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3:54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1

1.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5]郭敏刚,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对我国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6).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2

作者简介:刘湘溶,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李培超,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李艳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081)

刘雪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一、体育是人类特有和特殊的育化方式

何谓体育?学者给出了众多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把体育定义为人类特有且特殊的育化方式。

首先,体育是人类特有的育化方式。这种育化“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1}。身体运动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但动物的身体运动沿袭于本能,人则不同,人类在本能之外还有意识参与其中,是教与学的相长,这就使得人类不像动物仅仅靠天然器官进行某方面的身体运动,而是不但借助器械,还借助各种知识与方法全面锻炼身体。

其次,体育是人类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育化方式,一方面区别于非身体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另一方面区别于身体教育的劳动和游戏。体育尽管以育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亦有育德、育智、育美之功能,但它这些功能的发挥也表现出内容的侧重和手段的不同。体育来源于劳动,在原始人类完全以身体去索取食物的时间长河中,体育依附于劳动,同一于劳动。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在伸延和扩大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不断剥离人对身体的依赖,从而使得对身体运动的调节也游离出来,并成为专门性的社会活动――体育。体育一旦独立出来,就获得了不同于劳动的表现形态,成为人实现人化自身自然、对人自身自然的超越的方式。诚如专家所指出:“体育作为文化的现实性,在较早的时代是人身体活动的顺便的结果或副产品,只有到了人的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才把自身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的目的,从而产生了体育”{2}。人类劳动的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增加智力因素、减少体力支出、提高劳动效率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人类劳动历史的另一面就成为逐步削弱人的自然生理机能的历史,脑力劳动在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脑力劳动者在劳动人口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劳动方式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使整个人类出现“运动不足”,从而需要体育来弥补。而此时,只有到了此时,体育对于人生理和心理的保持与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便高于了对于劳动的意义。

至于说到游戏,虽然它也是体育的源头,而且至今体育仍带有游戏的属性,但二者的区别十分显著。一言以蔽之,或许体育是一种游戏,但游戏绝不等于体育。

二、体育作为文化

由前述可见,体育一旦成为体育,本身就是文化,是文化的有机构成。今天提出体育作为文化这一命题,意在要求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对体育进行审视,进而对体育文化加以全面把握。

从西方辞源看,文化从拉丁语Culture转化而来的,意为大地耕种、神明祭祀、植物栽培、动物驯养以及精神修养等。据费孝通所言,西方语境中的文化可简约为“人为”和“为人”,并把文化的规定性具体归纳为五点:第一,文化是人为的,所以说人文世界有别自然世界;第二,人是为了要生活和生活得更好而创造文化;第三,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创造的,不但要依靠前人已有的文化基础,而且要跟人合作才能继承和创造文化;第四,文化是自然世界的加工,一定要有自然供给的物质基础,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并不是对立的或相互排斥的,而可说是重叠的。只有没有加过工的自然世界,没有脱离自然世界的人文世界;第五,人文世界有许多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各自独立的零部件,而是在相互联系、配合中构成一个体系的整体{3}。

基于前人对于文化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体育这一人类特有且特殊的育化方式,是文而育化之,它的成型与成熟,离不开各种文化元素的渗透、融汇和打磨,它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实现着对人的人化,是通过人和为了人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1. 体育作为文化是文化的亚形态,它与文化在结构上存在对应性

关于文化结构,有多种划分,我们主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四分说,指出体育作为文化是文化的亚形态,与文化在结构上存在对应性,并非要将体育这一活生生的文化实体生硬地、机械地拆解成彼此分割且互不相关的几大块,而是要表明,可以对它从物质、制度、观念和行为几个向度、几重属性展开分析和考量。对体育这一活生生的文化实体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从上述几个向度和属性出发展开分析和考量。例如,无论是体育之组成部分的体育运动,还是体育之组成部分的体育产业都会涉及到物质、制度、观念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但是,分析与考量的路径有多条,其中一条就是循着体育运动、体育产业、体育规则和体育精神来进行。

体育作为文化,首先指向的便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一个复杂系统,可分为竞技体育运动和非竞技体育运动两大类型,竞技体育运动又可分为优秀运动员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运动(其中有职业和非职业之别)和群众性、普及型的竞技体育运动。竞技体育运动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都是竞技体育运动的平台。非竞技体育运动则带有浓郁的消谴色彩,使人的生活更丰富。它和竞技体育运动具有的争胜性、表演性不同,仅仅只是为了健身、放松等,形式不拘,因人而异,个性化强,随意性大。

体育运动乃体育之基础。从历时态角度看,体育运动是起点,首先有了体育运动,然后才有体育产业的出现、体育规则的制定和体育精神的积淀。从共时态的角度看,体育运动是核心,离开了体育运动,体育产业、体育规则和体育精神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同志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是,发展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美感、磨励人的意志,使人守章法、明道理、思进取、善合作。因此,我们不仅应将体育运动视为“身的教育”,而且应将其视为“心的教育”,它是身心统一的教育。

体育运动文化蕴涵在各种体育运动形式中,正由于此,体育运动形式越丰富,越能体现和满足人的文化需要。

体育产业的形成,是体育和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果。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中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改变着传统的产业结构。当代产业的含义已经从“产业是以生产物质资料为主导经济特征的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以信息、知识和精神为特征的一切生产部门”{4}。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我国亦如此,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场地服务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商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建筑业、体育用品制造业{5}。如作进一步概括的话,体育产业无非包括体育实体业和体育服务业两部分。体育服务业的文化性不言而喻,体育实体业的文化性亦一证便明。体育物质都是被生产出来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时代因为人的特定体育需要而被特定地生产。从体育服饰、体育器械到体育场馆,体育实体的不断拓展和壮大,印证着体育文化正走向辉煌。

没有规则,无以成方圆。这里讲的体育规则,广义上包括竞赛规则、训练规则及管理规则等。规则讲究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对于体育竞赛而言,规则尤其重要,体育竞赛是双方或多方的博弈,规则决定了体育竞赛的基本形式和未来走向。

体育规则是体育人的契约,而契约签订的前提是对特定价值观的认同。契约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因此,体育规则的实施也就是体育人接受同一尺度的约束而共同行动。

体育规则文化的形成有两个层面,一是传统、习惯和知识的累积形成的体育规则文化的经验层面;二是由理性设计和建构的体育规则文化的预置层面。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和支柱,它涉及到体育理念,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崇拜等。

“更高、更快、更强”是体育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体育理念;“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也是体育理念。

体育价值取向实现于三个方面:对个体而言,提高人的体能和完善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倡导着“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正、关爱与尊重”;对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而言,体育的“神圣休战”化干戈为玉帛,乒乓外交为长期冷战对抗的中美两个大国建立外交关系堪称佳话。在现代社会,体育作为人类一种通用语言,不用翻译与解释,人们就可以顺畅地表达与交流,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让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崇拜发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部分,就其场域而言,有宗教崇拜、科学崇拜、符号崇拜等,就其人物而言,有对政治家的崇拜、有对诗人的崇拜、有对演员的崇拜等。体育崇拜则有对体育形式的崇拜,比如永远充满激情与诱惑的足球,有对体育明星的崇拜,比如有独门绝技“圆月弯刀”而又帅气的贝克汉姆,有对体育人物的崇拜,比如百折不挠重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萨马兰奇。

体育精神是人类体育运动的产物,又对体育运动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北京奥运会中国登上金牌榜首位,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斗志昂扬,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体育自信,国人的各种形式的体育参与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体育精神属观念文化范畴,它不是外在于体育运动以及体育产业和体育规则之外的空洞抽象,而是内在于它们之中,作为它们的思想依据、信念支持、目标理想等。换言之,体育精神指涉的是人们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制定体育规则的目的、动机和意图,指涉的是人们对名次、奖牌、荣誉,对项目设置、场所风格功能和使用,对打假球、服兴奋剂,对市场、产值和利润所持的看法、立场和态度。

2. 体育作为文化的亚形态,它与文化互动共生

首先,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表现为体育推动文化。

体育对文化的推动表现为三:体育丰富了文化的形式、体育充实了文化的内容、体育扩展了文化的功能。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欣赏各类体育比赛的特定礼仪为行为文化添砖加瓦;体育产业的兴盛,不仅提供了实物支持的有形产业文化,而且在物质文化领域衍生出体育服务等无形产业文化;围绕赛事安排、公平竞赛各方面体育规则的不断完善,不仅创新了体育的制度文化,也对社会行为的制度规约发生着辐射效应;前述的体育理念、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崇拜,则在人类精神文化上产生新指引。

其次,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表现为文化进入体育和体育成为文化。

文化进入体育,不是文化对体育的侵入,而是体育对文化的呼唤,实质上是体育的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文化生成。

由于文化的生成是物质、观念、制度和行为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此相关,文化进入体育见诸于体育物质支持的日益增强,体育精神追求的持续提升、体育竞赛制度的严格规范和体育运动行为的科学完善等。

体育成为文化在于体育人的文化自觉。体育作为一种育化方式,一开始仅仅是身体运动的传授,与人类的生存具有直接相关性。当人类的生存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体育的意义才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对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原初简单的运动被赋于越来越高的文化使命,使体育更具人文影响,形成了稳定的体育运动形式、常规的体育赛事、可通约的体育文本以及普适的体育理念,对人的培养和熏陶也越来越全面深刻,体育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化的一个组成,与其他的育化方式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存在方式和历史进程。

从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共生看,我们还要指出的是,文化进入体育,体育成为文化后,作为一种亚文化,便与其他亚文化彼此影响着,这种影响,有时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贯通,有时也相互约束、相互冲突、相互抵制,这些其他的亚文化,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政治、宗教、军事,此外还有科学、文学、艺术等等。离开与其他亚文化的彼此影响,就没有一个体育的问题我们看得清、道得明。也正是因为文化对体育的进入,体育成为文化后作为亚文化形态与其他亚文化形态的相互影响,体育方才愈发绚丽多彩、生机勃勃、魅力无穷。

三、体育文化建设要旨在体育价值的文化评判与开发

从广义上看,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所谓体育文化建设就是要按照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要求去办体育,因此体育文化建设要旨在体育价值的文化评判与开发。

1. 体育价值

体育价值是体育对体育主体或体育对象的有意义。体育价值主要有三:

娱乐价值。体育的起源与娱神、娱己和娱人有关。体育与人的生理感受直接相连,同时刺激人的心理状态。体育作为对神、对己和对人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并易于沟通和理解。

“自然崇拜”在各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曾普遍存在,为了使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在这一阶段,人们按照自身的想象设计了诸多的仪式来取悦于神灵,经常通过自己的身体运动和造型来求得自然的谅解,即便到了今天,美国现代派神学家哈维还曾断言,如果教会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应当把游戏的成分使用于宗教仪式,并为教徒充分放松情感创造更多的条件。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认识、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发源于娱神的种种仪式演化出娱己的内涵,娱神的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娱己活动。如大理白族为祭祀制服妖魔罗刹的英雄而举行的“三月街”;普米族为祭祀祖先而进行的“转山会”;彝族祭拜“田公地母”的“火把节”;苗族祭祀祖先的“西松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中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如赛马、划龙舟、摔跤、打秋千等,广泛参与,自得其乐。

古代西方很早就出现了为了他人的娱乐而培养的专业竞技者,古罗马的角斗士就是一个典范。而现代,体育竞技专业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与此同时,人们必要物质资料生产时间越来越短,社会和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越来越多,闲暇时间亦越来越多,于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加入到欣赏体育竞技表演的队伍中,单项体育比赛观众数目已十分庞大,而奥运会的观众数目更是惊人,据统计,收看悉尼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为36亿,雅典奥运会为39亿,北京奥运会则达到47亿。{6}

功用价值。体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类实践活动一起,处理着人所必须面对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矛盾,这同时产生着体育功用化的需要。

体育的功用化,首先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中,特别突出了对人身体的全面培养,以适应在自然中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育体也是体育的首要功用。“生命在于运动”是众所周知的格言。体育以增强体质为旨归。

在处理人的身心关系中,体育的功用价值也很直接,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产生忧郁、紧张等反应,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各种心理障碍。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使人从烦恼与痛苦中脱离。

不但如此,人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擅长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美妙,这种感受可以激发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获得愉快与满足。

衍生价值。体育的衍生价值包括交往价值、财富、象征价值和感召价值。

从交往价值看,体育活动不但能有效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正是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会遵守大家认可的行为规范,学会与他人的合作的技巧,而且能使成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与扩充自己的社会化进程。当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进入平等而友好的博弈,他们之间会产生亲近感,尤其是集体竞赛,可使竞赛集体更加和睦。体育运动使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使每个人都融入集体中。在体育比赛中,参与者面临许多的行为选择与考验:如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误判时是大度宽容,还是有理不饶人;相互配合不够默契而失利时,是彼此鼓励还是彼此抱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和理解社会的良好契机。

从财富价值看,体育虽然不是生产活动,但是由于体育的存在,尤其是体育人群的迅速壮大,体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体育资金需求的日益膨胀,加上体育经纪人的努力开发,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在有些国家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围绕体育而生成的物质财富在当代已达到惊人的高度。再者,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在社会生产与服务系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其他产业的关联,也极大地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象征价值看,在体育运动中,“如果被崇拜者的行为不能‘高超地’反映人类共同愿望或本质欲望――成功的话,那么体育运动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体育是“直接的竞争,它极具简洁地浓缩了人类竞争的天性。”社会需要人处在竞争状态,而又不希望人盲目竞争,其最佳的范式就是竞技体育。“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对象化’力量都在这种游戏中得到描述。体育以其竞争的方式,呼唤着人们投入到这一神圣、崇高、无比壮观的运动中去,呼唤人们表达自己久欲表达但又不易表达的那种‘征服’欲望”{7}。当有人对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进行否定时,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大的事实,那就是竞技运动员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国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现时代,体育比赛成为不同国家间的竞争舞台,是显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窗口。也因此,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比赛的胜出,直接关系国家的荣誉。

从感召价值看,在运动场上,常常触摸到一种强烈地共鸣,使观众的节奏和体育表演者的运动在同一韵律中舞动。自行车赛道上盖东令人侧目的飞驰,田径场上乔伊娜如羚羊般的奔跑,足球场上强力前锋罗纳尔多高速冲击如旋风骤起,篮球场上小皇帝詹姆斯高高跃起如雷霆破空等等,都给人以激烈、昂扬和振奋的感受。由于体育的群聚性、礼仪性、互动性和共振性等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传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自豪感、培养集体荣誉感、个人责任感以及社会公德方面,具有别的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榜样人物的力量,体育发挥出其特有的感召功能。

2. 体育价值的文化评判

体育价值的文化评判来自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需要得到文化确认。以文化为标准,我们可以从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等视角来全面评判体育价值,也可以对应于上述三个方面对体育价值分别进行鉴赏、鉴别和鉴定。出于文化评判的针对性,我们拟采用具体的评判路径。

首先是体育娱乐价值的文化鉴赏――文化格调。任何一种娱乐,都有庸俗与高雅的格调之分。对体育娱乐价值进行文化鉴赏,我们同样可以区分其文化格调的庸俗与高雅,并不断期盼体育娱乐价值的高雅格调,升华人类的体育追求,实成体育的历史使命。

其次是体育功用价值的文化鉴别――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评判体育功用价值,体育的功用价值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应做到留之精华,去之糟粕。例如,当我们过度强调体育运动的部分身体机能,我们所培养的必然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出现退役后只能从事简单劳动谋生的世界冠军,就在于我们忽略了体育功用的全面性,将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即便我们在心理上重视体育的功用性,为争胜而给予竞技体育中的心理强化,相关的思想品质训练会考虑坚持、拼搏、顽强等,却很少会考虑到退让、妥协甚至放弃。竞技场上培养出来的争强好胜一旦进入社会生活,难免处处碰壁。显然,一方完全战胜另一方的情形是体育场上的常态,却是现实生活中的少有。

再次是体育衍生价值的文化鉴定――文化含量。对体育衍生价值的文化鉴定,将为体育的衍生价值确定文化边际。体育衍生价值的文化真伪影响到体育价值的扩展与延伸,因此,对体育的衍生价值有必要做文化鉴定:其一,并非所有的体育衍生价值都有文化意义;其二,具有文化意义的体育衍生价值有层次的区别;其三,体育的衍生价值有时代性,其文化鉴定具有相对性。

体育的衍生价值涉及交往价值、财富价值、象征价值和感召价值等,价值的产生和成型离不开人类诸多相关实践,也会因对人的影响而形成多少不一的价值量,但这种价值量的多少和其文化含量的多少并非完全成正比的,其文化含量取决于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认同等蕴含于人本身的因素。

如何通过对体育衍生价值的文化鉴定,从而为其确定文化边际?我们以财富价值为例。体育的财富价值是体育商业化的结果。就商业化本身而言,潜藏着诸多陷阱。体育的商业化以体育为载体,客观上推动着体育的发展,但其运作方式的商业性,决定其动力是获取最大利润,因而其文化破坏风险是等同的。正因为如此,为避免金钱对奥运会的侵蚀,《奥林匹克》明确规定:“反对将体育运动和运动员滥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萨马兰奇认识到:“奥运会对商业的经济要求是有限的,而商业对奥运会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因此,体育的商业化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

3. 体育价值的文化开发

体育价值的文化开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提升体育价值的文化标杆。体育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看到指示体育价值上升的文化高度,为此,应当相对提升体育价值的文化标杆。群众体育中不乏我们的体育价值提升的文化标杆,但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的高端,其文化标杆在体育名星的身上载负,运动员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对体育价值的社会接受产生直接影响。中国女排就是提升体育价值的文化标杆之一。

二是确立衡量体育价值的文化标准。文化的存在是无形的,而文化的表达是有形的。文化标准是体育价值的衡器,这个标准至少包括如下内容:

以人为本。奥林匹克明确指出:“参与体育是一项人权”。体育不但是展示国家强大的工具,而且是国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重视竞技体育的同时,更应重视群众体育的开展,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在竞技体育中,不但要关注运动水平和比赛的成绩,而且更要关爱运动员。在美国的NBA中、在欧洲几大足球联赛中,倘若球员有伤病,在没有得到队医“已经恢复健康,可以上场”的答复前,即使老板、教练和运动员本人的上场主张都不管用。而我们之所以在体育明星的退赛问题上屡屡争议,其关键是没有把运动员当人,而是当成运动机器、商业代言和体育符号。

快乐第一。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里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强;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心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体育使身体的运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享受。”{8}

尊重对手和规则。体育场上,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对手,但“成王败寇”的战争信条却不应挪用到这里。当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结束,林丹紧紧拥抱李宗伟并邀请他来中国旅游的时刻,我们看到了体育的文明。尊重规则的前提是建设合理规则。伦敦奥运会部分国际顶级羽毛球运动员故意输球也许令人失望,但都事出有因――规则的不合理,在明显不合理的规则面前,毫无疑问,“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合理的规则是大家认同的,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需要尊重规则,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演绎,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也是体育的魅力所在。

公平竞赛。公平竞赛是在体育规则内的比赛。公平竞赛不仅适用于体育,我们之所以对体育竞赛如此向往,原因之一在于体育的公平竞赛是完全公开透明的,体育场上我们对公平竞赛的观察和理解,将影响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原因之二则在于体育的公平竞赛虽受规则的约束,但并不妨碍在规则之内运动员运动方式的自由表达,比如乒乓球,是直拍还是横拍,是正胶还是反胶,左推右攻还是横拍直打,都是运动员的个性自由。这种运动个性,在不断交流提高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表达着文化的多样性。

三是塑造象征体育价值的文化标识,诸如赋予会旗与会徽文化意蕴,积淀体育建筑的文化张力,展示体育口号的文化魅力等等,体育的价值更多的是在感染中生成的,上述种种是在有形和无形中对人们的熏陶,历时弥久,潜移默化。

四、体育文化建设要重在尊重与维护人的体育权,推动这一权利的普遍实现

现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体育人。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竞技、欣赏体育比赛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权是一种基本人权,这一权利必须予以尊重和维护,体育文化建设要推动这一权利的普遍实现。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它普遍实现,必须在法律上加以保障,加快体育的法治化步伐,这不仅是国际的共识,也是中国的立场。实事求是而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这方面的进步显著。不论是宪法,还是部门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出来。尤其是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载入宪法,使权利保障成为不可撼动的宪法原则后,使得越来越丰富的体育权利保护成为我国体育法治实践的发展成果,诸如《公共文化体育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管理条例》等的相继颁布与实施。2009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则更是首次以直接明示的法律语言分别在第1条立法目的中阐明其“为了保障公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又在第4条的法律原则中庄严宣布:“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但是,尽管进步显著,和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目标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我们要继续为之努力奋斗。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之普遍实现,必须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充分发挥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的榜样、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彩的竞技体育比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欣赏高质量的、精彩的体育比赛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必须更加重视以强身健体、度假旅游、辅助医疗和素质拓展等为直接目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此,要加强物质条件建设,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体育场馆应免费或优惠向大众开放;要保证人们的业余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竞技和欣赏体育比赛的时间才越多;要大力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教育,培养人们的体育参与、体育欣赏的兴趣,提高人们体育参与、体育欣赏的水准。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之普遍实现,弱势群体必须予以关注和关爱。所谓弱势群体,在此是指对体育资源拥有和实际利用较少的群体,诸如老年人、中小学生、农民和农民工、残疾者等。以中小学生为例,因课业所累,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身体素质呈总体下降之势,为改变这一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均采取了不少措施,这些措施尽管必要,但在以分数论英雄和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之普遍实现,环境保护必须重视并落到实处。全球环境恶化,促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保运动在世界范围此起彼伏,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开始聚焦环境保护问题。国际奥委会早就行动起来,《奥林匹克》将环境保护列为自己的任务之一,指出“举办奥运会应当显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在活动中采用体现这种关心的措施。”{9}有学者认为,环境保护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三大内涵之一{10}。北京奥运堪称环保典范,中国政府在申办和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高呼“绿色奥运”的口号,高举“绿色奥运”的大旗,得到全民的响应。

五、体育文化建设要着力在促进民族、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我国的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而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又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换言之,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或实现也是与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从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发展繁荣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以此为出发点,体育文化建设要重在促进民族、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在追求。

1. 体育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在历史长河的奔流和文化的变迁中,铸就了独特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如下内容: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精神、爱好和平精神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体育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文化位置而对中华民族精神――例如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虽然在一开始就具有竞争的意义,但在近代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之前,体育运动的竞争还没有上升到国家或民族实力或荣光的层面。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国家的日臻完善,体育运动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即是最好标识。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体育与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密切关联,成为了国家地位的写照和象征,因而体育也成了展示和强化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介质。

中国体育具有悠久历史,体育文化的发展轨迹也记录着民族的兴衰。这从中国和奥运会的牵手即可见一斑,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而曲折的过程却昭示了一个道理:国家的贫弱必然造成体育的萎缩,民族的富强定能促成体育的繁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驰骋的坚实基础,而中国体育的辉煌,也是中国屹立世界的有力证明。正是对祖国的热爱和为国争光的信念激励着无数体育健儿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佳绩。中国运动员历来有爱国的优良传统,他们把从事的具体运动项目与报效祖国的宏伟大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那小小的银球里,在那空间有限的泳池里,在那永远没有尽头的跑道上,咬紧牙关、默默奉献,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体育文化能够广泛地调动和激发国民的爱国之义情感。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感动着各行各业的人们立足本职,把对祖国的爱转化为为国奉献的实际行动。

2. 体育文化建设与时代精神的弘扬

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民族精神,还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维度,而在时代精神的浸润下,中国的体育文化也才能不断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代中国,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有机统一的。

体育文化建设对时代精神弘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对时代风范的展示。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展示出了开放融通的时代风范。体育文化是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民族的,当今世界为体育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体育发展与世界体育运动紧密接轨,成为了世界体育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世界体育文化若缺少了中国元素,就不能说是完整的、圆满的。

二是体育文化对时代特征的表达与诠释。这种表达与诠释造成了体育的商业化、体育的全球化以及体育的休闲化和娱乐化。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在涵摄时代精神于己身的时候,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两点:一是赋予体育文化时代风采,万不可丢掉自己优秀文化传统,不但不能丢掉,还要使之被时代的体育文化充分吸收,发扬光大。二是加快融入世界的时代步伐,不要忘记保持中国自己的特色。体育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与民族的心理期求相关,融入世界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体育文化。

3. 体育文化建设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作为人的本质体现,全面的占有生命的需要、社会的关系与各种能力的发挥,是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客观的条件,又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既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劳动,又需要支配更多的自由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原则与指南。

著名脱口秀演员周立波说,体育比赛就是一群需要运动的人观看一群需要休息的人拼命的运动。这种调侃,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体育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体制的问题,也有个人的问题,更是体育文化的问题。体育文化健康了,运动员个人的思想、行动才会健康,教练员及管理者的思想、行动才会健康,健康的体制才会顺利及时地建立起来。体育文化健康了,即使个别人的思想与行动出了问题,即使体制出了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很快得到解决。否则,无论个人还是体制很难走出困境与误区,形成恶性循环。“体育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发生的不良事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文化或不重视体育文化建设。”{11}这一点已获共识。

从体育文化建设上讲,作为基本人权的体育权的实现也就是体育对人全面发展作用的实现。这种全面发展既包括体魄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品德方面的发展、审美情怀方面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等。

六、体育文化建设要把目标定在体育强国的塑造

2008年9月29日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

体育强国和体育大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确认一个事物是“大”是“强”乃典型的价值判断,是一个客观符合主观标准的认定过程。认定者所持标准不同必然导致结论的差异。我们认为,体育大国的标准应从两大方面来考量:一是国内体育的发展状况;二是该国的体育运动水平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国内体育发展情况具体表现为是否有较充足的供国民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设施与场地,是否有承担世界级重大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各种单项运动会的能力,各种运动规则是否与国际社会一致,运动员能否参与绝大多数的体育运动项目,并在这些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这些情况来看,中国体育基本是满足的,更为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已较广泛地认同了中国体育的大国地位,如在1984年上海举办的第5届全运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已是一个体育大国,全世界都期望中国派出一支强大的队伍参加明年的奥运会”{12}。

体育大国的“大”更多地指规模、体量;而体育强国的“强”主要指的是在规模、体量前提下的质量、效益。当前中国体育整体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是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和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所积累的基础实力所决定的,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个客观状态。而论及体育强国,它要求体育的内涵式发展,至少应当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体育自身的维度,体育强国就是由体育基础实力和核心表现所构成的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名列前茅的国家。其中体育基础实力体现为体育人口和体育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规模和水平及体育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等;核心表现体现为在国际重大综合性和单项比赛中的竞赛成绩、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影响力及国际体育界的话语权等。二是体育发展的外向性维度。它要求一国的体育发展能很好地融入并促进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即体育发展外部溢出效应既大且强。体育强国的体育是能够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并提升国家地位、创造财富的体育;是能够亲和社会、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体育;是能够融合并振奋民族精神的体育;是重视体育文化建设的体育。体育强国能以体育为载体全面反映一国文化软实力甚至一国综合国力,它承载着体育文化对强国形象塑造的使命{13}。

当前看来,我国离体育强国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国体育从体育弱小国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是契合实际的、是科学的。为实现体育强国,国家在奥运会争光计划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地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两个计划缺一不可,必须双轮驱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保持了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成绩的持续进步;二是整合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建立了结构合理、优化组合、多维支撑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三是有效地将社会公益资金注入竞技体育,1994~2004年10年间,仅体育收益用于该计划的资金总额便达61亿元人民币;四是增强了国民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的自豪感。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同样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大大增加了我国的体育人口,自觉健身、经常健身、科学健身的人越来越多;二是推动了体育产业的繁荣;三是促进了体育政策法规的健全。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财政预算保障。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进一步强调:

一是奥运争光计划得以成功,举国体制功不可没,应当坚持与完善。

一直以来,国家并没有在有关文件上明确规定举国体制的含义。它是我国学术界和体育界对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目标而具体实施的各种做法的统摄性描述。有学者认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现有竞技体育水平基础之上,国家集中相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大限度调动国家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性,有效配置竞技体育资源,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全国上下形成合力,努力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各类国际竞技体育大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荣誉{14}。另有学者认为,所谓举国体制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利用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把丰富的体育资源挖掘出来并充分利用,通过竞争和协同,提高中国体育的整体实力,实现为国争光的目标{15}。我们认为,所谓的举国体制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国家政治需要,为实现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体工队为主体,以整合体育资源配置为手段而形成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举国体制为我国竞技体育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辉煌成绩;举国体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坚持举国体制,是确保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的正确选择。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举国体制的不足与弊端。在今天,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个人利益受到充分关注,举国体制受到人力、物力和动力不足的挑战;管办合一的模式造成了体育系统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封闭,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减弱了竞技体育的造血功能;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奥运会与全运会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全运战略”导致运动员的无序流动及“借鸡下蛋”的虚假行为,最终导致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流失;夺取金牌的目标造成竞技项目结构性矛盾突出,导致了强势项目更强,弱势项目更弱的结果{16}。

上述举国体制的不足与弊端表明举国体制应当与时俱进,予以完善。完善举国体制关键在创新,出路在改革。

通过改革创新,一是要建立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大的举国体制。新的举国体制不仅要考虑内存量的调整和优化,而且要考虑系统外增量的引进和匹配,利用多种手段尤其是市场手段,努力扩大竞技体育的社会基础,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走职业运动项目企业化和公益运动项目院校化的路子。坚持体育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使体育真正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公共事业。最大限度地扩大体育规模,改善体育事业的结构,举全国之力来完成国家任务。二是要建立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机制。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不是彼此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大众体育的发展一方面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后备人才。竞技体育的发展为大众体育提供示范、技术性指导和扩展大众体育的视野。

改革创新的思路在于理顺一系列关系,包括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的关系,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的关系,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社会组织的关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以及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等。而改革创新的重点则在于以协会实体化为标志的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以全运会为龙头的竞赛体制改革创新,以专业队改造为核心的训练体制改革创新,以运动员权益为本的保障体制改革创新{17}。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对改革创新造成的阻力,而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政府部门,因为改革的实质是政府部门,因为改革创新的实质是政府部门该放之权不放,该转变的职能不转变,改革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改革创新只能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展开,而做好顶层设计尤为重要。

二是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推动应重视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

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底,我国在校(园)学生2.6亿多人,其中幼儿园(包括附设班)3 424.45万人,小学9 926.37万人,初中5 066.80万人,高中(包括普高、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4 686.61万人,高校(含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3 167万人{18},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重要比率。若抓好在校(园)学生的体育健身教育与体育实践,全民健身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抓好了学校体育,就抓住了全民健身的纲,纲举目张。

我国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依托,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战略要地。要凸显学校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重点在于发挥好两大作用和抓好三大环节。

两大作用指学校体育的奠基作用和桥梁作用。人的发育和成长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幼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锻炼对整个人生具有重点的奠基意义。健身运动就是终身运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一,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强健的身体是一生学习和工作的“本钱”。第二,学校体育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尤其是学生自学、自练、自评、创造等能力的掌握与运用,对其践行终身体育极为重要。桥梁作用指学校体育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实践证明,许多有成就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教育阶段的启蒙,或者在学校经过全面身体训练,最终进入优秀运动员的行列。学校是培养和发现有体育运动天赋的运动员的摇篮。要想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就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三大环节指婴幼儿体育教育环节、中小学体育教育环节和高校体育教育环节。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喜欢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小学时期是人的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在体育教育中应有意识、有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求把每一位大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新型生命观、健身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是学生从学校体育转入社会体育自我教育的过渡时期,对全民健身工程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19}高校学生是一个较大并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最有条件的群体。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受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他们是社区体育服务机构急需的专门人才,在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必定能发挥他们的才干,成为指导社区体育工作的有生力量。

此外,我国的学校覆盖面广,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多,能通过向社会开放,为群众体育提供一定的便利。总之,学校可以为全民健身提供知识、技术、场地、人才等各种硬件、软件条件,学校体育应对也必须对全民健身发挥引领作用。

最后提一点建议。鉴于高等院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特殊性,又鉴于体育文化在整个文化中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肩负的重任,我们建议体育学应像艺术学一样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门类而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这也是学科发展规律使然。体育学科门类可下设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艺术表演学、体育产业经济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六个一级学科。

注 释: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42页。

{2}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4页。

{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155页。

{4}{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第13-14页。

{6}阳光:《北京奥运会观众达到47亿人》,《环球体育市场》2008年第4期。

{7}白刚:《体育理论教程》,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2页。

{8}(法)皮埃尔・德・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年,第55页。

{9}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OLYMPIC CHARTER”,Printing by DidWeDo S.à.r.l.,Lausanne,Switzerland,pp.15.

{10}吴燕波:《析奥林匹克运动的第三内涵――环境保护》,《体育与科学》2001年第4期。

{11}孙大光:《与时俱进,推动体育文化大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12年第1期。

{12}曹守和、赵玉梅:《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提出的由来与涵义的演进》,《中国体育科技》2010年第1期。

{13}周大光:《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内涵探析》,《体育学科》2009年第11期。

{14}{15}{17}李元伟、鲍明晓、任海等:《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8期。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3

阳光体育环境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各大高校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此来吸引学生走向自然、走向操场,沐浴在室外的阳关下,积极参与到各类体育锻炼当中。高校应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将高校体育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当中,使每一位大学生都将体育锻炼视为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宣传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施:其一,通过广播、标语、学报、校园网络等媒体宣传体育文化,使学生每天都在耳渲目染中了解高校体育文化;其二,通过体育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传播。应在高校内的所有领域当中均涉及体育文化精神,如谈到学习,应谈论学习与健康、谈到劳动,就应谈论劳动与健康,利用的渗透方式将体育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并深入人心,这样有助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改变传统校运会的形式,定期组织开展高校体育文化节

以往传统的高校运动会,基本都是由单一的竞技体育项目组成,这种运动会形式,虽然也能够对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为此,应适当转变这一传统模式,可将健身、竞技、娱乐以及体育文化活动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体育文化活动。这类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原本只面向少数具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运动会,转变为面向全体师生的体育文化活动,并由原本仅仅为了成绩和名次而开展的体育运动,转变为开发学生潜能的体育活动。这些功能的转变,可以使校运会变成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凝聚师生力量的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明确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重点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4

许嘉璐说“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当前国家体育文化建设滞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汹涌而至,一些严重背离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现象客观的存在着。打架斗殴、弄虚作假、滥用兴奋剂等种种不良行为和形形的腐朽思想侵蚀着体育的肌肤,在体育活动中滋生蔓延,将体育文化推得越来越远。北京奥运会我们得到了51枚金牌,运动员的拼搏和战绩可歌可泣,从金牌的数量上看,我们应该是名列前茅,算的上是一个体育大国。但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就体育资源的分布而言与西方国际相差甚远。体育强国不仅是在竞技体育方面展示全面的进步,而且要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融入到体育中来,增强他们的体育健身意识。要达到这一要求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整个国家体育文化的建设,包括体育文化的发展、推广和传播。

一、体育文化概念

体育文化,大而言之,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所谓体育文化,是一切体育现象和体育生活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说,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

二、文化建设对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

体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会民族的特征,并规范着人们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一个体育强国必然要有自己丰富和独特的体育文化,在大众体育中,印度瑜伽、日本相扑等项目的文化魅力都已传播到全世界,而中国的体育文化还缺乏这样的影响力。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受政府主导、人的需要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推动。政府指导体育是让体育作为一种特有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民族的素质方面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人们参与体育,主要是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作用。社会参与主要是感受到体育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回报。不同的价值取向构成了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并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一定条件下,促进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体育因其自身特性,具有特殊的亲和力、感召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不足

我国现在正面临着体育文化的贫困。我国体育决策层目光更多的偏向竞技体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的向竞技体育偏斜,十分重视金牌归属,而对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备战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提出“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两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奥运争光”被放在中心地位,在竞技体育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政策倾斜、队伍建设、科研研究、竞赛制度、运动体制、发展导向等等方面,更是无不体现竞技体育重中之重的强势地位。一个国家是否是体育强国,不能仅仅看竞技水平,还要看大众体育的整体水平,即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中国整体国民的体制,尤其是青年人的体质在不断的下降。而重竞技轻群体的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改变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单纯的追求着竞技体育成绩,直接导致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体育文化的落后将阻碍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体育文化建设

4.1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体育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的身心健康,沟通民族间和国家间的相互交往,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是很落后的,总体上看我国群众体育,参加锻炼人数太少,运动强的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人均场地太少,政府拨款不足,缺乏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体育文化融入到群众体育中来,加强群众体育建设,从思想上、精神上不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体育强国理想和体育精神的支柱。我国群众体育处在基础阶段,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将群众体育从滞后的状态中提升起来,才能使我国进入体育强国之列。

4.2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鲁迅说过“越是民族的文化,越属于世界。”我国体育文化要与世界接轨,在保存好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弘扬其优秀的精华,把传统体育中的包容和谐、互助友爱、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思想发扬广大。加大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中国体育产生了解和发生兴趣。通过各种电视媒体和互联网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逐渐扩大其影响。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中国社会将更加的向社会开放。这时,在积极的引进和消化西方体育文化的同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剔除一些落后的、不合科学甚至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体育活动。对我国的武术、围棋、毽球、风筝等特色鲜明,健身效果明显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发扬,使其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武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竞技性,对其不断的改进创新,使其不仅走上奥运的舞台,更要走向世界。通过武术的交流使世界人民更加深刻的认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一种独具魅力的中国武术文化。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精华融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推向世界,从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3国际交流,组织更多高水平的国际赛事

中国已与世界接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运动赛事的国际化是时展的需要,中国已经打开了国门,走向世界,积极举办国际比赛,参与国际比赛,加强体育间的体育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民族文化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向世界敞开胸怀,积极接纳一切先进的体育文化,同时又将本国的体育文化的精华经过系统整理后向世界输出,融入到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之中,才能使中国体育文化增添活力,才能使中国民族日益强盛。

4.4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是体育的摇篮。将体育文化贯穿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更有效地发展中国民族体育,提高我国民族体育项目的知名度。传统体育要得到更大的发展,首先必须从学校抓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为了更好地加强武术教学,就必须从体育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武术教学的比重,从师资的培养上加强对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倾斜,同时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让中国传统体育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校园文化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任海,王芳,赵卓,论体育强国的国际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

[2]林顺治,从体育强国视角论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3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5

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缺失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中,运动场地往往只存在于学校,有的农村学校甚至都没有满足自身体育教学需求的场地设施。为了给广大农民提供进一步运动健身的基本保障,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政府部门应在新农村社区中应先建设一些基础性的,能基本满足农民健身需要的健身设施,然后逐年逐步地增加体育运动场地场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从而满足农民体育健身的需要,促进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1.2结合农村本地特色文化形成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省。在基层农村中,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自身条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反映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特点,将农村自然地理等优势展现出来,符合当地农村生产劳动的特点。例如豫南地区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赛龙舟成为当地比较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政府可以对比赛进行全面的包装,合理规划比赛,使赛龙舟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不仅可以达到吸引游客观光,又能够使农民达到健身运动的目的。豫西北等地多以山地为主,当地的农民喜欢以登山的形式进行体育锻炼。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老百姓的兴趣爱好,组织好以登山运动为主题的运动健身项目,比如举办“登山节”或有奖登山比赛等形式的活动,积极促进农民参与体育锻炼。

1.3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社区的居民也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愿望,也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也对体育文化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鼓励农村居民更主动的参与各式各样的体育运动中来。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村内喇叭等对体育文化健身知识进行科学地宣传,也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吸引年轻的农村社区居民产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兴趣,达到全面宣传巩固体育文化的效果。

1.4做好村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教育和培训工作,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村官是一个影响着村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角,村官对体育的喜好程度对本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村官对某个体育项目的个人情感也决定着村落体育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他们的支持、指导、示范和积极主动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整个村落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新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只有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获取指导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有效指导村落体育文化的开展。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村官锻炼,使之成为村落体育的指导者,村落体育文化的建设者。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6

文化是描述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并与人的积极活动有联系。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健身、锻炼、竞技和娱乐等以身体活动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发展,体育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广泛,体育文化不仅对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特别是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谐即美,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校园范围内的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既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中,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一道共同建设校园的精神文明、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人才。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外、中、内三个层面。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层即指物的层面,它主要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器材、运动服装、体育雕塑、各种体育宣传媒体和手段以及各种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内容;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层面主要指校园中的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的必修制度、早锻炼制度、各种体育竞赛和学校运动会制度、业余训练制度、学校体育的管理制度等,还包括逐步成熟的学校体育理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层即指思想层面,它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以及长期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等。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学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继承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是具有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体,已经成为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体育文化是反映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校园体育文化倡导各种健康文明的积极行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奋发向上。它既充分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反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同时可约束、遏止各种不文明行为。在当今校园内,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组织各种体育活动以及观赏体育比赛蔚然成风。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缓解工作、学习带来的精神紧张和疲劳,而且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促进作用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当前,确立这种教育理论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是和谐的根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先进的校园体育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够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多讲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对自己要多一点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修己以敬”。 总之,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四、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发展

(一)加强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意识是指一种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而文化对人具有可塑性,在全面实施大学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在开展各种体育竞赛的同时,开展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在体育馆、健身房等建筑的墙上悬挂体育明星的画像以及名人谈健身和体育的格言,在校园内建体育雕像等设施,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陶冶学术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同时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这些无疑是形成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催化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形式,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师生员工真正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并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校的和谐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一定的精神文化作用有赖于一定的制度作保证,而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涉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所以要把学校各部门组织起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科学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学校的体育活动委员会,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和学生成立各种体育社团,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方便。要制定学校体育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体育的一些法规性文件都能落到实处,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行轨道中,避免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校园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场馆设施的质量等一系列物质条件都将影响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因为这些有形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物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建设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须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馆、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用优美的体育建筑、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使得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达到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的和谐统一。

(四)建设高水平的传统体育项目

高校的体育发展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样才能提高学校体育的影响力,适应21世纪高校的发展潮流。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开展广泛的学校竞赛活动。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直接对学校体育竞赛活动产生影响。高水平运动队伍的组成与训练、优异成绩的获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组建一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适合本校实际状况的高水平竞技队伍,将极大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比如许多高校组建的CUBA队伍、清华组建的高水平跳水队等,都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组建体育俱乐部

学校体育文化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在体育课教学以外,有必要建立一些广大师生喜爱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的组建不仅不会削弱体育课的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加强其应有的作用。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参加体育活动和各项组织与裁判工作,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进一步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增加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提高了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才干、构建和谐校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

体育文化节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是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它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校园体育文化,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团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通过体育文化节,不断改变师生观念,让体育不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活动。 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以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利于学校内部群体,特别是学生本身实现全面发展,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7

社区工会与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文章作者:wangweili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12:58 浅述社区工会与新建企业职工体育文化的建设 今年春季,举国上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所震惊。健康与疾病这一话题再度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活动恰似摆脱疾病、步入健康的桥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内的新建企业逐渐增多,关注社区辖内企业的职工体育活动有效开展,这无疑是社区工

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社区工会工作 社区工会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新形式,也是新建企业内工会合法权益的代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忽视工会工作,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在*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都为工会与党群关系确立了鲜明而准确的历史定位。工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活动,把工会建设的目标、职能融入柔性、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有效确保工会法定职责的贯彻和落实。 在实践中,社区工会恰恰面临了组建难、运转难、经费收缴难等一系列难点,社区工会与基层企业沟通少则是其中的关键。而职工的体育活动富于形象、富于柔性、富于活泼,作为一种文化,更具有渗透性,企业职工与体育活动大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往往会起到润滑、平衡和疏导的作用,社区工会便能多途径、多触角地迎刃而解工作中的许多难点。 二、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消弭企业职工的“亚健康” 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社区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社区内积聚了许多商务楼宇。这些楼宇企业的职工大多是脑力劳动从事者,即所谓的“白领”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三高”特征,被称为“三高”群体。 这一特殊的“三高”群体职工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处于工作状态,忙碌、紧张、挑战形成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业余生活相对少且枯燥,更使得他们难以顾暇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亚健康”普遍成了他们健康体魄的壁垒。 面对这一情景,社区工会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素质工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区职工文化建设的新路子,紧紧围绕示范性文明社区创建,结合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坚持“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工作理念,以唱响“广场职工精神文明”为主旋律,组织广大企业职工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增强职工身体素质,进而摆脱“亚健康”状态的阴影。 (一)培养健康意识。针对“三高”群体,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理解健康、生命、工作的三者关系,重视“亚健康”给身体带来的潜在危害,牢固确立“健康促进工作、工作带来效益”的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企业职工的体育健身活动既能利国利民,又能利家利己的多重意义,从而增强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职工体育锻炼的活动行列。 (二)弘扬健身文化。社区工会针对多数商务楼宇企业活动场地少、楼宇空间小的现实,本着“小型、多样、便捷、经常”的原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围绕体育健身为中心,紧扣“人人运动计划”,增强体育生活的观念,号召企业职工喜爱一项运动、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营造体育健身文化的氛围。社区工会指导楼宇内的新建企业坚持开展工间操活动,保证每天两次。利用工余时间,精心组织企业职工参与街道社区广播操比赛和南京路职工马路运动会。社区工会还与上海市长途电信局等单位联手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从而有力推进了社区内企业职工人人运动计划,陶冶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职工劳逸结合,提升生命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普及体育知识。企业内职工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强体的需要,更是一种企业文

化的延伸。要使社区内企业职工体育活动蓬勃而持久地展开,就必须从心灵深处内在激发企业职工从自发到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热情。在开展一系列健身运动的同时,向社区内企业职工普及体育知识,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实践中,社区工会紧紧结合职工之家“创、建、做”和“素质工程”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采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班组学习、黑板报、宣传栏、通讯、橱窗、体育知识竞赛等等载体,深化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赋予企业职工对体育健身活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三、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建设 社区工会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高度出发,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把社区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以工作机制建设为抓手,落实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职工体育活动所蕴涵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有恒、有序、有质的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是一种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内涵反映,它能大大地激活企业职工高涨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健康素质和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社区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和理解,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社区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多种精彩有益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效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优良形象,充分发挥了社区工会的应有职能和阵地作用。 文章出处: 自己写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04-02

体育文化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体系,其目的与教育的目的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点。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早已出现在我国的各级学校中。大学校园进行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是学生在无形中接受和传播了体育文化。同时,体育文化又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理论和文化的社会功能,为满足社会培养人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互交叉渗透后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所呈现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它也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几年来,由于素质教育的兴起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识,各高职院校也纷纷构建起各种各样的校园体育文化。但由于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及对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尽一致,构建的方法也不相同,所以,我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性物质来指导实践。

为此,如何加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态度、意识、爱好和习惯,以及自学、自练等多种能力,就成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依托下,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自身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首先它与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其次它又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从广义上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高职院校现存环境中,在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讲,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职院校 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职院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行为和体育能力,是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社 区的体育群体意识。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系统开放的文化形式。该系统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精神层面,居主导地位,其中体育健康价值观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它的目标;第二层是制度、方法层面,既是高职院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包括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体育科研、体育竞赛、体育协会、体育交流等全方位制度、方法的确立;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用品和师资队伍等。三个层面在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获得协调发展。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体育文化形态。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拥有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形态经教师的传授,给学生们以滋养,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认识体育的价值,逐渐地成长起来。同时,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社会存在,它不依人的产生而产生,从个人角度看,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生活环境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受其影响得到发展,从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潜移默化,收受熏陶,不断地追求培养人的可能和界限,促使人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实现。

(二)强身健体,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即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的表现形式,由它所构成的体育锻炼过程,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以一定的强度和刺激,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有效地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意识、行为、物质三个文化部分均能有助于人们的心理调节,满足师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催人奋发进取,培养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

三、如何搞好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而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每个人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并将他们逐渐同化为群体中的一分子。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的重点是要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为宗旨,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人才作为建设方向。而校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学校体育教育以及积极引导大学生向科学、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目标上发展具有积极的和直接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素质教育和配合“减负”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文明、健康、活泼的课外文体活动为目标。

(一)充分发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重视对传统体育活动所内涵文化的发掘,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内容的研究,努力发挥体育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地了解体育、关心体育。体育课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开展体育文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高职院校加强体育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生通过体育课能够继续接受包括身体、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学会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懂得营养保健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认识体育文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从而调动广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从根本上达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二 )强化校园环境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体育理论知识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有形式。体育理论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基础。“学校无处不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文化潜在的教育功能,强化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功能的宣传,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努力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内容和设施的教育性,并意图通过主题式体育文化的构建,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现代健身体育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及的,而传授体育理论是否与体育实践活动相匹配,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制约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与参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课上的理论教育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不能只限于体育理论课教学,应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余体育中来。课余体育的一切活动,应力求教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在各类竞赛及课余活动之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项体育知识讲座、举办学生裁判员培训班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适合时展的体育理论知识讲座;对喜爱球类的学生可以组织NBA 篮球知识、足球知识及如何欣赏篮球比赛、世界杯、欧洲杯比赛的讲座等。同时要利用校园网,开发体育资源,建立体育网站;开展网上咨询、体育信息网上体育知识竞赛、网上体育答疑和体育知识指南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三) 体育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积极开展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组建学校体育代表

校内体育竞赛不仅是推动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革传统的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以竞技为主单纯的体育比赛形式,使体育活动向大众化、娱乐化、健身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让更多的喜欢体育运动的人,能够参与到体育比赛中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校通过组织校内体育竞赛,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选择适合普通学生的竞赛项目,调动学生竞赛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校的运动项目水平和师资条件,组织校体育代表队,加强训练,参加校际体育竞赛活动。既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找出自身体育工作的差距,扬长避短,促使学校体育工作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更上新台阶。

( 四 )体育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学生自发,都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因此,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物质环境和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是很重要的。在高职院校招生日趋增多的情况下,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与国际相比相差甚远。但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相信,高职院校校园体育开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校园的体育器材和场馆设备将会得到不断的改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必将更加蓬勃向上,使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学习效率和工作热情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五)创建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开展不同层次的体育活动,根据科学、艺术、实用、系统的原则和各自的特点,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来吸引各种怀有不同目标的学生去关心、观察、体验、认识体育,并最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沈芝萍,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2、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 2002,3

3、陶华滨,体育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8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9

一、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

1.理论的缺失

陈旧的体育教学理论把体育教学的目的局限于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与整个独立学院整体教育的联系,把体育独立于主体教育之外,结果发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都非常低,很多管理者甚至认为体育教学对培养专业人才没有贡献,而随之对体育工作者的地位也不给予应有的认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理论的缺失无法避免。如何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来提高整个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意识的缺失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学校只是走形式、走过场,还是一考定终身,而体育成绩并没有算入总分之内。显而易见,在这样的目标之下,整个导向便是体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而最可怕的是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的体育文化意识缺失,把体育简单地认为是跑跑步、打打球,而缺乏整体认识。从上到下,都说体育是高校教育关键的一环,但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不知道重要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体现其重要性,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没有科学的体育理念。

3.保障的缺失

一方面,体育不是一门与就业直接相联系的专业课,其作为一门时间周期长、效果隐性的课程,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明显处于劣势,在独立学院中物质保障更加匮乏。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生源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师生人数比越来越大,基础设施越来越匮乏,体育课往往变成放羊课,学生做做热身操,踢踢球,教师选几个基础好的重点培养,以体现教学成果。结果体育教学脱离提高整体学生素质的目标,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娱乐课。要把体育教学上升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简直是天方夜谭。

二、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

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促使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应包括校园内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形态。

1.物质文化是载体

宽阔的足球场、整齐的器械、优美的雕塑等构成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这些运动场馆和运动宣传是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通过这样载体才能充分地融入理解和塑造体育文化当中。

2.精神文化是核心

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把体育精神融入学生的骨髓之中,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运动会上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名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这些构成了体育文化的核心,学生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能够迸发出对生活对学习无限的激情。

3.制度文化是保障

体育教学、娱乐、竞赛等活动中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规程、行动准则和文化体系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权威性、概括性和规范性等基本特征,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沉淀的过程,在运动规则下每个学生通过身体力行,不断增强自信,在挫折磨炼中追求成功,进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4.物质文化是载体

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感染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并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推动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但培养学生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三)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高校文化更加繁荣。(四)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够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接受体育的熏陶和磨炼,培养学生形成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四、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其次在设施、宣传及教学上有所作为,特别是要注重体育教师的培养。体育教师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1.转变体育观念

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时代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的过程,并传播体育文化和思想,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组织性和趣味性,又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练习。在体育教学评价时要兼顾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使体育教学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进步所必需的一种反馈、诊断与激励的手段,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增智强身、提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2.健全组织制度

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文化规章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健全规章制度建设领导机构是前提。只有领导重视、下级部门共同努力,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整个组织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群体进行,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体育文化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对学校各部门科学化管理,让它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一切制度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准则来设置,引导学生的行为动作,同时要将规定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3.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应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的建设,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对体育文化环境的投入。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育设施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同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如果没有物质基础作保证,体育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要充分合理利用学校空间,合理布局场馆,因地制宜地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为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创造条件。

4.多元体育教学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参与的人数越多,教育效果越理想。因此,一方面要规范体育锻炼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的体育氛围,从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入手,让大学生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比如举办体育文化节,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广阔舞台;整合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和基础水平学生的要求,对整个独立学院体育文化建设着积极的意义。

5.加大体育宣传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大众传媒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取向,而且主导着社会的舆论。我们应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舆论环境;通过体育图片、画报和广播宣传等一些具体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组织体育社团,使学生乐于学习体育,为将来进一步发展体育能力,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团队精神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进才.体育文化基本概念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3,(6).

[2]鲁斌宏.校园体育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高教出版社,1989,87.

体育文化建设论文例10

一、具有体育高职院校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特质

体育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它泛指人类在体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沉淀、撞击与交融,文化所呈现的形态必然有所差别。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之一的体育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不仅有欧洲体育文化、日韩体育文化、美国体育文化等以国度及地域为标志的体育文化,也呈现出以体育价值观的不同取向为区别的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传统体育等多元文化形态。多元体育文化必然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文化建设内涵也越发丰富,人文关怀、独立自强、创新实践、团队合作、服务社会等等,都成为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体育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其内涵必然会因为各高职院校类别、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发展需求的各异,而有所区别。据此,适应体育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体育文化,除具有一般高职院校的文化形态的共性以外,应该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特质:

(一)强烈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体育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要适应体育行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需要。近年来,体育类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与体育行业、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体育产业领域的合作,找出了对新世纪体育类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团结、务实、进取等现代体育职业精神,自然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促进了高职学生体育职业意识的形成。随着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体育文化在中华文明、环保理念、科技进步、和平发展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深远的教育意义。李娜、姚明、刘翔等等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体育明星,在顶尖级赛事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他们在媒体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化的、纯粹的现代体育职业精神,也将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促成学校以及学生体育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艺术与技能高度融合的态度

“高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拥有“体育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应成为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除此以外,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也有其特殊的属性和规律。体育本身是一门“技艺性”学科,在发展人的情感和意志上发挥着特殊的功能。体育在发挥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同时兼具人文精神,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和“情意性”是兼备的。比如,竞技体育不仅具备鲜明的体育运动的竞技特色,激励场上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力争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激励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在生活中的每一方面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提高。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意志品质高尚、身心尽善尽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价值。

(三)娱乐休闲、服务大众的意识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技术服务,其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使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立足于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群众体育,学生就业立足于运用体育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出于人类的共同需要,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享受的追求和关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因为大众体育形式多样、规模较小、因地制宜,因此在这种需求浪潮中的推动力最大,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深刻。大众体育文化给人类带来和美感,并给社会带来健康和活力的功能是其他娱乐方式无可比拟的。也正因此为,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技能与管理人才,通过开发、推广多样化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通过人体科学的研究与体育技能的培训等途径来传播体育文化,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让市民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体育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多元体育文化

一百多年来,现代体育教育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文化,提高了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高职体育院校而言,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突出体育类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佳途径。通过体育文化的显性、隐性教育功能,可以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意志品质、社交能力、乃至情绪的宣泄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

(一)办学历史短暂,缺乏体育文化的深厚积淀

体育类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起步于本世纪初,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目前全国只有13所体育类高职院校,大多数体育高职院校是从中职、中专或者成人教育改制而来,承担的任务主要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专业教育两大部分,具有区别于其他层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行业性质。在中国整体竞技体育发展体制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偏重于学生体育专项技能的训练,注重“成绩”“名次”的取得,对于学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都比较薄弱。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品牌与特色的建立会成为高职院校竞争的重要途径。体育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特殊类别,本身应具有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对于学校本身而言,由于区域、传统和历史的区别,也会拥有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同时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有利于形成特色与品牌。体育文化的传播缺乏耐以植根的深厚土壤,其教育功能就显得十分薄弱,缺乏体育文化积淀的体育类高职院校,将很难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前进。

(二)体育技能的特殊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体育人文的教育

近年来,体育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体育专项技能之长。同时,也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但是,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还是体育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由于体育技能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由教师(教练)通过“课堂”集中教传授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学生通过“课堂”模仿学习和演练与课外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技术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综合素质与技能训练两方面任务。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也进行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但是依然弥补不了体育“技术”引领下人文素养的缺失,学生难以系统化地接受体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熏染。很多学生走出校门依然不了解体育发展历史,对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艺术与力量的融合”等核心价值理念比较淡漠。缺乏体育人文底蕴的毕业生,即便掌握较强的体育专项技能,其个人走向社会后的职业生涯往往得不到更深层的拓展。

(三)体育文化教育趋于功利,体育文化形态单一

高职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走向社会后的毕业生,其“技能”要富有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价值。体育知识转化为体育技能的过程中,拥有无限的产业空间。同时,体育产业市场的火热也正在深刻改变体育教育生态。体育高职院校也渐有偏离教育本质而成为体育产业的趋势。特别是有悖于体育精神的行业与社会问题,比如体育赛事中的兴奋剂、冒名顶替、虚报年龄等等一些值得担忧的现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学校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多少也滋生出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学生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成果标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就学校自身的问题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体育文化建设本身趋于功利与单一。学生在接受体育技能训练过程中不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培育,但是对于“成绩”和“金牌”的重视程度大于学生现代体育职业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体育产业价值的教育大于道德、人格、修养的培养。学生往往会因为拥有过人的体育专项,而忽视对个人体育职业发展的规划,将体育专项估价转让、交易,随波逐流不足为奇。

三、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体育文化

倡导积极、健康、独特的体育文化,树立体育品牌形象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文化的建设包括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四个层面,必须在长期的努力下逐步形成。针对前述关于目前体育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要有计划地根据学校的情况,提炼自身的“体育精神”,并贯穿到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教育培训以及各项学习和工作中去。

(一)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师生的体育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意识”的培育是体育类高职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结合培养目标和学校定位,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塑造学生职业形象,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对体育专业中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又有较丰富的体育人文素质,符合社会对体育类高职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在教学及校园活动中,应对学生灌输良好的职业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为学生开设有关专业、就业等方面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前沿的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以此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强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教师探索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也是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新认识,重新审视自身、塑造自我、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的过程,将会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而师生“职业意识”的强化亦是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加强专业建设,突出体育专业特点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把握院校的类别,对体育文化的培育进行科学定位。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使命、教育目标等内容,对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众多体育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升格、合并等大调整大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依托行业专业特点进行精神文化的升格也非常重要。譬如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由广州伟伦体校升格,与广州市体工队合并,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广州市民对保健按摩日益增长的需求,开设体育保健和康复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带有很强的地方服务性和体育行业特点。该专业在广州亚运会和残运会期间,免费为14000余名各国运动员及5000名中外记者提供保健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各国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亚运会“最佳服务商”和唯一的“突出贡献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文化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而这种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相宜的传统中医辩证思想,以及“和而不同”“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等多种养生保健思想观念,也广泛渗透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化为该专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更加凸显出学校的体育特色。因此,体育类高职院校要努力在继承以往院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同时,更加注意依靠专业建设提炼专业特点,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培育符合时代特点、自身特征和职业特色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此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推动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学校的层次。

(三)规范管理,以完善的教育引导机制激励广大师生

多元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多元途径和载体,其中制度建设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有序和有效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从程序上讲,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再通过情境来实现内化,从而建立学院核心体育价值观。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搞好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体育团体活动,杜绝低级趣味、消极有害的活动;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刻苦研究。学校在制定和推行各种管理制度时,要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激励机制,定期对校、系、班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如对积极参加社会体育公益事务,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与评先评优、毕业就业推荐等活动挂钩;对文明班级、优秀团支部、校文明标兵、大学生体育赛事获奖成绩和表现等进行奖励;对体育教练、体育专任教师以及为学院发展默默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并在校园内大力宣传、推广先进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等事迹,通过建立和完善教育引导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学生在体育技能锻炼上的进取精神和教师员工在体育业教育事业上的不懈追求,促进学院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蕴.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l):6.

[2]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56.

[3]蔡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3):78.

[4]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170-172.

[5]白莉.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62-164.

[6]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王建民,郭平.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8]龚秀春,张朝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j].华中理工大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