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的创新精神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15

教师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幼儿园教育阶段,培养和保护幼儿的创新精神成为幼儿园创新教育的重心,幼儿期对儿童的创新精神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是科学而又有必要的。实施创造性教育,有利于满足创造型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教师多偏爱与自己心理类型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并且极力用自己的心理类型塑造学生,创造型教师理所当然的欣赏学生的创造性,并极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创造型的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压抑,反而会有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幼儿教师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素养对幼儿的创新意识具有显著的启迪作用,对培养创造型人才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开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在唤起幼儿创新意识中起到暗示和启发的作用。

在各项活动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的教学片段,通过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及同种材料的多种使用方法,都能有效唤醒幼儿的创新意识,启发幼儿的创新精神。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机会。”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由于处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起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变成了现实,从而使幼儿看到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如:在语言的续编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的续编出与别人不同的情节或结果,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寻求多种答案,展开多元思维。幼儿经历了这种不断标新立异的过程,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就有了初步的变化、革新、求异的萌芽,并且也逐步学会把自己的创造活动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和灵活利用废旧物联系起来。同时孩子们也能理解到老师对此类活动的支持和赞许,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自然、自信的主动去“重塑”、“变革”、甚至“创新”,这也在幼儿的意识中初步埋下了创新精神的种子。

其次,有创意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幼儿创新精神得以成长的基地。

幼儿有了朦胧的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有适当的机会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得到成长与促进。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设计一些教学环节,有意识的给幼儿提供锻炼的“场地”,让幼儿通过实践感知、证实自己的创造能力。初步树立起敢于大胆创新的自信心。例如在一首练习曲中,教师设计了师生对唱的情节(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师)公鸡唱歌(幼)喔喔喔,待幼儿熟练掌握后,教师就可以问幼儿你还喜欢哪些小动物的叫声?(幼儿答小羊、小牛等)教师顺势引导:“好,我们把小羊请到我们的歌声中吧!”于是歌词的主人公变成了小羊,小朋友们过渡自然的用“咩咩”的唱词跟教师对唱起来。同样孩子们还会争先恐后地例举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并邀请大家一起唱出来。在语言创编活动中,要求幼儿创编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句子,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创编舞蹈动作中,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让其他幼儿跟着学,久而久之,孩子们理解了这种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的方法,就知道怎样去创编了。同时他的创造自信心就会更强,在今后的创造性活动中会显得更有勇气。

第三,营造自由、安全的活动氛围是幼儿创新精神茁壮成长的必要心理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儿童创造能力发展的两个主要条件。因为在心理安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情愉快、思想高度放松、能与环境主动积极地交互作用,产生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象,允许他们产生与自己、与同伴、与成人不相一致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努力将其表达出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幼儿的早期智力是重要的,而促使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因素应该说更重要。

为使幼儿的创新精神能在我们广大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得以茁壮成长,教师必须注意处里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尽可能的减少对幼儿的直接评价。教师要多创造机会,启发幼儿参加民主对话与民主讨论,使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愿望,鼓励他们做出与众不同的言行。二是活动中对幼儿评价客观公平,以激励为主,教师应有意识的避免对幼儿进行消极或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使孩子产生情绪与心理压力,导致不良心理反应。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2

1.变语文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指令性课程范式,将语文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统一目标、统一课文、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和评分,作为人文学科本应有的分歧和争鸣均被拒斥于课程视野之外。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其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目标中更是直言“发展个性”,视之为语文课程本应有的价值指向。这样,在其实施建议中提出的一系列具体要求自然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了,诸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写作则要强化自主性,“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至于关键性的课程实施与终端评价,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等等。这就必然促进语文课程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之成为师生“自己的课程”。

2.变语文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指令性课程范式必然将语文课程视为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精确划一地预期好了的。教师则从课程目标到课程材料均需依赖事先的规定而无任何修正的必要和可能。语文课程新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则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需要各方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具体实施中,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尤其是确认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教学的“合法性”。在这种课程中,语文教师摆脱了既定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执行人角色;学生则赢得对语言、文学知识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语文课程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必然要突破其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使语文课程的创造性品格趋向充分表现的极致。

3.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

这是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核心所在。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知识居于主宰地位,语文课程被视作知识系列的机械叠加,重认知而轻育人,致使课程运作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与学生情意要素和谐健康的发展相疏离。而语文课程新标准则确立了崭新的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实施建议部分,更是具体要求:“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这样,就广度而言,“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就长度而言,“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最终,语文新课程就将使学生摆脱因把知识本身视作目的这种“知识奴隶”的厄运而回归生命、回归心灵,就超越了从语文教师手中承受知识这种直观外在线型的关系而追求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二、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就语文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是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待教师的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

德国当代杰出哲学家哈贝马斯把人类兴趣分成三层。其中“解放兴趣”置于最上层。它是人类对“解放”的一种基本兴趣,其价值指向是主体的诞生。从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出发,语文课程新标准已经赋予课程主体双方以极大的“解放兴趣”,其中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语文教师以新思维和新视角来观照课程的本质,在为“新课标”“解放”的鼓舞下再去自觉主动地“解放”课程的另一主体学生,彻底放弃指令性课程范式中“支配者”的传统角色。那么,在获得“自主”、负有“责任”的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怎样去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呢?

1.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之创造者

所谓“自己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优劣强弱的最重要标志。概而言之,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该校、该班、该生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2)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3)就课程具体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课程进展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在论及人文学科课程实施时,认为应遵循以下五条程序原则:课堂上应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秉持中立准则,教学的主要方式应是讨论而不是讲授,教师要保护不同观点,并对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标准承担责任。这五条原则的精髓,可以营养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语文课程。

2.要由学生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从指令性课程范式到新课程环境,学生的角色同时发生着从知识容器到“超越型学习主体”的深刻裂变 。所谓“超越型学习主体”,具有显著的双重特征,即既超越母语课程知识而获得有创意的言语交际和言语表达能力,又超越智能要素的片面发展而获得智能与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恰如加拿大著名课程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方面,语文教师的创造性职能表现为两点。(1)教师要成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由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尤其要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使之拱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而燃烧起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烈激情,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旧我的语文发展的独特道路。(2)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精神资源的开发者。读写听说是心灵运行的轨迹、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读写听说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3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幼师生 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中,对于学生来讲,更多强调的是“接受学习、被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学生就被动接受什么。这种教学模式更多的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对活动缺乏热情。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急需关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则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一、现状分析

(一)职中幼师生的现状

1.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与技能的领悟性不高。职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大学的逐渐普及,上职中的学生越来越少,而各类职中为了求生存,只好降低分数来招生,从这一点来看,职中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高。

2.职中幼师生进校时的体育基础较差:由于体育要中考,因此大部分学生所在的学校,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的是练习中考项目,在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为了考一好分数,对教师的单一教学也无异议,这种现状导致学生的体育基础较差。

(二)社会对职中幼师生的要求较高。

1.社会供求脱节。中师毕业的学生远不能满足基层幼儿园,因此,大量的职中幼师生加入到基层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行列中。

2.作为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师各方面要求较高,如希望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教师能够全面发展,对学生宽容、有爱心、有创新精神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

3.竞争生存机制。各类幼儿园为生存、求发展,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体制促使她们对园中的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创新精神。

综上,可见幼师生的现状与社会对其要求出现了差距, 而社会对幼儿园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幼儿园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有文凭有能力的毕业生补充进来。而作为职中生的幼师生如果没有任何能力,无疑是幼儿园淘汰的对象。因此培养有特长,有创新能力的幼师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师生的创新能力呢?

二、发挥体育教学自身魅力

体育作为一项运动,具有自身的魅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体育运动和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师生的创新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锻炼,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安排选择教法、教材内容时要精心设计练习场地和器材摆放,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唤起学生的创新激情。如在学习健美操组合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水平不等的组别,实施分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欲望的激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幼师生的创新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广播操的过程中,只教授一半,反方向的动作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自主学习。又如广播操学习完之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展示,要求每个小组有5次队形的变化,这样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幼师生的创新精神

作为幼师生,她未来的工作一定有它的工作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幼师生的专业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与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的专业理论课中,有一门课是“幼儿园活动设计”,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幼儿园相关活动的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很多的活动设计呈现在课上,就看我们如何将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与幼儿园的设计很好地进行结合。在活动中,如设计一个小游戏,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其他学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评价者,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主组织,相互评价,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与学生的专业技能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幼师学生学的是弹、跳、说、唱。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专业技能结合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生学健美操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创编队形、创编动作等,这样的安排对于学习舞蹈的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因为她们在学习舞蹈的时候,老师也会有这样的内容安排。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安排,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幼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她们担负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善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我们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否则,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改革将要面临失败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教师如果跟不上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标准,肯定将会被无情的淘汰。 

因此,教师应自觉地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质,切实地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很好地贯彻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不能想象,“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激动,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教师一定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去,要有接受时代挑战和与进俱进的勇气。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何其的重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教师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试问: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积极地探究,你教师的一切劳动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吗?肯定不能。 

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第九课第五框“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的内容之前,预先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去调查我们当地的一个全国著名的专门生产儿童用品的民营企业“好孩子集团”,去了解为什么“好孩子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校办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千名员工、固定资产几个亿、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它迅速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什么?通过调查,“好孩子成长十几年,国家专利几千件”、“全员追求卓越”、“自己打倒自己”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创新,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而这肯定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这一思想,正是主体参与性的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曾几何时,学生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给我们带上了厚厚的墨镜,那对展翅欲飞的翅膀给我们带上了重重的桎梏,想要自己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是多么地艰难啊,他们完全成了教师教鞭指挥下的一个个木偶,他们还是学习的主人吗?不是。该是到了还学生主人地位的时候了!“把课堂 还给学生”的呼声,是多么地振聋发聩。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绝不允许教师独霸和主宰课堂。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5

实践证明,众多的教师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敬业精神才得以挥洒,道德品质才得以升华,进而得到公众和社会的认可。不可想象,没有创造精神的教师,他的师德会有魅力,他的师德会更有价值。师德凝聚着历史文明,而文明来源于创造,创造源于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墨守成规、死搬教条,那就意味着师德的沦丧,就会扼杀学生个性,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唯唯诺诺的无生气无活力的庸人。所以能够深刻感召学生、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只有不懈的创新精神。因此,创新精神和科学思想一样,是构成师德内容的重要元素,是闪耀师德魅力的永恒光环,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以弘扬。

二、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应相辅相成、共为辐辏,让师德永远散发出耀人的光彩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6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教育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要以课堂为契机,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萌发的条件。下面我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感受。

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始终以应试教育为目标,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担任主导者,利用教师的知识权威,把学习任务强加给学生,大多采用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就被动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垃圾筒“,不管有没有需要,愿不愿意接受,全部都硬塞进来,如果教师长期采用这种硬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会被扼杀。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适当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寻找思维火花,另辟蹊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和气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共同主导者。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形成互相学习、共同创新的氛围,以创新思维完成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中,教与学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这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当然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不要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多鼓励支持学生。同时,对学生出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多表扬,少批评。人人都希望得到赏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多运用启发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不同方式提问,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教学过程向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发展的方向进行。教师要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情,既要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又要掌握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和创新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基础及创新能力的讨论、研究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训练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然后再将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做到散中有集,集中有散。当然学生合作学习时要让学生全员而平等参与,既要有共同的合作教学规则,又要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就是按照老师课前设置的问题情境探究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有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在思维发散与集中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习愉快,就要允许“杂音”的存在。

教学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而目标的设立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问题的设置满足学生的需要,任何教学过程的施行都朝着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方向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一切本着学生需要,实行个体差异化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具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思考,最大限度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无穷动力。

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大胆尝试,要能冲破固有教学思维的束缚。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保护者”。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教师营造课堂教学的创新氛围,按照一定目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教师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学生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总之,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依托课堂这个教学的主战场,以全体学生发展为目标,调动各种积极有利因素,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创新氛围,采用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弘扬学生独特个性,让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之花开得鲜艳而繁茂,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7

关键词: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培养;条件

引言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越来越多的科学教师开始反思,通过科学学习,小学生们到底能不能爱上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思考。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促进科学课堂培养创新精神作用的发挥,仍然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去思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

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个人学习心态,都影响着其创新精神的形成。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死板

科学课堂教学氛围,影响着小学生习得科学知识的心态与情绪。只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和谐课堂氛围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学学科的特色,一直利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小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本班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让科学教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教师过多的讲解,剥夺了小学生互动的权利,导致了课堂氛围的死板,不利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二)课堂探究学习的条件不足

探究学习,是科学知识习得的正确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组织小学生对未知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是体现小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但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并不认可探究教学手段,认为小学生什么也不懂,将课堂交给小学生,只会让课堂变得混乱无序。教师没有给小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时间与空间,没有给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

(三)科学课堂实践性有限

小学科学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是静态的。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是无限的、动态的。只有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大多数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讲解,忽视了实践活动在科学课堂中的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同,不利于小学生内化科学知识,也限制了小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解决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举措。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要重视个人民主意识的建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鼓励学生。其次,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一些学生说像帽子,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二)提供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培养创新精神

重视探究学习条件的创设,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好基础,需要教师认可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好奇心,是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创新精神形成的前提。小学生对每一种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才能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反之,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三)引入更多实践学习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来自于生活中,小学科学课本中的知识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需要重视实践学习内容的引入,让小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奇妙的现象。实践内容是最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意识的坚定与开发新科学知识兴趣的提高。像在讲解各种各样的蘑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采蘑菇实践活动。将科学课堂设于真实的大自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发散思维,建立创新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教学内容与活动,对小学生的创新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体现科学学科特色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建立创新意识,能够在科学课堂或者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发明一些新奇之物,才能让小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放。给小学生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是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作者:张晓卓 单位:四平市第一实验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12:52-53.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8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难以造就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学,然后知不足。”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为创新型教师必备的条件,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不仅对本学科有较深入的造诣,而且要熟知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社会科学及边缘学科、相关的新兴学科的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型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获取、扩充新知识,构建多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教师带头创新就是教师自身必须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支配下积极开展创新实践。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是最具体、最可感、最好的示范。只有在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只有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并更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教师的创新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各方面,如果教师满足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观念,以不变应万变,断不可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创新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科学的判断力,因情因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要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学生创造力的火花,才能因材施教,准确把握学生的状况,因势利导,科学设计教学环节,选取适合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打开创新教育的大门。

二 创新型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门科目每一位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才的根本保证。创新型教师要乐于并善于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表达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这是创新型教师素质的灵魂,也是从事创新教育活动的不竭动力。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创新型教师来讲尤为重要。有了良好的心态,他才能以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意志不懈地探索和钻研知识,才能敏捷地去捕捉瞬息万变的信息。

三 创新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9

教育部实行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不会觉的乏味无聊,才会提出自己的观点,继而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打下基础。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创新教育,历史课程教学也是初中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课程的特殊性,历史课程教学一般都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历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方向。

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法

1.进行创新性教学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前提是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进行创造性教学,教师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性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放在初中教学的第一位,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历史课程教育的重点内容。

(2)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后,要保证学生在吸收历史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间接以及建议。

(3)引进国外知名学习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指导为主的历史教学方法,如引导发现法等等。

2.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新的课改对素质教育有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课上传授以及课下教学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及其爱好,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课外活动教学一方面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课下学习能力,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众所周知,一个人只有在轻松的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地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规矩的束缚,如果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非常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即时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继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创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调动起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思考与学习。

(2)采用民主教学制度,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时可以大胆的发挥,例如:学生对教师讲述的历史问题有疑问,可以当堂与教师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本身可以对该历史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其它学生也会对该问题加深印象。

(3)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保证师生关系一直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才会保持轻松的心情来进行历史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创设相应历史情景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已经在较多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应用开来,学生在历史情景下学习历史知识,会对历史问题产生非常多的联想,继而领悟学习的历史内容。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设计出相应的历史情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情景之中,努力地让学生之间产生共鸣。

5.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初中历史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也是进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学校应该加强历史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即加强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这样才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培养出社会所需要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教师在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要与思想道德课程相结合,为培养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打下基础。另外,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顺利地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培养出道德良好的创新精神,即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神圣的责任感等等。其次,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它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灌输,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精神,还可以为创新策略的提出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知,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创新性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创设相应历史情景、加强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等等。另外,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初中学生打下基础,国家及教育部的素质教育计划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构建学生主体: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8)

[2]马卫东.试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J].历史教学.2000(03)

[3]诸灵康.关于加强历史课程创新教育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0(02)

[4]何成刚.我的教育观 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2)

[5]赵亚夫.个性创造性: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续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12)

[6]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教师的创新精神例10

关键词:第一学段;小学生;创新精神

一、何谓数学第一学段与创新精神

(一)数学第一学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三个学段,其中小学数学教育划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本文笔者认为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是指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不准确;基础知识掌握不充分,基本能力发展不完善;处于学习起跑线上的阶段。他们具有可塑性,第一学段是教师塑造学生的最佳阶段。

(二)创新精神

“创新”就是指创造新的,以前从未有过的事物。有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对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引导、强化和巩固而形成的内心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外化为一种积极向上,刻意追求新事物的风格和气度。”本文的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现阶段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心理品质。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成因及提升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

1.积极方面

(1)提升了对学科教学(小学数学)的重视,促进了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今社会师范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我国的教育质量却不见得有所提升,所以提高师范类毕业生的各方面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师范生的培养方面要注重教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精神。

(2)寻觅出有效的培养方式

现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寻找出许多有效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譬如:朗诵比赛、网上阅读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尤其是曾经不喜欢数学的孩子们。

2.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不当

对学生评价是指对学生各个方面(身体素质、学业成绩、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进行公平、公正及时反馈的一种方法。良好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于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提高。

(2)教师缺乏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能力

从一线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师评价小学生创新精神方式方面我们很容易看出,一线教师在小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意R方面还需要加强,其能力方面也需要提高,只有教师的培养意识增强,培养能力提高,才能切实地去落实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1.成绩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却成为以慢速或踏步的方式前进。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都将成绩作为衡量检验学习效果的标杆,导致学生、家长身心俱疲,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他们认为不必要的副科课程,如:音乐、体育等。其实恰恰与这相反,这些课程最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甚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一题多练,反复实践”的方式,教学内容完全依从教材的顺序,缺乏新意,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学方法单一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学生说,我考试成绩90―80分,是女子单打,80―60分,是男子单打,不及格是男女混合双打。”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从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弊端,同时也能感受到教育界的无奈,家长界的悲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会压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升策略

1.营造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环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对人的全部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护栏,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在校园里体会到归属感,勇于大胆创新,教师爱护、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望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

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仿做的标准样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理论的教学模式。譬如: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引导法等。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数理智力是很有帮助的。

3.适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国所倡导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教育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概括来说就是灌输式教学,甚至到今天我们大多数学校依然采取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育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避免使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

参考文献:

[1]郭春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