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发热患者的护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19

发热患者的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1

1 临床病例

本组发热待诊患者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0~65岁,平均(34±10.63)岁。均符合发热待诊的诊断标准。

2 发热病因

46例中,感染性疾病19例(41.3%),肿瘤11例(23.9%),结缔组织病10例(21.7%),药物热6例(13.0%)。

3 病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3.1 感染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感染性疾病19例,其中肺结核及肺外结核8例,伤寒及副伤寒7例,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1例,黑热病1例。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畏寒、寒战、发热、心动过速,饮食差,一般状况差,且需要多次行血、痰、尿培养及胸片等检查以寻找病因。护士需耐心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意义,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护士要严格掌握采血的时机,在畏寒、寒战时抽血培养,且每次抽血量>10 ml,可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为正确诊断提供“金指标”。同时还必需严格皮肤消毒、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以减少误诊。痰培养需嘱患者先用朵贝尔液漱口,再用清水漱口,让患者深咳,咳出气管深部的痰液送检,以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留取尿标本时,需嘱咐患者清洁外阴,留取晨起第一次中段尿送检。感染性疾病患者多呈驰张热或稽留热,热度高、热程长,护士需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应尽量避免使用激素及解热止痛药退热的临床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以避免影响热程、热型,延误诊断。此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以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平衡,安全渡过发热期。

3.2 肿瘤性疾病护理对策:本组肿瘤11例,其中恶性淋巴瘤5例,胃、肺、肝等实体肿瘤6例。肿瘤性疾病患者发热程度不高,但是多数热程较长,往往反复多次检查不易明确诊断,患者处于担忧、期待、恐惧的心境中,护士需针对该类患者的心理特点,从医学角度给患者讲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鼓励患者从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此类患者多需要做CT、支气管镜、肠镜检查,血液肿瘤患者还需要做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有创性检查,护士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讲明进行有创性检查的必要性、重要性,使得患者能配合检查。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2

长期发热患者在临床上诊断往往很棘手,有时甚至难以确诊。为了能准确提供诊断依据,护理方面捕捉蛛丝马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进行了汇总、探讨。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本院自1998至2003年因“发热待查”入院的病例127人,发热时间要求2周以上,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8度,其中男性69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1.5岁,感染性疾病71例,肿瘤23例,血液、结缔组织疾病2例,原因不明15例。

2护理注意问题

2.1热型及热程的观察

每位病人常规每日测体温4次,别处有高热均予记载,未明确诊断的发热尽量不用或少用退热药、激素,高热时尽量给予物理降温或外用滴鼻、塞肛治疗,退热后体温以虚线描述。通过观察发现,感染性疾病中驰张热27例,不规则发热17例,稽留热28例;肿瘤性疾病中,不规则发热15例,周期性发热4例,间歇性发热2例,稽留热、驰张热各1例,不规则发热占75%,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两例均为不规则发热。发热时间以感染性疾病为最短,平均小于60天;肿瘤性疾病稍长,平均大于90天;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为最长,平均大于180天。

2.2畏寒、寒战与疾病的关系

败血症16例中,全部都有畏寒症状,12例出现寒战,约占总数的80%;肿瘤性疾病中23例中畏寒14例,占总数的61%。

2.3皮疹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明显,两例全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表现不太明显。

2.4常规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均在使用抗生素以前进行,连续两次以上,每次间隔2小时,有寒战时随查。

2.5护理

①消除精神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提供诊断依据。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②注意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饮水大于3000ml,对不能进食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紊乱,昏迷者鼻饲。③加强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38度以上行头部冷敷;大于39度用冷水或酒精擦浴。④不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病情观察。⑤加强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躁,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者一天三次口腔护理。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体温、脉搏、寒战、皮疹的观察,以及各系统的病变。⑦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分级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3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通过提高体温调定点,引起体温升高。按其程度可分为低热,口腔温度不超过38℃,中等热,口腔温度在38~38.9℃,高热,口腔温度在39~41℃,过高热,口腔温度超过41℃。在临床中常见的发热主要是由于机体感染产生炎症而引起的相应症状。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对发热病房收治的45例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热患者进行了人性化护理,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减少了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1 体温上升期

即体温开始上升的阶段,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当体温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表现为皮温升高,皮肤潮红,心跳与呼吸频率加快,病人自觉发冷与口渴,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在护理方面首先应做到:

1.1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护士发现患者发热,应立即安慰患者,向患者解释发热的原因、过程和可能出现的相应症状,指导患者需要进行的必要检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心理准备。告知患者情绪紧张可以使体温继续升高,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简单为患者采取必要的诊疗和护理,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在完成诊治工作外应多陪伴患者,减轻患者的烦恼与孤独,以免长时间见不到护士,产生失望和不安全感。【1】

1.2解除患者痛苦 此期患者感口渴、口干,护士应鼓励患者多饮水,尽量提供含糖盐水,补充大量水及电解质。防止发热后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并可解决患者的烦躁与口渴。

1.3满足患者的需要 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寒战、发冷。一般可给患者加盖被子,足部可放热水袋或热宝。待患者寒战减轻,可逐渐减少盖被,以利散热。

1.4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护士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变化,使其有心理准备。体温因随时继续上升,要将这一点告诉患者和家属,使其理解产生防范意识,减少患者的恐惧不安。【2】

2 发热持续期

此期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主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干舌燥,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随体温持续升高,患者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躁动,高热者可有神志不清、幻觉、谵妄、行动障碍等。针对此期在护理上应做到:

2.1给予物理降温 包括冰盐水灌肠,头部置冰帽,温水擦浴,乙醇拭浴。可降低体温保护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因高热患者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危重及精神症状,只要患者体温下降,伴随症状会减轻或消失,患者也会立即感觉心情舒畅、一身轻松。

2.2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患者因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尽快补充,其用量每天不得少于2500~3000ml。液体量应尽量从饮料中补充,可给患者配制酸甜可口的饮料,有计划地给患者饮用。以促进代谢产物排除,帮助散热。

2.3预防并发症 高热患者由于体质虚弱,进食少,消耗多,应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2.4补充营养 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造成胃肠蠕动减弱。因此,应为患者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增加食物中维生素的摄入。护士应鼓励食欲较差的患者进食,保证营养的供给。

2.5合理满足患者要求 高热患者对医护人员有依赖心理,会经常向护士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护士要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热情的对待患者,不可在患者最需要帮助时,疏远或冷落患者。【3】

2.6增加患者舒适感 因发热期患者常大汗淋漓,衣被浸湿,患者颇感烦躁不安。护士应及时更换床单及衣被,用屏风遮挡提供擦浴的方便条件,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和舒适的需要。

2.7特殊看护 对于躁动、谵妄、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在床旁守护照料,允许家属的陪护,加用床挡,防止意外的发生。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遵医嘱可给予适量的镇静剂进行治疗。

2.8心理护理 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对紧张、焦虑的患者可进行松弛训练。

3 体温下降期

此期散热大于产热,患者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导致丧失较多液体,年老体弱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冰冷等虚脱现象。此期应注意观察和加强护理。

3.1为患者提供沐浴条件 因患者大量出汗导致衣被浸湿,此时,护士要帮助患者洗头、洗澡、更换衣服和被褥,清洁卫生是患者退热后的基本需要,会使患者感到格外舒适,但操作时要注意保暖。

3.2为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 患者在体温下降后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食欲增加,此时患者迫切想多进饮食,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应尽量补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满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3.3补充足够的液体 患者因退热时大量出汗丢失很多液体,为防止虚脱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护士应主动提供糖盐水,并鼓励患者多饮。【4】

3.4帮助患者获得自然空气 患者在发热时,经常卧床不起,往往会产生自闭心理。因此,在退热以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护士可陪伴患者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花草树木,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通过对45例高热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反映了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关键,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缓解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舒心、放心的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得到患者信任,人性化护理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洁,万杰.发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J】吉林医学,2006,27(4),427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4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1-01

1 发热过程及表现

引起体温过高的原因很多,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发热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1.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骤升使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使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

1.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变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1.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护理中应加强观察。

2 常见热型

各种体温形态称为热型。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但必须注意,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滥用)或由于应用(包括不适当使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热型变得不典型。常见热型如下:

2.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炎,伤寒等。

2.2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

2.3 间歇热:体温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且反复发作。

2.4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3 护理措施

3.1 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物理局部降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 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若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以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不可做,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此方法是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可采用温水拭浴、酒精拭浴方式,到达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注意药物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根据医嘱给患者适当使用退热剂,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 口服退热剂:如阿苯片、泰诺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 。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  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 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须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3.2 加强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4)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5)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5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0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6-02

重型颅脑损伤作为预后相对较差的疾病中的一种,为了降低其病残率以及死亡率,在术后就必须对其体温进行适当的控制,降低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只有这样方可大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目的。一般情况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常会伴有脑出血、丘脑下部损伤、以及脑干损伤等情况。这就使得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受到一定的损害,使患者的体温出现了异常升高的情况。本研究将对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发热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62例男性,38例女性,所有患者的年龄为10-69岁,平均年龄为32岁。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出现了发热的情况。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术后发热的原因

1.2.1脑水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2-4天是其出现脑水肿的高发期,导致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由于脑组织缺氧、缺血,直接导致患者的脑细胞受到损伤,钙离子乘机大量流入细胞中,这就使得细胞的正常代谢受到阻碍,从而引发颅内高压等危象。当患者出现此类情况时,其正常的机体代谢就会紊乱,使得患者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不规则发热的情况,这也是患者出现机体损伤改变的先兆。

1.2.2颅内出血此类情况是患者在术后所出现的最危险的并发症,同时它也是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颅内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1-2天之内,当患者出现颅内出血时,就有可能形成血肿对其组织形成一定的压迫。这种压迫情况还有可能随着神经纤维扩散到其他部位,使得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高热、昏迷的情况。

1.3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在术后给予传统的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降温护理处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3.1常规护理

1.3.1.1强化基础护理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最好将病房的温度控制在25-26℃之间,同时还必须确保病房的干净、整洁,对室内的湿度也必须进行适当的控制。由于发热患者的唾液分泌量相对较少,因此,其口腔黏膜通常是处于干燥的状态,这就使得患者的口腔容易出现食物滞留的情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每天必须对患者的口腔进行1次清洗,避免患者出现口腔感染的情况。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患者的皮肤干燥、清洁,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对于容易出现褥疮的部位必须采取相应的所示来进行防护。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对其呼吸道以及口腔中的分泌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帮助患者进行排痰,并定时对患者进行雾化治疗。对于呼吸困难且痰多的患者,可以性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处理,以此来降低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几率。

1.3.1.2营养支持发热会导致患者的新陈代谢加快,其生理反应主要包括了心输血量增加、心率加快、耗氧量增加等。当患者的体温在37℃以上时每升高1℃,患者所需的热量摄入就会增加12%,当其体温升高后,胃肠道就会出现充血的情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饮食中的营养搭配进行合理的设计。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时,一定要尽量让患者食用易消化、多水分、清淡有味、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同时还必须叮嘱患者少食多餐,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实时关注,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1.3.1.3心理护理一般情况下,处于体温上升期的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发抖、发冷的情况时,患者通常会产生害怕、紧张不安等负面心理反应,患者的家属通常比患者更紧张、不安。因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对其负面情绪进行适当的缓解。

1.3.2降温护理

1.3.2.1物理降温①局部冷疗: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可以利用化学制冷袋、冰袋或冷毛巾来对患者利用热传递的方式进行降温。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麦杰克冷袋是一种高冷容量的新型冰袋,它主要是通过在人体的腹股沟以及额部等大血管流经处放置冰袋,利用传导作用吸收机体热量而达到降温的效果。由于该冰袋与患者的皮肤接触面相对较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冷敷面积,其降温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推广使用。②全身冷疗:利用酒精或温水来对患者进行全身擦拭,在其头部防止冰帽,并对其各大血管处进行擦浴,以此来达到降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使用降温毯来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其降温的效果也相对较好。此外,还可以使用控温床来对中枢性高热患者进行治疗。让患者平躺在已经设置好的控温床上,将体温探头插入病人内,在监控屏幕上立即显示病人目前的体温。

1.3.2.2药物降温对患者给予4℃的冷却液静脉滴注,以此来对患者的血液循环温度进行冷却,以此来达到降温的效果。对于持续高热不退的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在给要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突然降温而导致患者出现虚脱的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3小结

发热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当患者出现过热或持续发热的情况时,就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机能改变或机体代谢改变的情况,因此,对于患者的临床发热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发热情况进行护理时,基础护理加降温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基础护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刘环卫.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2:1104-1105.

[2]褚纪发.标准外伤大骨瓣神经补片修复脑膜缺损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5:415-416.

[3]李凤强.23例重型颅脑伤病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507-2507.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09-01风湿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关节和骨骼部位。该疾病发病时非常隐匿,且病情发展非常缓慢。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风湿病大多数与遗传有关,治愈难度比较大[1]。该疾病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但是,若在风湿病出现发热症状时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治愈效果将更为明显。本研究就风湿病发热症状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应用概况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2例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风湿类疾病,为风湿病发热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入院时每6h要测一次体温,若患者发热症状比较严重,则每4h就测量一次体温。经用药治疗体温下降3d后开始减少测量次数,转为24h一次。帮助患者测量体温时需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有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②口腔清洁护理。由于发热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加上内热原因非常容易产生口腔溃疡。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每天起床后、临睡前以及进食后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一般是使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则要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③皮肤清洁处理。由于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开始退热后均会有一个身体大量排汗的过程,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勤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闷湿状态引起不适或引发其他病变。

1.2.2温度护理①降温护理。一旦患者的体温大于39℃,就不能只等待退热药起效,而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反复的擦拭患者的腋窝、腹股沟、窝等处,或者用湿冷毛巾敷患者头部,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2]。②保暖护理。由于患者体温在快速上升过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寒战现象,体温高而感觉寒冷。这时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给患者饮用温开水,为患者加盖较厚的棉被等。

1.2.3饮食营养护理①需要为患者补充营养和水分。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感觉都比较迟钝,身体各种元素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大量消耗的直接结果是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开始下降,所以要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②发热期间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热患者由于身体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消耗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这期间患者一般均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功能差。若在这时患者还大量食用生冷或者油腻食物,那么除了会影响药效发挥外,还会刺激肠胃,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因为无食欲而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从进食少量营养均衡、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根据患者消化能力和食欲,逐渐增加进食量;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1.2.4舒适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营养素大量流失,加上严重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都比较虚弱。而若在这时患者不好好休息而是不停的活动,将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时间;高热患者尽量不要下地活动。另外,为了患者能够更好的休息,病房内必须要禁止喧哗,保持安静。②选择最合适的。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除了体温不断升高之外,还伴有关节隐痛、肿胀等症状,很多患者因为发热体虚需要睡眠休息,而因为关节隐痛不能入睡。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一旦不舒服立即更换姿势,选择最舒适的,消除不适,促进入眠。

1.2.5健康指导护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要养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坚持最少摄入2500ml至3000ml的水;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暖。除了让患者了解一些发热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未来生活中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3]。2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和健康指导服务后均顺利痊愈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3体会

风湿病是一种隐匿性极强的慢性疾病,疾病形成原因大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属于常见现象。由于风湿病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其机体各种脏器代谢速度会突然间快速增加,造成身体糖类、水分以及脂肪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因此,患者在发热期间均会处于一种明显脱水和极度虚弱状态,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那么将有可能因为机体快速代谢、极度消耗对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在这期间给予患者包括常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内在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更加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治愈速度。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风湿病发热症状治疗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助于疾病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7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放疗科内蒙010017)【摘要】文章介绍了肿瘤患者放疗与化疗期间发热反应的护理方法,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关键词】肿瘤;放疗与化疗;发热反应;护理【中国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54-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及生存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但由于先进的技术或化学药品还没有达到特异性阶段,所以对正常组织有一定的损害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笔者重点对83例肿瘤患者出现的发热反应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0月~2009年6月在放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较重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3岁,平均49.2岁。鼻咽癌患者62例,喉癌18例,鼻腔癌3例。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者25例,单纯放疗40例,单纯化疗18例。发热程度:38 ℃~39 ℃者50例,39.1 ℃~40 ℃者33例,时间短者5 h,长者达1周。二、护理(1)明确发热的因素:虽然放疗及化疗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对肿瘤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并不少见,只是不良反应症状有轻有重,特别是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尤为多见,多数患者低于低热状态,体温在37 ℃左右。上述83例体温处于高热状态。出现发热反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放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及肿瘤组织本身的坏死成为致热源,由于放疗、化疗引起造血系统急骤改变,白细胞大量的下降或三系细胞同时减少,都可致患者出现发热反应。化疗患者多数是由于化学药品毒性反应,也有个别患者出现上述因素。总之导致发热的因素较多,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查明发热原因,才能及时采取措施,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时有序地进行放疗及化疗。(2)放疗与化疗前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包括发热反应。实践经验告诉护理人员,为减少不良反应,特别是对出现发热反应的患者必须做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精心护理,尽最大的责任心来关心护理患者,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较为常见,但如果能做好放射与化疗前的准备工作,患者不良反应就可明显减少。特别是初次接触患者时,如何与患者沟通好,是护理人员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多数患者在接到诊断书后,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由否认、疑虑到无奈地接受,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不安、孤独和恐惧等心理,这种心理致使患者陷入十分无助的困境。因此,应及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从患者的语言、行为特征去了解其内心活动。根据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状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放疗与化疗的作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去理解为什么要放疗与化疗,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也要树立战胜不良反应的信心。随着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心理安慰、精神支持、生活上的鼓励等,使患者尽快减少或消除心理上应激反应,从消极低沉的心态转向为积极向上的心态,嘱患者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机体状态,为放疗及化疗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3)放疗与化疗期间的护理: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转移肿瘤患者一般采用化疗。目前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往往是两种治疗同时进行,部分医院采用化疗与放疗间断进行。总之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及治疗条件而定。尽管肿瘤患者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目前仍未解决放疗及化疗药品对正常细胞杀伤作用所带来的全身或局部反应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部分患者情绪波动,顾虑多,特别是出现发热不退时,患者更加恐惧,精神状态差,导致患者有时不配合治疗。在这非常时期,护理人员要配合好医生,共同与患者架起沟通的桥梁,做到用诚恳的语调,语意明确,表达到位,使患者感到温暖。反复的向患者解释放疗、化疗的重要性,出现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设法让患者消除顾虑。同时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有白细胞下降明显的患者,多指导其食用动物肝、排骨、鸡汤、菠菜及增白细胞较好的食物。对化疗反应较大的患者,鼓励他们战胜恶心、呕吐、厌食等难关,维护机体正常代谢,完成放疗与化疗的全过程。参考文献[1]李毓馨.恶性肿瘤病人临床化疗的全方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2]康秀文等.子宫体癌症者的心理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陈金风等.癌症化疗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及饮食护理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8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个月。杜氏利什曼原虫属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不断出现新感染内脏利什曼病例,山东、河北、苏北、皖北及新疆南部还出现了皮肤型黑热病[1]。调查显示,最近6年,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肃四川三省新发病例占全国新发病例的90%以上。2013年8月我科收治1例黑热病的患者,该患者通过骨髓液涂片检查确诊为黑热病并给予锑剂治疗2个疗程。患者为江西首例确诊黑热病病例,病情复杂严重,诊疗护理难度较大,经过2个月的积极治疗护理,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农民,初中,因无诱因发热、B超示脾肿大伴乏力不适2年余加重15d入院。患者2年前无诱因下出现发热、乏力不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B超提示脾肿大。2年来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未查明脾肿大原因,未行特殊治疗。入院前15d患者体温38~39℃,自觉乏力不适加重并伴有左上腹阵发性胀痛不适而入我院求治。追问患者病史得知患者2年前有甘肃省居住史。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腹式呼吸存在,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曲张,左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肝脏肋缘下未触及,脾脏肿大甲乙线长15cm,甲丙线长22cm,丁戊线长8cm,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min,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 1.00×109/L,中性粒细胞(NEU) 35.24%,血小板计数(PLT)31.0×109/L,血红蛋白(Hb)51.0g/L,红细胞计数( RBC )1.36×1012/L;电解质示:钾K+ 3.08mmol/L;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 10.14umol/L,直接胆红素(DBIL) 3.36 umol/L ,白蛋白(ALB) 20.00g/L,球蛋白(GLO)95.00g/L,谷丙转氨酶(ALT) 7u/L,谷草转氨酶(AST) 23u/L;网织红细胞示:1.9;B超示:脾脏肿大;心电图示: T波改变;CT示: 巨脾,门静脉主干增粗,脾静脉曲张,胆囊结石可疑。综合以上检查,入院初步诊断为:巨脾症(血液系统疾病)。于入院后15d做骨穿,取0.5ml骨髓液做细菌涂片,检查结果示:黑热病或组织胞浆菌病;为明确诊断,于入院16d再次行骨穿,并将骨髓液涂片送至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结果示:骨髓见利什曼原虫,利什曼抗体阳性。于入院后21d患者口腔周边见走马疳。入院后给予升白细胞、护肝、纠正贫血、升血小板、预防出血及感染、2疗程锑剂等对症支持等治疗。通过积极保守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平稳,腹部稍膨隆,脾脏Ⅲ度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复查血常规示:WBC 4.82×109/L,NEU 72.74%,PLT 45×109/L,Hb 59.00g/L,RBC 1.92×1012/L;HCT20.00%。上腹部CT示:脾脏肿大伴脾梗塞,脾静脉曲张。结合患者病史,目前仍采取保守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注意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B超CT、骨髓穿刺;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如脾梗塞出现脾脓肿或坏死。

2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入院后要求患者适当卧床休息,给予吸氧,严密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尿量变化,注意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如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特别注意三系减少及其严重程度的评估,如有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发热、黑便等,动态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建立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以免反复穿刺增加感染及出血的机会。同时按医嘱予以补液、输血、止血、升白细胞、升血小板、锑剂治疗等,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做好配血、输血、急诊止血的准备。

2.2走马疳、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走马疳或称坏死性口腔炎,是患者口腔粘膜及其附近组织呈快速坏死,常有牙龈与颊粘膜开始,迅速波及鼻、上颚、下颌、眼眶及咽部,甚至可能穿孔。急性颗粒型白细胞缺乏症的出现,与黑热病病程长短、严重程度,肝脾肿大程度,或已经存在的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程度均不成平行关系。应置患者于单间,每日紫外线消毒病房,地面、物体表面予含氯消毒液擦拭。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输血。加强口腔卫生及皮肤护理,给予漱口液漱口,用软毛牙刷,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定期复查血常规。

2.3贫血与营养不良的护理 患者病程中食欲不佳,营养摄入不足,人软乏力。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前,做好输液管理,给予适量的液体输入避免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输血补充血容量,补充白蛋白。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强调温凉及少量多餐,注意食物色香味,避免过硬过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创造良好就餐环境,鼓励患者多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卧床休息,减少消耗,测体重1次/w,评估营养改善情况。

2.4病原治疗期间的护理 该患者采用的是锑剂治疗的6d疗法。常用5价制剂葡萄糖酸锑钠(sodium stibogluconate),又称斯锑黑克,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很强的杀虫作用,疗效迅速而显著。少数患者有发热、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脾区痛及鼻出血等,患者误认为病情加重,易引起不良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认真耐心听取患者主诉,亲切安慰并及时对症处理,增加患者舒适感。

2.5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患病时间长,多次求治均未查明脾脏肿大原因,且本次住院时间亦达2月之久,对治疗缺乏信心,表现出烦躁、焦虑的情绪。此时应主动听取患者倾诉,告知目前采取的治疗措施及相应作用,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亲切感、参与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告知不良情绪会给病情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家属陪护,减少患者寂寞感,创造良好氛围,减少环境改变引起的患者恐惧。

2.6舒适护理 患者肝脾肿大,腹压增高,偶有脾区疼痛。应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适量下床活动,动作缓慢轻柔,避免碰撞。遵医嘱给予利尿剂,准确记录尿量,密切观察腹部情况。保持病房空气清新,床单位整洁,穿棉质透气柔软衣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可适当给予开塞露辅助排便,给予止痛剂如双氯芬酸钠栓纳肛缓解腹痛。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温湿度适宜以保证充足睡眠。体温升高时及时予以高热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及生活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9

创伤性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数是由于外源性因素而导致机体骨结构发生连续性完全或者部分的断裂,需要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即使采取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但是仍然会出现创伤面的感染,引起术后发热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康复,甚至有些患者可能丧失部分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终身残疾[1]。因此,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术后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1~12月,我们对53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和分析患者术后发热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同期创伤性骨折患者106例,男61例,女45例;年龄13~61(32.3±2.8)岁。所有患者入院时意识清醒,表达沟通能力正常,经X线和CT检查,确诊骨折部位,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面。胫腓骨骨折28例,锁骨骨折22例,股骨骨折15例,骨盆骨折13例,粗隆间骨折12例,尺桡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4例;年龄15~58(30.1±3.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13~61(33.9±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和患者意愿采取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依据患者骨折部位和骨折的损伤程度,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术前以宣传教育和对症准备为主,做好各项医学检查工作,及时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手术过程中,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根据医嘱进行切口的护理,防止切口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特别注意各类情况引发的患者发热,同时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理,术后早期进行适度患肢锻炼,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量,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出院指导。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手术中根据医生的要求配合手术操作,手术后遵医嘱进行护理,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术后发热症状。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数据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2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2.3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P

3 讨论

术后发热的危害创伤性骨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加之手术治疗的创伤面积较大,此类骨折的术后恢复较慢,极易引起切口感染等一系列疾病,创伤面感染严重者需要进行再次手术,甚至存在截肢的风险,给患者的预后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加重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热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患者一般的体温变化幅度在0.5~1.0℃,体温不超过38.5℃,又称之为外科手术热[3]。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痛苦,而且还增加了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了患者的住院以及术后恢复时间。而患者发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呼吸道以及皮肤表面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特别是因创伤性骨折的损伤而导致身体虚弱,更加容易造成水分、电解质以及酸碱度的紊乱和失衡,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严重者会引起心肾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危及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发热患者的护理例10

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74岁。分别患有脑梗塞、糖尿病、老年痴呆、贲门癌等慢性病。烫伤部位:肩胛区1例,下肢胫前区2例,腰部2例,膝关节1例,腹部1例。烫伤程度:浅Ⅱ度5例,深浅Ⅱ度混合2例。烫伤原因均为使用一次性热贴所致。接受换药治疗时间13~41d.

1.2方法 ①伤口未感染时,揭去纱布(有粘连时可用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再揭取),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或冲洗患处,再次用0.5%碘伏消毒周围皮肤,创面涂湿润烧伤膏,敷庆大霉素湿纱布,表面以无菌干纱布覆盖。1次/d。②伤口发生感染后,揭去纱布,先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用生理盐水棉球湿敷创面数分钟后剪去表面焦痂,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将双氧水冲洗干净,再次消毒周围皮肤,余下步骤同前:湿润烧伤膏+庆大毒素湿敷+干纱布覆盖。换药1次/d。③感染控制后,常规消毒周围皮肤,不再使用双氧水,而是根据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敷以盐水纱布。1~2d换药1次。④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嘱患者加强营养。

1.3典型病例 患者男,78岁,贲门癌术后5年半,体重40.5kg,呈恶病质。某日下午将发热贴粘贴于左肩岬区秋衣外,持续时间大约为6h,晚上脱衣时家人发现该区域发红、有大小不一水泡,个别水泡已破溃。因患者行动不便,第2d家人自行在患处涂抹烧伤湿润膏,第4d因病情未见好转开始让笔者到家中换药,见创面大小为3cm×5cm,表面仍有水泡,基底红白相间,渗出少,换药1次/d:用0.5%碘伏擦拭周围皮肤、盐水棉球擦拭患处,创面涂湿润烧伤膏,再盖以无菌纱布。10多天后表面焦痂与皮肤连接处发红,按压出现脓液,患者体温也有所升高(最高为38.5℃),门诊诊断为Ⅱ~深Ⅱ度烫伤,给予抗感染治疗,第3d体温正常,并给予人血白蛋白10g及营养药物支持,静脉给药7d,换药方法改为上述"伤口发生感染后"的换药方法。感染控制后,疮面逐渐缩小,仍每日换药,创面敷以盐水纱布。40余天,创面愈合,无瘢痕形成。

2结果

7例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最短13d,最长41d,无明显瘢痕形成。

3讨论

3.1低湿烫伤 低温烫伤多发生于熟睡、意识丧失等患者[2],局部组织烫伤的深度与致热源温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发热贴属于一次性取暖用品,以使用方便、热持续时间长而在近几年冬季为广大市民热衷购买,其主要成分是铁、活性炭、无机盐和水,开启后可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12~20h内持续释放热量,平均温度52℃,最高温度可达63℃。通常人们在冬季使用时将发热贴粘于秋衣外侧,日常不断活动不会使热量长时间集中作用于人体的某个点从而避免了低温烫伤。该组病例为老年患者,均有基础疾病,机体功能减退,皮肤对温度、疼痛感觉迟钝。在使用发热贴时虽未直接粘于皮肤上,但由于睡眠或活动受限等原因,造成了发热贴长时间作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待发现时已引起烫伤。一般在开始时根据创面外观大都认为是小面积浅度烫伤,简单涂药即可治愈,待创面发生创周红肿,有脓液渗出甚至引起全身感染表现时方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3.2低温烫伤的治疗 低湿烫伤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方法。非手术治疗即换药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因此对于面积大于2cm×2cm深Ⅱ度以上的创面早期手术是低温烫伤的最佳治疗方法[2]。但该组患者均不愿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长期换药为惟一可选的治疗方式。在换药时用湿润烧伤膏加庆大霉素湿敷保持创面适度湿润,符合湿性愈合疗法,利于组织生长[1]。其中庆大霉素是氨基甙类抗生素,属广谱抗生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甚至绿脓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湿润烧伤膏主要由中药黄连、黄柏、黄芪、地龙、罂粟壳、麻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两者联合外用对创面无刺激,可增强抗感染作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再生修复,加速伤口愈合[3]。而在焦痂形成后采取生理盐水浸泡表面的换药方法较适宜,容易清创,创面经过浸泡后可促进已溶解的坏死组织尽早脱落,减少了创面上的细菌数量以减少感染[4],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

3.3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患有各种疾病,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可谓身心疲惫,每日换药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因此,在换药过程中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上的支持,介绍治疗的过程及方法,消除不良情绪,转化不良心态,使他们面对现实,坚定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周昕,蒋琪霞,彭青.湿性疗法在低温烫伤伤口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