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红色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33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例1

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强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提升,紧密结合区域地方实际和红色资源分布特点,组织力量编写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教材,用于实践教学。要把红色资源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给出足够学时。要在立足本校教师授课基础上,邀请当地红色资源研究专家和学者开设党校专题讲座,宣讲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不断拓宽和丰富教育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手段、方式创新,既要有讲授式的传统教学又要有情境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等,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声、光、电齐备,增加双向互动,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大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一是开展体验式主题活动。例如以“重温光辉历程,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参观红色景区、景点。通过重走“红军路”、“长征路”、“解放路”等,使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革命之源,寻访革命遗址,接受红色洗礼,汲取红色力量,燃亮奋斗激情。可以在红色景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红歌演唱比赛、红色革命主题演讲、讲述红色故事会、看红、表演红色情景剧等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要使大学生党员在红色圣地、场景中感悟、对照、反思,按照党性要求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开展参与式主题活动。学生党员开展红色主题文化调查,通过和荣转军人结对子、送温暖,志愿服务、送知识技能下乡到户等形式参与融入到红色景区人民生活中来,以惠民服务锤炼党性、潜移默化、加强修养、提高本领。

(三)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搭建共享型新媒体教育平台

要组织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整合现有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互动性强的新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专项资金支持、多元参与、区域共享,方便大学生通过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接收。要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校本化,通过校园网、手机飞信校园平台、QQ群组等途径建立大学生学习利用红色资源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红色微博赛、红色飞信接力赛、红色自拍微电影展播等形式吸引大学生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受教育,长才干。

二、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现场资源和虚拟资源利用的关系

通过集中组织到红色景区,利用现场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受到天气、时间、安全、经费等因素制约实施有一定难度,教学频率、次数受限。因此,虚拟“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得到更多应用。所以,好的教学定位是虚拟资源为主,现场资源为辅。利用网络虚拟资源要做到日常化,利用景区现场资源要做到阵地化、经常化。

(二)处理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系

利用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显性教育活动包括集中参观、主题演讲、讨论等等形式,使大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升华精神境界。隐性教育是使大学生受到景点景区氛围的感染、熏陶而有所领悟。吃红米饭,喝南瓜汤,重走挑粮小道,耳濡目染,自然会产生教育影响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际上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融合,妥善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在显性教育中加大隐性教育的渗透力度。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使大学生在去景区途中看到廉石文化,名家题字,山石各异;在景区内既可赏廉文、看廉吏、学案例又可摄影、登山、健身、采摘地方特色苹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互渗,教育效果非常好。

(三)处理好远与近、集中与分散等关系

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以锦州地区为例,市区有辽沈战役纪念馆,周边县区有萧军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纪念馆等。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以就近、就便为主,而以远程的教育活动为辅,可以选拔优秀大学生利用假期开展活动。还要处理好集中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与分散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关系。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求大学生利用好节假日等时机参观红色景区,登临景点。

红色文化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2-0043-03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的集中展现,日益成为国人精神食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什么样的旗帜引领红色文化,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红色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红色文化,以什么样的目标导向红色文化,直接关系到红色文化的发展前景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

一、先进文化:红色文化发展的当代视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适应革命斗争和红色政权发展需要而创造的民族新文化,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得以传承壮大。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高擎先进文化精神旗帜开拓奋进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红色文化建设,抵制反动派白色文化的进攻,荡涤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和帝国主义洋奴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革命群众,推动了全民族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传承了红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毫不动摇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推进了红色文化的发展。

红色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始终高举民族新文化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90年来红色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也是红色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内在生命力之所系。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下,红色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当代视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当前,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使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社会思想、社会价值、社会思潮的多样多元多变,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紧迫性更加凸显。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红色文化表现了中华儿女反压迫、求解放、谋幸福的斗争史、奋斗史、创业史,包含了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反抗,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守红色文化阵地,积极倡导主流文化、正义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低俗文化,牢牢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位。

二、文化自觉:红色文化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高度的文化自觉,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眼界,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崛起和振兴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 〔1 〕 (P94 )文化自觉彰显了文化的独立品性和文化主体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更要把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作为根本出发点。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文化自觉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开始探索通过思想文化的觉醒来实现对国民性的根本改造。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共产党,自觉扛起了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重任。革命战争年代大规模的红色文化建设实践,是我们党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提升了我们党文化自觉的水平。曾指出,我们党要“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2 〕 (P663)正是基于对发展民族新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我们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凝聚强大奋斗力量。在当今时代,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显著优势。

科学认识红色文化,是衡量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标准。红色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性光辉的文化。到今天,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产生新的“火山喷发”效应,就在于红色文化蕴含着全体中华儿女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更合理未来的向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动力、抵制错误思想的有力武器、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凝聚战斗意志的光辉旗帜、引领胜利方向的根本指针,是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当前,红色文化越来越彰显出时代魅力,其价值功能得到多方面的拓展和呈现,红色文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拓展其时代价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三、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立足点

一个大国的自信,来自于文化的自信,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西强我弱”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文化不自信的情况仍然存在,文化自卑心理、文化防御心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挖掘不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必须立足于全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不断提升。

红色文化的建设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在建设红色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党强调既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之长,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又要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条件。这种批判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本身就反映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建设的成功推进,使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心得到极大增强。新中国成立前,充满自信地指出:“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 〔3 〕 (P1516 ) 高度的文化自信,贯穿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为当代中国文化新发展增添了信心指数。

正确对待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集中呈现。以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就要思考红色文化热折射出的转型期人们理想信念的重建和社会信仰追求的回归,自觉地把红色文化和“极左”政治思潮加以区分,以凸显其新的更加鲜活的时代元素;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就要尊重红色文化蕴含的光辉历史,反对、形式主义和娱乐心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就要把红色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一种,允许其他文化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期存在和发展,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优秀成果。

四、文化自强:红色文化发展的现实落脚点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要有强大的硬实力,还要有突出的文化软实力,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不强,与“中国制造”广泛影响世界相比,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赤字”。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必须加快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建设,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亲和力和吸引力。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把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国作为现实落脚点。

在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也在进行着以实现文化自强为目标的文化革命。正如所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4 〕 (P847 )历史也证明,红色文化的发展不但为军队的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成为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把中国文化引向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使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大幅跃升的基础上,迎来了民族文化振兴、文化强国的新时代。

发展红色文化,是文化自强的充分体现。通过发展红色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使红色文化植根人民、为了人民和服务人民;通过发展红色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就要把红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维护红色遗址、遗迹等物化资源的本来面目,并把红色文化的静态展示和动态呈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电影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群众性活动来构建一个立体化传播体系;通过发展红色文化实现文化自强,就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展红色旅游,同时着眼于发挥红色文化的理论感召力、思想渗透力、精神震撼力和价值导向力,引导人们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中国精神:红色文化发展的集中指向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中国崛起,不应只是经济崛起,更重要更为深层的应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崛起。培育和打造中国精神,是一项寻根、铸魂、聚心的系统工程。中国精神,集中体现为一种文化精神,内蕴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中国崛起的内在支撑,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根本目标指向和价值皈依。

红色文化是孕育中国精神的文化母体,发展红色文化,是打造中国精神的必由之路。红色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把集体主义作为核心价值原则,为中国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有力的价值支撑;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把自强不息作为立足之本,以革新求变为内生动力,为中国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源头活水。红色文化的发展,记载着我们党精气神的演进轨迹,辉映着中国精神成长发展的生动画卷。爱国主义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红色文化的主色调,也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元素。〔5 〕

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残缺,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很难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的战略抓手,能够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只有把传承红色文化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着力培育中国精神,才能为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凝聚思想共识、提供精神动力和发挥价值引领。

文化自强是发展红色文化的根本思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打造中国精神,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领域得到体现,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成为展现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景。

参考文献:

〔1〕费宗惠,张荣华,编.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红色文化论文例3

红色文化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但它吸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正是植根于优秀民族文化,才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典型。我们党所倡导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学问要注重实际,切忌虚无。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实事求是”予以改造,使之富有新的内涵,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也是对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只不过这里的“民”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人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敢于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可见,红色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先进性。

2.红色文化是最具科学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的发展过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红色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红色文化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决定了红色文化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已经被实践所证明,它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等基本原理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过时,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正是由于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使得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时代特征,才使得红色文化更具科学性。

3.红色文化是最具大众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与人民大众有着天然的联系,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红色文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这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二是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创造。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正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克服不同的困难,红色文化才得以不断更新,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我们党才能永远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红色文化也才能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

4.红色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先进文化。

红色文化总是与时代的脉博同跳动,它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模式或文化形态、文化内容,都存在于具体的时代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要求和文化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特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反映了建设新中国,摆脱贫穷、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紧密联系,使红色文化具有时代魅力,反映时代要求,引领时代进步,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二、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1.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我们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说,我们党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都是如此。无论现在、过去、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都是不能动摇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道理,要被人民大众所接受,还需要通过合适的途径,红色文化的具体性、通俗性、生动性、丰富性,正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好教材和有效载体。红色文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弘扬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使我们更加感受党的领导的伟大,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更加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可以极大地鼓舞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愈来愈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把社会成员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精神动力。

3.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确立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沃土,是时代精神得以生发的源泉。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民族精神,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无不体现改革创新的品质,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重要精神动力。继承红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时代精神,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品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鲜活教材,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内化的过程,红色文化既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感性认知,又引发我们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感性认知来说,红色文化中积极的道德成分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理性思考来说,红色文化融进我们的血脉,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知荣弃耻、扬荣抑耻、践荣遏耻。

红色文化论文例4

二、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征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红色文化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013-04

红色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大众文化、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继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又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近现代史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反对白色文化的红色文化的形成;没有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就不会有中国工农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觉悟。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有鉴于此,深入探讨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及其根本目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来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物和结晶。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说: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也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革命作用,唯有为大众所掌握。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思想体系,要发挥其“批判的武器”的作用,成为改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发挥“武器的批判”功能,那么它就必须为广大民众所认同而化为思想武器并用以指导自身的实践,才能产生巨大的革命作用,从而才创造出最具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在各种红色文化中,我们随处可见普通广大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积极、广泛参与创造的身影及其动人的故事,参加农会、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参与革命队伍、送儿送女上战场、支前。乃至不惜牺牲一切保卫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和战士等。红色文化以非常质朴、生动、感人的生动故事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并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不折不挠地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受及其对共产党的充分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向往,就不会有各种红色文化的产生及其催人奋进的精神价值。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指导,积极参与革命和建设而共同浴血奋斗,不惜牺牲生命所创造的最富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众中扎根、开花、结果后所形成的产物。从以上不难看出:红色文化形成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色文化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之所共同创造的最具民族特色和先进性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红色文化的过程。所以我们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有红色文化的产生及其存在,更谈不上丰富和发展。

2、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中,而且还高度浓缩并渗透、蕴藏于由此而形成的各种红色文化之中。红色文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晶,浓缩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整个历程及其精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经验和精神等凝结而成的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文化,如革命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红色文化、遵义会议文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精神的旧址、遗迹、遗址等。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及其精神,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红色文化最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是红色文化产生、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它决定着红色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构筑了红色文化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就井冈山红色文化来看,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国革命向何方去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认为中国革命的成功不能照搬苏联中心城市革命的理论及其道路,指明了革命胜利的前进方向,极大地鼓舞和提振了士气,从而掀开了革命的新篇章,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井岗山精神。就遵义会议红色文化来看,由于党内占统治地位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使中国工农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纠正“左”倾错误,排除了“本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影响,独立自主地决定进行长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造就了遵义会议红色文化和长征文化。建国后,与苏联关系的破裂,中国由“一边倒”转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造就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形成的改革开放文化及其精神同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因此,我们说红色文化高度浓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及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晶。

二、红色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财富和载体

红色文化不仅富含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而且还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1、红色文化富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

在中国红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独特的红色文化的根本特性决定了其始终富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动力。因为红色文化“抓住”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即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所在。首先,红色文化蕴藏着谋求民族独立、复兴和广大人民幸福生活的主旨追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人民性,即为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幸福。红色文化中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每一个事件、每一位先烈、每一种精神,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展示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实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热爱祖国、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诠释着人民军队和革命前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红色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始终坚持谋求民族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其次,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大众化。《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余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民族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是采取非科学的、窒息创造活力的“本本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从井冈山道路,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史上,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立足中国不同时期的特殊国情,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再次,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大众化。红色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出于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一理想信念的坚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走出了新路。“遵义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的内涵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坚定信念、务求必胜。”最后,红色文化蕴藏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始终坚持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大众化。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地位的改变及封建思想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某种程度上泛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就能够心安理得地坐享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斗和牺牲所换来的今天。因此,红色文化富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诉求,即必须始终坚持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的大众化,从而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2、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红色文化作载体

红色文化不仅影响着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的政治觉悟,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乃至今后进一步大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和强大的有效载体。今天,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并非仅仅在于其具有丰富而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除了其富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精神财富而外,主要在于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分布广泛,是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宝贵的有效载体。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枯燥、干巴巴地用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对大众进行灌输,使其死记硬背的大众化。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认为,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的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批判性的自觉’相结合,注重教育过程中民众积极性的调动。”因为“教育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公认和威信。一种阶级意识真正被民众接受需要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如若缺乏民众对这种阶级意识的‘自觉’及认同感,采取任何教育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红色文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获得大众自觉认同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资源,而且也是社会意识纷繁复杂的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媒介。“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党赢得了民心、民力,使人民对党领导的社会变革不仅在心理上认同,而且在实践中给予了巨大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也因此成为一场由中国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人民战争。解放战争期间的三大战役是关系国共两党和中国前途命运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与其说是两党军队的大比拼还不如说是两党所获人心的大较量。”正如司令员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如果就中共执政的文化支持方面来探索红色文化独特的政治价值主要有: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基础。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共执政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现为培养政治认同感维系政治稳定。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上的借鉴。第四,红色文化资源为实现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供载体支撑。所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7年7月26日下午进行的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伟大历程,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并以此来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历史证明,在革命时期,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而获得大众的认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及未来仍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而富有成效的载体。

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生相伴且共同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红色文化产生的前提和来源,红色文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结晶,同时又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精神动力及有效资源。从井岗山革命根据地来看,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蓝”,就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即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共识及实践,催生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等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来源并树立了光辉典范,为遵义会议摆脱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之“左”倾错误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产生了重大影响。从遵义会议来看,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等重大问题的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篇章,鼓舞革命先烈们一往无前。“长征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的历史地位;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的指导地位;找到了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独立自主: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长点。长征主要是从实践上清算了教条主义,为延安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扫清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长征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产物,又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正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红军长征,推动我们党更加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问题、特别是党的思想理论指导问题,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为基本点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使我们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就延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工作来看,它既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产后物,同时又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优化了文化土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升了大众整体素质。在运动中,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等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打破了党内对苏联经验和对共产国际的迷信,打破了党内存在的“唯书”“唯上”的思维模式,把全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经验基础。总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造就的红色文化又是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动力,反过来又促进红色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红色文化是相生相伴并相互促进。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将始终如此。

红色文化论文例6

二、红色文化与现代视觉艺术的契合

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政治波普艺术”来说,这里面也运用了很多“红色文化”元素,此时红色代表着存在争议的“”特点,具有讽刺、奚落的寓意,其作品包括王广义《大批判》、余有涵《“”时代》等。这个艺术创作和70年代形成的苏联“艺术(SotSArt)”有共同之处。“艺术”创作中,主要是运用列宁等苏维埃有名的领导的图像从而得到嘲讽与玩弄的效果,这种艺术风格也是发展艺术界讽刺语言的先驱,它对现代平面设计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由于此风格艺术自身的视觉语言与平面设计的语言相一致,强烈敏锐的风格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却变得更前卫、更质感,其商业价值呈现出来。香港服装设计师谭燕玉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设计了一个作品,它是以的头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这种设计风格则是“政治波普”的写照,这个作品在那个年代引起了很大的震动[3]。此外,2002年,丹麦服装品牌“Only”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把王广义的作品引入其中,从而设计出了约3000件女装T恤。2008年,我国服装设计师陈娟红在创立自主品牌的时候,采用红五星、雷锋帽等标志,借助“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行创作引起了时尚界的关注。对于环境艺术界来说,北京最有名气的798艺术区,它也具有一定的“红色文化”特征。其墙面是由红砖瓦堆砌的,墙面上的宣传标语、人物雕像等都凸显了红色文化,它真正地把历史和现实、革命和时尚糅合在一起。可以说,“798”艺术区里的大部分“红色文化”保留了以前老厂的风貌,也能够代表现代艺术家的独特设计,对此,在广州某饭店的装修风格也把“红色文化”与商业设计融合在一起。这家饭店的门外有一副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其横批是“广阔天地炼红心”;在餐厅的中心也挂着一副的画像,其两旁是孙中山、邓小平的肖像画;在天花板的上面也雕刻着一个很大的五角星,墙壁上绘制了一些宣传标语,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背景较为相似:“劳动光荣”、“祝革命同志们万寿无疆”等;其中门口也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灶台”的置物台,上面有一副文字,“人是铁,饭是钢”;饭店的柜台上也有很多红卫兵的雕像、斗笠等物品;饭店的服务员也是统一服装,穿着革命时代的绿色军装……此类设计与北京的一个饭店也较为相似,它们的饭店大门是由五角星设计的,走进去之后可以看到很多工农兵的雕像,然后还可以看到“”时期的很多文化标语,天花板上也有“”时期的党报刊物,在墙壁上也绘制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东风牌大卡车,给人一种即将破墙而出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设计风格与商业品牌创作,这些餐厅在消费者眼中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在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红色文化”元素也慢慢在非政治文化设计中开始运用,或带着一股怀念的思绪,或反射出一种特殊的历史情感,这都是一些颇受争议的设计题材。在进行视觉艺术创作的时候,“红色文化”元素并非是随意的复制,也需要在意念或者手法上进行重置、错位等调整,所以都有一种敏锐或隐晦的味道[5]。它们大部分都属于先锋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备受冷落。不过,我们也要认同这类设计重塑了“红色文化”,它的外在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新颖、灵活、有创意,这些都能够促进商业化平面设计的发展,为此提供更多的艺术风格、设计语境和创作寓意。

红色文化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7202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融入红色资源,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使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得到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遵义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具有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良好基础,遵义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值得关注。基于此,本文对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1遵义红色资源概况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历史遗存,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信息和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精神、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

遵义是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遵义会议会址、土城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遗址遗迹和红军长征时期遗留在遵义的大量革命文物,以及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和大量革命歌谣、革命标语、革命故事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拖垮中央军》、《红军战歌》、《我打草鞋送红军》、《红军是天兵》等。

2遵义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1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将红色资源运用于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效果。

红色资源不仅仅是革命先辈留下的物质财富,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更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文化教育工作,让受教育者通过对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的了解, 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从而在思想上得以升华。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性说教的方式,更加直观明了,趣味性较强。它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爱党、集体主义的情感和高尚品质,不仅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比如,遵义的很多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树立远大理想的主题教育活动,相对于课堂上的理论说教,教育效果明显增强。

2.2有利于创新文化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是进行文化教育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独特载体,将其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加以运用,是新时期文化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方式陈旧,就会让人难以接受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将遵义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中,创新了文化教育的方式,寓文化教育于红色资源当中,通过让广大受教育者参观遵义红色资源、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等形式,克服了过去文化教育方法落后、方式陈旧的缺点,使文化教育更加形象生动。

2.3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留下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大多数人并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将红色资源运用到文化教育工作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红色资源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就能自觉地增强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促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同时,红色文化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红色精神的传承,在文化教育中运用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魅力长存。

3遵义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提升的措施

3.1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要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使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运用更加广泛,因此,有必要构建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平台。

一方面要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推进,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构建遵义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些主题性、趣味性强的红色网站,并利用这些网站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学习活动,必然有利于扩大遵义红色文化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搞好红色文化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基地是发挥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重要载体,红色资源文化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以红色文化基地为依托。要把遵义会议会址、红军烈士陵园、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成为对广大公民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做好这些红色文化基地的管理和利用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开展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3.2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

提升红色资源在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功能,必须要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使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文化教育工作摆脱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形式,以生动有趣、让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

创新红色资源文化教育运用形式,要发挥红色资源参与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坚持红色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舞台”,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娱乐活动,让广大收教育者通过这些活动更还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比如,遵义曾经举办的红色经典传唱活动,在社会上掀起了学习红色文化、传唱红色歌曲的热潮,对广大受教育者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还要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红军在遵义期间的革命史实,进一步丰富遵义资源的内容,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青杠坡战役等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迹编写成教材或宣传小册子,或者刻录红色文化教育的光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3.3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红色资源的核心价值是红色精神,要发挥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促进红色精神的传承。遵义红色资源的利用,要注重红色精神的凝炼,注重体现“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军民鱼水”的长征精神,让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将红色资源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发挥出来,改变单纯的图片展览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的模式,结合遵义红色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开发一系列体验功能强的项目,让人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在遵义会议会址和四渡赤水纪念馆这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实展览内容,增加一些让参观者参与的环节,比如战斗场景的再现模仿、实战体验等,增强参观者对红色精神的直观体验。

3.4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要提升红色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营造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首先,加强学习红色文化的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红色文化的氛围。政府要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仅要加大学习红色文化技术、资金投入,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学习红色文化。利用建党、建国、红军长征胜利等重要纪念日看,开展红色文化展览或演出活动。要建立学习红色文化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红色文化真正深入群众、深入民心,提高当地居民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宣传教育、启发引导,让社区居民认识到学习红色文化的对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意义及与自身的关系,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

其次,要营造红色文化的环境氛围,树立红色遵义的良好形象。在遵义的主要交通要道设置红色文化的宣传牌,红色景区周围的主要街道、广场可以围绕红色文化进行规划布局,比如设计主题雕塑、标志牌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街等主要景点应该着重体现红色元素,还可以利用公交车、出租车、户外广告等宣传遵义红色资源。总之,要通过营造红色文化环境氛围,让市民感受遵义红色文化的魅力,彰显遵义与其他红色城市的区别。

红色文化论文例8

在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领域中,色彩不仅能产生对感官的刺激,同时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颜色词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屡次出现,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印记。这样既显示了人类文化的相通之处,但又由于其自然环境、生活模式、历史背景和审美心理的不同,各民族人民对颜色词的选用和语义联想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最为典型的红、白两种颜色为实例,探讨它们在英汉文化内涵上的对比。

一、红色

1.红色与red的相通之处

世界各族人民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现象、普遍真理等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仍然有着“共同语言”,即文化内涵的相似性。所以,某一种颜色常常会被赋予相同或是相似的内涵意义。

红色是各族人民最早使用的颜色。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红色都与喜庆和幸福有关。中国人自古崇尚红色,因为人们可以从红色联想到太阳和火。太阳和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红色就成为人们最常用、最喜欢用的颜色。在中国人心目中,“红”是吉祥、吉利和欣欣向荣等意义的象征。例如,中国人贴红对联、红福字,挂大红灯笼欢庆春节;中国人称呼那些促成他人美好姻缘的人“红娘”;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红嫁衣,不但给婚礼带来欢乐的气氛,更是对未来婚姻的美好憧憬和祝福;新生儿诞生时,中国夫妇会给亲戚们赠送红鸡蛋来庆祝孩子出生。在英语国家中,红色也表示喜庆。比如red letter day表示喜庆的日子,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表示隆重接待某人。除此之外,红色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相通之处还体现在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时,红色都有兴奋、激动、害羞和愤怒的含义。比如汉语里的“红光满面”和“两颊泛起微微红晕”表示饱满的精神状态,“面红耳赤”和“见了生人就脸红”表示害羞惭愧的心情,“脸红脖子粗”表示气急愤怒。同样在英语中,turn red表示脸色变得通红,see red表示勃然大怒,to be red with anger表示恼羞成怒。

2.红色与red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的文化内涵来源于人们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就会产生特定的意思、引起特殊的联想,激起特别的反应,即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所以作为词汇一分子的颜色词必然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里,红色的联想意义多为褒义;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带有“危险”、“激进”、“血腥”、“暴力”的意思。如: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 plan(血腥复仇计划),red hands(沾满血的手)等。除此之外,红色在中国还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革命和进步。比如在社会主义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都是红色,象征着革命和无产阶级事业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的革命精神。又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中国历史上有一群为了解放流血牺牲的女性特务连叫“红色娘子军”。然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却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如:in the red(负债的、亏损的),red ink(亏空)等。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红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处境不错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得到上司信任和喜爱的叫“红人”,分到合伙经营利润叫“分红”,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叫“红红火火”等。在中国古代,红还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浓妆为“红妆”或“红装”,把装扮的女子称为“红袖”,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为“红颜”,在中国的京剧中,红色的脸谱暗含的特征为忠心耿耿、威武不屈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有关羽等。而英语中红色却象征着、污秽。如: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等。

二、白色

1.白色与white的相通之处

在中西文化中,白色都有象征着纯洁(purity)、清白(innocence)、公正(justice)的意思。汉语中有“洁白无瑕”、“清清白白”等,与“雪、玉”等词连用。护士被称为“白衣天使”,因为他们身着白色护士服,悉心照顾病人,跟天使一样给病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又如“洁白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痕,没有瑕疵。“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文学艺术。在英语中也有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market(合法市场),treat somebody white(公正地对待某人),white lie(善意的谎言)等。英语中“white”还象征着“幸运”、“吉利”。新娘要穿白色婚纱举行婚礼即white wedding,圣诞节“white Christmas”(白色,象征欢乐、幸福、喜庆。),white day(吉日)。在西方文化中,snow white(白雪公主)是纯洁、美丽、善良的化身。在《圣经》中天使有着一对雪白的翅膀。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代表善良、纯洁和美好的白天鹅翩翩起舞。“白”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事无成、没有价值”的意思。如英语中的white elephant指累赘无用的东西。汉语中亦有“白卷、白白浪费、白忙活、白搭、白吃、白手起家、一穷二白、白费心思、白送”等。

2.白色与white的文化内涵差异

基于一些历史和政治原因,“white”和“白”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白色被看作是节日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白色是最神圣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白色意味着灾难。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结束。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黑白无常”是让人害怕畏惧的地狱的两个小鬼。白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如视为“白专道路”;它也象征失败、迂腐、无利可获,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把出力而得不到好处或没有效果叫做“白忙活”、“白费”、“白干一场”等,它还象征着狡诈、阴险,如“白脸”奸雄;最后,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有名的诗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称平民百姓为“白丁”、“白衣”、“白身”,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文人称作“白面书生”等;它还可指人糟糕的健康状况,如“脸色苍白”;还有用“白色恐怖”、“白色政权”指反动势力。

综上所述,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影响下,英汉颜色词各有其深刻的内涵,蕴涵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跨文化交流中,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然而学习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要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交际过程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交际效率。

红色文化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09-03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以北京革命纪念建筑物为例,分析论述如何利用和发挥红色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创新社区文化内容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绝非单纯指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活动,而是一种整体性的社区氛围,其含义包括传统和现代,包含精神和物质,包含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如同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样,对这个群体里的所有人均起着渲染和影响作用。但现实情况是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往往仅局限于广场文化,歌舞晚会,以此类推,红色文化进社区就是在社区搞一场红歌会、故事会等等。诚然,红歌会等活动确实丰富了社区文化内容,促进了社区文化的繁荣,但不能不看到,由于人们理解的偏差,在具体操作中表现出的某种倾向:“一是被有意作为一种政治秀来使用,一是被作为一种消费符号来使用。前者常常不被认同,流于形式;后者热热闹闹,不过是把红色历史与故事,当做当代城市人幻想浪漫和传奇的一种文化体验类商品来推销使用。”[2] 要避免上述现象,必须在“创新”上下工夫。只有把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真正成为市民观念意义上的文化,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文化。

1.需要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人群和社会的工作。北京市域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遗存,要充分发挥这些红色建筑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居住在保护区内广大居民的发展,满足他们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一是开放式经营,可以借鉴广州经验,如:黄花岗起义烈士陵园,地处广州中心区,现在被打造成了开放式的主题公园,成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场所。二是有关部门可以在有影响的革命地举办面向广大民众的展览等活动。如:北京故居在2006年腾退开放以后,举办了“光辉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回顾”、“与北京”、“文化名人与世界文化”、“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等巡回和临时展览;2007年与宋庆龄故居等八家名人故居举办“中华名人展”,赴澳、新展出;2008年4月清明节期间8家名人故居在宋庆龄故居共同举办“漫步名人故居”展览;2009年开展“领袖风范 廉洁楷模”、“光辉的历程 青春的足迹——纪念九十周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解读”展览及“弘扬爱国情 共谱和谐曲”主题活动等。三是那些位于老城区胡同或居民小区内的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建筑遗址,如革命者故居等可以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其建成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图书馆、阅览室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也可供游人参观、休息、阅读,如位于西城区的原张自忠故居现在建成了张自忠小学,已经被辟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文化论文例10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性旅游形式,近年来在神州大地逐渐兴起,并正在成为人们参观旅游的热点,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新生事物。那么,它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意义呢?笔者通过对长征征途转战时间最长的贵州省,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南昌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明山革命老区等地的考察,从中感悟到:红色旅游文化,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政治、文化、经济意义

(一)政治意义

红色之旅,在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是一部重温光荣历史,重走胜利之路的革命史诗。她有助于人们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有助于人们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途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挖掘红色旅游文化,就是弘扬革命精神,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足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沃土上,深深地铭刻在民众心坎里,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在当前人们出游定位中,绝大多数游客把体验长征文化、革命圣地文化、老区文化作为首地筛选目标,这充分说明红色旅游文化深得民心。如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年轻党员和党员干部认为,原来总觉得政治教育都是一些虚的东西,现在看来,通过身边的红色旅游景点游览,确实让人感到既摸得着又身临其境,很有教育意义。实践证明,寓教于红色旅游,是人们自我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

(二)文化意义

红色之旅是中国革命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笔者曾在几年前以文化学者的身份到达过贵州省,这里不仅是一个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的省份,而且是一个具有中国革命转折意义的省份。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遗迹比比皆是。从考察中了解到,贵州省在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的六年间,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先后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黔东、黔北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1万多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这些历史,有的在课本上和有关资料中有所了解,但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历史。通过游览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娄山关战斗遗址、乌江渡口、四渡赤水等,让人真正体会到了长征文化精神。这些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贵州不可多得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化。红军的革命史迹,使贵州美丽的山河倍添光彩。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培育新的时代精神,推动了广大公民思想道德的升华,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经济意义

通过对红色旅游景点考察发现大多数革命遗址地位于尚欠发达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一项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良性循环之路。比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原是一个不毛之地,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旅游收入占该市年经济总量60%以上,老百姓大部分收入也来源于旅游三产,生活水平大大改善。近年来不但摘除了贫困帽子,而且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速公路、机场、居民住宅、新城区等全面建设,井冈山市将成为高山中的花园城市。又如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的五龙潭风景区革命史迹陈列室建成后,不但游客量增加,旅游收入成倍增长,而且知名度也逐步提高,通过短短三年时间的建设,一跃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

红色旅游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她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成为发展老区经济、造福老区人民的重要产业。

二、纽带、动力、培育作用

(一)维系和谐社会纽带作用

红色旅游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理想信念、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我国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否则,就难以有效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贯穿呢?虽然方式多种多样,但红色旅游文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不可或缺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和谐,在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体会,而红色旅游文化正是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红色旅游文化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特别是人们向往自然、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构建和谐社会精神动力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社会活力首先表现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需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样,才能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红色旅游文化是创造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了这一民族精神。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红色旅游文化所创建的目的。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遗址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是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红色旅游文化是当代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推进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考验。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三)培育文明道德作用

红色旅游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都要求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既是培育文明社会风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合格主体,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红色旅游文化正是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革命遗迹、革命文物实地参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红色旅游文化不仅是建设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的重要载体,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际内涵,而且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不断拓展领域、充实内容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旅游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红色旅游文化创导和谐社会良好文化,不可不说是当前一大举措。

继承与创新是红色旅游文化的精髓。从博大精深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从丰富多彩的革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内容、风格、样式和品种,是红色旅游文化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之路。

红色旅游文化是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她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在某种意义上说,把红色旅游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在历史遗迹中感悟革命传统文化,在青山绿水中体验红色之旅,使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红色旅游文化活动的宗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