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3:25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1

在21世纪,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那么,这一切取决于什么呢?我想莫过于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是从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事业获得成功,那么首先就要提高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变动性的整体,各个因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欠缺,都会造成人的整体素质的降低。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注重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

1.供过于求。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每年都在做着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等好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并建立有自己的实习工厂,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职业道德行为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职业道德行为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应该说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比如机械工程系的远大班、中联班、博世班等。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职学校教育中不同阶段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

1.打好基础。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准备

顺利就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做长期规划。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大学生们在大一学期间就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大一是“培育期”,学生应多与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职业的情况,利用网络进行辅助学习。

在各类招聘会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高职高专类毕业生企业普遍表示更欣赏他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据了解,参加招聘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著名的房地产集团、酒店、IT行业等等,显示出民营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渴切。而且在今年,企业“人才高消费”的观念有所改变,有不少企业就表示:“能用大专生,就不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这说明,学得一技傍身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正逐渐以过硬的专业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观念,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更加推崇“实用的才是最好的”择才理念。

因此,大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事就是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每学期为了考试而学习要知道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为了今后就业打基础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大一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要在职场上拥有过人的实力,必须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为最终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打好基础。

2.扎实专业知识基本功,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基石。

大二为“定向期”,学生应考虑未来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开始尝试兼职和社会实践活动。我院推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希望学生积极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相关证书考试,在毕业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招聘会上,参加应聘的人成千上万,用人单位凭什么选择你呢?在同等学历下,你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呢?那就要懂得展示自己的优势,展示别人没有而你拥有的东西。作为大二的学生,不妨利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培养一项专长。它会为你今后就业增加一项砝码。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2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3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6-01

“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理念充分体现了社会需求以及技工院校学生特点,是技工教育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就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以及学生转岗的需要而言,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简析

所谓职业道德,主要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联系紧密,且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以及道德准则等的总和,它是对职业从业者在参与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与标准,是职业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职业从业者的职业责任、专业胜任能力、职业纪律与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通常是以信念、习惯、观念等形式体现。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素质修养以及服务群众等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职业从业者要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尊职敬业,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

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主要是从“重构理念、认知职业、学会励志、学会做人”等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研读探究中,养成正确的职业伦理,促进学生职业心理健康发展以及职业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人,学会共处。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主要是在深入挖掘教材中利于培养学生职业伦理以及涉及学生职业生涯方面的元素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在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语文实用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内质的引导与教育,从而使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作用,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对于技工学校的语文教学而言,要在充分考虑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的基础上,集中从职业道德培养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增加语文课程在职业道德培养上的可操作性与人文性,多加注重人文关怀。当前,多数人将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其精神寄托与人生追求,导致社会浮华之风蔓延,究其根本就是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信念,全面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建设。

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运用教材中利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使学生在文本研读与欣赏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接下来我将结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语文(第2版)》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的《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语文课堂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写的技校语文教材为例,其中不乏有“走进职场”、“人生历练”、“人格锻造”等的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以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理念,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劳动版教材中,余秋雨的《信客》对老信客的一生:有信失信后悔弥补的描写,强调了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以及信客这一职业的路途艰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路途并非一帆风顺,在职业岗位中只有具备洁身自好、恪尽职守、诚信无私等职业道德品质,才能体现出自己职业路途中每一步的价值。而通过对《列车上的偶然相遇》的教学,从文中对父亲的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描写中,体会父亲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认真执着的品质。使学生从父亲的身上感受到要获得成功,并非靠幸运与机遇,最关键的是在于对工作以及目标认真、执着的态度。培养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职业道德品质。通过对《把信送给加西亚》(节选)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文中以“忠诚、责任感、执行力”为主体的罗文精神,让学生明白“成事先成人”,无论一个人成就了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在第一位。而忠诚、责任感等是人品的主要要素。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要相信与肯定自己,诚实对待领导,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中,时刻加强责任心培养,进行不断地自我反省,力求做到像罗文那样敬业,勇敢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从而全面培养学生“忠诚、责任、服从以及执行”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的职业道德渗透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元素,通过对这些篇目地讲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伦理,从而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职业道德。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其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还可积极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各类语文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比赛等。一方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品质,自身道德建设。

相较于普通高中而言,技工院校的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松,而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就给技工院校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学语文以及用语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朗诵、辩论、演讲以及专题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热情。但在开展各类语文实践活动中,要注重与语文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并确保开展的各类活动要多结合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内容。例如,在单元拓展训练环节,老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以“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谁更重要”主题的辩论赛,使学生在辩论赛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口语才能、应变能力以及交际技巧,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这一主题辩论赛活动,使学生在课外的辩论资料的准备收集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了解,并通过辩论实践,加深对职业道德的思考,从而使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三)使生活进入语文课堂,加强职业道德的渗透

生活即是学生培养职业道德最好的课堂,它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职业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技工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就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生活进入课堂。例如,在学习《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这一课时,老师可先组织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让他们积极讨论生活中的出租车司机的职业道德行为,积极开展与这一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积极开展以“出租车司机应具备哪些职业水准”为主题的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具体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在之后开展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出租车司机身上“尊职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模仿“今日话题”或者“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针对各专业特点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类辩论会、讨论会等。如,在会计专业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财会人员要具备哪些素质”的讨论活动,使学生在信息收集、交流以及表达这一全过程之中展开积极思考。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可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以及思想动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全面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高。

综上所述,在技工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培养,要在了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与元素,强化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与方式,加强语文教学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全面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1,(17):46-47.

[2]魏小敏.技工教育中语文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作用分析[J].青春岁月,2013,(12):290.

[3]张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对策[J].文教资料,2012,(15):41-42.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5

一、职业伦理精神在高职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一)实现高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构成。《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国家对高职生的要求与专门的技术培养学校的学员不同,高职生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有国家所要求和社会所期待的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其中应该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精神是人们行动的动力和源泉,职业伦理精神是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

(二)学生成就未来事业的需要。

职业伦理精神是职业人的灵魂,是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职场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品质、职业伦理精神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实践证明,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只有具备谦虚诚实、廉洁奉公、诚信公道、乐于助人、尽职尽责、敬业奉献的高尚职业伦理精神,并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劳动,才能取得事业成功。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职业人只有具备诚信美德、责任意识、竞争精神、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伦理精神,才有可能达到职业生涯的较高层次,从而为成就未来事业奠定伦理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基础。

二、目前高职学生职业伦理精神状况

从总体上看,目前高职学生职业伦理意识淡化。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人生规划》课程的课堂理论传授外,几乎没有其他途径,而且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理论课的兴趣不大,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淡薄。

在教育实践层面上,高职院校由于受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影响,从而把职业教育设计成单纯的技能培训,学校往往注重强化专业理论教育,注重与职业有关的的技能训练;在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老师与学生都把目标集中在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技能训练的成绩上,忽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锤炼与职业伦理精神的培养。由此,导致了学生职业伦理意识的淡化,乃至模糊。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伦理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下,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将来就业等实际情况出发,高职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应具备诚信美德、责任意识、竞争精神、合作意识、敬业精神等职业伦理精神。

(一)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比较淡化,处于边缘化状态。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存在“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弊端,所以,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哲学修养等,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精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即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而且要加强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范畴教育;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育,而且要加强职业道德评价教育。

具体地说,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基本范畴及职业道德修养等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学习自己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法规以及学习社会进步和职业发展对人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努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伦理精神,确立学生的职业道德理想,塑造健全人格。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践行职业伦理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实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实践活动,二是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通过专业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本行业、本专业的职业伦理内涵,从而增强职业伦理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人成长的天地,是增强职业伦理意识、锻炼职业道德品质的理想场所,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职业道德规范,践行职业伦理精神。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习到的职业伦理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体验和感受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职业伦理精神对展示个人形象及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惠坚.关于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6,9.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6

一、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

职业道德是一种道德规范或是一个准则,是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规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道德认识、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行为与习惯、职业理想等。职业道德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依靠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来维持,所以说职业环境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职业环境甚至可以说是职业道德培养的土壤。著名学者哈贝马斯在其交往理论中有这样的阐述:“对社会伦理本质的领悟或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交往主体的交往活动与其背景基础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职业环境使交往行为者一直置身其中,成为其互相影响的背景,从而产生许多复杂多样的道德冲突和带有值得深思的价值观点,而职业生活中的许多内容是隐晦的、整体性的,或者是直接可靠的,对职业生活世界的深刻体验与感悟才是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的最终源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是在职业活动中培养形成的。”职业道德中所说的责任感、能力的创新、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职业资格意识、职业世界观、职业技能知识……都是在职业生活中才能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营造良好职业环境上多下功夫,时刻留意新的模式、新发展对职业道德品质的新要求,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系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并且不断地完善。只有这样,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被培养成为既有非常出色的职业技能水平,又有相当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在工学模式下进行

(一)职业道德的理论思想教育要在学校里进行

1.教师在教授职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要把职业道德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单位的要求,在单位里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牢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工作富有热心,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这就说明了对职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的主线:以思想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老师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让学生们明白在他们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又有哪些是必须做的,从事职业工作的活动不是随自己的意愿来的,而是要在职业道德规范的限制的范围内进行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学好相关的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养成等内容。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敬业意识、勤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熏陶,让学生们对职业道德的本质内容和详细要求在理论上达到充分理解和领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落实到位,慢慢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思想意识,最后在职业道德境界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学生在平时还要通过积极学习了解相关行业的管理制度、要求、职业条例等,以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观念。

(二)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1.善于在工作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首先,职业道德意识是职业理性、工作情感和自我意志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职业道德理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职业的理想伦理关系价值取向的深刻认知,老师应该把学生们在平时学习工作时所遇到的各式冲突或是困难、疑惑、矛盾等全都罗列出来,作为一个蓝本,师生间不断地互相交换意见,站在学生的角度多去思考思考,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意识。其次,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老师要把学生情绪化的态度转化为道德的要求,职业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工作中的学生的行为抉择取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道德意识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平日所讲的书本理论知识有意识地渗入到职业生活中去,大大地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职业道德的精髓,以至于逐渐地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最后,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追求职业道德的理想的过程中,要培养好自我心理的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教导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再大的阻力,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冷静思考,不断地磨炼坚定的意志力,树立出坚强的人格品质。

2.培养学生的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主人翁服务意识。

有益的社会服务活动对于学生的利他主义和相互尊重、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是有很大作用的,能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还能改变学生自我自私的态度,从而极大地增强社会责任心,所有这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他们平时就不存在寻找工具的概念,自己使用的工具一直都在一个固定的场所与位置上,实践课结束后,他们所进行的操作内容和所造物件都必须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践学习课程。这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职教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必然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促进作用。

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少不了模范的示范效应。

榜样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他们就好像学生们喜爱的明星,他们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行为,所以平日在工作学习时,教师要对他们不断进行榜样人物的教育,宣传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们看到、听到自己的榜样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尊敬和特殊待遇,自己的言行会不知不觉地向榜样靠拢,时间一长便会深受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道德品质。

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要不时地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

仅有职业道德意识还不能完成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把职业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为能力,教师必须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教育。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包括:责任意识、感恩、心理协作精神,它们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这些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们具有爱岗敬业、相互帮助、积极向上的推动力,从而进一步深化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7

建立职业道德,是人们从自身职业的特点出发,确立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此调节和约束职业行为、促进行业文明新风的形成、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1]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注重适应行业职业实际工作所需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其侧重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以专业实践和实际操作为导向,强调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实践运用,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教育,提升实践研究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专业和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不足之处

(一)培养单位重视不够

目前国内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完全等同于学术型培养,并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的应用性培养,培养单位对于专业学位的理解不够全面,直接导致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对于专业学位职业道德教育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非必要教育。许多培养单位及导师都并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培养内容,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只要做好论文和毕业设计研究,加强外语能力提升,重视科研道德、学术风范的教育也就达标了,很少有培养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用人单位的事情。职业道德这种客观而鲜明的职业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用人单位有着不可推卸的培养职责,并要通过岗前强化培训和岗位行为训练来完成,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据此认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既缺乏职业依托和载体,也不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是研究生毕业后其职业归属单位的基本义务。[2]三是过高看重学生个人素质。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能力,轻品行的培养观念,他们认为攻读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都是成年人,许多本身也有工作能力,大家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无须由学校及老师再来重复教育,再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完全没有必要。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还有待改善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民积极努力奔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些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冲击了许多学生的头脑,使部分研究生存在一些见利忘义、违背良心、不讲诚信、缺少奉献等不好的职业道德观,这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目前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人们的浮躁心态,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造成了更加艰难的内外部环境。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落后

目前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模式,培养单位对学生所做的职业道德教育大多缺乏行业性、职业性、特色性,大多还是以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普及为主,以公共基础课程的形式居多,通过老师传统面授或者请专家讲座为主。教育过程中缺少行业、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开展相关教育大多还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过,流于形式。学生对于此类教育也是应付为主,接受甚少,不能很好的提升和影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观及价值观。

(四)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教育脱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忽视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衔接,校园文化、行业文化脱节,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空洞、流于形式,学生对行业、对企业、对职业文化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对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其素养不够,这样是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一)构建“双结合”的“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模式

我国的专业学位主要通过校内集中培养和校外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通过集中面授、导师授课、导师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及专业能力。在校外,培养单位主要依托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培养基地、培养工作站。培养学校应该根据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与学生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行业文化全面融入。一是校内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守则全部融入行业文化,通过行业文化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庆科技学院在2012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首批试点单位,学校根据国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行业特色实行“2461”人才培养模式,即双主体(学校,企事业/政府部门)、四结合(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六共同(招生就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施教学、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写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员制定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案里将培养领域的行业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另外在校外教育注重与行业文化结合。校外教育指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进行实际研究时充分感受和体验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熏陶提升自己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二)“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影响非常大。通过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正面引导学生并通过将“行业文化融入”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以外,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校可以定期邀请行业精英、知名校友、业内外专家、模范校友来举办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讲座,以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职业观点、自己对行业文化的理解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形成正面影响,将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行业文化及职业道德理念通过活动融入学生心中,从而积极有效的提升研究生的职业道德。重庆科技学院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对研究生讲座的要求,培养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研究生学生会、研究生社团,开展与行业相关的各类活动,通过文艺表演、辩论比赛、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结合行业文化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重庆科技学院在对石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就特别注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到石油文化的 “四个融入”:一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二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在校园设立石油浮雕、各大油田捐赠校庆纪念碑、纪念林,在学院办公室、实验室区域建设石油文化墙,按中石油标准建设校内石油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三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四是石油文化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激发了石油学子爱国、爱校、爱石油的热情,使学生还没有出校门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光荣的石油建设者了,也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3]

(三)校内外导师要善于做好“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拥有校内外导师。导师对于研究生在学习生活、科研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许多学生工作经验少,甚至有许多还是应届大学生直接攻读专业学位的,导师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首先,导师要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模范的榜样,校内导师首先应该将行业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如会计专业硕士的导师应该将会计专业的严谨、精确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去感染学生。校外导师大多是在行业和专业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他们更应该结合本职工作成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引路人,如医学专业的校外导师应该将医生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助人为乐、追求真理、维护医术纯洁的行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其次,校内外导师还应该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空间、环境的优势,多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专业、行业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将行业文化融入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人要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除了理论影响以外,更多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理念,引导自己正确的行为,从而在根本上影响自己的职业态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培养单位应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参加社会和企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际体会行业精神和文化,形成不怕艰难、勇于承担的意识,通过行业文化的正面影响,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理解行业的艰辛与不易,形成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团队精神,最终将这些转化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正确的职业操守。

(五)加强运用新兴教育方式,多管齐下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研究生培养单位除了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以外,可以运用现代化、新技术,学生喜欢的一些方式,将行业文化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如大力运用新媒体教育,在媒体融合和信息融合的大背景下,可以利用新媒体在高校中形成全校共享的资源平台和信息平台,整合各方资源[4],如可以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微博,开设公共教育空间,职业道德微短文比赛,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体验教育,同时让学生自己拍摄行业上故事,通过微视频的传播;加强公益短信、网站建设,最终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行业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融入式教育。

三、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一)建立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将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为了进一步推进相关教育,许多国家通过建立相关评价标准和体系,保证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如,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为保证其专业教育质量,确保专业教育里能有效将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每五年接受一次第三者评价机构的认证评价,每个专业都有其对应的评价机构,评价基准由第三者评价机构制定。[5]在考核的时候明确由培养机构是否有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对此种形式教育的接受度等,这些都将作为考核培养单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美国注重学生对于行业文化的了解、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形成考核,在对学生毕业的时候,都将通过导师、问卷测试、第三方老师面谈等多种形式,综合测评学生的个体学习质量,将此类指标作为重要评估要素。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再结合培养单位自身的实际,创新行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二)学生就业质量与行业文化、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相关

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常关注学生就业,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研究生培养单位及相关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采取多角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估。美国MBA评估就对学生在就业前后有详细的模型和之标题就行评估,两个模型里都会有对学生职业道德、学生行业文化的评估,通过评估再对教学进行调整,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让所有的用人单位招收的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对行业文化高度了解,具有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学生。

四、结语

国内研究生培养高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做好校内外教学巩固中欧,注重培养根据企事业单位要求,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的融入行业文化,通过文化的融入和影响,使学生具有高适合行业、具有高度责任心、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论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唐廷科、张福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3 卷第 1 期;

[2]《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丁 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8期;

[3]《传承石油文化 培育石油新人》张其敏、李文华、刘 洪,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员工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这就给企业职业道德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适应经营管理的发展要求,建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创新职业道德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保证职业道德培养的效果,使员工能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达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

一、创新职业道德培养形式

企业在职工职业道德培养上要进行大胆的创新,要根据新时期员工的思想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新常规教育活动。第一,重视企业文化的职业道德塑造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思想道德有很大的影响,也深刻影响员工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企业在文化建设上,要渗透职业道德的发展要求,比如说日常工作当中大力宣传企业的管理规定,让员工在工作当中了解这些规定,自觉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就能有效的减少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比如说科研单位员工加强自律,防止科研成果泄密等,这些都能促进员工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第二,充分发挥党团、工会教育作用,这一点对于国有企业更加重要,对于国有企业起来党团、工会对职工思想和道德有直接的影响,党团活动当中,要将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作为重要内容,比如说党建活动当中,将职业道德作为主题,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讨论等了;工会要发挥教育作用,分析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对员工自身发展的影响,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职业道德水平提升了,才能为个人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日常职业道德培养。第一,开展职业道德调查,职业发展调查是企业本业特点,由员工自己实施的,以行业在社会中的发展地位要求、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等进行的实践调查活动。调查应该从员工的日常表现,对职业道德相关知识的认识,以及本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可以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目的就是全面、客观的了解员工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增强员工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帮助职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当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比如说在职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条件上,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重要部分,让员工认识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为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了;企业在日常管理当中,要加大职业道德素养比较高的员工表扬、奖励力度,在岗位调岗当中,将职业道德水平比较高的员工有限调整到职位比较高、待于比较好的岗位,从而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企业职业道德评价方法

企业职业道德评价方法上,必须体现出规范化和全面性的要求,具体来说注意以下几点:

1.在考核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考核是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督促其在工作当中严格落实职业道德要求,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员工的日常培训教育当中,应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学习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以及本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在培训教育结束以后统一组织职业道德理论考试,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知识掌握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除此之外,在日常绩效考核当中,也应该将员工职业道德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方面,对员工在日常工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从而对员工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职业道德评价规范与应用。在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评价的时候,要避免评价的任意化、主观化,以保证评价的结果能够被员工接受。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从员工进入企业工作以后就开始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尤其是新入职的员工在培训期间,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实习期的培训计划当中,并将职业道德水平作为是否与员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主要依据。在日常工作当中,企业也应该根据本企业的相关对顶,制定详细的职业道德评价标准,作为员工职业道德评价的主要依据,每个月都要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计入到日常考核结果当中。针对职业道德考核结果,要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针对其职业道德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让员工在工作当中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促进思想的转变,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3.在员工教育中规范职业道德教育。员工教育是提高员工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现在企业在员工培训教育中,主要是以企业管理制度教育、技能教育未知,职业道德教育比较少。在今后的员工培训教育当中,企业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本企业的发展要求,明确本企业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强调忠诚、守信、恪守、奉献的职业道德基本内容,让每一个员工知道职业道德水平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其能够根据企业的要求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各项职业道德培养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总之,在职业道德培养上,企业要不断创新职业道德培养形式,完善职业道德培养内容,建立起完善的职业道德培养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职业道德培养水平,为员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直超.企业管理中如何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J].现代商业.2011(20).

[2]梅世云.浅议现代企业员工的道德管理[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1).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9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WWW.133229.cOm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职业道德培养论文例10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如同各个行业需要职业素养,培养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对于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仍是以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教育相对仍然欠缺。如何对接受了较少职业素养培训的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目前尚无具体措施。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先秦时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是教化和约束人们的最佳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素养。我科室自2008年以来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传统文化学习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梳理如下:

1医学职业素养的定义

1994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医学职业素养"一词(medical professionalism ),此后开始了关于"医学职业素养"概念的探讨。国外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素养是一个能够解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特质和态度的理论结构,可以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2011年我国学者提出这样的定义:医学职业素养,即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它是医德医风、人道主义、专业水准三个方面的总和,它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个人或组织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反映[1]。医学职业素养是指导医疗人员从业过程中的行为准则,是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特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统一[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医疗人员才可能真正担当起其服务于社会的责任。

2学习传统文化对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

医学职业素养是为了完成医疗服务工作,在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长期学习和实践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以及在职业认知、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渐达到的正确态度[3]。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很复杂的过程。系统规范的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可以使医患双方受益。尽管目前尚无标准的职业素养培养规范及措施,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道德准则,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学习同样可以在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培养正确的医德观念 《左传》书:"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即做人,立功即做事,立言即做学问。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最重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根本。"立德"对于患者生命健康所托的行医人员,尤为重要。魏晋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利达不可人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如果医务人员人员懂得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及追求,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医乃仁术",只有具备仁爱精神的人才可以做医生,古今中外,亘古不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文化断层",现代人很多不懂或不重视传统文化,失去了对最佳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缺失的传统文化教育,真正造成的是素质教育的缺失。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医学生的重要性[4],但在医学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仍然普遍缺失。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将有益于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树立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及根本的观念,对于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会有重要的影响。

2.2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医务人员努力提升专业水准 唐朝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者必备的素质,一是精,二是诚。有关"精"的解释:"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要求医务人员有精湛的艺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明朝裴一中在《言医。序》中写道:"学不贯古今,识不通天下,才不近仙,心不近佛,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做医以误世"。医学泰斗裘法祖老先生竭其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其座右铭是:"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医生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必须医术精湛,否则即便有仁爱之心,也枉为庸医。德才兼备是对医务人员的根本要求,医务人员有责任努力学习、认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做到"笃信好学"(《论语。泰伯》),"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2.3传统文化学习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有作者认为,现代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越演越烈等,主要原因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医学教育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弥补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5]。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出发,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6]。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提到"医家十要" ,如:一要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等,对医务人员的德才有明确的要求,辩证应用于培养当前医学职业素养,将有重要的作用。《万病回春》中关于"医家、病家通病"的论述,更是可以对当今医患关系有很好的启示[7]。医学职业素养的培养,其核心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将有益于医学职业素养的提升。

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务人员应具备实效的治疗技术及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8]。清朝王旭高言曾这样说:医,仁术也。其心仁,其术智。爱人好生为之仁;聪明权变为之智。仁者余而智不足,尚不失为诚厚之士;若智有余而仁不足,则流为欺世虚妄之徒。作为医务人员,具有仁者之心尤为重要,只有发自内心尊重生命、不被利益驱使的医务人员,才可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自本土,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将有益于培养医务人员的人道主义情怀,提升医学职业素养,有益于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恬,宛小燕.浅议如何定义医学职业素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5-816.

[2]李本富.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3-4.

[3]王玉,唐菲,王云峰,等.中国八年制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内容、方法与途径[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 34(4):573-576.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10):1078-1080.

[5]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