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疾病综述模板(10篇)

时间:2023-06-01 15:46:20

医学疾病综述

医学疾病综述例1

(1)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 1755-1824)是他首先描述了这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遂冠以他的姓氏。

(2)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依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 1864-1915)最先报告一例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该病因此得名。

(3)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或Down’s syndrome):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 1828-18964)首次描述并发表了这种遗传性疾病的报告,因而命名为唐氏综合征。

(4)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美国医学家乔治?亨廷顿(George Huntington, 1850-1916)发现了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得名。

(5)阿狄森氏病(Addison’s disease):英国医生托马斯?阿狄森(Thomas Addison, 1793-1860)发现了这种由于肾上腺无法分泌足够的皮质醇所引发的疾病,于是命名为阿狄森氏病。

2.以患者的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以患者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远低于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仅举两例:

(1)卢?格里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美国棒球运动员中的巨人卢?格里格(Lou Gehrig, 1903-1941)不幸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而被迫退役,因此该病又常常称作卢?格里格症。

(2)克里斯多氏症(Christmas disease):英国人史蒂芬?克里斯多(Stephen Christmas, 1947-1993)幼时被医生诊断患有血友病B(Hemophilia B),因他是首个确诊的患者,该病因此得名。

3.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许多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家喻户晓,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对象。因而不少疾病也借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命名,下面举五种病症为例:

(1)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很准确地描述过这种睡眠过度、肥胖、睡眠时可出现发作性呼吸暂停等症状的疾病。因此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又名匹克威克综合征。

(2)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患者,常有阵发性的身体图像错觉,包括自身大小、体重和形状以及身体空间位置的扭曲。这种症状与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的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主人公爱丽丝的经历相仿:在她掉进兔子洞后,经历了多次身体大小和形状的剧烈变化。

(3)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英国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悲剧《奥赛罗》(Othello)同名主人公,出于强烈嫉妒心,没有根据地猜疑妻子对其不贞,最后杀死了无辜的妻子。后来就用奥赛罗的名字命名这种以妒忌妄想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即病理性嫉妒综合症(Pathological jealousy)的同义表达。

(4)彼得?潘综合征(Peter Pan syndrome):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 Barrie, 1860-1937)最出名的作品《彼得?潘》(Peter Pan)讲述了彼得?潘生活在梦幻世界里,永远不想长大。心理学家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人拒绝长大,不愿担负起成人的责任。因此将这种症状命名为彼得?潘综合征。

(5)皇帝新装综合征(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syndrome):《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是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故事中的皇帝已经一丝不挂了,周围的人因为不想被认为“愚蠢”或“不合时宜”都不愿意戳穿,直到一个小孩说出实话。具有皇帝新装综合征心理特征的人,即使他们对某件事一无所知,也会声称自己知道。

二、以地名命名的常见病(Toponymous diseases)

许多疾病的命名源于在某个地区首先发现病例,或者在某地的居民中发病率较高,在命名时常常冠以地方名。比如以地区或国家命名的常见疾病有: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埃博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地中海贫血病(Mediterranean anemia)、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莱姆病(Lyme disease)、博恩霍尔姆病(Bornholm disease)、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医学疾病综述例2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0-03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NG JinjinZHANG LinlinGUO YiCHEN Zuk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PB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o buil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Resul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Conclusion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Training;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常见病的概念、辨证分型、护理措施,更应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护理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特色课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规范辨证,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现将近几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1突出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和传统的护理技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的一门学科。中医理论体系具有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但有关中医临床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内容丰富,学时少的情况,我院此课程为54学时。为了更好的讲解本课程及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学会本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能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时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应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理解中医护理的实质和精髓,很难将中医理论运用于护理临床。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订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正确的临床思维对于医学理论的实践应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的特点是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整体观是其认识论的基础,辨证施护则是其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整体观念使我们在临床护理时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考虑,以此来把握疾病本质和规律。在护理过程中,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考虑到疾病本身,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年龄、情志变化、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因素,以及自然、社会诸方面因素。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辨清疾病的性质、病因、部位及邪正关系,并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并及时把握证候的变化,随证修订护理计划及措施。因此,护理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中医临床护理思维特点,才能正确地对疾病进行诊断、护理,提高临床综合应用能力。

2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教学方法

笔者教授中医临床护理多年,在教学中采用重组课程教学内容、PBL 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重组课程教学内容我院采用的中医临床护理学教材,以常见病证为经,以证型为纬,运用护理程序“施护”,教学内容较多,但本课程的学时数有限,因此,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对该课程极其重要。

首先是对整本教材进行重组,依照临床分科,教学重点在内科部分。其次是对每一疾病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内科疾病归为七个系统,即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肝胆疾病、肾系疾病、气血津液疾病、肢体关节经络疾病。以系统为单元进行讲授,每一系统先作概述,简要回顾该系统疾病的生理病理、主要证候及常见证型,简述护理要点。每一系统选择2~3个临床常见疾病进行详细讲解,其余疾病学生按教学思路进行自学。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概念、历史沿革、讨论范围)、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板块进行阐述。将辨证施护作为一独立内容,由辨证要点、一般护理、分型护治构成,保证辨证施护的完整性,强调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突出实用性和中医特色。

通过实践证明,该重组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对《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它理清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对所学课程内容也了然于心,而且还能掌握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学习该课程,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上。

22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PBL 教学法能够给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充分机会,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等,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在实施过程中,以一个系y疾病为单位,讲授完该系统2~3个重点疾病后,布置课后开放性思考题,一般以该系统未作课堂讲授的疾病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该系统疾病的特点及中医护理的规律和特点,针对病例问题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思考。然后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可有不同看法。下次课时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充分展开组间讨论;教师进行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节奏;做出初步判断,拟出临时诊断。教师再提供相关的体检及实验室资料,学生再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做出诊断及护理措施。教师再进行展示、总结。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从教师准备资料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设计出相关作业;而同学也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与同学交流沟通,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不但培养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学会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的提高亦有重要意义。

23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其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对所学内容有较深印象。在教学中,笔者在进行每个疾病的讲解前,均会先导入一个该疾病的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该疾病的学习。讲授该疾病后,再重新回顾导入的典型病案,请学生回答该病案的诊断、护治原则,护理措施,并对答案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指导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选择的病案要符合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具有典型症状及体征,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知识。案例式教学法刚应用时,因学生不熟悉、不适应,在病案的描述上要按照主诉、现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的格式来排列。随着教学的进展,病案的描述方式则应贴近临床实际,按患者的叙述方式来描述病案,以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采集病例资料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4讨论式教学法病例讨论是医疗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2]。讨论式教学法通常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时进行,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的安排,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安排4次讨论课,一般情况下以两个系统疾病为一个单元,每讲解完两个系统疾病后,会结合案例式教学方式,给出4~6个关于该两个系统的典型病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首先将学生以8~10人为一组进行分组,请学生在1个小时内就4~6个典型病案进行小组内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集中众人的智慧,对病案作出诊断(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及证型)、护治原则,护理措施。然后随机请各小组1~2名同学进行回答,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该教学方式同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在讨论中集思广益,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兴趣,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同时,讨论式教学法还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或播放相关影碟,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避免由于教师长时间单纯的理论讲授造成学生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疾病各证型时,不同的证型有不同的症状、体征,单纯的文字描述会显得很空洞,学生难以想象出该证的症状、体征,而且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症状、体征的描述会产生不同的想象。利用多媒体可以插入症状、体征的典型图片,形象、生动,贴近临床,有助于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张鼓胀病人的图片,可使学生深刻地认识“腹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对鼓胀病的理解和掌握。

3不断创新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方法

在护理学专业学生中加强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中医临床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应积极协助各中医临床教学医院进行中医护理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临床带教能力,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到中医院参加临床见实习 [3],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能力。

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已逐渐成熟与发展,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施护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逐渐为国内和国际医学界所理解、重视、研究并采用[4]。中医护理教育者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着力中医护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知识层次和人员素质,为我国护理事业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5):1-2.

医学疾病综述例3

结果: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干预组血压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提升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中心 全科医生 高血压患者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84-01

与先天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因比较透彻[1,2]。现阶段,高血压已经成为了我国心脑血管类疾病常见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积极的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防治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效果。这区全科医生可以最广泛、最早、最多的接触到高血压疾病患者。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社区医生积极开展的围绕危险因素控制为中心的综合性干预防治措施,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3]。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全科医生团队对社区高血压病的综合干预效果。笔者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204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本社区医院所服务的社区居住人员为研究对象,并且建立相关的居民健康档案。总计1017人口,204例高血压患者,约占19.7%。其中,132例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102例干预组患者,年龄在30.5-91岁之间,平均年龄(49.6±5.2岁);10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0.2-90岁之间,平均年龄(49.2±5.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体重以及血压水平等相关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于102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而不进行其它任何干预措施的实施,对于102例干预组患者积极采用防治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上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高血压新况以及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高血压情况比较。干预前,干预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经过积极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2.2 两组患者新发生高血压情况分析。2年内102例干预组患者知晓率100%,治疗率98%,控制率78%,无新发高血压并发症患者出现,80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102例对照组患者知晓率31%,治疗率25%,控制率15%,共有4例患者新发高血压,只有26例原发高血压病人其血压逐渐控制到正常水平。干预组高血压治疗率,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发病年龄逐年年轻化。这种疾病的致残率比较高,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疾病的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干预队伍,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社区居民发生高血压疾病的有效措施。①宣传教育,社区全科医生积极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比如说,在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疾病广播宣传栏目以及画报、宣传报,板报画廊等形式张贴、更新高血压疾病的宣传教育材料。②定期访视,也就是指社区医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访视,及时检测患者的高血压水平,掌握患者健康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咨询。教育患者以及家属合理摄入食盐、糖分,戒除不良嗜好等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一种慢性长期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选择在家中进行长期治疗。但是,因为患者很难控制不良生活习惯,自身的自律意识比较差,导致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比较差,进一步引发疾病的加重、扩展或出现新的并发症。那么,就可以积极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保健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对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技能指导和专业培训,全体家庭成员树立统一的认识与思想,共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患者的积极治疗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社区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共同努力下,达到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全面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在对社区居民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立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档案以及高危人群的基本情况与健康档案。其中,包括患者的发病时间,疾病类型,治疗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等相关内容。与此同时,对现阶段的疾病治疗进行积极的了解、跟踪,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及时给予合理的治疗。另外,还需要对建立健康档案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的高血压健康教育宣传,将新知识、新概念、新治疗方式积极的向患者普及。

加强“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的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心理治疗[4],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决心与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发放健康处方。保证所有患者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疾病预防知识。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全面提高生活质量。

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加强医风医德以及专业技能水平的培训,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医务工作者需要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教育宣传与随访工作,并提供咨询服务与个别指导。全面掌握、控制患者病情,积极促进综合干预工作的开展。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推荐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原发性单纯高血压,建议进行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5],比如,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等,并指导用药剂量。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糖控制,在这基础上进行血压控制。对于高危患者来说,大都存在脂类异常代谢,比如说,总胆固醇偏高等等,需要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控制与干预。

综上所述,通过社区为中心,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团队为中心的高血压疾病的综合治疗干预队伍,是进行疾病治疗、控制、预防的有效措施,干预效果明显,对于疾病的控制预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晓勤,吴丽萍,尹俊.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三级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2,5(13):255-256

[2] 张晓婧.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踝血管指数影响因素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2):502-503

医学疾病综述例4

肾的基本生理包括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其结果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当肾脏发生病变后,临床常见排尿功能异常,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还可见水肿、高血压、肾肿大、肾绞痛或肾区腰痛等症状。化验尿时可见蛋白尿、血尿等。有些息者是没有症状,由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线索。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可分为肾小球疾息和肾小管一间质疾患两大类。肾小球疾患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等。肾小管-间质疾患主要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止痛药肾病、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肾病、低钾血症肾病等。而常见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遗传性肾炎等。

医学疾病综述例5

据统计,这类患者在得到正确诊断之前常看过至少5个医生,花费大量时间,确诊前平均医疗费用高达上万元。造成此类患者极大痛苦和医疗资源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患者忽视患病时一些强烈的心理感受,如持续低落、恐惧、焦虑等情绪,没有正确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躯体和心理症状,导致无法尽早确诊。

向医生说出生病的“感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者认为,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因素影响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如果在生病看医生时,一定不能忽略描述强烈的心理感受。

医学疾病综述例6

教材的质量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制约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医儿科学》教材有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经几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广大中医儿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的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急待改革[1]。为了中医儿科临床的现实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必要,《中医儿科学》教材应该大胆改革,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

1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现状

1.1 中西混杂

1.1.1 目录混杂 大多数《中医儿科学》教材在“中医儿科学基础”部分的目录既有“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又有“小儿年龄分期”和“生长发育”等;在疾病目录上中医和西医的病名混杂出现较多,有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使用“肺系病证”“肾系病证”,而有的却用“肺脏病证”“肾脏病证”。例如“心肝病证”既有“惊风”“夜啼”“痫证”中医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动征”“病毒性心肌炎”西医的病名;同样“肾系病证”既有“遗尿”“小儿热淋”又有“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不胜枚举。这样造成了教与学的困惑,例如经常就有“肺系”和“肺脏”如何区别,“水肿”和“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什么关系,“五迟、五软”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否可以等同的问题出现。

1.1.2 内容混杂 现行的《中医儿科学》教材在具体疾病的阐述上也存在中西医混杂的情况。大多数把疾病分为概述、病因病机或病因病理、诊断或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6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在这6个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杂的问题。例如论述“胎黄”,概述部分既有中医的定义,又有西医关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内容;论述“急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大多数从“外邪犯肺”“湿热内侵”“肺脾气虚”中医的理论进行阐述,而诊断却从西医“前驱感染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护理更是混为一谈。

1.2 临床思辨条理不清 主要是在论述疾病的症状与体征、辨证与辨病、治疗与临床上对疾病的处理等方面的临床思维的条理性有阐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颇之处。尤其是用西医命名的疾病的论述存在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势必给教学造成困难,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疑惑,使得学生从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际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适应。

1.3 医学术语不规范 不同版本的《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的体例和医学术语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论述呼吸系统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却用“肺脏疾病”,传染病的章节名称有的为“时行疾病”,而有的却为“时令疾病”;再如对于“麻疹”的论述,在讲述“治疗原则”时,有的说“麻喜清凉”,有的又说“疹喜清凉”,在讲述“邪犯肺卫”的“治法”上,有的说“辛凉透表,清宣肺卫”,有的则言“辛凉发表,宣肺透疹”等等不胜枚举。

2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改革设想

2.1 西为我用

2.1.1 用西医的病名取代中医的疾病命名 对于中医和西医认识基本一致的小儿常见的疾病和时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医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儿黄疸”和“新生儿破伤风”取代“胎黄”和“脐风”的命名,可以在概论中分别给出中、西医的定义;可以用“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脑炎”取代“丹痧”“顿咳”“小儿暑温”。这样既符合中医儿科临床实际要求,因为中医儿科住院病历书写需要(入院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又有利于中医诊断的规范,还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点。

2.1.2 临床诊断需要参照西医的诊断标准 可以把西医的诊断标准纳入教材中,在编写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内容之中,应该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疾病鉴别诊断”。例如“哮喘”的临床诊断,应该书写“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以及“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应该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异物”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较好适应中医儿科临床的需要。

2.2 古为今用 可以选编已经被后人充分理解和达成共识的历代中医儿科医家的观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儿科的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儿科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特点。例如新生儿的“养护”的观念,小儿生理特点“纯阳”和“稚阴稚阳”等观点。在选择论述时,应“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识”为原则,对于众说纷纭的观点不能选用。

2.3 规范术语 在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时,不能各行其是,对于尚在研究探讨和个人的学术观点,一律不能编写进教材。应该使用规范统一的中医和西医医学术语,有利于中医儿科疾病和证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证型的规范、治疗方法的规范论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进。

2.4 突出特色 对于现代医学尚未清楚的而中医治疗效果明显的儿科疾病,应该保留中医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惊”“夏季热”等。还应突出中医对小儿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因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医儿科学》教材的建设是关系到中医儿科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根据《辞海》对于教材的诠释“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写的材料”,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中医儿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由卫生权力机构负责组织《中医儿科学》教材编写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中医儿科专家、教授,还应该要有儿科临床一线的副高职以上职称的医生参加。需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当长的时间,广泛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务实搞好《中医儿科学》的教材建设,使之适应临床实际和科学研究需要的中医儿科人才培养,也更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上述观点纯属个人管窥之见,希望能够给有识之士和关心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医学疾病综述例7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某医院内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 运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本次流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29例,罹患率5.66%;采集10份患者咽拭子标本,均呈甲型HI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事件为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

[

关键词 ] 医院;流感;暴发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21-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IFV)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1]。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临床症状为高热伴有咳嗽、咽痛、四肢酸痛等,具有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广州市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2],发生在医院内的疫情较少。2013年3月本市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本文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为控制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医院为本市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占地面积为11626㎡。全院医务人员160人,住院病人512人。住院部分为五个区,即住院一区、二区、三区以及康复一区、二区。发生疫情的病区在住院楼二楼,即住院一区,本区医务人员23人,病人有94人,均为男性;病人实行封闭式管理,仅能在本病区东端的活动室和偶尔带到医院活动区活动;病房内无排风设施,室内通风情况较差。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3年该精神病医院29例流感病例调查资料,咽拭子标本由番禺区疾控中心对现症病例采集所得。

1.2 调查方法

按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3](简称《指南》)设计统一调查表,调查方式以查阅住院记录及面对面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例病例情况、流行病学特征等。现场调查由区疾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完成,市疾控中心负责质量控制:调查人员均取得省采抽样员资格证,并按照《指南》方案要求,通过再次调查核实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1.3疫情处理措施

市和区疾控中心多次前往该院进行调查处理,以书面形式提出防控建议:落实隔离制度,凡发现类似症状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做好传染病的登记工作,发现新发病例及时上报。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加强病区的通风换气,曾设排风设施;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勤消毒手和更换工作服,杜绝带病上班;近期不组织病人到活动区活动。教育病人勤洗手,讲卫生,不随地吐痰。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由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国家流感病毒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使用卫生部推荐的Real-time RT-PCR方法,同时使用4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和步骤见文献[4]。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3月23日起,住院一区有个别患者陆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至26日发热病人逐渐增多。该病区发现后立即腾出3个病房作为临时隔离场所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上报区疾控中心。截至3月31日,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29例,罹患率5.66%(29/512)。

首发病例为流某,男,33岁,住206病房,3月23日晚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6℃)、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白细胞15x109/L,否认近期有家属来探访。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发病时间最早为3月23日,最晚为3月31日,高峰期为3月27日。见图1。

2.2.2 性别、年龄、病区分布 29名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20~72岁,发病以青中年为主,其中20~40岁有11例,41~65岁有16例,66岁以上有2例。所有病例均在住院一区。

2.2.3 临床特征 体温在38.0℃~38.9℃有19例,39.0℃以上有10例。伴有咳嗽24例,咽痛19例,乏力15例,畏寒12例,头痛10例,全身酸痛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

3月26日采集10份病人咽拭子标本送至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经RT-PCR方法检测,均呈甲型HINI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00%)。

2.4 处理措施效果

从3月26日疾控部门介入调查并要求该院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经历3月27日的发病高峰后,至3月31日最后一例发病,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病数控制在29例以内,未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流感样病例数一周内超过30例)。

3 讨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事件可判断为一起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

本次疫情发生在3月份,与文献报道的本地流感暴发高峰时间一致[2]。由于流感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每起流感暴发疫情涉及的人数、部门众多,但本次疫情仅涉及住院一区病人,医务人员也没有出现流感样症状。首例病例近期无外出活动史,也无家属探访。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在临床上的显性、隐性感染比例约为 1:3[5]。因此认为本次疫情以隐性感染者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该医院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出于管理的需要,为了防止病人逃跑或出现坠楼意外,所有病房均采取全封闭式设计,无排风设施;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病房空间较拥挤;病人大部分为中长期住院病友,缺少运动,抵抗力较低;加之近期下雨天气,窗户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空气对流不通畅。提示一旦有病原体进入,必将引起疾病暴发流行。因此,医院、学校等集体单位应提前做好积极应对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流感发生。

从发病时间曲线看,本次疫情只经历一个发病高峰后病例明显回落,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也未向其他病区蔓延。这与该院领导重视,发现发热病人增多现象后立即组织隔离,并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处理不无关系,是短期内控制流感疫情较为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是控制本次暴发疫情的关键。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护易感人群,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流感疫苗接种[6]。

[

参考文献]

[1] 刘慧,肖新才,陈宗遒,等.一起混合型季节性流感暴发一起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28-1231.

[2] 陆剑云,李铁刚.广州市2010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8(6):34-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卫办疾控发〔2012〕133号)[S].2012.

[4] 练桂雄,陈文华,周小勇.等.广州大学城某高校一合唱团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2):1092-1094.

[5] LI T,LIU Y,DI B,et al.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ut-break of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2009 in a Boarding School:serological analysis of 1570 cases[J].J ClinVirology,2011,50(3):235-239.

[6] 涂正波,胡茂红,甘启芦.一起医院内脑瘫患儿流感暴发疫情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42-2943.

(收稿日期:2014-03-18)

医学疾病综述例8

自1988年Reaven提出“X综合征”以来,代谢异常的疾病受到多学科临床医生的关注,成为内分泌、糖尿病及心血管等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使肥胖、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多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的血管损伤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此类代谢异常簇集于同一个体,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致死率均为大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8年将这一症候群命名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1]。这些以代谢起源的相互关联的危险因素直接促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增加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

1988——1994至1999——2000年间,美国20岁以上MS患病率显著增加,由23.1%增长至26.7%(ATPIII标准),女性MS发病率的增长高于男性;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超重肥胖的流行,其发病率和患病率仍有上升趋势[3]。MS在我国患病率增长很快,1992年国内一组MS的调查结果显示MS患病率为9%,到2002年45-75岁男性的MS患病率达到了21%,10年增长了131%[4-5]。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组于2000——2001年,在中国对35-74岁的成年人群进行了纳入样本为15540例的横断面调查,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的有关中国人的标准诊断MS和进行组分分类,MS患病率为16.5%(未标化),且北方地区MS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6]。

M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中风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是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DM)患者中发生2型DM的危险是无MS的非DM患者的5倍。由MS引发的全球DM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己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并将早期诊断及干预MS作为预防DM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7]本病已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9),编码277.7[8]。

WHO估计,全世界目前有1.8亿人患有糖尿病,WHO预测,在未来10年内,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糖尿病死亡率将增加50%以上。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因此预防糖尿病是防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即糖尿病的早期阶段。IGT阶段不仅仅存在于2型糖尿病,部分1型糖尿病也有这个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有资料显示国内IGT的患病率高达4.76%,每年约有8.2%-11.6%的IGT转变为糖尿病[9]。IGT阶段部分患者己伴有大血管和(或)微血管病变[10-11],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已达到糖尿病患者的l/3[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IGT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00倍,更为重要的是IGT能够被遗传,因此防治IGT是阻断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关键[13]。

中医对MS虽无系统论述,但据其临床表现,多属于“湿阻”、“肥满”、“眩晕”、“消渴”等范畴。多年来,现代中医学者通过对该症候群的不断探讨研究,提出了各种病机阐释,但总的病机不外乎痰、热、瘀等[14-16]。对于MS,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各健康组织的推荐方案均是从预防和治疗各危险因素入手。因此对MS防重于治,重点是对肥胖、血糖、血脂、血压的干预,尤其是在超重期、未能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血压血脂异常前期等,进行强有力的不良行为或代谢异常的干预,提倡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改善睡眠,戒烟限酒,保持健康心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不良饮食结构、控制机体脂代谢紊乱、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这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7]。这跟中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内皮细胞、抑制高凝状态的作用,一些中药对炎症状态也有保护作用。中医药因其自身整体性、综合性的优势以及其早期防治的思想,展示了其在防治MS方面的巨大潜力。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也正是由“未病”到“已病”的具体体现,“治未病”对糖尿病的预防来说具体也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未病先防是最为关键,也是目前医学最提倡的,是通过全体国民的养生,顺四时阴阳,包括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精神修养与调摄,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环境卫生,从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近年来,伴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认识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耐量的一级预防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而其中研究最深入广泛的是IGT人群,总之,此阶段也是最高层次的干预,最终结果是不发病、少发病[13]。

综上所述,MS的主要临床结局是糖尿病和冠心病,IGT发生2型DM的风险显著增加,同时DM又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因此早期阻断MS伴IGT患者向DM转化显得尤为重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关键中的关键。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此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与“整体观”的思想。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措施在指导综合防治MS及IGT方面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将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MS及IGT综合防治策略,将进一步扩展其治疗思路和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 AlbertiKG,ZinunetPZ,for the WHO Consultation,Definition,diagnosis,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1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Diabet Med,1998,15:539-553.

[2] 池红井,王海燕,刘晓丽,等.健康管理在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1):17-19.

[3] EARL S.FORD,WAYNE H.GILES,ALIH.MOKDAD.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mongU.S.Adults[J].DIA-BETES CARE,2004,27:2444-2449.

[4] 冯波,李栩,董家文,等.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代谢综合征状态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31-232.

[5] 金雪梅,陈灏珠.代谢综合征与血管疾病关系概述[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54-56.

[6] 顾东风,ReynoldsK,杨文杰,等.中国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81-186.

[7] 贾伟平.中国人代谢综合症的现状及临床特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3),增录3S:6-8.

[8] ZaeharyT.Bloomgarden,MD.The 1st world congress on the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Diabetes Care,Feb2004,27,2:202-209.

[9] 杨文英,淋丽香,济今容,等.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肌对IGT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3):131-134.

[10] 王亚平,武辉.糖耐量受损的蔓延与中医药防治策略[J].世界中医药,2010,S(2):77.

[11] 吴文炎.糖尿病前期的转归、危害及干预策略[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88.

[1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 2007.

[13] 巩琪.“治未病”与糖尿病前期状态社区干预[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6):934-935.

[14] 谭高峰,刘爱华.刘爱华教授从痰湿角度论治代谢综合征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3):13-14.

医学疾病综述例9

针灸疗法较比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且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发展,针灸疗法取得临床上的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从目前的疾病来看,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种类超过300种,其中采用针灸治疗较为显著的疾病为100种以上。从目前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在教学中存在多处误区。为此,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纠正针灸专业学生的不良行为。

1 侧重手法而轻视中西医结合

针灸疗法较比常规药物治疗存在显著性差异。针灸手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治疗效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就针灸学生而言,加强重视针刺手法的学习和练习极其重要。从目前的针灸教学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针灸专业与中医专业的知识差异较大,针灸专业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有限;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差。因此,上述问题需受到针灸业界的高度关注。简单而言,针灸学理论知识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法与药物治疗类似,均属于疾病的治疗手段。该治疗手段要将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知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针灸专业的学生要加强重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从以往的针灸医家来看,多数重视理论和综合知识,如:《内经》和《难经》,该文章里主要阐述针灸的理论知识,在《伤寒论》中,主要强调针灸的重要作用,如:“二纲六要”和“切脉观神”[1]。从以上书籍可以发现,中医的主要核心为辩证论治,而中医综合知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因此,针灸医师不仅要侧重针刺手法的练习,其中西医知识也不容忽视,

2 针灸取穴的角度和深度完全被忽视

从目前的针灸教科书来看,书中所介绍的穴位仍处于“二维”平面,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完全忽视穴位的“三维”特性。简单而言,针刺疗效与穴位的定位存在相关性,因此,在针刺时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掌握,其后结合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只有将上述问题考虑全面,才能使针刺疗效得到充分发挥。

简单而言,针刺的深度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针尖的位置得以体现,据针灸医家杨继洲指出,毫针的动作相对较多,如:上下、左右、快慢以及深浅等,加之腧穴的结构变化,使针刺手法得以形成。但是,就同一个穴位而言,针刺的角度、深度与疾病的适应症和效果截然不同。如:选取患者的风池穴,该穴位的主要适应症为颈源性头痛和眩晕,针刺的角度为颈神经根部位时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头痛,若针刺的角度在椎动脉沟附近,则治疗的疾病为颈源性眩晕[2]。与此同时,就软组织损伤疾病来说,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发展趋势,因此,该疾病作为针灸医学中的重点病种。因此,选择合理的针刺角度和深度对针刺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肌腱炎治疗中,其效果相对明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针刺角度和深度的不同,针刺疗效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多数针灸专业的学生在临床实践时,针刺的疗效较比老师,明显较差。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数学生仅侧重于表面,并没有将针刺角度和深度的知识完全理解,进而导致针灸专业的学生在效仿老师时,针刺疗效远不如老师。

3 不能充分理解针灸疗效,且多数学生缺乏信心

就目前的针灸治疗而言,其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组织损伤、风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上述疾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治疗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念,不要受到表面的迷惑而对针灸疗效产生质疑[3]。由于针灸疗法有利有弊,且均拥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就现代针灸治疗来看,其病种包括三类:①主治病症,如:面瘫和中风等,该疾病使用针灸疗法较比采用药物治疗,其优势较大,且疗效较为显著。②协治病症。该类疾病主要是将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③研究病症。如:遗传病以及恶性肿瘤等。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针灸学习中的三大误区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当今的针灸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针灸教学要加强对理论和针刺疗法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针灸疗法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医学疾病综述例10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8-02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1]。随着现代医学从治疗模式到预防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也日益得到重视。现就其临床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1.亚健康

傅氏等[2]认为亚健康患者的“治未病”当务之急是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实现“治未病”的最终目的。许氏[3]同样认为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而杨氏[4]认为采用调整生活方式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可调节亚健康状态。黄氏等[5]认为养精调神、合理饮食、“三因制宜”与养生、中药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方法,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沈氏等[6]根据近年来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胃(脾)气滞的亚健康研究为热点,将四逆散作为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并认为四逆散具有运转枢机,宣畅真阳之气,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功效。

2.传染病

贾氏[7]认为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通过治未病,可以有效地防止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感染后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推迟艾滋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胡氏[8]根据乙肝发病特点,认为在乙肝发病前的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稳定期采取中医药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的机会。

3.慢性疾病

梁氏[9]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卢氏[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运用膳食养生、七情调节、太极拳锻炼等中医养生方法的干预,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改变膳食结构、重视心理调节、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具有显著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临床作用,并可降低死亡率。有研究 [11-12]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季给予患者中药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结果发现中医中药可通过改善机体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及减轻其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

4.妇科疾病

韦氏[13]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或通过精神调摄、调节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来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或既病防止出现严重症状。冯氏等[14]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各个方面,从乳腺癌的预防到治疗,从乳腺癌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到预防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

5.其他疾病

王氏等[15]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虽然很多,但不少临床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即使有临床研究,也样本较少,甚至个例,或是经验总结。已有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系统,但主要集中在亚健康、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上,而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有关传染病、急性外感病等的报道很少。故今后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从而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论加强健康教育以实现“治未病”.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8.

[2] 傅善来,余根培,周小寒.治未病――当务之急要调整膳食结构.社区卫生保健,2009,8(3):162-166.

[3] 许涛,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作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2):127-128.

[4] 杨东山.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27-28.

[5] 黄险峰,王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亚健康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59.

[6] 沈祥峰,柴可夫.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四逆散干预亚健康探索.河南中医,2008,28(4):16-18.

[7] 贾文玲.中医治未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国医论坛,2008,23,(5):47-48.

[8] 胡伟跃.“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0.

[9]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10] 卢永屹.常规治疗结合中医养生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3):196-198.

[11] 张民,郑承铎,杨晓云.中医“治未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福建中医药,2008,39(4):9-10.

[12] 潘改燕,郭明.“治未病”对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启示.2009,29(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