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4 17:13:16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1

“构、建、管、用”是实现“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关键环节。

“构”即顶层设计,梳理科学、统一的企业业务流程架构,明确流程的分层分类原则,构建涵盖端到端流程、服务流程、职能流程、业务活动的四级流程架构体系,将企业三大标准体系(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按照流程架构全面匹配,并进行全流程推演验证,确保流程畅通。

“建”即建设实施,重点解决四大基础要素之间融合匹配,及其与MES、ERP等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问题,在流程上建立要素映射关联,助推一体化运作。

“管”即常态管理,重点确保“四位一体”常态运转,各要素与实际业务实施对应一致,以“精益流程管理平台”为重要抓手,同步管控各要素,并随业务变化动态更新、协调联动。

“用”即全面应用,通过流程审核等内部审核手段,重点监控规范与执行“两张皮”的问题,测评流程审核得分并纳入部门绩效,运用考核倒逼管理改进,确保实际业务执行与流程的一致性、业务执行与职责的一致性、业务执行与标准文件要求的一致性,破除“两张皮”的现象。

二、完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驱动综合管理提升

龙岩烟草公司通过调研认识到,传统流程管理工具与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有效平衡精细化管理需求与管理成本,因此,公司基于ARIS流程管理平台,运用流程建模技术,将标准文件条款拆分匹配到流程节点及相关岗位,将技术、管理标准匹配到流程,使管理要求落实到具体流程环节,形成要素有机融合、内生逻辑严谨的流程模型数据库,实现各流程要素既可以动态引用又可以动态修改;通过流程管理平台,自动生成新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岗位手册和流程手册,保证了标准规范与业务执行的深度融合;通过文件条款与流程活动的匹配分析,同时发现标准缺失、冲突、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也实现了对文件内容衔接度、条款与流程匹配度的有效监控,企业管理标准由原来的426项整合为342项。

流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流程管理逐渐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流程治理机制建设与治理能力完善成为公司重点推进的工作。为此,公司提出了以流程为核心,通过流程带动其他要素协同运作的“四位一体”机制。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2

一、我国工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职责分工不明确,组织体系与机构不完善

由于工程财务管理涉及的范围广泛,关系到工程的各个环节,事务繁多,这就容易造成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财务管理中,各部门的职责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工程财务管理各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与具体规范,从而造成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约束力缺乏。此外,为保障工程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必须要相应机构与组织体系,协调工程中的各种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这样的机构与组织体系还不完善。

(二)管理内容单一,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管理工程的财务是当前工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对于工程项目的其他环节以及全过程鲜少涉及,从而造成工程的财务部门缺乏对工程造价结构的全面、系统的了解,致使工程财务管理陷入被动的局面。同时在管理流程方面,如工程物资招标、物资入库以及工程造价款的支付等管理流程还缺少相应的规范。

(三)合同管理不完善,财务结算与决算工作不到位

合同管理中必要的约束条例严重缺乏,且采用费率招标以及预算招标的合同管理方式,技术滞后,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可能为工程财务管理埋下隐患。此外,在结算与决算工作中,相关资产资料移交与归档不及时,从而严重制约着工程的财务决算编制以及资产管理,给工程财务管理中的核算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二、工程财务管理标准化与精益化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财务管理指标体系,完善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

1.建立管理指标体系。在工程的财务管理中,要根据管理工作的重难点以及关键点,展开科学的管理指标体系的设置,该指标体系中要包括财务管理的目标值与目标体系。详见表一。

2.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1)加强工程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工程财务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强化会计人员对工程概预算以及结算环节管理知识的了解,为工程财务管理标准化奠定人才基础。(2)建立工程竣工决算的管理小组,加强工程财务管理的队伍建设,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规范工程财务管理中的竣工决算工作。

(二)规范工程财务管理流程,严格把关工程项目概预算

1.建立标准化的财务管理流程。要在工程的财务管理全过程中体现标准化,这是提高工程财务管理效益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明晰财务管理流程,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流程体系,如立项与合同管理流程、物资管理流程、形象进度暂估流程、暂估转资流程、竣工决算审批流程以及档案管理流程等,并做好该标准体系的更新,提高工程财务管理精细化水平。

2.严格把关工程的概预算。(1)在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择最优设计方案与模块,并通过分析经济效益以及技术的对比,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完善。(2)就施工图设计阶段而言,要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并科学制定适合工程实际的概预算标准,实现工程概预算的标准化,将在建工程的投资有效控制在制定的概预算范围之内。同时,工程概预算的编制,要结合国家规定的费用与项目标准,保障有充分的依据,从而在设计阶段有效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

(三)强化工程资金支付管理,规范工程竣工决算工作

1.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1)工程项目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施工部门以及归口管理部门共同把关项目工程款的每项支出,明确工程的资金动向。各部门在需要用款的情况下,首先要报送用款计划给财务部门,在审核通过后,将用款资金归入工程资金的流量管理中。(2)按照合同规定,严控工程预付款。工程项目中,需要由建设单位自行采购建材时,要确保预付款≤10%的工程价款总额;若需承包单位采购建材时,要确保预付款≤30%的工程价款总额。(3)采取资金控制、工程进度与工程量结合的方式,合理控制工程进度款,保证工程进度与资金控制协调一致,有效避免资金不足或资金沉淀情况出现。同时,在工程结算与审计之前,确保工程进度款≤85%工程价款总额,防止超比例付款现象发生。

2.强化竣工决算工作。(1)确保资产移交及时,工程的相应管理部门要在不跨月的前提下,保证在竣工后的3日之内,将工程投资情况表、投运报表、资产与设备报表等移交至工程财务管理部门,以便工程财务管理的专职部门进行资产的估价入账。(2)工程财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建立设备台账,并与生产运行部门、工程管理部门一起亲赴现场,进行设备的清点,确保设备情况与台账相符合。之后财务管理部门要进行资产明细表的编制,资产的型号与厂家等具体信息都要在明细表中注明,然后在交与工程管理部门进行相关信息的确认与补充,确认无误后盖章交与财务管理部门。(3)工程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多方的资产明细信息确认之后,进行竣工决算的编制,并对原有的暂估资产自进行调整,确定固定资产信息。

(四)加强项目资金的风险管理,深化评估管理工作

1.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提高财务决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审核工程立项、合同以及概予算编制,监督控制工程风险。(2)通过审核工程造价、工程量、资金审批程序、工程款支付方式等,加强工程的风险控制。(3)严格审核设计变更、资产移交手续、竣工决算依据等,降低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

2.项目的评估管理。在工程项目完工之后,要对项目后期的投入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加强工程项目的基本建设、技术改进等的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同时,还要组织工程各部门对项目的预期效益以及持续投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同时,要及时修正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工程项目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

总而言之,工程财务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工程事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工程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与精细化,是工程企业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的有效途。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工程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实现工程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与精益化。

参考文献:

[1]胡杰霞.浅谈施工企业财务标准化管理[J].经济师,2010,(10):150.

[2]吴天兴.浅析工程财务管理标准化模式[J].科技传播,2010,(22):43,33.

[3]李雪梅.浅议工程财务管理标准化模式[J].财经界(学术),2010,(2):177-178.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3

一、财务标准体系建设与会计制度设计的异同

提到财务标准体系建设,就自然联想到会计制度设计。两者本质上都是财务标准化的表现形式,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团化。前者更适用于成员单位业务高度同质化的企业集团,后者主要着眼于本单位或者个别会计主体。二是流程化。前者基于价值管理理念,应用流程管理工具,着眼于从业务发起到财务记账的全价值链活动,重点关注财务与业务融合,后者通常局限于财务机构自身业务。三是信息化。前者依赖信息化手段固化财务标准,展现海量标准化信息,条件成熟的企业集团还可以开发流程监控系统实现在线流程的实时监控,后者通常展现为工作手册形式。

二、企业集团构建财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企业集团构建财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强化财务管控的需要。如何加强对所属成员单位的财务管控是摆在企业集团财务负责人面前的一个难题。构建财务标准体系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它既体现集团总部的方针导向,又结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规范财务管理的需要。企业集团管理层级多、链条长,规范管理难度较大。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标准体系,有利于提升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提升运营效率的需要。制度和标准都是企业管理者意志的体现。制度一般是定性、定向的,在宏观上引导企业发展。制度成熟、具体化后形成标准。标准解决一项业务流程如何实际完成,可操作性更强,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运转效率。四是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集团总部主导,顶层设计,统一对集团现有财务工作进行梳理,制定适用于各级成员单位的财务标准体系,可以避免盲目分头建设带来的重复成本。五是夯实信息化基础的需要。标准化与信息化相辅相承,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只有业务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才具备开展信息化的条件。

三、企业集团构建财务标准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一)建设目标

以财务工作流程为基础,梳理整合国家财经法规、企业财务规章制度,按照“统一建设、高度融合、协同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实现业务、流程、岗位全面覆盖,实现标准、流程、系统的有效衔接,满足财务管理需要,支撑财务战略实施。

(二)建设原则

一是统一建设。坚持集团总部主导、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制定、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二是高度融合。按照全业务、全流程、全岗位覆盖的要求,坚持财务标准体系与业务体系相结合、与管理实际相结合、与信息系统相结合,系统构建财务标准体系。三是协同推进。坚持财务标准体系建设与财务信息化管理相适应,与企业标准体系充分衔接、有序推进。

四、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的总体结构

按照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等国家标准,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涵,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由财务基础标准、财务技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和财务工作标准组成。

首先,国家财经法规、企业财务战略、国家和行业通用标准从外部对企业财务标准体系施加影响,是后者制定的依据。其次,财务基础标准位于财务标准体系的第一层,包括企业采用、实施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企业自制的财务基础标准,其他财务标准应该符合财务基础标准的要求。再次,财务技术标准和财务管理标准位于第二层,二者之间应该协调配套。最后,财务工作标准体系位于财务标准体系的第三层,是财务技术标准和财务管理标准共同指导和制约的下层标准,应同时符合财务技术标准和财务管理标准规定。

五、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财务基础标准

财务基础标准是财务工作领域的通用条款,也是制定财务管理标准和财务工作标准的基础和依据。主要包括:财务术语,如会计科目、固定资产目录;财务代码,如GB/T12406-2008《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计量单位,如GB/T17295-2008《国际贸易计量单位代码》;财务信息化标准,如财务软件功能标准、数据接口规范等。构建财务标准体系时,财务基础标准的来源既有直接采用国家标准,也有企业自行制定。

(二)财务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企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订的标准。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财务领域的技术性活动,因此可以将《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视为财务技术标准,它回答:财务工作应该达到何种要求,即明确了开展财务工作的要求。财务技术标准的来源主要是直接采用国家会计准则,如果企业自行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办法,也可作为财务技术标准。

(三)财务管理标准

财务管理标准是开展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所应遵循的标准,它回答:为达到财务技术标准提出的要求需要采取何种程序、方法、途径和步骤,即规定了实现财务目标的方法。企业财务管理要适应业务实现方式、服务生产经营活动。行业不同、管理模式不同,财务管理标准必然不能相同。因此,财务管理标准的来源只能是因地制宜由企业自行制定,决不能生搬硬套,如何制定财务管理标准也是构建财务标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四)财务工作标准

财务工作标准用于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它回答:开展财务活动过程中各级财务机构、各类财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即确定了财务工作流程中的责任。财务工作标准不是独立的标准,它依赖于财务管理标准。财务管理标准是从财务流程角度,分析一个财务流程可以分解为几个工作环节,每一环节由谁承担什么职责。财务工作标准是从财务人员角度,分析一个财务人员需要服务于几个财务流程,在每一流程中承担什么职责。实际上,两者从不同角度看待财务工作。可见,财务工作标准源于财务管理标准。

六、企业集团构建财务标准体系的实施步骤

一是体系搭建阶段。在制度文件梳理的基础上,制定企业集团财务基础标准和财务技术标准。该阶段主要是直接采用国家有关标准,也可以自行制定,如会计科目、固定资产目录、会计核算办法等。二是流程设计阶段。在开展业务辨识、流程梳理的基础上,集中企业集团各单位财务骨干,统一制定适用于各级财务机构、各类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标准和财务工作标准。三是流程实施阶段。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策略,在企业集团全面实施财务标准体系。首先各成员单位应开展差异分析,分析财务标准与本单位实际情况差异,确实无法实施标准化的业务向集团总部申请以特殊业务形式保留。然后,集团总部统一研究,在“同意保留差异”、“继续实施标准化”、“修改集团统一标准”等三种意见中做出选择后批复成员单位。最后,各成员单位按照集团总部批复意见和优化完善后的标准开展流程调整,确保与集团统一财务标准保持一致。四是系统优化阶段。实现财务标准与系统应用相融合,将财务标准运用于财务应用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刚性约束。

七、流程化管理夯实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基础

流程承载了财务技术标准、财务管理标准和财务工作标准,一个流程原则上对应一个管理标准,因此流程设计是建立企业集团财务标准体系的核心。流程设计成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清晰反映流程分类。通过对企业集团各级单位、各类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从管理职能、工作职责、具体财务工作等维度科学设计流程分类体系。二是完整体现流程内容。流程设计的内容至少包括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岗位职责、以流程图形式展现的管理活动内容、具体实现方法、检查与考核、报告与记录等。三是科学设置流程岗位。可以按照“不可拆分的最小工作责任主体”原则设置标准财务岗位,其岗位职责不因组织结构或人员调整而变化,从而保证了流程的适用性和稳定性。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4

如何推进和实施流程银行建设,克服部门银行的弊端和缺陷,进一步全面提升经营效率,增强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是当前中资银行共同面临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为此,应着力做好经营管理标准化、合规管理的流程嵌入,以及银行业务与现代IT技术有效融合三个基本问题。

1 运作基础:经营管理标准化

流程银行的效率取向、安全取向和运营动态化,要求流程银行的业务操作与决策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高效化和风险的全程监控。其运作基础,是实现和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使商业银行的基本营销元素和决策管理元素经过标准化改造后,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模块化重组和运作,促进和实现高效、安全运营。

所谓经营管理标准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基础上,参照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般原则、方法、理念,通过制定体系化的标准文件,使其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均有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实现业务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差错发生,防止出现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标准化不是一个新命题,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当前,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以业务流程走向和风险制约关系为指导,丰富和完善标准化内容,实现“事事有标准、办事循程序”,不仅与流程银行建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和互动作用。

一是结合流程银行的程序性分工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商业银行员工牢固树立工作标准观念和协作观念,为流程银行的建设和运营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二是通过标准化工作,可以使银行现有基本业务条块清晰明确,从而为界定和优化流程,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提供良好基础和切入点。三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营销与决策管理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适时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组成适宜的营销模块和管理决策模块,较好地以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周到性,应对客户需求和挑战,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效率取向需要和运营动态化需要。四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以业务流程走向和法律规范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明晰和固化各层级的岗位职责和制衡关系,可以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安全取向需要。五是通过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乃至最终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构建起“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往复的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已有业务流程的不适宜、不完善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满足流程银行建设持续优化的需要。

2 风控基石:合规风险的嵌入式管理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可见,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具有风险控制基石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当前实际,要求流程银行建设必须随流程落实内控,对合规风险实施嵌入式管理,着力解决和纠正因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等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与有效。

所谓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指以流程和岗责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法律、法规、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有关要求与规定,着力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使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

(1)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建设路径是流程程序性嵌入,即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的相关要求,解读嵌入于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强化岗位约束,树立岗位权威,约束、引导和激励银行各层级员工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做善于风险自律的理性“银行人”,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监控与管理,保障合规管理的执行政策水平和执行力。

(2)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实现手段,首先是构建业务合规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守规监督考核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体系,明晰相关业务的风险提示、准入条件、限制条件、禁入条件、预警信号、问题与危机处理要求、退出条件与退出方案,使合规要求与相关业务线条、运作单元和岗位职责形成映射关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与管理实现“操作循制度、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考核”,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是充分运用电子化工具,对规范、成熟和重复特点的作业要求,尽可能以电子化手段固化于相关核心业务系统程序和管理决策系统程序之中,强化客观性,提高效率。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5

关键词:

建设单位;甲供物资设备;流程管理;标准化

标准化管理是铁路建设项目重要的管理手段,甲供物资设备是大中型基建项目建设单位的重要管理对象之一。就项目管理任务及建设单位管理职责而言,加强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工作,必须以依法合规为前提,适应项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提升专业管理水平,为顺利完成工程项目范围、质量、进度及费用等第一层面的管理任务提供保障。

1当前甲供物资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尚不完善既有的单一的专业管理办法达不到“全面覆盖、完备统一、相互联动”的制度体系目的,实际工作中计划管理、组织供应、进场验收、验工计价等事关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的重要模块,还没形成统一完善的专业流程和标准。加之环境外因变化,比如实行施工图招标后甲供物资设备不再纳入施工总承包合同、施行电子招标投标、委托专业公司服务等新情况,给建设单位物资设备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及时地完善相应的制度办法。有关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等问题亟需逐一有针对性地解决。

1.2专业实务执行标准的操作性有待提高对建设单位物资管理部门实施具体的业务管理而言,即使在有制度也有职责描述的情况下,如何将责任分解细化到具体的工作项目乃至程序步骤,进而形成人与事的匹配方面,依然缺乏明确性和规范性。甲供物资管理的关联单位、部门、事项,亦较少形成固定的内外部沟通协作流程和标准细则,比如涉及到需求计划、设计变更、质量卡控、出入库管理、验工计价等多部门参与的环节,有时仅依靠口头沟通或常用的联系单等方式来处理“谁来做、怎样配合、如何改进”等问题,尤其在出现非常规及结合部问题时,大多仍需要业务主管部门临时主张管理行为,重新整合操作手段,随意性较大,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摩擦和资源消耗。

1.3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基础不一实施管理行为的从业人员,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监理单位,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由于在文化修养、素质经历、业务技能乃至观念意识包括责任心等方面的差异,专业管理人员在落实管理标准、要求的能力上参差不齐,有的依循长期以来的经验习惯和约定俗成,有的各自遵循自家企业的管理要求。就某个项目工程的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彼此之间不能达成共识,团队水平高低起伏,造成管理质效多变,使得管理工作复杂化。

2流程管理方法应用探讨

2.1流程管理简述流程管理理论的推出是工作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其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通过具体的方法工具,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再造,形成一个基于操作性的定位描述,包括流程分析、流程定义与重定义、资源分配、时间安排、流程质量与效率测评等。实行流程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达成通过制度或规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对象的受控程度、通过流程的优化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的目的,科学地削弱管理操作个性,提高业务办理指导的可执行度,并快速地实现管理复制。

2.2流程管理在甲供物资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2.2.1流程梳理。一是管理工作流程调研。首先,对照现行的管理规范化文件,归纳基建项目甲供物资设备管理的范围、类别,可试将其调研范围分为招标采购、组织供应、质量验收、验工计价等几大模块。其次,对照建设管理现行的各项规定、规范,分别就每个调研模块的大致流程及每个流程的合规性要求(如内容、周期、时限、对象、形式等)进行调研查实,为之后形成的最终流程确定“红线”框架,奠定合规性基础。再次,采用管理工具“学习五角星”,从上级主管部门、其他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项目部、供应商、内部人员等信息来源入手,考量和完善第二阶段形成的流程。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对相应工作的办理要求,以及对已出现问题的整改要求,以其“外部观察者”的视角,规整业务工作流程,明确流程设计应该考虑的目标;通过施工单位项目部和供应商,获取不仅仅局限于流程下端的帮助,将其好的想法和行之有效的做法放置于整个管理系统;通过其他建设单位的做法,寻求管理方法的完善和流程确定及改善的启发;通过内部员工的参与,在获取建设单位内部衔接流程思路改进的同时,促进其对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全过程的深入了解和关联配合工作的理解认同。二是确定流程梳理范围。在完成流程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流程选择来确定流程梳理、优化和再造的目标。涉及到甲供物资设备管理的工作流程繁多,但无需在“流程管理”途中的每一个站台都做停留,要选择在“关键流程”停车。流程选择可以遵循“犹太法则”,即选择出数目可能只占全部数量的20%,却对整个组织的绩效发挥着80%的决定性作用的流程;也可以通过运用“重要性矩阵”,将流程和流程结果进行矩阵排列,把其中重要程度高、绩效程度低的确定为最需要改进的流程领域;还可通过流程排序的方法,把每个相关流程以影响、规模、范围3个指标进行评量,再讨论决定进行再造的流程优先级,挑选出关键流程。结合实际工作,招标采购模块中的标书编制、开标评审组织、合同签订等环节,组织供应模块中的需求计划、生产供货等环节,质量验收模块中的进场验收、检测鉴定、调试验收,验工计价模块中的条件确认、计量结果、多方审签等环节均可选择确定为关键流程进行梳理、改进。三是做好流程描述。一个完整的流程,应体现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主要包括科学的程序、明晰的工作要求、可衡量的考核标准、相关文件的指引等方面。第一,明确流程的目标及关键成功因素,做到知晓“要什么样的工作成果以及如何保证成果”。比如招标采购流程的目标是依法合规地达成项目设计要求,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有技术规格的设计编制、商务条件的调查设定,以及依循合规的时限、程序、形式等;再比如质量验收流程的目标是保证用于工程建设物资设备的质量完好,达成目标的关键因素包括进场验收、检验检测等。第二,制作流程图(表),做到知晓“需要干什么工作”。根据明确的流程及其环节制作流程图(表),便于执行流程的一目了然。第三,描述各环节规范,做到知晓“谁做、在每一节点怎么做、做到什么样”。重点是要描述各个环节上落实于岗位的具体活动,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同时,要描述每个具体活动的规范化要求和必须达到的标准。另外,考虑到基建项目甲供物资设备管理工作中必然存在的廉政风险,还应针对易发生廉洁问题的环节,在岗位活动中描述必要的防控措施。四是流程收集成册,作为日常工作的指导依据。将完成描述的各个流程分类整理汇总编制成册,与项目参与各方尤其是建设单位物资设备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配套使用,作为日常工作的指导依据和评定标准。

2.2.2流程优化。实行流程管理后,务必注重实际运用情况的收集,不断修缮。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着重从管理及“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查找流程瓶颈,并以此为问题特性梳理出具体的原因,形成解决方案的依据基础。对流程整体的完善,可运用ECRS技巧,即在现有工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取消(Elimination)合并(Combination)重排(Rearrangemen)t简化(Simplification)”4项技术,形成对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及工作方法的持续改进。

2.2.3流程再造。当流程管理运用于甲供物资设备管理的实际工作并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后,通过流程再造,促进物资设备管理关键流程的再设计、再优化,促进部门内基于流程的岗位分工优化调整,促进甲供物资设备专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继而把流程科学、管理新方法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提升物资设备部门的标准化管理品质。

2.3应用流程管理的效果体现在现有的制度办法基础上,配套建立健全了对应的管理、专业流程及相应标准,进一步解决了甲供物资设备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通过管理及业务流程的具体描述并形成固定指导手册,把管理责任分解到具体的工作流程中,落实到了具体部门和岗位上,从而使甲供物资设备管理过程受到主动、定量、闭环的有效控制,克服了管理标准因人而异和管理责任及协作关系模糊的通病,在探索实现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上取得了可喜进步。

3实施流程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1思想阻碍和行为习惯挑战主要是对流程管理理解不够造成的。尤其是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员不易于接受新的工作方法,涉及的有关部门也未必完全能够给予理解和配合。实行标准化管理,必然会采用和推行流程管理,建设单位一定要抓住“人”这个主观要素,在强化内部传播与执行的同时,加强与参建各方的沟通,充分地进行管理知识和方法的转移。

3.2内容繁多不可执行主要是没有对流程管理进行体系化的分层和分级管理,出现不知从何下手或者混乱下手的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在关键流程(如供应计划)确定后,要有对应的宏观流程(如以双方同意交货日期来看,就包括供应商接到业主的需求通知单检查产品库存或生产准备及组织情况找出可供改进的解决方案双方同意交货时间业主),最后才是绘制编写详细的流程图和操作规范。

3.3标准虚设脱离实际一种情况是制定了详细的流程管理内容,却没有执行力度,导致流程管理形同虚设;另一种情况是流程管理的规范内容没有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及时修订,导致流程管理与物资设备管理实际运作脱节。这类问题需要强化推行流程运用的力度,并在过程中持续进行及时的动态完善。

3.4界面冲突适得其反由于物资设备管理工作不仅仅牵涉物资管理业务部门,有些实务工作必然会存在跨部门和跨业务单元的流程。如果此类流程之间存在界面冲突,往往只好借助大量的部门协调会议、更多和更复杂的流程来试图解决,反而远离了流程化管理的初衷。因此,开展甲供物资设备流程管理,必须在具体方法的运用、具体方案的确定、具体问题的分析等环节形成共识,控制建设单位各部门、各种资源总体效率的平衡。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4 

所谓SOP,即“标准作业流程”。SOP起源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管理方式之一,其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在众多企业管理案例中都得到了验证。因此,将这种现代的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并结合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特殊管理环境,探索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教学管理标准流程,对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意义 

对教学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的研究对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标准作业流程理论被引入到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发展,促使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更有利于各高校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教育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二、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体现出了它在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认识观念、管理理念的发展滞后,高校教学管理往往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存在认识不足,缺少具备专业水准的管理团队等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人才队伍,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和重科研教学、轻管理的历史情结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缺少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团队,不仅没有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机制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还缺少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统一业务规范标准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普遍以经验管理为主体,个人管理经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水平。 

(二)教学管理实践缺乏标准工作规范,管理工作中权责不清 

由于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普遍为经验式管理,管理方式不仅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毫无普适化的标准,甚至在同一所高校的不同学院,管理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都存在着各种差异,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秩序混乱,形成了上一层政令不达,下一层信息不通的阻值情况,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标准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的缺失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高校教学管理环节中权责区分不清,没有明确的责任定位和工作职责定位。 

(三)教育资源利用和配置存在低效和浪费,教学管理环节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高等教育资源是国家教育资源中等级最高最为稀缺的资源,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职能,但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有效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框架,也缺乏高效的、权责明晰的、顺畅的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因此对高校教育资源造成了普遍的配置低效和资源浪费,从而严重地影响到高校教学秩序和高校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缺少系统性、科学性与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浪费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同时也是一个不良影响的循环过程,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探索和解决,而不能区分对待。 

三、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构建原则 

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构建需要从科学的定义体系出发,遵循 一定的科学性的构建原则进行构建,要在充分借鉴当代商业工业体系中标准作业流程体系构建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一)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 

根据管理学中关于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概念和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基本定义,我们可以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做出这样的基础定义,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按照科学性的管理原则,制定出的符合高校教学管理基本工作制度和方法的,权责明晰的,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可控的标准的教学管理操作规范。 

(二)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构建的基本原则 

依据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定义及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现存的具体问题,我们可以形成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标准作业流程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第一,以权责明晰的制度建设为基础和保障。要做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能够权责明晰,职责明确,就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在每一个教学管理实践环节中,任意环节和管理者出现问题都能够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以依照,从而对每一个教学管理环节进行有效规范。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7

二、当前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企业管理者重生产、重订单、轻管理,尤其对合同管理不够重视,有的企业没有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有的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管理的部门或管理人员,有的虽有相关合同管理制度及合同管理部门,但管理混乱或无序。企业管理者对合同管理工作的无视或不够重视,造成合同管理工作主题缺失或管理无序。

2.合同审核不严,缺乏风险控制机制。由于很多企业没有专门负责合同审核的法律事务部门或企业法律顾问,有些企业设立了法务部门,但企业法务部门的法律顾问和各有关人员在合同管理中的具体责任和权限的规定不够明确,不能充分或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在合同谈判和签订时把关不严、合同条款表达含糊、法律或合规性审核不够严格、合同履行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3.合同的管理和履行效率低下。企业缺乏高效、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及审核程序,合同的洽谈、起草、审核、签约、履行等环节无法紧密衔接,造成合同管理无序混乱,合同履行效率降低;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准确高效监督及反馈程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

4.缺乏标准化管理体系。没有制定涵盖合同起草、谈判、审核、签订、履行、监督的合同管理制度和统一的合同编码体系,使合同管理缺乏制度依据;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履行合同条款的能力进行评审,对于企业常用业务合同进行文本格式化和通用条款优化等标准化工作没有开展。

三、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

合同管理也是一门科学,要尊重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大数据时代下,合同管理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使企业合同管理标准实用可行。

1.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是经济和时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经济合同客观地反映着生产和流通的现实经济情况,它作为联系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纽带与桥梁,在保障生产生活、经济发展顺利进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混合所有制和大数据引领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到来,企业改革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加活跃,经济合同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构成了大数据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就客观地向我们提出了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问题。

2.合同管理的现状是推行合同管理标准化的潜在动力。由于非标准化合同管理带来诸多问题,给经济合同的审核、履行、监督等环节带来很大困难与不便。要做到提升经济合同的履约率,减少合同纠纷,减少合同管理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必须实施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大力推行合同管理制度化、编码体系的标准化、内容条款规范化,以及合同文本格式统一化。

3.合同管理标准化是降低合同管理沟通成本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可把合同管理的各项业务活动内容、业务间的衔接关系、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程序等用标准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可以使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大大提升合同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合同管理标准体系的模式

企业合同管理纷繁复杂,在大体上可将标准体系划分为管理和操作两个层面:

1.管理层次包括《合同分类编码体系》、《合同审核管理标准》、《销售(采购)合同管理标准》、《特殊合同类管理标准》等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分别对合同分类编码及各类型的合同在拟定、审核、签订及履行全过程中的管理部门及其职责、管理方式及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2.操作层次包括《合同格式文本标准》、《合同要约推荐标准》等标准,格式文本是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一般在积累总结经济活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完善的,完备成熟的格式文本不仅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还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合同管理标准化的具体措施

1.合同管理制度的动态化。制度是基础,没有制度,任何管理工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合同管理工作亦是如此。任何企业都要建立健全适合于自身的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看有没有合同管理制度,其次要看合同管理流程有没有严格按照合同管理制度执行,最后要看现有的制度是否适应目前的企业合同管理,若不适应,则要对制度进行修改,将合同管理制度纳入动态化管理,合同管理制度要随着合同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范围和形势的变化而改进,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让制度成为制约合同管理工作的瓶颈。

2.合同编码体系的清晰化。一个企业的合同的编码体系一般包括合同承办部门的代码、合同签订日期、合同序号、合同分类等,在合同编码体系中,合同承办部门代码和合同分类较为重要,一个能够清晰地表达了合同承办的主体,一个能够清晰地反映合同的类型,合同承办部门代码一般以部门英文缩写或部门在企业的习惯性代号作为编码,合同分类一般按照合同的经济性质分为销售合同、采购合同、技术合同、担保合同等,合同分类看似简单,但直接关系到合同处理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好,会为以后的合同管理流程带来很多不便。

3.合同审核流程的层次化。企业的合同管理要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审核流程,审核流程要分类制定,各审核人员要责权清晰,层次分明,将一般合同、重大合同、特殊合同审核和签订的权限具体化,由于合同履行和监管也大多是由合同审核的参与人负责,通过完善合同审核流程,将合同审核流程层次化,进而明确各层次在合同管理中的权限与职责。

4.合同档案管理的日常化。合同管理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它是一个与合同管理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的过程,在大数据时代,合同数据更加复杂,应当更加重视合同档案管理工作。合同承办人或者合同管理人员要按照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主动收集合同相关数据,包括合同签订前的项目审批文件、考察、咨询、谈判会议记录、法律及合规性审核等材料,合同履行过程中的标的物签收、核验、合同变更等材料,合同履行后的经济效果评价、合同总结等材料,形成完备的合同管理档案。合同档案要纳入常态化管理,做到合同管理数据随产生、随收集,做到洽商记录不过夜、合同备案和审核意见表填制不过夜。

5.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互控化。合同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是一个互相衔接、联动的体系,每个岗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对其他岗位都有纠错、互控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提升合同管理的水平。

6.合同文本的格式化。合同文本的格式化首先以合同法为前提,尤其是格式化合同涵盖了法律规定的主要条款,在客观上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提高合同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履行合同的自觉性,加强合同文本格式化的普及,也可大大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7.合同管理的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是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合同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合同管理工作,开发适用企业自身的合同管理软件系统,加强合同处理流程的信息化,不断提升合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8

所谓经营管理标准化,是指商业银行在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的基础上,参照服务行业标准化管理的一般原则、方法、理念,通过制定体系化的标准文件,使其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均有统一的标准可供遵循,实现业务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差错发生,防止出现风险的目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标准化不是一个新命题,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使命。当前,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以业务流程走向和风险制约关系为指导,丰富和完善标准化内容,实现“事事有标准、办事循程序”,不仅与流程银行建设目标并行不悖,而且两者之间有相互促进和互动作用。

一是结合流程银行的程序性分工特点开展标准化工作,可以使商业银行员工牢固树立工作标准观念和协作观念,为流程银行的建设和运营奠定思想认识基础。二是通过标准化工作,可以使银行现有基本业务条块清晰明确,从而为界定和优化流程,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提供良好基础和切入点。三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促进营销与决策管理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可以适时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组成适宜的营销模块和管理决策模块,较好地以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周到性,应对客户需求和挑战,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效率取向需要和运营动态化需要。四是通过标准化工作,以业务流程走向和法律规范为指导,制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操作标准和管理规范,明晰和固化各层级的岗位职责和制衡关系,可以满足流程银行建设的安全取向需要。五是通过不断提升标准化水平,乃至最终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构建起“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循环往复的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已有业务流程的不适宜、不完善之处,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满足流程银行建设持续优化的需要。

2风控基石:合规风险的嵌入式管理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明确指出,“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可见,合规管理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中具有风险控制基石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当前实际,要求流程银行建设必须随流程落实内控,对合规风险实施嵌入式管理,着力解决和纠正因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等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与有效。

所谓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指以流程和岗责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法律、法规、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有关要求与规定,着力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使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

(1)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建设路径是流程程序性嵌入,即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和准则的相关要求,解读嵌入于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强化岗位约束,树立岗位权威,约束、引导和激励银行各层级员工不断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做善于风险自律的理性“银行人”,实现合规对具体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监控与管理,保障合规管理的执行政策水平和执行力。

(2)嵌入式合规管理的实现手段,首先是构建业务合规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守规监督考核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管理体系,明晰相关业务的风险提示、准入条件、限制条件、禁入条件、预警信号、问题与危机处理要求、退出条件与退出方案,使合规要求与相关业务线条、运作单元和岗位职责形成映射关系,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运作与管理实现“操作循制度、过程可控制、结果有考核”,为建立长效的遵章守制机制奠定基础。其次是充分运用电子化工具,对规范、成熟和重复特点的作业要求,尽可能以电子化手段固化于相关核心业务系统程序和管理决策系统程序之中,强化客观性,提高效率。

(3)嵌入式合规管理的效能维护。要求商业银行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对法律、规则和准则,持之以恒地加以跟踪和解读,及时对现有之“规”加以充实和更新,特别是明晰新出台法律、规则和准则的要领和尺度,并及时将其“翻译”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作业要领、规程和建议,供业务部门操作遵守和参考,保证合规之“规”的时效。

(4)嵌入式合规管理的价值发挥。一是表现为通过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和全员的工作,确保法律、规则和准则得到遵守,使商业银行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和声誉损失;二是表现为合规管理部门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以防险、查险为要务,而且要发挥专业所长,从排险角度,对虽存在隐患或瑕疵但具有较高价值潜力的具体业务,提出和给予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帮助业务部门防范风险,优化方案,在整合流程和促进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

3效率之源: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

流程银行的运营,需要商业银行IT服务管理部门从系统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应变能力3方面,给予有效支撑。从发展趋势看,当前银行业的IT技术应用,已经从简单的软硬件投入,向ERP(企业资源计划)层级发展,对管理类软件的需求将成为重点,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增强IT应用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对中资银行而言,也是战略发展方向。在目前阶段,适应流程银行建设需要,首先应着解决银行业务与IT技术的有效融合问题。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9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48―05

引言

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如何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力以求生存和发展,成为高校日益关注的主题。

为了完成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逻辑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和活动,我们称其为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决定着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组织资源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教学质量管理始终贯穿、融合于教学工作过程中,是通过教学工作过程逐步形成的,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因此,要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通过改进教学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一 导入工业工程方法

1 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

(1)分析前提假设

组织机构的设计既是流程优化设计的内容,陈旧的组织结构同样会对流程设计有一定的约束。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迈入大众化阶段,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中,国内几乎所有高校均设置了中层管理组织机构,即在学校之下,系之上设置了学院,将教学管理中心组建从学校一级下移到学院一级,开始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大学与学院按一定的协定分权整合、彼此配合、各司其责[1]。

考虑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固有的组织机构特征,本文假设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IE流程优化模式,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背景,不考虑组织机构的重组,研究高校院级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

(2)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分析

了解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设计,具有现实意义。学生作为教育产品,即教学质量管理的最终成果,其生产过程即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施教,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质量的形成与产品质量的形成类似,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或环节),并且又有多种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形成发生影响[2]。

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

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设计的主要对象是教学工作。通过对教学工作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根据高校对一个学生的培养过程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即将教学工作划分为招生、学费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毕业管理等六个关键阶段[3]。与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工作是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起枢纽作用,整合教师工作和学生培养工作相关信息和资源,保障教师的工作能按照培养计划和目标顺利进行,不断提升和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顺利完成学生培养工作,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

招生阶段。招生阶段的教学工作主要是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定、宣传以及招生录取相关工作。宣传和招生录取工作须严格参照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

学费管理和学籍管理。严格按照收费标准,用规定的收费方式收取学生的学费,给予未能缴纳或未能按时缴纳学费的同学给予办理助学贷款或者学费缓交相关手续。办理完学费相关手续的同学即可顺利注册学籍。

课程管理。注册学生享有选课资格。选课系统是以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为指导,结合教师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供学生选择当学期或者下学期必修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的信息系统。学生在选课系统中选择当学期或下学期课程后,选课系统即形成课程的选课名单,提供给教师作学生成绩评定对象。

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阶段,是实施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流程。教学管理将对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备课和授课过程、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的过程进行教学监控保证过程的顺利进行,对教学管理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评定学生对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学习情况,以此作为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学校的教学辅助工作进行效率、质量等方面的评估。为教学质量管理各个流程的改善提供参考。

毕业管理。作为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周期的终点,毕业管理包括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和就业管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之后对毕业设计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完成就业相关工作。毕业设计评估和综合评估是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

2 工业工程方法概述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改善效率、成本、质量的一门方法学,其研究目标是使生产系统投入要素得到更高效利用,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率、获得最佳效益。具体地讲,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对制造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包括改善),再讲各个组成部分恰当地综合起来,设计出系统整体,以实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运行,保证成本、低消耗,安全、优质、准时、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它追求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与提高[4]。

IE方法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以事实为依据,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生产系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对系统问题进行合理化改善,最后对结果进行标准化的方法。IE活动即为效率改善的活动,效率提高了,则单位时间内的人均产量也就提高了。而IE效率具体理解为相对作业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及方法,是否最适合并被充分利用。

3 工业工程方法的导入

(1)效率的思考方法

IE方法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的应用,首先要明确效率的思考方法,即是当我们努力提高高校质量管理流程效率的时候,以下观点有助于我们对提高效率的理解。

一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所有资源和教学工作活动都是效率的对象。

二是提高效率并不只是缩短时间。

三是必须进行定量的效率评价和管理。

四是有不合理的地方,浪费必然存在。

五是运用IE方法,彻底清查效率差的问题点。

(2)导入工业工程方法的特点

在教学质量管理中,采用IE流程优化模式的标准化方法,有以下特点:

客观性。不同的工作人员,很好的运用相同的教学工作活动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准确的反映教学工作活动的实际状况,客观的反映问题。

定量性。通过IE流程优化模式的方法体系,对教学工作活动的现实状态能进行定量分析,近况的发现浪费、不合理、不可靠的地方,容易进行检查。

通用性。对于问题的反映、检查和改善,都用相同的符号和图表进行分析,有相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能很好的进行信息共享。

二 IE流程优化模式的构建

1 IE流程优化模式的原理(如图2所示)

教学质量管理的IE流程优化模式的原则是:“不断暴露问题,不断改善;尊重人性,发挥人的作用”。在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和设备设施允许的情况下,高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收获更多的社会效益,必须消除教学工作活动中的任何浪费、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最终使教学工作标准化、简单化,保证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和研究所、企业等进行良好的外部协作,用精英强化培养和多学位培养等方式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2 IE流程优化的目标

为了使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标准化,提升流程效率,达到最终教学培养目标。IE流程优化模式中,对于教学质量管理流程的优化过程如图3所示:

高校是以非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获取社会效益就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教学质量管理的IE流程优化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通过排除浪费和不合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实现高校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

教学质量衡量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对教学质量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一般来说,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获得社会效益这一基本目的,IE流程优化模式必须能很好地实现以下子目标:

高素质。传统的教学管理基本假设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是不可避免的,而IE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毕业生的原因,在培养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活动都要求达到最好水平,追求培养零缺陷,具有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型高素质的毕业生。

高就业率和留级率。就业率,是验收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IE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实现100%就业。在制造业中,一个被称之为“万恶之源”的库存所充满的生产系统,意味着系统中存在很多问题。同样的,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留级的学生越多,就说明教学管理系统存在各种问题,因此IE流程优化模式的目标是尽快的发现浪费、不合理的地方,实现零留级率。

高柔性。高柔性是指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培养综合型高级人才,以提高高校的竞争力。IE流程优化模式必须以高柔性为目标,实现高柔性和高就业率、高素质和低留级率的统一。高柔性主要表现在组织、人力、教学资源三方面。

一是组织柔性。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采用IE流程优化模式,校级的决策权力是分散下方到各个院级职能部门的。采用的不是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静态组织结构,而是以学院为单位的动态组织结构。

二是人力柔性。IE流程优化模式中的劳动力是具有多种技能的多能人力,在需求发生变化时,可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工作人员来适应短期的变化。

三是教学资源柔性。IE流程优化模式采用适度的柔性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目的是为了对教学工作进行系统化的管理,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5]。

3 流程现状分析方法

流程现状分析,是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教学工作活动的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改善的方法。通过反映流程整体的状态,有效的掌握现有流程的问题点,制定优化对策,提高流程效率。流程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掌握全部教学工作流程,包括招生工作、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等的实际状态,发现并消除教学工作流程中的全部浪费和不合理;同时使管理标准化,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从而提高效率。

流程线状分析通常采用5W1H提问方法,根据ECRS原则,结合流程分析检查表逐项核实,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现有教学工作流程的问题点。

4 工作标准设定

IE流程优化模式最大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那么普遍的衡量生产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时间。根据工业工程中对效率的测量方法。

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地反映工作方法的优与劣,工作效率的高与低。因此工作时间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资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管理层面,对工作方法进行定量的状态分析即工作测定,是对工作方法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调查分析教学工作现场的工作时间主要有以下目的和作用:

(1) 在方法改善时发现现状问题与浪费;

(2) 对教学质量管理流程分析时各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比较;

(3) 对已标准化的现有工作方法设定标准时间。

(4) 改革、改善工作后对新方法进行工作标准的设定;

(5) 表现评价同一工作的两种工作方法之间的评价;

(6) 新设备投入时的工作标准制定;

(7) 工作方法与标准时间之间的校核;

(8) 工作预算,合理计划人力及工时。

5设计新流程

在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引入工业工程思想,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不合理的问题,在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1)实施可视交流板管理。

相对生产制造业来说,可视交流板的管理方法更适用于教学这样的服务工作[6]。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这样的可视化网络平台,展示标准工作法、展示教学状况、考核项目清单、职责、教学质量信息、教学评估等,形成调度、检查、支持结合的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过程都及时、清晰的反映在办公自动化可视化网络平台上,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工作之前解决问题,避免了过去教学工作中的“马后炮”。

(2)改变教学工作方式,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和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外界变量和信息,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为了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制约着人们对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不同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也首先表现为如何看待、采集、处理、储存及应用教学质量信息。

决定教学过程工作质量的各种因素运动变化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信息,概而言之有:

教学资源配置信息。包括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资源优化配置检测标准,资源配置的历史和现状等。

教学参与者信息。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等。

教学执行过程信息。包括执行培养计划的课程开设;课程安排;教材选择;执行教学大纲;考核情况等。

教学组织信息。包括组织工作目标;组织成员及岗位职责配置;组织工作程序;组织资源及利用等。

教学制度信息。包括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文本。

教学研究信息。包括教学参与者的教学研究成果。

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包括评估目标和标准,评估结果等[7]。

(3)绩效管理

工业工程方法应用于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优化中,追求的是消除浪费和不合理的地方,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大大改善教学质量。但是,“以人为本”始终是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指导方向,需要员工从主观上自我改善,整体形成消除浪费和不合理的氛围。使用绩效管理使员工各方面效率可视化,教学工作进度绩效、教学质量绩效、教学工作成本绩效等,员工之间引入了竞争,同时为教学评估提供了依据。

6 流程评估方法

一个新的流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可以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估。

高校流程的顾客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内部顾客通常指员工,外部顾客即为学生。IE流程优化模式下,业务流程顾客满意度算法[8]设计如下:

顾客指标可以用集合S表示,即S=(S1,S2……),通常来说,对于不同的顾客和不同的高校,业务流程顾客关系属性是不同的。顾客最关心的指标可以认为就是顾客关系的核心价值指标。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到这种核心价值指标,才能真正的解决顾客满意度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析出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对业务流程顾客满意度评估算法设计如下:

(1) 确定顾客满意度的核心价值指标。按照顾客关心的程度从高到低对集合S中的元素进行排序,其中排列在前面的指标可以认为就是顾客关系核心价值指标。

(2) 对核心价值指标进行分析。针对确定的顾客关系核心价值指标,采用调查打分的方式进行分析。

7 流程执行

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校还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高校文化建设、流程的组织保障、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

(1) 高校团队式工作文化建设。为了维护和管理和原有体系不同的新流程,在新流程内建立一种以流程为基础的团队式工作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2) 流程的组织保障。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的主要工作在于处理好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在各流程之间分配资源。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包括流程管理机构、强有力的领导、流程之间的管理规则等,这样才能保证流程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3) 流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IE流程优化模式下的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性:一是以流程为导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二是系统的资源必须是为流程内的每个人共享;三是必须结合流程外部和内部的信息。

(4) 流程所需的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面向流程的新管理模式而言,对员工的要求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要求员工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所以在IE流程优化模式下,要提升教学质量,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复合型的员工队伍,进行好员工的教育培训是流程管理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

三 结论

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在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优化中,运用IE流程优化模式,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柔性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技术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流程,最终使教学工作标准化、简单化,保证持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和研究所、企业等进行良好的外部协作,用精英强化培养和多学位培养等方式最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流汀.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困境与突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赵忠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9.

[3] 刘胜军.精益生产――现代IE[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4] 迈克尔.L.乔治(美).精益6西格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刘金桂.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合同管理标准流程例10

1引言

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省特检院”)作为国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行业中的重要一员,甘肃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工作的主力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历经调整、改革,始终不忘为甘肃省特种设备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的初心,在为甘肃省建立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始终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特检发展人才优先的人才价值观。经过不断探索积淀,甘肃省特检院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和人才考评机制。然而,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甘肃特检事业的迅猛发展,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对特检事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及标准化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匹配,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标准化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和最优化工作原理,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1],是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标准化管理是一套全新的管理体制,遵循PDCA管理模式,建立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坚持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思想,使组织的管理工作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

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简单来讲,就是“制度管人,流程办事”。具体来讲,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层次、工作要点,建立人力资源标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化、制度化、标准化,从而达到责任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提升绩效、促进发展的目的。

3標准化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标准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标准、规范的实施,不断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员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同时,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和系列标准的持续实施,不断提高员工的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实施效果,通过意识影响行动,并使标准化成为一种习惯。

标准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能将“标准化+人力资源”有力结合,发挥标准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引领导向作用;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工作理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政策、典型经验做法和工作流程思路转化成制度、标准,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系统、规范的工作基础,体现标准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性、规范性效力。

4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全面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提升

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实行标准化建设,让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理解标准化、认同标准化、实施标准化、支持标准化,才能将标准化工作要求与具体管理行为相结合,将标准化理念渗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每一个流程、细节中,体现在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形成全员广泛认同的标准化,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4.1以单位发展战略为引领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促进实现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单位绩效,能为单位长期发展提供基础性的人力资源支撑[2]。人力资源管理以单位发展战略为依据,围绕单位发展目标,根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3]和现行法律法规、人事政策、管理制度及单位实际,分析并建立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工作目标,明确采用的规范、标准,梳理工作流程,确定使用的表格、记录。结合目前国家、地方及甘肃省特检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结构梳理如图1。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共包含4个层次,分别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记录。工作标准主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工作记录以人力资源部各业务模块工作记录、表格为主,独立编号,形成体系。

4.2以人力资源业务体系为重点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涵盖了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人员薪酬和劳动关系管理等6大模块人事管理工作。从人力资源业务模块角度构建人力资源标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内容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标准化建设的优势和作用。从人力资源业务模块出发,以人力资源管理标准体系为例,见图2。同时,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各标准二级流程中建立三级流程,使标准体系更加完善。

4.3以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为基础构建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