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节水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5-17 16:51:52

节水小论文

节水小论文例1

现在,有的人以为水十分的多,可以随意浪费。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我们的地球已经日益枯竭;而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浪费。那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如何节约呢?

要节约水资源,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开始吧!

以前,我十分爱浪费。当我上卫生间之前,要把水冲上老半天,凉凉的水从指间滑过,真好玩,过上一会儿,我方便后冲水,有时候还要玩上一会儿呢!夏天洗手时,哎,根本就不是在洗手,而是玩水:我把水一直开着,用双手捧起,一泼,“下雨了!下雨啦!”我兴奋的叫着。家里的大理石洗面台边可以用水画画,我时常趁妈妈不注意时,开着水龙头,“哗哗哗,哗哗哗……”我却食指只轻轻蘸一点水,在大理石上画来画去……哎!如果人人都和我一样浪费水资源,真不知道中国一天要白白流走多少吨水啊!

节水小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麻黄,《本经》谓之“主治中风寒热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徵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谓之“通九窍、调血脉。”可见其有多种功效。然后世却多认为麻黄为发汗峻药,有伤阳耗津之弊而视为“虎狼”。笔者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仔细品读,若有所悟,今就其麻黄的运用略述浅见,以求正于同道。

1 麻黄的使用范围、功用主治

《伤寒论》共载方112首,《金匮》共载方262首,两书重出43首,,共计331首。其中用麻黄的方子,《伤寒论》为14首,《金匮》为18首,两书重出3首,共计29首。《伤寒论》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金匮》涉及痉湿日曷病、中风历节、痰饮咳嗽水气病等各篇,可见仲景运用麻黄之广。今试从其功用分别探讨之。

1.1 发汗

1.1.1发汗散邪以解表

《伤寒论》第35、37、46、51、52、55、条分别论述了伤寒表实证的麻黄汤证治;第23、25、27、31条论述了根据太阳病表邪的轻重程度不同,分别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和葛根汤等的证治;第32、33、36条分别论太阳与阳明合病,据表邪轻重及兼证不同分别用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等施治;第38、39条论太阳伤寒表实兼里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龙汤证的证治;第40、41条分别论太阳伤寒表实兼内停水饮的小青龙汤证的证治。《金匮・痉湿日曷病》篇第12条论述了欲作刚痉之葛根汤证的证治。以上诸方用麻黄皆去节、先煮、去上沫,方后均有“覆其微似汗”或“发其汗”、“宜以汗解”等,主要取麻黄发汗散邪作用,用以解表。

1.1.2 发汗祛风除湿邪

《金匮・痉湿日曷病》篇第20条论寒湿在表用麻黄加术汤发汗祛风利湿;第21条论风湿在表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化、发汗祛风,以“覆取微似汗”、“微汗出”而达“风与湿俱去”。

1.1.3 开腠发汗蠲溢饮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23条论溢饮的证治。溢饮的形成,乃由于“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玄府不通,气机壅滞,水津不得输布,流于四肢而为溢饮,故当分别用大小青龙汤发汗开腠,或兼清其里热,或兼温化其寒饮,使玄府开通,气畅水行则邪不为患。吾师吕志杰教授矢志歧黄,善师仲景,曾用大青龙汤治愈一例18年无汗症患者。

1.1.4 发汗利尿治风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5条论风水挟里热证用越婢加术汤、无里热的用甘草麻黄汤治之,均取麻黄发汗利尿之功,故均未言去节,此仲景缓其发汗之力而增其利水之功也,此即《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后世医家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收捷效。

1.1.5 发汗温经治两感

《伤寒论》第301条论少阴兼表,因“始得之”故知少阴阳气尚不甚虚,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以解表;302条论少阴兼表“得之二三日”阳气较前更虚,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发汗、助正解表,故曰“微发其汗”。

1.2 宣肺

1.2.1 宣肺泻热平喘咳

《伤寒论》第63、162条论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宣肺泻热平喘咳。《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第6条论寒饮郁肺之咳喘,用射干麻黄汤宣肺化饮、降逆平喘咳;第8条论饮邪挟热上迫,用厚朴麻黄汤以宣肺散邪、泻热平喘;第13条论肺胀之饮热郁肺、肺气上逆,用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泻热,降逆平喘;第14条论肺胀之寒饮挟热者,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宣肺化饮、清热平喘。《金匮・痰饮咳嗽病》篇第35条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之支饮,用小青龙汤宣肺化饮、降逆止咳。

1.2.2 宣肺利尿退黄疸

《伤寒论》第262条论瘀热黄疸,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宣肺清热、利湿退黄。《伤寒论》一书有麻黄的汤证中唯此方后仲圣未言“覆取微似汗”、“发汗乃愈”等,可见其并非黄疸兼表,方用麻黄旨在开泄肺气而利尿,肺气一开,则复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邪从小便去而黄疸愈。《千金方》麻黄醇酒汤治黄疸,亦即麻黄这一功用的具体体现。今宣广庆[1]近20年来潜心探究证治麻黄治黄疸无论有无表证均可投施。

1.3 通阳

1.3.1 通阳破结蠲痹痛

《金匮・中风历节病》篇第8、9条论中风历节(即痹证)的证治:偏风湿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通阳破结、祛风除湿蠲痹痛;偏寒湿者,用乌头汤通阳破结、祛寒除湿蠲痹痛。方中麻黄不去节,一取其以节达节,一制其发汗之力而使风与湿俱去。

1.3.2 通阳散邪治正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6条论少阴正水脉见沉小的证治:盖水为阴邪,最易困遏阳气,用麻黄附子汤通阳散邪、温经发汗,阳气一通,则水津四布,邪不为患,亦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此方颇似《伤寒论・少阴病》篇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以至历代医家多混此二方为一方,其实不然。后方用麻黄二两且去节,甘草二两(炙),功在温经助正、微发其汗以解表邪;此方则用麻黄三两、不去节,甘草不炙,故其助正发表之力减而主在通阳散邪,亦如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药虽均为枳、朴、黄,由于剂量之异而功也各别,此仲景每于细微处藏妙也,亦所谓“不传之秘在剂量”,学者不可不察。第31条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通阳散邪,治气分“水饮所作”之“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正如俞嘉言《医门法律・大气论》所言:“……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汤以通胸中阳气者,阳主升,阳盛则有开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睨耳。”

1.3.3 通阳化饮定惊悸

《金匮・水气病》篇第13条论水饮内停、凌心致悸,用半夏麻黄丸通阳化饮、降逆定悸。胸中为清旷之野,毫不容邪,方用麻黄宣通阳气、半夏蠲饮降逆,正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所说“做丸与服,缓以图之,则麻黄之辛甘不能发越津气而但升引阳气,即半夏之苦辛亦不特蠲除饮气而并和养中气,非仲景神明善变者,其孰能与于此哉?”

1.3.4 通阳散湿治皮水

《金匮・水气病》篇第23条论皮水挟热用越婢汤,发越阳气、散水清热,此方石膏重于麻黄,且麻黄不去节,则变辛温为辛凉,发汗之力减而通阳散湿、利水清热之功有余。

另有《伤寒论》第357条论厥阴伤寒,上热下寒、正虚阳郁之证,用麻黄升麻汤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滋阴和阳,攻补兼施而奏功。

此外,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又均体现了麻黄的活血作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明确指出“瘀热在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云:“瘀热以行,一个瘀字,便见黄疸皆发于血分,凡气分之热不得称瘀。”当代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先生亦指出:“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都有是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2]。

2 麻黄的炮制、煮服、调护

仲景用麻黄并非皆言去节,遍检两书,则知《伤寒论》诸方皆言去节,《金匮》中除《痉湿日曷病篇》之葛根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及《痰饮咳嗽病篇》之大、小青龙汤外,皆不言去节。细审原文,凡言去节者,必有明文“当发其汗”、“表不解”、“当以汗解”等,和或方后注“温服,覆取微似汗”、“得微汗出”等汗解之意,反之不言去节者,方后皆不言“温覆”等,条文中亦无“发汗解表”之意。张锡纯说“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陶弘景说“用麻黄之折去节,节,止汗故也”;张山雷说“麻黄发汗,必须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从形质看,麻黄“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本草崇原》)”。以其中空,乃能宣通阳气,开发腠理,唯“节”者“制”也,缓其发汗之功,故仲景每用麻黄取汗,必去其节。盖麻黄去节、温覆则发汗之功始著,否则不然。凡此皆欲使邪从皮毛而解,正如经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3],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及挥发油等。麻黄碱为发汗的主要成分,伪麻黄碱较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而麻黄碱主要存在于节间,节上的含量仅有节间的1/2~1/3,但是节止的伪麻黄碱的含量相当高。可见仲景用麻黄匠心之处颇多,此足见一斑。

仲景用麻黄,绝大多数汤剂煎法均言“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其意正如张锡纯所说“古方中用麻黄,皆将麻黄煮沸,吹去浮沫,然后纳它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以使其性归和平也”。李广胜[4]认为麻黄碱为麻黄发汗主要成分,可溶于水,其因分子量小,又可随蒸气散发,故麻黄先煮之后,所含麻黄碱会随水蒸气散发而溢出,在药液表面形成泡沫,从而使其含量有所降低,发汗作用也随之减弱。

3 剂型剂量

仲景用麻黄,主要用于汤剂,如麻黄汤、越婢汤等;也有用于丸剂的,如治因水饮致悸的半夏麻黄丸。其治风温在表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从其方后注“上坐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可视为散剂煮服法,盖取小剂轻投,散者散也,微发其汗,使风与湿俱去。其剂量大小不等,随证而异,量大者数两,少者仅几分,如越婢汤、大青龙汤用至六两,半夏麻黄丸用半夏麻黄各等分,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量勿拘大小,旨在因症而设,奏功为期。

4 配伍运用

仲景用麻黄,配伍不同的药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如配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伍葛根则发汗舒筋;配伍杏仁则宣肃肺气;配伍石膏则宣泻肺热;配生姜则宣散水湿;配附子则温经发汗;配白术或薏米则并行表里之湿;配半夏则通阳化饮降逆;配芍药则活血祛风;配升麻则透发内陷的阳郁之邪;配五味子温散寒饮而不伤正。

5 小结

本文对仲景书中麻黄的运用,从功用主治、炮制煮服、调护、配伍、剂型、剂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析。在尊重仲景原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恳请同道斧正。

参考文献:

[1] 宣广庆.麻黄在诸黄病中运用体会[J].中医杂志,1992,33(3):6.

节水小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 TV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29-01

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国内外针对发电机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外研究理论主要集中在通过对振动区域内的机组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和论证,定义一个可调区域的模式,通过控制水电厂可调区域数量,提供一个有效的总有功目标值,通过这个数值来判定可行性以及可靠性。

第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发电机组的振动区穿越区的研究之上。一般都是给出了可调区域表述的水电厂振动区穿越判断依据,主要通过分析可行目标值,以此来研究最少穿越次数,本论文主要体现在第三节中的穿越模式的快速解决方案,通过这个方案提出几个具体的分配策略。

第三、基于多个水电机组联合运行有利于减少穿越振动区次数的分析结论,提出了利用虚拟调整电厂的概念在调度主站层面的建模方法与处理振动区的策在看次数。

2 水电厂调节振动区案例分析

我们这里提供的案例是以一个水电厂中的发电机组为例,案例中的我们假设I为发电机组中的第i个机组的振动区个数,其中第k个振动区是P,P的取值有两个,一个是最小值,另外一个是最大值,我们通过这两个值把振动区分成了两个边界,最小值是下边界,最大值是上边界。

把机组AGC调节的命令死区设置成P1,机组目前的出力是Pi,该机组穿越振动区的判断依据的物理意义是机组目前的出力还没有进入振动区,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目标出力落在振动区的相反一面的最边缘处,机组需要穿越振动区,这样可以达到目标出力。

这里我们选取一个控制区域为某发电站发电机组在夏季满荷运行下的数据作为分析利用第三节中的提出的主站建模方法所提出的策略,我们通过联络线对水电厂振动区进行一定的调整,为它分配一个目标出力值,采用一阶低通进行处理高频段的分量。离散因子选择0.5,对多个水电厂进行并行调整振动区。通过仿真软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数据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使用我们第三节的处理策略可以是穿越振动次数降低到30次,而实际穿越的次数应为128次,可见穿越次数在使用了新的的调整策略之后有很大的缩小,这是我们可以预见的结果。

3 调度主站建模方法与振动区处理策略

3.1 虚拟调整电厂建模

根据前面的分析,显而易见的会想到这样一个思路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如果让更多的水电厂参与到系统的整个调整之中。是否能够减少单个调整厂导致的机组穿越振动区的次数。

如果将单个水电厂视为一个虚拟机组,我们可以这样考虑把这个虚拟机组和实际机组同样看待,因为它也有额定的容量和振动区,它的额定容量是整个发电厂所有运行机组的总装机容量,不过它的振动区就是我们上节所论述的联合振动区,不过参与系统调整的多个水电厂可从整体上视为一个虚拟调整电厂,其中的每个虚拟机组均对应一个实际的调整厂。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机组各个可运行区域的模式,直接取为该虚拟机所对应水电厂的相应可调区域的模式。

3.2 虚拟调整电厂的振动区处理策略

该虚拟调整电厂的运行机组台数为虚拟机组数量,总额定容量为各个虚拟机组容量之和,同样,最大,最小可调出力分别为各个虚拟机组最大,最小可调出力之和。

类似的,可以利用前面提及的求解水电联合振动区的方法,根据各个虚拟机组的振动区,计算出这一虚拟调整电厂的全厂可调区域,进而将全厂可调区域在全厂最大,最小可调出力范围取补集,得到其联合振动区。

对于这一虚拟调整电厂的联合振动区,振动区穿越判断依据,可行目标值的最小穿越次数以及目标出力值在各个虚拟机组间的分配策略等与实际水电厂完全相同。对于各个虚拟机组目标出力的校对核对,与实际机组的校核有所区别。

4 结论

本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综述,通过第二节的数据模拟分析,进行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数据结果对比,为第三节提出的两个策略理论提供的比较丰富的实践论据,通过对发电机组振动区的调整策略的研究,为今后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加有效的工作和创造更多的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宏雷.郑伟.智勇.水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水电站机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赵涛.自动发电控制(AGC)在黄河水电公司梯级电站间的应用[A].水电站梯级调度及自动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伍永刚.水电厂AGC策略与技术实现[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段振国;文正国;刘晓波;白山常规机组与抽水蓄能机组混合监控技术[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张玉平;段振国;张毅;冯德才;东风发电厂AGC功能与实现[A];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自动化所论文专集[C];2004年.

[6]段振国;王永国;周怀念;吴双杰;李艳丽;水电厂等值禁止运行区及动态应用技术[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郭鹏慧;段振国;龙羊峡水电站AGC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实施[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余波;三峡梯级优化调度与自动发电控制应用研究[A];中国南方十三省(市、区)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金英哲;赵先臣;水电站微机监控与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设计[A];2006年水力发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陈满;巩宇;广州蓄能水电厂监控系统上位机自动控制功能设计开发及应用[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作者简介

节水小论文例4

 

鸡的最适宜产蛋温度为15~23℃,最高耐受温度为30℃农业论文,超过耐受温度则表现为张口喘息、饮水量增加,而采食

二、降低鸡舍温度

1、植树种草:在鸡舍的周围植树种草,树木和草坪既可吸收辐射热,又可以净化空气。别外,通过光

2、铺垫隔热层:在蛋鸡舍屋顶铺垫隔热层农业论文,高温季节在蛋鸡舍的屋顶铺垫稻草

3、通风换气降温:宠养密闭的蛋鸡舍应采用纵向通风来降温,开放式蛋

4、气雾法降温:在蛋鸡舍内安装气雾管道。当通过以上降温方法,鸡舍内气温

三、调整饲料日

1、提高氨基酸用量:在饲料中增添0.2%的蛋氨酸,以防止因采食量减少而导致所

2、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在饲料中添加1~2%的脂肪或

3、增加维生素用量:饲料在高温季节时部分维生素易遭到

四、添加抗应激

1、增加维生素C的用量:维生素C能降低鸡的体温,增加采食量农业论文,减轻热应激

2、增加维生素E的用量:维生素E能显著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和抗

3、添加阿司匹林:在饲料中添加0.02~0.03%的阿司匹

4、添加碳酸氨钠:在饲料中添加0.1~0.49%的碳

5、口服补盐液:补盐液可准持血钾浓度,

五、加强饲养

1、降低饲养密度:在高温季节,蛋鸡的饲养密度应降低

2、调整喂料时间:每天喂鸡3次,一般在早晨5点第1次上足量的饲料

3、勤清鸡粪:鸡粪中蛋白质含量高,极易发酵产生大量

4、添加消化药:高温季节农业论文,鸡群大量饮水,消化液被稀释,使鸡的消化能力下降。经

5、保证清凉的饮水:使用饮水槽的鸡舍,中午应每隔2小

6、防止鸡受惊吓:在舍内还是舍外,对任何操作都应轻声进行农业论文,

7、不突然更换饲料:当因原料原因,需要更换饲料

8、定期清理水、料槽:在高温季节1~2天清洗1次水槽,清除1次饲槽的残余

9、定期消毒:每隔3天对周围环境和舍内带鸡消毒1次。

饲料,以防水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残余饲料发生霉变。

时农业论文,只能逐渐更换,以防应激反应的发生。

不要骚扰着处于安静状态的蛋鸡,以减少热应级发生。

时换1次水,使水管进入水槽的水保持清凉。

常添加一些助消化药有助于保持鸡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并提高采食量。

热能农业论文,应把当天的鸡粪及时清除防止堆积发热。

,上午11点加少量饲料,晚上8点上足量的饲料。

标准饲养密度的15~20%,减少产热量。

管理

调节碳酸平衡,防止机体脱水。

酸氨钠农业论文,能缓解热应激反应。

林能有效增加鸡体的散热量。

病能力,每吨饲料中加入50~100克维生素E。

反应。气温在30℃以上时在每吨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100克。

药物

破坏,高温季节期间应适当增加维生素的用量。

动植物油,或者动植物油的混合物。

需要的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使蛋重变轻农业论文,产蛋率和生产性能下降。

粮结构

仍然超过30℃以上,则采用气雾的方法进一步降低蛋鸡舍内的温度。

鸡舍要安装风扇或风机,使舍内空气有一个理想的流动量。

,当中午光照强时,用水将铺垫的稻草洒湿,每隔3小时洒湿1次。

合作用释放氨气,改善了鸡舍周围环境的空气质量,使蛋鸡在高温季里有个舒适的产蛋环境。

的方法

节水小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4-0019-04

以章回体写成的明代小说《水浒传》,在一百二十回目中塑造了108个好汉的形象,主要人物也有二三十余位。然而在《水浒传》的叙述结构中,这些文本中的主要角色及其故事在前七十回完全成一盘散沙之势,与其说是一部完整小说,倒不如看作是在一个模糊的中心人物和情节的串联下,一系列英雄的列传。借用《〈水浒传〉叙事结构的文化阐释》一文作者张同胜的话来说,可以被类比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即在透视关系中出现多个焦点)。

关于《水浒传》的叙述结构,诸多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从史进的消失浅谈〈水浒传〉叙述的“散点透视”》一文中曾经做过具体分析。本文则试图通过《水浒传》中“史进的消失”作为引子,进行管中窥豹式突入,简要论述《水浒传》叙述特色的缘由:中国古代通过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的章回体小说的述本和底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就“何为底本”问题作叙述学原理性探讨。

一、 引子:“史进的消失”

绰号“九纹龙”的史进,是《水浒传》中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位出场的好汉。他是华州府华阳县史家村人,庄主子弟,自幼习武,身刺青龙,手使三尖两刃四窍八环刀,因与少华山好汉来往,为官府捉拿,烧庄上山落草,与宋江大闹西岳华山后同上梁山,为梁山寨马军头领八,兼先锋使八员之一。在《水浒传》的具体叙述中,史进为寻访师傅王进,在第三回行至渭州,又引出提辖鲁达,之后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东京结识林冲等情节由此而全面展开。如果以西方古典小说的叙事逻辑,仅以第二章进行窥探,即可预测到史进是牵引文本的一个重要角色,并可能在今后的情节中承载极为重要的叙述任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叙事结构中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在《水浒传》整个文本故事中,却并未占有过于重要的地位。

史进在《水浒传》第二回正式登场,却在第三回鲁智深情节刚刚铺展开来时就以一句“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①草草收场而莫名消失,再不见下文。史进再次登场已是第六回,却只是交代了人物此段时间的作为以及下一步的筹划,在半回的篇目中如同赶场般再次消失。史进第三次出现在文本中,第五十八回三山聚义攻打青州时,已经距离上次史进消失相去甚远。然而,此时已是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汇合期,史进在文本中的功用已然不再是一个引领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而更加类似于为了凑齐一百单八将而刻意拼凑的工具和名头。加之此时文本“第一男主角”已非宋江莫属,更兼吴用、鲁智深、武松、林冲等重要角色在之前已浓墨渲染,《水浒传》叙述中的史进,此刻只能作为一个配角在之后的文本中时隐时现,直到第一百一十八回征讨方腊时被射死在昱岭关,完成了自己在文本中的使命。

上文的论述主要是为了证明史进这个角色在《水浒传》文本中的奇怪之处和一些“不合理”。当然,无可否认,其叙述和导向都是建立在“史进在《水浒传》中本应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一期待视野之上的,立场现行可能导致结论的偏颇。如果说基于此,期待视野可能影响最终结论的中立性的话,将期待视野设定为相反的条件,“史进在叙述中的地位很奇怪”这点又是否会被?如前文论述,史进在整部小说中的叙述中,似乎并不重要。然而,这一结论仍旧会产生以下两个矛盾:首先,一个在叙述中并不重要的史进,何以会在第二回目中进行这样浓墨重彩的描述?在这一章中对于史进事无巨细的人物背景和诸多细节交代,与他在之后“路人甲”一般的戏份,显然是不相符的。其次,从《水浒传》叙述的情节逻辑来讲,也很难说史进这个人物完全不重要。天微星九纹龙史进,在梁山好汉排位中位列第二十三位,马军八兼先锋使第七名,仅次于李逵,在雷横、三阮之前。在《水浒传》后半部分,史进成为一位首领将军,负责掌控梁山军队的骑兵及天罡星三十六星。显然,对《水浒传》情节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认为同为天罡星的李逵不重要,雷横、三阮不重要,这些人物几乎是《水浒传》核心情节的主要引领者。那么,在情节设置中,身份、地位与这些好汉不相上下的史进,本应是一位大英雄,本应被塑造为功绩卓著的好汉,为何却独独被作者忽略,以至于最终只捞得那么一些少得可怜的戏份?

从另外一个解读案例来看,最能体现史进这种尴尬地位的,莫过于电视剧的改编。作为影像作品,电视剧的改编一方面要以忠实原著为基本,一方面又限于篇幅,往往须删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以保证电视剧的长度精简,以及内容连贯。于是,以张纪中作为制片人的98版《水浒传》电视剧为例,史进的出场以及第二回引领叙述发展,几乎是无可回避的,正是这一情节引出了整个《水浒传》的故事,因而必须予以保留;然而另一方面,在此段叙述之后,史进便再难觅踪迹,小说中后半段戏份完全被删得一干二净,这个后期小说叙述的失意者,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则彻底失去了参与叙述的权利,再难觅踪影。

“史进的消失”这一现象,在《水浒传》中也非孤例。无论是解珍、解宝等次要角色,抑或林冲、鲁智深等诸位重量级人物,在《水浒传》的叙述风格中均未能逃脱相似的命运:自然出现,悄悄消失。在文本中往往只用“不在话下”、“自此如何如何”等言语草草收场,甚至类似于史进,在七十回之后就完全失去了人物的光芒,暂无任何叙述情节,只偶尔作为列表名单出现一回。这样一种叙述,可以算是《水浒传》的叙述特色。

自此,从“史进的消失”进行一番管中窥豹式的分析,可将《水浒传》叙事特色总结如下: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叙述来讲,“散点透视”一般并非如西方古典小说一般进行单线索叙述,而多是通过多线索的叙述来展开整个故事的情节,如《水浒传》;即使一些单线索叙述,情节也往往较为松散随意,不似西方古典小说般剧情紧凑,反而略微类似于“公路片”,如《老残游记》。从情节的设置来讲,“散点透视”叙述风格并不严谨,而是如同水墨写意一般任意恣肆,缺少一个明确的集中的视觉焦点。在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听说书人在书场胡吹神侃的肆意感,带来的是一种较为自由随意的阅读感受,但叙述细节往往因为逻辑稍弱难以经得住推敲。

第二,从叙述视角来看,“散点透视”因为有多个视觉焦点的特性,因而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叙述视角。因为《水浒传》及其与之相似的“说书人创作文本”(后来又成了明清个人写作时的范例和经典)在成书过程中,多是说书人依据道听途说(场记式隐身叙述视角)进行编写,而其中又掺杂了大量说书人以及最终的编纂者对于人物和情节的想象、臆测(“轮换式”、“他们式”局限叙述视角居多),以及故事本身和成书各阶段的创作,作家又往往喜爱全知式视角,这就导致第三人称(隐性第一人称)四种叙事视角全部交错在小说的叙述之中。与西方自觉的或者无意疏漏导致的叙述视角不同,《水浒传》的叙述视角不停变换,可以被归结为作者完全没有视角自觉的意识和概念,几种视角之间不断切换,正像散点透视的中国山水画一般,将不同焦点的风景并列在同一幅图画上。因此,这种小说很难有严谨的视角逻辑,而在阅读体验中,犹如场面宏大的山水画一般,有大气磅礴之感。

第三,从叙述结构来看,类似于《水浒传》一类的小说往往在叙述情节的发展和结构方面无逻辑可循,只诉诸于读者感性上的一种过渡与认同。例如《水浒传》史进第一次消失的时候,是通过与鲁达一次喝酒,将读者焦点自然而然地转到更有人格魅力的鲁达身上,然后自己便在叙述中趁读者不注意悄悄跑掉。在读者看来,只要没有叙述逻辑的训练和逻辑反思,这种感性的接受其实并无不可。正如散点透视的山水画,仅凭一些意象的连接,就将多个焦点的图像并置在一幅画作之中,熟悉中国画的受众并不会质疑这种布局的科学性。于是,当史进、武松等人物都趁人不注意偷偷跑掉之时,观众也便不会太在意。不过,在当下社会,读者的口味已经被严密的完整叙述作品驯化之后,无论西方古典小说叙述或者当代费先锋类小说,这种“散点透视”没有逻辑的叙述就不再那么被当代的读者所接受,并且开始以当代叙述逻辑进行批评了。

二、《水浒传》叙述特色缘由:底本问题

从历史上成书实际过程进行考察,作为一部由平话结合大量民间故事、戏剧,经过不断传说演绎最终成书的小说,《水浒传》本身就由无数故事拼接组合而成。聂绀弩在《水浒是怎样写成的》一文中认为,《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包含了“人民群众口头传说”,“民间艺人讲述和整理”,“作家的编辑、加工和改写”三个阶段。②也就是说,《水浒传》中史进的取材,最早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传说与交流。第二阶段则被民间艺人整理,并同其他英雄故事一道被讲述出来。在讲述的过程中也就与其他英雄逐渐融合在一个叙述系统中,最终成为一个巨大庞杂叙事系统中的一员。而在第三阶段,作家的编辑、加工和改写期,通过作者的具体写作,史进则被彻底融入一个统一的叙述系统中,在与其他诸多人物和故事的最终融合中被逐渐剪去了枝叶,留存的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叙述情节。

在《水浒全传》的纂修这一话题上,王利器则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水浒全传》是三个文学底本融合为一的产物。”③所据底本有三:一为以宋江为底本的《宋江演义》话本;二为四大寇系统的《古今诗话》话本;第三个底本系统,也正是《水浒》的正名底本,就是以史进为主的太行山系统话本。④这样一种成书过程天然造成了《水浒传》内部叙述结构的板块冲撞,也就造成了上文提到的《水浒传》在七十回前后出现的重大叙述结构转折,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水浒传》中存在着以史进为代表的众多人物消失在文本板块冲撞中的问题。作为太行山系统中主角的史进,在这种板块的相互碰撞中,虽然在某些回目显示出主角的特质,却不得不在小说整体叙述下为最终的述本想要塑造的主角宋江让路,最终只得踏上消失之途。同样,从史进扩展到其他人物,诸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等,或在七十回前后叙事模式转换时变为配角,或者以边缘化或死亡的形式消失,便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最终出现在明代市井被说书人广泛演绎的《水浒传》,其叙述结构同样也与小说在具体时代的呈现样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浒传》的叙述模式,的确存在诸多问题,然而对于包括《水浒传》在内的大量明代章回体小说,其最主要的功用是说书人在市井街头向市民反复讲述。在这样一种阐释过程中,文本是以时间性的符号链向大众进行传播的。而超长的时间性符号链存在这样一个特征:观众在过长时间的符号接受过程中,一定是伴随着遗忘的。无论是“史进的消失”,或是其他人物的不了了之,在分为无数回的说书人讲述之中,都会被观众在期待视野的不断更换中而逐渐忘记。当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等精彩情节呈现在听众面前时,听众必然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鲁智深的情节中,当林冲出场时,新的刺激点和兴奋点再次出现。至于史进是不是应该在下一回强势回归,在情节叙述不断地制造新的张力时,观众也就顾不得了。至于小说的艺术魅力,《水浒传》中史进、林冲、武松、杨雄等人物及引领的情节虽与主题相关,他们独立个体仍是极为精彩的小故事,不会损害其本身艺术性和趣味性。因此,《水浒传》的叙述方式既是文本形成模式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学功能及读者接受和审美的表现。

三、叙述学理论探源:谁是底本

从叙述学的“应然”状态来讲,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水浒传》述本所对应的叙述底本,应该是人民群众关于《水浒传》诸故事的民间传说。然而,聂绀弩对于《水浒传》成书过程的论述中,提到《水浒传》最终成书,即作者的最终写作环节,是根据艺人讲述整理的话本来进行编写创作的。于是我们会有一个疑问:抛开叙述学论述底本的一般“应然”状态,《水浒传》在成书选材的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取自民间传说?有多大可能是由成文的说书人记录直接整理而成?而问题具体一些,按照王利器的研究成果,作为叙述人物的史进,所对应的底本究竟是太行山系统的话本,还是民间对史进的诸多口头传说?

叙述学中底本概念的提出,一个目的是解释为何同一个故事拥有各种不同的改编或重述,或者说,为什么许多故事可以被认为是同一个底本的不同述本。在这样一个概念之下,底本往往被认为是广义叙述学的叙述分层中最为基本的故事、素材、话语、情节等的松散聚落。如果不去考虑《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拒绝外部所有考据来进行文本内部的分析,那么如果单从文本来讲,《水浒传》的叙述底本应当是人民群众对于水浒故事的口头民间传说,而史进故事的底本则是有关于太行山系统的诸种民间故事。然而事情的麻烦之处就在于,如果将聂绀弩、王利器等人对于《水浒传》成书过程的考据纳入分析视野,并加以考察予以采信,底本问题就会显得比较纠结。根据王利器的说法,《水浒传》的最终成书,即名为施耐庵等人的写作,是根据三大话本系统编纂改写,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作,形成最终的叙述和情节。那么,极大的可能,《水浒传》最终写作的叙述述本和最原始的民间传说底本是毫无关系的。身在明代的作者极有可能对于宋代轰轰烈烈的诸多平话传说毫不知情;隐指作者完全没有将庞大的底本纳入写作视野之中。成书的《水浒传》的最终撰写,更可能直接从三大系统的话本中直接汲取养料。于是,与最终撰写已然隔了一层的民间传说是否是《水浒传》的底本,这种说法就有待于重新考量。

三大系统话本这样一个由考据而生的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似乎就这样破坏了普通叙事学对于《水浒传》述本和底本问题的简单界定。那么,究竟最为原始的民间传说才是《水浒传》的正统底本,还是三大系统的话本才是真正的底本呢?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于如何对“底本”这一概念进行理解。

王利器先生在《耐雪堂集》中认为,三大系统的水浒话本应当是《水浒传》述本的底本。这一论断的背后,显示出王利器很可能是将底本理解为作者进行创作的素材库。在这样一种实证主义的理念之下,三大系统话本所呈现出的素材才与《水浒传》的最终叙述形成具有直接关系。而最为基础和原始的民间口头传说,在写作的过程中与最终的文本叙述、情节的摘取重构以及创作等并无直接关系。如果在写作这一层面上硬生生要将底本溯源到宋代的诸多隐指作者根本不可能知道的民间传说等,恐有不尊重作者意志,以及考虑了作者存在时的底本概念过于泛化之嫌。我们很难想象作者对于史进的那一点点描写,居然会和宋代那些庞杂冗余的、隐指作者根本不可能去思考的诸多传说有必然联系。

然而,如果仅仅从文本主义的角度将个人写作过程中的具体性和复杂性统统悬置,去简单理解底本问题;或者将底本的定义确定为叙述本身的最终来源和最深的基础,甚至追溯到原始的叙述原型,这些途径都将引领我们更加偏向于相反的结论,即《水浒传》的底本的确应当是最原始的民众口头传说。这样一种假说摆脱了“底本怎么能是成形的文本”这一预设,并且最原始、最丰富的素材源流将指向更多的可能性。至于王利器所考证出的三大系统、聂绀弩论证的成书过程三阶段等,在此条件下往往被当作并不重要的底本向述本转换的中间过程,或被忽略或被悬置。

于是,两种看待底本不同的视野,也就指向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而在这两种迥异的结果之后折射出的,则是对于底本定义过于空泛和混乱的尴尬。虽然在一般的叙述学中,后一种定义显然更加简便更易于操作,并且《水浒传》的底本问题也只是王利器、聂绀弩等人“找茬”的孤例。然而,悬置了诸多问题的一般性概念,又是否会有过于空疏之嫌。

更何况从另一个维度进行理解,《水浒传》的底本问题也绝非个例,甚至具有强烈的普遍性。首先,中国“说书人”式传统章回体小说,诸多成书过程与《水浒传》类似,尤其阶段性特征,因此,主攻西方小说的叙述学理论分析中国小说时,如果顾及到成书过程这一领域,那么多半要打这样一个趔趄。其次,如果将《水浒传》看作是对于三大系统话本进行改编和再创作的成功的文学作品,那么述本、底本的尴尬就是所有改编作品需要共同面对的了。

因此,关于底本的定义终究含混,那么,探讨成文的三大系统话本是否算是《水浒传》的叙述底本,最终也只能是无果之辩。于是,以文学考古和溯源的角度,将创作过程的考量纳入底本定义之中,定义写作底本;以文本主义的视野,将底本概念溯源到原始和基础,定义原型底本。这两种概念的诞生或许会是底本之争可能的解决途径。如果笔者这样一种尚未经过严格学术论证的假想能够经得起理论的考量,那么终究有一天,当电影版《水浒传之史进英雄列传》横空出世之时,电影的叙述底本究竟是小说《水浒传》,还是太行山系统的“水浒话本”,又或者是源自宋代的口头英雄传说,这个问题也就不再如上文讨论这般纠结了。

[注 释]

节水小论文例6

一、历史小论坛的“做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去设计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各种历史情境中感受其鲜活变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在“做”中自主学习历史。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设了“历史小论坛”这一教学环节,从中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搭建了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平台,并把它纳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之中。设计“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优化“历史小论坛”内容及形式,以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小论坛”。

那么,什么是历史小论坛呢?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及教材重难点,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以过程性评价量规为依据,针对某一主题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阐述认识、制作历史学习课件,并以PPT制作、视频制作、论坛等多种方式,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

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的重难点确定主题。比如制作“百团大战”课件的学生,比较热衷于战争、武器等知识的探究。而实施过程中,学生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论坛主题,第二步就是搜集整理信息。此后,还要确定制作方案,确定所选用的资料以及展示的形式(如果合作完成,还要明确制作步骤和具体分工),动手制作完课件或展示视频后,还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历史小论坛的具体内容。

笔者将历史小论坛的内容变成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大家采用“你说―我听”“我疑―合议”的探究模式来学习历史,常常激起课堂的热烈讨论,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堂展示之后,学生所展示的内容还要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问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

学生在制作和展示历史小论坛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产生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主动探究。事实证明,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多了,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争论了。学生还能做到有效温习和预习,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了。此外,历史小论坛丰富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接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个历史小论坛,不仅可以填充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空缺,更是我们在紧张学习中的一个减压阀。”

二、文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做中学"

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课程观实现不同学科在内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横向整合。在课程呈现方式上,以专题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实现学科交叉并开展社会实践;强调所研究知识对象的整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教学活力。

以文综课程《南水北调》为例,该系列课程分为“丹江口之旅、聚焦南水北调、珍惜生命之源、社区节水宣传”四部分。在“丹江口之旅”社会实践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亲赴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丹江口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史地知识,提升他们观察、观测、调查、实验、访谈、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与探究意识和学科综合意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前期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聚焦南水北调”课程则回到课堂,探究南水北调的基础知识,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南水北调三条调水路线图,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历程,讨论南水北调的技术问题、政策路线等。教师提出一些探究问题如:从1952年10月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其间为什么隔了那么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东、中、西三条线路哪条是最先完成通水的?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现有条件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次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还将“珍惜生命之源”和“社区节水宣传”作为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节水妙招分享”,通过各种自创小实验,建言各种节水措施的有效性;策划社区节水宣传活动方案,并于5月的第二周即全国节水宣传周之际,在北京东花市南里社区开展节水宣传。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策划出了既能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的活动方案,使得当天的活动大获成功。

在“南水北调”的后续课程中,教师立足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熟悉的环境出发,发掘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实践躬行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跳出学科藩篱。

课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从指导思想、学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

一是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学习态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三是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主评、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节水小论文例7

一、“讨论式”电视节目教学

电视节目很多是采用讨论的形式,同学们对一形式这很感兴趣。例如:在教学《琥珀》一文时,文章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为了让学生理解琥珀的形成,我让学生讨论这个推测琥珀形成的故事是否真实。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认为真实,有的认为不真实,这时候我想让他们来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但转念一想,在过去的类似这样的训练中,学生说的欲望不高,说的理论不足,回答问题的同学中大部分是尖子生,中下生只把自己看成是旁观者。怎样才能让学生说得多、说得深呢?于是我设计了电视节目《百法百中》的情景,让学生模仿电视节目扮演正反方等不同角色。事实表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形式是非常投入的,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有的选择了真实,有的则选择了不真实。正反双方各说出自己的依据,这时候同学们的兴奋神经被激活了,他们努力地在文章中找出有力证据来说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他们的理据也越来越有力,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有的同学激动得面红耳赤。当他们说完自己的理据,我让他们再次选择,并让再次选择的同学说一说他们为什么作了不同的选择,原因何在,这样他们讲的机会就更多,思考的方面就更全面,对内容的理解就更明白。这种巧妙的设计,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和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在玩游戏中,学生身不由己地被带进到发言争辩的情景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热烈。回想一下,如果还用那些对错互说,而不插入一些新鲜的元素,那结果可想而知。

二、“访谈式”电视节目教学

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的需要,我还尝试了“访谈式”电视节目教学。例如:在教学《跳水》一文时,为了挖掘课文的深层意义,我采用了电视节目新闻类的访谈式,首先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则短小的新闻进行“报道”;然后,由教师扮演记者访问“船长”(由学生扮演),片段如下:

记者(师):这件事,留给了人们深深地思考,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来到“父子”号轮船上,来进行一些侧面了解。您好,尊敬的船长先生。

船长(生):您好。

记者(师):儿子是您的吧?(众生笑),(师故作犹豫)那,那您在孩子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开枪打他?

船长(生):我的目的是让他跳水,与其让他掉到甲板上摔得粉身碎骨,不如让他跳水,就多了一份生还的希望。

记者(师):真让人佩服,通过这件事,您不想对观众们说些什么吗?

船长(生):我希望大家遇到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处理要及时、果断。

(众生鼓掌)

记者(师):谢谢!(双方握手)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选派小记者,引导学生设计采访的问题,并经过集体筛选、策划,让小记者分别采访猴子、孩子、水手。以下是采访水手的片段:

小记者:大家好。

小记者:那天你们为什么紧张?

水手甲:这件事我们负有一定的责任。

小记者:

(停顿了一会)为什么这么说?

水手甲:因为是我们开始逗猴子的,它放肆起来,才敢大胆地去引孩子,使他慢慢身处险境的。

水手乙:那天孩子落水后,虽然只有三十秒钟,但对孩子来说每一秒都决定着他的生死,所以我紧张。

水手丙:我怕船长会开除我们,因为这件事是我们引起的。(众大笑)

小记者:通过这次教训,你们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水手甲:我希望大家遇到危险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千万别像我们那么慌张,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水手乙:我希望大家别像我们开玩笑开过了火。

水手丙:做什么事一定要考虑到后果,凡事三思而后行。

可见,通过“访谈式”等电视节目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使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指导”等得以体现。

三、“情感式”电视节目教学

“情感式”电视节目教学即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视剧片段、歌曲引入课堂,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达到知识、艺术、人文精神的统一。教学中,教师可把课文学习与一些相关的电视节目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录制的电视节目,通过视觉画面的刺激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情节的理解、对细节的感悟、对景色的赏析、对时事的评点等形式,有效地与文本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观”中促读、读中促悟、悟中促写的学习效果。因为电视作为媒体,它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像,语言形象生动,对孩子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如:教学《丰碑》一文,我组织学生收看选录的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永远的丰碑》栏目相关短片,引导学生认识众多为新中国诞生而牺牲的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作,并加以积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升华了情感;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播放电视剧《长征》第17集,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教学《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三国小故事时,播放充满千古豪迈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流水》,把学生引入情景,结束时,引导学生了解歌词即《三国演义》卷首词《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并加以背诵,从而了解到《三国演义》的思想精华。所以说,电视节目,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加以收集,进行必要的剪辑、整合,就会成为教学中新颖的课程教学资源。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结束时,有这样一个片段:播放“神舟号”升天和杨利伟顺利返回地面的画面:

师:看了这些场景你想说些什么?

生:为中国人感到骄傲。

师:为什么感到骄傲?

生:这标志着我国日益强大,外国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了。

师:那圆明园作为万园之园,为什么却被毁了?

生:那时我国,任人宰割。

师:这两件事之间有联系吗?

生: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

可见,是电视节目触动了学生的情感,点燃了他们的民族之情,通过对比,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文本,促进了对文本理解,悟出了文本的社会意义。

节水小论文例8

钢琴曲《流水》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朱践耳先生创作的,该作品由云南地区的山歌《小河淌水》改编而成,优美抒情、布局精妙,自1956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饱含中国音乐独特魅力的《流水》,描绘的是阿妹与阿哥的深厚相思和绵绵情感,如何酣畅自然、淋漓尽致地将这一音乐意境诠释出来,是钢琴曲《流水》演奏技巧及表现特色研究的核心所在。

一、钢琴曲《流水》的演奏技巧

1.第一段的演奏

钢琴曲《流水》第一段的演奏包涵1~4小节、5~8小节两个乐句,所表现的意境是阿妹在小桥流水边,遥望远处,盼望阿哥归来,因此在1~4小节要注意左手分解和弦音型,除了左手每组6个音以外的第一个音要突出表现之外,还要在心理上将这一主题倒影旋律加以暗示,要注意手腕在最后一个音完成后的提起,以此来增强层次感的表现。对于第9小节之后的演奏,要注意手腕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也即要按照音的走向进行练习,由内向下向外,做圆形转动,既要助于手腕的松弛,又要保证音的连贯自然。

2.第二段的演奏

在第二段的演奏中,作为两个模进乐句的第27~32小节和21~26小节此起彼伏,在第21~22小节的弹奏中要表现得些许柔和,犹如夜晚的粼粼波光。而到了第26~30小节,则要注意表现水波涟漪,建议此处的长断音和弦,运用四度叠置和平行的手法,在练习时要注意手指伸张保持弧型状态以及手腕的断奏,保持音的清晰度。在第二段第33~34小节,建议采用双手二、三度叠置和弦用手指断奏弹法,注意手指从关节到指尖的力量传递。在第34~37小节,要注意手臂的运用,在fff处要换一次踏板,留出G长音。

3.第三段的演奏

钢琴曲《流水》在第41~46小节后,乐曲为c羽调式,由渐快(乐曲中的第44小节)转入三连音(乐曲中的第45小节),在此要注意双重调性并置声手法的运用,即下声部的bE宫和上声部bA宫,练习时要注意连贯性与灵活性。在钢琴曲《流水》在第51~54小节中,要注意和声的变化,也即上下句中的大三和小三和弦,在变化中突出表现主题的色彩性。

二、钢琴曲《流水》的表现特色

1.钢琴曲《流水》的结构表现

钢琴曲《流水》的结构表现,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器乐曲的特点,也即按照板式来设定结构,例如通常我们所熟知的“散―慢―中―快―慢―散”的结构,钢琴曲《流水》的结构与西方音乐不同,带有非规整性和非均分律动的特点,如下表2-1所示。

2.钢琴曲《流水》的板式表现

钢琴曲《流水》的第一部分主要担负音乐主题的任务,因此用了慢板来表现。第二部分调性发生了变化,高了纯四度(单音变为柱式琶音),速度更快,因此用中板。在第三部分中,柱式和弦助推了气氛、附点音符与模进的手法使得渐入高潮,因此使用快板。第四部分,速度变慢,织体不再那么密集,使用了中板。第五部分,开放式的柱式琶音的应用以及音符时值拉长一倍使得全曲的主体再次得以呈现,用了慢板,最后的尾声则采用了散板。钢琴曲《流水》的“板式”表现为自由性、灵活性以及音乐语气的韵致,这种速度与节奏的不规整,也恰恰突出了其自身的板式表现特色。

3.钢琴曲《流水》的民族风韵表现

钢琴曲《流水》的民族风韵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散板、起承转合结构、增板和上下句结构这四个方面,下文将逐一来进行论述。

(1)民族风韵表现之一――散板

钢琴曲《流水》的民族风韵表现之一――散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众所周知,散板韵味的演绎重在其自身强弱、快慢的表达,但又不是随意的亦或是“任性的”,按照前文所分的结构,钢琴曲《流水》第一部分的旋律主要是由右手来呈现,而左手由下而上的音似流水清澈透明,在此并没有按照“强、弱、次强、弱”的拍子操作,而是渐强渐弱、有快有慢。其次,第五部分也是通过不规整的节奏表现波涛汹涌过后的水光粼粼。最后,通过散板的运用,在三连音的结束句中,两次高八度之后渐弱,将顺水飘远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2)民族风韵表现之二――起承转合

钢琴曲《流水》不同于西方的器乐曲,其注重“起承转合”,它由方整性的四句体构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在钢琴曲《流水》中,“起”是随着音律的渐强渐弱来提出问题,来提出所要表达的主体;“承”是介于“起”和“转”之间的过渡,语气稍强;“转”是对《流水》主题的升华,是对“起”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因此可以看出在弹奏时强弱对比明显,情绪激动、感情强烈。“合”则再次舒缓。另一方面,在钢琴曲《流水》中,“起、承、转、合”在气息方面的表现则是“起”是平静、舒缓;“承”是稍微激动、些许绵长;“转”是情绪转换、感情强烈;“合”则气息慢淡。

(3)民族风韵表现之三――上下句结构

钢琴曲《流水》民族风韵表现之三――上下句结构,主要体现在第二部分的“中板”基本袭用了《小河淌水》的旋律,构成了上下句的结构。这一上下句的结构更多地呈现出了我国民族山歌的自由性、即兴性,特别是切分和三连音的使用,跌宕起伏。

(4)民族风韵表现之四――增板

在我国民族传统乐曲板眼节拍法中,“倍慢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板式,这一板式通常也被成为“增板”,也即通常通过将音乐节奏的拉长,使得速度降下来,因具体情况不同,可以是一倍的放慢,也可以是数倍的下降。在钢琴曲《流水》中的第五部分,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也即左手主旋律基本上是第一部分主题的放慢一倍,原来的四分音符在这里成为二分音符。在强度上这部分整体以中弱(mp)和弱(p)为主,中强(mf)一闪即逝,走入结束部的很弱(pp)和极弱(ppp)。

三、结语

凝聚中华民族智慧的钢琴曲《流水》,布局精妙、思路清晰、音乐优美抒情,饱含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本文论钢琴曲《流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特色首先分析了《流水》的演奏技巧,从钢琴曲《流水》的结构表现、钢琴曲《流水》的板式表现以及钢琴曲《流水》的民族风韵表现三个方面,重点论述了《流水》的表现特色,对于转变演奏思维、提升演奏素养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增文.朱践耳.《序曲第二号~~流水》的音乐及演奏[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节水小论文例9

关键词 傣族 民族文化 泼水节

中国的傣族是一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是云南古老民族,有着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在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很多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文化。人口近百万,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其他则散居在普洱、景东、景谷、澜沧江等30多个县。傣族人民依水而居,也叫水的民族。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泼水节因其节日过程中独特的“泼水”活动而得名,这一名称同样也隐含了泼水节背后傣族丰富的水文化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和德宏地区的傣族的泼水节文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到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上网等查阅大量有关傣族泼水节的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与分析研究,为论文的选题、分析与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对一些专家进行访问傣族泼水节文化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3.考察法。现场观看西双版纳地区的泼水节活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泼水节主要活动形式及内容

由于傣族人民奉信佛教,泼水节也带有宗教性质。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尼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泼水前,老人把佛像取出放进龙亭的水伞周围,大家列队持旗子,男人们敲着象脚鼓,有的放火药枪,姑娘们挑着一桶桶浮着鲜花的清水,倒进水龙亭,向龙身上的槽里灌水,从龙嘴喷出晶莹透明的水流,水伞把清水旋转成五彩的水花,人们争先接沾过佛的“灵气”的圣水。在象脚鼓、错锣的伴奏下,人们边泼水边唱歌边跳舞,十分热闹。放高升有落地响、空中响、单响、双响等类,放的越高越吉祥。

泼水是泼水节最为重要的活动,它分为文泼和武泼。文泼是比较传统的方式,用木盆装满清水,再用枝桠沾着水轻轻泼在别人身上。武泼是用木盆装满水,把一盆直接全部泼出去。还有放高升孔明灯;赛龙舟;堆沙;放水灯;载歌载舞;浴佛;放生。

(二)泼水节主要活动代表的意义

1.祝福。在“麦日”,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旺”,“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人们尽情泼洒着祝福的水,如果你被泼洒得越多代表你收到的幸福也越多。

2.爱情。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丢包那天,姑娘们极尽打扮之能事,然后打着花伞提着小花包来到“包场”,与小伙子们分列两边,相距三四十步,开始向对方丢花包。小伙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颉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子的胸前,就这样渐渐地选中了对方,一对对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3.力量。赛龙舟是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4.舞蹈。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稳健、潇洒。舞者围成圆圈,合着锰锣、象脚鼓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态为基础,在趣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儿女们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舞者尽情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唱边跳,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连续跳上几天几夜也不知疲惫。

三、结论

(一)傣族由于特殊的地理区域和民族特点,体现傣族泼水节的活动方式和内容,以及代表的意义。

(二)泼水节代表着傣族人民的民族性、文化性、宗教性,象征着民族特色语言文化,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

(三)泼水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同东南亚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节水小论文例10

 

保护地高效节水栽培可以减少水源灌溉浪费现象,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空间及土壤湿度,有效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机率,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提高蔬菜食用的的安全系数和品质产量。本技术适用于日光温室、加温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等设施内种植的蔬菜、西甜瓜、草莓等。由于保护地一般情况下是封闭的,作物耗水主要来源于灌溉。保护地蔬菜节水的原则是缩小湿润范围、防止灌水渗漏、抑制地表蒸发、控制作物蒸腾、增加土壤蓄水。下面就简要介绍五种节水方法:

一、采用保水型基质育苗

用少量保水剂与育苗基质或苗床土混合,然后进行育苗,可减少浇水量。

二、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

每亩用1~2公斤保水剂与500~800公斤精制有机肥或3~4立方米腐熟农家肥混匀施入土壤底肥以有机肥和磷肥为主,适当深施,氮肥和钾肥主要用于追施。

三、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1、滴灌施肥

在装有滴灌的保护地内栽培茄果类蔬菜、西甜瓜、草莓等,每个栽培畦铺设1条或两条滴灌管(带),滴头间距与株距相当。施肥设备采用压差式施肥罐或文丘里施肥器,须装有过滤器。移栽前补充底墒水,移栽至果实膨大期每6~8天滴灌1次,每次灌水8~10立方米/亩;采收期每8~10天滴灌1次,每次灌水10~12立方米/亩。一般在每两次滴灌中用施肥设备加1次肥。移栽至果实膨大期每10~12天加肥1次,每次加肥10~12公斤/亩;采收期每12~14天加肥1次,每次加肥12~14公斤/亩,补充适量钙肥和微肥。

2、畦上沟灌施肥

在没有安装滴灌的保护地栽培茄果类蔬菜、西甜瓜等,可在栽培畦面中纵向开1条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深约10厘米的小沟。在小沟两侧各种1行作物农业论文,株距依不同作物的要求确定。需要时,从畦面小沟一端灌入水肥。可采用软管和施肥设备进行灌溉施肥,灌水量以灌满小沟为止。

3、小管出流灌溉施肥

在装有小管出流的保护地平畦栽培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等,沿着栽培畦方向每间隔60厘米铺设1条支管,支管上每隔20~30厘米安装1个小管(灌水器)。采用压差式施肥罐或文丘里施肥器将肥料注入灌溉管道中。

4、节水型地面灌溉施肥、

在没有安装微灌的保护地栽培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等:

⑴尽量将长畦变成短畦、宽畦变成窄畦,要求畦面平整,以提高灌水效率。

⑵尽量采用软管直接将水输送到栽培畦内。

⑶在出水口处安装施肥器,将肥料注入输水软管中随水施入土壤。

四、巧用地膜保墒或灌溉

⑴滴灌施肥时用地膜覆盖畦面和滴灌管。

⑵畦上沟灌施肥时小沟上面每隔50厘米左右,横放一根长约20厘米的小竹枝,然后将其两端分别埋入小沟边的泥土中压紧。取宽度适当的地膜将整个畦面覆盖好,四周封压严实,这样畦面上形成1个暗沟,在暗沟一端留出1个能开闭的“活口”,供灌水施肥用。

⑶将地膜紧贴灌水沟内,沟内地膜留有若干小孔,从膜上明沟中灌入水肥。

五、保护地膜面集雨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