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28 09:18:49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1

关键词:计生档案;档案管理;细化;法制意识;约束

计生档案,纵挂横联,牵扯到千家万户。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加强计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这期间的些许酸楚与艰辛、迷惘与探索,笔者曾于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报》上以《走科学化微机管理的道路》为题阐述过自己的拙见。而今,实施微机管理档案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人们从茫然中走出迷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逐渐地由不熟知、不适应变为认识到位、得心应手。各级部门领导,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计生档案工作在计划生育中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实现了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网络化,有效地保证明人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在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下面就本人在几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所持的一些做法归纳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与同行共同商榷与探索。

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我重点抓住了“四不”“三联”“二要”“一保证”等逐一加以落实。“四不”即确保档案不损坏,不丢失,不零散,不混乱;“三联”即联络其他乡镇,联络其他行业,联络村级基层组织,以防漏统漏报;“二要”即要工作经常化,持之以恒,要规范计生网络的基本体系;“一保证”即保证计生档案万无一失。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约束。

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枢纽,建档不易,管档也十分繁杂。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镇处计生档案的准确无误,就要首先抓好包片计生干部与村级计生统计员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月考季评年累积的奖惩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紧而不松,从计生档案的收集、上报、整理、入档存档都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准确及时。同时,还要建立联络服务制度,畅通反馈渠道,镇村级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与计生服务对象沟通,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计生状况资料。另外,建立收集整理建档卡的时间制度,确保每个单位当日的资料不漏收,月报之前统计好,做到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只有这样,计生档案才能完整安全。

三、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人员须有“档案重于泰山”、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个别抽档、改档乃至毁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底入手,明察暗访,真抓实干,不徇情枉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以保持计生档案工作的纯洁性,以达到档案入档、存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只有将工作方向细而又细,认真对待每一点,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2

Abstract:Todaywhichmanagesintheimplementationscientificstylemicrocomputer,carriesonreasonablytherefinementoperationtothebirthcontrolfile,isthenowadaysrecordsmanagementworkurgentmatter.Articleunioncurrentpresentsituation,fromresponsibilitybright,thesystemrefinement,managesaspectsandsoonstrengtheningtoobtain,tohopethatcanmakethebeneficialdiscussionwitheverybody.

keyword:Birthcontrolfile;Recordsmanagement;Refinement;Legalsystemconsciousness;Restraint

计生档案,纵挂横联,牵扯到千家万户。在实施科学化微机管理的今天,加强计生档案的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与微观操作,处理好工作中的突发问题与遗留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导向作用与依据作用。

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也经历了由手工档簿到微机管理的过程,即由原始的粗劣而简单的手工报表到先进的具有科学化的电脑操作,这期间的些许酸楚与艰辛、迷惘与探索,笔者曾于二十世纪末期《中国人口报》上以《走科学化微机管理的道路》为题阐述过自己的拙见。而今,实施微机管理档案的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人们从茫然中走出迷惘,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逐渐地由不熟知、不适应变为认识到位、得心应手。各级部门领导,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也从思想的根本上认知了计生档案工作在计划生育中的重要性,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专人,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实现了计生档案工作管理系统网络化,有效地保证明人了工作的正常运转。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的计生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诸如,在职责明化,制度细化,管理强化等方面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东西,下面就本人在几年来的管理工作中所持的一些做法归纳几点不成熟的见解,以与同行共同商榷与探索。

一、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确保档案的及时性完整性与安全性,是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这方面我重点抓住了“四不”“三联”“二要”“一保证”等逐一加以落实。“四不”即确保档案不损坏,不丢失,不零散,不混乱;“三联”即联络其他乡镇,联络其他行业,联络村级基层组织,以防漏统漏报;“二要”即要工作经常化,持之以恒,要规范计生网络的基本体系;“一保证”即保证计生档案万无一失。

二、完善工作制度,加强规范约束。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枢纽,建档不易,管档也十分繁杂。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加以规范约束。

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保证镇处计生档案的准确无误,就要首先抓好包片计生干部与村级计生统计员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起月考季评年累积的奖惩制度,坚持常抓不懈,紧而不松,从计生档案的收集、上报、整理、入档存档都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操作规范,准确及时。同时,还要建立联络服务制度,畅通反馈渠道,镇村级的计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与计生服务对象沟通,以取得准确的第一手计生状况资料。另外,建立收集整理建档卡的时间制度,确保每个单位当日的资料不漏收,月报之前统计好,做到上报及时,统计准确,只有这样,计生档案才能完整安全。

三、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档案管理。档案管理人员须有“档案重于泰山”、责任大于天的思想,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个别抽档、改档乃至毁档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根底入手,明察暗访,真抓实干,不徇情枉法,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以保持计生档案工作的纯洁性,以达到档案入档、存档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安全性。

总而言之,计生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是件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好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草率马虎,只有将工作方向细而又细,认真对待每一点,每一步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3

二、存在的问题

从大局上看,矿区人口信息化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细节上看,也未能全部满足矿区职工对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该管理系统的认识不够到位。需要矿区建立创新、高效、便捷、具有协调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系统,搭建适用于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口计划生育档案管理需要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有效减少该系统的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因为某些矿区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够,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进行了简单的代替,忽略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以及信息化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从形式内容到制度上的革命性的推进作用。二是网络制度不健全。淮北矿业集团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局限在该集团的内部,与当地的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的已有数据不能无缝对接,计划生育实行归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这便导致了地方的计划生育部门与矿区之间信息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重复采集,而且信息系统之间不能共享,造成了已有信息资源的浪费。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4

[作者简介]王颖(1978- ),女,辽宁铁岭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档案室主任,讲师、馆员,研究方向为档案学、档案管理。(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55-02

一、“档案管理学”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档案管理学”是高职文秘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文秘工作者,档案管理是其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文秘工作与档案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文秘人员身兼两职,统一管理文书与档案工作。因此,文秘人员必须掌握档案整理、保管、利用等基本知识。另外,文秘人员是领导的助手、参谋,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利用大量的档案信息,如果文秘人员熟知档案工作的性质、规律、作用、技术方法等,可以帮助领导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档案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要想使文秘专业学生掌握良好的档案管理技能,主要是通过“档案管理学”课程的系统学习。由此可见,“档案管理学”在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现状

“档案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档案管理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学好档案、档案工作性质、作用、原则、方法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文件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分类、排列、编目、装盒等具体档案实务管理办法,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目前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开设情况却不容乐观,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显得很尴尬,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课堂灌输为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粉笔+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生般硬套,而学生在台下思想神游,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他们对书本上理论知识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提不起任何学习兴趣,加之教师毫无新意、滔滔不绝的灌输式传授,缺乏和学生沟通、交流,使课堂氛围沉闷。有的学生思想上认识模糊,认为档案管理就是把文件整理好放在柜子里,听与不听一个样。

(二)教材内容陈旧,与高职教育目标脱节

现在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选用的“档案管理学”教材都是本科档案专业所用教材,这种教材偏重阐述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基本理论及有关档案管理的成果,而对于一些档案实体工作场景几乎没有涉及,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知识结构都不是很适应文秘专业学生。主要表现在:一是档案学理论篇幅过多,专业性很强,概念多而且抽象,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很难掌握,在以后工作中也很难用得到。二是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文档一体化管理成为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办公主体,上级档案部门也了一些新的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的法规及业务规范,而以往教材中由于内容更新不及时,存在着知识陈旧、老化的弊端,这既不符合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胜任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

(三)教学计划时间安排不合理,重理论课轻实践课

许多高职院校把“档案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二学期,这期间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奔走于应聘各单位之间,能坚持上课的屈指可数。而在教学计划中,“档案管理学”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3/4(即50/68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1/4(即17/68学时),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的比重较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旦接触到档案工作,理论知识指导不了实践,只能从实践中从头学起,高职教育的目的很难达到。

(四)师资力量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非科班出身,半路出家,边学边教,这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加之这些教师没有一线工作的经历,动手能力较差,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教师也不愿在“档案管理学”实践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花时间,实习阶段把学生推到各企事业单位,靠学生观察、自学,应付了事。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是非重点学科,生源较少,受经费制约,学校根本不愿意把财力投入到“档案管理学”实验室建设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三、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一)编写适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档案专业培养的学生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等职业学校文秘专业培养的学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课程内容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要少而精,而在档案管理(包括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会计、人事、音像及其他档案管理,档案提供利用)等方面要加大篇幅。安徽省档案局2007年编制的《岗位培训教程》《档案学原理》这组教材删减了过多的抽象理论知识,侧重于档案整理和利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大大缩短毕业生胜任档案工作的适应期。任课教师也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及社会发展需要,紧随国家或地方新出台的业务规范要求进行深入研究,辅助编写一些业务操作指南等参考资料。

(二)针对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教学重点,紧扣社会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因材施教,突出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实践教学的课程数要占总课程数的40%~50%,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时间,在实训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

(三)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1.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以教学为主线,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交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讲述完某一个知识点后,帮助学生设定讨论的主题,提出明确的讨论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动脑、动口,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进行尝试性的解答,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在讲解完会计档案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堂讨论:为了方便会计档案的保管与查询,某单位决定将历年来的会计档案录在光盘上,并认为原会计档案已无保存价值,由单位会计负责人签署销毁意见,由单位档案机构负责销毁。你们认为这样做符合规定吗?学生们认真思考,一起切磋,展开讨论,逐一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活跃,也大大加深了对会计档案的理解。

2.实物演示教学法。实物演示教学法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主要教学材料,以一系列实物演示或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归档文件的排列、编号、编目及装盒”一节内容时,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向学生展示档案盒、打孔器、起订器、小型缝纫机等专业工具。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档案库房实景、档案管理设备、归档文件目录格式、盒内备考表式样等。“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们通过实物演示,豁然领悟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案例的情境,设疑、引趣、启思,从具体的案例中推出一般原理,谋求某一档案理论或实务的普通意义。如在讲解档案的法律作用时,列举南京大屠杀的例子:“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渐猖狂,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妄图否认侵略行径。1994年辽宁省档案馆发现了一组记载南京屠杀情况的日文档案,这些日本侵略者自己形成的档案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可以说铁证如山。南京市档案馆馆藏中的崇善堂埋尸档案、南京伪政府档案等几份原始档案记录,完全可以作为法律依据把日本侵略者推上历史的审判台。”通过档案案例,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档案作为政治斗争的法律依据,还增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学”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要想培养技术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学校要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增加福利待遇、引进人才的方式,吸引优秀的档案专业毕业生来校工作。而对于实践、实习课可以聘请档案管理部门或本校长期从事档案一线工作的同志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指导。他们有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可以弥补专业教师实践水平的不足。在实践、实习教学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在讲解完文书档案整理一节后,先不急着讲下一章内容,而是带领学生到校综合档案室实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亲自动手整理档案,这样可以适时消化课堂上的知识,同时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产生一种学会本领的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理论与实践、学生角色与岗位角色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5

一个城市规划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由于项目的侧重点发生改变,对应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发生变化。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城市规划项目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立项期、启动期、成熟期以及完成期,如何在不同阶段,准确、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客观地记录项目编制过程的真实情况,更好地服务后续其他规划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城市规划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是未来主流的管理模式。本文以增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室(以下简称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为例,开展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特征

随着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日趋完善,对档案的准确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安全化的要求更加明晰,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项目结题、归档为导向。档案管理主要工作是收集规划最终成果,包括纸质成果和最终电子文档。管理流程简单,只需按年份、按类型归档即可,多数设计院在初期发展时期都采用这一模式。设计师根据新的项目需求,自行搜索设计院的档案库,新招聘员工也可以在档案室迅速了解、学习设计院已经完成的规划成果。第二阶段,以项目回溯为导向。在第一阶段收集最终成果的基础上,加强项目立项和项目编制中间成果的收集归档。项目立项包括项目建议书、项目招标文件、项目投标文件、项目开题报告等等项目在立项期主要资料。中间成果则包括了初步成果、中期成果、审查意见等项目在启动期、成熟期的主要资料。随着设计院规模变大,业务量上升,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规范化,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立项期就已经开始介入,跟踪管理项目编制全过程。第三阶段,以项目流程、品牌延伸为导向。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可以做得更加精细化,由最初的成果管理转变为全流程的管理,最终成果也不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评奖材料、成果的可视化宣传展示等后续品牌管理成为新的任务。这一阶段,档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立项、基础资料(包括案例资料)、工作日志、最终成果、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等方面,全面覆盖项目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四个时期。其中,新增的工作日志取代以往中间成果,通过时间流的方式,利用移动平台的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详细记录项目编制过程与甲方的交流过程,记录每一个重要节点对方案提出的修改意见,输出方案的时间节点,甚至是项目收款信息都可以纳入工作日志中。工作日志模块的出现,不仅解决了档案管理中信息丢失的问题,也为工程师的工作交接产图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三个发展阶段生积极作用,让工程师快速了解项目的全过程。评奖材料、科研论文、成果展示三个模块主要针对项目的品牌管理,打破以往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一份份厚厚的纸质文档,而是将报奖材料、科研论文、可视化成果宣传展示作品纳入城市规划方案档案管理的范畴。

二、协同办公系统的项目管理模块设计

设计院的协同办公系统中集成了项目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是基于项目生命周期四个时期来进行设计的,由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同步操作,将档案管理融入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块包括了指定参与人、办案、项目完成、退件、一览、统计六个子功能。其中,办案子功能模块是档案管理人员与设计人员协同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模块。办案模块包括了项目信息、项目参与人、项目工作日志、项目文档、付款方式等五个功能。以《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档案管理为例,项目信息的字段包括了:项目编号、项目年份、历史编号、项目名称、保密日期、项目来源、项目类型、合作项目、委托单位、承接单位、地址、项目合同、项目规模、项目负责人等信息。项目信息的每一个字段都可以作为档案检索字段。档案管理员在项目启动期主要完成该子模块的信息内容。《新塘镇瑶田村“三旧”改造规划研究》项目工作日志,详细记录了该项目工作每个节点所面临的问题和完成工作,项目工作日志的文字内容可以实现超链接,直接链接到文字内容所提及相关规范文件、基础资料、阶段成果等,从根本上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由结果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6

二、新时期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模式——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

1.信息一体化管理

信息一体化管理,其实就是指企业的档案工作、情报工作、图书工作的一体化。在企业,这种综合性信息管理机构一般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提供历史的信息和现时的信息,又要注重超前性、预测性信息的采集、筛选、提供。一方面可以利用档案史料中的信息编写反映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科技成果等编研成果,为展现企业的辉煌历史、提高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增强企业的社会效益提供详实、可靠、生动的凭证;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网上采集与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并进行筛选、汇编,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含量较高的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图、情、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在原有图书机构、档案机构或情报机构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实体机构。这种管理模式便于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对信息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档案一体化管理

档案一体化是我国文件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使之实现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发挥各自以及总体的最大效能,确保从企业现行文件到档案管理的高效和优化。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一体化的目标

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整个运动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科学管理。科学的档案一体化管理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在文件从产生到最终转化为档案的过程中,既加强企业内部文件、档案工作的一体化,也注重各个不同文件职能机构的业务衔接,从而使文件到档案全过程都得到有效控制。2)档案一体化的原则

在实行信息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文件环境中,文件、档案界限不再显而易见,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界限也日趋模糊,文件与档案工作实行全程管理,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共享,提高效率;前端控制原则,前端控制原则是以文件生命周期为基础,将文件从形成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不同阶段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件形成是前端,处理、鉴定等是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末端。前端控制是对整个管理过程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整合;集成管理原则,集成管理是对管理要素的科学重组,是全程管理思想的延伸和深化。集成管理可以增加管理体系的功能度,因精密组合而减少疏漏,提高可靠性,增加相关作业密度,减少重复而降低功耗,提高管理效率。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内容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7

2 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文档一体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它为文档一体化扫清了理论上和认识上的障碍。要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就必须打破过去的那种狭隘文件观,树立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一体化思想。在电子文件生命周期中,要求档案意识和管理意识都要前移,从而实现前端控制。这促进了人们认清文件与档案的关系,有利于人们认清文件(狭义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内在的有机联系性。档案是特殊的文件,这奠定了文档同步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它还为人们扫除一体化道路上的其他障碍提供了理论指导,如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管机制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也是现实档情。这种存在是不是合理还有待科学理论为其导航。笔者认为,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既然都要遵循同一事物——文件的生命周期的客观要求,就很有必要将其合而为一,实现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以便统一号令真正实现文档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管理。但这种体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前途光明,道路却充满荆棘,不单是有理论指导便能成功的。只是科学理论已预示了这种改革的必然性。因为文档一体化并不能只停留在一个机关文档管理机构的统一控制下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文件管理活动这个层面上,它必须逐步走向社会化。即最终要借助网络实现“文档管理系统”成为机关办公自动化网络的一个子系统。而这正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中“文档不分家”,文件运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的客观要求。前端控制和过程管理是文档一体化管理实现的有效途径。传统文件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经过多年的讨论,大多停留在单方面的理论层面上,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从管理体制到工作流程都有问题。现阶段,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对文档一体化建设的指导为文档一体化管理创造了条件,密切了档案人员、文件承办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相互关系,真正意义上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就自然水到渠成。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8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及办公厅自今年7月1日以后全部取消了纸质红头文件,并对重要文件和统计数据分别以政报、汇编等形式对外权威。我国发达地区比如深圳、重庆等地早在2002年2月前就取消了纸制文件,开创了我国文档管理新理念的先河。

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并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者光盘等介质上,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打印机上看到的文字、图纸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过去、现在和将来,使用纸墨、照片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电子文件越来越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电子文件的优越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何利用和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文档战线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和管理电子文档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一是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二是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他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三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常常需要加以转换。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四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止信息损失。一份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五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六是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①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式、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使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不遭受损失。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工程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

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开放年限问题、保密问题、跨国利用问题等等。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此后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②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寻找文档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持。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又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从其形成到转化为档案直至消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可概括为: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这一整个运动周期因其特点和作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阶段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它普遍流行于欧美档案学界。③近几年来,我国有的档案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介绍和研究工作,逐渐在我国档案学界引起重视。了解和熟悉这一理论,认识和掌握文件转化为档案全过程的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对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文件和档案有着重要意义。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三)充分了解电子文档管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向。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信息内容数码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

二是文档管理现代化。这两者的核心问题又是在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文件制成并进入现行阶段,文书工作人员便依据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和统一的程序、标准将文件信息和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对其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换成具有档案管理特征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需要自动形成各种形式的,具有检索、统计、编研等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二次档案信息,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多种形式输出的目的,并为下一年初的调整立卷奠定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档案部门深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的建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的深化管理,使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对每一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它保证了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的同步实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的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文档处理一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设计思想、数据形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这样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四是档案信息情报一体化。二十一世纪是电子时代。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于是档案与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档案与图书和情报同为社会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上具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档案工作与图书工作和情报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是具有共同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档案、文书、图书和情报等综合文献信息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社会要求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两个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是保管保存技术化。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三、探索文档管理规范化的路子。

(一) 合理舍取,充分借鉴纸制档案的管理标准。

在我国,纸质等载体档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在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下,近十年来才完成的。这些标准的条文,在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只有部分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与纸质等载体档案截然不同,所以一开始就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各项管理标准、法规、制度的建立,以防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归档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制定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而电子文件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认真研究来弥补我们的实践少、经验不足,同时也可借鉴国际上有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我国有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文档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雏形”。制定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针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定义、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收集积累要求、收集方法、电子文件的整理、电子文件的归档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电子文件及相关数据设备的检测、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为文档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为本,锻造复合型文档管理人才资源。

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五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成为既能从事现代文书的处理和档案的管理,又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文档管理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还要学习文书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知识。

鼓励和支持文档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含金量”,才能适应文档工作的需要和文档事业的发展要求。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9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及办公厅自今年7月1日以后全部取消了纸质红头文件,并对重要文件和统计数据分别以政报、汇编等形式对外权威。我国发达地区比如深圳、重庆等地早在2002年2月前就取消了纸制文件,开创了我国文档管理新理念的先河。

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并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者光盘等介质上,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打印机上看到的文字、图纸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过去、现在和将来,使用纸墨、照片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电子文件越来越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电子文件的优越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何利用和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文档战线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和管理电子文档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一是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二是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他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三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常常需要加以转换。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四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止信息损失。一份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五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六是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①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式、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使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不遭受损失。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工程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

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开放年限问题、保密问题、跨国利用问题等等。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此后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②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寻找文档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持。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又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从其形成到转化为档案直至消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可概括为: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这一整个运动周期因其特点和作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阶段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它普遍流行于欧美档案学界。③近几年来,我国有的档案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介绍和研究工作,逐渐在我国档案学界引起重视。了解和熟悉这一理论,认识和掌握文件转化为档案全过程的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对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文件和档案有着重要意义。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三)充分了解电子文档管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向。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信息内容数码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

二是文档管理现代化。这两者的核心问题又是在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文件制成并进入现行阶段,文书工作人员便依据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和统一的程序、标准将文件信息和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对其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换成具有档案管理特征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需要自动形成各种形式的,具有检索、统计、编研等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二次档案信息,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多种形式输出的目的,并为下一年初的调整立卷奠定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档案部门深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的建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的深化管理,使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对每一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它保证了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的同步实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的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文档处理一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设计思想、数据形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这样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四是档案信息情报一体化。二十一世纪是电子时代。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于是档案与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档案与图书和情报同为社会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上具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档案工作与图书工作和情报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是具有共同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档案、文书、图书和情报等综合文献信息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社会要求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两个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是保管保存技术化。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三、探索文档管理规范化的路子。

(一)   合理舍取,充分借鉴纸制档案的管理标准。

在我国,纸质等载体档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在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下,近十年来才完成的。这些标准的条文,在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只有部分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与纸质等载体档案截然不同,所以一开始就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各项管理标准、法规、制度的建立,以防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归档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制定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而电子文件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认真研究来弥补我们的实践少、经验不足,同时也可借鉴国际上有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我国有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文档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雏形”。制定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针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定义、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收集积累要求、收集方法、电子文件的整理、电子文件的归档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电子文件及相关数据设备的检测、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为文档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为本,锻造复合型文档管理人才资源。

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五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成为既能从事现代文书的处理和档案的管理,又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文档管理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还要学习文书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知识。

鼓励和支持文档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含金量”,才能适应文档工作的需要和文档事业的发展要求。

计生档案管理论文例10

1 概述

《物业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物业档案管理素质服务,不仅使其能够胜任现阶段的物业管理工作,而且能够适应物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发展和提高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业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认识物业档案管理的意义,掌握物业档案实体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并能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2 任务驱动的目标性教学

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使学生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习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改革。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的每个学习情景,布置适量的物业档案管理工作任务,也就是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切入点,明确要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有目的的在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理解物业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物业档案管理技术与技巧,为就业与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分析

①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设计上建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②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物业档案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称档案业务人员)具体的工作过程: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编目与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统计分析。物业档案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文件编印与收发;档案的接收与征集;鉴定档案资料价值;档案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立卷;档案数字加工;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检索调卷与利用;统计分析。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物业档案管理专业抽象的普适性工作过程、具体的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见表1。

4 学习情境设计

2007年以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的基于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改革中,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设备、产品、构件、零件、部件、系统、工序、场地、材料、活动、现象、问题、症状、业务领域、客源、……等等。

4.1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档案工作系统是由输入、输出、反馈三个子系统中的八个工作环节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研、利用、统计,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多样的档案工作系统。从档案的形成到档案的保管利用,是一个专业性的有序化工作过程。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设计,根据档案管理职业程序性很强的特点,以物业档案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即以物业档案专业工作的程序进行设计。

4.2 学习情境总体设计。大多数的物业档案管理员都兼做文案,所以,在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景的设计档案的工作环节前增加了文件管理,最后增加了现代化管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①文件管理;学习情境②档案收集;学习情境③档案鉴定;学习情境④档案整理;学习情境⑤编目与著录;学习情境⑥档案保管;学习情境⑦档案编研;学习情境⑧提供利用;学习情境⑨统计分析;学习情境⑩现代化管理。

4.3 学习情境具体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由完成一个以上的学习任务来实现,在学习任务的具体设计上,也是按照工作过程来排序的,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与理解专业知识,获取档案管理的能力,才能适合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学习情境,是对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一个以上的学习型任务,每个任务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学习情境的具体设计中,主要结构有:具体任务,就是要完成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完成任务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工作;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各个工作任务与过程间的无缝对接;培养的知识、能力与职业素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成果形式,即实施行动完成任务的结果;评价方法,即对每个任务结果的考核评估办法。学习情境的具体设计以学习情境①文件管理、学习情境②档案收集为例,见表2。

5 教学要素分析

除了上文提到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过程外,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构成要素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评价。

①教学内容。高职教育,不能是本科内容的压缩和模仿。高职院校物业档案管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实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教学资源情况以及课时等因素,确定教材和教学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档案管理过程、方法与专业知识的运用上,而不是对档案管理理论知识的研究,高职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有了这样的理念,才能突出高职的特点,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②教学资源。教材和参考文献、教案和讲义、引导文案、多媒体课件、视频、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室,档案馆、物业管理公司等实习基地的多元化立体教学资源。③考核评价。通过考核,检验学习效果,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高职物业档案管理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以一张考卷笔试的一次性考核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过程,让学习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从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技能、完成任务的质量、专业能力、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行动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的方式除传统的笔试外,可以多样化,如表2中的自评、互评、口试、教师综合考评。

考核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学生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以此,达到笔试考核和操作考核相结合、知识能力考核和素质考核相结合、课程评价和常规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职业态度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雅南.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