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8 09:26:15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1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hysical prophylaxis during peri-operation following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order to prevent deep vein thrombosis. Method: From November 2012 to June 2013, a total of 114 patients underw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subsequent physical prophylaxis measures, such as quitting smoking and drinking, performing muscle contraction exercise regularly, wearing antithrombotic pressure belt and performing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meanwhile, adequate intravenous infusion should be guaranteed during peri-operation. Result: All 114 patients underw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ccessfully, meanwhile, no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bilateral lower limbs was observed among them. Conclusion: Regular muscle contraction, application of antithrombotic belt and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are effective and safe measures to prevent peri-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anticoagulant drugs are not needed regularly.

【Key words】 Deep vein thrombosis; Physical prophylaxis;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eri-ope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4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治疗手段,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等优势[1-5]。但腰椎融合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卧床时间亦相对延长,因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而一旦发生肢体深静脉血栓,严重时可产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肢体坏死等后果,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引起致命性的肺梗死[6-7]。对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采用多种措施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由于腰椎融合术手术区域紧临椎管、神经根,常规应用抗凝药物有可能会导致椎管内血肿,产生急性神经压迫等不良后果[8],因此笔者采取了一系列物理预防措施,在不使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有效地预防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现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2年11月-2013年6月,共计119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收入本科,完善术前检查共有114例患者符合腰椎融合术指针并接受手术,其中52例,女62例;年龄54~75岁,平均66.7岁;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失稳37例,腰椎管狭窄症47例,腰椎滑脱症23例,腰椎内固定翻修术7例。对于以上手术患者,笔者在术前劝导其戒烟、戒酒;术后第1天起采取早期床上活动肢体、早期下床活动、穿戴抗血栓压力带、双下肢气压治疗、予以足量的围手术期补液等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方法

1.2.1 术前宣教 患者长期吸烟、饮酒可能会导致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刺激及患者精神紧张,更进一步增加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9],因此笔者在术前主动告知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原因及可能后果,引起患者重视,劝导其于围手术期戒烟、戒酒。同时也有意识地劝导其改变高盐、高脂及高胆固醇饮食,避免一切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同时告知患者术后需主动咳嗽、咳痰,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肌肉活动量,也避免了痰液堆积在气道中,导致术后呼吸道感染。

1.2.2 术后康复指导 大多数患者术后因为手术切口疼痛或害怕疼痛不愿意活动肢体,所以肢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加之术后凝血功能处于高凝状态[10],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而在术后除了给予充分的镇痛治疗,还需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多活动下肢,术后清醒即可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这样有助于回流瘀滞在腓肠肌肌间静脉丛的静脉血,有效地减少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1],术后24 h即可进行下肢抬高训练。如果无法配合主动肢体活动,还可以选择被动肢体活动,可采用的活动方式包括自肢体远端至近端用手指或手掌按摩肌肉,约5~6次/d,每次持续10 min左右;过程中注意避免用力过猛或速度过缓。可行下肢关节的屈、伸被动活动,如应用连续被动活动训练仪(contineous passive motion, CPM),2次/d,每次40 min为宜。如患者手术结束已卧床3 d,可告知其在允许的范围内佩戴夹克式支架早期下床活动,可先坐于床边,待适应后扶住站立或自行站立,最终达到自主活动状态。

1.2.3 术后穿戴抗血栓压力带 抗血栓压力带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编织方法,对腿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自踝部、小腿、膝关节、大腿下部、大腿上部循序递减。因此,抗血栓压力带可以起到保护静脉管壁,促使血液单向流动,加速血流回流等作用,避免静脉血液长期淤积在下肢,进而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12]。本科对55岁以上,术后估计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常规穿戴抗血栓压力带,穿戴过程中无患者自诉不适,它具有舒适性好、医从性高、效果确切等优势,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运用。

1.2.4 下肢气压治疗 气压治疗仪的脉动气流通过气道进入紧束在肢体治疗部位上的气囊的气室,气囊随着压力的上升可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按摩,其挤压力和刺激可达深部肌肉、血管和淋巴管,加压时能使压力部位静脉血管尽量排空,加速血液回流,减压时使静脉血迅速自动充盈,从而显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静脉血流速度在挤压时可达无挤压时的1.75~3.6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血液淤滞,减少了血栓的形成的可能性[13-15]。由于接受腰椎融合术的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因而笔者对其常规采用术后气压治疗。临床效果显示,其疗效良好、基本上不造成患者额外的痛苦。因而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广泛接纳,值得进一步运用。

1.2.5 围手术期充分的补液治疗 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术后充分的液体灌注能够避免因组织灌注不足而增加血液黏稠度,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性。但需在保证充分补液的前提下,注意围手术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不宜过大,避免产生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16]。

2 结果

114例患者中,有7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31例患者接受双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1例患者接受三节段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手术节段共计167个。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如患肢肿胀、增粗、疼痛、浅静脉扩张、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易疲劳或肿胀加重等。

3 讨论

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因而其体质不及中青年患者,并存症较多,加之全身麻醉及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卧床时间延长,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增加。在本研究中,笔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并未常规使用抗凝药物,据报道,使用肝素及低分子量肝素时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口服抗凝剂每年大出血的风险约为3%,因而需要慎重并在严密监护下使用[17]。同时,笔者也认为,术后应避免行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静脉穿刺,防止大范围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栓形成。笔者的研究显示,在物理预防措施得当的前提下,物理预防与抗凝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且前者更加安全,可以避免术后出现血肿压迫神经等严重后果。但是如果患者具有明显的高凝状态,则需要在严密监护的前提下使用抗凝药物。术者在施行手术时动作及操作需轻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做好伤口的冲洗与缝合,减少组织因子等促凝因子的生成与扩散。

在采取上述物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围手术期充分的镇痛治疗也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良好的镇痛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他们术后主动活动的参与度,使得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进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超前镇痛、多元化镇痛的理念。即在术前予以充分镇痛,以提高痛阈;术前、术中、术后均予以镇痛,以保持于术后的无痛或轻度疼痛状态,可以大大减少手术后止痛药用药量[18]。临床上所采取的常用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肌肉或静脉滴注镇痛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通常采用口服或肌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如患者疼痛程度较重,可持续静脉滴注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于疼痛程度极为严重的患者,必要时实用阿片类药物,如杜冷丁、吗啡肌注以缓解疼痛。

如果已经观察到患者肢体的肿胀、末端皮肤温度及颜色的变化、肢体明显疼痛、肢体运动与感觉的显著变化,特别是足背屈时腓肠肌疼痛(Homan征阳性)及腓肠肌压痛(Nenhof征阳性)时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时则要尽快行彩超动静脉检查明确诊断,如深静脉血栓诊断明确[19],需立即启动相关治疗,不可延误。心理干预与护理可以提高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增加患者的配合度,有利于围手术期戒烟、戒酒、肢体功能锻炼等措施的实施。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预防脊柱融合手术后的临床工作中,需要对患者实施详尽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并掌握预防方法;监督指导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真落实;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其发生。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Wu H, Yu W D, Jiang R, et al.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with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 Exp Ther Med,2013,5(2):567-571.

[2] Wang S J, Han Y C, Liu X M, et al. Fusion techniques for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14,1(1):9.

[3] Sakeb N, Ahsan K. Comparison of the early results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symptomatic lumbar instability[J]. Indian J Orthop,2013,47(3):255-263.

[4] Mehta V A, McGirt M J, Garcés Ambrossi G L, et al. Trans-foraminal versus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mparison of surgical morbidity[J]. Neurol Res,2011,33(1):38-42.

[5] Audat Z, Moutasem O, Yousef K, et al. Comparison of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posterolateral fus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J]. Singapore Med J,2012,53(3):183-187.

[6]任梦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15-116.

[7]宋维学.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6):51.

[8]成群.抗凝治疗与椎管内血肿[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9,2(2):3.

[9]闫桂虹,张培红.脊柱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相关原因分析与护理[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98-99.

[10]齐琰琴,王天龙,杨拔贤.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81-85.

[11]孙葵葵,王辰,庞宝森,等.住院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37-641.

[12]崔颖,孙红艳,周冬梅.抗血栓压力带在预防脑胶质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1):8.

[13]王金杏,刘学敏.抗血栓压力泵在预防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26-27.

[14]高风,李虹.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2):193.

[15]黎坚.间歇性充气加压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3):8133-8135.

[16]王冉.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70-71.

[17]张柏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和预后的几个问题[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2):81-83.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2

临床资料

近年来收治羊水栓塞患者4例,年龄20~38岁,妊娠28~42周,足月产1例,早产1例,死胎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多器官出血,表现为产后阴道流血2例,尿血1例,内出血1例,平均出血达1400ml,最多达3500ml,以上病例除1例死亡外均抢救成功。

抢救:迅速识别羊水栓塞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应高度重视,这是羊水栓塞的早期症状。产妇在分娩中出现寒战,误认是室温低,产妇冷或输液反应而延误治疗,应注意。静脉抽血时,血液很快凝固,应高度怀疑。阴道流血不凝固或形成血块小而松散,产后不易控制的大量阴道流血,伤口渗血,休克血压,少尿或无尿,都应考虑羊水栓塞。医务人员应镇静不慌,保持清醒,医生和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抢救器械及急救药品使用方法:①立即予高流量吸氧4~6L/分。②应采取休克卧位,抬高头胸和下肢,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③产妇发生抽搐时应加床栏,用开口器或压舌板防止舌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大静脉通路确保快速给药和输血,应正确使用抗休克、扩容、抗过敏、解痉利尿等药品。用药过程中及时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出血是否控制,血压是否回升,尿量有无增加,并作好记录。⑤及时采集血标本。⑥留置导尿,及时、准确观察尿量及颜色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为手术准备。

抢救护理:抢救此类患者,医院应在短时间内成立抢救小组,制定救治措施,人员齐全,抢救器械,药品保证供应,抢救措施得当,使羊水栓塞患者转危为安,救治中的护理体会如下:①立即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采取中凹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插管加压给氧,留置导尿保持通畅。②用大号留置针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双管或多管同时开放以便于应用多种药物及血液,尽早开通中心静脉置管,进行抗休克治疗,及早应用大量抗过敏药物,同时予解痉药物解除支气管痉挛。③准备好一切急救药品抢救时同时备好化验标本,做好术前准备。④密切观察患者注意神志变化,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尿量,周身有无瘀血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为医生抢救提供可靠依据。⑤预防感染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⑥肝素肝素是治疗DIC的关键药物,为抗凝物质,能改善微循环功能,恢复凝血机制,应及早应用,但有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后期使用时应严格掌握肝素的指征,若出现尿血,创口渗血不止,大量阴道流血应立即停止给药。⑦心理护理: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及时与家属及患者沟通,如患者看见多次流出不凝固的鲜血,极度恐惧焦虑,应告知患者精神紧张对止血极为不利,向其介绍病情及选择救治方法的目的和意义,有针对性做好思想工作,取得患者及家属配合,促进疾病恢复。

讨论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3

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肺栓塞患者,其中男17人,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7岁。女13人,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70岁。腹部手术28例,下肢骨折术2例。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较为严重的有2例,喘鸣者5例,胸痛者6例,咳痰且带血丝的1例。同时,这些患者部分有基础疾病:静脉炎1例,高血压10例,动脉硬化1例,冠心病3例。这些患者确诊为急性肺栓塞的方式为:肺通气灌注(V/Q)显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心电图、超声心动图(UCG)等。

1.2治疗

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或给予吸氧,同时,给予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抗休克和抗病毒感染等方式的综合治疗。且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溶栓抗凝治疗。静脉注射低分子葡萄糖酐,促进微循环。

1.3护理措施

1.3.1常规护理: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肺栓塞,首先要使其卧床休息,千万不要随意活动,减少触碰患者的血栓部位。因为触碰或腹腔内压力增大有可能使深静脉血栓脱落,造成危险。对于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栓塞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鼻(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用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时。如果运用机械通气,要考虑正压通气对患者全身心循环的不利影响。一般情况不要将行气管切开,否则有可能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温度、皮肤、循环改善情况等。同时,记录好患者每小时的排尿量,以便为诊断提供更为合理、准确的依据。

1.3.2生活护理:当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得到有效控制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一定的营养补充。这时应多补充些流质性的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增强病人抗病能力,还要注意营养的综合搭配,补充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这也能有效阻止肺栓塞诱发因素的产生。如果一旦患者有血栓形成,就要积极采取抗凝治疗措施,监督好病人定时吃药,按时检查。需长期服药抗凝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好自己的职责,催促患者按时检查,监督患者坚持用药。

1.3.3心理指导:急性肺栓塞发病快,且病情较为严重,伴有不同程度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不适感觉,患者会产生烦躁、焦虑和恐惧的心理[4]。这种情绪状态极易引发栓子的脱落。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病情的好转就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一定想方设法稳定病人情绪,细心、耐心地为患者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使其坦然看待该病,减少不必要的疑虑担心,以及不良情绪对肺动脉和肺血管的不良刺激。同时,多和家属沟通,让家人做好配合,鼓励患者,给病人精神上的最大安慰,让病人树立自信,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

1.3.4溶栓和抗凝护理:如果患者一旦被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最好的办法就是溶栓和抗凝治疗。这种方法能使病人栓塞的血管再通,降低右心前阻力,保障正常的肺循环血量,在实施溶栓和抗凝护理前,要保证患者卧床休息14~16d,然后测量凝血酶,接着,根据患者病情在严格掌握溶栓药物剂量和滴速下,进行溶栓治疗。溶栓时要尽可能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尽可能防止药物外渗。溶栓治疗后还要定时检测凝血酶,并进行观察。在溶栓治疗时,并发症也是不可避免的。如:肠胃道出血或颅内出血,几率为4~6%。所以,护理人员要真正做到尽职尽责,时刻注意患者有无出血症状,还要注意患者的神志状态和情绪变化。注意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等有没有出血点。嘱咐患者咳嗽不要用力,不要让外力伤及皮肤。一旦发生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防止病人脑出血发生。

1.3.5出院后生活护理指导:急性肺栓塞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护理人员要嘱咐患者及家人一定按时服药,同时说明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复况,在患者自我监测方面做好指导,如果出现出血、再栓塞情况或其他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嘱咐患者家人做好监督,多让病人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减少脂肪类和糖类食物的摄入量,避免患者体重增加,保障大便通畅。还要戒烟戒酒,不吃辛辣食物。

2结果

统计分析我院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经溶栓、抗凝、抗感染等临床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出院20例,病情好转9例,1例患者因年龄偏大,病情恶化,被及时转院治疗。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4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其中,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DVT的三大因素[1]。多发生于手术后或制动患者,尤其是下肢静脉。护士了解DVT相关知识,可以帮助高危手术患者早期预防DVT的发生,降低患者的住院日、医疗费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和工作质量。

1 预防DVT的重要性

血栓相关危险因素目前已得到广泛重视,手术患者静脉血栓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创伤,瘫痪或被动,恶性肿瘤,化疗、放疗或激素替代治疗,静脉血栓病史,年龄大于60岁,妊娠,心衰或呼衰,过度肥胖,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高凝状态等。多数手术患者有一项或多项血栓相关危险因素,而且这些危险因素具有叠加效应,如果不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非常大。住院患者中,巨大创伤恢复期患者,如不采取预防措施,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超过50%,骨科手术患者,特别是髋、膝关节置换手术,一项临床研究表明,骨科大手术后7~14d,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60%,中央型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0%[2]。过去30年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

2 手术患者血栓危险程度评估

手术患者除了自身高危因素会发生静脉血栓外,一些手术操作也是导致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原因。综合两者因素,将血栓危险因素分为3个等级,见表1。

3DVT的预防措施

3.1 增加活动

手术、分娩、长期卧床等是引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其定时翻身。对手术后患者应在麻醉未消失前做下肢的被动活动;麻醉期过后,指导和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曲、举腿活动。若病情允许,鼓励此类患者尽早离床活动。

3.2 避免血液淤滞,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别

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可以穿弹力袜或使用间歇气压泵(IPC)。

3.3预防静脉壁受损

对长期输液者,尽量保护其静脉,避免在同一静脉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在四肢或盆腔临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3.4早期发现

术后患者若发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3.5预防性抗凝治疗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性抗凝治疗一般采用低分子量肝素,中等危险水平的患者,通常在术前2h给予,高风险患者术前晚上给予,以后每天一次皮下注射。术后患者如能下床活动,手术相关血栓危险因素去除后,可停止抗凝治疗。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护士应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做好病情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手术情况及术后注意事项,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讲解术后早期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正确指导,同时取得家属配合,给患者以心理支持,使其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4.2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4.2.1 卧床休息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10~14d,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幅度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

4.2.2 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淤血;并可降低下肢静脉压,从而减轻水肿与疼痛。

4.2.3 病情观察观察患肢脉搏和皮肤温度、颜色及肿胀情况,局部有无破损及感染,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4.2.4 戒烟吸烟患者劝其戒烟,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嘱患者进食低脂、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4.2.5 并发症的观察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嘱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4.3 手术治疗后护理

4.3.1与活动根据麻醉情况给予适当,麻醉消失后,抬高患肢30°,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

4.3.2 加强观察取栓术后观察患肢远端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术后血管通畅程度。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3.3 预防感染根据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

4.4 抗凝治疗护理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有低分子量肝素(LMWH)、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全身性出血倾向和切口渗血情况。用肝素或华法林应在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日期、时间、药名、剂量、给药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的测定结果,并签名。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5

肺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该病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造成肺动脉或其他分支梗阻的病理现象,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形成静脉血栓或骨折等大手术后的患者[1],因此当患者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形成静脉血栓时应当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笔者就此类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摘取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之间收治的22例肺栓塞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4~77岁,平均53.1±11.7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烦躁不安以及呼吸、心跳骤停等。

1.2 治疗及结果 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以及抗凝、溶栓治疗,发生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22例患者均得到治愈,无一例死亡。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由于肺栓塞患者发病较急,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抢救,患者很可能会由于病情恶化而死亡,因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每15-30min进行记录一次,观察患者是否有紫绀、胸闷或憋气现象发生,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是湿化瓶中加入少量酒精降低肺泡张力改善通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手术切口、消化道、口腔黏膜、皮肤以及颅内出血;观察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形成,包括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张力,观察是否发生肿胀现象,记录变化过程。

2.2 一般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取平卧或半卧位,保持绝对卧床,尽量少移动患者,确保患者呼吸通畅。由于肺栓塞患者极易发生低氧血症,因此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以及口唇颜色变化,及时做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调整氧流量,对于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及时观察呼吸波及相关参数进行调整,指导患者进行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确保营养供给,保持大便通畅。

2.3 治疗护理 主要包括溶栓和抗凝治疗的护理。肺栓塞患者有效的溶栓是抢救的关键,注意遵医嘱执行输入剂量,建议以微量泵泵入,方便调节速度和输入时间,防止通道阻塞,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出血现象[2]。在治疗时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在患者身边进行观察并倾听患者主诉,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反馈给值班医师。

2.4 心理护理 由于肺栓塞的濒死感明显,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慌、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必须做好患者的安抚和解释工作,加强心理护理措施,倾听患者倾诉并予以解答,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以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作为现身说法向患者说明此类疾病的治疗情况,减轻患者的危机感和不良情绪。同时给予患者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和舒服的,可轻声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必要时可向患者家属寻求帮助,在康复期应当注意缓和患者的急躁心理,避免发生自行拔管等情况。

2.5 血气分析监测 血气分析作为肺栓塞诊断和治疗上的重要依据已经被诸多学者所肯定,而且血气分析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实惠、易于检测的特点,能够迅速的反映出患者肺通气及换气功能,控制酸碱平衡[3]。由于肺栓塞患者治疗时存在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所以在治疗时尽量保持高浓度的氧气供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氧流量的调整,必要时应用气管插管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的保持。

3 讨论

肺栓塞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易复发等特点,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诊断和抢救往往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密切配合医师,注意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反馈,针对患者情况做出调整,以免延误病情。出院后继续服药进行抗凝治疗防止复发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重视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也是十分重要的。嘱咐患者出院后遵医嘱进行用药,定期复查抗凝指标,注意保持下肢活动,有静脉曲张患者可穿弹力袜避免血栓复发,不适随诊。

参考文献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6

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但对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无显著临床意义。手术时应彻底止血,术后常规使用止血药物以预防术后出血的错误观念,可能促使血栓形成。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栓形成于腿部静脉处,,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利用抽血检验D-dimer与下肢超音波检查来做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并进行预防与护理,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36~78岁,平均52.6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8例,全膝关节置换8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9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例。

1.2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32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

2 预防与护理方法

2.1病情观察 ①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②为减轻静脉内压力,促进血液回流,应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③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遵医嘱进行抗凝、溶栓、祛聚疗法;④局部湿热敷;⑤每天观察肿胀消退情况,通过测量双下肢同一部位周径,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⑥每4 h观察并记录一次端动脉搏动情况及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和弹性;⑦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同情、关心患者,指导其看书、听轻音乐等,分散其注意力,减轻其对疼痛的感觉。

2.2心理护理 ①解释深静脉血栓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注意事项。②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③教会患者自我放松。④应针对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⑤鼓励患者家属和朋友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

2.3配合治疗的护理 早期小腿营养是否改变,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等,尤其注意肢体远端搏动有无减弱,与对侧肢体相比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如果病程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会产生对下肢动脉痉挛以及动脉压迫,进而造成下肢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足部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引起更严重的小腿和足部水疱以及皮肤降而显青紫色,这种情况下若处理不及时,后果会非常严重,就会发生静脉性坏疽。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2]。

2.4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活动,降低DVT的发病率,如早期活动和床上腿部锻炼。嘱患者应该保持顺畅的静脉血流,如勿穿紧身裤,避免长时间的交叉腿部或盘腿坐卧,避免长期的站立等;避免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因此,应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喝水、多做运动,特别是腿部运动。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方法预防,可防止DVT的复发。

3 结果

通过对64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2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血栓的形成可是静脉血管管腔发生完全或不全闭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状。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这其中大部分患者是因为术后长期卧床而引起,另一部分目前还没有发现明确诱因。通过研究国内骨科复位手术中,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情况表明:告知术后禁忌姿势及活动;与医师联络处理问题;告知何时返院门诊是最需要知道的三项问题。其中相关研究中病患需求度最高的项目是与医师联络沟通,因为患者对手术结果的顾虑和担忧,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来消解,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3]。目前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尚缺乏统一标准:有的以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或消失为显效或治愈标准,有的以术后深静脉造影证实的血栓解剖学上的改善或消失为标准,从而导致下肢DVT治疗的两种观点,一种主张以非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溶解或部分溶解及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并最终通过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症状,另一种主张以手术为主,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或介入的方法,配合抗凝溶栓等治疗,尽快恢复深静脉的解剖学通畅及减少复发。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其自然病程中随时有可能出现栓子脱落,导致肺梗死,严重者可致猝死,尤其是在发病2 w以内。如行抗凝溶栓治疗,栓子脱落风险更大,且抗凝溶栓后的出血并发症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可并发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重者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故疾病本身的风险及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应向患者本人及家属交代清楚,并签字为证,如家属或患者不予理解,则不能应用抗凝溶栓治疗,同时也应签字为证。口服抗凝药物虽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但它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缺点,必须在服药期间做血凝机制的监测。华法林在美国应用较广,多在骨科大手术后给患者服用;在欧洲临床上则很少采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较少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但较易发生不良反应,如血容量增多引起心力衰竭和过敏反应等,现已较少采用。LDH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但无抗凝的作用,一般以5000 U做皮下注射。由于LDH不能完全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4]。因为大多数DVT患者都需要抗凝治疗,所以特别注意患者的出血情况,如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以及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果患者正在应用肝素治疗,应特别注意它的副作用如大出血的发生[5]。同时,应该密切监测HIT的体征、血小板计数[6]。本组资料,通过临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新宁.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02:1-2.

[2]朱琳.预见性护理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8:1091-1092.

[3]张生延,徐瑞云,李柯蓁.综合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J].甘肃科技,2016,03:127-129.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7

【关键词】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骨科大手术后及长期卧床后均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cnous thrombosis,DVT),尤其是髋部和膝部手术后多见,并且容易继发肺栓塞、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少数患者可因肺栓塞而导致死亡[1]。因此,对于骨科大手术后及长期卧床患者的DVT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临床死亡率。本文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8例卧床时间超过6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自2008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68例卧床时间超过6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9例患者年龄45~93岁,平均65.8岁;其中股骨颈骨折45例,四肢骨折38例,股骨头坏死24例,骨盆骨折21例,妇科肿瘤40例;患者住院时间6~13个月,平均8.7个月。

2 结果

本组168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发生率为3.57%。给予精心治疗与护理后均好转,无血栓及肺栓塞发生,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好转,治疗3~13周后痊愈出院。

3 预防与护理

3.1 护理评估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及时评估其是否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因素对及时制定预防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卧床期间要评估其是否有外伤及感染史,有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史等。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及肝肾功能情况及有无下肢突然剧烈胀痛伴有发热史。评估患者四肢浅静脉有无红肿、压痛及条索状物及小腿、大腿、股部、下腹壁有无静脉曲张,有无皮肤色泽改变或发亮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等。根据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及静脉造影检查的结果,掌握患者有无血栓形成,血栓的位置及范围等。

3.2 预防性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各种手术后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①卧床期间应定时帮助患者改变,一般每1~2小时协助其进行翻身活动,避免在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血液回流。②卧床期间指导患者作适当的下肢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但动作不可过大,护理工作者应定期指导、督促及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③要求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帮助患者制定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运动计划,监督其完成。④静脉输液患者如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时,更应注意尽量保护好患者的静脉血管。⑤重视患者的主诉,如患者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及时给予检查并做对症处理。⑥定期观察患者的双下肢有无皮肤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曲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如发现下肢肿胀、周径变粗,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3.3 机械预防措施 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逐级加压弹性袜,它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在临床试验中,抗栓药物的疗效优于非药物预防措施,因此这些方法只用于有高危出血因素的患者,或与抗栓药物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2]。

3.4 药物预防措施 目前有下列三种方法:①术前12h或术后12~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②术后6~8h开始应用戊聚糖钠2.5mg。③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上述任一种抗凝方法的用药时间一般不少于7~10d[3]。

3.5 康复与健康教育 ①要求患者禁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浓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负重,防止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急性期l0~14d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恢复期的患者应鼓励做力所能及的运动,如在床上做自主屈伸下肢各关节的运动,逐渐增加行走距离和下肢肌肉的活动量,以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防止再生血栓形成。②下床活动时,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理想的弹力袜应自上而下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起到支持下肢静脉并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向深静脉回流,以有效地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弹力袜的大小应根据个人腿部周径(测量踝部最细处及小腿最粗部位的数值)来选择。穿着时必须保证弹力袜平直无皱褶。使用中经常更换以保持弹性。③正确使用抗凝或溶栓药物,选择静脉用药时在拔针后嘱患者加长按压穿刺部位时间,避免出血。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避免碰撞,观察大小便颜色,穿刺部位、全身皮肤及牙龈有无出血倾向;如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 小结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且由于可引发多种并发症而成为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因素。在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及康复指导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于芝兰,温晓琴,足踝及膝关节功能锻炼对预防老年患者髋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8(9):103―105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8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087-01

所谓肺血栓栓塞症,就是指人体的静脉系统中存在血栓而使得肺动脉无法正常工作,或者是右心存在血栓影响肺功能而引起的疾病。PTE的临床表现为为无法正常呼吸,无法完成正常的肺循环,存在呼吸功能障碍。若人体在出现了PTE症状之后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与护理,则很有可能导致肺梗死,甚至会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致死的概率为30%左右,死亡率较高。目前医学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疗的方式来治疗PTE,其不但疗效快,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而且不会给人体造成太大创伤。给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后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方面,可以避免再次引发病症,或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本文就重点对PTE行介入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

1 PTE患者的介入治疗

1.1 一般资料:

某医院在2013年间接收了22例PTE患者,其中男患者有14例,女患者有8例,平均年龄为49岁。这些患者最初的首发症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问题,尤其是在运动或活动之后,更容易出现这种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咳血问题,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在进行诊断之后确定为PTE。

1.2 方法:

这些PTE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严重的肺栓塞,还会有胸痛、烦躁、咳嗽、咳血等临床表现,甚至会出现休克。肺梗死三联征的表现较为明显。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决定对其进行介入治疗。首先是利用肺动脉造影来确定肺栓塞所处部位,其次对其进行相应介入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后,予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一侧股静脉成功后,置人6Fr血管鞘,引入绿泥鳅导丝及猪尾导管达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主干及肺动脉下支栓塞,将猪尾导管引入肺动脉下支,局部碎栓,通过猪尾导管注入尿激酶25万U,再次造影见肺动脉主干及肺动脉下支显影良好,无造影剂外渗,拔除导管装置,局部压迫5min后,予加压包扎,安返病房。

1.3 结果:

22例患者经及时给氧,介入治疗,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抗凝,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呼吸循环支持后,对其进行进行10-25天的相应护理,都可以康复出院,而且在此期间不会出现大出血或并发症的发生。在对患者之后的生活进行调查后,发现患者都不会再出现PTE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且基本上都能够掌握服药须知与预防应对急性 PTE的方法。

2 PTE患者行介入治疗

在对22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之后,我们采取了非常到位的治疗措施,这是因为PTE是一种急性病,虽然在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但是介入治疗后期没有得到有效跟踪治疗,还很有可能再次引发病症。以下笔者就结合临床经验,提出以下几种有效的治疗后期处理措施:

2.1 急救措施:

PTE发病急,一旦出现肺动脉栓塞,应立即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高浓度吸氧6-8L/min,若有肺水肿可加压给氧,并在湿化瓶中加入20%-30%乙醇以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设专人护理,每15-30min记录1次生命体征,同时观察患者胸闷、憋气、发给、胸痛等症状及咳嗽和尿量变化情况,尤以夜间为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生。病情稳定后改为每2h记录1次。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备好急救药品。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2.2 介入治疗后观察:

介入治疗后,立即妥善安置患者(穿刺侧下肢外展、平伸、制动),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h,每30min巡视1次,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若穿刺处出血较多,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因穿刺处需加压包扎,应注意观察加压患肢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2.3 抗凝治疗:

本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疗程为3-6个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以及华法林抗凝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一次采血完成多项检查,避免反复穿刺血管。备好抢救药品和各种抢救仪器。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眼出血、血尿、血便,了解女患者月经量有否过多,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及出血,做好患者及家属在应用抗凝药物期间的自我护理指导。备好鱼精蛋白,以对抗肝素过量,各项护理操作应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若出现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2.4 出院指导:

因为PTE为急性病,发病快,且症状较为严重,猝死率较高,因此很多患者与患者家属在遇到这种病症之后都会感受手足无措,心里也非常恐惧,会胡思乱想,有频死感。若患者的心理存在焦躁不安、恐惧害怕的心理是不利于其后期恢复的,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积极引导患者放宽心情,配合治疗。

当患者已经康复,需要出院时,还应该做好出院指导。因为患者若在回家之后若不注意,还可能再次复发。一般来讲,患者在出院之后还需要在家卧床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不得过度活动,还要避免用力,要合理饮食,多吃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要学会自我监测和预防,合理服用药物,并按时复诊。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肺血栓栓塞症作为一种死亡率较高的急性病,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应该立即采取介入治疗。就目前来讲,介入治疗手段已经较为成熟,患者能否尽快恢复健康与后期跟踪治疗方法有很大关系。本文提出的几种治疗措施都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广大医护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98例,术前双下肢血管B超证实未见血栓形成。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3例,男性30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5.0±6.1岁,胆囊结石28例,胆囊息肉20例,慢性胆囊炎5例。对照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0±8.1岁,胆囊结石25例,胆囊息肉17例,慢性胆囊炎3例。

1.2 处理: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术后常规护理。对照组:术后常规护理。两组术前常规行双下肢血管B超检查,除外静脉血栓可能。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宣教

术前进行详细沟通、讲解引起患者充分重视。嘱低脂饮食,戒烟酒,术后注意保暖,避免诱发加重下肢血栓形成。术后使用气压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1.3.2 术后常规护理

1)术后当天:平卧位休息,可适当抬高双下肢,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作双下肢的向心性按摩每2小时1 次,每次持续30分钟。鼓励患者作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2)术后第1天至出院前:给予患者被动的下肢肌肉锻炼,以利于静脉血液的回流。鼓励患者作踝关节、膝关节伸曲运动以及双下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每天行双下肢气压治疗2次,每次30分钟。如能够耐受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3)定期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疼痛、温度等情况,以及下肢肌肉的压痛及腿径的变化,注意手术区渗血情况。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促,对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及时给予吸氧并报告医生处理。

4)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患者,用药期间应加强观察患者皮肤粘膜、大小便颜色等,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及时停药。

1.4 DVT诊断标准

仔细观察双下肢肿胀的程度,皮肤颜色、温度,重视患者的主诉,如小腿疼痛及疼痛的性质,术后出现小腿腓肠肌压痛、肿胀, Homan's征阳性,行双下肢静脉超声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 然后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查其可压缩性,不能压瘪或仅部分压瘪者示血栓存在[2]。无其他症状的患者术第5天常规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发现深静脉血栓即作出诊断。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中双下肢血管B超证实DVT 2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DVT发生率3.7%(2/53)。对照组中共出现DVT 7例,其中5例无明显症状,2例表现为小腿腓肠肌压痛、肿胀,B超证实为小腿肌层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15.5%(7/45)。研究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临床上用来预防DVT形成的措施有机械性措施(气压泵使用、弹力袜)、早期活动以及药物预防。机械方式虽然不增加出血风险,但是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机械性预防措施既不能证明也不能除外降低症状性DVT或肺栓塞的获益[3]。国外有研究表明机弹力袜并无预防VTE的作用[4]。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它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或抗凝血酶活性。本研究中采用术前1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的处理,术中两组出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亦无显著性差异,不良事件发生率7.5%,无腹腔内出血、过敏等严重并发症,表明术中、术后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是安全的。研究组DVT发生率3.7%,远较对照组15.5%的发生率要低,说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常规使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并联合适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疗效确切,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 闫西红, 高丽彩等.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2008. 14(3).

抗血栓的护理措施例10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5-01

手术被认为是静脉血栓的最大风险,而实施择期骨科大手术(例如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由于血管损伤和活动减少之类的因素,导致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增高。未接受预防性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比例为40%~60%,为此我们通过对骨科术后病人正确的评估,预见性地从病人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骨科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2009年1月的骨折病例110例,其中男71例,女39例,年龄31岁~8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23例,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21例,股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1例,踝部骨折术后7例,髋关节置换术后18例。胫腓粉碎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重度挫伤1例,脊柱骨折5例,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

1.2方法。重点强调预防,通过综合评估骨科术后病人,确定高危人群,预见性地从饮食、、功能锻炼等多方面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3结果。本组117例患者,术后仅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3.4%,低于国内外报道骨折术后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2护理

2.1适当的。经常采取直立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的患者,要鼓励患者每天有多次采取坐和站立的。如果患者因为病情的因素不能独立坐和站,例如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的患者,也可以采取摇高床头,靠坐在床上的方式。即使是脊柱骨折的患者,摇高床头和靠坐的方式,不会引起骨折移位。况且大部分脊柱不稳的患者,都已经接受了内固定手术,采取靠坐的姿势不会引起脊柱骨折的不稳定,相反由于局部承受重力,而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对于心肺疾病的患者,采取坐位不仅可以预防DVT,也有利于降低心脏负担,改善呼吸功能。因为直立姿式可以减少静脉回流,从而降低心脏前负责,而心脏后负荷不增加,反而有可能降低。直立姿式有利于横膈的下移、降低吸气阻力、维持合理的通气/灌流比例、有助于咳嗽动作等。心衰患者和慢支肺气肿患者都自发地采取坐位或者靠坐位的姿势,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坐位是这类患者合理的功能代偿措施。

2.2适当饮水和补充液体。由于患者的血容量降低,给与患者足够的水分摄入是必要的预防DVT的措施。在补充体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尿量,而且要考虑非显性水分丢失,其原因是呼气的水汽排出和皮肤出汗。非显性水分丢失大约800ml/天。在剧烈运动、炎热和出汗的情况下,水分丢失更加严重。

3注意事项

3.1不做血栓预防。称静脉血栓为杀手是因为,它是继心脏病和脑卒中后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静脉血栓导致的住院死亡人数是所有因医院获得性感染而死亡人数的5倍。每8名住院患者中就有1个是死于静脉血栓。而更为可怕的是:所有致死性PE病例在死亡前得到诊断的不足一半;约80%DVT病例无临床表现。首次潜在致死性的症状通常出现在出院之后。研究发现,在亚洲几乎每2人中就有1人(41%)存在DVT风险,与全球风险相似。

3.2仅采用物理方法。20多年来,常规预防性抗凝治疗一直是骨科大手术的标准治疗。很多医生尽管已认识到住院患者存在静脉血栓的风险,仍很少给予恰当的预防措施。最近一项包括32个国家的多国横断面调查显示,不足60%存在风险的手术患者接受了标准的静脉血栓预防性治疗。

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方法有:抗凝药物和物理方法,两者联合使用预防效果好。有研究表明,对适当的手术患者使用药物来预防静脉血栓有效,且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低。采取预防措施的风险/效益比优于治疗。

3.3选择抗凝药物不当。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潜在的致死性血栓已经应用了近70年。从最早的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发展到低分子量肝素,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去年9月,欧委会批准Xa因子直接抑制剂拜瑞妥(利伐沙班)用于预防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成年患者的静脉血栓。口服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每天一片,被认为是口服抗凝剂的下一代创新产品。由于并不抑制凝血酶本身,而是调节凝血酶产生,因此该药具有更安全方便的特点。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