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8:04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1

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环境会计应用中各相关方的博弈关系,找出制约环境会计应用的因素,以期能推动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发展。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合作博弈、n人博弈的复杂性,本文的博弈分析是基于非合作的二人博弈而展开的。

二、环境会计应用的博弈分析

(一)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企业和政府博弈关系的形成源于二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宏观环境核算的职能部门,通常要借助企业的微观环境会计信息来确认环境资源消耗情况,进行生态资源的补偿,并对企业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而环境信息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的趋利本质可能会使其隐瞒或不实披露环境信息,或是消极实施环境会计,政府作为外部信息需求者,并不清楚企业是否完整真实地披露了环境信息,双方间产生了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严格的法律手段、更为严厉的经济惩罚来规制企业的披露不实问题,企业得视政府的行动而行动,于是双方间展开博弈。

1.基本假设及策略分析

为研究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本文提出以下假设:(1)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将环保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2)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进行环保支出;(3)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只会增加其成本费用;(4)政府对企业是否实施环境会计只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策略;(5)企业只有实施和不实施环境会计两种选择。

政府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应用所能采取的监管措施包括颁布环境会计法律、准则并强制要求企业执行,对企业的环保不作为进行处罚等,并假设将处罚作为主要手段。若政府进行监管时发生的费用为E,政府监管的概率为α(α∈[0,1]);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成本为C,不实施而受到处罚的金额为X,而不实施被政府监管发现的概率为P。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为β(β∈[0,1])。支付量以负数表示,获益量以正数表示,矩阵左边代表政府得益情况,右边代表企业得益情况,对应的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图(1)中,横轴表示企业实施成本(或政府监管成本),(a)图纵轴表示政府进行监管的概率α,(b)图纵轴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β,Y1代表政府监管曲线,Y2代表政府处罚曲线,Y3代表企业实施曲线。由于政府监管、企业实施环境会计都会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随着政府监管概率提高,监管成本会增加,企业选择实施环境会计,其成本也增加,而处罚曲线相当于一个中间量,其处罚数额随政府监管情况与企业实施质量的博弈变动而变动,因而Y1、Y2、Y3都随着概率α和成本C(E)而呈现向右倾斜上升的趋势。同理,(b)图三条曲线也随概率β和成本C(E)呈现向右倾斜上升的趋势 。

当α∈[0,C/PX],即政府监管力度较小,企业占上风,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实施环境会计;

当α∈[C/PX,1],即政府监管力度大,企业不实施环境会计将被处以重罚,此时其最优策略是实施。

当β∈[0,1-E/PX],即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会计的可能性较大,此时政府会选择实施监管;

当β∈[1-E/PX,1],即企业倾向于实施环境会计时,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进行监管。

当α=α*=C/PX,β=β*=1-E/PX时,政府与企业达到博弈均衡。

从这个博弈中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实施环境会计,与其实施成本C、政府的监管力度P和处罚力度X及监管成本E都有密切关系。企业的实施成本越低、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越大,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也就越大。而政府监管和处罚力度越小,监管成本越高,企业实施成本越高,企业选择不实施环境会计的概率就越大。可见,要使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政府要从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降低实施成本三方面入手。

2.案例实证

(二)企业与社会的博弈分析

会计理论界在环境会计的实施中充当了中介角色。环境会计的实施取决于政府是否颁布了环境会计制度并下令执行,但政府部门能否颁布制度又取决于理论界的研究情况,如对环境会计基本概念的界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和环境信息的披露与报告等。因此,理论界的研究情况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实施有重要影响,企业视理论界的研究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1.基本假设和策略分析

为研究企业与社会博弈本文假设:(1)会计理论界十分重视环境会计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实践指导性;(2)企业为规避成本费用,不愿实施环境会计;(3)企业只有实施和不实施环境会计两种策略;(4)会计理论界有提出和不提出应用方法两种策略;(5)双方在各种策略下发生的成本和收益是可以大致估计的。对应的收益模型如表(2)所示。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可以发现:当理论界提出应用方法而企业不实施时,理论界会因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认可而感到沮丧,并因无法从实务界得到反馈而影响后续的环境会计研究,因而产生一个损失量L。而企业也会因为不实施环境会计而受到环保积极倡导者等的诟病,在形象、信誉方面遭受损失,或在环境审计实施后其账目得不到审计师的认可而产生损失L;当理论界没有提出应用方法,企业因外在压力或社会责任感使然,自发进行环境会计探索实践时,会发生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费用C;当理论界提出方法,企业也积极实施时,理论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企业也会因实施环境会计、积极节能降耗而从长期来看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双方能实现共赢。可以 得出结论:在理论界没有提出应用方法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实施环境会计;而理论界提出了方法,企业的最好选择是实施环境会计。理论界能否提出应用方法对企业的环境会计实务具有重要影响。

2.案例实证

目前环境会计的研究与应用走在世界前列的是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综观其环境会计发展,不难发现各国会计协会和准则委员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会计准则文件,致力于本国环境会计发展。反观我国,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以及环境报告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议。理论研究发展缓慢,实务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导致除了一些实力雄厚,注重形象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外,其他重污染公司基本不实施环境会计。中国会计学会已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近年积极组织了环境会计专业研讨会,而一些学者也在和火电、煤炭企业合作,结合企业特点研究其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等问题,希望能带动企业实务发展。

(三)政府与社会的博弈分析

环保NGO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不具有行政权力、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协会或组织。环保NGO是推行环境保护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在环保激励与监督方面具有重要号召力。而政府与环保NGO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博弈关系,是由二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决定的。正如朱迪恩·坦德勒认为: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并非是天然的姻亲,从诸多层面来看,两者毋宁说更似一对相互竞争对手。采用博弈论来分析政府和环保NGO的关系,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分析二者间冲突合作的利弊得失,对寻求政府与环保NGO在环保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基本假设与策略分析

为研究政府与社会博弈本文挑出以下假设:(1)环保NGO对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2)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3)政府和环保NGO 都认识到双方间任何一方的不合作或不作为,会对实施环境会计产生不利影响,并会严重危害自身声誉。据此,笔者为政府和环保NGO的策略选择进行赋值:选择合作或作为的一方将获得1分,不合作、不作为的得-1分。左边为政府的收益情况,右边为环保NGO的收益情况。于是得到表(3)所示的政府与环保NGO的收益模型。

其中,政府作为是指支持环保NGO与推行环境会计有关的工作,为环保NGO监督企业环保情况提供资金、权力支撑,而环保NGO合作,是指利用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传递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理念至社会公众等。

下面通过画线法来求解这个静态博弈。画线法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博弈参与者的得益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所选的策略,还受到其他参与者所选策略的影响。因此每个参与者在决策前首先应做的就是针对其他参与者的每种策略选择,找出自己的最佳策略。

在收益矩阵中,对政府而言假设环保NGO的策略是合作,则政府不作为的收益为-1,作为的收益为1,因而最佳策略就是作为,此时可在表4.3-1中第一区间左边的“1”下画一横线。假如环保NGO的策略是不合作时,政府选择作为的收益为1,反之-1,最佳选择仍是作为,此时在第二区间左边的“1”下画一横线;对环保NGO而言,其决策思路和政府的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针对政府作为和不作为两种情况下环保NGO的最佳选择所带来的收益“1”下划横线。这样在收益矩阵中,(不作为,不合作)下的收益(-1,-1)都没有画横线,而第二、第三两个区间都只有一个数字下画了横线,表明只有一方的策略是对另一方的最佳策略,而另一方此时的策略并不是他的最佳策略,意味着另一方会改变策略,因而这不是策略组合的最后结果。只有第一区间的两个数字下都画线了,意味着双方采取的策略都是对对方策略的最佳选择,也即政府作为环保NGO合作。

从总收益的角度来看,也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作为,合作)对应的社会总收益为2,(作为,不合作)的总收益为0,(不作为,合作)的总收益仍为0,而(不作为,不合作)的总收益为-2,损失最大。所以,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策略选择是(作为,合作),也即政府尽责,环保NGO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

2.案例实证

美国环保NGO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给予政府和企业的压力是推动美国环保工作的主要动力。美国环保NGO对出现的环境问题代表社会公众发动公民环境诉讼,最终促成政府进行环境立法,并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执法情况。而美国政府也给予了环保NGO 宽松的发展环境,其登记注册是在公司法、税法等法律下进行,可以在全美任何地区运行。而我国环保NGO自成立之初其社会活动空间就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取得合法身份,难以筹措运行经费,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没有话语权,不能发挥监督政府环境执法和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情况的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的成本、政府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监管成本、理论界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进展和环保NGO与政府的合作与否都是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作为推行环境会计的领导者,要做好引导和监督企业环境会计、加强与环保NGO的合作和为会计理论界提供支持等工作。政府应完善环境法规,颁布环境会计准则,并针对企业的趋利本质建立环境会计的奖惩机制,通过法律规范和经济利益引导企业走向环境利好的发展道路;政府还要认识到环保NGO在推行环保新政中的重要拥护和支持作用,转移部分职能以为环保NGO的顺利参与提供便利条件,提供其活动所必须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要针对会计理论界因缺乏科研资金与条件而对环境会计研究不足的情况,为环保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科研基金,组织相关的研究机构,整合研究资源,形成明确的研究主线,并要特别注意促进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使理论和实务能够相互匹配与反馈;最后,政府还应加强对社会公众有关环境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认知水平,引导公众树立“责任消费”理念,形成推行环境会计的舆论力量。

第二,企业积极做好环境会计应用的内部准备。一是要积极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环境伦理观,认识到低碳、可持续发展已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政府环保法规将会日趋严格;二是要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环境会计;三是要进行环境会计实务探索,配合政府做好环境会计试点工作。如重污染企业中的石油化工、火电煤矿等大型企业可先行探索适合自身的环境会计方案,建立“大企业独立模式”,并将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反映给理论界,加快环境会计应用。

第三,理论界要重视环境会计研究。会计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研究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实务研究成果,也就导致了企业不实施环境会计的策略选择。为此可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组建由会计、经济、环境保护和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环境会计研究班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此外,研究还要注意与企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和研究经验,少走弯路,尽快出台环境会计相关指南。

第四,环保NGO应谋求与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环保NGO应了解政府的业务范围和实际需要,据此明确自身定位,利用贴近群众的优势,辅助政府做好环保工作;另外,环保NGO还要监督政府和企业遵守环保法规,揭露政府和企业的环保不作为行为,以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 GRaY R, BEBBINGTON. 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Sage Publications Ltd.2001.

[2] DUNCaN R B.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administrative cience quarterly , 1972.

[3] 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4] 颉茂华,刘冬梅,贾建楠.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因素分析——基于博弈论的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6).

[5] 沈洪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理论与证据[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DEaN Z, DELE T.Varying private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stitutions : evaluation [M].USa ID Program Evaluation Discussion,Washington, DC: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82.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经济时代,在这个阶段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思想决策手段,越来越多地受到了企业的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可以增强企业职工自身的凝聚力,提升企业职工整体的素质,使得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更加具有时效性,还可以对企业整体实施综合性的实践和指导,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可能。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改变和引导人们行为以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手段。在现代企业机制以及制度转换这一个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以及新的情况,下面,笔者就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优化机制

想要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必须要优化企业的机制,在企业的运行机制上实现创新,多年以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一直都在延续着自上而下这样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机构设置上下对口,企业上级负责任务的下达,下级负责安排任务,这样层层进行布置,一项活动要实现全员参与,自选动作比较少,规定动作比较多,十分容易发生形式主义的现象。所以,必须要积极倡导首创的精神,群策群力,独立思考,将自选动作增加,努力形成企业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将主题活动和自选动作的作用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企业的管理机制上实施创新,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考评的机制,定期或者不定期来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实施考核,并且将考核的成绩和企业先进评选、企业干部晋升以及企业绩效相关联。建立起两个文明建设一体化的机制,将生产经营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共同纳入到企业整体目标之中,同步考核、同步检查以及同步规划,保证两个文明建设相互协调进行发展。

二、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更新观念

在社会组成中,企业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独立实施生产和经营的经济实体,更加是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支撑力量。而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光荣传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是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有的企业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弱化的趋势,究其原因,有企业环境和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影响就是企业自身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他们在自我定位和更新观念方面并没有对企业快速发展形势进行适应,在自身的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会有迷茫的感觉,有些企业的党务工作人员会抱怨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没有为企业做出任何贡献。当前形势下,企业的党组织工作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企业开展重大决策的时候履行自身的参与智能;其次,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履行在自身的服务保证职能;再次,在调动其他组织团体、共青团、工会积极性过程中履行自身的协调职能;在企业队伍建设方面和班子建设方面履行管理职能;最后,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履行自身监督职能;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履行自身领导职能。想要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些职能和作用来实施定位和思考,组织开展活动。

三、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讲究方法

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围绕着企业经营和企业生产这个中心,讲究正确的方法和方式,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及内容都要围绕着这样的中心,结合企业自身发展以及改革生产经营来实施,企业要积极开展党员科技创新岗、企业党员安全责任岗、企业党员先锋岗、企业直径线上党旗红等等活动,还要开展党建主题活动,这些都是结合企业自身施工经营和生产来组织的专题性活动。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结合企业的中心工作,将施工生产过程中以及活动过程中的某一个专项任务和单项的工程相结合,将某一个阶段性任务进行紧密结合,将企业的施工生产所需要实现的安全文明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效益目标和党建工作内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工作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更加有影响力和活力。

加强当前新形势之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主导,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其核心内容,体现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注重企业的人文关怀,联系企业职工的思想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仅仅要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还要鼓舞人、引导人和教育人,从本质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得当前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

四、结语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是优化机制、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更新观念以及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讲究方法这三个方面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振明,祁亚洲,杨方伟.应对“入世”挑战 增强管理理念 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

[2]福建省政研会三钢理论研究基地第一课题组.关于国有企业经济环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思考[A].探索·创新·实践——“福炼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汇编[C].2004.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3

引言

从芮明杰(1994)与常泽修(1994)等人于1994年在国内首次明确管理创新概念至今,我国管理创新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概念阐述到内容划分、从方法实施到体系评价的快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管理创新口语化、标语化,对于管理创新推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反观管理创新的形式化、虚置化却也说明了如何有效地运用管理创新措施,推动措施的有效落实应该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而从目前国内文献的相关研究看来,对于管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管理创新的具体性研究与拓展性研究,如李玉海等(2010)选取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了相关探讨;而王智辉(2010)将管理创新的研究对象从企业转移到了政府机构;龚新蜀等(2010)则将对管理创新的考量拓展至系统生态学领域。案例分析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证借鉴意义,但也决定了其并不具备一般普遍性;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基于分工效应及优势,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建构有效并具一般代表性的管理创新推动模式。

分工优势理论借鉴与企业管理创新阻力

对于分工,亚当・斯密(2009)曾做过以下总结:通过分工,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减少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损失时间;在简化劳动、节省劳动时间的同时,也促进了机械的发明,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借鉴分工理念,要推动管理创新就不应该局限于单一主体本身(企业范畴)进行讨论,可以将其进行“工序的拆分”,以达到简单化与实践化的目的,即从影响企业管理创新的所有社会活动集合体的角度加以考虑,充分重视与运用各因素主体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势利导;而“工序间的协同”则可以根据内部刺激(即来源于创新主体内在因素变动的影响)与外部刺激(即外部环境各种因素的变动对管理创新主体的影响)的两大划分,以从内减少阻力,从外促进创新的内外协同思想,实现管理创新的共振效应,并通过各自主体分工优势的发挥,最终引导企业实现自觉式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变。

现实中的劳动分工起到了简化过程、提高效率的作用,从问题分析角度,结合工作流程的结构,与以往条例式的问题概括相比,也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与集中性。按照戴维・奥斯本对于创造过程三阶段即“寻求事实、寻求观念、寻求解决问题”的划分法,本文将企业管理创新流程划分为管理创新战略的制定、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管理创新措施的实施三个阶段。在管理创新战略制定阶段,有创新战略主观决断性的问题;在管理创新模式选择阶段,存在创新模式选择单一性的问题;在管理创新措施实施阶段,会遇到创新措施实施不到位的问题。

企业管理创新推动模式构建

(一)内部循环持续性管理创新模式构建

企业内部条件作为管理创新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因此,改善内部条件是推进企业创新落实的根本保障也是基本前提。相对于以往妥协或强硬姿态单方推动创新不同,依赖于各角色的划分,充分发挥角色功能,使成员充分了解并自发参与的多方模式无疑更能体现发挥分工的优势,所以本文在内部循环持续性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中,充分利用角色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的关系,选取企业家、职员与客户三类简单角色(为方便演示),通过角色功能的整合运用,增进协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企业内部的创新阻力,推动创新措施的积极落实。

在企业家、职员与客户的三元推动模式中(见图1),首先表明了管理创新的目的不仅仅限于稳定局面,强化职员管理,而是由管理支撑推动企业未来发展,完成战略目标。而从以往的企业流程――企业家职员…客户来看,企业家处于决策的顶端,而客户属于企业外决策结果的被动接受端,这种生产主导型的经营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三元模式也凸显了客户端的重要性,推进了客户职员企业家(即建设以客户需求为驱动、满足市场一线员工需要的组织管理流程)这一逆向决策体系的建立。如图1所示,在三者的循环作用中,从正向决策机制角度,客户元的引入与强调,增加了企业家、职员的相互依赖感,而目标的趋同性则转移了两者间基于管理职能的潜藏冲突,减少了两者对立的可能,为相互间有效协作开展构建了良好的前提;从逆向决策机制角度,未来市场需求倾向为经营者提供了企业管理创新实施的基本立足点,避免了基于维持现状的管理创新模式随着企业发展陷入“改革――问题――改革”的反复循环,而结合战略解构的各个子目标不仅指明了各部门管理创新方向,也为管理创新的落实与持续推进提供了保障。双向机制的相互作用,促成了管理创新的层次化发展(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内容管理方法),而管理创新具体化、基层化本身又加深了经营者与职员间的相互联系,继而又巩固了双向机制的循环作用。所以内部三元模式的构建,通过力的均衡,从局部角度为三者实现充分分工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整体角度则为企业的持续性管理创新而非阶段式的管理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外部多对多管理创新共享合作模式构建

外部环境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而言,虽然无法直接作用于企业内部,但其影响不可忽视。有利环境的创造,不仅可以加快企业管理创新进程,减小决策者主观性思想的疑虑,从分工角度,外部大范围环境主体因素协调整合相比较于企业内部小规模角色分工,也具备更好的理论效果。基于外部引导创新的主体思想,本文引入政府与高校(科研所)构建外部多对多管理创新共享合作模式。与以往常规模式不同,在典型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见图2),政府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运用自身经济手段(税费优惠的出台)与行政手段(相关政策条例的制定)的同时,推动高校理论与技术优势的发挥。但受制于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以及高校与企业配对、关联等问题,三类机构优势都无法因有限的分工而实现充分的发挥,所以,简单“一对一”模式虽然一定程度加快了企业管理创新的进程,却依然存在如企业受惠数量受局限,不利于企业自觉创新意识的产生、创新模式不利于推广、容易使企业产生依赖性等弊端,因此有必要将“一对一”模式拓展至“多对多”模式进行考量,即将相互间的协作关系延伸至更广的范围,分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并通过机构优势的互补,提高分工效率,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这一模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图3所示,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管理创新共享平台的搭建,首先奠定了有效分工的基础,实现了纵向信息的直通(即政府 企业 高校),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现实的企业需求为高校科研提供了实践的机遇;而横向信息流通(即高校 高校、企业 企业、政府 政府)则拓展了信息平台的效用,实现了信息共享。从高校间管理创新基础理论的学术研究,到企业间管理创新具体实施的经验分享,直至政府间管理创新施政理念的互动交流,通过信息共享,避免了有限资源的重复浪费、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益。与技术创新平台受制于专利影响无法有效落实的局面不同,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其外溢性倾向,保证了管理创新平台的顺利开展,且伴随国内管理热潮的逐渐兴起,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势必会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给跨地域间的相互协作创造了可能,也为后续实现更广阔的分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企业虚拟集群的形成,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成本优势的同时,企业相互间管理创新的激励效应、学习效应以及整体创新文化氛围都将大大促进区域内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在另一方面,集聚效应所产生的优势也吸引着区域外企业的不断参与,并推动管理创新平台的持续扩张,通过创新资源的丰富化,再一次实现了企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提升。而从政府政策性优势向企业集群竞争力优势的转变过程意味着企业管理创新从引导模式向自觉模式的顺利过渡,企业自觉管理创新模式的最终形成就可以验证管理创新推动模式的成功构建与目标的达成。

结论

管理创新虽然仅是企业内部的一项举措,但其涉及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甚至技术,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干涉、相互联系使得管理创新实施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所以本文借鉴分工优势,围绕管理创新三个阶段阻力问题,以内分工构建适宜的内部条件,着力减小管理创新冲突的可能,保障措施的具体落实;以外分工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进程,依托于共享平台的搭建,也有望降低管理创新的主观性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内外部结构的分工搭配,较全面地实现了各方优势的整合,有效分散了企业所承担创新风险,这对于国内管理创新的发展普及势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芮明杰.超越一流的智慧―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2.常泽修.现代企业创新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舒昌俊,李玉海,周升梁等.企业管理创新评价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

4.王智辉.政府管理创新探究―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J].长白学刊,2010(2)

5.卢全晟,龚新蜀.基于系统生态学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研究[J].求索,2010(8)

6.亚当・斯密.国富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4

一是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大课题。拟通过理论研讨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总结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经验、好做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和对策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促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证。

二是开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要求,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如何深入推进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劳模精神,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精神文明素质;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青年文明号”创建、诚信建设、行风建设等工作的调研,不断挖掘和总结先进经验,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如何把弘扬优秀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三是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要从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贯彻落实“抓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前移”工作思路,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要围绕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特别是当前企业在推进体制改革、绩效管理当中,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员工思想稳定的对策和建议;要围绕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从加强对干部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积极开展有关活动

一是在适当时候召开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总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经验,讲评论文,表彰优秀论文和论文作者,部署今后工作。

二是开展20__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提出20__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组织发动有关人员撰写论文,做好优秀论文的推荐报送工作。

三是开展学劳模、实施“五个一”、以实际行动纪念建党85周年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发扬劳动模范的优秀品质,发挥劳动模范的导向作用,促进企业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时代新风,增强企业思政治工作的效果。

20__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是:

1、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3、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__水业发展;

4、在加快推进__水业发展当中,如何发挥思想先行作用;

5、如何利用企业网络宣传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6、如何推进以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建设;

7、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建设。

三、加强公司政研会建设

1、加强政研会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政研会组织架构,充实人员队伍,加强骨干力量,以适应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

2、加强自身学习,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运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政研会成为学习型的团体。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1]。与此同时,政府在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及监管力度方面非常重视,“十二五”时期,中国生态环保投入将达到3.4万亿元,2013年发改委确定的节能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3.5%,较2011和2012目标提升了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监管工作的着重点。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1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国内外学者对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关于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另一个则是关于企业节能减排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的理论模型研究[2]。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行业特征、企业规模、管理者素质,政策层面的支持;外部的政府管制、商会和社会压力等[3];而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4]。

1.2 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分析

在对企业主要采取的节能减排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耗能领域分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对高耗能行业可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进行研究说明。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则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发展前景等的介绍。

1.3 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研究

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国家的节能政策和经验,与此同时分析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式,提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

学术界已经对节能减排行为进行了较多研究,但仍然呈现出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的特点,与此同时,针对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原因及目的、采取行为、取得效果、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仍较少,本项目研究则随机选择江西工业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43家工业企业的实地调研及访谈来了解江西工业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目的、所采取措施、取得效果,最终提出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2.1 问卷设计流程

问卷调查法是本次调研的主要方法,在问卷设计过程中经过了文献研究、企业预调查、资料整理、题目筛选、专家修改等五个步骤最终确定问卷。

问卷思路主要为获得五个方面的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原因及目的;企业所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施行障碍;建议及期望。

2.2 样本选择

通过实地调研,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对江西65家工业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实际发出65份问卷,收回的有效问卷43份,问卷回收率为66.15%。在样本选择过程中,各行业占总调查单位的比例为:钢铁7.0%,有色金属7.0%,石油石化2.3%,电力4.7%,机械11.6%,化工2.3%,制药2.3%;同时,被调查样本企业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为:烟尘(23.9%)、粉尘(19.7%)、化学需氧量(12.7%)、二氧化硫(11.3%)、氮氧化物、重金属离子等。

3 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及文献参考,研究发现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由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决定,而节能减排意愿驱使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能减排措施施行的效果则为节能减排绩效,节能减排措施绩效经反馈转而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同时通过绩效改进进而使节能减排效率优化,而节能减排效率优化也将影响节能减排意愿,具体而言可由以下图示说明:

3.1 企业节能减排意愿分析

企业经营状况和所面临情况各具差异,因此各个企业采取节能减排行为的意愿不尽相同。企业节能减排原因是基于企业经营者的价值观(22%)、企业社会责任与压力(22%);其次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考虑(20.5%),政府的监管与扶持(18.9%),同样周围居民的要求(9.1%)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6.1%)也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意愿产生影响。

通过对企业调研结果及文献资料分析,我们将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意愿的因素分为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而内部驱动因素中主要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目标、社会责任、市场需求三个层面,外部驱动因素主要为管制压力、竞争压力、社会压力。

3.2 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分析

由于企业本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企业采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也各具差异。大体而言,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引进新技术、优化生产工艺,二是引进新设备,三是人才培训及企业文化宣导。

样本企业主要选取的节能减排措施为优化生产工艺(29.1%)、引进节能设备(23.6%)、发展循环经济(15.7%)、相关人员节能减排行为思想培训(18.1%)和参加节能减排经验交流、学习活动(13.4%)。

3.3 企业节能减排绩效分析

企业节能绩效是指单位产值能耗下降幅度;企业减排绩效是指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或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下降幅度[5]。样本企业选择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后,23.3%的企业认为带来的直接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2.5%的企业认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另有20.2%的企业认为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

调研结果中,企业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获得社会或政府的奖励的企业仅占14%,且仅有7%的企业产品的销量增加(顾客节能偏好),由此可见,政府及公众在激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方面仍有较大欠缺,这也是企业节能减排绩效改进的重要提升点。

3.4 节能减排施行障碍

在节能减排政策施行过程中,企业节能降耗的开展,存在两方面的阻碍因素:第一,企业自身缺乏开展节能的积极性;第二,外在条件的制约,政府优惠政策与帮助不够、技术不成熟等。样本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施行障碍主要为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增加企业成本(17.7% ),缺乏资金、节能减排成本太高(16.7%),缺乏相关技术(13.5%),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9.4%)等。

4 企业节能减排效率优化

样本企业期望获得的支持中,主要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所得税、增值税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专业人才,环保及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引进等。企业节能减排行为优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4.1 政府需加强规范、引导、监控、激励工作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规范、引导、监控、激励整个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建立工业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政府监督因素是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原因,这证明了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执法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政府要扮演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通过建立行业内技术、资源、信息等的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相关人才、技术等的支持,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推进节能减排产品的市场化,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4.2 企业需健全体制、提高意识、加大技术投入

企业应提升自身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应致力于调动员工从事节能减排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为公司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从实操细节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企业应通过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和人才,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再造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力争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

4.3 社会公众需提升节能减排意识

企业作为一种服务社会的盈利性组织,其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偏好及舆论影响。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无疑会对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起到一个推动和监督作用。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企业认为“周围居民要求”及“竞争者及顾客的节能减排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企业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若能提升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选择并使用节能产品,必将促使企业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加快研发节能减排产品的步伐,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压力在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原因中占有极大的比重(29%)。社会公众作为社会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无形中对企业的产品起着一种有效的监督作用,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不得不改善自身形象, 塑造良好信誉。而在环保意识日益盛行的今天,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企业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吴滢,冯瑶瑶,张晶.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林永居.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1(3).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6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激励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强大的作用,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形式的激励,在不同的场合、时机,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采取科学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但在实践中,很多国内企业对激励机制的认识既不到位又不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源。因此,激励要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激励机制。本文在结构安排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激励的定义和特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分析将国内外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和分类,按照研究曾面的不同将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综述。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问题。论文着眼于大局先列举了建立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必须遵从的有效原则,再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将企业员工进行合理的分类,针对不同的员工和员工不同的阶段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机制,并设计了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操作流程图。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从传统的简单的劳资问题转而发展到关注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

1、对激励对象的研究

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2、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

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员工的激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顾建平、武志鸿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励中存在的薪酬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顾建平还指出企业薪酬激励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标准不高、薪酬战略意识弱、结构不合理等。杨和茂则指出企业激励的的力度和范围设置不合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激励单一性的缺点。王志斌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导致了激励时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的需求。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激励理论回顾。其次,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现代企业激励机制以及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有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结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的是最为基本的,也是必须要使用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本篇论文中,需要从前人的研究中拓展视野,也需要发现已有研究之不足、寻找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在本篇论文中,将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试图分析并提取出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并予以探讨,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是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咨询方法。

(三)论文框架

1、激励理论回顾

1.1、激励的内涵

1.2、主要的激励理论

2、我国企业激励现状与问题

2.1、我国企业激励现状

2.2、我国企业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3.1、现代企业激励因素分析

3.2、现代企业激励模式

3.3、现代企业激励机制建立的原则

3.4、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

3.5、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的实施

3.5.1、激励模式的选择

3.5.2、激励因素(资源)配置

3.5.3、激励方案整合

3.5.4、激励方案实施和监控

3.5.5、激励效果评估

3.5.6、激励信息反馈和调整

三、研究进度

20xx年xx-xx月选题、确定题目

20xx年xx月搜集资料,撰写、修改开题报告

xx月上旬提交开题报告,

xx月中下旬整理资料,完成论文初稿与修改论文

xx月上旬毕业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审阅

月中下旬毕业论文答辩,提交论文与开题报告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奥]熊比特着。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7.

[2][美]罗伯特。赫勒着。激励员工[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吴明亮,李旭凯,张佃淑。试论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J].齐鲁粮食,2001.

[4]张明辉,陈光波。激励理论与激励方案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

[5]刘志虹,庆继胜。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J].现代企业,2002.

[6]向秋华。现代企业中激励机制的设计[J].经济师,2001.

[7]李柏洲。论企业中的精神激励[J].学术交流,2002.

[8]彭炜,温金林,于英川。现代企业激励机制设计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1.

[9]李春琦,石磊。国外企业激励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

[10]王中。劳动力产权:现代企业制度下激励机制的理论探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

[11]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研究于实践[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12]Brown,H.D.Teachi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PrenticeHallRegents,1994

行政管理的开题报告篇二 论文题目 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学院法政学院专业行政管理(年级)03学生姓名

路 人 甲

学 号 200012003040

指导教师 教 授乙 ;

教务处制表

二00 七 年 三 月二十六

一、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经济运行环境,而且引起了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这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的进程,对政府的管理、决策以及服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改革,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代表的政府创新活动,他们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一段时间以来,摒弃官僚制突破官僚制和政府再造等成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官僚究竟是走到了[文章来日中国报告网]尽头,还是依然具有生命力?对于和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改革路径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怎样正确合理的对待官僚制?这个问题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行政改革而言,无疑是具有指导和现实意义的。

理论意义:在公共行政学领域中,对官僚制的研究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可以这样说,公共行政学是无法回避对官僚制发表意见的。研究者们要么接受官僚制的理论体系并为其建构、改造和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建言;要么对官僚制理论体系提出批评,并试图寻找替代性的方案。尤其是以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对官僚制所展开的学理研究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韦伯是无可厚非的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逻辑严密且内涵丰富,十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现实意义:研究官僚制在当前行政改革中的价值亦有其必要的现实意义。官僚制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交相呼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处处都与官僚制形态及其人员联系起来,密不可分。现代官僚制是近代西方工业化发展的产物,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适性价值。而现实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国在行政模式的选择上应如何对待官僚制,是沿袭?是摒弃?是完善?还是超越?成为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怀着检视历史和理论以服务当前问题的想法,本文将选取对韦伯官僚制的分析作为论文选题,从管理学和行政学的视角入手,希望从韦伯思想中提取一些认识,在实践分析上作一点尝试。

二、文献综述

研究现状:

韦伯虽是20世纪初的人物,但越是影响深远的理论,越易受到广泛的批评和锤炼。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的兴起,重塑政府、政府再造、企业化政府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方向,而长期以来指导政府构建的权威理论{baogaocn.com}官僚制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韦伯的批判几乎不绝于耳。在这方面,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行政改革中应该如何对待官僚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应顺应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要求,摒弃官僚制,超越官僚制才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尤其在电子政府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官僚制的理念与现实已格格不入;另一派学者则认为,官僚制在中国不是过多,而是不足,在这样的现实下,谈超越官僚制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应着力于官僚制的完善,官僚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45-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环境会计引入我国以来 ① ,学者们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多角度的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② 。但是,与理论研究的如火如荼相比,环境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却明显冷清。学术研究的“热”与现实应用的“冷”形成鲜明对照。是什么制约了环境会计的实施?谢荣富(2003)提出了会计主体不明确、环保意识淡薄等因素。邵毅平、高峰等(2004)认为我国缺乏明确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式、 环境成本分配方式及环境会计准则。许家林(2004)指出理论成果尚欠实践指导性, 使得环境会计的实践没有规范可循, 阻碍了环境会计的开展。 我们认为制约环境会计在企业的实施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一列举不免显得凌乱。而在观察这一问题时,会发现环境会计实施受阻实际上是多方进行博弈的结果。 企业是否实施环境会计,主要与政府是否重视环境保护,理论研究是否能够提供科学的环境会计实施程序与方法, 并用来指导实践等有紧密联系, 企业与其他方的行动都要视对方的行动而做出新的选择。

从博弈论理论考虑, 环境会计的实施本质上取决于企业、政府和理论学术界等几方的博弈结果。环境会计的实施不是单纯地为某一方带来利益或损失,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同时环境会计的实施也不是某一方独自努力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多方面共同的配合。 实施环境会计所面临的这些情况正符合了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一个主体的策略选择受到其他主体策略选择的影响, 每一个主体因策略选择而产生的支付都是其他主体所选策略的函数,任何主体改变自己的策略都会影响所有主体所获的支付水平。各方在相互博弈中达到均衡。

本文试图借鉴学者们对环境会计的研究, 基于博弈论的角度,从企业、政府和理论界等多方的博弈过程对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因素进行分析, 帮助我们发现促进环境会计实施的有效手段, 从而推动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二、企业与政府的博弈研究

(一)假设及解释

为研究两者间的博弈, 我们做出以下假设:(1)政府将环境保护放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2) 企业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因而尽量减少环保支出;(3)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只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① (4)企业只有两种策略选择: 实施环境会计和不实施环境会计;(5) 企业对于政府关于环保的奖惩措施是可以预测的;(6) 企业和政府在各种策略选择下发生的成本和收益是可以估计的。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必然需要投入资金和材料,这就要求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对其投入的人、财、物进行核算, 可以说环境会计的实施程度体现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程度。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企业是否选择环境会计作为他与政府在环保问题上进行博弈时的策略选择。

政府所能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在此我们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方式:(1) 政府对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2) 政府实施环境资产化,比如排污权有偿使用等。政府采取不同的措施,企业的应对方式也是不同的。

(二)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1. 政府采用处罚措施的博弈情况

假定企业以α概率不实施环境会计,政府以β概率进行监管并处罚。图1列示了该处罚模型在不同策略组合的得益矩阵。 其中A为企业为实施环境会计而付出的成本数量, 同时也是在实施环境会计情况下政府或社会受益的数量,B为企业被政府发现不实施环境会计而支付的处罚成本数量,C为政府监管成本。支付成本以负数表示,受益量以正数表示。

在得益矩阵中,左下方为政府的得益程度,右上方为企业的得益程度(下同)。这四个策略对局出现的概率分别为αβ、(1-α)β、α(1-β)、(1-α)(1-β)。这种博弈情况不存在纯策略的纳什均衡, 而存在一个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 ② 。

接下来我们求解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设政府的期望支付为UG,则

UG(α,β)=(B-C)α β+(A-C)(1-α) β+0+A(1-α)(1-β)

=(Bα-C)β+A(1-α) (1)

在博弈论研究中, 一个基本假设是参与博弈的局中人都是理性的, 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因此, 政府的目标是使自己的收益达到最大化。在给定企业混合策略(α,1-α)的情况下,政府的反应函数为:

2. 政府采用环境资产化的博弈情况

环境资产化是把环境作为生产要素, 投入社会的再生产, 以获取资产收益或合理的生产要素收入分配。其目标是资产性环境的保值与增值,使环境资产收益最大化。 排污权交易制度 ② 就是环境资产化的一种方式。 排污权交易制度使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内部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实施环境会计,以准确了解自己的生产成本。

图2列示了在是否采用环境资产化的情况下, 企业与政府间博弈的得益矩阵。 其中A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而付出的成本数量,B为环境资产化后的价值,C为实施环境资产化的成本,D为不购买排污权, 或不实施环境会计而无法准确计量生产成本所带来的损失数量,且D>A。支付成本以负数表示,受益量以正数表示。

由此矩阵可发现, 在是否实施环境资产化的情况下,企业与政府的博弈可以得到纯策略纳什均衡,即将环境资产化后,企业一定选择实施环境会计;若环境非资产化,则企业一定不选择实施环境会计。该博弈的关键点在于只有保证“D>A”才能达到纳什均衡。那么,现实中能否满足这一条件呢?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实施环境会计所花费的成本(A)是一个定量。而不购买排污权,或因不实施环境会计而无法准确计量生产成本所带来的损失(D)是不断增加的。排污权使用与行政审批挂钩, 企业只有办理排污权有偿使用手续后, 才能办理法律所要求的环保审批手续,并取得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产权证。不购买排污权,就难以开工生产,由此产生的损失自然大于A。购买或交易了排污权而不计入生产成本, 会导致成本计量不准确,定价偏离市场,进而影响生产决策,由此产生的损失也大于A。 所以该纳什均衡在现实中可以成立。

(三)案例佐证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 我们对一些有关环境会计的事例进行分析, 以期说明模型中的因素对于环境会计的实施确实产生重大影响。

1. 政府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日本“水俣事件”是企业污染环境的典型事例。日本政府对肇事者TISSO水俣工厂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截至1991年3月, 该工厂已支付受害者赔偿金908亿日元, 此后每年仍需支付30多亿日元,而如果当时企业治理污染每年所需要的费用仅为1.23亿日元。正是在这种严厉的经济赔偿制度下,日本企业认识到环境会计的实施可以带来经济收益, 防治污染的投资不再是亏本生意。 从此日本企业的环保投资迅速增长,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由此可见, 环境会计的实施必须依靠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裁, 企业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 污染者因为破坏环境而付出的代价必须大大高于其环境保护成本。

2. 环境资产化――排污权有偿使用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于2002年推行工业排污权有偿使用。 秀洲区确定每吨污水排放权一次性购买价为300元,首付50%,3年内付清。据调查,最多的一家企业按分配数量总计缴纳87万元。

嘉兴市秀州区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 增强了市场配置环境资源要素的约束力。 企业意识到只有加快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才能减少排放,获得政府和社会支持,占据行业有利地位,因此减排压力变为技改动力, 而无力改变环保设施的粗放型小企业则面临淘汰。2005年与2001年相比较,该区纺织印染业企业户数减少了1/3, 但工业增加值增长了一倍多,对全区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保持在70%以上 ① 。

区域排污总量控制约束强于资金等约束条件。企业要计算自己的生产能力与排污权使用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愿意交罚款就可以随便污染。此外节能减排做得好,富余的排污权还可以卖出,带来收益。对于排污权的财务计量成为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为环境会计的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界与理论界的博弈研究

事实上我国会计制度的实施主要取决于政府部门(从目前来看主要是财政部)是否颁布了有关制度并下令执行这些制度, 但政府部门能否颁布环境会计制度,又取决于会计理论界(是指研究环境会计的学术机构、学者)能否对环境会计的概念等基本理论进行解释, 能否设计出可行的环境会计计量、披露方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界能否提出明确的环境会计计量方法、 披露方式对于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也视理论界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进程而采取相应的对策与行动。

(一)假设

我们做出以下假设:(1) 会计理论界把环境会计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 并能够提出较为科学的环境会计的实施程序与方法;(2)企业为了减少人员成本、 披露成本或者是会计工作的工作量不愿实施环境会计,换言之,实施环境管理会计会增加企业成本;(3)企业只有两种策略选择,即实施环境会计和不实施环境会计;(4) 企业界对于理论界的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方向(或行动指南)是可以预测的;(5)双方在各种策略选择下发生的成本和收益也是可以大致估计的。

(二)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图3列示了企业与理论界关于环境会计的博弈情况。 其中A为企业按自己的方式实施环境会计而付出的成本数量,B为环境会计得不到实施而产生的损失数量,C为实施环境会计产生的收益。 ② 支付成本以负数表示,受益量以正数表示。

在得益矩阵中,左下方为理论界的得益程度,右上方为企业的得益程度。如图3所示,如果理论界提出了环境会计实施方法,而企业不实施,理论界会因为研究成果得不到应用而感到沮丧, 因此损失为-B。在有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的情况下,企业不实施环境会计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会计账目混乱,得不到注册会计师的认可,因此损失为-B。我们发现,当理论界提出方法时,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实施环境会计;当理论界未提出方法时, 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实施环境会计。这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可以说明:理论界能否提出实施环境会计的科学方法与程序是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案例佐证

美国、 日本等国家能实施环境会计的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出台了环境会计准则或指南, 使企业能够有章可循。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制定了相关准则, 以帮助企业确认和揭示环境问题的潜在成本, 更好地完成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财务会计报表第5号标准》“应付意外情况会计”(FASB,1975)是处理潜在责任的权威标准。 为帮助公司正确预计其具体的环境费用,近几年FASB还了一批补充标准及一个更为全面的涉及环境责任会计的第93-5号标准,提供了对来自其他责任方诸如保险公司、其他主要责任人的恢复环境成本处理、 索赔标准。FASB标准明确了环境补偿的范畴,量化了环境成本的确认;针对损失额的计算提出了核算依据;对信息披露提出要求并加以细化。 日本环境省在2000年《环境会计导入准则》,2001年《环境会计指南》,经济产业部则颁布了《环境管理会计方法手册》。

这些措施是非常有效的,据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17%有重大环境责任的公司以及8%没有该项责任的公司都主动提交了各自的环境情况报告。在日本,理光、精工爱普生、索尼、西友等知名企业都实施了环境会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企业与政府、利益相关者、学术界的博弈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政府监管力度和概率、是否实行环境资产化、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报告的需求度、 环境会计方法与实施程序的理论研究都是影响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认为:

1. 政府作为环境会计实施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其强有力的行政执法可以引起企业对环境会计的重视,进而促进环境会计的实施。 各级政府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 增加对环境污染的处罚额度, 使企业将环境活动视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企业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 罚款数额对于大多数污染企业只是九牛一毛,根本不能形成震慑,更无法与企业造成的社会损失相提并论。此外,政府通过健全市场制度可以引导企业自觉实施环境会计。 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资源市场,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使用模式,保持环境资源市场的自由。这既可以合理配置环境资源,又可有效推行环境会计的实施。健全的环境资源市场,可以使环境资源配置于社会最急需要又适合的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资源的价值, 促使环境资源自身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增值,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会计理论研究者与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及其专业组织应对环境问题, 从会计角度提出环境管理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方法与实施程序。在我国,可以由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它们可以协助政府部门界定环境管理范围,认定企业的环境责任,组织国内有关学者进行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环境会计指南》,解决环境会计的核算、报告问题。此外,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牛文元. 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J]. 会计研究,2002(1):40-42.

[2]谢德仁. 企业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J]. 会计研究,2002(1):48-53.

[3]刘明辉,樊子君. 日本环境会计研究[J]. 会计研究,2002(3):58-62.

[4]肖序. 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 会计研究,2003(11):31-33.

[5]耿建新,房巧玲. 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 会计研究,2004(1):69-75.

[6]许家林,王昌锐. 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资产确认问题[J]. 会计研究,2006(1):25-29.

[7]许家林,蔡传里. 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2004(4):87-92.

[8]谢荣富. 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障碍[J]. 财会通讯,2003(8):26-27.

[9]邵毅平.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J]. 财经论丛,2004(2):50-56.

[10]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调研组. 积极稳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2008(10):26-27.

[11]李建发,肖华. 我国企业环境报告:现状、需求与未来[J]. 会计研究,2002(4):42-50.

[12]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8

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引领机电集团科学发展

在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千亿机电的实施进程中,机电集团准确把握了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思路、职工思想活动的新特点,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创造性和引领性。

坚持科学谋划,实施“321”战略。思想建设重在学习、运用和谋划。集团上下经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创先争优”活动的学习研究和思考,提出了“敬业、创新、开放、提速”的新经营理念和“321”战略(即:完成三大建设,实现两个目标,达到一个愿景。三大建设:建设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高地;建设成为千亿级产业集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两个目标:2012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2015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1 000亿目标。一个愿景:实现“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企业愿景。)促进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谢华骏撰写的《论“一讲二评三公示”的实践意义》,获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理论与实践重庆研讨会”优秀论文,收入《优秀论文集》,获中国机械政研会《百篇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坚持科学部署,目标措施明确。机电集团高度重视集团生产经营、职工的思想热点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制定了集团政研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政研会建设;用“一讲二评三公示”创先争优载体来促进政研会的工作;用四个“贴近”(即:贴近实际稳定人心,贴近生活感动人心,贴近职工温暖人心,贴近目标激励人心。)来夯实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基础,为实施“321”战略目标和文化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支撑。机电集团被重庆市国资委推荐参加“全市首批学习型企业建设典型”评选。

坚持科学发展,勇敢理性 “走出去”。2010年,机电集团成功收购英国PTG公司百年老店及其5项世界先进技术,成为重庆“走出去”战略的学习样板。2011年8月,在英国设立重庆机电欧洲研发中心、欧洲营销中心;同年,与重庆市科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重庆市科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三方签订了联合引进院士专家团协议,成立重庆机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同时,推动实现了重庆轨道交通列车全过程本地化制造,大力推进重庆直升机产业的实施,为重庆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发展,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智力支撑。

创新方法手段,有声音、显实力

用思想政治工作来提升机电集团品牌形象

在建设千亿机电集团的前进道路上,集团积极运用好报刊、视频、网络等各种宣传手段和媒介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做到“有声音,重引领,促发展、显实力”,为机电集团“321”战略目标实施加油鼓劲。

重视理论教育,多种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的“龙头”和“示范班”作用,开展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为主要教材,以中心组学习、知识答题、征文比赛等为主要形式的“百万党员学党史”活动;举办了“与信仰对话、为青春导航、建功‘321’,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报告会和机电集团宣传群团骨干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会;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延安、井冈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生动具体形象的爱党、爱国教育。同时,通过学习教育及时掌握好企业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调研、报告、“五五”普法等学习教育活动;

重视舆论引导,强化网络宣传。在人民网《重庆视窗》等媒介开设了以“重庆机电迈向新腾飞”、“机电集团庆祝建党90周年”、“《机电之歌》——一首豪气蓬勃的企业壮歌”为题的专题宣传。人民网《重庆视窗》对机电集团“庆祝建党90周年创先争优表彰大会暨文艺展演”进行了直播。2011年,集团通过各大网络媒体发表新闻2 000多条,组织开展了10多次专题采访和两次到企业调研,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展示了机电集团的经营成果和经济实力。

坚持形象展示,用好传媒资源。2011年,我们成功接待了中央媒体走进重庆机电宣传采访活动,组织所属企业参加了“国企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宣传采访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具有深度和社会影响力的宣传报道,向社会介绍了机电集团的改革发展成就和展示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人民日报》刊登了《重庆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在《公民导刊》刊登了《创新,让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走向世界》,在《中国经济时报》刊登了《使命感,重庆机电重生的原动力》, 在《工人日报》刊登了《今有鲲鹏志 高路入云端》等宣传集团改革开放成就的多篇文章。集团及所属企业就有近200多篇新闻和专题报道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为此,机电集团连续三年获得了“重庆国企新闻奖组织奖”。同时,集团出版《重庆机电报》20期,创办了《机电党建信息》,目前已编辑30期。

创新内容形式,重传承、抓提升

用思想政治工作来丰富集团文化内涵

在文化建设中,机电集团注重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与创新、引导与统一、思考与提升,来丰富集团文化内涵,用文化来凝聚人,用文化来鼓舞人,用文化来推动机电集团的繁荣发展。

创作《机电之歌》,展示机电精神风貌。邀请国家顶尖级词作家任志萍作词、曲作家孟卫东作曲,创作完成机电集团公司歌《机电之歌》,并于2011年7月1日,隆重举行了创作首演,启动了推介、传唱活动。面向全集团、全社会展现了机电集团“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壮志雄心。

践行“忠诚情义”,肩负机电国企责任。机电集团注重将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结合,提倡“忠诚情义”,通过强化组织的带动和思想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升华信心情怀,把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水平作为我们共同的追求。其中,我们倡导的“忠”,就是忠于职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诚”,就是以诚为本诚信为人。“情”,就是要以人为本,情系员工。“义”是大爱无边,是敢于担当。机电集团担当国企责任,一方面,产业布局助力重庆市区县发展,在双桥、綦江、铜梁等区县落户的项目,已完成投资23.1亿元;另一方面,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去年用于对口扶贫的资金超过1 100万元,机电集团荣获了“重庆市红十字奖章”、“重庆市扶贫突出贡献奖”和“重庆市2011年度慈善捐赠突出贡献奖”。

活跃“细胞建设”,促进机电文化发展。近年来,机电集团十分重视各级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创建,并以各级各类创建活动来提升集团的软实力,努力把文化建设成果转化为企业品牌形象,提升机电的社会美誉度。近两年,集团先后有1家企业创建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两家企业创建为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5家企业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7家企业创建为委级文明单位,集团公司级文明单位有6家,公司级巾帼文明岗近30个。同时,机电集团荣获“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重庆市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优秀企业文化单位”。

创新工作思路,凝人心、聚活力

用思想政治工作来促进集团跨越发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机电集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坚持做到“落地”。在工作中改变以往“我们讲什么,职工听什么”为“职工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工作生活实际来开展工作,并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使其作用发挥在决策前,落实在执行中,渗透到管理上,准确把握职工思想活动的趋势,抓住思想和行为苗头,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重视选树“典型”。选树好典型并实事求是地宣传学习典型,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好方法。因此,机电集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精心选树和培育发现了一大批具有示范、带领作用的先进典型,形成了比、学、赶、帮激励向上的良好氛围。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谢华骏先后荣获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重庆市国企贡献奖;集团及所属企业2011年有4个企业被评为重庆市国企贡献奖先进集体,5名职工被评为重庆市国企贡献奖先进个人,3个团队被评为重庆市国企贡献奖科技创新团队,4名科技人员被评为重庆市国企贡献奖科技创新英才。集团及所属35户党组织成功创建为市国资委“五个好”党组织。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9

一、加强学习,提高行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时刻注重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身的党性修养及锻炼,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始终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政治事件、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立场坚定性。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努力提高思维悟性和廉政自律意识,以郑培民、牛世儒等先进人物为典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努力严谨自律,廉洁奉公。总之,通过学习,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增强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先进文化素质。与此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虚心向各类专业人士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积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指导、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抓好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注重自身要求,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从。我一直注重加强个人的党性锻炼,着眼于净化人格,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绷紧廉洁从政这根弦,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努力把握自己,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地位、名利、权力,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廉政的长城,自觉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的放矢地加强个人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执行重大事情请示报告制度,外出学习考察制度,交通工具使用制度,用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防微杜渐。二是强化廉洁意识。做到警钟长鸣,正确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廉洁勤政的关系;正确区别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的关系。

三、勤政务实,增强宗旨意识和大局观念

本人长期工作在工业经济战线上,始终能爱岗敬业、勤政务实,认真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在工作岗位变动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和胜任工作,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面对工作的范围广、职能多、政策性强、工作人员少的困难,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与全局干部职工一起,认真深入调查研究,冷静分析工作的重点、难点,理清工作思路,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工作措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企业、面临实际,了解真实情况。勤政务实、为企业办实事,帮助企业、服务企业、依法用活、用足政策,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好务。工作任劳任怨、讲求实效,正确处理好分工与协作,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的关系,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努力完成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认真履职,切实为企业发展壮大服好务

1、企业管理科办公室面临人员少、事情多、工作难度大,矛盾突出的现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以“三先”发展的目标,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工作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积极为局党委和局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一是按照省人民政府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拟定了《简阳市中小企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2012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性文件,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撰写了《关于中小企业实现 “三项突破”、推进“五个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0篇理论文章和19篇信息;二是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和服务指导,多次牵头组织银企对接,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三是抓好省“小巨人”和“成长型”计划企业建设,使帝王洁具等14户获得“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四是抓好规模工业企业培育,2020年,已进入规模企业10户,拟培育13户企业正申报规模企业,不断的促进了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五是向上争取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省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小巨人资金、园区平台资金、国家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扶持,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六是每年定期组织1-2次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七是积极开展重点企业上市工作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国光农化、帝王洁具分别于今年3月、4月向证监会申报了上市申报材料并予以受理,有望年底我市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施工企业政研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812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回顾

在目前经济新常态下,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双创”战略实施的重要方面,而财税政策在激励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其目标定位是在中部地区率先打造创新型省份。2016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场推进会,为江西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对于江西省创新型企业来说是一大机遇。

纵观国外文献,主要基于创新结果公共性理论、创新效应外部性理论以及创新过程风险性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财税政策企业的技术创新。Hall(2005)等主要基于创新效应外部性理论,认为知识和积累过程即自主创新成果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国内学者从中国实情出发,主要是将这三种理论进行了综合考虑。匡小平、肖建华(2007)关于外商投资、研发投入、所得税、流转税影响自主创新的实证结果表明,所得税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开支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流转税的效果欠佳。苗秀杰(2015)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对科技型企业采取的相关财税政策,结合我国实际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议适当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干预、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倾斜政府采购、采取税收优惠措施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些学者还针对我国某些细分地区激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研究,薛刚(2012)、王海京(2013)、王志军(2014)、徐毅然(2014)、陈晓(2015)、戚啸艳(2015)、胡素华(2015)、兰飞,李杨子(2015)分别对辽宁省、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西部城市、中部六省、绍兴市、湖南省、西部城市、武汉市的激励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绩效进行了研究。

二、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一)研发投入状况

研发投入规模将直接影响到地区及企业的研发能力。本文按照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区分别选取了山东省、广东省、安徽省、四川省与江西省进行横向比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的各地区研发(R&D)经费情况,从江西省情况来看,R&D经费投入绝对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江西省R&D经费支出只有153.1亿元。在R&D经费投入强度上,江西省政府对于研发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0.97%的投入比例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西部省份的四川省。比较发现江西省与东部地区发达省份存在较大差距,江西省在财税政策工具使用上仍有较大的空间。

(二)研发活动及产出状况

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的活跃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江西省科技活动及产出情况发现,江西省研究开发机构R&D研发人员数量偏少,占全体从业人员的比例低,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的差距较大。同时在专利转让收入与数量等方面江西省排名相对靠后,由此反应出江西省在科技投入上的投入产出效率不高。政府采取财税政策的目标是促使企业产生自身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从江西省的现状来看,江西省的企业离产生自身激励机制还有较大的距离。

(三)新技术开发与引进状况

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及改造情况可以直接反应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通过对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引进情况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发现,江西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项目、引进新技术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等项目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省份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较大。综合来看,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上投入不足,引进国外新技术只是技术创新发展的一个阶段,重点还是在于打造自身激励技术创新机制。而目前江西省企业还处于引进外来技术阶段,自身的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采取财税政策予以扶持。

三、江西省企业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面对比分析江西省企业科技创新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江西省现行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这对于后续的改进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研发资金短缺

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前提,只有资金上对于创新活动予以保障,企业的创新活动才可能顺利进行。这从技术创新前提――R&D的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即R&D投入强度)也可以得到证实。根据《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江西省R&D活动经费支出额占GDP的比例为0.97%,比我国的南部广东、西部四川、东部山东省分别低了1.40、0.60和1.22个百分点。企业的技术创新由于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和外部性,技术创新的回报率不确定与产权制度不完善削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动力。这时企业的R&D经费支出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并加以引导,而江西省在财政支持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企业研发人才缺乏,“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

企业研发活动离不开研发人才的智力支持,研发团队的建设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意义重大。江西省的劳动力资源与周边的省份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的数据显示,江西省的高校数为95所,低于湖北的123所和湖南的124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4》显示,江西省从事R&D研发活动的人员比例较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出1.4%,江西省企业内部研发人才匮乏,技术创新活动缺乏智力支持。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迅速商业化。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全省高等院校共立项课题数9 323项,投入经费119 358万元,支出经费100 478万元。全省专利申请书9 007件,其中发明专利3 707件,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的41.15%,全省获得专利授权1 047件,其中发明专利425件,占40.59%。但是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 839.47亿元,比广东省8 483.48亿元相差很大;全年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 811.69亿元,是广东省的21.8%。同时企业对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的信息掌握的很少,研究的科技成果信息并没有及时地传送给企业,“产学研”的严重脱钩造成了科研成果商业率低,研发投入产出转化率低的现象。

(三)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完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需改进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保障也尤为重要。江西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基础设施和软环境上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在产权保护,技术创新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上存在欠缺。以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为例,南昌市的交通状况也不很乐观。尽管近年来南昌市地铁的开通和运营,但是交通拥挤依旧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同时相关的研究机构的设置也不是很完善,典型的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尚未形成高新技术集群效应。各个创新性企业之间联系较少,阻碍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软环境都需要政策的积极引导。

四、破解江西省企业创新难题的财税政策分析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江西省的经济社会实情,本文对促进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保证研发资金充足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为了确保企业研发资金的充裕,每年不仅直接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还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获得足够的研发资金。日本政府则是更多的以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于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当前江西省财政用于支持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规模仍然偏低,应该加大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以提高R&D的投入强度,同时在财政投融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创新型企业,利用地方性的商业银行,尽可能为其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保证企业研发活动以及成果商业化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同时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研发基金还能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帮助其拓展融资渠道,对风险大、创新型及国际国家前沿的研究与开发用固定资产给予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

(二)激活人才管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国政府通过自主国内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发关系,通过财政投入和财政补贴将企业的创新活动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融合起来,政府在其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促使“产学研”的结合。企业的研发活动核心在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面对我省大量人才流失的现状,政府必须积极采取优化人才结构,引进高端人才落户等措施。同时,建立和畅通政府与省内高校建立密切联系,面对市场培养人才,健全人才市场体系等措施。此外,改善科技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使地区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部分政府管理的科研院所推向市场,促使科研院所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研究。同时政府针对新技术的市场化商业化过程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为企业生产活动创造收益。

(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积极服务企业创新活动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创新型国家不仅针对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给予了财税政策的激励,同时在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江西省政府部门应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所配套的基础设施,通过打造绿色江西、生态江西等战略,提升江西省内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吸引高端研发人才落户江西,为本省企业研发创新活动助力。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帮助本地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从而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提供方向。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江西省而言,通过建立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和专属执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采购监督体系,能够确保政府的采购费用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上的高效使用。与此同时,通过完善政府的采购制度,直接采购省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助力实现企业技术产业化生产的完成。同时江西省针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可从前期研发到成果商业转化等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研发费用在税收上予以一定程度的扣除,并在销售环节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海涛、许强.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及其启示[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