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理财消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7 16:50:48

理财消费论文

理财消费论文例1

二、购买短期国债。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有了很多变化,中短期国债品种渐渐增多,比如最近推出的两年期国债。如果考虑以储蓄为主的话,不如购入部分国债,一方面利率比定期高,一方面可以免除利息税。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个人理财中心

林持操

专家建议三:家庭保险建议

诸先生这样的“月光”家庭,在当前年轻家庭中颇具代表性。乍看上去,两人世界非常惬意,令人艳羡,其实不乏隐忧。诸先生和妻子已有所察觉,但在家庭理财上发生分歧,其实通过一套合理的保险计划,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以诸先生家庭的资产负债状况及现阶段需求来看,建议投资些既有保障功能,兼具储蓄增值功能的险种。例如,诸先生可投保海康新双福还本保险10万元;海康呵护一生终身住院补贴保险10万元,附加意外伤害保险20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3000元,以及住院费用报销保险2份。妻子投保海康呵护一生终身住院补贴保险10万元,附加意外伤害保险10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3000元,及住院费用报销保险2份。

其保障及投资利益如下:

一.医疗、保障功能

诸先生作为家庭的重要支柱,即使有不同程度的风险发生,最高40万元的保障,可使其尽到对家庭,妻儿的责任;10万元保证续保的终身住院补贴账户,及每次3000元的意外门急诊报销,另加除社保报销外,自负住院费用85%的报销等多重医疗保障,可保证他不会因意外或疾病,造成收入中断,医药费支出而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品质;诸妻子有最高20万元的保障,同时也享有和诸先生同样的医疗保障。意外疾病多重保障,令诸先生家庭把可能遇到的风险规避到最小,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少。

理财消费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04-02

现阶段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出口和投资。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消费带动,消费需求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一国总需求中消费大约占比重到达70%,消费需求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经济学理论表明,消费者一生的消费与他们一生的收入水平有紧密的联系,其中与他们当年的收入之间关系不大。消费者不同的消费边际倾向决定了消费者不同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主要代表理论是早期凯恩斯主义时期的经验性心理法则,即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重较大。另外,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是以基于理性消费者决策的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一)生命周期理论定义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阿尼提出了以生命周期为主的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面临的消费需求不仅取决于现在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依赖于一生的收入。理性的消费者在计划一生的消费和储蓄时会按照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富,针对自身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

(二)生命周期理论解释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并不依赖于理性经验法则的单一数值的边际消费倾向,基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生命周期理论意味着一生中的持久收入、暂时性收入和所拥有的财富的消费倾向并不相同。大多数人会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是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关键假定,即在各个时期消费者会进行相似水平的消费,假定每年消费者面临的消费相同。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函数为C=WL/NL×YL,WL代表消费者工作年数,NL代表生活年数,YL代表消费者每年工作的劳动收入,C代表每年的消费数量。消费函数表明整个人生中消费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在工作期限中消费者通过付出劳动,积累资产和财富。当消费者退休后,利用积累的财富进项消费,在生命结束时,消费者通过一生积累的财富恰恰消耗完变为零。

二、持久消费生命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关于持久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该理论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其持久性收入,与当前的收入无关。持久性收入是指个人期望为获得收入持续地工作。弗里德曼所提出的持久性消费理论表明,在保持个人财富完整性的同时,工作获得收入和积累财富,其中消费在收入现值中占有固定的比例。持久性消费理论就是个人为维持在有生之年消费比率,依赖于现有财富水平和现在及未来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其中,消费函数为:C=cYP,其中YP为个人持久性收入,个人产生的持久性的收入将分配到以后的许多年份,面临的消费水平应该比获得收入更加稳定。

三、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

(一)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来源

结合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持久性消费理论,提出了“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即LC-PIT。现阶段消费者通过自身劳动获得收入进行的消费行为将分配到许多年份中,当收入发生较大的波动时,消费者会利用以往积累的财富熨平收入波动带来的影响,所以个人消费比收入水平更加稳定。

(二)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说解释

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假设理论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个人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且消费还会与现期的收入相联系。一个人暂时性收入用于消费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较低,即边际消费倾向很低,接近于零。来自持久性的收入引起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接近于1。政府如果利用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时,暂时性的税收政策刺激经济的计划效果并不显著。持久性的税收会使消费者获得持久性收入,此时消费者面临的边际消费倾向会更高,更有利刺激经济的发展。

四、“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政策意义

(一)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定义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此基础上,巴罗作为新古典主义学者以理性预期为依据重新论述了这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财政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通过征税和发行公债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二)巴罗―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

在出初始时期政府预算是保持平衡的,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加,政府为激励消费者进行资金支出和投资,会采取减税的积极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减税会增加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根据生命周期―持久性收入理论,当收入增加时,使得个人财富积累,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提高。因此,减税作为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会鼓励个人和公共部门的投入的增加,进而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实行减税的财政政策会造成财政赤字的发生,为了保持预算平衡,政府会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不得不增加税收用于支付债券和积累的利息。理性的消费者会预期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将来政府会提高税收,来弥补发行债券所支付的利息,以保持财政的预算平衡。政府通过债权融资的减税政策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这种政策只是重新安排了政府税收的时间。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因暂时的减税增加消费开支,进而这种政策的实施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显著。

(三)巴罗―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政策意义

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表明政府因实施减税措施而发行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发行的公债和未来潜在的税收的现值是等价的,因此,两种政策的变化前后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是一致的,从而暂时的减税并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李嘉图等价定理向我们解释了政府通过税收和债权进行融资所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当政府发行债权进行融资时,居民购买政府债券,一段时间后获取来自政府的利息支付,政府进行利息支付会造成财政赤字,为了保持财政预算平衡,在未来,政府会提高税收,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来弥补由利息支付造成的财政赤字。当人们意识到两种政策的效果时,消费者在获得政府利息支付时并不会增加消费支出,会将所得收入储蓄起来用于未来支付政府更高的税收,因此现阶段人们所支配的财富和征税的财富数量相同。

理财消费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87-02

随着我国股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对居民的消费影响日渐明显。股票市场的直接财富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笔者侧重于研究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即股市的涨落通过对经济预期和消费心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居民消费水平。

一、理论与文献综述

1.文献回顾。关于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国内外研究很丰富,Otoo(1999)调查数据发现,资产的增值和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之间具有较强的同步关系,但是他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股票价格上涨而增加的居民的即期财富,而是因为居民将股票价格的不断升高看作是未来经济活动和潜在的劳动收入增长的指示器。Karen和Dean(2001)认为,股票市场有直接传导和间接传导两种机制,直接传导机制是指股票市场财富增加直接导致消费支出增加,间接传导机制是指伴随着股票市场财富的增加导致居民预期收入增加,信心增加,经过较长的滞后期,居民消费也会增加,认为财富效应的直接传导机制对消费支出增加的作用相对更迅速、更持久。

谢永添(2004)分析认为:一方面股票市场的实际财富效应取决于股票市场上涨对企业投资的传导,这一点又受制于股票市场规模、股票市场持续上涨的时间以及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而另一方面股票市场可以形成一定的虚拟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正面效应。

2.股市财富效应理论。

(1)直接财富效应理论。股票市场的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上涨使得股票资产拥有者的财富增加,直接刺激消费支出的现象。股票价格上涨使得人们更加富裕,消费也就越多。上世纪90年代基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对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主要是对于直接财富效应的研究,其内容和特征也有部分差异,已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间接财富效应理论。股票市场的间接财富效应是指股票价格上涨导致居民对未来的经济有良好的预期,消费者信心指数增加,间接地导致增加消费的效应。间接财富效应主要表现为消费者信心对消费的影响。按照间接财富效应的观点,股票市场的上升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更加有信心,这样就会导致消费者产生更多消费支出。股票市场的兴衰影响消费者信心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股票价格上升反映了当期的财富预期,直接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第二,股票价格和消费者信心有正相关的关系,股票价格上升可以作为未来较高劳动收入的信号,是未来经济向好的晴雨表,更加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而较高的股票价格通过信心渠道提高消费主要表现为:第一,股票价格上涨意味着增加的财富甚至更为乐观的情绪;第二,股票价格上涨可以预示着未来经济情况可能出现的有益的发展。股票价格的领先指标的特性,决定了股票价格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途径。另外,股票市场通过影子财富和财富幻觉也能作用于消费。

3.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CCI)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是监测经济周期变化不可缺少的依据。

二、模型建立

由上文所述,股票市场存在直接财富效应和间接财富效应,直接财富效应的作用因素是股票价格,间接财富效应的作用因素是消费者心理和预期,因此我们可以建立两因素模型,用上证综合指数代表股票价格作为直接效应的参数,用消费者信心指数代表消费者信心作为间接效应的参数,因变量选择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代表消费总量,建立模型如下:

LTC=C+αLSHA+βLCCI

其中,LTC、LSHA和LCCI分别表示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上证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对数。我们取对数的目的是减少异方差,以便更好地解释财富效应现象。

三、实证检验

1.数据选取。在进行消费者信心、股票价格和消费总量相关性检验之前,我们要选择一组能够很好代表中国现状的数据。近几年随着股票IPO发行步伐加快和股权分置改革,股市规模逐步扩大,股票资产占居民资产总额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因此我们选择近三年的数据,以便反映当前的现状。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1月,均选取月数据。其中上证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本文的数据均用Eviews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ADF检验。首先对三个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证综合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是非平稳的。对其进行差分处理后发现,三个时间序列都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如表1),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I(1)的,故可以对其协整检验。

3.协整检验。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LTC、LSHA和LCCI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三组数据进行协整回归,取其残差序列RESID,对RESID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发现,ADF值等于-5.357412,小于99%置信水平的临界值-3.646342,也就是说RESID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是平稳的(如表2),由此可以判定该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由Eviews5.0的输出结果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TC=0.014136-0.018534LSHA+0.758268LCCI

从协整方程中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股票价格存在微弱的协整关系,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股票市场的涨落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量,股市的间接财富效应要强于直接财富效应。该方程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每变动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应地变动0.758%。

四、结论与分析

1.我国股市的直接财富效应比较微弱,甚至有负效应。原因可能是股票资产升值后,居民在短期内没有或很少有增加消费的意愿,甚至有追加投资的意愿。由此可见,股票价格上升短期内刺激消费的作用十分微弱。

2.而股票市场通过影响消费者心理和预期来增加居民消费的作用较为明显,股票价格上升使得消费者未来收入预期和财富预期有正面效应,较高的预期又导致居民增加消费,股市间接财富效应需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Otoo.Consumer Sentiment and the Stock Market[J].Federal Reserve Board Finance and Discussion Series Working PaPer,1999:60-78

2.谢永添.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分析.税务与经济[J],2004(1)

理财消费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4-0017-06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李敬子(1988-),女,河南新乡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张彦(1986-),女,宁夏银川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GDP平均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到2004年才有上升的趋势,但2006年又开始下降,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贡献却在逐年减小,消费需求偏低是造成中国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海外债权投资损失增加、中国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减小、国内出口降低、通胀压力加大等等问题都如期而至,2008年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元来刺激经济。广东省作为贸易大省,2008、2009年GDP均居全国第一位。近年来,政府重视协调投资与消费比例,加大力度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从财政政策方面做好促进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到底是具有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一,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针对广东省经济振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税负上升从而减少人们的预期可支配收入, 因此它对私人消费有挤出效用;Bailey[1]从政府公共部门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私人消费角度,Ahmed[2]从小型开放经济中政府的临时性支出和持久性支出与居民消费角度,Tsungwu Ho[3]从经合组织24个工业国的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都得出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

第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4]是阐述有效需求与财政支出的密切关系的第一人,认为地主、牧师和政府的支出对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是很必要的;凯恩斯[5]根据乘数效应理论认为政府财政支出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国民经济成倍增长,并且拉动消费增长;Jordi Gali、J. David LopezSalido 和 Javier Valles[6]将价格黏性和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引入新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论证了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影响;Athanasios、Tagkalakis[7]运用1970-2001年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面板数据,单独分别对经济萧条和经济繁荣时期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能刺激私人消费。

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观点不一,Carlos Fonseca Marinheiro[8]认为基于简单消费函数的经验分析研究,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主要是通过总量关系的分析构建当事人的简单消费函数不同,这种函数在计量分析时除了存在变量的度量问题外,还存在变量的内生性和识别问题。

第4期李敬子,张彦: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年 (二)国内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的研究

对于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之间的关系,中国学者们从实证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试图为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和增强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发展寻找出路。

基于居民消费行为视角,李广众[9]在消费者最优消费选择欧拉方程基础上推出用以分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模型,并对全国、城镇以及农村样本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表现为互补关系,但是由于分析模型缺乏微观基础,所以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就居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真正原因做出解释;李永友、丛树海[10]通过构建中国加总消费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这表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波动具有明显的稳定效应,但是稳定效应的微观基础不是来自于有限期界的居民消费决策行为,而是来自于中国存在较高比例的流动性约束消费者,这一比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在60%以上;孔祥利、司强[11]对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政府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提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村消费需求与GDP增长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洪源、肖海翔[12]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并且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是导致居民消费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且提出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民生消费性支出,构建强有力的社会安全网;但是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黄赜琳[13]利用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构建政府支出与私人消费的非线性关系,结论证实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李春琦、唐哲一[14]通过建立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迭论模型,得出:政府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对私人消费有挤出作用,政府的社会文教费用支出、经济建设支出以及其他补贴性的财政支出对私人消费有拉动作用。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理论之间的关系看法也不一致。

从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角度,胡琨、陈伟珂[15]利用向量自回归方法,选用居民消费、民间投资、进口、出口四个变量,并采用脉冲响应分析和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对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财政政策加强了宏观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提高了宏观经济系统对外部冲击的灵敏度,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和进口的调控能力比较明显,而对民间投资和出口的调控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效力的发挥;冯珍[16]认为中国财政政策的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增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放慢资本性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给私人资本更多的投资空间;宋汉光[17]从当前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实施的反周期经济调节的积极财政政策入手,分析了新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效应做出评价,并从优化资金的投向配置、区域配置、期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叶文辉、楼东伟[18]对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施的两轮积极财政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设定IS-LM模型对1998-2008年两轮财政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测算了中国4万亿投资在2009-2010年的有效性,发现1998年至今,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逐年递减,金融危机使中国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突出和严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还有待调整和改革。

从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公共政策角度,童大龙、储德银[19]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和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分别建立了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函数,并且基于后者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现期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流通中的货币量对消费不具有显著影响,但收入水平对其消费具有系统显著性,特别是永久性收入,而且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最后基于公共财政视角提出促进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

三、模型建立与说明

为了研究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lnCont=β0+β1lnGovt+β2lnInct+ut(1)

其中:lnCont表示t时期的居民消费;lnGovt表示t时期的财政支出;lnInct表示t时期的居民可支配收入;β0、β1、β1可以为正数,也可以为负数,也可以是0;ut为扰动项。

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入该因素可以分离其它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增强模型的解释力度,得到一致的估计,从而更加清晰准确的反应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为了减少模型间的异方差与多重共线性等,模型中的变量均做了对数处理。

四、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广东统计年鉴2010》,选用1978-2009年“各地区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中提供的关于广东省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项目结构”中的劳动者报酬等相关数据。运用Eviews6.0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针对广东省经济振兴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中最终消费项下居民消费(由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共同组成)作为lnCont的衡量指标,政府消费作为财政支出lnGovt的衡量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序列的平稳性

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可能是非平稳的,采用简单的OLS方法可能产生“伪回归”,因而首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采用ADF单位根检验。

表1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ADF检验值1%临界值5%临界值10%临界值P值结论lnCon-2.0289-4.2967-3.5684-3.21840.5625不平稳DDlnCon-5.0362-4.3393-3.5875-3.22920.0020平稳lnGov-1.2057-4.2845-3.5629-3.21530.8918不平稳(续表1)DDlnGov-6.5589-4.3240-3.5806-3.22530.0000平稳lnInc-0.9419-4.2967-3.5684-3.21840.9374不平稳DDlnInc-6.4573-4.3098-3.5742-3.22170.0001平稳注:DD代表二阶差分。

表1显示lnCont、lnGovt和lnInct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即都服从非平稳的I(2)过程,满足协整的必要条件。考虑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只有存在协整关系,参数才不会出现有偏估计。

2.协整检验

首先采用AEG检验残差的稳定性,来判断lnCont与lnGovt、lnInct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检验结果显示,通过查麦金农表发现,AEG值为-3.0923

然后探讨lnCont与lnGovt、lnInct之间到底存在几个协整关系,采用常用Johanson协整检验来判断,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2Johanson协整检验特征值H0H1迹统计量最大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最大特征值5%临界值0.5450r=0r=143.977642.915323.622925.82320.4367r1r=220.354725.872117.217419.38700.0993r2r=33.137312.51803.137312.5180综合考虑迹统计量与最大特征值与临界值的比较,得出模型(1)式存在1个协整关系,既然各个变量是同阶单整又存在协整关系,故可对(1)式进行估计,运用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Cont=-0.085-0.113lnGovt+1.082lnInct+ut(2)

(-0.549) (-1.863)(16.136)

(0.587)(0.073)(0.000)

注:第一排括号内为各变量的T值,第二排括号内为各变量的P值(下同)。

模型(2)的回归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模型中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影响显著;就单个变量而言,常数项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显著。去掉常数项,重新设定模型如下:

lnCont=-0.081lnGovt+1.145lnInct(3)

(-4.983) (81.891)

(0.000) (0.000)

用怀特检验模型(3)发现它也不存在异方差性。可以看出,在经济系统达到长期均衡后,广东省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财政支出每增长1%,居民消费就会降低0.081%;但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具有很大的挤入效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长1%,消费就会增长1.145%,这说明长期而言,居民消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收入。

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方程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趋势,但是无法得知变量的短期变动关系,误差修正(VEC)模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前面已经证明选取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我们也就可以利用VEC模型来考察短期动态关系:

ΔlnCont=-0.041-0.329ecmt-1+0.264ΔlnComt-+0.023ΔlnCont-2+0.053ΔlnGovt-1+0.098ΔlnGovt-2+0.661ΔlnInct-1+0.084ΔlnInct-2(4)

R2=0.625R2=0.500Log likelihood=145.059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挤入效应,滞后一期财政支出每增长1%,当期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053%,滞后二期财政支出每增长1%,当期居民消费就会增加0.098%。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在短期内具有很强的挤入效应,滞后一期居民收入每增长1%,当期消费就会增长0.66%。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变动关系,挖掘它们之间潜在的因果性,对两者之间双向因果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表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因变量原假设F值 P值 lnContlnGovt的变动 不是lnCont变动的原因3.422470.0486 lnGovtlnCont的变动不是 lnGovt变动的原因2.354800.1156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政府消费即财政支出的增长变化可以显著地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变动,财政支出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反过来,居民消费对财政支出的影响却不显著,居民消费的变动不能引起财政支出的变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广东省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广东省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在长期内存在反向变动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挤出效应,而且财政支出变动是居民消费变动的Granger成因。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0.081,即财政支出增加1%,居民消费支出将减少0.081%,弹性的绝对值小于1,说明广东省的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不大。在短期内,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但效应也不是很大。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无论在长期或是短期都具有挤入效应,长期内更明显。

根据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结果,政府应该着力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者是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上,文章试图基于财政挤出和挤入效应从区域层面提出促进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建议。就城镇地区而言:(1)由于行政管理费用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所以应当减少政府行政管理费用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加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投入。继续加大水、路、气、电等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2)合理调整经济建设支出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缓解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危机;(3)改革并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就农村地区而言:(1)进一步减少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2)提高农村居民就业、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和各种补贴;(3)提高社保的覆盖面,从而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参考文献:

[1]BAILEY M J. National Income and Price Level [M]. New York: Mc Graw Hill, 1971.

[2]AHMED.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 Some Evidence for the United Kingdom [J]. Monetary Economics,1986 (2):197-224.

[3]马尔萨斯.人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1-71.

[4]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18.

[5]TSUNG-WU HO.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and Private Consumption: A Panel integration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1(10):95-108.

[6]JORDI GALI, J DAVID LOPEZSALIDO, JAVIER VALLES.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 [J].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7(5):227-270.

[7]ATHANASIOS,TAGKALAKIS.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Consumption in Recessions and Expansions [J].Public Economics, 2008 (7-8):1486-1508.

[8]CARLOS FONSECA MARINHEIRO.Ricardian Equivalence: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the Portuguese Economy [J]. Social Science Library Working Papers Collection, 2001(3): 1-12.

[9]李广众.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2005(5):38-45.

[10]李永友,丛树海.居民消费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居民最优消费决策行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6(5):54-64.

[11]孔祥利,司强.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村消费需求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03-108.

[12]洪源,肖海翔.政府民生消费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视角[J].财贸研究,2009(4):69-76.

[13]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6):27-39.

[14]李春琦,唐哲一.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对私人消费影响的动态分析:生命周期视角下政府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0(06):90-101.

[15]胡琨,陈伟珂.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5):60-65.

[16]冯珍.浅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J].北方经贸,2008(10):71-72.

[17]宋汉光.积极财政政策中资金优化配置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2009(3):11-15.

[18]叶文辉,楼东伟.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21-26.

[19]童大龙,储德银.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公共财政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9(12):41-43.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LI Jingzi, ZHANG Yan

理财消费论文例5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结构失衡,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资产配置不合理,财产性收入不足也是我国消费率过低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随着当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居民持有资产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如何进行资产配置成为每个人关注的问题,所以针对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有关资产配置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上研究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并没有深入揭示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已有较多文献研究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概括来讲,大多数论文都证明了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支出存在正向的作用,即财富效应的广泛存在;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也大多阐述了资产配置或资产价格对消费支出的单方面影响,而忽略了消费与资产配置及消费与资产价格之g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导致结论有不准确的可能性,在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关系上,大多文献从不同类别资产对消费的影响来论证,并不能很好地描述资产配置与消费的关系。

本文基于经典理论以及已有的研究尝试更加全面地分析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丰富资产与消费关系的理论研究,也为解决资产配置不合理、消费不足等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二、相关理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是以前人的一些经典理论为基础的,下面笔者就以本文研究问题为出发点,对以下三个理论进行分析解读。

(一)生命周期理论

Ando&Modigliani(1963)的生命周期模型提供了研究资产和居民消费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该模型框架下,人们的最优决策是将资产“平滑”地分配到人一生的消费中去,所以居民的寿命将会对消费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居民根据预期的寿命来安排各期消费的比例。该理论认为消费者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还与未来的收入,以及持有资产有关。基于此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Ct=αY1+βAt (1)

方程(1)中A为实际财富,Y为现期收入和预期未来收入的总和,α和β分别为实际财富和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越多资产的消费者,则他能实现消费也将越多。

人的一生都在消费,而我们获得收入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退休后没有稳定收入的时候也能维持合理消费水平,我们就有必要进行储蓄,保证其他条件不变,个人持有的资产存量越大,当期为了未来消费而进行的储蓄就越少,从而有更多的收入来进行当期消费。因此,资产增值所带来财富的增加,人们可以通过将增至的财富变现消费掉,或者人们不用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不管怎样这都将有助于消费的增加。

三、资产配置、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不管是资产配置与消费之间还是资产价格与消费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理论基础,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影响机理。

(一)资产配置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

资产配置具体来看,可以分为资产规模和资产结构。资产规模就是家庭现在已经拥有的资产存量,资产结构就是各类资产所占总资产比例的状况,本文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个方面去考虑资产结构。

1.资产配置对消费的影响。在生命周期理论中,消费者根据预期寿命安排一生各期消费的比例,来实现效用最大化。资产配置本身是不带来效用增加的,居民一生的效用等于一生中各期消费以及遗产中带来效用的加总。那居民为什么要进行资产配置呢?由于消费者为了在退休后保持正常生活水平,就必须在有工资收入的青壮年时期进行储蓄,这里的储蓄是为了未来更好地消费而进行的资产配置。由于现阶段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不单单可以通过银行存款的方式来配置资产,还可以购买房产、股票、债券等进行投资,其目的是为了使资产保值增值进而能够满足未来的消费。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持有的资产存量越大,那当期需进行的生命周期储蓄就越少,因为越多的资产存量可以保证未来越多的消费,从而居民将更多的收入进行当期消费来提升效用,即资产存量越大,当期消费越多;反之,若居民现有的资产存量越小,那就需要进行配置越多的资产以保证未来的消费,这样将导致消费减少。

另外,在资产结构层面,我们认为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大小不同,当相应的资产价格变动时,不同资产结构对消费的作用大小也不同。由于实物资产价格波动相对平稳,以房产为例,我国房价具有刚性,自1994年以来,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持续上涨。所以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可以将房产的增值看做是长期的进而影响到了消费决策;而金融资产中以股票为例,其价格波动较大,具有较大风险性,所以居民将其视作是短期性的收入,并不会立刻影响当下的消费决策。由此看来,实物资产对消费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

2.消费对资产配置的影响。从当期来看,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居民只进行消费和资产配置活动,那么消费越多,剩余的用于增加资产配置的资金越少;消费越少,将留下更多资金进行资产配置。即消费与资产存量变动成反向变动关系。

另外,笔者从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考虑,认为资产结构与消费之间存在以下关系。由于实物资产变现能力并不强,而且实物资产价格相对金融资产来说波动相对稳定,可以认为,当居民配置了更高比例的实物资产时,其短期内消费欲望不强,所以其配置了更多的实物资产进行长期投资;反之,如果居民配置了更高的金融资产比例,说明居民短期可能有较高的消费欲望,所以其通过配置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来实现一定的变现能力,以满足短期内的消费。

可以从CCAPM模型分析中看出,那些收益率与未来消费协方差越大的资产,即未来消费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的资产,消费者不会增加改资产的配置,因为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提供较多回报的资产在消费比较多的时候并不具备较高吸引力,消费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较高消费状态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比较低@。因而降低了消费者对该资产的需求;反之,那些收益率与未来消费协方差小的资产,消费者更加青睐。

(二)资产价格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机理

1.资产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分析,可以从财富效应的理解和分析出发。财富效应概括地说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导致资产持有人实际财富发生变化进而对消费产生影响。具体地说,若资产价格上涨,则资产持有者将倾向于更多的消费;若资产价格下降,则资产持有者倾向于减少消费支出。国内外关于财富效应的研究非常多,虽然结论各有差异,但可以认为财富效应是广泛存在的。

资产财富价值的上升,增加了消费者的毕生资产财富,消费支出随之增加,这就是资产价格变动的财富效应。关于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是直接财富效应。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当家庭资产价格上涨使得家庭拥有的财富增加时,居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增加的财富转化为可供消费的资金,从而提高了当期收入,促进现期消费。比如居民持有的股票因为股价上涨而将其卖出获得了买卖差价,增加了收入,居民就会增加现期的消费;反之,若股票下跌,居民就会减少现期消费。

二是间接财富效应。如果资产价格上涨导致居民财富增加,而居民当下没有将其变现的欲望,比如居民投资性房产价值增加,而由于他觉得房产还有升值空间并没有现在卖出,虽然此时他直接的收入并没有增加,但由于预期财富增加带来财富贴现值的增加,这些拥有房产的居民将会比以往更加富有,这种没有实现的财富增量也可以刺激当期消费,对居民的消费支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流动性约束效应。当资产价格上升r,对于资产持有者来讲,其财务状况将会得到改善,他将凭借更高的信用水平获得更多的融资,或者将更高的能力偿还贷款。他陷入财务困难的可能性下降,此时消费者也会增加消费支出。

四是信心效应。信心效应是从宏观经济环境角度分析财富效应,当资产价格上涨时,市场信心增加,相应的市场涌入更多投资,使得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可能,消费者认为宏观经济情况向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因为资产价格上涨的暂时性收入也将被视为持久收入,促进消费;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增加,减少预防性储蓄,消费欲望增加。

2.消费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变动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许多国家都将股价指数比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因此可以说资产价格是宏观经济的指示器,显然可以认为消费对宏观经济“指示器”――资产价格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影响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消费变动改变市场供求状况影响资产价格。试想在一个简单市场经济中,只有一种商品A和一家生产销售A商品的企业B,大众可以在投资市场上顺利买卖B公司股票或者将钱存入银行进行理财投资。当处于均衡状态时,生产、交换、消费能够有效互动,市场得到合理运行,股票价格平稳波动。而当由于某种原因消费者对商品A需求突然增加,A商品市场总需求增加,这时B企业现有生产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商品A价格上涨。一方面B企业销售利润增加,一方面B企业将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更多商品来满足消费,大众看好B企业的发展,因此纷纷购买B企业股票,促使B公司股票价格上涨。上述中消费变动首先作用于实体经济市场,影响了市场供求,我们知道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的金融市场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的,实体经济的运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状况,所以,实体经济向好的信号促使相应的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上涨。

理财消费论文例6

关键词 财富效应 股票市场 居民消费 制度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股价变动或投资者分红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余额发生的变化而导致的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的变动。现代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行为不仅与当期的真实收入有关,还与居民的财富水平有关。构成居民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股票资产。那么,在我国,股价指数的上升能否刺激居民消费支出,即股票市场是否具备财富效应功能呢?本文力图就这一问题从中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的强弱角度来进行实证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自1990年证券市场设立以来,股票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对股票市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我国股市对我国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国股市对居民消费的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Brumberg,1954)假设消费者存在一个依赖于现在和今后一生的总消费的效用函数。他在现实收入和未来一生收入的贴现值及其现时资产之和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最大化的结果是他在现时的消费可以表示成他的资源、利率(资本收益率)的函数。消费函数可表示为:

式中: 为社会总消费, 为年总收入, 为总预期未来收入。其中T年总收入又由净财富和真实收入组成。净财富部分包括股票资产。股票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首先,按照生命周期或持久收入模型,消费支出是家庭生命周期中所有金融资源的函数,资产价格的变化自然会影响消费支出;其次,当期消费受到未来收入预期水平的影响,而资产价格变化影响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最后,古典的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假设资本市场是完美的,家庭可以根据其净财富和持久收入,在各个时期最优分配消费支出。

如果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较强,则普通居民投资于股市的股票财产会对居民消费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否则,说明我国股市目前的财富效应还很微弱。这里运用回归的方法对1990年至2002年中中国股票市场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以估计中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根据现代消费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设定方程如下:

在这个方程中,Ct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t代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SVt表示A股股票流通市值, 为误差项(其具体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回归结果显示,1991到2002年间,我国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直接财富效应并不显著,股票流通市值每增加1元,社会消费品零售减少0.002129元,而影响这一时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因素仍是收入指标,较为显著的T检验值(10.05815)也同时验证了收入对消费的显著影响作用。这说明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更像是一个投机活跃的市场,而所具备的家庭投资作用微乎其微。

三、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运用相关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不显著。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由于股票市场制度不完善,运行不规范,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严重,股票市场缺乏真正创造社会价值和提供投资回报的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基础,导致社会资源浪费,股票市场对投资者整体财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结构性调整而不是总量的增加,因此财富总量增加引起的消费扩大效应有限。(二)股票市场规模尚小,占GDP比重较低。我国股票市场对社会财富总量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财富在各投资者之间的重新分配,股票价格即使上涨,但一般投资者财富增加有限,对于刺激投资者消费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这对这种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一)继续扩大股票发行的规模,稳步提高股票价值占GDP的比例。在目前情况下,由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公开行股票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因此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行和上市工作。同时,要进行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流通方案的研究,在适当时机推出国有股权的流通改革,更进一步活跃股票市场,从而发挥股市促进消费的作用。(二)采取措施改变居民资产结构,增加财产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要使居民庞大的储蓄资产转为股票资产和其他各类证券及保险资产,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扩大财产性收入的比例,提高股票等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积极推动作用。

理财消费论文例7

本文选取2007—2016年人均财政性社保支出、人均消费水平和其他影响居民消费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我国地域差异较大,采用Eviews软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东部、中部地区省份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正向影响,而西部地区省份存在负向影响的结论。

1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纵横向分析

1.1时间序列分析(纵向角度)

在数据选取方面,《中国统计年鉴》中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以总额的形式列式,而本文为了剔除人口增长因素导致的财政社保支出的增加、保持与居民消费水平的人均口径一致,将财政社保支出总额除以当年全国人口总数,得到人均财政社保支出。2007—2016年,我国全国范围内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理论角度出发,社会保障水平应当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向前发展。如果社会保障支出超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那么就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低于人均GDP水平,表明我国社保支出能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从数据来看,2007年我国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为412.26元,2016年已经达到1561.53元,已经接近2007年的四倍。随着时间推移,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从2007年人均7572元到2017年人均22902元,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高。除了消费数量的增加以外,消费的形式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网购”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形式,甚至超越了传统的实体店消费。仅仅在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当天,我国居民在淘宝网等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就达到了2135亿元,同比增长26.9%,进一步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和需求十分巨大,而且互联网的便利性极大地促进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人均消费水平,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两者的差距显著增大。这是因为国家财政社保支出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为养老、医疗等重大事项提供一定的保障,而且财政社保支出只能在一定水平上作用于未来收入的替代效应,无法完全替代收入,因此其数额不能完全覆盖居民消费支出。

1.2地区差异分析(横向角度)

通过观察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发现各省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财政社保支出低于中部地区各省份,中部地区各省份低于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对社保的需求相对较低,而经济发展缓慢地区则相反。而从2007年和2016年我国各省人均消费数据(除香港、澳门、台湾)中可见,各省消费支出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甚至与人均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相比,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在逐渐缩小,国家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产生了很大的效果,我国正向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2实证分析

2.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其中选取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台湾)2007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

2.2模型构建及假设

结合消费理论分析,针对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本文选取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价格指数(CPI)和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也可以影响消费水平,所以把它们作为控制变量,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了降低数据数量级之间的差异,减少波动性,本文将所有的相关变量同时取对数,得出的模型如下:lnC=α+β1lnSBZC+β2lnCPI+β3lnSNCX+β4lnSR+ε其中,C为居民消费水平,SBZC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CPI为消费价格指数,SNCX为上年末居民储蓄存款,SR为居民可支配收入,ε为随机扰动项。上述模型为全国范围内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为了体现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将我国分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模型如下:根据前文中的论述,我们作出假设:居民消费水平与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之间为负向相关关系。

2.3参数估计结果及分析

理财消费论文例8

一是基于跨期替代模型和最优化消费模型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估计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替代系数来判断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早在1983年,Kormendi(1983)通过研究估计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替代系数为0.2;随后Aschauer(1985)针对Kormendi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将霍尔的最优化消费模型与欧拉方程相结合,构造了一个持久收入决定模型,研究得出美国的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Ahmed(1986)则利用跨期替代模型对英国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也得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挤出效应。杨智峰(2008)、袁芳英(2010)利用跨期替代弹性模型分析全国财政总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或者地方财政总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发现全国财政总支出和地方财政总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短期和长期差异,短期内往往表现出挤入效应,长期看则往往是挤出效应,且财政支出效应因地区而不同。

二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研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Ramey与Shapiro(1997)综合了以往具有代表性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得出如下发现:一是如果政府增加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是采用非扭曲的方式进行融资,就不会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但财政支出产生的仍然是负财富效应;二是在假定居民消费的产品和闲暇服务都是正常品的前提下,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居民增加劳动供给和减少消费,综合考虑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Serletis和 Shahmoradi(2010)使用多种新古典函数形式证明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弱替代性。Agnello,Furceri与Sousa(2011)考察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对私人消费的影响,他们首先过对财政政策规则进行估计,提炼出相机抉择成分;其次利用相机抉择成分对挤出或挤入效应进行回归。研究结论表明,在短期内,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对消费具有扩张作用,但是在中期内却是一种挤出效应。而且,相机抉择的财政支出对消费的作用随着不同国家与收入水平而变化,也与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政府与国家规模等国家经济特征有着关联。在OECD国家,中期内仍有较温和的挤入效应,而在非OECD国家,中期内的挤出效应破坏了短期内的挤入效应。

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挤入效应

一是从宏观行为的微观理论框架着手研究两者关系。Devereu等(1996)从财政支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入手研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寡头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财政支出增加将带来全社会产出水平的提升,而社会产出水平的提升会进一步引起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增加,当居民的实际工资和收入水平提高时,居民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财政支出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胡书东(2002)构建了一个分析中国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微观基础理论框架,通过将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相结合,研究发现:总体来说,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正相关关系,政府消费与民间消费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财政支出的增加对居民消费的具有挤入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李广众(2005)基于最优消费选择的分析框架,推导得出用以分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模型,并分全国、城镇及农村三个方面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从长期看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不存在协整关系,但从短期考察,财政支出的增加会提高居民消费的边际消费,也就是说财政支出增加将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入效应,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互补性,主要是与城镇居民消费有互补性。

二是跨国或跨区域研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Brunila(1997)基于消费者跨期最优化模型进行推导得出实证模型,并采用9个欧洲国家1961年至199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也表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大于挤出效应。Monacelli与Perotti(2006)、Ravn等(2007)分别使用国别比较分析法和面板VAR分析方法,估计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美国政府购买增加的脉冲响应,均得出结论: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会提高产出和居民消费,但会导致贸易均衡的恶化。Beetsma和Giuliodori(2011)利用实证模型估计了欧盟国家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估计结果发现当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增加时,社会产出、居民消费和投资均增加。杨子晖、温雪莲、陈浪南(2009)利用最新发展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选择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总体样本和单位样本角度考察了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政府消费支出与居民消费成互补关系。

三是从动态影响的角度分析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官永彬、张应良(2008)基于代表性消费者最优消费模型进行推导的基础上,得出实证分析的回归模型,并采用1978年至2006年的样本数据,研究了中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在政府总体支出层面,长期内,财政支出对全国居民、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都具有挤入效应。李树培、白战伟(2009)则主要利用时变参数模型(TVP)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着促进效应,但影响水平经历了一个“倒V型”的变化。黄威、丛树海(2011)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和比较了东、中、西部地区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支出政策除对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非凯恩斯效应外,其余都具有凯恩斯效应。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国内外学者就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在研究中采用的消费理论不同和计量方法不同、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类型不同、研究的时期不同等原因,导致得出的结果存在差异。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理论角度看,对与居民消费有关的持久收入假说模型、生命周期模型、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假说、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等进行了拓展;有学者在李嘉图等价命题框架下研究了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广泛运用。其次,从实证角度看,利用一般均衡理论,最大化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得到消费者的最优消费路径;传统计量经济学中的OLS估计、Granger检验等方法得到了完善;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检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较好的考察了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现有成果大大促进了我们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解,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在研究两者关系时,过分追求消费理论的微观基础和理性的标准模型的构建,过多设定了行为方程,这导致模型越来越复杂,很多学者不得不借助数值模拟和复杂的经济计量检验方法。第二,近些年国内学者对消费理论的微观基础进行了关注,研究方法已与国外接轨,但很多学者没有考虑中国国情,有些学者即使考虑了也不是很全面,如中国区域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及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差异性很少涉及。第三,现有文献还未有专门研究宏观调控的财政支出工具与居民服务消费之间的关系,而这两者之间的研究又十分必要。服务消费代表了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财政支出工具对居民服务消费的影响如何值得关注。现有消费函数中忽视了消费结构的问题,把居民消费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没有打开消费黑箱。

参考文献:

[1]Afonso, António,Agnello,

Luca,Furceri, Davide and Sousa, Ricardo M. :Assessing long-term fiscal developments: A new approach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Elsevier, 2011,30(1):130—146.

[2]Ahmed,S.:Temporary and Permanent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n Open Economy[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6,(17):197—224.

[3]Aschauer,D.A.:Fiscal Policy and Aggregate Demand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17—127.

[4]Bailey, M. J.: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Price Level, 2nd edition [M].New York:McGraw-Hill, 1971.

[5]Barro, R . J.: Output Effects of Government Purchases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1086—1121.

[6]Beetsma,R. and Giuliodor i,M.: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Purchases Shocks:Review and Estimates for the EU[J].The Economic Journal,2011,121(2).

[7]官永彬、张应良:《转轨时期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2)

[8]胡书东. 中国财政支出和民间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9]黄威,丛树海. 我国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省级城乡面板数据的考察[J]. 财贸经济,2011(5)

[10]李广众. 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替代还是互补[J]. 世界经济,2005(5)

理财消费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51-06

一、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文献回顾

资产的财富效应以1990年为分界点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与传统的财富效应研究相比,1990年后财富效应的研究更加深化。一是财富效应的检验技术进一步完善。例如面板协整技术的应用(Dreger等,2006)[1]。二是对各种资产的财富效应进行分类研究。三是不仅研究单个国家的财富效应,还进行财富效应的国别比较。四是不仅分析资产价值变化对消费的影响,还分析资产价值变化对住房贷款需求、货币流通速度和资产自我保险等因素的影响。其中,1990年后不仅研究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还研究不动产的财富效应。这是财富效应研究深化的重要特点。

从理论上说,资产的财富效应要受到系列因素的制约。例如,资产流动性的强弱,资产回报率期望值的高低,消费者的收入分布和收入状况,与资产相关的税收政策,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心理账户和消费计划等。由于这些差异,导致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出现差异,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看,金融资产和不动产(主要是住房)是有区别的。总体上看,住房资产的流动性要弱于金融资产特别是股票资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就要弱于金融资产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了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较小。Levin(1998)[2]的分析发现,住房资产对消费基本没有影响。Tracy(1999)[3]等人认为,虽然住房价格的变动带来的财富变化可能比股价变动带来的财富变动要大,但是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可能要小于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对于计划长期居住房屋的消费者来说,住房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有利的财富效应可能被使用住房的成本上升所抵消。Poterba(2000)[4]认为,由于自己居住而不能兑现的房地产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自住性的房产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长期资产。Campbell和 Cocco(2005)[5]认为,年纪大的自有住房者对住房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而年轻租房者的消费对住房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然而,更多的观点似乎支持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要大于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观点。Case(2001)[6]等人发现,住房价格上涨对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股市的财富效应。Bayoumi和Edison(2002)[7]得到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住房财富对消费的影响要大于股市对消费的影响。Benjamin等(2004)[8]以美国1952年第一季度到2001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为样本,其研究发现,不动产增长1美元使消费增加8美分,而金融资产增加1美元只能使消费增加2美分。持有不动产能够平滑消费并减少消费的波动性。

从国内看,中国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财富效应的研究。但是,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股市财富效应的研究上,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研究很少见,对其实证分析则更少。例如,卢嘉瑞等(2006)[9]分析了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并检验其财富效应。段进等(2005)[10]、骆祚炎(2004)[11]和李振明(2001)[12]对股市财富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贺菊煌等(2000)[13]和臧旭恒(1995)[14]分别分析1996年和1995年以前金融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研究的典型文献是,刘建江等(2005)[15]对房地产财富效应作用机制的分析。他们运用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促进消费和经济的增长。该论文没有进行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有待加强。本文主要基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运用VAR和VEC协整等技术,以中国城镇居民1985―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住房资产财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居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寻求通过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对策。

二、基于流动性的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理论分析模型

Muellbauer(1994)[16]认为,基于流动性和资产所有权不同而引起的资产差异,会引起不同种类资

产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Benjamin(2004)[8]的理论,家庭从金融资产St和实物资产Ht(主要是住房资产)取得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分为转移性收入Gt和工资薪金Yt。转移性收入Gt包括社会保障金、失业补偿金、食品供应票等。这样不包括财产性收入在内的可支配收入为Zt=Yt+Gt。一些因素将这两种收入转化为资产的价值。假设这些转化因素用bY和bG代表,则不可观测的人力资本和转移财富分别为转移性收入bYYt和bGGt。转移资产被看作是一项可以从社会保障等项目中获得收入的权利。工资薪金所得和转移性收入均用现金支付,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它们形成的资产也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家庭从金融资产上获得的收入缺乏流动性,这是因为金融资产是一些受限制的养老金和保险金账户,从金融资产上获得的利息、红利和资本利得不会轻易被用来消费。住房资产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样,假定金融资产相对于住房资产的流动性为λs,则按照流动性加总得到的总财富,包括人力资本、转移资产、经过流动性调整后的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即:

(三)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方差分解分析

各因素对消费影响程度还可以使用方差分解分析。方差分解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用方差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

击的相对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未来第一期至未来第七期,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都要弱于金融资产,也要弱于转移收入的影响。对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消费自身,由此可见消费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从第八期开始,住房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开始超过金融资产的影响,这说明住房资产有一种预期的财富效应(见表2)。

五、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低的原因探讨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住房资产存在微弱的财富效应。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和住房市场的发育特征有关。

(一)住房价格上涨速度过快,抑制消费的增长

目前住房价格过高,涨幅过大。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倍之间,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我国目前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已超过7.8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之比则更高。上海80平方米的住宅价格相当于每户一年可支配收入的27.5倍[17]。住房支出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从1990年的4.77%增加到2004年的10.22%。骆祚炎(2007)[18]通过VAR模型分析认为,支出增长预期对未来消费变化的影响仅次于可支配收入因素,但要强于预防性动机对消费的影响。住房、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加剧了居民的储蓄心理。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Engelhardt(1996)[19]发现住宅资产的财富效应具有不对称性。住宅资产的价格上升对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但是住宅资产的价格下降1美元却可能使消费下降30美分。中国近年来的情况表现为住房价格的上升。全国2001年―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增长指数分别为2.2%、3.7%、4.8%、9.7%①。住房价格的这种上升趋势引发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发挥,抑制消费的增长。

(二)住房资产较低的流动性限制财富效应的发挥

Benjamin(2004)[8]认为,美国金融资产具有相对较低的财富效应。这与本文的结论相反。他认为金融资产财富效应低。这是因为居民金融资产集中在受到限制的几个账户如养老金和保险上,这些账户大约占到居民金融资产的75%,居民不能轻易地从这些账户中提走资金,也不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获得借款。但是上述情况在中国恰好相反。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体现在储蓄资产上,该资产的流动性相对住房资产来说要显著地高。其他金融资产诸如股票和债券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当然居民的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等资产则同样是受到限制的。相比之下,住房资产的交易成本则要高得多,交易过程也较长,尤其是二手房的交易。加之住房交易对于初始投资的要求较高,其流动性受到进一步的限制。流动性的不足限制住房资产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三)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制约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

流动性约束理论是针对信贷市场不完善而提出的假说。总体来看,流动性约束降低了消费水平。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的两端分化趋势有所加强,居民整体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不高,增强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住房价格的上升,一方面导致一个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由于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却使居民无法获得这种投资回报率。杜海韬等(2005)[20]认为,19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走低的收入增长率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仍然偏紧的流动性约束和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预防性储蓄动机,也制约了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

六、发挥住房资产财富效应,促进消费增长

住房建设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住房资产理应发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情况下,发展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为此,应该采取措施,发挥住房资产促进消费的作用。

(一)抑制住房价格的过快增长

住房价格的过快增长,减弱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骆祚炎(2007)[18]认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深入,人们产生大额刚性支出的预期,迫使居民减少当前消费而增加储蓄,住房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加剧了居民的这种储蓄心理,抑制住房等支出的过快增长是当前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能扩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并促进消费。但是要注意的是,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发挥,是以住房价格不能过快增长为前提的,而且收入的增长不能明显落后于住房支出的增长。从当前看,最迫切的任务是控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并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和需要。

(二)适当增强住房资产的流动性

提高住房资产的流动性,能够改善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在完善住房一级市场的基础上,要逐渐完善住房二级市场。住房二级市场目前存在交易法规不健全、对中介机构和交易主体的监管落后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近段时期来,住房市场的投机气氛较浓厚,使住房价格涨幅过大,住房价格过高。政府采取的措施有效遏制了这种发展势头。今后一段时期,应该筹划住房市场发展的长期政策,促进住房市场的正常交易,保证住房资产的适当流动性。

(三)保持对住房市场的平稳调控

2005年3月开始的住房市场综合调控措施取得显著成效。是否继续实行这种较猛的宏观调控措施,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谢百三(2006)[21]认为,如果继续实行过猛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对房地产市场、金融稳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形势造成不利影响,政策的重心应该转向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等方向上来。笔者认为,从住房资产的财富效应来看,住房资产的平稳增长有利于对消费的促进。解决当前居民住房难的问题,一方面要抑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显著提高居民收入(例如可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在民生问题和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上,政府要进行综合评判,取得一个相对均衡的政策。

参考文献:

[1]Dreger C, Reimers H. Consumption and disposable income in the EU countries: the role of wealth effects[J]. Empirica, 2006,33:245-254.

[2]Laurence L. Are assets fungible? testing 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Life-Cycle savings[J]. Journal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1998,36:59-83.

[3]Tracy J, Schnedder H, Chan S. Are stock overtaking real estate in household portfolio[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5):1-5.

[4]Poterba J. Stock market wealth and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2000,14:99-198.

[5]John C, Cocco J. How do house prices affect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micro-data[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534.2005.

[6]Case K E,QuigleyJ M, Shiller R J.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R]. NBER Working Paper,2001.

[7]Bayoumi T, Edison H. Is wealth increasingly driving consumption?[R]. IMF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2.

[8]Benjamin John D, Chinloy P. and Donald Jud G. real estate versus financial wealth in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4,(3):341-354.

[9]卢嘉瑞,朱亚杰.股市财富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经济评论,2006,(6):36-44.

[10]段进,曾令华,朱静平.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影响的协整分析[J].消费经济,2005,(2):86-88.

[11]骆祚炎.近年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7):10-13.

[12]李振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1,(3):58-61.

[13]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3-55.

[14]臧旭恒.中国消费函数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1995.239-246.

[15]刘建江,杨玉娟,袁冬梅.从消费函数理论看房地产财富效应的作用机制[J].消费经济,2005,(2):93-96.

[16]Muellbauer J. The assessment: consumer expenditure[J].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4,(10):1-41.

[17]赵晓:我们见证中国房价历史性下跌[EB/OL].news.wuhan.省略/466560.htm,2005-07-21.

[18]骆祚炎.教育、医保和住房支出压力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VAR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58-62.

[19]Engelhardt G V. House prices and home owner saving behavior[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6,(26):313-336.

理财消费论文例10

关键词 信贷量 消费 利率渠道 财富渠道

一、背景综述

为减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从2009年开始,央行放开银根,放出天量信贷,欲止住经济下滑趋势。2009年全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7.1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 长43.5%,比上年末加快23.4个百分点。本外币短期贷款累计新增2.3万亿元,同比多增7585亿元。票据融资累计新增4584亿元,同比少增 1845亿元。

虽然信贷量主要针对的是投资领域,但增发信贷所引起的利率与CPI变化,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量。本文从费雪的跨期消费模型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角度出发,理论上论证信贷量增加对消费影响存在两条渠道,并进行实证检验。

二、消费理论综述

(一)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Keynes,J.M.)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首次提出了消费函数理论,揭示了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该理论认为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的绝对水平,故被称之为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基本思想是:消费随当期收入的变化而绝对地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用公式表示是:加幅度小于收入的增加幅度。用公式表示是:

其中,C――当前消费;Y――当前收入;a――已知常数,代表各种主观因素;b――平均消费倾向(即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为小于l的正数。

(二)费雪跨期消费模型

阿尔文•费雪提出了跨期消费模型。该模型认为,当人们决定消费多少和储蓄多少时,他们既要考虑现在,又要考虑未来。在作出这种取舍时,人们必须提前看到他们在未来预期所得到的收入,以及他们希望能支付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将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所要购买的基本一篮子商品看做一个综合商品即商品C,把对商品的购买或消费分为两个时期――现在(时期1)和未来(时期2)。我们用c1、c2来表示在两个时期对该综合商品的消费,并假定它在每个时期的消费价格都为1(使得货币量m和消费数量c可以标注在同一坐标轴下),消费者在每个时期可预见的持有货币的量为(m1,m2)。此外,还假定消费者能将货币财富以利率r从时期1转移到时期2,也可将其以利率r从时期2转移到时期1(为简化起见,我们忽略存贷款利率的差额)。故消费跨时预算约束线如下:

此时,若货币投放量增多,贷款利率下降,预算约束线向左偏转,旋转到CD,此时无差异曲线重新与线段相切为Q点,可以证明,Q点必定比P点意味着相对更多的本期消费和相对更少的未来消费。根据斯勒茨基方程(如下),将因利率变动而引起的需求变动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由上可知:当消费者原来是借贷者(即0,为正号)时,贷款利率降低(P降低)使得收入效应为正,而替代效应无疑为负时,则当期消费则可能增加或减少。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Frideman,M.)在他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一书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PIH)。他认为,家庭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持久收入,而不是现期收入。他把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分为两类,即“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一时收入"是指瞬间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料到的长久性的、较稳定的收入。“一时消费”是指非经常性的消费;“持久消费”则是具有经常性质的消费。他认为只有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持久消费;――持久收入;――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比,接近于常数。

在持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弗里德曼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一定存在,因为人们一旦愿意预支未来收入作为现期消费支持,消费倾向就会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1954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F.)和布伦伯(Brumberg,R.)在《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认为,个人的现期消费不是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个人的现期收入、预期收入以及家庭所获得的财产数量。其主要内容为:一个人对于消费的安排是从一生的各个阶段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来考察的,少年时期需要借款来维持消费,壮年时期不仅要归还少年时期所借的本钱和利息还要进行储蓄以保证老年时期的消费;老年时期则靠提取壮年时期的储蓄来维持消费。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消费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现期消费;――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

公式很明显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消费者的消费不仅取决于他的劳动收入,还取决于他的财产收入,即取决于他的总收入或他一生的收入,现期收入对现期消费的影响很小。此外,生命周期包括预期寿命和工作期长短要影响一生中各年的消费和储蓄。

(五)蒙代尔-托宾效应

蒙代尔-托宾效应是由Mundell(1963)和Tobin (1965)分别提出的。仅从消费角度出发,该模型认为消费取决于实际货币余额水平(根据实际货币余额是财富的一部分)。这样,如果实际货币余额取决于名义利率,那么货币增长率的提高会影响,消费、投资和实际利率。

(六)时间不一致理论

不同于费雪模型中任何两期之间贴现率是一个常数的假设,实验经济学的一些结果发现,在较近的将来相邻两期的平均贴现率高于更远的将来(Benzion, Rapoport and Yagil,1989;Kirby,1997;Kirby and Herrnstein,1995)。这样的消费者具有时间不一致(time-inconsistent)的偏好,因为他们的长期计划与实际的决策是有偏差的。学者普遍从两个范式分析这个问题,双曲贴现模型(quasi-hyperbolic model)和双重自我模型(dual-self model)。

三、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写出一个综合的消费函数:消费=f(现期收入,财富,预期未来收入、利率)。理论上,银行发放信贷量增加有两条影响消费的途径。一是从可贷资金市场供求角度,即利率渠道。在信贷需求不变的前提下,信贷量供给增加,则均衡利率下降。而根据费雪的经典跨期消费模型,利率下降导致相对于未来消费的现期消费价格下降,因为大多数中国居民均为储蓄者,则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有相反的效果,不能判定现期消费是否增加。二是从货币供求角度,即财富渠道。当信贷量增加时,则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就势必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无论工资、物价调整的快慢,人们本来持有的实际财富量必定会缩水。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财富量减少时,消费也随之减少。

这样,我们推出了两条信贷量影响消费的途径,并且此二途径对消费的影响是相反的。我们还注意到,这两条途径的时滞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必须经过实证检验才能判断出两者的时滞。

四、实证检验

我们的实证检验的思路是,先验证信贷增加是否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这就检验了信贷影响消费的财富渠道的第一步是否存在。再验证信贷量增加是否与利率呈反向关系,这就检验了利率渠道的第一步的存在性。最后,直接对信贷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信贷对消费的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时滞下有不同的效果。数据选取时间为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一)信贷量与货币供应量实证检验

我们选取全国银行月度新增贷款量loan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建立回归方程: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拟合优度较高,各个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总体上对M2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贷款量的和货币供应量有滞后正向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接受信贷影响消费的财富渠道第一步的存在性假设。

(二)信贷量与利率实证检验

对于信贷量,我们依然选取全国银行月度新增贷款量loan;而对于利率,我们选取的是中国银行间月度同业拆借利率。得出两者的协方差矩阵如下图:

LOAN CHIBOR

LOAN 1.000000 -0.554157

CHIBOR -0.554157 1.000000

可以看出,两者的协方差为-0.554156,故可以认为信贷量与利率呈较明显的负相关。于是,我们认为信贷量影响消费的第一步也是存在的。

(三)消费渠道贷款的影响

上文已证明,信贷量反向影响利率,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下面我们检验信贷量是否最终能这两条渠道影响消费。我们取2007年――2009年的月度消费数据和信贷数据, 首先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选取滞后期为2,得到结果:

Pa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 03/18/10 Time: 13:37

Sample: 2007M01 2009M12

Lags: 2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LOAN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O 34 3.04851 0.06286

CO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OAN 1.07088 0.35587

由上结果,我们可以以6.29%的风险概率拒绝“贷款不是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可以认为信贷引起消费量的变化是合乎事实的。

既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上证实了信贷对消费量的影响确实存在,那么接下来需要对其进行回归,来检验其影响的数量程度。从经过多次实验的结果看,滞后9期的信贷量和CPI呈正相关,滞后14期的信贷和消费呈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解释了信贷对消费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回归后关系如下式:

回归结果说明,滞后9期的信贷量对消费有正向解释作用,滞后14期的信贷量对消费有方向解释作用。具体来说,滞后9期的信贷量每增加一单位,则消费增加0.185个单位;滞后14期的信贷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则消费减少0.205个单位。这就证明了信贷量对消费影响两条渠道的存在性。因为只有利率渠道才可能使消费增加,所以滞后9期的信贷量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利率渠道,且实际利率下降对当期消费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当期消费增加。而滞后14期的信贷量对消费的影响是通过财富渠道,使消费减少。并且我们还可以得出,财富渠道的时滞为14期,滞后于利率渠道的9期。

五、结论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们认为信贷量增加对消费的影响确实存在两种渠道,即利率渠道和财富渠道,其中利率渠道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使消费增加,财富渠道使消费减少,并且财富渠道的时滞要长于利率渠道。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量增加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必须使消费者感知到当期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变便宜,并且必须尽量抑制通货膨胀,使消费者实际财富并无多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