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中美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12 17:59:54

初中美术论文

初中美术论文例1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起着诱发和启蒙的作用。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没有边际,学生不可能通过几年的美术课的学习,就达到至高点。初中美术教育对整个美的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通过几年的美术教育,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造性。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时刻牢记这一使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忽视美术的重要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比原有课程有了更大的改进,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意识到这一改变,却囿于各种因素,无法真正实施。他们或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或只草草讲述几句,连简单的示范也忽略不做,或因循守旧,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除此之外,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把美术作为副科对待,师生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一周一节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它所谓主课挤掉,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名存实亡的现状。

(二)教学投入匮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基于上述师生对美术的定位,美术课除了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个石膏像以外,再无其它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对教学努力钻研不够,也是导致教学资源的匮乏原因之一。如,对农村学校而言,其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泥塑、编织等工艺,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都可纳入美术教学课堂加以利用,而我们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这些令人振奋又闪光的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调,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他们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理论和欣赏水平的培养,久而久之,将美术教育与绘画等同起来,越来越远离美术教育的目的。此外,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进修、交流的机会,导致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很难接近美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很难圆满地完成美术学科交予他们的任务。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初中学校配足配齐美术教师,实在存在困难的,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培养一批合格的美术老师,承担美术教学。另外,严禁其它科目占用美术课的现象,确保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得保质保量。同时,出台必要的政策,督促学校及科任教师上好美术课,以避免美术教育随遇而安的现象再次上演。

(二)加大美术教学设备投入。

各学校应切实负起美术教育的责任,加大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备,适时邀请美术大家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争取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基地。

(三)深入挖掘乡村素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身边的素材,为我所用,通过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悟美、认识美,进而自己去创造美。

初中美术论文例2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矗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初中美术论文例3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矗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初中美术论文例4

由于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和展现方式,部分老师却将多媒体运用到一个极端的位置。多媒体作为教学的工具和课堂内容的补充,却被本末倒置,灌输太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图片和视频的狂轰乱炸,反而导致学生应接不暇,对课堂和作品内容不深刻,压榨学生的思考空间,将整堂课变为一节“欣赏课”。

1.2课件花哨,背离初衷

初中美术老师都是具有深刻美术创作和鉴赏能力的艺术指导者。而部分艺术指导者因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感、呈现的多样性,反而忽视了课件内容的主体和教学板书的设计,导致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多媒体的呈现方式而非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以至于教学目的未达到。

1.3引导变讲解,学生麻木化

古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笔者认为“尽用多媒体不如无多媒体”。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忘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变成了一个“解说员”,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书本的生硬变成了多媒体的无趣,可能引起学生多多媒体的麻木,使得新教学方法适得其反。

2采用多媒体进行美术教学的原则

2.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切勿狂轰乱炸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切记不要堆砌过多的视频、图片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狂轰乱炸。不要因为新课标提倡的新式教学方法而滥用多媒体。教师需在课堂知识补充之余,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多媒体教学内容需要有重点性、针对性,一方面重视多媒体带来的教学容量的提升,另一方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之美。时刻记住,多媒体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方法而已,而不是教学的全部。

2.2立足教学主题,合理运用多媒体

初中美术教学的主题是“教学”二字,在多媒体的运用过程中应紧贴“教学”而不是为了展示老师的艺术才能将多媒体课件的花哨发挥到极致。在课件设计中,应该松弛有度,紧抓当期教学主题,运用老师自身的艺术素养向学生展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感知能力。

2.3正视待教师主体地位,带动课堂效应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人物,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而部分教师自从运用多媒体,将自身退化为“解说员”。这好比导游带团,本来是让游客感受景物的人文与美,却变成了导游一个人在“背课文”。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引导学生的重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赖多媒体,以为有了多媒体学生就会提高自身积极性。“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拉”,教师作为火车头,更是要拉着学生向前跑,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带动课堂气氛,多与学生互动,将多媒体内容和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新式教学跟好的达到教学目的。传统的照书念的教学模式并不理想,多媒体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容量、单一的方式,扩充教学手段,将初中美术课堂变得生动,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艺术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原本抽象的、生硬的美术知识,通过多媒体这个载体变得具体,生动和充满趣味性,初中学生将更能够接触这些浅显直观的知识,这为初中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多媒体在初中教学不同教学方面的应用

3.1多媒体教学在素描、色彩课上的应用

素描和水彩是初中美术课教学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构图、造型能力和对色彩的敏感和把握程度,提升学生的基础美术素养。但是从小学到初中,并没有对素描和色彩课程的专业教学和引导,形成了该类课程的断层。教师在讲到“构图”、“透视”等专业名词的时候,需要学生由具像到形象的分析,抛开物体的固有邢台,分析整个画面的内部结构,从宏观着眼。而说到这些,学生往往一头雾水,而且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很难看出其中的妙处,素描课和色彩课最终只是一个表面形式的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3D完美的展示物体的透视效果,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学生在观察物体透视的角度和方向时更加容易,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了对素描的理解。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于课本,多样展示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进步空间。在欣赏之余,更是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思考美术作品的构图以及对色彩的应用,极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2多媒体教学在手工制作课上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手工制作课的效果并不如美术欣赏课的直观和明显,但是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的手工制作提供更多奇思妙想和实际操作技能。传统美术课的手工制作,老师需要亲自为学生做教学示范,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并未达到一个高效率的教学示范效果。而多媒体教学的提倡和使用很好的解决了初中美术教学的这个难题。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搜集或者录制手工教学视频,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观看清晰的多样化教学视频,学生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结合多种操作方式进行手工制作,而不是一味照搬老师的方法。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自己寻找或者录制手工制作视频,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播放,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极大鼓励学生自己的创新、创作。

3.3多媒体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应用

美术世界广阔而渊博,就成年人而言都不敢妄下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之言,更何况要让初中的孩子去品味、鉴赏美术作品。而这又恰恰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初中的孩子才敢直言不讳的说出美术作品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所以,为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我们打破美术课本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丰富的美术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初中美术老师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对其进行鉴赏。如在色彩鉴赏方面,老师可以搜集大量梵高的作品,让学生对其作品的早中晚期进行感受和点评,而后再对学生进行梵高的生活背景介绍,让他们体会作者带入自己绘画的感情,此后,再让学生对梵高的作品进行点评。透过这个案例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深入美术世界,在课本的有限内容下通过多媒体扩展到广阔的技术空间,培养学生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初中美术论文例5

2初中美术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2.1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

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学生所形成的思维也是不相同的。然而教师也会因为自身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美术教师虽然拥有专业知识,但往往缺乏环境知识及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因此自身环境意识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作为环境教育的总体设计者和执行者,如果自身不具备环境意识,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环境意识的学生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责任感和环境意识,将城镇和乡村的学生的思维相结合,或者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才能使环境教育取得最大实效。

2.2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学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地区差异以及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发展方向,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营造一个愉快、宽松又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参与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对学生来说是欣赏[4]。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我们都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呢?

3.1向学生累积知识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项目学习与合作学习,创设适当的模拟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再仅仅是零散信息的积累,而是促进同学们开展社会性的互动学习。例如欣赏中国工艺美术,可以引人央视著名的《鉴宝》栏目场景来进行,创设鉴宝情境,让学生围绕“对讲台上的几件藏宝人作品作出你的专业价值判断”这一特定任务来进行相关学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和社会),这就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学科综合。使学生直接地、有目的地、有意义地参与到学习中,它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自己所需知识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是让他们仅仅学习课程上讲授的特定内容。

3.2大胆发言,善于表演

鼓励学生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描述是初步的,一开始可以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恐怖与神秘……。慢慢的不在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书面语言——用短文或短句进行表达。这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自发的欣赏进入自觉的欣赏[5]。避免学生一看到欣赏画就呆呆得等着老师来教,也避免了欣赏课成为教师的“表演课”。

3.3通过意境,引发探究作品美

美术作品是通过造型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使观赏者在鉴赏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作品直观表现的情调,带领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领略作品的内涵美。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意境鉴赏是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感知活动,也是培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6]。

3.4体会作品的组织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进行分析,包括构图、色彩、线条、材料、明暗、肌理等。通过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学生就能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他们会懂得美术家使用的每一笔色彩、每一根线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作品的主题紧密联系的。

3.5深刻体会作品的风格

初中美术论文例6

引言

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会给人更多的感动,而初中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不仅仅需要教授给学生绘画的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如《初中美术课程新标准》对于新时期发展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样,美术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实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美术鉴赏教学注意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年代里,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例如秦汉时期的瓦当、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型雕刻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是某个时代的标志,也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的方向应该与传统文化相吻合,让学生从先人遗存下来的物件中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师在进行鉴赏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传统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对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陶瓷、青铜器等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与神话有着较深的理解。其次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与网络等,利用这些现代装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传统艺术品素材进行直观赏析,例如彩陶、青铜器、石雕、长城、画像石、古城、壁画、帛画、版画等,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样通过对学生的长期熏陶,可以培养学生保护文化的意识。

二、多进行专题欣赏,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很多教师喜欢东一头、西一头的带领学生欣赏作品,这种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但是教学方式却显得比较杂乱,很难让学生长久的记住。而纵向以作品的背景为承托,重现作品的意境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课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围绕着比较固定的专题,借助历史上的某一时间段,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个时间段上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这种欣赏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增进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此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专题欣赏的时候,我截取的是历史上欧洲文艺复兴这一阶段的作品,例如《蒙娜丽莎》《圣母升天》《最后的晚餐》《摩西》《大卫》等一些世界著名的绘画与雕塑。在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这些著名艺术家传奇的一生,而且要围绕作品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繁盛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以歌颂人性,提倡现实主义为基调。学生在这种背景的熏染下,就能够逐渐深入艺术情景,去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从而对名作有更深的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选取一定数量的同类作品来突出主题。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人性,但是他们往往是以宗教为题材。我在授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即通过同类作品的欣赏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能够独立思考的朦胧期,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加深他们对作品乃至作者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与认同,通过一些经典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更好地深化他们对美的理解。

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初中美术鉴赏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他们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我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将知识全部局限于课本教材上,而是更多的学习和借鉴国外电视、电影等与美术作品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因为我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美术效果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获。

由于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无法给学生播放一个比较完整的视频,我通常为他们播放的是影视片段或者是预告片。学生很快被绚烂的画面所吸引,加之优美动听的音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印上深深的烙印。例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大师的作品,《天空之城》《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幽灵公主》等,他的作品风格唯美,而且主题又都是关于环保,关于爱护地球生命,对于初中生而言正是很好的美术教育素材。通过这些有趣的视频,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去品味作者的创作意念以及阐述他们的感受等,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结束语

美术鉴赏课是情感的艺术,能给人带来不同风格的感受,犹如音乐动态般的情感冲击。优美而经典的艺术作品是那么的美好,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撩拨人们的情绪。美术鉴赏课是一个平台,可以让初中阶段的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宣泄自己的情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激发智慧的浪花。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去感受艺术之美、艺术之真、艺术之悟。让人文的精神伴随他们终生。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论文例7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初中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以实事求是为依据,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达到提高初中生人文体验、增强人文感受的效果。

由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初中课堂和高中课堂不一样,每节课时间不会很长,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形成性评价充分运用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我们每个初中美术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对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教学,充分运用课本内容来讲解初中美术内容,还要通过课外知识来给同学们增加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性评价教学不仅能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还能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

初中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将其作为教学的补充,还要将其视为教学的分支、内容。只有建立了形成性评价的体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教师才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能及时地接受新的知识,温习旧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的效率,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若干项标准中,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别强调要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培养与运用。但是,如何将理论的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

用,并且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不断转化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主动地学习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这个阶段应当首先解决的

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需要首先将初中美术课本中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一个美的初体验,对美术有一种自己的欣赏态度。首先,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名家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在注重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的训练,重视在学习中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学习评价;最后,初中美术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转化为人文关怀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激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琐碎物件进行美化、升华,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美术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易拉罐可以剪成好看的花瓶,不同颜色的废旧塑料带可以制成彩色风筝等等,就是将同学们学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自己的小发明,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想使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得到巩固,必须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注重艺术课堂教学被激活的实践过程,加深对初中美术教学理念的新认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有状况,使艺术课堂的人文关怀价值得道初步体现。

参考文献:

初中美术论文例8

二、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美术思维能力

初中美术论文例9

二、建立学生美术冲动体系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知觉、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培养过程,是对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进行强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美术冲动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表达感情、表达情绪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有画画的冲动。美术冲动体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美术思维方式。建立美术的思维方式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在基本技巧的教学范围内应给予学生创作的自由,给予学生绘画自己喜欢的事物的权利,给予学生用美术进行自由表达的机会。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的美术课上,当有老师要求作业画女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男同学,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熊猫。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男同学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爸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熊猫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实际就是一种绘画表达,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如我们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加以引导,建立并强化美术冲动体系,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稳定的美术学生兴趣。

三、融入农村美术元素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很多美术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上自习课了。培养美术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雕塑课,农村学生是不可能有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

初中美术论文例10

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中国画有其独特背景下的文化理念的支撑。wWW.133229.Com儒家、道家和玄家的认识论、方法论上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创作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注重在绘画中对意象的把握和运用。对中国画意象这个概念的认识,对意象关系的观照把握,应从观察物象,创作前的审美、构思开始,并贯穿于意象经营、塑造形象、艺术表现和体现思想主旨的全过程。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里的“意”,正是道家讲的“意”与“象”的统1,即“意象”。在道家看来,“意”是赖“象”而存在的,因为需要“立象以尽意”,没有“象”就无法表达“意”,然而,“象”是“意”中之“象”,决定“象”的还是“意”,“象”生于“意”,“象”有尽而“意”无尽。因此,表“意”不应停留在“象”的本身,如停留在“象”的本身,就将妨碍“意”的表达。②“画尽意在”是张彦远运用我国早期形象理论,对绘画创作中构思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艺术意象所作的理论概括。诚然,自唐宋以后文人画家重视对意象的不懈追求,齐白石取“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取“绝不似而绝似”“无可无不可”“惟其是耳”等画论,这都体现了文人画家对“意象”的强烈观照。因此,艺无定法,法无定规,对意象的表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绘画自宋以来,山水花鸟题材、水墨渲淡的表现手段,写意抒情的创作方法和清新自然、简远淡泊的审美意境,构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在绘画理论上,所谓“画意不画形”“深于画者,得意忘象”等,在某种意义上将中国绘画的表意性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强调。在绘画实践中,画家更是注重作品意念的内蕴,把在画中表“意”作为衡量作品得失的重要依据。“意”是美学概念,又是1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在绘画中,“意”除了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意绪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精练和概括,当然,更指意境。意象不是单纯的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单纯的主观心灵世界的表现,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1种有机结合。或者说是画家主体心灵对客观世界的投射并与之遇合的结果,它发生并形成于主客体之间,有1种明显的“主体性”,它是画家对外界事物特殊的能动反映,是中国画“意境美”塑造的基本前提。③对于1个具有创造性的画家来说,创作作品时不可能只是像镜子和照相机那样作机械地再现,而是必须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加入到“主体意向性”的过程中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这些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化体验,是客观世界转化为艺术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意象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摹写,也不同于抽象主义的不拘表现,而是寓情于景,景因情设,情因景生,从而产生出形象有限而意象无穷的艺术境界——“境”。④

此外,中国画中的意象亦是1种美学创造,是人与自然的精神遇合后孕育的心灵之花。在意象的创生中,画家是“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宗白华曾诗意地描述了意象生成的动人场景(冒号):在1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1层比1层更深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1层比1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为景,因而涌现了1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冒号):“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交融互渗,成就了1个鸢飞渔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意象”。⑤

中国传统绘画把表“意”看得比表“象”更为重要,并在以表“意”为核心的绘画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它独特的审美体系。画家对所表现的对象在主观上达到了认识的高度自由,从而超越了对象的形貌表层,胸中对所描绘的对象达到“意”明后,在艺术传达中便体现出以“意”用笔,笔在运用中便体现出了超然和创新,产生出活泼的意气。真可谓胸中有主见,耳不闻其声,眼不见其形,不再斤斤计较于形貌章彩的历历俱足,而是师心独见,所画非所览,听任于内在生命律动的驱动,心随笔运,挥洒达于1片天机。

注释 (冒号):

①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文物出版社,1994.

②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