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16:22: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税务系统风险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主观原因
企业的纳税意识淡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所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中都会产生风险,由于企业的纳税观念不强,对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税务管理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财务部门来处理,在企业的内部没有形成税务管理的系统。甚至一些企业在管理税务时,为了企业的利益,违反税务管理操作,造成一定的税务风险。
企业内部管理上疏忽,企业内部的控制力小,所以会产生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内部的控制,是企业得意发展的重要保障,这都对企业税务管理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力,系统不完善。
(二)客观原因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对对企业管理上缺乏一定的法律标准。所以导致企业税务风险出新的机率增大。税务机关执法的规范性不强,执法的证据也不充分,容易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税收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给是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利益而开具虚假发票,这也会增加企业税务风险。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建立企业风险的税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税务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税负,保障企业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企业长久的发展目标;企业对税务进行严格的管理,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创造了安全的环境。保障企业的依法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高可以有序的发展;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降低风险,有力的避免企业的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
(一)完善企业税务管理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所以必须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环境,从组织结构、文化理念以及内部控制三个层面展开分析。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建立独特的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培养专门的工作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税收机制,制定税收方案,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倡导税务管理的文化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加强对全体员工税务风险的教育,保障企业对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建立健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严格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
(二)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税务风险的识别,为企业的税务风险提供了依据。一般其情况下,税务风险的评估的方法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法、现场检查分析法、风险评估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对税务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以及数据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评估税务的风险。所以风险的评估是在税务风险的识别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税务风险的评定,得出风险的水平,把它做为税务风险管理的依据。
(三)制定税务风险的应对方案
制定有效的税务风险应对方案可以有效地处理税务风险。企业的税务风险可以在企业的承受范围内,并且企业发生的可能性小、影响的程度小等状况,可以采取保留税务风险这一措施。在企业税务管理上,遇到不重要的税务风险,企业可以控制税务风险把发生的效率降到最低。企业税务风险还可以转移税务风险,把税务风险转移到其他的主体上。利用税务风险,企业通过重组合并,转变企业的发展机遇。
(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C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91-06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已日趋完善,税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愈来愈强,潜在税收风险越来越占居企业税务风险的主导地位。在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意图指导大企业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建立规范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制,导入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在2011年7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了《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国税发〔2011〕71号),规范大中型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内容,要求以风险为导向,施行科学的、高效的、规范的务专业化管理。通过税务管理部门的遵从引导、企业方的服从管控和服从应对,有效的防患和掌控税务风险。基于此,大中型企业很有必要搭建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因为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是控制的基础,良好的信息和沟通有助于组织及时准确的收集和传递与企业税收风险相关的信息,并保证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信息沟通,有效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最优资本结构模型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成
企业的税务事项来源于业务事项,业务事项的发生与完成是在企业战术执行的结果上,而战略是战术的指导,企业要实现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必须建立在从战略到战术再到运营三层面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每一层面均要以一定技术保障来控制税务风险。税务管理系统的总框架及战略子系统的架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二)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最优资本结构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归属到战略税务风险管理范畴,其中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的战略谋划以资本构成为起点,事先通过测算在保证最优资本结构(即在此结构下保证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采用规划求解得出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率,进而帮助筹资决策人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下安排筹资策略。在此计算模型中最主要的计算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的股权资本成本
依据美国学者William Sharpe等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股权资本成本需要清楚:市场无风险报酬率,即纯货币时是价值,一般用中长期的国债利率来表示,假设为Rf;资产的β系数即asset beta,一般用企业所在行业的β系数值来表示;市场预期回报率,假设为Rm。据此,股权资本成本Ks=Rf+β*(Rm-Rf)。
2.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即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简称WACC,是以企业筹集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在企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为权重,对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而计算出来的企业资本平均成本。假设企业的债务资本为A,权益资本为B,所得税率为tc,债务筹资费用额为F,债务资本利率为i,则债务资本权重Wd=A/(A+B);权益资本的权重Ws=B/(A+B);债务资本费用率Ft=F/A;债务资本利息额I=A*i;债务资本成本Kd=I/(A*(1-Ft))。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定义就有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Kd*(1-tc)* Wd+Ks*Ws。
二、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一)税务风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要面对税务风险的产生因素有很多,有企业内部自身的税务风险事项,即有税务风险发生的一切业务事项,如企业的正常经营业务、企业的税务筹划策略、企业对税收政策的遵从程度、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及财务活动;也有企业外部税务环境的好坏,如企业与税务征管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对国家或地方的税收政策把握程度以及当地税务征管部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具体的环境分析如下图3所示。
因此,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从而全面了解企业的税务风险环境,进而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另外,环境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企业还必须做好环境的动态分析,也就是密切留意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并评估这些变化对税务风险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应对。
(二)税务风险管理内容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支持税务风险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好坏是企业进行税务风险有效管理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风险治理中其他因素需发挥效用的基础,因此税务风险产生的内部环境就成为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短板”。也就是说,税务风险管理的整体质量取决于内部控制环境这一最薄弱的要素质量,起先导性作用。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识别和应对
税务风险管理遵循的理论依据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其重点是通过两个主要途径来实现。
(1)通过介入式纳税风险管理活动,进而对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关键税务风险要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从而预防税务损失。
(2)进行流程式的纳税监督活动,对企业有存疑的纳税行为进行适时调整并对有一定税务损失的业务事项进行后续补救。
3.完善税务风险控制活动,约束潜在风险
对税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的流程管理。流程是风险的发酵地,某些业务流程梳理不当会导致潜在的税务风险,必须要以税务风险控制为前提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再造,以重新构建基于税务风险控制的业务流程,将税务风险管理理念介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乃至流程的全过程。
4.强化信息沟通,提供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支持
(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探求各业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方式。企业要有效的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就必须将税务风险的控制手段介入到企业发生的日常经营业务活动中,因为税务事项来源于企业的业务事项。企业税务风险管控部门可以利用下发调研报告、企业内部网络渠道等各种方式,对各业务部门日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中有关涉税业务进行指导,丰富各业务部门的税法知识,提高业务部门对涉税业务的处理水平。
(2)建立企业外部信息沟通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的有效沟通,在企业与税务管理机构之间对“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创建事前的沟通机制,规避“不确定性的涉税事项”的事后争议,有效控制企业税务风险。
(三)税务风险信息管理流程
结合环境分析与税务风险管理内容分析,企业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从技术层面上看应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它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以风险监控为圆点,以能接受的风险目标值为半径所画的一圆,在圆周上有识别、评估、应对、控制、评价各项技术手段,同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彼此协调又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将企业税务风险维持在可控水平内的目标,具w的管理流程圆图如下图4所示。
三、最优资本税务风险管理模型实现
(一)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信息处理设置
根据上述所论的模型构造及税务风险信息管理体系流程来设置最优资本模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本系统的内部数据计算与信息处理的依据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博弈最优状态下确保最大程度的利用债务资本的节税效应与最优秀资本结构的有效组合。
1.内部信息收集子模块
(1)信息收集
债务资本:
股权资本:
所得税税率:
债务利息率:
债务筹资费用额:
国债利率:
行业β值:
股权资本市场报酬率:
(2)内部计算过程
Ws=B/(A+B)
Wd=A/(A+B)
Ft=F/A*100%
I=A*i
Kd=I/(A*(1-Ft))
Ks=Rf+β*(Rm-Rf)
WACC=Kd*(1-tc)*Wd+Ks*
Ws
2.目标设定
企业产权比率标准值:
3.事项识别
产权比率ER=A/B
风险值D=C-ER
4.风险评估(设定允许压力范围是+-20%,根据管理层偏好或历史值)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
该企业的资本结构比是:
该企业的债务资本成本是:
该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是:
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
债务资本成本带来的节税效应是:
5.信息与沟通
如果D>0.2,显示:企业的计算值与设定的目标相比结果是D值,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节税效应是Kd*Tc,说明: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业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如果D
如果-0.2
6.数据输入与信息输出界面
在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根据最优资本结构模型进行筹资层面的税务风险事项认定与评估时应输入当前一些实时的模型计算依据值,详情如下图5所示。根据输入的数据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计算模型与风险评估方法及风险应对方法会显示出本筹资项目的风险评估结果,具体结果信息输出图如下图6所示。
(二)最优资本模型下的税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代码实现
this->UpdateData();
if((this->m_GuQuanzb!=0)&&(this->m_ZhaiWuzb!=0))
{
float ws,wd,ft,kd,ks,wacc,er;
ws= this->m_GuQuan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wd= this->m_ZhaiWuzb/(th-
is->m_ZhaiWuzb+this->m_GuQu
anzb);
ft= this->m_ZhaiWuChouZhi
fy/this->m_ZhaiWuzb;
kd= this->m_ZhaiWulxl/(1-
ft);
ks= this->m_GuoZhaill+th-
is->m_HangYez*(this->m_ShiCh
angbc-this->m_GuoZhaill);
wacc= kd*(1-this->m_SuoD
eSuisl)*wd+ks*ws;
er= this->m_ZhaiWuzb/this-
>m_GuQuanzb;
class zhannuejieguo jieguo;
jieguo.m_zhichanfuzailv = wd;
jieguo.m_zhibenjiegoubi = er;
jieguo.m_zaiwuzhibenchengben = kd;
jieguo.m_guquanzhibencheng
ben = ks;
jieguo.m_pingjunzhibencheng
ben = wacc;
jieguo.m_jieshuixiaoying=kd*
this->m_SuoDeSuisl;
float kk;
kk = this->m_QiYeChanQua
nbl- er;
CString str1,str2,str3,str4;
if (kk >= 0.2)
{ str1 =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未能很好利用债务资本," ;
str1 += "\r\n";
str2 = "导致企业平均资本成本过高,节税效应过低,增加了税务压力,税务风险过大,";
str2 += "\r\n";
str3 = "且未能很好的利用财务标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受阻。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债务融资,\n";
str3 += "\r\n";
str4 = "增加债务资本带来的节税效应,减少企I平均资本成本,增加财务标杆效应,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
jieguo.m_jielun = str1 + str2
+str3+str4;
}
if(kk
{ str1 = "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资本结构比不太合理,债务资本过多,偿债压力大,\n";
str1 += "\r\n";
str2 = "节税效应达到了,税务压力降低了,税务风险降低了,但财务风险太大。,\n";
str2 += "\r\n";
str3 = "建议调整资本结构,增扩股权融资,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比例,降低财务风险,减少财务压力。";
jieguo.m_jielun=str1 + str2+
str3;
}
if((kk>-0.2)&&(kk
{
jieguo.m_jielun="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合适,资本结构比合理,财务风险与节税效应博弈均衡,税务风险较低。";
}
jieguo.DoModal();
}
二、信息管税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都有所降低
一线人员在信息采集环节数据的规范性、合理性还存在偏差,数据入口关有时把握不严,导致一些垃圾数据从源头进入系统,由于数据录入不完整或不准确,数据口径出现偏差,导致同样的数据在各个模块查询结果不一致;由于数据不规范,导致系统不能产生各类正确的报表;由于数据调整不及时,没有根据纳税户变化情况及时变更系统数据,导致无法进行深层次数据加工和分析利用。实际上,数据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地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管税应用水平的“瓶颈”。
2、日常信息数据质量监控落实不够及时
日常数据质量监控成为做好数据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关键点。虽然各地信息中心对数据质量监控及考核指标有严格规定,但有关责任人员对数据质量的可疑处或差错数据关注不够,没有认真查明原因、核实、修改、改正。问题数据产生,既有系统上线时不稳定造成的,也有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还有纳税户情况发生变化,而没有及时在系统中进行变更的。这些问题数据的产生,说明各级地税机关在软件操作环节,软件应用环节的管理还没有到位,还需要切实加强软件应用操作的学习。对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考核力度不强也导致数据质量的差异。
3、全国地税普通发票网络查询系统建立相对滞后
目前,各地普通发票存在种类繁多、式样各异、规格不一、防伪措施各不相同的问题。这种票种繁多、各省各异的状况,不利于税务机关规范管理、不利于纳税人方便使用、不便于公众辨别真伪,不仅增加了纳税人的经营成本,而且降低了税务机关管理效率,已经成为当前实现税务系统普通发票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瓶颈。目前全国型的地税普通发票查询系统,税务机关的网上发票管理防伪还没有系统全面的建立,给偷逃税款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发票使用监控,防范假发票流入也是摆在当前重要的内容。
4、涉税信息收集没有完全到位
涉税信息收集不完全,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经营动态和市场变化信息,税源管理也就造成了分割化。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掌握不全面,对企业上下游及关联企业间监控缺乏有效手段。信息的沟通机制不全。对外的联系和信息交换,还没有建立有效机制。只有健全沟通机制,才有利于提升信息管税水平。信息不对称,不匹配将导致管理部门无法通过信息系统获得最新、可靠的、完整的税收管理数据,造成管理缺失。
三、加强信息管税的几点建议
1、健全机构,建立信息管税制度
一是要成立信息管税中心。人员由分管信息管税的各级领导、业务科室、信息中心人员组成。职责对内处理流程,业务操作,疑难杂症。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分析数据。对外处理软件安装及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收集,分析,加工,利用。联络协调有关数据传递事宜。同时,地税机关各业务处室、基层局可以随时提出业务需求,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二是成立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市局信息中心内部成立数据处理小组,直接定制数据报告,因时、因事分析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2、职能定位,监管征管数据质量
一是征管质效要达到效果,必须避免涉税信息失真。为使征管水平提高层次,就必须充分利用现用信息,加大数据清理的力度,就在于重视数据质量监控的程度。二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数据垃圾的产生有文化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必须杜绝为了提高质量考核指标而“机外监控”,通过执行严格的监督考核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以解决。
3、创新思路,拓宽信息管税渠道
2、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介绍了金融危机对财政税收政策产生的影响,我们了解到如果国家能充分地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那么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应付自如。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笔者对财政税收改革到底有哪些思考呢?接下来,笔者就做具体的阐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2.1处理好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财政税收主要依靠企业经济效益,简单来说,如果企业的经济效益高,那么我国的财政收入自然也高。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只有加大税收改革的力度,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综上所言,相关部门只有处理好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使得我国的财政收入与经济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如何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更多的进入到竞争的领域,将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使财政税收转变为公共性的投入,如果政府财政税收投入到公共性的领域一定会给周围经济带来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这样做而是直接将财政收入资金投入到企业中,不利于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浪费,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2.2国税与地税要有合理的协调机制
所谓国税就是指国家税务系统,地税就是指地方税务系统。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税收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拥有调控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等职能。我国每年的财政收入超过90%是来自税收,其地位可见一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所以传统的国税与地税征管机构分设,就显得不适应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拥有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条件,但是由于地方税制改革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使得将这两种征管机构整合的难度加大很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实践,然后再推广,使得国家和企业都能达到双赢。
2.3建立税负水平适中的税收制度
所谓宏观税负就是指国家税负总体水平,它是税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表现出纳税主体的经济负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税收制度的制定都是依据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如果政府能够建立一个合理的税负结构,就有利于我国税收制度的完善。那么如何能够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税负结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适当降低纳税主体税外的负担,要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标准,在降低纳税主体的税外负担的同时,还应该增加宏观税负的水平;其次,要加快增值税的转型步伐,及时开征物业税。要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申报与分类扣除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降低工薪收入的税收负担,及时开征物业税,推进资源、环境税收体系改革;最后,要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统筹区域发展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税收优惠制度及相关改革。
2.4、建立资金来源可靠的科学支付体系
一是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二是要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三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综合考虑地区人口、人均占地面积、人均收入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科学的测算方法;四是完善监督支付系统的运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导中央银行以外的支付系统的运行。在政策方面,还包括规划并运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总体结构、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跟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和保障系统安全相关的政策。
2.5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2.5.1理顺管理职能
政府税收征管的职能是要平衡市场经济环境,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税收征管部门越要坚持专业化管事方向,吸收管户制的合理内核,实行“管事”与“管户”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切实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对税户、税源的监控能力,防止漏征漏管。采取双管的制度形式,就必须要减少管理层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把管理职能理顺,发挥其管理实效,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公平的竞争环境。
2.5.2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管理结构
扁平式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是指要开展平行的税收征管体制,按照信息流相对集中和职责明确的原则,对基层征管机构进行全面整合,减少执法主体的数量和审批环节,归并一些职责交叉、业务单一的部门,将有限的人力资源用于专业化管理和基层征管一线。这样的税收征管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适当地为纳税部门提供快捷支付方式,减少了大面积接触税务机关的麻烦。
我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受到受到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无可避免,其影响已殃及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国内部分企业出现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库存积压严重、运营资金趋紧、盈利水平下降等多种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政府实施了包括行使增值税、进出口税改革方案,对中小型企业进行财政补助在内的多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和措施,但是这些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为了进一步保证在金融风暴下企业发展更加稳健,更好地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一些组合拳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而这些组合拳中,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是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结合和促进是提供给企业的最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基于金融危机环境,对政府财政税收改革和管理进行多角度地探讨和深思是不可忽视的命题,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意义。
二、改革现有财政税收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必然要求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由“过热”向稳定运行“软着陆”产生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遇到了明显的困境,中国以“出口”这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越来越不好走,扩大内需是提振经济的关键。而无论是促进短期经济增长,还是兼顾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关键都在于财政预算投资向公共民生领域倾斜,以及适度推进税制改革,来撬动长期以来启而不动的消费内需增长,以降低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更进一步的冲击。
(二)改善企业与公众预期的迫切需要
据相关分析,我国目前并非流动性不足,只是在内外部经济都不确定的环境下,人们对消费和投资缺乏信心。改革财政税收制度、实施财政刺激政策能向外界表明政府保持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并且政府支出的增加有助于推动民间投资,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进而调节经济周期的波动。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探索
(一)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税收征管是税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税务机关根据有关税法的规定,对税收工作实施管理、征收、检查等活动的总称。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税收征管更需要掌握税源变化,加强税源管理;依法办事,依率计征;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相结合;开展纳税检查,以合理有效的税收征管组织来稳定市场经济。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可以从理顺政府管理职能、建立扁平的组织管理结构等方面入手。
(二)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对称,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三)建立税负水平适中的税收制度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是税收政策的核心,是直接或间接纳税主体经济负担的最有力体现。在政府支出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中,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政府支出是自变量,而税收收入是因变量。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政府规模,还是政府支出总量,以及相应的税收收入总量的最终确定,都不能脱离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税负结构的公平合理,有赖于健全完善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税负结构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将所得税与增值税作为中央财政税收的主体税种,将营业税作为省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将尚未开征的物业税作为市、县、乡等政府的主体税种,建立起科学合理、税负水平适中的税收制度。
(四)建立资金来源可靠的科学支付体系
一要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适当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二要改革税收返还和增值税分享制度,稳定转移支付资金来源。三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法,建立公开、合理、科学的资金分配制度。四要完善监督支付系统的运行,并制定公共政策,指导中央银行以外的支付系统的运行。在政策方面,还包括规划并运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总体结构、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跟支付系统风险管理和保障系统安全相关的政策。
(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引言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信息的储存和处理方式,从而适应了现代企业对信息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需要,对企业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另一面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和有效控制手段的缺失,借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舞弊的案件屡有发生,而且这种行为具有危害大,隐蔽性强的特点。因此,研究信息化管理环境下企业内控及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化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就是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合理控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运营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程序和措施予以合理保证的过程。美国会计师协会对内部控制作出的权威性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内部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水平越高,内部控制得到的信息资源就越充分,实施效果就越明显。同时,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风险。首先,风险评估范围拓宽。企业将所有信息高度集中于数据处理系统,一旦有不法分子利用病毒来窃取企业信息,可能使企业蒙受损失。企业通过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新风险,这就拓宽了评估范围。其次,设备使用风险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存在许多不可抗因素,如跳电、物理损失、人为误操作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而软件主要指运行风险,如设计缺陷、与企业切合度不高、稳定性不够等都会带来新的风险。第三,增加了道德风险。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系统与外部网络连接,这会使信息使用者或操作人员通过公用通讯线路干预系统的机会变大,从而可能产生非授权的访问、篡改等隐蔽性较大的舞弊行为。
由此可见,企业好比是一艘轮船,信息化是推动器,而内部控制是舵轮,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行驶畅通无阻。
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风险问题
(一)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对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信息管理系统经常直接从其他系统采集数据,不必重新录入,减少了数据录入错误的机会,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但是从其他系统直接采集的数据如果本身有错误,则该错误可能会带到内部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被动地接受其他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处理,审核功能被削弱。由于实现了数据的快速传输与数据共享,数据生成部门或客户如果反复更改同一经济业务的数据,也会给数据处理带来不便。
(二)信息流与单证传递相脱节,原始凭证形态发生变化
当企业的信息系统大规模联网时,数据可以跨部门、跨地区传输,且传输的速度极为迅速,而纸质原始凭证却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需求部门之间进行传递,有些电子交易甚至没有产生纸质原始凭证。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处理时难以取得数据发生时产生的纸质原始凭证,而只能依赖原始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处理凭证,如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凭证或数据汇总凭证等。
(三)网络开发环境使内部控制壁垒变得脆弱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管理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克服了以前单机信息系统的不足,使信息化管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更加完善。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也给信息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如重要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可能被截获,收到病毒和黑客攻击的机率变大等。从理论上说,置于服务器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可以被访问的,除非切断物理连接才能避免外来非授权访问者的侵扰。因此,企业必须定期对系统的安全性及内部控制能力进行评估,时时保持系统更新以降低网络环境带来的风险。
(四)信息和数据便于伪造,舞弊行为具有较大隐蔽性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所有数据都是以单、证、帐、表的形式出现,其作为核对凭证,修改困难,修改后有明显痕迹,所以不便于伪造。而信息管理系统则完全不同,磁介质代替纸张作业,对信息和数据篡改后可以轻易抹去任何痕迹。而且篡改和伪造的操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另外电磁介质容易受损,所以系统上的信息和数据也存在丢失和毁坏的危险。因此信息化管理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对计算机安全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应有的措施
(一)建立完整全面的内控记录文档,制定内部控制目标
企业应采用流程图或文字描述的方式建立全面的控制文档记录,并对现有文档记录进行持续的维护和更新。公司管理层要制定内部控制目标,并根据文档记录的控制点和风险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正式的风险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之后,内部控制评估的目标通常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①对整个流程和控制的设计进行评估,确定这些控制是否很好地满足和支持最终业务目标的实现。
②对岗位职责分离的评估,确保在整个流程中存在正确的稽核点和平衡点,对敏感业务交易给出足够的访问限制。
③评估控制方式是否合理,比如基于手工流程的控制和基于系统的自动控制是否搭配合理。(二)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
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下更要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也就是要进行职务分隔。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内部关键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确保不同的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互相制约,相互监督。调整不适应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的岗位设置,完善各岗位职责,特别是管理岗位和稽核岗位,在不同岗位上加强预测、分析等职责,加强稽核对业务的指导、监督、检查等职责。
(三)前期,中期和后期控制相结合
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可简单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控制三个阶段。前期控制包括预算控制和权限控制两个方面,属于预防性控制类型。预算控制使得在发生经济业务时,系统能自动将实际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比较,对不符合目标的业务操作进行否决或提请授权机构决策;权限控制则能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员工的岗位职责,设置每个员工对系统的操作权限以及对信息的查询范围,系统将保证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均是由被批准或被授权的员工执行。中期控制主要是对操作程序进行控制,主要包括业务操作控制和会计系统控制。而后期控制则可以确保检查报告的客观性、可靠性,提高检查效率、降低检查成本,有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在目标实现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各项偏差,属于发现型控制类型。
(四)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接口数据的控制
企业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接口问题,如在开发票时与税务系统的接口,产品出入库时与检斤计量系统的接口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接口是实现不同系统间数据和信息互联互通的必需。由于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可能完全不同,为了实现数据的传递,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转换,因此这些位于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区域,内控流程应在系统接口点设置控制点,如设置访问权限,加强稽核等方式,防范控制风险发生。
(五)创新风险管理措施,推行风险在线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