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模板(10篇)

时间:2023-06-11 09:10:07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1

1.全面调配级组教师(含保育员)的人事权。以大班年级组长行使人事权为例:大班《远足》主题即将开展,入园第三年第五次的远足,孩子走多远、走哪条路线合适,是需要首先确定好的。确定的办法是实地踩点,本组15位成员,谁去最合适?大班组葛组长权衡一番后初定人选,再征求组内成员的意见,最后派出沈老师。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沈老师会玩,并和孩子玩得来,派她去,一定能在沿途选对让孩子休息、玩耍兼具的好地方:二是沈老师做事计划性强,能较准确地计算远足总距离,预测幼儿所需时间。全面关注沿途的安全要点。确定踩点人选和踩点时间后。葛组长根据沈老师所在班缺一教师的情况,在级组内做了协调,提前就工作量和质量标准两个方面做好交接,保证了沈老师一门心思做好踩点这件事。踩点回来后,沈老师在第一时间将具体情况报告年级组长、主题承包人。从本案例可以看出,我园年级组长在行使人事权时遵循的是“依据课程组织人”的原则,即根据课程实施需要,综合衡量本组人员的特点和能力水平,确定主题承包人、焦点课主备人、研究课执教人、重要项目执行人等课程实施关键人选。并且,每周安排半天的时间,和这些关键人选共同商定工作量、完成时间、质量标准,统筹安排组内所有人员。此外,对本组成员半天以内的请假,年级组长有批准权。

2.本级组课程计划的调整权。比如,经过整整一年的半日活动跟踪式集体诊断后,我同教师对“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内心、彰显于行,他们对于传承的主题,有了“必须调整”的愿望。中班年级组长及时组织本班组教师讨论,具体落实课程计划的调整事宜。第一个主题《我是中班哥哥姐姐》首先被“开刀”了:一是实施时间,由两周调整为一周:二是活动目标与内容,调整为幼儿进入新班级后对人、环境的熟悉及升入中班的自豪感为主:三是活动形式,南以集体教学为主要实施阵地,调整为一日活动各环节加来同报到时全面实施;四是活动方式,说教少,多让孩子参与、体验……

3.对本组成员课程实施质量的考核及奖惩权。考核,是让大家明白下一步该如何做得更好,我们把这个权限赋予年级组长。事实也证明,年级组长在行使这项权力时,都能做到“狠心”考核、真心面对、耐心沟通,因而成效也显著。比如,中班组有位个性较强的教师,常以保持个性为借口,随意改变集体备课定下的活动设计。有时甚至自个儿还没想明白为什么要改,活动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但这位教师自认为这么做是有理由的,那就是:为了证明这么上是错的。月考核时,年级组长打出了“0”分。而对即将全园公示的“0”分,该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小,因为这个考核结果,会影响其本月的绩效工资和本学年度考核等级,更是对其个性的挑战。为此,年级组长及时进行了沟通,从考核与奖惩的真正目的说起,谈到“活动设计改变的动机与时机”“如果必须改应该改到何种程度”等,并坦诚分析其个性、行事习惯,进而在完善心智、提高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其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之后的工作中,年级组长注意关注其后续表现,并及时肯定其进步。

二、引导年级组长“三为”

1.每周一份《课务安排表》。每周一份《周日计划表》,是幼儿园的常规做法,而每周一份《课务安排表》,是我同年级组长的第一“为”。此“为”,分两个时段完成。第一时段放在周五,年级组长会同该阶段的主题承包人,先研读幼儿同下周工作安排(详细到每项工作的每个参与人员),再根据本主题原定的《周日计划表》以及全园的《学期课务安排参照表》,初定下周的《课务安排表》。第二时段放在周一中午,主要任务是人员微调,原因源于随上级要求而调整的幼儿园周计划。

在制定这份《课务安排表》时,我们鼓励年级组长打破班级壁垒,与教研统整。如同一活动由不同人组织,或同一活动由一人跨班组织等。

2.严把课程实施考核关。考核教师的课程实施质量,是我们要求年级组长的第二“为”。课程实施质量包括三项考核内容和三个关注重点。前者分别考核教师对课程计划的熟悉程度: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对课程执行的到位程度。每位教师必须把课程计划、主题实施方案、周日计划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掌握到位。后者则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中重点关注幼儿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一日活动各环节兼顾,清楚各环节对孩子而言的关键经验:关注焦点课与各研究活动的质量。

3.领导课程研讨活动。在我园,为保证进入级组层面的主题能高效实施,年级组一般于前一周要安排两次研讨,年级组长的第三“为”是“领导”好此项研讨活动。以某一周的研讨活动为例。

(1)第一次研讨:审议下周周日计划。在教研活动之前,年级组长和主题承包人一起对传承的主题内容和周计划进行再审议,依据是本级组、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分解核心目标,即将主题目标层层分解为周活动目标、关键活动目标。二是调整不合适的内容,微训周日计划。最后把再审议的结果上传至本组群共享。

研讨活动现场的议程有三个:议程一,主题承包人用15分钟-20分钟时间简要介绍主题再审议情况,具体流程为!从主题实施方案开始——幼儿基础分析——主题总目标、本周主要目标解读——课程关键内容解析——从孩子喜欢与有意义的角度初定活动形式——课程安排(集体教学中的主要教法和学法,与运动、生活、游戏板块的整合形式,与主题墙、区域安排的协同做法,需要与家长沟通或家长能配合的部分)。议程二,10分钟-15分钟的集体审议,提出各自观点,达成共识。议程三,分配任务,根据教师所长,按领域分课。

在此研讨过程中,年级组长既要放手让承包人单干,又要给予指导和质量监控。如指导承包人注意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的有机联系,主题活动与非主题活动的整体管理;结合“保质控量”要求审议主题内容与实施:指导教师预测幼儿关键经验的达成度;提醒教师充分考虑课程环境的作用、家长在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衔接,等等。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2

1.国内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及平台建设、实践存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3],本文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方面,美国高等教育计划中,实践课程在总课程中占比75%,而英国实践教学高达65%,此外美国管理类专业社会实践时间按规定须达1000小时[4];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偏重人才测评、谈判技术、薪酬管理、员工激励和基于数据的决策[5]。此外,课堂练习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学校通过让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科研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专业综合素质,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6];国外教学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十分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如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组织管理系本科课程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各个行业的功能,学生实践课程比较多,比较重视组织行为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7]。

国内学者中,王明琴从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出发,指出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术报告、假期的社会调查等[8];在体系建设方面,崔颖指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践,校外实践包括阶段性专业实习和岗位实习。作者指出课程相关理论授课和实践要同步进行,并在不同的授课内容学习后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如劳动力市场调查、社会保障情况的调查等[9];关于平台建设,王馨晨等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必须以“应用”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因此要构建“理论知识+活动策划+业务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教学平台[10]。

针对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许多学者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崔颖认为,师资力量要做到校内为主,内外结合,可通过定期去企业挂职锻炼和带薪学习等方式提升现有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如聘用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作为兼职老师、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11];张徽燕认为,教师应该将企业现实面临的问题带到实验室的模拟训练中,配备操作文案、在线绩效考核系统等,同时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和点评[12];在如何构建实践性教学计划的问题上,杨月坤基于传统的五大实践教学模块提出了要构建课程实践教学、模拟实验操作、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四位一体,建立综合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3];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及档期安排方面,王馨晨等认为应该为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安排恰当的时间,如大一以树立职业意识为重点;大二开始设计职业生涯,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职业胜任力;大三学习就业政策、训练就业技巧;大四进行实习,熟悉业务岗位。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为实施实践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

2.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概况

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从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满意度、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学生相关工作胜任度、实验设备及企业外部合作情况等方面展开调查,结果统计如表一所示。

在专业课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中,选择理论授课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的学生占比都在三分之一左右,表明总体而言,本专业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比较丰富;在实践性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中,学生表示对实践性教学总体上不甚满意,无论是课堂内的实践性教学还是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很满意的学生都只占2%,相比课外实践,课堂实践的满意度稍高,课内和课外实践的不满意率分别为34%和56%;一半的受访学生表示基本掌握了专业课所学知识,另外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掌握了一部分专业知识,虽无完全没掌握的学生,但基本掌握知识的情况仍有待提高;在关于能否从事并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胜任相关岗位;经走访调查得知:与实验室合作的企业有浦发银行和立白集团,其合作内容包括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与企业领导面谈,使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学院还引进了方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习平台,模拟的企业实际运作环境包含制造企业、银行、物流和商贸公司等,此实习平台要求成员共同完成公司的组建、注册和运营等日常事务。

3.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发现,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及档期安排、实习基地及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形式、相关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使实践教学成果大打折扣。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如下表二所示的维度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结果如下表整理所示。此外,运用访谈法对教学内容及形式、相关考核方法等维度进行深入调查,各调查结果阐述如下。

专业实践时间方面,档期较短且安排不合理。在调查中,反映实践性教学时间偏短的学生占73%,可见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度较高,并且希望加长实践教学时间。

在实习基地及教学设备的相关调查中,仅有3%的学生知道学院配有实习基地,表明实习基地流于形式的问题较突出。调查发现,教学设备投入资金较少的问题日益显著。模拟训练所需资源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还要配备相关实验设备,学校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存有缺陷,导致模拟实验室尚未完整配套。

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针对性不强、系统性较弱、课程安排不合理及教学形式不恰当等问题。其一,教学内容应当依据胜任力模型发现学生欠缺的专业素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大四及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导致不能胜任人力相关工作的原因主要有:对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方法的掌握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等,但针对以上问题设置的实践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其二,实践内容缺乏明确的计划与安排,使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学校虽然每学期都为学生安排数周实习时间,但并未说明每一实习期需着重培养及训练的能力,导致学生每学期在各自的实习单位均重复完成近乎相同的打杂工作,使实习并未有效强化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更使实习流于形式。其三,工商管理学院的实践课程主要包含课堂案例分析、计算机实验室课程教学、企业参观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看似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内容,但其中的课程安排并非合理。如在SPSS这门运用广泛、实用性强的计算机实验室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课时较少,且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分离,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只会简单运用某些描述性分析方法。其四,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并未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未能做到因课制宜,致使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如在课堂实践方面,多数老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安排学生分工合作,但小组内“搭便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而想在专业实践方面有所收获的学生却苦于不能得到有效建议及系统指导,使学生真正获取的知识与预期成果相差甚远。

4.基于胜任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理查德?威廉姆斯(Richard S Williams)认为:“胜任素质模型描述了有效地完成特定组织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结合。”[14]本文综合Young等人构建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素质模型[15],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与大学生的培养要素结合起来,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胜任力模型如下表二所示。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胜任力模型的分析不难发现,广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覆盖了相关知识因素,如招聘与选拔课程、培训与开发课程等,满足了学生对专业素质中相关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这些课程实践性较强,仅通过课堂授课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在薪酬、绩效、法务等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中掌握程度较低,工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本文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和校企培养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实验室、企业三方资源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充分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岗位的学生。

“认知―模拟―体验―实习”模式分为四阶段:始于认知阶段,本阶段除了通过课堂案例讲解、小组演练、情景模拟、企业参观访谈等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应工作岗位的了解,使学生熟悉人力资源岗位在企业中的定位及具体工作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各模块知识打好基础,此环节适合安排于第一或第二学期;模拟阶段旨在结合理论授课和课堂模拟演练、课后实验室模拟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专业软件如绩效考核软件、办公室OA办公系统、薪酬计算相关软件等的操作能力,使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一环节适合安排于第三及第四学期,同时需贯穿第五、第六学期的学习中;体验环节则强调更深入的社会化程度,要求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针对所学课程进行短期实习,让学生在校内专业课老师和校外签约兼职老师(最好为企业人力资源部主管)的指导下,对阶段性学习成果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这一阶段需在第六学期之前完成;实习阶段涵盖了寒暑假社会实践和第七、八学期的岗位实习,着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寒暑假实习过程中要保证老师及学校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其在专业工作和职场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岗位实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和综合素质的系统性的锻炼,也是对学校近四年培养方案的实践检测,学生通过岗位实习进一步加深对岗位的全方位理解。

结语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3

(一)研究对象

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篮球选项课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现状。

(二)调查对象

本课题在调查时,以河南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和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高校的篮球选项课学生共311人,教师共17人。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课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上承教学目标,下接教学方法的中心环节,它必须在理论层面符合科学逻辑,在实践层面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它是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方式之一。教学内容的取舍直接关系到教学对象的能力与个性培养。篮球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两大部分。在篮球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根据课程方案和新《纲要》的指导思想进行,以完成篮球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主要依据,不但要充分体现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外,还应体现出教材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时代特征,还应对学生进行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教育,同时还要根据终身教育理论,使大学生体育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文化体育的方向发展。调查走访时发现,虽然近几年篮球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篮球教学的传统意识和观念依在,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与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还不多见。

经过对7所学校的调查结果得知,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内容在理论部分多以篮球运动发展概况(100%)、篮球技战术分析(90.9%)、篮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100%)为主,开设篮球心理训练、损伤预防等方面的内容的学校较少;在实践部分多以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为主,开设身体素质练习内容的学校占略过半。另外,针对相对体质较弱的女生,任课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般会安排相对较容易的内容等。

在“学生对我省篮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的统计结果得知,有97人对教学内容安排比较满意,占总人数31.2%;有165人持一般态度,占53.1%;仅有49人表示不满意,占15.8%,这表明我省目前的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有很大改善,但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篮球和娱乐篮球方面的教育方面还显不足,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篮球意识和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上与体育教学目标仍存在差距。

(二)篮球课教学时数情况分析

教学时数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该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进度和完成效果。教学时数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单位领导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

调查得知,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时数安排多集中在72学时,占65.3%,其余有22.9%的学校安排64学时,11.8%的学校安排36学时,这表明高职院校在篮球选项课课时安排上基本较统一,但仍存在问题,这不利于我省今后篮球选项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另课时总数整体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的多少、教学进度的松紧,也不太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在教学时数的分配比例方面,有60.9%的学校按照“理论课时数8,实践课时数56,考试及机动8”课时安排进行教学,其余学校的理论课安排有4、6、或10学时的不等。理论课时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由教师、学生对篮球课教学时数的评价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如下表1),仅有45.7%的教师和39.7%的学生认为目前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时数很充足或较充足,有20.3%的教师、25.1%的学生认为所设学时偏少或太少。这表明我省篮球选项课的总教学时数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篮球教学本身的效益性,使篮球教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表现的矛盾日益加剧。但在目前总学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教师只有合理利用和分配好学时,进一步地去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教师可以考虑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加以补充。这在理论上比较行得通,但实践中却要考虑到教师精力和待遇的问题,也得考虑我省大学生学习精力和安排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河南省高职院校篮球选项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有很大改善,但在对学生进行生活篮球和娱乐篮球方面的教育还有待提高;在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学生篮球意识和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上与体育教学目标仍存在差距。课时安排不太统一,课时总数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学生的需求,课时安排上还存在“重技术,轻理论”等现象,这些问题和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篮球选项课教学本身的整体效益性。

因此,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在今后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篮球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不应着眼于内容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应用范围等,而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不应强调单一的价值功能,而应从不同内容所形成的结构出发,研究其多功能性,从而发挥篮球教学的整体功效。对于教学时数方面而言,应适当增加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时数,并根据教学时数的多少来合理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利用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教学进行补充等措施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黄德元,刘键.高校体育选项课理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

[2] 张秋宁,徐连军,王和平,刘卫东.现代高校公体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0.

[3] 郭华恬,盛春雷.对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4] 左从现,朱晓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材——大学体育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8.

[5] 袁晓智,张战博.浅谈高校体育篮球选项课的现状及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6] 黄若涧.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05).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4

一、 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文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1.课程认识程度调查。通过访谈显示,教师中只有17.5%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熟悉”,63%的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太熟悉,甚至有17%的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不了解。在接受访谈的200名学生中有51%的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太熟悉,只有11%的学生很熟悉或比较熟悉,将近38%的学生表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不了解。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访谈,88%的家长表示对于综合活动实践课程不太熟悉或完全不了解,只有10.5%的家长表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熟悉。

2.课程开设情况调查。在课时安排上,14%的学校一周安排两个课时以上,68%的学校一周安排了两个课时,13%的学校一周安排一个课时,还有5%的学校没有安排课时。通过进一步调查部分安排课时少或没有安排课时的学校,在学生假期实践会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安排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校,此课程很少不被挤占。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在课时安排上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

3.师资情况调查。通过对教师的访谈显示,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34%是“语数外等学科教师”,25%是由“班主任”担任,12%由本校的“辅导员、学校的行政人员”担任,16%由“劳技课教师和信息技术课教师等”担任,只有21%教师所在学校是由“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课程主题情况调查。教师对于学生还是不敢放手,将主题的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或是依靠教材,这样导致的结果会使得学生缺乏观察生活,得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依靠教材确定主题,也表现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依赖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

5.活动开展、指导和管理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的最为常见,占总数的43%。“以班为单位进行同一内容和统一要求的活动”占总数的27%,“个人自主探究和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占总数的19%,而“个人自主研究”占总数的11%。教师的指导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活动中的所有方面都进行指导”、“基本不知道”、“对自认为重要的方面进行指导”分别反映了教师指导过多、不足和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学校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很不规范。综合实践课程既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去管理,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而是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

6.课程资源情况调查。通过对学校课程资源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每个学校都有图书馆、实验室和机房等设施,但设施的质量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

7.教师和家长态度情况调查。通过访谈看出,对于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部分教师还是乐意的,并也表示乐意尝试。但也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基于学校的压力或认为费时费力不愿意担任。总体上家长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持支持的态度,但还是有部分家长没有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三、成就、问题及改进建议

1.成就。通过调查我们不难看出,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保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转变

(1)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许多一线教师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当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辅助学生,和学生建立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关系。

(2)学生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许多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很快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转变。

(3)家长观念的转变。许多学生家长的观念也正在发生改变。他们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可替代的价值。

2.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和分析,我们不仅能看到保定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的成绩,还发现了许多问题。

(1)对课程性质和价值理解不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价值认识有偏差。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使得课程不能更好的进行下去。

(2)课程管理、指导和资源的欠缺。很多学校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管理很不规范。综合实践课程既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去管理,也不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放任自流,而是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

有些教师“对活动中的所有方面都进行指导”,有些教师“基本不知道”、还有些教师“对自认为重要的方面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方式都不正确,他们分别反映了教师指导过多、不足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问及教师“您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时最常遇到的困难”时,很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缺少课程资源”。同时在对教师进行的访谈中,一线教师的心声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3)教师的积极性和指导水平较低。许多学校没有专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而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而这些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程度上,对于这门课不关注也不了解,更谈不上积极参与指导。

3.改进的建议

(1)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尤其重要,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我认为应该遵循因地因时制宜,灵活开发课程资源,发动多方力量开发课程资源两个重要原则。

(2)保证教师积极有效的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去。要想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必须做到两点:一方面,通过教师教育(包括职前职后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新的管理制度,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3)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应采取多样化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在培训中,就应该尊重教师的实施主体地位,实现培训专家与教师的平等交往,真诚研讨、交流与合作。

(4)争取全社会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参与,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社会支持程度的依赖远甚于其他类型的课程,因此需要首先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参与机制。(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金丽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与设想[J].课程改革,2011-09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09-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各高校的学生、班级、教师数量越来越多,如果课表依靠人工完成,那么排课人员的工作量将十分巨大。人工排课出错的比较大,而且一旦出错修改起来比较麻烦,往往是一处出错必须同时对多处进行修改,操作非常繁琐。因此,开发出一种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条件自动生成课表的计算机排课系统,来代替复杂的人工工作,显得迫切而必要。基于Web的网络课表作为一种新型教务管理式,给排课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人工排课问题研究

学校排课的目的就是对多类资源进行组合优化,合理安排现有的师资、课程、学生、教学场地、教学时间等要求,其本质是教师、班级、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分配问题。也就是说安排适当的教室、教师在要在一定的时间完成学校交给的所有任务。一般而言,排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各门课程要安排在最适宜的授课时间;同一课程在整个学期的时间分布尽量平均;各个班级的教学密度尽量均等;每个教师的工作量尽量相同;教学场地要满足教学任务的条件需求;同一教学班级、教学场地及教师,在同一时间均只能进行一次教学安排。

2 排课流程分析

从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每个学年有两个学期,一周上五天课,一天大概有八节课,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高校的课程特点如下:部分课程是小班教学(如英语),大部分课程是不同专业的混合教学(如高数、计算机等);一个教师可以同时为多个班级进行授课,也可以讲授多门不同的课程;每次授课节次为连续的2节;学生上课的教室是学校随机安排的。

进行排课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课程上不能有时间的冲突;同一个班级的不同的课程在时间上不应能有冲突;一门连堂课在一周内的时间间隔应均等;排课的时候不能发生教室、教师、时间、教学设备上的冲突。

排课工作大致分为4个流程:(1)下发教学计划。即学校将教学计划下发到各个课院(系)。(2)落实教学任务。即根据各院(系)自身的资源和教师情况确定任课教室名单和开课情况,将确认的课程、教室、班级反馈给学校。(3)安排上课时间。即安排课程上课的时间不需要考虑地点问题,生成每个专业的推荐课程表。(4)安排上课地点。即学校安排统一的上课地点,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教师资源。

3 排课系统的功能需求调查

当前高校使用的排课系统都忽视了教室实际需求这一重要原则。教师无法随时随地进行排课查询,也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调换教室,当教师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变动课程时,先要到教务处查询才能确定是否调课。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重点课程与一般课程的教授时间安排不合理,容易出现重叠现象。

通过笔者对多所高校的调研,综合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意见,归纳出计算机自动排课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1)系统界面的登录权限要有良好的控制,不同类型的登录者要有不同的权限,只能进入不同的界面;(2)系统是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的,所以界面应该是友善的;(3)教师能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能在系统上查看自己的教学计划,填写自己的上课要求;(4)教师、学生、管理员登录成功后,都可以在排课系统上查看不同对象的各种课表;(5)教师能在排课系统上随时发送调课请求;(6)管理员在排课系统上能接收、查看教师发送的调课要求;(7)管理员可以在排课系统上随时调课通知;(8)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看管理员的调课通知;(9)学生在排课系统上可以查询可上自习的教室;(10)教师和管理员可以在排课系统上查看可调课的教室;(11)教师、学生、管理员进入排课系统后,可以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13)好的课表并不要求完全符合教师的要求,只要大部分符合即可;(13)排好的各个班级的课表不能出现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14)排好的各个教师的课表不能出现时间和地点上的冲突;(15)生成的课表能够按一定的课表格式输出、打印。

4 排课系统的界面设计

由于排课系统的对象是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的,所以登录的权限也是不同的,排课系统会根据三种人群输入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到各自不同的操作界面。

4.1 管理员界面

管理员能把教学计划和其他排课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能够根据排课要求自动进行排课;可查看教师的调课请求;可通知调课时间;可按照时间、教室来查看可调课的教室;可按照不同教师、班级和教室查看课表;可修改自己登录界面的密码。

4.2 教师界面

教师可查看自己的教学计划,填写对课程的时间要求;可分别按照时间、教室来查看可调课的教室;可提出自己的调课请求;可接收管理员调课通知;可查看自己的课表;可查看其他教师的课表;可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4.3 学生界面

学生可查看自己的课表;可查看某个时间可供上自习的教室;可分别按照课程、专业、班级查看课表;可查看管理员的调课通知;可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登录界面管理员学生调课通知查看调课请求登录密码修改调课通知登录密码修改教师填写时间要求发送调课请求查看自己课表登录密码修改相同的权限查看调课通知按教室查看有哪些时间空闲按班级查看课表按时间查看有哪些教室空闲按时间和教室一起查看是否空闲按教室查看课表按教师查看课表。

5 排课系统模块设计

根据功能需求可将排课系统分为六个模块:教学信息模块、课表编排模块、辅助调课模块、课表分析模块、临时活动安排模块、教学工作量统计模块。

5.1 教学信息模块

主要功能是完成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输入:(1)设置学年、学期、排课周次、周排课天数、日排课节数、不排课节次、课程需排节次与不排节次、教师对排课时间的要求等条件;(2)整理教学任务与开课计划;(3)统计教学场地资源等。

5.2 课表编排模块

课表编排模块是由电脑自动排课表和人工辅助编排课表两大部分组成。

(1)电脑自动编排课表:是由设定排课初始化和排课特殊要求后,系统自动的进行课程、教师、班级、场地、周次以及节次等资源行程的安排表。生成的课表包括:学生课程表、教师授课表、教务处总课表、教学楼管理课表。其中排课要求包含:需安排的课程的类型,如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或者全部课程类型;检测学生冲突(分组实验时可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在不同场地上课,这时可选择不检测学生冲突);检测教师冲突(同一教师在同一时间段是否可在不同校区上课,上课地点是否应尽量连续);安排场地、教室,是否需要安排指定教室,或安排哪种类型的教室―― 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安排多大容量的教室等;安排周次和节次,可指定排课大节构成方式,可排课节次等。

(2)人工辅助编排课表:主要针对电脑无法合理编排课程任务,就相应的要采取逐条输入教学任务、设置排课条件的方式来进行单独编排,通过人工排课方式来弥补电脑编排课程的不足,排课管理人员的经验在这种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排课结束后,排课系统提供多维度的课程表:课程课表、教师课表、班级课表、教室课表、周/日/节次课表、学生课表,供排课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选择打印。教室安排表为教务管理人员分析了解全校教室的分配利用情况、临时调度提供依据。教师授课一览表则为校系领导了解教学动态、检查教学情况提供基本信息。

5.3 辅助调课模块

当遇到突发性问题时,就要对原课程表进行相应的调整。排课系统可以对教室网上申请和教学管理部门网上审批后进行调整。对应的流程如下:教室在登录排课系统后,根据系统的提示以及可以调课的时间,填写调课申请表,并将申请表发送到院系主任和教务处进行审批。排课管理人员办完后会将调课记录与调课通知单进行打印,将调课结果告知教室、学生以管理部门。以上,就是调停课流程。

5.4 课表分析模块

排课结束后,系统对自动生成的课表进行分析,提供关于教师、教室、班级的多维度统计数据,总体分析排课要求满足情况以及课程表的总体质量,供教学管理部门分析教学资源使用情况、教学运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例如:教室方面,按类型和容量分别统计教室使用率及使用次数;班级方面,可按班级统计周学时数,按节次查看上课班级数等。

5.5 临时活动模块

对学校的各种临时性活动作出安排,包括各种形式的学生社团活动、会议、讲座等。接到安排临时活动的申请后,教务管理人员将班级、时间录入系统,系统自动检测有无与教学任务或者其他临时活动冲突。如有冲突,系统将提示无法安排;如无冲突,教务员可继续设置对使用场地的要求,系统即自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活动场地供管理员选择。接下来,可勾选活动组织部门、活动类型、活动主持人、申请日期、活动联系人、人数、周次和节次,输入活动主要内容,保存并打印临时活动安排。至此,临时活动安排成功。

5.6 教学工作量统计模块

排课系统按日/周/月/年/指定时间段,按教师个人、职称、学部、课程类型统计教学工作量,供管理部门统计教师课时费或制定相关决策时使用。

界面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6 排课系统算法设计

本系统用C++和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上述功能。在进入排课之前,先对教师、教室、装备、班级、学期等信息进行编排,建立信息数据库,其中包括课程详细表、教学实施计划表、班级教学总信息表、班级上课时间地点表四个主要数据表。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排课方法,本排课系统主要考虑以下规则。

6.1 时段规则

不同类型的课程具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和学时要求,对时段性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基础课、理论课、专业课应尽量安排在上午,选修课尽量安排在下午或晚上;每次授课不宜超过2学时,若每周需排2次课,应隔天。

6.2 连续性规则

大多数教师都希望集中、连续授课,因此,每天每个教师的授课节次应尽量紧凑,中间无间隔。

6.3 分散性规则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学生的课表应尽量平均分散在每周的五天。

以班级为主进行排课时,先选择所要排课的学期,再选择相应的班级和对应的课程,然后选择该课程的上课起始周次,结束周次、星期,最后选择符合条件的教室,计算出最合适的课表安排,生成班级教学课表。以课程为主的排课同上。

7 对系统运行结果的思考

实践证明,本系统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运行稳定,不仅可以避免课程安排的冲突问题,而且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但是,通过系统的运行和广大师生的反映,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和改进。

7.1 必须坚持人和机器的有机结合

很多高校认为有了计算机自动排课系统,排课工作人员只要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就行了,人力就可以得到完全解放。不难发现,各个高校的课程编排情况中,计算机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无论系统设计的多么出色,电脑自动排课结果还是不能够合理化,某些特殊要求、特殊安排是不可能完成满足的。因此,排课必须坚持以人为主,计算机为辅,让计算机协助排课。一个优秀的排课员,是需要时间的磨砺才能胜任的。

7.2 必须在系统中加入监管机制

系统应自动对排课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督,如果排课员随意更改教学计划或课表安排,系统应自动给予一定的警示提示,便于校系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要真正意义上推行学分制,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所有软件开发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7.3 必须利用现有网络技术提高系统使用环境

目前,大多数的排课系统软件,需要在不同的机器上安装客户端,排课员在排课时,只能在安装了客户端的机器上操作,这就具有很大的制约性。近年来,随着云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考虑使用云存储技术实现系统的无环境限制办公,这样才能体现科技时代的特征,真正做到服务于教学。

7.4 必须加大对系统安全性的把控

在所有的软件开发系统中都存在着漏洞。一旦排课数据丢失,将会给教务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怎样才能将安全威胁降到最低,是所有软件开发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排课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学生的成绩一样重要,是整个教学工作最基础的环节。希望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软件开发者能够与时俱进,更多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提高排课质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钰婕,谢朝阳.基于网络选排课系统的UML建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4):71-72,75.

[2] 张建平.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排课算法[J].电脑学习,2008(3):70-71.

[3] 李芳.高校排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8).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6

开题报告是教育科研管理部门掌握课题研究进度、对课题进行有效管理的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研究者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和进度、对如期完成科研任务,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写开题报告的过程也是学习科研理论,全面把握课题研究领域理论的过程。

二、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

1、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4、课题研究工作的时间安排、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共四个部分组成:

1、课题名称即课题的选题、申报和批准情况。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批准文号、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课题开题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开题的形式等。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这部分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社会价值,以及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题研究的意义,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你研究的课题有什么实际价值?这个课题研究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这一部分主要阐述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确定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要点和目标。指出研究的出发点和已经过的途径。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7

研究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是为了接受知识,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性学习可以将二者有机整合[1]。但目前学校教育中将学习与研究分离,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新。这样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趣自然衰减。如果能在地理学习中加入研究性学习,则将极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全面提升,也有助于课程情感培养。

一、问题

目前研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存在很多问题。调查研究并归纳梳理,发现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1.课程未开设或开设不足

根据笔者对本区几所学校的调查发现,目前地理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已开设的存在开设课时不足,或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设,或每周仅安排一两节课时等情况,未能针对单一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不用说地理学科。

2.研究性学习指导不到位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胜过能力培养,因此缺乏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课堂由教师掌控,学生是受动者[2]。学生确定研究课题的方式不科学,且大部分课题由教材、学校或教师直接给出,尽管学生会从中挑选,却少了自主探索、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仅限于完成作业,忽视研究过程。

3.研究性学习评价方式不完善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或多或少地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评价未给予足够重视。学校忽视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这样学生对开展工作的程度与效果缺乏清醒认识,影响研究效果。

4.学习时间安排与会考时间安排存在矛盾

由于会考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时间上的冲突,师生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同时时下盛行的主副科观念使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更不会重视研究性学习在地理中的应用。

5.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资料、设备资源

由于我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比较落后,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比较欠缺,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必要资料与设备缺乏,影响研究进度与效果。

二、对策

1.开齐开足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由于升学压力,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未开设或者安排课时不足,加上初中阶段地理成绩不纳入录取总分评价,使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困难重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督促检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将任务落实到学校和教师个人。

2.科学指导、规范选题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是学生从教师统一制定的课题中选择,学生不能体验“发现问题”的过程。违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立足学生学习、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注重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体验的宗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想象,通过自身专业素养捕捉研究过程中的兴趣点,指导学生化整为零地开展研究,尽可能确保全员参与、科学论证,提出中肯建议。

3.完善评价过程与方式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情况如果未加以监督评价,则将对学生后续研究产生阻碍,严重影响学生研究主动性。学校不应一味强调应试教育,而应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不仅将其当做任务。确保评价至少具备过程与结果评价两部分,根据学生研究成果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评价,并可采取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4.合理安排课时,优化教学流程

调查发现,有的学校为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挤占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抽出相应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符合新课标理念,还贴合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3]。

5.培训师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力度

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研究性学习培训,也没有指导过研究性学习。很多师生认为开展研究学习所需的资料、设备及经费缺乏。由于电脑房开放时间有严格规定,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因此,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研究学习师资培训,购买开展活动必需的书籍、器材,定时开放电脑房。同时,学校应大力与周边社区、单位对接,为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供资源。

目前,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是,教师只要有梦想、有担当、勇于挑战,就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将有助于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74-02

Abstract:Timetable plan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work.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uthor makes serious exploration,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objective summary for timetabl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angsh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each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programming mode, the author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arrangement of high-quality curriculum in order to make our college's timetable management to move towards scientific and a new level of standardization.

Key words:Timetable Planning; Teaching Programs; Principle; Countermeasures

学校课程表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活动的“指挥调度表”。它是学校执行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表编排的合理、有效,不仅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思想,也体现出学校教育管理的艺术水平。因此,研究目前高职院校排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进一步科学编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目前n表人工编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的问题

我院自2011年升格为高职院校以来,虽然办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因学院正在新校迁建和与之配套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等硬件资源增长相对滞后,课表的编排在这些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不确定因素下变得更加繁琐复杂。单一地依靠人工或单个部门进行集中排课已经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期课表的编排。

1.2 教师的问题

我院目前的师资主要由专职教师、行政兼职教师及外聘教师组成,课表编排时需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师对教学安排的特殊需求,比如:专职教师定期实践锻炼、外出培训、进修;行政兼职教师因肩负日常行管工作且不时受各种公务影响而造成缺课、补课;外聘教师授课时间相对集中等都是课表编排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

1.3 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

有限的教室资源和不合理的课程衔接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体育场地有限或排课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安排在上午1、2节上体育课或自习课,学生的精力和学习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而且有可能影响到后续3-4节的课堂理论教学。

1.4 教学环节的问题

我院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药学、中药、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农村医学等10个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临床见习等各种教学环节,各个环节的教学安排在时间、地点上各不一样。理论课程的编排如果散乱无序的话,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场地空间未能统筹协调考虑时,势必会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从而影响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2 课表编排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程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既要根据市场调研,力求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又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3]。人才培养方案中包含有教学计划进程,由教务处实施。根据教学计划进程来落实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班级教室和实践教学场所安排,实质是制定出班级课表、教师课表等。

在不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全面考虑学院各专业师资情况,各专业负责人应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职业拓展课,可以适当调整不同专业的开设学期,合理分流。课程资源在不同时期失衡,也会造成学生课程负担相应地畸轻畸重。一般情况下一年级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二、三年级以专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程为主。对一些只能同学期开而又有先后逻辑顺序的课程进行课时分流,如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即一门课程的周学时前多后少,而另一门学时前少后多,人为控制教学进度,解决知识前后科学递进、理论与技能有效衔接问题。

另外,每学期周学期的设置要保持稳定且均衡,不宜过多或过少:学时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加排课难度;学时过少,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达到学生的培养目标。

2.2 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

教务处的课表编排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重点学科的课时数、课程开设的学期等。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学院的教学管理的制度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每学期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没有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批准,不能随意变更课程性质和删减课程或课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合理的课程设置来进行学习,保证排课质量,使其学习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从而保证教学质量[2]。

2.3 熟悉学院教学资源

排课前要对学院的教师、教室、时间等教学资源作全面把握和了解,以便排课时有的放矢,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人性化调整,达到最佳效果。教师资源首先要考虑到任课教师具有专职、兼职或外聘三种身份,准确把握学时要求,合理安排授n时间;其次要考虑师资情况,课时少的同头课,如只上半学期课的,可以将班级合理分流为前、后半学期开课,节约师资;最后还要在不影响排课合理性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外聘教师、行业的行家里手的个人需求,调动其教学积极性。教室资源主要考虑多媒体教室、机房、实训室、实验室、体育场地等方面,避免使用冲突,合理衔接。时间资源则主要考虑课程衔接和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梳理特殊课程,如周学时是奇数的课程,在排不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单双周排课;汇总专业课、公共课开课的门次以及班级的数目、教师同头课情况等,以保证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4 遵循一定的排课原则

通过对时间、空间、教师的科学安排,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并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在学院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具有科学性的课表,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排课的大原则一定要了然于胸,否则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根据我院教学规律,以下大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周一上午通常为行政例会时间,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不排课;周二、周四下午为学院教师教研教学活动时间和学生文体活动时间,不排课。周学时控制在28学时以内(含实验实训课)。

2.4.1 避免冲突原则

避免排课冲突,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冲突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师、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教师冲突指的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被安排了多门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专业学生在同一时间被安排了多门课程;上课地点冲突指的是同一上课地点被安排了多门课程[4]。

2.4.2 教学效率优先原则

编排科学合理的课表,应该保证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教与学的高效率。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同一门理论课不能连续上三节以上,因为同一门理论课的课程性质相同,刺激也相同,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影响学习效果,而教师连续上课脑力体力消耗过大,既影响教师的身体健康也影响教学效果;学习难度较大的或主干课程,应当安排在教师和学生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根据几年来对学院师生的调查可知,每天上午是最佳黄金时间,教师和学生精力充沛,大脑清醒,适宜安排难度较大或主干课程;每天下午学生容易疲劳,精力易分散,适宜安排各种实践或易理解的课程,如实训、实验、体育等课程。同时,应注意运动卫生,为避免因剧烈运动而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体育课尽量安排在上午三、四节或下午五、六节,或体育课后不安排其他教学活动。

2.4.3 非相关学科交叉原则

安排课表时应注意,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课程应适当搭配,交错编排,如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交叉,形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与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交叉,实验课与理论课交叉,以调节学生的精力,提高学习效率[5]。

2.4.4 排课顺序优先原则

先排合班课程,再排单个教学班的课程;先排课时数多的课程,再排课时数少的课程;先排授课任务多的教师的课程,再排只上一门课的教师的课程;先排外聘教师的课程,再排本院教师的课程;先排对上课时间或地点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再排无特殊要求的课程。 此外,我院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眼视光技术等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课程改革比例相当高,师资配备和设施配备均与企业深度融合。在第二学年(第三、四学期)的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且以实践为主。因此,为利于专业课程合理安排,方便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授课,优先考虑让这些专业的教研室自行制定出课表,再由教务处予以审核和统筹安排。

2.5 提前公布编排结果

经过以上设计编排出的课表,一般来说比较准确合理,但为了使课表更合理、更人性化,在开学前公布编排结果尤为重要,因为排课者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况都了如指掌。如果教师认为课程安排不利于教学,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可由教研室将意见汇总后在一周内送到教务处进行调整,排课者将本着课表编排的原则进行微调,经过调整后的课表即成为正式课表。为了保证教学的稳定性,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严格按照课表开展教学活动[1]。

排课工作繁杂且又容易出错,因此要求负责排课的教学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在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教学进程安排表研读熟稔于心的基础上,在排课时要进行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但单一的依靠排课者的经验手工完成排课的编排,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管理科学化、正规化、现代化的要求,这就需要有一个较为实用的排课系统使学院课表编排工作能够实现自动化、高效化、人性化的目标。学院正在组织青果软件公司进行这方面的研讨,期待通过计算机的优化设计编排出更合理的课表。

参考文献:

[1]徐丽.人性化排课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

[2]阳桂桃.探讨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务排课的科学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9

排课过程主要分为时间安排和教室安排两个部分,一套好的课表不仅具有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且也应该具有合适的教室安排。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存在多校区排课的问题,这其中教室分配的工作也越来越琐碎,给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文应用遗传算法对排课问题中的教室分配进行优化调整,根据宿舍位置安排上课教室,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在不同校区之间换教室上课的时间浪费,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对教室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1 遗传算法设计

遗传算法是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对解决方案的种群中每一代都进行个体选择,产生一个新的更适应环境的新个体,直到逐渐产生一个近似最优的方案。下面结合遗传算法的研究内容来介绍教室排课优化的算法设计。

1.1 编码方法

遗传算法不能直接处理优化问题的参数,因此需要把优化问题的参数形式转换成基因码串的表示形式,这个操作就是编码。本文要对学生上课的教室进行优化调整,所以希望得到教室之间的最短距离。编码方式采用二进制编码,把教室之间的距离信息作为基因段,由这些基因段来构成染色体编码。

1.2 适应度函数

1.3 参数选择

遗传算法的三个算子分别是选择、交叉和变异。选择操作采用选择法,根据个体适应度的大小,将适应度较大的个体复制到下一代中。交叉操作采用顺序交叉。两个父个体交叉时,通过选择父个体1的一部分,保存父个体2中基因码的相对顺序,这样生成的子个体就可以继承来自父个体的部分特性。变异操作采用反转变异。反转变异是在染色体上随机选择两点,并将两点之间的子串反转。如:abcdefg变为aedcbfg。

编码位长度取决于优化问题的规模和所需精度。在本文中参考教室实际的距离,因为最长的距离是1168米,所以可以假设所有的距离都小于1200米,则转换为二进制后为11位,因此设计每个基因为11位编码。

种群中个体的数目称为种群规模。种群规模如果太小则不利于进化,太大又会导致算法运行时间过长。本文中取某班级一天内所有的可以选择的教室序列数目为种群规模。

交叉概率表示每代群体基因段交换的概率。交叉概率太大会使得已获得的优良基因结构丢失的概率增大,太小又可能会导致收敛过慢。本文中设计的交叉概率为0.6。

变异操作有助于保持多样性,防止种群在成熟前收敛。本文中设计的变异概率为0.001。

2 具体描述

在本问题中,以某学院1105班为例,该班人数为45人,宿舍位于某高校北区的6号楼。该班级有一个可行的课程表,其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分配了一个时间片和一间教室,并满足下列的硬性约束:在任一时间片,有且仅有一个教学活动安排在某一个教室中;教室能容纳的人数必须大于等于该班级学生人数;在所有可选的教室序列中选择学生两节课之间移动距离最短的教室。同时满足一个软约束:学生一天内所有的上课教室尽可能安排在与宿舍同一个校区内的教室。现已有该班级课表,可以看到该班级上课教室的位置分布:

由于学生住在北区,则考虑把学生课表中不在北区的教室调整为同时段北区的空闲教室。以该班级宿舍位置为出发点,从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的空闲教室序列中,选择离宿舍距离最近的一间教室。然后以第一节课的教室为出发点,从第二节课的空闲教室序列中选择距离最近的教室。重复该步骤,直到调整完所有教室。

假设一天最多是四节课,从宿舍出发到上午两节课的教室,中午回到宿舍,下午再去两节课的教室。如果把宿舍和教室都考虑成一个一个的点,那么就由这六个点之间的五段距离组成染色体:宿舍-教室-教室-宿舍-教室-教室。之前在参数的选择中已经描述了每个基因为11位编码,这样每条染色体就是11*5,由55位构成。

因为本问题是在已有课表的基础上对教室安排进行优化调整,所以初始群体的产生与一般的遗传算法不同,它是由已有的空闲教室序列得到。序列作为初始种群。取1105班星期一所有的北区空闲教室和现有教室,按顺序编号。假设学生宿舍是0,中区1106教室为1,北区1303教室为2,依次到最后一个北区8405教室为9,见表2。那么该班级一天可以选择教室序列有014067,024067,034067,015067等18种选择,也正是种群规模。该班级课表中星期一每一种可选择的教室信息序列作为初始种群。对这18种可选择的教室序列进行距离总和排序,可以得到第18种选择的距离之和是最短的,也就表明选择该教室序列的话,学生在课间移动的距离是最短的。那么通过遗传算法得到的最优解如果与该结果一致,即可认为该算法较好地解决了本问题的需求。

进行仿真实验,取初始种群18,遗传100代,交叉概率为0.6,变异概率为0.001,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在80代左右开始收敛,得到最优解。算法实验结果说明,遗传算法求解教室优化调度问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这样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室之间的移动距离最短,实现了多校区学生上课的教室与住宿位置安排在同一校区的需求。

3 总结

在目前高校快速发展和扩招的过程中,存在多校区课程教室安排不合理的矛盾,本文从提高教室的利用效率,优化资源使用入手,对多校区排课过程中的教室分配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为缓解不断扩大的学校与定量的教学资源设备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曹策俊,杨琴,梁红燕,袁玲玲.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教室调度问题[J].工业工程,2012,15(03):130-135.

[2]张赫男,张绍文.采用改进的混合遗传算法求解高校排课问题[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05):240-246.

[3]凌敏.遗传算法在多校区排课系统中的研究和应用[J].电脑迷,2014(13).

[4]陈爱萍,田海梅.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校区排课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现代计算机,2011(10):71-75.

[5]梁宇滔.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校区排课系统分析与设计[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06):75-78.

作者简介

课题调研进度安排例10

关键词 大学生 课余生活 质量 调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业余生活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查阅《首都体育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集》、《大学生心理面向观》等书籍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现状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查阅。

2.问卷调查法。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1.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通过表1可以看出,统计的100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多在三到六小时,其人数为63人,比例占总人数的63%,而九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5%。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和同学闲聊及扑克、等也分别占55%和35%,这说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待课余时间的安排状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课余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课余时间认真安排的仅占12%,有一小部分会对课余时间稍做安排占所调查人数的19%,而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余时间都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占所调查人数的6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校园文化现状方面,现有校园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有88%的同学认为学院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他们认为这些社团和活动不够正规,涉及面不广,活动质量不高,太形式化。

2.课余时间充裕,但有效的利用率很低,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正好,但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居高不下,而使用网络单独用于学习的较少。

3.对课余生活安排盲目,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认真的考虑,仅有12%的同学认真安排,19%的同学稍做安排,而其余的占一半的同学是对课余时间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因此,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状态。

(二)建议

1.从学生自身入手,加强课余生活指导。首先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的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已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2.从理论准备入手,加强课余生活研究。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首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课余生活的专业,设立专门的课余生活的课程。开展在课余生活方面的研究,为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奠定好理论基础。

3.从学校及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学校及社团活动应该是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的,学校及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学校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