量的分析。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以及学校的四级分析。

6、发挥三级监控功能,实施分层目标管理。

(1)一级监控――教导处

教导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

A、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形势,对教师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师资培训。

B、定期(期初、中、末)检查或通过网络随机抽查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工作情况,发现有特色的和不足的及时总结。每次检查要突出重点,要检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C、每学期定期(单元练习、期中检测和期末考试)或不定期进行学科知识、能力的抽查,并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将情况及时反馈于任课教师,指导并帮助教师做好质量分析,从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D、继续开展定量性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析。(各教研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听课要加强,新老教师也要互相听课)

E、每月1次教学质量分析会。研究、讨论、分析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F、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及作业布置量、批改情况。

(2)二级监控――教研组

教研组是中枢及骨干力量,起疏通、组织、调整、反馈作用。

A、组织制定本教研组的各种教学进度与计划,并监控执行。

B、加强教研组的备课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每月集体备课2次,对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探讨,并做到有书面记录。

C、由教研组长牵头,汇总各班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名单,建立个人档案,定期出基本练习题,对本年级后进生进行质量追踪分析。

D、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的教研活动,做到计划、时间、内容、小结四落实,教研活动的开展与记录及时、有效果。

E、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与检查。教研组长每学期至少检查两次教师的备课、作业情况,要做好记录与评价并及时反溃

(3)三级监控――教师自我监控

教师是具体执行、操作者,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A、加强质量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制定具体计划和措施。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9

【论文关键词】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学校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材料,其内容非常丰富。高校的教学档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高等学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故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1系部教学档案的内容

(1)综合类:主要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文件;学院规划实施计划、教学要点、教学工作会议的记录、简报等材料;学院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规定、办法、条例以及教学工作的文件;教改项目的立项报告;教学工作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每学期评教评学的相关材料及教学检查的记录、总结。

(2)教学管理类:教师教学有关规程、教学工作检查、评估有关材料;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及开课有关资料、教师教学情况调查表、教学质量检查、师资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教师进修培训材料;学籍管理材料;学籍变更材料;课程安排表、学年校历。

(3)教学业务类:重点课程及一般课程建设的规划、实施方案、总结等有关材料;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计划、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志等有关资料;教材建设、教师自编或主编教材及使用教材的目录;教师制作的CAI课件等资料;优秀教师讲课的典型教案、教学模型、标本,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材料;教学实习有关材料;各种考试试卷及试卷分析材料;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评审意见;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有关资料,考研相关材料;教师业务档案;教学仪器设备材料等。

(4)教学研究类:各类教改项目及科研课题的立项申请书、实施计划、成果及总结以及获奖的申报材料和奖状;获院级以上的教学成果类的申报材料及奖状;教师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目录。

2教学档案的特点

教学档案是教学活动的客观反映和总结,故除具有一般档案的属性外它又有自己的特点:

(1)内容广泛:一方面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新学科、新专业不断涌现,使得教学档案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另,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高校除了设置相应的德、智、体几方面的课程外,随着专业的增多,多学科互相渗透、交差不断加强,使的教学内容多学科性越来越明显,与之相适应,档案材料也越来越丰富。

(2)材料来源较分散:高校教学档案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两级教务教学活动,即有上级和学校下发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有关文件,又有主管教学的教务部门形成的关于教学改革、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的材料,同时还有系部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档案。

(3)归档时间不同:文书档案是按年度归档,而教学档案是按学年度进行归档的,归档时间从上一年的9月1日到当年的8月31日。

(4)高校的教学档案统一按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进行。

3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材料收集较困难:因部分教学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教学科研成果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应该由自己来管理,担心材料会遗失,或担心档案部门立卷归档后自己利用不方便。故对上交档案材料有抵触情绪,使的收集起来,有一定困难。

(2)系一级的管理困难:由于系部无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故材料的收集、整理、移交都是由教学秘书兼着,由于有些教师不配合,就会造成资料的不完整和档案材料的不延续性。加上有些系部认为系部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档案材料只要用时有就可以了,无须按什么规则整理归档,导致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使得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与关联性。

(3)资金紧缺:系部收集到的材料并不能马上移交,因经费不足有些系部连一个像样的档案柜都没有,故造成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后与移交前这一段时间无处可放,容易遗失而选成档案材料的遗失。

(4)人员紧缺:一般高校系部都无专职档案管理员,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的主要精力在教学上,加上大部分没有受过档案专业培训,因而少有精力去将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完整,这样将造成教学档案整理分类缺乏系统性、准确性,致使移交到档案馆的材料不规范,给今后的利用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4加强教学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1)从系部教学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各系部由于档案工作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系、教研室两级档案管理、存档部门职责不明,归档机制不健全,导致文件材料重复归档、不归档、漏归档现象较为普遍,亟需在科学划分系部档案类目的基础上,明确系、教研室档案的建档、存档和管理职责,加强对系、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教研室档案工作的指导与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对系部档案工作的督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加速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2)档案材料应当随时收集、随时整理档案工作应当形成一种周期性的自查、自评、整改和自建的长效机制,以此为档案管理日常运作机制提供质量上的监控与保证,避免把问题都积压到一件中心工作来临前仓促解决。

(3)完善档案制度建设,据《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办法和分类体系,使档案分类走上统一化、标准化。

(4)归档要求:凡需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必须遵循教学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保持归档材料之间的联系,据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进行系统整理;尽量采用原件,规格相对统一;一般用计算机打印,不能打印的则要求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字迹要工整,图文清晰,并装订成册,以利长期保存;教学档案材料一般要求长期保存。教学日历、教学任务书、课程安排表、学生实习有关材料、教学检查座谈记录、听课记录、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各种考试试卷、实验报告等则要求保存五年以上;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于每学期期末对本单位的教学档案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归档。立卷人应按文件材料自然形成的规律和便于利用的要求,进行系统整理、组卷、并编页号、卷号(盒号),填写卷内目录、备考表,拟定案卷标题,注明密级和保管期限,并于每学年度结束后对所有教学档案进行汇总,装订后,按学年度排列进柜管理存档。

(5)收集工作必须贯彻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遵循教学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按归档范围分类收集;必须保证归档教学文件材料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系统性;所收集的教学文件材料按各大类的分别积累,进行预立卷,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6)利用现代办公技术,实现教学档案现代化的管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不断增大,如果仍依靠长期沿袭的手工方式去处理日常教务工作和管理教学档案,就不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故利用现代办公手段,实现教务档案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缩短劳动时间,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例10

高校教育事业一直是我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同时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建设前进步伐的快慢。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一种全新的“档案化”管理模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什么是“档案化”管理

所谓的“档案化”管理主要是指单位或个人从事社会活动的一切行为的记录过程,“档案化”管理具有真实性、实效性等特点。另外,由于档案具有着真实性、实效性、完整性、长期性、可靠性等特点,从而起到了对单位或个人过行管理和约束的要求。例如本文所要讨论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针对高校教学中的一切行为进行记录存储,以备后用。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能过对以往档案记录的杳询进行教学经的总结与创新,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2.“档案化”管理对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档案化”管理打破了传统高校教学中对学生考核成绩综合评定的事后判断方式,而是采用一种在教学中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简单来说也就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评价,并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更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

其次,采用“档案化”管理可以通过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信息资料、记录、分析、改进等循环方式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一切活动进行检测,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档案化”管理中的同行业教师听课环节可以使教师之间互通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更容易促进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对于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来说,可以通过对档案的查看及分析从宏观意义上了解教学中的整体过程,进而丰富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档案化”管理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判断,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3.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为保证其有效性,必须遵循着以下的原则:

3.1档案全程管理原则

在国家所下发的ISO-9000标准中,所有的质量管理工作都是建立在以保证工作过程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并将这种基础转化为一种与其相关的资源文件的一种行为活动。因此根据国家的指示,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档案建立行为。并且保证对教学质量档案进行严密的保存,以确保教学质量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在“档案化”全程管理中,就需要对档案的建立把好入口环节关。也就是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的建立必须由高校负责人向上级推荐,再获得了第一层基层领导审批后,再由专家组委员会成员对档案进行讨论及改进,然后方可确定“档案化”的建立。由此可见,坚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全程管理原则更有利于保证档案的真实有效性,同时有利于排除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阶段性不尽人意的因素。

3.2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前端控制原则

首先来讲,前端控制原则更有利于控制和强调整个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目标及要求的规则化、系统化管理及分析。同时对档案的科学化综合整理,或是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的阶段性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说,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前端控制原则就是强调档案整体的规划、全程监控、业务提前以及及时修改的整体过程管理的理念。另外,前端控制原则本着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的原则,通过对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整个业务流程的重新设置来减少档案管理中各环节中的重复内容,从而更进一步优化档案的形式。

4.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档案化”管理中,必须依照几点具体的中方法进行管理。

4.1分类管理方法

一般来讲,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所涉及到的高校管理部门是很多的。例如: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育中的管理部门、高校各系别管理部门等。这些部门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都必须要遵循着全过程管理原则以及前端控制原则,同时结合教学质量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档案的建立及分类。在档案建立中,一般包括了高校教学质量的项目管理、教学任务管理、对教学内容考核分析管理、实践实习的管理、教师发展管理、高校教学器材的管理、高校现代化教育网络管理等诸多类别,因此为了将其区分开来,在“档案化”管理中,就必须将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开式管理,以便档案清晰化,同时也在某一程度上提高了档案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4.2目标化管理

目标化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化”管理中重要的指标及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教学任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主要是指以高校档案信息中的各项内容为目标,对档案的文件标准、组织审批标准、公文发示、档案中期检查标准、结项验收标准等进行全程的记录。例如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目标化管理中,首先要对高校的重点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等进行档案化管理,并从重点课程的申报、建立、组织评选等环节进行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及发展。因此,在高校教学质量档案化管理中,要结合高校实际的发展与教育现状,制定出科学化、合理化的档案管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