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情感表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5:51

情感表达论文

情感表达论文例1

形态主要指的是家具的外形。在当前的家具市场上,家具品牌众多、种类复杂,即使同一家家具企业,也存在诸多形态的家具产品。但我们也看到,这些家具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形态上大同小异,体现不出个性差别,很难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家具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功能特征上,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审美以及情感上。因此,现代家具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家具的美学特征和情感因素,除了满足消费者功能需求外,还要满足其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设计师们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年龄特点等因素,细化消费者市场、明确设计目标和重点,将用户体验和情感因素充分融合。例如在儿童家具设计中,儿童好奇心强,生性活泼好动,设计师们可以利用设计手法将自然界的事物融入到家具设计中,激发儿童对自然界的喜爱,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可以被设计成家具模样,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也可以将米老鼠、唐老鸭、葫芦娃的卡通动漫人物简化成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装饰儿童的床头、柜门拉手等部位。总之,在家具设计中要注重家具外观形态的设计,让消费者在看到家具时产生共鸣,获得极好的情感体验,也就增加了其购买欲望。

2.色彩的情感设计

家具的情感化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色彩搭配。我们常说的“远看颜色近看花”,意思就是色彩是产品给人的最鲜明和最直接的印象。艺术心理学家布鲁默曾经说过:色彩能唤起人的情绪,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感受。例如红色给人以喜庆、激情、愉快的感受,能引起人的兴奋感同时也会带来烦躁和不安。可见如果设计师能将色彩与家具设计相联系,可以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愉悦和活力,放松身心,给人带来安全、舒适的感觉,因此色彩也就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极好工具之一。家具的色彩设计也是家具能够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家具的形态和功能是家具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但对于很多消费者而言,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消费者更注重家具色彩设计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市场中很多功能齐全、非常实用的家具受到冷落,就是因为色彩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家具设计中的色彩不仅仅指的是家具外观的颜色,也包括家具材料本身的纹理和质感,例如设计师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轻透性和金属的冷光泽来营造色彩氛围,使得家具的外形与色彩的搭配更加完美,将家具的内在情感传递给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感官刺激。一些国际家具设计大师往往在色彩设计上匠心独运,例如著名设计师达利的经典作品—红唇沙发,就是以好莱坞影星梅维斯的性感嘴唇原型,在色彩上运用了猩红耀眼的颜色,形态上用了饱满柔和的曲线,将女性妩媚妖娆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消费者坐在这样的沙发上,享受到沙发柔和性感的体验,本能的释放紧张的情绪,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个性体验。该作品一经展出,迅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受到广泛的欢迎,作品不断的被家具商所模仿,市场销量大增。再就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居家办公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些人群文化水平较高、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在家具设计时尽量选用浅色调,一来可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压抑感,二来也可以增加工作情趣、振奋精神。总之家具色彩的设计要根据具体消费人群和使用环境来进行个性化设计。

3.材料的情感设计

材料是构成家具的物质上的基础。家具材料本身就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材料本身具有的纹理、光泽、肌理等都是表达情感的极好媒介,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应。只要善于利用不仅能增加家具的功能感受,还会大大提高家具本身的情感附加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例如很多儿童都喜欢毛绒玩具,不仅因为毛绒玩具造型可爱,也是因为毛绒的手感十分柔和、温暖,儿童在把玩毛绒玩具时,这不仅是个单纯的玩具,更是儿童情感倾诉的对象。材料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来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让消费者获得古典、高贵、质朴、现代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材料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塑料让人觉得随和大众化,但由于廉价也会无形中降低家具的品味;木材让人觉得质朴和温馨,但也会带来慵懒的感觉;不锈钢让人觉得现代和时尚,但也会让人觉得过于冷漠和不安;皮革让人觉得高贵奢华,但由于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并不适合大众化的家具设计。可见每种材料都有其本身的特性,家具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本身特性,并结合家具使用的环境,从而设计出更能符合用户情感需求的家具产品形态。

(二)行为层的情感表达

行为层的情感表达和家具使用者的行为息息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具的易用性

易用性就是指家具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越容易使用的家具越容易和人建立起某种情感,消费者使用起来也会越发得心应手。易用性已经成为国际家具设计的原则和基础,例如近年来无障碍家具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设计本身就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对家具的使用,给使用人带来极大的方便,不会让其感受到生理缺陷带来的自卑。再例如办公家具的易用性就是要求其在功能形态上满足人们的生理尺度,在功能实现上满足人们的心理尺度。居家办公家具为了便于使用者对办公家具的可操作性,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易用性原则,这里还要充分运用了人机工程学,界面设计等技术美学的设计知识。对于居家办公家具的易用性设计主要包含使用的便捷性、易于学习使用。设计师必须考虑居家办公族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户的使用方式与习惯,使产品易学、易记忆、操作步骤可识别。使用便捷意味着使用不需要耗费太大的力气或精神,不容易引起疲劳等;易于学习使用则意味着家具的功能设置都是大家熟悉的,与用户的行为方式相一致,并且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容易忘记。

情感表达论文例2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提炼与再设计

(一)“符号”的定义

对于“符号”一词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在20世纪初,人们才对符号的认识才慢慢的趋向一致,在这个时候瑞士语言学家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和“所指”,即形式和情感。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学者德里达在符号学上认为符号存在着无限差异性。且符号具有不稳定性。分析发现在他们各自提出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即符号的所指是事物意义或者情感表达的形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意”的延续

“意”一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也是最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符号学中“意”即符号的“所指”。在很多艺术创作作品中,虽看不出元素其“形”但却能心领神会其“意”而这些都与符号的情感表达有关。比如中国的水墨画和毛笔字,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气”“神”的完美诠释。

在国内,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结合于设计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文化和产品的结合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文化符号的应用大多流于形式。与产品的结合上未能找到其契合点。过于牵强。而很多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的设计都是出现在学生的概念设计或者竞赛专题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成熟度低。其次缺少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支撑,对于文化进行”拿来主义“。再者对于指导设计实践的设计理论观点也缺乏多元性。虽然我们在意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如何看待和评价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上的标准却过于单一。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大多数设计师和消费群体依旧以现代主义的功能性来衡量设计的好坏。

(三)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体现中国“意”的情感表达

在现代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需要以新的形式存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加工。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在设计中根据自己对其文化意义的感悟结合现代的审美特征进行重新编码,新的符号通过各种媒介被受众者接受。不同的接受者因其文化程度的不同,地域名族特性不同,等等自身因素对符号所表达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而且在设计表达上也要根据针对性的用户群体来进行设计。

对于设计符号的类型,马克斯・本则曾在《符号与设计》一书中将其分为三类:“图像性设计符号、指示性设计符号、象征性设计符号”。书中提出“设计的图像性符号细分为抽象图像性符号、类比图像性符号、再现图像性符号”。图像性符号以物化的形式来传达其意义。设计指示性符号更趋向于让人清楚了解其要表达的意图。象征性符号是所指的事物具有紧密联系。通常传承文化或者文化释义是在象征性符号表达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符号揭示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符号学则关注的是符号所传达的意义,而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为设计实践作指导作用,设计者将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给符号接收者。让受众群体通过对新符号的解答了解其表达的情感或者意义。同时作为设计师也可以运用逆向的思维方式去创作设计作品。对于一件表达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产品本身的造型符号即是设计作品的明示意义,而隐含意义则传达了设计中糅杂的设计师自身对文化的理解,目标用户通过对产品设计中所传达的文化气息与自身对文化的理解产生情感共鸣,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则是设计作品的迷思。对此,传统文化符号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最原始的载体将不适用于现代人群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符号的编码过程中,设计者不仅需要对传统文化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要考虑到受众人群对新的符号的理解是否能正确解答。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符号学运用

产品语意学作为产品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唤起制码者与解码者的共鸣,情感的激发,也可引起人们的行为反应。作为文化以符号形式在产品中的情感表达,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对设计对象(生活)描述,对已有事物的特征以及人们对物的认识与了解,更要研究日常生活中物的象征品质,同时也要对设计对象的预期干预,要了解象征性的互动如何展开,了解意义如何改变,用户如何形成“界面习惯”,进而对设计对象的创造。因此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产品设计时,除了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也要对目标用户人群进行定位,要与目标用户之间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情感共通性。才能对在产品设计中将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的理解通过隐喻、换喻的认知理论等方式赋予产品设计中,让用户更加流畅的解答新的设计所表达的情感。

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则是在设计中对原有符号进行解码重构,其中的所要表达文化内涵即产品符号学中的产品语意。即通过经验或者思考推敲出造型形态与意义的关系,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曾将产品语意划分为四项内容:“操作内容、创生内容、社会语言内容、生态内容”。操作内容是产品语意中最基本的内容,即产品的使用方式,是人与人造物之间的交互关系。创生内容是对于将传统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对于产品而言,不仅仅是文化的传达以及功能的使用,并且包括了设计,生产到消费之间的网络。社会语言内容指的是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特殊的人造物使用以及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赋予传统文化的产品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起了搭桥的作用。生态内容则是为建立物质和文化象征的合理性,物质所支持的生活与文化的神话遗产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是人造物具有意义和活力。

在产品设计中,传统文化不仅是作为设计创作的灵感来源,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唤起设计者与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四、太极符号的“形与意”在产品设计中的情感表达

太极文化不仅因为其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而且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和”的精神。而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太极文化为元素进行设计已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设计上如何避免拿来主义,则需要一套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支撑。

如图1中所示是一款国外设计的组合沙发,虽然运用了中国文化符号,在设计上我们不难发现设计者在文化结合上并未只是简单的讲沙发和太极两者进行简单的加法。而是对太极符号进行重新的编码,通过对沙发流畅,柔和的线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对太极文化以及太极符号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自然的融入设计。隐含意义是这张沙发不仅是满足人们功能需要的产品,同时也是一件艺术品。不论从产品语意学,语构学,语用学上都体现出产品的现代气息。迷思则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文化,同时也衍射出西方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衷,并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造型符号语言来表达出东西方文化上相互交融。

在产品设计中,基于用户记忆和个人经验的物品联想,很容易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目标用户对于产品设计所传达出来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用户个体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与知识背景有关。

如图2所示,在坐凳的产品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形体相互穿插的结构,一张凳子既可以分成两张凳子,也可以巧妙的拼成一张凳子,节省了空间。设计中不难发现设计者对于太极文化中的阴阳互生和谐统一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并且从产品符号学角度分析不难看出其设计的逻辑性,在产品语意学上设计者运用太极符号互补形式,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在产品设计中构建新的符码。从产品语构学的角度分析图中两款设计利用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体现出太极的阴阳中和之美。在产品语用学角度来看两款设计的功能不仅仅是使用上的便利,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文化气息,是设计者与使用者以产品为媒介在太极文化上的情感交流。

结语

通过本文论述,我们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为切入点,我们通过对符号学的理解与产品设计符号学理论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揭示了符号学理论与产品情感化之间的关联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符号学博大精深,因此文中所论述的方法未必适合所有关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中。关于它的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等待着我们的积极投入。

参考文献

1 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孙晓琳:《浅析产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

3 李乐山:《工业设计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情感表达论文例3

二、情感表达对于声乐演唱与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声乐歌曲演唱而言,情感是声乐演唱的核心与灵魂,在演唱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以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感表达为主线贯穿于声乐歌曲的起末。声乐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中,无论是声腔、气息、语言都是强调演唱者“声乐”中“声”的问题,而“乐”也就声乐情感的问题,重视“乐”的培养,演唱技术才能够转化成为演唱艺术。而对于如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情感,首先就是能否积极地调动学习者学习声乐的兴趣,笔者认为任何艺术、音乐的学习过程都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所起伏的曲线,而决定这条曲线起伏程度的就是学习者对于声乐学习的情感投入程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爱程度。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充分地培养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情感的变化由兴趣发展成为热爱。因此,教师的教学与演唱示范需要以情动人,优美的范唱、生动的旋律、美好的声乐形象都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者对于声乐艺术形象的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其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时常常通过语言来体现,在声乐教学中道理同样如此,教师在教授与引导学生情感培养时,也需要将自己对于情感的认知与理解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去为学习者描绘,让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情感的蕴含与体现,这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声乐的演唱技巧,也是学习者培养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与此同时,声乐教学的本质内涵是重认知,更重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并不能够完全借由语言描绘,这就需要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与训练中,多借鉴、思考与积累,例如多观摩音乐会、歌剧和歌唱比赛,多听优秀歌曲唱片,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调动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及自觉性。另外,我们要为学生多创造舞台实践的机会,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在多次的排练、登台演唱及演出的成功中体会到快乐与满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了原先的求知欲望,产生对声乐艺术更为持久的热爱之情。

情感表达论文例4

但是,如果仅有真实的情感。而不经过艺术加工提炼直接搬上舞台,那也是苍白泛味、毫无美好价值的。试想一个人歌唱者满怀着的真情实感。但在舞台上却声嘶力竭地叫喊怎么能打动人呢?殊知艺术是需要夸张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但生活并不等于艺术。必须赋予这个“情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才能使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步典型化、艺术化,最后才能鲜明深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的歌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但却应高于生活。

在歌唱中的情感处理,首先感情的基调应准确,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感情基调,是热情的赞颂还是辛辣的讽刺、是喜悦激动还是悲伤哀求、是豪情满怀还是脉脉含情等,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真正理解了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之“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至。音之所生”就很精辟地论述了情感与声音的主从关系。其次歌曲处理应细腻,当把握住一首歌曲的感情基调后,围绕这个总的基调。在表现每个词意、字句和乐句、乐段的感彩变化上应细腻、流畅。俗话说“假戏真做”,喜、怒、哀、乐、忧、思、惊、恐、吓等情绪处理与转折都应自然、贴切、逼真。无“斧凿痕迹”。听完一首歌曲后,让人感到主调明晰、感情丰富、色彩鲜明、演唱新颖别致。这样才具有诱人的魅力。再则要把握好情感的分寸。

二、声乐技巧、手法的合理运用

声乐技巧的优劣,对于表达歌曲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技巧高超的歌唱者,他具备了创造高品格歌唱意境的雄厚基础。但是。声乐技巧的优劣并不完全等于感情表达的深刻与否。往往有这种情形:一个歌唱者。他的嗓音很响亮。技巧很高,但由于他演唱时感情投入不够。或者根本就不动情,那么。他的歌声并不能感动人。这就是说“技”不能代替“艺”。相反,有的歌手嗓音条件不佳,甚至有的在发声方法上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但由于他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去刻画适合他的嗓音特点的声乐形象。创造出独到的艺术特色。而倍受到观众的青睐。我们学习声乐时,除了应刻苦锤炼自己的发声技巧之外,还应巧妙地运用这些技巧。发挥其应有的美学功能。恰倒好处地去为抒发感情服务。如果毫无美学价值地滥用声乐技巧。照样不能感动人。

下面简要谈谈几种声乐技巧、手法的美学功能以及在歌唱中的运用:

(1)引人入胜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通过音色的明暗、音质的虚实(真假声)、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等的听觉反差对比。可体现思绪的远近、时空的变幻、情绪交替等复杂的变化过程。这是歌唱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法。

(2)匠心独运的半声唱法

这种唱法是指在深入呼吸的支持下,喉头咽腔呈一“U”音管状发出一种含蓄蕴籍、若明若暗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声音形象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美感。可以体现一种深遂的情绪。(3)魅力无穷的高音唱法

歌曲的高音处。大都是比较重要的字句,或者是整首歌曲的高潮之处。所谓高潮,就是歌曲主题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地方。此时,感情与旋律均发展到最高峰。听者需要一个强烈的音响刺激,以获得听觉上的满足和心里的欢慰。因此,高声区声音形象的鲜明生动与否显得特别重要。优秀的歌唱演员总是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把自己最饱满的情感和最高超的技巧都充分发挥出来。

(4)绚丽多彩的华彩唱法

有时为了表现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者表现一种超越感、浪漫感,在某些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中,须采用一种难度很大的华彩唱法。或日花腔唱法。这种唱法要求在深气息的弹动下。声带作相应的局部闭合。发出一种清脆、高亢、透彻的、带有装饰色彩的华丽的歌声。给人一种超越感。就象芭蕾舞中的足尖舞那样。当女演员足尖立起后,身体愈加舒展挺拔,有种肢体解放。超越时空,向往未来的强烈美感。这种唱法在女歌手中采用得较多。

(5)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处的艺术处理

歌曲开头的几段乐句。往往交待出歌曲的主题。或者是通过某些富于特殊情绪的乐名引出歌曲的主题。而主题又是全曲的核心,是其情感与结构发展的基本依据。它是形成整首歌曲音乐形象的基础,集中概括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歌曲的演唱中。一开始就应该凝聚起高度的神情,调动自己最佳的发声感觉,倾注于发出声响、报出第一个字音的那一瞬间,展示出鲜明的主题音调和生动的声音形象。这便是感情倾泻的第一关。如果第一关过得很出色,就为整首歌曲感情流畅自如打下坚定的基础。

歌曲的结尾处,往往是歌曲的高潮乐句之后的尾声部份。尾声的作用是使自己的演唱有稳定与完满的交待。以加强和巩固情绪的终结;或者,通过进一步的感情抒发与意境描写,深化歌殊的感调。所以,有经验的歌唱家总是在结尾处施展各种手法,希望能给人留下一种“余音绕梁”的无穷韵味。

三、努力锤炼民族语言

情感表达论文例5

杜牧的诗歌善于将叙事、议论和抒情这三种方式融为一体,是其经历沧桑,通过凝思构想和苦心经营创造出来的,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和感染力,尤其是杜牧诗歌中的议论部分,深入人心。

一、杜牧诗歌的议论特征

1.直接议论

杜牧的诗歌中有很多议论的部分,其诗歌具有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在杜牧的诗歌中,直接议论是一种最常见的议论方式,就是在诗歌中使用诗歌的语言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念或者对某个事物的看法和见解。杜牧在诗歌中使用的直接议论手法非常成熟,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以往人们常常认为在诗歌中如果议论过于直接会使诗歌整体过于直接,不符合诗歌含蓄的特点,表达的感情过于直白,不能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想象。但是杜牧诗歌中直接议论的方法却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使诗歌中的直接议论方内容深入人心,耐人回味,从诗歌的议论内容中可以体现出杜牧的采血品性,体现出其对文字的超高驾驭能力。杜牧在《雪晴访赵瑕街西所居三韵》中关于文学将领的议论中写道“命代将,谁登李、杜坛。少陵鲸海动,翰苑鹤天寒”,对李白和杜甫诗人的赞美是直接大胆的。在《读韩杜集》中也直接写道“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议论的内容非常直接,也非常通俗易懂。虽然杜牧是通过直接议论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议论,但是并不会给人空荡和感情直白的感觉,细细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诗歌中诗人想要表达情感的韵味。直接议论本身是一种并不被诗人们看好的一种作诗方式,但是杜牧对直接议论的使用却非常高明,对于深入人心的一些观念或者历史信仰,杜牧也勇于采用自身独特的直接议论的方式提出来,让人非常震撼。

2.议论和抒情结合

自古以来,诗人们在诗歌中都喜欢采用抒情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采用直接抒情,或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是表达诗人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杜牧在诗歌中也善于使用抒情的方式来抒发自身的情感,但是其在使用抒情方式时,还常常将抒情和议论的作诗方式有效融合在一起,在抒情中穿插议论,能够使钢琴色彩更加强烈,更动人心弦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杜牧的很多诗歌都是批判性的诗歌,尤其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可以说,在杜牧的诗歌中,现实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多的比例,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本身其在情感上的表现就非常强烈,使人读来非常激切,而杜牧在采用抒情方式批判现实社会时,还会使用议论的表现方式。将议论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可以深刻的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表现了其对皇帝昏庸和宦官专权的痛恨。在《题木兰庙》中,对于战争的残忍描写非常直接,直接写道“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深刻地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杜牧还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融合在诗歌中,通过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非常大胆和直接的。通过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可以使杜牧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和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杜牧心中的感慨,非常有感染力。

3.在叙述中议论

叙事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也是非常常见,诗人习惯采用叙述的方式,将人物或者事件的原委和发展讲述的非常清楚。叙述一般在小说和散文中非常常见,在诗歌中虽然也经常应用,但是其和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相比,使用较少。但是在杜牧的诗歌中,却能够常常看叙述的表达方式。但是在杜牧的诗歌中,他并不会简单的叙述一件事情或者一种现象,而是在叙述完成之后议论一番,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观念。因此,在杜牧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在叙述中议论的情况,在叙述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观念、立场以及态度直接表达出来。杜牧在诗歌中常常通过叙述政治事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宦官专权进行批判或者对统治者进行批判等。例如在《朱坡绝句三首》中写道“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余。”看起来是简单的叙述诗,叙述自己和贾

谊的遭遇,但是实际上还进行了一番议论,主要揭示了统治者的昏庸。

二、杜牧诗歌议论的艺术效果

杜牧的诗歌议论主要有直接议论、议论和抒情结合以及在叙述中议论这三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进行议论,不仅表现力诗人自己的观念情感,同时还表现了普遍性的情感判断,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有效融合在一起,诗人读来像是读诗人的情感和观念,有像是度大众的情感,从而感染他人,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杜牧诗歌的议论是形象鲜明的,改变了唐诗歌中枯燥和抽象的情感表述,非常形象,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来抒感,并进行思考。杜牧将议论和形象有效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议论更加生动,容易感染他人。杜牧在诗歌中进行议论时,不仅仅关注事件的发展情况,同时还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对事物进行多层面的感悟。例如在《题乌江》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不仅对历史上的事件进行描写,同时还进行了深刻思考,从而议论一番。丛杜牧诗歌中议论可以看出,杜牧对历史以及对当时的社会都进行了深刻地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其对诗歌议论的深邃美的一种追求,善于在诗歌中体现自己的浓烈情感。

三、结语

杜牧的诗歌受到杜甫和韩愈等人的影响,同时受到忧时悯民和忠君爱国的传统文化熏陶,因此对现实社会进行了高度关注和思考,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体现了其对宦官专权的痛恨和昏君统治的无奈。在诗歌中通过直接议论、议论和抒情结合以及在叙述中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进行议论,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耐人回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情感表达论文例6

关于歌唱中情感把握与表达的文章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由李静写的论文《歌唱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就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表达作品的情感;再如金美淑的论文《歌曲情感表现的若干原则》也是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除此之外,有关这一论题的文章还有文铁林的《“声情”如何并茂―声乐声情关系再探》以及程娟娟的《浅析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以古老的歌为例》等等。

通过对相关书目和文章的梳理,关于歌唱中情感的表达与把握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扎实的演唱技巧是情感表达的基础

在许多的论文中都提到声乐技巧是歌者表现歌曲的基础。声乐技巧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发声、咬字、音色、气息等等。只有声乐技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 所以歌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演唱技巧,要把作品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行腔的情感把握

演唱者可以在行腔过程中揉入泣声和笑声。同时气口的巧妙运用也可以产生感人肺腑的效果。也有学者谈到演唱时说、唱、喊等技巧的应用也会产生打动人心的效果。

(二)咬字吐字的情感把握

字是歌词的基本元素,演唱者根据作者对字的用声要求进行二度创作,从而达到“情由感发,感从字来”的境界。演唱时通过“俏”、“重”、“响”、“柔”等演唱技巧把字的情感唱出来。

二、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

每一首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对作品时代特征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对把握歌曲情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周箐和李丽梅的论文《歌曲黄水谣演唱情感分析》一文中就提到要把握《黄水谣》这首作品的情感就必须了解该作品是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是一首女中音独唱曲。只有抓住了《黄水谣》这首歌曲“的情感,但潜伏着希望和斗争”这一中心思想情感基调,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造和刻画,才能把情和声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歌曲的音乐分析

对作品的分析主要包括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的分析。通过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对作品谱面有个理性的认识,进而对作品有整体的把握,为歌曲情感表达打下基础。

四、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在很多的论文中都提到,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如果没有“演”,“唱”也是肤浅的。歌者在演唱时通过表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歌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面部传情

注意面部表情和眉目的传情达意,充分发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作用。借助眼神和面部表情把歌曲的“酸甜苦辣”表现出来。

(二)通过动作传情

中国戏曲很讲究手、眼、身、法、步。这在演唱中对歌者也是很重要的。协调优美的肢体语言同样会给作品情感表达增添无穷的魅力。

(三)通过妆饰传情

妆饰传情即演出时的服饰要与演唱歌曲相符合,合适的色彩搭配和服装款式也会为表演者很好的投入演出做铺垫。

五、想象与联想对歌曲情感表达的意义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可以概括音乐最基本的内涵。而音乐的内涵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圣桑所说:“音乐始于词尽处。”它能传达出任何语言不能表达的那些印象和心灵状态。而声乐作品的内涵更广阔、更丰富、更深邃。因此,演唱者要把歌曲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必须运用想象力充分发挥表演者的联想和想像,尽量去启发音乐的想象力,去抒发歌曲所描绘的内容和情感。

六、个人素养对歌曲情感把握的意义

也有学者认为,歌者的音乐素养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影响。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歌者,对作品的把握和表达会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对歌曲的诠释也会更加真实。

情感表达论文例7

所谓语言表达方式,即人们对某种心理反映对象进行具有固定特征的表达的方式。概括目前一般写作理论,有“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之说,其定义分别是:1.叙述是对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进行叙说、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进行生动、细致描绘的一种表达方式;3.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论证的一种表达方式;4.说明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阐明的一种表达方式;5.抒情是对人类主观情感进行直接或间接抒发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析以上定义,均由心理反映对象和不同表达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如叙述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描写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议论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和事物的性质”,说明的心理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事理”,抒情的心理反映对象是“人类主观情感”等(表达方式的特征不赘)。然而,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人类的心理过程是由认识(指“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外部现实的能动反映”)、情绪(指“从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中产生的主观体验”)、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三大方面组成(《辞海》466、1198、2453页,简称“知、情、意”);对照上述检查,我们可以发现,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心理反映对象实际只涉及“知”与“情”,却并没有涉及“意”。如“人物经历和事件过程”、“人和事物的状态及特征”以及“客观事物”,均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人和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理”,均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而“人类主观情感”,则属于“情感”的范畴。不难看出,这里惟独没有“意志”的位置。

据此,笔者认为,与传统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大语言表达方式相比,实际还存在一种在心理反映对象和表达特征两方面与上述五种方式明显不同的第六种语言表达方式——“表意”。首先,“表意方式”的内涵可对比上述定义作如下界定——表意是对人类主观意志进行明确、直接表白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次,这一定义可通过以下这篇《国务院关于在对外活动中不赠礼、不受礼的决定》的例文印证——

“为改革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有关赠礼、受礼的规定,特作如下规定:一、我国各级政府、军事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成员,在同外国单位和个人的交往中,除确有必要,应经授权机关批准者外,一律不向对方赠送礼品,也不接受对方的礼品。二、在对外交往中严禁公开示意或暗示对方赠与礼品,或以托对方代购物品为名变相敲诈勒索。违者从严处分。三、在对外交往中,由于难以谢绝而接受的礼品,一律交公,不得自行处理。四、国际上交换科研资料、技术资料、图书期刊,相互提供贸易样品,在特定的国际友好活动(体育比赛、艺术演出、经济文化展览、人民团体友好往来、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换非消费品性质的纪念品,有关国家赠予我援外人员和劳务人员的奖品,个人亲友之间的馈赠,不属于本决定范围。”

详参以上例文,与“叙述、描写、抒情”的区别明显不赘;下面仅就容易混淆的“议论、说明”两种方式进行仔细分辨:首先,以上例文很难说是对某种人和事物的性质进行的评价、论证,因而并非“议论”;其次,以上例文亦很难说是对某种客观事物、事理比如对电视机的用途或对应用文的本质进行的解说、阐明,因而亦非“说明”;相反,以上例文恰恰是对人的某种主观目的、意图乃至具体办法措施直述不曲的明确表白,因而可以证明“表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确实存在。总之,一方面从心理反映对象说,“表意”的对象既非“认识”,亦非“情感”;另一方面从表达特征说,“表意”的手段也不同于“议论”、“说明”具有引证、例

举、对比、类比、归谬等繁多方法,而就是直截了当的“直述不曲”。(《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五条) 由于上述心理学的发现,所谓以语言表达方式为标准给文体分类的科学理论基础立即浮出海面——即1.传达感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记叙文;2.传达理性知识为主的文体叫议论文;3.既能传达感性知识,又能传达理性知识的文体叫说明文;4.以反映人类情感心理为主的文体叫抒情文,包括公务贺悼之词、私人情书、问候信等等;5.以反映人类意志心理为主的文体则叫表意文,包括各种以人类主观意志为表达对象的公、私文书。综观以上五类文体,前三类记叙、议论与说明即“表达各体”,又可合并称为认知文体;后二类抒情与表意即“应用文”;至此,应用文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性昭然若揭。

其实,应用文名称的创始人刘熙载当初提出这一名称的本意亦在此——他是在阐释“辞命体”这一行政公文的具体文种时推论出“应用文”一说的——“文有辞命一体”,“辞命体,推之即可为一切应用之文。应用文有上行,有平行,有下行”,“命与辞非出于一人也”,“以主意为命,以达其意者为辞。”(刘熙载《艺概·文概》4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不难看出,这里所云“主意”,即为“意志”,而所谓“达其意”即为“表达意志”。以公、私文书为组成部分的“应用文”其实是“应命而用之文”或曰“ 顺应意志,付诸实用之文”(“应”,顺应、呼应、响应、回应、反应也者;“用”,实施使用、付诸实用也者),只是说者无心,听者亦无意,长期以来被人忽视了而已。

另外,表意文体的成立还具有有力的语言学佐证——将句子按用途和相应语气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基本句型。其中,陈述句即与前述“认知文体”相对应(其中的描述句扩展而为记叙文、说明文,判断句扩展而为议论文、说明文),感叹句即与“抒情文体”相对应,祈使句即与表意文体相对应(所谓祈使,即为表达一种意志,“要求或希望别人做什么事或不做什么事时用的句子”《现代汉语词典》889页)。可见,语言学界早就提及“表意(祈使)”的概念,但也是说者无心,听者无意,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表达方式。

以上观点可用笔者设计的普通文章分类表高度概括如下,从表解中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法,既有利于尊重人们的习惯与前说衔接(“接着说”),又有利于读者在前说的基础上从新角度认清各类文体的本质与座标(“无余意”):

记叙文体 (新闻、史传、游记……)

议论文体 (政论、文评、学术论著……) (认知文体)

普通文章 说明文体 (产品说明书、科普说明文……)

抒情文体 (贺悼之词、情书、问候信……)

情感表达论文例8

播音主持有声语言的律动更多的受文体与播音内容的限制与牵连,不同的文体及不同内容的播音主持内容对声音的律动要求也不一样。要想实现不同文体与不同播音内容的成功阐释,必须依赖语言的多样性与节奏性。在叙述类的文体中,要注意语言的绘声绘色,尽最大限度的借助语言的节奏表达事物或场景的原貌。而在议论性的文体中,语言的节奏感要内敛与沉稳,借助含蓄的语气表达明确的态度,语气上也要坚定有力,才使得议论文的结论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对于抒情性的文体与播音内容,要借助声音的节奏感来展现语言情感的层次变化,句子表达上要情感充沛,融情含义,借助节奏的鲜明变化表现出情感的起伏与波动。不同的文体决定不同的声音表达节奏,不同的声音表达节奏影响着播音文体与播音内容,影响着观众的感官与听觉感受。在面对不同的播音文体与播音内容时,选取合理的规范的声音律动,才能充分的展现出播音的独特魅力。

二、有声语言节奏在叙述性作品中的表达分析

叙述性的作品,一般来说其情感的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在叙述时更多的是对场景的叙述、重复、转述。但是正是因为其在情感的体现上比较平稳,要想获取观众的同化,就必须借助语言的节奏实现语言表达的绘声绘色。在叙述型作品中,语言节奏上起伏有度,节奏保持平实、稳定,实现语言的节奏与叙事内容及情感波动相一致。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下面两方面来控制语言的节奏感。

(一)根据不同人物的语言合理调整语言节奏

所谓的人物语言主要是播音内容中的人物语言,其要求播音主持人在进行播音时尽最大限度的模仿人物的声音,注意其声音表达上的节奏感与层次感。不同人物的语言及语言的节奏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同一个人物在面对不同的场景其语言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心情影响着语言与语言的节奏。常见的场景决定语言节奏感的例子如:在人处于激动的情感状态中,其语言的节奏感比较舒缓,甚至出现停顿,节奏上体现出一种高昂与紧张感。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语言的表现上也不尽相同,其在声音的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孩子的声音定位于活泼、可爱,充满阳光与童趣,节奏感比较明显,鲜亮。青年人则充满朝气,积极向上,节奏上非常爽朗、高昂。中年人在节奏上变化就开始趋于平缓,沉稳、敦厚。老年人是饱经风霜后的沧桑,绵远悠长。不同的性格影响语言的节奏,性格温柔的人,语调是平直的,节奏感不明显。而有的人性格比较活泼,声音干脆、直接,这样的有声语言一般借助高而平,中速偏上的语调来展现。

(二)根据情景的变化来控制语言的节奏

播音员在进行播音时总是追求叙述成分的形象性,借助音色与节奏的变化来逼真再现内容中的各种场景,呈现给观众多元的体验。这就是根据场景的变化来展现语言的节奏,实现场景描绘的逼真性。情境的色调描绘注意与声音的情感相协调。例如下面一段文字的朗诵:

“离别分散总是难以忍受的,当父母得知我要踏上去海南的旅程时,便急匆匆赶来车站送我,想阻止我这次行动。但是面对泪流满面的两位老人,我依然踏上了南去的旅程,即使我心里也有着无限的悲伤与流不尽的眼泪。飞驰的列车将年迈的父母抛在后面,我的心也随之颤动,我是怎样的人,居然忍心为了祖国的事业离开年迈的他们!”在这段文字中,既有心理描写也有场景的展现,总体的感情基调是不舍、矛盾与痛苦的。这就要求我们播音时要注意借助语言的节奏将悲苦的情感展现出来,处理好重点语词的节奏性。在读“匆匆”二字时要注意将后鼻音的加重,重在表现父母的着急与心情急迫。在读“还是义无返顾踏上南去的旅程”这句话时将“还”、“踏上”等字的韵母发音延长,借助延长的音调表现我内心的纠结与痛苦,最终下定决心的无奈。在读“我心里也有着无限的悲伤与流不尽的眼泪”时注意语言的停顿,一字一顿,表现作者的悲伤心情。在读到“飞驰的列车”在音高的处理上将“飞驰的”语速调快,突出车速的快,有后面的场景相呼应。

三、有声语言节奏在议论型作品中的表达分析

除了叙述型的播音作品,还有议论型的,其主要是为了说明并论证某个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在进行写作时要注意抓住论据并就事情进行理论,重在以理服人。在进行正式播音主持时,需要借助声音对作品种的论证情态进行说明。要求播音者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保持态度的明确,情感饱满,语言节奏上把握分寸。注意态度明确,是非曲直表露明显,情绪充满,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一定的分寸感,避免大篇幅的抒发,太过感情化。节奏上要鲜明,突出其理论性特点。其次要注意语气的坚定有力,注意语调的平稳,读音准确,节奏感强烈。节奏上不宜舒展多变,态度上要立场、观点明确,语调平直,多为肯定,首句可以考虑气势高,呈现逐渐下行的趋势,最后以干净利索的语气结尾。

四、有声语言节奏在抒情型作品中的表达分析

除了叙述与议论型文体外,还有抒情性文体,其抒情形象多元化,论述也比较多,我们进行节奏的把握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情感表达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67-01

无论是中国的“感物说”,还是西方的“模仿说”,它们都是各自文艺理论范畴中非常重要的命题之一。中国的“感物说”主要认为艺术产生的主要来源及发起动因在于作者自身的情感反应,即作者的心灵受到了客观事物的激发从而产生并形成了某种情感,而将这种情感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便是艺术。这种特定的方式即绘画、文学、音乐等具体的艺术形式。而西方的“模仿说”则强调的是作者运用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某一种具体的艺术形式通过模仿再现现实世界或现实生活。从上面对两者概念的简单描述,我们便可以看出,中国的“感物说”和西方的“模仿说”都涉及了作者主体情感与所描写的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但是两种理论对其的认知又是不尽相同的,而对主客体情感关系认知的不同也构成了两种学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着眼于世间万物与人类情感关系的哲理观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美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自然身处其中的“感物说”也不例外。所以在“感物说”中,作者的主体情感与所描写对象,即客体之间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在“感物说”中,主客两者的关系是以一种相互含糊、彼此交融的状态出现的,作者的主体情感与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之间是统一在一起的。“感物说”的核心意思,简而言之,就是作者的心灵因受到客观外物的触动,从而产生了某种情感。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由物生情,说的是作者的创作情感是由客观外物激发出来的,“物”是“情”产生的动力和源头;而第二层意思说的以物表情,毋庸置疑,情感是抽象的,而现实事物则是具象的,“感物说”的第二层意思正是用具象的“物”来表达抽象的“情”。所以在文学的艺术创作中,如果没有帮助表达的“物”,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模糊性,作品的清晰性和明确性就会大大降低;但如果在一部作品中只有“物”而没有“情”,作品不但在外在表现上略显单一、枯燥,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也会缺少丰富的本质内涵意蕴。以上再次证明在“感物说”的主客体关系中,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且不可分离的。

虽然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两者在“感物说”中的地位是相等的,而恰恰相反是有主次之分的。众所周知,一部文学作品的核心在于精神层面的思想或情感的传递。所以在感物说中的描写对象,即“物”,是作者在表达情感时所选择的一种方式或渠道。综上所述,在感物说中的“物”与“情”两者之间,更重要的应该是“情”,而属于现实外在的“物”只是作者表情达意时所选取的材料或工具。这里“物”的性质与戏剧中人物的设置或是道具的选择颇为相似。人物与道具既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但是它们的出现和选取完全是出于对作品本身想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的需要。简而言之,在感物说中的“物”虽然至关重要,但是“物”的作用更在表“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者是从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角度出发来选择、描写和展现客观事物的,因此这是一种以人度物的审美观念。

在“模仿说”中的主客体关系却与在“感物说”中截然相反。在西方的“模仿说”中要求作者要从自己的艺术作品创作中超脱、抽离出来,创作者要和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保持一种彼此相互独立的状态。强调真实性是“模仿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所以这就要求作者应该站在被描写对象的角度上而不是创作者自身的角度上,秉承真实、合理的态度去表达和展现所写事物本身应有的特征、情感以及本质。所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尽量不掺杂自己作为主体的情感,而是要完整的展现被描写客体的真实状态。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模仿说”中的主客二者的关系不是“感物说”中物我合一的统一整体,而应是两个十分清晰、完整的独立个体。正是由于“模仿说”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尽力克制和约束自己的主体情感,所以西方的文学创作更强调的是创造,而不是中国“感物说”中以抒发作者自身主体情感为主的表达。

“感物说”与“模仿说”这两个美学范畴虽然共同涉及并阐释了“物”与“情”之间关系这样一个相同的主题,但两者在理论内涵上却不尽相同。西方的“模仿说”更强调的是客观的“物”,注重的作者对“物”所进行的文字化的再创造,而中国的“感物说”则不仅仅关注“物”,并且更侧重于作者主观的“情”,情景交融才是中国美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情感表达论文例10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基于新课程的理念,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鼓励学生用英语口头表达和复述课文上的内容,经常看到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感觉在课堂中学生流利地说着英语,但是深入这样的课堂,我们真正体会到的是简单地复述课文的流利,或者是简单地停留在模式化的常规教学上,课堂的生成性的内容很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层面。如果总是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学生还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英语,我们就忽略了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等等,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在这样的课堂中得到提高。我们本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由于教师的误导,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得需要的东西。我们的教学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不能丧失掉新课程应该提供给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同时也要具有保障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的教育功能。

1、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在表达中提高对环境社会生活人类的真实情感,培养他们的正确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所以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责任。这个表达的过程中会流露出非语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对生活、人类自然的态度。这种非语言的教育价值是深远的,例如:在教SEFCSB2AUnit9"Savingtheearth”时,在这之前Igavethemtheassignmenttoobserveallthethingsaroundtheen-vironmentaboutthem,thenaskedthemtoreportwhattheyhadobserved。课堂上让学生自由作简短的DailyReport,然后其他学生对此作简短的评论。让学生从我们身边的例子感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从学生的表达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引人新课时,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幅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问"Whatcanyouseeinthetwopictures?”"Treesarecutdowno”学生回答。"PeoplethrowplasticbagshereandthereoItisknownas`whitepollution"’这样基于生活真实情景的回答使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与他们刚才讨论的相联系。然后自然地导入课文:"AlotofdamageisbeingcausedtotheworldoOurearthisindangernowoWemustdosomethingtosavetheearth.o'''',这种情感教育、科学的生活态度教育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同时又与我们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完美的结合,寓情感教育于学科的具体教育中,这样的教育价值是多么的自然和生动。

2、基于课文中具体情景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表达他们的结论,培养学会独立思考,锻炼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例如在SEFCSB2BUnit11Reading"ZHONGGUANCUN”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些问题:①WhereisZHONGGUANCUN?②WhyisZHONGGUANCUNcalled"China''''sSiliconValley"}③WhydomanyscientistscomebacktoChina?④Whydoscientistsspendsomuchtimetryingtoachievesomething?让学生多多提问,这样才能发现不懂的地方。选取有讨论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而不是盲目地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比如学生对于思考科学家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建立中关村时,就要探究和权衡得与失,学生在表达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决策的能力得以关注,这样的表达能力比传统的背诵课文去重复书本的理论的表达更有价值。

探究本身的价值不是去动手,而是真正得能够调动学生动脑去思考。通过这种探究思考的方式,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发挥学生想象力,尤其通过想象、课堂的有效组织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