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20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1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2

电影歌曲,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声乐艺术中独立的品种,属于电影艺术与声乐艺术的交叉艺术。

因此,电影歌曲欣赏,既具有电影欣赏与音乐欣赏的双重属性,又具有自身独立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品格。本文对电影歌曲欣赏这一重要的艺术命题发表几点浅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无论是对于电影欣赏,还是对于音乐欣赏,均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这种重要意义,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予以解读。

(一)电影学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它具有电影学意义。电影歌曲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电影艺术的亮点与支撑、灵魂与关键。众所周知,电影歌曲是电影艺术从无声片(默片)走向有声片的重要标志:“1927年美国的《爵士歌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从此,电影艺术由从前单纯的视觉艺术变成视听一体、音画同步的综合艺术。因此,电影歌曲欣赏,有助于对整个电影艺术的欣赏,并有助于对电影学的理解与把握。

(二)音乐学意义

电影歌曲欣赏的重要意义,也表现在它重要的音乐学意义上。电影歌曲已经成为声乐艺术中独立的新品格,具有独特的声乐艺术特征与魅力。许多电影歌曲,以其巨大的艺术成就,为声乐艺术增光添彩,成为声乐作品的经验。例如电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原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积蕴心底的奋进不屈的品格;与同先进生产力相联系、同世界发展进程息息相通的现代音乐文化,成功地融为一体,在思想内容、精神气质和文化蕴涵上都足以雄踞时代的、民族的艺术顶峰。正是这样:杰出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既是现实的又是未来的;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概括、写照,又是站在社会、时代的前头,激励人们前进的鼓角与战歌。”[2]因此它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气魄,也代表着我国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可见电影歌曲欣赏,具有重要的音乐学意义。

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词作上,还是在曲作上,抑或是在演唱上乃至在器乐伴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音乐艺术的高峰,对于音乐学,既具有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作用。仅以声乐演唱为例,李谷一演唱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影片《闪闪的红星》中的歌曲)、《知音》(影片《知音》中的歌曲),都成为通俗唱法的经典名曲。

(三)美学意义

电影歌曲融电影美学与音乐美学为一炉,形成独特而深厚的美学品格,成为升华主题、抒感、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它的广为传唱,更使电影插上腾飞的翅膀,增强了传播美学与接受美学的含量。其重要的美学意义,显而易见。

(四)文化学意义

电影歌曲集电影文化与音乐文化为一体,形成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品格。许多电影歌曲,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中的歌曲《我心永恒》,印度影片《流浪者》中的歌曲《拉兹之歌》,国产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都从生命哲学、人生价值等文化学层面,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含量。其重要的文化学意义,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欣赏,无论是对于一般音乐爱好者的音乐欣赏,还是对于声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欣赏,其重要意义都是不容低估、不容置疑的。

二、电影歌曲欣赏的主要内容

电影歌曲欣赏的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予以把握。

(一)歌词欣赏

歌词与曲作,各占整个电影歌曲的“半壁江山”,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词作为电影歌曲的文学作品,又起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歌词欣赏又包括以下几点:

1.题材。歌词的题材多种多样,不同的题材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影片《风云儿女》中的插曲《铁蹄下的歌女》,就以旧中国歌女的不幸遭遇与悲惨命运为题材,感人至深。

2.主题。歌词的主题有深浅之别,也有角度之别。例如《我心永恒》《友谊地久天长》表现的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又如国产影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表现的是爱国主义主题。

3.形象。形象是电影歌曲歌词的中心,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动物形象、器物形象,都是歌曲形象性的有效载体。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思想寓意,传达着不同的艺术信息。例如《我爱你,中国》中的百灵鸟、蓝天、秧苗、硕果、青松、红梅、甜蔗、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等诸多形象,都是伟大祖国的象征和“物化”。

4.情感。歌词的主要特征是抒情,电影歌曲亦然。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3]246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李斯特也认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3]264电影歌曲的抒情性特点,是它的本体美体特征之一,也是它以情动情、感动听众、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所表达的革命战友之间的真挚、深厚、浓烈的情感,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5.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是艺术成功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风格既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阅历、理想、追求、修养有关,又与作品客观方面的题材、主题、形象、情感等密切相关。电影歌曲歌词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百花争艳。例如,《义勇军进行曲》《我爱你,中国》等歌词,就呈现宏伟、庄严的风格,而《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中的歌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中的歌曲),就呈现轻松、自由的风格。真可谓姚黄魏紫,各放异彩。

6.修辞。修辞指的是歌词的各种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对仗、排比、对比、比拟、序列、衬托、设问、叠置、重复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起来!起来!”和“前进!前进!前进!进!”就运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取得了成功的艺术效果。

(二)曲作欣赏

曲作欣赏应与歌词欣赏作水融的同步一体的欣赏,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来谈,只是为了理论阐述上的方便。

具体而言,曲作欣赏也包括以下几点:

1.旋律。旋律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与情感,也可以表现体裁、风格以及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就吸收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2.节奏。节奏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它使乐曲具有情感波动起伏的张力。例如,《怀念战友》的节奏,就充满这种强烈的情感张力。

3.体裁。电影歌曲的体裁,主要有进行曲、抒情歌曲、劳动歌曲、叙事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功能与特点。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进行曲体裁,节奏鲜明规整,偶数的节拍,严谨的结构,行进的速度、有力的音调、雄伟的气势;而《怀念战友》则是抒情歌曲体裁,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舒展悠长的曲调、稳健的节奏、细腻的力度等。

4.调式与调性。调式与调性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例如,《义勇军进行曲》就采用G大调,并将中国民族调式与西洋大调式完美融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5.和声与织体。和声可以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立体感;织体可以强化音乐的组织结构。例如,《英雄赞歌》(影片《英雄儿女》中的歌曲)就运用了和声与织体的手法,凸显出强大的气势。

6.风格。曲作的风格与词作的风格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简短、雄壮、有力的风格,同词作的风格浑然一体。

(三)表演欣赏

表演欣赏包括演唱欣赏与伴奏音乐欣赏。演唱欣赏又包括演唱流派(美声、通俗、民族)、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等;伴奏音乐欣赏也包括音乐流派(中乐、西乐)、音乐风格、演奏技巧等。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欣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三、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必要保证,电影歌曲欣赏,应当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具体而言,电影歌曲欣赏的必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知识准备

欣赏电影歌曲,必须做好知识准备。这种知识准备,包括电影知识与音乐知识两大板块。电影知识又包括画面构图(又分为绘画派、纪实派)、色彩、蒙太奇、长镜头、体裁(诗电影、散文电影、小说电影、戏剧式电影等)等;音乐知识又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复调、体裁、风格等。

(二)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电影歌曲欣赏的“案头工作”,如果说,电影歌曲的歌谱是词曲作家的“音乐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就是在“阅读图纸”。没有这个“阅读图纸”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精准全面地欣赏电影歌曲这座“音乐建筑大厦”。

作品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词曲作家的生平简历、艺术道路、艺术风格;作品本身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复调、风格、体裁、情感、形象、演唱流派与技巧,等等。

(三)具体欣赏方法

可分为两种:

1.感性欣赏法。这是一般人从审美的角度,欣赏电影歌曲的方法,要求欣赏者倾情投入,凭借联想与想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

2.知性欣赏法。这是声乐或音乐教学中的一种欣赏方法,要在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之下,进行全面的欣赏,并应反复欣赏,加之讨论交流、教师点评,使欣赏逐层深入,逐级升高,真正起到“解剖麻雀”“解读样板”的作用。要求欣赏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能动作用,获得独有的艺术启示与艺术灵感,成为指引自己音乐创作活动的动力与智力支撑。

由此可见,电影歌曲的欣赏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很好地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欣赏效果。

综上所述,电影歌曲欣赏并不是一件简单之事,而是包括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方法三大要素的复杂的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3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音乐教育学者詹姆斯·默塞尔在其《学校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就曾反复强调:“在普通学校中,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能够懂得欣赏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到完满的教育。”这一音乐教育以音乐欣赏为基础的理念,于新世纪在我国音乐教育界显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二、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中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师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母体,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施教对象。所以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和传授音乐审美能力上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学生音乐素养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还比较欠缺。

(2)音乐课程设置 “重技轻理”大部分学校把音乐欣赏课设置为一年,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诸多音乐作品欣赏有“量”的积累,而无“量”的积累就谈不了“质”的变化。

(3)教材内容:欣赏曲目的涵盖内容较少,而且范围窄。

(4)教学方式:照搬运用,音乐欣赏教学的审美效应极其低微。

三、初步建议

(一)进行专门的课程设置并扩大教学内容

1.课程应单独开设

从目前使用的音乐史方面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看,仅音乐、历史、作曲家的创作特点等知识的讲解就得花一年的时间,因此相对与聆听音乐的时间较短。而只有音乐欣赏才是从音乐感知开始,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上来看,音乐欣赏课是最实际有效的,只有单独开设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大量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达到强化学生的音乐记忆,为学生搭建一个音乐文献的资料库,为以后具体实施中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

2.扩大教学内容

第一,扩大多元音乐文化知识的内容范围。多元文化是一个民族现象,它是一个民族社会生活、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特征的生动体现。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感受一种文化,进而去了解这种文化。

第二,流行音乐进课堂。音乐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具有时代性和流传性。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音乐艺术也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思潮和现象,而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于这一音乐文化现象,教师们应该认识到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主流,音乐也不例外。让学生欣赏一些反映和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健康向上、通俗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优秀流行音乐,积极主动去感受优秀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来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和接受能力。这样会利于音乐教育学生在今后面对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时,能以积极、良好的审美趣味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来促进音乐教学。

第三,增加音乐欣赏教学法的内容。欣赏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师设计的欣赏方式、欣赏环节等内容进行学习和探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边听边学,帮助学生认识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规律,掌握欣赏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传授美”的能力。因此学习音乐欣赏教学法,是为培养学生将来具体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努力探索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欣赏的教学质量。现提出以“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体验。音乐欣赏教学中体验就是聆听,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课与德育课的区别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不是对学生的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所以音乐欣赏教学要尽量教会学生从多个层面去聆听的方法,进入音乐。

(2)模仿。模仿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到音乐中去表现。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模仿,他们会强烈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得到了审美体验和实践锻炼。

(3)探究。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经历、思维和见解。探究方法要求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中,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去辨别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分析做出理性的判断,使学生在音乐审美上趋于理性。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4

“浦文”从目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出发,探究了其产生的理论依据以及“感性”和“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结论。笔者认为,在行文中,存在着以下稍有偏颇的观点:

(一)“浦文”认为:“强调从‘理性’的角度欣赏作品是专业音乐学习的思维逻辑”、“‘理性’对于学生能够在音乐专业向纵深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共有五处谈到“理性”欣赏音乐作品是专业音乐学习才要去把握的。笔者认为这一说法较为片面。难道高中学生只需要“蜻蜓点水”式地初步欣赏音乐,而不需要“理性”欣赏音乐作品了吗?《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有如下表述:“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可见,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适当地分析音乐要素的作用,可以带领学生共同感受、鉴别、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二)文中在谈及“如果教师从旋律、节奏、力度等要素去剖析音乐作品时,学生的‘审美’就遭到了‘扼杀’,于是便出现了‘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同时,在下文的阐述中又谈到“音乐课如果过分强调从音乐元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进行作品欣赏,‘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两处强调学生为什么“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是因为教师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了音乐作品。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欠考虑。理由在于:其一,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有流行音乐对经典(古典、民族)音乐的冲击、音乐教材对作品的选择、音乐音响的使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等缘由;其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随着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促进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不断提升。因此,“浦文”中两次出现“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句喊了多年的话语是否具有调查依据?笔者以为不尽其然。

(三)浦文中通过对“感性”、“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分析后提出,“现行教材中内容的‘广、繁、难’特点,使得音乐课在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具体展开‘理性’的专业学习,只适合‘感性’的业余学习。”这样的观点似乎走入了“非此即彼”的死胡同,不知浦老师是否做过调查,“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想法从何而来?诚然,在不断挥舞的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城乡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水平差异,但我们绝对不能说“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以我们常熟地区为例,高中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扎实的音乐课学习,其音乐基础一定不会“极其薄弱”。而且,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听赏者,是“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如果连“理性”的学习都展开不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恐怕这样的高中音乐教育是空洞的。

(四)文中在谈及“理性”欣赏音乐作品时,屡次提到“解释”和“剖析”等词。我认为正如有专家告诉我们的,对于音乐我们是“描述”而不是“解释”它。音乐语义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音乐并不能描写具体的事物或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只有音乐才常常会引起懂不懂的争论。比如贝多芬的《命运》,我们都认为开始的主题动机通常都解释为命运在敲门,这是在“解释”音乐,其实,我们要更多地了解的是这个主题动机“短短短长”的节奏特征,这是在“描述”音乐。可见,“浦文”中对“理性”欣赏音乐作品的分析还不够深入。

(五)文章在结论中有这样的表述:“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尽可能突出‘感性’聆听……”不知作者是如何理解“非主流”一词的,这带给笔者强烈的反思: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存在的概念,指不属于主流的事物。难道在如今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期,音乐鉴赏课堂中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对音乐的“理性”学习要沦落到“非主流”的状态吗?尽管在课改初期,曾经出现过以人文素养代替音乐素养的错误倾向,也曾将“适当降低音乐知识技能的难度”片面理解为“大幅降低”,出现了以兴趣爱好代替知识技能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音乐教学,这些错误倾向,都是对“通过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所以笔者对此文的结论持不同意见。

二、对“感性与理性”的厘清

对“浦文”的阅读学习,同时对《课标》和相关书籍的反复研读,使笔者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感性与理性”中“度”的把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首先,谈谈关于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

陈静梅老师在《音乐欣赏》一书中谈道:“一般地说,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中往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层次。我们将欣赏音乐分为三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即好听,是比较肤浅的欣赏。那么,要对一个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领略,从而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除了官能的欣赏外,还必须进入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今年暑期,陈鸿铎教授在江苏省高中音乐教研员培训中作了《如何教会学生听“懂”音乐》的专题讲座。讲座中,陈教授提出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直觉、理性、超越。直觉欣赏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种欣赏方式。理性欣赏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超越欣赏就是探索音乐作品背后隐藏的意义,如果说直接与理性解决了作品“是什么”,那么,超越就是要解决作品“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超越是把直觉与理性结合起来,通过聆听与分析,从对音乐音响与形式的“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欣赏音乐可以看成感性、理性、升华的一个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升华,这正如我们阅读时,把书从“读厚”到“读薄”再“读厚”的过程。如果按照“浦文”中所说,“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那么只要特别重视“感性”欣赏,将“理性”欣赏放到“非主流”的位置上去,学生就能达到《课标》所说的“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了吗?这样的欣赏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殊不知,“浦文”在结论中谈到的“立足于音乐文化”其实也蕴含着音乐的知识和要素。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现在音乐中,不体现在音乐之外。在实际教学中,不必在音乐之外寻求音乐的文化。比如《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中,《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民歌本身就代表音乐的语言,如歌曲中上下句对称,四度音程等,既是技能又是文化。所以“感性与理性”这两个层面,并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现状,笔者在常熟市所有高中音乐教师中作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81.8%的教师认为,在日常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都会采用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多数教师认为:“欣赏”是从感性层面去接触和感受,而“鉴赏”是要深层次地挖掘音乐,是理性和知识性的参与,不仅要感受和体验音乐,还能深化理解音乐的内涵。当然,“聆听”是感受与理解音乐的基础,要更好地上好高中音乐鉴赏,学生应以“聆听”为前提,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结合音乐历史和文化背景去理解音乐。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的第一课便是音乐要素,旨在向大家提出:要从“理性”入手来“感性”地体验音乐,这就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欣赏到鉴赏”的途径。同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学生不同,他们更在意在鉴赏过程中对自我“理性能力”的挑战和满足感;对音乐本质追求和音乐写作手法的兴趣,也是在对高中学生授课过程中采用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最好出发点。

三、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度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度,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感性”重要,也不能片面地认为“理性”重要,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否从学生出发,以音乐为本,以实践为径,让“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审美体验、陶冶情操”的彼岸。

(一)从学生出发,让“感性与理性兼容并蓄”

《课标》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如何从学生出发呢?笔者认为:聆听——体验——联想——解读——聆听,这个学习音乐的过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合适的。因为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上,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查找各种文字资料和对乐谱进行细致分析来了解藏在音乐作品背后的信息。因此,学生主要是从聆听开始,这种聆听就是“感性”聆听,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直觉感官体验,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有一个本能的、直接的体验。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启发学生的体验和联想,这种聆听就是“理性”聆听和分析,但最后要回到聆听上来,从聆听开始,以聆听结束。

笔者在高中调研中曾听过一课《音乐剧》的教学,教师在赏析月光下魅力猫演唱的《回忆》时提问:“魅力猫的心情是怎样的?歌曲传达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二次听最小的吉米猫演唱时提问:“两次演唱《回忆》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应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感性”层面的,但事实上,由于提问缺少“精和准”,学生在回答时除了谈一些粗浅的感受以外,无法深入去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对音乐的欣赏也只好“浅尝辄止”。基于此,笔者和上课教师进行了研讨。时隔一个月,当笔者再次听到这节课时,发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明显的变化。她和学生的赏析先从“感性”的情绪情感着手,通过剧中三次演唱《回忆》的聆听,和学生一起哼唱旋律,分析比较三次演唱中的演唱形式、速度、力度、音色等有何变化,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中,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对作品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入,在师生一起欣赏魅力猫登上九重天的音乐中,我从学生们的眼神里,感受到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认知上的升华。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学生出发,考虑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力和已有水平,注意他们在感受音乐基础上的审美心理提升,引导学生把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如黄自先生提出音乐欣赏要完成感觉欣赏——感情欣赏——理智欣赏三个阶段的任务一样,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升华,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感性和理性兼容并蓄”,此时的聆听既是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基础上的聆听,也是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的聆听。

(二)以音乐为本,使“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

以音乐为本,是教学中要一以贯之的原则。正如《课标》的教学建议中谈到的那样:“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培养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深入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

以音乐为本,首先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学会聆听音乐的方法,提高聆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在音乐教学中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由此,我们的音乐教学要在聆听的基础上,注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将感性与理性有效结合,这是通往音乐审美的重要通道。

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朱海其老师的《欢乐颂》一课获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他对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①通过《欢乐颂》作品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维也纳古典乐派后期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②通过《欢乐颂》作品赏析,让学生初步了解“欢乐”主题的发展变化,以及主题重复与变奏等创作手法的表现作用。③通过聆听、演唱、创编、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认识主题重复与变奏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智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感受这部经典巨作,他采用多种形式的聆听,牢牢抓住音乐本体,以听为主,以情感人,对于音乐风格特征的学习,结合了音乐要素、创作手法,相关文化背景展开,同时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和理解音乐。这样紧紧抓住音乐本体开展教学,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所以,欣赏教学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更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解读这些作品,甚至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这些作品。因此,教师不能只是在“感性”欣赏的基础上,对音乐本身的东西不加细述,就把“标准”答案告诉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找到解释音乐作品的钥匙,只有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秉承“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使“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才能培养出真正理解音乐的学生。

(三)以实践为径,让“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将“从学生出发,以音乐为本”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要“以实践为径”。《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要求教师要多运用体验的方法,多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完整欣赏、分段聆听、对照图形谱聆听、用各种形式哼唱旋律、师生一起拍拍唱唱、用手势表达音乐感受、用形体动作体验音乐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对所听音乐做出各种反应。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实践活动,其根茎还应牢牢扎根在音乐的沃土中。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5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6

音乐欣赏带给欣赏者的感染和震撼是其他艺术形式取代不了的,尤其是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在促进民族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欣赏者的言行举止。民族音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起到的社会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儒家,对音乐这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儒家认为音乐可以完善人的人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谓“成于乐”是说“乐以冶性”,“成性亦修身也”,所以才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树人”的重要手段。

今天,在各类文化碰撞交汇的高等学府,流行着各种音乐,其中以我国港台音乐、韩剧插曲、网络歌曲等流行音乐最为突出。相对而言,我国的民族音乐却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民族器乐曲、民族歌舞剧、戏曲等。在各类校园歌唱比赛、大型文艺晚会中,民歌、戏曲、民族歌剧曲目的演唱者较少,优美的民族器乐曲也很难听到,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紧跟时尚与潮流的流行歌曲。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漠视与漠然在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与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全面高素质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长此以往,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与艺术审美观得不到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情结将逐渐淡化,让人深感忧虑。www.lw881.com因此,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成为高校不应忽视的一个教育内容。出现当前这种状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民族音乐欣赏重视不够。部分高校管理者认为,高等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上,重点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对民族音乐欣赏及其产生的审美导向从思想上重视不够。

第二,对民族音乐的弘扬意识较为淡漠。民族音乐欣赏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民族个性品质的有效途径没有得到非艺术类高校的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弘扬民族音乐意识淡漠。

第三,大学校园对民族音乐欣赏的传播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宣传阵地来加大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而且对于民族音乐中较好的作品宣传过于“迟缓”。

第四,大学生的民族音乐欣赏知识来源于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基本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优秀的民乐作品不甚了解,不懂得欣赏。

第五,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民族音乐欣赏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开展得很少,无法使非艺术类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民族音乐欣赏如果在大学校园中没有听众,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没有一席之地,那么它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丰富的表现形式得不到学生的了解,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应起到的作用将得不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上也不会重视对自身民族音乐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特色鲜明。在音乐形式的创造、表达情意的方式、音乐体裁等方面,都有我们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应。通过对民族音乐进行欣赏,不仅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同时还让他们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今天,民族音乐的新作不断涌现,以反映生活、歌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不但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民族音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对民族的自信与热爱,个性与人格得到提炼与升华。

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忽视音乐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从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个性与性格就不能称得上完整;从大学校园来说,缺乏民族音乐是单调的,也是色彩单一的。提高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就要加强对民族音乐的重视,这是高校对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加强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第一,提高对民族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目前,各高校都有大学生艺术团体,学校应针对这些团体活动的开展设置相关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同时成立专门的合唱团、民乐演奏团等,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各类学生文艺活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的宣传与推广,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欣赏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第三,增加民族音乐欣赏的比重。在选修课中扩大民族音乐欣赏内容,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与考核,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获得民族音乐欣赏的理论基础并提高欣赏水平。

第四,加强对民族音乐欣赏设备的投入。完善校园民族器乐团的设备配置,增设排练场地,请专家讲课辅导。

第五,加强与社会媒体、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音乐家贺绿汀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财富来开拓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及音乐素养,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完善大学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

[2]吴跃跃主编.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4]古联抗译注.荀子 孔子 孟子乐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2-02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积极的进步并不能完全掩盖目前音乐课程窘迫的地位和诸多与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不符的问题。高中生大多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音乐课程往往作为“主课”大餐外的点缀或者作为调味品,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能够使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课题,多年来一代代的音乐教师们孜孜以求,逐渐探索并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供我们进行借鉴和发扬。

一、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

音乐作为一种人们表达情感和内心想法的艺术形式,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音乐家莫塞尔说:“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欣赏音乐,就是与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进行交流,与人类的优秀成员进行心灵的交流。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的欣赏,应该从听、唱、品和说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首先,音乐是一种将情感和思想蕴含在声波之中的艺术形式,欣赏音乐的第一步是进行就是全神贯注的听,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们可以获得心灵休息的机会,可以获得不同于平时的生活体验,一张一弛,不仅能够学好音乐课程,对于其他涉及到高考的科目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音乐是欣赏音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思维开始变得活跃的一个重要方法。其次,唱歌是个人参与音乐欣赏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演唱,能够更加感受到作品的精神,或高亢激昂,或华丽优美,都能使学生在演唱的同时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音乐本身的力量。例如,在学生感到疲累的时候,听到诸如《中国人》或者《愚公移山》并且跟着演唱的时候,能够从旋律和歌词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些优秀音乐的主体精神,对优秀音乐欣赏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再者,音乐品鉴是要在听到或者学会演唱一些优秀作品后进行仔细品味,通过作品的旋律或者词曲进行联想和想象。通过音乐品鉴和欣赏过程,能够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宽视野,这也是我们千方百计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最终目的之一。例如,欣赏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边听边能感受到音乐中的平静,联想到皎洁月光泄满院落,树木落下影影错错的斑驳,心情也必然能够得到一丝宁静和慰藉。最后,通过自己的语言将对莫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描述出来,是音乐欣赏将感性转为理性的关键一步,也是检验学生学习音乐鉴赏成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理论知识与实际欣赏活动相结合

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更全面欣赏,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部作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作品的角度来理解作品,而良好的文学功底和文字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表达,帮助学生之间进行音乐欣赏的交流,为更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提供帮助。首先,在音乐教学的课堂上进行音乐基础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像是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从1+1=2这种最基础的知识教起。为了能够更好地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比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和调式等音乐基本要素等知识,具备了这些基础知识,在聆听和欣赏音乐作品时,就会增加更多的乐趣。比如,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更多的了解不同音乐作曲家的风格,例如巴赫的音乐风格与贝多芬的音乐风格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单纯凭感觉很难进行描述,如果了解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加上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就能够将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专业的方法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会更有说服力。另外,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和内涵上来说都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比如欣赏简-西贝柳斯的作品《芬兰颂》和中国古曲《广陵散》、古琴曲《高山 流水》,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使其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

三、注重教学策略的实施,调动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

教学策略的实施是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教学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教学经验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的过层中,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内容具体的音乐作品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策略,比如一些音乐表达的故事性很强,老师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穿插到音乐教学课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自己的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带动学生进行优秀音乐的欣赏,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

事实上,目前的音乐教材中引用了过多的名著级作品,这些作品使学生感到十分陌生,造成思维上的懈怠和情绪上的抵触。如果我们将一些学生接触较多并且熟悉的作品当做教学内容,结果就大大不同了。例如,当我们讲解到《草原放牧》这一课时,可以选用腾格尔的歌曲进行课题的导入,在配合上多媒体上的青青草原的景象,学生很难不被声音与图像的双重优美所择服,对于其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必然起到积极的意义。总之,在教学中选用学生们熟悉的音乐和歌曲作为引子,由浅入深,在音乐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证明是一个可行并且有效的教学策略。

总结:高中生的音乐欣赏及艺术欣赏能力与他们的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高中生活体验。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和音乐创造背景知识,可以在其提升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起其对生活热爱的态度。任课老师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争取将音乐知识化解到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当中。一句话,音乐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幸福十分重要,十分值得广大高中师生们进行思考。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8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0.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9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却发现很多职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音乐欣赏课都过分偏重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音乐中去,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失去了兴趣。为了优化职中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教学,笔者在实践中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作了以下尝试。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流行音乐欣赏论文例10

关键词:欣赏;高中音乐;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50-01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问题。面对高考大关,高中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在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修养。高中生的音乐认识还处在发展阶段,虽然他们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限制,他们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所以,高中音乐教育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其实学会欣赏也正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1、“听”。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2、“唱”。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湘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脑海中不由自主的呈现出美丽的画面,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3、“想”。“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歌曲《松花江上》,学生对这首歌不是很熟悉,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4、“说”。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1、多听音乐作品。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2、对背景知识的了解。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3、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4、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