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5-23 16:37:47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1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为使新生儿安全渡过此期,提高其生存质量,对5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进行早期混合喂养及护理,以观察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影响,现将方法及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将2009年9月在我院出生的婴儿中按出生顺序抽取5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2.45~3.80kg,Apgars8分,男婴24例,女婴26例,外观无畸形,母亲年龄22岁~38岁,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o型血母亲除外,剖宫产31例,顺产18例,其中有龙凤胎1对。

2方法

新生儿出生30分钟~1小时左右应喂母乳,做到早接触、早吸吮,吸吮时间为10~30分钟,间隔2小时同法吸吮另一侧。在婴儿出生时间超过6小时后,在每一次充分吸空后即加喂婴儿配方奶粉,奶粉量根据新生儿情况而定,一般奶粉量从10ml~15ml开始。白天间隔2~3小时后,同法吸吮另一侧后加喂婴儿配方奶粉,夜间间隔3~4小时,不得超过4小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要一顿全部吃母乳,另一顿全部吃奶粉,再者橡皮刺孔不要过大,以免婴儿吃惯了容易吸吮的就会产生“错觉”而拒绝母乳。

3护理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院实行母婴同室以来,为了营造一个安静环境,有利于产妇及新生儿康复,我科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每床每次只准一人探视并只留一个陪人,学生及儿童禁止入病室,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及医疗安全,更不要随便串病房或自行调床位。

病室温度、湿度要适宜。保持空气清新,病房每天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病每日用1100“84”浸泡拖把湿式打扫两次,预防感染。

产妇应注意卫生。指导产妇喂奶前仔细洗净双手,并清洗及乳晕,每日至少3~4次,还要勤换内衣,新生儿所用奶瓶及要先清洗后加热消毒。

新生儿住院期间应每日洗澡1次。因新生儿胃呈水平位,喷门松弛,幽门较紧,胃排空时间2~3小时,洗澡前2小时禁奶;洗澡后做好脐部护理,每日用0.5%碘伏棉棒擦洗脐轮一次,并告知产妇保持脐部及臀部清洁,预防感染。

密切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是否良好,新生儿皮肤颜色的变化,体温、呼吸变化,吸吮是否有力,有无拒乳,有无恶心、呕吐以及呕吐物的量和颜色,对个别喂养困难的新生儿应予以重视,加强指导及喂养,并告知产妇加强喂养的重要性,新生儿住院期间保持头高左右侧卧位,防止误吸窒息。

观察新生儿大小便情况。正常每24小时大便3~5次,小便6~8次,若新生儿小便少于5次,可两次喂奶之间加适量5%左右的白糖水。

加强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健康宣教。向家属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观察护理和喂养。

4结果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2

母乳,尤其是初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生长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的物质,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是婴儿最安全、最适宜、最符合其生长发育需要的食物[1]。另外,母乳喂养对减少产妇产后恶露、促进子宫复旧、增进母婴感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初产妇自身独特的特征,如产后身体不适、社会角色骤然改变引起的心理变化及缺乏喂养经验等,对乳汁的分泌及母乳喂养的行为均产生较大的影响,产后早期母乳喂养率较低[2]。为提高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程度,笔者对我院近年收治的部分初产妇行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94例分娩前7d入院待产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0~34岁,平均年龄(25.49±6.27)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为(39.06±1.8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9例,剖宫产35例;文化程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13例,大专37例,高中28例,初中及其以下学历16例;出生后1min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排除发育异常、严重妊娠疾病及哺乳禁忌症等病例。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前、产后综合护理干预。

1.2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①产前评估 产前了解并评估产妇身体状态、心理状态、条件及对母乳喂养态度等因素,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详细护理计划。

②健康宣教 产前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多样形式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和技巧、孕期保健知识、护理方法等。产后根据产妇母乳喂养具体情况,纠正其哺乳的错误姿势等。

③心理干预 入院后护理人员与产妇及家属积极接触,了解其认识误区及心理障碍情况。根据产妇及家属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心理干预和疏导,纠正其错误心理,积极鼓励和安慰产妇,帮助产妇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在与家属共同鼓励、支持产妇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产妇在产前即产后保持良好的积极的心态,促进乳汁提前分泌。对于产后应用药物产妇更应加强心理疏导、干预,使之正确认识药物的使用并帮助其正确哺乳[3]。

④护理 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内便使之与母体接触并含吮,促进新生儿早吸吮、产妇早泌乳及早期母乳喂养的成功,而后新生儿每2h吸吮一次,以强化其吸吮反射,促进乳汁分泌并增加乳汁分泌量。产后早期对产妇进行护理,热敷并沿乳腺管走形方向进行按摩疏通,每日2次。对于异常的产妇,应增强其母乳喂养信心,并加强护理,如凹陷或扁平者应将牵拉出并巩固立乳反射及泌乳反射;过小者可使用加乳贴,在哺乳过程中逐渐撤掉乳贴,直至新生儿可成功吸吮;过大者则应坚持喂养,哺乳前用刺激新生儿吸吮。

⑤并发症干预 产妇产后易出现涨奶、皲裂及乳腺炎等并发症。因而,产后应鼓励产妇坚持喂养,加强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及挤奶方法指导,指导其早期进行母乳喂养,喂养过程中勤哺乳,双侧交替喂养,若产妇出现涨奶,则先喂养新生儿让涨奶一侧。

1.3泌乳量判断标准

奶量除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外,可剩余者为泌乳量足;奶量恰可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无剩余者为泌乳量中;奶量不能满足新生儿哺乳需要者为泌乳量少;标准手法挤压乳汁无乳汁溢出者为无泌乳。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所得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

研究组母乳喂养39例,人工喂养2例,混合喂养6例,母乳喂养率为82.98%;对照组母乳喂养24例,母乳喂养率51.06%。研究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4.852,P=0.0120.05)。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喂养情况比较[n(%)]

2.2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

研究组平均泌乳时间为产后(35.41±7.63)h,对照组平均泌乳时间为(54.92±10.15)h。在泌乳量上,研究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分别有36例和6例,5例泌乳量少;对照组泌乳量足及泌乳量中者共20例,27例泌乳量少。研究组泌乳时间及泌乳量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t=21.068,P=0.007;χ2=11.741,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产妇泌乳时间及泌乳量比较[n(%)]

3讨论

研究认为,母乳喂养不仅可满足新生儿营养需要,而且在其出生后9个月内与婴儿智力发育密切相关,还对培养新生儿社会情感意识具有重要意义[4]。但产妇,尤其是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认识不足、产后疲劳疼痛、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不能快速适应角色转变等原因,不能尽早正确进行母乳喂养[5]。本研究中,通过对初产妇进行产前评估制定详细护理计划、健康宣教、心理干预、产后护理及并发症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诸多可能影响产妇母乳喂养的因素予以干预,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促进其尽早泌乳、尽早母乳喂养,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对于部分行剖宫产初产妇,因产后疼痛明显,易出现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反应,抑制催产素的分泌,而使产后乳汁分泌时间延迟且乳汁分泌量减少,因而,行剖宫产初产妇术后除加强心理疏导干预外,必要时还需镇痛治疗。另外,护理除前述干预措施外,及时疏通乳腺管对产妇护理及新生儿吸吮具有重要意义。有些产妇由于乳腺管堵塞可导致乳汁分泌不良、肿胀、相对缩短,导致新生儿吸吮困难,产妇胀痛。具体方法为护理人员将拇指、食指放置于患侧乳晕两侧,其余三指扶托,拇指和食指以适度力量将内乳汁挤出。

参考文献:

[1] 陈小霞.护理干预对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7):592-593.

[2] 孙卓.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750.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3

母乳含有婴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有助于提升婴儿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其消化功能,是婴儿理想食物,也可减少过敏等症状发生;对产妇来说,母乳喂养可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产后出血的预防,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但多种因素可导致母乳喂养失败,需加强干预[1]。本研究就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病例对象为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所收治的75例分娩后产妇,按照随机抽样法将产妇分为常规干预组和强化干预组。所有产妇无母乳喂养禁忌,均实施母婴同室。

其中对照纳入37例,年龄25~37岁,年龄平均值(28.73±2.28)岁。体重42~84 kg,体重平均值(63.58±4.32)kg。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分别有30例和7例,

强化干预组纳入38例,年龄25~38岁,年龄平均值(28.21±2.09)岁。体重42~84 kg,体重平均值(63.54±4.12)kg。阴道分娩、剖宫产分娩分别有30例和8例。

两组产妇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和体重、分娩方式经χ2检验、t检验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干预组行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强化干预组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①宣教和心理疏导:说明母乳喂养的优势,结合产妇文化、心理、分娩方式、职业等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明确母乳喂养的优势,树立母乳喂养信心[2]。②传授技巧:产后1 h内新生儿接触母亲,24 h内频繁吸允,并按需哺乳。指导产妇采取舒适,如侧卧、环抱或交叉、摇篮式等,可根据产妇自身舒适度进行选择。用C字形方法托住,用对婴儿口周围进行刺激,使其建立觅食反射,使婴儿可将和大部分乳晕含在嘴中。③营养和休息:指导产妇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和水分摄入,充足休息和睡眠,保持心情愉快。④缺陷护理:对内陷者,可用空针筒或牵拉器吸出,并用乳贴喂奶[3]。

1.3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①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②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

满意调查表出院前发放给分娩后产妇填写,调查内容包括对护理人员健康宣教、母乳喂养技巧传授、服务态度等的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分,得分≥9分:非常满意;7~8分:比较满意;

1.4数据处理 分娩后产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采取的为χ2检验(百分比表示),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采取的为t检验(x±s表示)。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

2 结果

2.1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比较 强化干预组产妇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显著比常规干预组高,比较后差异显著,P

2.2 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比较 强化干预组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显著比常规干预组好,比较后差异显著,P

3 讨论

母乳喂养影响因素较多,如产妇凹陷、扁平或发育不良等均可导致吸允难度增加;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可影响正常喂养;部分产妇担心母乳喂养可导致体形难以恢复[5-6];另外,剖宫产也会明显降低母乳喂养率。针对上述因素,加强对产妇个人的干预,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明确母乳喂养的优势,建立母乳喂养的自信,辅以必要的母乳喂养技巧的传授,如及早接触和吸允,按需哺乳、有效刺激等,可确保泌乳素分泌,保证泌乳量充足,掌握良好的喂养技巧,促进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障婴儿健康成长[7-8]。

本研究中,常规干预组行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强化干预组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结果显示,强化干预组产妇产妇满意率、母乳喂养率显著比常规干预组高,第一次泌乳时间、24 h内平均泌乳量显著比常规干预组好,说明在产后常规护理和指导基础上增加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及早泌乳,增加泌乳量,可提升产妇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洁,张齐放.不同干预方法对缓解新生儿足底采血疼痛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2):3651-3652.

[2]周F怡.纯母乳喂养正常足月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的护理方法及效果[J].吉林医学,2014,12(22):5037-5038.

[3]刘燕.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31-32.

[4]李海兰.母婴床旁护理对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24(3):245-245,246.

[5]李华.影响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4,22(15):64-64.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4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71-02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而母乳喂养是婴儿期最科学、最安全的喂养方式,并成为母婴保健工作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初孕产妇、低龄和高龄产妇的增多、工作学习压力增加以及产后疲劳、疼痛、忧虑、兴奋等因素影响,加之产妇早期自觉无奶或奶量少,不愿哺乳,产妇拒绝哺乳的事件逐渐增多,中国母乳喂养率呈下滑趋势。为了适应母乳喂养的需要,为新生儿提供足够的母乳,我院加强了母乳喂养宣教及哺乳训练并制定了一套营养饮食指导家属配合实施以促使产妇早泌乳、多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2011年1月~12月收治单胎顺产初产妇240例,年龄17~35岁,孕周37~41周;均无母乳喂养经验,和发育良好,无母乳喂养禁忌症;营养状况良好;无妊娠合并症;无消化道疾病;心理状况良好;语言交流无障碍;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g;无先天影响吸吮因素。随机将240例产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产时产后失血量、产后用药、新生儿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产前检查,产后普通饮食,产后常规护理:即产后传统母乳喂养护理常规,包括口头母乳喂养宣教;护理指导;帮助家属清洗产妇;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指导正确哺乳方法等。

1.2.2 观察组:除上述常规护理外,产前接受母乳喂养知识的学习包括纯母乳喂养定义;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喂养的、正确的喂哺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等。并用模型婴儿接受母乳喂养的、正确的喂哺姿势、婴儿含接姿势的模拟训练,每次训练均由3年以上专业护士指导进行。产后予清淡饮食随后即予营养饮食,标准为:每天选用主食400~500克、牛奶或豆浆150~250毫升,鱼或精肉150~200克、鸡蛋2个、豆制品100~200克、蔬菜水果500~1000克、烹调油30克左右,这样才能有效保证乳母和婴儿的营养充足。为了喂养孩子产妇需要分泌大量的乳汁,因此产妇在产褥期内多选饮用高营养的汤水如鲫鱼豆腐汤、排骨汤、猪蹄汤以及其他流质、半流质食物。

1.3 评价指标 观察产后产妇72小时泌乳量的充足度和母乳喂养的成功例数,以WHO母乳喂养培训教材为标准,即产后纯母乳喂养(除母乳外不加任何其它液体、固体食物)及几乎纯母乳喂养(指除母乳外,给婴儿喂食维生素,水,果汁,但每天不超过1~2次)至少6个月,算母乳喂养成功。泌乳量充足:产妇自觉双侧饱满,24小时哺乳>8次,能满足新生儿的需求,新生儿情绪平稳,喂奶后婴儿安静入睡2小时以上,大小便正常(大便呈糊状,小便每日6次以上)。不充足:产后72小时仍无乳汁或仅有少量乳汁且下奶感不明显。6月内进行必要的指导及随访。

2 结果

通过观察比较两组产妇72小时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经产前母乳喂养宣教、哺乳训练及产后营养饮食指导对母乳喂养率有显著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3 讨论

3.1以往的调查显示[1],产妇从护士处获得的有关母乳喂养的知识很少,如果护士能耐心细致地做好母乳喂养的定都,就能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其成功率。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发展更为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都建议妈妈母乳喂养孩子到2岁,产前母乳喂养的宣教使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优点。 1、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婴儿的消化吸收及营养发育。母乳喂养有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免疫力,在母乳中,尤其是初乳和过度乳中含有丰富的分泌型IgA,能增强新生儿呼吸道抵抗力。初乳具有营养和免疫的双重作用,还能帮助孩子排出体内的胎粪、清洁肠道。此外,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和白细胞,是新生儿抵抗各种疾病的保护伞,它还含有新生儿不可缺少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据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最初的一个小时吃到初乳,将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2、母乳喂养经济实惠。母乳不仅对婴儿健康成长有利,对新妈妈恢复身体好,而且比其它喂养品成本低廉,经济实惠。母乳非常容易消化、吸收,可被婴儿机体有效利用。3、母乳干净、安全,它是喂养婴儿的最佳食品。它安全、干净、无毒,无任何副作用,是其它任何食品都无可比拟的,它是天下新妈妈与生俱来的为婴儿提供的“安全粮仓”。4、母乳喂养可降低减少婴儿过敏现象。母乳中拥有天然的“抗生素”,“抗病毒素”等,故用母乳喂养,可大大降低和减少婴儿的各种过敏现象的发生。通过以上的耐心细致的宣教为孕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母乳喂养的氛围,增强孕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其次利用模拟婴儿的产前哺乳训练对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明显的影响,通过模拟婴儿进行各种哺乳训练,大大提高了产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产妇哺乳的实际操作经验,为孕妇产后的成功哺乳奠定了基础。

3.2据调查因母乳量不足而放弃母乳喂养者占全部放弃者的77%,足够的乳汁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影响产后泌乳量的因素与身体素质、内分泌、产科情况等多种因素有关。[2]产后乳汁分泌的早晚、量及乳汁的营养成分个体差异较大,除了生理差异外,产妇的饮食结构对乳汁的分泌和及质量影响很大,饮食指导更是重要内容之一,产妇摄入营养饮食是保证母乳喂养的前提[3]。催乳素水平测定表明产后母乳充足母亲与无奶母亲血中催乳素水平没有明显差别,保证睡眠,提高食欲,增进营养对于促进母乳分泌和成功地进行母乳喂养极为重要[4]。母乳在经历了生产过程之后,产妇的身体一般都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合理的膳食搭配不仅可以让产妇尽快恢复还可以保证有充足的乳汁进行哺乳。通过比较两组产妇的72小时泌乳量发现观察组产妇的泌乳充足,增强了产妇哺乳的信心,产后的营养饮食指导为产妇的母乳喂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许多产妇在出院回家后就减少母乳喂养、给婴儿添加代乳品,因为此时母亲出院,离开了母乳喂养环境,若遇到哺乳困难而得不至医护人员及进的扶持和帮助,容易导致母乳喂养中断[5]。因此产后的随访及产后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产前的母乳喂养宣教、模拟产前哺乳训练并结合产后营养饮食指导,对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着显著影响。

参巧文献:

[1] 熊承良.临床生殖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

[2] 朱丽萍,董秀萍,宋石英.等,.影响母乳喂养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7,12(7):358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5

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低体重及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得以大大提高。但由于在围生期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呼吸机的使用,以及院内感染的影响导致这些患儿出现了肺部病变,对氧气依赖,医学上将其定义为慢性肺疾病,许多患儿在喂养的过程中更易发生spo2波动的缺氧表现。如不加强护理,会导致吸入性肺炎和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急患儿儿生命[1]。本文收集了2013年1月至2013年8月的40例慢性肺疾病患儿,现将喂养时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5例,女15例;胎龄26~30周,体重(750~1100)克;所有患儿都被诊断为慢性肺疾病。

1. 2 喂养情况 21例患儿已全部经口喂养,13例患儿部分经口喂养,6例患儿胃管喂养;1例无创正压通气,3例低流量鼻导管上氧。

1. 3 结果 38例患儿均在喂养时没有SPO2后出院,2例患儿父母自买制氧机及监护仪要求出院,一月后随访,2位患儿能脱离氧气喂养

2 护理

2. 1 基础护理

2.1.1 注意保暖 极低体重儿由于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导致体温升降不定。由于体重过低,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以及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体表散热大于产热。汗腺功能不足,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因素影响,设置层流病房的温度在24-26℃,防止环境温度过低使患儿体温偏低,从而导致患儿喂养主动性欠佳。四小时监测体温一次并予以记录,根据体温合理使用保暖箱,早产儿包被。减少不必要的沐浴,可予温毛巾擦浴保持皮肤干净。

2.1.2 预防感染 极低体重儿免疫功能较差,抵抗力低,因此监护室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按无菌操作规范进行,预防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观察患儿的肤色,四肢末梢温度,有感染征象时及时报告医生。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保持皮肤完整性及清洁。

2. 2. 喂养时护理

2.1.1 喂养方式 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评估患儿的吸吮力。早产儿经口喂养,必须具备正常的吸吮、吞咽功能以及呼吸肌的协调运动[2],整个喂养过程才得以完成。如上述三者缺一,均可造成患儿经口喂养时的无效吸吮、吞咽不及引起的呛奶或呼吸肌运动引起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发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喂养困难的情况[3]。经口奶瓶喂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型号的奶嘴,倒立时奶一滴一滴的滴出,防止奶流速过快,患儿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1];滴管喂养适用于有吞咽功能的早产儿,不要求吸吮和吞咽动作的同时参与,应用范围较广[4]

2.1.2 喂养时机 有研究指出,进食前的觉醒状态与吸吮能力呈正相关,如果早产儿处于睡眠、烦躁或哭闹状态,将会影响吸吮、吞咽及呼吸活动,无法完成进食。因此要让有经口喂养的患儿处于觉醒或者相对清醒的状态,摸摸耳垂,或者抚触后进食。

2.1.3 喂养的 仰卧位吸气时肋弓内陷影响肺扩张,同时腹腔内容物压迫膈肌,阻碍肺容量的增加,使呼吸效率降低;仰卧位时颈部屈曲,可能致上气道梗阻,易发生梗阻性呼吸暂停[5]。传统的喂养即喂奶后取仰卧位,将头侧向一遍,由于胃呈水平位,容量小,使馆贲门括约肌松弛,早产儿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且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差,极易溢乳及胃食道返流[6]。俯卧位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俯卧位可改善通气/血流比,减少肺内分流,死腔量/潮气量比值小于仰卧位,而肺泡有效通气量大于仰卧位,从而增加肺氧合[1]。Casado Flores等研究表明:俯卧位可明显改善患儿的氧合和肺功能,而这种改善将影响患儿的生存率[7]。文献报道床头提高15°的半卧位是减少返流的最佳,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卧床喂养的患儿,喂养时抬高床头30°一40°,取头偏向一侧的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喂养后保持床头抬高30°-60°[8]。胃管喂养:胃管可刺激咽喉部,兴奋迷走神经和妨碍唾液等分泌物吞咽,从而诱发胃食管返流易引起呼吸暂停,必须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缓慢胃管内喂入

2.1.4 奶方 提倡母乳喂养,并且加母乳添加剂;没有母乳时予高能量配方奶。

2. 3 病情观察 非喂养时加强病情观察,关注患儿呼吸情况,注意有无感染的前驱症状;喂养时予专人护理,观察氧氧饱和度的变化,不能及时恢复的予暂时停喂,必要时充氧观察,并考虑是否要更改喂养方式;喂养后予侧卧位,密切关注有无反流现象。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有无水肿,肤色,心率,注意是否有贫血表现。

2. 4 出院前指导 加强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出院前嘱其来院,予床旁一对一母乳喂养指导。相关研究表明喂养比奶瓶喂养的婴儿往往能够维持更高的氧饱和度[3]。评估条件,必要时增加保护器,保护器可以让婴儿嘴唇在吸吮的间歇期不会滑落下来,可以使婴儿喂养时达到吮吸、吞咽和协调性的全面进步[9]。

3 小结

慢性肺疾病患儿喂养的护理强调基础护理时的预防感染,喂养时的个性化专人护理,即使发现病情的变化,加强病情观察,出院前做好院内院外喂养的衔接,提倡床旁指导母乳喂养,才能使患儿尽早的恢复,没有相关并发症,治愈出院。

参考文献:

[1]赵婧.早产儿呼吸暂停诊治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3):23-24.

[2]彭文涛,魏珉.早产儿经口喂养准备评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7.

[3]张玉 早产儿转换为经口喂养的策略为经口喂养的策略[J].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3).24.

[4]宋才好,何燕.经口滴注喂养和鼻饲喂养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2009,30(3):21.

[5]张婉玲.呼吸干预改善新生儿经口喂养困难的临床观察[J] 当代医学,2011,(17):19.

[6]徐润香,姚黎明等.两种对控制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作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4).40.

[7]孙秀春.72例新生儿胃食管返流的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44-45.

[8]Sridhar S,arguello S ,Lee HC.Transition to o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Neoreviews,2011(12)141-147.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6

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原因复杂,可分为病理性呕吐与非病理性呕吐,前者症状多明显,易被发现,往往得到及时的诊疗,痊愈率较高,后者多由人为因素所致,症状较轻。非病理性新生儿呕吐因致症状因素不易被发现,不能及时排除,患儿呕吐症状不能缓解,易引起患儿家属的恐慌、焦虑,是引起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总结新生儿呕吐非病理性因素,及时排除显得非常必要[1]。本次研究就某院2011年3月~2013年12月接产并发生非病理性呕吐新生儿81例作为研究对象,总结致症原因与预防、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2011年2月~2013年12月共接产新生儿1998例,共发现非病理性呕吐者81例(男45例,女36例),胎龄37~41+5w;体重3.6~4.4kg,平均(3.83±0.34)kg;剖宫产23例,自然分娩58例。排除标准:早产儿、窒息儿,病理性因素致呕吐者。

1.2方法 采用行为观察法,所有新生儿均行常规护理,对其家属及产妇给予常规医嘱,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分别于清晨、午后、小夜行常规查房,对出现呕吐的新生儿提高监护标准,排查原因,对病理性呕吐对症治疗,对不明原因的呕吐进行备案,填写设计好的非病理性呕吐新生儿资料表,包括新生儿一般资料如胎龄、性别、质量、Apgar评分、分娩方式等[2]。对非病理性呕吐患儿,分别于上午、中午、下午、小夜、大夜进行监护,由护士长、责任组长进行评估,执行相关护理,积极排查原因,并将分析、排查、转归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表格的内容包括呕吐时间、呕吐物的性质与质量、呕吐原因、排查时间、消除时间、呕吐终止时间、转归时间等。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

2 结果

2.1新生儿呕吐非病理因素 81例非病理性呕吐新生儿共排查出93例次非病理性因素,人均1.15例次;其中喂养过量、喂养方法不当、啼哭判断发生率较高,占非病理因素构成比较高(见表1)。其中喂养过量表现为产妇及家属担心新生儿饥饿,增加喂养量、喂养次数所致;喂养方法不当主要表现为喂奶姿势不当、喂养后未拍背等。

2.2 新生儿非病理呕吐发生、排查发现、好转、转归时间分布 新生儿发生非病理呕吐发生在出生后第1d居多,发生59例,占72.84%,发生呕吐后均在当日内排除原因并好转,其中43例当日转归(见表2)。

3 讨论

3.1非病理性新生儿呕吐因素

3.1.1喂养过量 胎儿分娩前与母体通过脐带进行营养输送,出生时体内仍带有充足的水、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足够满足大部分营养需求,因此出生后数日不宜喂养过多,只需要摄取少量的初乳即可。产妇出于"爱子心切",担心新生儿营养不足、饥饿,增加喂养的次数及量,而新生儿此时也因本能的吸允,不能自我控制摄入量,此时极易致喂养过量,自然容易发生呕吐。本次研究中喂养过量例次发生率41.98%,占因素总例次36.56%。

3.1.2喂养方法不当 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病房均实行母婴同室,加之独生子女众多,新生儿出生时便备受关注,陪护人员较多,且大部分未有新生儿喂养经验。一般来说喂养时稍微抬高头部,喂养过后进行适当的拍背有利于奶液的进入,喂养后采取侧睡,以免溢奶或呛咳造成窒息,可有效抑制减少呕吐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喂养方法不当例次发生率40.74%,占因素总例次35.58%。

3.1.3啼哭判断失误 致新生儿啼哭因素较多,除饥饿外,不舒服、环境过热、大小便、甚至是"皮肤饥饿"渴求拥抱等,都可能致新生儿啼哭[3]。产妇及陪护因经验不足,发现新生儿啼哭时,排查尿布后未见异常,便武断的认为是饥饿导致的,采取增加喂养或摇动摇篮措施,未能准确的排除原因,致新生儿呕吐。本次研究中共发生14例次发生率17.28%,占因素总例次15.05%。

3.1.4护士相关指导不及时 产房护士因工作繁忙等原因,相关指导可能不及时,且部分新生儿家属出于种种考虑,并未有自动问询的意愿,新生儿发生呕吐甚至是呕吐不止时才反应过来。本次研究中共发现相关指导不及时致新生儿呕吐2例。

3.1.5非病理性新生儿呕吐发生时间 本次研究中出生后第1d发生呕吐59例(占72.84%),第2d14例(占17.28%),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生后3h是首次喂养的最佳时间,此后每隔3h喂养一次为宜,此时因喂养过量、次数过多致呕吐的比率较高。

3.2预防、排查新生儿非病理性呕吐对策

3.2.1预防对策 新生儿肠道功能尚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差、身体抵抗力弱,科学、高质量的护理非常重要,为预防非病理性呕吐可采取以下措施。定时、定量喂养,以出生后3h、每隔3h喂养1次为宜,当新生儿不哭、不闹即可,采用竖喂式为佳;创造光线、温度适宜的环境等[4]。

3.2.2排查 新生儿发生呕吐,首先应考虑病理性因素,在检查尿布、周围环境后,逐一排查,一般来说喂养过量、喂养方法失当是常见的呕吐因素。

3.2.3加强相关培训 新生儿护理要求较高,医院应加强相关指导,对新生儿加强监护;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于产前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护理教学提高产妇及家属护理能力;加强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春艳.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呕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9):235-236.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7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等黄染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严重的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引起严重的后遗症,故应加强对新生儿的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加强护理。引起黄疸的原因较多,我院2011年211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如下。

1新生儿黄疸发生原因分析

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感染,或通过产道被感染,例数16例;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由于细菌毒素的侵入加快红细胞破坏,例数11例;新生儿溶血病:母婴血型不合,例数8例;胆道闭锁:与宫内感染有关,例数3例;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例数0例;药物性黄疸:由于维生素K1 、维生素K4 新霉素等药物引起,例数2例;母乳性的黄疸:由喂养母乳引起,例数171例。可看出:我院2011年1至12月份211例新生儿黄疸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1%,发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普及,母乳性的黄疸的发病率有所升高。

2母乳性黄疸

2.1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根据其血清胆红素峰值出现的早晚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性黄疸)和迟发性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2.2母乳性黄疸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①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原因:由于喂养不足导致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多见于初产妇、喂奶次数少早期出院,对早发型认识不足;生后3~4天(7天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达12mg/dl。黄疸高峰时间:生后5~7天。黄疸的程度:黄疸以中度为主,有的可达重度。预后: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发展成重度,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发生例数142例,发生率为83%。②母乳性黄疸(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原因:可能是母乳中未识别因子使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临床特点:单纯母乳喂养。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下降较慢,于生后10天左右血清胆红素增加达第二个高峰,浓度达12mg/dl,大约2/3的母乳喂养的婴儿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至第3周,其中半数是临床黄疸。黄疸高峰时间:生后2~3周。黄疸的程度:无症状,生长发育良好,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预后:一般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发生例数29例,发生率17%。从上可以看出:母乳性的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主,占83%。

3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原因

由于早期奶量摄入不足,而使体内热卡比人工喂养要少,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肠道菌群建立晚,也可使肠道结合胆红素排泄少,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早期奶量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

3.1母乳的产生不足

①由于有的初产妇没有喂奶的信心,自认为母乳不足致母乳的产生不足。②未做到早吸吮、按需哺乳,喂养次数少,开奶时间晚,影响乳汁的分泌。③新生儿吃奶前后添加葡萄糖水,对母乳需求降低。④母婴分离时未做到按时挤奶,致使母乳产生不足。⑤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母乳产生少。

3.2母亲问题

内陷或扁平;疼痛或皲裂;长;肿胀;母亲认识不足,未认识到母乳喂养,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母亲信心不足,自认为奶量不够;母亲由于疾病奶量分泌不足。

3.3婴儿问题

婴儿的吸吮、吞咽差,如早产儿、患病的新生儿。拒绝母乳喂养,过多的奶瓶喂养使新生儿产生错觉。生病或疼痛,新生儿患肺炎、口疮。母乳喂养技术上的困难,新生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使新生儿得不到更多的奶。

3.4医护人员的原因

健康指导不足,使母亲未认识到母乳喂养,早吸吮,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喂奶姿势不正确。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未及时得到帮助、解决。个别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母乳喂养指导不够。

4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护理措施

4.1母乳喂养的护理

主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奶量的摄入。婴儿频繁、有效地吸吮,有助于增加泌乳量。每天吸吮10次,吸吮时间30分/次。在分娩室、母婴同室区助产士或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生一小时内吸吮母亲,促进乳汁的分泌。鼓励母亲按需哺乳,按婴儿的需要,不分时间次数。 鼓励母亲,让母亲建立喂奶信心,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再泌乳都有可能,无论停止多长时间,再泌乳都有可能。保证母亲有足够的摄入量。做到合理营养,每日多摄入汤类。让新生儿与妈妈在一起,充分的母婴接触。指导母亲与新生儿同步睡眠,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姿势,放松哺乳。鼓励夜间哺乳。教会使用匙子而不用奶瓶喂养。婴儿拒绝吸"空",用滴管或母乳喂养辅助器给婴儿加奶。扁平和内陷,责任护士教会母亲纠正扁平和内陷的方法,2次/日,每次一侧5分钟。帮助母亲用不同的喂奶,挤出或吸出喂孩子。痛和皲裂,指导母亲先喂未受累的一侧,每次喂奶采用不同的。肿胀,指导母亲在两次喂奶之间热敷、轻轻按摩,挤奶。婴儿吸吮差,用滴管、吸管、鼻饲管喂养。 责任护士加强责任心,做好母乳喂养的健康指导,在母亲遇到喂养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4.2黄疸的护理措施

观察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注意皮肤、巩膜的色泽。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精神状态,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皮测胆红素Q6h,根据皮测胆红素的值评价病情的进展情况,足月儿如果皮测胆红素>12mg/dl可行光疗,如果皮测胆红素20mg/dl,未成熟儿皮测胆红素>15mg/dl且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作好抢救的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必要时可灌肠,促进粪便及胆红素的排出。保暖,合理喂养,在光疗时保证足够的水份和营养的供给。对光疗的患儿注意观察和处理光疗的副作用,如发热,腹泻、呕吐,皮疹。光疗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眼、会阴。记录光疗的时间。光疗前后及光疗期间应监测血清胆红素变化,以判断疗效。责任护士在光疗前、光疗后应了解、评估患儿,估计光疗过程中患儿常见的护理问题。

5结论

通过对211例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其中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81%,而在母乳性黄疸中又以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为多见,为83%。针对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原因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使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明显减少或已患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8

近年来,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早产儿的急救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其中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早产儿给予科学的肠内营养是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安全的物质基础,若出现营养障碍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安全,为此尽快给予肠内营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将探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2 方法

1.2.1 加奶策略 对出生后存活下来病情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2 h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病情较不稳定新生儿,于出生后延迟24~48 h给予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配方奶为辅,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的胎龄和体重按时进行喂养,对体重1300~15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18 ml/(kg·d);对体重1500~20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36 ml/(kg·d)[2]。若新生儿在喂养1周后,无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则在在往后的喂养中,每天增加奶量15~20 ml/(kg·d),直至达到150 ml/(kg·d)。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喂养期间应观察新生儿的胃部残余奶量,在每次喂奶前,对新生儿用注射器抽吸,检查胃部有无奶液潴留发生,若潴留奶量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可将潴留奶液再次注回胃部,并对新生儿给予预期每次的给奶量;若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应减量喂奶,或停止喂养1次。在对胃部抽吸的过程中,若发现有血液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喂奶,并排查病因,对症处理[3]。同时也应观察新生儿有无腹胀,测量时固定早产儿腹部某一部位和测量时间,若腹围增加1.5 cm时,或腹胀有张力则需要适当减小喂奶量,对排便困难的新生儿,可用温度适宜的盐水灌肠。观察有无呼吸暂停,排查呼吸暂停与喂养有无关系。为避免出现胃食管反流,应取俯卧头高脚低,并适当减少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血糖、喂奶量、排泄量、体重变化[4]。

1.2.3 护理 早产儿以俯卧为主,适当采取仰卧位交替。通过俯卧尖山胃潴留、降低腹胀、预防胃食管反流,促进呼吸器官发育,平稳呼吸和心率等益处。同时,应将头部抬高30°,头高脚低更好地预防胃食管反流[5]。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在长时间的肠内营养支持中,早期喂养阶段需要一定时期的胃管喂养,为此应做好胃管管理护理。早产儿常会自主将不固定的胃管拉出,因此常会反复插胃管,增加插管感染机会。为此应加固胃管,采用弹性胶布于鼻唇沟处固定胃管,并在每次胃管喂养之后,用1 ml的温开水清理口腔和胃管,以免因胃管造成感染[6]。

1.2.5 腹部按摩 喂奶30 min后,医护人员手指并拢,掌心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时给予适当压力,保持缓慢匀速运动,4次/d,5~10 min/次。通过对新生儿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7]。

2 结果

60例早产儿中,1周内拔管直接正常哺乳有28例,2周内18例,3周内9例,死亡5例,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新生儿较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喂养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诸多优势,使胃肠道直接接受营养,以此稳定内环境,增强肠道组织细胞发育,促进分泌胃肠黏膜酶,提高胃肠道结构和消化功能成熟,从而及早建立经口喂养。而且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可减轻肠黏膜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胆红素在粪便排泄中排出,预防内毒素位移[8]。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含有适合早产儿多种氨基酸,加速胃排空,且有利于早产儿器官和神经组织的发育,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9]。

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这些喂养并发症多与喂养方式不当、早产儿吞咽反射迟钝或不全,及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低下所致[10]。为此,在对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应对早产儿及早给予母乳喂养,给予最佳喂养护理,增加喂奶耐受性,并做好胃管管理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11]。

本文研究中,60例早产儿经过积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存活55例(91.67%),死亡5例(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早产儿的抢救存活率与有效的监护呈正比,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林格芳,汤淑斌.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4(13):362.

[3] 韦艳姬.早产儿胃肠喂养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4(8):203.

[4] 丁宗一,刘喜红.2010版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建议和早产儿营养需求建议介绍[J].中华儿科杂志,2010,9(10):154.

[5] 刘加云.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3):314.

[6]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7] 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6):358.

[8]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9]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9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奶水喂养婴儿的方式。由于都市化、女性职业化的缘故,母亲在生产完后不久就回到工作岗位,使婴儿缺乏母乳的喂哺,这种状况对母婴无益。有研究显示,纯母乳喂养明显减少了新生儿脱水热、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新生儿肺炎的发生率。母乳喂养组儿童的患龋齿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儿童,并且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一项《母婴同室对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的回顾性分析》发现,母婴同室、母乳喂养能降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有益于新生儿健康。对于母亲而言,早期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子宫复旧,减少产褥感染及产后出血,可有效改善后期母乳喂养质量。因此,西方国家的妇女在近十年来开始重新回归母乳喂养。为提高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率,针对产妇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和辅以适宜的心理辅导,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102例在我院实施剖腹产的产妇均无母乳喂养禁忌证,年龄23~40岁;初产妇96例,经产妇6例;其中头盆不称52例,胎儿宫内窘迫17例,社会因素10例,其他因素23例。无妊娠合并症,均为母婴同室。2013年9月~2014年7月52例为实验组,2012年9月~2013年8月50例为对照组。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式,责任护士经过母乳喂养知识的培训及沟通技巧的学习,按照设计好的系统健康教育内容分别在产前宣教、术前宣教、术中术后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系统地讲述和操作演示,用模型与产妇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指导,让每一位产妇在手术分娩前后掌握有关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并坚持母乳喂养。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即护士在进行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给予健康指导或产妇在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1.3系统健康教育的内容

1.3.1产前宣教发放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册,在孕期母乳喂养宣教中评估孕妇的情况,如有凹陷和平坦,告知孕妇及时有效地纠正。

1.3.2术前宣教产妇入院分娩,责任护士及时评估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的知晓情况,针对其具体情况给予宣教。给产妇及家属讲解剖腹产会给母乳喂养带来一些不便,术后因麻醉原因需平卧6h、禁食6h、留置导尿24h,术后切口疼痛和下腹子宫收缩痛,可能会影响母乳喂养。护士要让产妇及家属坚定母乳喂养信念,告知产妇及家属术后只要坚持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喂养。

1.3.3术中术后健康教育术中婴儿出生断脐、穿衣保暖,抱与母亲面部相贴30min,手术结束母婴同步入病房。产妇取平卧位6h,安置导尿管、输液管,观测生命体征,询问产妇有无不适。若无不适,责任护士可向产妇及家属耐心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早接触、早吸吮、勤吸吮、按需哺乳的必要性。刚出生的新生儿吸吮的兴奋点最高,觅乳反应亦最灵敏。责任护士进行母乳喂养的具体指导,完整协助一次哺乳,护士在一旁扶住婴儿,协助哺乳,并指导家属如何配合产妇哺乳。第一次吸吮30min,以后每隔2h吸吮15~20min。告知产妇及家属,不能使用奶瓶喂哺婴儿,不能给婴儿喂糖水及其他食物,因为使用奶瓶喂哺或喂糖水及其他食物会使婴儿产生错觉,降低婴儿觅乳反应。产妇术后6h可用开塞露20mL纳肛,促进排气,避免术后腹胀。术后6h产妇可少量进食流质,但不要食用奶制品、蛋类及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腹胀。排气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流质,少量多餐,多饮汤类,排便后方可进普食,但要禁食含有麦芽及神曲的食物或药物,以防退乳。术后24h可取床下坐位哺乳,产妇可根据自己习惯来选择舒适的,让婴儿和产妇都舒适就行。术后责任护士向产妇讲解切口疼痛是在物作用消失后出现,下腹疼痛是因为注射缩宫素和婴儿吸吮刺激子宫而引起下腹阵痛。指导产妇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电视、聊天、做深呼吸,并让婴儿睡在产妇的身旁,产妇随时可看看自己的小宝宝,这样可分散产妇的注意力缓解疼痛。

1.3.4出院指导坚持纯母乳喂养4~6个月,4~6个月后逐渐增加辅食以满足婴儿的生长发育。产妇需要合理膳食,每日蛋类2~3两,豆制品1~2两,鱼禽猪牛肉类3~4两,牛奶200~440mL,蔬菜1斤(绿叶蔬菜占一半以勺,水果2~4两,食糖20g,食盐应适当限制。向产妇及家属讲解合理膳食有利于产妇身体恢复和提高母乳质量,利于婴儿生长发育,使产妇及家属改变禁口观念。产妇要保持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预防感冒,多休息,与婴儿同步休息,有利于乳汁分泌。产褥期禁止性生活,哺乳期可能无月经但需长期避孕。产后42d来院复查。如母乳喂养有困难及时拨打医院母乳喂养热线并告知电话号码。

2结果

产后6d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产妇进行问卷评估,结果如表1.

表1 两组产妇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组别

n

母乳喂养知识掌握

奶胀发生

纯母乳喂养

护理满意

实验组

52

50

51

52

对照组

50

40

6

40

42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系统健康教育是护士与产妇及家属面对面地接触,积极教育产妇及家属树立健康意识,全面掌握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转变旧的喂养观念,正确选择母乳喂养这种健康方式来喂养自己的宝宝。有利于提高剖腹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率和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随着剖腹产率的升高,提高剖腹产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是产科病房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赖于医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医护人员群体意识的增强,系统健康教育能使剖腹产产妇及家属全面地掌握母乳喂养的技巧,有利于产妇术后恢复及婴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及喂养例10

我院自创建爱婴医院以来,逐步完善、推广、支持母乳喂养,使母乳喂养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总结产妇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母乳喂养中常见问题的护理体会。

常见问题:

A 拒绝母乳喂养:一些爱美的产妇担心因母乳喂养后体形改变、下垂而影响美观而拒绝喂养新生儿;还有一些母亲受工作和生活压力影响而无法正常喂养;

B 不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方法及技巧,认为配方奶粉的营养均衡,比母乳好。近年来,由于营养学和食品工艺学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以母乳为“金标准”,把牛奶成分尽量改变得和母乳相似的“配方奶粉”,新生儿吃后生长发育快,致使一些产妇认为配方奶比母乳好,而且方便,母亲也不用受饮食和时间限制;

C 不会判断新生儿何时才需要喂奶、掌握婴儿每次到底吃了多少奶、是否吃饱,担心新生儿被饿坏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D 扁平或内陷,喂养难度大而造成对母乳喂养没有信心;

E 如何才能保持有足够的母乳,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

一、护理体会

1. 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 当妇女准备怀孕或已孕妇女到医院检查时便让其接受到有关母乳喂养的宣教知识,充分了解母乳的好处,尤其是对婴儿、母亲和家庭社会的好处。可通过母乳喂养的各种宣传资料的发放、口头讲解、集体讲课等方式来宣传母乳喂养的知识。而配方奶粉虽然是以母乳为标准,尽可能地模仿出与母乳“像”的配方,但是无论如何模仿,有些东西就是模仿不出来。对于婴儿的免疫机能最重要的是产后7天内分泌的初乳(含抗体、排便因子),母亲应尽可能地哺育给婴儿。而且母乳喂养也是安抚婴儿的好方法。有时婴儿哭闹并不是饥饿,但母乳喂奶是安抚婴儿的好办法,因为他需要吮吸妈妈时的那份安全感。

2. 加强门诊的宣教与指导 孕妇做产前检查时到孕妇学校进行母乳喂养的培训,通过讲课宣传母乳喂养,模拟各种喂奶姿势、挤奶手法,使孕妇及家属初步了解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让她们了解到在其产后也会得到护士的帮助,提早消除焦虑心理。

3.母乳喂养哺乳时释放的荷尔蒙可以促进子宫很快恢复到正常大小,而且乳汁的分泌会消耗妊娠期间积蓄的脂肪,可促进身材的恢复,避免产后的肥胖,不会影响母亲身材。哺乳期佩带合适的纯棉胸罩可使丰满,避免下垂。

4.在孕妇开始产前检查时,即可开始进行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检查、,发现有扁平、内陷者,教会纠正方法,为母乳喂养成功打下基础。当产妇分娩后即可进行早接触、早吸吮,指导给予牵拉练习,或取20ml注射器2个,一个取出活塞后罩在内陷上,注射器部以一短软管连接另一注射器抽吸,使管内产生负压吸出至凸出,保持负压1-2分钟,将已突出的让婴儿吸吮,反复使用此法,扁平或内陷者的产妇基本都能成功进行母乳喂养。

5.住院期间,教会产妇如何判断婴儿是否能够吃饱,及是否做到有效的母乳喂养:婴儿喂奶后有满足感且睡觉安稳;每24小时能够尿湿6块以上尿布;母亲喂奶时有下乳的感觉,喂奶前稍胀,喂奶后松软。告知产妇,产后的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与乳汁的分泌量密切相关,因此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和营养丰富的饮食,指导家属对产妇要多关爱和体贴,护理人员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产妇,对于产妇的问题不能只讲一次或只在某一阶段讲,应该不厌其烦地反复强化和指导。因为对于每一位初为人母的产妇来说,当婴儿哭闹时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护士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她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在母乳喂养的推广中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保护儿童健康的一大对策,需要辛勤的努力,不厌其烦的解说和指导,更需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需要全员的参与,把每项工作做到细致,

才能使母乳喂养更加顺利地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