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展望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1 10:32:59

农业展望论文

农业展望论文例1

1.夏粮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增长。2014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37亿万吨,比上年增长3.6%,实现“十一连增”。据2014年8月农业部调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00多万亩,低于2013年同期的1亿多亩,秋粮作物旱情虽局部偏重但总体偏轻,河南、辽宁、吉林等受灾严重的主产区8月底开始旱情明显改善,全年秋粮长势总体好于2013年,且秋粮种植面积增加600多万亩。2.夏收油菜籽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和糖料预计减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夏收油菜籽产量达1376万吨,同比增长2.5%,达到历史新高,全年预计产量14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根据棉花协会调查,2014年全国植棉面积为6340万亩,比上年下降9.4%,连续第三年下降。10月末调查,预计全年棉花单产每公顷1440公斤,减产0.7%。综合判断,2014年全国棉花总产为615万吨左右,比上年略减。广西甘蔗生长受持续降雨影响,生长情况为4年来最差。全国糖料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收购价格持续下滑。2014年,糖料种植面积降至2600万亩,比上年下降7.2%,预计全年糖料产量将明显降低。3.生猪存栏量持续低迷,产量趋于下降。受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猪肉消费不旺,生猪价格长期低迷,养猪户亏损严重。2014年1~9月,生猪存栏量同比持续下降,直到6月后生猪存栏量才环比略增,8月后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超过10%,表明母猪宰杀率较高。虽然从5月初生猪价格出现回升,养殖收益逐步好转,生猪存栏量逐渐恢复,但仍较缓慢,预计全年猪肉产量与上年相比将下降。

(二)农产品价格整体走低,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跌

1.农产品批发价格震荡下降,预计年底触底回升。2014年1~10月,农产品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受年初春节前后消费大幅波动影响,2014年前3个月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经历了一轮较大的波动,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上涨行情。受丰产预期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拖累,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农产品同比指数更是自5月以来持续低迷(见图2)。鉴于10月农产品批发价格同比指数筑底反弹,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季节性规律,预计2014年底和2015年初农产品批发价格会出现恢复性上升。2.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14年1~10月,谷物价格普遍略涨。其中,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同比增长3%(见表1)。受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预计全年谷物价格比上年保持增长。同时,大豆和棉花价格均出现下跌,棉花价格下跌幅度较大,下降达8.4%。当前,我国棉花库存已创历史新高,近期达到约1160万吨,加之受国际棉价下降拖累,全年棉花价格下降已成定局。3.牛奶价格上涨明显,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2014年前9个月,牛羊肉、白条鸡和鸡蛋、牛奶同比价格均上涨(见表2)。其中,牛奶价格受成本推动涨幅较大,同比增长接近10%。在经过多年的持续大幅上涨后,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出现阶段性拐点,尤其是羊肉价格自2月中旬开始出现连续下跌,虽然价格仍位于高位,但已改变了近年来持续上涨的行情。受繁殖率低、饲养周期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制约,牛羊肉和牛奶价格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全年价格比上年仍会上涨。

(三)农产品贸易规模保持增长,棉花净进口再次下降

1.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将创新高。2014年1~9月,农产品进出口1452.1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出口、进口和净进口分别为512亿美元、940亿美元和428亿美元,分别增长6.7%、9.5%和13%。贸易逆差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2013年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增速为-0.4%。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预计2014年农产品贸易规模和逆差规模将延续上涨趋势,贸易逆差规模将逼近或突破600亿美元大关。2.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棉花净进口明显下降。受国内外谷物价差拉大的影响,我国谷物在2013年同期净进口大幅下降后,2014年谷物净进口出现了大幅上升。1~9月,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1400万吨,同比增长77.9%。其中,稻谷和大米、小麦、玉米净进口分别为166.3万吨、286.5万吨和160.3万吨,分别增长21.6%、0.2%和4.4%。玉米净进口恢复量占谷物及谷物粉净进口恢复量的28.4%,是谷物净进口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同时,2014年1~9月,棉花净进口199.3万吨,下降38.4%,棉花进口下降主要受国内外棉花价差收窄、配额数量减少和国内市场供大于求影响,全年棉花进口量下降基本成定局。

二、2015年我国农业经济形势展望

(一)农业经济增速预计在4.2%左右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农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态势。2009年~2013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4.3%,平均增速上下浮动不超过0.3个百分点。2015年,尽管面临国内粮食和棉花高库存压力,以及国际低价农产品的冲击,国内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国家“三农”支持政策将继续加大,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目标价格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实,货币政策可能适度放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望保持稳定,农产品价格稳中趋升,推动农业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4.2%左右。

(二)粮食产量可能与2014年持平

除了不可预测的气候因素和较为稳定的农业科技因素之外,我国谷物产量主要受农业政策的影响。借助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2015年农业生产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单产提高奠定了基础。2015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有望提高,将有利于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14年较高玉米价格的刺激下,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可能增加。然而,随着多年粮食持续增产的负面影响日趋凸显,2015年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可能会减弱,但增产型政策措施的惯性依然较大。因此,如果2015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预计粮食产量与2014年持平。

(三)大豆和棉花产量可能继续下降

根据德国“油世界”10月底报告,2014/1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3.08亿吨,供大于求的经济形势将延续,国际大豆价格仍有可能下跌,而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价格支撑作用并不明显,农民种植意愿将受大豆价格走低预期拖累,导致2015年大豆产量可能继续下降。同时,当前我国国内棉花正承受大量库存的压力。2014年~2015年度,美国棉花产量预计将达到1750万包,创4年来新高。同时,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因素的影响,棉花需求增长缓慢,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从而导致2015年我国棉花价格可能继续下降。预计2015年,棉花产量将延续下降态势,降幅约在1%左右,产量可达610万吨左右。

(四)生猪价格和产量将“双回升”

2007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大体3年经历一个波动周期,2015年生猪价格处于新一轮波动周期的上行通道。同时,鉴于当前生猪存栏量已处于低点,能繁母猪数量同比或环比均连续下降,生猪养殖中的宰杀率过高情形将直接导致供给持续下降,进一步强化2015年猪价逐渐稳步上涨的趋势。在后续猪肉价格上涨的刺激下,生猪养殖收益增加,加之各地规模化养殖比例逐年提高,预计2015年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将出现恢复性上升,生猪产业发展将好于2014年,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

三、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粮食增产刺激政策不断加码,降低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

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连续多年托市收储,目前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超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如此之高的库存消费比,意味着大量生产出来的粮食消费不了。而且,谷物类粮食净进口数量有限。综合判断,目前谷物类粮食已经供过于求,但国家仍不断强化粮食生产刺激政策,对主产区和农业部门实行粮食增产政绩考核,导致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持续生产能力堪忧。例如,为满足粮食增产需要,华北地区主要靠打井灌溉种粮,地下水长期超采,水位持续下降。随着近年来北方旱情逐渐常态化,地下水超采状况只会更加恶化。长此发展下去,华北地区可能会出现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现象,直接威胁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

(二)粮食仓储建设财政负担沉重,社会资本遭遇收储资格歧视

按照最新规划,2014年~2015年,国家将新建粮食仓库,可容1000亿斤。调研发现,建设1万吨有效仓容成本为37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225万元,1000亿斤新建仓容共需财政投入高达112.5亿元。考虑到粮食主产区现有仓库中有效仓容占比普遍不超过50%,加之南方地区低温仓库建设成本高,全国粮食仓容建设的财政负担将更加沉重。同时,尽管不少民营企业和合作社建仓积极性较高,建库时间短、成本低,且民营仓容可以作为商业储备,能够灵活应对粮食储备政策变化,但不少地方还遵循“粮库一定要国家建”的思维定势。同时,国家对社会资本收储资质和收储信贷政策支持不足,导致“一边是国企仓容紧张、一边是民企仓容闲置”的现象。许多国有粮食仓储企业不得不租借民营仓库,而且地方国有仓储企业普遍经营困难,无钱配套新建仓库。

(三)农业保险补贴新规落实走样,各级政府责任不清

按照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但在实际操作中,始终没有明确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的比例,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和落实主体责任。为减轻财政负担,许多产粮大县已减少或取消了县级农业保险补贴,但中央和省级财政没有及时弥补保费补贴缺口,导致农民参保意愿下降。此外,由于农业保险大范围推广地区多为农业比重较高地区,多为“吃饭财政”,仅仅依靠地方财政无力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和扩大农业保险支持范围。如,在北京和成都探索实施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因为得到地方政府财力支持,降低了前期市场风险才得以推行,而东北地区因为缺乏财政支持而难以实施。

(四)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不足,威胁常规作物品种生长环境

2014年接连发生海南、湖北等多起非法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引发民众恐慌。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转基因作物管理体系,制定了多个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实行“0阈值”强制标识制度,但目前还没有出台针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法律,转基因食品强制性标识制度仅限于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番茄等5类作物17种产品,上市转基因食品不标识、标识不清、虚假标识现象普遍存在,转基因种子销售市场混乱,转基因作物定点种植控制能力弱。对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情况,缺乏有效惩处机制,对“基因污染”的防范措施不足。长此以往,违规种植转基因作物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威胁常规农作物生长环境,并形成愈发不利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舆论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破除谷物类粮食必须持续增产的思维惯性

一是实施相机抉择的粮食产业政策。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调控水平大幅增强的背景下,打消粮食出现持续减产的恐慌性顾虑,树立粮食产量随供求状况正常波动的市场化理念。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兼顾刺激粮食产量,鼓励主产区适当多元化种植、生态休耕和加工转化,避免被粮食持续增产意愿“绑架”,将“储粮于库”转变为“储粮于地”;当粮食供不应求时,以刺激粮食产量为主,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调整粮食增产激励政策。在当前谷物类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形下,适时降低对农业部门及地方政府粮食增产业绩考核指标,建立农业可持续生产能力指标考核体系。由农业部牵头,联合环保、气象、水利、地质等部门,根据各地农业生态条件和农产品生产结构,尤其是地下水水位变动趋势,研究制定农业生态预警标准,建立农业生态预警监管体系,划定农业生态分级区域,对不同等级区域设定不同的粮食生产任务,在生态脆弱区域加大休耕、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生态恢复建设。

(二)实施国家粮食收储向社会资本开放政策

一是鼓励发展粮食仓储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费用补贴等方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建设粮食仓储库,对经营困难、仓储设施陈旧简陋的国有粮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二是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格局。放宽粮食储备承储主体资格限制,赋予农民合作社、民营企业同等参与国家粮食储备的待遇,只要符合条件,经审定后即可进行储备粮经营业务。同时,强化对所有国家粮食储备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国家储备粮食违规违法处置行为,从重从严追究刑事责任和经济赔偿责任。

(三)明确农业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责任

由财政和保险部门牵头,尽快制定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财政补贴取消后的中央和省级保费补贴具体分担办法。积极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纳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建议从省级价格调控基金中列支相关费用。同时,由中央设立农业保险专项奖补办法,对财政困难地区推行新型农业保险给予支持。

农业展望论文例2

[2] 苏国勋.社会学与文化自觉――学习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一些体会[J].社会学研究, 2006(2):1-12.

[3] 仝志辉.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44-47.

[4] 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流失[J].社会学研究, 2007(3): 39-55.

[5] 贺雪峰.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视角[J].开放时代,2012(12):108-129.

农业展望论文例3

[2]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3]张佩佩.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农民工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47-49.

[4]赵伟科.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6):85-87.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41-142.

[6]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69-71.

[7]褚亚娟.江苏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5):56-58.

[8]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35-39.

[9]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范汝清.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109-112.

[11]张金梁.排斥与回归: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解读[J].前沿,2012(23):148-150.

[12]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5-38.

[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6.

[14]郭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矛盾生成与安全促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3-16.

[15]王平.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59-260.

[16]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28-130.

[17]王贤峰.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49-50.

[18]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19]李萍.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21]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体育融合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5-56.

[22]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6.

[23]孙高峰.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公平[J].体育与科学,2012(6):45-49.

[24]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东莞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5]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6]张世威.农民工体育利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24-27.

[27]朱寒笑,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0-18.

农业展望论文例4

我国农业保险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农业保险效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农业保险是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风险分散机制,由政府运用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向农户提供农业保险,以降低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农业保险在农户层面上的微观效果是其宏观效果的基础,也是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从农户角度出发对农业保险的效果进行评价,选用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并通过确定性等价方法定量分析我国农业保险稳定农户收入这一功能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下面介绍期望效用理论和确定性等价方法。

(1)期望效用理论

所谓效用,就是指经济人在消费或占有某种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然而在不确定条件下,效用不具有确定条件下的序数性特征,人们如何决策才能达到效用最大,这就是期望效用理论(EUT)。对于随机变量 X,假如某人获得效用 的概率为 Pi,那么该随机变量所对应的效用 U(X)便是:

其中 E[U(X)]是随机变量 X的期望效用;函数 U(X)为 X期望效用函数,也称为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VNM 函数)。

(2) 确定性等价方法

确定性等价方法可以把一个不确定性问题转换成一个确定性的问题,在不确定与确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建立一种机制。目前,对服从不同分布的随机数据,例如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泊松分布,指数分布都可以通过已有的等价转换公式等到其确定性等式(许军保等,2004),进而根据确定性等式得到每一随机变量对应的确定性等值(Certainty Equivalent)。

某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财富效用为 E(U(x)),若有一个值 ce能够满足:U(ce)=E(u(x)) ,则称 ce 值为某人在风险条件下的确定性等值,下文中“ce 值”即指确定性等值。

确定性等值的意义在于,当某人面临不确定性的选择时,可以依据确定性等值判断其效用是否达到了最大,分析自己的选择是否合理。对农户而言,选择是否参加农业保险或者评价农业保险对其收益的影响,就可以通过判断农业保险是否让其拥有更高的 ce 值来分析。

(二)农业保险效果的评价模型

从农户角度来说,参加农业保险就是希望获得更稳定的收入,进而拥有更高的效用。因而从农户微观角度分析农业保险对农户农业生产收入的影响,评价农业保险政策的效果是合理的。

(1)农户的单位面积种植净收益

(公式2.1)

其中,P是价格;Q是单位面积产量; 是单位面积生产成本, 是农户单位面积保费支出,G是获得损失赔偿。

(2)农户效用函数

这里农户效用函数采用幂次效用函数

(公式2.2)

其中ρ为风险偏好,通常认为农民是风险厌恶者,一般ρ取值为2(林启渊,1990)。

(3)农户期望效用函数

(公式2.3)

其中 Pi为不同效用发生的概率。

(4)农户净收益的确定性等值 ce 为

(公式2.4)

公式 2.1 计算出农户单位面积净收入后,依次代入公式 2.2、公式 2.3、公式 2.4 式就可以得到农户单位面积净收入的确定性等值(ce 值)。计算出“无保险”情景、“现金直补”情景下的农户单位净收入的 ce 值。通过比较ce值得大小即可确定保险绩效。

农业展望论文例5

一、开篇介绍

首先,要先向在场的老师问好,讲述自己的姓名、班级、专业以及论文题目。再者,要讲述论文的指导老师,并对老师的指导工作表示一定的感谢。

你可以这么说:“我是来自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本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二、文章的研究意义

选择一个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应当是有据可寻的,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参考的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观点,大致描述出选择这个视角来作为论文题材的原因,让老师感觉到这确实是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同时也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在开头你可以这么说:“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三、分析文章结构及内容

1.从已经做好的网页上复制内容,会引起格式的问题。

2.从编辑器复制内容到编辑器,也是会有问题的。

3.所以必须保证从秀米复制到编辑器。

4.正文里面出现例如超链接,会过长引起问题,需要自己手工再调整。

四、谦虚结尾

不要忽视这个小结尾哦~不论是从知识层面,或是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看待问题的程度肯定都是不及老师的,因此要说出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论文自述,而是你在抓住机会学习。

你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但是还有……的不足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是在袁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现场的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课题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最初试图以《金融企业上市的意义》为题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确定中心思想,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2年2月20日正式定稿。

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分析融资渠道,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来源,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并且重点研究融资现状,包括内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内部的问题所在,比如缺少抵押担保资产、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外部的影响,比如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的不支持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包括:整顿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存在的不足。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再次谨向X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实增强自信与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之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因此,我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考察该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状况及其特点,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与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调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给小学教师建议与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和结论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为例阐述了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而分析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方面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龄间有密切关系;与性别间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并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教师方面,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额外的工作负担;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改革现行学位要求,强调综合素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的概括。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XX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农业展望论文例6

在农业产业集群中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增强农户力量,使其更好地参与集群发展,并更多分享集群发展的收益。本文拟以DBO理论为指导,探讨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意愿的影响。

我国农业集群中农户参与的特征

第一,具有一定的企业性质。农户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农业经济人角色,从事具体经济活动时呈现出偏重于企业的性质,即具有以市场为导向,以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尊重价值规律,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计算生产成本等特点。但存在经营规模小、科技文化素质低、经营兼业化以及无法人地位、经济核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第二,经营行为的随意性和趋同性。由于市场信息不全面和存在小农意识,作为有限理性的农户往住为求稳而以风险最小为经营准则。选择经营项目时农户一般不愿意冒风险,主要靠周围人的示范和带动,且往往忽视自身或本村具体条件去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这种行为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容易造成大量重复生产,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第三,信息获取能力弱。一方面,面对集群外部市场时由于单个农户缺乏外部网络关系和渠道,市场状况、生产技术、产品变迁等信息难以获取,加之缺乏专业的信息运用能力,从而市场预测、对信息的反应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农业集群内部各主体间的沟通平台和信息交流渠道较为缺乏,由于小农户力量薄弱,信息收集及甄别能力远落后于农业企业,常出现小农户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再则,由于受到小农思想及信息不对称的影响,集群内的诚信度和凝聚力不强,加之各行为主体目标函数的不一致,致使集群中流动的信息及知识的真实有效难以确定。因此,农户的经济活动很难有可靠性、可预见性,一旦出现利益冲突集群就会面临解体风险,使集群发展缺乏持续性。

第四,学习能力不高。一方面,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 缺乏长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机构,无法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这也导致多数集群是以农副产品的种植、简单生产和加工为核心构建的,其核心竞争力先天不足。

由于存在上述诸多问题,既使得农户不能很好地分享集群发展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如果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将单个农户联合在一起,既可让农户在集群生产中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并强化农户间的合作效力,同时也使得农户有更多力量和机会分享集群发展成果,降低集群中的收入差距,促进集群稳定、均衡发展。

社会互动的DBO理论简介

Hedstrom(2005)在《解析社会:分析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基于理想型行动者的DBO理论。D表示期望(Desire),指一个人对某事物的发生(或不发生)的预期和欲求。B表示信念(Belief),可被定义为关于世界实际状态的理解,或关于实施某个行动后可能后果的信念。O表示机会(Opportunity),指个人的多个可选择的行动“菜单”。Hedstrom认为,一个行动者实施某项行动的直接原因,就是一系列使行动显得有理由的期望、信念和机会的集合。但Hedstrom也强调:“DBO理论不假设理,而是仅仅假设行动者根据自身的意图进行行动”。理性行动或者经济人假设强调行动者的“最大化效用”,而DBO只承认行动者希望“最大化效用”,而不承认行动者能够达到这种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DBO 理论克服了理性行动假设的局限性。在DBO理论的基础上,Hedstrom把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的社会机制纳入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

A――微观层次:个人行动的原因;B――微观层次:个人行动;C――宏观层次:个人行动的社会结果;D――宏观层次:他人行动和外部环境。从 A-B 的过程即为 DBO 理论的核心,这在本质上是个体的社会心理过程。从 B-C 的过程被 Hedstrom 归纳为转换型机制,这其中主要是个人的行动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机制。从C-D是宏观层次的社会环境定型或者结构化。从D-A的过程,Hedstrom称之为情景型机制。我们也可以把D-A 和B-C 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扩散机制的一部分。B-C可以被理解为扩散、传播的早期,个体革新者如何向社会网络传播革新行为;D-A则是扩散的相对后期,革新采纳者群体如何提高扩散的速度。Hedstrom尤其强调社会互动在个人采取行动中的作用,即一个人的信念、期望、机会均受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互动视角下集群内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机制

依据DBO理论,一个人之所以会实施某项行动,是受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受他人行动的影响,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决定了一个人的行动选择。农户参与农业集群的发展,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打独斗,以自己所拥有的全部资源和所能够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在集群中寻找作用的空间;另一种是加入某个组织(如专业合作社),成为组织中的一员,以组织的名义在集群中寻求发展空间。在前者中农户承担全部的经营利益和风险,而后者农户和别人共担风险,分享利益。同时组织是否纳入某个农户,也要考虑他是否具有组织发展所需的技能(或资源)。农户加入合作社的行动,可以认为是 A-B 的过程。假设每个农户都有一定技能(即便是最基本的劳动技能),使其有机会在集群中寻找到一个可加入的组织,即假定每个农户都有机会加入某个专业合作社,则他最终会否加入合作社,决定于他的期望和信念的共同作用,这受集群中其他农户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机制可分为两类:

(1)

(2)

其中i指焦点个体,j表示他人。Aj-他人的行动;Di-焦点个体的期望;Bi-焦点个体的信念;Ai-焦点个体的行动。机制(1)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期望,进而影响其行动;机制(2)表示他人的行动影响焦点个体的信念,进而影响其行动。

他人的行动带来某个人的心理不协调后,会影响该人的信念,尽管这个过程是其他人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机制(1)即为他人的行动影响到焦点主体的信念,从而使其转变行为。农业合作社成立早期,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其重要原因是很多农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社时代,当时的诸多弊端给农户带来了惨痛教训,让部分农户怀疑当前专业合作社最终也难成功。因而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并不多。当合作社组织者的努力让越来越多农户加入时,未加入的农户的信念将逐渐动摇。这其中,信念转变的强烈程度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将呈显著的正向关系。其逻辑在于,我们做出行动A时,如果相信他人做出的行动是有理由的,就会倾向于认为他人的信念是“该行动是有价值的”。在不确定环境中,他人对某个行动的信念,将影响我们的信念,尤其当我们认为他人有更好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我们没有时。则随着采取行动A的人的数量越多,我们也将越强化行动A是有价值的信念(Hedstrom,2005)。

机制(2)显示他人实施的行动A影响焦点主体对行动A的期望,从而使其也实施行动A。对于农业集群中的农户来说,可能存在两种机制:一是随着他人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农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将改变专业合作社对焦点农户的吸引力,或使其对合作社的影响力有更高期望,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因而提升。这种机制里有可能存在“一致性”压力,即焦点农户会倾向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因而效仿他人行为。二是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利益,即对于农户来说,最终的利益才是根本的期望,加入专业合作社只是一种手段。从实际情况看,尤其在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尚不是太多时,后一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强。

但从利益角度看,并不是每个农户都认为加入专业合作社能够带来更大利益,这类似于在“加入”与“不加入”这两种行动间取舍,看哪种行动的利益更大,如图2所示。图2表达的是焦点农户的决策树,若其加入合作社,其能够以概率为P的机会获得更好的利益r1,但也可能获得更差的收益r2。如果不加入合作社,他的收益为稳定的r3。r2有必要小于r3,这种取舍才有意义。而r2与r3之间的差额,可以假设为加入合作社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按照合作社要求生产特定产品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则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前提要满足:

r1>r3/p-r2(1-p)/p

在不同环境中,对合作社前景认识不同,农户对出现r1的概率p的赋值会有很大的差异,而这也导致有些专业合作社很容易吸纳农户,而有些则难以说服农户加入。

农业集群嵌入对农户参与专业组织的影响

相比于非农业集群,农业集群中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继而也会影响到农户的行为。第一,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能够专业于特定领域,与其他组织进行分工协作,因而其专业化更深入。这为农业合作社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第二,农业集群中的合作社更容易获得市场和客户。合作社在集群内往往已拥有众多客户,包括单个农户、其他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这确保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对稳定的需求,风险较小。第三,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获得新的知识和提升组织能力。集群中的组织间合作、知识外溢都为集群主体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新知识的引入,也更容易在不同主体间传播,从而为合作社的快速进步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第四,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更容易接触到外部网络。农业集群可为合作社建立外部连接搭建多种平台,广泛吸纳外部资源和网络关系。

因此,农业集群中的专业合作社相对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对农户的吸引力更大。但有条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受其信念、期望和机会的影响,重要的是把握好集群内的社会互动,为农户加入合作社提供更强动力,影响其信念和期望,通过建立不同类别的合作社为农户创造更多发挥才能的空间(即扩大其加入合作社的机会),农户才会积极加入专业合作社,并通过积极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分享更多集群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岳跃.中国农户经济行为的二元博弈均衡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胡振华,陈柳钦.农村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唯实,2012(11)

农业展望论文例7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专业意识淡薄

农村教师接触新的教育理论的机会较少,使得教师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意识淡薄。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只要具备学科知识就可以教学,他们不了解教师专业结构,更谈不上专业发展意识。

(二)知识结构不良

农村教师知识主要集中在所教课程知识范围内,其他的人文科学知识掌握较少,而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少,基本依靠经验教学,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综合素养欠缺

农村中小学教师较难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难以开发校本课程。大部分农村教师的计算机、外语能力较差,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较差。

(四)专业发展资源有限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农村教师的工作福利待遇较低,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限,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使得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优秀的大学生不愿意投身于农村教育。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一)社会方面

1.建设教师专业组织。教师专业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教师专业组织活动的缺乏,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缺乏保护教师专业发展权益的组织机构。农村教师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很少,导致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与他人探讨,不仅仅影响教学,更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是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的提高而逐渐提高的。期望效应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变化。对教师也是如此。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通过了解教师,尊重教师,形成对教师的积极期望,会使教师不断朝着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的期望方向发展。一定的专业地位不仅会使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对教师形成积极期望,而且会使教师对自身报以积极期望,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3.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物质方面的待遇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从某种角度上说,物质方面的待遇也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程度,认可程度也会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

(二)教育行政部门

1.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联系农村的实际,组织开发有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构建多元化教师教育体系。(1)培训形式多元化。单一的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培训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需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一是教育当局组织的培训或专业发展,二是非政府机构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三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四是远程培训。(2)培训课程多样化。农村教师培训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教师没有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时间的权利,这就使得教师培训参与度低,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学校方面

1.完善学校制度。(1)改变行政化、形式化的管理体制,给教师充分自由,激励教师探索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建立有效的专业化发展激励机制,调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3)建立合理的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

2.改善硬件设施。学校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尽可能地更新教学设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器材。

3.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教研氛围,建立学习共同体,使教师们相互学习、讨论,养成教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共同发展。

(四)教师方面

农业展望论文例8

供求失衡农业管理方式亟待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产量连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的稳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好的形势遮不住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问题成为摆在农业持续发展面前的重大难题。

过去,农业部门的主要政策目标在增加农产品产量,聚焦良种良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力落实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而不用关心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卖得出去、农民能否盈利。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造成了严重的供需失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业管理方式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这种只关注生产端的管理方式亟待转变。

“农业展望是应用现有信息判别未来农业走势、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强化农产品市场导向的技术工作,也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农业管理、引领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世界农业强国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用工具。”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介绍,我国从201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并农业展望报告,已连续举办了3届,2017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是我国召开的第4届农业展望大会。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必须顺应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农业展望报告已成为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释放信号引导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6、2017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围绕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改造传统农业,打造升级版的农业管理体系,首先需要的就是利用信息来引导传统的农业生产决策模式,从从众、守旧的生产计划安排,转向数据化的科学分析预测。农业展望指导下的“以需定产”的生产决策模式,通过给农户提供可靠的“先导性”信息,指导农户根据未来的供需情况来决定当前的生产。这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全面监控分析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促进产销及时对接、平衡供需,进而有效减少农产品市场的大幅波动和价格的大起大落。还能推动产品结构、质量安全、物流配送环节按照需求侧的变化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条的“闭环”管理。许世卫介绍,“它不同于未来规划,也不同于行政文件,它是一个供生产者、经营者决策参考时的权威参考值。”

许世卫介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于降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盲目性,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培育面向市场的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能力。要更加注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和信息化手段,指导生产、推动工作、落实政策,切实提升依靠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的现代农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形势变化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通过市场信号引导,增强农产品生产对消费和市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农业展望手段,对主要农产品供需形势进行预测,能够有效引导帮助生产和市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中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表示,创办三年多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已经成为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和农业生产的大会。“相信通过展望大会农业信息,释放市场信号,变信号为产业力量,在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供给体系中地位的进程中,农业展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陈萌山说。

团队支撑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能够做好农业展望工作,是一个国家农业数据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能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管理水平的表现。”陈萌山说。

召开农业展望大会,农业展望报告,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通行做法。美国从1923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94届,澳大利亚从1971年开始也进行了45届。近十多年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经合组织(OECD)也每年定期世界农业展望报告。

“中国农业展望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历年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其内容翔实、可靠,预测结果准确,对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引导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在逐渐成为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的主要参考依据。”许世卫介绍,展望报告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对引导市场预期至关重要。经过团队数据分析人员的认真比对,对历年展望报告不同农产品产量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展望期内,不同农产品产量取得了良好的预测结果。与2016年实际结果相比,2016年预测结果除稻谷以外,其他品种预测方向均正确,所有品种平均预测误差率为2.4%,在预测误差允许范围之内。2015年展望报告中羊肉、水产品2个品种误差在1%以内,各品种产量的预测误差平均为2.29%;2014年展望报告中棉花、牛肉等4个品种误差在1%以内,各品种产量的预测误差平均为1.8%。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农业监测预警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和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贸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业展望论文例9

 

一、农村家电市场的环境分析

自上个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家电产业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市场以及出口市场一直是拉动中国家电产业成长壮大的两驾马车。在一二级城市,一些主要家电产品已呈现饱和的趋势;而在出口市场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后,出口增长也出现了放缓趋势。中国有大部分的人口生活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地区。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农网改造的完成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家电市场的启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国家减免农业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变化使农村市场对家电的潜在需求成为现实购买力。。

随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构想的逐步实施,农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市场的购买力也将逐步释放。农村市场也无疑是中国家电产业最具增长潜力战略市场。但是同时农村家电市场的种种特性,也使农村家电市场的开发充满了时机性和开发性。。

(一)市场潜力分析

1.购买潜力。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调整,各种便民利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负担大大减轻,可支配收入迅速提高。通过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大大提高,人口众多的农村的购买潜力更大。

2.消费主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但这些人的购买习惯、购买偏好和农村居民一样,他们的消费也属于“农村”消费。另一方面,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正在逐年下降,这些都说明,中国农村消费主体庞大,市场潜力更为强大。。

农业展望论文例10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在我国目前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小学、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可以适应大多数的工种。劳动密集型经济的迅猛发展形成了对农村初级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而供求又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在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另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已经持续多年的、愈演愈烈的“民工荒”现象就是个典型例子。广东省现有1900多万民工,是全国农民工的主要接纳地。但正是在广东,缺工现象表现得也最为严重。农民工缺口近200万人,缺工率近10%。其中,深圳现有民工420万,缺口约40万;东莞1.5万家使用外来劳动力的企业缺工近27万人。在农村,诸如种植、养殖等农副业以及个体工商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等小规模“初级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它也需要大量的本地劳动力,而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趋向降低,农村劳动力也普遍出现了短缺现象。

正是这种初级劳动力的严重短缺现状,对农村中学生主动辍学起到了强大而直接的“拉动”作用。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给农村青少年(包括没有读完初中的)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发展机会,不少初中生正是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中看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才纷纷主动弃学进入社会寻找工作机会的。正因为如此,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开始,不少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的农村地区,就开始出现了初中生自愿退学进入社会“就业”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是辍学后直接外出打工,另一部分则是在家待上一两年后才出去打工),而且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潮”,这种风潮严重影响着农民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和农村中学生的求学心态。

另外,在家长看来,以前子女辍学在家“没事可做”,如今只要他们辍学后能够找到相应的工作,给家庭带来一定收益,他们对子女辍学的反对也就不那么强烈了,而是具有更高的容忍度。

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状况得到了不断进步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的提高,更多的农村少年有机会接受初中教育。然而,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后,初中辍学率仍然居高不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组,在以乡镇为样本的抽样调查时发现,被调查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辍学率参差不齐,差异性较大,最高的为74.37%,平均辍学率约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昔日许多农村儿童因贫困而辍学,是被迫辍学,而在当今社会整体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村家庭从经济条件方面看,完全可以供得起自己的子女上完初中,为什么还会出现初中生辍学率如此之高的现象呢?为此,国内学者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

研究资料显示,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下,目前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生中,因家庭贫困、劳力不足和父母对子女教育不重视等原因引起的辍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约占25%,而因学生本人厌学引起的却占有较高的比例,约占65%。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导致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因素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已由过去的以外部强迫被动性为主的辍学,转化为以学生主动性弃学为主的辍学。我们将这种在外部强迫被动性原因相对减少情况下学生主动弃学的现象称为自愿性辍学。对农村初中生自愿性辍学原因的分析,是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的基础,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中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新形势下的经济、教育和个人心理等诸方面,综合性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无望论”

目前,有不少研究认为,是“读书无用论”导致了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产生。“读书无用论”认为,上学读书没有给受教育者带来足够的利益价值。它有新旧两种版本,“旧读书无用论”认为,知识本身没有价值,书读得再多也没有实际价值;而“新读书无用论”则主要从教育投资和收益对比出发,认为教育投入没有产生应有的收益,处于“划不来”“亏本”的状态。我们认为“读书无用论”的提法值得商榷。

首先,“读书无用论”忽视了广大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价值的认识转变。在经济社会各方面条件还没有得到足够发展,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时期,农民家庭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解决温饱问题上,他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相对于精神文化需求要强烈和迫切,因而对于读书求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读书无用论”流行,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辍学。但是,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人们思想已经得到很大的解放,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和高度重视,继续沿用“读书无用论”或者所谓“新的读书无用论”来解释农村初中高辍学率的现象已经不合时宜。

其次,“读书无用论”并不符合农民真实的对文化教育的客观态度。我们应该看到,在今天的广大农村,绝大多数智力正常的农村人都不认为知识无用,他们都很重视文化知识。随便去问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没有几个从主观认识上说读书没有用、知识不值钱的,即便有人在说“读书没用”,那也只不过是嘴里说说而已,真到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有机会有能力读书上大学的时候,个个还不都是砸锅卖铁地都要坚持上学?“只要子女有出息,再多的钱我们也要千方百计凑齐来支持他们完成学业”等想让子女接受更高级教育的想法,才是当今绝大多数农民的真实思想和心态。

再次,“读书无用论”直接把农村教育问题的责任,推到了农民的思想认识这一“表面”原因上,无形中转移了人们对传统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这一“根本”原因的视线。因为从客观情况来看,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希望太渺茫了,上大学对他们而言简直比登天还难,读书不是没用而是没有希望。正因为如此,农民才会认为读书不如种地、打工有用。但是,不论是农民,还是高级知识分子,当面对回报机会很小的某种投资时,都会认为这种投资是“没有用”的,就像不少人认为投资无用一样。

因此,我们认为,与其说是“读书无用论”,还不如说是“读书无望论”促成了农村中学今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在“读书无望论”基础之上产生的,后者才是辍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在目前,即使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初中生在继续求学的道路上也看不到多大的前途和希望。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如果想继续求学,他们的最终目标很少是仅仅为了上高中,而无非都是为了上大学,因为具有高中学历和具有初中学历两者在社会上就业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他们不会只是为了上高中拿个高中毕业证。而要上大学就要进入比较好的高中(一般都是市、县重点高中),要上重点高中就又得进入重点初中,因为非重点学校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由于中学教育资源城乡分配的不公平,重点中学多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初中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县,使得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这种城乡二元教育体制造成的城乡差距在我国已经长期普遍存在,它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大学的希望上感觉渺茫甚至绝望,择日退学、弃学的意愿自开学伊始,早巳隐约埋藏于农村初中生的头脑当中。

所以,对于农村初中生,除非初中学习特别优异、有希望上重点高中,否则还不如不上高中,而不上高中就没有必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投入来读完初中和参加中考,就上个一两年,学会几个英语单词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基本常识就够了。因此,只有那些很看重初中学历的学生才会坚持读完初中并参加中考,而那些不看重初中毕业证的学生则更多地想到了中途弃学,早早进入社会,准备参加社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于利益驱动,暗中给中途退学的学生“开绿灯”,只要他们交够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发给毕业证书,这无疑对学生自愿辍学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从“渴望学习”到“厌恶学习”

关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多年来已经备受教育界等各方面的指责。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2005年6月曾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试教育把师生的精力集中在频繁的作业和考试上,使学生负担奇重,以致不能乐于学习甚至厌学。一些地方初中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超过30%。但是,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危害一直受到人们的忽略。其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危害最为严重,它给农村学生带来的身心危害就是厌学情绪,而多数调查都表明,厌学是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最直接、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

首先,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单一,容易使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体制一直以文化课考试成绩标准和应试选拔思路来考察和培养学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被忽略,因而应试教育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评价标准非常单一。应试教育标准使得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得不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周围同学的应有重视和尊重,甚至受到歧视,例如不给他们相应的辅导以及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等,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厌学情绪,进而萌生主动退学动机。“初二辍学高峰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点。因为从初二开始,学校中的中考氛围开始越来越浓厚,校方这时主要的精力都是集中在那些中考“有希望”的学生身上,那些不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个时候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明显的歧视和抛弃:学校对他们的学习不管不问,管理上一切都要以中考有希望的学生为中心,例如有些学校干脆就把“好生”和“差生”进行临时分班管理,这无疑严重削弱了“差生”继续学习至初中毕业的愿望。另外,由于求学道路的艰辛与无望以及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有相当多的农村初中生并不打算考高中或中专,他们的目标仅仅是读完初中,学习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体验初中生活。这样,以应试选拔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符合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避免地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自愿性辍学。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生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普遍的厌学情绪。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中学中的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缺少非文化课的专业教师,不少学校中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而是由文化课教师兼任,因此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施行的相应条件,应试教育成为农村中学的主要导向。这就导致了农村初中校园生活的死寂沉闷,严重压抑了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活泼好动、追求新异刺激的心理。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当中的非文化课主要是完成指定教学计划任务而已,并不是面向学生才艺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被埋没在文化课卷面考试分数当中,那些拥有各种才艺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发现和培养。不少学生反映,整个初中生活无非就是读书、背单词、做作业和考试,这样的学习生活实在太枯燥乏味了。

再次,有研究表明,城市取向的教材内容和课程难度偏大以及实用性不强,这也是导致农村初中生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沿用和城市一样的教材和课程,而这些教材和课程的难度和应用性主要依据城市环境和城市学生学力来设定,没有考虑到农村和城市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以及农村少年和城市少年的身心发展差距,这就使得农村学生在学习这些城市教材和课程时普遍反映难度偏大,离农村现实环境很远,实用性不强,因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厌恶情绪,进而导致自愿性辍学。

五、青春期心理需要

目前有关的研究大多数都集中强调了教育体制、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家庭等外部环境对学生辍学的影响,而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身关于辍学的心理需要。我们认为,初中学生渴望独立、自由、成长的青春期心理本身,是自愿性辍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部主观因素。

首先,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尤其是外出打工,它满足了农村青少年的渴望独立和长大成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在许多农村地区,中途退学后的初中生大多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满足一种自由、独立和成熟的心理需要。一方面,打工使辍学学生挣脱了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束缚,逃离了家务和学业的樊篱,他们可以在外地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特定的消费需要,因此从根本上获得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打工期间的社会锻炼,这些学生似乎一夜之间就进入了成人的角色,例如学会了抽烟、喝酒、谈恋爱等等,完成了一种从童年向青年的转变,他们从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此外,以打工锻炼为辍学理由,不少父母也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长辈具有反抗和叛逆心理,对摆脱长辈的约束有强烈的愿望,他们不愿意和长辈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而更愿意和自己的伙伴、朋友相处和交流,因而群体归属感特别强。但在农村地区,因为村子一般都不大,加上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人口的减少,一个村中各年龄段的同性同龄少年一般都比较少,加上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比较远,—个山头—个寨,因此农村初中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伙伴、“哥们”等)主要局限于本村的同龄少年,其群体规模比较小,四五个左右。这样,一旦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不想读书或者被迫退学,其他的成员心理上就会受到影响:一个是对学习的影响,离校的学生在社会上的悠闲自由、“潇洒”,使其他还在校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向往,无心向学;一个是对群体归属感的影响,在校的学生会感到自己与离校学生的疏远——尤其在学生“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的初中校园——为了维持群体关系,不少学生选择退学以维持一种青春期的群体归属感。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愿性辍学的农村初中生大多是“成群结队”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初中生的自愿性辍学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外因以及学生主观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需要、厌学等内部因素成为学生离开学校的向外动力,而社会经济诱惑等外部因素则成为拉动学生离开学校的外部动力,家长、学校等方面对学生任意辍学的容忍和默许态度是学生辍学的“剂”和“心理稳定器”。在这些内、外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率的升高,造成了部分农村青少年对知识追求的淡漠和绝望,因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用新的思维和新的眼光去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原春琳,谢湘。初中平均辍学率达43%[N].中国青年报,2005—6—27.

[2]杨润勇,王颖。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现状调查和规律研究——小康农村地区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研究之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

[3]蒋中一,戴洪生。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和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5(4):60—61.

[4]刘维佳。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组成部分,社会身份需要认可[EB/OL].中国新闻网。2006—1—15.chinanews.

//news/2006/2006—01—15/8/678496.shtml.

[5]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R].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2006—6—.

[6]杨东平。走向公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中国

2006—1—17./chinese/zhuanti/06fxyc/1095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