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植物营养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39:23

植物营养学论文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1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陆景陵和胡霭堂等人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共21章学习内容。目前,我校农学专业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为总学时数54学时(36学时理论课+18学时实验课),为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必须在短短的36学时中完成21章的理论学习内容,使得课程内容大大缩减,影响了教学效果。而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性成果的广泛应用极大推动了我国在节水节肥、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实验教学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入和验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培养大批植物营养应用性人才奠定基础。而我校的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仅开设18学时,且大多数实验都为验证性实验,只是对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学习内容较多,植物营养学课堂教学的方式不得不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讲授知识。面对丰富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忙于照抄幻灯片上的内容,对知识缺乏充分的思考,无法对老师讲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3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学生知识面不宽

目前,植物营养的教学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内容上,都是课本上现有的知识和概念,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而讲课中少有提及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面狭窄。

2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增加理论学时与教学实践学时

增加理论学习的学时数,可以使教师在授课内容中着重突出难重点部分;学生对老师课堂授课内容较容易消化和吸收,正确掌握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而教学学习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的重任,为学生在踏入相关工作第一线时奠定扎实的基础。

2.2更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保障良好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适当丰富教学内容后,教学手段就显得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越积极,教学效果相应越好。因此,我们根据植物营养学的课程特点,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在一堂课程结束后,布置下节课将要讲到的问题,让学生回去查阅资料,在下节课对学生进行提问,既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以使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这既活跃教学气氛,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寓教于乐。植物营养学课程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举例来说,在农业生产上对植物缺素症状的正确判断,有利于指导施肥,矫正植物的缺素症状。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实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3充实教学内容,及时增加学科前沿及发展动态

学术讲座是是开拓学生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大学校园内主干课程之外一个重要的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途径。学术讲座所涉及的一般是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和进展,也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还包括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这有助于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更新、充实教学内容。邀请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2

植物营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该科学与其他相关科学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科学、资源科学及信息技术科学等紧密结合[1],具有与多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交叉、互为渗透的特征。本文将从“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改革必要性出发,探讨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为目前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旨在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一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阐明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各种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以及内营养物质运输、植物营养学分配和能量转化的规律,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施肥手段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分,或者通过改良植物遗传特性等手段来调节植物体的新陈代谢,以此来提高植物营养,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因此,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农林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农林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高级人才,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2]。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正确掌握,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学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对“植物营养学”的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有用人才。

二教学现状

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然而传统的植物营养学教学受到旧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植物营养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来讲,植物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过于传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植物营养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主要参考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上个世纪的植物营养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当今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的需要,而根据这种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此外,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地域特色、不考虑学生异同,不能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层次性与多样化要求。

2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使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上的内容以理论知识居多,练习农业生产的实用知识反而不多,这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仅仅知道一些理论,无法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导致对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不深刻,到了现实情况面前又不知所措。还有一些肥料生产工艺及原理是上个世纪的生产工艺,不符合现在社会的生产现状,不具有实际指导性和操作性。

3实践教学弱化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方法落后,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此外,这门课程的课堂学时过多,实践学时偏少,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

4考核评价单一

从目前的各高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来看,大多数采用笔头试卷的形式,这些试卷大多由一两位任课教师独立出卷,很难准确把握试卷的信度与难易度。甚至有的任课老师为了方便自己批改试卷,所出的大部分试题为选择题或者纯记忆性内容,缺少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的试题类型。这样的试卷容易导致学生只在考前重视对课本中植物营养学理论与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重视深刻领悟其内涵及其在实践农林生产中的作用,同时也很难准确检测出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能全面评价和衡量学生的对课程掌握的程度。

三改革的措施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中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非常显著地促进了植物营养学科研究的高速发展。然而,就目前的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现状而言,与其他相关课程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相比,总体来讲比较落后。为了使该门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考核方法与评价指标能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学科应该结合本校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这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以促进植物营养学的教学。

1完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植物营养学原理与理论的认识与研究在不断地深入。随着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植物营养学这门学科的内容也日趋丰富,因此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相关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完善植物营养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还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大改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优化教学内容

社会和科技都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信息要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实际,而不是上个世纪的陈旧的方法,保证学生能和最新的科技和信息接触,学到真正适用的技能。此外,当今社会的新兴学科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将会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新兴学科的风向标。所以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符合时代要求,将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交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具有的极大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类型、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因此不同地区的教学内容应该和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的、突出的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3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起一些能够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结合起来[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显著增加学生对植物营养学这门课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认识到其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得以提高。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安排方面,考虑到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与实习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可以将实验与实习结合起来,进行实验实习综合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全面地认识与掌握实验实习项目,更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核评价多元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林类高等院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对学生评价还是不够全面,大多只重视学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而对于学生平时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关注都不够。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综合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要求教师用发展且区别的眼光和尺度来看待和对待每一个学生。而这种发展性评价的中心问题是一定要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非常注重与强调给学生多次考核与评价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好的转变,在形成终结性考核评价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并给予学生再次修正、改正、完善以及提高的的机会。为了使植物营养学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与方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进行实践与改革:(1)改革笔头测验试卷形式与内容。改革层面主要包括试题类型、题目选材、试题结构、回答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改进与完善现有题目来增加其灵活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使试卷题目更加灵活多样,更富创造性。(2)丰富考核评价方法与指标。除了笔头测验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外,教师还应该同时采用其他的一些评价方式,如课堂大讨论、撰写小论文、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做出一些明确与合理的规定,使教师和学生在考核和被考核的过程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使这些评价方式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总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学校教学人员只有根据社会和科技的变化,不断地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彬.外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Nutrition Course in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U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meteorology-oriented university which has some flaws and shortcomings in teaching and editing plant nutrition science. Several common flaws are for example old textbook, monotonous teaching, less teaching hour, less experiments, deficient equipments and instruments, little combined with meteorology and lacking enough interesting to students.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pt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for plant nutrition course in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in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o as to foster much more qualified useful talents.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science; Metrology-oriented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0 引言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是农业院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叫做农业化学总论,国内最早编写这门课程的教科书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彭克明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原南京农学院)的裴保义教授,1994年又中国农业大学陆景陵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胡蔼唐教授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并把这门课程正式定名为植物营养学。该门课程主要从元素化学和动力学的角度讲授植物养分元素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主要研究植物养分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累积、利用规律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学科,用以指导农业施肥实践和农业环境保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气象为主的综合性理工院校,2004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始讲授植物营养学课程,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而且是主干专业课,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且隶属于应用气象学院,根据学校的气象特色,增设了一些气象课程,但是主干课程在大纲编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试验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学好植物营养学,更有利于学生用好植物营养学理论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1 现有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缺陷

如前所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成立时间很短,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经验,课程设置不合理,将一些相关的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删除或变更为选修课,使得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连贯;同时课时设置不尽科学,植物营养学课程设置48学时,分为单双周上课,课时偏少,单双周上课给师生带来不便;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偏少,更缺乏相应的实验室和仪器;课程编排内容与农业气象衔接不好,由于植物营养学教材是面向农业院校的农业资源利用专业本科生开设,没有考虑到农业气象类学校的特点,实际上农业气象中的温光水气热因子也是农业资源因子,同时也属于农业环境因子,跟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教材编写较为陈旧,不能反映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植物营养学,没有紧密联系当前生产实际,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了无用等。

2 方法改进和改革

2.1 建议增加和恢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连贯性

在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称农资专业)课程设置中删除了农业院校农资专业通常设置的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必修课、选修课,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微生物学、施肥学等。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肥水汽热温光等因子,同时植物吸收的养分大多需要溶解于土壤中的水溶液中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并经土壤微生物吸收、吸附、分解、转化、富集等过程后为植物吸收利用,同时土壤微生物可以分泌一些化合物促进土壤难溶养分的分解、分泌激素促进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物质抑制土传病害对作物的危害,固氮菌固定空气中氮素转化成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铵态氮等;而生物化学则从化学角度研究植物体内元素的反应过程、大分子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分解过程及生物功能,这与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养分元素吸收、转运和养分合成、积累直接相关。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植物营养学知识,帮助学生连贯掌握和理解植物体内发生的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过程。

2.2 建议增加植物营养学课时和植物营养学实验

目前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设置课时48课时,单周每周一次,双周再增加一次,远远不够,教师无法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实际补充和扩展上课。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院校农资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在120课时左右,课程改革后大多数院校在50~90课时之间,相比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48课时可以说是最少的,导致教师无法上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更无法拓展课程,许多新进展、新问题无法给学生详细讲述,造成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这门课程实践学时更少,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不利, 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我系应加强实验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懂得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目前我校植物营养学试验课程只有16个课时,更重要的是实验室及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满足至少20个植物营养学试验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否则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

2.3 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直觉认识和缩短植物营养学与现实的距离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 方法落后,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 肥料工业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各种新型肥料不断涌现,如生物有机肥、生态肥、拮抗菌剂、促生菌剂、土壤生物保水剂等。此外,农民对新型 的需求旺盛,对新型肥料使用方法更加缺乏熟练技术,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实用性,增加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专用肥配方设计原理及方法、 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生理性病害与微生物性病害的区别等教材上缺失、 而社会急需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在新颖性、 先进性、 实用性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诸如复混肥厂、 有机肥厂、 微生物肥料厂以及化肥营销公司等主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2.4 将农业气象学课程中的相关因子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整合到植物营养学中

农业气象因子温光水气热等属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的自然生态因子,在单独开设的农业气象学中也重复讲述这些与植物生长有关的气象因子,建议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精简,合并到植物营养学。温光水气热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子,这些因子的变化随时影响着植物的养分吸收、转运、利用和植物生长发育。建议农业气象学中主要介绍农业气象因子的形成,而在植物营养学中增加主要农业气象因子对植物营养过程的影响,特别是主要灾害性天气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转运、同行利用的影响和预防。建议编写一本适合气象类院校农资专业本科生适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

2.5 增加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的教学内容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在于,农业生产不光考虑粮食产量,还要考虑粮食品质、施肥及施药对环境影响。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剧增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灾害性天气今年来不断增加,引起多方关注。农业操作引起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CO2、CH4、N2O)是重要的源泉之一,尤其是施肥措施和技术直接影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灾害性和极端性天气的出现反过来又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生存环境的破坏,这种相互关系的内容应当在植物营养学教材中体现出来,可以考虑编写一章全球变化生物学、一章植物营养施肥与农田温室气体、一章全球变化与植物营养等,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3 小结

总之,气象类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具有农业院校农资专业的共性和特点,也有不同于一般农业院校农资专业的特色,应当改革教材、教学内容、理论教学、试验教学,增加新的现代农业和全球变化的内容,增加试验内容,增加与社会衔接的内容和试验,加大试验和实践投入,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工作适应性,将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 叶优良,王文亮,韩燕来,王宜伦,谭金芳,杨建堂.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6-188.

[2] 刘文菊,彭正萍,廖文华.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8):86-88.

[3] 李永夫,徐秋芳.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8):86-87.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结合课程教学或独立于课程教学,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的能力。与传统的操作实验相比,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性、探索性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得到培养,并为科学研究储备科研人才。①②

植物营养学是高等农林院校中农业资源与利用、农学、植保、园林、草业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规律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改良植物营养遗传特性和改善养分管理方式,调节植物体的代谢,提高植物营养效率,优化营养环境,从而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③④⑤该课程既讲解基本理论与原理,又授予实际应用技术,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起促进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新疆农业大学(以下称为“我校”)的植物营养学课程只有40学时的理论课,没有开设基本实验课,更不用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环节。再有,课程教学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采用讲解的方式,没有实验实习过程,致使学生只能感性认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深造。因此,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体系。通过开设植物营养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深化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技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1 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的基本思路

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和拜访国内知名高校中与植物营养专业相关的教师,并依据植物营养学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初步构建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基本思路:依托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项目和教师在研项目,结合植物营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开展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重点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本思路。

2 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探索

2.1 实验课程安排

在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开设40学时理论课基础上,拟增加20学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同时在周末开放实验室和培养室,方便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实验实习环节。此课程依我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通常安排在相应专业三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研究法等专业基础课学习,为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实验以班为单位,6~8个同学自愿组成实验小组,设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员分工合作,先优化设计实施方案,然后共同实施管理,最后获取相关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

2.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主干或灵魂,要求具有全面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设计时,教师依据学生兴趣和知识储备以及实验内容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个人先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由小组成员将各自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老师指导下优化确定实施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我们课程建设小组初步设计了两种培养方法(土培和水培方法)四个实验项目:作物缺素症观察(水培方法)、作物施肥参数研究(土培方法)、作物根系形态描述(水培方法)、作物氮素营养诊断无损测试技术应用(水培方法和土培方法)。

2.3 实验实施

此阶段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训练综合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阶段。各小组成员依据优化的设计方案布置实验,各组员之间分工合作,依据实验内容和作物生长特点,定期进行管理观测和取样,观察记载和取样要标准化和合理化,室内分析操作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负责,准确及时,出现问题时,先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4 实验分析

实验分析包括观察指标分析、生化和形态指标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分析,此过程是加强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譬如做作物缺素症观察中的观察指标分析时,要分析比较各营养元素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等等,生化和形态指标分析时,首先要掌握这些生化指标和形态指标分析的标准方法,其次准备好这些指标测定的试剂和仪器,数据整理分析是试验成果表达的前提,首先仔细审查试验资料,发现错误设法更正,无法更正的予以剔除,其次通过运用学生掌握和理解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已学专业理论知识总结规律,最后作出合理的结论。

2.5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报告是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总结和反思,撰写模版以规范科技论文为模版,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以及讨论与结论等部分,题目和中文摘要主要锻炼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英文的撰写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及其表达,还有锻炼学生英语写作的意识,前言或引言主要锻炼学生网络信息、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综合概括能力,撰写的重点主要在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与结论这三部分,材料与方法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的详细记录,结果与分析和讨论与结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深化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增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精神,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思维研究能力的主要过程。

2.6 实验考核

考核是实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的有效方法,对实验教学改革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⑥植物营养学课程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考核与理论教学考核相分离,单独计入成绩和学分,考核内容包括平时成绩、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学生态度、实验效果、出勤、团队协作精神等;操作技能占20%,包括基本实验的操作规范能力、实验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分析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等;实验报告占50%,主要包括实验观测记载本详细程度、分析测定原始数据完整程度、实验报告规范程度、实验步骤描述完整程度、结果分析合理程度等。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阶段性地进行作业的批阅和反馈,使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实习,从而保障实验教学良性循环,达到预期目的。⑦

以上是我们在植物营养课程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并在农业资源利用专业092班进行了示范,该班总共36人,分成4个小组,完成了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种蔬菜的缺素症状观察和肥效实验(采用土培方式,盆栽土为新疆北部灰漠土,有机质16.8g/kg、速效氮磷钾分别为68mg/kg、13.8mg/kg、214mg/kg,估算出油菜、菠菜、生菜和小白菜四种蔬菜最佳N、P2O5、K2O的用量分别为26kg/亩、10kg/亩、3kg/亩,26kg/亩、6kg/亩、4kg/亩,25kg/亩、8kg/亩、2.5kg/亩,23kg/亩、7.5kg/亩、3.2kg/亩),撰写了4篇拟投稿文章,示范效果明显。通过教学改革的尝试与示范,笔者深刻体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师的知识和科研背景,依据专业和学生特点,不断发展和拓展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出面向社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注释

① 曹爱红,黄其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与设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4):81-83.

② 尹元萍,汤利,赵平,等.农科院校植物营养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探索与实践——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4):102-106.

③ 叶优良,王文亮,韩燕来,等.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186,188.

④ 孙霞,盛建东,蒋平安,等.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46-147.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0-03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是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评价、诊断和指导作物施肥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实施科学施肥的主要理论依据,它包括作物缺素症状诊断、土壤诊断、根外诊断、代谢诊断、物理化学诊断等[1]。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各农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展,植物营养诊断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利用植物营养诊断进行科学施肥,已经在水稻、玉米、大豆和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增加了作物单产,而且减少了化肥的投入量,使农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降低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2-3]。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是以植物营养学和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课程中演变而来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的课程,其影响渗透到包括遥感技术、植物生理、植物病理、分子生物学、水土保持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

遥感技术首先是在军事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领域的科学家开始着手研究遥感技术,使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遥感技术与农业科学有关的领域主要有:大田作物航拍遥感诊断施肥、大田作物的遥感测产与长势监测、遥感解析土壤类型分布、农业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保护中某些病虫害调查与监测等。近年来,通过卫星对农作物拍摄遥感图像进行诊断施肥工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遥感图像可以反应植物养分状况、土壤类型分布、田间长势、作物分布,提供农作物施肥表征和土地的利用现状,为农业部门统计作物布局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达到作物高产优质和生态安全的目的。

遥感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专业化技能逐渐向多元化多方面进行发展,从当前社会的发展与对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借助课程改革对农业遥感技术在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充实课程的内容,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理论、实践操作和科研的角度,对遥感技术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践中应用遥感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思路去分析并解决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方面问题的能力[5]。本文旨在探讨农业遥感技术在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角色,增加教学环节的实用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科研创新的能力。

1 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是以植物营养学和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判明作物的营养丰缺状况,分析导致植物营养丰缺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施肥方案。显然,植物营养诊断不仅是科学施肥的基本依据和技术保障,同时也是植物营养和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理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最实质性的内容。植物营养诊断是手段,合理施肥是途径,高效、低耗、高产和优质是目的。《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对于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养分利用效率及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农业类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实用型的高级人才,这就必须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深入的实践。为了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利用植物营养诊断原理及理论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笔者对“者对在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方面进行广泛的探索和与教学方法和实验课实践教学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在实施教改项目的过程中按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客观要求,兼顾本课程所涉及农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安排,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农学类各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学以致用,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6]。

2 农业遥感技术在课程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切合点

2.1 高科技融入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的教学过程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遥感技术与农业的紧密结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也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而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完善的、适合的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在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遥感学科知识以及植物营养学在遥感学科上的应用。例如:植株各器官营养状况的改变直接影响着作物的冠层颜色和叶片透光率,缺氮植株叶片颜色变浅,透光率增加,冠层颜色偏黄绿色,而植物冠层颜色状况通常情况下都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其含量的变化影响了叶片冠层的光吸收和反射强度,由于叶绿素对可见光的有效吸收,在可见光波段冠层的光反射随着植株缺氮状况的增加而增强,接收装置接收到反射光,经处理即可形成遥感图像,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即可诊断出植物缺素的症状,可见农业遥感技术直观和方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电脑前即可诊断出作物的田间长势。因此,植物营养诊断与遥感技术在专业技术领域有很多相重叠的理论知识,为农业遥感技术更好的融入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及时掌握农业遥感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形成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遥感课程教学的相互支撑。

2.2 社会需求多是促进遥感技术与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多学科日新月异的交叉发展,不断加强各学科在多领域的融合,遥感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7]。遥感技术已经从专一的技术服务逐渐走进社会化的发展中,因此借助课程改革对遥感课程在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的角度,对遥感技术理论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令学生能够掌握应用遥感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具有解决植物营养缺失问题的能力。如果该改革应用得当,必然为黑龙江的农业生产实践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现阶段,许多国家将植物营养诊断作为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农作物中,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依靠遥感技术的理论,应用计算机处理遥感图像、解译数据与植物生长的各种参数相结合,制定具体的施肥方案,为诊断的准确性与预测预报打下坚实基础;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进行营养诊断的职能机构,现已发展到商品生产的应用阶段,这些成果的推广以及机构的运行均需要农业遥感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大多学校一般只开设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而对遥感技术课程一般只对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开设。因此,把满足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作为促进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更好地将农业遥感技术融入该课程体系做出贡献[8]。

2.3 科研、教学与实践在课程改革中有机结合 高等学校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薄弱,实践能力欠缺,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科研、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建设中重要的环节。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成果的传播途径,实践是检验科研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对高等学校教师而言,只懂得教育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尤其对于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师而言,只教学不做科研,教学内容陈旧,课堂信息量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践和科研经验的积累,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如将基于遥感的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研究,基于遥感的土壤养分盐碱地的空间变异特征,基于遥感的土壤养分估测,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评估等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信息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对而言,教育教学要比科研要容易一些,但是没有科研过程的钻研和付出注定没有教学的精彩。如将黑龙江省黑土分布、各农场不同植株养分的遥感图像引入课堂教学中,用远红外及卫星影像分析黑龙江农垦各农场地表温度和土壤湿度的研究引入到热红外遥感教学,这些科研项目使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理论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这些知识如果没有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指导,无法凭空想象,学生很难理解,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及实习基地联系,走农场进基层,让学生一见到农作物首先诊断农作物缺素症状,告诉该地块农户应多施哪些肥料可高产,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现代化农垦的栽培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真正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现“城市白领”到“合格农民”的转变。当然,任何一门学科的起步与发展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一过程日趋完善,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才能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遥感课程作为植物诊断与施肥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将农业遥感技术融入该课程体系中,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途径去努力,必然在校院和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学科建设打好良好的基础,在专业拓展和专业发展中,取得稳步增长,增加同学们接触生产第一线的机会,增加实践单位对本校植物营养诊断与施肥课程的了解,增加同学们就业的方向,不断革新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熟悉程度,使学生真正喜欢植物营养诊断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持续发展和植物营养学科建设思路的拓展提供有效的支撑,也为黑龙江垦区培养农业遥感技术层面的专业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建,王旭.植物营养诊断研究进展及在我国经济植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400- 2401.

[2]张明聪,孙文相,罗翔宇,等.启动氮加追氮对大豆钾素积累分配规律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32(5):665-669.

[3]张明聪,刘元英,罗盛国,等.养分综合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1):4536-4542.

[4]吉雪花,庞胜群,郑群.园艺植物营养诊断课程建设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1:41-42.

[5]任涛,谭启玲.植物营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67-8169.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机食品成为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重要体现,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有机蔬菜种植实施科学管理,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绿色发展。

1 有机蔬菜生产土壤培肥的指标

有机蔬菜土壤培肥的指标为:蔬菜种植土壤层为中厚度,土壤黏着度适中,土壤温度需要依据种植蔬菜的最佳生长温度为最佳标准,一般情况下,有机蔬菜种植的温度在7~10℃之间为最佳;此外,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壤pH值为6.5~7.5之间的偏碱性土壤为最佳,从而保障有机蔬菜种植中土壤有机物,以及氮、磷、钾的含量,实现蔬菜种植有机生长。

2 有机蔬菜生产土壤培肥技术的理论依据

2.1 微生物理论

有机蔬菜种植中土壤培肥技术的科学应用,需要准确的理论依据作引导。微生物理论是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蔬菜的成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一部分营养供给来自于种植培育的后期供给;另一部分也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土壤中微生物是有机蔬菜营养的主要来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土壤酶活性、原生物、线虫等形式[1],这些生物将土壤中的部分有机成分转变成为有机营养成分,为有机蔬菜的生长提供肥料保障。

2.2 土壤改良理论

加强土壤肥力,保障有机农作物的生长,应用土壤改良理论进行土壤培肥处理。有机食品种植中主要依靠土壤自身营养和外部施加有机肥对农作物生长实现营养供给。从土壤自身入手,应用外部改良技术,保障土壤中有机成分,适当对土壤进行有机物的补给,保障有机食品种植的土壤应用形成良性土壤应用循环,实现绿色种植农业的发展。

3 有机蔬菜生产土壤培肥技术的实践探究

3.1 科学施肥,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

依据科学的有机食品种植理论,实现有机蔬菜生产土壤培肥技术的实践应用。科学施肥,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外部施加有机肥是保障有机种植土壤肥力的主要渠道。农户进行有机土壤培肥时,注重把握培肥的时间和培肥量的多少。一般而言,有机蔬菜的土壤培肥时间分为3个时间点,分别为种植前期,种植成长期和种植后期。种植前期的培肥主要以氨基酸、种植激素类的生理性肥料为主,是为了保障对土壤自身进行改良,同时为农作物初期成长提供保障;种植中成长期添加农家肥、含氮磷钾丰富的有机肥为主,促进农作物中有机成分的补给需要;种植后期的施肥主要应用营养转化补给,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的肥料作为主要的培肥来源,科学施肥,实现有机土壤的良性应用。

3.2 土壤理性化治理

农户在进行蔬菜种植过程中,应当定期对有机蔬菜种植的土壤进行治理。及时除草;有机种植中,杂草的生长对有机蔬菜的种植生长造成危机,减少有机蔬菜生长的营养获取,农户可以适当的采用物理措施,对有机蔬菜种植中的杂草进行控制,同时结合人工除草,保障有机蔬菜生长;积极做好有机土壤的翻耕,提高有机土壤的松弛程度,保持土壤透气性,实现有机土壤的科学治理。

3.3 做好土壤保水工作

做好土壤的保水工作。依据有机蔬菜自身含水量的要求,对土壤中的水份进行科学控制。有机农作物种植初期,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户通常采用地膜保水法对有机土壤中的水分进行调节,同时结合定期的土壤翻耕,增强土壤中空气流通性,在有机蔬菜种植过程中,每隔3~5d进行一次浇水灌溉,注重对土壤中水分的保障,为有机蔬菜的种植提供丰富的水分,提高有机蔬菜产品的水分需求,保障有机蔬菜的成长。

3.4 结合种植植物的合理调节

有机蔬菜培肥技术的应用也需要结合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调节。例如:农户可以在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中适当的种植黄豆、红豆等含有丰富有机成分的农作物进行有机土壤调节,保障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对土壤中长期消耗的营养成分进行补给,避免有机土壤使用出现土地过度使用,造成土地板结,实现了现代农业种植科学发展。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8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e procee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of some of the more popular with the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some attempts were made, on Plant Physiology “necessary nutrition elements of plant” teaching, students generally improve the learning of this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enthusiasm and interest, receiv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The essential elements for plant;Plant physiology;Teaching reform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植物生理学教材中的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的重点讲授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需要向学生介绍植物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各元素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出现的特定外部症状,即“植物营养失调症”,包括“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和“植物营养元素毒害症”。等内容。笔者从多年的植物生理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真正讲授好这部分内容很不容易,学生也反映此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且零碎,学起来非常的抽象和枯燥,更是难于复习记忆,学生因教师的教法单调而对这部分内容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近年来,我们针对这一教学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了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了一些尝试,学生普遍提高了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特写此文,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1 利用形象生动的无土栽培技术图片,让学生首先了解无土栽培的历史,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们在讲授“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一内容之前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形象生动的无土栽培技术图片,给学生介绍的无土栽培技术发展历史、进展及其在当今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基本概况、来龙去脉、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我们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问题1 植物体中存在什么元素?哪些元素是生命活动所比必需的?它们有什么生理功能?问题2 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收某一元素时,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会有什么变化?问题3 学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这一内容,对农业生产和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好处?

我们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当农业生长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师生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我们在讲授各元素的生理功能、特点及植物营养失调症这个教学内容时采用了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我们的做法如下:这部分的内容以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教师在全部学生讲授完后,要对学生讲授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归纳,并相应补充学生不足的内容。

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非常注意视觉效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的情况。

我们非常注意收集与“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营养元素缺乏症”和“植物营养元素毒害症”有关的图片和资料。

3 充分利用音像教材,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拓宽知识面

几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致力寻找、收集和开发与这部分内容相对应的农业生产方面的音像教材,或直接从音像城购买,或从有关的电视节目内容上、网上下载下来,然后亲手制作,刻录成光盘。现在上课每当讲完“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理论内容后,我们都会从音像教材库中选出相对应的音像教材例如“果蔬和作物施肥技术”的(光盘)音像教材给学生播放,让学生从中了解果树、蔬菜和作物的需肥规律和技术。当讲授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视频教学中掌握了这方面的农业生产知识。音像教材是现代教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音像教材中一幅幅形、声、光、色相结合的活动画面,直观、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现了课本上找不到农业生产的感性知识,它以新异、生动、有趣、多样的信息,强烈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植物的矿质营养”一章中涉及各种元素比较多,要上好这方面的内容不很容易,特别是作为重点内容的氮、磷、钾、铁这几种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我们通过总结学生已做过的与此内容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氮、磷、钾、铁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将做得比较好的小组的实验结果做成幻灯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实验总结中深刻而全面地记住所学内容,这样做的复习效果较好。

总之,植物生理学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9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WU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Applied Meteor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Plant nutrition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a meteorology-oriented university which has some flaws and shortcomings in teaching and editing plant nutrition science. Several common flaws are for example old textbook, monotonous teaching, less teaching hour, less experiments, deficient equipments and instruments, little combined with meteorology and lacking enough interesting to students. Based on these questions,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rompt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for plant nutrition course in the majo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in meteorologi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o as to foster much more qualified useful talents.

Key words plant nutrition science; Metrology-oriented university and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0 引言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程,是农业院校农业资源利用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叫做农业化学总论,国内最早编写这门课程的教科书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的彭克明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原南京农学院)的裴保义教授,1994年又中国农业大学陆景陵教授和南京农业大学胡蔼唐教授编写的植物营养学(上下册),并把这门课程正式定名为植物营养学。该门课程主要从元素化学和动力学的角度讲授植物养分元素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主要研究植物养分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累积、利用规律和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学科,用以指导农业施肥实践和农业环境保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气象为主的综合性理工院校,2004年设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始讲授植物营养学课程,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之一,而且是主干专业课,由于专业成立时间不长,且隶属于应用气象学院,根据学校的气象特色,增设了一些气象课程,但是主干课程在大纲编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试验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学好植物营养学,更有利于学生用好植物营养学理论知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1 现有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缺陷

如前所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成立时间很短,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经验,课程设置不合理,将一些相关的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删除或变更为选修课,使得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连贯;同时课时设置不尽科学,植物营养学课程设置48学时,分为单双周上课,课时偏少,单双周上课给师生带来不便; 植物营养学实验课偏少,更缺乏相应的实验室和仪器;课程编排内容与农业气象衔接不好,由于植物营养学教材是面向农业院校的农业资源利用专业本科生开设,没有考虑到农业气象类学校的特点,实际上农业气象中的温光水气热因子也是农业资源因子,同时也属于农业环境因子,跟植物营养学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教材编写较为陈旧,不能反映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植物营养学,没有紧密联系当前生产实际,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了无用等。

2 方法改进和改革

2.1 建议增加和恢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相关课程,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连贯性

在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称农资专业)课程设置中删除了农业院校农资专业通常设置的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必修课、选修课,如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微生物学、施肥学等。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肥水汽热温光等因子,同时植物吸收的养分大多需要溶解于土壤中的水溶液中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并经土壤微生物吸收、吸附、分解、转化、富集等过程后为植物吸收利用,同时土壤微生物可以分泌一些化合物促进土壤难溶养分的分解、分泌激素促进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物质抑制土传病害对作物的危害,固氮菌固定空气中氮素转化成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铵态氮等;而生物化学则从化学角度研究植物体内元素的反应过程、大分子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分解过程及生物功能,这与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养分元素吸收、转运和养分合成、积累直接相关。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植物营养学知识,帮助学生连贯掌握和理解植物体内发生的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过程。

2.2 建议增加植物营养学课时和植物营养学实验

目前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设置课时48课时,单周每周一次,双周再增加一次,远远不够,教师无法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实际补充和扩展上课。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院校农资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在120课时左右,课程改革后大多数院校在50~90课时之间,相比我校植物营养学课程的48课时可以说是最少的,导致教师无法上完规定的教学内容,更无法拓展课程,许多新进展、新问题无法给学生详细讲述,造成理论教学与现实脱节。这门课程实践学时更少,而且大多数的实验课和实践课只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验证,而不是有创造性的实践,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不利, 不能帮助学生利用理论进行实践创造。我系应加强实验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懂得实验的目的和原理,目前我校植物营养学试验课程只有16个课时,更重要的是实验室及实验条件有限,不能满足至少20个植物营养学试验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否则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

2.3 增加实用性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直觉认识和缩短植物营养学与现实的距离

植物营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植物营养学实验课没有国家统编教材,而现有教材中的实验指导有些实验陈旧、 方法落后,也没有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的脱节现象对实验教学有着不良影响。 肥料工业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各种新型肥料不断涌现,如生物有机肥、生态肥、拮抗菌剂、促生菌剂、土壤生物保水剂等。此外,农民对新型 的需求旺盛,对新型肥料使用方法更加缺乏熟练技术,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实用性,增加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专用肥配方设计原理及方法、 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生理性病害与微生物性病害的区别等教材上缺失、 而社会急需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在新颖性、 先进性、 实用性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诸如复混肥厂、 有机肥厂、 微生物肥料厂以及化肥营销公司等主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2.4 将农业气象学课程中的相关因子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整合到植物营养学中

农业气象因子温光水气热等属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的自然生态因子,在单独开设的农业气象学中也重复讲述这些与植物生长有关的气象因子,建议将这部分内容适当精简,合并到植物营养学。温光水气热是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子,这些因子的变化随时影响着植物的养分吸收、转运、利用和植物生长发育。建议农业气象学中主要介绍农业气象因子的形成,而在植物营养学中增加主要农业气象因子对植物营养过程的影响,特别是主要灾害性天气对植物营养元素吸收、转运、同行利用的影响和预防。建议编写一本适合气象类院校农资专业本科生适用的植物营养学教材。

2.5 增加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的教学内容

植物营养学论文例10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念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将再现式、训练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目标具体、内容实用、做学一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

“园艺植物营养与施肥”是成都师范学院园林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化学、肥料学等学科,是理论性很强、实践性很高的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细致地分析教学内容,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任务要尽量涵盖大多数知识点,并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园艺植物营养与施肥”包含植物营养原理、施肥原理、施肥方法及技术三部分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其功能、植物吸收养分的机理、植物缺素症状和诊断方法、肥料的种类与性质、施肥原理与技术。

此课程安排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完成一些综合性实验。因此,本课程确定了两个实践学习任务:一是通过溶液培养方式探索缺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二是大田栽培作业。

这两个学习任务都包括了一系列小任务,如任务一包含有设计实验方案、配制液体培养基、培养试验苗、观察植物缺素症状、植物营养诊断等。任务二比任务一更为开放,从领取基金购买种子,到售卖成果返还基金。这一过程包含选择栽培品种、了解品种习性、制定种植方案、土壤肥力诊断、确定肥料种类与用量、起垄开沟、育苗移栽、施肥追肥、田间管理、营养诊断、病虫害防治等等。不仅有本课程的知识,还有已经学习过的植物栽培、土壤化学、园林植物病虫害等课程知识的应用。这一系列小任务都着眼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学习任务的实施

1.分配学习小组

根据自愿原则组成学习小组,每组3~4人,设组长一名,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领取任务,细化任务,自主学习

在各小组领取任务后,引导学生细分任务,分析每个任务要完成的工作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具备什么知识,通过什么方法获取知识。

学生此前只做过验证性实验,刚拿到任务型的综合性实验会觉得茫然、无从下手,这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把大任务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习有难度的学生,可以直接提供类似文献给其研读。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文献设计任务一的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得出一个共同方案,最后在班级交流讨论以查漏补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并制订出实验计划表。与此同时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查找资料,确定任务二的栽培品种,制订栽培计划,向全班同学介绍品种习性及栽培注意事项。旨在通过这些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在此阶段,学生基本都能模仿文献写出实验方案,教师一定要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其明白,实验为什么要如此设计,每一个步骤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4.完成实验,阶段汇报与交流

此环节耗时较长,教师要通过阶段汇报、课堂观察、个别谈话等方法把握每个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引导,防止学生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而产生畏难怠学情绪。

5.总结归纳,完成实验报告,汇报交流

本环节对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环节。实验过程得到大量数据,但是数据怎么分析、用什么方法分析、分析后得到什么结果、由这些结果可以推出什么结论,对于多数学生来讲,以前没有受过这类训练,也没有这样进行科学思维的概念。因此,在此环节中教师注重的不能只是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

培养。

在引导学生反思的时候,指导学生从三个方向进行说明:在知识上你又知道了些什么,在技能上你又学会了什么,上完这门课程后的你比学习之前的你多了些什么体会、感受。

三、学习成果的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团结协作精神、小组的创新性进行评价,也需要对实验操作规范、过程管理、实验阶段性成果等进行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进而不断达到预期目标。

笔者在“园艺植物营养与施肥”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上述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精神,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但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仍处于尝试中,还有一些教学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华香,蒋永平,文元美,等.基于“任务驱动”的渐进式开放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6):127-129.

[2]陈启才.植物施肥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244-245.

[3]袁天奇,马开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测量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131-133.

作者简介:冯媛媛,博士,讲师,成都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主要从事植物发育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ry to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of Horticultural Plants” in Practice Teachi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