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9 09:27:26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1

2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难点分析

2.1环境保护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不利于环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

相比于其他工业行业,环境保护工作有其特殊性,这一特点是造成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甚至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环境保护行业的工作领域非常分散。传统的车、钳、铆、电、焊、数控机床操作等专业,相应行业内企业的一个车间就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学生比较容易实现订单培养,相应的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也相对简单,企业有较高的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而环境保护行业不是生产车间,企业中的环境保护岗位往往是环境治理工程、环境检测、环保设备维护和维修等工作,不会一次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比如说污水处理岗位,即便是污水处理厂,在岗的员工数量也比较少。分散于多个工业行业(比如啤酒、造纸、印染等行业)的单个污水处理站需要的人员数量就更少,而各个行业污水的处理方式又不尽相同,使得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不容易实现人才的订单培养。努力争取的订单培养和定点实习,涉及的企业数量也非常多,使得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保护专业技术岗位被大量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有的现象普遍存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专业对口单位或岗位就业的比例不高。这种人才供需状况,造成了企业对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忽视。

2.2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疏离给环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带来困难

我国的环境保护职业院校原来大都归口原国家环保总局管理,教育改革后,这些院校从行业脱钩,归到地方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加之环境保护的行业性质较弱,行政管理性质更明显,环保产业又体现出明显的跨专业、交叉性特性,使得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与环境保护行业更为疏离。

2.3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下沉给环保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带来压力

目前,相比于土建、机械等热门专业,环境专业属于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相对较差的专业。而我国大部分综合院校争相开设环境保护相关专业,使得目前环境保护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较多。在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逐步下沉,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则更为严峻。这样也使得企业关注目光更加集中于综合性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在社会上本就不受重视,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压力增大。

3破解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难点的对策和建议

3.1尽快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展环境保护

职业教育政校企三方合作因为环境保护行业的特殊性,校企合作在面临很大困难的前提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就成为了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关键因素。对于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来说,相比其他专业,政府的角色和作用都更加明显和重要,政校企三方合作才是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政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建立机制。3.1.1政府要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要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配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条例、细则,明确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详细规定双方的惩罚与激励条款。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政策,促成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1.2搭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平台2010年,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环保行指委”)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建和管理,旨在通过行业指导,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环保行指委对环境保护职业教育而言,无疑将搭建一个政校企合作的纽带、桥梁和平台。3.1.3经费投入政府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经费。3.1.4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行业任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促进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提高企业对环境保护职业院校的重视度,如国家可以规定招聘员工首先应从职业院校毕(结)业生和经过职业培训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择优录用,环境保护岗位须持证上岗等。

3.2政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和良性运转,推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搭建一个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政、校、企沟通合作的平台,是政府支持环境保护职业教育、参与环境保护职业教育、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2010年成立的环保行指委,是由政府部门环境保护部牵头组建和管理的,这是由环境保护的行业性质较弱、行政管理性质明显的特性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任直接管理者,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办学制度的落实。更为重要的是,环保行指委应扮演好平台和桥梁的角色、专家角色、组织者角色、指导者角色、支持者角色[5],为推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3.3建立政校企长效运行机制,保证环境保护

职业教育政校企三方的常态合作政校企长效运行机制包括政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政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除了上述政府主导作用中的政策法规引导激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外,还包括学校和企业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这些奖励激励机制,一方面调动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寻求校企合作机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调动了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开展科研合作的积极性。政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包括资金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安全保障、政策法规保障、组织机构保障等多个方面,在细节上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扫除障碍,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项目评价和验收机构,评价效果不够客观科学,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4]。政府和环保行指委应组建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和验收机构,研究制定环境保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校企合作成果,为落实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提供依据。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96-02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21世纪的热点议题之一。中国也遭受了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严重缺失。未来,环境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立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国外环境教育萌生于20世纪60年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随着世界各地相继出现的几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世界各国都开始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国外环境教育从萌芽到现在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教育法律体系。而中国的环境教育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将环境教育提升行政日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三十年。至今,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从建立到推行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而成效却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提上法律的高度。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一般以道义劝导宣传为主,公民保护环境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而法律的强制性可以很好地规范公民的做法。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推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立法对环境教育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国家应当把规范公民保护环境行为的内容明确表明,确定为法律条例,这样才能使公民依据法律条文调整自己的行为,强制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个体行为。因此,环境教育立法十分必要。而目前,中国的环境教育立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

第一,环境教育立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是环境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首次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政策讨论,这为环境教育立法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正式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针对当时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而提出,而这一理论的推出成为环境教育立法的首个理论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人类共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也称之为“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一门道德科学,虽然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伦理学,但是它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同样呼吁人类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人类中心论”,主张环境教育应该将道德伦理约束力转换为具体的法律效力。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环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强有利的理论支持。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96-02

近年来,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21世纪的热点议题之一。中国也遭受了雾霾为主的大气污染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科学的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严重缺失。未来,环境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立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国外环境教育萌生于20世纪60年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随着世界各地相继出现的几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人们开始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世界各国都开始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国外环境教育从萌芽到现在的发展成熟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教育法律体系。而中国的环境教育真正开始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将环境教育提升行政日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三十年。至今,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从建立到推行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而成效却不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将环境教育提上法律的高度。中国环境教育体系一般以道义劝导宣传为主,公民保护环境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而法律的强制性可以很好地规范公民的做法。完善的法律制度可以更好地推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立法对环境教育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国家应当把规范公民保护环境行为的内容明确表明,确定为法律条例,这样才能使公民依据法律条文调整自己的行为,强制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范个体行为。因此,环境教育立法十分必要。而目前,中国的环境教育立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

第一,环境教育立法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伦理理论是环境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1972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首次提出《人类环境宣言》,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视为环境教育问题进行政策讨论,这为环境教育立法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正式表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针对当时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而提出,而这一理论的推出成为环境教育立法的首个理论依据,并且这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是人类共同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在西方学术界也称之为“环境哲学”或“环境伦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一门道德科学,虽然它的研究对象是应用伦理学,但是它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类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同样呼吁人类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错误“人类中心论”,主张环境教育应该将道德伦理约束力转换为具体的法律效力。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为环境教育立法提供了强有利的理论支持。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4

AbstractMulu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Guangxi is a reservoir of biological resource,and it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species persity in karst area of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as introduced,the notion and meaning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nature reserves were analzsed,and then the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presently were discussed. Meanwhile,the countermeasures to advanc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Mulun Nature Reserve were put forwar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Mulun Nature Reserve;environmental education;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与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野生生物种的灭绝、物种多样性的锐减,已经成为重大的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人类的关注。自然保护区的提出和建立,保护了一些珍稀物种,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物种多样性。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现以木论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提供参考。

1保护区环境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环境教育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上正式定义的,旨在促进整个人类的环境忧患感,促进人类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并避免新问题出现[1]。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人类划分了自然保护区。世界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保护区定义为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和有关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陆地或海域。而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1 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了较好的保护[2]。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环境教育,也成为环境工作者及地方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可以理解为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培养社区群众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帮助保护区和周边地区人群获得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保护区管理机构与周边地区的和谐关系建设,促进社区共管,实现自然资源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

2木论自然保护区概况

木论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始建于1991年(当时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20.6 km,南北宽11. 6 km,总面积10 829.7 hm2,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5.0~18.7 ℃,年均降雨量1 530~1 820 mm,年无霜期310 d,相对湿度较大。保护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石山裸露面积80%~90%,土壤覆盖面积不足20%,且土壤多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土壤为由白云岩、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局部出现由燧石灰岩风化形成的硅质土。木论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极为完好,覆盖率高达96%,为世界同纬度地区所罕见。林区内物种极为丰富,在已知的1 048种高等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51 种,广西特有植物30多种,木论特有植物6 种。在保护区内,仅兰科植物就达128种之多,包括国际濒危保护的兜兰属植物5 种,堪称植物王国“熊猫”的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 onalis)在林区内也有群落分布,其数量居全国之最。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有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屯,736户,总人口3 2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人均耕地面积500~1 000 m2,人均粮食100~270 kg,人均纯收入1 040~1 480 元[5]。

3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木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有294人(占9.1%),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 863人(占总人口的57.6%),中学以上文化的有810人(占25.0%),学龄儿童270人(占8.3%)。因为教育文化落后,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所以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的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绝大部分还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产业结构单一,家庭收入60%~70%来源于传统的种养业,外出务工收入不到30%。社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养殖的畜禽及水产品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鱼等。保护区东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经济收入较高,农作物产量、节柴灶、沼气池入户率较高,对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西部社区的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家庭只有旱地,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单产较低,并且野生动物啃食和毁坏农作物较为严重,社区群众对当地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比东部高[5]。目前保护区部分群众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仍采取比较原始的粗放养蚕模式,不提青、不分批、不除沙,增加蚕病传染几率,并直接影响经济收入。在桑蚕生产中病死蚕、蚕沙等随便倒入房前屋后,甚至倒入河中,不仅导致蚕病频发,陷入恶性循环,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

3.2环境教育模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即使一些比较著名的环保组织(比如NGO)鼓励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模式也仅限于环境宣传教育。这些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三大类,即法规类、知识类和技能类。法规类内容一般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知识类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意义、现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一些乡土知识等;技能类内容主要是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一部分人掌握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基本技能[3,6]。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木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还不完善,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环境教育面向的主要对象还是社区群众。另外,目前的环境教育还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

3.3科技力量薄弱

木论自然保护区现有34名管理人员,其中正式职工11人,临时聘用的护林员23名。据了解,在木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林、生物、环保等专业的科班出身的人更少(不到30%)。护林员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主要由一些退伍军人或社区中责任心较强、威望较高的村民担任。由于人才缺乏、经费紧张、实验场地和设备短缺,因而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科研及相关工作的开展[7]。

3.4社区关系亟待协调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贫困而生物多样性相对丰富的地区,靠山吃山,向森林索取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砍伐林木、猎捕野生动物、采集野生药材通常是获取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因此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无法在短期内改变。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村民的部分经济来源,客观上使村民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8]。由于保护区的设立,原来属于地方政府管辖的区域划到了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无力承担社区群众的经济补偿费用,当地政府同样无法提供财政补贴,使这部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比以往更加困难。据2007年PRA调查统据显示,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500~1 000 m2,人均口粮100~270 kg,人均纯收入为1 040~1 480元。由于生态补偿等相关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因此在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的问题上,社区与保护区的矛盾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消除[7,9]。

4木论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对策

4.1依托地方特色资源,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广西一跃而成为全国桑蚕生产第一大省,蚕茧产量逐年提高。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中,又明确提出河池发展有色金属、生态旅游、桑蚕等特色产业。而木论自然保护区又位于桑蚕生产第一市——河池市,紧靠桑蚕第一县级市——宜州市,有利的地理位置为桑蚕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桑蚕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问题,除了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收入、解决社区群众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外,还可以利用桑枝、蚕沙发酵沼气等解决燃料问题,是一项一举多得的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社区桑蚕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积极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联合,提高社区群众养蚕技术水平,并指导群众合理解决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考虑到群众经济基础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可以在原来沼气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发展生态农业,为将来的生态旅游项目奠定基础。

4.2优化环境教育模式,丰富环境教育内容

通过木论GEF(全球环境基金)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开展,初步明确了群众的基本需要。在原有的环境法规、知识类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和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等内容,环境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等单位联合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之路。

4.3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走科技富民之路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广西一些自然保护区自主科研和环境教育的功能还不够完善,实力也比较薄弱,致使许多应当正常开展的工作力不从心,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也常常滞后。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及科学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因此,依托地方高校及有关科研机构,在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走自然保护区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之路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种结合,既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又能提高社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还能加强社区群众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2010年1月,结合广西林业厅GEF小额贷款科研项目的实施,河池学院与广西木论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下寨屯)联合举办桑蚕养殖及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群众踊跃参与,反映强烈。在听课过程中,群众主动反映他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索取相关资料。这种专家现场指导、群众自觉参与的技术培训和环境教育方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4.4协调政府及社区关系,走合作共赢之路

加强社区共建,带动社区发展不仅是保护区的责任,同样也是当地政府的任务。保护区群众处在多个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不应该出现真空区,而是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当地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当地政府发展规划,并听取社区群众意见,群策群力,将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能否处理好政府和社区群众关系,关系着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保护区和当地政府的良好形象。

5结语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粮食、蚕茧等农产品价格的提升,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积极调整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村产业结构,主动开展各种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积极性,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群众经济收入,是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以农民喜闻乐见的生产技术培训带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对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廖德宝.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公众生态教育初探[J].广西林业,2004(1):16-18.

[2] 刘思慧,刘季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4):47-53.

[3] 金红艳.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张民侠.陕西秦岭保护区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2001(4):54-56.

[5] 覃勇荣,黄志丹,葛建邦,等.社区环境意识与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358-13361.

[6] 吕艳,王续琨.环境教育的难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2004,20(5):43-46.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5

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保宣教力度,积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总体思路:全面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七次会议精神,大力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按照《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年)》,围

绕环保中心工作,以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为重点,以党政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青少年、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主要宣传对象广泛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宣教工作要坚持贴近群众、贴

近生活、贴近实际,创新方法、丰富手段;坚持正面宣传、正面引导;坚持走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路子。通过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加强环境保护,建

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宣教主题

20*年全省环境宣传教育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精神,结

合各地区环保中心工作,紧扣环境宣教主题,开展好宣传教育工作。

三、宣教要点

(一)全面深入地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组织环境保护工作者、民间环保人士及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专家、学者进行多层次的理论研讨,就落实

科学发展观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一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和专著。邀请专家、学者组成演讲团深入到工矿企业、

街道、社区、学校、农村,广泛宣讲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深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环境保护工作地位。

(二)大力宣传《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决定》是总结过去、指导当前、引领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级环保部门要把宣传贯彻《决定》作为宣教工作的重点

,与落实宣教工作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环境宣教工作的全过程。要通过电视、广播、图书、报刊、网络等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环境保护工作者要切实领会《决定》的精

神实质,为贯彻落实好《决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宣传好《“*”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20*年,我国将出台《“*”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我省也将出台《“*”*环境保护规划》。

通过宣传教育使环保系统广大职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为全面完成“*”环保规划打下坚实思想基础。各级环保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精神和我省环保工作取

得的成绩、现状及今后的规划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广大公众。

(四)组织好“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今年我省“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会场分别设在*市和玉溪市,通过两个重点城市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辐射和带动全省各州、市的宣传活动。各地要

结合工作实际及特点,组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我省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形势,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正面宣传我省和当地在生态保护和湖泊、污染治理方面采取

的措施和成果,努力使宣传活动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五)大力推进“绿色创建”活动。认真组织好第三批省级绿色学校的评选与表彰工作;推进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管理,结合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及要求,进一步完

善和深化创建指标体系,赋予“绿色创建”工作以新的内涵;继续做好相关培训工作;组织好社区居民、学校师生开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的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创建活动经验总

结与交流活动;今年要完成创建省级绿色学校70所,省级绿色社区40个,合同有关部门启动绿色大学或绿色酒店的创建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的环境教育,继续开展县级环保局长和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决策

层的“科学发展”的决策水平。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不断完善和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和机制。

(七)持续推进环境文化建设。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结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征集、创作环保公益歌曲、赞歌、散文和*各民族有关环境保护

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实物)等,推出一批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环境文化作品,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八)全面启动面向农村的环境教育。各地要认真落实20*年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座谈会上提出的“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指示,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精神,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广播、电视、图片、挂图、幻灯、文艺表演等,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把环境宣教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建设。

(九)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提高新闻水平,及时宣传报道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用好*日报、春城晚报已有的环

保宣传版面,力争在*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环保专栏节目。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广告,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宣传,加大环境保护对外宣传力度。积极邀请新闻媒体参

加执法检查和环保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效益。一是加强省、州(市)、县三级环保部门宣教工作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地要认真总结《20*年-20*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落实情况和“

*”期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二是加强与环保NGO组织的联系,搭建政府与环保NGO组织沟通、联系的平台,积极引导NGO组织以正确的方式和途径参与

环保事业;三是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环境宣教部门的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和方法,联合开展宣教活动,提高环境宣教工作效益。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6

在倡导低碳社会下,环境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所谓环境教育强调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保护人类环境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知识与法规,发展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科学正确的环境理念、培养大众环保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跨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1]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适应时代要求,对于全社会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都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2]

1.高校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即发展有关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意识、知识和理解,它偏重于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是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个普遍形式。

1.1理论教育专业课和通识课相结合,完善课程建设

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可以包括环境专业的教育和非环境专业的教育。其中,环境专业的教育即在教育体系中设置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项目研究,,培养一支专门的为环境保护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非环境专业的教育主要强调高校应该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生态环保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等,让高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了解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类课程设置仍不够完备,为了避免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失去自身的特性,避免环境教育被排除在教学之外,一方面必须将环境教育融合到各科的教育中,即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散到相关课程中去教学,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搞好生态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必须将环境教育从各个学科中抽离出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1.2培训具有高环保意识水平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是个很严重的限制因素。无论是开设专门的环境伦理课程,还是纳入德育课程,及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环境伦理教育成败的关键都在于老师。因而,各级师范类院校首先要重点培养环境教育专业教师,为进一步开展环境教育工作打下铺垫。只有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具备了较高的环保意识,才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的兴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校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

因为环境教育学者们认为,“仅仅向受教育者宣讲污染的环境的危害性、不负责任地丢弃废弃物或滥砍乱伐的危险性、绿化环境对人类的益处等等,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采取行动来阻止环境退化,除非使人们深深地关心共同的利益,形成一种维持健康的生态系平衡的责任感,以及形成一种实现与自然和谐的强烈的动机”。[3]

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是依赖于个人的动机,产生于个人对保护环境强烈的责任感,以及高尚的生态情感。

2.1实践中认识环境问题,提高环保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的教育,其将环境的改善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目标,通过学生们主动探索,对环境问题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动机,并且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活生生的各种环境中去实践,深刻体验、去考察环境污染与破坏的严重性,在实践中亲自考察、收集并分析数据资料,探索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源,提出确实可行的最优解决方案。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大家在参与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积极、自主参与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激发环境保护责任感。

2.2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生态情感

环境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采用户外教育的形式,通过鼓励个人接触自然,在自然中熏陶,提升个人环境审美能力进而培养环境意识。[4]作为高校,在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绿色校园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使校园成为展示自然之美的重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绿色的熏陶中,不断培养、提升生态情感。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3.宣传教育方式丰富多样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的丰富性、及时性和开放性为高校环境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使其影响力、宣传力度、宣传效果都大大提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全方位、立体化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同时通过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学生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如开讲座、搞培训、办展览、开展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环境,参与到保护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4. 弘扬传统文化,夯实环境教育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中都渗透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感悟生态之美。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顺时”“以时禁发”,善待自然,体现了一种雍容大度的生态智慧,是德性的智慧;佛教由对生命的关切及于对生存环境的关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生态智慧是解脱的智慧;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道无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5]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宝藏应该得到大力弘扬,这将有利于为高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1世纪环境意识将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也将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正是新世纪发展的客观要求。” [6]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主宰者,通过高校环境教育的开展,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环保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彭立威, 陈宏平. (2004).试论环境教育的基本内涵.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30, 93-94.

[2]邱占勇. (2004).试论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 ]. 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4.

汤斌纺,汪勤峰.(2008).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实施途径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 73-74. [3]Unesco(1997).Intergovernment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bilisi (USSR): Final Reports.

[4]祝怀新. (2001). 面向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新理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 21, 16-19.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92-01

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

一、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事业运用自己的法律心理、思想和知识来指导自身行为的认知,是其依据对环境保护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而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领域的活动。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在毕业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都能起到广泛的表率作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周围的群体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发展,加强对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是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

二、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

替代转化理论和共生进化理论是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基础。替代转化理论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目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人类社会与神态环境之间无时不处发生着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当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相互需求相互制约,二者之间是和谐统一的状态,双方都可以继续生存发展,这也正是共生进化理论所揭示的道理,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并非对立征服关系,而是将其当做人类社会生存与进化不可缺少的共生单元,与人类利益息息相关。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环境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只力量,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法律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则显得非常必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之间共生共荣的关系,人类自身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为人类生存提供更好的生命孕育环境。

三、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高校环境法律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学生环境法律教育方式单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在目前高校开设的有关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育的课程中,大多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生态伦理教育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没有单独的开设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方面的课程,而且,采用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目的仅在于应付考试,而非实实在在地提高环保知识和认知,以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

其次,缺乏环境法律实践和职业训练。环境保护能力的提高需要环境保护的实践,环境法律教育忽视了对环境法律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培养。在实践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只是单纯地硬搬、硬套法律条文,缺乏对案件的具体情形全面的分析,因此,在环境法律教育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增强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培育的方法途径

为更好的加强对大学生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的培养,需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深化环境法律教育课程的改革,提高对环境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面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对环境法律教育重视不足的现状,必须采取相措施使环境法律教育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意识,就必须增强环境法律课程的教育,深化改革,拓宽法学选修课的门类和范围、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产生对于环境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从理性的和感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特别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从而使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二,增加环境法律职业训练,提高大学生环境保护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更多组织学生进行与环境法律有关的活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环境法律教课程,注重课本知识教育的同时,高校更应该组织多种多样的与提高环境法律意识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有关环境保护的案例审判、增加学生“模拟法庭”的组织举办、在环境保护日进行多种方式的宣传、环保法律知识的问答、举办环境保护相关讲座和培训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提供学生在律所、环保局等机构的实践机会,增加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切身体会,提升环境保护的能力。

第三,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规范环境法律行为。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在校园活动中,可以组织社团活动,在社会实际中,积极参见民间环保组织和政府环保组织的多种活动,开阔视野,将环境法律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应用到环境保护的实践当中,并深化对于环境环保事业的认识,提升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规范环境法律行为,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8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大了对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视,很多学者也对展开了研究,如韩志倩等人认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培养需要做到内外兼修,并注重道德实践,联系大学生实际提出教育措施才能起到应有作用。龙芳主要研究了我国高校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与意义。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出了可参考意见,但却缺少与现实情况的联系,部分措施难以被应用,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不足,提出有价值参考意见。

一、大学生环境教育概述

所谓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环境道德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1]。随着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还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并让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认识,通过大学生逐步完成生态文明国家建设。

二、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

1.调查对象与结果分析。在研究中将本校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9份,主要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与行为。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很多大学生都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如雾霾等。在问及“是否关心生态环境”时,将近70%的大学生均表示十分关心,并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在问及“在看到别人丢弃垃圾时,你是去制止还是直接将垃圾捡起或不管不顾?”,2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动制止,70%的大学生选择直接捡起,只有10%的学生选择不管不顾。由此可见,我校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依然有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高校继续加大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力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存在问题。虽然我校大学生已经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认识,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现有教育存在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实行素质教育多年,但很多应试教育并没有完全从大学校园中消失,部分高校依然将知识与能力教育作为重点[2]。环境道德教育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成为主要教育课程之一。第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思想情况如何对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大,然而,我校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有清洁人员解决,自己不需要操心,假设所有学生都存在这种心理,那么整个校园会出现垃圾遍地的情况。第三,缺少必要的行为教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要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虽然我校开展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但现有教育却以理论教育为主,并没有涉及实践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且正确的思想意识。3.原因分析。之所以我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不强,主要是有以下几种因素造成的:第一,教育内容缺失。我国很多高校始终将提升升学率与就业率作为重点,所以,在日常教育中多数均以知识教育与理论教育为主,对于环境道德教育也采用理论教育的方式,并没有将情感教育与实践教育应用其中。同时,在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中所引用的内容都是国家环境如何好的资料,而没有将国家生态环境受污染的一面展示出来,在这种教育内容下会让大学生错误的认为我国生态环境还是很好的,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恶劣[3]。第二,教育方法偏差。在信息时代下,环境道德教育应注意多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然而,我国高校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却依然以传统授课为主,试图通过理论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多数大学生只有在亲眼看到环境被破坏的场景时才能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但学校却没有给予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而是将学生“关在”课堂中学习,也没有为学生播放生态环境被破坏后的视频与图片,这样的教育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学生的作用[14]。第三,教师能力差。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并不是一份简答的工作,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对生态环境保护有足够的认识,懂得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但我国很多高校的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缺没有这样的能力,兼职教师十分常见,由于该教师还需要教授其他科目,所以他们往往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他处,从而轻视环境道德教育。这样就出现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1.高校加大重视。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地方,学校态度如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为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极大重视,并结合实际情况开设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以我校为例,在新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应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学科,在期末考试阶段采用日常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即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越多,所做贡献越大,考试成绩就越高,相反则越低。在第二学期开始以后每一学期,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转为选修课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课程学分设定为所有选修课程中最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境道德教育中。同时,学校可以组建环境保护社团,让对生态环境保护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该社团中,经常在周末期间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给予他们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强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学生也可以与自然产生更加直接的接触,正确认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此外,学校还要提高对环境道德教育教师的要求,请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育工作,避免兼职教师的应用,最好让环境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为学生授课,并注意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5]。2.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传播。每个学科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环境道德教育也是如此,为做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要适当融入环境道德教育。对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其中鲜有生态保护与环境道德教育相关内容,在环境道德教育备受重视的今天,应适当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有法律做支撑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便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破坏生态环境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6]。同时,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为学生传播如何更好的践行低碳环保消费理念,倡导学生在消费购物的过程中尽可能以可降解性好的物品为主,东西破损后应以维修为主,减少重新够买的几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还能深化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理解,唤起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3.重视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大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做好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应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视,并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7]。现代大学生很多都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未曾经历过风雨,尤其是在细节问题上并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如随手关电,让他们认识到在不用电的时候务必彻底切断电源,不要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尽管待机状态中的电器所消耗的电量很少,但中国有14亿人,每个人每晚消耗1度电,那么全中国每晚就要浪费14亿度电。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水资源保护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环境道德教育中,教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50年后国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可以将这些变化用视频展示出来,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不被保护的国家,在学生70左右岁时是否还会有可用资源,这些都是环境道德教育中可以采用的方式,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4.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并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生态环境的信心[8]。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中,可以将实践活动安排在节假日,带学生到一些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让他们认识与了解真实的生态环境,如某地区土地呈现盐碱化,不仅作物长势较差,很多草地也存在空白,该地区可以作为学生生态保护重点,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治理措施,并将自己的成果绘制成报告,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组织的环境知识专题讲座,让他们在讲座中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并了解怎样才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通过与专家的互动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此外,为调动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学校可以设定一些奖罚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践行得好的学生加以表彰,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学生进行惩罚,如破坏花草树木、随意丢垃圾等行为,以此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懂得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但依然有些学生无法形成正确认识,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并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做好环境道德教育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作者:李军民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军.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科技价值观教育[J].海峡科学,2015,(11):79-82.

[2]林美萍.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教育途径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04):96-98+103.

[3]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4):98-101.

[4]韩志倩,李维波,韩阳阳.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5,(20):175-176.

[5]龙芳.生态道德视域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52+54.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9

记者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了解到,根据广东省“十三五”环保工作的需求,广东将会在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环境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完善环境教育学科体系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并将继续积极搭建多种类型的高水平国际环境教育学习与交流平台,为广东储备更具国际视野的环保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及提升全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水平。

据介绍,通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省环保部门不断推动环境科教体系建设,目前,省内高水平、多层次的环境科教平台正在逐渐丰富,如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绿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公众教育、广东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共同开展研究;联合了中山大学发起成立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搭建广东环境教育政府咨询、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公众服务平台;联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环境教育学会,还与台湾环境教育学会签订粤台环境教育合作协议;与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签订宣教合作协议,以及与中大、华工、华师、暨大四大高校的环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广东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发展等。

可以说,这些环境科教平台的搭建与日渐成熟,都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环境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培养、环境教育学科体系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据透露,下一步广东还将会就环境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拓展方面和各相关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

环境教育升级“全民化”

记者注意到,广东省环保部门除了与省内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展开了多层次的深度科教合作外,还通过“绿色创建”、种子教师、志愿服务下基层、自然学院等项目,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区管理中,不断推动广东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及环境教育普力度的升级。

其中,以倡导“在自然中学习,向自然学习,为了保护自然学习”为宗旨的自然学院自今年6月宣布正式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的学生已分别在海珠湖湿地、华南植物园体验了“自然学院”的部分课程。对此,体育西路小学林雁校长深有感触:“自然学院的课程让青少年们在大自然中学习,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增长了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唤起了对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据了解,“自然学院”将在广东省内多个环境教育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设置分校点,通过开展一系列青少年春秋游、社会实践、亲子课堂等公益自然环保体验和自然知识课程,提升学习者的自然感知力,更直接地了解环境问题、学习环保生态及人文科学知识、主动反思保护环境与践行绿色生活的价值,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同时,该项目还将通过“种子教师”计划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环境教育导师与讲解员,并积极发展高校志愿者作为课程助教,促进广东环保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的开展等。

创新“多样化”接轨国际平台

据了解,近年广东积极打造各类青少年环境保护活动品牌,接轨国际环境教育平台,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通过多项创新推动着广东环境教育向多样化、国际化和时尚化转变。

环境保护教育论文例10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环保工作开始受到关注,环境教育逐渐展开。1980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1995年国家环保局制定了《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1996年,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1996-2010)。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相关政策为我国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行动指南。1989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完成,其中第五条对环境教育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随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在基本法的统领下也都对环境教育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全国范围内的环境教育制度建设,无论是环境政策还是相关法律,都主要是从原则性的角度进行号召,对于由谁来承担环境教育的义务、义务不履行后的责任谁来买单、如何开展工作等诸如此类的具体问题鲜有明确规定。2012年1月1日,我国环境教育领域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宁夏条例》)正式实施;2012年11月1日《天津市环境教育条例》(以下简称《天津条例》)也开始接受实践的检验,全国各地在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上进行了很多立法探索,具体规定了环境教育各个环节的运行以及参与部门的职责,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地方性法规在适用范围上存在的天然局限性,使其无法填补我国环境教育制度立法上的缺失。对此,新修订的《环保法》做出了重要的弥补:总则部分第九条规定了环境教育义务主体,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角色,为我国环境教育立法指明了总体方向,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环境教育制度在基本法上规定不明、指导性不强的缺陷,新《环保法》对环境教育制度做出概括性、指导性的规定,为将来环境教育专门立法奠定了法律基础,对环境教育法制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环境教育义务主体2.1各级人民政府

2.1.1《环保法》修订前地方性法规为各级人民政府所

设置的环境教育义务《宁夏条例》 [1]和《天津条例》[2]在国家环境教育职责的落实上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三级模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环境教育工作中处于规划统筹的地位,从总体上组织实施环境教育工作,并将环境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环境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教育工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教育实施中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财政、教育、人力社保、司法行政、文化广播影视等部门配合做好环境教育相关工作。

2.1.2新《环保法》中政府环境教育职责的变化

根据新《环保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国家机关在环境教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上有两处变化。

(1)政府环境教育职责的承担主体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扩展到了“各级”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需要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教育职责。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村环境教育的进展不容乐观,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十分薄弱。新《环保法》中多款条文涉及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第三十三条第二款中提及:“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别,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教育与宣传工作十分必要[3]。乡镇政府承担相应的环境教育的政府职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将对农村环境教育制度的建设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 各级人民政府在总体规划部署环境教育工作以外,也承担着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鼓励其他主体的职责。已经出台的环境教育地方性法规调整下形成的环境教育工作需要三个部门自上而下地配合运转,政府主要负责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规划环境教育事项,具体的环境教育工作规划由专门成立的环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环境教育委员会组织,而实际工作的落实则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这样的设计层次分明、分工明确,但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构冗杂、效率低下、相互扯皮的现象。新《环保法》将环境教育具体职责的承担一定程度上升到政府层面,提高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地位,加大了政府对环境教育的投入力度,便于协调财政、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工作,对我国的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

2014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陈康嘉:浅析新《环保法》第九条规定下的环境教育义务主体环境及保护

2.2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2.2.1《环保法》修订前地方性法规关于学校教育的

规定 《宁夏条例》第三章专章规定了学校环境教育,内容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到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环境教育的形式、目标等;校长作为学校负责人的责任,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行政机关、企业、社区、环境保护社会组织、教育督导机构等的义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环境教育体系。《天津条例》中首次规定了不同教育机构应当安排的最低环境教育课时,具有强制性,对于学校环境教育起到了保障作用。此外,两部地方性法规也都规定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2.2.2新《环保法》中的学校教育

新《环保法》第九条第二款:“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环境教育中职责的明确体现出学校在公民环境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肯定了近年来地方性法规对学校环境教育制度的构建所作出的尝试。环境教育的立法目的在于借助法律的规范性作用建立一种长久有效的环境教育制度使人们转变发展观念,将自己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员,提高对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的理解和追求,有效地参与到环境法制的建设中,在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创造更平等的、可持续的未来而努力[4]。在现代环境观的价值要求下,生态圈的保护放在首位,经济发展放在第二位,人类行动必须有严格的生态标准作指导。然而,这些基本思想还远远未被人们普遍接受[5]。“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消化废物的能力无限”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到治国之道、工业发展、农业模式,小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影响。想要从根源上调整日常习惯思维,唤醒人类的生态伦理良知,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取环境科学知识,养成环境保护意识。就现实情况来说,由于立法与实践的欠缺,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还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上,因此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环境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义务十分必要,新《环保法》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职责的规定,为学校环境教育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

2.3新闻媒体

2.3.1《环保法》修订前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角色

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环境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对公民的环境意识起着固定和强化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一些记者对公害事件真相的报导,拉开了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的各路媒体,以环境专题片、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竞相参与环境报道,使得环保问题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民的环境意识70%来自于电视。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环保电视节目逐渐兴起,2001年,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接受环保信息的渠道79%来源于广播电视[6]。《宁夏条例》和《天津条例》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中的媒介作用,不仅规定了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主管部门应当做好环境教育社会宣传和环境文化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而且具体规定了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在环境教育中应当采取的方式包括:开设经常性环境教育栏目、节目;开展公益性环境教育宣传活动等。此外,《天津条例》在设计环境教育的方式途径时提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开展环境教育公益宣传,明确了新闻媒体在环境教育制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