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21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2

  2022关于优秀《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宗白华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他所创造出的新的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美学特色。本文将从建筑的生命本质、建筑的自然意境、建筑的空间之美,三个方面对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观念进行阐释。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3

二、教学设想与教学实践

在我的建筑艺术课程教学中本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根本目的,并结合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以及联系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参与欣赏、参与社会实践。1995年,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即融合情感、智力、技术创造,四个价值系统于一体,注重它们之间综合效应、群体功能的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从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了解建筑与相关各学科的逻辑入手,使所学各个学科、相关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建筑属于这个世界,诉说着关于世界的种种”。如果学生有机会通过了解建筑设计前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并且能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深入实践,考察实体建筑,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理想,从而以艺术来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所有的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因为有想要表现某种东西得欲望才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产生。因此在建筑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很难长久保持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多于实践,高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很紧张、枯燥,如果美术欣赏课依然一味的理论灌输,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因此如果有机会安排实践,一定是学生欣喜并期盼的。柏拉图曾说:“生活应该当成游戏来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艺术教学当成生活来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实在在的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对所在学校、家庭或城市的某个建筑进行实体研究,一定会受益匪浅。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课之后,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古建筑张家口堡(堡子里)古城,体会古建筑风格布局、屋顶形式以及沿角装饰,并且能更深一步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沉稳、大气以及构造的科学严谨,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谓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我国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设置与实际课时相差甚远,学校往往为了给高考科目更多的课时而挤掉艺术、体育等科目的课时,而使基本课时不能保证完成,更别说这建筑艺术只是欣赏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如果在建筑艺术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部分没有足够的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足够的课时前提下,更需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4

一、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增强。本次的上海世博会,相信都很多建筑人士都没有错过,可以说那是一场建筑展的盛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分形建筑。今天在我们身边,也会经常见到这样类似的建筑了,分形建筑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一门新兴起的将艺术、个性以及建筑巧妙的相结合形成的一类学科。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城市体系已经形成一种非线性非规则的复杂的系统,其中的演化与发展的过程在结构造型上都具有一定的分形特征。依据近些年分形理论的应用发展与知识的积累,它已是目前研究分析非线性城市体系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对于表现描述城市体系的复杂分形无规律的几何特征有着及其重大有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建筑中的分形艺术

分形原理

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是由著名的法国科学家曼德布罗特(B.B.Mandelbrot)于1975年率先提出的,目前已被誉为二十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是当今理论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随后,又有巴迪(M. Bat􀀁ty)、隆雷( P. Long ley)、卡尔 巴维尔( CarlBov ill)等人在曼德布罗特的开创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主要是运用分形计盒维数的方法计算建筑分维值,并以此量化来进行对建筑分析研究。分形主要研究的是非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等,其理论主要用于描述解释事物的局部在某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又与整体有协调统一性的现象以及非线性世界里一些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特征的问题。

分形理论将一些外在不规则并凌乱的几何体建筑物或事物,认为其内部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性、统一性以及自相似性等。其本质特征就是是自相似性,即也就是每一个个体单元放大后皆与整体类似甚至一样,而将整体缩小,就又与各个单元体相同,但非完全数学意义上的自似性,而是统计上的自相似性或近似的自相似性。描述分形的特征参数是分形理论,而维数是反映空间现象的主要参量。把相关维数结合城市体系等为一体,从而构成了城市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量。分形理论原理主要由维数理论、自相似理论、分形方法及其应用构成。

1)分形维数

分形是描述大自然和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新型几何语言。在这里,分形对于建筑,就是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等线性非线性、规则不规则的外观分形表述语言。分形维数主要是刻画图形占空间规模以及整体复杂性质的相关量度,是图形中最最基本的不变量,也是度量分形集的复杂程度中的一个普通的量,常常用于表达空间中集合占有的大小。传统的欧氏几何的维数基本都是为整数,主要只是描述简单并且又有规则的人为创造的物体物质,而这里提到的分形维数是所有包含了整数的分数小数等等的一切数据,描述大自然中自然存在或是认为创造的大量不规则的、无线性关系、支离破碎的、欧氏几何无法描述的物体。

2)自相似理论

分形中的自相似理论就是对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研究所得出的一层理论,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在某些层次上一定程度地存在某些相似性。建筑的单元体与整体在形态、信息、功能、空间等方面都具有统计意义上等的相似性,像这样一些部分与整体的不完全相同,但同时又有着某些相相似的地方,一般是通过对其尺寸的适当放大、缩小等而形成的。

3)分形方法及其应用

根据事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进行对事物的分形,利用自相似性的数学功能来表现物体结构及形态。如今已不仅仅只在建筑领域应用广泛,在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生物化学等领域都有所应用。其分形建模主要有两种完成手段,可根据建筑空间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适当的运用。

a)利用简单的线性方法进行对建筑空间的结构设计,可以通过人为手绘或计算机绘图完成。

b)运用迭代函数系统的计算机图形分形方法来进行模拟建筑的形体造型设计, 也包括了计算机模拟仿生。

分形与建筑造型设计

我国的建筑自从引入分形理论以来,艺术欣赏层次提高不少,到任何一个城市,我们都能发现很多赏心悦目的建筑。李得仁和廖凯等人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空间形态模式及分形图形进行了比较,并阐述了其城市的分形规则与建筑的分形类型。李世芬等也对建筑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此得出,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分形理论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了。

分形维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为明确的与更易于把握的操作手法,它不仅从宏观角度对建筑进行考察,还从微观方面进行分类分析计算。采用分形量化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建筑图形进行分形计算,因此对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就有了比较,各自的特点特色就易于表型出来了。一个建筑的造型就在于该建筑的细节是否丰富,图形是否有分歧、是否多样新颖等,另外还有其局部与整体的关联性如何,这些都是分形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

分形建筑美

分形建筑美学建立在建筑学与分形美学的基础上,用分形理论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与审美的相关问题。如对称性、过程性、复杂性及丰度性等,不是传统建筑翻版复制,而是对古建筑的发展、改进、突破以及超越。

分形建筑美学在于建筑的自相似对称之美,城市与建筑空间造型、形态、轮廓的分形之美等。除了传统建筑的轴、中心等相对称外,还附加了其自相似性以及其局部与整体的相对称。使建筑和谐统一、又有其每个独特的分形没之处,这也是传统建筑美学得不到之处。整体的不规则性在建筑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其乱中有序,复杂中又蕴涵着简单的分形美。最后,在建筑设计中,利用分形理论生成复杂的图形、韵律、等线条,使建筑更具有趣味性、神秘性以及丰满度。

三、案例建筑空间分形研究

第一,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目前,广西已初步形成四大城镇群,分别为桂南城镇群、桂中城镇群、桂东南城镇群以及桂东北城镇群。其包括很多的小城镇,在此不作细分。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环境、及政策综合影响,虽然其整体形态所复杂多变、混乱无规则,而且整体布局感到繁琐凌乱。但是在其内部空间一起建筑造型上还是存在这一定分形关联的。

其局部表现图具体表现如下图2:

图2广西局部城镇居民居住图

第二,世博会上的广西馆

图2上海世博广西馆

如图二,该馆的设计,在形态上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桂林、象鼻山,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有人文色彩及艺术欣赏性。具有简约之美,但又不乏分形理论技术,主要运用的是线性方式来进行对该建筑的空间表达与展示。它与广西的人文风俗融合地恰为巧妙。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5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6

向学生传授色彩知识与色彩组合的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色彩构成教学的要求。色彩可通过不同的的体裁、多样的风格来表达人类情感的形式,体现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色彩具有象征性,能引发人的联想及情感的共鸣,不同的色彩组合对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是不同的,种族、地域、宗教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情感认知。丰富的色感是创新的源泉。怎样才能以清晰的脉络、适宜和高效的方法使学生感受色彩构成的情绪、理解其思想、挖掘其内涵、透析其技法,尽快让学生走进色彩构成的领域,丰富他们的色感呢?那就是将色彩构成赏析渗透在理论教学之中,通过学习、分析、借鉴典型的色彩作品,加深对色彩理论的认识,了解色彩运用的心理效应和情感特色,吸取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感悟色彩表现力,解决学习的被动性和机械性,缩短理论的消化时间,帮助学生实现其艺术价值的体现和艺术观念的传达,提升色彩修养,为色彩的创造性应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赏析色彩作品,不仅要让学生用眼睛看,还要让学生用心去读,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用脑去积累和存储。赏析中应向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灌输一些基本的形式法则和色彩组合规律,以帮助他们提高欣赏能力、构成能力。赏析中要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思考与分析,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艺术门类和不同载体的色彩表达中借鉴素材、激发美感,并能分析、归纳出有意义的色彩元素,进行色彩的联想,拓展和重构,使学生思维能够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几个方面运动。

绘画作品的色彩构成性较强,赏析绘画作品可获得色彩构成技巧,获得画家运用不同色彩要素来营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来表现不同的主观情感的经验。绘画作品赏析中应将作品中的色彩和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内容等联系起来,把一些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与中国绘画作品对比解构,便于学生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合起来。观赏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绘画作品色彩的特点和创新之处,考虑如何通过和谐、对比、雅致和气韵等几个方面来体现色彩的美感,如何通过色相、纯度、明度三元素产生色彩层次,如何把握色彩建构中的节奏与韵律,以及主调色、色面积、冷与暖的关系等,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观赏、评述和差异比较,使学生在感知、领会、感悟作品的过程中,锻炼细致比较、敏锐观察、分析的能力,为在色彩构成理念中形成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凡·高的《向日葵》用明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向日葵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从明亮色彩中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朱砂与白色的运用,都给人以完美的艺术之感和永恒的色彩魅力。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成功地利用色彩来展示出人物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给学生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表达方式。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具有淡雅、精致、含蓄以及超脱的意味,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使学生感受色彩运用所呈现的强烈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色彩的典范作品赏析,如京剧脸谱、中国服饰与建筑色彩等,都能给学生带来许多的启迪和宽阔的视野。京剧脸谱以色寓褒贬、别善恶的特征突出,并且把脸部一些重要部位的色彩、线条,巧妙地组织、归纳到一定形式图案中来,从中可看到当色彩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通过京剧脸谱赏析,使学生透过色看到情,有利于形成利用色与线和形关系的创新思维。对中国服饰从颜色的反差、对比色搭配以及服装色彩与季节和体型协调关系等方面进行赏析,研讨互补色的使用,选择相近的邻色作的搭配技巧:分析各种颜色在纯度和明度上的区别与和谐,如何使之互相融合,取得相得益彰,达到肤色、体态和色彩美的效果。建筑中使用色彩作为建筑文化构件的一部分,能提高建筑的欣赏价值,表达建筑文化丰富的象征意义。

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七彩阳光赋予了世界美丽的色彩,丰富的大自然,给予了无穷的色彩感受。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探索、研究大自然中的色彩对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应,把握色彩在空间、光、量与质上的规律和可变幻性,体会大自然中蕴含的大气、美观、刚柔并济的色彩质感,感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的影响。

在赏析中,要让学生从具体真实的经历和作品观赏感受对色彩产生联想和抽象。联想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如:红色即可联想到火焰、盛开的花朵,也可联想到热情与幸福。色彩的心理感受伴随着思维的联想作用,促成思维的发散。通过对色彩作品进行技术层面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学习,体会彩色如何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让学生获得从情感欣赏到理智欣赏的升华,而且对色彩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感性层面的提纲挈领的了解与认识,作抽象的形式思考,归纳出色块的造型、颜色和色块之间构成上的联系,把握色彩、色阶之间的转换、衔接以及色彩的过渡,色彩的冷暖倾向以及色彩的明度和彩度的变化规律等。通过色彩构成赏析培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审美情感和艺术修养,并把人类的长期色彩文化心理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财富,获得开发色彩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7

1 埃菲尔铁塔建造前的法国政治经济形式

在19世纪末的法国政府是1870年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的政府,在此之前的法国经历了近100年的政治动荡,在资产阶级足够强大的19世纪末期终于稳定了政局,赶上了第2次工业革命,使国家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法国在科技、文化、工业各个方面突飞猛进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国力日渐强盛。

2 铁塔建造前的社会思想

经济发展后富裕起来的法国民众享受着工业时代丰富产品,对神奇的大工业时代有种崇拜的心情,大家热情高涨,并极力申请举办了1889年的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了纪念伟大的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大家觉得无论如何也要修建一个丰碑式的雄伟无比的建筑,好把那积攒了100多年的动荡岁月的悲伤一扫而空,将法国人的脊梁高高挺起直耸云霄。

3 文化背景民族性格

当时的法国人民是欧洲最具革命精神的民众,他们身上流淌着游牧民族高卢人的血,他们血性十足,他们革命最彻底,爱恨分明。他们会把一切罪恶深重的封建统治者送上断头台,对一切侵略者迎头痛击,这一点和中国人民很像。也只有这样豪情万丈的性格的法国人民才会在那个时代如此大手笔的建造这样壮观伟大的大铁塔。这一时期的法国艺术家对古典的美术审美观,及表现手法感到厌烦,诞生了很多新的流派。而文学作品也很多是对封建思想,以及对自私丑陋的利己的旧思想的批判,歌颂爱与高尚的进步思想。这种思想也存在于社会生产建设活动中,人们不愿再建造古典建筑,相反对当时最新科技的钢结构建筑十分欣赏。

4 工业水平与科技

在以电力为基础的第2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冶金技术和高精度零部件的加工能力大大提高。甚至内燃机也被发明出来,伟大的汽车也诞生了。海里的轮船也不再是木结构的了,远洋的货船,各国的军舰全部都是钢铁结构的庞然大物。从1870年开始人类迎来了伟大的铁路大发展时代,我们伟大的钢结构建筑大师居斯塔夫·艾菲尔先生就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钢结构建筑师。

5 景观意义

(1)铁塔坐落在巴黎的中轴线上,他巧妙的将巴黎的身高拉高了,人们可以登塔欣赏巴黎的美景,使得巴黎的景观又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视角。同时相反的放射状设计的巴黎街道不论你在哪条道路上,都可以直接看到铁塔,所有的其他景观都可以把铁塔作为背景,丰富了景观的层次,就好像日本的富士山。

(2)铁塔二层,三层的面积巨大可以搭建很多旅游休闲设施,丰富了人们在铁塔上的观光体验,你可以在铁塔上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吃饭;也可以买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直接把你的明信片寄出去。很多法国的文化体育的宣传活动都是在铁塔上举行的,她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景观构筑物了。

(3)铁塔在夜间的灯光下景色更加迷人,法国人民喜欢在节日的时候把自己可爱的铁塔装扮的缤纷多彩,甚至是烟花也经常在铁塔上绚烂的绽放,她与法国人民同欢共喜,见证了百年来无数法国人的幸福生活。

6 总结

具有多功能性的优雅的巨大构筑物具有统领景观的作用,丰富了景观的表现力,更能提供更多的欣赏视角和休闲展览等文化活动的场所,甚至能够团结地区及国人的感情实现文化上的积极作用。

法国19世纪末的经典景观建筑雕塑就是埃菲尔铁塔是在大工业时代的基础上对法国人民革命精神的纪念。

这些景观建筑都是19世纪人类智慧、科技、文化的最伟大的结晶,他们对人类的建筑文化的影响将万古长存,永照人心。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8

1、引言

假如从殷、周的时代出现开始算起的话,我国的园林艺术,到今天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是世界上园林艺术的起源最早的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园林建筑史上更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在世界的各个历史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阶段中,我国的“妙极自然而宛自天开”的颇为自然式的山水园林的建筑理论,以及创作的实践不但对日本和朝鲜等等的亚洲国家,并且对于欧洲的许多国家园林的艺术创作也都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的园林无可厚非地被誉为全世界造园史上的重要渊源之一。

2、中国民俗园林建筑的形式

中国民俗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有廊、阁、舫、厅堂、亭子几种:

(1)廊--廊的特点主要是狭长而通畅,既弯曲又空透,是用来连接景区与景点的。其狭长而通畅的特性能够促使人产生某种期待和寻找的自然情绪,可以达到其“引人人胜”的目标;而其弯曲并空透的特性则使人可以观赏到其千变万化的特殊景色,从而实现步移景异。除此以外,其廊柱还具有着框景的特殊作用。

(2)阁―这是在私家园林当中最高的一个建筑物,用来供游人们休息和品茗,登高并观景。阁通常有着两层以上的多边形屋顶,其形体比楼更为空透,能够四面观景。

(3)舫―这是水边或者是水中的一种船形建筑,其前后共分作三部分,一般前舱较高,而中舱略低,其后舱则会建一个二层楼房,以供登高远眺之用。

(4)厅堂―这是私家园林当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建筑物。通常是全园的一个布局中心,更是全园的精华之地和众景汇聚的场所。依照惯例,厅堂通常是坐南朝北的。其中,厅的功能大多是作聚会、宴请和赏景之用,将多种功能都集于一体。所以厅的特点是造型高大、装修精美、空间宽敞而陈设富丽,通常前后或者四周都会开设一些门窗,能够在厅中自由地静观园外的美景。

(5)亭子―这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物。它主要是供人们休息和观景,也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还是路边桥头都可以建造亭子。而且亭子的形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它能够任凭造园者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来丰富它的造型,并且为园林增添美景。

3、中国民俗园林建筑的特点

(1)功能和造景,点缀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双重性能。作为园林建筑,既要展现出它能够满足园林的活动与使用的一个功能价值,并且又要充当其作为园林的风景特性,它既是一个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供人们欣赏的一件艺术作品。并且园林建筑给予人们的精神需求远多它本身的实际功能与价值,因此,人们对于园林建筑在艺术性的方面的要求会更高,要求不仅要有必要的观赏价值,同时还要富于很好的诗书意境。

(2)园林建筑的色彩活泼,并且装饰精细。其实,鲜明活泼是色彩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一个重要的特色,通常彩绘、红柱和琉璃瓦等等的鲜艳装饰大多是应用在北方的皇家园林建筑之中,而南方的园林建筑则大部分是在外部的墙面上用粉色进行装饰,接着配上一些黑色的瓦和栗色的挂落与栏杆等等。在现代的园林建筑之中也都追求着色彩的明快与活泼,以衬托出建筑的轻松明快的特点。

(3)园林建筑往往是和园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中国的园林建筑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的地形和环境的有利条件,并使得园林的环境和自然的景观有机结合。环境一般是园林建筑在设计时的首要考虑的因素,通常在确定其建筑设计的时候,环境都是其考虑的一个出发点。

4、以苏州园林为例进行评析

这里以苏州园林为例进行简要的评析:苏州园林在其总体的布局上面,普遍运用的是景区划分的方式去创造功能、特点以及主题均不同的整体的园林空间景致,而在景区之间又是相互联系而融为一体的。即使是较大的一些人工山水园也都是采取的化整为零的一种“集锦式”的整体布局,并且利用传统的木构架来实现建筑群体组合的整体的灵活性,并穿插以山石和花木从而将整个园林划分成了一系列的各具不同的景观特色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空间景区。

而不对称性是其十分显著的特色,我国的绝大部分建筑,从古代的皇帝的宫殿到近代的许多一般住房,往往都是对称的,不管左边怎么样,右边则也会怎么样。而苏州园林却是绝不讲究其对称的,好像是在故意避免对称似的。若在东边有着一个亭子或是一道回廊,那么西边就决不会再来一个相同的亭子或是一道相同的回廊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不妨用图画来作比方,可以将对称的建筑比作是图案画,而不是美术画,而园林则是美术画,因为美术画总是要求自然之趣,它是不讲究严格的对称的。苏州的历代文人雅士与造园者,把他们各自的人文理想和审美情趣都融注到了园林的每一分建构之中,从而形成了意境深远而超凡脱俗的显著的园林艺术特色。

5、结论

总之,纵观中国的民俗园林建筑的特点与形式,我们能够看出,表现在园林建筑之中的这样一种具有着古代中国人的审美特征的建筑园林观,绝不仅仅局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体验和一般意义上面的所谓的对于人类征服了大自然的一种心理描述,它更重要的应该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来满足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美和环境美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而达到人自身存在的特征以及生命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刘飞. 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2] 侯丹青. 江南园林建筑要素的当代解读[D]. 北方工业大学, 2010 .

[3] 李欣. 从苏州园林看园林建筑艺术意境的创造[J]. 美与时代(上), 2011,(03) .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9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赏析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和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达到“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1历史溯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 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类型

2.1与天对话的意境美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同大自然关联的人为生活和游赏环境,是一种人工山水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与天对话,在自然秩序之外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和在社会礼教之外对乐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特有的园林文化传承基因。

2.2自然山水意象的意境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在园林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园林意境中,山水意象是园林意境的强因子。园林意境的景观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无论是在自然美、山水诗、山水画的欣赏中,还是在园林的审美中,山水意象都具有突出的意境内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从大自然的生机天趣中,获得高雅的美的享受,具有很突出的情感性内涵。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山水意象的这种情感性的浓郁化和哲理性的深邃化,大大增强了它生成意境的潜能。而对意境的追求也使得自然审美意识达到直接从自然景物的观赏中获得“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的高级阶段,这是对自然美自身审美价值的真正发现。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

庄子美学强调“天和”。老庄学说注重个体人格独立,追求“忘物我、同天一、超利害、无思虑”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儒家审美所强调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从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中求得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8]。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充分肯定和极力赞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美的欣赏提升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

2.3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 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中国传统文人造园,重视神似与韵味,将其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造园艺术已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

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 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诗(文学)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学的结合,实质上意味着在物质性最强的建筑艺术中,掺和了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要素。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4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与诗画的意境美相关,主要是指情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经验[11]。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 触景生情, 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 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3结语

好的意境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无比热爱,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陈从周先生说:“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理解分析园林意境的历史、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仅是对园林景观创造者创作思路的梳理,也是提高景观观赏者欣赏水平的手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大有益处。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王蔚,史箴. 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J]. 新建筑, 1997,(2). 46. [3]李泽厚. 庄子美学札记[A].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