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43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1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一)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2

一研讨式成人的学习特性一直是众多成人教育家所关注和致力于研究的问题,成人和青少年相比,具有下列学习优势: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一项在中国在职人员中的调查表明,有0以上的成人学生出于职业发展等动机而参加学习活动。这是由于成人学生在生活中担当了多维的社会角色,都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他们学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和生活变化,提高和改造自己的职责能力。使得成人在学习中表现出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核心,追求学习的直接有用性和实效性的倾向。

具有独立的自我指导个性。从儿童到成人,人的个性逐步由依赖、他律阶段向独立、自律阶段发展。在成年期,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律水平趋于成熟和基本成熟,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概念,整体一致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他们大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进行自我指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成人总是希望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参与一切活动,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独立地位和活动能力,把他视为有自我导向能力的人。但反过来看,由于成人都希望在学习中别人能看重自己,因此他们又有一种害怕学习失败、害怕考试的心态,内心常常流露出一种焦虑感。

具有丰富多样并且个性化的经验。成人承担了多种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责,这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成人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再学习、再教育。同时,由于成人的个性差异,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等原因,成人的经验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诺尔斯就认为,成人的经验是成人学习过程中一项宝贵的资源。成人学生的丰富经验除了可供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利用之外,同时还可供学生群体之间相互利用,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索真理。总之,丰富多样、充满个性的经验应当在成人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加以充分的利用。

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现代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的学习能力在。岁时达到顶峰。岁到岁之间是平稳的高原期,岁以后才开始下降。甚至还有不少专家估计,成人大脑未曾利用的潜力竟高达,可见成人学习的潜力仍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成人的意义记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却有青少年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劣势:学习速度较慢。成年人特别是岁以后,由于各个器官乃至整个机体日渐衰老,比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导速度放慢,疲劳恢复的时间加长,感知器官的功能下降等等。这些原因造成成人学习速度减慢,在单位时间效果明显不如青少年。固定学习时间不能保证。成年人在生活中担当了多维的社会角色。他们大多数在单位里是业务骨干,参加专升本的学习主要是迫速发展的形势的需要,以便能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或谋求更大发展。在家庭中都是为人父或为人母。工作与家庭使得他们往往不能准时来课堂听课。

二由于成人学习的这些特点,笔者在工商管理统计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注重学生兴趣诊断,强调内容课前总揽。在教学中,把成人学员作为独特的个性去认识,弄清每个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之处,并尊重这些个别差异。每逢第一次教学活动总是和学生一起面谈,了解每个学生原来所学的专业,及对学习本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如统计学原理、经济数学的掌握程度。对其兴趣爱好的熟悉及其对课程内容选编的适应程度进行全面检测,测定各个学员的学习类型,为日后进行学习辅导打下基础。

针对成人的特点,在上课前把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的概括,其中包括: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应达到的相关目标。需要用到的计算公式留出练习题、提问式讨论的时间。这样每次课的教学都面对力求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能够较好地满足成人的学习要求。

加强学习指导,倡导“人人为师”。工商管理统计的教学对象是已具有专科学历的成人学生,这部分学生原先所学的专业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理解和分析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自主意识和实用意识也很强。他们希望学习自己不懂的和知之甚少的东西,不愿老师重复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教学过程应以教师单独辅导学生提问为主,以讲授为辅。在理论课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每一次课都以一个“开篇案例”作为开头,课堂重点放在针对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去解决2怎样用统计方法去解决2使用这些统计方法应注意些什么样的问题2等等。通过教师设问,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和探求,把握重点和难点。习题辅导课用“研讨式”教学,将学生按其特点进行搭配分成小组,每小组34人。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讨论,互教互学,在小组中学生能以教师所不能替代的方式互相鼓励,为解题创造有效且有益的安全感,而小组中同伴间的指导通常又是非常亲切、清楚并富有技巧,能使学生各抒己见“人人为师”。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3

偏应用型的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下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毕业论文是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工商管理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论文写作等个性化教学模块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理应受到重视并被高质量地完成。然而,近年来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等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一度引起工商管理本科生是否有必要撰写毕业论文的争议。因此,通过调查分析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升论文质量乃至学生专业素质将有所裨益。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及毕业论文定位

(一)工商管理专业的性质

工商管理教育源远流长,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够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营销、财务或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可以说其性质是主要面向工商企业的应用型专业[1]。当然,不同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存在不同特点:(1)不同专业面对的管理对象或环节有所差异,但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存在共性;(2)不同类型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各有自身特点,培养方案各不相同,开设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块,如侧重信息管理、交通管理或工程管理;(3)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所差异,分精英型、大众型和技能型。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步伐加快,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主动适应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士学位授予的必需条件。工商管理作为文科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实践运用环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模拟、企业生产实践、会计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参与的学生范围和时间、投入的精力、分析的系统性等方面相对有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使学生对工商领域内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强化对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鉴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应用性,除传统学位论文外,毕业论文还可采用案例研究报告、企业(项目)策划方案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应用型研究报告形式。

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某高校2011—2015年工商管理专业的750篇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访谈调查了部分学生和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突出问题。

(一)应用性研究报告欠缺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可以分为传统型学位论文和应用型研究报告两种类型。2011—2015年该校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分别为73.7%、67.5%、69.2%、62.8%和63.2%,应用型研究报告分别为26.3%、32.5%、30.8%、37.2%和36.8%。虽传统型学位论文的占比略有下降,应用型研究报告占比略有上升,但传统型学位论文占比远高于应用型研究报告,这与工商管理应用型专业的性质相悖,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类型的应用性问题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未得到明显改善。

(二)实证研究较少

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等。在被调查的论文中,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达406篇(占54.1%),其次是调查研究方法(占27.5%)(见表1)。学生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是值得鼓励的,但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调研工作较为肤浅,缺乏科学性。比如,大多学生只是粗略调查案例公司的总体概况,对公司内部具体的运营模式、管理结构没有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剖析。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倾向是学习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提倡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然而在学生实际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却很少有人(约占1.5%)使用实证研究方法。

(三)内容缺少创新

访谈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不否认自己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有复制他人文献的行为。其中,近半数学生承认自己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其余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整合。抄袭必然缺乏创新,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而这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的初衷是相悖的。就所调查的论文来看,学生大多从管理学中比较宏观的方面,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等角度写作,很少就其中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缺乏创新之处。

(四)格式不够规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都会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虽然各高校对此规定略有不同,但都旨在规范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格式等,遵循这一规范与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高校对本科论文管理的严格程度。然而在被调查的论文中,论文的格式规范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本科毕业论文要有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论文中,存在有背景无综述,有综述无方法,甚至不分二级标题,把这几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写的情况。此外,被调查的论文在字体、排版格式等方面不统一,使得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不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调查发现,学校在对毕业生进行毕业论文动员时,到会的人数一般占毕业生总数的2/3。按照相关安排去做的学生的比例较低,许多学生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程序和进度,采取应付或敷衍的态度。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研究工商管理问题的文章随处可见,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论文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找工作也挤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2],有些学生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凑毕业论文。

(二)教师指导不足

大多数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都采取导师制,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高校长年扩招,很多学校一个导师需要指导七八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如果对每位学生都很细致地指导,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在指导时间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时间不足,约有10%的学生认为指导时间严重不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教师对论文指导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指导是充足且有耐心的。虽然毕业论文的写作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完成,但是这并不能够否认教师指导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指导投入有待加强。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有必要学会利用数据库资源高效地进行文献检索,并能阅读专业外文文献,以便较为系统地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需要有效地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课程。另外,创新创业教育有助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助于企业(项目)策划方案等应用型报告的设计。然而,部分学校要么没有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相关课程,要么课程的开设由于缺乏应有设施和师资条件而流于形式,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在查阅文献以及阅读外文文献时遇到障碍,不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

(四)论文质量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建立论文质量监控制度,包括课题申请、开题、中期考核、评阅、预答辩和答辩等论文全过程控制程序,论文重复率检测制度,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相互牵制制度,学生教育系统评教制度甚至教学督导制度,但制度形成后面临的是实施问题,没有执行机制的制度是不完整的,而制度执行效率也取决于制度执行的成本效益构成,过于复杂的制度因其执行成本过高而导致执行效率受损,对论文内容、答辩程序等方面的监控不严[3]。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本科论文涉及的表格过多,指导教师忙于应付,实际指导论文的时间被压缩,为减少麻烦而放任学生答辩全部一次通过;过半数学生认为答辩等程序只是流于形式,最后都会通过,甚至在答辩前都已经知道答辩的问题,论文质量的监控不到位。

四、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本科论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以及提高论文质量至关重要,重点在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指导和质量监控的改革。

(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构建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突破原有知识传授体系的隔阂,遵循课程间循序渐进的有机联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能力主导型”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新体系。毕业论文教育相关课程应包括专业导论、文献检索、社会统计、专业英语、商务沟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和和专项训练等有关课程体系:一是在专业导论课中,针对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的情况,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入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的讲解,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力图对学生论文写作产生正确的导向;二是增加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情报素质,包括搜索、获取、整理、吸收、引用、应用有关的科研信息的能力;三是增加常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四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系统学习外语教学科研方法,从根本上纠正印象型、感觉型、单维性思维模式,提高专业英语素质,有能力阅读外文文献;五是开设商务沟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实用性课程,并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六是开设职业规划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并注重提高该类课程的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七是加强专项训练,面向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能力的专项训练,让学生真正把知识变为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管理人才至关重要,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引领者。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方式不被学生认可,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差强人意。因循守旧的传统式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观感受,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有研究发现,包括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安排的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偏低,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5]。为此,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基于对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优势资源要素协调互补[6],以校企协同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

(三)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工作底稿加强论文指导

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并控制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要重视论文指导,在论文的撰写、修改、定稿过程中,要适时与学生交流。为了便于记录教师指导和加强考核,可设计并运用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底稿。工作底稿是汇集一定期间调查搜集的资料,为取得一定数据而进行调整、试算和分析的一种表式。它用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是学生和教师就论文咨询和指导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媒介,也是有关论文创作和指导的一种考核工具。

(四)实行末位淘汰制,加强毕业论文的监督控制

答辩环节采用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在答辩中,每个组按答辩成绩排名次,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被淘汰,需要参加第二次答辩;在二次答辩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若干个学生的论文,需经集体讨论是否能最终通过答辩,如若集体讨论确实认为不合格的则不予通过,学生需要重新撰写论文并在1年后参加答辩。这将加大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并认真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一些学校现采用论文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评阅打分,公开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方便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抽评,使得毕业论文的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促使教师加强指导和学生认真撰写。

参考文献:

[1]刘林.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关问题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4).

[2]田春生.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3]孙玉华,彭文钊.俄语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指导:问题与对策[J].中国俄语教学,2014,(2).

[4]罗锋,黄丽.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3,(20).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4

1.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国际认证研究 

2.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贵州)招生启动  

3.从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看AMBA认证的价值诉求、实施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4.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过程与要点 

5.国企当自强——访华彩咨询集团董事、工商管理博士白万纲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

10.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7.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8.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9.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2.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3.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4.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6.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9.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30.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5.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6.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7.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8.对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 

39.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41.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4.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7.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8.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9.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50.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51.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2.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3.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4.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5.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6.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7.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8.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9.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60.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1.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2.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3.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5.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6.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7.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8.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9.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0.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7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2.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4.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5.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6.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7.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8.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9.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80.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81.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3.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4.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5.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6.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7.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8.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9.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9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3.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5.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6.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7.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8.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9.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10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02.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10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

104.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10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06.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规范化八个问题 

107.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08.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09.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10.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1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12.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11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1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5.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6.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17.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118.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 

119.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0.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121.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机遇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12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123.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

124.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125.浅析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6.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127.浅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5

1.比较规范。从整体上看,中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模和办学层次,虽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将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学科都并入管理学院,但在工商管理方面,各位学者均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着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展开,并且紧跟国际全球化、一体化潮流,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工商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积极对策。

2.特色明显。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学校、高等研究机构的本身“DNA”特点,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各自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职能展开,例如吕景胜教授的公司治理;宋华教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徐家悦副教授的质量管理等。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则偏重企业战略,如成志明的战略管理;刘海建的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刘春林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高等院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方向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但相互补充、完善,呈现出工商管理学丛林的学术之风。

3.形成“集群效应”。这里所说的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指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联接的共同体。例如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集聚现象,山东大学的管理学院分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三个系,工商管理以徐向艺、杨惠馨的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丁荣贵的项目管理、刘岗和吴爱华的生产运营管理为代表;信息管理以戚桂杰的信息系统、赵炳新的信息化管理为代表。三者虽然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管理学研究,但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借鉴中相互提升。工商管理学可以提供整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则从系统、科学方法方面独树一帜,而信息管理学则从信息化角度整合企业资源要素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建议

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较宽泛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本文认为可以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工商管理配置的资源要素、工商管理的职能以及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展开。

1.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看,应更多着眼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其中工商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在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时,既要理清工商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关系,又能从整体上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分类和组成有整体把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泾渭分明。

2.按照工商管理的资源要素来划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研究,均离不开对管理的职能、目标和要素的阐述。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知名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工商管理学从属于管理学类,故可从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与客户管理、政策及政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6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年的发展,大部分高等教育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积极投身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组织和完成了大量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工作,而与工商管理文化体系建设有关的工作、政策、课题却凤毛麟角。本文通过大量资料调查和取证,发现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体系建设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大部分民办高校对于建设工商管理文化体系没有明确的目标;部分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工商管理文化体系理解不够充分,仅仅将工商文化建设专注于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大部分关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不够系统,支离破碎;相关制度与工商管理文化建设不协调,不能有力地推动校园工商管理文化建设;很多民办高校在校园工商管理文化体系建设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工商管理文化建设的管理混乱;许多民办高校在工商管理文化建设上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的计划;很多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建设未能结合自身特点,对西方办学模式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在工商文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人这个文化主体等等。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7

做好“十三五”期间商务财会理论实务研究(以下简称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对做好“十三五”期间的商务财会工作、实现“十三五”商务发展规划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实务研究提出如下设想。

一、以商务“十三五”规划为引领,使财会理论研究成为商务“十三五”规划实现的“助推器”

“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应当以服务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现为根本任务。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征进行了深刻分析,对商务领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着眼点、着力点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商务发展的主要目标,确定了实施流通升级、外贸优进优出、国内外市场一体化三大新战略,确定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促发展、上水平、补短板,规划了26个重大工程项目,并提出了若干重大政策。“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应当努力适应商务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新特征,以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重要政策、重要举措为引领,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商务领域财务工作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论证,为推进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除了针对商务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外,应当选择商务领域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展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性研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为商务领域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政策、举措的出台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在具体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与“十三五”期间商务领域改革发展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等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要研究商务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十三五”期间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另一方面,对财政、税收、金融等领域如何更好地支持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在制订与商务领域相关的政策、举措时参考。二是研究商务主管部门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商务财会工作,为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提供财务保障和支持。三是研究商贸流通企业和外经贸企业在“十三五”规划下如何实现财会工作的转型升级。四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实务的技术性研究,积极探索财会工作方面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并及时总结、推广与此相关的新经验。

二、着力改进财会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不断提升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水平

(一)以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构建财会理论研究的新机制

从总体上看,目前财会理论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参与面不广、论文水平有待提升、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够等。其原因较多,但商务主管部门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理论研究工作机制不够完善是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的商务主管部门很少顾及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有的商务主管部门对财会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也仅仅停留在与会计学会联合发发文件方面。针对这种状况,必须进一步完善商务主管部门为主导、会计学会承办具体事务、相关单位及行业内财会人员积极参与的理论研究工作机制。在发挥商务主管部门主导作用方面,建议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定位,确立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在商务主管部门财务工作中的地位。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应将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列为财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与其他财会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在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对“十三五”期间的理论研究作出系统性安排。建议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以服务商务“十三五”规划的实现为立足点,认真梳理、分析商务“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到商务财务工作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制订“十三五”期间的财会理论研究工作计划,对财会理论研究工作作出系统性、制度性安排。三是创新重要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理论研究工作。如对一部分重点课题,可以由商务主管部门采取向会计学会等社会组织或院校及科研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开展研究。三是建立理论研究经费的保障机制。目前,多数地方开展理论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计学会的会费等收入,总体上看,经费不够充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建议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适当的理论研究经费,从而为财会理论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经费保障。

(二)以“三结合”为基本方式,科学确定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

目前,财会理论研究课题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作者自行确定。二是由理论研究活动的承办单位提出参考性课题,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每年都会提出一些参考性课题。这种方式对引导参与理论研究的人员更好地确定研究课题、把握研究的内容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足之处是这些参考课题的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建议进一步改进课题的确定方式。可采取作者自行选择、商务主管部门推荐、向社会公开征集三结合的方式。三种方式各有所长。作者自选课题,有利于作者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贴近实际的课题。主管部门推荐,可以使理论研究工作更加契合全国或地方商务工作的部署,有利于发挥理论研究对商务主管部门进行决策、指导工作的作用。向社会公开征集课题,有利于集思广益,使理论研究的内容更具广泛性、针对性。在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可考虑采取公开征集课题的方式确定“十三五”期间及每年的部分重点研究课题。征集的重点对象可包括商务主管部门,与商务工作相关的部门如财政、税务、外管、保险、银行等,相关的院校及科研机构,行业内相关协会、学会,行业内的企业,理论研究骨干。在广泛征集课题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最终确定重点参考课题。

(三)以骨干队伍建设为基础,为财会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对做好财会理论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市的财会理论研究得以正常开展并取得较好成绩,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一支骨干队伍。建立骨干队伍,着重是抓好两个方面。一是选好人员。作为理论研究骨干,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为便于组织骨干力量活动,有行业内会计学会的,可以在学会内部设立理论研究机构,没有会计学会的地区,可以由商务主管机关的财务部门牵头成立理论研究小组或商务财会理论研究会一类的组织。二是抓好业务培训和指导。建议以省级层面为主开展骨干队伍的培训,这样,既可以保证培训班具有一定的规模,又可以使培训的内容更加契合地方实际。培训方式上,既可以安排一些专家学者讲课,也可以安排一些积极参与理论研究并且具有一定经验的骨干介绍心得体会,还可以选择一些典型课题,进行教学互动,引导参加培训的人员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除了开展集中培训外,对骨干人员的研究工作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也非常必要。如帮助骨干人员选择课题,谋划论文的框架结构,利用主管部门或会计学会自身的条件为研究人员提供相关情况、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修改论文,对比较重要的论文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相关人员对论文进行研讨,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四)以课题小组为重要形式,着力提升重点课题研究水平

近两年来,我们采取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的方式对部分重点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样做,至少有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责任主体明确,保证了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二是有利于集思广益,深化对课题的研究。三是通过实施相关的程序,显著提升了论文的质量。建议部、省、地(市)三级在开展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时,更多地采取课题组形式。采取课题组形式,并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精选课题。采取课题组方式研究的课题,应与商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重要政策、重要举措等内容相契合,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特殊性等较高层次的特征。二是建好课题组。课题组至少由三人以上组成,成员除了应该具备较优秀的基本条件外,还必须熟悉该课题或对该课题有一定的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在课题组的选择上,可以尝试采取竞争性方式。如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或在志愿申报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评审确定。三是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四是建立比较规范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五是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予全程关注。

(五)以建立专业评审队伍为抓手,进一步改进论文评审工作

多年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我省外经贸会计学会不断改进、完善论文评审工作,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论文评审机制,如分层级逐级评选推荐,对论文采取“双盲评”方式评审,都是值得称道之举。但目前的评审工作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一层级推荐论文到上一层级参加评审的环节上,还存在推荐程序不够严密、论文的代表性不够充分的情况。又如一些地区论文评审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评审队伍不够稳定,人员经常发生变化。建议采取下述改进措施。一是建立逐级评选推荐制度。凡推荐到上一层级参加评选的论文,应在本级参评的全部论文中筛选产生。建议大区适当推迟论文评选的时间,从而为省级层面推荐代表性更强、质量更高的论文参加大区评选创造条件。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论文评审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评委库。评委可采取单位推荐或个人自荐、论文评审组织单位根据优化评委年龄、来源、知识结构的要求择优选择的方式确定。评委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和理论素养,熟悉商务财会业务或熟悉与商务财务工作相关的业务,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人选来源主要考虑四个方面:商务主管部门、相关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行业内企业、其他与商务工作相关的部门或单位。每次组织论文评审时,可根据参评论文的内容及评委的工作安排情况,在评委库中选择相应的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制订可以具体考量的标准。在内容方面,把能否服务于推进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商务领域改革发展贡献的大小,作为成果评价的第一位标准。四是做好参评论文的预审工作。由于集中对论文进行评审的时间相对较短,这就要求评委预先做好“功课”。近年来,我省外经贸会计学会每年提前将参评论文发送给相关单位进行预审,这无疑是一项提高评审公正性、科学性的重要举措。在对报省会参评论文进行预审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集中预审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将需要预审的论文制作成书面材料,参加集中预审的人员人手一册。预审过程中,将参评论文根据内容分为若干类别,每类论文分别由一个小组进行预审,在各小组发表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拟推荐为同一等级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最终确定拟推荐的等级。实践证明,这样做,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有利于参加省会论文评选的评委届时能够发表更加公正、科学的评审意见;二是为参加预审的人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其效果不亚于参加一次内容丰富的培训班;三是扩大了参评论文的影响。一些新的观点、理论、方法、经验通过预审渠道得到了传播、推介,有利于实现理论研究的目的。

三、切实抓好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努力实现财会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

财会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商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服务。如果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财会理论研究工作就没有任何意义。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运用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纸上,其积极作用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必须把成果转化作为推动商务理论研究的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完善转化机制,突破瓶颈,增强实效,使财会理论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商务领域改革发展的“催化剂”、“牵引器”。

(一)科学选题

从源头上确保商务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选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顺利实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前提条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确定的选题,都要真正体现商务发展改革实践的需要。增强问题意识,重视实证研究。

(二)强化宣传

研究成果如果不为人知晓,其转化应用自然无从谈起。对一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宣传、推介。一是在刊物上公开发表。可分散发表,也可对总会每年评出的优秀论文采取专刊形式结集发表,并适当增加发行量,向相关单位免费发放,所需经费建议由商务部在部门预算中申请专项费用。省级层面可以定期编印优秀论文集。二是在商务主管部门或会计学会的网站上发表。三是在相关的会议或在培训班上进行交流。四是就重点课题组织深度研讨。五是尝试建立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新闻制度,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三)主攻“转化”

各级特别是地(市)以上商务主管部门、会计学会等单位,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和方式,着力推进研究成果的两个“转化”。

1.着力推动研究成果向政策、决策的转化。对涉及商务领域自身改革发展以及涉及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可通过摘编、专报、要报等形式,推荐给商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供相关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进行工作决策时参考。其中,涉及非商务领域的研究成果,建议由商务主管部门向相关部门推荐,以便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8

2.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体系建设主要建议

2.1以校风校训校歌为载体,弘扬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民办高校的学校管理层和工商管理系或学院管理人员,结合自身学校特色,在校风校训校歌中适当加入工商管理文化相关的内容。在校园、学院、专业、班级、宿舍这五个层次上,形成工商管理文化氛围,让学生的生活中融入工商管理文化的元素。成立工商管理类社团,让学生自己实践工商管理文化。经常举办关于工商管理文化的讲座,让学生受到这类文化的熏陶。

2.2营造良好的工商管理文化环境,在食堂、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等公共场所,适当宣传工商管理文化。将某些道路和建筑以工商管理类著名人物或理念命名。设立工商管理文化周之类的系统性宣传活动。

2.3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出台加强工商管理文化的政策和措施,让工商管理文化深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每一个办学过程。可以创立几个与工商管理文化建设相关的刊物,定时定点发放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了解工商管理文化。在学校和院系的层次上,成立专门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文化建设小组,直接领导和推广校园工商管理文化。设立工商管理文化建设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大力引进工商管理文化方面的优秀人才。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9

学会是专门从事工商行政管理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做好调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房山学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向局领导进言献策。把学会办成全局干部、职工理论研究的阵地,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一是健全机构,确保理论研究工作落实到位。分局各单位确定一名有较强理论功底的干部作为兼职调研员,并成立理论研究小组,由近年来进入分局的大学生和业务骨干组成,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论研究工作网络。为加强调研成果转化,还成立了调研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由学会牵头制定了《房山工商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调研成果转化的通知》,分局领导主持的各项重点课题,全部转化为指导分局各项业务发展的主导意见,出台了10余份文件。

二是明确责任,措施坚强有力。分局从制度入手,将调研工作的部署、考核、奖惩纳入分局规章制度,使调研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搞调研,人人动笔写调研报告的良好风气。

三是经费到位。建立激励机制。分局党组对学会工作非常重视,在经费上全力予以保障,学会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组织外出考察、出版房山工商专刊等都予以保障。在房山工商刊登调研文章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了全局干部参与调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上下沟通是做好基层学会工作的保障

一是注重加强与上级工商学会的联系和沟通。邀请市局工商学会领导到分局就如何搞好调研、写好论文等进行授课,提高队伍的写作水平;选送部分有较强理论功底和写作水平的同志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研讨会:将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报给市学会点评,确保报送文章的质量。

二是注重与基层工商所的联系沟通,基层工商所是工商工作的前沿哨所,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学会就深入各所调查研究。如学会理论研究小组在琉璃河工商所组织了关于统一职业价值观、新农村建设、护农打假议题的调研。并召开了有市学会《北京工商内参》编辑部、分局领导以及工商所长、巡查组长等参加的研讨会,研讨内容及观点由学会做了综述,为进一步延伸工商触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探索。

三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在分局领导的支持下,积极组织“学习型工商局理论研究小组”开展了各种活动。为便于学习型理论研究小组开展学习,将小组成员分为编辑组、理论支撑组、业务研讨组、培训指导组,并创立了《信息参考》和《理论研究成果》双月刊在局域网刊载。为提高理论研究小组成员的业务素质,分局组织小组成员旁听案审会、到各工商所调研,为小组成员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既提高了业务素质,又为撰写好调研积累了素材。2006年。我们还组织了理论研究小组成员,部分科所长副职及青年业务骨干到琉璃河中旺集团等公司考察,进一步拓展了红盾护农工作的思路。同时在全分局范围内开展读书活动。分局出资数万元购买了经济学、哲学、礼仪、房地产等方面的书籍,干部们撰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及调研文章,理论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开展调研活动是做好学会工作的关键

房山工商学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中心工作开展理论调研。

1,将分局领导的关注点作为学会工作调研的重点,2006年分局党组提出在全分局范围内开展《矛盾论》学习活动。为此,分局学会组织召开了学习《矛盾论》研讨会,对正确认识矛盾,深化监管领域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实现对市场有效监控,以及化解矛盾,增强分局合力,创建整体和谐等方面,都做了有益探讨。

2,当好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学会工作应服从中心,服务全局,把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作为学会工作的调研方向。为落实“一级网格”建设,学会与企监科组织召开了部分科所长、干部参加的深化网格化管理研讨会,对分局构建一级网格的意义、职能作用,一级网格与二、三级网格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共识。2006年8月,分局召开监管工作研讨会,对工商系统两费停收后,如何及时调整监管重点、落实监管职责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这些专题研讨,为分局监管执法工作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促进了分局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

学会还根据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如参与商广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商标沙龙活动:参与消保、市场、经检、合同等部门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方面的理论研讨,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章。其中,《关于房山区农业商标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就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四、办好《房山工商》是做好学会工作的载体

通过《房山工商》会刊,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了分局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并为局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此,专门组建《房山工商》编辑小组,广泛征集稿件,使刊物更贴近广大会员的工作和生活,成为沟通内外的传媒和理论研究园地,展示了分局“创新与发展”的整体意识。2006年共出版《房山工商》正刊四期,增刊三期,促进了学习交流,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干部的好评。

综上所述,学会工作要紧紧贴近全市和分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践,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和收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结合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进行理论探讨,并用于指导实践,为指导全局工作提供生动有力的典型事例和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参考意见,将学习型工商、和谐工商建设推向深入。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商局房山分局)

工商管理大学论文例10

日本经营学的历史发展,必须首先从商业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开始。日本的商业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以后(1868年)。最早的商业教育有神户的商业讲习所(1878年),大阪的商业讲习所(1880年)等。这中间由福泽谕吉题写的东京会议所中的商法讲习所,在1884年经东京府厅批准改称东京商业学校,归农商省管理,实施西洋式的教育。这一年,颁布了商业学校通则。同年,文部省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内设立高等商业学校,第二年即1885年,两校合并,由文部省管理,称为东京商业学校。1887年改称高等商业学校,后来在1902年改为东京高等商业学校,1920改为东京商科大学,1930年改为东京产业大学,1935年成为一桥大学。这是日本最早的商业高等教育。商业学校通则以后,按通则分为中等商业教育和高等商业学校的商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来说,1902年成立了神户高等商业学校,1903年了专门学校令,第二年(1904年)成立了大阪市立高等商业学校。这以后,在山口、长崎、名古屋、横滨等很多城市成立了高等商业学校。1929年,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神户商业大学,大阪高等商业学校升格为市立大阪商科大学。与此相对应,日本的私立大学,庆应、义塾、早稻田、明治、中央、日本大学等都做了商业教育的准备,例如早稻田大学在1902年设立早稻田实业学校进行商业教育,2年以后,大学的商业教育,都改成商科(商学部)。与商业学相关的课程如商业通论、商业算术、商业实践、通商制度等在商科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商业学的教学课程为经营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岛国,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充分的成长和发展。明治维新前半期商业教育的发展还是很慢的,这一点和工业、农业等实业教育是共同的。但是在明治维新后半期,随着高等教育机构逐步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商业学系列课程,商业教育才开始获得了初步的位置。日本学术界认为,这其中有两位经营思想家贡献最大,他们对日本经营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实业界都产生最广泛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福泽谕吉和涉泽荣一。福泽谕吉(1835—1901)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大力宣传向西方学习,传播西方文明,另一方面又鼓吹战争合理化。但是,如果仅从对形成日本经营学的角度分析,他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福泽谕吉在明治维新前曾三次到国外,接受西洋的知识和理念。第一次是1860年1月至5月到美国,第二次是1862年1月至1863年1月到欧洲,第三次是1867年1月至6月到美国。福泽谕吉是当时知识阶层中站在最先进高度的思想家,他主张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导入西洋的文明,他强调发展工商业的意义,认为富国必须发展工商业的制度和学问,商人是立国富强的根本。为了国家的目的必须发展教育培养有文明思想的经营者,並发挥他们的作用。1873年著述了日本会计界有名的《帐合之法》,引进西式簿记作为教科书,1890年在庆应義塾大学开设了理财专业。尤其是1893年在日本《时事新报》发表了有名的《实业论》,並在这一年印成单行本。福泽谕吉在《实业论》中强调兴办实业对国家利益的贡献。福泽谕吉的思想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经过商业高等教育的青年进入了像三井、三菱等原来由财阀控制的企业,在经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称福泽谕吉为明治文化的伟大的先驱者。明治维新时期对商业经营思想有很大影响的是涉泽荣一。涉泽荣一(1840—1931),曾是日本实业界的领袖人物,创办各种行业的公司、企业500余个,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中国的《论语》。涉泽荣一在论语讲义中明确指出“打算盘讲的是利益,读论语说的是道理。论语和算盘相互为伴,在商业活动中,必须是一致的”这就是儒家式的经营理念,所以称涉泽荣一为近世儒商。在日本,他的理论简化为“论语和算盘”的经营处世哲学,也就是经营理念。这对企业经营者来说,是自身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个人和企业的修养,也是经营活动中人格的尊严。日本学者认为,涉泽荣一的“论语和算盘”的思想和福泽谕吉实业论的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经营理念方面的二大潮流。涉泽荣一的思想是经营利益和道德的统一,是儒家伦理。福泽谕吉的实业思想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西洋功利主义,其目的旨在富国强兵。涉泽荣一强调商业经营中私利和国家利益的统一;福泽谕吉也强调经营的私利,但认为只是客观上相对使国家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二人都对日本近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思想动力进行了有效的实质性的阐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和实业的发展,以及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美国、英国、德国也都有了商科大学,但是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教学课程的内容不一样。日本逐步引进了与日本商业学的内容不一样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和美国的管理学。上田贞次郎(1879—1940)是这方面课题的典型的先驱者。1902年,上田贞次郎在东京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留学欧美后回到母校当教师,1909年开讲“商工经营”,使商业学经营学化,从而逐步建立了商业经营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工业化急速发展,建立了一大批近代化的企业,使经营大规模化。日本经济的发展从商业中心向工业中心转移,除商业经营以外,工业经营也成为研究的对象。日本引进了以重商主义为历史背景的“经营经济学”。上田贞次郎的学生增地庸治郎(1896—1945)从德国学习经营学回国,1926年出版了《经营经济学序论》。1922年渡边铁藏出版了《商事经营论》,1926年出版了《工业经营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庆应大学经济学部以及明治大学商学部,在1928年都开设了“经营经济学”这门新学科课程。1927年7月,日本成立了“日本经营学会”。总之在上世纪20年代(昭和初期)建立了日本的经营学,只是其名称有些变化,主要是商工经营,商业经营论和工业经营论,以及经营经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将管理学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并为后来的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日本引进“管理论”是从实务部门开始,加岛银行的星野行则在1921年参加日本工业俱乐部英美访问实业团,介绍翻译了这本书。日本大藏省专买局的神田孝一发表了《实践工场管理》、《工场管理论》。日本1922年成立了产业效率研究所,各地成立了效率研究会,从工场的实际出发研究改善工场内的管理问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开设了管理学的课程,例如1921年名古屋高等商业学校的国松丰出版了《科学的管理法纲要》,市立大阪高等商业学校的村本福松在1922年开讲“科学的管理法”,明治大学的井关十二郎翻译介绍了法国著名管理思想家亨利•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并从1922年开始开讲工场管理、广告研究以及效率研究。管理论是从工场的具体场合中以效率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有一定的工学色彩,所以1935年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设置了工业经营分科,开拓了工科性质的管理论教育。这样在商业教育的同时,出现了管理论的教学课程,1937年在一些高等工业学校开讲了工场管理法。管理学的出现,刚开始只是以劳动条件、工作协调、工作疲劳等问题为对象,从产业心理学和劳动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商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要比管理学高。经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导企业收益性的企业经济活动,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所以当时有些日本学者指出经营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关系密切,同时与会计学也有关系。但是经营经济学侧重理论,缺乏严密的因果法则,也缺乏技术论和政策论。经营经济学是研究资本家个别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价值循环,是以价值增值过程为基础,因而很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管理论集中关心的问题是具体的生产水平的效率,是研究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工学的一个领域。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以经营经济学为中心的经营学在昭和最初的十年(1925至1935年)成立,基础慢慢得到巩固。后来,日本的经营学受战时体制和经济控制的影响,统一以国家目标为主,提倡以日本为基础的工场管理,经营学就再没有取得新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财阀解体,推行企业经营和产业系统的民主化,确立安定的经营秩序。日本战后的经营学的基调,由战前的德国的经营经济学,转而导入了美国的经营学特别是管理论,翻译了大量的经营管理学“management”,日本人用片假名作为外来语称为“マネジメント”。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不仅仅是因为成功的经济政策,同时还因为具体的成功的企业经营,其中经营管理学的标准教材的普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日本的高等学校商学部和经营学部,由原来的商业教育发展到经营学教育,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日本经营学的研究内容

日本的经营学,分为经营经济学派和经营学派。经营经济学派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经营经济的个别资本为研究对象。个别资本的单位就是企业,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经营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理论运用到经营学中,所以又称为资本论的经营学派,这一派他们将经营学看成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认为经营学是属于理论科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经营管理学对日本经营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称为组织论的经营论派。这一派认为企业是一个组织单位,以组织理论为中心来构造经营学。近代的企业已由资本家的企业阶段向现代企业的阶段转移。资本家的企业主要是进行劳动榨取和消费者的榨取,从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但是由于劳动者保护立法、消费者保护立法以及禁止垄断立法等等,这些立法制约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的大规模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家是投资人,投资人与经营者分离,从而使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组织中的核心,是组织的重要成员。现代的企业追求的利润,不再是通过榨取劳动,而主要是通过组织的合理化,产品的开发,新生产方式的导入等等革新活动才能达到。组织论的经营学主要内容是分析明确企业的经营结构、技术的结构、组织的形成,组织的维持和管理,组织的决策系统等等,达到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目的,这已成为日本经营学的主流。经营学的领域是很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经营学。例如,从方法论的角度可分为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的经营学、理论的经营学。规范论的经营学,主要是在经营学中引入良心和公正,即所谓伦理的规范。然而伦理的规范与科学方法不一样,因为如何制约经营的合理化并没有一定的具体方法。提供经营实践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经营学称为技术论的经营学。它并不是追求抽象的理论,而是说明经营实践的目的和有用的各种方法,是以技术和经验为主要基础。例如经营决策论、科学的管理方法、经营技术、经营工学,运用博弈论、运筹学等。理论的经营学是将经营的实践、经营的现象进行记述、分析、说明,使之成为理论的认识,形成抽象的因果法则。规范论的经营学、技术论的经营学和理论的经营学,这三者之间都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辅佐,这对经营学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三、关于对经营管理的理解

日语中的单词“经营”“管理”,都是使用汉字写的。日语“经营”的意思是经营、管理和运营。经营学在日中词典中翻译成“经营学;企业管理学”,这与中文的意思是一样的。另外日本将英文“management”作为外来语,用片假名写出“マネジメント”,日中词典翻译成中文是经营管理。那么经营和管理是否是一回事?根据日本经营学词典对经营管理的理解,认为经营管理有各种各样的用语解释。第一种认为经营是指收益性的组织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管理有从事经济的组织的企业的管理,此外还有行政组织和其他非经济的事业的组织的管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第二种解释是根据20世纪早期著名的管理思想家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的阐述,事业的经营所必要的五项职能是技术、营业、会计、财务、安全和第六项职能管理,经营是这六项职能的综合。管理的目的是达成事业的效率,必须遵循十四条原则。所以经营和管理是不一样的概念,管理只是经营的一部分。第三种解释和第二种解释相接近。日本的公司,部课长的层次称为管理者,社长和最高领导层称为经营者。经营决定企业政策和战略,要求达到最高的水平。管理是管理阶层作出管理和监督层面的业务决定。经营和管理虽然都和决策有关,但是层次不一样,如图1所示。在实际工作中倾向用第三种的观念。另外再从一个决策的过程来看经营管理,那么它是为了达到经营目的的综合的经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人们的决策条件制约着经营结构。企业经营的内部结构是经营管理论的基础,所以如果将企业达成目的的决策过程和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具体主要包括:(1)管理一般理论(2)经营战略论(3)组织论(4)生产管理论(5)营销管理论(6)采购管理论(7)研究开发管理论(8)财务管理论(9)人事管理论(10)经营情报系统论由此可见,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经营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涵盖了管理,但不等于就是管理。有的日本学者认为经营学的两大支柱是战略论和组织论,而管理学是按照企业内部结构的分工而形成各种形式的管理。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如下三个方面:(1)对决策论的研究(2)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关系上的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3)适用于管理的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研究。

四、关于对经营理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