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产品市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5:01

产品市场论文

产品市场论文例1

俄罗斯的尤斯林和哈宁提出了林产品市场认证理论,这可能是未来林产品营销的一大趋势。日本学者ToshiakiOwari和YoshihideSawanobori研究了日本林产品营销的认证状况,结果显示,有近80%的日本林产品在投放市场时获得了日本最权威的森林资质部门发放的认证保证书。但是,他们都未真正说明林产品营销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多重性策略,如产品政策的新颖性、产品结构的绿色化等。

由此看来,国外学者以市场模型为主要研究依据,大量采用区域市场营销体系以及产品认证等,对林产品营销研究成果作进一步转化,并且构建了全新的林产品市场营销价值链。国内学者重点针对林产品市场及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研究,而对未来可能存在的隐患以及营销的创新性缺乏研究,特别是对林产品市场营销未来的驱动力研究不够深入。为此,本文立足于目前林产品市场营销的策略,对未来林产品市场营销作初步探讨,以期为林产品营销的研究者和经营者提供参考。

二、林产品市场营销的再思考

任何一个林业企业以其实力都无法满足市场上的所有需求,因此,要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就要将整体市场细分,将消费者分成一个个具有相似需求的顾客群体,这在市场营销上被称为细分市场。在细分市场中,首先,林产品市场营销也遵循市场营销的一般规律,如林业企业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企业和产品的宣传,以树立良好的形象;林业企业要积极作为,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构建公共设施相对完善的林产品销售集散地。其次,林业企业要根据林产品的自然生长周期,有计划地做好营销工作,以保证林产品的供给。林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林产品市场营销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对于林产品的市场营销,既要考虑林产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又要考虑林产品固有的特点,还要在传统营销策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销售政策与时俱进

随着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林业企业在实施林产品营销时,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适时调整营销策略,与时俱进,充分享受新政策的优惠,让我国林产品走向国际舞台,尽可能提高林产品的国际交换率。例如,近年来,我国木材和纸产品的进出口关税逐渐调低,一些进出口商根据这一政策,积极与外商合作,进口木材和纸产品,尤其是与我国实施可持续双边贸易政策的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拉丁美洲国家(如智利和巴西)以及俄罗斯将不断地向我国出口林产品,以满足我国林产品市场的需求。

2.产品生产“绿色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和环保素养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大大增强。节能灯泡、低碳节能洗衣机或烘干机等环保产品备受人们青睐,这充分反映了人们消费中的环保意识。木材是建筑业和制造业最环保的原材料,在追求“绿色GDP”的今天,它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林业企业要根据这一变化,做好林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尤其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合理布局、精心策划,保证市场供给。可以说,由木材和可再生自然资源生产出的环保型林产品是未来社会消费的一大热点。对于林业企业来说,若营销得当,将大幅度提高营销额,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品市场论文例2

国际市场上营销的品牌带有原产地概念,即它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学术上把品牌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称作“原产地(COO—CountryofOrigin)”,一般含义是“**制造(Madein)”。品牌原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原产地效应(C00Effect)”。Schoole(1965)认为,消费者对某国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具有总体性认知(Perception),这源于消费者长期形成的对该国生产和营销的印象或感受”。原产地效应又称为原产地形象(CountryImage)或产品形象(ProductImage)。一项研究发现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平均影响程度是0.19(Anderson,Jolibert,1995)。

最初,品牌原产地研究集中于某国或某地的生产与制造引起产品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购买倾向。因此,最初将“原产地”概念等同于“制造地(COM—CountryofManufacturing)”。后来,跨国公司“组装”盛行,生产制造全球化导致“杂交”产品(HybridProduct)出现,即产品可能在其母国设计,但不在母国制造,产品配件来自世界多个国家。“杂交”产品使“原产地”概念复杂化,有研究把“原产地”进一步分为“制造地”、“设计地(COD-CountryofDesigning)”、“组装地(CountryofAssembling)”(Papadopoulous,1993)。

由于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品牌对消费者品质评价和购买选择的影响力远大于产品制造地或设计地。因此,有研究主张用“品牌原产地(COB—CountryofBrand)”代替“产品原产地”。“品牌原产地”指品牌最初是在哪个国家生长和培育的,或称为生产厂商品牌的国籍。一般而言,品牌所属的公司总带有母国概念,尽管索尼后来把总部搬到美国,但消费者仍清楚它是日本品牌;IBM品牌在全球营销,消费者仍认为它是家美国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如ABB公司,它由瑞典的阿瑟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包维利公司(BrownBovefi)合并而成,但总部在苏黎土。又如,联合利华,它由一家英国公司和荷兰公司合并而成,总部在布鲁塞尔。不过,从统一经济体角度,把ABB和联合利华的原产地称为“欧洲”应没有歧义。随着更多类似欧盟经济体的出现,原产地的国家概念会趋淡化,可代之以经济体作为品牌原产地。

本文沿用“品牌原产地”概念而不用“产品原产地”。将欧洲作为一个品牌原产地,其含义等同经济体“欧盟”,不包括东欧及俄罗斯。同样从经济体来定义中国品牌原产地时,它是指“中国大陆”。由中国大陆公司所生产营销的品牌就是国产品牌。

二、品牌原产地效应的前期研究

1.原产地作为外在线索影响产品评价和购买倾向,且具有主观性

消费者为何将品牌原产地作为品牌评价和购买依据?或者说,为何品牌原产地影响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和购买?根据消费行为Fishbein模型,产品具有多重属性,消费者对产品属性的信念影响产品态度的形成(FishbeinandAjzen,1975),而信念是基于各种产品线索。例如,产品内在线索(IntrinsicCue)如耐用性等,或产品外在线索(ExtrinsicCue)如定价、品牌名等。当内在线索缺损或需使用体验时,消费者常用外在线索推断内在线索,形成以外在线索为主的评价模式。如,价格被认为代表产品品质。

国际市场上,品牌原产地常作为外在线索影响消费者产品评价。某品牌原产地给市场长期灌输某种形象,消费者就会对该国品牌形成固有模式(Stereotyping)。因此,品牌原产地形象是一国品牌的信誉,是长期形成的,难以轻易改变。Han(1988)把品牌原产地效应总结为模式:原产地形象一产品信念一品牌购买倾向。Peterson和Jolibert(1995)研究认为,如果因变量是产品品质或可靠性认知,则原产地效应观察值为0.30;如果因变量是产品购买意向,则原产地效应观察值为0.19。品牌原产地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小于对产品品质或可靠性认知的影响。

消费者对品牌原产地评价并非客观。对某地啤酒品牌测试中,消费者在不被告知啤酒产地时,他们表示偏爱其国产品牌。而当消费者能看见品牌标签情境下,消费者对同一国产啤酒品牌却给予负面评价,表示他们偏爱进口品牌啤酒(DavidT.Meinertz,etal.,1968)。

2.两种信息处理模型下原产地效应的差异

信息处理的两种模式——ELM(ElaborationLikelihoodModel)和HSM(Howard-ShethModel)——解释为何不同市场环境下原产地效应存在差异。ELM模型又称为“信息详析模型”,它认为,消费者参与信息的详细处理和加工。HSM模型又称为“信息简析模型”,它认为,消费者通过简单认知方式形成产品评价。在HSM模型下,消费者以最简单方式作出产品评价,原产地形象可能作为产品品质的替代。在ELM模型下,消费者详细处理产品线索,品牌原产地只作为其中一个属性进入消费者信息加工过程,而不能代替品牌品质。在发达市场,消费者产品信息丰富,ELM更容易发挥作用;相反,在发展中市场HSM更容易发挥作用,因为市场上产品资讯有限。因此,发展中市场的原产地效应通常比发达国家更显著。

3.原产地效应的固有定式

早期研究的贡献在于证明了市场确实存在原产地效应。Schooler(1965)开创性研究证实了中美洲存在对不同原产地品牌的偏爱之后,引发了对原产地效应的大量研究。Reierson研究发现,美国消费者总是给“美国制造”品牌评价最高(Reierson,1966)。Nagashima比较了工业性公司的经理人对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制造的品牌认知,结论是“美国制造”形象逊于“日本制造”,日本人坚信日本产品质量是最好的(Nagashima,1977)。Cattin等人研究美国和法国的采购经理对五个发达国家的产品评价,结论是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受到的评价较高(Cattinetal.,1982),而对发展中国家产晶评价较低。市场形成了品牌原产地固有定式,即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优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

4.文化及价值观影响原产地效应

如果本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外国相同或相近,则消费者可能给予本国品牌更积极评价,这源于一种本能的民族情节,学术上称为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国家荣誉、忠诚、爱国主义等心理因素影。向消费者对外国货的评价和购买意向,使消费者表现出对母国产品的偏爱,即便本国产品并不一定质量最好。国内学者研究证实中国消费者同样存在着民族中心主义消费倾向(王海忠,2003)。另外,人们对来自价值观或信仰相近的国家的品牌给予更正面评价(Tonberg,1972)。

5.原产地效应在不同产品类别上的差异

Kaynak和Cavusgil(1983)研究了电子、食品、时尚商品、家庭用品等的COO效应差异。结论是日本品牌在电子产品领域评分很高,但食品方面评分很低。法国在时尚产品领域评分很高。

三、研究假设与实证设计

1、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假设

本文首先研究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原产地的评价。总体上,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欧、美、日。根据原产地效应的固有定式推断,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评价总体上应低于欧、美、日品牌。但在不同产品类别,国产品牌与欧、美、日品牌的质量差距不同。例如,国产家电品牌占有率大于欧、美、日品牌。因此,根据理论我们得出假设1。

假设1:一般而言,市场对国产品牌的评分低于欧、美、日品牌;但在某些产品类别,国产品牌评分高于欧、美、日品牌。

在欧、美、日三个品牌原产地中,日本与中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近,根据Tonberg(1972)研究结论,本文得出假设2。

假设2:质量相同或相近条件下,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评分高于对欧、美品牌的评分。

本文另一重要研究内容是确定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信念(或态度)及品牌购买意向(或占有)问的相关关系。根据文献,品牌原产地形象作为总体线索会影响品牌信念,进而影响产品购买意向。这一影响过程就构成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Peterson和Jolibert(1995)研究,品牌原产地对品牌信念的影响更直接和更大。因此,我们得出假设3。

假设3: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均呈正相关关系,但品牌原产地形象与品牌信念间的相关系数大于品牌原产地与品牌购买意向间的相关系数。

图1品牌原产地效应模型

2.实证研究设计(1)抽样及样本。本研究确定京、沪、穗、渝为调查城市,调查对象为成人(界定“工作年龄人口”),年龄在20—60岁之间。探索性研究的对象是广州某高校MBA学生,由此确定出测试产品和问卷测项。实地调查得到专业市场研究公司协助,公司在4个城市建有居民数据库,通过随机抽样,对抽中样本进行电话确认之后,再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每市抽足260个初选样本,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

(2)测试产品选择。本研究的测试产品是冰箱、手机和电脑。一个项目研究不能测试太多产品类别。Sharma和Shimp(1987)研究选择汽车为测试品,因当时美国汽车市场受到欧洲和日本等外国品牌威胁,这种选择有其价值。Shanna、Shimp和Shin(1995)对韩国市场的研究根据消费者生活必要性程度确定了10个产品类别。要比较消费者对中外品牌原产地形象认知的差异,需要选择中外品牌质量差距有代表性的产品类别。冰箱领域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品质最接近,占有率远高于外国品牌,且代表大小家电。电脑领域,联想的国内占有率上升得最大,但消费者认为IT业是技术含量高和最需要技术创新的产品,外国品牌质量更高。国产手机质量总体上仍远低于欧、美、日品牌。

(3)变量测量。本研究共有品牌原产地形象、品牌信念与态度、品牌购买意向与占有等关键变量。品牌原产地形象测量根据Darling和Wood(1990)研究,确定产品8个属性,消费者在欧、美、日、中之间说出每个属性上表现最好的国家和最差的国家,分别赋值+1分和—1分,未提及国家记0分。8个属性评分加总得到各原产地形象评分,其分值介于[-8,+8]。值越高,原产地形象越好;分值为正表明原产地形象为正面;分值为负表明原产地形象为负面。品牌信念与态度测量则借鉴Fishbein信念和态度模型(FishbeinandAjzen,1975)。Fishbein信念模型是一个结构(∑biei),由消费者对产品8个属性的重要性评分与品牌表现之乘积的累计和而得。Fishbein态度(Aact)是4个李氏7点语意差别量表的评分均值。品牌购买意向采用类别量表,若被调查者提及将来会购买国产品牌则赋值+1分,提及购买外国品牌赋值0分。品牌实际占有也采用类别量表,若被调查者所使用的品牌是国产则赋值+1分,若是外国品牌赋值0分。在测量品牌原产地形象时,供选择欧、美、日、中四地;在测量品牌信念与态度、品牌购买意向与占有时,原产地则简单二分为外国和本国,这也是前期文献通常使用的方法。

产品市场论文例3

一、移动通信新产品在市场中的产品扩散特点

移动通信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7.5%,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通信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平台。截至2007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数达5.47286亿户,手机普及率为41.6%。移动通信网络用户群体规模庞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复杂网络,采用社会网络方法研究通信新产品的扩散在近几年的国外的研究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

移动通信产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技术创新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可是,正如Chakravorti(2003)指出的那样,技术创新速度很快,但市场接受这些创新的步伐要比预期慢得多,该产业中许多创新扩散的速度十分缓慢,大多数创新产品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如2003年起3G的大规模商用,尽管在5年时间内大力推广,至今为止3G业务用户和收入仍然只占很小比例,只有韩国的SK、日本的docomo,kddi获得了部分成功,2008年中国移动对TD-CDMA3G业务试商用更是受到了市场的冷遇。由此追述,2000年推出的2.5G业务,包括彩信、无线数据上网,wap等业务经过了长达5至6年的市场培育期才在2006年开始有所起色。但是至今传统语音和短信仍是,世界各大运营商的主要业务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与此相对应的是,彩铃、手机即时通信如移动QQ、MSN等业务却异军突起,在整个市场中迅速扩散。怎样把新产品和新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移动通信新产品在市场中扩散的规律的研究都是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产业的网络化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一种新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往往依赖与使用该产品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条件,这就导致产业中企业之间的决策相互依赖,只有相关企业之间协调起来,新产品扩散才能成功。但是,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和利益冲突使得这种协调十分困难。②产品本身呈现出网络效应特征,一种产品的使用价值随着使用这种产品的用户规模增加而递增。网络效应使得消费者之间的决策相互依赖。早期采用新产品的用户面临很大的风险和较低的使用价值,只有一定数量的用户采用了新产品,市场正反馈机制才能够触发。因而,需要协调消费者之间的采用决策。实际上,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过程本质上是创新企业、竞争者、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之间集体决策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更高层次可以抽象为一个复杂多主体动力学过程。新产品扩散过程的关键是提供一种协调机制和适当的政策干预,使得扩散过程朝预期轨迹演化。

传统新产品扩散理论假设扩散过程服从S型扩散模式,用微分方程来拟合。对于某些新产品,这一假设模式是合理的。而且,从预测的角度看,这是对新产品扩散过程的一种展望,以便据此作出相关的管理决策。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临界群体现象、双峰模式,陡峭S型曲线等等。即使观察到新产品在一个市场的扩散轨迹服从S型曲线,也不能够就此假设该产品在其它市场的扩散也会服从这种模式。因为新产品具有的网络效应特征改变了消费者的新产品采用决策和市场竞争模式,新产品扩散更多取决于市场参与主体的策略,扩散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市场参与主体的集体决策动力学。传统新产品扩散理论不适合移动产业的新产品扩散,国内外学者正在探索新的方法和建立新的理论。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内外有关移动通信产业新产品扩散的研究集中于:①产品的网络效应特征及其对新产品采用和市场竞争行为的影响:②复杂系统,尤其是复杂网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

产品市场论文例4

一、信息产品的市场特点

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和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使得信息产品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相比在很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1.市场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信息商品的实质是其包含的知识,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一种信息商品形式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加之供求具有的个性,因此,信息商品与服务的交易范围很广,经营形式多种多样。在信息市场上,不仅接正规程序处理加工而得到的信息可以成为商品,就是未经专门加工而得到的,或只是由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依据某一事物所做出的特殊判断,或在从事别的研究活动时而得到的附带结果,都可以去找到特殊的需求者,从而可以被当作商品出售,这样便使供求关系变得很复杂。

2.市场形态的隐蔽性

在信息市场上作为商品的信息,其使用价值并不是直接的,而是要通过买方接受并影响经营思想,改变劳动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获得比以前更好的经营成果而间接地表现出来。对于卖方来讲,不可能立即找到购买者,因此,要首先通过各种形式(如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介)发出供给信息,信息商品的购买者只有在市场上通过广告和其他媒介渠道才能实现购买。信息产品生产出来并易手之后,其交换关系并来结束,有时需求方仍需要供方继续提供服务并支付费用;有时物质商品的交易只是表面现象,而实质往往是用户购买包含于该物品中的信息。由于信息商品交易的特殊性,有时需要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契约形式来实现正常交换,这些都使得信息市场形态具有隐蔽性。

3.经营的灵活性和交易方式的多样性

从信息商品经营者的所有制成分来看,有全民的、集体的、个体的,也有国内外合资的和国外独资的;从经营方式来看,有专营的,也有兼营的。灵活的经营方式,使信息市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其交易方式亦呈现出多样性:一是简单易(或称一次易),当场可以拍板,当场成交,如购买图书资料、咨询市场行情等;二是阶段易,即买卖信息过程是有阶段的,初次交易,互相了解对方,甚至先要经过调查、取证、论证等咨询过程,然后再购买信息商品,还要进行随访、检查、定向服务和实行技术培训等;三是定向交易,根据每年每季的信息需求,固定提供一定量的信息,用户只要定期交费,便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四是建立信息协作网关系,发展互惠互利的长期用户。

4.信息交易不受时空限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信息市场,并通过网络形成全球市场。此外,各级信息部门及其派生的各类信息网络、信息中心、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管理决策部门等,它们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接收者和储存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信息部门的信息交易,可不受时空限制,而借助现代通讯技术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供需双方之间实现商品的交易和转让。如远隔重洋的联机检索,使得信息市场的概念真正超越了“场所”的狭隘范围,而具有交流的含义。信息商品可通过电脑、电报、电话、传真等各载体快速传递,有的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它们的交易;而不像物质商品那样,必须经过复杂而又庞大的运输条件才能实现。信息借助文献存储,可供不同时代的人使用。

5.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

信息商品的生产不是重复生产,而是要不断地研究和生产新的信息商品,因此,不存在批量化与复制性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情况则相反,一件信息商品可以被众多的消费者依次消费,而生产者可以依次将同一信息商品出卖给众多的消费者,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没有再买,而要购买新的。这是由于信息商品在市场中交换的次数是有限的,其交换次数的有限性受多种因素制约,诸如信息商品的新颖性、适应性、区域性,以及服务质量等。其中新颖性最为重要,当某个信息商品失去新颖性时,其交换次数就会显著下降,直至终止,这时就要生产新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的非批量化与非重复性,就使得信息市场具有一种不断更新的特点。

6.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化

一般情况下,卖方市场多有供不应求的现象,买方市场则多是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商品化初期,信息商品供应量少而需求量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价格高低均由卖方决定。如今,在信息市场上信息用户对信息商品的选择较之其他物质市场对物质商品的选择要强烈得多,内容也要丰富得多。对于物质商品,人们主要的要求是价廉物美,而信息用户面对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信息,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先进性、适应性、准确性和经济性、因为这些因素是信息商品价值高低的决定因素。伴随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信息供给量呈更快增长之势,这给买方在选择物美价廉的信息商品的服务中以更大余地。

二、信息产品的销售策略

依据信息产品的市场特点,在进行产品交易时就要高度重视市场的注意力效应、高的技术成本而形成的产品锁定效应、信息技术支持的大规模定制效应、由产品的可分性而形成的差别价格效应,以及网络正反馈带来的产品市场的马太效应。

1.善于用“锁定”来建立用户基础

①在对用户进行安装基础的投入时,首先要预见到整个锁定周期,而后在整个锁定周期内对每种类型的潜在用户的盈利性进行评估,要知道用户是有价值的资产,用户的价值等于用户的转移成本加上你基于产品质量和成本的竞争优势;其次要积极采取各种策略争夺新的用户,必须明白早期的用户基础投入是锁定收益回报的源泉,在吸引用户的时候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承诺;再次要想办法吸引高转移成本的用户和有市场影响力的用户,用户的转移成本越高、用户的知名度越大,则在锁定周期内获取收益就越大。②当用户进入了自己的安装基础后,还必须对自己和用户的关系进行规划,在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同时引诱用户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包括提供各种增加价值的信息服务以加深对用户的关系,同时也让用户投资于自己的技术,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转移成本进而忠诚于自己的产品。③充分利用自己的安装基础向用户销售与安装基础互补的产品,同时向别的销售者销售接入自己用户基础的机会,另外还通过差别性定价和提高搜索成本,共同来使自己的安装基础达到价值的最大化。

2.注重网络的正反馈以形成规模效应

通过核心技术和一些专用性资源(如强大的销售团体)的掌握锁定了用户的消费途径,形成正反馈,使强者更强并最终导致强者对市场的通吃。当前信息市场中的正反馈以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形式出现,它基于市场需求方,而不仅仅是供应方,供应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结合起来,使正反馈作用异常强大,形成的市场垄断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成为市场的冒尖儿或市场的垄断主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平衡,即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超强的规模经济。因此,厂商在推出一种新技术时,必须考虑如何才能让网络效应起帮助作用,如何才能尽量压缩总转移成本建立一个新用户网络,强调兼容的渐进策略和强调卓越的革命性策略。

3.重视产品的捆绑式销售和差别性定价

捆绑给用户带来的吸引力一方面表现在由于捆绑产品的价格通常比分开的组件价格之和低;另一方面表现在销售商可以利用捆绑向用户介绍新产品,通过新产品的成功推广来形成该新产品对用户的新的锁定,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捆绑的新产品的使用来提前获取自己的新的效用价值。传统市场中推行的差别性定价主要是依据买卖中的交易对象、成交数量、交货时间、付款条件和取货地点等不同,而给予买方不同的价格优惠。而在信息市场中所推行的差别性定价更注重于个人对产品的内容的不同取舍、产品的不同版本和特殊群体的考虑(如学生)来采取不同的定价。在信息市场中对信息产品能实行差别性定价主要是由于信息内容具有可分性、信息产品的快速更替性和信息技术的锁定特点,使得产品容易按照用户的需求作不同的整合。

4.发挥注意力效应并实施面向用户的直接定制

在信息经济时代,网络迅速普及,由于网络的作用使注意力问题得到空前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在市场从事产品销售的工作者来说几乎就把市场经济看作注意力经济。面向用户的直接定制是信息市场的销售趋势。不论是发挥注意力效应还是实施面向用户的定制都需要做到:①以用户为中心,一切围绕着用户的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或提供服务;②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尤其对于面向用户的定制来说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是基础;③培养高效的企业运行机制,通过运用企业内联网、企业间外联网使生产部门、供应部门、销售部门以及用户建立最快的路径连接,形成之间的协同控制以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④加强市场环境的建设,不仅要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同时也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金融环境和产业环境等。

参考文献:

[1]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2000:《信息规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孟广均:1998:《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

[3]戴尔:1999:《戴尔战略》,上海远东出版社

产品市场论文例5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

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理论,读者选择媒体的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费力程度的规律是:报偿程度越大,受众越愿意选择。如《南方都市报》日常的促销是送牛皮袋、圆珠笔、水、纸巾等。其中送牛皮袋是一箭三雕:增加发行量、给报纸本身做广告、给商家做广告获取广告收入。2006年的广州报纸改版热,《信息时报》和《新快报》都采取了实物附加价值促销,前者改版首日赠送更使当日报纸一早就卖完。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读者容易冲着实物报偿购买报纸,降低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在创办初期或者改版时期使用可以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使用则反而可能亏损,因为报纸是双重销售,一方面把报纸内容销售给读者,但是这部分是亏损的,另一方面把读者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但如果有效发行量下降,这部分也很有可能因难以弥补发行损失而亏损。因而选择实物附加价值时必须慎重,选择目标受众感兴趣的赠品为佳。

3.整合营销策略

《经济观察报》的经营者指出,报纸的同质化时代来临,营销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报的营销技巧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一,大报级的发行量。它一创刊就以大报的发行量见于世人,给人以成熟大气的印象,一年之内成为国内三个著名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为其下一步融资奠定了基础。第二,用金钱换时间,后发制人。降低发行价,把利润给销售商,争取强有力的发行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渗透,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建立目标读者数据库,实行“精确销售”。这与DM杂志异曲同工。这种有的放矢的发行方式,营销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便于考核和管理。第四,竞合策略。与出版社合作,实行联合销售。第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监控各地营销活动。第六,直接促销零售商,间接促销读者。它使零售商感到有利可图,促使零售商积极向读者推销其报纸。第七,实施“超级售点计划”。③其实是设一些地点进行重点销售,大力进行促销活动。《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在于它勇于寻求新的营销方式,创新发行思维,以争取市场为目标,在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跻身前列。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营销三四律”,能够在一个市场中占据前三位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占据市场,市场的第四位是第一位报纸回报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策略”。

三、广告辅助,实现盈利

媒介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广告辅助。媒介广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媒介产品间接卖给广告商;二是给媒介产品本身卖广告。前者直接实现经济效益,后者则是通过对媒介产品的介绍推广,提高媒介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媒介产品的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经济效益。从媒介产品营销而非广告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分析后者。

现在媒介越来越重视对媒介产品本身的形象推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它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定位,这种定位一般来说通过内容的传播逐渐形成。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借鉴了市场营销策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仅仅是给报纸、一个栏目,甚至一个节目做广告,比如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G4出动,除了在本台做广告,还分别做车体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形成一种亲民的形象——大众化,关心民生小事,具有亲和力。这种推广事实上证明是成功的,受众一看到这个节目就会联想起“街坊”等词语,正切合了节目定位。又如广州的两大电视台的两个有竞争关系的节目——《今日关注》和《今日报道》,都分别为自己做了电视广告,诉求重点在于新闻的接近性、专业性、关注民生。

为媒体做广告表面上损失了广告收入,实际上长远来说,是不减反增。因为在媒介时代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谁就拥有话语权,媒介的竞争,就是影响力的竞争。而对于大众传媒,影响力大意味着巨大的广告资源。

(紧转第94页)

(紧接第84页)另外,媒体在选择广告媒体的时候应考虑到节目定位与广告载体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祝寿臣:《世界新闻媒体六大发展趋势》。/zgjx/2007-02/25/content_5768392.htm,2007-02-25/2007-04-08。

产品市场论文例6

1.关联延伸策略

无论企业还是对于媒体而言,树立品牌无疑是对自身产品的一种成乘数效应的增值。品牌带来的巨大价值若只专注在起始产品的发展显然是一种浪费,众多的企业家和媒体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实践甚至已经取得成功。

笔者非常赞同喻国明教授所提出的,媒体自身做大做强必须经历的三部曲:系列化、一体化、多元化。其中系列化就是将媒体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进行开发和关联延伸,达到“借力”的作用,使其延伸的产品天然地具有同类产品所没有的优势,这就是品牌的继承性。

关联延伸策略的优势在于,母产品与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提高品牌价值,同时,子品牌能够分散母品牌的风险并增加整体收入,这样能够占据同一行业的优势市场地位。如《中国国家地理》,“它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影响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它要走向集团化,把这个科学传媒拓展为一个产业:《中国国家地理》的少年版,相关图书的出版以及与电视频道的合作等等”。①受众关注媒介产品的品牌,正是其关心媒介产品内容品质的体现,内容为王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关联延伸策略的实施前提是延伸的产品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品质。而反过来说,如果媒介集团一味冲着做大而盲目扩张,没有注意延伸的关联性,那么失败的教训则是惨重的。

2.互动策略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市场的客观要求,还受众以主动权能够在当今这个被称作影响力经济的媒介经济竞争中媒体必须紧握的一个重要理念。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受者界限日渐模糊,受众主体性空前突显,他们也需要话语权,在社会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广东的媒体而言,电台率先开发短信互动这一形式,电视台随后跟进。继广东电视珠江台晚上的新闻节目《今日关注》推出短信互动平台之后,其竞争对手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也在2007年1月8日的改版中加入了短信互动环节,并由原来的一个主持人变为两个主持人。短信平台这一策略有以下四个优点:一是直接增加了短信费用收入,增加经济效益;二是满足受众内在的沟通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继而提高社会影响力;三是强化了媒体议题设置的功能;四提供了一个政府与民众相互了解的双通道。

《南都周刊》把这种互动延伸得更为成功。一方面,几乎每期《南都周刊》都有读者反馈的版面;另一方面,它积极开展活动,与读者真正地面对面交流。2006年的《南都周刊》与其他合作单位主办的社区活动便是一例。它每隔一段时间到一个社区或者单位举行一次体育运动比赛,包括踢毽子、二人三足比赛等。它在每期最后一版都登半个版面的广告,预告下一期社区运动会的举办时间地点,同时报道本期运动会的情况。其好处显而易见:首先是达到了与读者的真正交流,增加了亲和力,再者是宣传推广了自己的品牌,表面上为社区运动会造势,实际上是为《南都周刊》做广告,参加过运动会的人会留意这份刊物,有可能成为新读者或者订户。

3.双头版与索引策略

这里的双头版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报纸本身有两个头版: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既增加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又开发了广告资源。《羊城晚报》改版之后除增加了彩色,还运用了双头版,可读性增加了。另一种是报纸本身一个头版,还另外制作一个与报纸头版头条不同的海报版。《南方都市报》把海报版放大,做成大报的头版,风格与《南方都市报》一致。笔者认为这种借鉴了杂志用封面做海报来宣传的双头版更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一是版面大,字号大,冲击力强,吸引路人目光,并突破报摊的“四分之一”黄金位置——在报摊上报纸按次序摆放,通常只能露出头版的二分之一,卖报时报纸就是靠这二分之一的精彩内容吸引路人,而报纸种数的日渐增多导致了头版露出的黄金位置只占报纸版面的四分之一;二是头版容量加大,有效信息增多,体现了信息筛选的管家功能。

索引策略与双头版的相通之处在于增加报纸信息量的呈现。广州率先把第一、二版全部改为索引的是《广州日报》,这个尝试取得了成功并且使《南方都市报》也跟着使用索引版。这可以说是一、二版的革命性变革,一方面,《广州日报》改版后版面少了文字的拥挤,变清新了;另一方面,信息量呈现的增大能更多地吸引注意力。

二、突破发行,争取市场

发行渠道不仅是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还是媒体争取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渠道是否有效地指向目标受众,有效的发行渠道与传播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实施一般的营销手段疏通渠道,三是发行渠道多维度拓展,实施整合营销策略。

1.根据市场细分来进行有效发行

2006年12月,广州日报集团推出社区报试刊号,在广州雅居乐小区内定向发行。如果有媒体或媒介集团能够突破社区报这个关口,有可能对整个传媒生态产生一系列的影响。首先,有效发行量增大。有效发行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完整读者数据的订阅户和报纸被有效阅读的零售户,其二是能够带来广告效果的发行活动。前者为常态发行,而后者对发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发行部门将日常工作和报社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从做有影响力的发行出发,策划发行工作。”②有效发行量是吸引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关系到广告的目标到达率和影响程度。显然增大有效发行量能实现经济效益。第二,创造了一个社区居民信息交流的平台。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载体相应做出变动,满足不同需求的人群。社区是社会组成的单元,让这些单元内部充分沟通,不但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有利于实现“和谐”这个社会效益。

作为市场极端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免费报纸、DM媒体有着突破传统媒体发行量的潜力,随手可得的吸引力,蓄势待发。一些大的传媒集团也可以辟一块试验田,为争取市场增加一个筹码。

2.增加报偿的促销策略

根据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理论,读者选择媒体的或然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费力程度的规律是:报偿程度越大,受众越愿意选择。如《南方都市报》日常的促销是送牛皮袋、圆珠笔、水、纸巾等。其中送牛皮袋是一箭三雕:增加发行量、给报纸本身做广告、给商家做广告获取广告收入。2006年的广州报纸改版热,《信息时报》和《新快报》都采取了实物附加价值促销,前者改版首日赠送更使当日报纸一早就卖完。但是这种策略有一个明显的弊端:读者容易冲着实物报偿购买报纸,降低报纸的有效发行。报纸在创办初期或者改版时期使用可以壮大声势,提高知名度,但是长期使用则反而可能亏损,因为报纸是双重销售,一方面把报纸内容销售给读者,但是这部分是亏损的,另一方面把读者的注意力销售给广告商,但如果有效发行量下降,这部分也很有可能因难以弥补发行损失而亏损。因而选择实物附加价值时必须慎重,选择目标受众感兴趣的赠品为佳。

3.整合营销策略

《经济观察报》的经营者指出,报纸的同质化时代来临,营销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该报的营销技巧确实有可借鉴的地方。第一,大报级的发行量。它一创刊就以大报的发行量见于世人,给人以成熟大气的印象,一年之内成为国内三个著名的主流财经媒体之一,为其下一步融资奠定了基础。第二,用金钱换时间,后发制人。降低发行价,把利润给销售商,争取强有力的发行网络,使产品在市场上快速渗透,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三,建立目标读者数据库,实行“精确销售”。这与DM杂志异曲同工。这种有的放矢的发行方式,营销的商业价值得以体现,便于考核和管理。第四,竞合策略。与出版社合作,实行联合销售。第五,通过销售数据分析,监控各地营销活动。第六,直接促销零售商,间接促销读者。它使零售商感到有利可图,促使零售商积极向读者推销其报纸。第七,实施“超级售点计划”。③其实是设一些地点进行重点销售,大力进行促销活动。《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在于它勇于寻求新的营销方式,创新发行思维,以争取市场为目标,在报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跻身前列。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营销三四律”,能够在一个市场中占据前三位就能够比较稳定地占据市场,市场的第四位是第一位报纸回报的四分之一。这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策略”。

三、广告辅助,实现盈利

媒介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用广告辅助。媒介广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媒介产品间接卖给广告商;二是给媒介产品本身卖广告。前者直接实现经济效益,后者则是通过对媒介产品的介绍推广,提高媒介产品的知名度,扩大媒介产品的影响力,从而间接实现经济效益。从媒介产品营销而非广告的角度来看,本文主要分析后者。

现在媒介越来越重视对媒介产品本身的形象推广,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网络媒体,它们都有非常明显的形象定位,这种定位一般来说通过内容的传播逐渐形成。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期中的传媒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借鉴了市场营销策略,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有的仅仅是给报纸、一个栏目,甚至一个节目做广告,比如说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G4出动,除了在本台做广告,还分别做车体广告和移动电视广告,形成一种亲民的形象——大众化,关心民生小事,具有亲和力。这种推广事实上证明是成功的,受众一看到这个节目就会联想起“街坊”等词语,正切合了节目定位。又如广州的两大电视台的两个有竞争关系的节目——《今日关注》和《今日报道》,都分别为自己做了电视广告,诉求重点在于新闻的接近性、专业性、关注民生。

为媒体做广告表面上损失了广告收入,实际上长远来说,是不减反增。因为在媒介时代谁拥有最大的影响力,谁就拥有话语权,媒介的竞争,就是影响力的竞争。而对于大众传媒,影响力大意味着巨大的广告资源。

(紧转第94页)

(紧接第84页)另外,媒体在选择广告媒体的时候应考虑到节目定位与广告载体的关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的来说,媒介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除了上述提到过的关联延伸策略、互动策略、双头版与索引策略、重新定位、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品牌推广策略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市场营销的其他策略。

注释

禹建强:《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M],北京:华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祝寿臣:《世界新闻媒体六大发展趋势》。/zgjx/2007-02/25/content_5768392.htm,2007-02-25/2007-04-08。

产品市场论文例7

【论文摘要】 中欧贸易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欧盟东扩后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通过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相关数据,对欧盟农产品进口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欧盟农产品市场的竞争现状和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贸易,发掘潜力并扬长避短,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 【论文关键词】 欧盟 农产品贸易 比较优势 一、引言 农产品贸易对各国农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的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了各国贸易谈判的焦点。作为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农产品贸易值得我们的密切关注。 在当今的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实际上是资源禀赋,技术工艺,地理位置,贸易和产业政策,规模经济和历史影响等各个因素合力的结果。本文将对欧盟农产品进口市场进行分析,比较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并做出把中欧进出口需要相结合的分类分析,试图对中欧农产品贸易的现象做出更为详细的解释,揭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特点,以期有助于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中欧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1.农产品进出口总体情况分析 2006年,世界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77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占世界商品贸易的9.2%。其中,欧盟内部农产品出口贸易2507.6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3%,对外出口农产品783.8亿美元,占10.9%,仅次于美国的862.4亿美元;而我国对外出口农产品321.6亿美元,占3.3%,居世界第五位。欧盟内部农产品进口贸易同样为2607.6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9.2%,对外进口农产品981.1亿美元,占13.6%,居世界第一位;而我国农产品进口354.8亿美元,占4.2%,居于第四位。2006年欧盟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长分别为18%和15%,与世界总体增幅相当;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增长分别为40%和18%,进口增幅在世界农产品主要进口国中居第一位。 尽管欧盟对外进口农产品仍然有较大的数额,但2006年进口来源国中的前四位均来自美洲地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加拿大;而新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中、波兰、匈牙利、捷克、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居于欧盟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的前40位,供应欧盟农产品79.37亿美元,占欧盟对外农产品进口总额的7.58%;除此之外,其他前四十位的进口来源国所占份额从2.7%到0.5%不等,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而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为亚洲地区,1995年~2005年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占农产品出口的68.5%以上,2006年为72.96%;其次是欧洲市场,占15%~20%左右,为15.21%;再次是北美地区,为7.01%;对非洲、南美洲、澳洲的出口较少,为5.82%。 2.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为了准确地分析我国和欧盟的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其在世界中的位置,本文选取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标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下先对其做简要介绍: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在经典的贸易理论中,为了衡量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使用由Balassa提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并利用该指数来分析出口结构的变化。按照Balassa原有的定义,下式给出了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计算方法: 式中,是第i个国家的第j种出口商品,RCA表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当RCA>1时,就称该国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 根据以上方法,可以计算得到2006年世界农产品出口前十五强国家和地区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如下:新西兰(6.773619),阿根廷(5.625823),巴西(3.632831),智利(3.238636),澳大利亚(2.906671),印尼(1.944235),泰国(1.898217),加拿大(1.439753),印度(1.346801),马来西亚(1.179482),美国(1.104305),中国(1.032357),俄罗斯(0.857072),欧盟(0.740175),墨西哥(0.682659)。 从农产品总体的 比较优势指数可知,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和阿根廷,智利和巴西等南美洲国家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他们均具有相当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出口能力,而加拿大,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等北美洲和亚洲国家的农产品总体比较优势处于中等水平,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除此之外的是欧盟、中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等国,农产品比较优势较为薄弱。 因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不能分离出资源禀赋和贸易政策等各方面的作用,所以该指数所反映的优势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中的多个优势合力的结果。比如在欧盟,美国与中国指数比较中,就包括了贸易和产业政策的比较,农业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产业。“多年以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农业生产倾注了大量的补贴,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效应,在世界贸易市场上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以1997年为例,美国对全年的农业综合支持近102亿美元,超过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欧盟15国对其农产品实行共同的支持。他们对成员国的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建立粮食的价格支持体系;对进出口实行高度保护,设置贸易壁垒。而且,他们的农产品税负都几近于零且农产品生产流通及进出口环节税负较轻”。当他们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与我国竞争时,就拥有了额外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优势。而且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欧美等国家对农产品进口标准的制定越来越严格,通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农产品进口。在出口方面由于我国农产品的许多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处于了被动性的贸易政策劣势。 3.欧盟的需求与中国的比较优势 欧盟的农产品进口需求主要有六类,以下逐一进行分析: (1)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126.90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有挪威(14.6%),冰岛(7.0%)和摩洛哥(5.2%)等,中国居于第六位,占3.6%;处于前十位的进口来源国的进口份额比较平均,在14.6%到2.6%之间,总份额为51.3%。水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发挥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出口位居世界首位,占总出口量的11.77%。但我国水产品结构、品质、加工及设备方面,仍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存在品种结构多样化不够、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产品深加工不够,以及运输过程中的贮存技术落后等问题。与欧盟贸易,挪威,冰岛和摩纳哥拥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再加上适用的技术工艺和与欧洲国家悠远的贸易联系,成为了欧盟水产品主要进口国。 (2)蔬菜和水果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160.08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是欧洲和美洲国家,有土耳其(9.0%),美国(8.1%),巴西(6.9%),南非(6.5%)和波兰(5.1%)等国,中国居于第七位,占4.5%。蔬菜和水果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在技术工艺上,它们与水产品存在同样的问题。而土耳其凭借明显的地理位置优势、技术工艺优势,以及良好的资源禀赋,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美国和巴西拥有美洲丰富自然资源和先进技术工艺,加上贸易和产业政策的优势,克服了地理位置劣势,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南非和波兰两国市场份额从1990年起就稳步上升,逐渐挤占了其他国家份额,他们的地理优势更为优越,而且波兰加入欧盟后将获得突出的欧盟贸易政策支持优势,发展将更为有利。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水果蔬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一定的难度,更为可行的是采取措施稳定现有的市场份额。 (3)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70.61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有科特迪瓦(22.5%),巴西(12..0%)和加纳(6.3%)等非洲和美洲国家,亚洲国家占有10%份额,中国份额不足1%。进口额的分布有一定的集中程度,前十位进口国总份额为69.6%。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欧盟的技术性壁垒极大地限制了我国茶叶的出口。欧盟禁止在茶叶中使用的农药的新标准的达到了62种之多,标准的提高幅度甚至达100倍以上。我们应改变茶叶出口目的地过分集中于发达国家的现状,不断开拓新市场,争取茶叶出口在世界市场的平衡发展。 (4)动物饲料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62.98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是美洲国家:阿根廷(34.2%),巴西(30.9%)和美国(11.7%),中国份额不足1%。美洲国家处于垄断地位,前十位进口国总份额达到90.0%。我 国饲料产品基本上处于比较劣势,因为我国饲料生产已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生产转变,致使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饲料产品国际贸易中地理位置不起主要作用,加之现代运输技术的发展,拥有自然资源优势和技术工艺优势的美洲国家垄断了欧盟饲料进口市场;而且饲料产品生产的规模效应较为明显,有可能产生规模经济前提下的优势锁定效应。中国饲料产品出口的发展,需要技术研究的投入,鼓励先进技术的应用,促使饲料部门在品质上的不断提升,争取通过技术的发展更好的与我国的比较优势潜力相结合。 (5)含油子仁及果实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57.60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是巴西(40.4%)和美国(29.2%)等美洲国家。中国占3.6%,位于第六位。匈牙利占3.1%的份额,在加入欧盟后将进一步扩大份额,影响中国此类商品的出口;前十位进口国总份额为93.0%。我国在该产品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上,但是它们的生产除了需要劳动力投入外,还需要土地的密集型投入,巴西和美国等美洲国家是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而我国是人均土地稀缺的国家,以家庭人工耕作为主,尽管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这种劳动力密集的生产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为了更大的发展,我们需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满足大量资源投入的需要,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比较优势。 (6)软木及木制品 2006年欧盟对外进口额为79.56亿欧元;进口国主要是美国和东欧国家:俄罗斯(15.8%),拉脱维亚(9.5%),美国(8.6%),捷克(4.8%)和爱沙尼亚(4.7%),中国出口额很小;前十位进口国总份额为64.3%。从2000开始,东欧国家的市场份额均呈现出上升态势,在东欧十国加入欧盟之后,由于贸易转移效应,他们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而美国和加拿大等传统出口国市场份额已经逐渐降低。我国作为森林资源不足的国家,对此类处于比较劣势且发展潜力较小的产品,需要避免出口产量的扩大,以利于其他优势产品的资源投入需要。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有了详细的了解。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丰富的普通劳动力资源,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具有一定优势。为了中欧农产品贸易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结合欧盟进口需要和自身特点,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争取在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和含油子仁及果实产品贸易方面的适当发展,通过更为平衡的进出口贸易,获得更平等的经贸关系。具体策略如下: 1.借鉴国外经验,利用WTO“绿箱”规则鼓励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稳定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培训机制,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争取在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减少地理位置的劣势,从多方面促进我国农业在产业政策,技术工艺和规模经济等方面比较优势的提高。 2.充分运用WTO的有关规定和协议,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技术性壁垒和遏制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猛烈势头,提高我国农产品技术工艺和贸易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在WTO的农业谈判中,积极建立能够约束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规则和机制,以期形成公平竞争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运用透明度原则,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中心;运用“例外条款”,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机制,保证农产品整体质量;积极关注欧盟的规则调整,更好的使用普惠制,《反倾销守则》和WTO争端解决机制;参与WTO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执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国反倾销法规和反倾销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各商会、企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以期减少欧盟保护性贸易政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3.积极建立中欧对话机制,提高我国农产品在贸易政策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国和欧盟已经建立起一些有助于解决纷争的对话机制,包括关税合作协议,贸易政策对话机制,纺织品高层对话机制,知识产权对话机制,工业政策对话机制等。这一系列对话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中欧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才有实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比较优势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贸易,发掘潜力并扬长 避短,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经济和贸易的不断发展,达到理想目的。

产品市场论文例8

(1)第一阶段(1987一1995),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中国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独领,市场份额高达S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企图建立行业标准,并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2)第二阶段(1996一2000),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也基本上成为专业通讯技术的代名词,此时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采取了与摩托罗拉不同的方法,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一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但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并且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一2000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大哥大。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短,品牌影响力微弱,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地位。国产手机在当时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

(3)第三阶段(2001至今),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03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己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中国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力度。众多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逐步打破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控制市场的竞争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竞争局面。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从1987年开始,中国手机市场容量由小变大,手机品牌数量由少变多,国产手机力量由弱到强,经历了众多的市场变迁和品牌演变。品牌价值,一个看似模糊的概念却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命。有观点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品牌的经济,品牌经营是手机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一把利剑,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它拥有一笔无价的资产。于是,在“叫嚣乎东西,挥突乎南北”的一场市场掠夺战之后,在吵够了规模,说腻了产量之后,开始变得冷静的商人们也开始关注起手机的品牌价值这个他们曾经看起来有点不现实的新话题。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从2001年7月开始,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但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近11%,与发达国家40%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巨大的增长空间也令竞争变得空前激烈,每个品牌都有占据行业老大地位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多个品牌在争夺手机市场,国外品牌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西门子为主,国内品牌以TCL、波导、科健、联想为主。从“赛迪手机调查”所获取的调研数据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品牌在国外品牌中呈现较高的认知指数,分别达到了87.2、84.6、81.7和80.2,成为国内手机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国外品牌,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品牌因为整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品牌认知度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日系品牌认知度也有略微下降。在众多国内品牌中,海尔、波导、夏新、联想等品牌认知度稳中有升,认知指数分别为82.6、80.8、80.1和79.4,由于上述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保障和新品创新等方面的良好表现,让消费者对上述品牌情有独钟。根据市场数据可以将主要手机品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导型:诺基亚、摩托罗拉;主力型:波导、TCL、西门子、三星和科健;游离型:厦新、康佳、阿尔卡特、飞利浦、索尼、NEC、爱立信、海尔、东信、联想;游击型:首信、京磁、CETC、海信、浪潮和拓普、创维等;可以看到经过几年来的混战,手机品牌结构出现分化,使得手机市出现多元化的品牌格局,新的市场格局和品牌格局已经形成了。

(1)表现为洋品牌阵营的分化如洋品牌中的三星和西门子的崛起,爱立信的衰弱。形成层次为:两大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流品牌(西门子、三星)+其他品牌;

(2)表现为国产品牌阵营的分化如以TCL、波导、科健、厦新为代表的优势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层次为:国产一流品牌(TCL、波导、科健)+国产二流品牌(厦新、康佳、东方通信、海尔)+其他品牌;多元化的品牌格局表明了各个手机品牌所面对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能忽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品牌结构的分化同时也揭示了品牌分布的不稳定性,这也预示着对于任何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只要战略对路,战术对头,在不断的市场洗牌过程中,完全可以从洋品牌中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于洋品牌而言也完全可能重夺江山,国内手机厂商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最新的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监测中,国产手机的销售额虽然占到了50%,但是这种实力更多的体现在销售方面的实力,它们所取得的市场份额更多的是靠营销手段和营销创新来完成的,从品牌忠诚和品牌预购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依然没有形成对抗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从总体上讲,国内品牌的手机生产厂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抗国外品牌的集团实力。虽然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极大多数的国产手机所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品牌劣势、技术不足等等),在不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仍然存在太多的变数。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l)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据新生代调查,中国手机市场品牌消费群体结构分布的特点为:①第一阵营三大品牌基本覆盖所有群体②其他阵营诸品牌依靠细分致胜.可以看出:①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三大品牌由于产品线丰富,几乎覆盖了所有消费群体,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人口特征,这也是它们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②TCL手机的消费群体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比例高达相关。61.3%,尤其集中在年轻女性,这与其产品设计及明星广告策略密切

③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年男性区域,机在外观设计上普遍具有男性化特点。其中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语更是强化了男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这些手的广告

④阿尔卡特和松下等手机品牌中的新秀,其目标消费群相应地集中在低龄段,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区域分布结构

新生代调查发现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区域分布的特点为:①国际品牌在一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占据较大优势;②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二、三级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摩托罗拉和波导为例,两个品牌的交叉区域并不很多,波导明显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战略,主动向二级城市(诸如合肥、武汉、重庆等)发展。面对国际手机强大的品牌和在位优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诸多国产品牌的突围策略。

(3)品牌忠诚度分析

手机是介于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由于手机的功能不断创新,造型不断变化,新品层出不穷,价格变化频繁,再加之电信网络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持有手机的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大多数耐用消费品,但又不像快速消费品那样频繁。表现在忠诚度上,手机的指数要低于其它耐用消费品,但又高于快速消费品。从总体来看,手机品牌忠诚度指数显现出以下现象:

①老牌劲旅风采依旧:同市场份额一样,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仍然排在前三,并远远高于其它品牌。

②专业品牌优势明显:与专注生产通信产品的专业化品牌相比,由其它行业涉足手机生产的松下、海尔等品牌的忠诚度则有待提升。

③昔日英雄英姿不再:爱立信的衰落导致其品牌忠诚度只位居中游,并

有被部分国产品牌赶超的迹象。

④国产品牌略显逊色:国产品牌的增长速度已全面赶超国际品牌,但总体忠诚度还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位居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和低端国产品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尔的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忠诚度却高于其它国产品牌而处于第二梯队,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家电强势品牌的有效延伸。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特性的日益熟悉,消费者的购物意识也在走向成熟,品牌作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上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和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功能、外观、服务、广告宣传等不同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手机用户消费已经变得十分理性。他们对价格、外观、广告宣传等敏感指数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分别为46.8、16.5和12.8,相对2004年而言,外观和价格敏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品牌、质量、功能及服务方面,消费者依然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敏感指数为76.6,产品的质量问题为大多数消费者所青睐。从相关的调研结果看,摩托罗拉、波导、海尔、和夏新等品牌产品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获取“用户满意质量奖”也并非意外。其次是功能和品牌,消费者敏感指数分别为62.3、60.4,消费者对功能和品牌的认可度已经基本相当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中国手机市场的商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手机的需求量来自于新增加的手机用户和汰旧换新的需要,新增用户和换机率保证了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以推出新机型及降价来刺激市场。随着服务商竞争的加剧,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入网费、通话费相应的调整以及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将极大的刺激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市场需求会大增。欧洲等国家的发展经历都表明移动通信普及率最终会超过固定电话。这几年来虽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势强劲,移动用户数是世界第一,可是普及率依然很低,仅为14.95%,低于固定电话普及率30.22%,与世界其他通信发达国家的平均普及率5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移动电话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需求特点的新变化,为手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继续增长的基础,未来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以2003年上半年的数字为例,我国累计生产手机(含GSM、GPRS和CDMA)219.67万部,销售手机8003.02万部,其中出口3686.69万部,国内市场销售4316.33万部。从生产情况看,上半年GSM、GPRS手机累计生产7183.72万部,增长50.1%,CDMA手机累计销售1035.95万部,增长344.9%;从销售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7078.59万部,增长48.8%,CDMA手机累计销售924.43万部,增长341.2%;从出口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出口3157.88万部,增长51.4%,CDMA手机累计出口528.81万部,增长503.7%。从总体发展态势看,手机市场供需两旺,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2002年一2003年度手机行业报告对目前手机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l)目前手机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是手机市场品牌分布机构呈现出明显的三大层级:表现在品牌竞争力指标上,摩托罗拉(68.18)、诺基亚(57.59)和三星(41.13)共同占据第一阵营,遥遥领先于第四位的西门子(12.61);后者与TCL(10.72)、波导(7.16)组成了第二阵营;而更多的国产品牌,如海尔、康佳、夏新、科健等则跻身第三阵营。

(2)品牌成长指数清晰的反映出国产手机将成为未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中国2003最具成长性的手机品牌前六位均为国产品牌,依次是:康佳(134.67)、TCL(127.53)、夏新(125.09)、波导(121.81)、海尔(121.47)、科健(113.72)。虽然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参考了韩国三星的经验(没有研发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但手机品牌资产价值已经超过3万亿韩元),可以看到我们国产手机的已经具有一定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产品市场论文例9

(1)第一阶段(1987一1995),摩托罗拉一支独秀

1994、1995年之前,摩托罗拉借助在中国寻呼机市场的影响力,率先进入中国手机市场,在当时,中国引进的移动通讯设备几乎都是摩托罗拉的设备,这一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独领,市场份额高达S0%以上。摩托罗拉在当时主要以“专业、高科技”形象出现,其推广诉求点侧重于技术的先进性和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便利性,企图建立行业标准,并将自身品牌定义为行业代言人。

(2)第二阶段(1996一2000),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国演义1996年至2000年之间,手机市场一直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三个品牌在竞争。爱立信和诺基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由于当时摩托罗拉占据市场主导,也基本上成为专业通讯技术的代名词,此时这两个品牌在品牌推广上采取了与摩托罗拉不同的方法,避开了技术方面的竞争。爱立信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品牌知名度,甚至在96一97年间有一段时间内超过摩托罗拉成为第一品牌。而诺基亚在进入市场之初,品牌影响力不够,产品线不如摩托罗拉丰富,但在推广中一直都注重塑造时尚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并且推出的每款机型都为精品,在市场上几乎都可以成为主流机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诺基亚5110,在当时就以高档的手机产品,中档的手机价格,创造了一个手机神话,市场份额急剧上升,最终在1998一2000年之间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大哥大。这一阶段手机品牌的竞争主要体现为三大品牌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战,所占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至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索尼等多个品牌虽然也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只能瓜分不到20%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阶段末期,进入新千年,爱立信开始出现危机,市场地位急速下滑,使得“三国演义”格局变为“两雄争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开始,国产品牌开始登上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舞台,进入市场短,品牌影响力微弱,产品本身也没有什么竞争力,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市场地位。国产手机在当时还处于学习、积累的阶段。

(3)第三阶段(2001至今),国外、国产手机群雄并起

从2001年以后,国产手机经过两年的准备,开始发起冲击。面对洋手机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起来的种种壁垒,国产手机采取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以整体国产手机形象出发,通过明星代言在短时间内提升知名,然后再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突破。如厦新的精品手机策略,TCL的宝石手机策略,波导的自建通路策略,等等。据市场销售监测,截至到2003年5月底,国产手机的市场销量己经占据50%。而西门子、阿尔卡特、飞利浦、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也看中中国手机市场的潜力,逐渐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力度。众多手机品牌已经开始逐步打破摩托罗拉、诺基亚两大巨头控制市场的竞争格局,走向多元化的竞争局面。

3.2国产手机市场国内外手机品牌现状

从1987年开始,中国手机市场容量由小变大,手机品牌数量由少变多,国产手机力量由弱到强,经历了众多的市场变迁和品牌演变。品牌价值,一个看似模糊的概念却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命。有观点认为,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品牌的经济,品牌经营是手机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一把利剑,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它拥有一笔无价的资产。于是,在“叫嚣乎东西,挥突乎南北”的一场市场掠夺战之后,在吵够了规模,说腻了产量之后,开始变得冷静的商人们也开始关注起手机的品牌价值这个他们曾经看起来有点不现实的新话题。

3.2.1国产手机市场品牌格局

从2001年7月开始,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但我国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近11%,与发达国家40%的普及率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中国手机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巨大的增长空间也令竞争变得空前激烈,每个品牌都有占据行业老大地位的机会。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30多个品牌在争夺手机市场,国外品牌以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西门子为主,国内品牌以TCL、波导、科健、联想为主。从“赛迪手机调查”所获取的调研数据看,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三星等品牌在国外品牌中呈现较高的认知指数,分别达到了87.2、84.6、81.7和80.2,成为国内手机消费者最为青睐的国外品牌,而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品牌因为整合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品牌认知度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部分日系品牌认知度也有略微下降。在众多国内品牌中,海尔、波导、夏新、联想等品牌认知度稳中有升,认知指数分别为82.6、80.8、80.1和79.4,由于上述品牌在产品质量、服务保障和新品创新等方面的良好表现,让消费者对上述品牌情有独钟。根据市场数据可以将主要手机品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导型:诺基亚、摩托罗拉;主力型:波导、TCL、西门子、三星和科健;游离型:厦新、康佳、阿尔卡特、飞利浦、索尼、NEC、爱立信、海尔、东信、联想;游击型:首信、京磁、CETC、海信、浪潮和拓普、创维等;可以看到经过几年来的混战,手机品牌结构出现分化,使得手机市出现多元化的品牌格局,新的市场格局和品牌格局已经形成了。

(1)表现为洋品牌阵营的分化如洋品牌中的三星和西门子的崛起,爱立信的衰弱。形成层次为:两大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二流品牌(西门子、三星)+其他品牌;

(2)表现为国产品牌阵营的分化如以TCL、波导、科健、厦新为代表的优势品牌脱颖而出。形成层次为:国产一流品牌(TCL、波导、科健)+国产二流品牌(厦新、康佳、东方通信、海尔)+其他品牌;多元化的品牌格局表明了各个手机品牌所面对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不能忽视,也不能掉以轻心。品牌结构的分化同时也揭示了品牌分布的不稳定性,这也预示着对于任何国内手机厂商来说,只要战略对路,战术对头,在不断的市场洗牌过程中,完全可以从洋品牌中抢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于洋品牌而言也完全可能重夺江山,国内手机厂商的地位并不稳固。在最新的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监测中,国产手机的销售额虽然占到了50%,但是这种实力更多的体现在销售方面的实力,它们所取得的市场份额更多的是靠营销手段和营销创新来完成的,从品牌忠诚和品牌预购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依然没有形成对抗洋手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从总体上讲,国内品牌的手机生产厂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抗国外品牌的集团实力。虽然已经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极大多数的国产手机所面对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品牌劣势、技术不足等等),在不断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仍然存在太多的变数。

3.2.2国产手机市场结构分析

(l)消费群体结构分析

据新生代调查,中国手机市场品牌消费群体结构分布的特点为:①第一阵营三大品牌基本覆盖所有群体②其他阵营诸品牌依靠细分致胜.可以看出:①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三大品牌由于产品线丰富,几乎覆盖了所有消费群体,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人口特征,这也是它们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原因。②TCL手机的消费群体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女性比例高达相关。61.3%,尤其集中在年轻女性,这与其产品设计及明星广告策略密切

③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年男性区域,机在外观设计上普遍具有男性化特点。其中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语更是强化了男性消费者的购买倾向。这些手的广告

④阿尔卡特和松下等手机品牌中的新秀,其目标消费群相应地集中在低龄段,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2)区域分布结构

新生代调查发现中国手机市场品牌区域分布的特点为:①国际品牌在一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占据较大优势;②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在二、三级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以摩托罗拉和波导为例,两个品牌的交叉区域并不很多,波导明显采取了“退而求其次”的战略,主动向二级城市(诸如合肥、武汉、重庆等)发展。面对国际手机强大的品牌和在位优势,“农村包围城市”成为诸多国产品牌的突围策略。

(3)品牌忠诚度分析

手机是介于耐用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之间的中间产品,在中国市场上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由于手机的功能不断创新,造型不断变化,新品层出不穷,价格变化频繁,再加之电信网络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持有手机的更新速度要远远高于大多数耐用消费品,但又不像快速消费品那样频繁。表现在忠诚度上,手机的指数要低于其它耐用消费品,但又高于快速消费品。从总体来看,手机品牌忠诚度指数显现出以下现象:

①老牌劲旅风采依旧:同市场份额一样,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仍然排在前三,并远远高于其它品牌。

②专业品牌优势明显:与专注生产通信产品的专业化品牌相比,由其它行业涉足手机生产的松下、海尔等品牌的忠诚度则有待提升。

③昔日英雄英姿不再:爱立信的衰落导致其品牌忠诚度只位居中游,并

有被部分国产品牌赶超的迹象。

④国产品牌略显逊色:国产品牌的增长速度已全面赶超国际品牌,但总体忠诚度还较低。缺乏核心技术优势,位居产业价值链的下游和低端国产品牌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尔的市场份额虽然较低,但忠诚度却高于其它国产品牌而处于第二梯队,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家电强势品牌的有效延伸。

3.2.3手机品牌消费理念已成形、消费行为趋于成熟

随着消费者对手机特性的日益熟悉,消费者的购物意识也在走向成熟,品牌作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上提供了可信赖的依据和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价格、质量、功能、外观、服务、广告宣传等不同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手机用户消费已经变得十分理性。他们对价格、外观、广告宣传等敏感指数已经降到很低的程度,分别为46.8、16.5和12.8,相对2004年而言,外观和价格敏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品牌、质量、功能及服务方面,消费者依然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敏感指数为76.6,产品的质量问题为大多数消费者所青睐。从相关的调研结果看,摩托罗拉、波导、海尔、和夏新等品牌产品质量深受消费者青睐,获取“用户满意质量奖”也并非意外。其次是功能和品牌,消费者敏感指数分别为62.3、60.4,消费者对功能和品牌的认可度已经基本相当

3.2.4手机行业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相对成熟

中国手机市场的商机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手机的需求量来自于新增加的手机用户和汰旧换新的需要,新增用户和换机率保证了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以推出新机型及降价来刺激市场。随着服务商竞争的加剧,CDMA网络的不断完善,入网费、通话费相应的调整以及手机价格的不断下降,将极大的刺激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市场需求会大增。欧洲等国家的发展经历都表明移动通信普及率最终会超过固定电话。这几年来虽然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增势强劲,移动用户数是世界第一,可是普及率依然很低,仅为14.95%,低于固定电话普及率30.22%,与世界其他通信发达国家的平均普及率50%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移动电话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需求特点的新变化,为手机生产厂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机会。这是中国移动通信继续增长的基础,未来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用户总量均居世界第一,手机产量约占全球的1/3,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生产大国。以2003年上半年的数字为例,我国累计生产手机(含GSM、GPRS和CDMA)219.67万部,销售手机8003.02万部,其中出口3686.69万部,国内市场销售4316.33万部。从生产情况看,上半年GSM、GPRS手机累计生产7183.72万部,增长50.1%,CDMA手机累计销售1035.95万部,增长344.9%;从销售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销售7078.59万部,增长48.8%,CDMA手机累计销售924.43万部,增长341.2%;从出口情况看,GSM、GPRS手机累计出口3157.88万部,增长51.4%,CDMA手机累计出口528.81万部,增长503.7%。从总体发展态势看,手机市场供需两旺,

3.2.5手机品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资产价值

2002年一2003年度手机行业报告对目前手机市场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结果表明:

(l)目前手机市场的整体竞争格局是手机市场品牌分布机构呈现出明显的三大层级:表现在品牌竞争力指标上,摩托罗拉(68.18)、诺基亚(57.59)和三星(41.13)共同占据第一阵营,遥遥领先于第四位的西门子(12.61);后者与TCL(10.72)、波导(7.16)组成了第二阵营;而更多的国产品牌,如海尔、康佳、夏新、科健等则跻身第三阵营。

(2)品牌成长指数清晰的反映出国产手机将成为未来中国手机市场的主力军,中国2003最具成长性的手机品牌前六位均为国产品牌,依次是:康佳(134.67)、TCL(127.53)、夏新(125.09)、波导(121.81)、海尔(121.47)、科健(113.72)。虽然国产手机在“核心技术”这个品牌发展的瓶颈上并没有得到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参考了韩国三星的经验(没有研发领域内的“核心技术”但手机品牌资产价值已经超过3万亿韩元),可以看到我们国产手机的已经具有一定品牌资产价值。

3.3手机企业在品牌运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产品市场论文例10

我国移动电话市场现状概述

1979年,AMPS(高级移动电话业务系统)网络在美国芝加哥开通运营,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实用蜂窝系统建立1,人类进入了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从第一代模拟制式移动电话(1G)到如今人们使用的第二代GSM、TDMA数字移动电话(2G),其发展只不过二十几年;而今,它正大踏步的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第三代数字通信(3G)。

虽然我国手机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手机用户从1991年的4.75万2至2002年已突破20,000万1,这样的速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国产手机厂商从1997年进入市场到现在不过7年的光景,2003年上半年国产手机销量已超过8000万台,市场占有率从原先的0到如今的“半壁江山”,显示出了国产手机的巨大发展潜力,一批有实力的国内厂商依然在蓬勃发展。代表着3G标准的TD-SCDMA是由中国独自制订的3G标准。它于1999年6月29日由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其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同时,由于国内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TD-SCDMA标准。这说明,不但我国的市场被广泛认可,在技术上我国也已处于全球领先行列,并具有独立研发的能力。

如今,中国已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作为个人信息交互的终端,移动电话已成为每个都市人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在上班时联系业务、下班时沟通朋友、闲暇时问候家人,还是打电话用语音传递消息、发短信用文字表达爱心,移动电话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与快捷,它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人因为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友情的连结、时尚的驱使等等多种原因,成为了移动电话购买者的先锋和一级市场。许多商家认准了年轻人的购买力,了解他们喜爱追求时尚、容易“喜新厌旧”、经常互相攀比、希望与众不同的特点,而移动电话正是他们在各种场合都不可缺少的工具,就像时装一样,也要不断变换流行趋势,并且经常更新,因而他们占据了市场的绝对份额。有数据显示,现今的年轻人当中至少换过一部手机的占80%之多,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这也正是商家们重点突破的对象。

市场上的手机也可说是花样繁多。自松下推出第一款女士手机GD80后,各手机厂商纷纷针对不同消费者进行着针对性的设计。波导公司的“女人星”系列,西门子公司的8008,NEC公司的N910,厦新公司的A8及其系列产品等,都是专为女性设计的。西门子公司的Xelibri还开辟了另类时尚的先河。自Nokia推出第一款具备照相功能的手机7650之后,各手机厂商又将市场的重点转向了彩屏、具有照相功能的手机,甚至是具备摄像功能的手机。同时还有专为男士设计的商务型手机,如摩托罗拉公司的388、V750、A760,以及即将上市的V3等。手机发烧友也常可从许多代表着顶尖科技的手机中寻求到快乐。就连“小”女生们也可从市场中找到如松下的GD50、GD51、GD55这样卡通、可爱的手机,甚至可以找到像HelloKitty主题手机这样的产品。

然而,这其中似乎少了一类人群——中老年人。

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在我国有着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对于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质疑:他们需要吗?会有多少老年人用得到移动电话呢?事实上,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必将成为未来移动电话产品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人们的忙碌与科技的发达交织在一起,使沟通与交流变得既困难又简单。年轻人为了生存、发展拼命的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照料自己的父母;同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一对夫妻要面对四个老人。然而,科技在这个时候为人们提供了方便,通讯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如同近在眼前。年轻人的孝心加上时间的紧迫,使得无法分身照顾老人的年轻人们开始以自己的角度来关心老人。许多年轻人考虑到要能随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即使是在家门附近休闲散步的时候,或者在父母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与自己取得联系或求助。许多年轻人又一次开始光顾移动通讯市场,他们这次不是为自己挑选移动电话,而是为了他们的父母。

然而,市场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移动电话销售厅里面琳琅满目的是一个个精致、小巧而又炫目的手机,看着移动电话制造商们绞尽脑汁想出的营销策略和宣传口号,其中又有哪一款是真正为中老年人设计的呢?体积小便于携带,但是中老年人使用起来却不易手持,容易滑落;界面小秀气可爱,但是中老年人却不易分辨键盘,无法清晰识别字符,更不易于触按;功能多增添乐趣,但是很多功能是年轻人所乐衷的,一些适合中老年人使用的功能却未在其中体现;外观推陈出新、色彩极具动感、材料非常现代,可是中老年人是否真的关心这些,或者在使用中他们是否觉得舒适方便?应该说,在这方面国内外市场都存在着极大的空缺。该是对此予以重视的时候了。

从上个世纪开始,全球已逐渐趋向于老龄化。西方发达的欧美国家,包括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便已步入了老龄化阶段。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寿命的提高,老龄人口在社会中的比例逐年上升,老龄问题已成为全球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许多国家从很早便已开始了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并相应的设计了许多专为老年人生活、休闲、医疗、饮食等多方面使用的设施和产品。可是,由于通讯业是近二十几年才迅猛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移动电话方面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依然少见。

我国更不例外。我国的老年人按60岁计算。有关数据显示,在1964年人口普查中,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6.1%。到2000年11月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3%。事实上,自1999年开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10%,我国已面临社会老龄化*问题。

另外一个现象是,虽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依然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的室内外活动和公共活动,许多人甚至依然在工作一线。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199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在业率,全国为28.5%,市(不含市辖县)为16.7%,镇为15.6%,县(不含县辖镇)为32.6%。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3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参与了“老有所为”,他们仍像中青年人群一样,从事正常的工作、生活、交际等多方面的活动。

然而,毕竟岁月的消逝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些随着时间而渐退的机体功能是不可避免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器官依据顺序在逐渐衰退;各种所谓的老年疾病,如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高血压、若干类型的关节炎、癌症、糖尿病、脑溢血、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等等,可能都会随着岁月悄悄到来。而这些在精神和思维上依然活跃的人们,同样渴求着或多或少的外界帮助,来弥补岁月带来的损失。

不仅如此,让我们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看十几年或更长时间以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我国出生的高峰时期,那时生育的人群将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进入老年期,人口的老龄化会更为严重。如图表1显示,据预测,到2015年,老年人将超过2亿;202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4%;2050年,将达到4.1亿,占总人口的27.4%,也就是说,大概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比例。

再看图表2,这是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预测。由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逐年上升,并且女性寿命要长与男性。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女性已超过70岁,男性也接近70岁。

因此,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中老年人(45岁至70岁),正是考虑到研究对象现今及将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形势。

现在已经或即将进入中老年年龄段的人群,他们主要生活在新中国时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民族的振兴,经历了从贫穷到发展的艰辛过程,经历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下海下岗、出国留洋,他们身上体现了以下特征:

(1)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因此他们长期形成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他们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性较强;

图表2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示意图

(2)由于人们已经有意识要经常锻炼,并且他们的营养良好,因此步入老龄阶段时,他们的身体依然康健,可以经常性的从事户外活动,有些甚至是远距离的旅行,并且许多人仍然在外继续工作;

(3)他们从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走来,移动电话已经是他们中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4)他们的儿女会比从前面临更大的压力,并且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孩子们从小形成了独立的性格,繁忙中可能更加无暇照顾父母,更多的是给与物质上的慰藉。

另外,中老年移动电话在我国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原因有三个:一,我国中老年人口数量众多,而且发展趋势也很迅猛;二,目前人们的工作寿命增长,依然从事工作的中老年人数众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国人口老龄化基本上是家庭养老,是在缺乏社会养老传统的条件下到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的家庭而言都将面临照顾老人的责任,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完备的社会养老体系,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经济的发展,那些国家的老人多数是由政府来赡养的,晚年时许多人将不用依赖儿女,而是进入养老院,由政府来负责他们的生活。也许儿女或亲朋会时常前去探望,也许不会,但这却丝毫不会影响老人们的饮食起居。

综上所述,对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需求,是空白,且人数众多,所以发展空间极大”。

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需要考虑诸多方面因素

我国在人性化设计方面起步很晚,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而设计的产品。面对中老年移动电话这样一个全新的产品,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功能、材料、人机界面、健康环保、理念等。这就要求必须考虑到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思维等特点以及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现代科技和人机工程学中的许多方面。针对不同特点和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段,才能开发出真正人性化的移动产品。如,随着年龄增大,视觉、听觉、触觉、记忆力等功能逐渐衰退,这些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在内,字体是否应再大,声音是否应更响,触击键盘的力度是否需要重新调整,提醒功能是否应更加简便或包含更多内容;许多中老年人缺少交流,也需要想办法采取相应措施,是否可以增加某些服务或一些特殊功能;健康问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十分值得关注,是否可以增加对健康的监测或预警等功能,甚至通过自动判断情况的危机程度来采取自动呼叫措施……这些都将在今后一一考虑。随着此产品的开发,一些新增功能也会相应而生,这些也将会对其他产品的开发起到一些影响作用。

另外,对中老年移动电话产品的开发,许多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如,在人们通常的概念下,移动电话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了手机。手机的辐射问题直接面对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问题。再如,有些老年人是否用得上移动电话,或者由于价格原因而放弃使用的想法。对于这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将不再使人质疑。拿辐射问题来说,现今的技术已不难解决。以环保手机为招牌的CDMA网络,在电磁辐射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展;另一环保移动产品“小灵通”告诉人们,移动电话是可以健康环保的;另外,对于GSM网络的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们的健康具有威胁性一说,国际上至今仍未有定论,空气中漂浮着的电磁波比手机中发射的更为严重5,甚至日本的科学家已有证据表明,人们已经有能力去适应它。再拿美国来说,如今市场上由于各大电信运营公司之间的竞争,有些公司采取入网即赠送手机的形式来吸引顾客,而且他们可以同时送出几部手机给购买者的家人,并且服务费和话费在美国人的收入比例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的发展,许多方面都将逐渐与国际接轨,而不同的是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却是全世界最快的,因此有关问题已迫不及待。

应说明的问题

为中老年人设计的移动电话绝不是单纯的一款或一个模式,而应是一个系列产品。中年人与老年人使用的移动电话在功能和外观等方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应以年龄段更细致的区分。在设计思路上,中年与老年移动电话都会更加关注健康,如中老年共有的疾病等,许多老年疾病从中年开始便应注意保健、预防和观测;对于儿女,中年人和老年人同样面临着缺少沟通的问题;另外这些中年人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步入老年。正因为这些相似性,才将他们的产品归为一个系列。但区别也同样存在,如中年人事业有成,更注意外观和身份的显现,以及一些商务功能;而老年人则侧重在功能的实用性和使用的便捷性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电话的外形也许会改变现在的模样,不再是今天人们使用的“手机”形状,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产品”或“便携工具”。“手机”只是现在对“移动电话”一种狭义的俗称罢了。

参考文献

[1]曹红.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突破口:CDMA[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2.

[2]侯斌.中国手机市场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