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专题片配音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4-01-12 15:12:17

专题片配音技巧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1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2

一、模仿教学的概念

“模仿”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依照一定的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习作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笔者认为模仿在配音技巧学习中不是惰性、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诚实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应予提倡与引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入门,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从模仿开始,走向传承发展,提高创新。模仿教学的几个步骤如下:

1在模仿中入门,解放天性,学习配音的贴合技巧、表演技巧、用声技巧;

2在模仿中找准自我,熟悉和发现自己的音型并学会控制;

3在模仿中巩固和学习为不同类型人物和作品配音的不同用声技巧;

4在模仿中发展完善自己的技能并且在实战中创新使用学到的技能。

二、案例模仿教学法导入配音课程中

《影视配音艺术》这门课程除了配音发展历程、配音佳作赏析、配音环节和基本技巧讲解之外,还有实训操作部分,在这部分中学生需要亲自实践影视剧人物配音、各类电视片配音以及广告作品的配音等。这些从案例模仿入手是最可行也最有收效的教学方法。

1基本思路:在《影视配音艺术》这门课的教学中,不再缩手缩脚地操作实践环节,大大方方地从模仿入手,先是大量模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音型的最佳表现方面,最后在创新实践中大胆尝试各种新的作品。

2模仿的过程中选择优秀的案例作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优秀案例种类和风格是不尽相同的,同学们可以在练习中可以拓展自己的音域和控制,也能找到自己更能把握的风格。

3案例作品仔细讲解后,交给学生选择性地模仿练习。接下来的点评指导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与赏析的经验,加上对学生专业基础的了解,对他们的练习作品给予最合适最有效的分析与指导,甚至示范。

4最后一个环节是回课环节。多数初次的配音作品不够理想,经过分析讲解示范练习之后,学生会有激情再重新配音制作,吸取了老师的教导之后,通常会有长足的进步。这个回课环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设置为两次、三次或者更多。

5技术方面的动手能力会相应得到提高。通过配音和制作,学生对音视频制作环节的知识掌握不少,Edius,cooledit,moviemaker,等软件的操作也逐渐熟练。

三、《影视配音艺术》具体操作实践方案

1、课时具体分配方案和教学组织形式

将总课时48节分为24节理论大课和24节实训课。理论大课的内容主要为配音艺术发展历程、五大环节、优秀译制片、电视片、广告的案例分析与技巧讲解。实训课程内容为影视剧人物(含动画美术片)、电视专题片与广告配音练习与回课。

2、教材与教学资源介绍

本课程配套使用的教材是施玲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十月版的《电影电视配音艺术》。本书翔实介绍和分析了传播学中影视传播分支下的影视配音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创作技巧,第一编概述篇:分析声音及其在电影中的表现与作用,回顾影视配音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第二编赏析篇:精选十部优秀译制片,将影片背景、译制艺术特色评析、演员配音表演艺术分析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介绍;第三编创作篇:详尽阐述了影视剧配音、电视片及广告配音的创作基础、创作环节和方法、技巧等。

本教材配套的经典译制作品、电视片和广告配音片段DVD以及台词,方便学生练习。第一部分:影视剧片段(含19部影片中的48个片段):1爱德华大夫;2霸王别姬;3办公室的故事;4悲惨世界;5西游记;6哪吒闹海;7宝莲灯;8国王与小鸟;9红楼梦;10虎口脱险;11魂断蓝桥;12简爱;13流浪者;14尼罗河上的惨案;15牛虻;16狮子王;17王子复仇记;18追捕;19佐罗第二部分:电视片解说片段(含六大类型10部电视片片段):1复活的军团;2草莓的种植;3动物世界;4江南;5走近;6鲁豫有约――背景资料解说;7电影传奇――背景资料解说;8苏州园林;9主食的故事;10龙游石窟。第三部分:广告词文字(含广告角色配音与旁白五类风格配音的17个片段):1.IMB援救中心广告之货车篇;2英特尔全新超级本电视广告――埃及篇;3范冰冰--诺基亚N9广告;4聚美优品广告;5上海通用五菱;6利群广告片;7央视公益广告――打包篇;8央视皮革城广告片;9哈尔冰啤酒1;10哈尔冰啤酒2;11泸州老窖国窖1573广告历史篇;12.创意家电;13梦之蓝;14可伶可俐升级控油洗面乳;15张子宣――美宝莲广告;16.杜蕾斯;17 上海大众――常回家看看

3、案例模仿教学环节的精华案例:电视片解说类型与实训的示范授课内容:

电视片内容包罗万象,现实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表现对象。因此,电视片的解说在形式上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主要特征,大致可以分为议论型、讲解型、抒写型、白描型、陈述型和悬疑型等等。本节出现的实训1-10的视频范例收录于本书所附数据DVD中,以便大家练习。

1.议论型

这种解说样式往往出现在以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为题材的政论片中。解说往往是站在有一定高度的视角上,整体听来严肃、庄重、大气。声音上以实声为主,力度较强,吐字圆润集中,节奏多凝重或高亢。在解说中,这种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片子风格以及解说者自身嗓音条件的不同做调整。不能一味地拔高调,政论片也有解说平实、相对客观、语势较平缓的。

实训一:复活的军团 解说(节选)

四千多年前,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中国大地,在黄河流域的原始部落中,第一个国家―― 夏 诞生了。

500多年后,商取代了夏。(……文字略)

实训提示:本段是大型历史纪录片《复活的军团》的解说词节选。基调是苍凉、厚重、富有历史感的。练习时注意这样类型段落的用声状态和重音处理以及与画面的融合。

2.讲解型

这种解说样式多出现在以介绍科技、卫生、文体等领域知识为内容的科教片中,这类电视片所讲述的内容很多都是观众所不了解或者不熟悉的知识,所以,解说主要承担的是讲解说明的任务,解说中,用声适当、语言质朴、节奏平缓、需要耐心、热情、内行,不一定让观众听来觉得解说者是所讲述内容方面的专家,但至少是懂得其中知识的。

实训二:科教电视片 《草莓的种植》

草莓种植新技术――温室无土栽培

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其果实色艳形美,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在胶东半岛,草莓保护地栽培已成为主要栽培方式,约占栽培面积的60%。(……文字略)

实训三 动物世界

动物世界 野性澳大利亚 南方的海洋(下)

澳大利亚大陆东南角附近更为寒冷的海洋,也在波涛下面孕育着生命。海水冰冷刺骨,但比起澳大利亚大海湾来说,这里无异于天堂,仿佛天门洞开,生命如潮水般蜂拥而出,光是海藻就有一千多种。

(……文字略)

实训提示:科技知识类的解说要多从受众的角度考虑,节奏要适当,耐心讲解,遇到专有名词或生活中不常出现的词汇要适当减慢节奏,吐字清楚。《动物世界》也属于讲解式的配音,由于内容的独特它显得更加轻松愉快和有趣。并且由于赵忠祥老师多年一贯的独特的配音风格的呈现,有些自成一体的感觉。大家可以在这个视频的鉴赏中从基调把握、吐词方式、用声用气、声画融合等多个角度来揣摩一个配音员独特风格的形成。

……

四、考核与总结

1实训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上交四份配音音视频作业,考核与点评结合,提高学生技巧。核分形式如下:影视剧人物配音作业(25%)+动画片配音(25%)+电视专题片配音(20%)+广告(20%)+考勤10%=100分

这样的核分方式比较科学和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在配音技巧的方方面面呈现出的实力。而且由于考查项目分得比较细致,并且穿插有回课程序,学生可以最后上交自己反复锤炼过的作品,这精益求精的过程便是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2、考核存档形式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3

1.1跟踪拍摄的必要手段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其他形象片、宣传片不同,其表现对象及内容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又真实的反映现实。因此,为了追求影片内容的真实性,面对被拍摄对象不可预测的新情况及人物、事件的变化发展,摄制人员在无法人为干涉其变化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在现场进行跟踪拍摄,这样才能抓住事件重要的情节,使事件进展脉络清晰。另外,有些纪实性专题片还拥有一些感人细节,而这些细节要想通过电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也必须靠摄制人员在现场进行长时间的细致观察并进行跟踪拍摄或随时抓拍来实现。在《丹江纪事》这部纪实性专题片中,南阳移民为了南水北调舍弃家园、含泪搬迁以及落户新家、当地联姻的感人故事情节,即是摄制人员在现场跟踪并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抓拍到的场景,体现了南阳移民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电视传播给观众,感人肺腑。

1.2交友拍摄的方法运用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段有很多种,而交友拍摄是完美表现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最佳方法,是当前纪实性专题片拍摄的有效手段。交友拍摄即是在进行拍摄前与被采访对象进行情感交流,使双方建立起一定的熟识度和情感,这样就会减轻被采访对镜头的陌生感和戒备心理,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从而真实的流露出最为真实的情感,便于摄制人员拍到自然、生动、客观的画面。拍摄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心灵交流的艺术,尤其对于纪实性专题片拍摄来说,摄制人员与被访问人物双方袒露胸襟、彼此信赖就会消除禁忌,这样的拍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到最真实珍贵的镜头。

1.3娴熟的摄像技巧

对于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来说,摄制人员娴熟的摄像技巧和准确到位是促进电视画面更好表现影片内容的关键所在。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既包含基本的新闻性质,又具有其自身的生活真实的视觉语言,因此,就需要摄制人员极其娴熟的运用现代化电子技术手段来实现视觉语言的表达,通过熟练地运用各种电视摄制设备,正确控制画面曝光,调节画面影调,并把被拍摄对象的形状、体积、色彩、质地及其在运动变化过程记录下来,进而在电视荧幕上得到真实的再现,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

2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手段

2.1设置悬念,构建戏剧冲突

一直以来,制约我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海外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于:我国纪实性专题片在讲述故事时缺乏悬念等叙事技巧的运用。因此,近年来我国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加强了对悬念叙事的设置和研究,以提升其海外发展水平。悬念叙事运用在纪实性专题片中,使其自身未知的发展过程通过悬念的设置更加能引发人们对未知事情的好奇与渴望,产生期待的心理,增强感染力。在新时期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编者常以故事为核心,在故事开始或故事情节展开之前设置悬念,通过悬念的设置推进故事的结构发展,在《百年人-日招魂》中,第一集导视为全集设置了较大的描述性话语的悬念,使得观众对丁惟汾的人生充满好奇,勾起观众无限的想象。

2.2科学进行声画分立的处理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普通电视片一样,其制作过程中,声、乐、画三者是独立的,为了配合画面内容其声与乐可以随意加减和拖移,对于真实性很强的纪实性专题片来说,科学进行声画分立的处理尤为重要。其高带制作中有两项音频道及一项视频道,通过播放音乐最终与画面配合制成节目。纪实性专题片在制作时,要注意其合成音频的选用,一般选用2音频道上的音频。如果采用单声道复制,声、乐便可以做分离和改动,但音频一旦合成,就不能再进行分离。此外,画面也可进行切换,在保持音乐完整的情况下,剪切、增换画面,保持画面的整体效果。

2.3引用同期声,增强感染力

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作为一门试听艺术,其画面和声音是其最重要的传播介质。因此,同期声作为其声音传播的重要内容,能更鲜明的表达立场,为观众提供考察事件真实源头的切入点。因此,现代纪实性专题片制作要广泛应用同期声,并使之与画面形成有机的整体。针对不同类型的纪实性专题片,声音更能体现出形态结构,其同期声成分越多,其纪实特征就越明显。此外,同期声是最自然真实的声音,并承载了较多的信息量,能更真实地记录现实,传达现实意义。

2.4利用解说词,深化主题

从上文了解到,声音对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解说词作为其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画面自然的组合起来,表现出带有规律性的声画语言结构,并对其故事的叙事起作用,达到深化主题的效果。在制作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时,要积极广泛的利用解说词,对于纪实性风格强烈的专题片,要重点在表达人或物的存在状态中利用平易近人的解说词;对于思辨性较强的专题片则应利用强大逻辑功能的话语解说词,使之与画面整合,充满理性。另外,在纪实性专题片中其配音配乐的选择会对影片节奏产生影响,在不影响影片结构、表现方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解说词根据画面节奏及音乐节奏进行分割调整,从而减少画面与音乐的冲击,达到声画同步。

2.5整合包装

整合包装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最后阶段,通常包含对影响资料的抠像、合成处理以及对影响资料的校色与调色处理两个方面。首先,对影像资料进行抠像、合成处理的作用是使无法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的拍摄对象和环境整体同一,通过仪器设备对画面抠像、合成的美化,达到拟真的效果。其次,对影响资料进行校色与调色处理,可以对前期拍摄的画面色彩进行修正,使影像风格一致;同时通过调色 处理还能使影像画面富有色彩感情,这样能传达给观众视觉美感的享受。

3结论

我国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经历了新闻纪录片到专题纪录片的时代,从萌芽期到成熟发展期,电视创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创新,尤其在其拍摄与制作过程中,电视创作者更付出了加倍的努力。从本文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一项高难度的艺术创作形式,一部优秀的纪实性专题片不仅要求在拍摄过程中寻找技巧与方法,还要在制作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声、画、乐等处理,要创造性、艺术性、全方位地把握纪实性专题片的结构,通过现代化科技的应用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影片主题升华,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不断与国际化电视产业接轨。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4

1遵循镜头组接原则

“静”与“静”、“动”与“动”进行组接是画面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遵循该原则不仅可以规避造成跳轴或视觉错位现象的产生,还可以保持视觉的和谐流畅感,避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动”、“静”是指在摄像机或画面主体处于的运动状态或精致状态。“静”接“静”中,要求两个画面镜头是静止的,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内容来决定。组接固定镜头时,若一个镜头是静止的,另一个镜头是运动的,可选取主体动作的停顿处进行切换处理,也可以在运动主体处于不醒目位置或被遮挡位置时进行切换处理;若两个镜头均是运动的,可以在主体运动过程中选择剪辑点。如,可以将景色的镜头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进行组接,也可以将游人划船、留影、观赏的画面组接到一起。“动”接“动”中,根据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镜头组接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多留大景别的动作、少留小景别的动作,组接镜头要考虑运动主体方向性和动感一致性因素。若两个镜头均为运动镜头时,且满足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可去剔除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起幅进行组接;若两个运动镜头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可选择在两个镜头中主体运动稳定后进行组接,即组接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半截子”是“动”接“动”的特殊用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镜头和运动主体进行切换组接,增强画面的韵律动感,突显鲜明的节奏感。如,对一组竞技体育的运动镜头进行组接时,可将游泳入水、百米起跑、滑雪腾空、足球射门、篮球扣篮等镜头进行组接,精选精彩动作的一瞬间,以形成强烈的画面节奏感。除了以上两种组接方式外,还有“静”接“动”、“动”接“静”的方式。这两种画面组接要考虑主体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呼应关系和运动节奏变化等因素,以确保组接镜头由静到动、由动到静能够自然过渡。

2运用叠化方式

在新闻类专题片剪辑中,如果存在切换镜头生硬或连续不畅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运用叠化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确保镜头转换自然。对画面镜头进行组接要掌握好叠化的功能,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叠化既可以表示时间的消逝或转换,又可以表示空间的变化;即可以表示回忆、想象、梦境等回叙、插叙场景,又可以展现景物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变幻莫测。此外,在运用叠化方式时也可以配合静帧操作,给人以视觉停顿,主要适用于不同主题内容间的转换。静帧操作是指在两个镜头画面切换时,对前一个镜头画面的最后一帧进行静帧处理,而后出现另一个镜头画面。

3合理运用电子特技

对于新闻类专题片而言,通常情况下排斥使用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其原因在于电子特技容易破坏新闻的纪实性,使专题片丧失真实、朴素的特质。但是,新闻类专题片可以接受一些简单的电子特技,并且使用这些特技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关于美国“9?11”新闻事件的专题片中,可以运用慢动作镜头播放飞机撞向世贸大厦转瞬即逝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清晰明了地观看该事件发生的细节过程;再如,记者在报道行人乱穿高速公路造成人员伤亡时,应当用慢动作重复某行人被撞身亡的场面,使慢动作的使用可以达到凸显报道本质的效果。

声音的剪辑技巧

声音剪辑是新闻类专题片剪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与镜头画面组接同样重要,它既能够延伸画面外延、丰富画面语言,又可以深化新闻内涵、再现真实场景。新闻类专题片中的声音构成较为复杂,包括解说词、人物同期声、效果音响、和自然音响等,在声音剪辑时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画面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声音剪辑是以最小可分段落为单位,将其与其他声音和对应画面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烘托、解释和渲染画面的功效。声音剪辑的技巧主要包括声画同步、声音转场、声音错位、声音与静默交替、声音渐入渐出等。声画同步是指声音与画面同步出现,使声音与画面在空间上达成一致,有利于增强专题片的真实性;声画错位是指画面转换时,声音不与画面同时转换。可将声音提前到画面未出现之前,营造先声夺人的氛围效果,也可在画面转换后,前一画面的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于下一个画面中;声音转场是指利用声音来处理画面段落的转换衔接,也就是通过利用前后场景转换时声音的相似或相同,作为前后镜头组接的过渡因素进行剪辑处理;声音与静默交替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剪辑技巧,会给人以停顿、静止的感觉,这种剪辑技巧可以用于情绪和节奏的鲜明对比之处,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声音渐入渐出是指前一个画面中的声音逐渐消失,而后一个画面中的声音逐渐响起,用以表示时空的转换。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5

在前期拍摄中,摄像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经验丰富、有头脑的摄像师,不仅会在现场拍摄大量精美的画面,还能抓拍到很多的细节。拍摄的同时,编导也要及时和摄像师进行沟通,交流想法。在未进入拍摄现场前,摄像师就要对所拍摄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配合场景尽量拍摄出符合后期剪辑需求的镜头。简单来说,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节奏。

首先是控制好所拍画面的运动节奏。在镜头画面里,拍摄主体的运动是最基本的节奏。一般来说,拍摄主体运动快,节奏就快;拍摄主体运动慢,节奏就慢。风轻拂和狂风大作虽然都是静止画面,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绝然不同。另外,有些画面内容尽管运动缓慢,但也能包含强烈的节奏。这些都需要摄像师寻找合适角度,合理运用拍摄手法来表现。

其次是要控制好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是指摄像师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技巧时所产生的节奏,这其中需要摄像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地拍摄出丰富画面。不管是对摄像机速度的调整、推拉的快慢、手动镜头的运用,还是摇、移、跟等摄像技法的运用,都是摄像师在有意识地变换镜头的运动节奏。这种主观运动节奏,可以有效地改变被拍摄物体的节奏,甚至能改变它的动作运动形象,或具有夸张的效果,或具有内涵的魅力。但是在拍摄中要谨记一点,所有技术、技巧和功能上的运动节奏,都必须为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服务,并与整体节奏保持一致。

掌控好剪辑制作节奏

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不仅要做到把故事讲清楚,还要更进一步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一部电视片的艺术风格、画面美感和结构形式,以及整部片子的节奏,跟后期编辑关系紧密。素材奠定了专题片节奏的基础,后期的剪辑制作则让节奏真正活跃起来,如镜头组合的快慢、时空的变换、特技的运用以及音乐、音响、解说词的交替等,这些都会对观众的情绪产生感染,并影响观赏效果。

首先是在镜头组接中把握节奏。每个画面都包含着不同的信息含量,都会构成整部专题片的叙事节奏,也会形成不同的情绪节奏。就像音乐创作中的作曲一样,没有节奏变化的乐曲是吸引不了观众注意力的。一部专题片中,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节奏,段落内部也要有节奏,它们都是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而设计的。节奏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合理处理,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一般来说,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停留的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反映改革、创新内容和成就的电视专题片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多用些短镜头;反映大自然风光、唯美画面的专题片则需要长焦镜头来表现,画面要讲究景深,节奏要注重悠扬舒缓。比如,展现陕西省镇安县成就的专题片《山水镇安,陕南之最》中,就用比较快的节奏把全县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在人们眼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明快的观赏体验。在编辑上,大都用的是三四秒的镜头,有些镜头甚至只有一两秒,而且在某些片段中还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手法,即便有景深比较大的镜头,也大都采用单切手法。这种编辑手法使专题片的运动节奏加快,给人强烈的震撼,观众在收看时也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其次是要合理把握声音节奏。电视专题片的声音节奏是指以解说词为主,伴以音乐、音响效果声所形成的节奏。声音节奏和专题片画面的空间节奏密切配合、和谐统一,形成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对于播音员来说,为电视专题片配音需要“吃”透稿件,对声音和语言技巧把握准确到位。每个播音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声音特点,播音员语调的运用、语速的快慢都与电视片的节奏有着直接关系。如今很多专题片都非常注重同期音响,同期音响运用得当会使整部专题片“有声有色”。如专题片《红色足迹》中,当85 岁高龄的红嫂赵桂芳回忆丈夫被反动派杀害的情景时,外面下着哗哗的大雨,雨声和她悲愤的表情、沉缓的语调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悲壮、凄婉的感觉。而在有些时候,同期音响还能起到转场过渡或者引入情景的效果。黑龙江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百年见证》一片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先声夺人,然后出现喜气洋洋的人们和一位百岁老人的笑脸,接下来才对老人庆祝百岁寿辰这个事件做了解说。总之同期音响要配合画面和解说词的节奏,或疾或徐,相得益彰。有时音响效果不是很理想,也可以通过后期编辑和组接进行加工,后期加工后的音响节奏变化往往更明显,艺术感染力更强,也更容易让观众情绪受到感染。

现在,电视专题片基本上都会配上背景音乐,有些有实力的大型专题片甚至还有自己的音乐制作班底。背景音乐的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铺垫,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对电视专题片来说是“锦上添花”,作用不可小觑。在通常情况下,抒情性、描绘性音乐节奏比较舒缓,多用在一些风光片或者是温情故事叙述中。而对于另一些专题片,则是用激昂的音乐来包装。如《洪水在这里转个弯》中的一个片段:电闪雷鸣、暴雨肆虐,人们冒着大雨垒沙袋、固河堤,一个个短镜头快速闪过,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那种紧迫感和众志成城的气势扑面而来。在讲述灾后农民的心情时,则拍摄了一个农民站在一片倒伏腐烂的田地前默默凝望的身影,呈现出一份沉重与忧伤,没有解说,只有舒缓而凝重的音乐,就表现出强烈的感彩。

把握好特技制作节奏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6

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

(一)电视新闻专题结构的类型

1.纵向结构:是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记者调查、采访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结构节目。这种结构方式严格按照事实的逻辑、因果关系,遵循采访调查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叙述性。

2.横向结构:是指按照空间变化来安排、组织材料、内容,或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空间结构的自由性比纵向结构要大,因为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直接的内在关系性比纵向结构要弱得多。

3.复合式结构:复合式结构打破了生活正常的时间、空间的顺序性、逻辑性或是时空交错,或是根本就不存在明确的时空概念而是顺着节目制作者的主观思路组织、安排材料。时空交错的电视新闻专题,在节目中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变化,用时空交错的手段组织素材。

二、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1.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由此把观众带八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专题片起伏跌宕,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2.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画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众乡亲十里相送,难舍难离,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热泪横流,嘴里喊着“老张,你不能走!”的时候,音乐骤起,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形成一种检民同心。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3.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对比较长的讲话稿,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避免出错。如有可能,可采取分段,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的办法拍摄和录音,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一段一段拍后剪接。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适应对着镜头,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讲话时,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设置好角度,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过于多的人头像,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不可选取。

4.背景音乐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的背景音乐,是为了配合画面要求、实况与画外音交替配合使用的,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在应用中要恰当使用,以免破坏完整效果。

5.声画分立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7

现如今观众的欣赏水平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电视专题节目要从单纯的枯燥无味的叙事和亟其冗长的镜头的简单模式向“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发展,而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片进行“美容”。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而我们说的“美容”,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专题节目更好看,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我们说的“美容”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进行篡改,而是对作品成品的整体修饰“美容”。

一、 拍摄手法的“美容”

社会万象,一切似乎都可以成为我们拍摄的对象。但采取什么手法拍摄才能使观者有兴趣、有共鸣、有感觉?这就要有个选择的问题,而这种准确的选择其实就是一种“美容”化的过程。首先我们要选取那些能触动创作者兴奋点的题材,引起强烈的创作和拍摄欲望,因为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打动观众。第二拍摄的对象包括现场化境要具有可视性,作为视听艺术的专题片首先应考虑视觉效果,采用独特的拍摄手法发挥电视画面的优势,把画面语言作为专题片的主体。第三就是主人公的选择,人物形象、气质、口才、个性等方面是否有特色、有魅力,主人公选择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部专题片的成败。第四就是要“出情”,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第五就是有没有故事,细节是否吸引人。叙述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观众,用真实的故事来打动观众远比过多的赘述更具有说服力。第六点需要关注的就是题材、角度、拍摄手法等要求新颖奇特。创新、突破应是艺术创作者永远的追求。还有就是要选取那些具有有挖掘潜力的题材。“以小见大、平凡中蕴深意、一滴水见太阳”的题材最需要创作者的慧眼去发现去挖掘。

一部优秀的专题片必然是美的艺术品,或真实动人净化心灵,或教人向善境界升华,或意境优美令人神往。根据这些准确选择,紧紧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和“共鸣点”,使用不同的拍摄手法,从而升华其内涵,突出其主题,从而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电视语言的“美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美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美容”化的关键。“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在专题片《目标正前方—纪念建台35周年》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就以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开篇,由此引起观众的兴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电视台建台之初的场景,继而出现那一幅幅老电视人的工作画面。随着解说词的插入,使观众自然而然的随着我们一起回顾电视台35年的发展历程。

三、运用音乐进行“美容”

运用音乐给专题片“美容”,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的恰到好处,从而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在制作《目标正前方—纪念建台35周年》专题片时,有一段是老一辈播音员回顾建台之初画面,运用了舒缓怀旧的音乐,以达到与观众共鸣的效果;当表现新闻记者赶往新闻现场画面时则采用加快画面速度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凸显记者快速、紧张的工作状态。再如《为了这片绿色》这是一部反映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的专题片,在开篇我们就配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草原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始,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烘托整个节目的氛围,使整个节目更好看,更能调动观众的收看兴趣和情绪。

四、加强其它细节的“美容”

细节“美容”,主要包括声音、特技、字幕、片头片尾、转场等。乍看起来,这些好像是细枝末节的小技巧,但对强化节目效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片头片尾是一个专题片中不可缺少的整体,做得好了,可起到“意义指示”、“画龙点睛”和“价值提升”的作用。我们在《为了这片绿色》中就将整个片子分为四个部分,除开篇之外,另三部分分别为“叹沙”“撼沙”和“治沙”,并以三个小片花将整个片子分开来,不仅使观众一目了然,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特技,是电视专题片特有的“美容”手段和“美容”技巧,是运用电视画面的特殊处理而达到的一种“美容”效果。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各种特技、滤镜、漫画、图表、照片、字幕的恰当使用,使得片子可以精裁细剪,风光无限。但特技不可滥用,用得不准确,就会喧宾夺主。在《目标正前方》和《为了这片绿色》两部专题片中我们也运用了大量的特技、图表、照片和字幕,为恰如其分的表现专题片的主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声音“美容”,一般是指一部专题片的配音或解说。用什么样的音调,用多快的语速,是高扬的还是低沉的,用男声还是女声,产生的“美容”效果也不相同,但重要的是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而有所选择,选择得好了,可以锦上添花,使节目增加整体的美感。声画同步使电视专题具备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应尽量采录原生态的现场资源来突出真实感。比如一个火灾现场,嘈杂的人声,霹叭的爆响,撕心裂肺的呼救,比任何手段都能扣紧观众心弦。

总之电视专题片的“美容”是使整体节目丰满立体的塑造过程,将真实的人文和环境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赏心悦目中获取专题片所要传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张静民:《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8

中图分类号:TN948.1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气候的不断变化和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气象影视部门的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制作气象专题片方面。

2010年的主汛期是不平凡的主汛期,持续了长达48天,在此期间全省共出现6次暴雨天气过程,各地险情不断,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影视部门充分发挥了窗口的作用,针对此次主汛期的特点及时制作了反应灾情、雨情的多部专题片,大力宣传了气象部门的预报水平,同时也不断提升了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为整个汛期的公众服务工作,贡献了力量。)下面就专题片的制作谈一些体会。

一部专题片的制作需要经过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前期的拍摄是制作的基础。后期的制作是内容的升华。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包括片头设计、画面剪辑、音响合成、字幕设计以及所有构成这些要素的子要素。非线剪辑者在后期制作中占有重要角色,怎样体现专题片中的主题思想?如何协调和处理好画面、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方面的关系?如何通过情节的进展用素材去渲染气氛?这些都需要通过后期制作来完成,专题片的后期制作,实际上就是非线编辑人员将文稿转变为镜头语言的一个过程。

1对主题的理解

对片子主题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以及与编导的沟通能力,是衡量一个非线编辑人员能力强弱的标准,不理解片子的主题就无法驾驭素材,发挥剪辑师的作用,由于制作流程的限制,电视专题片后期非线编辑者通常在编导完成了稿子撰写、前期拍摄、甚至解说配音后才能见到该专题片的雏形,实际上这是对编辑人员快速反应的考验,所以收集素材、采集配音的过程,就是编辑人员读懂编导意图理解片子主题的过程。

2对剪辑的理解

前苏联的一位导演曾经这样形容过剪辑创作:当那些分散在各个镜头中的力量汇入统一的轨道时,就会激起冲天的波浪。这是艺术家内心激情的凝聚,就像散乱的彩色碎片,它们在瞬息之间会在万花筒般的剪辑台上汇成斑斓的图案。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的说明了剪辑的重要性。

剪辑,不是把一个个镜头简单连接起来,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处理更是一种思维,一种艺术创作。

在专题拍摄前,编导对专题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但只停留在构思和纸面上,拍摄的素材就是一些散乱的碎片。只有在非线剪辑中才能将编导的构思具体地体现出来。非线编辑在面对拍摄好素材如何修剪组合,一个镜头用多长,如何衔接不是由编导说了那么简单,有些东西看似简单但其中的情绪和氛围表达全靠非编剪辑者的功力,全靠感觉。差别一秒,感觉都不一样。考验着非线剪辑者的镜头感觉。所以非编人员要起到后期编导的角色,剪辑创作应有自己体会和风格,用相应的剪辑手法来表达画面语言。

2.1无技巧剪辑

“切”是电视艺术最基本的一种剪辑手法,是从电影无技巧剪辑移植而来的。所谓 “切” 就是不采用任何特技,全利用镜头画面切出,切入的方法来连接镜头。直接由一个镜头转换成另一个镜头,或直接由一场景转化到另一场景,不加任何叠画、划像等过渡特技修饰。有的人称这种剪辑法为“零度剪辑”。“切”,不是随意性地乱跳乱切,而必须符台画面逻辑和观众的视觉欣赏习惯不能有“跳”的感觉,要形成流畅连贯的画面,而且还要符合片子内容变化的逻辑。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各种景别的镜头如果切得不当会引起画面跳动, 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在特写镜头之间、运动镜头与固定镜头之间、作相反运动的镜头之间、被摄体与机位景别相对固定的镜头之间进行硬性切换。

在 《与特大暴雨决战48小时》和《暴雨集结号》这两部专题片中,镜头之间没有过多的修饰.全部以“切”为主,通过画面的简洁切换将暴雨的急和形势的危急充分展现出来,既清晰又节奏紧凑。配上凸显紧迫的音乐,将这种紧迫感完美的展现了出来。通过简单的剪辑方式,画面纯粹,却内涵丰富。朴素大气,却意义非凡。以‘切’为主的剪辑手法看似制作简单,其实功夫在画面语言外,是真正检验非线编辑水平的剪辑方式。

2.2细节凸现亮点

画面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有自己独特的语汇和语法。剪辑就是要在这些基本的镜头语法和语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语法语汇细节处理得好语言表现就很美。在剪辑中,画面细节的处理相当重要,比如笔者剪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英雄城市》里, 采用回顾历史的艺术手法,整个剪辑简单,第一集《雕像的诞生》临结尾处,编导要求写意,当解说词说完,剪接了这样一组画面:抗日战争死亡战士老照片,叠画到漫山摇曳的野花,叠雕像,叠雕像人――老红军战士敬军礼,敬礼动作中景,特写叠画,再大景缓慢淡黑结束。全部镜头升格处理,抒情的背景音乐扬起,让人的思绪跟着激荡。对画面简单的细节处理,展示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自强不息 ”的英勇精神,是心灵与灵魂的升华,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剪辑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又带有灵性的艺术,非线剪辑人员不但要跟编导一样结构清晰。还要有临时的灵感。这不是剪一部片子就能练出来的。画面的逻辑排列,有序的编辑,画龙点睛的处理,无论使用什么方法,剪辑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就是最完美地体现画面语言。

3恰当选用特技效果

如今非线性编辑在电视制作上已广泛应用,用非线性编辑制作特技,简直是易如反掌,得心应手。特技包含过渡特技、画面特技。广义上讲,你能想得到的效果,非线特技都可实现。但是,在专题片中,切记滥用特技,有的编辑在制作时唯恐哪个特技没用上,殊不知过多的滥用特技,不按片子的需要,只图花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随意加上特技,其结果只会降低片子本身的特色,观众也会觉得凌乱,对片子产生不信任感。如果特技运用得当,独具匠心,无疑可以激发观众的欣赏情趣,增强观众的记忆。专题里画面特技用得较多的是色彩校正模糊处理升格降格等。过渡特技用得最多的是叠画,淡入淡出。叠画是使画面流畅,如抒情的专题特点是节奏舒缓,在镜头的处理上,就较少采用切换,而采用叠画在画面的变幻过程中造成一种画面的流动感。淡入淡出,有的又叫暗隔断。当然,暗隔断不只是这一种手法,通常是用来体现专题段落结构的,把主题分成几个块儿用淡人淡出形成记忆点增强观众的连贯注意力。

笔者用过不少的非编系统对特技应用理解较深。苹果系列、Avid.Media1O0更是特技超群。作者在制作专题片时特技效果选用特别慎重,一般宁缺匆滥,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可用可不用的坚决不用,效果相同其它剪辑手段能说明的:坚决不用,过渡特技非特殊情况尽量控制在三种以内;可用简单特技说明的问题,坚决不用复杂的特技效果,如笔者剪辑的《天府奇葩》,讲的是木偶、变脸吐火、灯影、川剧等天府各种绝艺,“一看到奇葩”似乎感觉画面特技该万花筒般飞了。但笔者没有采用过多的特技,画面过渡主要采用叠画交叉缩放。如在灯影戏段落画面间采用的“加法叠画”。因为灯影表演戏画面有光的质感,利用加法叠画产生微弱的光效转场,使画面衔接更具舞台效果。“交叉缩放”有画面放大缩小的视觉效果用在大的节目转场,使观众能更强地感觉到片子的连贯与冲击。比什么“翻页”“转动”“划像”等更能体现。整个片子采用1.75:1遮幅,配上秀丽的法文字幕,形态简单纯粹,却很精致。

4声音的处理

专题片大都是采用“解说词+画面”的制作模式,后期制作中声音的处理是重要的一环。非线编辑不仅要懂得专题音乐的选取,还要懂得声音技术处理。声音处理是相当复杂的技术音乐是高度形象化的情感符号,音乐语言的运用,是直接表达艺术思想的有效手段。一个鲜明的主题在文字淋漓的表述后,加以音乐的轰托,更会锦上添花。

专题片中的背景音乐,如果片子需要还有效果声,是渲染主题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手法,专题片中的音乐应该与主题的节奏相吻合,如果不是根据画面谱写音乐,专题的背景音乐切忌选流行音乐或节奏一泻到底的音乐节奏与旋律本身应包含情绪、思想、寓意。有起有落有平缓有高潮有间歇,这样才会使画面内容锦上添花,所以音乐片断起止时间,段落处理是非线后期制作者的基础工作,如声音跳接,最好在过渡处用“声音叠画”特技处理,这样声音听起来顺畅,似无缝连接。

解说是文字语言,与画面相互补充。背景音乐的音量选择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解说音量,一般而言,根据人耳听觉,解说音量与音乐音量之比为3:1或4:1较为合适,这样才让片子的音乐、画面、解说非常和谐,让观众观看时不会使画面信息过多的丢失,从而产生最好的视听效果。

5字幕创作

气象专题片的制作离不开字幕的配合,因为一些数据、地理信息、预警信息的等必须通过字幕来协助完成才能起到吸引公众眼球,突出事件的作用。这就要求非线编辑人员,既要有很强的色彩运用能力同时又要有很强的画面设计能力。所加字幕既要美观舒适又要能够凸显信息重点。例如在《暴雨集结号》这部专题片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字幕,一方面运用字幕可以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作精美的字幕也可以为整部专题片添加亮色。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9

影视音乐因拥有音画一体的特质,又被称为“画面音乐”,用来表达影视作品主题、刻画人物性格、渲染烘托环境、反映民族地方特色,是影视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广播传媒的高速发展,影视音乐因具有传播广泛、大众认知以及时间占有量高等优势,成为20世纪以来一股不可阻挡的音乐文化潮流。在国际异质文化频繁交流与融合的今天,单纯的民族音乐文化已不能满足中国影视音乐的市场要求,一些敢于创新的作曲家开始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巧妙地结合,运用多元化的音乐诠释影片作品主题,满足了不同风格影片和不同文化层次观众的需要,为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2001年,著名作曲家谭盾为影片《卧虎藏龙》谱写的电影音乐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及“最佳主题曲”奖,成为中西音乐融合的成功典范。《卧虎藏龙》音乐的成功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元魅力,也为中西影视音乐文化的融合架筑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卧虎藏龙》音乐的多元化特征

(一)不拘一格的多元化“音画”配乐

《卧虎藏龙》讲述了一段复杂的江湖恩怨,导演李安以中国传统情调诠释了影片人物的爱恨纠结,华丽的武侠画面配以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展现给观众一场美妙的音画盛宴。影片中的配乐分为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和场景音乐三个部分。主题音乐分为三段,以清新的吉他和大提琴协奏开始,为观众展开一幅苍凉大漠的美景序幕。随着主题音乐急转直下,乐队随之加入,掀起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高潮,人物间的恩怨情仇和缠绵爱情在主题旋律有力的诠释下,尽显男女主人公对“情”的执著追求。背景音乐以二胡唯美的演奏为主,以李慕白和俞秀莲、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爱情为主线,通过二胡与管乐的你吟我诉,再配合女声的轻柔吟唱,将爱情的唯美柔情的气氛完全烘托出来。整部影片的场景音乐旋律朴素清新、配乐淡雅和谐,大提琴抚出微颤的音色,诠释出一幅幅北方草原的苍茫景观。可以说,这部影片的配乐以其丰富的音响、个性化的色彩,将音乐元素相互穿插,自然融合,带给观众音美如画的视听享受。

(二)中西合璧的多元化乐器运用

《卧虎藏龙》不但别具匠心地运用了多种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还融入西洋乐器的特殊音效以及电子高科技手段,中西合璧的完美融合可谓巧妙之极。首先,传统民族乐器的选用不仅增添了神秘的民族风情,还渲染了情感与气氛。如:竹笛在配乐《南行》中的使用,清亮通透的音色,配合活泼且富含边疆情调的鼓乐,尽显玉娇龙轻快活泼的性格;配乐《交锋》中,琵琶彻人心肺的冷俊音响,勾勒出一场气势壮观的交锋之战;最令人惊喜的是在配乐《永恒的誓约》中使用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热瓦甫,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音响节奏,描绘出一幅浓郁的异域风情画面。其次,西洋乐器巧妙应用为影片增添了更加丰富的音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演绎是整部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如水墨淡彩般凝重悠长的主题旋律,还是场景配乐中用大提琴模仿马头琴和二胡的滑音所制造的苍凉音效,完全感觉不到西洋乐器与中国民族器乐的迥异,将中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巧妙地运用于作品之中。除管弦等西洋乐器之外,还大胆加入失真吉他、女生伴唱、电子合成等现代手段烘托气氛,将中西多元化的乐器功效结合,使整部影片的配乐统一而富有变化。

(三) 宜中宜洋的多元化主题歌曲

一部影视主题曲在带给观众撼动心灵的同时,也成为成功推动影视作品广泛在大众流传的要素。本片的主题歌A Love before time(中文名《月光爱人》),由美国著名流行音乐作曲家Jorge Calandrelli创作,主题音乐的旋律与编曲打破了欧美张扬绚丽的风格,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以复古的曲风配以大提琴不同于西洋演奏的技法,结合东方的二胡与西方的管乐,让人感到一份恍如时空交错的古典东方情怀;兼中西流行音乐文化为一身的歌手李玟以中、英文担任A love before time的演唱,用略带张力和性感的唱腔表现出委婉细腻的音色,这种组合新鲜又不失韵味,更添一层不同的时代新意。几位艺术家合作呈现出的并不同于一般西方古典模式的音乐,“西音中韵”不断延伸贯穿于全剧,娓娓诉说着命运的无奈和爱情的怅然。虽说《卧虎藏龙》是一部中国古代武侠片,但在音乐创作和风格演绎上,东西音乐元素多元而丰富, Jorge Calan drelli、马友友、李玟在歌曲处理上大胆又不失细腻,使这首主题歌成为划时代的中西音乐融合之经典杰作。

二、“中西融合”对中国影视音乐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思潮的崛起,以蔡元培、王光祈、刘天华、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将西方音乐先进理论运用到中国音乐的创作中,通过对西方音乐体系的全面研究和对中西音乐关系的全新认识,开创了中国音乐“中西融合”的思想潮流。“中西融合”又称“精华论”,主张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借鉴西方文化中有益成分,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使两者结合构成一种全新的文化,他们的观点成为我国中西音乐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石。

80年代后,随着我国音乐文化普及和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不同形态元素的音乐通过多种渠道传入我国,影视音乐也在“中西融合”强大的影响下迅速成长起来。以谭盾、翟小松、赵季平等为代表的先锋音乐家,用现代音乐首发,采用中国题材,创作了大批现代音乐影视作品,在国际音乐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音乐家谭盾主要影视作品有:创作《卧虎藏龙》《英雄》《夜宴》电影音乐,为反映中国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杀》创作主题歌《不要哭啊,南京》等,其中《卧虎藏龙》的影片音乐获得2001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和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具有民族主义根系和现代主义意识繁枝、立体性创作典范的现代作曲家赵季平,其主要影视作品有:创作《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的电影音乐,其中,电影主题歌《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获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红高粱》获第七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从这些现代作曲家身上可以清晰看到,他们正是在“中西融合”的根基上,将西方音乐技法、中华民族精髓与现代电子科技完美结合,努力创造出音画合一的艺术境界,这些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拥有极高造诣的影视音乐作品,对中国影视音乐走向世界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影视音乐未来发展趋势

(一)专业化与国际化

由于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及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加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队伍中来,形成了目前中国电影音乐独特的“学院派”,如赵季平、谭盾、瞿小松等。凭借专业扎实的音乐功底、良好的音乐修养和严谨的作曲技巧,他们挖掘音乐的潜在魅力,灵活运用古典、流行与民族等不同音乐元素,努力探索全新的电影音乐语言,形成一支影视音乐专业化创作的先锋军队。为了走向世界迎接挑战,中国的影视音乐创作人开始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将两者融会贯通并寻求新的突破,创作出一批鲜明而独特的中国电影音乐。如影片《和你在一起》中多次引用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主题旋律,国际化元素的加入尽显大气辉煌;《夜宴》以多种中国民族乐器,配合大型西洋乐队,使整部影片的配乐风格更具有国际化的元素。因此,创作团队的专业化与国际化是提高中国影视音乐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多元化与重组化

当今的中国影视音乐呈现出古典、民族、流行等风格并存的多元化局面,影视音乐根据影片中背景、人物、情节的发展,采用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既有古典西洋组合,还有人声与器乐等多重组合,展现出多元化与重组化的发展趋势。如在影片《英雄》的配乐《棋馆古琴》中,帕尔曼小提琴与中国古琴将东西方不同的浪漫重组,更是展现出如同马头琴、二胡、弦子结合的美妙音色。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更为频繁,一些作曲家博采众长,尝试将民族音乐语汇与现代音乐理念、作曲技法融会贯通、中西合璧,重组变幻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如赵季平创作的《霸王别姬》中的音乐,利用京胡与交响乐队及一组京剧打击乐队的组合,以乐队与京胡的多调性碰撞,配以京剧京白念腔,多音色重叠、不同音量交错,浓郁中国风格与现代立体化写法的交织,建立了民族化音乐与现代意识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三) 数字化与个性化

1999年,当好莱坞电影《星球大战――幽灵的威胁》在全球首次进行数字化商业放映,标志着电影从此迈入了数字时代,这场数字化运动也给中国电影音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触动。在数字化进程的影响下,我国影视音乐的制作手段产生了根本的改变,通过采用数字技术与电脑合成的高科技手段,不仅使编创者和演奏者合二为一,还可以运用先进的剪辑技术根据影片情节的需要将不同的音乐分解或组合,做出力度、速度、音色等各种不同的变化,大大丰富了电影音乐的音响元素。在这种多元高科技文化的冲击下,为迎合大众审美需求,“个性音乐”逐渐成为数字化时代音乐的特征。这种个性化既有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也有传统与个性的碰撞,使影视音乐越来越具有时代和潮流的特性,在未来长期发展中,数字化与个性化必将成为推动影视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影视音乐广泛交融、多元发展的今天,中国影视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影视音乐一道绚丽风景。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影视音乐民族性与西方多元个性的融合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优秀作品,真正使中国影视音乐成为世界影视舞台的精彩之音。

[参考文献]

[1] 李德普.视听互动余韵悠长――试谈影视音乐民族性的价值和意义[J].当代电视,2002(10).

[2] 杨和平.关于中西音乐关系若干问题[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3] 陈越红.数字时代和传统时期的电影音乐有何不同[J].电影艺术,2003(09).

[4] 朱静.学贯中西音画合一――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评析[J].艺术教育,2004(06).

专题片配音技巧例1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024-02

一直以来,对于专题片的概念,电视界与学术界并没有作出统一的定论。唯一对专题片比较统一的一点看法是专题片不属于新闻圈,有时候虽然与时政、社会沾边,但并不是纯粹的新闻。尽管它同新闻一样也要求时效性,但专题片更看重的是对其主题和内在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追求。简单来说,专题片虽然具备了新闻的一些因素,但同时与新闻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此可见,专题片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它不会去取代其它的电视艺术,也不会被它们所取代。专题艺术中的电视专题片具有广泛性的参考,它可以与会议有关,也可以选取历史题材,还可以是对民生的平铺展现。电视专题片的典型性在于它所选择的任何人和事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意义的,基本上都是社会普遍性和真实性的缩影,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电视专题片如果想追求历史价值,就要求其必须是当时历史的真实缩影,必须具有真实性。但它的这种要求并不是说完全不能对其有艺术方面的加工和改造,专题片的艺术在于它虽然取自生活但都会高于生活,即使过去很多年,人们依然能从其中看到深意。这个时候,剪辑艺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至关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摄像记录真实的生活,而剪辑则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使它高于生活,富有深意。

从剪辑的字面定义,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剪辑就是对一些原始的素材通过一定的章法与构思进行分析,组合,选择和加工的处理方法。它是电视专题片在制作过程中的幕后一部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剪辑艺术的发展历程其实很短,在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剪辑艺术还尚未出现。那时候只是把胶片一段一段连接起来,简单地进行一些处理和加工,这样简单的步奏和机械的手段联合起来就制作成了最初的电视电影放映品。这种胶片与胶片之间的粘结工作就是最初的剪接艺术形式。从剪接的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它在初期阶段更加偏重的技术性而不是艺术性。随着这些年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视内容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展示生活。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电视开始从各方面凸显艺术性,为了提高电视作品的感染与表现力,电视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剪辑就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手法和技巧,在偏重技术的同时也开始了追求艺术性的里程。电视行业发展到今天,几乎任何的拍摄和胶片都要通过剪辑的巧妙和艺术性才能变得有意义和艺术性。而且剪辑艺术的目的,也确实是为了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片子。但是种种迹象表明,专题片与剪辑之间仍然存在一些普遍问题,有时也许看起来并不是大问题,但由于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最后工作环节的效率。

1专题片内容与剪辑之间存在的问题

1.1编导与摄像的脱节

基于艺术都是来源于灵感的理论,很多编导为了不限制摄制组的思路和灵感,也是为了自身方便,往往就直接给了主题什么都不再管让摄像尽管去拍。导致大部分的专题片制作前期与后期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编导与摄像的脱节。专题片的拍摄对艺术性的要求很高,虽然不能强制,但编导与摄像之间这种缺乏沟通的状态对整个专题片的制作环节都会有很大影响,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编导不跟摄像沟通,很多编导只负责编排和剪辑,并不跟着摄像走,对摄像所拍内容,编导们往往就一无所知,给专题片的后期剪辑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以我们近期在做的关于计生的专题片为例,完全是对这个问题的验证。计划生育一直都是国家的热点问题,因此今年台里要求做一个有深度的计生方面的专题片。为了避免发生员工之间因为分工不同而引起矛盾的问题,我们这里个人都只负责各自的工作,摄像只负责摄像,编导则只负责选题,虽然编导也会跟摄像人员跑户外,但两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度远远不够。摄像通过几天的考察,觉得某社区是最好的取景和取材地点。该社区是本地区经济较为丰富的社区,社区内的绿化和风景也好,摄像在这里取了了大量资料和镜头。虽然编导也跟在身边,但因为缺乏与摄像所摄内容的交流,甚至出现连全景中景近景推摇都不知道的情况。进行剪辑工作时候说到拍摄的内容时,在素材中甚至根本找不到。这种因为缺乏与摄像的沟通的情况,不仅使摄像做了无用功,剪辑效率也大大降低,更何谈专题和剪辑的艺术性。

1.2工作流程不科学造成的剪辑问题

从电视艺术传统意义上来说,编导做的工作都是幕后,摄像则更多时候属于台前工作。

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摄像去拍素材,拍完所有镜头和资料以后,再由编导来写稿创作。前面说过编导与摄像之间不沟通的问题,这样,写出来的专题内容与摄像拍出来的资料大多数时候并不对头,一个镜头不同的人理解会有不同的意思,对编导来说也不例外。编导写出来的内容与摄像拍摄内容的不符合,给下面找素材的工作人员也造成很大麻烦,经常会出现误解和找不到素材的现象,造成专题制作过程中工作环节的混乱。

我们的计生专题片数次被搁浅很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不能说是工作人员们工作不尽力,其实是工作流程的不科学性。拿作家创作来说,他们很多人都是对生活了解和感悟才提笔创作。对专题艺术和剪辑之间也是如此,摄像在先,编导在后怎么看都有失科学性。虽然在专题片领域,人们主要是通过镜头的表达来观赏,但整个主题和连贯性与剪辑还是在于编导,编导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编导的工作不应该在摄像的工作之后。再以我们的计生专题片来说,因为编导的编辑工作在后,我们对整个内容并不了解,对摄像拍回来的照片和摄制内容第一感觉是乱七八糟,即便与编导后来的编排放在一起也觉得无处剪辑,出现理解偏差问题,剪辑上就失去了很多优势。所以,编导的工作应该在摄像之前,编导把主题和细节编排与摄像沟通好,摄像再去拍摄,后面的剪辑工作也会快很多和好剪很多,这样的一气呵成的工作流程,才能制作和剪辑出行云流水般的专题片。

2 专题片剪辑的注意事项

专题片的剪辑艺术有很多具体的分类,主要包括是否有附加技巧剪辑特技画面附加技巧剪辑跳切两个方面。有附加技巧的剪辑方法主要的是对专题片的画面问题的处理,无附加技巧的剪辑则是通过专题片的设计和场景等方面进行转场。针对电视专题片的具体剪辑,剪辑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对专题片声画关系的处理。可以说,在专题片剪辑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声音和画面的处理。专题片的艺术性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剪切来表达的,所以,声音与画面一定要和谐,只有两者和谐存在,专题片才能完美和统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到声音和画面和谐统一的重要性,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作和情节已经发生之后声音才出现,或者出现画面场景与所配背景音乐完全不搭的情况,人们基本上都难再看下去,既破坏了美感,更损坏了片子本来的艺术性。基于以上事例要做到升华和谐,就要求每拍摄好一段短片,就选择一首与其符合的音乐和声音进行搭配;

2)在做到声画搭配和谐的同时,还要做到声画合一,声画分立以及声画对位。声画合一就是前面说过的声音与画面同时存在或者同时消失,让人们能感觉到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没有突兀性。声画分立虽然看似与前一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不相同的,声画分立主要是为了使声音与画面在切换时能够达到完全自然的状态,有利于克服一般剪辑片在转换中出现的僵硬缺陷。声画对立则主要是为了强调声音与画面之间的相互性和独立性,通过对声音和画面按各自本身存在的规律去发展来表达同一个意义的途径,增加专题片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染力;

3)对专题片的剪辑要注意节奏和蒙太奇的手法。节奏是自然界很多生物本身就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在电视专题片中,节奏这种现象主要是利用时空间的转换来体现的,这种节奏最终是通过剪辑艺术来完成的。镜头的长度与景别的大小是与专题片节奏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而它们都是通过剪辑控制的。在当今时代,每当谈到剪辑艺术,几乎是不自觉的,没有人会忽略到蒙太奇这种剪辑手法。蒙太奇手法是对电视剪辑艺术经验的概括与总结,电视剪辑与蒙太奇这种手法可以认为是同时产生,齐头并进的。它的剪辑类别繁多,在增强专题片的艺术性和魅力上有很大贡献。

3专题艺术与剪辑艺术的具体联系

1)剪辑艺术是在电视专题片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电视专题艺术发展历程中随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电视专题片艺术,就没有剪辑艺术。但剪辑艺术又反作用与电视专题片,简单来说,正确、合理而又有技巧的巧妙剪辑对增加专题片的艺术表现和感染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剪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能够完全和有效地促进电视专题片艺术发展的进步,两者是相辅相生的。只有将剪辑的艺术发挥到极致,专题片的艺术性才能更大程度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2)电视专题片带给人们的感受主要是视觉与听觉两种形象的相互交融感,是一种通过需要借助画面和音响来进行直接叙事和抒情以及表意的艺术形式。但电视专题片本身不具备这种融合能力,它更多地是单向的取材,这种把所有素材处理好的环节主要依赖于剪辑。只有通过巧妙,合理又高明的剪辑,协调好专题片的画面与音响之间的关系,使其融合达到更加和谐自然的状态,专题片才能带给人们以美感的流畅享受。其次,电视专题片对空间的展示是通过其本身的时间移动来完成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其空间中的各种变换来展示时间。空间与时间两者的结合是否恰到好处,这对观者来说很很重要。要想专题片不出现空间与时间的僵硬感,达到艺术的完全完美行,剪辑艺术的高低是关键。电视专题片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其艺术性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内容是否给人真实之感,只有带给人真实性,才能真正有感染力。所以,想要真正反映生活,就要依赖于剪辑艺术。通过高超的剪辑艺术剪掉那些虚假的成分,能够增加电视专题片技术和感官上的逼真性与灵活性以及运动性,使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专题片中的生活具有普遍代表性。电视专题片的另一个特点是综合性,摄影师在拍摄和录制过程中只有一双眼睛一个镜头,拍出来的都只是单一的画面与生活,要想使其所有拍摄整合成一个综合的社会,也是需要剪辑艺术的帮助。电视专题片,无论再出色,也是人造出来的艺术,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就绝对缺少不了剪辑艺术。

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剪辑已经被分离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它与专题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协同相生的。没有电视专题艺术就没有剪辑艺术的用武之地,而没有剪辑艺术,专题艺术的发展也不会这么丰富繁荣。重视和提升专题片的剪辑艺术,不仅有利于剪辑艺术的发展,同时能增强电视专题片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