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贷风险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05

信贷风险论文

信贷风险论文例1

二、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首先,对己经建立的层次结构进行简化,用A,B1到B4,C1到C16对层次结构中的各指标进行简化标号,得到以下层次结构图。接下来就对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具体数值,采用1~9标度方法,标度方法主观性较强,专家打分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将不同专家的评分加权平均,以便获得较为科学合理的判断数值。以下是各层判断矩阵,并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各自权重。对个人信息B1,职业特征B2,经济况B3,社会关系B4构造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因此,该模型的一致性得到检验通过。对文化程度C1,年龄C2,婚姻状况C3,户籍状况C4,信用记录C5,房产情况C6,个人年收入C7,信用卡最高额度C8,详细住址C9,单位性质C10,担任职务C11,从业年限C12,行业风险C13,家庭联系人C14,工作联系人C15,朋友联系人C16,构造判断矩阵过程同上。由此,评分模型的各指标权重及综合权重确定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而言,相对较重要的指标有信用记录,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达到18.5%;房产情况和个人年收入,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均达到14.52%。相对重要性较低的指标有从业年限和行业风险,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均只有0.91%;朋友联系人,占整个综合权重的比例仅有1.9%;详细地址和担任职务,在整个综合权重中的占比均未达到3%。

三、建立信用评分表

根据以上评分表,对小额信贷申请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然后再根据得分情况列出与之相对应的贷款决定。在此设定,75分以上的客户可直接取得授信资格,具体授信金额按照客户提交的资料予以确定;55~75分的客户,由风险管理人员进行资料核实,通过电话调查、实地征信等方式进行进一步分析,由此来确定是否授信以及授信额度;55分以下的客户直接评分拒贷。由于客户资料的保密性,所获得数据相对不多,不便于用大数据量进行统计分析,故而抽取几个典型的现实案例,来验证该评分模型的有效性。

四、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王女士,个体,法人,下面对她进行评分,具体结果见表4。实际情况:王女士因购买原材料需要申请贷款15万元,最终因其提供的联系人均与其为同一工作单位,风险管理人员以风险过于集中为由,批下实际额度为6万元。这个案例从一定程度上证明该模型有效。

信贷风险论文例2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这必然使信贷风险不断积累。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信贷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对风险的规避和对冲的博弈术,而是一种保值增值的差别化技能。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对的信贷风险及存在的问题

1.信用级别管理不严及住房贷款比例增大可能导致个人住房贷款者信用风险的集中爆发

由于信用体系的缺乏,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贷款发放过程中,无法得到借款人的信用保证。相对于美国的信用等级而言,我国的借款人甚至达不到次级信用级别。我国商业银行在审核个人住房贷款申请时,主要是通过申请者从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来审查其收入状况,导致资信较差的借款者可能凭借虚假证明从银行得到贷款,进入房贷市场。银行为了扩展业务规模,按揭成数都比较高,近几年仍然维持在70%左右,甚至是“零首付”。目前,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进一步进行法规及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要求,2005—2006年按揭成数下降到了60%左右,但是这个数值还是偏高,依然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2.抵(质)押物的评估价值相对较高且缺乏更新机制致使商业银行过度放贷

商业银行发放的大量贷款中,有部分贷款是抵(质)押贷款,其中有很多抵(质)押物的价值评估是在我国经济上行时进行的,那时的宏观经济背景还比较乐观,现在经济处于下行中,银行的抵(质)押物的价值已大幅缩水。而住房按揭贷款又被我国商业银行视为优质资产业务而大力发展。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又促使其不断降低办理条件,进而对贷款审查流于形式。许多银行还通过推出各种优惠业务刺激个人房贷消费,从而抢占市场份额。这种风险意识的缺失使银行业的风险正在不断累积。而且,商业银行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踪管理薄弱,没有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甚至会出现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经完工,还没有办理好后续抵押登记手续,使银行的抵押权“悬空”。

3.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房地产业促使风险加大

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房贷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到5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个人信贷业务是最近4年才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已进入房贷风险初步显现的时期。基于房地产市场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宏观政策重点调控的行业。2006年以来,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同时,贷款机构风险控制意愿下降,使行业风险加大,最终导致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台。2007年连续加息导致住房开发成本高,同时也推高了贷款买房者的还贷成本。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下行,收入预期下降,还贷压力增大,个人住房贷款者可能选择提前还贷或断贷,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市场上借款人无力还款的情形。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文献:

[1]葛奇.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1).

[2]宋琳,齐腾.次贷危机的传导及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9,(06).

[3]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兼论我国最优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

[4]姚兵,张乐,任益民.从次贷危机看美国的金融监管[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0).

[5]熊维强.从次贷危机看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与监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6]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J].中国金融,2008,(07).

[7]李娜.从美国次贷危机反思我国的金融风险监管思路[J].时代金融,2009,(01).

[8]汪思冰,郝登攀.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时代金融,2008,(11).

[9]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06).

信贷风险论文例3

1.合规风险意识薄弱。一是预留部分款项作为利息。银行为确保借款人能够按时还款,要求或建议借款人在收到款项后,预留一部分金额作为贷款利息。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借款人非恶意逾期的概率,但其必须以借款人自愿为前提。如果变成强迫借款人预留部分款项作为利息并留有证据,即使银行的实际放款金额与合同金额相一致,在发生纠纷的过程中,存在被法院适用《合同法》第二百条规定的可能性,从而承担不利后果。二是信贷员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信贷员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应借款人的口头要求,在还款日到来之前,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第二种是借款人出现逾期的情况下,为降低信贷员自己名下贷款逾期率,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自有资金代借款人还款。

2.信贷从业人员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所谓信贷道德风险就是信贷从业人员由于主观意识在面对不正当利益的诱惑时,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风险。自信贷业务开办以来,通过广大信贷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信贷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信贷从业人员暴露出的道德风险;不严格执行基本条件和限制性条款;对于客户提供的申请资料检查不仔细,从而导致材料的完整性、合法性、规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业绩帮助客户编造虚假的信息。贷前调查阶段流于形式,了解分析工作不到位;刻意提高客户信用评分和授信额度;在撰写调查报告时,人为夸大客户经营业绩,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造成审查审批或决策失误。审批贷款时,信贷员为了促使贷款的发放,甚至做其他员工的工作使其同意给不符合贷款要求的人发放贷款。贷后管理阶段,忽视贷后检查工作,没有对借款人贷后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导致存在一定的经营风险。

3.信贷人员与客户之间存在可疑转账。由于信贷管理上的失职可能会导致的问题:一是存在信贷员向借款人账户转账替借款人还款的现象。二是存在借款人将贷款资金向该行信贷人员账户转账的现象。此种行为违反了总行《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严禁挤占、挪用、截留小额贷款资金的规定,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

4.贷后检查工作质量不高。一是贷后检查粗浅且不全面。贷后检查时只注重微观信息、不注重宏观信息;只关注财务状况等“硬信息”不注重涉及还款意愿的“软信息”。二是贷后检查人员不能有效发现风险点。由于贷后检查工作复杂,防止出现漏洞,需要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经验。贷后检查人员由于经验欠缺,不熟悉检查方法和工作重点,往往导致在贷后检查中不能有效发现业务风险点,增加了信贷工作的风险隐患。三是贷后检查工作效率较低。由于检查人员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导致贷后检查时间过长,不利于提高检查工作效率。

(二)小额信贷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合规风险的教育培训。银行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忽略了对信贷员进行定期合规风险的教育工作,从而在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缺乏合规风险意识。

2.忽视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邮政储蓄银行未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和加强员工学习教育的关系;没有制定定期学习制度,放松了对员工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未定期与员工沟通,及时了解员工思想波动,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无法与企业达成一致的目标追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造成重大后果或恶劣影响。

3.信贷管理上的力度不够。有些银行开办初期,对于小额信贷业务方面的工作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贷后检查工作,而是由信贷经理兼任贷后检查工作,信贷经理不仅要负责放贷工作还要兼顾贷后检查工作,长时间下来,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很劳累,从而就忽视了对信贷员的监督管理工作,这就使得一些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利用空隙做一些违反银行制度的事,为了降低逾期率提升自己的业绩,就会与客户进行私下转账活动。

二、解决小额信贷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合规风险意识

加强信贷合规意识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制度,树立合规意识。每周定期组织信贷人员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总行、省行、市行有关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文件精神,掌握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性业务培训和加强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各岗位人员履职能力以及风险识别能力,进一步强化小额贷款业务的制度执行,提高全行风险合规意识。提高全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降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对信贷系统进行定期清理,杜绝信贷员使用未注销但已经调离的人员的工号进行放款的情况,不断提升信贷员的整体素质和风险意识,从而提高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水平。

(二)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银行应把防范道德风险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以对信贷员展开定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主要的工作,这项工作能够了解员工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及时进行思想教育,适时给予关怀,消除员工的不良情绪等,从而也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使信贷人员能够端正自己的思想,能够遵纪守法,尽职尽责地工作,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出现,银行也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为信贷员敲响警钟,杜绝道德风险的出现。

信贷风险论文例4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1)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2)、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3)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信贷风险论文例5

1.从性质上说,消费信贷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形式。一般而言,凡是以借款或延期付款的形式进行的消费均称为信用消费。信用消费的形式很多,如通过亲朋好友、高利贷者和银行等借款消费及赊销消费等。消费信贷只是信用消费的一种,它是由金融机构向居民个人发放的、用于居民购买特定消费品的贷款。消费信贷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时的一种经济现象。

2.消费信贷的目的是刺激消费,扩大商品销售,加速商品周转,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因此有人形象地说,消费信贷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帮助消费者实现“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理想。

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商业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汽车消费信贷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品种。汽车消费信贷是汽车业发展的产物,与汽车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浙江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享有“经济大省”之称。而杭州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职工平均工资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汽车消费是人们新的追求目标,汽车进入家庭已成为现实,汽车市场非常活跃,与此同时,汽车信贷业的发展已成必然趋使。

目前开展信贷业务的机构,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但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

汽车信贷四种运营模式:①银行、保险公司、汽车经销商三方合作;②银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③银行、汽车经销商双方合作;④银行单方开展,即所谓的“直客式”。从前汽车信贷模式----保险公司的保证保险担保,“门槛低”,在车贷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各家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业务,盲目竞争,使车贷险业务造成的潜在亏损越来越大,2003年8月31日保监会停止保险公司的车贷险业务。由于违约率太高、保险公司拒赔而导致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理赔纠纷案件不断……。所以目前可行的模式只有③④了,特别是以③为主。商业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寻找实力较雄厚的汽车经销商合作。

目前在杭州与商业银行合作的汽车信贷公司,主要有:浙江康达、浙江长行、天天上路、海天信贷等。而浙江康达、浙江长行成立最早,一直引领着杭州汽车消费信贷的方向。他们的网络已经扩展到了省内的好多大小城市,如绍兴、诸暨、临安等。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信贷服务公司的加入,竟争越来越激烈,要求越来越高,市场体系也越来越规范,出现了“适者生存”的态势。

本公司成立于二一年七月份,为浙江振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坐落于杭州市西子湖畔---长生路58号西湖国贸中心4楼,具有独立法人、自主经营的权利。内设实业投资部、商贸部、法律部、信息中心、信息技术部、汽车销售部、信贷部、保险部、售后服务部等,下属有杭州宝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汽车分公司、杭州剑峰汽车修理有限公司、杭州恒友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2003年9月份,经本公司董事会决定,成立信贷部、法律部、信息中心,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开辟了专业性的汽车信贷业务,模式:商业银行清泰支行、汽车经销商双方合作,主要以杭州和萧山市场为主,努力开拓绍兴、临安等网点。至今,共已完成按揭贷款2个多亿元。

二、宝腾汽车信贷存在的风险

宝腾汽车信贷存在的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司内部

1)业务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首先,业务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对汽车信贷风险的控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业务员对汽车信贷业务有效的把关,可以有效的防范风险。如:一户多贷、恶性贷款、无效担保等现象。

2)软件办公自动化

完善的软件办公自动化管理,可以保证客户资料的安全性和完备性。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及时的与客户联系,提醒客户。杜绝一部分不必要的风险。

3)公司内部管理及政策

目前公司部门分为信息部、业务部、财务部和法律部。但是在各个部门里人员的安置和工作的分配尚不够健全和完善。信息部里人员流动性比较普遍,影响到了催讨及各项工作的及时性。而且法律部的人员业务水平也不够精通。对员工的考核制度也不稳定,不合理的分配可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其实合理的分配也可以规避一定的风散的,如:业务员不会受利益的驱使,帮着经销商做骗贷等。

2、外部

1)银行

银行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了公司的整个命运。由于近来,信贷市场及体制的不够完善,贷款条件等各项政策时有变化。若沟通不及时,就会造成信息失灵,可能会收不回本公司预先垫付车贷款,从而对本公司造成一定的风险。

2)汽车经销商

经销商选择不当也会对公司造成一定的风险。汽车经销商对客户的把关,有时为了促进销售额,受利益的驱使,帮着不符合贷款资格或条件的客户欺骗,隐瞒真相。并且收费不规范,增加客户的负担,并可能会导致日后的纠纷。

3)客户

客户自身的素质,因为我单位收做的一部分业务来源与萧山等周边地区,而且年纪也都三十岁以上者居多,这个群体的消费者,由于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还款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每月基本上有20%左右的客户都不自觉及时的还款。这部分客户中的90%通过电话提醒催收都会还款。

4)保险公司

每个贷款客户基本上都是我公司通过保险公司为其保的。保险费用的高低以及理陪的顺利与否,都会关系到客户的还款态度。像在2006年3月份的时候,就有个萧山客户,因为车子出险了,而保险公司的态度未能让他觉得满意,从而该客户故意拖延欠款。这时我们给保险公司的合作就很重要了。

5)法院

当出现客户不还款现象时,的话必须得通过法院来完成。所以法院对我们处理善后问题,降低成本也有一定的关系。

6)国家

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早已拥有了一套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但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起步较晚。虽然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但是文化水平和观念的更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综观分析上面提出的有关内部和外部各项风险因素,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是相互贯穿其中的。

三、降低汽车信贷风险的对策

1.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

1)强化对信贷班子的考核、培训:不断补充信贷员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日益万变的市场,因此公司特对汽车贷款业务进行更加规范化操作,贷款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已经是信贷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环节,信贷员熟练的操作及对客户的资信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给销售员及客户以专业的建议,更快更准确地完成贷款过程;

2)不断地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要遵循“风险第一”的原则,认真学习本公司制定的《汽车按揭操作细则》,严格按照公司制定《按揭业务操作标准》来确定客户的贷款状况,确认借款购车人能购车辆真实存在,要求随购车协议、附合格证复印件、发票复印件;保证每一位借款购车人均已经通过身份证查询及资信调查,如实填写客户资格审查表,确保任何签字均由本人签署,认真审查借款购车人的原始证件,保证能有复印件均为该原件的影印本;每一笔贷款及费用的计算必须正确无误,遵循贷款到千位数的原则,严格核准发票上车价金额及协议上车价金额(不能超出市场价格);所有车辆必须在手续齐全后方能提车,要求借款购车人通过我公司上牌,若自行上牌,押发票保证金的同时,及时督促客户,自提车日起国产车5个工作日、进口车35天内把发票、机动车登记证原件、行驶证复印件交给予管理部和档案部门,并及时为借款人办理车辆保险。

3)人员的要求及职责:对信贷业务专员签订责任书和经销商协议,明确职责和义务,根据公司的《信贷业务操作标准》、掌握《信贷业务标准操作流程》,对每一笔贷款要真实、完整、正确、无误。

(1)工作宗旨:风险第一、原则至上

(2)服务态度:热情、周到、快速地对待每一位客户、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3)专业水平:熟悉信贷业务操作标准及流程、熟悉每一家贷款银行的操作标准、审核细节

(4)职业道德:敬业爱岗、踏实努力、勤奋好学不循私舞弊

(5)工作态度:认真、仔细的对待每一笔业务

(6)保证贷款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妥善保管不得丢失

(7)严格按照公司信贷业务操作标准及标准作业流程受理业务,不得

(8)客户至上,认真接待每一位客户,促进优良贷款客户的成交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9)严守公司机密,妥善保管公司任何一份文件、手册

4)规范化操作:

由此可见,每位信贷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只有不断补充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才能适应日益万变的市场,因此特对公司汽车贷款业务进行更规范化操作,主要体现在:

(1)规范性:

A、客户签字准确清晰;

B、协议合同填写准确完整、无涂改;

C、合同、协议、借据上金额、书写规范;

D、借款人与车辆最终使用人一致,以防纠纷。

(2)真实性:

A、有资料必须为其原件影印本;

B、所有客户签字必须由客户亲自签名,包括配偶和担保人;

C、客户提供的收入证明应加盖其实际单位公章,基本符合其实际收入;

D、客户联系电话尽可能多留,防止电话错误或停机,难联系。

(3)完整性:按要求提供借款人夫妻双方及保证人真实手续,如借款人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股东,提供该企业的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了解其公司地址和个人拥有的资产情况。

(4)非法性:1、提供不真实资料和签字等因素导致借款主体、担保主体不合法和不合规定;2、身份证过期、借款人超过贷款年龄或低于贷款年龄或用虚假证件导致借款主体不合法。

(5)操作性:操作标准需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制订,因时而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便于操作。

7)客户资料

1、夫妻双方身份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2、夫妻双方户口本(复印件一式两份)

3、结婚证(复印件一式两份)

4、夫妻双方所在工作单位出具的经济收入证明(原件+复印各一份)

5、房屋所有权证明或有效居住证明(房屋产权属他人需出具两者关系证明,原件+复印件各一份)

备注一:若牌照挂靠单位则提供该单位营业执照、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近期财务报表、法人身份证、公司章程、验资报告、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以贷款银行要求为主,复印件一式两份)

备注二:若借款人未婚、离婚或需要提供其他自然人担保的则提供担保人夫妻双方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房产证、双方收入证明(以贷款银行要求为主)

2.在贷前、贷中、贷后过程中,分阶段地进行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贷前

本公司信贷部、法律部从经理到每个员工,严格执行银行的汽车消费贷款条例规定,了解、控制对高风险区域、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人群的业务,做到上门调查每一个案子的信用度和存档照片,严格审查个人资料、对公资料的内容目的和问题的处理。

利用电脑软件对购车人进行资信评估打分,量化分析,确定贷款的首付、年份及保证金的百分比;更加注重个人资信条件与担保条件相结合的原则,而不是设置一道让多数借款人难以跨越的固定“门槛”,要求不同资信等级的借款人必须具备相应等级的担保条件,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借款申请,又能够确保资金的安全、无疑,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并使业务的发展成为规模化。

做每完成一笔贷款,必须进行公安部门及银行系统对身份和资信调查,不符合条件、身份不明的业务不做。

每完成一笔贷款的资料,及时移交给信息中心,由信息部核对,并且,后续工作的回访。

2)贷中

从原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来看,业务人员不考虑公司的整体经营和长远发展问题;从服务和已发生的保险索赔案来看,风险的潜在性、延续性、群发性、和巨灾性已初露端倪。以广州为例,广州保险同业会2003年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各财险公司车贷款保险平均赔付率高达135.57%,个别公司的赔付率竟达到400%,所有开办车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无不在这一业务上陷入亏损的黑洞,且与银行的关系日趋紧张,诉讼官司不断……

本公司将客户信用监控与汽车售后服务结合起来。汽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售后服务予以支撑,因此,本公司具有汽车销售服务的专业优势,在个人信用状况监控方面得到了充分表现,有强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如:售后回访、代办保险及事故理赔、紧急抢修、车辆免费送检等等),非常巧妙地完成了个人信用状况的跟踪和监控。

实现个人信用状况的及时监控和个人信用记录的及时修正。本公司个人信用状况监控系统可以对借款人每一次还款行为及其在居住、收入、职业、家庭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及时掌握,并与贷前获取的资信评价结果相结合,随时修正其信用等级。不仅有助于及时掌握客户信用变化,并处置可能形成的风险隐患,同时,这种最真实、最原始的信用记录无论对借款人,还是对于银行、保险机构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3)贷后

当客户完成贷款之后就得进入每月的还款阶段。

1.信息的及时回访:

认真做好信息反馈与用户回访工作,重视信息及资料的搜集、分析、传递,保持用户之间密切的信息沟通,及时处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代办车辆年检、保险及保险理赔事宜、按揭期满代客户办理转户、取消抵押登记等手续。做到能及时跟踪客户。

2.短信及电话方式提醒:

①每当完成一笔汽车按揭业务后,将所有的客户按揭资料复印件(原件已交银行)交公司信息中心存档,由信息中心统一安排提醒首期客户的还款,连续3个月内,每月在银行扣款之前5—10天内,以短信方式提醒。

②有过逾期记录的客户,应定期以短信和电话提醒。

③一期逾期者以电话催款。

④逢年过节和个人生日,发短信祝贺。

⑤每当车辆保险年审时提醒。

⑥制造厂家及公司推出的各项优惠话动服务。

3.上门催收:

对逾期客户由公司法律部专业人员负责处理:一期逾期在10天内电话催讨;10日以后及二期逾期者,由法律部人员、业务员及区域经理负责上门催款,随时注意车辆动向和了解该客户的家庭情况。

4.《律师函》催告:

一旦出现三期逾期,法律部向贷款人发出《还款通知单》及《律师函》,告知其应及时履行所承担的还款义务,会将产生的法律后果;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一定的威慑力。

《律师函》可根据贷款人的情况选择当面送达、邮寄家庭住址、邮寄单位等。为避免泄露贷款人的隐私,未经贷款人同意,不采用传真方式送达,要求贷款人签收送达回执。

5.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信贷风险论文例6

1.企业主个人的信用道德风险。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决定了其管理模式往往是家族式的,家族式管理在实践中往往又演变成家长式管理,这一点在小微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对小微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发展沉浮往往决定于某一位企业主的能力和好恶。对企业而言,这位企业主就是说一不二的主宰,就是“一言堂”,他的副手们可能只是言听计从、看他脸色拿薪水的打工者。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只能由企业主个人喜好而定。那么,在小微企业,其领导者个人的一切便可以代表企业的一切,企业主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主导企业的素质和行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直接决定于企业主的个人信用道德。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好,则企业信用就好;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差,则企业信用差。从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发展初期有着强烈的扩张冲动和逐利本性,小微企业尤其如此。由于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成熟,失信行为不易被曝光,不能对失信者构成威胁,企业失信成本低,因此这种扩张冲动和逐利本性往往会直接“腐蚀”企业主个人的信用道德。这对银行来说便是小微企业客户最直接和最大的风险。为什么各地频频出现老板跑路现象?为什么有的小微企业对银行、对他的客户采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策略?这就是其企业主个人及其企业的信用策略。从近几年银行在小微企业遭受的资产损失来看,究其根本原因,恐怕有关企业主个人的信用道德原因是要排前列的。而与此相比,国有大中企业的信用状况便要好得多了。

2.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承接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风险。对企业主个人而言,企业是我的,企业财务管理就是我家的财务管理,随我怎么管都行,遵循国家的、社会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有时只是迫不得已。所以,不少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日常财务管理缺乏连续性。今天账上有几百万资金,明天就可能蒸发得无影无踪。出于种种考虑,不少小微企业日常结算都通过企业主或财务人员的个人账户进行。财务不实,报表失真,甚至不少企业根据不同需要同时做着几套账,来什么人上什么菜,争取“皆大欢喜”。社会层面的监督又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对银行而言,这些小微企业的财务状况就是不可控的,或无能为力去控的,从而形成防不胜防的风险,甚至是陷阱。另外,在社会资金面紧、银行融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不少小微企业往往会通过民间高息借贷进行融资,极易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产生真正的财务风险。如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因民间高息融资致使资金链断裂,导致了小微企业甚至大中型企业的倒闭潮、老板跑路潮。

3.政策性风险。从企业发展状况看,不少小微企业往往是对热门行业“一哄而上”,或在国有企业周围“查漏补缺”,是核心企业生产经营链条的一个环节,其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相比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而其抗风险能力相比国有企业要弱得多。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实行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钢铁、水泥、煤炭、汽车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空间将被严格限制。国家调控这些行业,不是不让这些行业发展,而是控制盲目发展。而这些行业往往又是老牌国有企业已成为骨干的行业,国有企业因为“树大根深”,在调控中还需其发挥骨干作用,而“一哄而上”或“查漏补缺”发展起来的小微企业便很难不成为宏观调控的直接对象,船小反而不好掉头。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严厉整治,不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以高耗能为主发展的小微企业将随时面临环保政策风险。因此,笔者认为,小微企业面临的政策性风险相比国有企业要大得多。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

相比国有企业,小微企业的风险虽然要大,但只要我们认识到位,防范措施到位,其风险还是可防可控的。

1.重点考察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状况。由于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直接决定着企业的信用状况,在与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银行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但又不能被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所局限,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认真考察企业主个人素质和信用状况,通过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其管理能力和管理现状,特别重要的是通过企业征信系统、与其发生业务关系的银行、工商税务部门、其上下游客户等去侧面了解和印证该企业的信用状况,从而了解和印证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法院公告系统、社会交往、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信息了解企业主个人道德状况,只有在较好地把握企业主个人信用道德的基础上,才能决定与其是否开展业务关系。对那些经营状况虽然很好,但企业主个人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决不能被其一时繁荣所迷惑。

2.以实地调查应对财务风险。鉴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随意性和财务报表可信度不高的特点,对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要以非财务分析为主,以财务分析为辅,基本的策略就是以实地调查弥补财务分析的不足。客户经理要本着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企业,获取第一手材料,提高评估的真实性和结论的准确性。通过实地调查核对企业的纳税凭证,查看交易合同或走访交易对手,确认企业销售发展情况。通过查看水费、电费单据等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通过查看银行账户流水,确认企业现金流是否正常。通过查看生产设备、存货确认企业是否有正常的生产能力。通过走访工商、税务或交易对手,查看企业资信情况等等。这样,经过大量实地调查,结合企业财务报表,去伪存真,取得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从而对企业准入与否做出正确判断。切不可单纯依靠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简单分析判断,甚至为了营销贷款人为隐藏或粉饰企业的某些缺陷,影响后台决策。同时,对小微企业的贷后管理,财务报表要收集,但更重要的还是以现场监控为主,按时对上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进行多角度实地取证,逐期比对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置。

信贷风险论文例7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主要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伴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扩张,所经营的货币业务面临着多种风险,而信贷资产业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存款、贷款利差作为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占银行总资产的70%。由于我国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业务管理上对于规避及有效化解信贷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及监管措施较之前有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已达到完善,从整个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到银行自身的内部防范,加强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银行应该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保证银行的良好运转。本文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定义,分析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从借款企业,银行自称及外部环境分析风险成因,针对信贷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调整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信用体系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近年的不断发展与扩张,银行业也进入一个发展的新时代,去年十八届三中全指出,完善金融体系改革,推进市场利率化,推动存款保险制度,这就表明了银行可以对存款、贷款的利率自主定价,然而,市场利率化的改革也带来了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力的加剧,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这就要求银行时刻要保持警惕,保证资产安全。截止2013年底,我国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银行6家,全国股份银行12家,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100多家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不计其数,即使是在这样良好的前景下,不少的银行也存在许多信贷风险的问题,据悉,2013年末,较年初不良资产总额增加331亿元,不良资产率上涨0.05%。在竞争激烈的银行同业下,探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银行要怎样去制定识别信贷风险标准,怎么利用这样一个标准去尽量规避这样的风险,不仅仅是要使银行保证其收益,也要同时提升银行资产的安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及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管理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健全,对贷款流程监管不力,银行对借款企业的贷前调查没有一个审查标准,很多信贷专员对借款企业的审查都是具有片面性的,银行无法给出一套贷款条件的标准,而在贷款审批阶段,很多银行都是行长一人审批,没有实行上下级的审批制度,审批环节不严密,在放贷后银行对贷款企业监管不力,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贷款资金走向,因此为日后的还款增加了困难。

2、信贷资产质量差

我国大多数企业发展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依赖银行贷款维持企业运转,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管理不善,无法适应市场调节,改变贷款用途等等,造成企业财务困难,致使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单一,存款利差是主要收入来源主要以信贷业务为主,这几年,不良贷款率趋于上升趋势,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贷款与贷后管理力度不均衡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与贷款损失确认时间不一,所以造成信贷人员在对放贷上的重视程度比对在贷后管理上要大得多,有些信贷人员过分依赖贷前企业调查,在对贷款企业的调查上下了大工夫,以为做好了各种风险控制,贷款资金的还款就有保障,认为贷后管理是走形式,从而忽视了资金的贷后管理,这样的观念在银行信贷管理上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思维模式了。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银行自身

形成信贷风险最主要内部因素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银行的内控制度不完善,贷款审查流程不严格,使银行资金流动性,安全性落实不完全,国有商业银行对于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体制有一定意识,但仍缺乏,主要表现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定位不准确,理论大于实际,信贷员缺乏一定业务素质,对贷款企业审查不严格,管理层缺乏风险机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得管理层无法全面、及时、系统的了解信用管理的情况,不能很好掌控银行信贷管理工作。

2、借款企业

借款企业对贷款管理不善、缺失信用,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建立的并不完善,借款企业的信用缺失是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些借款企业通过篡改会计报表或注册资金上的数据来骗取银行的贷款,银行发放贷款以后改变贷款用途或对贷款资金缺乏相应的管理,导致到达还款日期的时候无法偿还银行本金利息,甚至对银行进行赖账拖欠,银行的流动资金无法保障,严重的可使流动资金断链。

3、金融环境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我国金融市场产生风险,而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对商业银行在管理和改革上造成阻碍,信贷管理的不规范,由此产生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加强应对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指对整个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可能产生的风险的一种提示信号。银行风控部门可以通过收集企业信息,根据分析数据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市场进行细分,对特定区域的信息数据分析进行归结整理;对客户的信息数据。应主要分析其财务报表,对资产负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做出一个全面评价,这是一项贯穿于整个信贷资金运动的工作,通过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全面客观反映信贷风险高低和资产质量状况,对于潜在信贷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避免风险损失。

2、加强信贷环节的管理

银行对于贷款企业的调查及贷款审批工作应具有独立性,应分别由不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和人员来分工管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贷款审批与发放部门相对分离,并建立完整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与监督、资金回笼管理机制,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管理。以往许多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仅仅只提出“审贷分离”,却忽视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而现在银行内的风险管理已经不仅仅指出授信审批,更加强调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有效实行审贷分离,明确上下级职责,加强每个部门环节的上相互制约与独立,能够有效弥补在信贷管理上的漏洞,建立垂直化的风险管理体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且有效的风险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更要时刻对风险保持警觉,不断完善地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这是商业银行目前且将来必须面临的严峻信贷风险的挑战。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做好内部防范工作

1、完善业务操作

商业银行应秉承加强内部管理、防范信贷风险观点出发,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贷管理制度,要不断强化规范信贷程序,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地进行检查、调整、逐步达到制定的制度,执行没有明显漏洞。领导层必须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这是提高贷款质量的基础。这并不仅仅从形式上做到机构独立,分工明确,而是要落实到实处,要做到部门与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更要相互制约和协调发展。完善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规定信贷部门的工作程序,在贷款环节上做到环环相扣,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2、严格授信流程

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审贷会章程,而且要切实规范工作制度,对大额和疑难授信的业务,在业内广泛开展信贷讨论,不但做好分析客户资信状况,对贷款投放要合理把握。防止贷款信息不对称和审批贷款专员的主观意识带来的信贷风险。并要充分发挥内控、财务部门作用,对其日常工作进行密切监督,做到协调与制约有机结合。

3、提高管理水平

制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依照经营章程操作章程和文本要求,合规地操作,对于不符实际情况和不合规的信贷管理制度及时修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完善信贷管理。

(三)提高银行信贷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与道德修养

1、建设银行特色信贷文化、让员工有归属感

所谓信贷文化,是在长期信贷管理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一种遵守信贷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简而言之就是对信贷管理的认同感,这不仅仅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学问,有力的信贷文化不仅有效识别与规避信贷风险,一定程度上提高信贷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引导信贷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坚决抵制,大力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建立信贷队伍良好的工作作风,这就需要信贷管理层不定期对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技能与思想上进行座谈培训,培养员工责任感,提高整个信贷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不但提高信贷员现代商业业务技能,也提高贷款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减低风险。

2、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想要在承担高风险前提下获得高收益,就必须改革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管理干部人员的任免到部门员工的薪酬和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决策机制,这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能够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又能有效防范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信贷风险。获得的收益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这样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工作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建立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虽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一定范围的权力,由信贷经营人员自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同时要对其行为承担其后果或利益。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形势严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任务艰巨,但银行制要采取积极措施,根源上及时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减少不良贷款,对新增贷款实施严格把控,从而能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

作者:卞伟力 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

参考文献:

信贷风险论文例8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一、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1)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2)、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3)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信贷风险论文例9

二、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包括个人的一系列情况,如出生年月、学历、职业、工作地点、工作经历、工作单位、家庭情况等等,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积分。②业务状况评分:在信用记录号下,每发生一笔业务,无论是存款、贷款、购买国债及其他金融债券、信用卡消费、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积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如个人信用记录号下屡次发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规定期内弥补透支就可以获得额外奖分;个人贷款按期还本付息情况良好可以获奖分;若发生恶意透支,并且不按时归还所欠本息,就应额外罚分,甚至列入黑名单。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

三、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1)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提供金融服务,可能获得终身客户。(2)、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3)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预期收入高,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四、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五、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期限较长,造成商业银行短资长贷,加大了流动性风险。西方国家的对策是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赋予其转让、流通职能,从而达到分散消费信贷风险、缩短放款机构持有时间的目的。我国商业银行也应以此为鉴,加快实现资产证券化进程。

六、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七、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在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中,都规定客户必须购买死亡险,以减少银行风险。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不能偿还贷款时,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当然,这种险种的保费应当较低廉,使消费者既可以得到银行贷款,又可以得到保险的益处。

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在消费信贷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应采取浮动利率制,按年度调整一次,从而减少银行利率风险。

(二)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信贷风险论文例10

经过6年的实践,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论从数量、影响程度还是机构的合法性来看,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制度的总体特征。从制度绩效来看,该信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金融的空白,丰富了农村信贷制度的内容,对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其风险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的表现,构建其防范对策,对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和社会稳定,解决扶贫与追求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中国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自1999年开始,国有银行大规模撤离县及县以下基层机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国有银行分支机构寥寥无几。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经济以下撤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开始,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占整个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达到了近50%,超过农业发展银行成为主要的农业资金来源,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农村金融的绝对主力军。

2、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比例不断下降

针对如何解决农村信贷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的做法,于1999年、2000年相续制定了《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暂行办法》,全面落实农户小额信贷。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占信用社农业贷款份额仍比较小,发放贷款的覆盖面较小,农业贷款的增长与农户小额信贷的增长还不成比例,农户小额信贷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下降,例如2004年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1678亿,而2005年却减少到1578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农信社的小额信贷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与国际上其他成功国家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随着小额信贷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开展,其风险也日渐暴露出来,绝大部分信用社贷款的回收率较低。因此,有些农信社因畏惧风险而不愿向农户提供此类贷款,即便提供,也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大大降低了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的积极性。还有的农信社干脆对小额信贷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未得到改善,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再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的风险表现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小额信贷不但具有一般农业贷款的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其特殊性,具有一般农业贷款不具备的风险。正是这些风险的存在,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产生“惜贷”的行为。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风险

与其他贷款不同,小额信贷以其“无需提供贷款抵押”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扶贫功能,降低了抵押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成本。但其缺陷是农信社对“无需提供贷款抵押”要承担一定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农村信贷机构方面看,有的农村信贷机构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对信贷人员行为的管制和激励机制,有的农村信贷机构人员素质低下,不能很好地处理小额信贷资金发放和收回过程中的调查、计划、决策、信息处理和风险管理工作,这是导致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从农户方面看,由于受小额信贷无抵押的影响,农户产生依赖思想。一部分农民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贷款,是“救济款”,是不需要偿还的或不要利息的政府贴息贷款,还款意识薄弱,抱着能拖就拖的心理。有少数农户从贷款一开始就无还贷念头,存在恶意拖欠行为。由于居住集中,有些农民会效仿自己的邻居、亲朋好友恶意拖欠贷款,甚至不理解主动还贷的行为。还有个别农户把借来的小额信用贷款转手放高利贷以牟取不法利益。有的借用信用证、身份证,冒名借用小额信用贷款。有的“凑零为整”,最终使贷款集中于一家一户。种种情况说明由农户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2、利率因素

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盈亏。而从实际执行结果看,我国绝大多数小额信贷项目执行的都是低利率政策,都没有从财务自立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制定一个合理的利率水平。在低利率的情况下,借贷者可能不注重贷款使用的效率,从而导致了高违约。另外,如果利率定得太低,虽对农户有利,却易被非农户或其它部门分割抢占,引发各种腐败现象。这样,真正需要低息扶贫贷款的农户却得不到贷款,而那些富裕农户、工商业者和政府干部反而能得到贷款。他们在获得贷款后往往并不运用于生产经营,或者把钱存入银行以获取利息收入,或者只需按市场利率或灰色市场的高利率转手贷出就能获利。结果造成在低利率政策条件下,社会各阶层都会出来争夺这份资源,往往使贷款难以到达真正的贫困者手中,也使借款者难以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和动力。

3、信用评定制度不健全

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信社贷款对象应是具有一定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中低收入阶层,我国目前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愿望的评价是以农户信用等级高低为标准的。因此,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准确度与真实度成为决定还贷率高低的重要环节。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用档案资料不够准确及时,评级带有盲目性;信用评价受多方干扰与影响,如村干部照顾关系评级,带有明显的偏向性,虚报数据和信用等级;评级缺乏复审,呈单一性。信用等级不准确,贷款额度核定不科学,甚至可能造成不够条件获得贷款的人也借此获得贷款。一些地方政府、村委会在协助农信社工作的过程中,认为信用的评定是一件有责无利的份外之事,还有些地方为了获得“信用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信用评定工作中不严格把关,这给小额信贷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

一是对农户的激励。信用社可根据农户信用等级状况和还款情况,建立动态的数据资料库,对按时还款的农户给予更优惠的服务。二是改变农信社对信贷员的单一激励机制,即由单一的负激励转变为正负激励机制并举。目前,许多农信社实行“三包”(包放、包收、包赔)制度,贷款损失由信贷员赔偿,这虽然不失为强化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由于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对等,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小额信贷业务严重萎缩。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既要对信贷员实施一定的惩罚制度,又要实施奖励制度,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保证较高的收贷率。三是对信用社的激励。人民银行对收贷率高的信用社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在再贷款的安排上给予更优惠的条件等。

2、确定合理的小额信贷利率

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因素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存在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其次,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却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

3、建立有效的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农户个人信用是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依据,是控制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基本要求。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统一操作规范,提高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整体推进农村的信用环境建设。第二,要加强与村委的联系,村委会是信用社与农户之间建立信贷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当资金紧缺时可以帮助农户和信用社建立信贷联系,为农户和信用社取得“双赢”的效果做出贡献。由于村“两委”比农信社信贷员更了解本村农户经济状况,他们参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核定,能有效防范不知情放贷风险。同时,由于信用户评定和授信额度由农信社、村“两委”和村民代表等集体核定,并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在操作程序上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过程中的内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第三,要加大信用等级评价的硬件投入,健全资料档案,逐项认证审查核实,并且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农户资料要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户实际情况。第四,要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第五,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

四、结语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方式的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农户小额贷款对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及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多种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事业正在从起步阶段向成长阶段过渡,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注意风险的防范,小额贷款必将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基金项目编号05CJL025。)

【参考文献】

[1]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5).

[2]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

[3]杨喜孙、薛瑞鑫、叶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5).

[4]庞新军、刘文朝、周振:我国小额信贷风险的产生及其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5]熊学萍、易法海:农户小额信贷风险:表现,成因与应对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11).

[6]李强、杨蕊: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