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专题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5 15:42:57

专题教育论文

专题教育论文例1

在考核方面,我们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学期末的课程作业为考察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案例的分析、话题的讨论占50%的分值,凡是参与积极,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较高的分数。学期末的课程作业则要求学生撰写听课心得或针对某个专题撰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占50%的分值。另外,鼓励学生对教师授课、专题设置及其它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并将酌情给予考核加分。总之,在考核方面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提升问题处理能力。

二、教学组专题模式在医科大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优势

1.满足学生对高水平教师的渴望

对于喜欢追求个性和新知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组专题模式恰好具有“三新”优势,首先是教师新。一学期下来,有16位老师先后授课,学生不仅转益多师,而且对课程保持着新鲜感,避免了听课疲劳。其次是知识新。每个专题均涉及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且各专题皆是任课教师的特长所在,授课内容融入了教师的研究所得,增强了专题教学的学术性、前沿性。第三是风格新。教学风格是教师内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的外在展现。良好的教学风格会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组专题模式改变了由一位教师从头至尾上一门课的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领略老师们不同的人格魅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成长

教学组专题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备课时间,但提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要求老师将更多时间用于提高课堂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将自己最拿手的教学才能展示出来。这一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既是挑战又是激励,鞭策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能力。在学术上,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厚积薄发的资本,也要有深入浅出的本领,通过科研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拓展学生视野。最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3.有利于培养教学团队,推动学科建设

在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的学科建设不可或缺。在遵义医学院,通过为医科学生开设《社会与文化》这类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使不少年轻教师得到教学锻炼和专业成长,找准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方向,加速了人文医学学科的建设步伐。近年来,遵义医学院在该领域已取得不少成就,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突出。总之,教学组专题模式对年轻教师而言,不需要担负整门课程的教学压力,又能在团队中得到锻炼成长,还可以通过教学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学组专题模式的整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学者曾说:“教学组是培训教师队伍,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队伍的实用而便捷的办法。”

4.有利于学生接触多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自高中以来实行的分科教育使医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文知识明显缺失。而且,无论是医科大学生还是医学教育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看重专业课程,忽视人文教育的观念,更使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演绎为对技术的崇尚,而缺乏人性中的敬畏、爱和温暖。通过教学组专题模式开设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广泛的学科知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医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医科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义利观。还将对学生们踏上医务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医者仁心有所帮助。

三、教学组专题模式需要继续完善

教学组专题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已在不少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在我们开设的《社会与文化》课中,这一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一门普通的选修课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知识性和教育性兼备。但要把这一门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继续优化完善。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专题

在专题设置上我们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虽然这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准的发挥,却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上,忽视了学生的教育诉求,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方是赢得高教质量的法宝。”[2]因此,在专题设置上应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倾听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要求。专题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视野,激发想象力,促进自主延展性学习。

2.畅通师生交流渠道

运用教学组专题模式的一个不利之处是师生只有“一面之交”,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障碍。如果学生对某个专题感兴趣,那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很难满足求知需要的。因此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优势,便于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学组负责人制,负责本课程的统筹规划,同时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个别谈话、书面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师的看法,进而汇总各种意见,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3.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组成员

当这门课的专题设置不再单纯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而同时兼顾学生的需求时,对教学组成员进行局部调整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组成员的调整也有利于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单位里是否有可供挑选的师资,也是一个潜在的困境。因此,如果在教师选任上放眼全校,突破岗位限制,以矩阵式组织结构调配师资,将对一门课程的建设及教学组专题模式的实施有更大的帮助。

专题教育论文例2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敬请关注!!

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列表”,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专题教育论文例3

3、当代孝道教育的内涵、路径探析

4、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以和谐教育为视角

1、论“最美乡村教师”的人格魅力

2、教育实习的环境分析与优化思考---以思想教育专业为例

3、论“感动中国”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其他也可)”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5、中专生学习状况调查报告

6、浅淡当前的腐败现象及特征

7、试析腐败的危害性与对策

8、略论发展民主政治的意义和策略

9、略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0、略论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1、略论资源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12、 论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

13、“三农”问题的哲学思考

14、运城市城市贫困人口社会保障研究

15、盐湖区近郊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16、盐湖区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浅谈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素质的要求

17、浅议中学学案教学

18、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

19、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20、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1、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2、浅析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3、浅析当前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24、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中学思想政治课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究

26、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27、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28、大学生村官在农民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29、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教育

30、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节俭观分析

31、梁漱溟乡村建设中的关于农民教育理论分析

32、问题中的美国因素

3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分析

34、问题与美国战略东移

35、试论我国行败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36、试分析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问题与完善途径

37、试论我国公职人员家庭财产申报制度

38、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作用

39、浅析我国政治民主民主化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与不足

40、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

41、参与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效果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读”课程的调查

42、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43、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的评析——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

44、推进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的路径探讨

45、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的调查研究

46、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及其特点规律分析

47、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

状调查研究 48、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其培养对策分析

49、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状况分析研究

50、网络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1、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

52、中国传统德育方法的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53、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理论宣传中的作用探析

54、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以实习生为视角

55、论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

56、当前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研究 ?

57、舆论监督研究

58、我国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研究

59、论地方人大的职权范围及其实施办法

60、我国村民自治的现状与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 ?

61、我国公民参政议政制度研究

62、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63、地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64、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5、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

66、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分析

67、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6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现实意义

69、论和谐社会中的家庭伦理问题

70、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

71、和谐社会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72、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孝道

73、旧城改造与拆迁补偿

74、科学发展观与新农村建设

75、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占用与补偿

76、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

77、孙中山民族思想探析

78、外交思想研究

79、邓小平外交思想体系

80、民族主义思想源头

81、反全球化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82、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

8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84、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85、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86、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

87、谈谈对当前有关地区农村平坟运动的看法

88、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89、论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90、浅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

91、谈谈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看法

92、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思考

93、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问题

专题教育论文例4

3 论当代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4 新经济时代反垄断政策面临的挑战

5 我国现行福利体系利弊评说

6 对当前贫富差距的思考

7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增收难的经济学思考

8 农村土地承包经济权的若干问题探讨

9 关于城市阶层划分的问题

10 国企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1 浅析体制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

12 我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13 西部大开发新思路

14 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15 山区农业市场化过程中的农民合作组织研究

16 教育产业化问题探析

17 论科教兴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18 论人口数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19 浅析加强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经济

20 实行对外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1 论社会主义本质

22 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3 整顿市场秩序、加快经济发展

24 试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5 西部区域经济结构化问题浅探

26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27 试论市场的功能与局限

28 试论反不正当竞争的作用

29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个性特征

30 国企改革中的难点及对策初探

31 浅谈改革中的地租理论

32 宗教及宗教化的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

33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4 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理解

35 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6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37 试析“三权分立”的本持

38 如何加强我国人民代表制度的建设

39 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40 试析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的特点

41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民思想提出及其意义

42 法治原则的渊源及其主要内容

43 西方普选制的意义和作用

44 议会制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45 试析当代政府职能发展趋向

46 试析地方政府职能的扩大及其原因

47 思想政治课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48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4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50 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助力和突破口

51 思想政治课疑问题的思维障碍与教学对策

52 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4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设想

55 组织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56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57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导入艺术

58 试谈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本质

59 试率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培养

60 素质教育对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6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

62 试论启发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63 “一国两制”理论及其伟大意义

64 中国政党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

65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分析

66 分权制衡原则的理论及其实践

67 英美三权分立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68 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关系研究

69 当代中国反腐败方略研究

70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71 浅析政党制度的功能和我国政党制度的作用

72 浅析联合国在21世纪的作用

73 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论析

74 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75 浅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

76 论中美经贸关系

77 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

78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的影响

79 “9?11”事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80 原则再认识

81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82 中国与APEC

83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评析

84 试论中国的国际地位

85 试论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

86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87 试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88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评析

89 国际关系中人权与的相互关系

90 美国对售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91 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92 如何理解政治的本质

93 《共·产party宣言》的历史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94 试述国家职能的发展与演变

95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6 新民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比较论

  97 论

98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及其当代启示

99 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创新

100 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向认识发展

101 建国初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0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析

103 论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104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观

105 论邓小平的伟大品质

106 论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

107 论邓小平的国情观

108 “解放思想”与“与时俱进”

109 试论党的思想路线与党的命运的关系

110 试论党的建设与党的宗旨的关系

111 试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

112 试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改革开放思想

113 “三个代表”思想溯源

114 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发展

115 我校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116 浅谈环境对学生素质的影响

117 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18 试论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意义

119 试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

120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21 “一国两制”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22 陈独秀与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123 民主革命时期对待资本主义政策考

124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分析

125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party土地政策之比较

126 论的“总司令”

127 两部中华民国宪法比较分析

128 邓小平的民主政治观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前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关于中国革命路程的探讨

130 中共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31  中国共·产party与教条主义的斗争考略

132 新民主主义理论评析

133 中国共·产party“民主联合政府”主张评析

134 中国共·产party关于现代化的思想

135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反腐败思想综述

136 论邓小平理论与思想的关系

137 思想科学体系研究

138 论思想是中国共·产party集体智慧的结晶

139 论对思想的贡献

140 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141 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142 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party集体智慧的结晶

143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

144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研究

145 论思想的历史地位

146 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47 论的“实事求是”观

148 论的人民观

149 论的“独立自主”观

150 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51 论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152 论理论创新的特点

153 论的资本主义观

154 “三个代表”思想述论

155 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思考

156 论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主要途径

157 论“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158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59 论教育创新

160 新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161 论“科教兴国”

162 论“三个代表”

163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64 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5 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166 论“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167 论我国的城镇贫困问题

168 试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特点

16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70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171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72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173 浅谈邓小平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论 174 浅谈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17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 展生产力

176 浅谈“三个代表”的思想

177 浅谈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178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79 浅谈正确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180 恽代英论思想政治工作

181 恽代英论青年道德修养

182 恽代英哲学思想试探

183 恽代英教育思想试探

184 恽代英经济思想试探

185 恽代英政治思想试探

186 董必武法制思想探试

187 董必武统一战线思想试探

188 董必武的教育思想

189 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后果分析

190 浅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191 科教兴国战略中人才配置的效率与对策

192 试论社区卫生服务的产业化趋势

193 培养休闲产业、推动经济增长

194 论网络文化传播的规范与规制重建

195 电脑网络与网民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196 对当代高新技术中伦理问题的思考

197 基因技术的两重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98 对××地区农业现代化战略决策的思考

199 对我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思考

200 试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01 试的科学技术思想

202 科学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203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204 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命脉

205 科技创新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206 科技兴国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207 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原因的探讨

208 论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209 强化科学意识、反对伪科学

210 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

211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212 技术创新与信息产业的发展

213 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法律问题

214 生物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

215 对我国经济问题的一点思考

216 对我国材料工业的一点思考

217 试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218 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219 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

220 试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21 略论对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222 试论政府信用

223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4 论政府决策的制度化

225 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26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227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29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30 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31 试论技术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232 我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33 试论信念产业发展的趋势

234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

235 试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36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若干问题的哲学反思

237 试论全球问题解决的途径

238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管理现代化

239 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结构变革

240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241 建立技术市场的重要意义

242 试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新

243 试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244 试论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思考

245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246 从人工自然发展的两重性看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247 关于环境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248 对××环境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249 关于西部大开发长期性的思考

250 中国的全球性问题:困境与出路

251 试论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

252 从××科学家的成长看创新精神的培养

253 从××科学家的成长看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

254 从××科学发展看直觉思维方法的特点及意义

255 从××发现史看类比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56 浅析发明创造的一般途径与方法

257 关于××技术发展的社会思考

258 试析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及价值

259 先秦儒家人性思想浅探

260 浅释老子的“道”

261 浅论道家的人生观

262 浅论孔子的义利观

263 浅谈《周易》中辩证法思想

264 简论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265 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思想探缘

  266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初探

267 浅论先秦时期儒家以德治国的思想

268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初探

269 试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270 试析次协调思维的认识论功能

271 浅谈系统思维

272 历时分析法与共

时分析法 273 辩证思维与改革分析法

274 辩证思维与改革开放

275 论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

276 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的方法论价值

277 论教育创新

278 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

279 浅谈政策与法律

280 改革与完善我国民主集中制决策方式

281 试论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282 论政策合法化

283 试论政策制定模式

284 论政策执行的一般手段

285 论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86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危害及治理对策

287 论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的加强与完善

288 政策价值观与政策选择

289 论政策决策的理性

290 论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291 论政策决策的民主化

292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

293 中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294 中小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

295 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改进对策

296 中学生爱国意识、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

297 对中学生进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意义及培养对策

298 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位探讨

299 对中学生留学国外的思考

300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301 对传统道德的再认识

30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30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道德建设

304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

305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道德建设

30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建设

307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道德建设

30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建设

309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

310 城镇职业再就业问题探索

311 论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312 论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13 论诚信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314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315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

316 论社会监督对于廉政建设的意义

317 论传统观念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18 中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319 农村民主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20 论道德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321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改革方案探索

322 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323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初探

324 浅析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325 浅析老子的“无为”思想

326 新形势下的基层民主建设

327 试论美国新军画革命对当代国际格局的影响

328 当代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的探讨

329 当前民族主义的新特点

330 论领导的本质

331 论我国领导体制及其改革的重要意义

33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发展走向分析

333 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334 论社会理想的合理建构及其当代意义

335 论“三个代表”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336 论人的价值在于贡献

337 论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338 企业“人本管理”的实质及其实现途径

339 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340 论知识经济与人才培养

341 当前政府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342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治国”战略及其意义

343 论“依德治国”与“依法治国”

344 当前学术腐败的根源及对策探析

345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346 论“三个代表”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347 论“三个代表”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48 论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时代意义

349 加入“WTO”与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350 论加入“WTO”对中国管理哲学的挑战

351 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哲学的挑战

352 论经济全球化与思维模式的更新

353 论网络时代的中国伦理道德的重建

354 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哲学问题

355 论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 人格教育

356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357 论当前中学道德教育的几个哲学问题

358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359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

360 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361 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362 论中小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培养

363 论开放式教育

364 论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365 论学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66 论先进文化的内涵

367 论建立全球伦理的可能性

368 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侵略

369 论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70 论哲学的时代性

371 论哲学的世界性

372 “全球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变化

37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374 论人的本质

375 论社会进步的实质

376 论社会

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77 论社会规律的特点

378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个性的发展

379 论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80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化途径

381 论权力腐败的根源及其根治

382 论人本管理

383 论市场经济中的计划

384 论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385 转型时期的宗教与乡村建设

386 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的探讨

387 论法制和道德在廉政建设中的角色

388 论集体腐败与对策

389 谈农村税费改革

390 论市场诚信及其机制建设

391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392 谈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状况及其对策

393 谈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394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出路

395 谈地方保护主义与对策

396 大、中、小学德育运行机制研究

397 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398 弱式群体及思想政治教育

399 富裕群体的思想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

400 经济全球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40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探讨

402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403 网络环境的双重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

404 论基层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405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建设

406 高校德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德育改革

407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和作用

40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

409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10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

411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途径

412 进入WTO后的政府职能转变初探

413 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政府能力扩张问题初探

414 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因素分析

415 改善城市就业状况的政府行为初探

416 政府行政权力合法性与防治行政权力腐败研究

4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宏观控制

418 社会主义政府管理体制发展趋势研究

419 政府职能转变与国企改革

420 社会转形与行政价值观念的转变

421 行政决策科学化问题初探

422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探索

423 行政监督机制的现状与发展

424 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425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426 立法监督对防治腐败的作用分析

427 司法独立与司法监督

428 政策制定与行政立法

429 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调查分析与教育建议

430 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

431 论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

432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433 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434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现代化

435 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整合

436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设置

  437 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及其疏导

438 论美育的道德塑造功能

439 当代农民思想政治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

440 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441 网络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领域

442 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及成因分析

443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德育启示

444 析青少年的思想状况

445 论德育过程

446 析大学的上网动机

447 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及其对策

448 论学术素质的培养

449 论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450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里的村民自治

451 有效政府的制度建构

452 析高校德育内容的演变

453 评哈耶党与罗尔斯的正义观

454 邓小平论干部培养

455 “三个代表”与德育目标

456 政府行为的程序设计

457 网络德育的思考

458 论社会公正

459 论市场经济中的有序竞争

460 论竞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461 市场经济与诚信

462 论德治的作用

463 论德治与法治的互补

464 论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465 ××地区返贫问题

466 ××地区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

467 入世背景下的我国生活方式变化与思考

468 网络虚拟人际关系与社会稳定

469 互联网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与思考

470 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471 当前我国老龄化的现状与思考

[文秘站:] 472 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

473 论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主动适应

474 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及其相互关系

475 论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的重要性、必要性

476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477 试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478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向

479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学生学习动力的新思考

480 试论大(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481 学生德育新载体研究

482 新时期高校团组织地位作用和再认识

48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484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

485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及优良传统

486 学生工作中激励问题探讨

487 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特点及对策

488 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489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490 新生适应性问题及入学教育研究

491 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92 农村干群关系概念及对策研究

493 村镇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494 外出务工农民价值观研究

495 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496 中国人口问题的新特点

497 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对策思考

498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49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

500 网络对城镇青少年的影响分析与对策思考

501 小城镇建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

502 试论我国社会阶段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503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504 论家庭在人的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05 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506 家庭教育功能现析

507 新时期我国农民分化与重组的新特点

  508 新时期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509 应重视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510 我国家庭的养老功能论析

511 青年社会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512 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513 网络条件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思考

514 “三个代表”思想与“四有”新人的培养

515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群体的现状与思考

516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群体与社会稳定

517 当前我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思考

518 当前我国中间阶层与社会稳定

专题教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19―03

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其在校学习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论文的选题是研究的起点,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的深度和水平,对于是否具有应用性,能否指导实践具有重大意义。自1960年我国开始自己培养研究生起发展到现在,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人数不断增多,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但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题目没有统一的分析,致使研究生在选题时重复选题不断增多。本文对1982―2003年我国部分体育校、院系硕士研究生的996篇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试图从整体上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情况、研究方法的运用和研究水平进行分析,从而较客观地反映和总结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和选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全国体育校、院(系)1982―2003年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996篇。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分类、归纳、演绎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年代分布 从统计的历年学位论文的数量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03年我国所培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布和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变化(表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各方向的论文数量不均衡,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在我国开展的较为普及,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居各专项的首位;篮球作为普及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学生论文研究也较多,数量居第二位;体操专业论文数量位居第三,其涵盖了健美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研究方向,大众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体操运动的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对来说,我国的水上与冰雪运动的科研论文数量较少,研究生论文中涉及冰雪运动中的更是不多见。在近20年中,与冰雪运动相关的研究生论文选题仅有16篇,可能是由于该运动具有地域特点,对场地、气候等有特殊的要求,在我国开展尚不普遍的原因。

从柱状图(图2)显示出,以每四年作为一个时间阶段,其中以2001―2003年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数量为最多,其次为1986―1989年时间段,以1998―2000年时间段为最少,2000―2003年三年时间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1998―2000年时间段,显示出我国研究生培养力度的不断增大。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学位论文的数量均呈现波浪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来看都呈上升趋势(图3)。说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各个方向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势态。

2.2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 研究生论文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可信程度和可推广程度。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大部分着眼于竞技体育,对运动员开展的研究题目数量远远高于普通人。所统计的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论文,多以体育院校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以运动水平相对较高、具有更高应用价值的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研究较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生的实验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进行直接研究。相信随着更多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和我国更多地参与国际大赛,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的选择将会逐渐具有更强的代表性。

在所统计分析的这些研究生论文中,针对普通人开展的研究较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群也会愈加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群众体育也将成为体育事业中的一大发展领域。如何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针对广大群众,大力推广体育运动,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应纳入具体的日程之中。

2.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统计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论文中大部分研究中能够做到选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如上表所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多属定性研究。

测量评价法在进行训练、恢复和技术诊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做到客观、定量分析,但由于测试仪器的配备限制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度,故在学生论文研究中采用定量研究相对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研究采用了数理统计法,这表明研究者在综合研究中力图更科学定量地描述研究成果,揭示各变量之间地数量关系,也反映了我国体育科研在方法学上的一大进步。一些专业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各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为体育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支持。

增加实验法等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可靠性和准确性。虽然目前测量评价及高新技术的科研方法被利用的仍然比较少,但已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

2.4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务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及其特点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研究生论文选题领域逐步扩大,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等特点。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分布来看,各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选题格局已趋于稳定。选取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与比赛及运动心理方面的课题占50%以上(表3)。表明大多数研究者在选题时会选取和自己专业特长贴近、接触相对较多,相对具有较好研究条件,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课题。

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研究中,经研究发现,与运动心理相结合的论文呈现增加趋势。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要承受巨大的训练量,承受疲劳、艰苦、单调、枯燥等方面的心理负担,又要克服学习某种技术或动作时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还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不利因素,为比赛提供可靠的心理保证,更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地表现出其动作的高、新、难、和其流畅性和完整性,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心理训练才能实现。所以,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硕士论文选题中对心理学的研究保持在10%左右。对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的研究上,因为具有良好个性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外,对运动员智能、认知和反应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研究。

在体操和田径运动中,与运动人体科学方向相结合的研究数量较多,且主要集中于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百分

比达到40%左右。完成高质量的动作,必须对其动作技术进行深刻、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在现代竞技体操动作技术分析中,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理论和定律,运用多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对动作作出有价值、精确的分析,能使运动员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和进行技术动作的创新。此外,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表明对运动技术的分析诊断,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等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已成为研究的一中普遍趋势。

在与冰雪运动相关的14篇研究生论文中,关于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有9篇,约占64.28%。这在体现了动作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冰雪运动研究不仅数量较少,其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过于狭小,一些对于训练监控至关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研究较少,涉及到运动损伤的研究也显不足,关于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各项运动技术中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社会学问题、体育产业、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高科技探讨运动规律的课题较少,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选题方向 从总体上讲,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能与教学和训练时间紧密结合。但在研究的内容上、方法学的运用上、研究的视角等方面仍缺乏创新,对于一些急需的前瞻性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同时,选题中还存在题目过于宽泛,研究内容的内涵过大、研究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2.5.2 研究水平 1)论文的研究水平不均衡。研究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论文的研究结果实用性不强,研究结果难以转化。

2)重复性研究较多。这一状况,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研究生知识面狭窄,掌握某些新学科知识不够,难以深入去探索某些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不敢涉足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前沿性问题研究。这一状况也反映出我们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的不足。

3)一些论文在探究内容、方法上、观点上没有突破,“小题大做”者有之,“无病”者有之,对很简单的问题“故弄玄虚”者也有之,缺乏创新性思维是难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

2.5.3 论文的研究方法 从学位论文所采用的科研方法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文献资料法,调查统计法等,一些前沿的科研方法应用较少。

1)以调查访问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比重过大。运用这种方法的论文大都以对专家调查的意见作为科学依据。而在使用中往往忽略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研究方向与特长的了解,仅以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作为科学论据,必然带有许多主观片面性。

2)采用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课题,由于疏于对问卷信、效度的质量控制及填写问卷调查对象的认真程度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3)研究问题采用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研究较为深入的选题较少;定量研究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选题较少;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少;方法学上有所创新的研究选题较少。

4)统计方法的应用有误,在很多论文中,较普遍地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但有不少论文却忽略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简单套用,从而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对统计结果解释时,往往又脱离专业知识经验,使结论绝对化,甚至得出错误结论。

3 结论与建议

1)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较广泛,以体育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居多,结合体育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实验性研究较少。

2)从研究领域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选题格局,基本上集中在对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的各种现象与矛盾的研究上,对国外的训练、比赛、教学中的问题也有涉及。

专题教育论文例6

从文秘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探析当前文秘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人才培养方向

当前文秘专业培养方向与当前社会环境不相符的问题。当前文秘教育的培养方向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文员或管理等工作偏向于理论的或学术型的,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文秘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入企业就业,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培养方向应顺应经济的社会的变化,把秘书岗位由行政秘书向企业秘书转化,办学方向面向民营企业,突出企业特色,真正落实解决当前文秘人才培养方向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

过去大部分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针对性,结果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也给毕业生就业和转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前文秘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中小民营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文秘的分工不可能太细,据调查这类企业很经常要求文秘人员既能当文员,还能兼管财务、统计方面的工作或也能涉及外贸、商务方面的工作,总得说要求文秘人员是个杂家多面手,能一专多能。所以当前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应用性为主旨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以实用、够用为主,增设选修课程,开设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经济法等企业特色的课程;突出现代文秘特色,设置外语交际口语、商务英语、英文录入、秘书英语写作、汽车驾驶技术等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要求的课程。

从文秘人才市场看文秘专业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专业教育,更是素质教育,从总体上看传统文秘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文秘的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秘专业的教学应把实践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培养过硬的实务能力为主线,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本资源,利用学校的办公设备,如传真机、复印机、摄像机、投影机等设置进行操作训练。再者重视第二课堂,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挂钩单位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参与本校或有关单位接待、会场布置、宣传、庆典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秘工作经验,强化业务知识,提前完成由学生向文秘人员的角色转换。

专题教育论文例7

003 运用美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

004 审美主体修养对审美过程的重要作用

005 谈谈人生的悲剧美

006 艺术欣赏和美化人生

007 论净化文化环境的必要性

008 艺术和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009 论校园的艺术设计和美化

010 对现代派艺术一点看法

011 科教兴国战略研究

012 新时期党的建设思想研究

01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014 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研究

015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

016 社会主义改造再评价

017 运动的原因与教训

018 “”若干问题研究

019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研究

020 邓小平理论研究

021 思想研究

02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特点

023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024 产业资本国际化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对策

025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研究

026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研究

027 当代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影响

028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关系与我国的对外政策

029 国际经济政治一体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对策

030 美国恐怖事件后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031 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思潮评析

032 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研究

033 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034 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及历史前途

  035 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036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037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038 浅析高技术产业的若干问题

039 浅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风险投资

040 新科技革命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041 高新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的发展

042 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043 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

044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的发展

045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的策略

046 浅谈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

047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21世纪经济发展

048 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

049 评述人本主义思潮发展过程

050 评述实证主义思潮发展过程

051 人本主义思潮与实证主义思潮对比研究

052 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分析

053 实证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分析

054 破解实证主义提倡的实证精神

055 试论“非理性”、“实证”和“世界”三者的关系

056 评述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的转向”

057 试述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058 存在主义是如何描述人的生存状况的

059 论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基督教(哲学)的态度

060 论现代西方哲学家的道德观

061 任意选取某一个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其思想加以评述

062 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06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现实意义

064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

06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

066 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067 可持续发展观研究

068 正确处理当前人民内部矛盾

069 唯物史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070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071 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研究

072 领导科学研究

073 浅析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成就和不足

074 中西方思维方法的比较研究

075 试论现代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的关系

076 试析文化与思维方法的关系

077 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功能分析

078 观念创新与思维方式变革

079 知识经济条件下思维方式的变革研究

080 如何正确对待经学研究方法

081 唯物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082 改革开改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创新

083

思维方法变革的趋向研究 084 WTO与现代思维方式变革研究

085 现代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发展研究

086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087 中国传统人生理论的现代意义

088 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

089 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090 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091 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

092 传统义利之辨与两个文明建设

093 “文质彬彬”与现代青年

094 “内圣外王”思想内涵的现代观

095 “夫和妻柔”与现代家庭的夫妻关系

096 君子模型与现代人才特质

097 传统“安身立命”思想研究

098 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内涵及启示

099 孝道与当代青年

100 居民收入分配研究

101 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

102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0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

104 政企关系调整

105 中国工业化道路研究

106 农村经济组织研究

107 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108 中国分配制度研究

109 中国合作经济研究

110 国企改革与法人治理结构

111 企业激励制度研究

11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研究

113 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

114 居民投资问题研究

115 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6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与“三农”问题

117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18 论科教兴国战略

119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

120 论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121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12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23 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24 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25 应对全球化挑战与实施“走出去”战略

12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深化改革

127 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28 “一国两制”与

129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和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

130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研究

131 美国恐怖事件后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132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133 伦理学与人生哲学问题研究

134 美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意义

135 精神生产研究

136 行政伦理道德研究

137 中学政治教学法(政治思想工作)中的美学问题

138 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

139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140 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1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道路的发展趋向

142 晚年阶段斗争理论的严重失误

143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科学体系的建构

144 祖国和平统一问题研究

145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思想的新发展

146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问题研究

147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研究

148 校园精神文明与思想政治工作

149 改革开放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50 行政现代化研究

151 WTO与政府机关改革研究

152 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

153 政府职能转换研究

154 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研究

155 中学生角色转换研究

156 中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157 在中学生中进行法制教育问题研究

158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

159 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160 中学班主任工作若干问题探讨

161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与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162 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对外政策

163 与中国统一的走向

164 美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

165 农村村民自治研究

166 马克思主义

政治学与西方政治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167 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168 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169 反腐败问题研究

170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

171 浅析大学生迷信心理及其心理素质的现代化

172 试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173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

174 WTO背景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175 城镇化进程中的宗族制度变迁研究

176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土社会变迁研究

177 宗族制度变迁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178 宗族制度变迁与行政现代化研究

179 电子政府——信息时代的服务行政模式

180 浅谈行政道德建设的动力问题

181 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宜缓行

182 县级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分析和对策

183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

184 人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流动及其成因分析

185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源

186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探讨

专题教育论文例8

一、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第四,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论述来研究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浅析外语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四川外国语大学学者张庆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闫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张家政)、《涉外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略》(笔者)、《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田雨)、《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杜琳娜),这些文章大体分析了目前中国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相应对策路径。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两种课程教学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外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改进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文章大多没有对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的对策和路径不够全面具体,同时实际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专业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还是缺乏权威性著作和系统性论述,经验问题研究多于学理性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理论研究多于中微观理论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是简单罗列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泛泛分析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给出相应对策和路径。因此,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对其内涵做出准确解读、对其理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其困境及其产生根源做出详尽论述、对其调适路径和对策方法进行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注释:

专题教育论文例9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专题教育论文例10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