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8 15:07:10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1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另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思想,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有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

(一)对象相同。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通过塑造企业文化,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为高职大学生,强调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必须注重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两者都是围绕“人”这个对象开展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奋斗,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这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和坚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在员工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员工,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1 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让高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四)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也要遵循三贴近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对不同专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和践行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主动地按照企业的能力要求和作风品德来约束自己、调适自己,强化他们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要根据三门课程的特点和不同要求,结合三贴近原则,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做到统筹谋划,突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要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内容,找准企业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提高对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合作精神。结合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核心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在第二章“中国精神”的内容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等与中国精神的内容相融合,通过运用忠诚、奉献等优秀企业价值观去引导大学生认清使命,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他们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为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运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发努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中,要与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结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实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也是进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学结合中诚心做事、诚实做人,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良好的职业品格,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要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第一,在择业指导方面,通过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必要的择业准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提升他们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就业指导方面,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要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要通过引入企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实现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的成员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提高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让高职大学生提前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案例化、具体化,使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中,把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起学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设计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的规范、制度,使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访谈式教学法通过将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企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劳模大讲堂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将本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将来能快速融入企业、立足岗位成才。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融入企业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聘请相关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亲身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职场理念。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工作中的合作及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高职大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市场调研、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30-02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广,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职学生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学内容职业化——突出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而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必须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以“一线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企业对人才要求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加强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心理抗压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进行教育,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职业道德,作为高职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观。

(二)结合专业、岗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的共性表现为社会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共同职业道德要求。职业道德的个性即行业职业道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行业规范往往是从事该行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共性的范围,还应该进行个性化的行业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只有集共性与个性道德品质于一身,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职业道德,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专业及岗位群的要求开展教学,让学生明确将来从事的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三)引入企业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认同

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就业后被“炒鱿鱼”,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企业文化是职业道德的有效载体,为了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教学内容中注重、突出敬业、责任、创新、服从、守时、沟通、吃苦、细心等职业态度的教育与培养。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遵守企业的生产流程,培养质量意识、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制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按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具体方面,要在保持传统讲授法优势的前提下克服讲授法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因此,一是打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以往被动的客体地位提升为积极的主体地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正确、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之后,运用灵活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采用专题讲授、上台演讲、课堂讨论、主题演讲、专题辩论、角色扮演、影视教学、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常态化——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在职业生活中积累、培养的过程,职业道德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升华。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养成仅靠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中便显得格外重要。目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其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理论知识,而是在行为能力上。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关键的问题出现在“知行合一”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兴趣,促进高职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一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选取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企业的要求相衔接,把企业要求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培养高职生日常行为的部分规范要求。二是选用案例时选取与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行业职业道德的认识。三是不管是课堂纪律还是实践活动的纪律按照企业的纪律要求进行设计。

四、考核方式过程化——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评价是人们依照一定的标准、根据和方法,对某种社会道德、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和性质进行判断,以达到扬善抑恶目的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用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同时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要更加关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而非结果。从评价主体来说,实现评价主体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为多方评价主体,采用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同学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从评价方法来说,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改变单一评价方法为全面的、多角度的评价。即坚持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平时作业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从评价内容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既是内化的过程,更是外化的过程。坚持理论认知与日常行为相结合、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

五、建立校企互动的教育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感悟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教师主导地位,过于强调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体验;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灌输式”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存在着知行分离的教育困境。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困境,就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向企业延伸,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建设具有职业化特征的课堂教学,还应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不但要“引进来”,而且还要“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文化,切身感受企业生产经营中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了解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通过校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企业、了解企业、研究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吸纳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到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起到导向的作用。

六、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示范化——为学生树立职业道德的榜样

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其所作所为都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德高为师,学高为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立场、道德修养、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治学态度及日常行为举止对高职学生都有着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及以身立教的思想,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抽象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及职业行为习惯,并在言行举止中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直接楷模与巨大的教育力量;同时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及学校对教师的职业要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职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要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探讨教学改革,把教材体系变为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不断感悟、内化,从而不断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珏.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许倪倪,肖杰.如何将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带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J]·文教资料,2009,(1).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3

关键词: 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Key words: enterprises-ru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319-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决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昆明工职院)是云南省国有特大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昆钢集团公司举办的高职院校,有近50年的职业教育历史,是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院既为区域上千家相关企业或上百家钢铁企业培养专门人才,同时还致力于昆钢集团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本论文即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对企业办高职院校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一粗浅的探讨。

1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要求的直接性、特色性方面,更能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1.1 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持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属于企业的组成部分之一,“校企一体”是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关系的最好概括。对所办的高职院校,企业在政策扶持、体制机制构建、经费投入、实习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必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造了坚实平台。

1.2 企业为学校提供庞大的教学资源

“企业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企业与所举办的高职院校的天然依存关系,决定了企业对所举办的高职院校能够提供所需的庞大教学资源支撑。这些教学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资料、生产现场、设备、人员、产品工艺、管理制度、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以昆明工职院为例,其所依托的昆钢集团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践场地;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成为学校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技师进入学校兼职教师资源库,474人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企业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等划归学校。企业资源转变为教学资源,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全方位地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

1.3 企业文化为学校提供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

“高素质、高技能”是高职教育学生培养质量的两个基本要求。“高素质”指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高技能”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这些要求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体现十分突出。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由于与企业之间有深度融合关系,必受到企业文化的辐射和影响,育人环境质量也大大提升。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公司,在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创造价值、创造文明、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育人、兴企、报国”的核心价值观念,“自我超越、求强创新”的企业精神,“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企业作风,“钢铁意志、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用人理念,“学无止境、成就明天”的学习理念,“珍爱生命、保障安全”的安全理念,“认真做事,真诚做人”的个人修养等企业文化内容,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积淀和丰富现代内涵的企业文化,已经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学以致用,德优技高”的校训,“德高、博学、敬业、育人”的教风,“励志、诚信、勤学、明理”的学风,“艰苦奋斗、团队协作、追求卓越、务实求精”和“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职业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的学生“四会”要求,已经成为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内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置身于这样环境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熏染,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得到有效培养。

2 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重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教育。思政课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必备人格和职业通用能力等)和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民主法制意识等)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思政课在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能否对所学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理解并认同,能否将这些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并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教学环节是关键,它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借助优势,开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企业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条件与环境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需要考虑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昆明工职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企业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起码可以做到三个结合:

3.1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结合

“校企一体”形式中的高职院校,丰厚的企业文化资源是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内容,结合企业文化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成为思政课具有特色的实践形式。昆明工职院的举办企业昆钢集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企业,它在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企业文化内容。学校的思政课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①体验式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企业参观或实习,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昆钢企业“牢记使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企业文化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探索式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系统了解企业文化体系,引导学生探寻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

③参与式实践教学活动。

把学生带入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如企业大型纪念活动、庆祝活动、运动会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领会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

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深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去体验探索参与,去感悟发现养成,这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自信心,养成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观会起到重要作用。

3.2 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课实践基地结合

实践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专业课的实习实训,还是思政课实践,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人才培养。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的结合就成为应然。

企业办高职院校多拥有一批保障机制稳定、运行良好的实习实训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来科学搭建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把这些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作为自己的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使之成为专业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基地”,既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也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就昆明工职院来说,其与昆钢集团下属十八家二级企业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也可以建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3.3 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思政课实践与专业课程实践虽有不同的侧重要求,但却有着一致的目标,寻找一个最佳点,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在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的同时,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巧妙地嵌入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如在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穿插职业道德体验、了解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体验团队合作等为主要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既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又得到职业质素培养,实践两项内容合一,从而达到 “双育”(育才、育人)效果,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总之,实践教学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无法替代的。企业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校所在地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宇飞.关于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困境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马淑萍.坚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紧跟现代产业,深融成长企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3]吕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

[4]孙由体.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是指学生基于对企业文化内涵的初步认知以及企业文化之于企业、个人发展重要性的清晰认识,以职业道德规范为内核形成的职业素养。李海静、胡海丽等[1]研究表明,企业文化对员工满意度、职业倦怠感存在明显影响,可培养员工“体谅和理解”组织行为的心理期望。张先状[2]提出,训练学生的企业文化运作能力,是加快塑造学生“企业人”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学界及企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教育中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内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兼重技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以实践教学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通过引企入校、工读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对相应专业技艺的掌握和职业素养的形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均与企业紧密关联,因此其强调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仍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凸显特色的主要表现。

(二)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定义为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点:较强的适应能力;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3]。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设计中,使高职生能够尽快进入合格“企业人”的角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企业文化素质的培养有助于高职生深刻认知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长久影响,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职业目标,有效衔接专业学习、技能认证与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学生企业文化素质教育路径

(一)校企合作、工读结合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

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直接也是最基础的方法。各院系、专业要与行业内知名度高、处于领先地位的品牌企业深度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办校入企、工读结合等途径与企业共同搭建起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平台,在潜移默化的企业文化熏陶中,将鼓励创新、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企业文化元素融入高职教育,营造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社会的职业教育氛围,使学生更快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积极健康的职业素养[4]。

采用校企合作、工读结合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可以邀请知名企业人资管理部门负责人或培训师到校讲座、座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中,引导学生逐步了解企业文化。或者,采取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形式,组织学生学生深度参与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实践,在锻炼实践性技能的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的文化氛围,更直观的感受企业文化素质并生成深刻的理性认知。

(二)仿真教学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囿于教育年限以及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校企合作还无法完全负担起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继续巩固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职教育需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增加仿真教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依托高等教育课改,进行项目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工作流程,模拟典型工作环境和场景,使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也可以深度发掘专业知识中的企业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比如设计工程专业可以结合装饰结构与材料、办公室空间设计等与企业形象设计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理论思考、实践技能练习等进行专业学习与企业文化素质培养的叠加教育。

(三)职场文化品牌活动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要立足高职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在高职教育中发展职业性强、品牌影响力大的职场文化活动。可以成立企业文化研修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践行,定期组织优秀校友或专业教师到校组织专题讲座或演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运用企业文化元素如创新、协作等。依托“企业家论坛” “职教新干线互动交流”等网络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形成“宣讲讨论――示范引领――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培养严谨细致的品质。由合作企业牵头或协办“五赛”即专业知识竞赛、辩论赛、创业策划赛、演讲赛、体育赛,在校园内营造起正能量、职业化的浓厚氛围,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对企业文化理解与认可,强化职场素质。

(四)“双师型”队伍是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w

“双师”素质是高职教育的师资特色,专业任课教师需兼具教学、科研及教学素养,同时有从事专业实践的工作经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生产经营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用人需求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有深刻认知,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企业文化素质培养任务,促进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渗透并融合进入专业教学中,是高职教育发展企业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

三、结语

综上,企业文化素质关系到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快速适应“企业人”的角色转变至关重要。为适应企业管理文化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高职院校应加强“三堂对接”,从第一课堂专业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专业实践等多途径加强企业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海静,胡海丽.浅谈员工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7):19-22.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39-02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鲁^福部长也多次在职业教育的相关会议上提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加强校企文化的对接,是“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和趋势,也是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所在。高职德育工作,尤其是作为主渠道的德育教学课堂,如何彰显自己的职教特色、如何利用德育课堂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直接平台,让蕴含着丰富德育内容的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广大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符合现代建设企业的要求,是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让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教改实践,其中,“四融入”是我们基本的经验和主要的实践轨迹。

一、融入行业企业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

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

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有效的德育活动组织与开展,是提高职业院校德育效能不可或缺的途径。近两年来,围绕德育课程教学教育目标,我们在多样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组织中,突出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进德育课堂的活动组织与开展。如邀请校外专家、企业界优秀人士,登台学院鲁班大讲堂作专题讲座;与学院有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富有职业元素和企业文化元素的全院性德育实践活动,如“中国梦・我的绿色建筑梦”、“我喜爱的企业文化”校园演讲比赛,及“追寻我心中的职场榜样”等团队实践活动。这样,我们将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融化在学生的“听、说、写、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中,从而不仅突破了德育课堂的时空局限,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也探索实践了一种新的学习考核评价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即把课堂教学的传统考核与学生竞赛活动推动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些将职业理想、职业人生和企业文化等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校园德育、课程德育等实践活动,营造了校园浓厚的高职特色文化建设的氛围,拉近了德育与学生生活与及将从事的职业的距离,增强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使学生们在校园就受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熏陶,感受企业文化的力量,增强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适应力,自觉培养企业意识、职业人意识和职业素质,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增值力。

参考文献:

[1]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4.6.

[2]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2.6.

[3]余祖光.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研究的新成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践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指示精神,北京市实验技工学校汽车专业创新团队确立了以“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为研究载体,来开展专业建设,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建设。该课题由校企文化融合研究、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材开发研究四个部分构成。其中,企业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作为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融入企业文化要素,以企业生产规范和流程为依据,按一定规律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企业文化进课堂研究成果的内化形式和具体表现。

二、企业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企业文化即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在企业中渐渐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一致认同、遵守且带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营销准则、经营风气、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整合。它分为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态。营销理念、运管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安全防范意识、质量监督意识及用人要求等多种企业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要素。

三、构建思路

企业文化进课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教学活动中的相互融合,是“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办学方向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进课堂要从校企文化要素的细节处着手把融合工作做好,详细涵盖企业和学校的生产与实训两个层面的众多方面的交融。结合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标准,进而实现理念超前、教学规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一种活动模式。

四、建设内容

企业文化进课堂就学校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即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教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整合交融,涵盖理念、环境、管理、制度、行为、精神等各方面。企业文化进课堂的建设内容涵盖以下几个层面:

1.做好实训车间合理布局的建设:对现代大企业的车间建设标准进行借鉴和参考,构建理念超前、布局完善,将实训车间打造为既具企业生产功能,又兼备教学功能。

2.实现实训环境氛围的建设:即把就是将真实的企业的实践环境根植于实训基地内,并把设备布局、环境氛围及环境卫生纳入到建设之中。

在借鉴吸收现代大企业的布局的基础上,设备布局应坚持生产过程这一主线并结合生产活动的独立单元而做到合理布局。明确设备、设施的具体定位,在报实训中心审批后方可变更位置。

对各种的影响环境因素的协调与布局共同构成了环境氛围布置,譬如地面安全线、悬挂于墙上制度、宣传语、钟表等。

环境卫生对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但实训基地一旦组织实训活动就会出现人员众多且流动性很大,带来污染环境,加大了保持卫生的难度。故需研读企业经验,优化处理方案,推进卫生工作标准化制度的形成,保持环境卫生地良好。现在,可以做到随时检查卫生都达标标准。

3.实训教学建设

职业教育模式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进行转变的关键,新的要求即呈现于高职院校面前。

①针对培养目标而言,其导向可表现为企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予以强调的同事更应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给与注重,也就是说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当重视,强调安全、环保及质量等意识、加大对工作的计划与协调能力还有汇报沟通能力的培养。

②就教学模式而言,借助对企业化工作的模式和标准的参考与借鉴,力争使授课模式实现标准化的顺利构建。标准授课按步骤可具体包括:列队点名册,检查着装,下达任务,分列岗位,具体职责,进行安全预想及实训教学。教学模式宜运用理实一体化,在教学过程所体现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应给与重视。

③针对教学的内容,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应与以重视,特别是其内容的一致性和先进性,基于工作过程中把理论指导结合的实训教学更应予以重视。

④针对学习方法,在注重结合工学的同时将理实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运用,把一体化渗透到理论学习过程与实训过程中,并结合分工组的讨论式方法,重视教学实效。

⑤就考核评估来说,应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的标准并加以重视,在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所体现出的一致性方面加以侧重,⑥针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中,双师结构成为重点,将行业企业一线的多名技师委聘为实训教师,实现80%以上的比例。

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上加大对“双证”融通的重视力度。

4.做好设备管理方面建设的完善

在对设备的管理中,企业化方式应得到采用并推广,针对设备形成各种制度,具体表现为使用交接制度、核检维护制度、报修制度、维修建档等,进而为实训教学的有序展开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实训中物品管理的建设

针对实训物品的购置、领用及发放更应做好管理建设,特别是工具、仪器和材料等物品。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方式上宜借鉴并吸收企业化的运作,力争做到采购、验货、入库、出库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6.建设并完善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作的先导与保障。我们应完善实训车间安全防火制度、实训室使用管理规定、材料申报领用制度、实训物品出入库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

构建标准化管理制度,结合一系列标准化工作表单的制定而推行标准化管理,在工作中力争实现有计划,有记录,有反馈,有评价的全面进行。

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构建,在对岗位职责、标准进行明确了同时,也对工作进程予以明确,进而实现了工作可控性和质量的大幅提升。

五、建设成效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7

 

企业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逐渐从一开始专家学者关注和呼吁,发展到有远见、个性的企业和企业家重视;从企业开展文化培训,发展到走进大学讲堂,成为管理学诸多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企业文化正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使企业管理得到升华,但也正如哈佛大学主讲企业文化的佩恩教授所说,“这门课是全新的”,其极具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驱使我们在传统教育观念还盛行的当今,加强对大学企业文化课教学的理性思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培养教育对象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认知和管理能力,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审美意识的引导渗透其中。 

 

一、企业文化基本特点 

 

对企业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应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 

1、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1]。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 

2、企业文化的实践性。 

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 

 

二、企业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 

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 

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教师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三、企业文化教学模式分析 

 

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1、科学化课堂讲授。 

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入。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2]。 

2、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学生了解理论的内涵,掌握方法,更要引领思想,拓展思路,以求学生学以致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文化”的讲授过程中,力戒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和不得要领、漫无目的的讨论。因此,运用“案例教学” [3]就成为“企业文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方法是:或教师讲授,或看视频资料片(如《观摩海尔》等),或专题讨论。鉴于“企业文化”学科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同学习课时少的矛盾,将“企业文化”课的内容浓缩为“十讲”,并力求使每讲分为“专题”,整合形成体系。 

3、多样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聘知名企业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开展讨论活动,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很多高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模式。“若不把新的科学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运用现代技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的选择。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幻灯和视频,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实现虚拟现实,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企业现场,企业文化的艺术陛和实践性借助现代技术的载体,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5、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素质教育的关键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考什么和怎么考,企业文化是一门主体性和实践运用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只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而是要把案例分析、教学实习、模拟课堂结合起来全方位开展,进行加权平均,这样的考试也就更科学,也更有价值。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多、变化快、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各样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观点、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校园,学生们对一门课程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摸清。讲授“企业文化”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穿插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先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们熟悉并运用这些理论,使理论与现实有机接合。如思考题和讨论题的设计,既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又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将学生的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渗透到实践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8

2.工程专业教育。以港航专业的课程群理论与工程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为重点,使学生深入学习本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大部分是安排在企业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专题课程和工程实践。以合理安排港航专业课程群为基础,使学生以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构建本专业的整体知识框架,熟知并能应用港航工程建设领域的系统知识,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渐养成从项目要求、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整个环节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素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工程实例紧密联系,合理安排独立的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以校内各实验室为依托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此外,企业工程实践层次设置了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六个环节,共21.5个学分,总36周学习时间。素质拓展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等活动,素质拓展学分获得不少于10学分。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行,河海大学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计划企业实践部分内容将主要依托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现场参观、讲解、观看录象、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充分认识在国民经济建设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重要性,了解本专业具有理论与实际不可分割的特点,开阔和增强对本专业知识领域的全面性、综合性的认识,通过现场讲解学习了解码头、防波堤、船闸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作用、型式、布置、结构类型、组成和构造等,以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实践安排在第5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周。

2.企业文化实践。企业文化实践主要是开展企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和训练,通过企业文化实践环节,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良的企业文化,培育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7周。

3.企业工程综合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完成了本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之后,再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企业的施工、管理等部门采取跟班工作或代岗工作方式,对工程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进行学习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作指导教师,通过基于项目、案例等多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企业工程综合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0周。

4.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在学生了解和熟悉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估价等方面的概念后,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结合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成果,针对某一实际水运工程,编制完成该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优化施工工期,完成工程预算等工作。通过本模块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独立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2周。

5.毕业生产实践。毕业生产实践是在学生全面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对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和实践,主要由工程实践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结合公司承担工程项目情况,并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具体的现场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产实践安排在第8学期期初,时间为3周。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依托企业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训练,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其主要内容为结合企业承接的工程应用项目,完成相应的水工建筑物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锻炼学生独立从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概念和创新精神,形成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基本研究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3周。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9

中D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输入,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对于保持企业机体的活力至关重要。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了解企业的窗口,可以向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企业文化、组织、规章及业务流程等内容,为新员工尽快融入企业文化及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入职培训中,由于新员工大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可塑性很强,通过入职培训可以端正新员工的思想,并及时发现新员工与企业发展不相符的习惯进而纠正。新员工也可以通过入职培训逐步建立自信和提升团队凝聚力。入职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集中培训使新员工在思想理论、职业素质、行业纪律、业务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一、入职培训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完善成熟的入职培训体系是校园招聘的延续,对于企业回收招聘投资意义重大,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对企业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于入职培训过程中。通过入职培训,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展现于新员工面前,通过培训快速高效地在员工心目中建立归属感,这不仅为员工日后高效的工作奠定基础,也能有效地防止未来企业出现人才外流等现象,只有将人才留住,企业的稳定发展才有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入职培训搜集新员工的个人信息,进而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在入职培训中,可以通过培训项目的设立来观察和了解新员工的性格特点与个人能力,通过对新员工个人信息进行科学地整合与分析,不仅可以为以后的培训项目提供方向,还可以更好地安排新员工的领导、团队及岗位,将合适的人才放到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岗位上去,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

其次,对于新进员工来说,入职培训有利于新员工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具体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文化底蕴和晋升机制等,在充分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新员工可以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计划,明晰自身的岗位责任,为以后工作的高效展开奠定基础。此外,入职培训作为新员工的“过渡期”,也利于新员工之间进行互相了解,通过集中培训,新员工可以较快熟悉未来的同事,尤其是在入职培训的团队项目中,新员工可以逐步探索有效的团队沟通机制,这不仅增强了新员工团队的凝聚力,也有利于之后新员工顺利开展其岗位工作。

最后,对企业与新员工双方来说,入职培训增强了企业与新员工之间的黏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新员工互相了解,各取所需。企业通过其特有的企业文化,以文化留人,新员工则在了解企业过程中找到自我归属感,更好地将自我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二、现代企业培训理论概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入职培训归根到底是一种学习的实践形式,为了更好地做好目前企业的入职培训模式,这里简单介绍几个当代企业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希望通过对理论的阐述加深对现有培训模式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而更好地指导未来入职培训的实践工作。当前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有以下三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称结构主义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学者。该理论将培训过程拆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仿真情景、团队合作、有效沟通及内涵建构。具体来说,该理论认为在培训过程中接受者应在一个与未来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环境下,借助内训师及团队合作的力量,通过有效地学习培训资料以意义建构的形式完成最终培训,这不但要求接受者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也要求其学量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使接受者完成对培训的意义建构,即通过培训掌握未来工作的内在规律。

(二)协作学习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多一奇等学者。该理论注重发挥学员自身的优势,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以投入培训过程当中,进而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该理论强调培训内各成员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员与学员,也包括内训师之间、内训师与学员之间等,这里的内训师多为引导者的角色,以学员为主体,降低原有培训模式中内训师的权威度以更大限度调动学员积极性。此外,该理论推崇集体培训模式,通过将学员细分为学习小组的形式将集体授课与小组讨论统一起来,学员在组内注重个性养成,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竞争,最后以小组成绩作为优胜的参考条件。

(三)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持该理论的主要有阿基睿斯、舍恩及彼得等学者。该理论注重企业文化的灌输,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予以推动,每一个培训流程均相互联系并在培训过程中及时反馈培训效果以便开展下一个培训流程。通过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的形式,营造员工学习的氛围,在充分调动内训师及学员创造性的基础上保持整个学习组织具有不断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进而使得该学习组织持续发展。这种培训理论要求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具有自我赶超的意识,通过培训不断扩展组内成员的个人能力并不断提出新的培训目标。此外,该理论要求组织内部应确立共同的培训目标,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为思考路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最后对培训过程中每一环节反馈信息加以汇总并建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档案以便开展新的培训。

三、企业入职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以当代主流的企业培训理论为支撑,回顾国有商业银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的日程安排及课堂实践我们发现,上述三种企业培训理论在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中均有体现。但总体来说,此次新员工培训项目主要与学习型组织培训理论的契合度较高。下面,笔者将重点分析此次企业新员工培训项目,重点归纳此次新员工培训的模式及其特点。(表1)

为了直观地了解此次培训课程的设计情况,这里对此次培训的各类课程的课时量进行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此次入职培训课程总计160学时。其中,广义的企业文化类课程(价值观+制度)约占总课时的59%。其余各类的比重由高向低分别是业务培训类、文娱活动类和杂项类(包括结业考试及入职手续办理)。另一方面,此次的师资力量也以企业自身干部为主,企业干部占师资总体的79.31%,且授课老师基本上是本条线的专业化人才或对企业内部企业文化了解很深刻的领导干部等。从此次课程实践效果来看,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企业文化宣讲,提升员工自我归属。此次入职培训从课时量上看,企业文化类课程特别是价值观建构的课程占比接近一半,这与前文所述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不谋而合。在此次培训中,其重点是宣传企业的企业文化等“软实力”以增强入职员工的归属感,使学员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接受、理解、认同企业文化,最终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人并为之自豪。

在企业文化类课程实践中,授课形式表现为集中式授课与小组研讨二合一的模式,在白天以内训师集中式授课为主,课程主要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战略、价值理念及规章制度等。其中企业发展历程和战略等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给新员工,价值理念则通过介绍企业成长中的优秀“典型”,以案例的形式向入职员工展现这些优秀员工的成长经历,让学员自己感受企业的软实力。规章制度的解读则以反面“典型”案例为主,通过介绍这些干部员工的违纪过程及处理结果以达到对新员工警示教育工作。

由于师资主要为企业内部领导干部,其本身发展经历和个人感悟也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大部分授课老师立足于自身成长经历,其课程可信度高且易于被学员接受。晚上以小组研讨和自习为主,将学员分为五班二十组,以白天的课程设定一个研讨题目,让学员结合白天所学及个人所悟展开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其研讨成果并在组间相互竞争,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协作学习培训理论的要求。

(二)严格规范培训纪律,提前营造“工作状态”。入职培训是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步,严格培训纪律是顺利开展培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新员工,为了顺利使学员完成从大学生向企业人的转变,严肃培训纪律必不可少。严格培训纪律不但利于培训的顺利展开,也利于学员规范自我以便在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此次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培训纪律、考试纪律及团队积分管理规则等规章制度以规范新员工的日常行为。

培训过程中,每位学员上课前都需使用电子考勤设备进行人脸识别,每天进行三次考勤记录,有效地保障了教学的质量;培训纪律同时对学员的着装、个人行为及课堂纪律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学员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入手,逐步培养其企业人的意识;团队积分管理规则明晰了学员间内部竞争的机制,为学员间合理有效的竞争提供了规则。通过此次培训,强化了学员的时间意识、着装意识及绩效考核意识等,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

(三)实施精准培训,力争结业上岗。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基本上来自软件开发中心,因此培训课程特地安排了五天的业务规范课以便于新员工上岗工作。业务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均为企业软件开发中心的业务骨干,其课程集中于软件开发中心业务的流程与规范。同时,授课老师充分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向新员工介绍未来的工作是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建构主义培训学说,使得新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未来工作中将要使用的操作性知识与非操作性的实践经验,以达到结业上岗的要求。

(四)培训寓教于乐,坚持以人为本。此次培训过程中,培训学院始终贯彻以学员为本的工作思路,寓教于乐,丰富学员课余生活。通过发挥学员特长,以兴趣带动学习,将培训过程中学员形成的优秀文字、书画和摄影作品以班刊的形式呈现,并以微信的形式加以推广,从而达到宣传企业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紧张的课程之余,学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举办了羽毛球、乒乓球及企业好声音等赛事活动,使学员通过比赛互相了解、互相切磋。

四、企业入职培训模式的有益探索

此次入职培训过程中,学院及全体学员积极探索,在现有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且反馈良好,现归纳如下:

(一)“互联网+培训”模式,多样化、碎片化学习。此次入职培训中,从第一天的微信班群到课程中的视频教学再到每天的微信班刊推送,“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已经渗入培训的方方面面,这次培训中,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使培训工作更加高效的展开,特别是在此次培训中,培训学院率先采用“互联网+选举”的模式,真正为班级营造了民主公开公平的氛围,通过完全透明公开的网上选举,使得新员工很快认同并接受班委的领导。此外,培训过程中,新员工通过“易企秀”、“美篇”等制作软件将培训的点滴记录下来并通过微信平台加以推广,不但记录其所学所思,也从侧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宣传,可以说一举数得。未来可以将培训期间新员工制作的推送形式以专题的形式记录于企业的微信平台上,以便于后期培训工作的展开。

(二)内训师从“权威者”转为“引导者”。此次培训的新员工在年龄结构上绝大部分是“90”后,其个性鲜明,善于自我思考。通过此次课堂满意度的调查及现场观察可知,小组研讨时学员的参与度最高,且这一环节学员自我思考,课堂成果最多。在小组研讨中,内训师所扮演的是课堂引导者的角色,学员们根据课程题目,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并形成小组研讨成果,内训师则是对小组研讨方向进行把控,并不过多干涉学员的研讨思路。相反,内训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课程效果。这其中除了课程时间过长不利于学员的听课效率因素外,还因为权威性的授课形式拉大了学员与内训师的距离,不利于学员从心理上认同内训师。

(三)完善入职培训“信息档案”,构建企业人才库。目前,企业入职培训中针对新员工的素质信息档案系统还是空白。包括新T工在入职培训中的表现,班委及小组成员对其性格、特长、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记录。当然,由于企业员工人数庞大,针对所有新进员工建立个人素质信息档案工作量过大亦无现实意义。但是,针对总部的新进员工可以用试点的形式开展此类工作,比如在新员工的结业证书上新增一栏“带班老师及班委对该生的评价”。这样,用人的部门通过该员工的结业信息即可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建立此类信息库还可以有效地将人才进行重组搭配,根据未来企业项目调配合适的人才进行工作,用“大数据”的思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便于从综合素质上考察员工的能力,为以后培养其发展提供依据,便于后期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宝发,杨庆芳.企业培训模式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41.

[2]唐文君.论现代企业培训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8.30.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15-01

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也是"文化致胜"时代,《企业文化建设》课程在技工院校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学校于2012年开始,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班级开设了《企业文化建设》课程,本人有幸担任该课程在市场营销专业班级的教学任务。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1.理论知识力求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接到《企业文化建设》课程教学任务后,我们任课教师按主管教学的领导要求,自行选择教材,自行制定教学方法。我们几位老师到广州市各大书店浏览了一遍,没有找到合适的教材。后来我到网上搜索,当当网上有一本《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由王水嫩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我当即购买了一本。几天后,我接到这本书。翻阅以后,我感觉内容很完整,案例分析非常好,但编写安排上不太合理。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企业文化理论",下篇是"企业文化实务",让人感觉理论与实务处于分离状态。 由于其他几位老师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教材,我们大家决定就选择由王水嫩主编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作为课程的教材。经过集体备课,我们决定将理论内容和实务内容作一些调整,将理论知识穿插到具体的课程实践活动当中。具体而言,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功能、企业文化的主要构件和整体结构、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变化等理论知识跟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技工院校学生更擅长运用操作、参与、体验等途径获取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如果跟实务内容分离开来以后,会变得非常枯燥,很难激发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充分分析教材内容以及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特点以后,我们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企业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功能、企业文化的主要构件和整体结构、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变化等理论知识。

2.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们遵循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将教学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在组建人引领下成立一家模拟公司,再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细化成一系列的企业文化活动,按照这些活动安排教学。

2.1确立企业核心文化 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到理论知识那里寻找灵感,他们在课内外搜集了有关企业文化的构件、载体结构和企业文化的类型等知识,再通过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手段,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每个小组根据自己企业的产品特点、经营特色、发展目标等因素确立了企业核心文化和发展方案。有的小组选择经营国际酒店,他们选择了目标型文化:力争卓越,创造一流服务;有的小组成立一家服装生产企业,他们选择了创新型文化:着眼未来,引领时尚;有的小组成立了"俊美美容产品经销公司",他们也选择了创新型文化并给自己的企业设计了响亮的口号:俊美一生,一生俊美!

2.2建立企业价值观体系 这是本课程的第二个任务。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在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后,继续探讨企业价值观体系,探讨企业在核心文化引领下确立产品质量理念、服务理念、市场和营销理念、创新理念、人才理念等。

在完成这个教学任务过程中,学生们发挥了极大的能动性。有一家模拟公司"东方梦"服装有限公司的成员仔细翻阅教材内容以后,再到网络中搜索相关资料,设计出与自己企业息息相关的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产品质量理念:追求品质;

服务理念:一流服务;

市场和营销理念:尊重市场;

创新理念:引领时尚;

人才理念:尊重与培养。

这二个教学任务与第一个教学任务相辅相成,企业核心文化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完成了两个任务后,"东方梦"服装有限公司更加决定了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2.3规划企业员工培训方案 这是本课程的第三个任务。每个小组组建一家企业以后,再进行细分,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多次讨论和修正,提炼出企业员工的培训计划。各企业培训分大型、中型、小型培训,即全体员工培训、部门培训、岗位培训等形式,内容包含:职业道德、服务与沟通、团队合作、职业情绪、岗位规范操作、创新意识等培训。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参考著名企业的一些员工培训方式,如海尔、东方能源等企业,制定出比较细致的、符合本企业发展的员工培训计划。

2.4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这是本课程的第四个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搜索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并根据企业或部门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员工业绩考核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企业员工考勤管理制度等。进行全体员工的深入讨论后,最后将这些制度公布在学习园地里,共大家监督执行。

2.5企业危机事件处理 这是本课程的第五个任务。在教材中多处阐述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应对企业危机事件,如"海尔铁锤砸冰箱"事件,体现了海尔领导者张瑞敏先生面对海尔不合格冰箱做出的最为正确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视觉冲击力,达到了触及灵魂的目的,从此,海尔的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各组学生针对其他企业经营状态提出对应的危机事件,请对方研究讨论,提出应对解决方案。虽然是模拟公司,虽然危机事件"纯属子乌虚有",但学生们非常认真地讨论解决方案。有的召开新闻会,有的向公众公开道歉,有的进行积极赔偿。问题虽然棘手,但解决的办法合情合理,效果不错。

2.6设计企业发展愿景 这是本课程的第六个任务。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考虑企业愿景设计需要利用企业文化活动来展现,于是要求学生策划一场企业文化活动,突出表现企业文化发展的愿景。以下是营销专业某班级学生们经过讨论提交的文化活动方案的主题:

广州皇城国际大酒店:举办年会,主题是"广州美食节",实现企业"一流住宿、一流美食"的愿景。

广东省童乐玩具有限公司:举办2014年春季亲子系列活动,主题是"让童乐伴随孩子成长",实现"促进中国儿童智力发展"的企业愿景。

广东省东方梦服装有限公司:举办2014年春季、秋季时装节,主题是"2014年流行色",实现企业愿景"创造最时尚的中国服装"。

广东省俊美天资美容美妆有限公司:举办2014年新娘、新郎美容化妆展示会,主题是"美丽人生",实现企业愿景"让人人拥有美丽人生"。

企业愿景的设计和活动展示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和亮点,但学生们不畏艰难,想尽一切办法,在节约资源的理念下,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有的组织者都是参与者,组织者得到很大的锻炼,参与者享受很大的乐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所担任的营销班的全体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变得更强。

3.建立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

在企业文化建设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有:内部评价、其他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几种办法综合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3.1内部评价记录原始资料 每家企业都有最高管理者,他们经过竞岗选举或民主推荐产生,第三,充分体现教师评价的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