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专题化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18

专题化教学论文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1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二、“小专题”设计注意实践性——“行”中求发展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走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过增、删等手段设计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小专题”教学。

1.走进文本,感受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默读“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知识短文(听《涛声依旧》歌)

问题: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歌词保留了哪些意象?韵脚怎样?

(2)感受李煜《虞美人》译改成的诗。

问题:揣摩哪些意象,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3)明确译改诗词的要求(见幻灯片略)

焦点:①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②关注译改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练。

(4)《青玉案·元夕》释题

①辛弃疾简介;②元夕——元宵节。

2.品读文本,指导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诵读《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读后感受是什么风格的词?

丽词:宝、雕、香等;细节:蛾儿、雪柳、黄金缕(婉约)

2)有人说,此首词从内容上属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纽在哪里呢?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

:①揣摩艺术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定风波》中的诗人的形象;②知人论世: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张。

(2)示范译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译改现代诗句(见幻灯片略)

2)译改现代诗句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见幻灯片略)。

(3)品读译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点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揣摩“花”“树”意象,展开想象。

①“花”“树”——焰火

②“没有吹开……吹放……吹落了……”句式说话。(改)

(4)仿译改“宝马雕车香满路”

1)宝、雕——华贵(换)香——胭脂香(添)

2)学生参与译改(见幻灯片略)。

(5)学生互相译改“凤箫声动……”“蛾儿雪柳黄金缕……”(见幻灯片略)

3.拓展文本,开展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把你最喜爱的唐诗(或宋词)译改成现代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译写诗词。此时学生胸中涌动的必定是实践中所得的真知实情,笔下流淌的必然是实践后的欢快与欣慰。学生在完成这一专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专业核心课,其专题设计和方法应用必然要体现二级学科的学术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进程、成果、趋势为研究对象,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推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以下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的研究;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研究;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献研究;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这些研究问题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为学生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打下基础。专题式教学既能对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研究问题,又能满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也适应研究生的接受能力,完全符合研究生教学规律。采用专题式教学可以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讲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教师能够灵活地根据社会实际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学,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满足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学术研究的需要。

专题式教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中的应用既是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也是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客观需要。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教学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研究生思想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使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思考,着手进一步的研究。当前,摒弃“左”和右错误思潮的干扰,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研究生经常讨论倍感困惑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代大多数研究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并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认同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的情况比本科生更复杂,他们更希望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和理论解释。特别是硕士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低于本科生,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也比较自觉将自己的出路与国家前途“挂钩”。可以说,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态度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加上他们几乎都是跨专业考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扎实,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中采用专题式教学,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产生根据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求解中国问题的渴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辨析是非曲折的能力,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在深入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确立研究选题,提升研究水平。

二专题式教学的专题设计

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教学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题,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在保证政治性、理论性和学术性的前提下,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与步骤,对讲授内容进行取舍,抓住基本原理、抓住现实问题,整合相关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为主线,以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设计了6个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专题,其内容体系、教学结构和学时安排如下: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该专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实针对性以及这个命题本身提法的变化演进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都在不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后续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约4个学时。

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该专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认识和当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解读,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讲授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解读、当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约4个学时。

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该专题通过讲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使学生明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陈独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约12个学时。

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结合参观中国派历史陈列馆,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的路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形成中国气派、以实践为基础,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约8个学时。

第五专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案例。该专题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在苏联、朝鲜、越南、古巴的实现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科学内涵,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讲述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苏联化、马克思主义朝鲜化、马克思主义越南化、马克思主义古巴化、当前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态势。约4个学时。

第六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任务。通过讲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背景下、在长期执政背景下,在社会思潮风云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问题及实现途径,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走向。约4个学时。

这6个专题,既顾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又突出紧密联系现实问题的针对性,既有历史的角度,又有国际的视野。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新理论、新著作不断涌现,为了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每年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同学们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中最前沿的理论都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三专题式教学的方法应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课程只有36学时,学时少、内容多,开展专题教学,必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教师精讲、师生研讨、课外实践、文献扩展、综合考核等方法。

1教师精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实际的过程,又是一个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内容极其丰富。由于教学内容集中于6个专题,教师能够较清楚地把握重点、难点,在讲授时,能旁征博引,分析深入,学生也认为6个专题结构清晰,内容紧凑,便于理解和掌握。在6个专题的具体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涉及细枝末节的东西,抓住重点、难点,讲精讲透内容。比如第六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任务,教师围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任务的路径选择,突出讲授了从现实要求出发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适时回答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增添现代内容、促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向实践转换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使学生明确方法论在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要靠教师的深讲去挖掘,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在分析实践素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运用理论。

2师生研讨

我们设计了三种发言讨论的形式。一是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选择一个代表发言。在讲第三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要学生讨论“从晚年的错误谈谈为什么我们没有在1956-1976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学生就近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代表发言的内容是总结小组讨论的情况。二是主题发言。每个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问题,查资料、做PPT,再在课堂上发言。学生在准备讲、陈独秀、、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时,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制作PPT,熟悉内容。学生讲完后,大家要进行评议,并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这个过程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三是自由讨论发言。由学生和老师提出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争论。在讲完第一专题后,有学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我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指导”,师生就此展开讨论,有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能使我们正确认识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能够理性对待,在思想上不偏执,不消极,生活乐观,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老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蕴含的方法论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指导意义。通过这样的讨论、发言,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深化了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也锻炼了动口能力。

3课外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研究是一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带学生参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工厂、农村、城市中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可以让学生更好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历程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结合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学习,我们带学生参观了中国派历史陈列馆。陈列馆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派合作的历史,对八个派作了详尽的介绍,文物丰富,图片资料详实,又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流连忘返。学生还同时参观了重庆谈判的桂园遗址和抗战时期的住地周公馆。学生感觉收获最大的是对八个派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主题发言中,他们使用参观时拍的照片等资料,介绍了多党合作的情况,从多党合作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谈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认识。由于有参观的感性认识,这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的认识比之单纯在课堂上的学习会更加深刻。

4文献扩展

文献包括经典文献和知名学者的文章。在讲课时,我们结合教学内容,提前给学生复印一些相关的经典文献和知名学者的文章,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阅读,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后,请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回答。读文献既能使学生了解理论提出的背景,领袖的理论风格,还能使学生了解当前最新的学术观点。学习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我们给学生复印了的《论新阶段》和鲁振祥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在讲课程中,师生就两篇文献涉及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这两篇文献使讲课内容得到扩展,学生对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命运有了全面的理解。学习第二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给学生复印了刘少奇的《关于修改的报告》节选和李君如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篇文献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了解。文献扩展阅读,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和学术论文的兴趣,又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教学手段。

5综合考核

开展专题教学,在考核方式和考试手段上还必须灵活化。我们在学生成绩考核上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开卷考试占6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扣分制)、课堂学习(10分)、主题发言(20分)、分组讨论代表发言自由讨论发言(10分)组成。平时成绩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讨论的情况。特别是主题发言,主要根据选题、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总结、发言过程中表达是否逻辑清楚、PPT效果、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方面进行评分。此外,期末考试出等量等值的两套试卷、由学科秘书选择一套考试。试卷由主观性试题构成,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重视每节课的学习,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09-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教育的主渠道。专题化教学模式是在遵循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按照课程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成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确定教学方案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概论》课程专题化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应然选择。

1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 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概论》课学科特点

(1)《概论》课专题教学能够凝练精华,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概论》课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是一门“史论兼备,以论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教材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宽泛,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较多,给教师发挥和学生思考留下很大空间。如果每个教材章节都面面俱到地来讲授,则很难突出重点,学生对所讲内容也难以产生深刻印象,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达不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目的。因此,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根据该课程的主题、主线、重点,对教学内容加以精简提炼,进行专题设计,在理论的深度和内容的针对性上多下功夫。

(2)《概论》课专题教学能够使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多样,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新梳理《概论》课教材体系,将具有时代和实践特色的典型章节与时政热点问题相结合,形成主题鲜明的专题,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1.2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加符合高职教师特点

(1)高职院校教师相对于本科院校教师来说,理论视野相对狭小,涉及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程度不高。专题化教学模式下的流动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理论兴趣,选取自己所讲授的专题并集中精力深入研究,使专题讲授精巧而深刻,发挥不同专题授课老师在理论知识和教学上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2)《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流动授课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不同教师教学方式,对教师授课效果给予评价,对老师产生压力和动力,潜移默化中起到一种激励和监督作用,增强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3 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高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对于本科生有一定差距,有限的课时内要让高职学生接受教材全部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概论》课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专题化设计。

(2)高职学生和本科生相比注重形象性思维。专题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形象,以点带面,深入浅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寓于形象的教学内容中,符合高职学生注重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3)高职学生学习自控能力与本科生相比较为薄弱。专题化教学模式能够针对高职学生该特点,为学生创设开放、自主的知识传授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高职学生的青睐。

2 我校构建《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校学生与本科生相比,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自控能力不强,加之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应用型特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轻视与排斥的心理。为了使《概论》课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提高教学实效,我们在专题化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初步探索。

2.1 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

我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紧紧围绕主线、主题和重点,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

我们对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四大模块,十七至十八个专题,如表1所示。

2.2 专题教学过程的实施

(1)实行“专题授课、多人一课”的授课方式。

我校的《概论》课由不同学科背景,曾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分担不同专题的教学,班级固定,教师轮流。《概论》课作为我院二年级开授的课程,在课程开设前一学期期末,课程组老师就要通过协商讨论,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顺序和自己的学识擅长,确定专题内容和搭档人员,合理划分每个人所要讲授的专题。

(2)坚持集体备课。

课程组教师针对《概论》课专题教学定期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过程中就专题内容的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为保证专题教学的质量,每个教师都要为自己所负责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提交初稿,由课程组教师集体评议,交流经验,相互借鉴。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概论》课一般都是合堂教学,班级人数多、教材内容较为枯燥、政治理论性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问题驱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系统讲述、课堂讨论、影像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我们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努力,《概论》课成为我校精品课程,我们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上传大量与该课程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4)理论专题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我们在专题化教学中对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专门制定《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将理论教学专题和实践教学主题逐一对应并相互串联,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参观考察(对象为潍坊各企事业单位、潍坊烈士陵园、鸳都湖湿地公园、寿光菜博会、寿光三元朱村等,参观考察结束后学生提交感想或论文)、社会调查(学生分小组深入农村、街道社区调查或进行个人访谈,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调查报告,教师进行动态答疑指导)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直观感性认识,从总体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2.3 专题教学课程的考核

通过本课程教师的努力,与该模式配套的《概论》课的考核方式也进一步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过程严谨化。专题授课模式下,《概论》课程的期末考核在所有授课教师会商的基础上指定专人出题和打印试卷,并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要求每一个学生按时到指定教室参加考查,没有按时参加考查的学生坚决不予成绩。学生平时表现都有严格的加减分标准,对一学期旷课三次及以上的学生坚决不予及格。

(2)考核方式灵活化。学生成绩考核上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查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作业、课堂问答等组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期末考查采用开卷考核的方式,主要由主观试题构成,出题灵活开放,给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考核结果民主化。由于班级固定,教师轮流,作业和考勤等存在判定尺度上的差别,我们对学生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的判定形成教师会商机制,由最先给此班级上课的老师给定成绩,但是要充分听取其他给此班级上课老师的意见,必要时由不同老师打分,取平均分,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3 专题化教学模式实施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专题化教学模式实施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和教师的统筹合作

专题化教学是一个涉及学校诸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教学管理部门要对专题化教学做好统筹,在上课时间安排和师资配备上予以充分协调。课程组教师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密切协作,遇到问题经常沟通交流。

3.2 专题化教学模式要注重授课教师和教学专题的衔接

《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流动授课,教师更换打破了学生对课程的固有思维,难免使学生产生一些不适应。因此,第一次上课时,专题授课教师要向学生认真介绍本课程专题授课的改革情况,并指出本学期将要上本课的搭档老师及所要讲的内容,避免中间更换教师的突兀。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要着重向学生点明课程各专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避免学生对专题转换的不适应。

3.3 专题化教学模式下指导学生课外自学必不可少

专题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不能将教材内容中的细微之处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因此,《概论》课要课堂专题教学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给学生以必要的课外指导。对于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教师要抽时间指导学生课后重点阅读或通过网络论坛展开讨论和答疑,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授人以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3.4 专题化教学模式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是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效,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专题化教学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专题化教学的跳跃性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章节思维,重塑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专题化教学更强的探究性要求教师加强对教学艺术的研究。比如,课堂讨论过程中时间的安排,讨论内容的引导,演讲过程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演讲点评时机的把握等都需要教师通过专题化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4

乡土历史又称地方史,包括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在内的国内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几乎均设置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等类似的历史文化课程,内容涉及宗教、建筑、艺术、音乐、文学等板块。但是,大多数教材都是从宏观层面来讲述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程,内容过于宽泛繁杂,十分缺乏乡土历史的微观教育。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服务方向与旅游规划方向,是为地方服务,并和地方文化结合十分紧密的专业方向。因此,各地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应结合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有针对性的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这样有助于弥补现阶段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不够健全的缺憾,有助于让他们深刻的了解本地的乡土历史文化,更好地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二)学生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储备不充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受中等教育的背景大多由普高和少量职高组成,且文理兼收。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的高考应试教育影响,理科生和职高生在高中阶段,缺乏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涉猎,更不用谈及乡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课题申报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和调查统计认为:对于和地方文化结合紧密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有必要补充基础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完善其知识结构。

(三)现有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与行业实践脱节

设置文化类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从源头上提升学生内在素质,同时也要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现有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因为乡土历史文化部分内容的缺失和教学方法的陈旧,以致和行业严重脱节。例如,乡土历史文化几乎是各省市导游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一,从拓展学生就业途径来看,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有助于立志做导游的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和提升其内在素质,但是,由于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的缺位,以致于学生都要通过上各类补习班来获得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开设该门课程,学生就业后往往要经历很长的二次培训过程。笔者前期已对部分在校导游服务方向的学生,及毕业后仍从事导游服务工作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和必要性分析,结果显示这门课程对于在校生的学习和毕业生的就业都很有帮助。

(四)现有历史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文化类课程多以课堂“照本宣科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较少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方法,因而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内容多停留于枯燥的文字上,无法满足现代高校教学的新变化,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如,笔者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课程教学中,率先改革性的增设了“大足石刻”、“三峡文化”等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收效甚好。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该地区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为纲,或以地方历史文化的不同板块为纲,也可以该地区所辖范围内的更微观地域为纲。总之,要根据教学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该区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理论性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实践性课程提供指导[1],不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学,使空泛的理论知识能够“落地”,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要积极引入景区实地教学、行业精英专题讲座等新的教学方法,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有业内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切身经历,才能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经验性与科学性原则

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课程,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可供借鉴,教材和专业的教师队伍也相对匮乏。因而,开设这门课程的难度很大,只有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工作的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的编撰、教学方法和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多做尝试,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加以调整,以期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三)多元化原则

1.不同的专业方向要实现多元化教学,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2.在课程性质上实现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设置为专业选修和专业必修两种类型的课程。例如,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导游和策划方向可将该门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其他方向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该课程需打破理论与实践断档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场导向性原则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为首要目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2]只有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旅游行业对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才能实现地方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名称及内容――以重庆为例

为更好地探讨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设置问题,本文在下列论述中将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地区为例。

(一)课程名称

根据重庆地区的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将课程名称暂定为《巴渝历史文化概论》或《重庆地方文化》。课程体系主要依据重庆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设置。

(二)课程性质

重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设置有旅游策划、导游服务等专业方向。在进行课程性质的设置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联系紧密程度,分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如,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方向主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它们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方向相对于旅游策划、导游服务专业而言,则与地方历史文化联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将乡土历史文化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课程内容设计

首先,可以按时间脉络厘清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搭建一个宏观的知识网络;其次,选取重庆地区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景区)进行分章节详细讲解,使学生感受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法和课堂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其主动和创新学习能力。

2.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实践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而,实践课程内容设计可针对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章节开展,选择贴近现实、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项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历史文化价值”为题,以分组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深入景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完成期末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社交能力。毕竟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主张学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人生阅历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而不是死读课本知识。

(四)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性质,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间。一是,旅游策划和导游服务方向是专业必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3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54课时。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42课时,即1-14周均为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为12课时,即15―18周均为实践课程教学,这段时间用来完成分组专题讨论、期末课程设计等实践性作业。二是,其他方向为专业选修课,教学时间安排如下:每周2课时,按18周计算,总计36课时。36课时均为理论课程教学时间,期末以课程论文或者试卷考评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旅游管理专业中乡土历史文化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专题知识讲座、景区实地教学、分组专题讨论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枯燥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以课堂归纳、分析等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着重强调以实践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思维,从项目选题、相关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修改、实施和评估方案全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教师只起着答疑解惑、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3]。例如,关于巴渝历史的大体演变过程,以及“重庆”一词的由来可由学生首先查阅相关资料,老师再着重补充教学,该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老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二)专题知识讲座

在课堂教学之余,定期邀请从事相关研究或工作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给学生举办专题知识讲座。同学们从中既能获得比较纯粹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了解更多实用的职场信息。这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区实地教学

景区实地教学法,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领悟和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如,在经过一定的课堂知识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位于重庆市主城区的磁器口景区进行实地教学,结合景区实物给学生讲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识,实现枯燥的课堂教学向生动的现场教学的转变。

(四)分组专题讨论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5

1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通过组织辅导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经典著作、理论的专题学习,开展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不同专题的探索与研究,能有效促进高校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1.2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举办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德学”专题和高校学生各项工作经验的学习交流,能够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的水平;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开设“德学”专题论坛以及专题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能大大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1.3 有利于创新高校辅导员教育与管理模式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对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还停留在开展岗前培训、专项工作培训以及工作例会等形式上,这些教育与管理模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求。在高校辅导员中开设“德学”专题论坛,是一种创新的高校辅导员教育与管理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辅导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辅导员队伍教育与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4 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建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生源结构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层次、个体差异、心理问题等越来越复杂,从而使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的开设,能为辅导员有效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复杂问题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辅导员在举办“德学”专题论坛过程中,对学生工作的专项探索与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从事学生工作的时代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从而坚定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2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2.1 专题论坛

高校可通过举办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定期组织辅导员开展德学专题学习、交流,并逐步以专题论坛取代辅导员工作例会的交流形式。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专题论坛可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建、学生事务管理、助学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工作、社团活动、学术科技与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与考察等专题。每期论坛确定某一方面的主题,安排中心发言与自由发言,分期次、分单元,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讨论及考察交流等,辅导员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所负责学生工作的性质参加不同专题的论坛活动。

2.2 网络论坛

开设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网络论坛,以BBS或微博等形式开展德学专题讨论、理论学习心得与工作经验交流,根据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开辟不同专栏,分别由资历深、经验足、工作出色的辅导员担纲版主。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使高校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更高效地进行,且不受时间、人员和地域的限制。

2.3“德学”专题讲座

在大学生中举办“德学”专题讲座,要紧紧围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以系统的理论和大量正反面的案例教学为大学生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丰富内涵,解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构成要素,并在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成才观,积极践行“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努力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多种能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当代大学生。

3 提升高校辅导员“德学”论坛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校辅导员“德学”论坛,通过“三个结合”,即与“两课”相结合,与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辅导员自身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高科研能力相结合,有效地促进辅导员“德学”论坛的开展,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层次和水平。

3.1 与“两课”相结合

高校应把辅导员“德学”专题讲座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阵地,在学生中定期开展,与高校的“两课”、大学生党课、团课、大学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有机结合,紧紧围绕“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一教育思想,重点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大学生行为准则”的深刻内涵,着力解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构成要素,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2 与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德学”专题论坛,不同于“填鸭式”的理论宣讲,而在于创新性地将“德学”思想教育融入到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技创新与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开展“德学”教育,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48-0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实际情况来看,许多毕业论文(设计)存在质量不高、东拼西凑、抄袭剽窃、创新性缺乏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建立适合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对提高化工专业毕业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审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高职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论文格式不规范,没有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正确格式进行撰写,如字体、行距、图表等。二是抄袭、剽窃现象严重。有些学生论文抄袭文字比多达60%,甚至直接把他人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论文的数据。三是文章缺乏创新性,没有特色、风采。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往往与参考文献相类似,缺乏创新点。四是字数太少,太简单,有的论文字数不到1000。五是条理不清,遣词造句,自相矛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生态度不端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没有高度重视或重视不够。高职院校所招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有些还是因为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院校而无奈地选择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这种状态也随之带到高职教育的学习中来。在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常常置指导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对毕业论文(设计)不予重视,敷衍了事。

第二,一些学生自身素质较差。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过程中,缺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一些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另外,高职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也较差,如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等。一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却无法准确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三,指导教师资格把关不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教师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及工作责任心等。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资格把关不严,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多,教师少,为了把毕业论文(设计)分配下去,往往把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让单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20篇以上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质量的提高。另外,有些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修改、完善、定稿等环节缺乏耐心的指导。

第四,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上存在不足。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比较单一,质量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选题与实践结合不密切,校企分离,缺乏创新性。

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思路之探讨

(一)实现选题方式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开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因人而异,贴合每名学生的特点,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内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类的课题,而应该走出校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到生产一线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来选择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开放式毕业实践教学。下面提供几种选题思路作为参考:一是根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或产学研课题拟定几个子课题与学生协商安排题目;二是根据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熟悉领域,拟定几个选题任学生选择;三是学生根据实习实践或者未来工作方向、个人兴趣选题;四是其他形式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以上第一、第二条思路可供一些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科研兴趣高、实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其论文实用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一些基础相对薄弱,主动要求去签约单位毕业实习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可以选择第三条思路,它与学生的实习岗位密切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是否具有创新性是衡量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应当注重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采取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学生被动按照要求收集资料和做实验来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客观上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应当改革。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收集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实验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分析综合归纳、论文初稿撰写到论文修改定稿的每一个环节,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努力实现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化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可以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化工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及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如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产、学习、研究的毕业实践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升华,而且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合作愉快的良好氛围,实现企业实训、科技创新及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因此,在整个毕业实践教学环境中,应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力量,可以由他们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

(四)加强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先进的实验场所。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它有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等。实验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其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数据及检测方法都在实验室进行。为了确保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够顺利完成,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实验实训基地势在必行。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一批实用且性能优越的仪器和设备,如电子分析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以为提高化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水平作好保障。

(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化工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制定出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要根据化工专业学科特点和条件,研究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要重视研究和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改革和工作力度。

(六)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管理工作。许多高职院校明文规定,教师指导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相当于2课时,而毕业论文(设计)从选题到定稿全过程的实际工作量却远远大于2课时,因此容易造成教师对学生论文指导工作的马虎与不负责任等问题。学校应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从严治教,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使指导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教学教育任务。同时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重视解决指导教师的数量和水平不适应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需要的问题。要统筹教师队伍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确保指导教师数量的足额到位。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7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学习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全面运用,是高校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综合性考核。毕业论文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随着我国高师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平均占有教学资源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由于高师院校长久以来以培养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主要目标,忽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偏重于基础理论学习及当前师范院校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降[2,3]。这一趋势必然影响高师院校整体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和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改革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成为高师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地方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实际情况,针对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导师制”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1.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高校化学专业是以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因此,与其他大多数专业不同,化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及毕业论文环节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实践及总结创新能力。虽然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狠抓毕业论文和本科生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毕业论文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4]。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践,认为目前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1)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论文选题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和针对性等;(2)由于就业形势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导致毕业论文的完整性、研究深度及论文格式的规范化得不到充分保障;(3)多方面客观现实原因使论文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重要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延续性普遍不高;(4)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管理机制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2.“导师制”的特点及在提升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全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论文选题、调研、实验设计与开展、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十分关键。因此,如何优化配置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源及相关机制,将是解决上述诸多问题及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本科生“导师制”指通过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指导老师的科学研究课题,以科研作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育人中的主体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在传统“辅导员制”基础上,“导师制”的实施将成为提高高师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培养化学专业本科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优越性和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论文选题以科学前沿研究为导向

近年来高师院校扩招使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幅上升,一方面使每位老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为学生论文选题时间很仓促,常常导致论文目标定位不明确、选题质量不高。“导师制”的实施使导师的前沿研究课题成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在这一体制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在大一或大二阶段就可以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通过前期对课题相关内容的探索、实践和理解,让学生更早地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同时,由于选题是经过导师和学生大量查阅文献资料、长期探索和实践之后凝练出的新课题,因此论文选题的可行性更强、意义重大。

2.2论文研究时间和经费有保障

根据高师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主要在第7~8学期内进行并完成。前已论及,由于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考研的冲击,使毕业论文投入时间不够,实验型论文的完成更是如此。另外,由于部分指导老师在科研能力和经费上的欠缺,这些因素常常导致论文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师制”使学生在几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余时间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毕业论文中,使毕业论文完成具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导师科研课题的开展充分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

2.3论文撰写质量提高及格式规范化

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术语的准确表达、论文格式的规范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和个人科研素质的高低。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参与研究的同时,将在课堂学习之余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有更多机会与高年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使学生在团队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对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大有裨益。

2.4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

“导师制”实施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导师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奋斗目标,制订科学的专业学习计划等,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

[2],张富强,徐海云,冯翠兰,徐茂田.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1,39(8):133-135.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8

上世纪80年代初,《化学教学》就注意引导教师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在1981年第3期发表了福建省普通中学三十年来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等。以后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探索化学创新教育问题。进入21世纪后,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研究化学教学革问题,带领广大化学教师和教研员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关注“热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设置“课程改革”栏目,宣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方案和要求,刊登化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学改革的反思文章;报道教材改革的动态,介绍不同版本化学教材的特点及试教情况;在“教学设计”栏目中,选登了很多优秀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设计,供教师教学时参考;在习题与解题思路方面,给教师以指导;通过“问题解答与讨论”和“读者信箱”,与广大教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讨论和回答化学教学问题;在“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栏目中,除介绍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制作经验外,特别关注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经验。

为了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又不断增设新的栏目,如“教改实践与探索”“研究性学习探索”“双语教学探索”“科学教育研究”“考试研究”等,还开设了“教师论坛”,使教师有发表自己教学观点和意见的平台,以便通过相互切磋和“争鸣”,达到提高自己教研水平和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扩大教师的视野,还推出“国内外化学教育动态”栏目。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设置了“知识介绍”拦目,除介绍生活、生产有关化学的知识外,还经常请专家、教授介绍一些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诺贝化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使教师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的前沿。此外,还开辟“专论”,请大师、学者撰写专论,2009年的“专论”,分别发表了我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闵恩泽院士报告:“石化技术自主创新之路的探寻”,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奖者林励吾院士报告:“应用催化━从实验室到工业化”,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原理事长宋心琦的专论:“化学家想知道什么━━什么是化学学科的大问题”等,这些专论对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剑南教授还在新开辟的“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窗”栏目,有针对性的、以问题形式(如晶胞与晶格是一个概念吗?)连续撰文,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化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学习内容,《化学教学》开辟“化学史”专拦,刊有关文章,最近为纪念道尔顿原子理论发表200周年,又专门发表“原子理论的发展”一文。另外还设置“化学竞赛”“好题赏析”“教研员札记”“教育动态快递”“教育文摘辑要”等栏目,供化学教师或教研员参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加强实验教学是我们突出化学学科特征进行研究的永恒课题。《化学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开设了“实验与创新思维” 栏目,发表了大量有关实验教学的文章,强调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注意化学实验的探究活动,关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促进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与推广,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目标的测评体系等问题。特别发表了很多教师通过实践提出的化学实验改进意见,有不少是很有创意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化学教学》编辑部与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化学教学》不仅经常刊学会活动的动态及推荐的优秀论文,而且编辑部还与我们联合在上海、广东顺德分别举办了“积极推进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讨会”和“全国化学教学过程的技术分析研修班”,合作开展“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化学教学》出版增刊:《化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选编》,以飨广大读者。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学术年会上,许多优秀论文一等奖获奖者,还得到了编辑部赠寄一年《化学教学》期刊的奖励。更值得钦佩的是,《化学教学》编辑部在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化学教育西部行”,赴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义务讲学活动时,积极捐赠了大量有关化学教学参考书刊,帮助和促进西部地区化学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纪念《化学教学》创刊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祝愿《化学教学》越办越好,为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概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核心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概论”课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从正面剖析问题,讲清道理,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概论”课应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任务和当前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采取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1 专题式教学

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专题的形式讲授,可以更加灵活地把握教材,组织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针对性强。“概论”的总体设计是帮助高校的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把握。因此,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如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论;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在专题二里面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旗帜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重点讲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含义及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设计两到三个专题。这样既促进教师深入钻研理论,提高教学水平,又增加教学过程的新意。

根据不同的专业,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使理论更加深入、透彻。如:第十章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就可以以社会主义文化专题的结构来教学。首先,讲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定义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其次,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窘境。当今中国文化断代严重(案例:专访杜维明)。提出问题:我们能从韩剧中学习什么?十六大报告对文化的定位。再次,讲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本身创造巨大财富;产品中蕴含巨大的品牌文化附加值;营销必须注重当地的文化传统。最后,讲解文化引领价值观的培育。由文化对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乐观、悲观的心态同在,对人生肯定、否定的评价呈双峰分布引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上述情况存在?(存在就业、学习、情感、经济压力)问题出现怎么来应对:增强挫折适应能力和培育情绪调节能力。

以专题的方式讲授,一方面使学生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理论,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作出理性判断,进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情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当地打乱原有课程内容布局,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这样做不拘泥于教材,却把书本中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立场都讲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把握理论的基本观点,又能引导学生充分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2 对比式教学

对比教学法,是适合大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之一。“概论”课上的部分内容是同学们在高中时就学习过的,而且有些内容他们记得很熟了。比如:第八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部分同学们来说,已经学习过的东西,就失去了再学习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境遇,如何避免重复,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就涉及到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教学。这也要求老师必须根据每一章的具体内容来寻找讲课切入点。

以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例,在讲市场经济部分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市场经济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最宜短时间对比来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生知识广度。给学生依次列举了三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从摇篮到墓地”——瑞典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所以最后决定安排讲解结构如下:以对比作导入的引子,每个国家都只讲特色,然后进行特色总结再引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中间的过渡句就是“如果说‘自由’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社会’是德国市场经济的商标,‘福利’是瑞典市场经济的商标,那我们中国市场经济的商标又是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将同学们带入到课程中,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领悟和把握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使理论观点鲜活而不苍白,具体而不抽象,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3 讨论式教学

为了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研讨、案例研讨及综合研讨等不同形式展开。如:任课教师把本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由6~8名同学组成。每个小组指定1位同学负责。讨论的主题可以由老师先布置,然后经过同学的对这个问题的参与、思考、探究,在课堂上经由小组其中一位同学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最后再由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定总结,使学生对此问题有更加的清晰认识、准确把握。讨论是教学既发挥了师生之间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取长补短的作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讨论主题的设计上,围绕各主要章节的相关重点、难点、热点展开,主题应该有较大的讨论空间。如:通过对“三农”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通过对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通过对民主法制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经过学生的充分讨论之后,任课教师应先对学生的讲解内容点评,再进入下一内容的讲述。在讨论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着重通过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比式教学,以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其专业特色、所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概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肖贵清.关于讲授“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8).

[2] 吴树青.概论课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和基本思路[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导刊,2006(5).

专题化教学论文例10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是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某一具体科研课题,在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技巧、动手能力、论文撰写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收获。但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严重,形式大于内容。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紧迫课题[1]-[3]。

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下降。原因如下:学生的态度不端正,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每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开始准备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毕业和就业时间存在严重的冲突。有的学生为了找工作而向学校请长假,这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一般学校很少发生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原因而不能毕业的,所以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非常不认真。

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文科专业的论文有更大的区别,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除了学生和指导教师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没有,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和测试条件不足。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这势必造成对学生指导得不到位,老师由于工作量大而态度敷衍。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毕业论文。

二、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方法

(一)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部分学生往往是在应试教育指挥下进行机械性学习,严重缺乏创造性,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毕业论文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此重要性,加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教师是指导者和领路人,要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在指导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履行自己的职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国家和学校应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资金的投入;使得本科毕业论文在物质上得到保障,解决普通教师由于经费的缺乏而限制了论文水准的问题。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在课时配备、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二)鼓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教育,建立有利于毕业论文创新的教学机制。

化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实验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和其他专业相比,它是一个长期过程,应该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中。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除了要牢固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和熟练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获得更新和更前沿的知识与理念。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承担的研究项目课题组,尽早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在大二、大三就进行相关的科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调动了教师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往往能凭借自己的体会写作毕业论文,从而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目前,我院很多大四学生已经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毕业设计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较好结合点,体现教学与科研很好结合的范例。

实验室高端仪器向本科生开放。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课件,向包括本科生在内的各层次学生开放实验室等,把高端仪器设备的应用和实验技术推广到本科实验教学中,既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又提高了贵重仪器的利用率。例如,X-射线衍射仪、电镜、核磁等现代仪器和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可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现代仪器的操作,培养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扎实的技术与技能。

(三)改革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方式。

对于毕业论文不要拘于形式,将对化学本科生的专业要求落到实处,毕业论文中形式的东西可以弱化;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成果替代单一的本科毕业论文。

美国是公认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美国大学可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科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多样的毕业形式,例如公开发表的专业性学术论文、专利,完成各种项目或写作调研报告等。在美国,不仅很多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而且有的专业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成果代替毕业论文有国际先例,证明可行。对待毕业论文要综合考虑中国国情和外国经验,在确保对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基础上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鉴于高等学校是多层次性、多类型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宜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化学专业本来是一个实验学科,周期很长,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毕业论文开题的课题不一定顺利,但在失败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弱化对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管理,强化结果管理。毕业论文时间本来就不充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等形式的东西应予以弱化、取消。但应强化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从严要求毕业论文的评定;加强毕业论文的工作检查,对于那些抄袭、剽窃、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一票否决制,延期毕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