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模板(10篇)

时间:2023-05-31 15:08:55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1

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树立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沂蒙精神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影响深远,正是源于沂蒙山人民“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和“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崇高境界。我们要以沂蒙精神为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充分彰显共产党人应有的时代价值。

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

纪念馆可是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革命旅游区呢,也是被国防大学等很多个单位选为全国教育和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吸引到了来很多来自我国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孟良崮战役,虽然只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一个代表型战役,但它却传承下来多少红色精神!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面前,仿佛那一声声“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口号就回响在耳边。曾有多少人为了人民的解放洒热血,而今天中国鲜艳的旗帜又是多少烈士的热血共同染成。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发扬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中国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强大,中国人也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自豪!或许你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岁月静好,但是这些都是基于那些伟人烈士们的负重。

7月10日,沿农家院落的青石小道而上,来到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现了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舍子拥军的方兰亭、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跳进冰河甘当人桥的沂蒙姐妹等沂蒙红嫂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播放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通过后人的如实讲述,感人的事例直抵人心,深受触动。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2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

目前,各个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探索都卓有成效,典型的教学方式不断出现,这不但是对教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响应,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探索的新途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红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非常必要。利用红色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知识精髓,同时还可以将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完全地发挥出来。将红色资源相关的知识融入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之中,就可以将其穿插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中。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就可以为学生讲解红色革命文化,确保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和理解红色精神的科学内涵,这样他们才可以对我国的国情、国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对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中适当融入红色资源,不但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其体会到中国发展奋斗的整个历程,进而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关于红色资源的选修课程,确保学习目标和任务更具针对性。如在延安革命根据地,就可以开设关于延安十三年历史的相关课程;在江西,就可以考虑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史课程的开发;同时,也可以从校外邀请专家来开展讲座活动,确保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更为透彻的了解[1]。

2.建立高校红色教育基地

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红色资源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再配合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真正考虑到学生的想法。中国红色资源分布较为广泛,高校可以利用好这一条件,与当地的红色资源部门联系起来,创建红色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样就可以让大学生融入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实践基地的建立,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定期进行参观,并且让大学生成为志愿者,参与到红色教育基地的建设之中去。如利用课余的时间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担任红色教育的解说员,为其他学生或者游客解说相关的展示,并且做好相关信息的普及。这样就可以实现角色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大学生不但可以成为受教育者,同时还可以成为教育者,将育人和育己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在无形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积极开展“红色旅游”活动

目前,我国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管理和开发非常积极,并且还建立了各个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布了上百个红色旅游经典地区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基于红色资源的旅游,可以呈现出寓教于乐和寓教于行的教育模式。高校可以利用红色旅游本身参与性强、生动直观等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到红色旅游活动当中去。如在红色遗址的参观学习中,可以体会到革命前辈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其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并且深刻铭记其爱国主义精神,强调深思和反思教育,认识到红色旅游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需要以教育为主题。另外,在参观完红色旅游景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在这一次旅游之后,使自己感受最为深刻的人物和事件,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红色资源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起来,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红色旅游升级为红色教育,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这样就可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需求[2]。

总而言之,红色资源作为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红色资源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拓展教育的方法,实现教育艺术性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今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该积极融入红色资源,这样才可以让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68-03

教育途径是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固定程式和规范性做法,教育途径和方法一经形成便对教育活动起到规范化作用。中国的红色资源极其丰富,既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有精神层面的内容。要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成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要建立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探索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方能增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

一、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教学融入途径

教学融入途径是指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红色教育途径。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直观生动的特点,将丰富生动的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弥补了当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缺点,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正能量,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红色资源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主要包括下列三种:

1.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作为当前高校较多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比较高。由于当代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受了相当多的革命历史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红色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应尽量避免简单说教,防止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有效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最好选取既具时代性又体现先进性的典型案例,并通过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使学生在加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能力。这样的话,势必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例如,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考察与调研活动,考察韶山、井冈山、延安、遵义、上饶等革命圣地,教师在教学中将考察中所习得的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作为典型案例,传授给学生,不仅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素材,而且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

2.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现代化的教学体系中,如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完成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由于红色资源大多是原生态的物质形态,很难直接搬到课堂中。这就要求老师运用计算机相关技术,将红色资源转化成为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按教学要求有机组合,通过屏幕投影显示出来完成教学工作。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拍下的一张张宝贵文物图片资料,将这些图片资料信息很好地整合并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吸引力。运用多媒体进行红色资源的教学,对于优化教学内容的传递形态,活跃课堂气氛,并最终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去震撼学生的心灵,能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的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3.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应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受教育者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参与到红色教育活动中来。具体而言,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主动体验红色文化和红色知识的生产和形成过程,增强自己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的申报工作。近来来,我们指导学生先后申报立项的湖南省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有:《中国共产党早期先锋人物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榜样的力量,前行的动力――“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进校园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的申报、立项、完成研究论文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中,不仅接受红色教育的求知欲大大提升,而且经历了学习―研究―实践的完整过程,更有利于他们将感性的红色资源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同时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可以说,这种研究型教学方式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文化感染途径

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等特点。校园文化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思想、心理与行为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红色教育的开展应当发挥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殊优势,探索文化感染途径。即将红色资源的内容寓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

1.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的方式主要包括在校园中建造革命历史人物的雕像、塑像以及塑造历史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2011年在建党90周年前夕,我们组织我校包装设计专业1008班31位90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墙上绘制了一幅长15米、高2.5米的大型壁画。壁画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浮雕“渡江战役”,右边是油画“万里长城”,中间是中国共产党党徽标志。在壁画展览期间,参与创作的同学在双休日主动为前来参观的师生们讲解创作意图、历史事件背景等,从而使观众身临其境,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红色教育,提升了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爱党、爱国情怀。

2.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

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方式包括:邀请“红色”专家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研讨、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红色教育专栏等。我们在2011年利用建党90周年的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宣传活动。具体包括:举办“党在我心中”红歌合唱比赛、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等活动。另外,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在学校党校做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还先后开展了“知党、爱党、跟党走――让历史激荡青春”、“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学习‘双百’人物、创造精彩人生”等系列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以达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实践体验途径

实践体验途径是指组织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此影响和感化学生的一种红色教育方法。当代学生大多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我国的红色历史、革命历程缺乏感性认识。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特别重视利用实践体验的形式,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性、情景性、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教育的巨大魅力。

1.依托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进行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我校近几年来在湖南省株洲市的流芳园、湘潭韶山的故居、衡阳的故居、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等地先后建立了“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立之后,我们定期组织各个院系的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这些基地,使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如今,这些基地已经成为全体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全体学生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2.有效利用寒暑假期时间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寒暑假假期比较长,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红色景点、开展红色旅游以及各种红色调研、考察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起到陶冶情感、充实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2012年7月我校精心组织部分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系列学习参观活动。志愿者们以“三个不”、“六个一”为总要求。“三个不”总要求包括:不住地市级城市、不看任何非红色景点、不花一分钱门票。“六个一”总要求包括:重温一次入党入团誓词、唱一路红歌、看一部红色电视剧、每人分享一次志愿者活动心得、每人介绍一段红军长征历史、每人每天发一条微博。此次活动途经6个省份,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我党我军的光辉历史,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意志,在真实体验中了解党情民情,深受学生欢迎、喜爱和好评。不少学生在体会中写道: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己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四、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网络渗透途径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相当普及的强势媒体,网络强大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为此,教育者必须重视网络的价值,借助网络的力量,探索网络渗透途径开展学生红色教育。

1.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学生红色网站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红色网站已初具规模,出现了像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一批品牌站点。可以说,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学生红色网站,是红色文化有效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我校于2012年1月,在全校发放了近5000份的调查问卷,围绕“大学要建立何种特色的红色网站”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征集广大师生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对学校建立红色网站表示支持,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如有学生认为,大学的红色网站要建出特色,必须着眼于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红色网站。这次调查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红色网站的筹建做了一次成功的宣传活动,有利于扩大学校红色网站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2.充分发挥红色网络论坛的作用

网络论坛和社区等空间,由于具有言论的相对自由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与沟通。教育双方可以在红色网络论坛里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话题非常广泛。我校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某些教师,通过双休日在红色网络论坛就某个热点问题与同学们在线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教师以辩证的观点和思维为学生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积极把同学们的心智引导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引导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上来。新颖的红色网络论坛平台,更能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思想的自由空间,使他们积极发表思想观点,取得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成效。

3.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活动

2011年我校精心组织学生参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由宣教局、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团中央宣传部、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合发起的“寻访革命足迹、弘扬民族精神”网上红色旅游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畅游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温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还把自己在红色旅游过程中的照片通过微博分享给更多人。其中某些精彩图片在网站的红色文化专题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也在网上留下了自己的红色足迹。这些生动活泼的网络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红色网络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了网络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开发和运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其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不断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使红色资源真正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意义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乔湘平等.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6-17.

[3] 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1):72-77.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5

一、活动主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二、活动对象

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革命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热潮。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优秀革命传统,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乐观向上、谦虚谨慎、排除万难的精神和品质。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和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系列节日教育

1.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思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一学党史、知党思跟党走”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挖掘革命传统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利用六一儿童节、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红色经典诵读体系。各学校要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红色文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有的人》《可爱的中国》等红色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红色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红色经典、写红色经典、唱红色经典、演红色经典、展红色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红色经典十分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调窗要有一定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红色经典情景剧展演活动等

3、深化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忠于党、为人民、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红色经典美文、红色经典诗词表现出来。成立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传统、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革命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革命先驱先烈的英雄故事、革命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革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利用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活动、重要革命历史遗迹、革命历史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结合开展教育活动

四、活动要求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6

一、长治小学生红色教育的可行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所积淀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包括物质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的红色文化。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事迹、纪念物、纪念碑、标志物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指共产党在革命中所形成的精神、价值、信念等。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乐观积极的态度、为了国家牺牲小我的精神等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基础阶段的小学生而言,红色文化对加强其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

1.长治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长治是一块拥有悠久历史又孕育着红色文化的热土,中国共产党领导长治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不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为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八年抗战,长治抗日军民在这里对日军开展了关家垴之战、黄崖洞保卫战、百团大战、沁源围困战等诸多著名的战斗和战役,创造出了地雷战、窑洞战、急袭战、伏击战、围困战、破袭战。这些战役、战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打掉了侵略者的锐气,撑起了上党的一片蓝天。如今闪着红色光辉的旧址和纪念地遍布全市,有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砖壁、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总司令亲手种下的五星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还有武乡关家垴、潞城神头岭等抗日战场遗址、沁源围困战遗址和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旧址等。除此之外,凝结革命历史、反映革命精神的各种文物、歌曲、戏曲等也是极富价值的红色资源。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长治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奠定了基础。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红色教育的方式有很多,参观革命纪念馆、纪念地;阅读红色文学书籍;听讲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欣赏革命歌曲;开展红色游戏等。这些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真实生动,不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用体验、娱乐的形式,用符合儿童模仿、直观、具体和无意识等心理特征的方式大大增强他们受教育的效果。这种区别于说教的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加强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长治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儿童时期的孩子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广泛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方式加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长治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为青少年德育提供了鲜活材料。

1.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

课堂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因此要结合长治本地红色资源情况制订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德育课程资源,使红色教育真正进入课堂。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首先需要明确小学阶段的红色教育目标,小学生的红色教育目标要具体、实际可行,初步培养儿童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情感,培养勤劳、勇敢、认真等优秀品质,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树立初步的理想信念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等。校本教材通过整合长治地区的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学、红色胜地,编辑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教育内容,使儿童在了解自己家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或儿童周围的一些人物和事物使他们知道红色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学习内容,了解应该继承先辈们哪些精神以及这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

2.寓教于乐的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主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纪念地和标志物为载体,它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更加符合其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开展“红色春游”之旅,让儿童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接受一次红色教育。但旅游并不是毫无准备、盲目地使学生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师在红色组织旅游计划之前要开展主题班会,使学生对将要游览的革命纪念地的革命历史和所发生的革命事迹有基本的认识;向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简单的要求使其有目的地参观,通过身临其境的观察和体味,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资料使儿童真实地感受历史,激发其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深刻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热情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革命精神。如长治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革命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八路军将领组雕、八路丰碑、八路碑林、窑洞、半景画馆等一个个革命纪念物无不述说着一幕幕革命的历史,彰显着革命精神的光辉,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里游客还可以亲自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通过这样的红色旅游给儿童提供更多的直观刺激,运用情感的迁移和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加深对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的理解,提高其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3.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治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把革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努力营造红色教育氛围,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一方面可以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校园网建设、墙面文化、宣传橱窗等方面,用生动形象的绘画或简短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使儿童在生活中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引导和存在;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红色故事讲诵、革命题材电影观赏和革命歌曲演唱等活动。张兰玲的《浅谈大中小学红色教育的差异性与有效衔接》对河南省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调查中显示小学生喜欢的红色教育途径有“参观革命旧址或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观看革命题材电影、举办革命歌曲演唱比赛”等。影视作品具有视听享受的功能,较之阅读静态的红色书籍而言,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因为影视艺术作品中往往触及生动鲜活的历史场面和英雄事迹,这些更易于让儿童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感染力更强。而红色歌曲往往节奏明快、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歌词生动形象、感情爱憎分明,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直入人的心底,使人在情感体验过程中产生共鸣。如产生于长治黎城县的歌曲《空室清野》,反映了1940年日军对黎城县西井镇人民的烧杀掠抢,表达了作者对日军烧杀掠抢的憎恨以及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与日军抗争的心情。歌词简单易懂,儿童从中能够了解历史,深刻感受到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增强民族情感,受到红色教育的熏陶。

红色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在长治地区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因此,长治应该利用好当地有利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红色教育的比较优势,让红色教育成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9(10).

[3]万生更,万生新,谭照彦.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党史文苑,2010(09).

[4]刘虹,陈世润.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2008(03).

[5]王妓艳,李振东.浅论革命老区高校的红色教育[J].中共郑州党委党校学报,2007(05).

[6]徐艳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05).

[7]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0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7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著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著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著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著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8

摘要:红色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具有很

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

就利用红色文化,有机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机渗透学校团队工作,有机开发校本课程,有机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等四方面谈自己一

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红色文化;德育;团队工作;校本课程;校园文化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

一艘画舫上胜利闭幕,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从此,南湖红船

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更是我们每一个嘉兴人特有的骄傲和荣

耀。红船精神、红船文化、红色信仰,让我们每一个嘉兴人多了

一份红色情怀。红色在中国不仅象征着权威、喜庆、祥和,还象

征着革命,更是一种文化。嘉兴是一个红色文化发源的地方,更

应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近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

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1]的精神,充分发挥革命老区

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各

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嘉兴人在红船光芒照射的同

时,也必须多一份责任,担负起红船圣地的那一份荣耀与给予。

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

价值观,嘉兴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理应可以与红色文化紧密、有

机的结合起来。将嘉兴人拥有的独特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新一代

的学生中不断传承、弘扬。

一、利用红色文化,有机引导价值取向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鲜活地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

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

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邓

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

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

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2]随着改革开

放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精

神风貌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年轻的一代崇尚个性和

自由,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甚至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

倾向,他们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和自身需要而置组织纪律、集体

利益于不顾。如何教育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与价值观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嘉兴是全国的一个红色基地,开发红色文化就要充分发挥红

色基地的作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各种丰富内涵。学校可以开

展“追寻烈士的足迹,了解烈士的故事”为主题的活动,让青少

年了解革命仁人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残

酷斗争,历尽千辛万苦甚至生命垂危的关头,也毫不动摇自己的

理想信念等,对让学生通过这些感性的材料来感悟可歌可泣的壮

烈史实,使学生们在学习英雄的活动中受到革命理想、顽强意志、

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使革命先烈精神深

深地根植于学生们的心田,并在实践中不断光大。

二、运用红色文化,有机渗透团队工作

红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精神,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红色

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文化主旋律,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青少年处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

性,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当前的健康成长,

还能影响他们一辈子,塑造他们的未来。红色文化是革命理想信

念教育的直接载体,学校可以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各种团队活

动。

(一)开展系列活动,感受红色文化

嘉兴是革命的圣地,红船精神也是我们的红色文化之源泉。

为了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用红船精神教育好嘉兴的后代,开展一

系列的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比如各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

生,利用团队活动开展“六个一”活动:“办一起红色手抄报”、

“读一本红色书籍”、“讲一个红色故事”、“看一部红色电影”、

“唱一首红色歌曲”、“诵一段红色诗文”,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让红色文化进校园取得实效。

(二)上好红色党课,接受红色教育

学生党课要体现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实效性。

以情景互动式党课为主,辅以网络党课、微型党课、谈心谈话式

党课等有效形式。每次党课要有主讲人,有鲜明主题,有规范化

的教学内容,有新颖的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符合各

类学生心智特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小学以寓教于乐为主要形

式,主要通过红色中队活动,在听红色故事、红色讲座中明理。

中学以情理交融为主要形式,在初中阶段上好基础党课、在高中

阶段上好标准化党课,系统化、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党

的知识教育。学校党支部与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和共青团支部联合

开展活动,专门聘请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革命前辈,为全校师

生上好生动的党课,让广大师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走进红色基地,弘扬红色精神

嘉兴南湖作为党的诞生地,每一个嘉兴人都为之自豪。南湖

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沈钧儒先生纪念馆,还有位于

秀洲区新塍镇的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等红色革命基地都可以作

为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应积极争取各县区地方政府部门的帮助,利用各种法定

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

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

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

组织开展开展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遗迹等教育活动。另外中

小学生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

也可以选择在嘉兴南湖、烈士陵园或地方党史陈列馆进行,在特

殊的红色基地,接受特殊的心灵洗礼,留给学生不仅是深刻的记

忆,还是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通过走进红色基地的活动,使学

生们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亲身感受辉煌的革命历史,

让他们为革命前辈的光辉业绩感到无限崇敬,从而产生接受和弘

扬革命传统的内在动力。

三、挖掘红色文化,有机开发校本课程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成了一个新

亮点。对早期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否定,使人们转而

寻求一种扎根于基层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中共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

小学都要有自己特色的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基地和乡土教

材。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立足于嘉兴地区乡土文化资源

和红色文化资源,各学校可以开展挖掘红色文化,富有校本特色

的课程开发。比如嘉兴一中实验学校通过对“红船文化”和马家

浜文化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对推动嘉兴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

历史意义。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对红船文化的研究,使学生了解

了嘉兴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在长三角的重要地位,了解了嘉兴的

经济、文化与外交,了解了嘉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前景。作为坐

落在南湖之滨的一中实验学校,如此近距离接近红船,更有义不

容辞的责任,更加牢固树立“为红船增光彩”的意识,宣传红船

文化,做自豪的嘉兴人。

通过引导学生对家乡的认识,通过对这些革命历史的学习,

学生都感受到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培养了青少

年以爱家乡,爱祖国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对树立正确的理想

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依托红色文化,有机打造校园文化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

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

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

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

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

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将它们请进校园,甚至请

进课堂,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仅能丰富校园文

化建设,更能促进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开展校

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学校还可以利用围墙、教室、楼道、柱子、

长廊、橱窗来布置宣传红色标语、红色革命基地简介、革命英雄

人物介绍、举办 “红色”图片展。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

年,由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委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编辑发行的

《毛泽东在浙江图片集》。像这样的图片资料学校可以与市区党

史部门取得联系,将这些珍贵的图片在学校橱窗展示,让学生进

一步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关心浙江的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亲眼目睹

一代伟人的革命风采。

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可以邀请展览馆、博物馆、历

史遗迹单位来学校举办专题活动,如在庆七一时,嘉兴南湖革命

纪念馆举办“复兴之路”和“辉煌征程”中国革命精神图片联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展览,让学生通过文字说明、人物照片、

实物及场景照片等了解共和国的光辉历程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命家的丰功伟绩和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以

及了解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石家庄五地革命精神涵盖的

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们对中国革命精神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

识。

另外,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或校园电视台,开辟形式多样的革

命传统教育专栏,举行“听红色故事”、“学红色歌曲”“分享

红色感言”“推荐红色书籍”等,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展示“红色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继承革命先

烈遗志、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建设家乡、报效国家为

己任的远大理想。

德育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的理解与实

践的体验结合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不可否认,现在

很多学校都是采取集体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很少与社

会实践相结合,这样的德育教育留于形式,学生厌倦。而对于从

小生于南湖之畔,沐浴着红船光芒成长中的学生,对身边的红色

资源更有独特的情感,用好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是学校德

育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红色资源内容丰富、价值永恒,

便于利用,反映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影视、音乐、美

术作品很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都丰富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

形式,增强了吸引力和说服力,有利于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另

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实践体验,如南湖红船、革

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地方党史陈列馆等都可以作为学

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能够使受教

育者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红色资源即为德育教育提

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

将红色文化有机地引进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上来,整合了教育

资源,拓展了教育渠道,解决了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

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实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

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直观化,加

强了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

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发文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号:中发[1999]9号.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9

我校创建于1905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名校。1929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了工农红军第七军的政治部旧址——“清风楼”就矗立在原校址中央,这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时任总书记的同志为学校题写现在的校名——“八一希望学校”。1999年,原全国政协蒋正华副委员长到校视察时高度评价学校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区教育的明珠”。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优势,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1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在校园基础建设上,学校非常注重彰显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空间和校园空旷环境,积极打造 “红色文化”,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在学校教学楼醒目之处建有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向师生介绍红七军将士及其辉煌战绩。学校还为教学楼四个楼层创设丰富的主题文化:一楼为“爱我家乡”系列,廊道上挂有百色起义烈士陵园、清风楼、纪念馆等红军革命遗址,还有学生自己拍摄的百色城风光图,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红色家乡的情怀;二楼为“养成教育”系列,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楼为“军事与科技”系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爱国精神;四楼为“国学经典”系列,陶冶学生情操。每层楼道上还挂有学生自制的手工作品,真正做了“让每面墙壁皆红色,每处景观都育人”。

2 在办学理念确立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坚持弘扬百色老区革命传统,按照“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教育思路,从办学理念、“三风”建设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唱响红色旋律,我们从这里起航”, 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务实创新,全面发展,追求成功”,学校精神是“弘扬传统、团结民主、求实创新、争创一流”,学校口号是“红色,让师生都闪亮”,校风是“民主和谐、拼搏创新”,教风是“博学乐教、启迪智慧”,学风是“勤学善思、活泼健美”,校训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都体现了红色文化特色,以此培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的一代新人。

3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校还创造性的让全校学生共同参与年级、班级文化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班级标志牌、班级环境,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一块块别具特色、富有新意的班级特色标志牌脱颖而出;彰显个性的班风折射出班级特色;室内的环境设计别有新意:名人画像、名言格言、学生书画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习园地”展示了学生各类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班级之星”带动了全班,每一颗“星星”都能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经过几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班级文化建设又成为了我校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校还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织举行了“民族精神代代传,誓做红七军好后代”主题活动暨“英雄中队”命名仪式。全校四十二个班级即四十二个中队,各中队根据本中队的实际情况,以一个民族英雄的名字给中队命名,如:“小平中队”、“张云逸中队”、“韦拔群中队”…… 各教室都张贴民族英雄的照片及事迹介绍,通过讲民族英雄故事,访问老红军、劳模等,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树立为振兴民族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4 在营造舆论氛围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我们充分利用好广播、橱窗、黑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设专栏,每天广播时间30分钟,除了定期播放红色歌曲、红七军战斗故事及文稿外,还宣传学校好人好事、扶正贬邪,根据学生年龄和兴趣特点,在不同时段设计了不同的广播板块,大大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橱窗、黑板报也成为学校专题教育的宣传窗口,学校和社会的重大事件、学生对专题教育的体会都能够在校内橱窗和黑板报中得到直接的体现。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工作,提高了教育效果。

5 在实践活动开展上注重彰显红色文化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红色教育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和永恒的课题,找准革命传统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点,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不断拓宽德育教育渠道,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5.1 深入德育基地参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百色起义纪念馆亲眼目睹一幅幅真实的图片和一件件珍贵的遗物,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带领学生登上迎龙山顶,参观百色起义纪念碑,俯瞰百色新貌,参观农民住宅新区,直观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到百色水利枢纽、阳圩新村、华润小镇等地参观,感受家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

5.2 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学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集中向学生进行国旗、国徽、国歌和革命理想教育。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的氛围中,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国旗下的讲话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高效的渠道。

5.3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学校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红色教育,如语文课中,组织学生读本地的革命故事后写读后感,举行“红诗”擂台赛,让红色经典激起学生们的情感;思品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德育乡土教材,了解老区人民的英雄斗争史;体育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抓特务”“突破封锁线”等小游戏;美术课上,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写生。音乐教研组多年来一直把红色歌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精选了12首革命歌曲,教学生传唱,并把唱红歌纳入音乐课必考内容。

实践证明,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学校德育,既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统一,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革命传统的精神内涵和教育魅力,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红色教育基地感受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232-02

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并具有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与物质载体的总和[1]。红色资源不仅体现了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奋斗历程,更内含着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所凝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坚定信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具体表现为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资源内含的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渐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精神食粮,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有效化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认同等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增强大学生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内容。

一、编撰科学的红色资源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现红色资源教学规律化、机制化、常态化就必然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载体来呈现。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成为当下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研究,需要在借鉴、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红色教育中好方法的基础上,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这种转换更要能针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力图引起人们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共识进而达到意义共享。”[2]就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而言,应该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设红色资源教育课程提升教学的专业性。我们都知道,教学的专业性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学科的生命力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去体现,这就必然需要相应的教学保障,比如开设课程,编排教学课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特别是红色资源在目前尚未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的情况下,这种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显得非常必要。二是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红色资源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零散性,说它具有整体性是从红色资源的纵向发展来说的,因为红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而零散性则是从红色资源的横向发展来看,每一时期的革命斗争实践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发生变化的,红色资源也就在这一时空的变换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一时间地点的转换都有一定的红色资源存在,特别是赣南,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已成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如果把这些地方遗留的优质红色资源加以整合,作为红色资源教学内容的补充,必将进一步丰富红色资源教学内容,提升红色资源教学品位。三是开发红色资源教学课件优化教学方式。当下,随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快捷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是必然要求。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教学课件可以较好地实现课堂互动,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特别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展示有关红色影视作品,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状态,也可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四是健全红色资源教学评价机制保障教学效果。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是保证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有序、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理想的重要环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资源教学具有他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评价机制的设置与实践上应当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有所区别,要突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评价的专一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等特征。

二、构建合理的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三、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四、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网络的世界。网络具有共享性,方式上的快捷性和交互性特点,它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快捷地接受各类资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情感。高校要有效地实现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一是把握红色网站开发建设原则。红色网站是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实现道德教化、价值提升、舆论营造功能的一种手段。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和开发必须坚持教育性和社会性相统一,价值性和规范性相照应的原则。二是要契合网站设计的“红色”主题。红色资源实现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它发挥功能,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传递的过程,即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红色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育,传递知识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因此,红色网站的开发和建设必须凸显红色主题的特征,并通过娱乐化的形式让人们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渲染,才能实现红色资源的价值、传递以红色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中国梦”教育的正能量。三是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网络的优点客观上为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技术手段和设备支持,但要提高网站设计质量抓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从网站界面的规划来说,应该体现网站的教育价值,也就是说红色网站的平面设计应该是虚拟场所上的正面教育、正确引导,通过链接翔实的红色史实,红色影视音乐,红色图片,红色故事,红色名言等让浏览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启迪心智,使网络改变媒介的功能,扮演教育载体的角色。从网站版块设计的角度来看,红色网站要内容丰富,界面简洁,版块清晰,使浏览者一目了然。所以,在高校校园网内建设专门的宣传网站,链接在老师、学生经常浏览的校园网主页;同时要丰富网站内容,开设特色教育宣传专栏,如“红土论坛”、“红土文论”、”红色伟人”、“红色歌谣”、“红色影视”等栏目,真正把红色网站打造成红色资源宣传教育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