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1 09:18:49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1

[摘要] 目的 对化学实验室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结果 从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等四方面介绍风险控制措施。结论 实验室风险评估工作应该定期开展、持续进行并且不断深入探索,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

关键词 ] 风险评估;实验室;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R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86-0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在卫生防疫、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质量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为保证实验人员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各项实验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安全、水电及消防安全等内容。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分析风险的来源、程度,制定相应标准操作程序与管理规程,确定个人防护程度、应急预案等安全防范措施,就可能减少或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风险评估是实验室安全的核心工作,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对风险评估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做初步探讨。

1风险评估的目的

风险(risk)是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事故后果的总和,是随时存在的。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识别和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确定风险级别、风险控制内容,以及如何控制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和依据[2]。实验室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相关管理制度,做好人员培训和个人防护等工作,应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风险评估的方法

定性研究的风险评估可分为四个步骤(图1),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通过对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有害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进而确定风险水平;根据不同级别的风险,评价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些风险是不允许的;最终为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评估可使人们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有预先的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控制措施,由被动接受风险转变为主动应对,减少了事故的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运用风险评估的体系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风险评估的内容

3.1风险识别

实验室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即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实验室安全的有害风险因素。化学实验室主要的风险因素与化学试剂有关,包括化学试剂本身的危险特性、对实验人员造成的伤害,化学试剂的贮存、使用和处置不当造成的安全事故等。

3.1.1化学试剂的特性 化学实验室经常会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其中很多属于危险化学品。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 ( GB13690- 1992) 的规定,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有毒品, 放射性物品, 腐蚀品八类。实验室工作人员可通过吸入、接触、食入、针刺以及通过破损皮肤等方式暴露于危险化学品。许多化学品都有不同的毒性作用, 可能对呼吸系统、血液、肺、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系统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损害, 而且有些化学品还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3]此外,一些爆炸品、易燃化学品、强氧化剂等还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放射性物品对实验人员产生射线危害,腐蚀品可灼伤人体组织,对金属物品造成腐蚀损坏等。

3.1.2化学试剂的贮存 化学危险品的贮存分为三类:隔离贮存、隔开贮存和分离贮存。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混存是实验室经常出现的问题。禁忌物料混存,发生泄漏引发的化学事故将是相当严重的,如氧化剂硝酸、高氯酸等与易燃液体或固体混存,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此外,在实验室内储存大量化学试剂;试剂库内无通风装置;在存放化学危险品的建筑物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等都是重大的安全隐患。

3.1.3化学试剂的使用和处置 使用化学试剂时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未在通风橱内操作易挥发有毒试剂;独自一人使用剧毒化学品做实验;实验产生的废液无成分标识;待处理的化学试剂未分类存放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操作,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事故后果。

除了化学试剂带来的风险,化学实验室还易发生火灾、触电和各类人身伤害事故。(表1)。

3.2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某种危害发生的概率和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水平。(表2)。应注意的是,同样的风险因素对不同的实验室或实验人员而言,风险水平可能是不同的,应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相应的风险水平。

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可简单分为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和基于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以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为主。基于知识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对经验和历史数据做分析,实验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数据,通过识别实验室存在的风险源和已有的安全措施,与国际、国家、地方等相关的规定进行比较,识别出不符合之处,并按照标准或“惯例”的要求,采取安全措施,最终达到降低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3.3风险评价

通过风险分析,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分级,进而需要经过风险评价,确定哪些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通常从安全角度考虑,风险可分为可接受、合理和不允许三种情况。(表3)。有些情况下,当风险低至可以忽略时,是可以接受并且不需要主动采取风险处理措施的;有些风险,如果不能降低到一定水平,是不允许的。例如,有些易挥发的有机化学试剂对人类有致癌作用,这个风险是不允许的。但在试验过程中,操作人员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并在通风橱内进行试验,使有害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3.4风险控制

经过风险分析和评价,接下来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实施前应对其充分性、适宜性进行评审,以确保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将安全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4]。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分四类:风险降低、风险规避、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5]。

3.4.1风险降低 风险降低就是采取措施来保护人类和/或环境,以控制确定的风险[6]。为降低化学实验室存在的各种风险,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技术措施包括:实验室布局功能分区明确,实验区与其他功能区以及办公区应隔离,在区域主出入口,应联合设置电子门禁与机械门锁,以保证实验区域安全。实验室电力供应应留有足够的负荷余量,一般采用双路供电。应加强实验室内的通风能力,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例如安装通风柜、外部排风罩、排风机等设备。实验室内应配备洗眼器、喷淋装置和医用药箱等紧急处置装备。剧毒化学品库和放射性物品库应安装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保证危险物品的安全。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物常含有酸、碱、氰、铅、铬等无机污染物以及氯仿、苯、乙醚等有机污染物,甚至可能含致病微生物或放射性物质,因此废水排放系统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管道,经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后,才能排入室外排水管网[7]。

管理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保障实验场所、实验人员以及仪器设备安全的前提条件,是降低实验室风险的根本依据[8] 。开展实验室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 增强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规范操作,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实行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只有经过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后, 方可上岗。实验室应有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人员职责、应急程序和应急处置措施;应定期组织实验人员根据各自实验室内存在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做到模拟事故现场,明确处理要求,规范处理程序,提高实验人员应急处理的能力,降低实验事故的危害性。

个人防护措施是在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消除或减轻有害因素时,为保证工作人员的健康而采用的防护手段。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人员应使用不同的防护设备, 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面罩(面具) 、防护服等,做好呼吸系统、手部、眼部、面部和躯体的防护。 一些防护用品在选用前应做使用效果测试,确保能起到防护效果。在操作放射性物品时,应配备防射线的专用防护装备,同时要佩戴个人剂量计和个人剂量报警仪。

3.4.2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即通过不再使用增高风险的操作来完全避免特殊风险的产生。针对某些实验过程使用剧毒物品带来的安全风险,可采用新的分析方法进行替代,避免使用剧毒物品。例如,用荧光硫分析方法代替微库仑硫分析方法,就可以不再使用叠氮化钠这种剧毒物品[9]。又如,一些毒理代谢实验,可以利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对代谢物质的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得到物质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进而替代传统的同位素示踪方法,消除放射性物质对人员的伤害。

3.4.3风险保留 当风险不能消除时,如果其后果不严重或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也可以保留风险。例如,铬酸洗液是实验人员清洗玻璃器皿常用的一种洗液,由重铬酸钾、浓硫酸和蒸馏水按比例配置而成,重铬酸钾和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可致人体灼伤。因实验工作中经常使用该洗液,目前又没有更好更安全的洗液替代,所以实验人员在配制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实验流程操作,切记将蒸馏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样在保证实验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留了配制铬酸洗液的风险。

3.4.4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危险从一些关键、重要的部位转移到非关键部位。例如,将实验室建设在尽量远离人口密集的区域,避让饮用水源,避开化学、生物等污染源和易燃易爆场所,减少实验室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又如,为实验室投保与安全相关的保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由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风险,减少意外事故产生的经济损失等。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常见的风险因素,列举了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力求降低有害风险带来的危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评估是一项动态的,持续的工作,绝不是一次性的。随着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风险评估工作也应该定期开展,并且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应该进一步深入探索,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对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客观地评价实验室安全状况,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使风险评估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起到指导作用,切实有效地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

参考文献]

[1] 王陇德.实验室建设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2.

[2] 魏强,武桂珍,侯培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与发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6):447.

[3] 杨姣兰,金鑫,韩旭,等.化学品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J]. 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9(2):96.

[4] 孙其俊,刘艳东.实验室风险管理的PDCA循环[J].汽车工程师,2013,(9):17.

[5] Steven S. Sadhra , Krishna G.Rampal,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M].Blackwell science Ltd,1999:220.

[6] [荷]C.J.范莱文, [荷]T.G.韦梅尔著,《化学品风险评估》翻译组译.化学品风险评估[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7.

[7] 李家涛.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防护策略[J].安徽化工,2009,35(5):6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2

[中图分类号]R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8)01(b)-0043-04

臨床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对预防实验室人员感染病原体及确保员工和其接触人员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十分必要。目前,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到《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均针对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制订了相关标准和要求。实验室管理层通过对上述标准和要求的解读,主要采取实施理论授课和制订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等手段,期望提高员工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医学实验室内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职业暴露事件发生[3],为员工、其家属及社会带来不确定的生物安全隐患[4]。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报告可知,当前艾滋病性病防治形式不容乐观[5],由此造成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事件的可能性将越来越高。上述事实说明,目前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的有效性急需提高。为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或方法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本研究对实验室内近5年全部职业暴露事件进行细致分析,期望找到实验室内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1~2015年发生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内对职业暴露事件中暴露人员的履职信息、生物安全理论培训记录和职业暴露事件经过记录。

1.2方法

1.2.1职业暴露人员履职信息分析其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工龄、职称在职业暴露事件中的规律性特点。

1.2.2生物安全理论培训记录对临床医学实验室近5年内参加职业暴露理论授课培训的人员记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室内职业暴露人员与其接受职业暴露理论授课培训累计次数的相关性。

1.2.3职业暴露经过记录对工作岗位、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类型和事件发生时正在进行的实验操作等分项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其中趋势性规律。

2结果

2.1实验室内职业人员履职信息暴露比较

对近5年实验室内职业暴露事件记录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5年内实验内共计发生职业暴露事件24例。职业暴露人员普遍呈现年轻、工作年限短、職称低的共同特点。其中,<20岁3人,20~30岁17人,>30岁4人。初级职称以下或无职称人员17人(70.8%),初级职称7人(29.2%)。见表1。

2.2职业暴露人员中医学检验实习学生占比情况比较

24例职业暴露事件中,医学检验实习学生11人(45.8%),实验室内工作人员13人(54.2%)。

2.3不同理论培训次数下职业暴露人数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发生职业暴露人员与其接受理论培训次数关联不大。见表2。

2.4职业暴露地点和工作岗位统计

对24名职业暴露人员暴露地点和工作岗位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临床急诊实验室是职业暴露高发地点,职业暴露11人。临床实验室内职业暴露高发岗位依次为采血岗位、血气分析岗位、清洁岗位。见图1~2。

2.5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时具体实验操作环节

对24名职业暴露类型和人员暴露时正在做的实验活动进行分析,发现锐器伤是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主要原因,占79.0%;其中采血后丢弃针头的动作和血气分析检测前样本混匀的动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动作,在所有职业暴露原因中占比分别为34.0%和25.0%。见图3。

2.6职业暴露实验室内高发时段

对24名人员职业暴露时间的统计发现,每年第二、三季度通常是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高发时段,呈周期性变化。见图4。

3讨论

临床医学实验室因其职业特点尽管在工作中普遍采取了标准预防措施,但因工作中必须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培养物和在工作中使用锐器,使得实验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似乎无法完全避免[6-11]。本研究通过对24名职业暴露事件的回顾分析发现,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发生率完全有可能控制其在极低水平[12]。

目前,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和硬件防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安全培训,然而这些工作并未将实验室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控制在满意的水平之内[13-15]。这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措施为何不能达到预期的职业暴露安全管理效果,是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3

自Sputnik(斯普特尼克)危机催生了PERT(网络分析)技术,伴随着工业革命作用下历史格局的演变,项目管理的工具在PERT的基础模型下,扩展出WBS(工作分解结构)。项目风险管理作为PMS(设备管理体系)的关键控制过程之一,为组织单元的持续性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管理工具。IEC和ISO共同开发的ISO31000系列风险控制工具标准于2017年改版,在强化风险监管的同时,修正了流程要素、方案和控制条款以达到更加包容的适用效果。质量风险管理这一概念早在201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规范药品生产的准则要求中。在产品检测环节,符合实验室质量风险管理(QRM)技术体系的风险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偏差和趋势分析,从偏差的定义来看,已经发生并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情况均为偏差。偏差趋势分析多为纵横向比较分析、标准分析和综合分析几种方法。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控制通常采用综合分析法,在允许偏离的基础上,比较调查与控制限(质量目标)之间的偏差,即实验室风险点的识别(含潜在不符合)。技术绩效测量,技术绩效测量区别于项目合规的概念,检测体系技术绩效考核并非简单的量化监控和僵硬的层级捆绑,检测绩效评估的核心是对关键质量指标的评价。绩效是一种对项目进行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的控制过程的风险评价技术。在实验室风险管理的应用中,最有效的可视化管理工具是编制以防范影响体系计划运转为目的的风险控制程序。实验室可联合使用分解分析法和SCA(SafetyChecklistAnalysis)安全检查表法,设计合理的风险识别方法。储备分析,风险储备是一种补偿策略,在可能发生的隐患面前主动负责,表明实验室正面的风险防范态度。风险储备包含未知的管理储备和已知的应急储备两种类型,已知应急储备经常在WBS(工作分解结构)底层环节完成后更新。两种风险储备的表现形式,通常是通过实验室管理评审来表达。管理评审报告输出要素包括:体系适宜性、内外部质量审核结果、监督预防的执行情况、能力验证、资源充分性分析和人员技术水平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和跟踪改进有效性。

2.检测实验室风险识别

流程分析法,流程分析是指对生产或活动的过程梳理,使用一些标准符号代表某些类型的动作,直观地描述一个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分阶段逐项分析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该分析法强调基于不同的活动特点,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按顺序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分解分析法,分解分析是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的威胁。失误树分析方法是以图解的方法来调查损失发生前出现的每个失误事件,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安全检查表法,SCA的演绎形式基于行业专属性质灵活调整,但主要量化形式仍旧是通过评分来实现的。因为该方法的设计要求简洁清晰,且发展运用时间长,监控效果成熟,最容易被掌握。多用于检测质量风险的日常监控,包括人员、设备(含耗材)、方法、样品、环境、安全、结果报告、内务、客户服务9个基本类别和未发现的潜在隐患。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4

关键词: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危险源;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1 引言

纺织品检测实验室指的是从事纺织原料、纺织制品、服装及其羽毛绒的感官和理化检测的实验室[1]。其检测对象涉及纤维、纱线、布料、服装、床上用品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国内纺织品检测实验室数目众多。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关系到检测检验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目前,国家已制定化学、生物等检测实验室的安全要求标准,国内对其安全管理的研究报道也较多,但对于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则无标准规定,也少有报道[2-13]。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和归纳纺织品检测活动可能产生的危险,找出危险源,并评估各种危险源发生的风险等级,提出安全管理方法。

2 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主要活动内容

纺织品检测实验室涉及的主要活动过程有样品的接收与传递,样品的分拆,仪器设备的操作与检测工作的开展,化学试剂的储存、使用和废物处理,样品储存等。主要的活动内容有:

(1)样品的接收与传递:试验前样品的接收、样品按照检测工作流程规定在各个功能室之间的传递过程。

(2)样品的分拆:将样品分拆成大小和数量符合检测要求的小样。

(3)仪器设备的操作与检测工作的开展:进行纺织服装样品的物理性能测试、色牢度测试、水洗测试、纤维成分含量与化学分析测试、微生物检测等。

(4)化学试剂的储存、使用和废物处理:待用化学试剂的储存、试验过程中化学试剂的使用、试验后化学废弃物的处理。

(5)样品储存与废弃处理:检测完毕后样品放入样品库储存保管、规定储存有效期过后样品的废弃处理。

3 危险源及其风险评估

检测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实验室内人、机、料、法、环诸方面因素交错反映的结果,而人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笔者紧紧围绕纺织品检测实验室中人员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结合纺织品检测的每一个功能室,确定每一项活动环节有哪些危险源, 以及危险源的发生几率和对应的风险等级,见表1。

4 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4.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用电,常见化学试剂的性质、保存、使用和处理方法,废物处理,常用钢瓶的安全管理条例等。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功能室指定安全责任人抓好本室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及排除隐患等工作。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

对员工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是保证检测实验室安全的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实验室安全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实验室员工业务素质,增强安全意识,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人员要经岗前培训且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熟知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存在的危险源,以及危险源的发生几率和对应的风险等级,明晰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急救措施;每年定期参加培训,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掌握安全防范技能,严格遵循标准操作程序。

4.3 防范措施

4.3.1 一般防护

(1)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如戴防护眼镜、面罩或橡胶手套等;

(2)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工作人员小心慢行;

(3)实验室设备的设置和器材的存放必须遵循安全、科学、规范、整洁、有序的原则。试验结束后应做好试验场所及器具的清洁、整理,安全有序地存放好所用过的设备器材。

4.3.2 分样室

一般防护即可。

4.3.3 恒温恒湿室

(1)勿长时间停留在实验室,试验完毕即离开;

(2)换穿合适的衣服,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暴露于该环境中,尤其是加强关节部位的保护。

4.3.4 色牢度及水洗实验室

(1)操作干洗剂时,佩戴防毒面具,在通风橱内进行;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评级,做到劳逸结合;

(3)试验加热仪器周围禁止放置危险化学品和与试验无关的杂物,保证加热区域内空气的正常流通,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4.3.5 生物实验室

(1)对微生物及时进行灭活及消毒处理;

(2)生物实验室的废弃物必须首先进行消毒灭菌,置于坚固、防漏、有盖的容器,密闭后运出实验室销毁。

4.3.6 纤维成分及化学分析实验室

(1)实验室除特殊情况外禁止使用明火,明火附近禁止放置危险化学品和与试验无关的杂物,并保证加热区域内空气的正常流通;

(2)化学试剂放置要安全有序,并严格控制存放数量;

(3)各种溶剂、药品取样完毕必须马上盖好瓶盖,不得敞口存放,有挥发性和有气味的化学试剂应放在通风橱或通风的环境中;

(4)操作有毒、易燃、易挥发或易爆的化学试剂时,一定要在通风橱内进行,以防发生意外;

(5)实验室存放的各种压力气瓶必须配备固定装置,且不可靠近热源,夏季要防止烈日曝晒,禁止敲击和碰撞,外表漆色标志要保持完好;

(6)严格做好实验室废旧化学试剂的处理,禁止将强腐蚀物或有毒、有害物质倒进水槽及排水管道,试验产生的有毒、有害废物须收集后统一处理,禁止随意排放。

4.3.7 化学仓库

(1)性质不同和有可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的化学品,如:酸和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不能混合存放,要分区存放,并做好明确标记;

(2)易制毒、麻醉品等危险品,要做到专室专柜储存,并指定专人、双人双锁妥善保管,要有可靠的安全防范措施。

4.3.8 样品库

(1)样品密闭包装,储存于阴凉、通风处,远离明火、热源;

(2)仓库尽量少安装电气设备,电气设备要有良好的保护接地或接零,定期检查电气设备。

5 总结

在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全面熟知实验室存在的各种危险源,以及危险源的发生几率和对应的风险等级,明确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急救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管理,才能杜绝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CNAS-CL18: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S].

[2]GB/T 27476.5―2014.检测实验室安全 第5部分:化学因素[S].

[4]GB/T 24777―2009.化学品理化及其危险性检测实验室安全要求[S].

[5]GB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

[6]GB 19781―2005.医学实验室 安全要求[S].

[7]李志华,吴阿清,陈涛,等. 应用本质安全原理加强化学类实验室安全预防管理[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83-286.

[8]邓吉平,李羽让,李勤华,等. 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83-286.

[9]刁奇志,董林玲,王婷玲,等.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及生物安全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9):4305-4307.

[10]袁广卿,陈省平,曾谷城,等. 生物安全实验室全面开放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210-213.

[11]李广艳.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78-282.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5

1.1方法对2011年度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采取一般性的管理措施,观察组针对手术室的护理风险因素采取有效安全干预措施。①护理风险识别: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护理安全干预和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明确防范各类风险的具体办法,进行相关工作。排查护理安全隐患,对以往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识别并明确当前护理中各种护理风险。②护理安全干预责任:指定专人负责,及时掌握护理风险管理信息。手术室定期开会,分析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和存在问题,交流安全干预的经验教训,提出针对性措施,并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对本科室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采取措施。③信息反馈:认真执行信息反馈,及时掌握意外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制定对策,意外事件的发生经常伴随整个治疗过程,如医疗物品清点不清、临时增加手术器械、临时进行会增加医患感染风险的操作,必须在交班时对相关问题进行汇报、分析。④安全护理知识培训:对每位护士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在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及时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对各种风险进行讨论、评估、讲评,对已发生的纰漏及时讨论分析,最终目的是让每位护士掌握安全护理知识、各种风险的基本特点和处理程序,提高安全护理的能力。⑤安全护理监督机制:临床医疗、护理工作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面对风险时要能识别、衡量、分析各种风险,进而控制、处理各种风险。对成功的预防方法、深刻的经验教训和有效的干预效果,不断加以推广。

1.2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011年度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3讨论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6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场所之一,所以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1]。其中,环境类实验室具有化学实验室的一些特点,使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特性的危险化学品。除此之外,环境类实验室涉及高温、高压、细菌,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实验室安全压力非常大。为了保障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及实验室财产不受损失,研究高校环境类实验室安全风险问题意义重大。

1影响环境类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因素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员、物品、环境和管理等。1.1人的因素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大多与人的因素有关[2]。主要表现在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如实验操作不规范、技能欠佳、安全意识薄弱、疲劳实验等。1.2物的因素在实验室事故中,影响实验室安全的物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实验试剂本身具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危险性;玻璃仪器易碎,破碎之后产生锋利的断口;实验设备、工具本身的缺陷,摆动部件、快速移动部件防护措施缺乏;电器设备绝缘部件老化造成漏电;实验需用到的高温、高压设备,实验人员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接触到这些物品时有可能会受到伤害。1.3环境的因素实验环境不良可能会影响到实验室安全[3]。实验室面积狭小,仪器、药品不能做到分开存放,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距离不够,实验室存放过多的杂物,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最终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1.4管理的因素为了确保实验室良好运转,管理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包括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应急预案、危化品管理、设备仪器管理、废弃物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实验室的危化品、仪器设备管理,规范实验人员的操作,提高实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事故隐患的处理能力,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2环境类实验室主要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之一。通过危险源辨识,可提前发现导致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对照法”、“分析法”、“经验法”等[4]。本文综合上述方法来辨识某大学环境类实验室存在的主要危险源。火灾:环境类实验室使用到大量甲醇、乙醇、丙酮等多种易燃试剂。消防设施不完善、易燃试剂存放不当、仪器设备过载过热以及实验人员误操作等因素都易引起火灾,造成实验人员伤亡或实验室财产损失。爆炸:在实验室中,如选用不耐压玻璃仪器进行加压实验,则易发生爆炸事故。而易燃易爆化学品与明火或与静电接触时也会发生燃爆。气体钢瓶若没有安装防护设施,如安全附件失去作用则容易发生爆炸事故。而对于一些高温高压类实验,如工艺条件不当、误操作则易发生爆炸事故。中毒:环境类实验室用到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某些实验甚至需要用到汞盐等剧。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易发生中毒事故。在危险化学品仓库中,如有毒液体泄漏和挥发,在通风不畅情况下会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触电:环境类实验室有许多电器设备,其中不乏高电压设备,如电器设备绝缘保护层存在破损现象,则极易发生触电事故。而在实验室中乱拉电线的现象亦会发生触电事故。灼烫:灼烫分为高温灼烫和化学品引起的化学灼烫。环境类实验室经常用到的烘箱、马弗炉等设备易引起物理烫伤,浓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强酸强碱易引起化学灼烫。除了上述在危险源辨识时需要重点辨识的危险源外,环境类实验室涉及割伤、物体打击、窒息、生物危害等,由于在上述大学环境实验室中发生危害概率相对较低,本文不再一一辨识。

3环境类实验室的安全风险评估

在对环境类实验室危险源进行辨识后,接着应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由于影响某大学环境实验室安全风险较多,是一个模糊事件,故本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述大学环境实验室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3.1因素集的建立所谓因素集U,是由影响评价对象的各个因素组成的集合。在复杂系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通常可以把因素集按某些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每一类做综合评价,然后再对评价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的综合评价[5-6]。本文根据上述辨识的某大学环境实验室易发生事故,建立第一层因素集为安全评价因素指标关系如表1所示。3.2评价集的建立为了便于进行模糊评价,需要将各个评价指标加以量化处理。本文参考安全评价相关规定,评价集分为5个等级:一级为很低危险,评价分值95分;二级低危险,评价分值为85分;三级为中度危险,评价分值为75分;四级为高危险,评价分值为65分;五级为很高危险,评价分值为40分。3.3权重集的确定正确地进行权重确定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7]。常用的确定权重方法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评价法等[8]。德尔菲法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可以经过反复修正克服主观性的缺陷。本文针对该大学环境实验室具体情况,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其中,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3.4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立隶属度,是指某个指标属于评价集的某一子集合。采用专家评价方法,对二级指标的隶属度进行打分,结果如表1表示。3.5一级模糊评价参考综合模糊评价矩阵计算方法,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评判集,见表2。3.6二级模糊综合评价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是目标层对一级指标的评价,其评价结果为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价集,如下:B=(0.138,0.369,0.220,0.200,0.069)3.7综合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大学环境实验室出于低危险状态。为使结果直观、具体、便于比较,将结果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评价结果的分值为76.7分,评价结果与该校环境类实验室实际情况比较,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7

第三方检测实验室所出具的报告拥有公证的地位,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被检测产品的销售和生产经销企业的发展。若把不合格产品判定为合格产品,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会给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而若是把合格产品判定为不合格,必然会对生产经销企业造成经济与形象等方面的损失。

1 检测实验室风险识别

1.1 人员资质

实验室检测工作人员、授权签字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技术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上岗条件、对于特殊作业工种应当拥有国家相关部门所办法的资格证书。否则从事的工作存在风险、得出的数据也没有法律效力。而部分检测实验室为了定期完成工作任务,因为人员流动或者请假等原因常常会临时调用其他人员顶替,很容易产生风险。

1.2 检测项目

一方面是项目必须在认可范围内。检测项目只有在认可范围中,所得出的检测报告才拥有权威性,另外认可项目借助于多种验证,得出的数据具备较高的准确性。所以检测项目在认可范围中风险较低;另一方面是检测项目是否是实验室常做项目,若是则检测人员熟练度较高,出现风险的几率较低,反之则更容易导致数据出错。

1.3 委托人情况

第一是委托人的具体身份,比如执法机关风险较高、生产企业相应较低、贸易单位风险中等;第二是委托进行检测的目的,比如说贸易需求、处罚依据或者了解产品品质。如果是执法依据则风险较高、企业内部质量检验风险相对较低、贸易结算居中。

1.4 样品

一是检测样品是否关系到安全卫生以及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如果委托检测的样品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度过高,如果存在错误则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检测实验室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这类检测样品通常来说都应当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检测人员多次检测后才能够得出报告;二是检测样品是否与规定要求相符合,样品的取样以及保存等工作是否符合规定,样品一旦损失则会造成检测报告不准确,实验室应当尤其注重样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情况[1]。

1.5 实验室资质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的相关条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部分行业对于检测实验室也有相应资质,所以检测实验室自身是否具备资质认证,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得出科学合法的检测报告。检测实验室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2 检测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的构建

2.1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检测实验室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高实验室反应及应对能力,包括风险预警、事故原因分析、应对及改进措施等。同时在检测实验室内部建立质量管理部门,明确各个岗位职能分工,设立风险分析岗位,加强实验室各个风险信息搜集力度,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此外,检测实验室还应结合自身职能特点及能力水平,对各个风险因素、形式、危害等展开全面、针对性分析辨别,并对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促进检测实验室风险管理质量和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及时排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2 开展风险培训和考核

检测实验室还应根据各个质量管理部门内外部评审结果和客户提出建议作为重点内容,并结合人员、设备、业务形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等变化情况,在内部展开各项风险培训或考核,以此来提高检测实验室风险分析能力和管理质量水平。特别是要针对质量监督部门、证书签发部门以及检务等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分析、风险防控、风险管理、应对方法等,此外还应包括对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的培训,培养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提升其管控能力。

2.3 建立风险危机应对机制

检测实验室要建立风险危机应急管理预案,如果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则第一时间启动,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及时调查,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危机。科学确定风险防范范围,防止风险事件之间发生传导效应,防止风险蔓延,降低风险产生的危害。风险危机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总结教训,纳入到应急预案中。

2.4 科学制订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的制定是为了防止检测报告被误用后对实验室产生的风险。检测报告中所规定的“报告检测结果仅对所送的样品负责”“未经实验室同意禁止部分复制检测报告”等内容,这些都是免责条款。检测实验室应当结合各种不同的检测业务,在报告中明确的写出相关声明意见,同时还应包括合同要求的履行、检测结果使用建议等内容[2]。

3 结束语

风险识别与管理属于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始终贯穿于检测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之中,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的各项活动。风险源识别以及风险评估防范属于持续性的工作,必须要构建全方位的防范体系,需要实验室人员全体参与,实现检测实验室的风险动态管理。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8

[摘要] 目的 探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方法 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结果 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护理质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可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隐患,优化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从而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安全性得到提升。

[

关键词 ] 护理;风险;安全管理;计划生育;手术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45-02

[作者简介] 刘晓媛(1981-),女,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计划生育手术室属于医院的重要手术科室,承担着各类大大小小的妇产科手术,具有安全隐患大、手术风险高、工作任务繁重等基本特点,术后极易诱发继发性感染、呕吐窒息、晕厥以及出血等安全隐患[1-2]。倘若手术操作失误,不但会给患者造成经济损伤、机体损害,情况严重时还可诱发死亡危险。因此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规避护理安全隐患,降低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率,减少护理纠纷,优化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手术安全性。本文为了探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手术室护理,详细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2012年6月8日—2014年6月8日于该院计划生育手术室接受治疗的30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实验组(150例)。在对照组的150例中,患者年龄:19~32岁,人均:(26.85±3.02)岁;手术类型:处女膜修补术35例,诊断性刮宫术20例,清宫术10例,人工流产术70例,药物流产术15例。在实验组的150例中,患者年龄:19~30岁,人均:(26.67±2.98)岁;手术类型:处女膜修补术33例,诊断性刮宫术24例,清宫术11例,人工流产术65例,药物流产术17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手术类型等),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实验组150例行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具体方法:①优化工作环境,使护士工作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减少护理差错;②督促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护士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以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③定期进行手术室护理技能培训,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优化,以降低手术室护理差错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④制定、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切口感染、护理差错、护理纠纷、护理质量控制。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定,总分100分,分为满意(80~100分)、基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

1.4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软件包:spss17.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控评分比较

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98.85±0.79)显著高于对照组(84.46±1.15),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其他观察指标比较

比较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总满意率:95.33%,对照组总满意率:87.33%,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3.1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3.1.1人为隐患①在手术室中,护士承担的工作较多,包括:术前谈话、术中记录、术后监测等,工作较为琐碎,易出现记录内容不全或者手术登记本错记、漏记等现象,例如:节育器类型、大小描述不详细或者记录不全等,从而造成护理风险;②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不注重沟通技巧,无人性化服务观念,用语措辞生硬、直接,使患者的隐私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护理质量;③在对患者实施妇产科手术时,常用到超声影像技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护士所具备的能力难以达到手术护理要求,因此在手术室护理中常出现各种护理不当的现象,例如:无痛麻醉后,患者会发生欣快感、躁动、不自主活动等现象,易产生坠床、撞伤风险,由于护士不清楚无痛麻醉临床表现,导致风险发生;术前洗手不严格遵循“六步洗手法”,从而将细菌带入手术室;对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时,工作怠慢,不按照相关程序处理;由于过分追求速度,导致抽检合格的手术包仍具有安全隐患,例如:继发感染、隐血阳性等;术毕,对患者进行阴道擦洗护理时,由于粗心大意,将棉球落在患者阴道内[3-4]。④由于大部分护士的工龄较短,护理经验不足,且责任识薄弱,因此发生技术差错的概率极高,例如:在无痛诊刮后,患者在意识不清醒的状态下突发舌后坠现象,并带有明亮的打鼾声,护士误将打鼾声当成普通的呼噜声,从而对患者造成生命威胁[5]。

3.1.2环境隐患室内空气质量属于影响护理安全性的关键因素,若室内空气质量差,极易诱发术后切口感染;由于手术较为复杂,工作量大,需要不断传递手术器械,再加上术中需要用到挥发性制剂、具有辐射性的医疗设备(麻醉剂、监护仪等),护士易产生紧张心理,从而使护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可能产生护理隐患。

3.1.3管理隐患管理人员在安排手术室护理人员时,由于安排不当,而发生部分护士工作超负荷的现象,可能诱发护理风险;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缺乏业务培训与管理,导致专业能力不合格的护士负责护理工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护理风险;由于护理服务管理力度不强,许多护士无人性化服务意识,在护理服务中,态度冷漠,从而引发护理风险;由于医院未实施手术室安全隐患管理,未定期分析、探讨、总结风险事件,未制定风险干预措施,从而引发系列性的护理风险。

3.2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规避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

①优化工作环境,使工作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规避意外风险。在安排值班人员时,要科学合理,使护士工作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投入工作,使护理质量及效果得到提升;由于术中会存在一定的辐射危害,当发放防辐射衣,避免护士人体受到损伤,从而缓解其紧张、忧虑心理,降低护理操作不当的几率[6]。②加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定期进行护理技术考核,降低护理差错率。为了增强护士的法制意识与责任意识,使其护理行为得以规范化,使护理职业风险得到规避,当为护士发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手册,并定期进行考核,以增强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从而提升护理自律性,增强护士的责任意识;定期举行“手术室护理技能”培训活动,对护士的护理技能进行考核与优化,以降低发生护理差错的概率;重视环节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环节的控制,例如:登记患者基本手术资料时,要进行重点核对;术中用血时,要认真核对血量、血型,以确保无误;加强巡视护理,做好指标监测,以规避手术意外。③执行安全管理条例,实施护理隐患管理。要改变管理思路,根据计划生育手术室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章,以提升护理风险管理力度;建立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由经验丰富护士或主管护师专门负责护理风险管理,定期召开“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大会”,针对护理风险事件,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法;要重视对护士业务技能的管理,加强安全教育,优化护士业务技能,以满足计划生育手术护理工作的需求;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以减少护理风险因素。

3.3护理安全管理对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的重要作用

据相关报道研究显示,在手术室护理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可有效减少意外事件、医疗纠纷,降低切口感染率,还可使护理满意度、综合护理质量得到提高[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2.67%)比对照组(6.00%)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2.67%)比对照组(8.00%)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切口感染率(4.67%)低于对照组(1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33%)比对照组(87.33%)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护理质控评分(98.85±0.79)显著高于对照组(84.46±1.15),P<0.05,有统计学意义。此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8]。充分说明,在计划生育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安全管理,可有效规避各种安全隐患,优化手术室综合护理质量,从而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手术安全性得到提升,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学中“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当加强对安全管理的实施力度。

[

参考文献]

[1]刘赞.安全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9-50.

[2]周加玲,王志成.前馈控制在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3):1764-1766.

[3]刁国宣,蔺习凤,柴静,等.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的防范[J].重庆医学,2008,37(7):773-774.

[4]赖晓萍,王美珍.手术室护理中的预见性问题与安全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845.

[5]朱玉玲,李蕊.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站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3):142-143.

[6]魏丽娜.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及风险控制[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115-116.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9

为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对质检工作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控制。

1.1.1内部风险

①人员能力风险。质检工作每个环节工作人员能力的不足,或者每项工作的失误,都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抽样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抽样方案中制定的方法抽取样品,抽样单信息记录不全、不清楚,记录错误,抽取样品后样品保存方法不当造成样品变质;业务受理人员在合同评审中未检查好样品的状态,未与客户沟通好样品相关信息,未选择好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未记录好客户的特殊要求,造成工作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检验人员不熟悉检测样品特点,没有掌握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没有认真研究检测过程的关键点,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甚至擅自更改检验结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验报告;监督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制定的监督计划对实验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授权签字人没有认真的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造成技术把关不严等,都是实验室会遇到的风险点。②设备风险。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实验室检测风险的大小[1]。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没有按照体系管理的要求,做好仪器的验收、使用和维护保养;没有按照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做好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没有按照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做好期间核查工作,对于重要的、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于维修过后的仪器设备,在维修过后没有做好设备状态的核查工作,如量值溯源或技术验证工作;使用频率不高或长期不使用的设备,平时应做好仪器的维护,以保持仪器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前做好仪器状态的确认工作。以上情况,都会给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带来未知的风险。③环境设施风险。样品的储存运输未达到要求,特别是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该冷藏的没冷藏、该冷冻的没冷冻,该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没有及时落实;实验室检测环境没有按照检测标准的要求设计,或经过一段时间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检测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带来风险。④试剂耗材风险。试剂耗材的采购为按照体系管理和检测标准的要求做好验收和技术性确认工作;试剂耗材供应商没有做好严格的评价和管理工作;标准物质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购、验收、管理;标准滴定溶液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定和使用管理等。⑤检测方法风险。检测过程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标准方法有一定的偏离,偏离后为对新采用的方法和过程未进行确认;在检测方法标准更新或者有新标准要采用时,未对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好验证工作,就出具检测数据;对于同一参数的多种检测方法,若存在差异时,未做好分析、比较和研究。⑥内部管理风险。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定不合理性,与工作实际不相适应;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报告,不规范使用认证标识;对于政策和制度认识不清、落实不够、管理不严;未制定出科学详尽的抽样方案未对抽样方法、样品运输、防护和抽样记录做出具体要求;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不够全面,实施不到位,对于特殊领域的要求不明确。

1.1.2外部风险

①媒体宣传风险。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媒体在正常暴露问题的同时,过于扩大负面影响,没有对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谈虎色变。例如,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问题,媒体更多地强调食品添加剂错误使用和滥用问题,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工作,使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常顾忌。同时,媒体时常会强调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力,而超出了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社会主体责任的重视。媒体的不正当宣传给质检工作大得压力风险,要求我们在质检工作中除了做好技术工作,还要做好教化社会的工作。②委托检验风险。在委托检验中,由于检验样品品种的多样性、样品来源的复杂性、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新产品技术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给质检机构带来一定的质量检验风险[2]。委托方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委托样品的属性不了解,不能正确的描述委托样品的信息;在送样过程中,由于对检测过程不了解,对于样品的取样、保存、运送都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又不能将情况在送样时准确、客观的描述,造成信息不对称;有些所谓职业打假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委托一些有瑕疵的样品,但又在送样时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甚至故意委托不真实的样品检测等。

1.2质检队伍风险

1.2.1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

未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国家关于产品质量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要求不了解;检验检测过程不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意更改报告,甚至为某些特殊原因出具人情报告、虚假报告;责任心不强,随意出具、修改数据;擅自更改抽样信息;委托检验只收费不检验或减少检验项目等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风险,要求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2.2人员技术水平和持续有效培训风险

质检工作各环节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管理工作和检测工作的要求;随着工作的开展,是否开展继续培训,以确保人员能持续满足工作的需求。

1.2.3人员结构和队伍稳定性

机构近几年加大队伍建设,使得大量年轻人充实到人才队伍中,但是机构之前的人员相对较少,且人员的充实势必造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员引进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年龄结构集中在一定区间,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员增多,虽然增加了机构的活力,但是由于年轻人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队伍的不稳定性,加之人员编制、激励机制的影响更增加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1.3产品质量风险

1.3.1内部风险

食品企业在原料采购时,未严格把握好原料质量,包括生产主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把控不严,带来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专业知识不足,对于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理解认识不够,生产时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食品添加剂问题;企业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环境控制不严,造成食品污染;企业出厂检验不到位,甚至很少开展应有的出厂检验,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问题;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保存条件控制不当,造成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产品标识不正确、不真实或有意误导消费者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1.3.2外部风险

监管部门机构规模有限,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在对企业的监管过程中信息收集不充分,区域覆盖不足,存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企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地方偏僻、生产条件差,技术能力不足,产品质量问题更容易发生;一些经营企业缺乏诚信、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违法添加违禁物、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部分产品由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改变,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对企业进行宣贯,同时部分改变可能直接造成企业的生产工艺不适应等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都会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2风险研判情况

2.1质检工作风险研判情况

2.1.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工作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工作的内部风险包括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内部管理过程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媒体宣传风险、委托检验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1.2风险评价

按照以下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工作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工作的内外部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内部管理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和委托检验风险;属于低风险的有媒体宣传风险。

2.2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

2.2.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队伍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队伍风险包括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2风险评价

按照图1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队伍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队伍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

2.3产品质量风险研判情况

按照之前对产品质量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将产品质量风险归纳为:原材料控制风险、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专业知识不足风险、环境控制风险、出厂检验风险、储存运输风险、产品标识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监管死角风险、企业造假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根据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对产品质量风险作以下分级。属于非常严重的有:企业造假风险(主要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剂物指标检出);属于严重的有:原材料控制风险(主要是食品的污染物指标不合格)、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的质量特征指标不合格)、专业知识不足风险(主要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环境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储存运输风险(主要造成食品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产品标识风险(主要是虚假标识和标识不合格)以及监管死角风险;属于一般的有:出厂检验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

3风险处置情况

3.1质检工作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工作中的风险,机构加强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上岗前的培训,做好人员能力的确认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制定的各种计划记录,确保人员尽量少犯错误或者错误提前发现,降低人员能力风险。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档案的管理、设备的量值溯源、设备的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维修以及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用仪器比对等方法做好仪器状态确认,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少出纰漏。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确认,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降低设备风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做好确认,以降低环境设施风险。加强试剂耗材的采购、管理和技术性确认工作,减少试剂耗材风险。加强方法的验证工作,采用方法比对等手段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减少检测方法风险。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各管理要素的执行落实和有效监督,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以较少内部管理风险。在委托检验时,要认真仔细做好合同评审及样品确认,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降低委托检验风险。

3.2质检队伍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队伍风险,机构应加强内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注重员工技术能力的考核和确认,加强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持续教育,确认人员能力持续满足质检工作的需要。人员队伍打造过程中,注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平衡,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因素,保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一支职业素养强、技术能力过硬、相对稳定且自身造血功能完善优秀团队。

3.3产品质量风险处置

对于产品质量的内部风险,结构从具体的产品质量问题出发,从每一个不合格的指标入手,协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问题,分析查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帮组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出厂检验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品和食品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对于产品质量的外部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宣贯培训,确保企业执行到位,同时针对重点环节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非法生产、违规添加等违法行为,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4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升温,如何生产安全食品,并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控制质量,做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受到食品企业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建议从法规、检测和风险防范入手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风险控制。下文将以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保障辖区老百姓放心消费蔬菜水果,武昌区食药监局精心设置了三道“屏障”:一是免费为各大农产品市场和超市提供检测设备及耗材,并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督促市场管理方每天自检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二是武昌区食药监局每天出动快速检测车,以专业检测人员和专业检测设备,对各市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巡检、监测;三是定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蔬菜水果、畜类、鱼类等农产品的免费快速检测。

4.2效果

5月份,武昌区食药监局检验检测中心已对21家超市、45家集贸市场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抽样检测,共抽检蔬菜500批次,合格率100%;对水果抽检5批次,合格率100%;对猪肝瘦肉精含量抽检378批次,合格率100%;对水产品抽检30批次,合格率100%。同时,武昌区局对所有超市、集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自检情况进行了巡回检查督促,共检查超市、市场78家次,其中自检行为规范的市场74家次,自检率95%。

实验室安全风险分析例10

信息技术

为检测“减负”

宽敞整洁的实验室里,摆放着十几台庞大的设备,它们正在忙碌地工作着,计算机显示屏上跳动的线条,展示着一项项测试结果,这是一个忙碌的实验室。

看上去安静有序的工作间内,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操纵着多台设备。这里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参数免疫分析仪、全自动食品微生物定量系统等,可以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兴奋剂类物质等,具备数百个项目的分析能力。

在超高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旁边,摆放着一些盛有淡红色液体的进样小瓶,一名正在电脑前操作仪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我正在对市场上抽取的葡萄酒进行检测,看看这些葡萄酒样本的着色剂、防腐剂和甜味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类似假葡萄酒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人手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公众一个交待,为领导决策、市场控制提供快捷、准确的技术支持,这是我们的职责。”监控中心成立于2004年2月,是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的技术支撑部门。其主要职能包括监控全球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收集和分析国内外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评估。

每次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背后,监控中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责任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问题产品”完成检测工作,给公众一个清楚的交待。以假葡萄酒为例,要得出北京市场葡萄酒安全状况的结论,就必须从不同区县、不同业态、不同销售渠道进行采样,对较多的样本进行分析,除了监控中心这第一层级外,还有海淀、朝阳等6个第二层级的分中心,以及东城、西城等12个分局实验室,甚至延伸到食品安全移动实验室、全系统快速检测车和便携式监测设备。这四个层级都要快速联动起来,利用信息化手段,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数据,向消费者传递准确、科学的信息。

“与北京市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都必须进行检测。检测程序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同食品涉及的检测项目也不同,有的食品只需检测一、两个项目,但有的产品需要检测几十个项目。”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主任路勇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实验室拥有的测试仪器都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对食品的分析测试及评估能力方面也居国内领先水平。每台设备的检测结果,都直接传输到计算机里,不需要人工参与,一方面保证了速度,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工环节所造成的数据不准确。”路勇介绍说。去年8月,媒体报道圣元奶粉涉嫌导致婴幼儿性早熟,引起了全民恐慌。监控中心第一时间在全市抽取了有代表性的38个样本、涉及20余个品牌,利用激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技术,开展了奶粉中36种激素类成分的检测,并且对武汉37个圣元奶粉样本激素残留进行实验室对比,得出圣元奶粉及北京市场销售的婴幼儿奶粉各项激素含量都是正常的结论。

“如果没有准确的、科学的结果反馈给消费者,恐慌就会扩大,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这一系列快速反应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是无法做到的。”路勇分析说,基于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就是强有力的支撑。LIMS由计算机硬件和应用软件组成,能够完成实验室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管理。LIMS基于计算机局域网,专门针对一个实验室的整体环境而设计,是一个包括了信号采集设备、数据通信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

路勇介绍,监控中心在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监管先进经验,逐步构建起“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数据归集资源整合、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监管技术研发转化、重大事件技术保障”等六个技术平台。

网络舆情分析

“检”“监”并重

“确保食品安全,不光是检测的问题,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减轻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与风险,预防重特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需要完善食品安全舆情信息动态监控系统。”路勇认为,食品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监控,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控制水平,建立健全北京市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控力度,实现食品安全的科学决策。在每年的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监测中心都要对高风险食品的高风险项目开展调查评估。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面向老百姓的餐桌,要体现即时动态监管,不能总是跑在食品安全问题暴发的‘后面’。”路勇介绍说,“监控中心利用检测和监控双向措施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了舆情信息动态监控技术平台和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平台,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建设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平台,就是为了把食品安全问题在未发生时提前拦截,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能够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利用客观、公正的数据提高行政执法的快速反应能力,向消费者提供最准确、科学的信息。”

从2004年中期起,监控中心就开始实行专人监控的模式,每天通过国内外舆情信息动态监控平台实时监控全球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评估预警、下架召回、食物中毒、人畜疫情、重大事件等动态信息,并实时安全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中外食品安全都已进入高风险时期。一方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与标准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即使食品生产企业个个“优良”、食品样样“达标”,也可能因为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环境因素的改变、添加剂的使用,使食品成为健康凶手。这意味着,食品安全监控中心既应该做好“救火员”,在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严格监管,揭露生产问题产品的不良企业,惩前毖后;更应该当好“指示灯”,提高预见能力,从食品的生产到流通、再到销售,从农场到工厂、再到餐桌,监督各个环节,严把各个关口,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历史数据

走出被遗忘的角落

近年来,监控中心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数据归集,加大对历史性资料的整理利用。“定期归集、整合首都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利用专业分析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开展专业分析评估,可以为全面掌控首都食品安全的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也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路勇告诉记者,“每年我们需要汇集大量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北京市每年监督抽检65大类食品、10万个样本的数据,有的样本可能检测项目就有几十项,而且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支撑,对于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来说都存在重重阻碍。信息化平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比如现在,我们可以实时知道某个区、某种食品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风险,经过统计也可以马上得出某种食品在商场或超市的销售状况,并且比较当前和历史数据。”

“数据的归集是对食品安全风险状况提供科学参考的重要素材,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无疑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据了解,监控中心每年都要对北京市的食品开展风险监测,制定出一些高风险食品的监测名单。由于不同类别的食品有不同的风险项目,具体到某一个商场和超市,每种业态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把资金和精力用在刀刃上,就必须依靠历史数据的分析,制定出最容易出问题的食品及其高风险的项目检测清单。

“利用数据归集资源整合平台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监控中心会定期将全市性的数据按区域划分,反馈给相关分局的分中心、实验室,开展辖区食品安全状况分析。这些数据都是通过这一统一的平成信息的共享,这对我们分析重点食品、重点销售企业的风险状况很关键。”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说。

对于业务部门来讲,信息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和分析惯例,以及如何把相关数据更好地整合利用。

采访手记

挖掘物联网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