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海洋安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3:42

海洋安全论文

海洋安全论文例1

关键词:日本;海洋国家;海上安全政策;南海争端

中图分类号: D81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4001105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南北狭长的岛国,南北延伸长达2400千米,四周为海洋环绕。它东临太平洋与美国遥遥相望,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朝鲜、俄罗斯相邻。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在其国家战略中的特殊地位,海上安全也成为日本维护整个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础。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对环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事务极为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日益升温的南海争端中,日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积极介入其中,大量开展与南海相关的海洋安全实践。关于这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多有阐述,比如新加坡学者蓝平儿《日本与南沙群岛争端:强烈的愿望和局限》(1996)、丹麦学者丽泽洛特・奥德高《南海的威慑与合作》(2001)、美国学者乔舒亚・罗文《美日安全同盟、东盟与南海争端》(2005)、谢尔登・西蒙〖JP2〗《南海的冲突与外交》(2012)、帕特里克・克罗宁等人合作的论文集《从实力出发的合作――美国、中国和南海》(2012)、伊恩・斯托里《日本在东南亚的海事安全利益与南海争端》(2013)、中国学者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郭渊《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顾》等。这些研究成果从历史沿革、政治利益和商贸目的等方面多维度地探讨了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发展历程和原因。本文认为日本所开展的有关南海的安全实践活动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但从宏观的战略角度看,日本的南海政策受到其在战后逐渐形成的海上安全政策的指导。因此,本文回顾了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形成过程,并考察了在其导向之下,日本南海政策的发展变化。

一、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缘起

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是以其“海洋国家”意识为基础的。所谓的“海洋国家”通常是指岛国或濒海国家。而从地缘政治学上来看,如一个国家资源贫乏,一旦遭到海上封锁就会马上陷入崩溃,且为了生存,该国迫切追求开放、自由的世界,这样的国家被认为是典型的海洋国家。日本必当归于此列。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是在近代才逐步确立的。在明治维新之前,由于受到大陆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幕府在海防上的锁国政策,当时日本的视野主要投向与自己隔海相望的中国大陆,对浩瀚的海洋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直到幕府时代末期遭遇了黑船事件,日本才深刻意识到了海洋中所潜藏的对国家的巨大威胁。于是在明治维新之后,从地理位置以及安全战略的高度,福泽谕吉、秋山真之、佐藤铁太郎等人主张要树立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1]所以日本对“海洋国家”身份的认同与海洋安全的思考是相伴而生的。

从理论上看,日本对海洋国家安全的思考直接受到西方海洋论学者思想的深刻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日本海洋安全认识影响最大的学者是美国著名的海权论者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马汉在他的大作《海权论》中谈到:“海权的历史是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和相互间的敌意,以及那种频繁的在战争过程中达到顶峰的暴力的一种叙述。”[2]1受到马汉对于海权界定的启示,早期日本的海洋国家论者过多关注的是以海军扩张为依托对制海权的争夺。比如佐藤铁太郎在日俄战争之后撰写的《帝国国防史论》提出日本必须“重视与夺取制海权相关的扩军备战,考量列强的军备状况,以此为标准,全力践行。”[3]在这样的海洋安全认识的指导下,日本走向了海洋扩张争霸的道路,最后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了迎头痛击。

二战之后,日本学术界掀起对海洋国家安全的再思考。而由海权论者马汉、地缘政治学的创始人麦金德、边缘地带论者斯皮克曼等人所创立的“海洋国家”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日本海洋派学者研究推崇的对象。西方的海洋国家论者认为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海洋国家的安全战略必须明确如下三个要点:一是海洋国家面临着位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强国的挑战;二是海洋国家应该结成联盟;三是海洋国家应该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建立一个战略包围圈。[4]由西方多位学者创立的“海洋国家”理论相比较马汉的海权论来说,在海洋战略方面所兼顾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这无疑对二战之后日本的海洋派学者重新定位其海洋安全理论、制定海上安全政策有着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二战后日本海洋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已故的京都大学教授高坂正尧深刻反省了太平洋战争的教训并指出,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在战前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是不明智的。他认为太平洋战争的意义并不只在于美国的民主主义战胜了日本的军国主义,也不仅在于美国惩罚了日本对亚洲的侵略,而在于美国海军打垮了日本海军,显然按照高坂的意思建立海权和以海洋国家为伍才是日本应该吸取的经验。所以他总结说,不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真正理解现在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定位。[5]从高坂正尧的分析可以看出,二战之后日本的海洋派人士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在建立海权的同时要与海上强国结盟的重要性,一改其近代只注重制海权争夺的认识。这一点对之后日本海上安全政策的确立起到了最为基础的导向作用。

二、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

以二战后日本学者对以往海洋安全认识的反思为先导,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逐步形成并完善。这一时期日本所面临的新的政治形势是其海洋安全政策产生的重要推动力。战后初期,日本刚刚经历了近代海洋扩张理论与政策的失败,国土安全包括海洋安全几乎完全依赖美国的保护。然而随着美国占领的结束和日本自主地位的提高、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外贸易的扩大,日本开始关注海上安全问题,因此逐渐明晰地提出自己的海上安全政策。

1966年,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安全保障调查会发表题为《日本的安全与防卫》报告,专门谈到海洋战略问题。1972年,由诸多海上自卫队军官和海洋专家组成的日本海空技术调查会出版了研究专著《海洋国家日本的防卫》,对日本的海上安全问题进行系统全面论述。1980年,日本政府发表《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则使海上安全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6]282从上述三个文件的内容上看,它们直接承袭了西方学者的海洋国家理论的基本内核,并确立了日本在二战之后海上安全政策的基调,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海洋安全的范围。这一点实际上是日本对近代海洋安全政策的反思与纠正。上文曾提到,受到马汉《海权论》部分内容的影响,近代日本的海洋派把海权片面地理解成为“海洋军力”。而事实上马汉在《海权论》当中曾总结一个海洋国家对海权的掌控不仅表现在强大的海洋军力方面,还表现在出于海运、商贸等目的对于畅通无阻的航海通道的保障方面。[2]18-19正因如此,《海洋国家日本的防卫》以太平洋战争为戒,提出“作为海洋国家,如果失去了海军和海上通道,其下场是很明显的。”[7]

除了强调海军实力和航道畅通之外,战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还日益重视海洋科技开发与海洋安全的关系,将海洋资源的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非传统内容也纳入到海洋安全考察的范围内。比如日本的水产厅、气象厅、科学技术厅、海上保安厅等政府机构积极联合企业,进行海洋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特别是鉴于能源匮乏的情况,日本努力探索海洋能源的利用,以实现“以海洋能源来保护大海安全”的宗旨。[8]从这一点上来看,战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政策相比于近代而言,其内容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对海洋安全的构想均有突破。

其次,重视与海洋安全相关的结盟或合作。受到海洋国家理论的驱动,日本始终认为自身面临大陆国家的威胁。《日本的安全与防卫》就提到“日本临近大陆,安全容易受到大陆力量的影响”,“只要日本在‘海洋圈’内,即使与大陆为敌也能确保国家安全。”[9]在这样的思维影响下,战后的日本努力构建和推动与海洋国家的结盟与合作。比如《海洋国家日本的防卫》在承认美国制海权有压倒性优势的同时,强调“专属防卫”应与日美安保合作相结合。当然“日美同盟”的形成并不只是出于海洋安全的考虑,但海洋安全无疑是双方同盟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1951年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1960年签署的《日美新安全保障条约》都提到为了日本以及远东地区的安全,日本充当辅的角色,向美国海、陆、空三军提供相应的设施与基地。1969年,日本首相佐藤荣作访美时强调日本的大国地位,在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称:“作为跨太平洋的两个大国,日美两国通过其合作可有助于本地区的稳定。”尼克松总统在表示同意的同时,希望日本不仅在经济问题上,也在安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10]以此为指针,20世纪70年代之后,包括《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制定与历次修订、《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等安全合作文件不仅明确了双方在海洋安全方面合作的内容,而且一改之前日本保障性的辅助角色,逐步加大其与美军的协同合作能力。日本在海洋安全保障方面的军力迅速膨胀。

继1996年日美签订《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之后,日本与澳大利亚于2007年签订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2008年双方又签署了军事防卫合作协定书。这两个重要文件规定了日澳两国在涉及海上安保的活动中舰队支持、情报提供、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合作。2013年10月,安倍晋三首相在文莱还分别会见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总理,各自会谈确认了海洋安全合作的方针。因此,以上的事件足见日本对于海上安全同盟的高度重视。

第三,强调海洋安全保障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强调 “应根据国力变化增强军事防卫能力,综合运用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维护日本的军事、能源、粮食供应等安全。”[6]285在此政策前提下,战后日本的海上安全战略范围不断扩大,其手段也愈加多元。如果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之间涉及海上安全的同盟更偏重于军事方面的话,日本与东盟在海上安全保障方面的合作则体现出多种手段并举的特点。

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密切合作有着复杂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它迫切地需要找到地区性的商品和粮食渠道。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逐渐繁荣,东南亚成为日本工业产品和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此外日本在东南亚的利益主要依赖于通过地区战略要地的海运通道的顺畅――如新加坡、马六甲、望加锡海峡和中国南海等。〖JP2〗据统计至2010年,单是能源就有超过90%以上的海外供应通过东盟所处的海域运往日本列岛。这样海上通道的安全成为日本国家安全最为关注的内容。从外部原因来看,亚太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引发日本的“担忧”。比如冷战时代苏联增强远东兵力,及至冷战结束之后,朝鲜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计划、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都造成日本对周边海域安全的“恐慌”。拉拢东盟势必从边缘包围被日本视为威胁的国家,这是符合它的海上安全政策的。〖JP〗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在稳定日美同盟、强化安全外交的同时,积极与东盟接触,并坚持以经济、外交等多种手段维护多样化的海上安全利益。1976年,福田赳夫首相借东盟成立十周年之机,遍访东盟各国,发表题为《我国的东南亚政策》的演讲,提出积极合作,为实现东南亚的和平和发展做贡献的口号,进一步推进已经启动的日本与东盟之间的政经合作。[11]双方的这种合作关系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也在继续深入。1990年至今,除了三位执政最短的首相外,日本所有的首相都出访过东盟国家,并将与东盟的关系作为亚太外交的重点。以密切的经济联系和频繁的外交为基础,日本加快与东盟在海洋安全方面的合作。1993年日本首相宫泽喜一访问东盟四国,提出了日本对东盟的四项基本政策,其中第一条就是“积极参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亚太地区政治、安全对话,建立亚太安全机制。”[12]1997年12月,日本――东盟双边安全对话由部长级提高至定期首脑会议。此后日本与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开始了定期的军事交流。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东盟部分国家每年四次定期与日本的大型舰船进行共同训练,演练驱逐海盗行动,不断深化双方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合作。

三、日本海上安全政策与南海争端

日本在环太平洋地区与多国的同盟或合作关系,特别是对东盟的争取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南海争端。众所周知,东盟各国与中国就南海等问题存在着诸多的争议,而南海作为日本海上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日本虽然对南海没有提出诉求,但却极为关注并介入到南海争端的相关事宜中。

日本对于南海争端的关注和介入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冷战期间,日本海上安全基本遵守的是“专属防卫”原则,安全战略的范围主要在其近海,对南海争端几乎没有关注。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的头20年里,日本虽然重视中国南海在其海洋运输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但似乎并未有意介入到南海争端中。这种情况反映在日本国家安全环境的评估报告中,即从1996年开始发表的《东亚战略评论》和日本年度防卫白皮书。20世纪90年代,《东亚战略评论》主要分析的是朝鲜、中国对台湾的政策对日本的威胁,以及巩固日美战略纽带。在9・11随后的十年间,《东亚战略评论》和防卫白皮书关注是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伊拉克、阿富汗的冲突。当然中国逐渐崛起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也是始终被关注的主题。而关于南海争端的问题只在1996-1997年、2002年、2006-2008年的报告中用几笔带过。[13]144

日本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态度发生转变是在2010年,当年9月由于问题引发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危机。当中日关系持续恶化的时候,日本的分析家开始强调要高度重视南海的局势。如日本国防研究所在报告中指出,南海紧张局势的加剧会使中国在南海部署更大的兵力,中国的固执行为将导致部分东盟成员增加防卫预算,并提升其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以此来适应不断加深的东南亚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安全合作[14]。这样的形势对于日本是相当有利的,日本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密切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从而维护日本的海上安全利益。2011年11月,在第十四次东盟――日本峰会上,双方发表了《巴厘宣言》,旨在提升东盟――日本的战略伙伴关系。在该宣言当中东盟与日本共同承诺:“在海事问题上进行更牢固的合作,特别是确保航行自由、航海安全和贸易的不受阻碍,并依据国际海洋法和平解决地区争端。”

《巴厘宣言》透露出两个讯息,其一日本的海上安全战略的实现与东盟国家有着密切关系,其二日本在地区性海洋争端事务中要与东盟彼此呼应。关于这一点无论是日本还是东盟都是直言不讳的。2012年12月,菲律宾外交部长德尔・罗萨里奥发表了富有争议的谈话,欢迎重新武装的日本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而作为回应,日本表达了支持菲律宾在2013年1月向联合国提交有关领海的法律文件。日本对其东盟伙伴的声援并非表面上如此简单,实际上日本强调在地区性海洋争端中与东盟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跟中日之间的争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的观察家认为中国在南海和争端中所持的政策或多或少是一致的。201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提到,中国对于其他诉求者的战略会削弱他们对于所声称的或占领的岛屿的有效控制,而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的使用将会加强其自身的领海管辖的要求。[13]146所以在中菲的黄岩岛事件之后,日本的防卫大臣曾明确表达了东海与南海争端之间的联系:“日本非常关注此事,此事态将对东海形势产生影响。”

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除了极力鼓动东盟与中国对抗之外,日美之间的传统盟友关系也是它倚重的力量。日本描述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力量的存在对于和平和稳定是不可取代的,并欢迎奥巴马政府“重返”或“再平衡”该地区。介入南海问题美国响应日本的号召主要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对于航海自由的担心。其二是对美国在该地区重要的企业利益的保护。美国前驻亚洲的外交官哈维・菲尔德曼就曾表示,如果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划归中国,南海就变成“中国的湖”。届时任何出入南海的船只都必须得到中国的允许,东南亚地区的航海自由将陷于瘫痪。[15]此外,由于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矿藏,美国有多家企业在该地区进行投资开采,所以南海争端的加剧势必影响到美国人的经济利益。本着以上的原因,美国对于南海的争端持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态度:第一,相关国家和平解决该争端,促进地区的和平、繁荣和安全;第二,强烈反对使用威胁或武力达到对于南海的领土要求;第三,对争端各方的观点不持意见;第四,保证该地区的对话渠道,拒绝任何超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海事诉求。[16]作为美国的盟友,日本关于南海争端问题与美国持有几乎一致的意见:没有领土要求,支持和平解决,反对使用武力或胁迫。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在南海问题上逐渐达成默契,为了避免在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两国加强了对东盟相关国家海洋方面的援助和支持,并展开相应动作。2012年美日两国分别向菲律宾部队和海岸警卫队转让武器装备,二者还向菲同时提供武装和民用海事方面的训练。2013年12月15日,日本与越南会谈磋商达成一致,准备向越南提供巡逻船以加强该国沿海警备力量。而就在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克里访越,宣布美国将向越南提供新的资金援助,并利用新增加的援助款项为越南海警部队购买五艘巡逻快艇。

结合日本对于南海争端的介入的情况来看,日本在二战之后所逐步形成的海上安全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第一,明确来自大陆国家的威胁,在后冷战时代,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日本的矛头是直指中国的;第二,与掌握海洋主导权的美国结盟,在关键性问题上协调一致,共同遏制所谓的安全威胁;第三,以与东盟的密切外交为基础,形成从日本海至西太平洋的战略包围圈,营造有利于自己的海上安全环境,也牵制自己在东亚地区最强劲的对手中国。从日本介入南海争端的实践可以看出,日本海上安全政策是为其扩大对外政治安全影响服务的,同时也为日本的战略视野扩大到世界范围铺就了道路。お

参考文献:

[1]张卫娣,肖传国. 21世纪日本对外战略研究[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39-40.

[2]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海权论[M].一兵,译.北京:同心出版社,2012.

[3]工藤美知.日本海と太平洋檎(上)[M].|京:南社,1982:39.

[4]廉德瑰.日本的海洋国家意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18.

[5]高坂正尧.海洋国家日本の想[M].东京:中央公论新社,2010:193.

[6]张炜主.国家海上安全[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8:282.

[7]日本海空技g{查会.海洋国家日本の防o[M].东京:原房,1972:298.

[8]张景全.日本的海权观及海洋战略初探[J].当代亚太,2005,(5):37.

[9]自民党安全保障{查会.日本の安全防o[M].东京:原房,1966:806.

[10]冯昭奎.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56.

[1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21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政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99.

[12]乔林生.日本对外政策与东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0.

[13]Ian Storey.Japan’s maritime security interest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J]. Political Science, 2013,(65): 144.

[14]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Japan East Asia Strategic Review 2011[M].Tokyo: The Japan Times, 2011:141,146.

[15]Joshua P. Rowan.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ASEAN,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J]. Asian Survey, 2005,(3):430.

[16]Mark J. Valencia,.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5.

Japan’s Maritime Security Policy and the Dispu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N Xiaoguang,ZHANG Heming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Jining Shandong 273165, China)

海洋安全论文例2

[关键词] 国家 海上安全 安全战略 海权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3-0121-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已成为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战略空间。2001年联合国海洋法缔 约国大会明确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凸现了海洋地位的日益重要性。

海洋对中国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海洋而起的安全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战略机遇期和平 发展的重大问题。确保我国国家海上利益的安全(海上方向生存与发展利益的安全),已经成为我 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中国崛起”的关键。

针对事关中国海上安全战略决策的重大问题,海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国家海上安全》 一书进行了一种全方位的扫描与深入探讨。该书由中国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和海军指挥学院 从事海上安全政策研究和海军战略理论教学的张炜、冯梁等十余位专家与学者一道,从2003 年起花5年时间写就,是一本原创性强、见解精当、强烈观照中国海上安全现实问题的高质 量专著。

《国家海上安全》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尝试建立国家海上安全的基本理论体系;中编对具 有典型意义的美、英、俄、日、印、澳、东盟的海上安全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客观分析和历史 总结;下编探 索建立中国特色海上安全理论体系,并就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运筹提出了有针对 性的对策建议。

构建了 “国家海上安全”基本理论体系

近年来,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和研究领域,正在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 要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其中俄美日等国分别提出了《俄联邦2020年前海洋学说》、 《国家海上安全战略》、《海洋基本法》,海上安全理论和实践正在成为主要国家战略研究 的重点。

中国国内对海上安全问题的研究虽有较大进展,但大多流于对国家海上安全问题的梳理而缺 乏系统研究,立意于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和相关政策对策研究的专著还是一项空白[1] 。《国家 海上安全》为此从理论上研究了国家海上安全的理论机理和特点规律,在实践上探索了国家 海上安全的战略政策和体系机制。

该专著上编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西 方传统的和现代的主流安全理论、当代新兴的安全理论,厘清了国家海上安全研究所涉及的 主要理论概念及其要义,对国家海上安全的理论范畴作了全面概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 海上安全基本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结构完整、逻辑严密、阐述深入、对实践有很强的概括与 解释能力。

首先,专著对“国家海上安全”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清晰而全面的界定:行为主体是国家, “国家海上安全”是濒海国家海上方向的安全,是指国家在和平安宁状态下确保其海上方向 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因此也可以诠释为海上方向国家利益的安全,或简称为国家海上利益的 安全。

其次,专著对国家海上安全的理论范畴作出界定,国家海上安全的理论范畴是安全,重点是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及政策;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国家 海上安全环境、海上安全战略、海上安全政策、海上安全体系和机制,以及国家海上安全的 理论机制和特点规律等,其最重要的理论范畴是海上安全战略。国家海上安全问题涉及国际 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法、军事战略、海军战略以及思想文化,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别强。

第三,论著提出了“国家海上安全”基本理论体系,国家海上安全的内容包括海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多个 方面。国家海上安全受到地缘、综合国力、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影响。国家海上安全观是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哲学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研究,是国家海上安全理论研究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这一理论的 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所在。国家海上安全战略是国家对海上方向安全事务的总体筹划和指导, 也是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经济以及科技等领域在海上方向安全构想的总和。国家海上安 全政策是海上安全战略的细化,包括军事政策、政治安全政策及对外政策、经济和科技安全 政策等。

国家海上安全体系是国家海上安全的保障,包括决策机制、组织体系、国家力量体系和法规 体系等内容。

“海权”:世界海洋强国不变铁律

《国家海上安全》中编对既具有典型意义,又与中国具有密切地缘关系的美、英、俄、日、 印、澳、东盟 等国(集团)海上安全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按国别作出了深入而透彻的梳 理与分析,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兼具视野的开阔性。这对于制定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完 善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这些国家的海上安全理论与实践可分为全球型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在全球范围维护海上方向 国家国家利益,如美国、苏联、昔日大英帝国)、次全球型国家海上安全战略 、地区型国家海上安全战略 、区域型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等类型。其中影响最大、阐述最为透彻的莫 过于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的“海权”论和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国家海上威力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汉在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名著中,从海 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了“海权” 这一概念及其深刻内涵。他认为, “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 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 繁荣富强。

马汉从中提炼出“海权”这一核心概念。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 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 马汉认为,海权起源于商业贸易这一国家利益需求,确保商业贸易需要在海洋上拥有“制海 权(海上支配性力量)”来保护航运和占领殖民地,“而这样的支配力量只能产生于海军” 。马汉的理论逻辑是:发展海上力量(海军)获得海权――控制海洋(最重要是海上要道 )――控制世界贸易――获得世界财富――获得世界霸权。

20世纪70年代,戈尔什科夫在其《国家海上威力》一书中指出,海洋本身的重大价值必将使 海洋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主要对象。他认为海洋作为连通世界各地的媒介和海上贸易航线,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海洋的重大价值还在于其本身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生物、化学、 矿物资源以及巨大的潜在能源,这对于面临着世界人口危机和资源危机的人类有着非同寻常 的意义,它将直接影响一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戈尔什科夫认为,“国家海上威力”是合理结合起来的,保障对世界大洋进行科学、经济开 发和保卫国家利益的各种物质手段的总和。它实质上就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最有效地利用 世界大洋的能力。国家海上威力包括:运输船队和捕鱼船队的现状及它们保障国家需求的能 力,国家造船工业的现状和能力,与保障本国利益相适应的海军。特别是由于一国开发和利 用海洋必须掌握有关地球水域的详尽而全面的知识,一国的海上威力还应包括国家研究(考 察)海洋和开发海洋资源的能力。而海军在保障国家海上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从海上 威力的构成来看,在存在着相互敌对的社会体系的情况下,海军一向都居于首位。第二,从 武装力量的各个部分来看,海洋方向斗争的作用大为增长,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成为主要 方向,海军甚至能以海上突击改变各个大陆战场武装斗争的进程和影响其结局。第三,和平 时期“在各军种中,惟海军能最有效地保障国家在海外的利益”。第四,国土毗连海洋的国 家,在巩固国家的独立以及发展经济和文化中,海军一贯起着重大作用。强大的海军是促使 一些国家成为强国的诸因素之一,而且历史证明,没有海军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占据强国地 位的。

《国家海上安全》中编详细介绍的各国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与实践,无不体现出“海权”论和 “国家海上威力观”所贯彻的一条“铁律”: 无论在海洋主要只是作为贸易通道的时代, 还是海洋本身所拥有的资源日益成为各国主要争夺对象的今天,以可靠的海上力量获得与国 家生存与发展利益相称的海洋控制权,确保国家对于其海上生命线的控制权,都是关系到濒 海国家兴衰存亡在的一大关键因素。

中国特色“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体系

《国家海上安全》下编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 既有与其他国家海上安全理论相同的共性内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该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著者立足中国国家海上利 益的拓展,把握国家海上安全的战略需求,采取现实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以详 尽而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数据为支撑,对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应有之义及特色进行 了有针对性的透彻总结、阐发和思考,并就中国国家海上安全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海军的建设 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对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和政策的运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就基础理论构成而言,当代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体系既凝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之精髓 ,也借鉴了当代国际政治理论和安全理论的“合理内核”,并以相关国际法和国内法为法学 基础。

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着眼于中国国家利益及其对海上安全的需求,其基本含义包括国家领土完 整和安全、海洋权益维护、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畅通以及海上经略活动的安全。

中国国家海上安全环境是研究制定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的客观条件。目前中国在海上基本摆脱 了生存安全的威胁,但从长远发展看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海上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周 边海上安全态势严峻、影响中国海上安全的大国因素众多。

中国国家海上安全战略因应中国和平发展、海上利益外向拓展的需要而产生,既具有外向性 拓展性、综合性、合作性的新特点,又具有本质的和平性、防御性及内敛性等传统特征。它 建立在“互利、互信、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基础之上,其基本战略目标是最大限 度地确保国家的战略机遇期,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确保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这一基本战略目标具体化为相应的海上经济安全目标、海上政治安全目标、海上军 事安全目标。

鉴于国家海上安全的重点已经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以海为防,确保本土安全”,向全球经 济一体化条件下的“以海为径,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向转移,国家海上安全的实现自然 必须依赖国家海上综合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海军。中国海军将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 逐步实现现代化,逐渐从近海走向远洋。中国海军的发展将基于和平目的,坚持防御性,加 强合作性,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海上力量。

呼唤中国特色强大“海权”

在《国家海上安全》一书的最后,著者在辩证审视中国与西方国家海上安全理论思维传统、 全面审视中国特色海权理论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中国有影响的“海权派”和“陆权派”观点以 及“海陆和合论”[2]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发表了鲜明见解:中国发展强大“海 权”不是一 个简单的主观因素,而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选项,是历史的选择,同时指出中国“海 权”理论将具有区别于西方的鲜明中国特色。

中国海权的性质是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著者清醒地认识到马汉“海权”论在现代的局限性 ,指出中国不可能重蹈其覆辙。这种局限性无疑是不容回避的:①时代不同,在和平和发展 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使任何国家都不愿意也不可能动辄使用武力,国 家海上安全依靠战争和霸权的时代条件不再;②科技基础不同,包括太空争夺、电磁空间争 夺在内的综合集成作战已经主导了军事战略的决策,海权至上的技术基础不再;③文化传统 不同,中国兵学传统理论范式具有东方“和合”、“和谐”以及和平、防御的基本特征;④ 国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中国海权发展的前提是“四个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安全观”和构建“和谐”世界思想的指导下对海权这一文明成果进行“扬弃”。

著者同时辩证地强调必须反思历史上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海洋观和兵学传统中保守、消极的 一面,恰如其分地强调发展海权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选项,一个历史的选择:海上通道和 海洋资源已经是国家可持续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的战略性空间,这决定了海权对于中国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性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海上拓展与中国崛起进程同步,要求现代化海军提供 海上安全保障,实施必要的、有限的海洋控制,要求发展一支与履行新历史愈合相适应、与 我们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强大的海军。

著者最后科学地概括出中国发展海权所必须具有的鲜明中国特色:其一,必须与中国和平发 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战略高度一致;其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 值,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将中国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辩证统一起来 ;其三,它强调优先发展海洋经济和海上经济力量,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其四 ,它主张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积极发展与濒海国家及海上通道国家的安全合作,综合运用 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文化等多种手段,实现国家海上安全;其五,它体现积极 防御的国防政策,以保障国家海上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为基本目标,强调对海上军事力量和 准军事力量的有限运用,尤其是强调发展和平时期海上军事力量非战争运用方式,包括作为 国家政治外交的工具,这必将是中国未来海上安全理论的重要内容,也必将是中国特色海权 运用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总之,著者强调中国发展控制和管理海洋的能力,不仅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也是为了维护 世界和平,这是中国特色海权区别于一般海权的关键所在。

结语

作为一部着眼于创立国家海上安全理论体系、从国家最高战略角度思考中国国家海上安全这 一重大命题的专著,《国家海上安全》的视野无疑是开阔的,其框架也是宏大的。可能也正 是因为这一点,对于如何依据现实需要的轻重缓急实现国家海上经济战略目标、海上政治 战略目标、海上军事战略目标之间的协调,如何将这些目标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如何实现 国家海上力量按照战略目标各部分协调发展等等问题,还留待进一步思考。

但最重要的是,《国家海上安全》深入探讨的中国国家海上战略、中国特色海权理论问题, 值得国家决策者和国民的关切与深思。对于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命运的极其重大命题, 历史要求我们这个时代必须作出圆满回答。

海洋安全论文例3

海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用100多年前美国学者马汉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通过海权,它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当前在沿海大开发逐步向西部大开发推进过程中,不能淡化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今天我们必须聚焦海洋,聚集南海。南海诸岛之争集中体现在海洋国土的之争、归结为海洋资源和航道安全之争。海权之争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斗争。中国海权,就是“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1]需要大力加强全民族的海洋观教育、增强海洋国土和海权意识,这对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意义重大。

1 从近代中国海战失败的原因看海权观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在相对稳定的地域中持续和发展,西部由高山屋顶作屏障,中国的东南方是辽阔的海洋,它提供人们渔业和盐业资源,除了有点风浪外,没感到有威胁国家安全的地方,中国的统治者长期将海洋当作对外防御的天然“长城”,影响国家安全的地方主要来自北方,于是就修建了中国的万里长城。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一页。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起,到1433年结束,前后长达28年,先后有208艘船和2.78万人参加了这八次航海活动,足迹遍及30余国和地区,打通了中国到东非海岸长达15000英里的交通,其规模、人数、船的吨位、航海里程、航海技术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后来西方的航海探险家发现新大陆的航海活动。[2]

但中国人也只是把海洋当作夸耀国家的演戏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海洋的价值。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才发觉有来自海洋安全的问题,开始了海洋防御的里程,但是越防国家损失越大,越防越对海洋恐惧,因海洋而割地赔金,因海洋而丧权辱国。

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晚清政府开始加强海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防战略有了提升,由海岸变为海疆防御,开始建设海军,创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舰队。北洋海军到1888年已被誉为远东最强海军了。然而,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还是败得惨不忍睹。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没有大海洋的思维、以陆地为基础的守势战略、也是导致海战失败的重要因素。

没有制海权不行,有了较为强大的海军为何还是不行?其根本原因就是从掌权者到普通老百姓缺乏大海洋的观念,缺乏海洋文明能够带给人类无限利益与福音的认识。中国没有适时的进入海权国家,没有唱响海洋蓝色文明,总之,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一闪、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都证明了一个命题: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肯定成为不了海权大国,但有了强大的海上力量也未必就能成为海权大国,它需要有海洋制度、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三个条件作孵化器。

因此,今天我们面向海洋,对13亿国民加强海权观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2 从现阶段中国海洋意识的匮乏看海权观教育的迫切性

先举个韩日对海洋意识的例子:韩国著名的“独岛光荣”事件值得我们深思。韩日之间有一个小岛,长不过200米,全是礁石,不生草木。韩国人称之为独岛,日本人命名为竹岛。这个小岛在韩日关系中的地位,恰如中日之间的。二战前,日本占有该岛。独立之后的韩国宣布对该岛拥有。1953年5月,日本右翼人士趁韩国正为朝鲜战争所困之时,登上了这无人的小岛,修建起了标志物。而韩国人是怎么做的呢?在日本人登上独岛之后,一个23岁的韩国青年洪淳七趁战争期间枪支管理不严,通过非法手段采购了一批枪支,召集了几个热血青年,渡海登上了独岛,赶走了日本人,在岛上升

起了第一面韩国国旗。

在那之后,洪淳七靠着一杆步枪,独自一人守卫独岛三年零八个月之久。在他的日记里,记载着无数次和日本舰艇、渔船对峙的记录。后来,韩国政府彻底从战争中脱身出来,派出海上警察完成了对独岛的控制,洪淳七才结束了神圣的“守护国土大业”。但韩国政府没有惩罚他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也没罪责他私买枪支,反而颁发勋章,表扬他的爱国行为。目前,韩国军队已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岛。韩国在独岛常年派驻34名警察,同时配置了驱逐舰,快艇、直升机,随时戒备日本渔船和海军舰艇的侵犯,令日本船只不敢轻易越过雷池一步。日本人除了口头抗议,别无他法。韩国青年洪淳七,一个人一杆枪登上“独岛”赶走日本人,插上国旗,一守就是三年多,最终在个人的努力和全民的呼声中,韩国政府出兵收复管理,这是全民海洋意识的体现,对国家海洋维护的意识。

日本政府的海洋意识教育更是一种自上而下提高的典范,前面的3.4节(实行海上囤田战略)已提到,日本对位于东京以南千余公里外海洋中一个名叫冲之鸟礁的地方,却是“精心打造”,投资700多万美元用来在此礁人工养殖珊瑚,企图以此来宣布,为其开发附近丰富的海洋资源提供方便。

再看我们的祖国,因人们长期围绕“黄山、黄河”生活养家,沿着“长江、长城”糊口养育,对陆地文化的感情根深蒂固,对海洋的感情直到今天还是那么的浅薄,以致于深表遗憾!据报道,共青团曾对上海大学生做过一次调查,9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而不知道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许多大学生更不知道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有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群众了。在中小学初级的地理历史教材中对中国海洋历史地理的讲述是少之又少,而上面中国的版图描绘,只是以陆地疆域为主,而我们管辖的海洋呢?在日常生活中,海洋文化意识的缺失更是屡见不鲜,中国跨世纪的标志性工程——北京“中国世纪坛”,为了展示中国的疆界,就用760块方砖组成代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居然只字没提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海市“东方绿舟”教育基地知识大道上的历代中外名人雕像,其中有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却没有当年盛极世界的明朝舰队统帅郑和下西洋,这些海洋文化意识的现状多么让国人触目惊心、心急如焚啊!

美国海洋战略家马汉在《海权论》中说过,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发展,将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海洋文化的建设,海洋意识观念的强弱。是的,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勇于拼搏、敢于冒险的精神的结晶。海洋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先进文化,海洋文化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外向性、多远性、兼容性、冒险性、开拓性和进取性。

3 增强海洋意识,加强海权观教育的手段、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在这进程中,维护自己的海洋、捍卫领土完整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来自海洋方面的挑战包括、问题、南中国海问题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最棘手的几个问题。[3]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一个民族海洋文化观,培养全民族的海洋意识。

3.1海洋国土知识在中小学课本中占重要位置

今天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应该大力宣传海洋国土观念,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把人们根深蒂固的大陆意识尽快转移到现代海洋意识上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海洋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的教材中应增加海洋国土和海洋资源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幼小心灵中迅速植下一颗绿色的海洋心,将中国的版图面积=960万平方公里+300万平方公里的概念牢牢固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溶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

nbsp;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严峻,,我们的“三海”即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与周边国存在争端,面临着海岛归属、海域划界争议、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南海诸岛及其海域等一系列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有些问题,经过我们努力可以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有些问题看来只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来加以解决。因此,这些海洋意识与中国的海权现状应该如实的让我们的下一代知道,海洋国土知识在小学课本中应占重要位置。这一点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他们的海洋意识比我们国人强。

建议在中学课本里,在《中学地理》中开设专门的课程《中国海洋与海洋权益概论》。

3.2各级政府进行海洋观教育时建议向青岛市政府学习

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就需要党和政府立法来加以推动。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正进入全面开发海洋的新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和管辖权的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海洋大国中名列第5位。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然而,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权益、保证国家安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与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相比也有不小的距离(如越南政府鼓励渔民到我南海诸岛海域捕鱼,实行“三免”的富民政策,即三年内免征资源税、免营业税、免个人所得税)。

近几年来我国各沿海省市政府相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宣传,让人最为欣喜的是青岛的以海洋为主题的综合性的海上教育基地开工,为我国在海洋文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海洋军事方面进行全面的展示和教育提供了平台,这对我国海洋意识的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我国沿海地区,对国民进行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方面的教育建议要以青岛市政府为榜样,掀起海洋观教育的热潮。青岛市为了增强公民的海洋意识,加强海洋观的教育,在中国海洋大学早已设立了青少年“海洋观全国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海军还送一艘军舰给教育基地,军政携手,共为市民积极营造海洋文化的氛围,承担起“加强全民族海洋观教育”的重任。“海洋观教育基地”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1)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2)中国海洋近现史;(3)海洋意识与海洋强国;(4)海军博物馆(在军舰上);(5)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6)人类与海洋美好的未来。[4]各级(省、市、县、镇)政府都要建立海洋观教育的基地和场所,建设海洋公园,各中小学每年组织去教育基地,免费到海洋公园参观学习,把这项工作设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3.3教育部门在海洋观教育方面大有作为

海洋既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源头,又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宝库。在当今海洋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有效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我们的国家利益就会受到重大损失,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制约。海洋权益包括国家的海洋权利和海洋利益。海洋权利属于国家的范畴,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而形成的权利,主要指沿海国对领海和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利和管辖权,以及在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各项自由和权利。国家的海洋利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等。[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教育部门可以大有作为。关于海洋知识的题目要作为每年高考试题、硕士和博士生考试的必考题,高等学校都要开设《海洋科学导论》公选课,沿海地区的高校要开设海洋知识的必修课,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题目,海洋知识类的题不可或缺,就是各类晋升职称和职务的考试,也要有海洋知识类的题目。只有这样,把平时教育与关键考试结合起来,海洋观教育工作就会大大推进,国民的海洋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3.4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各级党、团组织将可以大显身手

2011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在视察广东海洋大学时说,海洋产业在广东是非常有前景的!广东省陆地面积不到17.8万平方公里,而海洋面积有41.9万平方公里。总体上讲,陆地开发过度,海洋开发不够。所以,面对新的世纪,海洋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海洋

产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海洋大学的事业是最有前景的事业。要向全社会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做好海洋科普工作,让大家知道海洋里有什么,如何利用海洋,新世纪海洋开发对缓解陆地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何意义,让大家都来注意海洋里的学问。[6]这表明中国沿海地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发展海洋产业与加强海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采取行动将其落实到实处。

团中央和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利用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海洋知识竞赛活动和海洋知识辩论活动,可以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团员青年去南海诸岛参观旅游、夏令营活动,各市、县政府可以组织优秀干部、职工不是出国而是去南海诸岛考察。这一点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又是一次海洋意识的培训,对推动全民国防海洋意识十分必要。

我国一年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竟然接近3000亿元,如果能作为国家意志与行为,把一部分公务员出国变为去南海诸岛免费旅游,在原来出国的3000亿元中节约1000亿元,用于补贴给去南海诸岛的飞机、船用汽油费,那么,我国国民的海洋国土、海洋文化教育将大幅度提升,建设海洋强国之路将会提前完成。

3.5要解决海洋教育和宣传问题,新闻媒体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我们迈入21世纪海洋世纪的时候,面对相对落后和薄弱的思想和观念意识,那么我们就需要我们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界新的理念,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重新认识,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观。当今世界各个海上强国都有着其特有的海洋文化,比如英国、法国、美国,其海洋力量之所以强大是来自于其传统海洋文化的竞争决定了他们海洋发展的方向,形成新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使他们屹立于世界海洋强国之颠。

新闻媒体有传递信息功能,影响舆论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同志就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一定要发挥新闻媒体在海洋文化和海洋国土教育方面所起到的宣传教育作用,把我们国家的海洋发展战略,南海诸岛及其海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运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实事求是地通过事实,来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

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和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评选与挂牌等相关活动。支持沿海各地业已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宣传节庆、论坛活动。加强海洋宣传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逐步打造一支专业化、固定化的宣传工作队伍。[7]

海洋安全论文例4

首先,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日本作为岛国,不存在陆地上的威胁,海洋是其天然的战略屏障以及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地理战略上只需将海上军事力量作为防卫的第一线。日本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基本来自于欧亚大陆这一单一方向,这一地缘政治上的优势有利于日本集中力量发展海上军力。此外,日本作为四面环海的岛国,对于周边海上航路的掌控是实现对外交流与扩张的基础,也是制定海洋安全战略的主要目的。日本的对外海上航路主要包括以下三条:日本经由波斯湾到达欧洲的南部航路、经由北太平洋到达北美和巴拿马运河的北太平洋航路以及经由北冰洋到达欧洲的北冰洋航路。其中南部航路联结着日本与中东地区的石油出产国,是目前航路安全保护的重点,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该航路中涉及的海域主要包括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海,涉及的主要海峡包括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南海周边国家对于岛屿所有权的争夺,以及台海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将对该航路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海洋安全论文例5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海洋意识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国外,只有M. Kuijper 曾提及过海洋意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界定海洋意识的概念。对海洋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本文通过阅读CNKI 中影响力较大200 多篇文献,整理出有关海洋意识的数十条定义。这些定义虽然从表面上看显得分散且毫无关联,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前后相继关系。依据不同流派的根本特点,将这些定义归纳为海权说、人海关系说和实践-认识说三大类。

1. 海权说

这一流派的学术观点源自马汉的《海权论》,其根本观点是将海洋意识视为一种新时期下国民应具备的海洋战略思想,是对海洋领土主权的关注意识,代表人物是马汉。马汉(1890)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真正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其国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海洋意识。这种意识包括对海洋的热爱、了解,同时也包括对海洋的渴望和征服。此后,有一大批学者从这个角度界定海洋意识。比如,史英(1989)认为,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总看法。李德潮(1997)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孙志辉(2008)认为,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冯梁(2009) 认为,21 世纪中华民族海洋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指21 世纪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海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特别是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是中华民族对海洋在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全人类海洋事业中地位作用的心理倾向和基本认知;何立居(2009) 认为,海洋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国家在海洋问题上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它的内涵里,既包括国家现实的海洋利益,又包括国家长远的海洋利益,既包括海洋经济利益,又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军事利益。海洋观包括以下几方面:海洋国土观,海洋资源观,海洋权益观,海洋防卫观。总的来看,海权说将海洋意识与海权意识、海洋领土意识等同起来研究,反映出今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国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学者对海洋领土安全问题的重视。

2. 人海关系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认为海洋意识是在人与海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觉意识。比如,何兆雄(1998)认为,海洋意识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郭渊(2009) 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海洋意识进行分析,认为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存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知总和。赵宗金(2011)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人海关系的自觉意识,是人在社会活动中涉海行为的自我反映;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陈冀斌(2012) 海洋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把握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海洋意识具体就表现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和心态等方面及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海洋意识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总的来看,人海关系说从海洋社会学的视角研究了海洋意识的生成过程,由于人海关系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基本概念尚不清晰,因此从人海关系角度来定义和理解海洋意识显得有些晦涩。

3. 实践-认识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海洋意识视为对海洋及人类涉海实践的总和的反映,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对海洋的性质、作用、地位、功能等的综合认识。比如,陈小燕(2003) 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地位及重要性的总体认识或反映;唐复全等(2004)认为海洋意识是人们关于海洋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饶咬成(2005) 认为海洋的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使人们产生关于海洋的认识,这种认识,被称为海洋意识;李文睿(2007)认为,海洋意识也叫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总和; 贺义雄(2011)海洋意识是人类对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的角度看濒海国家、民族海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总体政策的形成。总的来看,实践-认识说是一种建立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之基础上的对海洋的全面认识,其包含的范围很广,但缺点是缺乏学科视角和理论特色。

三类流派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海洋意识,丰富了海洋意识内涵,并且在流派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为今后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做了铺垫。但也存在着一个重大不足,即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本文认为,海洋意识作为人类的一种意识类型,从学科归属上讲,应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范畴,故应当从认知心理学研究意识的视角对海洋意识下定义;或者,可以从社会心理学研究态度的视角将海洋意识视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认知。为了更好地对海洋意识进行操作化,本文依据态度ABC 理论将海洋意识定义为人类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对海洋的观念总和,它形成于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互动过程中,并进一步将其被操作化为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这种划分方法更有利于今后海洋意识的调查研究。

二、海洋意识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学界除了探讨海洋意识的定义之外,还在海洋意识的类型和指标体系上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所谓海洋意识类型,是指海洋意识所包括的具体形式,比如海洋领土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文化意识等,它们是政府部门、学者、媒体等基于我国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广大民众所应当具备的海洋意识;所谓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是指在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用以编制海洋意识调查问卷,以测量国民海洋意识强弱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1. 海洋意识类型的研究回顾

在国外,尚未有学者对海洋意识进行类型上的划分,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和Brent S. Steel(2005)等也只是针对其中之一的海洋生态意识进行过调查研究。但是在国内,已经有十余位学者先后划分了海洋意识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陆水明、陈艳红和王华的研究,他们分别从维护海洋权益的角度、发扬海洋文化的角度、海洋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海洋意识进行了类型上的划分,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子类型。陆水明等(2005) 认为海洋意识主要包括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洋竞争、海洋安全等方面意识,他引用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利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的观点,从海洋权益的角度提出我国应该重点增强海洋权益意识,加强海洋建设;陈艳红(2010)认为海洋意识在内容上包括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等,并从海洋文化的角度,将海洋意识看做是一种深层次的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灵魂。王华(2009)认为海洋意识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开放融入意识、海洋战略安全意识等。他引用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在世界文明发展的第三个浪潮中,向海洋进军是一个新的制高点的观点,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着重强调了海洋开发的重要性。这三种划分方法较能反映出学界主流的海洋意识类型,除此之外,温广宇、牟方君、何兆雄、吴青林、郭渊等十余人也对此做过划分,他们在划分方法上的差异并不大,都是结合海洋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战略、权益、资源、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对海洋意识进行直观的划分。

学者们对这些海洋意识类型的称谓不尽相同,在涵盖面、数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产生了许多争议,甚至是误解,这也是本文认为值得专门讨论的地方。本文将目前学界对海洋意识的分类归入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生态、安全六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多不同称谓,它们之间在含义上的差别不大。综合来看,海洋政治方面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利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权益安全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政治意识、海洋国防意识、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等不同称谓;海洋经济方面包括海洋财富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价值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经济意识等称谓;海洋法律意识方面包括海洋法权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等;海洋文化方面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价值与伦理意识等称谓;海洋生态方面包括海洋生态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健康意识、海洋生态资源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等称谓;海洋安全方面包括海洋防灾意识、海洋减灾意识、海洋危机意识、海洋安全意识等称谓。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海洋开放与融入意识、海洋竞争意识、海洋创新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影响并不大。总的说来,这六大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界目前对海洋意识的认识,这种在同一类意识上出现多种称谓的情况表明我国学者在海洋意识类型表述上还存在许多分歧。

2. 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研究回顾

目前,国内外有关海洋意识指标系的研究十分匮乏。国外尚未看到有人设计过海洋意识指标体系。在国内,李珊等(2010) 在分析了大连716油管爆炸事件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成果,首次构建出一套海洋意识指标体系。这套海洋意识体系应包括海洋国土与权力意识、海洋经济与产业意识、海洋资源与环境意识、海洋法律法规意识、海洋资源与伦理意识五个类型,他们将其归纳称作主观人海关系意识另外,该体系还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个宏观层面的意识构建领域。他们认为,左侧五个海洋意识类型和右侧四个宏观层面共同构成海洋意识,而海洋意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指在这四个层面中不断渗透正确科学的海洋意识的过程。赵宗金等(2012) 在充分分析、整合前人海洋意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意识体系。他们认为海洋意识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多层次、全方位对人与海洋关系反映的内容体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他们将海洋意识划分为权益、安全、开发、战略、保护、教育和参与七个类型,七个海洋意识类型之间是彼此并列的关系,除海洋战略意识之外的其他六个意识类型又都包含若干个子类型,各个子类型都有相对应的概念界定。子类型之间也是彼此并列的关系,相互之间各有所指、统一于海洋意识指标体系之中。

三、海洋意识现状调查研究

1. 国内调查研究成果

中国青年报在1998 年进行过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结果显示,2 /3 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 万平方公里,完全忽视了我国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共青团中央曾在上海大学生中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 以上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陆域国土,有的大学生干脆认为争执海岛主权没有意义。王新刚等(2012)采用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大学生海洋意识状况、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状况和大学生对我国海洋政策的认识等三个方面为调查内容,对图2 海洋意识的分类体系河北三所大学理科、工科、农科、文科、艺术和体育等学科的共1500 名本、专科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海洋意识较薄弱,高校应加强海洋意识教育。这些调查结果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尽管有些调查在被访问人群的代表性、问卷的信度效度以及年限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其数据仍被政府官员、媒体和学者广泛引用。国内影响最大、最具解释力的调查,是海洋出版社与深圳互通调查机构、中国民意调查网于2010 年和2011 年,在河海大学社会学系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的18 个城市分别进行的两次科学、系统的抽样调查,其2011 年度的调查人数超过了5000 人。经过两年的调查,最终结果表明:第一,国民对海洋的了解比较单一、浅薄;第二,海洋知识较欠缺;第三,对海洋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得较浅薄,认为海洋与生活关系不大;第四,环境意识出现背离第五,海洋经济意识较强;第六,海洋维权意识有所提高在区域特征上,内陆的海洋意识高于沿海;第七,自我评价过高;第八,在获取海洋知识的途径方面,新闻传播是主渠道;第九,支持海洋知识教育进课堂。

2. 国外调查研究成果

美国珊瑚礁基金协会(2002)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注珊瑚礁的生态威胁问题,但却对珊瑚礁的生态常识知之甚少;美国科学促进会(2003) 也通过非概率抽样调查发现,尽管人们普遍关心沿海地区的生态健康问题,但却只有31% 的人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其的影响;Steel 等(2005) 发现,人们对沿海环境状况的关注要明显高于他们所知道的沿海环境政策知识,这不利于他们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海洋环境污染事件。Ballantyne 等在南非一个海滨小镇里做过一项海洋知识调查,调查对象是镇上三所小学的54 名学生,涉及的问题包括水为何会流入大海、大海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海水为什么是咸的等数十个问题,其研究结果表明,受谣言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被调查者对海洋存在许多误解,政府应该建立更多的海洋科普基地,让民众切身认识海洋。

就美国而言,在公众海洋意识调查方面最具解释力、影响力的是Brent S. Steel 等人的研究。Brent S. Steel 等人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对美国48个州的家庭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随机抽样调查,被访者人数为1233 人,调查的内容是海洋知识。调查发现:大众对海洋知识普遍缺乏了解;沿海居民比内陆居民知道更多的海洋知识;大众对海洋重要专业术语普遍缺乏了解;电视和电台对传播海洋知识产生了消极影响,而报纸和媒体则产生积极影响。这一调查结论与我国海洋出版社2011 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都反映出国民的海洋知识较欠缺,对海洋的了解较浅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表现在:第一,不同于美国,我国内陆居民的海洋经济意识水平高于沿海居民;第二,我国民众获得海洋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传播,但并未得出新闻传播产生了负面性影响的结论。

四、中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情况的研究

在目前有关海洋意识的学术成果中,有大量关于我国海洋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我国在海洋意识教育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主管部门对海洋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突出表现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在海洋政策与法制的认知、海洋国土和主权意识的培养等方面的缺失;第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尤其缺乏高素质教师;第三,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工作几乎都集中于学校,阻隔了广大社会群众接受教育,全民普及程度不够高;第四,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海洋意识教材和读本数量太少,教学比重太低。鉴于此,学者们纷纷提出解决对策,包括:第一,各级相关主管单位,尤其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非盈利文化机构,要重视海洋宣传工作;第二,加强海洋意识理论建设、法制建设、管理能力建设,使得海洋意识教育科学化、制度化,形成学习氛围,长久保持;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学习;第四,多建设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和海洋意识科普中心。

实际上,我国曾在国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上取得过许多成果,这些成果往往为人忽视。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音像书籍出版方面。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出版了《海洋知识读本》《中小学海洋教育教材》《中小学海洋教育理论文集》《中小学海洋教育》等研究专集;2008 年,青岛市教育局为迎接奥运会,专门出资为全市中小学校的图书馆购买了《海洋小百科》全书,掀起了学习海洋知识、普及海洋文化的教育活动;2011年,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走向海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2013 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召开了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研讨会,其内容包括海洋科学、海洋资源、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开发、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防务、海洋文化九个方面,标志着我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第二,在科研教学活动方面。1998 年,浙江省舟山市虾峙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海洋教育课程研究课题,初步构建了以海洋教育活动课为主、实践课程和环境课程为辅的小学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浙江省学校课程改革中最引人注目、最活跃的模块;1998 年,浙江省定海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小学海洋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组花了6 年时间完成了更具操作性的综合性海洋教育课题;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公众海洋知识教育体系。[35]目前,国内有37 所高等院校、29 所中等学校开设了涉海专业,在涉海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共有20 多个培训点。我国常年利用新闻媒体对青少年进行海洋知识教育,并在沿海地区公众中开展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常识教育,在中国召开的各种海洋会议上发表了不同主题的《海洋宣言》。

第三,在社会活动方面。2005 年,全球29 个海洋城市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中发表了《厦门宣言》,号召共同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2006 年,中国海洋论坛通过了有关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的《象山宣言》;2008 年,世界19 所海洋高等学校签署了《舟山宣言》,宣示了发展海洋教育、创新海洋科技的行动方向;2009 年,《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将文化建设列为海洋行为的首位,主张发展海洋文化,增强海洋意识。2013 年1 月,我们的海洋首届海洋中国新年音乐会在北京、天津、厦门、上海进行巡演,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的2013 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庆祝大会在辽宁省举行。

除此之外,据《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目前已建立22 个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这些由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牵头的项目对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作用无可替代。遗憾的是,由于宣传工作的不到位,这些已有的成果没有被大众触及,也没有引起海洋文化专家、海洋意识研究人员的重视,造成了学术研究上的遗漏。

五、评价与展望

1. 海洋意识研究的成果评价

综观前人的研究,他们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研究视角上体现了政治思维和学术思维的结合。国民的海洋意识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强国的建设进程。新时期下,随着党和国家对海洋建设和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视,学界也开始对国民海洋意识发展状况及其解决对策展开大量研究;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焦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海洋意识实证调查、国民海洋意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再次,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经验和实证的结合。对海洋意识的定义、类型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而对国民海洋意识现状的研究主要是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为主,对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及宣传工作的研究主要是以文献研究为主。

(1) 在海洋意识类型研究方面。通过分析、比较目前已经提出的海洋意识类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很少有人为这些类型( 即一级指标)分别下定义,更没有人做到继续往下发展指标。第二,一级指标间的重合。比如吴青林(2010)在海洋安全意识上犯的重合错误。他认为海洋意识包含七个方面,分别是海洋国土意识、海洋主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强国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通道意识、海洋生态意识。其中,海洋安全意识又包含四方面:二是我国海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遭到严重侵犯;三是国家外向性经济发展面临着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海上通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这些表述,与他同时提出的海洋主权意识、海洋通道意识产生了明显的重叠。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部分学者对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发展意识等的表述上。

(2)在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研究方面。李珊等(2010)构建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海洋意识的类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只有体系,缺少具体指标;第二,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处理左、右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这将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清晰度和解释范围。赵宗金(2011)等在指标的涵盖范围上较之李珊等人的研究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它几乎容纳了目前所有可取的类型。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部分一级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行的,存在彼此重合的问题;第二,很多二级指标在表述上存在模糊不清、相互指涉的现象。不过,李珊、赵宗金等人的研究体现了学界对海洋意识进行实证研究的趋势,他们的研究为今后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提供了参考。

(3)在海洋意识调查研究方面。前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国民海洋意识状况的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问卷设计等方面给予后人许多启示,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没有对海洋意识进行清晰、科学的定义;第二,既然无法合理地定义海洋意识,那就不能准确地知道海洋意识的内涵及主要类型(一级指标),因此也就不可能对海洋意识进行科学的操作化,其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将受到影响。

(4)在学者对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研究的评价方面。前人的研究指出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措施,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在前人的引用资料中,被提及最多的一项调查是1998 年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中国青年蓝色国土意识调查,[36]这一调查所得出的结果被十余位学者争相引用,作为判断国民海洋意识高低的重要凭据,而不顾及其抽样代表性较低、指标较为单一、年代较为久远等缺陷;第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被指责最多的是政府宣传工作不到位、教育部门的成果不明显、出版单位很少出版海洋意识读本和教材。而事实上,我国从1998 年开始就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海洋科普读物和音像产品,举办过许多海洋会议、海洋活动,这些都为学者、媒体所忽视。

2. 海洋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1)确立恰当的界定海洋意识的学科方向。

海洋意识作为一种人们对于海洋及其组成部分的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从学科归属问题上讲,应该属于专门研究意识的认知心理学,或研究态度的社会心理学。索尔所(2008 ) 认为:意识(consciousness)是对环境和认知事件诸如世界的形象、声音,以及人的记忆、思想、情绪和本体感觉的觉察。[37]尽管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界定尚未统一,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意识所包含的范围是很比较模糊、宽泛的。海洋意识作为人们对海洋的一种觉知,属于人类意识的一部分。第二,意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认知成分,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情绪、情感因素,因此,海洋意识也应该包含人们对海洋的情感以及人们对海洋的认知。

海洋安全论文例6

近年来,中国的南海、黄海和东海等区域都出现了许多不安定因素,在美国的主导下,周边各国纷纷摆出强硬姿态,不断侵犯中国海洋权益,压缩中国海洋生存空间。

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陆地安全和陆地权益上,相对而言,海洋意识不强。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虽然他没有否定中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但中国人淡漠的海洋意识使海洋文化难以发挥积极作用。面对今天严峻的海洋安全形势,提升中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尤为重要。作为中学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之一的政治课,在中学生中深入进行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树立“寸海寸金”的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依托课本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课堂教学,首先要立足课本。优秀的教师一定善于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我国海洋疆域局势纷繁复杂,海洋划界争议不断,海洋资源遭到掠夺,渔民生产安全得不到完善保障。联系到海洋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背景,我们比任何国家都要强调维护我们的海洋权益。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海洋国土教育,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现有的海洋权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我国海洋权益所面临的挑战也缺乏了解。很多人甚至认为“南沙群岛距离大陆那么远,产生争议也很正常。”“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有意义吗?”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海洋权益常识。例如,在讲到“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一课时,教材明确指出,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权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在发展对外关系时必须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而海洋权益属于国家范畴,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土安全等多方面,涉及国家利益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海洋国土的基本概念,如领海基线、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海洋权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

二、结合时政热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社会上出现的任何重大时政新闻都可以出现在政治课堂上,作为政治课堂的素材。在海洋观教育上,政治教师完全可以发挥政治课的这一优势,结合当前我国周边形势,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坚定的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

针对当前的紧张局势,可以在政治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介绍一点有关问题的最新动态。近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在美国的默认和怂恿之下,加紧控制的步伐,不断地挑战我国的海洋安全底线,严重侵犯我国的和领土完整。而美国一方面声称在中日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一方面又坚持所谓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这种矛盾表态使的局势和矛盾愈发紧张激烈,也为我国维护海洋合法权益增添了更多的困扰。通过这些时事热点的介绍,学生自然产生出要努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认识。

三、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

海洋安全论文例7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石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平台已经在渤海、南海、东海等海域屹立而起,但海洋石油生产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危险隐患,如易爆、高温、高压、有腐蚀性等特点,因而较其他工业部门有更大的危险性。另一方面由于海洋平台建立在海上,生产与管理人员只能集中在平台固定的位置,这就可能存在海洋平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隐患。因此运用合适的安全评价方法对海洋石油平台安全生产进行评估,对于了解我国海洋平台安全生产现状,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模糊数学的产生

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的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专题为:“Fuzzy Sets”和“Fuzzy Sets and Systems”两篇开创性的文章,奠定了Fuzzy集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基础,标志着模糊数学的诞生。

2 模糊数学在海洋石油安全评价中的应用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人、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结合海洋石油实际生产中存在的固有危险性和现实危险性两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相互独立性等选取原则建立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2 确定指标权重

评价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其重要程度就可以用权重分配的方式来表示,而权重的大小必须依据海洋石油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基于以上说明,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4]对这6个一级指标及27个二级指标作出合理的指标权重,构造两两比较矩阵,然后采用专家打分法,求出矩阵特征根及特征向量,最后可得出权重结果。

A=(A1,A2,A3,A4,A5,A6)若CR≥1,说明赋值合理,即所得权重可靠。2.3 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评价因子集为U=(U1,U2,U3,U4,U5,U6)=(人员素质,领导意识与管理水平,工艺及设备,生产环境,劳动保护,现代安全管理),对单个因素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组织X位专家对海洋石油生产平台或处理厂进行实际调研,按照标准进行评分,对所得到的数据采取归一化处理后列出单因素评判矩阵R。根据Bi=Ai*Ri.最终得到B1~B6,而根据R=。2.4 综合评价结果

最终根据B=A*R的结果,便可以对海洋石油的安全生产进行评价。

3 结语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是以向量的形式出现,提供的评价信息比其它方法丰富,且此方法的适用性强,它既可用于主观因素的综合评价,又可用于客观因素的综合评价,运用在海洋石油生产安全评价中,可以处理同时具有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的综合评价问题。所以模糊数学在海洋石油安全评价上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宝清.模糊理论基础[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

海洋安全论文例8

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提出

战略构想,简言之,即对未来谋略的一种构思与设想,是未来的想定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 而可能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经武之略,在于贵谋”,即相互之间的角力不仅仅是力量的竞 赛,更是智谋的较量。罗炜.战略构想,2005:前言部分]越南的海洋安全战 略构想是在未来对南海海域的海上安全提出某种设 想和相应的谋划。在21世纪之前,越南对海洋安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我南沙海岛的侵占实 践为主,尚未形成一种属于战略构想层面的概念。

那么,越南的海洋安全战略构想形成的标志到底是什么?这在国内学界并无一个完全一致的 认定,这是因为越南政府曾先后出台过多项与海洋发展以及海洋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文 件和规定,从而造成了界定上的困难。但作者认为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2007年1月在越 共十届四中全会上所通过的《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注:越南语的全称为:Chien lu oc Bien den nam [STBX]2020[STBZ].]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越南政府第一次十分明确地将海洋经济发 展与海洋安全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且在词语的表述中运用了越南语“chien luocBien”(海洋战略)的概念,而“chien luoc Bien”的词意则恰恰涵盖了“海洋发展”与 “海洋安全”(或“海上安全”)两个战略层面,因而它是一种广义上的海洋战略。该 报告的引言明确提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就占有先机。

当然,越南的海洋发展与安全战略由形成走向成熟并非于一朝一夕间完成。事实上,在这个 提案提交到越共十届四会表决之前,越共中央进行了许多先期的理论准备,出台了一系列与 海洋安全有关的方针政策[注: 于向东.越南全面海洋战略.当代亚太,2008(2)]。2003 年4月,越南国防部制订了《越南2010年前的军事战略》,评估了越南当前的战争实力与潜 力,重新确立了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其中重点提及了应对海上武装冲突的方法。2003 年底,越南“九大”八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的保卫社会主义越南战略”的决议,重 点依旧放在海上。同年12月,越共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一个“南方战略计划”,谋划确保海 上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越共中央办公厅于2004年1月15日编发了一份《越南在黄沙 群岛和长沙群岛》[注:越南分别将我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称之为“长沙群岛”、“ 黄沙群岛”。]的密级专题报告,提出了“巩固、维护及进一步扩大在海上的 政策主张”,供中央领导干部进行学习掌握。

200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主席、越共十大文件起草小组组长阮富 仲[注:阮富仲于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上当选新一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在越南《共产主义》杂志上撰文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石油天然气、造船业、港 口、航海、海产、旅游),尽早将我国在东南亚地区变成一个海上强国,同时将此与国防、 安全与国际合作紧密结合起来” [注:[越]阮富仲.呈交越共十大的报告草案之基本内容.[越]共产主义杂志,2005(8) ]。

2006年4月18日,越共“十大”召开,时任越共总书记的农德孟在代表越共九届中央委员会 发表报告提到海洋问题时,特别强调“建设、实现全面而有重心、有重点的海洋发展战略, 先期发展有利可图的海洋产业,以尽早将我国建设成为本地区的海上经济强国,并与保卫国 防紧密相连”。这一报告中还提到了发展海港、海上运输、开采与加工海上油气资源、发展 海洋旅游,并先行发展一批有潜力有条件的沿海区域及海岛。[注:越南共产党.第十届 全国代表大会文件.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93]与此同时,越南政府又制定 了“新全民国防军事战略”,该战略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军队建设必须服从 和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把“保卫海洋领土和海洋资源”作为新军事战略的重心。至此, 有关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

作者将上述文件中的内容与《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中涉及到海洋安全的部分归纳为“越 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或称之为“海上安全战略构想”。

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内涵与目标

在涉及到海洋安全的内容方面,越共纲领性文件《至2020年越南海洋战略》中明确提到“对 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必须与保卫海上国家安全、国家密切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文件,它对政府及军方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后 ,越南政府及军方又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卫其海洋、应对南海争端的重要文件、政策, 提高海上实力,这些均可以看作是越南为海洋安全而实施的主要举措,也是该战略的核心内 容组成部分。

1战略定位与核心内涵

(1)战略定位。 根据越南军方于20世纪末所制订的一系列军事战略来判断,越南政府及军方确定的保卫海洋 的战略设想是: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已经初步打造的海上软实力和硬实力,立足于海上的防御 及防御体系的逐步形成,形成海上“积极防御”态势,以应对来自于海上的敌对势力,确保 海洋安全。因此,“积极而主动的防御”(海上积极防御)是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战略 定位。 “积极防御”又称主动防御,其精髓在于“以小敌大”、“以弱敌强”,[注:李德义.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历史发展与思考.军事历史,2002(4)]这曾是中国革命 的一大特点,如今被越南成功借鉴。 越南军方意识到,重视海上力量建设,不仅关系到国防 的巩固和领海、领土的完整,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特别是海洋经济的稳固发展。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是由越南独特的地缘特点所决定的。越南有一半领土沿海、濒临海洋,地形结构南北狭长 ,呈一个“S”形状,其中南北共长约16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最窄处仅48千米,陆地 距离海岸最远处不超过500千米。这样的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了其国土战略纵深极浅。站在地 缘战略的角度来看,一旦爆发战争极易被对方拦腰截断,分成几块而分而占之,陷入被动挨 打的状态之中。因此,越南在陆地国土的安全防御上缺乏一定纵深的有效保护。相比之下, 在沿海的海岸线过长,保卫领土安全的难度很大的不利情况下,如果能够在南海侵占尽量多 的岛礁,将防御重心前移,以“积极防御”的态势把重心放在沿海地区的近海岛礁上,就可 以在海洋上形成第一道防线,并以海岛作为天然的屏障,实现“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梦 想 。《海防安全论》一书的作者王传友认为,“作为沿海国家而言,自从有了外来侵略,国家 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沿海地区处在反对侵略的最前线”[注:王传友.海防安 全论.海军出版社,2007:133]。越南自认为共拥有3000 多大小岛屿,多数集中分布于北部湾,因此一旦充分利用,再加上海上军力的提升,将会构 成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形成海上防线,能够大大拓展自己的国土防御纵深。

进入21世纪之后,海洋的地位与作用日渐重要,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脉和纽带。在陆地、 海洋、空中三大交通体系中,海上交通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通道。在当今世界,国际贸易量 的95%是由海上运输来承担的。[注:王全友.海防安全论.海军出版社,2007:138]海上运输线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蓝色动脉”。随着全球性 能源危机的加剧,南海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在越共“九大”召开以后,根 据新时期“积极防御”和“全民国防”的军事战略思想,越南军方改变过去战略部署上的“北重 南大中间轻”的态势,提出了“陆缩海进”新的军事发展战略,[注:陈继章.越南研究 .军事谊文出版社,2003:218]这成为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 想中的指导性原则。随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打响,越南立足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又调整并丰富了“积极防御”的内涵。与过去相比,更加强调并注重海上战场的战略价值, 提出依靠海上防御纵深来缓和陆地防御纵深较浅的新安全思想。近年来,越南积极贯彻质量 建军方针,把海空军作为优先发展的军种,通过“向海洋要纵深、将防线往前移”的做法, 加速海空军两大军种以及大型军港的建设。

2009年12月,越南发表《越南国防政策》白皮书,再一次肯定了其“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 以及“积极防御”思想指导下的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白皮书称,“越南一贯奉行和平和自卫 性国防政策” [注:韩乔.越南发表国防白皮书 考虑从多方采购军事装备.新华网. news.qq.c om/a/20091208/003009.htm]。 在涉及到南海海域的海洋争端时,白皮书强调,不排除以武力手段来保卫 自己的领海,这样的表述在以往的另外两份白皮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2009年,越南政府决 定斥资24亿美元采购军火(根据越南国家统计总局数据,越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7 1.19亿美元),其中主要为海军先进武器装备。 [注:落晖.越南2009年购买35亿美元俄制军火,创历史记录.环球时报,2010-03-25:4 ]因此,这次24亿美元的大采购,可视为是 “积极防御”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

(2)核心内涵。 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越南政府开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依靠海洋经济的飞速发展,其人均GDP于2008年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2011年1月召开的 越共“十一大”又作出决议,要在2015年人均GDP达到2200美元,并强调了到2020年实现现 代化、工业化的国家目标不动摇的决心。因此,对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目标起着决定性作 用的海洋战略的实施就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保卫其独立和国家完整,实现国强民富、 社会公平文明的战略目标,作者认为这可视为是越南海洋发展与安全战略的核心宗旨。从内 涵中看,越南政府所推行的包含着海洋安全战略构想部分的海洋发展战略其本身就是一个以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上扩张并重,攫取海洋权益与形成海上防御同步,旨在打造以海洋强国为 目标的具有国家大战略性质的战略。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保卫海洋经济权益、确保海上完整既可视为是越南国家海洋安全 战略构想中的目的,也是其核心内涵,是国家安全战略在海洋、海岛和沿海的具体体现;是 国家综合力量建设和使用的目标、观念、内容和措施的统一。越南政府认定,保卫国家海洋 权益与海上的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体系,它具体包括:海洋经济战略、海洋对外战 略、保卫与发展海洋经济战略、发展科技与保护海洋环境战略等。

2战略对象与战略目的

(1)战略对象。 在本世纪由美国策动的所谓两场反恐战争爆发之后,越南政府审时度势,修订、调整了自己 的战略对象与作战目标,确定了两个目标,其中的基本作战目标为:以美国为全球范围的潜 在敌人,坚决抵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平演变”手段;以保卫领土完整和社会主义制 度 为基本战略目标。越军在团一级部队设有“防和平演变委员会”,所防范的正是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

长期战略对象则以“对越南构成威胁的周边大国”为地区主要作战对象,将应付海上突发事 件和局部战争作为作战重点,将作战区域局限于本国的领土领海范围内,以积极应付局部战 争和武装冲突,重点加强中部地区和越占岛屿的。

(2)战略目的。 越南海洋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旨在继续非法占有我国的南沙群岛,并使之逐渐成为一种既成事实,达到永久化 非法占有的目的。具体目标旨在构建海上立体防御体系、形成海上多层防御岛链,达到扩 大国土防御纵深的目的。

通过越南政府已经对海洋安全构想所进行的实践可清晰地看出,非法占有我南沙岛屿、岛礁 、渔场及领海一直是越南海洋发展与安全战略中的最主要的目的,同时也是其海洋强国梦中 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周边其它南海争端国家相比,越南对我岛屿的侵占不仅起步早、行 动早,而且有组织、有计划、有对策,显示出其长期的打算和坚定的决心。 与其它国家的海 洋战略所不同的是,越南的海洋安全战略构想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实际上都是紧紧围绕侵 占我南沙群岛、窥视西沙群岛,不断蚕食我海洋资源这个主题来展开的,并在这一主题下尽 最可能多地从我南海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同时还围绕这一主题做好了在未来应对海上之 争的一切准备,包括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并且还设定好了未来在海上的各种假想情况与各种 可能。

越南学者刘文利在其《越南:陆地、海洋、天空》一书中的结束语中这样描述:“卫国,即 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捍卫每一寸国土和东海(越南称为“东海”即我南海)的每一处 珊瑚礁滩。” [注:[越]刘文利.越南:陆地、海洋、天空.韩裕家等译.军事谊文出版社,1992:148 ]

为了明确这一目的,在舆论宣传上,越南政府一方面开动国家机器,动员专家学者积极拼凑 所谓法理上的准备,寻找法律与历史依据,以“证明”南海海域、岛屿历来归越南所有 。在越南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媒体如《青年人报》、《劳动报》以及覆盖面 较广的网络媒体“越报网”、“越南新闻网”等半官方媒体隔三差五地以西沙群岛、南沙群 岛、越南渔民被中国扣押等问题进行炒作,以此激发越南国内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而《越 南共产党电子报》等官方媒体则以所谓“正面形象”来报道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有关的消 息,报道对所谓南沙归属史实的挖掘和发现,以形成政府与民间 的一种强烈“互动”。

另一方面,在已经占有的争议海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大做各种“文章”, 比如在岛屿划定选区、组织移民、发展通讯、种菜种树等,打造海上“软实力”。2011年4 月18日,越南组织了全国54个民族代表访问南沙群岛8个岛屿的慰问活动,如此大规模这是 越南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通过上述举措,越南正在不断打造海上软、硬两方面的实力,尤其 是在硬实力还不足以抗衡“地区大国”的时候已经成功地打造了一系列海上“软实力”,大 大增加了我对南海问题的解决难度。

确保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实现的举措

根据越南政府制订的“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理念,强调“不论是发生(海上)争端还是冲 突,都要依靠稳固的防御阵势,要先以当地力量坚决斗争以作自我保卫和自我保护为主,同 时使用海军的机动力量进行配合,以协助当地的力量,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实施战斗(战役 )。”根据这一理念, 越南为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构想得以实现的方法与措施主要包括:

1以海上人民战争为基础

越南自认为自己的海域广阔,岛屿众多,所以必须建设海上全民国防,形成综合的海上防御 实力。在越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全民国防”正是越南引以为荣的一种全民御敌战术, 它在越南的抗法、抗美战争中发挥了空前的历史作用。越军认为,发生海上武装冲突时的作 战样式必须以全面的人民战争为基础,当地主力部队(守岛部队、沿海部队)作战与海军机 动主力、海岛县、沿海省县防御区域和捕鱼海团中的自卫民兵作战紧密结合。在海上战场, 以海岛、沿海当地防御力量作战为主,努力坚守各岛屿和沿海海岸,为海军的作战打下扎实 的基础。在战役和战斗规模上,以各战斗舰船力量群(旅团)、海军陆战队、岸舰导弹和火 炮为主,在各场战斗和战役中形成综合力量,既消灭敌人又保存力量,为在海洋战场上打击 敌人创造条件。

越南政府和军方认为,保卫岛屿和沿海的作战对海上作战的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 求从平时开始就要在发展海洋、岛屿经济的同时,全面准备,把海岛县和沿海建设成稳固的 防御区,形成一个个各种力量的集结区,以及时打击敌人。其次,要依靠岛上、沿海防御阵 势,将岛上、沿海当地的防御力量与海军机动力量密切配合起来,有效反击敌人的空中火力 打击,能以适当的形式和规模打击向岛上、沿海登陆之敌。在历史上,为了解决海军兵力不 足,但又要完成抢占南沙群岛和海上防卫任务的问题,越南在70年代末就着手建立了部分海 上渔民武装组织,即如今的海上民兵自卫队。海上民兵自卫队的建立极具战略意义,它不仅 弥补了越南海军力量不足的缺陷,其亦兵亦民的特点也为抢占南沙群岛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 件,使未来实施海上“人民战争”成为可能。此外,越南国会常务委员会于2008年1月26日 通过了关于海上警察的法令:第03/UBTVQH/2008号法令。这一法令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生 效,它被称之为越南的“海岸警卫队”。一旦爆发海上冲突,海上警察部队可立即转换为海 军部队投入到作战之中。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越南海洋经济的发展离开不有效的海上安全保护,而越南政府推出的海 上“全民国防”、“全国边防”以及“人民战争”的做法已经成为其海上安全战略的重要基 础。

2以海军力量为核心

越南政府认为,越南人民军海军是保卫海洋、海岛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力量,必须根据其 这一重要的政治任务而进行重点建设。随着国家军事战略由“北防南攻”向“陆守海进”方 向的 转变,越南又开始打造强力海军,并构建海上综合防御力量,以适应未来“积极防御”的作 战需要。作为“积极防御”中的核心力量,越军还着重把近岸型的海军打造成现代化和远洋 化的海军,购买大批军备,近几年来分批购入了俄罗斯四艘“毒蜘蛛”级导弹艇等大型先进 的 海上装备,并自制了数艘导弹护卫舰和导弹艇。越南军方还先后从俄罗斯引进了S-300PMU1 防空导弹系统、4艘“猎豹”级护卫舰、8艘导弹巡逻艇。同时还投入38亿美元,在越南东北 部建造一座占地3000公顷、可停靠4万吨级战舰的大型现代化军港。

根据越南海洋战略中的海上安全内容,越南正在一些岛礁积极打造一种立体模式的防御体系 ,按照所占岛礁的地势、地貌和面积,按照实战要求,建立并完善了岛屿的火炮阵地、坦克 掩体、作战工事、炮楼和简易机场,并形成了南北呼应、东西兼顾的防卫岛链;为适应未来 在南沙作战的需要,越南还加强海上特工部队建设,构建水下(潜艇阻击)、水面(岛屿火 力)以及空中(巡逻监控)三位一体式的立体防御模式。空中,越南军方加强了防空空军的 雷达网系统,以监控领海和海上领空,在沿海各重要目标部署了防空火力系统;一支高质量 的空军力量(包括歼击机、战斗轰炸机等)已经形成,其中包括苏-27SK、苏-30MK2V战机, 以保卫远离本土的岛屿。

越南海军已经确定在中部的芽庄兴建第一个潜艇基地,将容纳俄罗斯于2012年开始陆续交付 的6艘击“基洛”级潜艇。 [注:吕宁思.越共十一大好像庆功宴,凤凰资讯网:越南共产党“十一大”好像庆功宴 %20_资讯频道_凤凰网.htm]潜艇基地建成之后,三位一体中的水下防御体系也宣告完成。

按照越南军方的设想,越南计划在2015年前建成一支现代化海军,届时,越南海军的远洋护 航能力和海上作战能力,将接近或达到现代化海军的要求。而最迟则在2050年前,形成独立 的远海和立体作战力量,全面实现越南海军的正规化和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越南海军称到2015年具备强大远洋作战能力.中国青年报,2008-01-19]可见 ,海军力量的建设将成为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中“积极防御”的主体,是应对海上未来冲 突的核心力量,被越南军方寄予了厚望。

3以军事、政治、外交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越南的海洋战略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包涵了政治、外交、经济及军事等内容 ,因此越南的海上安全战略构想同样离不开这些组合。在海上安全战略构想中,越南坚持国 防与外交相结合,即采用军事、政治与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措施,寄希望于一方面有效阻止、 反击敌人,牢固保卫海上地盘;一方面通过斗争、协商,恢复和稳定越南周边的安全环境, 并因此而制定了政治和安全斗争计划与措施,以维护周边及其国内的稳定;强调奉行“多交 友、少树敌”的和平、务实外交路线,主张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争端,坚持与世界上所有国家 特别是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经济和国防建设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

4使海上争端国际化

越南认为,在东盟于2015年实现所谓防务一体化后,中越之间的领海争端有可能被纳入到东盟的多边框架中去,从而 在政治上造成不利于中国的态势。于是,将南沙问题乃至南海诸岛问题完全国际化,便 是越南在此问题上与中国抗衡或讨价还价的最佳策略,它也是越南的大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内 容之一(越南大国家战略强调所谓“融入国际社会、采取均势外交”)。

2009年6月间,越南在明知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向联合国界限委员会提交了所谓“划界案”(全称为“外大陆 架划界提案”)。 企图将南海争端国际化。这也是越南对其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具体实践。

应对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的对策思考

越南的海上安全战略构想由于重在打造一种海上防御体系,旨在继续非法占领我南沙群岛, 以所谓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达到永久霸占的目的。严重侵犯了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鉴于此,我们应全方位谋略,形成外交、经济及军事上有效配合,捍卫国土完整和国家尊重。

1外交上

在未来,面对越南为实施其海洋战略而不断在南海挑起的事端,我国应首先在外交上以有效 的手段坚决予以回应和反击,比如公布历史材料及史实、宣传我国南海问题立场等等,以示 正听。 [注:唐贤兴.海外利益的保护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6)] 同时以此向国际社会表明:我国是在重申的原则基础上,仍在寻求“坚持以和平 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 出版社,2007:23]。

中国之所以应该采取这样的立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考量:处理好位于家门口的“南海问题 ”,就是使区域外强权无法利用这一问题增加其在东南亚的存 在及影响力或作为介入干预的一种自然借口;其次,一旦将“南海问题”处理得较为稳妥, 中国与东盟国家则可进一步推动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在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运 行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双赢”,让相关各方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都提高,这也是“友邻 、安邻、富邻”针对周边邻国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与内涵;第三,以协商、谈判等外交手段 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与冲突,符合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形 象与影响力具有促进作用。

2经济上

作者认为,在经济上,在东盟地区推行“蝴蝶效应”十分恰当且有效;而对与中国一衣带水 、中越边境贸易发达,对中国贸易依存、依赖度极高的越南来说,“蝴蝶效应”的效果则更 加明显。它可击破越南企图将南海争端纳入到东盟框架中解决的阴谋,也可破解南海问题不 断被国际化的难题。

出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交织,东盟国家一方面继续怀疑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政治野 心,以至于所谓“中国”在东南亚仍有一定的市场; [注:葛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9(7)] 而在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利用中国 经济快速增长中的进口潜力及投资力度来发展其本国经济,以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顺 风车”。两次金融危机的事实表明,因地缘关系,东盟国家始终对中国经济有着相当大的依 赖性与依存度。在东盟国家看来,中国是唯一的能够稳定亚洲经济的基石。一旦遭遇新的金 融危机,解开的钥匙并不在东南亚国家自己身上,而是取决于中国这个超级稳定器的作用, 因为其中的中流砥柱是中国。

3军事上

除了外交、经济等软实力手段外,在南中国海这个棋盘上,我们同时还必须按照《2008年中 国国防白皮书》所说的,“把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 海 上军事准备方面,应当随时作好一切准备并适时在南海展示我军事威慑力,强化我在南海海 域的军事存在,以针锋相对地回应越南在南海经营的所谓海上安全战略构想。

虽然中国并不愿看到南海争端进一步恶化,也不希望诉诸武力,但加强中国海军建设, 特别是建设一支具有地区威慑力的现代化海军,已成为当务之急,从根本上讲,这是和平解 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因为军事手段是政治解决南海问题的基石和保证。

在当前,根据越南海洋安全战略构想中的岛链防御计划,我们应大力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 规模,包括举行各类海上军演、加大海上巡航的力度,逐步形成日益强大的海上威慑力。

结语

海洋安全论文例9

重要的地位――海洋国防观念影响大局

发展依靠海上。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米斯托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海权理论之父”马汉指出:“海权对世界历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纵观近代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不依靠海洋。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成为近代海上强国,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体系。17世纪,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和“海上马车夫”荷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的崛起正是从总统老罗斯福把马汉的海权理论带进白宫后开始的。二战后美国迅速控制了世界海洋,从而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我们的近邻日本,就是在领受了美国佩里舰队叩关的屈辱后,树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强国目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近现代海洋强国都成了发达国家,而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增强全民和国家层面上的海洋意识。

利益取之海上。海洋空间是继陆地空间之后人类又一个重要生存与发展空间,有着丰富的资源。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具有的一切矿物资源。地球上的生物资源80%在海洋,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在海洋,海水中铀的储量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4500倍,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海水聚变技术有望满足人类500万到1000亿年的能源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益减少,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将21世纪称为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发展的重点。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预言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在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海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

危险来自海上。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航海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事实正是如此,近代中国的苦难就是从海上开始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的1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的大的军事行动就达84次之多,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域被两条岛链所围困。在第一岛链,美国部署有军事力量,依托海空基地群对我构成了军事威慑。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加大,加强对我遏制的力度,还抛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来对付我国。

安全系于海上。海洋是一个国家的国防前哨和门户,在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保卫国家领土和海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美国在全球16个海上咽喉要道和重要海域都投放有兵力,确保战时能封锁他国海上航运和海军力量,维护美军的航道,近年来更加强调“以海制陆”。加强海防、掌控海权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全球性的“圈海”运动此起彼伏,各国争夺岛屿和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尖锐,我国的海洋权益受到威胁。面对岛屿被蚕食、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形势,维护海洋权益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1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4%,再创历史新高。石油等战略资源进口主要依赖海上运输,对外贸易也有赖于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线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保障远洋生命线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可见,海洋不只是战略争夺的途径,而且已经成为战略争夺的主体,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

深厚的积淀――中国海洋文化传统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的古代海洋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传世古籍《尚书》中就有“四海会同”、“环九州四海”、“江汉朝宗于海”等记载,《尔雅》有“物产富饶为陆海”的认识,韩非子强调“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管子指出“利在海也”。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由于紧紧抓住了“渔盐之利”,从而发展为“海之王国”,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早在秦朝,徐福就已经开始东渡,横跨大海。中国造船技术的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开创了世界航运史上的新篇章。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就与陆上丝绸之路并驾齐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远的海上航线。明代中国的航海业达到了顶峰,郑和率2.7万多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历时28年,使得当时的永乐年间成为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猛然惊醒的近代海防思想。1430年左右,昏聩的明朝统治者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闭关锁国,厉行海禁,严令“片帆寸板不得入海”,使中华民族错过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大好时机,客观上也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盛行。成书于倭患严重时期的《筹海图编》认为,明朝通商屡禁不止、倭寇屡剿不灭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海禁政策,根除倭患的方法在于通贡开市,应在沿海岛屿、重要海路等“要会之地”设置强大海军,并且“南北会哨、昼夜扬帆”,定时巡视海面,“直欲邀击于海上”,提出了“哨贼于远洋”“击贼于近洋”“歼敌于将登”的整体防御策略。其作者郑若曾还振聋发聩地提出了“经略海上”的先进思想。从明朝延续到清末长达4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彻底击碎。惨痛的教训使有识之士猛然惊醒,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加强海防的良策。林则徐指出:“有船有炮,水军主之,往来海中,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则呼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船炮,建立一支新式海军。左宗棠强调加强海防的重要性,提出建设一支近代海军加强海防、抵御外侮。清朝末年还展开了一场关于塞防与海防的大讨论,当政者由传统的重视塞防向塞防、海防并重转变,开始筹建海军。随着中日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中国再次陷入了有海无防的困境。

逐渐萌芽的现代海权意识。清末以来来自海洋的严重危机,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现代海权意识。民国的海权思想以国父孙中山为代表。孙中山从进化论出发,认为海权对近代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掌握了海权国家才可能强盛,并阐述了世界海权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实际,指出国家独立、恢复是争取海权的前提。他强调:“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于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孙中山的考虑有四点:一是提高海军地位,二是兴船政,三是建东方、北方、南方港口,四是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则数次主持制订海军发展计划,谋求在立足防御的同时,海军能够在海上与入侵之敌作战,“获得中国海之制海权”。他提出了将中国沿海划为4个海军区、建造20艘航母的宏伟设想。但长期忙于内战,根本顾不上海军和海防建设。抗战开始时,国民政府的海军几乎没有与日军进行过一次海战。

普遍的选择――国外海洋教育经验可资借鉴

美国把地理和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一起,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五门核心课程。美国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海洋补助金计划,资助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从事海洋咨询和服务活动等。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向国会提交了长达610页的《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提出了全新的海洋管理理念和具体明确的行动措施,提出要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建立协作的海洋教育网,协调海洋教育;要把研究和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海洋教育,加强对高等教育和未来海洋工作力量的投资,满足未来对海洋队伍的需要;要对所有美国人进行终身海洋教育。在每年一度的海军节,美军包括航母在内的军舰都向公众开放,吸引大批公众前往参观,起到了良好的国防教育效果。

2005年日本经团联发表了《关于推进海洋开发的重要课题》,向日本政府建议将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联合起来,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海洋教育课程。2007年4月日本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此法成为日本的海洋,明确指出了地方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对国家海洋权益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第28条则详述了国民应具备海洋意识,应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日本教科书对日本的各个属岛如数家珍。日本小学教科书这样宣传:“我们没有土地和资源,只有阳光、空气和海洋。”每一名小学生都会接受这样的观念:日本的未来取决于海洋。每年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是日本法定的海洋日。届时,沿海都市都举办蓝海节,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海洋工作者,还举办向公众开放海上巡视船等活动,强化国民的海权意识。

韩国对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向幼儿园提供各种海洋玩具,到小学、中学逐步增加海洋教学内容,再到大学开设海洋专业,海洋意识教育逐步深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海洋观培养体系。

英国于2009年11月由王室批准了《英国海洋管理、保护与使用法》,简称为《英国海洋法》。该法强调海洋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每个国民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也有义务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公众参与决策与管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时代的呼唤――全面推进海洋国防教育

以领导为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制定了海洋发展战略,重视海洋教育对海洋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包括海洋国防教育在内的活动。进入21世纪,海洋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发达国家,都非常强调对海洋管理者素质的培养。因此,要把各级领导特别是海监、海事、海警、海关、渔政等涉海部门的领导作为海洋国防教育的重点,突出海洋安全形势、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国际法等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确立“陆海统筹”的理念,树立海洋安全观、海洋价值观、海洋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洋安全论文例10

大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宝贵空间。海洋意识是海洋文化的灵魂,它既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海洋的内生动力,也构成了其海洋政策、海洋战略的内在支撑。 

在中国古代,三国、南北朝时期水军力量比较强盛的时代,多是江师而非海师,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防卫江河而非维护海权。对海洋的认识中,仅局限于渔盐通商之利。随着明代以来倭寇的骚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海防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我们对于海洋意识建设、海洋资源利用、海洋防卫的观念依然十分落后。2010年《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国人缺乏支撑海洋大国的精神品质》一文,深刻剖析了中国国民,包括精英人士对海洋文化、海洋观念的意识十分薄弱的现状,并深感忧虑。失去了大海,就失去了未来,我国怎么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为见证、记录和影响时代进程的大众传媒,应从建设海洋强国的高度,整体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与海洋文化素质,培植高规格的海洋意识。但目前,我国媒体十分缺乏对于海洋意识、海洋文化、海洋教育方面的关注。在名目繁多的报刊媒体中,有调查显示:“只有作为专业报的《中国海洋报》专门刊载海洋类信息,且该报关注重点为海洋管理,对海洋产业门类关注的并不多。《经济日报》设有海洋经济周刊,但不定期出版。”电视媒体只有央视第七套的军事专栏对海洋文化的报道有所涉及,但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 

二、全民海洋意识的建构 

(一)电视与海洋资源、经济意识 

我国拥有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而海洋意识是人们对海洋资源、海洋作用、海洋价值的理性认知。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的71%,蕴含有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空间资源、可再生资源,在自然资源、人文生态、产业经济等方面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片“蓝色疆土”成为世界各大海洋国家的必争之地。 

海洋已从最初沿海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变成了“世界交通重要通道”、“资源宝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给予了人类巨大的财富、富饶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海洋是丰富的食品资源基地。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总可捕量约2亿~3亿吨,随着海洋农牧化,许多近海将成为水产养殖基地,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为我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食品。其次,海洋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我国的海洋国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我国海区有世界上著名的渔场,面积约279万平方公里,其中浅海陆架渔场为15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架渔场面积的1/4。我国大陆架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再次,海洋资源蕴含着惊人的经济开发潜力。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推动世界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诸如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海洋争霸、新大陆殖民、蓝色圈地运动等都明显与海洋国家相关,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大国文化产业、经济的提升和世界海洋秩序的形成。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达的区域大多都是滨江临海城市,诸如当今世界崛起的六大城市群。 

我国目前总体上存在着“重陆地经济、轻海洋经济”的现象。由于我国陆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海洋国土也十分匮乏,因而尤其需要重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及新兴产业。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海洋产业大国,我们对海洋的依赖将越来越大。注重对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开发,不仅关乎我国沿海开发大局,而且关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比如,广东省由于海洋农业天然的发达,它的海洋文化充分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并由此生发出“靠海吃海”的生存观,让海洋经济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对电视而言,首先,要善于通过大众媒介培养国民海洋意识,形成海洋“蓝色氛围”,进行多样化的海洋知识教育。通过主流媒体对海洋经济理论、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设进行传播;紧贴新近发生的社会重大问题、焦点话题,多与海洋本身的特点相融合来进行专题探讨。电视媒体要善于通过普及性的传播与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引领和建构作用。如善于运用故事化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解读海洋生物资源、深海资源、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等海洋资源,讲述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海洋类科技产品等,凸显出电视科普栏目的科学性和影响力,还能通过电视举办航海竞赛、海洋旅游、海洋探险等情景参与活动等。 

其次,可以通过培育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典型,推广各类发展海洋经济的先进经验;并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及破坏可持续海洋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揭露。如我国媒体对“渤海漏油”事件的报道。2011年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污染了近840平方公里的海域。漏油事件受损最大的是渔民和海洋生态,而主要责任公司康菲公司只需缴纳20万元的罚款。对此,我国多个主流媒体对该事件进行质疑和追问,《人民日报》发出质疑:这样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为何相关企业仅会受到上限不超过20万元的行政处罚?谁应当承担起赔偿的责任?这些报道有助于民众树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意识,提醒我们在利用海洋发展之时,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而要保护好海洋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电视与海洋文化、历史意识 

海洋文化是指相对于大陆文化而言的“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人类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人与海之间关联与互动的产物,是海洋文明的具体体现。人类在与海洋博弈的过程中形成和创造了海洋文化,并在人与海的交互体验、搏斗和融人中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文化是人类精神和灵魂的支柱,海洋文化的匮乏会导致大众更加缺乏对海洋意识、海洋主权的认知。海洋文化的竞争成败亦决定了一个海洋国家未来发展的格局和态势,关系着人类未来的整体命运。 

我们与海洋的关系经历了“由惧海到赞海,又到探海和斗海,最后到亲海的过程”。“亲海”是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所做出的明智而理性的必然选择。有学者指出,西方海洋文化是战神文化,中国海洋文化是和平交往的21文化。从欧洲海洋史可以看到征服和掠夺史,殖民扩张是一种掠他而利己的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化则是睦邻友好的。郑和下西洋可说是当时中国发展“和平共处”理念及其外交关系的一种尝试与践行,也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海洋文化观与和平海洋观。 

我国历史上“既有向海而兴的辉煌,也有禁海而衰的黯淡”。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古老的文明,也有着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并具有“开放、外向、冒险、崇商的特性的一面,中国古代的海洋观虽然是整体趋向开放的,却是一种‘有限开放性、边缘从属性’的形态”。在西方海洋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海洋文化失去了原本优势,民众的海洋文化观念十分落后,海洋文化意识几乎在人们心中消失殆尽。 

对于我国海洋文化的宣传,大众媒介没有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让全民积极参与到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对于海洋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专门的主题学科,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更没有建构出我国独有的海洋文化体系。 

因此,我们应在借鉴西方海洋强国思维与海洋文化经验之时,把本民族海洋文明精华与世界先进海洋文化相结合,以“服从国家海洋战略,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为核心,提升我国海洋文化软实力。作为大众媒介中“元媒体”的电视,应当大力建塑和弘扬“海洋文化”,培育公民基本的海洋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首先,电视要多以海洋民俗文化、海洋历史人物、海洋文学故事为载体进行海洋历史文化观教育,诸如海洋类诗歌、极具海岛地方特色的歌舞、民间故事、海岛灯谜、与海洋有关的各类民间艺术等,还有渔民多年劳作而总结出来的海洋文化与实践经验。其次,需要创作丰富多彩的以海洋文化为题材的动画、纪录片、电视剧等,深入浅出地传播海洋科普知识,如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灾害等,让海洋文化通俗易懂地展示出来,激发人们对海洋真正的热爱甚至着迷。再有,构筑深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海洋文化理念,把海洋文化教育融人民众的基本教育体系中。比如由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导演的《海洋》是一部典型的海洋文化教育片,这部主旨为环保的片子聚焦占据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蓝色领土”,整个影片表现朴素本真,没有评论,只有镜头在说话,它深入探索这个神秘而富饶的世界、全面展现了海洋的宏阔之美,其中,海鬣蜥、大白鲨、企鹅、南美海狮、蓝鲸、乌贼等超过100种海洋生物在镜头前展示他们强大的生命力,并且通过影片告诉人们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运作过程,也警示了如果食物链断裂所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以此给人们敲响警钟。无疑,该片是电视媒体与海洋文化教育有效融合的佳作。 

(三)电视与海洋军事、国防意识 

近年来.海上霸权主义愈演愈烈,国际海洋权益斗争加剧,主要表现在对制海权、海洋安全、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经济等方面的争夺,各个海洋国家都纷纷把海洋视为国防安全重点。 

作为海洋军事大国的公民,我们应怎样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提升民族的海洋理念、怎样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捍卫中国海洋领土主权,维护中国海洋安全,已成为重要课题。 

第一,应充分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海权”,又称“海上力量”(Sea Power),它是一个国家得自于海洋或与海洋有关的所有物质、人文、地理、经济、军事等资源的总和,又被该国用于提升其政治、经济及安全利益。海权是每个海洋国家应该享有的核心权利,关系到国家为维护海洋各种权益的“投入”,决定了主权国家基本的安全权、自卫权和发展权。海权论创立者马汉认为,海洋不仅是伟大的通道,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强国地位的更替,实际上是海权的易手;海权的最终目的就是制海,而其必要的工具就是强大的舰队。“自从迎来‘海权时代’开始至今,产生过四个世界海洋霸权国家:15至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至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以美国为例,美西战争之后,在外交的大力支持下,美国海军实力不断增长,逐步发展为全球性海权大国,相继在夏威夷、东萨摩亚的帕果帕果、菲律宾创建了殖民地和海军基地,并逐步发展成为海洋大国甚至海洋强国。 

第二,海军建设的重要性。海军是保卫国家海洋安全的坚强支柱,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也是中国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作用的中流砥柱。中国近代的屈辱与衰落大多与“重陆轻海”、“封疆禁海”的国策,以及民众闭目塞听的封闭思维息息相关,甲午大海战的悲剧性结局就体现了当时我国海军建设不力,海权意识的深度匮乏。正如陈虎认为,“海军传统其实是国家海洋传统,明清以来我们长期锁国,不重视海上利益,缺少全民海洋意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海上拼刺刀’、‘小舰打大舰’等战术也明显带有陆军色彩。2011年,菲律宾石油勘探船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受到中国巡逻船的驱赶。到今天,中日钓鱼岛争端愈演愈烈,“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日本海、东海海域划界争端、防空识别区划分。基于此,2011年,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政府要加快推进海军转型建设,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该政策目的是为了“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军队的现代化和海上扩张。胡锦涛指出,中国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主要目的之一是准备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十八大三中全会把“能打胜仗”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目标,着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其中,尤其包含海军队伍的建设。可见,在此诸种背景下,大力建设我国海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军事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2004年,美国国会在其的《21世纪海洋蓝皮书》里,明确强调了海洋教育对于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知,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激发公众的爱国主义热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保家卫国的关键要素。当一个国家大多民众只为了追逐金钱名利,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漠不关心和麻木不仁时,这个国家必然会危机四伏。有鉴于此,我国政府正在向报纸、电视和互联网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以电视谈话栏目或电视评论等方式,以有关海洋经典战争为载体,向海洋权益观和安全观教育拓展,倡导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惜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纪录片《走向海洋》用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建设“和谐海洋”目标下的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再如央视第7套节目《大家谈》,是一档有一定创新性的“军事聊天室”类栏目,其受众定位是高度关注国防军事大事者,宗旨是:“军事,国事,天下事,你谈,我谈,大家谈。”该节目由著名军事专家现场主持,铁杆军迷代表进行辩论,邀网友在线参与探讨全过程,探讨的话题都是国际国内军事要点、热点,或点评国防战略时事,或对经典案例进行剖析。此外,由于我国网络游戏玩家众多,为了争夺这个庞大群体眼球,我们需要利用网络游戏来进行正面引导,借助虚拟时空中的战争与想象来培养青少年的军事爱国主义精神。《人民日报》称,现在可以借助网络游戏向我国民众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爱国理念。 

(四)电视与海洋法制、法规意识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确立了世界海洋新秩序,引发了“蓝色圈地风暴”。自此,世界各海洋大国都开始了新一轮的世纪海洋争霸之战。“综观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在依附海洋发展的同时,都比较注重以政府为主体制定、执行海洋法规、海洋政策,并不断调整各自的海洋发展计划。这既确定了国家海洋行为的法律依据,又提高了这些海洋强国海洋行为的合法性。”比如英国历史上长期主导的海洋自由航行,美国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海洋通道安全的制度安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